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关于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情况和建议

关于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情况和建议

关于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情况和建议
关于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情况和建议

关于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情况和建议

发布时间:2008-07-10 作者:文史办

关于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情况和建议

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

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在朱晓进、俞明副主席带领下,对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民盟南京市委、民进南京市委、农工党南京市委、致公党南京市委、九三学社南京市委的领导同志参加了视察活动。现将视察所得报告如下:

一、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情况

近年来,南京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一)以经费投入为标志的政府重视

经费投入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物质保证。这几年,公共财政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

(二)以协调配合为标志的部门共识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涉及政府的多个部门。这些年,相关部门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明显提高。规划部门在规划制订、项目审批方面,发改部门在项目立项方面,建设、财政部门在资金投入方面,公安部门在防范打击方面,与文物主管部门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国土、园林、旅游等部门及区县政府积极支持。政府各部门之间逐步形成共识,为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以舆论监督为标志的社会关注

社会公众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多年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建议、提案、调研、视察等方式,民主党派成员、专家学者通过建言献策,广大市民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媒体等渠道,积极参与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工作中来。不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实施与推进,许多破坏历史文化遗产行为的防范与制止,都是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推动、批评、监督分不开的。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坚实基础。

经过以政府为主导、公众为主体的全社会共同努力,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出现新的亮点。

明孝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明城墙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明城墙周边环境整治获国家“最佳人居环境奖”;

云锦制造工艺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中山陵的环境整治与建设,长江路文化一条街的建设,1912街区在民国建筑利用方面的探索,晨光1865产业园在工业遗产利用方面的探索,白鹭洲公园的改造,石头城遗址公园的建设,龙江宝船遗址公园的建设,南捕厅历史街区的建设,江宁织造府遗址的建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建设,阅江楼的建设,浡泥国王墓的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江宁上坊东吴早期大墓的保护等,获得社会各方面的一致肯定;

三项考古成果列入全国年度考古十大新发现,三项考古成果进入年度提名;

南京民俗馆的“金陵风韵”展,南京市博物馆的“龙虎系列”展(包括反映南京历史文化的“龙蟠虎踞”展、反映今日南京的“龙腾虎跃”展、反映南京地下文物的“藏龙卧虎”展、反映馆藏精品的“龙吟虎啸”展),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的“生命进化史”展等,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老城做减法、新区做加法”的城市发展总体思路,为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2002年,老城中12层以上的高层建筑是河西地区的近20倍,到2007年,已不足2倍。

总的来说,由于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功努力,南京基本保持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古都格局及其所依托的山水环境,较好地控制了老城“近墙低、远墙高,中间高、周边低,城北高、城南低”的总体空间形态,历史文化街区绝大部分得到保护,文保单位、重要近现代建筑得到立法保护,文物古迹的保护对象不断拓展,若干已经消失的标志性历史文化景观在审慎论证的基础上正在多元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得到重视。面对当前以文化建设为核心的城市竞争,古都

南京显示出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

二、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分析

国家文物局最近指出,全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概括起来存在八个方面问题:记忆消失、面貌趋同、建设失调、形象低俗、环境恶化、精神衰落、管理错位、文化沉沦。南京的情况远没有这样严重。但是,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更上层楼,还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差异较大

虽然社会总体上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和保护意义的认识不断提升,但决策者、投资者、专家、市民的价值观是存在差异的。进一步分析还会发现,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内部又因文物、规划、建设、交通、市政、园林、国土、旅游等不同角度存在差异;市民内部也因产权人、非产权人,利益相关者、非利益相关者等不同立场而存在差异;不同人群的认识和利益要求相互矛盾甚至尖锐对立。不仅价值取向,审美取向也存在差异,在城市建设中对一些古迹遗址的去留问题上,在一些已经消失的历史文化景观要不要新建的问题上意见相左。这种状况导致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因为缺乏共识而难以处理。

(二)政府有限的财力与巨大的保护资金要求矛盾突出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回报是社会效益,经济上的回报有限。这就决定了保护工作必然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来推动。政府的投入尽管不断增加,但是仍然难以满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巨大需求。

这其中,传统民居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的矛盾尤为突出。这类街区建筑密度高,人口密度大,低收入人群多,砖木结构建筑损坏严重,缺乏基本的现代生活设施,又都处于老城的中心地段,土地成本高,按一般土地运作改造资金缺口非常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投入偏低,挖掘、保护、传承的力度不足,尤其是抢救性保护的措施乏力。

