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2012年高考文综全国卷(新课标)历史试题全解精析

2012年高考文综全国卷(新课标)历史试题全解精析

2012年高考文综全国卷(新课标)历史试题全解精析

【选择题整体分析】

在试卷结构方面,中国古代史的考察部分,古代政治、古代经济、古代思想和古代文化的分布继续沿用了2011年的平衡结构,各考察一个题目,而且考察内容紧扣课本重点。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也考查了书本中的重要内容且结合了热点知识。世界是部分依然选取了古代史具有代表性的希腊罗马的知识点和现代史中重要的战后经济格局。在考题材料的选用方面也比较简单,减少了学生的阅读量,减轻了负担。本次高考试选择题部分难度中等,在基础知识的把握上着重考查学生的材料理解与分析能力,每道题的答案均需要通过材料分析得到,没有直接可作答的知识点问题。学生做题中需要仔细审题,全面思考。

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 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 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 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 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答案] C

[解析] 首先用排除法,A 选项,若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的话,不可能这么严重的触犯他们的利益,所以排除;B选项中,没有政治与经济分离的表达;D 选项中,迁移豪强大族使用的不是经济手段,是政治的压迫手段。其次C选项从侧面反映出豪强大族的土地兼并影响到了专制集权,所以命令他们迁移,故选C

[考点] 汉朝中央集权

[难度] ★★★

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恋爱因法海和尚作梗终酿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行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 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 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答案] D

[解析] 本题目直接从课本知识提取即可得出。宋朝时期商业繁荣,发展迅速,市民阶层壮大,这一现象反应到文化领域就是出现了话本小说,所以比较容易得出答案。

[考点] 宋朝思想文化背景

[难度] ★★

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 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 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 财产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 无业游民增加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首先依据材料的背景我们可以得知是明后期商业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松江率先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所以当地的经商之风益盛。材料的中心意思是说之前大概十分之一的是官员,十分之九的是农民,但是正德以后许多农民改为经商,这就道出了社会结构中的职业变化,故选B。此外用排除法,A 中言商业的发展使得农业衰退,材料中只是提到务农的人数减少,但是农业的发展水平不只完全有务农人数决定;C中材料明显没有提及;D选项游手之徒是指商人,并不是无业游民,该称呼是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反映

[考点] 明后期经济发展的影响

[难度] ★★★

27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 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 主张重新整合市民阶层

C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答案] D

[解析] 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而材料中王阳明观点的主旨是四业虽不同,但根本相同,只要各业尽其心。所以答案为D

[考点] 王阳明心学

[难度] ★★★

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应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清代政治制度的了解和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清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制度逐渐僵化,内阁式微。由材料中“惟揣摹此样本为急”可知,本题主要反映的是内阁办公拘泥规制,并未谈及权力和事务分配问题,所以选择B

[考点] 清朝政治制度

[难度] ★★

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立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趋势的了解,和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题目中梁启超认为专制的削弱引起分裂,分裂之后便是统一,统一后专制进一步加强。所以B、D均为对材料的错误理解,A选项中维护统一的主要条件应为中央集权制度,不应将其与君主专制等同。所以选择C

[考点] 君主专制制度

[难度] ★★

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持,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细节的把握能力,题中提到张謇曾为状元,这说明张謇所受到的教育一直为传统教育,他“捐弃所恃,舍身喂虎”指的就是他要抛弃自己阶级地位和观念,全身心投入到商业中。因此答案选A

[考点] 实业救国思想

[难度] ★★

31.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你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共产当建党前早期共产党员思想的了解和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可知毛泽东认为俄国十月革命所采取的暴力革命是形式所趋,暴力革命是社会的必然选择。A选项存在逻辑错误,B选项在时间与历史状况不符,D选项不是中共所持有思想。因此选择C。

[考点] 中共思想

[难度] ★★★

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答案] D

[解析] 该题通过美国的评估文件反映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状况,题目选项中涉及外交关系,有些迷惑,学生要认真分析。题目材料给出时间为1958年,此时中

国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国民经济出现混乱,而美国评估为“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和史实不符。A项题目中没有涉及;评估中表述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获得苏联援助并没有低估苏联的作用,B项不符;美苏争霸中50年代末期苏联开始和中国关系恶化,不选C项。

[考点] 中国现代经济发展

[难度] ★★

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答案] A

[解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学生对市场经济改革的细节把握。依据材料反映出的是92年全国的下海经商潮,而根据题目的关键时间是1992年可以排除答案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1984年以后;同时依据书本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继农村体改后1984年城市体改全面展开,与答案B、D中的“开始”一词不相符。题目中的“下海潮”是全国范围内的一次大规模举动,因而A项正确。

