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心肌病诊断标准

心肌病诊断标准

心肌病诊断标准
心肌病诊断标准

心肌病诊断标准

————————————————————————————————作者:————————————————————————————————日期: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类既有遗传又有非遗传原因造成的复合型心肌病,以左室、右室或双心腔扩大和收缩功能障碍等为特征,通常经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DCM 导致左室收缩功能降低、进行性心力衰竭、

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传导系统异常、血栓栓塞和猝死。DCM是心肌疾病的常见类型,是心力衰竭的第三位原因。

分类:1特发性DCM.50% 2家族遗传性DCM 3 继发性DCM,继发于缺血性心肌病,感染免疫性,如病毒性心肌炎,中毒性,围产期

诊断标准:

1)临床常用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5.0cm(女性)和>5.5(男性)

2) LVEF<45%和左心室缩短速率(FS)<25%

3) 更科学的是LVEDd>2.7cm/m2。

临床上主要以超声心动图作为诊断依据,X线胸片、心脏同位素、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有助于诊断,磁共振检查对于一些心脏局限性肥厚的患者,具有确诊意义。

在进行DCM诊断时需要排除引起心肌损害的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酒精性心肌病、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心包疾病、系统性疾病、肺心病和神经肌肉性疾病等。

继发性心肌病诊断:

感染/免疫性DCM:由多种病原体感染,如病毒、细菌、立克次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心肌炎而转变为DCM已有了充分的依据:有成功的动物模型、患者心肌活检证实存在炎症浸润、检测到病毒RNA 的持续表达、随访到心肌炎自然进展到心肌病阶段等。

诊断依据:1 符合DCM的诊断标准;"有心肌炎病史或心肌活检证实存在炎症浸润、检测到病毒RNA 的持续表达、血清免疫标志物抗心肌抗体等。

酒精性心肌病诊断标准:

1符合DCM的诊断标准;

2长期过量饮酒(WHO标准:女性>40g/d,男性.>80g/d 2,饮酒5年以上);

3 既往无其他心脏病病史;

4 早期发现戒酒6个月后DCM临床状态得到缓解。饮酒是导致心功能损害的独立原因,建议戒酒6个月后再作临床状态评价。

围产期心肌病诊断标准:

1符合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2妊娠最后1个月或产后5个月内发病。

心动过速性DCM的诊断:

1 符合DCM 的诊断标准;

2 慢性心动过速发作时间超过每天总时间的12%-15%以上,包括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持续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和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室率多在160次/分以上,少数可能只有110——120次/分,与个体差异有关。

治疗

1)在早期阶段,仅仅是心脏结构的改变,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扩大、收缩功能损害但无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此阶段应积极地进行早期药物干预治疗,包括B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减少心肌损伤和延缓病变发展。在DCM早期针对病因和发病机理的治疗更为重要。

2)在中期阶段,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扩大、LVEF 降低并有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此阶段应按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进行治疗。

(1)液体潴留的患者应限制盐的摄入和合理使用利尿剂:利尿剂通常从小剂量开始,如呋塞米每日20mg 或氢氯噻嗪每日25mg,并逐渐增加剂量直至尿量增加,体重每日减轻0.5-1.0KG

(2)所有无禁忌证者应积极使用ACEI,不能耐受者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治疗前应注意利尿剂已维持在最合适的剂量,从很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直至达到目标剂量

(3)所有病情稳定LVEF<40%的患者应使用B受体阻滞剂:目前有证据用于心力衰竭的B受体阻滞剂是卡维地洛、美托洛尔和比索洛尔,应在ACEI和利尿剂的基础上加用B受体阻滞剂(无液体潴留、体重恒定),需从小剂量开始,患者能耐受则每2-4周将剂量加倍,以达到静息心率不小于55次/分为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量(表.)。

(4)在有中、重度心力衰竭表现又无肾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可使用螺内酯20mg/d、地高辛0.125mg/d

(5)有心律失常导致心原性猝死发生风险的患者可针对性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如胺碘酮等)。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临床拟诊ARVC:(1)中青年患者出现心悸、晕厥症状,排除其他心脏疾病;(2)无心脏病史而发生心室颤动的幸存者;(3)患者出现单纯性右心衰竭,排除引起肺动脉高压的其

他疾病;(4)家族成员中有已临床或尸检证实的ARVC患者;(5)家族成员中有心原性猝死,尸检不能排除ARVC;(6)患者亲属中有确诊DCM者;(7)无症状患者(特别是运动员)心脏检查中存在ARVC 相应表现者,通过超声心动图、磁共振等临床确诊,心电图作为重要辅助证据。

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指南()

第二节病毒性心肌炎 【ICD-10编码】 【定义】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病毒侵犯心脏,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有时病变可累及心包或心内膜。 【病因】 引起儿童心肌炎常见的病毒有柯萨奇病毒(B组和A组)、埃可(ECHO)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传染性肝炎病毒等,新生儿期柯萨奇病毒B组感染可导致群体流行,死亡率高。【诊断要点】 1.症状和体征 (1)症状:表现轻重不一,取决于年龄与感染的急性或慢性过程,预后大多良好。大多数患儿有发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或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病毒感染等前驱症状。心脏受累轻者可无症状或有胸闷、胸痛、心悸、乏力,活动受限等症状,少数重症可发生心力衰竭并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猝死。新生儿患病病情进展快,常见高热、反应低下、呼吸困难、发绀,常有神经、肝脏和肺的并发症。 (2)体征:心脏有轻度扩大,伴心动过速,偶有心动过缓、心律不齐、心音低钝及奔马律。有心包炎者可闻及心包摩擦音。重症病例反复心衰者,心脏明显扩大,肺部出现湿啰音及肝、脾肿大,呼吸急促和紫绀,重症患者可突然发生心源性休克,脉搏细弱,血压下降。 2.辅助检查 (1)X线检查:心影大小正常或增大,严重者有肺淤血或水肿,少数可伴有心包积液。 (2)心电图:可见严重心律失常,包括各种期前收缩,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房颤和室颤,II度和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肌明显受累时可见T波降低、ST 段改变等。心电图缺乏特异性,应动态观察。

