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十五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及其研究方法综述

十五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及其研究方法综述

十五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及其研究方法综述
十五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及其研究方法综述

第17卷 第2期1998年 6月

地质科技情报

Geo logical Science and T echno logy Info r m ati on

Vol117 No12

Jun1 1998

十五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及其研究方法综述①

丁 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摘 要 简述了十五万年来古气候变化旋回及其中的短期波动事件,如新仙女木事件;概要地介绍了黄土、古海洋沉积、冰岩芯、树木年轮、洞穴碳酸钙等的古气候研究方法的最新进展;并指出在古气候研究中,必须注意多种方法的互相对比印证,才能保证结论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关键词 十五万年以来 古气候 研究方法

分类号 P532

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的极大关注,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气候异常在世界许多地区造成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另一方面,由于人类活动造成大气中CO2,CH4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加,也严重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据初步估计,到21世纪中叶,全球年平均气温可增加115~415°C,平均海平面可增加20~40c m〔1〕。为了避免气候剧变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了解并掌握气候异常变化的成因机制并予以准确预测,变得极为迫切与重要。研究过去才能预测未来,通过对晚第四纪古气候的研究,探索古气候变化的动力成因机制并由此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就成为现阶段各国科学家们致力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近年来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恶化已引起国际有关组织的关注。70年代以来,国际上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讨论与气候变化有关的问题,提出了若干个大型研究计划,其中与气候环境变化及预测紧密相关的研究计划有“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 CR P)”〔2,3〕,“全球变化,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 P)”〔4〕,“国际南北半球古气候计划(PANA SH)”〔5〕,其由IGB P的核心计划之一“过去的全球变化(PA GES)”为将点或区域的研究扩展到全球而提出。

针对这些明确的现阶段古气候研究目标,各国科学家经过多年努力,尤其是近年来多种古气候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对晚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旋回及其中的短期波动事件已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

1 十五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变化旋回及短期波动事件

第四纪古气候以全球性变冷为最突出的特征,表现为冰川作用的盛衰和气候带的迁移,出

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672135)成果

作者简介:丁旋,女,1964年1月生,现正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古生物学及地层学

收稿日期:1997209209 编辑:黄秉艳

现多次冰期和间冰期交替。经典的第四纪冰期分期是在阿尔卑斯山区、北欧—斯堪的那维亚和北美大陆建立的。1909年,Penck和B ruckner在阿尔卑斯山区划分出4次冰期:玉木冰期、里斯冰期、民德冰期、贡兹冰期和其间的3次间冰期,后又在阿尔卑斯山北部发现了更老的多瑙冰期和拜伯冰期;与之相应,北欧分为6次寒冷期(冰期)和5次温暖期(间冰期);北美分为4次冰期和3次间冰期;中国的第四纪也划分出4次冰期〔6,7〕。

洋底生物成因中w(18O) w(16O)的比值可以反映古气候,Em ilian i于1955年根据深海钻孔岩芯有孔虫壳?18O值变化曲线首次建立了同位素期〔8〕。十五万年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可划分为6期氧同位素分期事件:第1期为全新世冰后期;第2~4期为末次冰期,大致相当于玉木冰期,其中第2期为末次冰期最盛期,第3期为一间冰段,第4期为冰期,但其?18O值未达到第2期和第6期的水平;第5期为末次间冰期,大致相当于里斯—玉木间冰期,该期中有3个轻同位素事件5 a,5c,5e,以5e最为突出,其氧同位素值最低;第6期为典型冰期。

末次冰期于118万a B.P.的盛冰期(氧同位素第2期)达到高峰,北半球大冰流于1150~1140万a B.P.开始迅速消融,世界海平面迅速上升,至1120~1100万a B.P.,世界气候进入全新世,也称弗兰德林间冰期。1150~1140万a B.P.大冰流开始迅速消融至全新世开始之间称为晚冰期,其气候波动剧烈,根据饱粉及其它气候指标,晚冰期有3次寒冷期和2次温暖期即最老仙女木期(冷)—波令(Bo lling)(暖)—老仙女木期(O lder D ryas)(冷)—阿勒罗德(A llerod) (暖)—新仙女木期(Younger D ryas)(冷)。

新仙女木事件(YD)为末次冰消期第一次变暖(Bo lling—A llerod期)后发生于1110~1100万a的短暂气候变冷。最近科学家们认识到BOA—YD旋回不是唯一的,而是约16个期限和形式类似的旋回构成的旋回系列的最后一个,该旋回系列被称为D an sgaerd—O eschger(DO)旋回。关于该旋回系列的证据目前仅在格陵兰冰盖和北大西洋沉积物中被发现,但其每一个旋回的冷间断在大气甲烷浓度上都有一次下降,表明DO旋回系列具有全球性。

通过比较北大西洋沉积物中的记录与格陵兰冰盖中的记录,Bond指出,DO旋回被包裹于较长时期的变冷旋回系列之中,每一旋回以冰川群的活动而达到顶峰,H ein rich发现了这些“Bond”旋回,现称为“H ein rich事件”。该事件被认为具有全球性,放射性碳定年给出的最近4次“H ein rich事件”分别在距今1145,2105,2170,3150万a之前〔9〕。

全新世冰后期指1120~1100万a B.P.至今的时代,在这1100万a时间里,气候变化的规律及未来发展趋势与人类关系密切,该期的研究以北欧的学者最有成绩,布列特2色南德尔根据北欧沼泽沉积中的植物化石及孢粉研究,将冰后期划分为5个气候期〔6〕:前北方期(p re2Bo re2 al)1103~0195万a B1P1(气候干冷)、北方期(Bo real)0195~0175万a B.P.(冬季干冷而夏季较暖)、大西洋期(A tlan tic)0175~0150万a B.P.(气候最宜期,温暖而潮湿)、亚北方期(sub2 Bo real)0150~0127万a B.P.(气候干凉而多变)、亚大西洋期(sub2A tlan tic)0127~0100)万a B.P.(气候凉爽潮湿)。

2 晚第四纪古气候研究方法

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及自然环境的变化,由同期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沉积物及生物忠实地记录下来。科学家们运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方法及手段,最大可能地从地球上保存的这些古气候信息库中发掘出古气候信息,恢复古气候变迁史,分析古气候变化规律,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做出贡献。

211 黄土古气候研究方法

由于其区域上、时间上的不连续,黄土中可见的能直接反映古气候的标志〔10〕仅能表示气候环境的相对变化,难以满足深入了解高分辨率古气候环境变化规律的需要。科学家们研究沉积地层的各种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特性,寻找那些可直接测量的地层特征指标,它们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可反映气候环境状况的变化,称为古气候环境的代用指标。通过它们与气候环境状况之间定性—半定量—定量的转换研究,可了解精细的古气候环境变化规律。

