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自然保护区管理学

自然保护区管理学

自然保护区管理学
自然保护区管理学

1、自然保护区是一种什么样的区域?

自然保护区是指国家为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对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地带的环境和生态系统、珍贵稀有动物自然栖息地、珍稀的植物群落、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历史遗迹地区和重要的水源地等,发出界限并加以特殊保护的地域。

2、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何在?

1.保护自然本底

自然保护区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这个天然的“本底”是今后在利用、改造自然时应遵循的途径,为人们提供评价标准以及预计人类活动将会引起的后果。

2.贮备物种

景观为主的黑龙江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保护珍贵地质剖面的天津蓟县地质剖面自然保护区;保护重要化石产地的山东临朐山旺万卷生物化石保护区等。

⑥以保护沿海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主要有台湾省的淡水河口保护区,兰阳、苏花海岸等沿海保护区;海南省的东寨港保护区和清澜港保护区(保护海涂上特有的红树林)等。

IUCN

Ia 严格的自然保护区

一个地区或海域,拥有出众或具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地质或生理特点与/或物种,可作为科学研究或环境监察。

Ib 自然保护区

一大片未被改动或只被轻微改动的陆地与/或海洋,仍保留着其天然特点及影响力,没有永久性或重大的人类居所,受保护或管理以保存其天然状态。

II 国家公园

一个天然陆地与/或海洋区域,指定为:

保护该区的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于现今及未来的生态完整性;

禁止该区的开发或有害的侵占;

提供一个可与环璄及文化相容的精神、科学、教育、消闲、访客基础。

III 自然遗址

一个地区拥有一个或多个独特天然或文化特点,而其特点是出众,或因其稀有性、代表性、美观质素或文化重要性而显得独有。

IV 生境/物种管制区

? 3.科学管理:生活和发展水平、生物资源的转化、补偿机制、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组织机构

(2)对我国的启示

分类指导、财政投入、与多渠道筹资、保护与利用结合、社会各界捐赠、发行

彩票

5、自然保护区如何克服发展的瓶颈,其发展的前景在哪里?

自然保护区发展的限制因素

?认识有失偏颇

?法律法规滞后

?管理体制不顺

?社区相对贫困

?投入严重不足

?社区冲突不断

?技术力量缺乏

?盲目开发利用

6、写一篇文章说一说保护区向何处去?

7、根据世界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趋势,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上三题可以在教的那篇论文里找~

8、如何处理好保护区内外部的关系?

一、保护为根本

?利于生态重建

?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一、保护与发展政策目标的协调统一

?二、合理、合法、科学利用自然资源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

9、试比较自然保护区管理“蚂蚁”模型与“136房子”模型的异同?

(1)蚂蚁模型:

1.躯体——以自然保护区的工具——分类、分区和分级组成

2.两手——以建设管理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抓手——政府主导和公众参与

3.两脚——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严格保护的合理利用的对立和统一

4.脑袋——以规范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最高形式——《自然保护区法》为指挥中心

5.触角——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系需要吸收更多更好的理念和不断的创新才有生命力——科学理念和机制创新

(2)136房子模型

功能:保护、科研、教育、生产、旅游

系统:自然、社会、经济

解决的问题:保护区的区情、保护区建设阶段、有效管理的基础

“136”房子模型的构建

?一是使用的工具:分类指导。即分类、分区、分级

?二是明确手段:法律法规、制度、政策、机制、理念等

10、如何寻找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突破口?

12、何谓保护区资源?什么是保护区资源的利用?如何使得这个利用是可持续的?

(1)是指在特定的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对其保护的发展有价值的生物、环境因素及文化等有形和无形资产的总和,包括生物多样性、景观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空气资源等。(2)

(3)(一)自然保护区资源利用的原则

–保护优先的原则

–科技优先的原则

–适度非营利性原则

–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共同收益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自然保护区资源利用的范围资源

?利用的范围

–核心区

–缓冲区

–实验区

?不同类别的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利用方式

–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

–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

–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

?(三)资源利用收益的合理分配

–维护国家利益

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的集中产地,具有典型性或特殊性的生态系统;也常是风光绮丽的天然风景区,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质剖面、化石产地或冰川遗迹、岩溶、瀑布、温泉、火山口以及陨石的所在地等。其总体要求是以保护为主,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把科学研究、教育、生产和旅游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得到充分展示。类型:自然保护区是一个泛称,实际上,由于建立的目的、要求和本身所具备的条件不同,而有多种类型。按照保护的主要对象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生物物种保护区和自然遗迹保护区3类;按照保护区的性质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科研保护区、国家公园(即风景名胜区)、管理区和资源管理保护区4类。作用和功能:①为人类提供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场所。②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对于人类活动的后果,提供评价的准则。③是各种生态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便于进行连续、系统的长期

观测以及珍稀物种的繁殖、驯化的研究等。④是宣传教育的活的自然博物馆。⑤保护区中的部分地域可以开展旅游活动。⑥能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7)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地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示范意义:保护自然本底。自然保护区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贮备物种: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贮备地,又可以称为贮备库。它也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庇护所。开辟科研、教育基地。自然保护区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自然过程的基本规律、研究物种的生态特性的重要基地,也是环境保护工作中观察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取得监测基准的地方。当然它也是教育实验的好场所。保留自然界的美学价值:自然界的美景能令人心旷神怡,而且良好的情绪可使人精神焕发,燃起生活和创造的热情。所以自然界的美景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3,

立特许经营权的公开拍卖制度、多元化的投融资制度。7,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严格的分区管理、科学的规划管理、运用科学的管理措施、加强保护区的信息宣传。(画线部分也为有效管理的突破口)。

发展前景:(1)建立中国自然保护区分类和分级经营管理体系。我国各地出现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保护实体。(2)建立自然保护区域和自然保护网络。把区域相连的、主要保护对象相同的自然保护区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3)增强主管部门和保护区的管理能力。建立专业的干部队伍,充实必需的仪器设备和基础设施。(4)加强国际合作。保护区是一项国际性事业,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是提高保护区管理能力的途径之一。

3,如何处理好保护区内外部的关系?