(3)超声心动图:轻者无改变。重者可有心房、心室扩大,以左心室扩大为主,或有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心力衰竭者心脏收缩功能减退。 (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增高,血沉增快,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磷酸激酶及其同工酶活性增高,肌钙蛋白阳性。 (5)病原学检查:以咽拭子,粪便、尿液、血液、心包液进行病毒分离,或者在恢复期做血清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可有特异性病毒抗体明显升高。【诊断标准】 根据1999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修订后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 1、临床诊断依据: (1)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 (2)心脏扩大(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 (3)心电图改变:以R波为主的2个或2个以上主要导联(Ⅰ、Ⅱ、AVF、V5)的ST-T改变持续4天以上伴动态变化,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或左束支阻滞,成联律、多形、多源、成对或并行性早搏,非房室结及房室折返引起的异位性心动过速,低电压(新生儿除外)及异常Q波。 (4)CK-MB升高或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cTnT)阳性。 2、病原学诊断标准: (1)确诊指标:自患儿心内膜、心肌、心包(活检、病理)或心包穿刺液检查,发现以下之一者可确诊心肌炎由病毒引起:①分离到病毒;②用病毒核酸探针查到病毒核酸;③特异性病毒抗体阳性。 (2)参考依据:有以下之一者结合临床表现可考虑心肌炎系病毒引起:①自患儿粪便、咽拭子或血液中分离到病毒,且恢复期血清同型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②病毒早期患儿血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③用病毒核酸探针自患儿血中查到病毒核酸。 3、确诊依据: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及分类

糖尿病的诊断与分类 1、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为: 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根据,应注意单纯空腹血糖正常不能排除糖尿病的可能性,应加测餐后血糖,必要时应做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OGTT的葡萄糖负荷量成人为75g,儿童1.75g/kg,总量不超过75g.服糖前及服糖后30、60、120、180分钟测定血糖。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但尿糖不作为糖尿病诊断指标。 1.有糖尿病的症状,任何时间的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11.1 mmol/L (200mg/dl )。 2.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7.0 mmol/L (126mg/dl )。 3.糖耐量试验(OGTT )口服75g 葡萄糖后2 小时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11.1 mmol/L 。 以上三项标准中,只要有一项达到标准,并在随后的一天再选择上述三项中的任一项重复检查也符合标准者,即可确诊为糖尿病。 2、2010年ADA糖尿病诊断标准 (1)糖化血红蛋白A1c≥6.5%*。 (2)空腹血糖FPG≥7.0 mmol/l。空腹定义为至少8h内无热量摄入。 (3)口服糖耐量试验时2h血糖≥11.1 mmol/l。 (4)在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症状的患者,随机血糖≥11.1 mmol/l。 *在无明确高血糖时,应通过重复检测来证实标准1~3。

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版推荐诊断标准(即将废除) 糖尿病、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受损诊断标准(单位:mmol/l) 4、您知道糖尿病分哪几类吗? 目前通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分类方法,临床类型分为糖尿病Ⅰ型、Ⅱ型(BM)、葡萄糖耐量减低(IGT)妊娠糖尿病(GDM)糖尿病风险者4种。 (1)Ⅰ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病年龄多在35岁以下,但成年和老年也可得,起病急,病情重,多饮、多尿、多食症状明显,多数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需用胰岛素治疗,对胰岛素很敏感。 (2)Ⅱ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为40岁以上,儿童也有此型的,发病缓慢,病情较轻,不依赖外来胰岛素为生,在感染和应激时,可

糖尿病诊断标准参考

表1

表3 医生诊断您患糖尿病的根据 目前临床使用的标准是按照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制订的标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可诊断糖尿病: 1.有糖尿病症状(多尿、烦渴、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及典型三多一少等)空腹血糖两次超过或等于7.8mmol/L。 2.有糖尿病症状,一天内任何时候血糖超过或等于11.1mmol/L。 3.疑有糖尿病者,应作口服8.75克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服糖后2小时血糖超过或等于11.1mmol/L。 新诊断标准〔美国糖尿病学会(ADA,1996)新建议〕 以空腹血糖(FBG)诊断: 正常:FBG<6.1mmol/L 空腹血糖异常(IFG):6.1mmol<=FBG<7.0mmol/L 糖尿病(DM):FBG>=7.0mmol/L 血糖正常值 糖尿病、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受损诊断标准(单位:mmol/l)诊断条件静脉(全血) 毛细血管静脉(血浆) 糖尿病空腹≥ 6.1 ≥ 6.1 ≥ 7.0 服糖后 2h ≥10.0≥11.1≥11.1 糖耐量受损空腹 < 6.1 < 6.1 < 7.0 服糖后2h 6.7~10.0 7.8~11.1 7.8~11.1 空腹血糖受损空腹 5.6~ 6.1 5.6~ 6.1 6.1~ 7.0 服糖后2h < 6.7 < 7.8 < 7.8 二:血糖正常值参考 1,空腹血糖正常值 ①:一般空腹全血血糖为3.9~6.1毫摩尔/升(70~110毫克/分升),血浆血糖为3.9~6.9毫摩尔/升(70~125毫克/分升)。 ②:空腹全血血糖≥6.7毫摩尔/升(120毫克/分升)、血浆血糖≥7.8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2次重复测定可诊断为糖尿病。