21111 黄土中氧化铁与古气候 黄土中的氧化铁与黄土形成时的气候环境密切相关。w(FeO) w(Fe2O3)比值的高低波动反映了古气候的寒干与暖湿的波动,可间接用作古气候代用指标;游离氧化铁的质量分数在黄土剖面中具有与气候同步的10万a周期波动,是很好的古气候代用指标〔11〕;全氧化铁质量分数曲线波动幅度高于游离氧化铁及亚铁质量分数的变化,是黄土中有关铁的地球化学指标中反映气候变化最灵敏、稳定性最好的一个指标②。

21112 黄土中稳定同位素与古气候 黄土地层中稳定同位素特征与黄土高原气候环境特征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黄土地层中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序列与磁化率、全氧化铁的气候曲线的波动一致,其中?13C序列可与深海沉积同位素曲线对比,是一种较好的气候指标。黄土地层中有机质的碳、氧同位素亦可作为气候指标,有机碳?13C值在黄土地层中低,在古土壤中高,其高低波动可作为黄土高原过去植被状况乃至生物量和夏季降水量的一个替代性指标〔12〕。

21113 氨基酸有机地球化学与古气候 氨基酸来自生物蛋白质,其总量偏高,表示所处沉积环境相对温湿,生物发育,致使沉积下来的有机质丰度高;氨基酸总量偏低,可能表示所处沉积环境相对干冷,生物发育贫乏,致使沉积下来的有机质丰度低。所以氨基酸总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有间接指示古环境的意义,其变化曲线可与氧同位素曲线、CaCO3含量等直接或间接的气候指标进行对比〔13〕。

21114 粉尘粒度变化与古气候 丁仲礼等〔14〕利用冰期时冰盖扩大并向南发展,从而使中国内陆沙漠面积扩大,风蚀作用增强,在同一地点堆积的粉尘粒径变粗,间冰期则有相反的特点,选择粒度曲线作为气候代用指标建立宝鸡剖面轨道调谐时间标尺。

21115 孢粉组合变化与古气候 孢粉组合中各组成成分的变化可反映其形成时期的气候及生态条件,黄土中孢粉资料的转换函数研究,可对古气候作出定量估计〔15〕。

212 冰岩芯古气候研究方法

冰岩芯研究是古气候、古环境研究的重要手段。冰岩芯记录气候、环境不但时间尺度长,可提取的信息参数多,分辨率也高,通过对冰岩芯中气候与环境信息的研究,可揭示近代至现代,远至过去几十万年的气候、环境特征和演化规律。

21211 冰岩芯中氢、氧同位素值的变化与温度变化 冰雪中氧、氢同位素值与降水时温度有关,只要建立一个地区氧、氢同位素值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就可将这个地区冰岩芯中氧、氢同位素值随深度变化解释为冰面气候随时间的变化〔16〕。

21212 冰结构变化与古气候变化 冰晶生长速率主要是由沉积时的冰面温度决定的,所以冰晶形态随冰岩芯不同深度的变化反映古气候变化信息。一般,气候变冷时,冰晶变小,气候变暖时,冰晶变大〔17〕。

21213 气泡含量变化与古气候变化 从冰薄片上测得的每立方厘米粒径大于1mm的气泡

②魏明建1全新世黑垆土中千年尺度的全球变化记录〔博士学位论文〕11996

含量的变化与气候变化有关。对东南极Caro line冰岩芯气泡含量研究表明,当处于全新世温暖气候期时,气泡含量低,随着气候变冷,气泡含量增加,在气候最冷阶段气泡含量达到最大〔17〕。21214 微粒含量变化与古气候变化 用微粒计数器与光扫描法测得的冰岩芯微粒数量含量和体积含量的变化与气候变化相关。气候变暖对应着微粒含量减少,气候变冷对应着微粒含量的增加〔17,18〕。

21215 CO2,CH4等微量气体含量变化与古气候变化 冰岩芯气泡中CO2,CH4的含量变化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CO2,CH4浓度的高低明显反映古气候的冷暖变化〔19〕。

另外,某些微量元素如Ca,K,Si,N a,S,B r和Pb等的变化、大气气溶胶中NO-3,SO2-4含量的变化、反映降水变化的10B e的变化等间接地含有古气候变化的信息〔16,20〕。

213 古海洋沉积古气候研究方法

古海洋沉积记录了大量的第四纪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信息,尤其是古海洋沉积过程平稳,沉积物连续少有间断,可提供高分辨率的短期气候事件记录,更是古气候学研究重点之所在。21311 稳定同位素与古水温 海洋中二氧化碳2水2碳酸盐系统中氧同位素的分馏作用与海水温度间存在着相关关系,通过化石壳氧同位系值的测定可以了解晚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变化及其中的短期气候波动事件〔8〕。

21312 微体古生物方法与古气候变化 利用海洋微体古生物研究古气候,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利用生物对海水温度反映灵敏的特点,用不同指温种的百分比或者用生态条件相近似,只是所反映的水温不同的两个种的比值来标志古温度的变化〔21,22〕;另一种则是古温度转换方法,这一方法已被各国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加以推广发展,可以分为5大类〔23〕。

21313 碳酸盐含量变化与古气候 古气候旋回的变化同样也反映在深海碳酸盐的溶解与堆积作用上,在深海地层中呈现出碳酸盐含量的周期性变化。不同的洋区碳酸盐含量的变化表现不同,印度洋与太平洋相似,表现为冰期增大、间冰期减小的“溶解旋回”;而大西洋,则表现冰期减小、间冰期增大的“稀释旋回”〔8〕。

21314 生物生产力与古水温 冰期时海平面下降,陆源营养物质供应充分,致使生物生产力增大。通过地层中碳稳定同位素、有机碳含量及生物初级生产力测定,可推测古气候旋回变化〔8,24〕。

21315 分子温度计与古水温 利用烯酮化合物的不饱和度与其生物母源(颗石藻Em ilian ia hux ley i)的生长温度密切相关的特点,通过确定样品材料中长链烯酮化合物的相对丰度来估计古海水表面温度〔25〕。

214 树木年轮古气候研究方法

树木年轮宽度的变化为记录最近几十年甚至追溯0180万a年来气候变化的天然仪器,一般情况下,比较适用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7〕。树轮中碳、氢、氧同位素是大气CO2浓度及其它气候因子变化信息的间接指示器,其含量比反映历史时期对应的天文和气候变化的相关信息〔15〕。

215 洞穴碳酸钙古气候研究方法

洞穴碳酸钙的古气候研究方法有多种,洞穴碳酸钙的稳定同位素?D、?18O、?13C等是古气候研究的最重要代用指标。W inograd等于1988年通过对美国内华达南部D evils洞地下水中的方解石脉(DH2)的氧同位素变化曲线与深海及南极冰芯的氧同位素曲线对比发现,末次间冰期(氧同位素第5期)在方解石脉记录中起始于(14170±3100)万a B.P.比海洋至少提前1170万a,比南极冰芯提前0170万a,由此提出,天文轨道动力并非更新世冰期产生的主要原因〔26〕。