答:自然保护区是“文化的自然区域”,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兼顾可持续发展。不仅涉及自然生态,还与社会、经济、政治都是相关联的。在处理好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关系时,要以保护为根本、社区为基础、科技为先导、发展为动力。

处理好保护区内外部关系:一、保护与发展政策目标的协调统一。多个目标间不互相影响。

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利益,保护区政策应该融入社会政策。二、合理、合法、科学利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两类:一是利用生物资源,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二是生态旅游开发。利用资源必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必须合法,利用资源必须科学,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资源开发的要求:保护方针、区位条件、资源品位、区位所在社会经济环境。

使

年,缓慢发展。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1973年,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中国省级保护区规划》。1975年,国务院对自然保护区工作的指示

第三阶段健康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80年全国自然保护区区划工作会议,《关于自然保护区管理、规划和科学考察工作的通知》,工作走上正轨。1979年《森林法(试行)》、1984年正式颁布《森林法》。1987年以后的一系列有关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出台。

第四阶段跨越式稳定发展阶段。1999年以来,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跨越式发展。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自然保护区进入了跨越式稳定发展阶段。

6,社区共管的意义?

答:概念:社区共管指自然保护区和当地及周边社区对社区和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社区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共同管理的整个过程。是指让社区居民参与保护方案的决策、实施和评估,并与保护区形成共同管理自然资源的管理模式。社区共管的特点是开发性、参与性、互利性、地域性。作用:社区共管的作用:(1) 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2) 帮助当地社区解决问题,促进其发展;(3) 给当地社区提供了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机会。方法:社区共管常用的方法。(1) 通过共建组织进行共管;(2) 通过提供信息、技术和服务等进行共管;(3) 通过协议进行共管;(4) 通过行政和政策手段进行共管;(5) 通过合资或股份制的形式进行共管;(6) 通过生产或生活中的一些联系进行共管。类型:根据共管对象分类的主要共管类型。自然资源共管、2.基础实施共管、3.生产项目共管、4.文化教育事业共管。

生态旅游与自然资源的相互依赖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就是到自然保护区欣赏优美的、特殊的、原始的自然景观。自然保护区丰富的资源是生态旅游的基础,而开展生态旅游又可以让人们了解、热爱、保护自然。

让人们理解支持自然保护区的工作。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注重在旅游活动中通过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能真正体会到大自然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发展的基础。游客会不知不觉地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

产生有利于保护的经济效益。生态旅游不排斥经济效益,它提倡在把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的同时,争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收益。生态旅游收益中的一部分,甚至绝大部分都应该投入到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中去。

促进社区发展。自然保护区大多地处偏远贫困地区,当地社区居民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否使当地社区的居民从旅游中获得利益,直接关系到在那里开展的旅游能否得到他们的支持而持续地发展下去。在贫困和环境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地区,促进当地社区经济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改善当地的环境,应该是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目标。

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要求旅客要有较高的素质。然而,目前游客素质大多还不太高,如果不严格管理,旅游的负面影响得不到控制,旅游活动将不能持续下去,同时生态旅游强调把旅游带给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内,并要求在能量消耗和转化过程中采用“消耗最小”的原则,因而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自然保护区的长期持续利用。

利用是可持续: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采用传统的封闭式管理,不能解决自然保护区中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绝对保护最终只能是消极保护,不利于长远的发展。如果适当引入生态旅游,辅以必要的管理措施,将有利于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达到积极保护的目的。生态旅游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

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消费的最佳方式之一。传统旅游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在新的生态观的指导下,生态旅游应用而生。这种旅游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的必然选择。生态旅游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既使自然生态系统不受破坏、永续利用,又能人生态旅游得到发展,使人们获得经济收益。

开展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双赢途径。生态旅游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这种旅游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了经济发展的机会,使保护区当地居民在经济上受益,解决了自然保护区所面临的两大问题,是一种双赢途径。

9,如何做好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答: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所受威胁的因素分析:现成森林面积狭小,碎裂分散、草场超载过牧,退化严重、

l

的保护实体。根据这些保护实体的性质和条件及时对它们进行类型和级别的划分,评价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价值,确定其适当的地位,明确不同类型和级别的保护区划分标准、选地指南。(2)建立自然保护区域和自然保护网络。把区域相连的、主要保护对象相同的自然保护区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3)增强主管部门和保护区的管理能力。建立专业的干部队伍,充实必需的仪器设备和基础设施。积极发动广大公众参与,把保护区建设成为真正的科研、教学、资源持续利用和开展生态旅游的基地。(4)加强国际合作。保护区是一项国际性事业,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是提高保护区管理能力的途径之一。特别是那些已加入国际保护组织的国际级保护区应把它放在重要地位,要为保护区管理者参加国内外交流活动提供更多机会,大力促进国内外保护区的作。(5),转变观念,科学开发,努力增强自然保护区自我发展能力。为实现自然保护区的生存与发展的“双赢”,针对在水

土、旅游、生物资源等方面的特定优势,各级自然保护区要解放思想,积极探索自我积累、开发的路子。在依法保护的前提下,引导和鼓励自然保护区在实验区进行适度开发利用,如发展旅游业、种植业、养殖业等绿色产业,并规范管理,防止资源开发中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各级政府的主管部门应在政策资金上予以支持,为其创造必要条件。

11,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情况和发展趋势,为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发展情况和发展趋势:截至2007年底,我国各类型保护区2531处,面积1.52亿公顷,约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5.2%。林业系统是保护区建设的主体。各类保护小区5万多处,150多万公顷。面积上,主要在西藏、新疆、青海、内蒙古、甘肃、四川等西部省区。数量上,广东、云南、内蒙古、黑龙江、江西、四川、贵州7省区,数量占全国总数的54.13%。综合管理和分部门管理相结合,基本形成保护管理体系、资源调查与监测体系、科技支撑体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pdf