心肌病诊断标准

心肌病诊断标准

————————————————————————————————作者:————————————————————————————————日期: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类既有遗传又有非遗传原因造成的复合型心肌病,以左室、右室或双心腔扩大和收缩功能障碍等为特征,通常经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DCM 导致左室收缩功能降低、进行性心力衰竭、 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传导系统异常、血栓栓塞和猝死。DCM是心肌疾病的常见类型,是心力衰竭的第三位原因。 分类:1特发性DCM.50% 2家族遗传性DCM 3 继发性DCM,继发于缺血性心肌病,感染免疫性,如病毒性心肌炎,中毒性,围产期 诊断标准: 1)临床常用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5.0cm(女性)和>5.5(男性) 2) LVEF<45%和左心室缩短速率(FS)<25% 3) 更科学的是LVEDd>2.7cm/m2。 临床上主要以超声心动图作为诊断依据,X线胸片、心脏同位素、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有助于诊断,磁共振检查对于一些心脏局限性肥厚的患者,具有确诊意义。 在进行DCM诊断时需要排除引起心肌损害的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酒精性心肌病、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心包疾病、系统性疾病、肺心病和神经肌肉性疾病等。 继发性心肌病诊断: 感染/免疫性DCM:由多种病原体感染,如病毒、细菌、立克次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心肌炎而转变为DCM已有了充分的依据:有成功的动物模型、患者心肌活检证实存在炎症浸润、检测到病毒RNA 的持续表达、随访到心肌炎自然进展到心肌病阶段等。 诊断依据:1 符合DCM的诊断标准;"有心肌炎病史或心肌活检证实存在炎症浸润、检测到病毒RNA 的持续表达、血清免疫标志物抗心肌抗体等。 酒精性心肌病诊断标准: 1符合DCM的诊断标准; 2长期过量饮酒(WHO标准:女性>40g/d,男性.>80g/d 2,饮酒5年以上); 3 既往无其他心脏病病史; 4 早期发现戒酒6个月后DCM临床状态得到缓解。饮酒是导致心功能损害的独立原因,建议戒酒6个月后再作临床状态评价。 围产期心肌病诊断标准: 1符合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2妊娠最后1个月或产后5个月内发病。 心动过速性DCM的诊断: 1 符合DCM 的诊断标准; 2 慢性心动过速发作时间超过每天总时间的12%-15%以上,包括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持续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和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室率多在160次/分以上,少数可能只有110——120次/分,与个体差异有关。 治疗 1)在早期阶段,仅仅是心脏结构的改变,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扩大、收缩功能损害但无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此阶段应积极地进行早期药物干预治疗,包括B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减少心肌损伤和延缓病变发展。在DCM早期针对病因和发病机理的治疗更为重要。 2)在中期阶段,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扩大、LVEF 降低并有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此阶段应按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进行治疗。 (1)液体潴留的患者应限制盐的摄入和合理使用利尿剂:利尿剂通常从小剂量开始,如呋塞米每日20mg 或氢氯噻嗪每日25mg,并逐渐增加剂量直至尿量增加,体重每日减轻0.5-1.0KG (2)所有无禁忌证者应积极使用ACEI,不能耐受者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治疗前应注意利尿剂已维持在最合适的剂量,从很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直至达到目标剂量 (3)所有病情稳定LVEF<40%的患者应使用B受体阻滞剂:目前有证据用于心力衰竭的B受体阻滞剂是卡维地洛、美托洛尔和比索洛尔,应在ACEI和利尿剂的基础上加用B受体阻滞剂(无液体潴留、体重恒定),需从小剂量开始,患者能耐受则每2-4周将剂量加倍,以达到静息心率不小于55次/分为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量(表.)。 (4)在有中、重度心力衰竭表现又无肾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可使用螺内酯20mg/d、地高辛0.125mg/d (5)有心律失常导致心原性猝死发生风险的患者可针对性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如胺碘酮等)。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临床拟诊ARVC:(1)中青年患者出现心悸、晕厥症状,排除其他心脏疾病;(2)无心脏病史而发生心室颤动的幸存者;(3)患者出现单纯性右心衰竭,排除引起肺动脉高压的其

最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最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文章目录*一、糖尿病的诊断*二、糖尿病的症状*三、糖尿病的饮食禁忌 糖尿病的诊断1、血糖的测定 为确保血糖值具参考价值,检验血糖时宜空腹,空腹血糖多 于餐后8-10小时进行,因此多于早上醒来时进行。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糖的主要依据,目前多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取血测的血糖值,即为空腹血糖。正常人进食后,血糖上下波动在一定范围内。进食后测的血糖值,即为餐后血糖。糖尿病人主要检查餐后二小时血糖。临床正常值:空腹血糖正常范围为3.3 mmol/L ~ 5.6 mmol/L (60mg/dl ~ 110mg/dl),餐后二小时血糖为7.8 mmol/L (140 mg/dl)。 2、尿液的查看 在正常人的尿中有微量的白蛋白排出,但24小时内不会超 过20毫克,但是糖尿病患者发生肾脏损害时,从尿中排出的白蛋白就会增加,当24小时尿白蛋白的排出量为30-200毫克时说明肾脏已有病变,有这种情况就需呀多加注意了。 3、相关抗体的检查 有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抗体、谷氟酸脱羧酶抗体等相关抗体的出现,这些抗体的出现说明了患者体内存在着针对胰岛的自身免疫反应,若抗体阳性者多为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初期测

定意义较大,如果发病已较长时间,抗体可能转为阴性。还有一个就是胰岛素庀赴置诘囊鹊核卦杀幌嘤Φ拿杆馍梢鹊核睾虲肽,因此血胰岛素和C肽都能反映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分泌能力。胰岛素的测定会受到一些外源性胰岛素的干扰,例如测定注射过胰岛素或正在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而C肽的测定则相对稳定。 糖尿病的症状1、出现手脚麻痹、发抖的情况。糖尿病人会有顽固性手脚麻痹、手脚发抖、手指活动不灵及阵痛感、剧烈的神经炎性脚痛,下肢麻痹、腰痛,不想走路,夜间小腿抽筋、眼运动神经麻痹,重视和两眼不一样清楚,还有自律神经障碍等症状,一经发现就要去医院检查,不得拖延。此外,糖尿病人应多加预防骨质疏松。 2、有疲劳、血压高、尿液发白等相关症状的出现。糖尿病会感到容易疲劳,全身倦怠无力。没有从事劳动或体育运动,身体常常无原由地感到疲惫不堪,感到双腿乏力,膝盖酸软,尤其是上下楼梯的时候;感冒后经常长疖疮或血压高,尿液白色,有甜酸气味,此时就该及早去医院检查了。 3、眼睛疲劳、视力下降:眼睛容易疲劳,视力急剧下降。当感到眼睛很容易疲劳,看不清东西,站起来时眼前发黑,眼皮下垂,视界变窄,看东西模糊不清,眼睛突然从远视变为近视或以前没 有的老花眼现象等,要立即进行眼科检查,上述症状就是糖尿病 会引起的视力障碍、视网膜出血、白内障、视力调节障碍等疾病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