3 评 述

以上概略地介绍了一些晚第四纪古气候研究方法,由于任何沉积物或生物形成时都有多种因素的同时共同作用,各古气候指标或代用指标均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未必是唯一或最主要的因素,所以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难以达到尽善尽美,如古海水温度最常用的定量方法为有孔虫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微体古生物转换函数方法,由于各种微体生物生存除受温度影响外,同时受到盐度、上升流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有孔虫壳氧同位素值又受壳体种类以及极地冰盖大小的影响,故上述方法所反映的结果往往是温度与其它参数的联合效应。转换函数方法在运用中因子数目的多寡及有孔虫属种的增减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对古温度转换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其它古温度转换方法也有各自的弊端。

通过深海碳酸钙含量判断古气候限于各海区碳酸钙溶解情况与陆源物质供应情况不同,其推导方法亦不尽符合太平洋“溶解旋回”与大西洋“稀释旋回”〔27〕。

O′N ei等在1969年利用洞穴碳酸钙的氧同位素值计算古温度,要求氧同位素值必须满足下列条件:①同层碳酸钙中的氧同位素值保持稳定(碳酸钙与地下水达到同位素平衡);②同层碳酸钙中的氧同位素和碳同位素没有线性关系(地下水氧同位素必须是沉积当时的氧同位素),因而Schw arcz等在1967年对分离出洞穴碳酸钙的水包裹体进行氧同位素分析。另外该公式应用的前提是同一时间面氧同位素组成稳定不变,但在大陆区域,洞穴CO22H2O2CaCO3系统中H2O,而大气降水的?18O不仅随温度变化的幅度很大,而且强烈地受到降水量的影响,可见,大陆温度指标的建立决非易事〔26〕。因此,在古气候研究中应注意应用多种方法的互相对比、印证,以保证结论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万晓樵教授的精心指导,在此深表感谢!

参考文献

1 邹进上主编1气候学研究——“天、地、生”相互影响问题1北京:气象出版社,1989

2 WM O I XSU.Scientific p lan fo r wo rld cli m ate research p rogram.W CR P P ublica tion S eries,N o.2,WM O TD2N o.6,1984 3 WM O I XSU.F irst inp li m entati on p lan fo r the wo rld cli m ate research p rogram.W CR P P ublica tion S eries,N o.5,WM O TD2N o.80,1985

4 Earth System Sciences Comm ittee.E a rth S y ste m S cience:A C lose V ie w N A SA A d v isory Council N a tiona l A eronau tics and S p ace A dm in istra tion,W ash ington,D.C.1988.10-171

5 刘东生,丁仲礼,郭正堂1国际南北半球古气候计划简介1地球科学进展,1995,10(5):483-487

6 曹家欣编著1第四纪地质1北京:商务印书社,1983

7 杨怀仁主编1第四纪地质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8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编著.古海洋学概论1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

9 张志强编译1地球气候将平衡于又一次跳跃1地球科学进展,1995,10(3):296-298

10张宗祜,张之一,王其生1中国黄土1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11刁桂仪1黄土中游离氧化铁的古气候意义1地质地球化学,1982,(9):58-59

12魏明建,董军社,张静1黄土高原现代植被花粉稳定同位素基本特征1科学通报,1997,42(7):725-727

13向明菊,史继扬1氨基酸分析结果与第四纪气候旋回1第四纪研究,1991,(3):213-220

14丁仲礼,余志伟,刘东生1中国黄土研究新进展——时间标尺1第四纪研究,1991,(4):336-347

15徐馨,何才华,沈志达等1第四纪环境研究方法1贵州:贵州科技出版社,1992

16姚檀栋,谢自楚1冰岩芯研究与全球变化1第四纪地质,1990,(2):175-180

17姚檀栋1东南极Caro line冰岩芯气候的研究1中国科学(B辑),1992,(5):519-525

18Petit J R,M ounier L,Jouzel J.Palaeocli m ato logical and ch rono logical i m p licati ons of the vo slok co re dust reco rd.N a tu re, 1990,343(4):56-58

19周卫建,薛祥煦1国际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进展1地球科学进展,1995,10(2):136-142

20L egrand M R,D el m as R J,Charlson R J.C li m ate fo rcing i m p licati ons from V o stok ice2co rd sulphate data.N a tu re,1988, 334(4):418-420

21汪品先,闵秋宝,卞云华1十三万年来南海北部陆坡的浮游有孔虫及其古海洋学意义1地质学报,1986,(3):215-225

22翦知泯1南海南部陆坡末次冰期以来的古水温及其与北部陆坡的比较1见:南海晚第四纪古海洋学研究.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78-87

23魏国彦1利用微体古生物推算古温度的新进展1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3,13(2):12

24王律江1南海北部晚第四纪碳同位素记录与古生产力.见:南海晚第四纪古海洋学研究.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2.219-226

25陈建芳,郑连福1古海洋、古气候研究的新工具——分子温度计1地球科学进展,1996,11(4):404-408

26谭明,刘东生1洞穴碳酸钙沉积的古气候记录研究1地球科学进展,1996,11(4):388-395

27王慧中,翦知泯1南海晚第四纪碳酸盐的稀释旋回.见:南海晚第四纪古海洋学研究.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

283-294

PAL EOCL I M ATE D UR ING THE LAST150000Y EARS AND ITS STUDY M ETHOD S

D ing Xuan

(Ch ina U n iversity of Geosciences,B eij ing,100083)

Abstract T h is p aper p resen ts the changs of the Earth’s cli m ate du ring the last150000and sho rt2ter m cli m ate even ts such as Younger D ryas even t,H ein rich even t.It in stroduces the latest p rogress in the study m ethods of paleo2cli m ate in loess,ice co res,deep sea co res,annual ring of trees and sp eleo them s.T he accu rate and reliab le resu lt can be ob tained on ly under a com p rehen sive study of differen t sub jects w h ich can be confir m ed each o ther.