信息管理学基础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 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 “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 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 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 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 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 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 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 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 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 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1.数据:未经整理的、可被判读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样本等。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 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始于 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的信息准备,即当接 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或符号组合公认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获取一组数据载 荷的信息,亦即数据转化为信息。数据+背景=信息 2.信息:在特定情况下经过整理的、表达一定意义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信号等。信息是数据 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3.知识:在信息这一原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见解、认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 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 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知识的传输一般遵循如下模式: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收者的知识。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取决于接收者的信息与知识准备。 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整合才能转化为知识。信息+经验=知识。 可以认为,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而信息则是知识的原材料,数据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次之,知识最小。 4.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相交或不相交,相关或不相关,三者具有独立内涵和典

管理学试题及答案(1)

1. 某人因为迟到被扣了当月的奖金,这对他的同事来说是何种性质的强化?()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除 2. 有些人从某一职位退下来后,常抱怨“人走茶凉”,这反映了他们过去在单位中拥有的职权是一种(): A)专长权 B)个人影响权 C)法定职权 D)信息权 3. ()是和威胁相联系的迫使他人服从的力量 A)支配权 B)强制权 C)奖赏权 D)惩罚权 4. 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是() A)指导计划法 B)滚动计划法 C)网络计划技术 D)战略计划法 5. 目标管理的宗旨在于()

A)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压制性的管理” B)用“民主式的管理”代替“独裁式的管理” C)用“参与式的管理”代替“压制性的管理” D)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独裁式的管理” 6. 扁平结构是相对于直式结构而言的,扁平结构相对于直式结构来说,具有如下优点:( ) A)人员少,费用少 B)信息传递速度快 C)有利于下属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D)以上都是 7. “明确而不含糊,能使员工明确组织期望他做什么、什么时候做以及做到何种程度。”描述的是:有效目标应该是() A)具体的 B)可衡量的 C)能实现的 D)相关联的 8. 当一个管理者组织制订公司战略以寻求企业进一步发展时,他扮演的管理角色是明茨伯格所说的(): A)领导者 B)发言人 C)企业家 D)混乱驾驭者 9. “治病不如防病,防病不如讲卫生。”根据这一说法,以下几种控制方式中,哪一种方式最重要?() A)事先控制 B)即时控制

C)反馈控制 D)前馈控制 10. 计划制定过程通常包括:①预算数字;②评估备选方案;③拟定辅助计划;④确定前提条件;⑤确定目标等。你认为()是正确的计划步骤 A)⑤③①④② B)⑤④②③① C)④③②①⑤ D)②③⑤①④ 11. 多数人干活都是为了满足基本需要,只有金钱与地位鼓励他们去工作,这种观点源于() A)“复杂人”假设 B)“社会人”假设 C)“自我实现人”假设 D)“经济人”假设 12. 对于一个生产儿童饮料的企业,下例因素中哪个因素是其具体环境因素?() A)人口数量 B)儿童口味 C)家庭收入 D)计划生育政策 13. 技术创新主要涉及()等不同方面 A)材料、产品、工艺、手段 B)销售、研发

2017最新电大管理学基础小抄(最新版)已排版

单选题 下列各选项中,(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属于管理的对象 在管理的各项职能中,最具有规范性、技术性的职能是(控制)人们常说“管理是一门艺术”,强调的是(管理的实践性) 在管理的各项职能中,(控制)职能能够保证目标及为此而制定的计划得以实现。 对于高层管理来说,掌握良好的(概念技能)是最为重要的。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中,(亚当.斯密)是最早研究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经学家。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管理的十四项原则”是由(亨利。法约尔)提出来的。 古典管理理论对人性的基本假设,认为人是(经济人) 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在“战后”一片废墟上迅速发展起来,起主导和关键作用是(培养并利用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1993年,海默和钱皮合著了《企业再造工程》一书,该书总结了过去几十年来世界成功企业的经验,提出了应变市场变化的新方法,即(企业流程再造)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从(生产流程)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 计划工作的核心环节是(决策) 每一层级的管理者都参与组织计划的规定,这就是计划工作的(普遍性) 当外部环境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时,计划应是指导性的,同时计划期限也应该(更短) 对各种商品规格、数量、价格变动趋势等进行的预测就是(市场预测) 人员控制系统的控制对象是(员工的行为) 管理方格理论提出了五种最具代表性的领导类型,(9-1型)领导方式对业绩关心较多,对人很少关心,属于任务式领导。根据赫塞-布兰查德提出的情境领导理论,在下属虽然有积极性,但缺乏足够的技能的情况下,应采用的领导风格是(保健因素) 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亚伯拉罕. 最新电大小抄 马斯洛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属于(内容型激励理论) 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保健因素)不能直接起到激励的作用,但能防止人们产生不满情绪。 “一个组织的成败,与其所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数有关”,这是(成就需要)理论的观点 工作丰富化的重点是(一般专业人员) 沟通的深层次目地是(激励或影响人的行为) 按照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方式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沟通方式是(正式沟通) 不属于克服沟通障碍的组织行动有(使用反馈技巧) 处理冲突策略中最有效的方法是(解决问题) 控制是一种动态的、适时的信息(反馈)过程 管理人员在事故发生之前就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这样的控制活动,是控制的最高境界,即(前馈控制)依据控制措施作用的(环节)不同,控制可分为现场控制、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