T nT是与原肌球蛋白结合的亚单位,T n I是肌原纤维A T P酶的抑制亚单位,T nC是与钙离子结合的亚单位。心肌的T n与骼肌的T n各有自己的码基因,之间无交叉反应。心肌肌钙蛋白T(cT nT)和心肌肌钙蛋白I(cT n I)存在于心肌,在心肌细胞膜完整的情况下不能透过心肌细胞膜,心肌细胞膜损伤时可通过损伤的细胞膜弥散到细胞间质,进入血循环。cT nT与cT n I分子量分别为37KD和24KD,均较肌酸激酶同工酶CK2 M B分子量(86KD)小,易于通过细胞膜释放于血中,轻微的心肌病变即可测得血清cT nT、cT n I升高。健康人血清cT nT含量为0~3Λg L,cT n I含量为015~7Λg L。患心肌炎时cT nT与cT n I含量升高,呈阳性反应。一般在发病后2~4小时开始升高,2~3周渐降至正常,少数心肌炎患儿cT nT、cT n I阳性反应可持续2~3个月。因cT nT、cT n I几乎仅存在于心肌,且其分子量小,极易渗入细胞间质而使血清浓度升高。因此,目前认为cT nT、cT n I是诊断心肌炎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可靠指标。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 王玉玮 (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50012) 病毒性心肌炎(VM C)虽然是常见病、多发病,但目前尚缺乏一个理想、完善的诊断“金标准”。国外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体征,并结合心内膜活检和PCR检测,以能得到相应病毒RNA确诊VM C。国内1999年9月在昆明召开了全国小儿心肌炎、心肌病学术会议,对1994年5月在山东威海会议制定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新的诊断标准如下: 1 临床诊断根据 111 主要指标 ①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②心脏扩大(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③心电图改变:以R波为主的2个或2个以上主要导联( 、 、avF赢、V5)的ST-T改变持续4天以上伴动态变化,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或左束支阻滞,成联律、多形、多源、成对或并行性早搏,非房室结及房室折返引起的异位性心动过速,低电压(新生儿除外)及异常Q波。④CK2M B升高或心肌肌钙蛋白(cT n I或cT nT)阳性。 112 次要指标 ①发病同时或发病前1个月内有病毒感染史。②有明显乏力、苍白、多汗、心悸、气短、胸闷、头晕、心前区不适、手足凉、肌痛和腹痛等症状(至少2项),小婴儿可有拒食、发绀、四肢凉等。新生儿可结合流行病史考虑诊断。③心前区第一心音低钝,或安静时心动过速。④心电图有轻度异常。⑤发病数月内血清LDH1、Α—HBDH或A ST增高。 2 病原学诊断依据 211 确诊指标 自患儿心内膜、心肌、心包(活检、病理)或心包穿刺液检查,发现以下之一者可确诊心肌炎由病毒引起:①分离到病毒。②用病毒核酸探针查到病毒核酸。③特异性病毒抗体阳性。 212 参考依据 有以下之一者结合临床表现可考虑心肌炎系病毒引起:①自患儿粪便、咽拭子或血液中分离到病毒,且恢复期血清同型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②病程早期患儿血中特异性Ig M抗体阳性。③用病毒核酸探针自患儿血中查到病毒核酸。 3 确诊依据 311 具备临床诊断依据2项,可临床诊断心肌炎。发病同时或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的证据支持诊断者。 312 同时具备病原学确诊依据之一,可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具备病原学参考依据之一,可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 313 凡不具备确诊依据,应给予必要的治疗或随诊,根据病情变化,确诊或除外心肌炎。 314 应除外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结缔组织病以及代谢性疾病的心肌损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心肌病、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Β受体功能亢进症及药物引起的心电图改变。 4 分期 411 急性期 新发病,症状及检查阳性发现明显且多变,一般病程在半年以内。 412 迁延期 临床症状反复出现,客观检查指标迁延不愈,病程多在半年以上。 413 慢性期 进行性心脏增大,反复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病情时轻时重,病程在1年以上。 总之,在无病毒学诊断依据时,我国小儿心肌炎的诊断主要依靠综合临床资料,基本上仍属于临床诊断,尚缺乏高敏感、高特异的实验室诊断指标。心内膜心肌活检(E M B)虽可提供病毒学依据,但因所取得的心内膜只能反映局部病变,并不能反映心内膜病变的全貌。活检标本主要是病理学诊断,分离到病毒的机会很少,一般阳性率不超过10%。近年来国外常用E M B标本以PCR法或病毒基因原位杂交法检测特异性病毒DNA,阳性率较高。80年代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 ISA)测定柯萨奇B组病毒抗体Ig M,90年代以来逐渐开展了病毒核酸检查。其中核酸探针原位杂交法较准确,但需时较长,有的试剂尚须进口,一般医院尚难开展。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患儿血及心肌标本中的病毒DNA,也有重要的病原学诊断价值,但假阳性或假阴性机会较多,均不能作为诊断心肌炎的主要依据。 心肌酶学的变化是心肌炎诊断必不可少的依据,但大量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表明,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 ST)、肌酸激酶(CK)、Α2羟丁酸脱氢酶(HBDH)等酶类不仅存在于心肌中,同时存在于许多器官和组织中,因此缺乏组织特异性。目前临床上强调检测心肌酶谱同工酶,特别是LDH及CK同工酶。健康小儿血清中LDH同工酶有5种,其中以LDH2为主,依次为LDH2>LDH1>LDH3>LDH4> LDH5。一般认为,若LDH1≥40%,LDH1 LDH2>110,则提示多存在心肌损伤。近年来研究发现,CK有三种异构同工酶,即CK2MM、CK2M B、CK2BB,其中CK2 M B主要分布在心肌内,在骨骼肌、脑等组织中也有少量。正常人血清中CK几乎全是CK2MM,约占94%~96%以上,CK2M B约在5%以下。若血清中CK2M B明显增高,则多提示心肌受累,一般认为血清CK2M B≥ ? 7 4 ? 2000年第40卷第10期山东医药