Key words last150000years,paleocli m ate,study m ethods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

全球气候变暖对航空运输的影响分析

全球气候变暖对航空运输的影响分析 在对全球气候变暖对航空运输造成的重要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航空公司的飞行运输以及运输管理角度出发,探讨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标签:气候变暖;航空运输;碳排放 引言 随着全球变暖形势的日趋严峻,航空运输行业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的阶段。在航空运输管理分析过程中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航空运输的影响,同时针对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航空排放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降低燃油消耗,提高燃油效率,减少碳排放,是当前航空运输管理分析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 1 全球气候变暖对航空运输的重要影响 1.1 全球气候变暖对普通航空运输的重要影响 作为影响航空业得以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气候同时还是构成制约航空运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全球气候变暖对航空运输的影响也存在着对应的正效应,例如可以有效减少冬季冰雪或者是减少恶劣气候对飞行的影响。但是由于全球变暖而导致的极端气候事件使得航空运输事故频发,航空运输的安全性大受影响,航班的延误概率迅速增加。同时,造成了飞机维护成本的增加,导致了航空运输行业的整体运输成本的不断提高,最终使得整个航空业的发展受到阻碍,航空业运输业的发展受到损失。根据美国国家交通安全部门的相关报告,由于气候原因导致的航空部门飞行事故达到了飞行事故总数的23%,每年由于气候原因导致的事故损失、飞行延误以及其他的额外操作带来的损失金额达到30亿美元以上。 航空运输过程中,恶劣的气候条件不但使得飞机不能正常飞行,同时还可能造成直接的航空运输事故。例如,由于气候变暖导致的雷雨极端天气将在飞行航线上产生颠簸气流、结冰、雷电以及冰雹等灾害性天气,使得航空飞行障碍增加,严重时甚至使得飞机失去控制、结构损坏,最终酿成飞行事故。例如,极端天气导致的雷雨将使得机身或者机翼两侧的压力增加5%-20%,使得飞机的水平动量受损。因此,由于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时间增多的问题正被航空业界所重视。 另外,全球气候变暖同时还明显的削弱了航空运输相对其他运输工具所具有的快速、安全等优势,制约了航空业的持续发展,使得航空公司的经济增长受限。同时,随着气温的升高,还会使得飞机发动机的燃烧效率下降,不但增加了航空公司的额外投入成本,同时也进一步增加了航空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基于此,为了能有效应对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极端气候条件,各个航空公司都在投入资金改进航空设备及航空技术,同时也增加了航空公司的负担。

全球气候变暖研究综述

全球气候变暖研究综述 地理学院2009级2班 黄晴(2009100210) 以气候变化为核心的全球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也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大量创造物质财富的直接结果。人类的工业、摩纳哥也等各种活动既排放CO2和其他温室气体,又改变着人类生活的环境,由此改变了大气对太阳辐射能得吸收状况,从而破坏了气候的脆弱平衡,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其后果是灾难性的。在人类意识到之一严重的后果后,世界各国开展行动研究气候变暖的原因及防止气候变暖的措施。 1、全球气候变暖的证据 英国科学家首先找到证据,证明全球在变暖。他们首先分析了赤道以南和以北从1850年到1985年的气温变化趋势,发现南北两个半球的气温都大约上升了0.5摄氏度,其中尤以1920年到1940年和近几年升高的最为明显。80年代初的3年间里是南北两个半球最暖的年份。 2、全球气候变暖成因分析 2.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大气及海陆增温的主要能量来源,也是大气中物理及天气气候过程和现象的基本动力。全球气候地区差异、季节及年际变化不同,主要是太阳辐射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及其变化的结果。 2.2大气环流:由于地球表面冷热不均,导致地表大气的流动。 2.3地表状况:主要包括地理纬度、海陆分布、洋流、地形、植被等环境因素。地表状况不同,大气温度也随之迥异。 2.4人类活动 2.4.1人类活动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升高,“温室效应”持续增强 2.4.2人口激增,森林锐减,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与延期的生态功能急剧下降,大大增强了二氧化塘的“温室效应” 3、国内外研究现状 3.1世界各国采取的措施: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统一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另外,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60%的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 1997年,作为《公约》的补充,《京都议定书》在日本东京签订。它与《公约》的主要区别是《公约》鼓励发达国家减排,而议定书是强制要求发达国家减排,具有法律约束力。 3.2我国采取的措施: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为了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影响,避免气候变化给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综合对策和措施: ①我国政府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 ②我国各部门初步建立了气候系统观测网络。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上市场经济营造的激烈竞争的氛围,导致城市居民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的乡间环境,乡村旅游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西班牙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随后,乡村旅游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中国的乡村旅游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自我发展和20世纪90年代的倡导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21世纪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迄今为止,学者们对它进行了研究,并创造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现将近年来国内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文章综述如下。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兴起研究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研究 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都作了很多种界定。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可的说法。不同的专家学者所关心的领域和重点不同,因而对于什么是乡村旅游,其观点和看法各有侧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Bramwell&LaneB (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和钓鱼,教育型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1]何景明,李立华(2002)给出了狭义的乡村旅游的概念: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2] 杜江 (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3] 王兵 (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4] 肖佑兴 (2001)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即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旅游形式。[5] 通过对现有一些乡村旅游概念的比较和分析,乡村性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因素。因此,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如果对这个乡村旅游概念中“乡村性”这个特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就可能导致乡村旅游概念的模糊。 (二)乡村旅游发展动因研究 任何旅游活动产生的动力都来自于需求市场和旅游动机两个方面,乡村旅游的兴起也同样如此。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摘要]: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不可再 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人瞩目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本文综合分析了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缓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现状,原因,影响,对策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剧烈增长,矿质燃料和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土地不合理利用,森林被大面积砍伐……导致大气中CO2、CH4、O3、氟氯烃化合物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发生变化。气候变化正直接或间接地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各种自然和生物系统,如冰川退缩、永久冻土层融化、海平面上升、飓风、洪水、暴风雪、土地干旱、森林火灾、物种变异和濒临灭绝、饥荒和疾病以及中高纬度地区生长季延长,影响到物种分布区域,生物种群结构与多样性,生态系统脆弱性等,气候变化超越了国界,危及所有的生灵,包括人类自身。 一、全球气候变化现状 1、气温变化 观测记录和研究结果表明,自l861年以来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的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20世纪升高了大约0.6℃左右。就全球而言,20世纪90年代是自1861年以来最暖的10年,1998年则是自l861年以来最暖的1年。近百年的全球温度仪器测量记录还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最主要的增暖发生在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期间。观测资料显示,1951-1989年全国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0.04℃的速率上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自1987年以来出现了持续14年的异常偏暖,最暖的1998年偏暖1.4℃。这一变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趋势一致。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两测绘地图(如图1、2),显示了的全球气温变化,并指出未来地球温度将继续升高。自2000年至2011年,全球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如图2)。就中国而言,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西部增温最显著,而且冬季比其他季节增温明显,晚上增温比白天明显。