护理管理学 试题与答案 第六章 领导

1.下列属于领导者权力性影响力的构成因素是( ) A.感情因素B.能力因素 C。知识因素D.职位因素 2.下列属于领导者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构成因素是( ) A.传统因素B.职位因素 C.资历因素D.能力因素 3.领导者权力性影响力的特点是( ) A.使下属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为被动和服从B.不带有强制性 C.以内在感染的形式发挥作用 D.比较稳定和持久 4.领导者非权力性影响力的特点是( ) A.由外界赋予的影响力B.具有强迫性和不可抗拒性 C.影响力广泛而持久D.随职位升高而增强 5.根据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对新上岗的护士最适宜采取的领导方式是( ) A.高任务,高关心人B.高任务,低关心人 C.低任务,高关心人D.低任务,低关心人 6.根据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对初步成熟的护士最适宜采取的领导方式是( ) A.高任务,高关心人B.高任务,低关心人 C.低任务,高关心人D.低任务,低关心人 7.根据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对比较成熟的护士最适宜采取的领导方式是( ) A.高任务,高关心人B.高任务,低关心人 C.低任务,高关心人D.低任务,低关心人 8.根据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对成熟的护士最适宜采取的领导方式是( )

A.高任务,高关心人B.高任务,低关心人 C.低任务,高关心人D.低任务,低关心人 9.在管理方格理论中,最理想有效的领导行为类型是( ) 。 A.1.1型管理B.1.9型管理 C.9.9型管理D.9.1型管理 10.在管理方格理论中,贫乏管理的领导行为类型是( ) A.1.1型管理 B.1.9型管理 C.5.5型管理D.9.1型管理 11.费德勒的权变理论中对领导效果最有利的环境条件是( ) A.上下级关系好,工作任务结构明确,领导者职权强 B.上下级关系好,工作任务结构明确,领导者职权弱 C.上下级关系好,工作任务结构不明确,领导者职权强 D.上下级关系差,工作任务结构明确,领导者职权强 12.费德勒的权变理论中对领导效果最不利的环境条件是( ) A.上下级关系好,工作任务结构不明确,领导者职权弱 B.上下级关系差,工作任务结构明确,领导者职权强 C.上下级关系差,工作任务结构明确,领导者职权弱 D.上下级关系差,工作任务结构不明确,领导者职权弱 13.情境领导理论认为,与选择领导方式有关的因素是( ) A.上下级关系B.领导者职权 C.组织内上下沟通D.下属的成熟度 14.情境领导理论认为,适宜采用命令型领导方式的员工成熟度类型是( )

管理学试题与答案

管理学原理作业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管理的核心是( D ) A.决策 B.领导 C.激励 D.处理好人际关系 2.霍桑实验的结论中对职工的定性是(B ) A.经济人B.社会人C.自我实现人D.复杂人 3.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代表性理论是( A ) A.科学管理理论B 行政组织理论C.行为科学理论 D.权变理论 4.直线型组织结构一般只适用于(B ) A.需要按职能专业化管理的小型组织B.没有必要按职能实现专业化管理的小型组织C.需要按职能专业化管理的中型组织D.需要按职能专业化管理的大型组织 5.双因素理论中的双因素指的是(D ) A.人和物的因素 B.信息与环境 C.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D.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6.专业化管理程度高,但部门之间协调性比较差,并存在多头领导现象.这是哪类组织结构类型的特点?(B) A.直线制 B.职能制C直线职能制 D.事业部制 E.矩阵制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权变理论是基于自我实现人假设提出来的. (×) 2.需求层次论是激励理论的基础理论。( √ ) 3.决策最终选择的一般只是满意方案,而不是最优方案。( √ ) 4.管理幅度是指一个管理者直接指挥下级的数目. 管理幅度应该适当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 √ ) 5.冲突对组织都是有害的,冲突管理就是要尽可能减少或消除冲突. (×) 6.管理的效益原理认为:管理工作都应该力图以最小的投入和消耗,获取最大的收益. ( √ ) 7.最小后悔值决策方法中的后悔值就是机会损失值. ( √ ) 8.公平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公平感觉取决于其每次的投入与报酬之间是否对等. (×) 9.高语境文化中的人们更加倾向于坦率的和直接的交流方式(×) 10. “胡萝卜加大棒”是泰勒制的管理信条。( √ ) 三、多选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的( AD ) A.自然属性 B.艺术性 C. 科学性 D.社会属性 E.实践性 2.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 ABEF ) A.计划 B.组织 C.指挥 D.协调 E.领导 F.控制 3.管理的主要技能包括( ACD ) A.人际 B.诊断 C.概念 D.技术

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1.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3.管理职能:即是管理的职责的权限。管理职能有一般职能和具体职能之分。 4.决策: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系统的目标,在占有信息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客观的条件,提出各种备选的行动方案,借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和判断,从中选择出一个最满意的方案,以之作为目前和今后的行动指南。 5.协调:即和谐,指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能配合得适当,以便于工作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并有利于企业取得成功。6.组织的效率:指组织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有效性。; 1.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试验;3)谈话研究;4)观察试验。: 2.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寒舍环境中人的千米的科学。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组织行为学: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理论。

4.企业再造:企业再造的实施方法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规模发生质的变化。5.管理理论的丛林: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源渊和内容上相互影响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7.企业文化: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8.战略管理:根据对企业经营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总的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并且制定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战略,使企业达到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1.计划工作: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狭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即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需达到的具体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目标:是组织在一定时期要达到的具体成果,它是为实现组织目的或宗旨而提出的。 3.策略:拽确立组织的基本长期目标,合理分配

信息管理学基础(简答题)