糖尿病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正常空腹血糖的范围为3.15~6.19mmol/L,餐后血糖2小时血糖<7.8mmol/L,当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为糖尿病;如果空腹血糖在6.1mmol/L~7.0mmol/L则称为空腹血糖损害。如果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在7.8mmol/L~11.1mmol/L则称为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损害与糖耐量减低可看做从正常到糖尿病的一个过渡阶段,但如果治疗得当,可以逆转为正常。如果治疗不得当,则发展为糖尿病。正常人的饭后血糖小于7.8. 当血糖降至2.8~3.3毫摩尔/升(50~60毫克/分升)时,多数病人都会出现症状,但也有例外,如胰岛素瘤的病人由于长期处于低血糖状态,即使血糖降至1.7~2.8毫摩尔/升(30~50毫克/分升)也可没有症状,甚至血糖低至1.1毫摩尔/升(20毫克/分升),如果持续时间短暂也可能没有症状. 低血糖最早出现的症状有:心慌,手抖,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冰冷,麻木和无力,同时有头晕,烦躁,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和精神错乱等神经症状.继续发展,则出现剧烈头痛,言语模糊不清,答非所问,反应迟钝,眼前发黑,视物不清,心里明白嘴里说不出话来,有时全身肌肉抽动,甚至抽风,最后完全失去知觉发生昏迷和各种反射消失.如仍得不到及时抢救,最终将导致死亡.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Ⅰ型)人,当胰岛素注射量太多时,可出现恶性低血糖反应症状,很象躁狂型精神病或癫痫样发作.还有更严重的是发生低血糖性脑病,病人可有单瘫,偏瘫,不能说话,走路不稳,曰眼歪斜等,若老年糖尿病人很容易误诊为脑血管意外. 另外,低血糖发生的次数越多,症状会不断发生变化,变得更不典型.在得病的头几年内,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有心慌,手抖,出汗,头晕,饥饿,无力等明显自觉症状,若纠正及时,很少发生低血糖昏迷.随着病程拉长,病情加重,低血糖发作的症状变得很不典型,以神经精神障碍表现为重,严重者发生昏迷. 类低血糖的治疗方法 在轻度低血糖发作期间,你可能出现下列的某些症状:发抖,震颤,心悸,神经质,出汗,寒战和湿冷,心搏加快,焦虑,头晕以及极度饥饿.这些都是由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所致.轻度低血糖往往不会影响你的大脑,因此,你应该能够识别出这类症状,并进行自我治疗. 1)对于低血糖的预防:1.注射胰岛素后30分钟内要进食,当活动量增加时,要及时少量加餐,外出办事别忘记按时吃饭,服用磺脲类降糖药的病人也应及时加餐。2.注射混合胰岛素的病人,特别要注意按时吃晚饭及在睡前要多吃些主食或鸡蛋、豆腐干等。3.随身携带一些糖块、饼干等,以备发生低血糖反应时应用。4.注意营养,多吃蔬菜水果.5.生活,作息,饮食有节制有规律.6.多做运动,保持心情愉快.7晚上睡觉时将头部垫高.8不要再闷热或干燥的环境下站立太久. 2)当低血糖急性发作时:1.反应较轻、神志清醒的病人,用白糖或红糖25--50克,用温开水冲服或喝其他含糖饮料;稍重者吃馒头、面包或饼干25克,或水果1--2个,一般10分钟后反应即可消失。2.低血糖反应较重,神志又不很清楚,可将白糖或红糖放在病人口中,使之溶化咽下;或调成糖浆,慢慢喂食。如服糖10分钟仍未清醒,应立即送附近医院抢救。 3.对低血糖昏迷的病人,应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40毫升,并给予吸氧,很快就可见效,或肌肉注射高血糖素1毫克,15分钟内意识应清醒。清醒后必须给病人服糖水等,预防下一次反应性低血糖。以上回答如果满意,请不要辜负我的一片好意,及时点击“采纳为答案”。 血糖偏高 当血糖高于正常时称为高血糖症。如果这种状况持久存在,对人体的各部分均有害。病人会感到全身不适,常有疲倦、口渴、大量饮水、大量排尿等表现。如情况严重,应尽快就医。 使血糖变得过高的常见原因有: (1)所使用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剂量不够; (2)运动量明显减少,胰岛素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3)摄食过多特别是甜食或含糖饮料; (4)过度肥胖; (5)情绪或精神上的压力过重; (6)低血糖后出现反跳性高血糖被称为SOMOGYI现象;

糖尿病诊断标准

糖尿病诊断标准具体如下:1,糖尿病的典型症状+随机血浆葡萄糖浓度大于等于11.1mmlo/升。2,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大于等于7.0mmol/升。3,糖耐量试验的餐后两小时血浆葡萄糖浓度大于等于11.1mmol/升。以上三点满足任何两点均可诊断,但每一点均需在另外一天加以证实。 最新糖尿病诊断标准 1.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多尿、多饮和不能解释的体重下降)者,任意血糖≥ 11.1mmol/L,糖尿病。或 2.空腹血糖(FPG)≥7.0mmol/L,糖尿病。 根据空腹血糖的测定结果来选择药物 根据空腹血糖的测定结果来选择降糖药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若空腹血糖小于7.8mmol/L,首先选用不致低血糖的药物:二甲双胍(格华止)、阿卡波糖(拜唐苹)。如果您以餐后高血糖为主,更适合服用阿卡波糖(拜唐苹)。在治疗之初,可采用中等剂量:二甲双胍(格华止)每次250-500mg一日3次,或阿卡波糖(拜唐苹)每次25mg一日3次,。 若空腹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如果体型正常或消瘦,您可选用小剂量的磺脲类降糖药,如格列吡嗪(瑞易宁)控释片5mg或格列美脲0.5-2mg每日1次,或格列齐特(达美康)每次40mg或美吡达每次2.5mg或优降糖每次1.25mg,每日2次;如果您严重肥胖,适宜选用二甲双胍(格华止),每天1500-2500mg,分三次服用。 若您的空腹血糖超过11.1mmol/L,选择药物同上面一样,但剂量需要加大:格列吡嗪(瑞易宁)控释片每日5-10mg、或格列美脲每日4mg、或格列齐特(达