(三)保护工作的基础和制度不够完善

当前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在各个层面都进行了有效的工作,但是对保护对象的范围缺乏科学明晰的认定,不少历史文化资源家底不清,保护程序不够完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文物保护单位的紫线划定工作尚未完成。片面追求文物保护单位的经营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忽视保护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历史文化资源缺乏整合

南京在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开发上存在条块分割的现象,许多资源由旅游、园林、文化文物、建设、宗教、区县政府等各管一段。主体利益不清晰,所有者与获利者不一致,投入者与收益者不一致。

在分析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时,了解国际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是很有意义的。

现代意义的文物保护开始于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1882年英国通过《古迹保护法》,1913年法国通过《历史古迹法》,这两个法令中古迹主要指一些没有具体用途、无人居住的历史遗产,且数量很少,保护工作中矛盾并不突出。

到二十世纪60至70年代间,在西方城市大规模的更新与建设中,人们开始认识到仅仅保护单体文物远远不够,文物与其周边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高潮,陆续产生了1962年的《马尔罗法令》,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1976年的《内罗毕建议》,1987年的《华盛顿宪章》,2005年的《西安宣言》等,把保护范围扩大到群体、街区,乃至整个城市。

很显然,西方城市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研究探索的问题,南京必须在21世纪初的一个

短时期内应付处理。只有历史地看待问题,才能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

三、对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

针对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面临的矛盾,借鉴国际国内经验,结合南京实际,提出六点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全社会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

南京拥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南京的自然、地理风貌在世界古都名城中别具一格,南京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位列第一方阵,南京的历史文化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南京具有成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自然基础和历史文化基础。

要使南京的广大市民认识到,保护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不是市长一个人、政府几个部门、社会中少数成员的事情,而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职责;保护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不是少数人发思古之幽情,不是少数专家学者的专业癖好,不是少数政府部门的特殊利益,而是全体社会成员,是整个城市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之所在;历史文化遗产不是城市的包袱,而是城市不可再生的财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者不是“麻烦制造者”,而是城市精神的守护者。作为南京人,作为南京的社会成员,特别是决策者和施政者,保护、传承、彰显南京文化,是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要举全市之力,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最近,栖霞区新合村自觉保护文物,主动清理南朝陵墓石刻周边环境,使肖憺、肖恢墓石刻焕然一新。这其中有依托文化发展旅游,获得经济收益的考虑,也反映了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和保护意义认识的提高。

新合村的例子具有典型意义。它表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有赖于法律、规划这些外部的强制性,还有赖于合理利用、适度开发这样的内在的能动性,有赖于两方面的有机结合。

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不一定是不可调和的,要努力寻找平衡点,妥善处理争取双赢。

(二)进一步强化法律保护和规划保护

南京市已经出台了《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南京市中山陵园风景区管理条例》、《南京市雨花台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南京市夫子庙地区管理规定》、《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条例》、《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规定》等一批地方法律法规,已经制订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南京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南京市近代优秀建筑保护规划》等一批重要规划。现在,一方面要强调依法保护,落实规划,杜绝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随意性;另一方面要加紧制订出台《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利用规定》等地方法规,修编新一轮《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制订《南京城墙保护总体规划》、《南京南朝陵墓神道石刻保护规划》、《南京古镇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划定市级以上文物保护紫线等,为南京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完备、更有力的法律基础和规划依据,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具刚性。

(三)进一步加大政府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力度和投入

将历史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入政府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较大幅度地增加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财政投入,加大对历史文化保护项目的政策支持。

解放思想,广泛吸收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探索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同时,建立健全有关管理规章,把保护、利用、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明确历史文化保护项目不以短期盈利、直接盈利为目标,特别明确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以保护为主题,改变局限于本地块、单一项目经济平衡的要求,更加着眼于社会效益、长远效益;探索有利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土地运作、拆迁制度,完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技术内容和标准;建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专家全程参与、部门联合听证、社会广泛参与和项目批前公示等一

系列程序。一些历史文化街区,可以采用“镶牙式”的保护改造办法,杜绝大拆大建。

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投入。认真贯彻“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特别注重抢救性保护。除家庭式传承外,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学校教育结合等多元路径,努力培养传承人。

(四)进一步理清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

历史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从2005年开始,南京市规划局和文物局联合进行南京历史文化资源的普查和建库工作。这次普查,在历史地理、人文地理、考古等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计算机、数据库、数字图形图像处理、三维动画等新技术手段,涵盖了全市11个区和2个县的市域范围,按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地点和空间、生存环境、周边景观、资源现状、形态、结构、内涵、时代、演变过程、文化价值、拥有者、使用者、管理机构、文献著录等14个类别进行。

