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观察、探究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法

观察、探究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法

观察、探究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法
观察、探究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法

观察、探究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法

[摘要]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教育的宗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观察越仔细,就越能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发更多的思考和探究。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关键词]观察探究良好方法

观察、探究是人们对自然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基础。小学生的科学探究主要是以系统的观察为基础。

小学科学教育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观察得越仔细,就越能发现和提出问题,越能引发更多的思考和探究。观察、探究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良好方法。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是小学科学教师的重要任务。

一、积极引导,培养小学生的观察、探究兴趣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观察,并且要鼓励学生坚持长期系统的过程观察。例如:在教学《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单元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植物从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在这样的生命过程中,植物体发生了哪些变化?植物体的各个部分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教师可要求学生写××花(植物)的生长日记、观察记录,通过对××花(植物)一个周期的观察记录的整理,研究××花(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再如在教学《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单元时,要求学生认识蚕的生命周期,安排学生亲自养蚕,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蚕的一生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在这一观察记录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写蚕的生长变化日记,详实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蚕的生命周期去探究人和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自然界中的动物有很多种,尽管它们的外形以及生活习性千差万别,但所有的动物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到死亡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它们的生命周期。对于不同的动物,这个过程的长短和变化是不同的。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和动物的生长变化、生命周期是有规律的,是不可违背的,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投入较长的时间和精力,坚持不懈进行观察记录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二、科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作认真细致的观察

在教学《新的生命》一单元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植物的花开花谢、开花结果这一现象可能较熟悉,但有谁就这一现象进行过认真细致的观察记录呢?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从观察油菜花开始,认识油菜花的构造,对油菜花进行解剖,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再引导学生去观察其他花,如桃花、梨花、樱花、兰花、玉兰花、白菜花等,看看它们的构造是否都一样。观察花开花谢与花的构造,探究种子(果实)的形成过程,最后观察不同植物的种子(果实),探究不同植物有不同的传播种子的方式,认识了解不同的植物及植物的种子。

这一系列的观察探究,学生必须认真细致且长期坚持才能完成。只要引导学生这样做了,学生对新生命产生的好奇心自然就会产生,学生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自然就会形成。

三、科学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在观察探究中思考

只有亲历观察,才会引发思考,如在教学《面包发霉了》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每天观察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通过学生的认真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如你知道霉菌是怎么产生的吗?面包发霉需要什么条件?由于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他们会根据观察记录到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得到了霉菌生长跟潮湿、温度、空气、光照等条件有关的结论。教学《温度与水的变化》这一单元时,尽管水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但有谁去做过认真观察和思考呢?我们的身

体时刻感受着周围环境的冷热,冷和热的程度用什么来测量呢?一杯热水会慢慢地变冷,而电水壶里的水在慢慢地变热。水冷到一定程度会结冰,冰又是在什么条件下变成水或水蒸气的?是什么使物体的冷热以至形态发生了改变呢?这都要引导学生去认真观察和探究思考。又如在教学《溶解》这一单元时,同学们知道水能溶解很多物质,由于水溶解了自然界中的许多矿物质,生物得到了营养。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去认真观察探究,并且思考:我们怎么知道某种物质在水中是不是溶解了?水能无限制地溶解某种物质吗?用什么办法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呢?鱼、虾为什么能在水中生存?用加热的方法能把盐水中的食盐分离出来这是为什么?上述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亲自实验,认真观察其实验现象,探究其奥秘,从实验现象中寻找答案。

观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日积月累的,只要在观察探究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观察探究训练,就能形成良好的观察探究习惯、增强探究能力,学生自然会摸索出学习科学的良好方法。

科学的观察方法是人们在自然(不加控制)的条件下有目的...