[考点] 经济体制改革

[难度] ★★

34.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答案] B

[解析] 首先根据所学知识罗马法的核心思想之一即为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排除A项;根据材料,某人输掉了官司是因为《十二铜表法》的规定,所以不能表明审判程序缺乏公正,C项不选;D项明显错误,不选。而该人输掉官司仅仅是因为将“葡萄树”说成“葡萄”而和法律中的条款字眼“树木”不相符,明显表明其形式主义,B项正确。

[考点] 罗马法

[难度] ★★★

35.图5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

A.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

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

C.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D.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答案] C

[解析] 从图中示意图可以看出,1965年到1995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份额大幅度增加,而美国大体保持不变,其他地区都有不同程度地减少。所以A项单从世

界贸易和数据分析并不能完全得出;B项明显错误;D项没有强调前后美苏的变化。所以选C项。

[考点] 战后世界经济

[难度] ★★★

第二卷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总体评价】

本次大题保持新题型“四选一”选作部分和小论文评述部分,注重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与归纳能力,难度中等。两道必修题所考知识点跨度较大,需要考生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也结合了近几年比较热的几种史观来进行考查,例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选修题较为容易,考生在材料中就可找出部分答案,所结合的知识点也都与重要知识点相关。整体而言非选择题部分入手不难,但得分容易不高。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英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则,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效仿。

1914年,英国的克里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个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随着英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英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52年,英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测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顺畅。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10分)

(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9分)

【参考答案】

(1)背景:工业革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加)。

(2)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电灯的发明的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应用。

(3)解决了程式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程式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

【解析】

(1)回答背景问题,基本上答案就是课本中的知识点,属于知识点再现,只不过还应结合材料找到课本中没有的答案。题目要求答出城市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看过材料后,发现有“1868年”、“英国”字样,可以推断,答案应该分布在工业革命一章,答案要点就应该是工业革命背景的相关内容。所以,首先就应该答出“工业革命”,这是大背景。而工业革命也大大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工业革命中,出现了新的交通工具,它们的数量和种类都增加了,造成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

(2)题目给出的时间限制条件是20世纪,需要阅读从第2段到最后一段内容。第3段说1914年美国出现了“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说明了交通信号灯的改进有赖于电力的发明与广泛应用与电等的发明。第6段明显地告诉考生,计算机的发明也是答案要点。再读后面两段,应该注意到“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字样,这说明网络技术也对交通信号灯的改进有重大影响。此外,还必须注意,材料内容始终是围绕着欧美国家是如何应对城市交通问题的,即如果没有这样的问题,交通信号灯的产生于改进就无从谈起,所以城市交通问题的产生与演变也是推动力之一。但是,题目要求回答科技方面的内容,所以应该回答城市交通问题产生与演变背后的技术原因,即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造成了新交通工具的产生。

(3)这一问的答案在课本中是没有出现的,必须根据材料得出。交通信号灯的出现于改进,是为了应对城市交通问题,实际上也在逐渐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发明和改进交通信号灯,即改善城市管理,提高了管理水平,既是为了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也推动了城市化发展。从最后一段中的“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中,可以推测出交通信号灯的出现于改进有助于促进城市规责意识、法制和人们行为方式的发展与进步,即城市的文明程度的提高。

【评价】

从整体上看,本题难度不是很大,特别是第(1)(2)两题,需要考生能够迅速反应出课本相关知识点,并结合材料解答。第(3)题难度较大,因为考生无法从课本中找到答案,该问明显地是在考察学生的阅读分析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所涉及的相关内容也很贴近现实,是把现实问题放在历史中去考察的典型案例,突出了史学的社会效用,也是史学中“问题意识”的良好体现。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考点】中国近代史“冲击—反应”治史模式

【解析】材料评析题题型设置与前两年基本没有什么实质性变化,依然是主要观点加材料分析模式。解答此题一方面从材干中明白“冲击—反应”模式的内涵,另一方面结合图示的材料对此观点进行评析,由题目设置可知答案的灵活性,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史与论的结合。

【答案】“冲击—反应”模式认为中国传统历史发展是属于停滞的,中国社会自身是无法产生进入近代社会的动力,所以中国要进入近代社会就需要外在的力量,需要外在“冲击”,中国“反应”其“冲击”,这种模式突显了外部的“冲击”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如材料中所指中国自鸦片战争冲击后,依然引不起足够的反应,于是接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在二鸦巨大的冲击下中国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一步一步向西方学习,由学习“器物”到戊戌和辛亥时期的“制度”,再到五四的“思想”,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外部巨大的“冲击”——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和凡尔赛和约等事件的发生。不能不说外部的“冲击”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影响,从上述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轨迹可以得知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国外的“冲击”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这种模式还是很有启发意义。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货宝”的货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改革失败的原因。

[答案]

(1)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权。

(2)复古而不切实际:频繁多变,币种紊乱,造成社会经济混乱;任意规定币值与兑换标准,掠夺百姓财富,加剧社会动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材料、概括材料的能力。中国古代王朝所进行的改革按照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①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②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的改革。③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④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由材料可知王莽改革属于第三种,考生仅需对材料第一句话加以整理,就可得出第一题的答案。中国古代改革变法中决定成败的因素主要有: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以及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最高当权者的态度等。考生根据这些因素,结合材料所提供的王莽币制改革情况信息,即可得出其失败原因。

[考点] 中国古代变法

[难度] ★★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弟三十条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政治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其职能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之。

第七十二条国民政府设主席一人,委员若干人,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委员名额以法律定之。

——摘自《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6月)

材料二

中国国民党在国民大会未举行以前,为准备实施宪政起见,修改国民政府组织法......