信息管理学基础(简答题) ㈠论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 ㈡论述信息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及主要内容 ㈢信息组织的基本思想方法有哪些?网络信息组织的技术方法极其特征是什么? ㈣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㈤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第一题:论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 答:1、中国信息化的现状: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十分重视信息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早在1984 年 9 月,提出的“开发信息资源, 服务四化建设”,就把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业的发展同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腾飞联系在了一起。从八十年代中期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以来, 10 年左右时间里, 全国已形成以中央、省、地、县( 市) 各级计划部门信息中心为骨干的信息专业队伍。连同各行业、部门的信息机构已构成较完整的信息体系。1993 年, 以“三金”工程的提出和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的成立为主要标志, 中国进入了第二次信息化的高潮。由于政府的重视, 中国的信息化进程正在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 在信息通信设施方面全国新增长途光缆干线 8 万余公里, 新增局间电话 5600多万线, 电话主线用户超过4400万。公用数字数据网已联通约 1000个县市, 公用分组交换网已覆盖2000多个县市和乡镇。卫星通信方面新建了12 座地球站, 形成由 20个城市组成的卫星通信网。至 1995 年底全国已有近千座广播电台、约 700 座电视台和 700 余座有线电视台, 其中有线电视用户已近 4000万。不仅如此, 各种高新通信技术已普遍使用,异步传输模式也开始试验。在信息处理设施方面国内计算机拥有量已超过 300 万台( 套) 。信息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源于近些年的高额投入。在信息资源的开发方面, 不仅传统的信息媒体有了很大发展, 如报纸已有 1000 种、杂志已近7000种, 年出版图书已逾 10 万种。而且电子化信息资源开发也取得了较大发展。据国家计委、科委和国家信息中心去年的联合调查, 国内有一定规模可以上网服务的数据库已达1038个。在信息服务业方面, 据各方面的资料分析, 国内现有信息服务企业约 1 万家, 从业人数约 20 余万人。与 10 年前相比有了几倍至 10几倍的增长。在网络建设上, 近些年各部门、各地区的局域网以及纵向的广域专业网都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去年的调查结果还显示国内已有电子化信息服务网络 104个。可以说, 中国信息化进程近几年确实取得了跳跃式发展。 2、中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尽管中国信息业近年来有了较长足的进展, 但毕竟仍是起

2016年管理学试卷与答案汇编

第1页(共8页) 2016年**大学《管理学》期末考试试卷 (A 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日期: 2016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在方框内) 1、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 )。 A 欧文 B 法约尔 C 泰勒 D 斯密 2、亚当斯密认为工人是( )。 A 社会人 B 经济人 C 理性人 D 复杂人 3、认为决策要完全依据其后果或结果做出的是( )。 A 功利观 B 权利观 C 公平观 D 综合观 4、如果一个人做周围人所期望的事,他正处于道德发展的层次是( )。 A 惯例 B 前惯例 C 后惯例 D 原则 5、企业为了创造价值,通常将其母国所开发出的具有差别化的产品转移到国外市场,这属于( )。 A 多国本土化战略 B 全球化战略 C 国际战略 D 跨国战略 6、当全球一体化的压力低,当地反应化得压力高时,跨国企业应该采取的战略是( )。 A 国际模式 B 跨国模式 C 多国模式 D 全球模式 7、旨在解决信息的实用性问题的信息加工过程是( )。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 分 得 分 评卷人 复查人 得分 年级 专业 姓名 学号 装订线

A 激活 B 筛选 C 鉴别 D调研 8、ERP系统的核心所在是()。 A 物流管理模块 B 财务管理模块 C 生产控制管理模块 D 人力资源管理模块 9、通常用来指导组织战术决策的目标是()。 A长期目标 B中期目标 C短期目标 D部门目标 10、针对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或人员聚集在一起,在宽松的氛围中,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寻求解决思路,这种方法属于 ( )。 A 名义小组技术 B 头脑风暴法 C 德尔菲技术 D 定量技术 11、落实最终产品的出产进度的计划是 ( )。 A 资源需求计划 B主生产计划 C 物料需求计划 D 零部件需求计划 12、闭环MRP的组成中,不包括()。 A能力需求计划 B营销计划 C 采购作业计划 D资源需求计划 13、企业增加新的但是与原来业务相关的产品与服务,这这种战略是()。 A 混合多元化 B 横向多元化 C 后向一体化 D 同心多元化 14、企业将现有产品或服务打入新的区域市场,这是()。 A 产品开发 B 市场渗透 C 同心多元化 D 市场开发 15、矩阵式组织的主要缺点是()。 A分权不充分 B 对项目经理要求高 C 组织稳定性差 D多头领导16、规模的扩大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不包括()。 A分权化 B规范化 C复杂性提高 D集权化加强 17、人力资源管理程序中第一步是()。 第2页(共8页)

【专升本-管理学复习资料】第八章 领导

第八章领导 1领导和管理是一回事吗?如果不是,区别是什么? 不是。领导和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表面上看,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差别,人们通常将它们混为一谈。但实际上,两者既有紧密联系,又有很大差异。领导与管理的共同之处在于:从行为方式看,领导和管理都是一种在组织内部通过影响他人的协调活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从权力的构成看,两者也都与组织层级的岗位设置有关。 两者分离的原因在于,管理者的本质是依赖被上级任命而拥有某种职位所赋予的合法权力而进行管理。被管理者往往因追求奖励或害怕处罚而服从管理。而领导者的本质就是被领导者的追随和服从,它完全取决于追随者的意愿,而并不完全取决于领导者的职位与合法权力。 2如何认识领导者、管理者、追随者之间的关系? 真正有效的领导者,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领导者与追随者,领导者与管理者的正确关系。没有追随者就没有领导者,没有埋头苦干的管理者,领导者也难以获得成功。一个组织的成功必须依靠领导者、追随者、管理者的共同努力,不仅领导者要成为有效的领导者,追随者也要成为有效的追随者,而不是一味的盲从,管理者也要成为有效的管理者,而不能只满足于循规蹈矩的工作。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层次组织各级职位的领导者在不同情况下,往往要扮演多种角色。在上级领导着面前,他是顺从的追随者,精明的管理者,在下层面前,他又是敬畏的领导者。所以,领导者要以环境变化而做出合适的定位,才能成为真正有效的领导者。 领导工作的原理(领导应如何做): (1)指明目标(2)目标协调(3)命令一致(4)直接管理(5)沟通(6)激励3领导的定义说明领导必须具备哪些要素? 领导就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必须具备三个要素:领导者必须有部下或追随者;领导者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或力量,它们既包括由组织赋予领导者的职位和权力,也包括领导者个人所具有的影响力;领导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可以通过影响部下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4领导者在带领、引导和鼓舞部下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领导者在带领、引导和鼓舞部下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要具有指挥、协调和激励三个方面的作用。 指挥作用,系指在组织活动中,需要有头脑清醒、胸怀全局,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领导者帮助组织成员认清所处的环境和形势,指明活动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路径。 协调作用,系指组织在内外因素的干扰下,需要领导者来协调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激励作用,系指领导者为组织成员主动创造能力发展空间和职业生涯发展的行为。 5什么是领导权力?其来源有哪些? 领导权力通常就是指影响他人的能力,在组织中就是指排除各种障碍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能力。根据法兰西和雷温等人的研究,领导权力有五种来源: (1)法定性权力 (2)奖赏性权力