观察法 科学的观察方法是人们在自然( 不加 控制) 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现象进行考察 的一种方法。中外教育史上有许多优秀的教育家善于 观察自己的教育对象,并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成 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例如,前苏联的瓦阿·苏霍姆 林斯基写了许多著作,大部分资料是靠长期的观察得 来的;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用日记的方 式,仔细认真地观察儿子的身心发展,并作出了详细 的文字记载与摄影,连续观察了 808天,积累了大量 的材料, 于 1925 年出版了《儿童心理之研究》 一书。 科学的观察法与日常生活的观察相比,更有目的、有 计划、有重点、要求记录。 一、观察法的特点 (1) 运用方便,一般不需要设备,可随时进行。 (2) 可以保持观察现象的自然状态, 不加以任何人 为的干涉。 (3) 可以不防碍正常工作的进行。 (4) 可以排除被观察者的主观成分, 因为材料不是 被察者的口头表述,而是根据实际表现得来的。 (5) 局限性是局限于了解表面现象, 不能直接深入 到事物的本质。当情况繁杂时,较难确定因果关系, 尤其是人的心理问题。 二、观察的途径与方法 (1) 在实际工作中观察:即在自己的教 二、观察的途径与方法 (1) 在实际工作中观察:即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 中,随时观察学生们的反应。 (2) 参观。如参观学生的作品, 去学生的家里进行 访问,以及外出学习观看先进典型等。 (3) 听课。以旁观者的身份, 冷静地分析其他教师 和学生的教法与学法,寻找做得更好的方法。 (4)参观教育活动。学校里的升旗式、义务劳动、 班队会、晚会等教育活动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好机会。 三、观察法的基本要求 (1) 提高观察意识,时时刻刻都要用心、用眼、用 脑去观察。教师要树立研究者的观念,以研究者的姿 态进入学校和班级,时时处处都要做一个有心人,彻 底改掉整天熟视无睹的坏习惯。 ( 2 )不要因个人好恶影响观察的客观性。 (3) 坚持观察的全面性, 尽量系统地观察事物的各 个方面和事物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2)观察不 人好恶影 人好恶响观察的客观性。 (3) 坚持观察的全面性,尽量系 (4) 专题研究的观察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5)既要坚持目的性与计划性, 又不要忽视偶然遇 到的新奇现象。 (6) 有条件的可以利用先进的观察技术,如监控 仪、望远镜等。 (7) 要认真写好观察记录。这是最最重要的一条, 尤其要坚持长久更是不易,更是可贵。观察记录是珍 贵的第一手材料,我们一定要把每天观察到的情况, 体会到的问题与经验及时地记录下来,否则,即使当 时观察到了一些情况,等用时也记不起来了。例如, 坚持写“教育日记”和“教后感”对教师的发展和出 成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入到事物的本质。当情况繁杂时,较难确定因果 关系,尤其是人的心理问题。 二、观察的途径与方法 (1)在实际工作中观察: 即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 中,随时观察学生们的反应。 (2) 参观。 如参观学生的作品, 去学生的家里进行 访问,以及外出学习观看先进典型等。 (3)听课。 以旁观者的身份, 冷静地分析其他教师 和学生的教法与学法,寻找做得更好的方法。 (4) 参观教育活动。学校里的升旗式、义务劳动、 班队会、晚会等教育活动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好机会。 三、观察法的基本要求 (1) 提高观察意识,时时刻刻都要用心、用眼、用 脑去观察。教师要树立研究者的观念,以研究者的姿 态进入学校和班级,时时处处都要做一个有心人,彻 底改掉整天熟视无睹的坏习惯。 (2) 观察不要带有色眼镜, 要实事求是,不要因个 人好恶影响观察的客观性。 (3) 坚持观察的全面性,尽量系统地观察事物的各 个方面和事物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4)专题研究的观察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5)既要坚持目的性与计划性,又不要忽视偶然遇 到的新奇现象。 (6)有条件的可以利用先进的观察技术,如监控 仪、望远镜等。 (7)要认真写好观察记录。这是最最重要的一条, 尤其要坚持长久更是不易,更是可贵。观察记录是珍 贵的第一手材料,我们一定要把每天观察到的情况, 体会到的问题与经验及时地记录下来,否则,即使当 时观察到了一些情况,等用时也记不起来了。例如, 坚持写“教育日记”和“教后感”对教师的发展和出 成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要完整地看待幼儿教 育的研究及实践 虞永平 广大幼儿园教师参与科研是当今世界幼教科研发 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教师是科研人员”(注:《简 明国际教育全书·教学(上)》托斯顿·胡森等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已成为西方教育界广为倡导的一种 观念。教育研究,尤其是课程研究,缺少了教师的参 与,往往很难取得应有的成效。在西方,拉尔夫·泰 勒、斯滕豪斯等人的研究都反映了教师在科研工作中 的作用。西方的“教师—科研人员运动”(注:《简 明国际教育全书·教学(上)》托斯顿·胡森等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表明了西方对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 的重视。在我国,幼教研究的开创者陈鹤琴等人也非 常注重教师对教科研工作的参与。80年代以来,我国 幼教研究的实践也充分说明了教师在教科研工作中不 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说教师是研究人员,并不是说教师和专职科 研人员之间没有任何差别,就像理查德·普林格所言: “当我谈到教师是科研人员的时候,我并没有把他们 同那些用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复杂试验、并用各种技 术来验证和测量成果的人相比,而是想到他们是那种 认真使实践理论化或者是能系统而严格地考虑本人所 从事的构造的人。”