美康)每日160mg或优降糖每日5mg、或二甲双胍(格华止)每天1500-2500mg。 在选用磺脲类降糖药物时,要警惕发生低血糖反应。 如果血糖更高,则应该首选注射胰岛素。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一是血糖高、尿糖高造成的三多一少,即吃得多、喝得多、排尿多,体重减少;另外一个是并发症造成的症状,如糖尿病肾病、足病、视网膜病变等。糖尿病的唯一诊断就是血糖,而不能拿尿糖来诊断。 ★空腹血糖正常值 ①一般空腹全血血糖为3.9~6.1毫摩尔/升(70~110毫克/分升),血浆血糖为 3.9~6.9毫摩尔/升(70~125毫克/分升)。 ②空腹全血血糖≥6.7毫摩尔/升(120毫克/分升)、血浆血糖≥7.8毫摩尔/升(140 毫克/分升),2次重复测定可诊断为糖尿病。 ③当空腹全血血糖在5.6毫摩尔/升(100毫克/分升)以上,血浆血糖在6.4毫摩尔 /升(115毫克/分升)以上,应做糖耐量试验。 ④当空腹全血血糖超过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时,表示胰岛素分泌极少 或缺乏。因此,空腹血糖显著增高时,不必进行其它检查,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餐后血糖正常值 ①餐后1小时:血糖6.7-9.4毫摩/升。最多也不超过11.1mmol/L(200mg/dl) ②餐后2小时:血糖≤7.8毫摩/升。 ③餐后3小时:第三小时后恢复正常,各次尿糖均为阴性 温馨提示:控制饮食、运动、药物、了解糖尿病知识、定期血糖监测被称为糖尿 病防治的“五驾马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很多糖尿病患者对前四项都做得很 好,可唯独遗漏了定期血糖监测。事实上,若血糖监测不佳,并发症的发生就会提前

最新糖尿病诊断标准

最新糖尿病诊断标准 近20年以来,国际上对糖尿病病因以及并发症方面研究取得了大量成就,加深了对糖尿病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和世界卫生组织 (WHO)于1996年和1997年先后提出了对现行WHO1980~1985年的诊断和分型的修改。WHO1999年咨询报告和国际糖尿病联盟-西太区 (IDF-WPR)委员会正式认可了这些修改。中华糖尿病学会也于1999年正式采用这一新的诊断标准和分型,并于当年开始实施。 在新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中降低了空腹血糖的指标,并提出了空腹血糖损伤(IFG)概念。降低空腹血糖标准是美国糖尿病协会1997年提出的,他们发现空腹血糖 7.8mmol/L时,餐后2小时血糖多在12.8~13.9mmol/L之间,与原来餐后2小时的血糖标准(11.1mmol/L)不能吻合。修改后的血糖标准使空腹和餐后2小时得到了统一。同时也有利于及时发现糖尿病。这里特别说明的是IFG和糖耐量损伤(IGT)都是介于糖尿病人和正常人之间的一种状况。

最新糖尿病诊断标准 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多尿、多饮和不能解释的体重下降)者,任意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FPG)≥7.0mmol/L,为糖尿病患者。 空腹血糖(FPG)<6.11mmol/L并且餐后2h血糖(2hPG)< 7.77mmol/L,为正常。

餐后2h血糖(2hPG)>7.77mmol/L,但<11.1mmol/L时为糖耐量损伤(IGT),空腹血糖(FPG)≥6.11mmol/L,但<6.99mmo/L 时为空腹血糖损伤(IFG) 在我国医生在作出诊断时往往要结合临床症状加以考虑,如果有症状只要有一次空腹或餐后血糖达到上述糖尿病诊断标准,就可以判定为糖尿病。如果完全沒有糖尿病症状,就需要空腹和餐后血糖同时达到上述标准,才可以判为糖尿病。

缺血性心肌病临床路径

缺血性心肌病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ICD-10:I25.501),由冠心病引起的严重心肌功能失常的心肌病(由缺血性功能障碍及冬眠心肌所致的心力衰竭,广泛心肌纤维化,多次心肌梗死单独或联合产生的症状),不包括孤立的室壁瘤和与冠状动脉病变有关的其它结构异常或并发症如乳头肌功能失常(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穿孔和心律失常等。 (二)诊断依据。 根据《冠心病》(陈在嘉高润霖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Bround 心脏病学》(陈灏珠译第十版)相关章节。 1.临床症状:心绞痛,劳累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可有端坐呼吸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急性左心衰竭的症状。晚期可有外周水肿和腹胀等症状。 2.体征:查体可见颈静脉充盈,肺部啰音,心界扩大,外周水肿,多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奔马律。 3.辅助检查: ECG:可见窦性心动过速,室早、房颤,同时常有ST-T异常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异常Q波。 X线:左室或全心扩大,肺淤血,间质水肿,肺泡性肺水肿或胸膜渗出。 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心脏扩大,左室舒张末径增大,节段性室