信息管理学基础习题,重点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了解信息的特征及分类,关注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信息管理的内容及任务,掌握信息管理的沿革及发展。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化的层次、阶段 3.信息管理的内容任务 4.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 【重要概念】 信息知识负熵语法信息语用信息语义信息信息流社会信息化 信息社会GII “三金”工程信息管理文件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 【简答】 1、如何理解通讯领域信息的含义? 2、简述数据、信息、知识之间的关系。 3、简述信息的特征和分类。 4、试分述信息管理四个典型阶段。 【本章知识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二章信息交流思考习题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掌握信息交流传播过程的栈交流,了解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掌握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理解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交流概念、信息交流行为 2.信息交流的基本条件和要素 3.信息交流传播的模式和特征 4.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过程,信息栈和栈交流 5.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 6.信息交流的实现与障碍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交流的条件要素 2.栈交流 3.信息守恒原理、信息扩散原理 4.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简答】 1、简述信息交流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信息交流与认识过程。 3、信息交流有哪些条件和要素。 4、怎样理解信息交流与传播中的栈以及信息交流传递中的代理。 5、简述S、R、T信息守恒的含义。 6、了解信息扩散原理的内容。 7、简述两种信息变异的形式和原因。 【本章知识点】

管理学原理试卷及答案

附件五 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业综合评价课程综合测验 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业综合评价课程综合测验试卷(期中□期末□ 姓名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 课程适用_____年___月考期测验时间____年___月 ____日(上午、下午、晚上 测验得分__________ 阅卷人:___________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 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原理中,属于人员配备工作原理的是( A.许诺原理 B.目标统一原理 C.责权利一致原理 D.命令一致原理 2.20世纪初,提出图表系统法的人是( A.甘特 B.泰罗

C.维纳 D.穆登 3.管理控制工作的基本目的是( A.维持现状 B.打破现状 C.改变现状 D.实现创新 4.管理的主体是( A.企业家 B.全体员工 C.高层管理者 D.管理者 5.利用过去的资料来预测未来状态的方法是( A.因果法 B.外推法 C.德尔菲法 D.头脑风暴法 6.一般认为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是( A.泰罗

B.法约尔 C.韦伯 D.德鲁克 7.下列哪种组织结构又称为“斯隆模型”( A.多维立体结构 B.矩阵结构 C.职能型 D.事业部制 8.双因素理论中的双因素指的是( A.人和物的因素 B.信息与环境的因素 C.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D.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9.利克特的管理模式认为,极有成就的管理者一般采用的管理方法是( A.利用—命令 B.温和—命令 C.集体参与 D.商议式 10.管理的核心是(

2019年最新电大管理学基础小抄(已排版)