(注:《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劳顿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儿园教师参与幼教科研的意 义在于:(1)幼教科研工作对广大幼儿园教师来说是 挑战,也是发展和提高的机遇。在从事幼教科研的过 程中,处于幼教实践第一线的幼儿园教师必然要面对 许多新知识、新技能,必然要加强学习,吸收相关的 新信息,必然要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习以为常的教 育实践过程,并努力解决在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这 个过程正是教师提高和发展的过程。(2)幼儿园教师 参与幼教科研是幼教科研本身的需要。我们的幼教科 研从根本上说是为幼教实践服务的,是为了不断地提 高幼教质量。所以,让广大幼儿园教师参与幼教科研 是确保幼教科研成果真正产生成效的重要措施。10多 年来,我国幼教科研的实践证明,只有那些充分吸收 幼儿园教师参与的、与幼教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相 关的科研成果,才能真正在幼教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 因此,全面地、完整地看待幼教科研队伍,尤其 是正确认识幼儿园教师在幼教科研工作中的作用,对 于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对于幼教质量的提高具有重 要的意义。 二、幼儿和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的对象是3~6岁的幼儿。幼儿与成人相 比,虽显幼小,但具有完整的人格和不可侵犯的尊严, 具有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等不同的又相互联系的 身心发展方面的特点。作为具有独特性的、独立的个 体,幼儿有其特殊的需要。幼儿需要成人的抚慰,需 要适合其身心发展的环境,需要活动和探索的机会, 需要求知和创造的氛围,需要游戏的空间和时间。幼 儿身心的全面发展与以上诸方面需要的满足紧密地联 系在一起。此外,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决定其发 展的力量除了生物的、环境的力量外,自我的力量已 经凸现,并且生物的、环境的力量逐渐地受制于自我 的力量。幼儿已出现许多与自我有关的行为。(注: 《人生发展心理学》詹姆斯·O·卢格学林出版社) 幼儿的这一发展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它是幼儿全面 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以往我们的教育中经常忽 视的部分。幼儿处于人生发展的起步阶段,是未特定 化的个体:他们在生理构造上未特定化,反映机制上 未特定化,生存功能上具有不完备性。(注:《教育 人类学》冯增俊江苏教育出版社)幼儿的未特定化使 之具有了可塑性和可教育性,这种可塑性和可教育性 不只是指幼儿被动地被塑造,也包括并必须包括幼儿 作为主体对自身的塑造。整体的、具有可教育性的幼 儿,需要整体的、具有针对性的科学的教育。 我们的幼儿教育是引导幼儿在体智德美几方面全 面发展的教育。让幼儿教育指向幼儿全面的发展,让 幼儿教育内容之间产生更多的联系,以发挥幼儿教育 的整体效应,这是当前幼儿教育实践应努力追寻的方 向。在这方面的探索中,有几点是至关重要的:(1 ) 努力追寻幼儿发展的不同目标之间的整合。幼儿教育 活动是很少指向单一的目标的,在同一个教育活动中, 往往存在着实现不同发展方面目标的可能,这些目标 往往是相互关联的,通过教师的有机整合和协调,在 教育活动中都可以得到实现。(2)努力追寻不同教育 内容之间的整合。在当今我国的幼教实践中,教育内 容的组织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以学科的方式加以 组织,有的以领域的方式加以组织,还有的以经验或 活动的方式加以组织。不管以何种方式来组织教育内 容,都必须注意不同的教育内容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 联系,并充分利用这种联系来发挥教育内容对幼儿全 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如,动物、植物、自然现象等都 是自然科学,它们在自然科学的旗帜下可以得到有机 的整合;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都归属于一个更广泛的 科学范畴,它们在这个泛科学的范畴下又有可能得到 整合。对于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而言,这种整合无疑具 有尝试和实践的价值。(3)努力追寻教育环境的整 合。幼儿教育不同于其他年龄段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就是:幼儿教育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基点,具体的、 丰富的、感性的现实生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这 些资源存在于幼儿所处的幼儿园内外环境之中。因此, 把幼儿教育的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环境加以整合, 是幼儿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幼儿园教师的基本素质 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都离不开幼儿园教师的参 与。在21世纪即将来临的今天,幼儿园教师的基本素教科研信息月报 梁丰幼儿园教科室 2009年2月 主编:季晓英 副主编:严留芬 责任编辑:曹芳 第 1 版主办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E-mail:zjglfyey@https://www.docsj.com/doc/2f1240328.html,每月3日出版园内免费发行并上传梁幼网站印刷园部印刷室