十五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及其研究方法综述

第17卷 第2期1998年 6月 地质科技情报 Geo logical Science and T echno logy Info r m ati on Vol117 No12 Jun1 1998 十五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及其研究方法综述① 丁 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摘 要 简述了十五万年来古气候变化旋回及其中的短期波动事件,如新仙女木事件;概要地介绍了黄土、古海洋沉积、冰岩芯、树木年轮、洞穴碳酸钙等的古气候研究方法的最新进展;并指出在古气候研究中,必须注意多种方法的互相对比印证,才能保证结论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关键词 十五万年以来 古气候 研究方法 分类号 P532 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的极大关注,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气候异常在世界许多地区造成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另一方面,由于人类活动造成大气中CO2,CH4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加,也严重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据初步估计,到21世纪中叶,全球年平均气温可增加115~415°C,平均海平面可增加20~40c m〔1〕。为了避免气候剧变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了解并掌握气候异常变化的成因机制并予以准确预测,变得极为迫切与重要。研究过去才能预测未来,通过对晚第四纪古气候的研究,探索古气候变化的动力成因机制并由此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就成为现阶段各国科学家们致力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近年来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恶化已引起国际有关组织的关注。70年代以来,国际上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讨论与气候变化有关的问题,提出了若干个大型研究计划,其中与气候环境变化及预测紧密相关的研究计划有“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 CR P)”〔2,3〕,“全球变化,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 P)”〔4〕,“国际南北半球古气候计划(PANA SH)”〔5〕,其由IGB P的核心计划之一“过去的全球变化(PA GES)”为将点或区域的研究扩展到全球而提出。 针对这些明确的现阶段古气候研究目标,各国科学家经过多年努力,尤其是近年来多种古气候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对晚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旋回及其中的短期波动事件已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 1 十五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变化旋回及短期波动事件 第四纪古气候以全球性变冷为最突出的特征,表现为冰川作用的盛衰和气候带的迁移,出 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672135)成果 作者简介:丁旋,女,1964年1月生,现正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古生物学及地层学 收稿日期:1997209209 编辑:黄秉艳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文献综述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文献综述 国土资源学院学科教学(地理)谢丽萍314045110006摘要: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给人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它越来越被更多的人们所关注。笔者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对相关期刊文献的阅读,重要从研究的尺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方法三个方面来对期刊文献进行分析,对其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目的进行归纳。 关键词: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 据国家气候中心发布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平均气温为14.6℃,成为自1880 年有气温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同年,全球各地旱灾、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频发,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已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甚至生命,人们对全球气候变暖空前关注。实际上,各国学者对气候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了,这些对气候变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气候变暖上,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归纳, 1、研究的尺度 对气候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研究从研究尺度上来说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类:第一,从全球尺度范围出发,论述整体气候发生的变化;第二,从区域尺度范围出发,具体论述某一区域较长一段时间内气候所发生的变化。如上海市近数十年的城市发展对气候的影响一文中,主要论述了随着上海城市发展的加速进行,城市的人口密度、能源消耗及城市建筑物密度的增长,使得上海市的城市气候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突出表现为热岛效应显著,并从城区风速和湿度、雾日数和晴天日数、太阳直接辐射和总辐射等方面的变化对它进行了论述。 2、研究的对象 2.1以全球变暖的原因为研究对象 以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为出发点进行分析研究,该类文章主要从地球气候形成的基本因素,即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表情况出发,认为气候变暖的影响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及地球轨道参数变化等;人为因素指人类通过对地球生物量、地面状况、大气成分所施加的影响造成下垫面的变化等。科学家也把这类因素称作影响气候变化的第四类因子,认为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是由第四类因子影响造成的,其中,主导因素是人类活动,它对气候的影响表现在其活动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上升,“温室效应”持续增强、人口激增,森林锐减使得其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功能下降,增强了“温室效应”。 2.2以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森林砍伐、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等引起大气中二氧化碳及其它痕量气体浓度增加,造成“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的变暖造成极端天气增多,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一下方面:第一,对农业的影响。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敏感,天气和气候的变化对农业影响是多方面的,使得一些农作物减产,进而引起农作物产品价格的波动;第二,对水资源的影响,气候的变化特别是极端气候会引起洪灾、干旱等灾害;第三,对海产渔业的影响,体现在不同的鱼种对气候的反映不同;第四,对地球动植物的影响。如森林和热带生物,它主要受制于气候中的两

论文研究方法

三、课题研究拟采取的方法: 根据当前地铁站内行为空间研究的需要,本研究以地铁站内空间环境和行为空间理论的概念为基础,以研究地铁使用者行为为出发点和归宿,不断完善地铁站内空间环境进行阐述,对形成地铁站内行为空间设计方法可行性的潜在诱因进行剖析,从而揭示地铁站内空间环境这一特定行为空间场所设计的内在规律性。拟采取研究方法如下: 1、理论研究方法: 收集整理关于行为空间理论和地铁站内空间环境设计的文献资料和其他间接资料:学术著作、学位论文、期刊、杂志、新闻等信息数据,通过对行为空间理论和地铁站内空间环境设计资料的收集、整理、阅读、选择、提炼、总结,为后期的研究与论文撰写做好准备。 2、实态调查法: 对上海、北京的地铁站内环境展开了调查,在现场直接观察乘客的行为与心理,用照相机加以纪录,并以使用者的角度对地铁室内环境进行感受,结合行为空间理论进行分析。 3、系统研究方法: 对地铁乘客进入车站、检票进站、进入外层站台、到达候车站台、上车、乘坐、下车、离开候车站台等行为环节进行分层次、分类型的系统化分析,研究地铁站内空间环境的特殊性,得出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认识。为特定行为空间场所的研究提供依据。 4、归纳研究方法: 通过对地铁乘客使用行为环节做分析,找寻各色行为背后的使用者需求,比较、归纳分析,建立需求层次模型,进行分类研究。为促成地铁站内行为空间的设计方法做好准备。 5、比较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国内外地铁站内空间环境状况,通过差异化特征探索地铁站内行为空间设计方法内在规律。 6、统筹研究方法: 在研究地铁站内行为空间时,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研究地铁使用行为需求与空间环境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从这些联系中,全面整体的了解地铁站内行为空间特点,不断完善空间功能,为地铁使用者创造高效、安全、宜人交通空间的,促使地铁站内行为空间设计方法的形成。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内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

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内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则是将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组合成产品推向市场。也就是说,旅游文化内涵开发得越丰富,文化旅游产品项目也将不断推陈出新,更具有特色。文化与旅游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二)文化旅游 关于文化旅游,有不同的认识和角度,反映了社会组织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的认同,充满了学者的纷争。虽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旅游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立足文化资源,满足文化需求。 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旅游是相对于自然观光、度假疗养等而言的一种特殊旅游类型,从时间维度上讲,可分为历史文化旅游和现代文化旅游;从形态表现上看,则涵盖了古迹游览旅游、民俗体验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艺术欣赏旅游、休闲娱乐旅游等。基本上都强调两个方面:①强调资源,认为文化旅游是指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支撑,旅游者以获取文化印象、增智为目的的旅游产品。②强调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内涵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