壁运动异常。还可见右室增大和心包积液。 放射性核素检查:可见心脏扩大,室壁运动障碍及射血分数的下降。可检测到存活的冬眠心肌。 心导管检查:冠脉造影可见冠脉多支血管弥漫性病变(几乎100%累及前降支),左心室造影可见左心室增大,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增加,射血分数下降及二尖瓣反流等。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由冠心病引起的严重心肌功能失常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ICD-10:I25.501)。 2.除外孤立的室壁瘤和与冠状动脉病变有关的其它结构异常或并发症如乳头肌功能失常(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穿孔和心律失常等。 3.如患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隐血; (2)血气分析、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D-二聚体、脑钠肽。

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指南(最新)word版本

第二节病毒性心肌炎 【ICD-10编码】I40.001 【定义】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病毒侵犯心脏,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有时病变可累及心包或心内膜。 【病因】 引起儿童心肌炎常见的病毒有柯萨奇病毒(B组和A组)、埃可(ECHO)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传染性肝炎病毒等,新生儿期柯萨奇病毒B组感染可导致群体流行,死亡率高。【诊断要点】 1.症状和体征 (1)症状:表现轻重不一,取决于年龄与感染的急性或慢性过程,预后大多良好。大多数患儿有发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或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病毒感染等前驱症状。心脏受累轻者可无症状或有胸闷、胸痛、心悸、乏力,活动受限等症状,少数重症可发生心力衰竭并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猝死。新生儿患病病情进展快,常见高热、反应低下、呼吸困难、发绀,常有神经、肝脏和肺的并发症。 (2)体征:心脏有轻度扩大,伴心动过速,偶有心动过缓、心律不齐、心音低钝及奔马律。有心包炎者可闻及心包摩擦音。重症病例反复心衰者,心脏明显扩大,肺部出现湿啰音及肝、脾肿大,呼吸急促和紫绀,重症患者可突然发生心源性休克,脉搏细弱,血压下降。 2.辅助检查 (1)X线检查:心影大小正常或增大,严重者有肺淤血或水肿,少数可伴有心包积液。 (2)心电图:可见严重心律失常,包括各种期前收缩,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房颤和室颤,II度和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肌明显受累时可见T波降低、ST 段改变等。心电图缺乏特异性,应动态观察。 (3)超声心动图:轻者无改变。重者可有心房、心室扩大,以左心室扩大为主,或有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心力衰竭者心脏收缩功能减退。

超声心动图对30例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分析

超声心动图对30例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分析 目的:总结缺血性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特点。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心脏各房室腔大小,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室壁运动,各瓣膜弹性、厚度及活动度。结果:缺血性心肌病主要以左心系统扩大为主,伴室壁节段性运动降低。结论:超声心动图是缺血性心肌病首选的无创检查手段,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To summarize the echocardiograph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ardiomyopathy.Methods:To measure the size of atrial and ventricular,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al shortening,ventricular wall motion,the valve flexibility,thickness and activity by color Doppler echocardiography.Results:The main features of ischemic cardiomyopathy were left ventricular system expansion and ventricular wall motion reduction.Conclusion:Echocardiography provides the value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guides treatment effect. [Key words] Echocardiography;Ischemic cardiomyopathy;Diagnosis Burch等在1970年描述了在某些冠心病患者中,由于心肌缺血引起心肌弥漫性纤维化,产生了一些类似于扩张型心肌病样的表现,并将这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命名为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1995年WHO/ISCF对ICM的定义为:表现为扩张型心肌病伴收缩功能损害,其临床表现不能完全用冠状动脉病变和缺血的严重程度来解释者。超声心动图对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具有可靠、简便、快捷、无创、价格低廉及重复性强的优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3月-2010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心内科诊断明确的30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男21例(70%),女9例(30%),年龄65~76 岁,平均(70.6±4.8)岁。 1.2 方法 采用Siemens 300 ACUSON和Vivid7 Dimension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5.0 MHz。患者取左侧位,常规扫查左室长轴、大动脉短轴、心尖四腔心、心尖五腔心等不同切面,运用二维超声测量各房室腔大小、室壁厚度及运动幅度;脉冲多普勒观察各瓣膜口血流速度及有无返流。 2 结果 2.1 心腔扩大

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参考标准完整版

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参考标准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参考标准 心肌炎是指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病变,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前者由细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霉菌、原虫、蠕虫等感染所致,后者包括过敏或变态反应性心肌炎如风湿病以及理化因素或药物所致的心肌炎等。由病毒感染所致心肌炎,病程在3个月以内者称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炎的症状轻重不一,病情严重程度不等。轻者可无自觉症状;严重者可表现为猝死、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和)心力衰竭,导致急性期死亡;也可表现为各种心律失常、心包炎或急性心肌梗塞等。成人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大多较新生儿和儿童病毒性心肌炎为轻,急性期死亡率低,大部分病例预后良好。但暴发型与重型患者少数可出现急性期后持续心腔扩大和(或)心功能不全,临床表现与扩张型心肌病类同,又被称为"亚急性或慢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综合征"等。这些患者的自然病程不尽相同。部分患者病情进行性发展,心腔扩大和心力衰竭致死;也有少数心腔扩大,而无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持续数月至数年后,未经治疗,心功能改善并保持稳定;其中一部分患者可能再度病情恶化,预后不佳。病毒性心肌炎的确诊相当困难。原因是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及多数辅助检查均缺乏特异性。如何结合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病毒性心肌炎,国际上尚无统一标准。仅有病毒感染或心肌炎本身的症状都不足以确诊病毒感染心肌。目前我国临床上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多偏宽,有过病毒感染史及心电图发现早搏或仅有胸闷、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加上某些外周血病毒病原学依据就诊断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精神和经济负担。为了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师们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认识,本次研讨会在上两次诊断标准草案的基础上又做了修 订,以作为现阶段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时的参考。 一、病史与体征 在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病毒感染后3周内出现心脏表现,如出现不能用一般原因解释的感染后重度乏力、胸闷、头昏(心排血量降低所致)、心尖第一心音明显减弱、舒张期奔马律、心包摩擦音、心脏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阿斯综合征等。 二、上述感染后3周内新出现下列心律失常或心电图改变 1.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窦房阻滞或束支阻滞。 2.多源、成对室性早搏,自主性房性或交界性心动过速,阵发或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或心室扑动或颤动。 3.二个以上导联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01 mV或ST段异常抬高或出现异常Q波。