9第一章 第五节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

黑林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 年级:七年级科目:生物执笔:尹秋明审核 课题: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课型:新授讲学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识别几种常用的探究器具,并说出其用途 2、说出显微镜的基本结构与作用; 3、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 能力目标:学会使用显微镜等器具探索生命。 教学重点:识别显微镜的结构与作用,尝试使用显微镜。 教学难点:1、规范使用显微镜; 2、安全使用常用的探究器具。 实验器材:显微镜,常用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的有关知识,知道了生物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科学探究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因此,科学探究是人类揭开自然界的奥秘、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揭题),在我们周围的生物中有许多是肉眼无法看到的,那么如何探索它们呢?这就要借助一些器具。 二、新授: 生物学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实验是一切科学探究的基础,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生物实验室 (一)学习使用实验常用的器材 1、引导生阅读教材,观察图1-7。

2、师演示几种常用的探究器具。(如下图) 3、师提示:安全事项。 (二)、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如上图) 1、师简介显微镜后,引导生对照教材图1-8(或者挂图),观

察显微镜的结构和各个部件的名称。 2、观察活动:认识显微镜。 分别介绍以下各个部件的作用 镜座、镜柱、镜臂、 载物台、镜筒、转换器、 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反光镜 目镜和物镜、遮光器、 3、师指示显微镜,让生回答其结构及作用。 4、讨论:显微镜常用于观察什么? 5、总结:观察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体或者生物体中的微细结构常用显微镜。

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

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 科学性原则: 必须是科学的,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 必须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活动性原则 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 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创新性原则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 探究发现法 在教师指导下,向科学家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此方法的只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小组讨论法: 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的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角色扮演法: 是运用模拟、小品等形式进行活动的一种方法。在角色扮演中,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有一部分学生担任角色并进行表演,另一部分学生观看,认真注意与活动 目的有关的具体行为。表演结束后,讨论在表演中的体验和表现出的行为。这种活

动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活动过程艺术化、生活化,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获得对过程的体验。 作品制作法: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使用工具、设备,通过模仿或重新设计,加工制作作品,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由于制作活动符合儿童喜欢动手、爱玩的天性,具有玩玩做做的特点。 信息搜集法: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某个方面的有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比较、分析、综合,从而认识事物的活动方法。通过信息搜集,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搜集法的基本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搜集、处理、交流、应用、评价信息的能力。 信息搜集法的运用不仅在于让学生通过信息搜集获得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搜集、整理、分析、交流信息的过程,学习运用搜集信息开展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我对小学科学课自主探究学习的认识 自贡市大安区大安小学: 李华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开设不久的课程,它包含着科学概念,科学理论,科学知识的方法和技能等丰富的内容,在这门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科学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对小学科学课进行综合性学习和研讨,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首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最新七年级生物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4

第5节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一、教材分析 实验是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方法。实验一定要有相应的工具和正确使用有关工具的方法及步骤。本节教材的第一部分安排学生学习使用实验常用的工具,对常用实验器具的分类、安全操作规则做了简单的介绍,了解其用途、正确的操作方法以及安全使用法则。着重学习显微镜,要求每位学生都能独立操作。这对学生今后科学地探索生命,正确地使用各种探究器具,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它将为学生学会科学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教材设计了DIY 及“科学·技术·社会——电子显微镜”两个栏目,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显微镜使用方法及了解显微镜的发展,体验显微镜在微观世界中的特殊作用,感悟科学、技术、社会三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第二部分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通常包括6个阶段,对各个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 为了帮助学生开展科学探究,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本教材选择一则肉汤变质问题的典型案例,从中了解到科学探究的过程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进行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次数的影响”的实验。通过实例分析、设计与实践,学生就能更加明确科学探究各个阶段的要求以及达到要求的方法。由于有前几次实验探究的训练,这项实验提高了探究要求,要求学生学会作出假设,收集数据并汇总数据,找出规律。教师对此要非常明确,一定要想方设法组织好这次实验探究活动,将之落实到实处,使学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认识常用的工具,熟记显微镜的结构名称。中学常用的显微镜主要是单筒式光学显微镜,利用书上插图、实物,认识显微镜,对照图1-8说出显微镜的基本结构与作用。举例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尝试确定实验中的变量,并相应设计对照实验。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和指导:在认识显微镜的基础上,尝试使用显微镜,从而能正确使用显微镜。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开展实验探究的能力。以探究肉汤变质为例,说明探究的一般步骤;并通过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鲫鱼呼吸次数的影响”,体验探究的过程。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在动手实践操作的基础上,通过组内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小组集体合作能力。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实事求是科学素养、勇于实践与创新的精神,逐步确立以爱护小动物为原则来设计探究性实验。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的过程中,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同实事求是的重要性。投入率达100%。 5、观念确认与引导:强调实验在生物课学习中的重要性,指出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实验,才能获得许多感性的认识,才能学会许多科学的实验方法,去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从而是学生明确实验课的目的,激发其探究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强调思考和假设在生命探索中的重要。只有多思考,多问为什么,才能发现问题;只有大胆作出假设,才能进一步解决问题。认同率达100%。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使用显微镜。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高探究能力。本节课的难点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控制变量、开展实验探究。 四、课时计划:本节内容我准备安排2课时。 第1课时:(1)学习使用实验常用的工具。 (2)学习使用显微镜。 第2课时:(1)通过案例分析,学习科学家进行探究的过程。 (2)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这里着重讨论探究方案即制定计划) (3)尝试找出温度与呼吸频率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交流实验结果,得出普遍规律。教学思路: 第1课时是:(1)学习使用实验常用的工具。(2)学习使用显微镜。 通过积极参与、动手、动脑,亲身经历,从而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的七个要素