(二)国民政府委员由国民政府主席就中国国民党内外人士任选之

(三)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政府之最高权力机关

附注:

(一)国民政府主席提请选任各党派人士为国府委员时,由各党派自行提名,但主席不同意时,由各该党派另提人选。

(三)国府文员名额之半,由国民党人员充任,其余半数,由社会各党派及社会贤达充任,其分配另行商定。

——摘自《政协会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决议》(1946年1月28日)

(1)概括材料一二中有关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不同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中关于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实质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答案]

(1)以宪法形式规定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行国民大会职权,国民政府委员全部以国民党充任;以各党派政治协商形式确认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国民政府委员中国民党人和党外人士各占一半。

(2)实质变化:改变国民党一党独裁,建立各党派联合政府。

原因:抗日战争胜利,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变化;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势力和国内民主运动高涨;国际因素制约。

[解析]

第一问可以由材料概括中得出,首先材料一选自《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所以得出是宪法规范的内容,然后即从两方面分别找到权力执行机构和权力行使代表即可;材料二由材料出处可知是政协意见,政协的核心意思即认可执行权力的机构和参与政治的方式及人数。

第二问,就要结合知识背景和材料反应出的意思作答。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抗日战争胜利,全国人民争取民主政治的时期,此时国民党摆出了一些姿态。

原因就要结合当时的国内和国际背景分两个大的方面作答即可。

[考点] 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难度] ★★★★

47.(15分)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

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利用他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合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

——据[英]凯恩斯《合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合约规定的不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9分)[答案]

(1)不同:有限度的赔款,以便德国恢复;苛刻的巨额赔款,彻底削弱德国。(2)原因:认定德国的战争责任;汲取一战教训,反对民族利己主义和战胜国的掠夺;将欧洲视为一个整体;预见到合约的灾难性后果,避免战争的重演。[解析]

第一问凯恩斯主义主要从材料中概括得出。根据“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合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可以得出有限度的赔款,恢复德国的态度;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可以

总结出凡尔赛和约的对德规定。该问简单易总结。

第二问要结合材料和背景知识作答。“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利用他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可以避免由合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从这些材料中可以概括出一些得分点,同时根据战后凡尔赛会议的局限性再进行深层次概括。

[考点] 一战后对德政策

[难度] ★★★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鸦片烟流行内地,大为风俗人心之害。节经降旨严饬稽查,而此风未经革除。总由海口守巡员弁(官员)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且止查禁海口洋船,而于民间私熬烟斤,未经议及。嗣后如有洋船夹带鸦片出口,并奸民私种罂粟,煎熬烟膏,开设烟馆,文职地方官及巡查委员,如能自行拿获究办,免其议处。其有得规故纵者,仍照旧例革职。

——《上谕档(道光朝)》(1823年)

(鸦片)每岁易银至数百万两之多,非寻常偷漏可比,若不极力严禁,弊将何所终极。嗣后该省通市,务当恪守定例,只准易货,毋许易银。

——《上谕档(道光朝)》(1829年)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道光皇帝对鸦片问题的认识及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道光皇帝的禁烟政策。(6分)

[答案]

(1)认识: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腐蚀官吏,白银外流危机财政。

措施:禁止民间制作、贩卖鸦片;严禁走私进口;不许以银易货;惩办吸食者。

(2)措施较全面,取得一定成效,虎门销烟;具有正义性;鸦片战争后具有妥协性。

[解析]

第一问认识可以由材料概括中得出,“鸦片烟流行内地,大为风俗人心之害”、“总由海口守巡员弁(官员)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鸦片)每岁易银至数百万两之多,非寻常偷漏可比”,简单且容易得分。措施一样可以从材料中概括得出,“民间私熬烟斤”、“嗣后如有洋船夹带鸦片出口,并奸民私种罂粟”、“只准易货,毋许易银”。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一定要细心、仔细,全面理解材料。

第二问评价的时候要全面,既要结合书本知识鸦片战争前夕的禁烟运动来分析,同时也要认识到其不足。所以“鸦片战争后妥协性”需要好好揣摩。

[考点] 鸦片战争道光帝禁烟

[难度]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