管理学基础各章复习题小抄 第1章管理与管理学 1.什么是管理的性质? (1)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首先,管理是生产社会化引起的,因此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其次,管理又是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一种“监督劳动”,具有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2)管理的科学性。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要用科学的方法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管理的艺术性。艺术性强调的是管理的实践性。它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2.影响组织管理的外部环境因素有哪些? (1)社会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民族构成和特性、生活习惯、道德风尚以及这个国家的历史和历史上形成的文化传统。(2)政治环境。主要包括国家的政权性质和社会制度,以及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和规定等。(3)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的水平、速度,国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党和国家的经济法令和经济政策,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计划,人民的生活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市场的供求状况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等。(4)科学技术环境。它主要包括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和利用,国家的科技政策、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人才,它们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可提供利用的技术资源。(5)文化教育环境。主要包括人们的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各种大专院校、职业学校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等。(6)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等。 3.组织的外部环境具有怎样的特征? (1)复杂性,构成组织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它包括人的因素、物的因素、政治经济、技术、文化、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同时综合地对组织发生影响,制约着组织的行为。组织生存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必须全面分析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2)交叉性,构成组织环境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其中无论哪一个方面的因素发生变化,都会直接地或间接地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3)变动性,组织环境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影响组织发展的各种环境因素,有的呈渐进性,变化比较缓慢,不容易为组织及时觉察和认识;有的呈突变性,它会很快影响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这就需要组织的领导者具有预见性,及时掌握环境变化的动态,并迅速采取对策,及时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 4.组织与外部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外部环境是指对组织各种活动具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各种条件和因素的总和。概括起来说,组织与外部环境间的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对组织的作用;二是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1)社会环境对组织的作用。A.社会环境对组织具有决定作用。社会外部环境是组织存在的前提,具体的要素环境直接地决定组织的自下而上和发展。B.社会环境对组织具有制约作用。也就是说,社会外部环境作为外在条件对组织的生产和发展起着限制和约束作用。C.社会环境对组织具有影响作用。也就是说,某一事物行为对他事物或周转的人或社会行为的波及作用。 (2)组织对环境的适应。组织对环境的适应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是消极、被动的适应;二是积极、主动的适应。任何组织要想达到自己既定的目标,都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5.管理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1)计划。计划就是对未来行为所做的安排。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首先,计划从明确目标着手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了保障。其次,计划还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最后,计划通过规划、政策、程序等的制定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2)决策。决策就是针对预期目标,在一定条件的约束下,从诸多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并付诸实施。决策在管理各职能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贯穿管理的全过程。(3)组织。组织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其主要内容是:根据组织目标,在任务分工的基础上设置组织部门;根据各部门的任务性质和管理要求,确定各部门的工作标准、职权、职责;制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及联系方式和规范,等等。(4)人事。是指组织根据任务需要,通过选拔、培训、开发等活动为组织各部门、各岗位配备合适人选的活动。(5)领导。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还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指导人们的行为,沟通信息,增强相互理解,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管理的领导职能是一门艺术,它贯彻在整个管理活动中。(6)激励。激励是人的需要和动机得到强化的心理状态,其作用在于激发和调动人 的积极性。从而使人们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去。 第2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科学管理有哪些主要内容?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 劳动生产率,是泰罗创建“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出 发点,是确定各种科学管理原理、方法的基础。(2) 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代替传统 的管理。(3)科学管理的核心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 人双方实行重大的精神变革。 根据这些基本出发点,泰罗提出了以下管理原理:(1) 制订科学的作业方法。(2)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 (3)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4)将计划职能 与执行职能分开。(5)实行职能工长制。(6)在管 理上实行例外原则。 2.为什么称法约尔为经营管理之父? 享利?法约尔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在法国的杰出代 表。他所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 有重大的影响,成为后来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 1916年,法约尔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工业管理和一般 管理》,该书成为一般管理理论的最早的全面论述。 法约尔由此被誉为“经营管理理论之父”。 3.霍桑实验指的是什么事情?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1924--1932),美国国 家研究委员会和美国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有关 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由 于该项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 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 段:工厂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试验、谈话研究、观 察试验。 试验得出的结论是: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 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 心理因素的影响。相对于“科学管理”只重视物质条 件,忽视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工人生产效率影响的 观点,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该实验导致人际关系学 说的出现。 4.行为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行为科学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行为科学 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 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狭义的行为科 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 综合性学科。进入60年代,为了避免同广义的行为 科学相混淆,出现了组织行为学这一名称,专指管理 学中的行为科学。目前组织行为学从它研究的对象和 涉及的范围来看,包含三个层次,即个体行为、团体 行为和组织行为。 5.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特点是把管理学说与管理人员 的职能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组织, 管理人员的职能是共同的。约法尔认为管理的职能有 五个,即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这五 种职能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管理职能具有 普遍性,即各级管理人员都执行着管理职能,但侧重 点不同。 6.何谓企业文化?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 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它由三个部分组成:(1)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 化的核心,是呈观念形态的价值观、理想和信仰等。 (2)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中间层,是把企业精神和 物质文化二者联系起来,使企业文化制度化、规范化 的行为准则。(3)物质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外围层, 是呈物质形态的产品设计、产品质量、厂容厂貌、员 工服饰等,它是企业文化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 7.现代管理理论包括哪些主要学派? (1)管理过程学派。