.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的七个要素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主要有以下七个要素: 第一要素是提出问题。也就是探究什么,针对什么现象设问。如在探究物质密度的实验中,首先针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物质,有些物质体积相同,质量却不同;而有些物质,体积大小不同,质量却相同,提出设问。 第二要素是猜想与假设。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应让学生大胆猜想。对第一要素中提出的现象,学生可能猜想是不是与物质本身的某种特性有关呢?如果能找出表示这种特性的方法,可能会找出问题的答案。另外,既然涉及到体积和质量,进一步猜想:1.同一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相同?2.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相同? 第三要素是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一环节是教学的核心。教师启发学生讨论、思考,让学生理解实验研究方案,积极投入探索学习。根据前面的猜想,学生讨论后设计如下的探究方案:1.选体积、质量不同的水、铜、铁三种物质作为探究对象;2.选用天平、量筒、刻度尺等作为探究工具;3.分别测量三种物质的体积和质量;4.求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 第四要素是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在实验中加强实验规范操作、安全操作的指导,实验数据及时填入记录表中。 第五要素是分析与论证。实质就是对探究的数据进行描述,对探究现象归纳总结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记录表中数据的计算、分析、比较后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1.对水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总相同;对铜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总相同;对铁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还总相同;2.但是,对水、铜、铁这三种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却不相同。因此,恰好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在学生已获得上述结论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在物理学中,正是用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反映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公式表示为:ρ=mv。 第六要素是评估。评估的实质是对探究的反思过程,讨论科学探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获得的发现和改进建议等。评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要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养成对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结果有评估的意识。例如对以上的探究实验,以问题的形式做如下评估:你的猜想与探究结果一致吗?探究过程中测出的质量和体积是对于同一研究对象的吗?实验过程中发现新问题了吗?此实验方案和探究工具有什么缺陷吗?你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吗?等等。 第七要素是交流与合作。全班或同一组内围绕得到什么结论,如何得出结论,有什么体会等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探究实验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的,教师要注意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个环节还要求学生能对探究过程做出简单报告。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小学科学教学观察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观察方法 [摘要]观察是小学科学课程学习的主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的感知作为观察方法,没有认识到这些是感觉通道,是获取信息的渠道。教师只让学生停留在感知觉上,没有过渡到观察层次上,导致学生观察的精确度不够。通过分析感知觉和观察的关系及区别,正确认识看、摸、听、闻等活动是获得科学事实的方式;将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和理解性三个特性来与观察法的目的性、全面性和精确性相联系,指出正确的观察方法;通过这些观察方法在整体上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和感知觉的发展。 [关键词]感知觉;观察;小学科学;观察方法 一个人的科学认识重演人类的科学认识历史,小学生的科学认识处于科学事实发展阶段的初级阶段,也就是现象论阶段,描述现象和实验结果的阶段,即小学生具有现象论特征。[1]所以在小学科学课中,观察是学生获取科学事实的重要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一)将感觉器官的感知作为观察方法。在很多小学科学教师的理念里,观察是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但是在学生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有错误的方法指导,比如将眼、耳、鼻、舌作为观察的工具,把看、摸、听、闻作为观察的方法。认为观察是人们利用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认识自然事物的一种活动。“观察方法具有多样性,组织学生在实践中经历借助手、鼻、耳等器官进行观察。”[2]还有些教师或者文章里认为将观察课分为直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和使用工具进行观察两种。直接运用感官感知事物的观察课即用眼、耳、鼻、舌、手(皮肤)去直接感知事物的特性,指导学生掌握用各种感官来进行“正确观察”的方法。[3]如:观察认识植物(叶、种子、果实、根、茎)的外部形态,动物(金鱼、青蛙、蚂蚁、鸽子、蜗牛)的外部形态和生活方式,观察认识天气变化(晴、阴、雨、雪)的四季特征,观察光与影的变化及根据太阳辨认方向;观察认识水和空气的物理性质、岩石(砂和粘土)和金属(铜、铁、铝)的特征等。(二)观察要使用全部感觉器官。有些教师认为在一个观察活动中尽量要把所有的感觉器官全部使用来获取科学事实。例如“带领学生感知体验

科学探究活动的六个步骤

科学探究活动的六个步骤 一、研究的主题 二、探究的问题 三、问题的假设 四、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五、讨论与交流 六、归纳得出结论 课题研究报告没有固定模式,仅供参考。研究者根据实际情况撰写。 空1—2行。 二、署名 接标题下一行,一般写上“××单位课题组”,在右上角打上一个“*”,然后在首页文末划一横线下面加注,也注上“*”号相呼应。加注时要标明课题的级别、性质、归属、立题年份、负责人姓名、成员(顾问)姓名、研究报告的撰写者以及一些谢辞。也可单独列一页,或放置正文末尾括号中,将具体的工作与成员予以说明。 三、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内容摘要是对研究报告中所描述的背景、采用的主要方法、形成的结论与提出的新见解的简要说明,以100—300字为宜,接着“××单位课题组”空1—2行,其中“内容摘要”用中括号,变体字。 关键词除了帮助检索之外,还在于可提醒本研究报告的阅读者着意理解所列词语,以2—5个为宜,紧接着“内容摘要”,其中“关键词”也用中括号,变体字。 四、正文 正文是教育科研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提出⑴是揭示问题或困难;⑵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⑶是研究现状的综述⑷是本课题关键概念的界定。 正文小四号,1.5倍间距;大标题(题目)三号,粗黑体;一级子标题四号,黑体; 二、三级标题与正文同字号,字体变。附件如篇幅较多,正文可用五号,单倍间距,标题字号相应缩小。 四、附件 包括课题申报表、研究方案、立项通知、子课题研究报告、有较强阶段特征的阶段研究报告、相关的研究论文、设计的相关材料(如调查表),相关的个案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活动设计、相关成果的获奖证明及其他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一般不纳入汇编,在附典型教案或课堂实录时,还应加上相关的点评,以说明该个案对主成果的联系)