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 一、诊断标准1983年国内九省市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协作组制定了《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1994年5月第六届全国小儿心脏病学术会议上又进行了修订。1999年9月在昆明全国小儿心肌炎、心肌病学术会议上再次进行了修订,其诊断标准为: 1.临床诊断依据 1)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 2)有心脏扩大(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 3)心电图改变以R波为主的2个或2个以上主要导联(I、II、aVF、V5)的ST-T改变,持续4天以上,并有动态变化,窦房、房室传导阻滞,完全左或右束支传导阻滞,成联律、多形、多源、成对或并行性早搏,非房室结及房室折返引起的异位型心动过速,低电压(新生儿除外)及异常Q波。。 4)发病1个月内CK-MB增高。 2.病原学诊断依据 1)确诊指标:自病儿心内膜、心肌、心包(活检、病理)或心包穿刺液检查发现以下之一者可确诊心肌炎由病毒引起。 (1)分离到病毒。 (2)病毒核酸探针查到病毒核酸。 (3)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 2)参考依据:有以下之一者结合临床可考虑心肌炎系病毒引起。

(1)自病儿粪便、咽拭子或血清中分离到病毒,且恢复期血清同型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 (2)病程早期患儿血中型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3)用病毒核酸探针自患儿血液中查到病毒核酸。 3.确诊依据 (1)具备临床诊断依据2项,可临床诊断为心肌炎。发病的同时或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者证据者。 (2)同时具备病原学确诊依据之一,可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具备病原学参考依据之一,可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 (3)凡不具备确诊条件,应给予必要治疗或随诊,根据病情变化确诊或除外心肌炎。 (4)应除外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先天心心脏病、结缔组织病以及代谢性疾病的心肌损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心肌病、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β受体功能亢进和迷走神经亢进症及药物引起的心电图改变。 4.临床分期 (1)急性期新发病,症状及检查发现明显而多变,病程多在6个月内。 (2)恢复期症状及客观检查好转,但尚未治愈,病程多在6个月以上。

糖尿病新诊断标准1999who

糖尿病最新诊断标准(1999年WHO标准)糖尿病的诊断依据是血糖和临床症状。以下诊断标准是1999年WHO、IDF 公布,同年得到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的认同,并建议在中国执行。 【诊断要求的几点说明】 (一)确诊为糖尿病: 1、具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 2、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应再重复一次,仍达以上值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3、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糖耐量实验2小时血糖11.1mmol/l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二)可排除糖尿病: 1、如糖耐量2小时血糖7.8-11.1 mmol/l之间,为糖耐量低减(异常)---IGT;如空腹血糖6.1-7.0 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IFG,均不诊断为糖尿病。 IGT和IFG可以说是一种正常人向糖尿病的过度状态,这部分人虽然现在还不是糖尿病,但是将来发生2型糖尿病危险性非常高,可以说是糖尿病的后备军。据有关研究报道,每年5-8%的IGT者将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此外IGT 者发生心血管病变,如心肌梗塞、心绞痛的危险性也大大提高。 2、若餐后血糖<7.8 mmol/l及空腹血糖<5.6mmol/l可以排除糖尿病。 【注释】 1、严重症状和明显高血糖者,要求血糖值超过以上指标即可确诊。 2、在急性感染、外伤、手术或其他应激情况下,虽测出明显高血糖,亦不能立即诊断为糖尿病。

3、无症状者不能依一次血糖值诊断,必须另一次也超过诊断标准。 4、儿童糖尿病多数症状严重,血糖高,尿糖、尿酮体阳性,无需做糖耐量试验,少数症状不严重者,则需测空腹血糖或糖耐量试验。 5、以上血糖值为静脉血浆血糖值。如果是指尖全血或静脉全血空腹正常血糖值应该为6.1mmol/L.

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指南(最新)(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第二节病毒性心肌炎 【ICD-10编码】I40.001 【定义】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病毒侵犯心脏,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有时病变可累及心包或心内膜。 【病因】 引起儿童心肌炎常见的病毒有柯萨奇病毒(B组和A组)、埃可(ECHO)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传染性肝炎病毒等,新生儿期柯萨奇病毒B组感染可导致群体流行,死亡率高。 【诊断要点】 1.症状和体征 (1)症状:表现轻重不一,取决于年龄与感染的急性或慢性过程,预后大多良好。大多数患儿有发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或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病毒感染等前驱症状。心脏受累轻者可无症状或有胸闷、胸痛、心悸、乏力,活动受限等症状,少数重症可发生心力衰竭并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猝死。新生儿患病病情进展快,常见高热、反应低下、呼吸困难、发绀,常有神经、肝脏和肺的并发症。 (2)体征:心脏有轻度扩大,伴心动过速,偶有心动过缓、心律不齐、心音低钝及奔马律。有心包炎者可闻及心包摩擦音。重症病例反

复心衰者,心脏明显扩大,肺部出现湿啰音及肝、脾肿大,呼吸急促和紫绀,重症患者可突然发生心源性休克,脉搏细弱,血压下降。 2.辅助检查 (1)X线检查:心影大小正常或增大,严重者有肺淤血或水肿,少数可伴有心包积液。 (2)心电图:可见严重心律失常,包括各种期前收缩,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房颤和室颤,II度和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肌明显受累时可见T波降低、ST段改变等。心电图缺乏特异性,应动态观察。(3)超声心动图:轻者无改变。重者可有心房、心室扩大,以左心室扩大为主,或有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心力衰竭者心脏收缩功能减退。 (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增高,血沉增快,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磷酸激酶及其同工酶活性增高,肌钙蛋白阳性。 (5)病原学检查:以咽拭子,粪便、尿液、血液、心包液进行病毒分离,或者在恢复期做血清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可有特异性病毒抗体明显升高。 【诊断标准】 根据1999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修订后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 1、临床诊断依据: (1)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 (2)心脏扩大(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