全球气候变暖调查报告.doc

全球气候变暖调查报告 近几年,我逐渐发现气温一年比一年高了几度。我还从电视看到,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北极的冰川正在慢慢融化,企鹅和北极熊等动物失去了家园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进行了调查。 调查 我用走访法访问了周边的人。他们有的说因为工厂排放的废气,有的说因为人们乱烧树木和垃圾,有的...... 我把几点都记了下来,留着以后用。 一次偶然,我发现汽车和摩托车排出的尾气很热,这可能也是原因之一。还有,炒菜和烧烤等用油的事物制作时都会发出又呛又热的烟。吸烟大便还有放屁也一样。 分析 1.炒菜和烧烤冒出来的烟不是很热,即使一天做四顿饭冰川也不会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但烟和屁还有大便等有烟有热量的东西增进了它的速度。使化掉的速度快乐三四倍。 2.还有,汽车和工厂排出的废气很多,大概加快了两倍三倍的速度使气候变暖。若吧上述所有东西排出的烟按一年积累起来,数字大得惊人。 结论 全球气候变暖原因有: 1.工厂和汽车排出的废气,使温度变高.

2.现在烧烤的商贩很多,烧烤冒出来的烟也是"罪犯"之一。 3.人类打屁和大小便等产生的热气和烧垃圾等冒出的烟同样是"罪魁祸首"。 从以上可以看出,气候变暖大部分就是人类自身的问题。 建议 我建议汽车应该少用出行时远的坐公交车自行车,近的走路。烧烤的小铺应该清扫完。工厂少排废气。其它问题就少做。让生活在两极的动物尽快回"家"。 广西河池市金五小学四年级:黄意雅 近几年,我逐渐发现气温一年比一年高了几度。我还从电视看到,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北极的冰川正在慢慢融化,企鹅和北极熊等动物失去了家园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进行了调查。 调查 我用走访法访问了周边的人。他们有的说因为工厂排放的废气,有的说因为人们乱烧树木和垃圾,有的...... 我把几点都记了下来,留着以后用。 一次偶然,我发现汽车和摩托车排出的尾气很热,这可能也是原因之一。还有,炒菜和烧烤等用油的事物制作时都会发出又呛又热的烟。吸烟大便还有放屁也一样。 分析

高中地理小练习:古气候环境及变化(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小练习:古气候环境及变化 (附答案解析) 研学小组对某地地层考察并采集岩石样品(1-6号由老到新),经过实验室植物孢粉鉴定、统计分析,可推断当地古气候环境及变化趋势。下图为样品分析后得出的植被类型及所占比例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该地气候可能是() A. 由温凉向温暖,半湿润向湿润变化 B. 由温暖向温凉,半湿润向湿润变化 C. 由温凉向温暖,半干旱向半湿润变化 D. 由温暖向温凉,半干旱向半湿润变化 2.推断现代气候与研究区古气候相似的地区是() A. 东北平原 B. 塔里木盆地 C. 四川盆地 D. 藏北高原 【答案】1.A 2. C 【解析】 【1题详解】 样品1~6号年龄由老到新,读左图可知,针叶林所占比重最大,气候温凉,

自样品1~样品6,常绿阔叶林比重上升,针叶林比重下降,表明气候由温凉向温暖转变,BD错;读右图可知,在样品1时期,中生植被比重大,其次是湿生植被,表明当时气候主要为半湿润气候,自样品1~样品6,中生植被比重下降,旱生植被比重下降,湿生植被比重上升,表明气候由半湿润向湿润变化,C错,A正确,故选A。 【2题详解】 根据样品1时期的植被类型比例可知,在古气候背景下,该地分布有常绿阔叶林。选项四地中,在现代气候背景下有常绿阔叶林分布的只有四川盆地,东北平原、塔里木盆地、藏北高原等地均无常绿阔叶林的分布。故选C。 【点睛】本题组难度较大,需要抓住图文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根据材料信息明确,岩石样品从1号到6号是由老到新;根据图示信息明确从1号到6号植被类型所占比重的变化,从而推断出气候的变化,根据1号样品所在时期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推断出现代气候与研究区古气候相似的地区分布。

地表气温变化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综合评述地表气温变化研究的现状和问题① 任国玉 (国家气候中心,北京 100081) 提 要 对全球和中国地区平均地表气温变化趋势研究进行了简要评述,对当前研究中需要加强的工作提出了初步建议。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地表气温 中国地区 全球或区域平均地表气温是描述气候系统状态的最常用变量之一。地表气温变化在本文特指仪器记录时期全球或区域平均的近地面年平均气温变化。 1 全球的变化 仪器记录时期的平均地表气温变化趋势是全球气候变化检测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历来受到气候学家的重视。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自从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上升了014~018℃,并认为其增暖速度很可能是过去1000年内所没有的;近50年全球变暖尤其明显,而且这种变暖可能主要是由大气中CO 2 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1]。对于这些结论,科学界还存在着不同看法。就资料及其分析而言,目前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仪器记录时期近地面气温资料的代表性、近1000年左右古气候代用资料的可靠性、以及近地面和高空气温记录的差异性等几个方面。 从仪器记录时期近地面气温资料分析来看,目前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a)全球许多区域缺乏观测,在20世纪中以前和海洋上尤其如此;(b)由于仪器变换、台站迁移、观测规范变化等引起的资料非均一性;(c由于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变化造成的局地或区域性温度变化。Jones等[2,3]、Hansen等[4]和美国国家气候资料中心(NCDC)[5~8]在建立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序列时对这些问题多数均有所考虑,特别是对陆地上资料的非均一性问题,解决得也比较好。 但是,对于海洋上和早期记录的空缺以及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的影响,目前还没有给予很好的解决,对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温度序列可能产生的影响更没有考虑。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就无法得到代表大区域或全球平均的气温序列,对气候变化的检测和预测研究也就很难得出坚实的结论。 2 中国的变化 在过去的10多年,中国气候学家对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近50~100年来中国地区平均地表气温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很多研究。这些研究发现,近百年或近50年来温度变化趋势与北半球的情况大致相似,但在时空变化的细节上又与全球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北方年平均和冬季气温明显增暖,但夏季气温增暖不很显著,一些 — 3 — ①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课题“全球与中国气候变化的检测和预测(2001BA611B201)”资助。