初中生物知识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知识精讲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按照一定目的和计划,在自然状态下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考察和描述的方法。 观察主要分两类: (1)直接观察:直接用肉眼观察。 (2)间接观察:借助显微镜、放大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摄像机等工具观察,有时还需要测量。 2.调查法 调查法是指为了获得某一方面的数据或信息而采取的实地考察的方法。 (1)调查的类型:典型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2)调查的一般步骤: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调查方案→实施调查,并如实记录→整理和分析调查结果。 (3)调查的基本要求:要全面细致、如实记录,不凭个人好恶取舍;不要损伤植物和动物,破坏其生活环境;要注意安全。 3.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利用特定器具和材料,有目的、有步骤地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探究的方法还有分类法、模型法、文献法等。 名师点睛 1.正确选择科学探究方法:观察法是认知生物形态、行为的主要方法;调查法是认知生物种类、生存环境等的常用方法;实验法是认知生物结构、生理的主要方法。 2.观察法和实验法是科学探究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和实验法的区别在于:观察法在研究中不施加任何外界干扰因素,实验法则是有目的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

3.科学探究的方法往往并不是一种方法,而是多种方法组合在一起进行研究,通常是先观察,再调查、分类,最后才是实验的方法。 典型例题 1.2016年1月1日我国全面二胎政策正式实施,为了解各年龄段市民对生“二胎”的看法,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A.调查法B.实验法 C.资料分析法D.观察法 解析:调查法是为了获得某一方面的数据或信息而采取的实地考察的方法;实验法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实验对象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资料分析法是针对某一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的方法;观察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基本方法,是对实验对象用肉眼或一些辅助仪器进行观测。为了解各年龄段市民对生“二胎”的看法,该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方法应属于调查法。 答案:A 2.用观察法研究动物的行为,必须将动物置于()。 A.实验室里B.家养状态下 C.野外自然状态下D.圈养笼子里 解析: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必须让动物处于自然状态,这样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答案:C

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第2节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一、导学目标 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培养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开展实验探究的能力。 二、导学过程 导入:自主学习课本P14、17,回答: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一)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学探究的?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14的资料,体会一下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 讨论:1.科学家探究肉汤变质的过程包括哪几个步骤?科学探究的过程都是由这几个固定不变的步骤组成的吗? 2.为什么要将放进烧瓶的肉汤煮沸?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3.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 【精讲点拨】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二)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 1.分组实验 2.讨论: (1)实验中,测量与计数的准确与否对实验结果有影响吗? (2)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控制水温上升与下降的范围? 【自主评价】 1.在一个科学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能有一个变量B.提出的假设总是与实验结果一致 C.可以有多个变量D.水、温度、光照可以同时成为实验变量 2.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的前提是() A要经过详实的观察B要经过周密的思考 C要从想象中提炼问题D要在仔细观察后在认真思考 3.下列关于假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可能性的解释 B.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猜测 C假设要以观察和知识、经验为依据D假设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其是否正确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提出的假设可以毫无依据B.实验要独立完成,尽量不要与人合作 C.作出的假设必须是事实D.水、温度等都可以成为实验中的变量