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是约法尔。 其主要特点是把管理学说与管理人员的职能联系起 来。他们认为,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组织,管理人员的 职能是共同的。(2)经验学派。代表人物是德鲁克和 戴尔。他们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管理学问题。不 少学者认为,经验学派实质上是传授管理学知识的一 种方法,称为“案例教学”。实践证明,这是培育学 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很有效的途径。(3)系统管 理学派。该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 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 的社会技术系统。它是由目标和价值、结构、技术、 社会心理、管理等五个分系统组成。它提出,必须以 整个组织系统作为研究管理的出发点,应该综合运用 各个学派的知识,研究一切主要的分系统及其相互关 系。系统管理学派突破了以往各个学派仅从局部出发 研究管理的局限性,从组织的整体出发阐明管理的本 质,对管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4)决策理论学派。 代表人物是西蒙。该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管理 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决策的过程,管理是以决策为特 征的;决策是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管理人员应该集 中研究决策问题。(5)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 主张运用数学符号和公式进行计划决策和解决管理 中的问题;经营管理是管理科学在管理中的运用;信 息情报系统就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向管理者提供信息 情报的系统。(6)权变理论学派。该学派认为,由 于组织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外界环境的 影响,组织的管理并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也不存在 普遍适用的理论,任何理论和方法都不是绝对有效也 不是绝对无效,采用哪种理论方法,要视组织的实际 情况和所处的环境而定。 第3章计划 1.简述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 (1)目的性:计划工作旨在有效地达到某种目标。 首先就是确立目标,然后使今后的行动集中于目标, 朝着目标的方向迈进。(2)主导性:组织、人事、 领导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都是为了支持实现组织的 目标。因此,计划职能在管理职能中居首要地位。具有 主导性特征。(3)普遍性:计划工作在各级管理人员 的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4)效率性:计划的效率 是指从组织目标所作贡献中扣除制定和执行计划所 需费用及其他因素后的总额。在制定计划时,要时时考 虑计划的效率,不但要考虑经济方面的利益,而且还要 考虑非经济方面的利益和损耗。 2.计划的种类有哪些? 根据企业部门管理职能之不同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 生产计划、财务成本计划、供应计划、劳资计划、安 全计划、人员培训计划、研究与开发计划、销售计划 等等。按计划内容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专项计划和 综合计划。按计划所涉及的时间分类,可以将计划分 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第4章目标管理 1.企业目标的特征是什么? 企业目标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 上确定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其主要特征为:(1)目标 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2)目标具有多重性。 (3)目标具有层次性。(4)目标具有变动性。 2.确定企业目标的原则是什么? (1)现实性原则。目标的确立要建立在对企业内外 环境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并通过一定的程序加以 确定,既要保证其科学性又要保证其可行性。(2) 关键性原则。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要以合理的成 本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实现这一宗旨的企业发展 目标很多,企业必须保证其将有关大局的、决定经营 成果的关键内容作为企业目标主体。(3)定量化原则。 组织目标要实现由上到下的逐级量化,使其具有可测 度性。(4)协调性原则。各层次目标之间,同一层次 目标之间要协调,保证分目标实现的同时,企业总体 目标必然实现。(5)权变原则。目标并不是一成不 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 更好地实现企业宗旨。 3.目标管理具有哪些特点? 与传统管理方法相比,目标管理具有这样的特点: (1)目标管理运用系统论的思想,通过目标体系进 行管理。目标管理理论把企业看作一个开放系统进行 动态控制。通过目标的制定和分解,在企业内部建立 起纵横交错的完整目标连锁体系。企业管理工作主要 是协调各目标之间的关系,并考核监督目标的完成情 况。(2)充分发挥每一个职工的最大能力,实行最 佳的自我控制。目标管理是一种民主的,强调职工自 我管理的管理制度。目标管理的各个阶段都非常重视 上下级之间的充分协调,让职工参与管理,实行管理 的民主化。(3)强调成果,实行能力至上。目标管理 中,对目标要达到的标准,成果评定的方法都规定得 非常具体,明确。按照成果优劣分成等级,反映到人 事考核中,作为晋级,升职,加薪的依据。 4.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 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1)目标建立。这目标管理实 施的第一阶段,主要指企业的目标制定、分解过程。 这一阶段是保证目标管理有效实施的前提和保证。 在目标设立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 目标要略高于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能力,保证企业经 过一定努力能够实现。第二,目标要保证质与量的 有机结合,尽可能量化企业目标,确保目标考核的准 确性。第三,目标期限要适中。第四,目标数量要适 中。 (2)目标分解。是把企业的总目标分解成各部门的 分目标、个人目标,使企业所有员工都乐于接受企业 的目标,并且在完成这一目标中承担自己应承担的责 任。 目标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目标体系的逻辑 要严密,纵横成网络,体现出由上到下越来越具体的 特点。第二,目标要突出重点,与企业总目标无关的 其他工作不必列入各级分目标。第三,要鼓励职工积 极参与目标分解,尽可能把目标分解工作由“要我做” 变为“我要做”。第四,目标分解完毕,要进行严格 的审批。 (3)目标控制。目标管理强调自我控制、民主管理, 同时积极的自我控制与有力的领导控制相结合是实 现目标动态控制的关键。 目标控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充分发挥职工自 我控制的能力必须将领导的充分信任与完善的自检 制度相结合。第二,建立目标控制中心,结合企业均 衡生产的特点保证企业生产的动态平衡。第三,保证 信息反馈渠道的畅通,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对目标做 出必要的修正。第四,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保证企 业在目标责任明确的前提下形成团结互助的工作氛 围。(4)目标评定与考核。通过评议,肯定成绩,发 现问题,奖优罚劣,及时总结目标执行过程中的成绩 与不足,以此完善下一个目标管理过程。 目标评定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首先进行自我评 定。第二,上级评定要全面、公正。第三,目标评 定与人事管理相结合。第四,及时反馈信息是提高目 标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 5.如何评价目标管理制度? 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 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 标和企业目标。具体而言,它是一种通过科学地制定 目标、实施目标,依据目标进行考核评价来实施组织 管理任务的过程。目标管理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 用,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向企业提出 了相应的要求。 目标管理制度的优点:(1)目标管理能有效地提高 管理的效率。(2)能有助于企业组织机构的改革。(3) 能有效地激励职工完成企业目标。(4)能实行有效的 监督与控制。 目标管理的局限性:(1)目标制定较为困难。(2)目 标制定与分解中的职工参与费时、费力。(3)目标成 果的考核与奖惩标准很难统一。(4)企业职工素质差 异影响目标管理方法的实施。 第5章预测 1.预测的作用有哪些? 预测就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已知因素,运用人们的 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对未来进行预先估计,并推 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的活动过程。(1)为企业计划 和决策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决策的准确性。(2) 有利于企业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3)有利于企业制 定科学的技术创新策略。(4)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和应变能力。 2.预测的类型是怎么样划分的? (1)按预测范围的不同分为:宏观经济预测和微观 经济预测。(2)按预测内容的不同分为:市场预测; 技术预测;收入预测或经营绩效预测;经济形势预测 (3)按预测性质的不同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 (4)按预测时间长短分为:长期预测;中期预测; 短期预测。 3.选择预测方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1)要注意预测方法的适用范围。(2)要注意预测 的经济性。(3)要考虑收集资料的难易程度。(4)对 准确度的要求。 第6章决策 1.决策具有哪些特征? (1)超前性。任何决策都是针对未来行动的,要求 决策者具有超前意识,思想敏锐,能够预见事物的发 展变化,适时地做出正确的决策。(2)目标性。决 策目标就是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无目标的决策或目 标性不明确的决策,往往会导致决策无效甚至失误。 (3)选择性。决策必须具有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 通过比较评定来进行选择。(4)可行性。决策所做的 若干个备选方案应是可行的,这样才能保证决策方案 切实可行。(5)过程性。决策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 的分析判断过程。(6)科学性。要求决策者能够透过 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做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决策。 2.决策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决策根据其解决问题的性质和内容不同,可分为许 多类型。不同类型的决策,需要采用不同的决策方法。 为了正确进行决策,必须对决策进行科学分类。 按决策的重要程度划分,可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 和业务决策。 按决策的重复程度划分,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 序化决策。 按决策的可靠程度分类,可分为确定型、风险型和 不确定型三种。 3.决策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满意原则。就是能够满足合理目标要求的决策。 (2)层级原则。决策在企业内分级进行,是企业业 务活动的客观要求。实行层级原则,既有利于组织高 层决策者集中精力抓好战略决策,例外决策,又可提 供下级单位的领导者的主动性和责任心,改善组织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