大青山区古地理环境变迁考略

大青山区古地理环境变迁考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大青山处于阴山山脉中段,东至灰腾梁,西连乌拉山,东西绵延350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北纬41°―42°间。在大地构造上。属内蒙古地轴中段北缘。太古界、无古界、中生界地层几乎分布于大青山各处,在大青山低洼处新生界地层也有出露。地壳褶皱断裂发育,岩浆侵入活动频繁而剧裂。地层和岩体展布主要受近东西向大断裂带构造控制,而北东和北西两组构造也起着一定控制作用。东西向大断裂带正处于大青山北侧,纵贯大青山区,是大青山的主干大构造,它的发育在远古时期已经形成,后期又多期迭加活动,进入第四纪继承古断裂活动,产生了新的断裂,成为“新构造运动”最为强裂而活跃的时期。因而,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的古地理环境,本文依据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对大青山地区的古地理环境变迁作一综述。 一、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时期 根据大青山古老地层中发现的元古代末期震旦纪“菌藻类化石”的研究,证实了在距今18亿年至6亿年前,大青山地区曾是深达二百米以上的海洋。 在阴山以北地带发现的古生代中期距今四亿四千万年到三亿五千万年的海洋珊瑚,苔鲜、贝壳等化石,证明此

时大青山区仍为热带海洋。到二亿五千万年的古生代晚期,不仅有海洋动物化石发现,出现了陆生植物化石。在大青山南部发现有鳞木、芦木等高大热带蕨类植物,阴山以北植物化石则发现较少,证明二亿年前大青山北部陆地面积较少,广布海洋,而大青山南部大部地区已隆为陆地。 二、新生代第三纪时期 新生代的开端是第三纪的古新区,距今六千万年。到始新世时期,距今四、五千万年,在大青山北部沙拉木伦河流域,发现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分布于浅红色泥质结核层和河湖相间的浅灰色沙岩,泥岩层内。由这些化石表明,远古的大青山地带,森林茂密,广布湖泊,气候温热,是一派热带、亚热带风光。 第三纪渐新老到中新老时期,距今三千五百万年到二千五百万年前,从发现的古生物化石表明,大青山区在渐新世后期,气候渐渐变干燥,湖水减少,大型哺乳动物开始灭绝。进入二千万年左右,大青山区又发现了三趾马化石,标志着大青山北麓原始草原的诞生,出现了森林草原景观。此时的大青山区仍然是河湖广布,到处长有高大而茂密的原始热带森林。 第三纪上新世时期,距今一千万到三百万前年,在大青山区发现了分布十分广泛的古生物化石。特别是三趾马化石特别多,这是一种比较古老的马,标志着阴山北麓乌兰察

全球气候变化概论

全球气候变化概论 全球气候变化含义: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在地质历史上,地球的气候发生过显著的变化。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地球的气候相对稳定在当前人类习以为常的状态。地球的温度是由太阳辐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热后的地球将红外辐射线散发到空间的速率决定的。从长期来看,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必须同地球及大气层向外散发的辐射能相平衡。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因此,这类气体有类似温室的效应,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将变得热起来,这就是"温室效应"。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已经发现近30种,其中二氧化碳起重要的作用,甲烷、氟利昂和氧化亚氮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从长期气候数据比较来看,在气温和二氧化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目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 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 自然界本身排放着各种温室气体,也在吸收或分解它们。在地球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变化是很缓慢的,处于一种循环过程。碳循环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学元素的自然循环过程,大气和陆生植被,大气和海洋表层植物及浮游生物每年都发生大量的碳交换。从天然森林来看,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排放基本是平衡的。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土地利用形态,特别是工业革命后,大量森林植被迅速砍伐一空,化石燃料使用量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应不断增加。 从全球来看,从1975年到1995年,能源生产就增长了50%,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应有了巨大增长。迄今为止,发达国家消耗了全世界所生产的大部分化石燃料,其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达到了惊人的水平,如到90年代初,美国累积排放量达到近1700亿吨,欧盟达到近1200亿吨,前苏联达到近1100亿吨。目前,发达国家仍然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国,美国是世界上头号排放大国,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总量也在迅速增长,前苏联解体后,中国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成为发达国家关注的一个国家。但从人均排放量和累计排放量而言,发展中国家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未来趋势,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技术进步、能效提高、节能、各种能源相对价格等众多因素的变化趋势。几个国际著名能源机构--国际能源局、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根据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的不同情景,提出了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的各种可能趋势。到下一世纪中叶,发达国家仍将是大气中累积排放的二氧化碳的主要责任者。当然,如果世界各国采取更加适合环境要求的经济和能源发展战略,二氧化碳排放

区域旅游竞合国内外研究综述

区域旅游竞合国内外研究综述 区域旅游竞合指某区域内不同地域间的旅游经济主体在追逐自身更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过程中的一系列竞争性合作行为,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相关利益主体应对更激烈竞争时突破行政壁垒展开广泛合作而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旅游经济行为。对国内外区域旅游竞合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后发现:国外研究倾向于竞争或合作其中一方面的探讨,且偏向于以微观旅游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国内最新研究一般将竞争与合作统一来谈,并已形成由竞合条件、动力机制、模式、措施、保障等各方面构成的较成熟的论述与论证框架。 标签:区域旅游;竞合;研究综述 区域旅游竞合指某区域内不同地域间的旅游经济主体在追逐自身更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过程中的一系列竞争性合作行为,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相关利益主体应对更激烈竞争时突破行政壁垒展开广泛合作而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旅游经济行为,是打造无障碍旅游区、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效手段。 1国外区域旅游竞合研究进展 国外学者有关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习惯于将其拆分为区域旅游竞争和区域旅游合作两个问题进行单独探讨。竞争方面成果主要集中于引入某特定理论进行区域旅游的竞争性讨论或构建指标体系用于评价区域旅游竞争力。例如:盖茨在区域旅游地竞争研究中运用生命周期理论,指出特定旅游区域内不同景点可能处于旅游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而影响整个旅游地的发展阶段;约翰吸收波特的竞争理论相关思想,提出决定旅游企业竞争优势的外部环境模型,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环境以及竞争机会和进入威胁,概括为C-PEST;韦伯构建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包括游客承载率、旅游需求量、过夜增长率、游客季节性结构,针对欧洲39个首都城市进行对比评价。 国外学者有关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明显更加丰富和深入,大量文献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旅游合作的类型和模式、旅游合作成败的影响因子、旅游合作的领域、旅游合作利益的相关主体。 区域合作类型研究。类型划分的标的可以从程度、对象、时间、范围、法律基础、地方控制力等等中的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进行划分。例如:蒂莫西按合作程度从小至大的顺序将跨界旅游合作划分为异化、共存、协作,合作、整合共五类,按合作对象将旅游合作分为政企合作、同级政府合作、上下级政府合作、政府内部机构合作。 旅游合作影响因子研究。区域旅游合作成功与否取决于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关键性因子归纳总结为:知识技能、合作目标、合作方式与行为;政府角色、协调机制、社区参与、权力关系等等。例如:托桑将影响因素划分为运行、结构、