科学观察法介绍

科学观察法介绍 吴筱泉 【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宁波 315000】 科学观察法是指人们在自然存在的条件下,对自然的、社会的现象和过程,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认识(感知)的一种方法。所谓“自然存在的条件”,是指对观察对象不加控制、不加干预、不影响其常态;所谓“有目的、有计划”,是指根据科学研究的任务,对于观察对象、观察范围、观察条件和观察方法作了明确的选择,而不是观察能作用于人感官的任何事物。 科学观察法是收集第一手材料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在科学研究上,第一手原始材料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是一切科学研究的起点,科研往往从问题开始,进而进行观察、调查和实验,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源于问题。然而,由于人们的一切认识,包括产生的一切问题,归根到底发源于观察所得到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始于观察。科学家法拉第曾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因此,我们青少年学生要十分注重自己观察能力的提高和观察技术的培养,练就一双锐利的智慧“眼睛”。 科学观察的一般过程可分为准备、实施观察、整理资料三个阶段,具体步骤包括:(1)明确观察目的,(2)制订观察计划,(3)做好物质准备,(4)进行实际观察,(5)整理观察资料。 一、准备阶段 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是进行科学观察的基础,准备工作的好坏是观察成败的关键之一。准备工作包括以下三项内容: 1.明确观察目的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认知活动。在观察任何事物时,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即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只有目标明确,才能聚精会神,持之以恒,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果没有明确的观察目标,我们就会视而不见。因而观察一定要目的明确,准确地选择对象,进行集中的观察,就容易收到效果,决不能盲目观察。 观察目的是根据科研任务和观察对象的特点而确定的。为了明确观察目的,应作大略的调查和试探性观察。目的不在于系统收集科研材料,而是掌握一些基本情况,了解观察对象的特点,以便确定通过观察需要获得什么材料、弄清楚什么问题,然后确定观察范围,选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的七个要素之欧阳家百创编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的七个要素 欧阳家百(2021.03.07)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主要有以下七个要素: 第一要素是提出问题。也就是探究什么,针对什么现象设问。如在探究物质密度的实验中,首先针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物质,有些物质体积相同,质量却不同;而有些物质,体积大小不同,质量却相同,提出设问。 第二要素是猜想与假设。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应让学生大胆猜想。对第一要素中提出的现象,学生可能猜想是不是与物质本身的某种特性有关呢?如果能找出表示这种特性的方法,可能会找出问题的答案。另外,既然涉及到体积和质量,进一步猜想:1.同一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相同?2.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相同? 第三要素是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一环节是教学的核心。教师启发学生讨论、思考,让学生理解实验研究方案,积极投入探索学习。根据前面的猜想,学生讨论后设计如下的探究方案:1.选体积、质量不同的水、铜、铁三种物质作为探究对象;2.选用天平、量筒、刻度尺等作为探究工具;3.分别测量三种物质的体积和质量;4.求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 第四要素是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在实验中加强实验规范操

作、安全操作的指导,实验数据及时填入记录表中。 第五要素是分析与论证。实质就是对探究的数据进行描述,对探究现象归纳总结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记录表中数据的计算、分析、比较后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1.对水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总相同;对铜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总相同;对铁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还总相同;2.但是,对水、铜、铁这三种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却不相同。因此,恰好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在学生已获得上述结论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在物理学中,正是用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反映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公式表示为:ρ=mv。 第六要素是评估。评估的实质是对探究的反思过程,讨论科学探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获得的发现和改进建议等。评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要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养成对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结果有评估的意识。例如对以上的探究实验,以问题的形式做如下评估:你的猜想与探究结果一致吗?探究过程中测出的质量和体积是对于同一研究对象的吗?实验过程中发现新问题了吗?此实验方案和探究工具有什么缺陷吗?你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吗?等等。 第七要素是交流与合作。全班或同一组内围绕得到什么结论,如何得出结论,有什么体会等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探究实验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的,教师要注意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个环节还要求学生能对探究过程做出简单报告。

绘画中的科学观察方法

绘画中的科学观察方法 【摘要】美术是视觉艺术。一切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形象、意境和思想内涵,无不都是在人的视觉作用下被接纳反馈。 【关键词】观察能力整体观察联系观察本质观察 美术是视觉艺术。一切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形象、意境和思想内涵,无不都是在人的视觉作用下被接纳反馈。也就是,人们要真正感知、感受、体验、理解和表现物象,如果其首先没有认真主动“看”,没有视觉积极的能动作用,是根本实现不了的。所以对美术接受者来讲,培养训练和“发展视觉是最重要的事情”(塞尚)。 这里所说的“视觉”,是指人们为达到此目的而新发出的视觉器官功能及其与之相伴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这是良好的美术视觉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另外,我们所谈的绘画基础训练中具备“绘画视觉”,即所谓绘画的眼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这种绘画的眼睛实际上常是经后天培养与各自反复参与绘画实践活动(或受良好美术环境影响、熏陶)所形成的一种对绘画观察欣赏的能力,是对美术这一客体所产生的一种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反应。因此,绘画视觉能力,是培养学生诸多美术能力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基本能力。由此可见,作为美术特色中学的美术教学,专业教师要努力创建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各种绘画基本能力,提高其整体美术素质,其中对其视觉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学生正确地“看”与“比较地看”,作为绘画基础训练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写生训练中忽视“看”,动手的频率高于观察,快于分析、认识理解后的整体感觉,是美术绘画基础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中外历代的绘画大师都非常重视“看”,如现代艺术的鼻祖塞尚就是长时间面对空白画布和画面上的“看”。因此,观察是美术写生中的第一要素。 在素描练习中,应当始终把培养观察能力,并使之趋于敏锐、准确和深刻放在首位,观察能力属于感觉能力的范畴,但是,感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观察能力的制约。因此,要想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必须从培养观察能力入手。 要是提高观察能力,必须有意识地进行训练。这种训练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随时随地用画家的眼光观察和分析自然界的一切可视形象,学会比较和鉴别,领会不同形象的特征,逐步加深对各种形象特征的认识、理解和记忆。养成这一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久而久之必将大有益处。 1 从整体出发观察 从整体出发是科学的观察方法的核心。任何客观存在的形体形象均是由各个局部组成的一个整体,整体离不开局部,局部受整体的制约,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小学科学教案 动植物的观察

小学科学《动植物的观察》教案 教学内容: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第六册 教学目标:(1):运用感知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 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2):通过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让学生体会到,科学 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器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 生的观察手段。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用观察方法来具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找出不 同树木的相同与不同,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 心的概念。 教学器材:校园中的大树,皮尺,放大镜,观察记录纸,大树的图片。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你喜欢什么植物?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想去观察吗? 一、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二、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三、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四、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

(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五、后续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第二课时 导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到校园中观察了生物,同学们主要对大树进行了观察,大树的树干上、树枝上、树叶上、树根下,各个地方都有生物,我们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观察到的那棵树是怎么样的? 一、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用动作比划你看到的树冠的形状。 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 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二、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 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 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 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 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 小结: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三、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 大家都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 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教师将落叶、树皮拓片分发给学生每人1份,让学生到校园去寻找大树。 四、作业: 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第三课时: 导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观察大树和讨论,大家对于大树这种植物已经了解得较为透彻了。下面请大家说一说你在校园内的观察中,还看到了哪些生物? 一、学生汇报 说一说你的记录纸上的内容,是如何获得的?

科学探究方法专题

科学探究方法专题 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推理法、模型法、比较法、类比法、图像法等,就是初中科学常用得研究方法。 一、控制变量法 【知识回放】所谓控制变量法,就就是在研究与解决问题得过成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得因素与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得大小,而保证其它得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得问题、这种方法在实验数据得表格上得反映为:某两次实验只有一个条件不相同,若两次实验结果不同,则与该条件有关,否则无关。反过来,若要研究得问题就是物理量与某一因素就是否有关,则应只使该因素不同,而其她因素均应相同。控制变量法就是中学物理中最常用得方法,也就是中考出题最多得方法。 在初中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得有: 1、蒸发得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滑动摩擦力得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液体压强得大小与哪些引速又关、 4、浮力得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5、压力得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6、滑轮组得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7、动能得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8、重力势能得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9、导体得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10、探究电流与电压得关系 11、探究电流与电阻得关系12、探究电流做功得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13、探究电流得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14、探究电磁铁得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典例探究1】小兰在观察提琴、吉她、二胡 等弦乐器得弦振动时,猜测:即使在弦张紧程度 相同得条件下,发声得音调还可能与弦得粗 细、长短及弦得材料有关,于就是想通过实验 来探究一下自己得猜想就是否正确,上表就是 她在实验时控制得琴弦条件。 (1)如果小兰想探究弦发声得音调与弦得材料 得关系,您认为她应该选用编号为 得琴弦(只填字母代号)。 (2)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A实验研究B分析归纳C提出问题(或猜想) D得出结论等,您认为小兰要完成本探究得全过程,所采用得合理顺序应该就是: 。(只填写数字代号) (3)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保持不变,进而寻找出另外一些因素得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请您再写出一个初中物理中用到这种方法得实验名称: 。 【典例探究2】为了研究物质得某种特性,某小组得同学先做了如下实验:她们在甲、乙两只完全相同得烧杯中分别放入100克与200克得温水,实验时,让它们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与计时器测量水得温度随时间得变化情况。记录数据分别如表1、表2所示。(设甲、乙两杯水每分钟放出得热量相等) 表1 m1=100克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温度/℃36 35 34 33 32 31 30 30 30 降低温度/℃0 1 2 3 4 5 6 6 6 2 时间/min 0 2 4 12 14 20 24 28 32 36 温度/℃36 35 34 33 32 31 30 29 28 28 降低温度/℃0 1 2 3 4 5 6 7 8 8 两杯水所处环境得温度就是得。) (2)分析比较表1(或表2)中第一行与第三行得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得初步结论就是: ,放出得热量与降低得温度成正比。

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一堂科学课的教学和体会 贵州省赫章县野马川镇山脚小学杨世雨 一、教材简析 《小车的运动》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4课。在本单元,学生初步学习物体的运动,能够识别一些简单的运动,开始学会描述运动的快慢和运动的方式。本课则以学生们喜爱的小车为话题,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对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探究。这是进行假设后,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收集证据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一节课。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提出问题进行假设,二是开展验证性实验研究。 学习这一课的目的,一是带领学生比较完整地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精神;二是学习探究影响物体运动速度的重要因素。 二、学习目标 (1)能根据经验提出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能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3)能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的过程进行探究。难点根据假设设计实验。 四、教法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治学的科学作风,探究进取的科学精神,正是《科学》课程标准的宗旨和目的。在教学之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教学时先以生活中见到的现象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关注;然后大胆地进行各种假设,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再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实验,从实验中收集证据,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其间组织学生交流与质疑;最 后还把探究活动引向课外。整个教学过程,以及课前课后,都全面充分地尝试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有利于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抓住一切契机,培养学生探究交流、动脑动手、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和人际合作等多种能力。 五、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