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分析

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分析 引言 研究意义:本文呼吁所有人认清气候变暖以及人类的不当活动造成严重其后影响的事实状况,也同时让人们知道相关的措施已在实施并产生不错效果而能抛开一切认真切实的为后代做好自己的本分不应犹疑。 研究内容提要:全球气候变暖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当下出现对气候变暖的质疑以及行为措施的犹豫,本文在呼吁所有人认清气候变暖以及人类的不当活动造成严重其后影响的事实状况中提出两个主要观点,也同时在让人们知道相关的措施已在实施并产生不错效果时列举了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确实行动。 关键词: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人为温室效应 具体内容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温室效应正是在探索研究气候变暖时由法国学者Jean-Baptiste Joseph Fourier(1768~1830)于1824年第一次提出。尚且不再追究更早的关于温室效应的了解与研究,如今是2015年,从温室效应在被人类所知到今天已经有两个世纪。至于相关资料所记载的,第一次怀疑温室效应会发生的观测是瑞典化学家阿伦尼乌斯在1897年所做的,虽然当时没有引发大型的公众讨论,但据了解,1980年代已经明确开始引发公众关注,时至今日已经三十又五载。而这35年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所经历的,正是社会发展、科技发展的高速时期。 在这一段时期中,每个人都经历着,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研究以及相关的应对方案层出不穷,形形式式,为之改变的人、为之提出质疑的人也是各种各样。 首先,时至今天,谈一下对于那些质疑全球变暖的观点。我认为其中也有很

古环境恢复

古环境恢复的基础 恢复古环境的方法有很多,包括通过黄土层,深海沉积物和石笋分析的方法,这里我们介绍的是通过煤矸石来分析。 煤矸石由德国地质学家G.Bischof 在对石炭系煤层中粘土岩的研究过程中首先提出。从广义上来讲,煤矸石是煤矿生在产的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包括岩石巷道掘进时产生的掘进矸石,采煤过程中从顶板、底板和夹在煤层中的岩石夹层里采出来的煤矸石,以及在洗煤厂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洗矸石。我们一般把采煤过程和洗煤厂生产过程中排出的矸石叫煤矸石。煤矸石是一种以粘土岩为主的致密泥质岩石,是由炭质页岩、炭质砂岩、粉砂岩、砂岩、碳酸盐岩和火山碎屑岩等岩石组成的混合物。其中矿物以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石英和长石为主。 煤矸石一直被当作煤的“废料”,在地表大量堆积起来,它不仅占用大量的耕地,同时也对地下水和土壤构成严重污染,同时煤矸石又是一种非金属矿产资源,如果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找一条比较好的利用途径,变废为宝,不仅有利于改善环境,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煤矸石层位稳定,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质体,是古环境变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推断古环境的有效手段之一。煤矸石和煤具有近缘沉积关系,煤矸石和煤整合接触,具有沉积的连续性和密切相关性,并包含丰富的地质信息,如沉积环境、古地理、原始质料、堆积方式、覆水程度和介质化学特征等。煤矸石的类型、结构构造、矿物组合、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常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含量比值的特征对沉积环境(如古盐度、氧化还原条件、沉积相)都具有指示作用。 在地质勘探中,煤矸石可作为不同煤田及不同煤层间地层对比标志层。含煤地层中,尤其是高岭岩在世界范围内均有产出,通常厚仅几cm,它特定的矿物组成、形态、化学成分、有机质组成和产出位置及分布,可作为大范围内煤层对比标志。据国外地质学者研究,煤矸石的产状在水平方向上有较大的延伸,在垂直方向上具有较小的厚度,成煤条件不同,其类型也有较大区别。 煤矸石是含煤岩系中一种特殊的沉积岩,是成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矸石在含煤地层中分布广、层位稳定,它的矿物组合特征与地层沉积单元沉积时的物源、沉积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元素含量及组合特征的变化,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变迁,所以煤矸石是良好的古环境信息的载体。 在地质体中,元素及其化合物在地质作用中表现出的规律性是利用地球化学方法恢复古环境的理论基础,并且地球化学元素间的组合特征是一定地质作用的结果,因此地球化学方法是恢复含煤岩系沉积环境的主要手段之一,特别是对于那些缺乏生物化石、原生沉积构造不太发育或不明显的岩层,地球化学方法就显得更加重要。用地球化学方法恢复古环境的关键是选择地球化学指标,这些地球化学指标能够灵敏的指示古环境的变化,主要包括古盐度、氧化还原条件、物源区及其构造背景性质等。一般是选用性质特殊的元素,即在不同的环境中富集的程度差异较大,或者元素之间紧密共生且不易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分异的元素。选用这些性质特殊的元素能够“放大”沉积环境所蕴涵的地质信息。例如Ba、Ga、Zr、Ti、Th、Zn 等一般为“亲陆性”元素(在陆相环境中含量高),而Sr、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doc

-3-

本栏填写不下,可加续页。 -4-

注:硕士生开题报告评议组至少3人,其中组长1人,但导师不能担任组长。 -5-

售后服务方案(赠送) 1.售后服务概述 公司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提供高质量、完善的支持服务,确保用户的系统稳定运行。 公司拥有一批资深的施工人员,具有丰富的经验,能够很好的解决设备各类故障,强大的用户支持队伍和良好的用户满意度是我们的一大优势。 维护计划及承诺 一、项目售后服务内容承诺 我公司贯彻执行:“诚信正直、成就客户、完善自我、追求卓越”的宗旨,对于已经竣工、验收合格的项目进行质量跟踪服务,本着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向用户奉献一流的技术和一流的维护服务。 我公司如果承接了端拾器项目,将严格遵循标书及合同的规定,在保证期内向业主提供该项目的责任和义务。在保修期之后,考虑到设备维护的连续性,建议业主与我公司签订维护合同,以确保此系统项目的正常运行所必需的技术支持和管理支持。 二、服务与保证期 在项目验收合格之日起,开始进行售后服务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售后服务期;2、维护人员;3、售后服务项目;4、服务响应时间。 三、售后服务期 在项目验收合格之日起,即进入了售后服务期。售后服务期=质量保证期+质量维护期 质量保证期:在质量保证期内,如因质量问题造成的故障,实行免费更换设备、元器件及材料。如因非质量因素造成的故障,收取更换设备、元器件及材料成本费。 质量维护期:在质量保证期之后,即自行进入质量维护期。 我方对所承担端拾器项目提供终身质量维护服务,以不高于本合同设备单价的优惠价格提供所需更换的元器件及材料,另收维护人员工本费。 四、具体措施承诺 1、首先在签订项目合同的同时与客户签订售后服务保证协议书,排除客户的后顾之忧,对客户做出实事求是的、客观的承诺。 2、对已经验收合格交付用户的端拾器项目,在合同期内与用户进行联系,记录用户使用情况,系统运行状况等进行质量跟踪调查,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