通过普查,目前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1处世界文化遗产,387处(460个点)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12片环境风貌保护区,15片地下文物保护区,67处重要近现代建筑,726株古树名木等3000多处物质文化资源点,包括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7项,其中省级16项,国家级10项。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是动态的,趋势是不断有所扩大。按照国家要求正在进行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又发现了若干新的历史文化资源点。由于历史文化遗产的具体情况不同,在保护要求和保护方法上也有所区别,要分层次,有重点,不能一刀切。保护好这些遗产,就是保护了城市的文脉,保护了城市的特色,保护了城市的根。

(五)进一步创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路

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成绩,也有缺陷。一个主要缺陷就是“死”,死守一隅之地,死保几个据点。在新的形势下,要进一步增强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效,就必须解放思想,冲破僵化、教条、保守的框框;打开思路,有所创新。

①创新思路要在挖掘上下功夫

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内容十分丰富,除了这些年突出强调的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除了已经成为显学的明城墙文化、郑和文化、中山文化,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来认识,包括十朝文化、革命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宗教文化、儒家文化、科举文化、庙堂文化、作坊文化、陵墓文化、青楼文化等。需要下功夫深入挖掘,使每一个资源点,都显示出历史文化的特色。

十朝文化南京以十朝都会自豪。十朝都会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必须用具体的物件来展示。建设十朝博物馆,可以集中地、具体地、清晰地展示南京的古都风貌。可以考虑在江宁上坊建立东吴历史博物馆,在江宁东山或下关象山建立东晋历史博物馆,在朝天宫建立南朝(宋、齐、梁、陈)历史博物馆,在武定门南唐伏龟楼遗址建立南唐历史博物馆,在阅江楼或大报恩寺建立明朝历史博物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已在瞻园建成五十年,其陈列思路、内容应作必要调整,可将设在“总统府”的“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改为“中华民国(1911--1949)历史博物馆”。同时,南京明城墙作为“申遗”的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考虑建设一座有一定规模的专馆。八

座博物馆陆续建立起来,南京市民和外地游客一定会对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革命文化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发端与终结地,从《南京条约》到渡江战役,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部缩影。其间,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大屠杀,“五·二0”运动,国共和谈等等,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南京现正筹建高规格的渡江战役纪念馆。可以将这一纪念馆与反映鸦片战争的《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反映太平天国的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反映中华民国的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反映南京大屠杀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反映国共和谈的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反映死难烈士的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等有机组合,勾勒出南京近代史的轮廓,展现出百年激荡史。

园林文化南京园林,曾经有过辉煌的篇章,最高峰时多达170多座江南园林。目前除了已经恢复的甘熙故居后花园、正在扩建的瞻园、准备重建的愚园(胡家花园)外,还可以结合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逐步恢复快园、市隐园、万竹园、石巢园等。这样既丰富了南京的自然风光,又挖掘了南京的历史文化内涵,增加了旅游资源。

20世纪遗产和工业遗产南京在这方面的遗产十分丰富。其中工业遗产初步调查有50多处。晨光机器厂遗址已成功改造为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南京手表厂老厂房正改造为明孝陵博物馆,南京工程机械厂正改造成“红山创意工厂”,南京724研究所船舶重工业基地正改造为时尚发布中心。将来还可以把下关火车站与下关轮渡码头改造成为铁路博物馆。保护20世纪遗产和工业遗产,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挖掘,也是开拓与创新。保护20世纪遗产和工业遗产,将使人类发展记录更加完整,使文化遗产社会功能更加完美,使城市文化特色更加鲜明。对20世纪遗产和工业遗产的保护,要在不破坏遗产价值的前提下,采取“再利用”的保护方式,确保其延续性。要本着“厚古不薄今”的态度,把这方面的保护工作做好。

民俗文化南京的民俗文化极富特色。87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文学艺术7项,民间音乐5项,民间舞蹈17项,传统戏剧3项,曲艺6项,民间艺术10项,传统工艺技艺19项,传统医药3项,杂技与竞技3项,民俗13项。民俗文化中,南京老城的历史典故值得重视,已初步挖掘整理5类112例,其中山川城池类19例,如“夫差铸剑冶城山”、“范蠡筑城长干里”,桥梁街道类26例,如“长乐渡边朱雀桥”、“献之迎妾桃叶渡”,府第园宅类24例,如“张昭家居娄湖头”、“周处读书赤石矶”,文人学馆类28例,如“诗仙李白吟金陵”、“杜牧咏诗杏花村”,佛寺祠庙类15例,如“恺之画壁瓦官寺”、“僧繇点睛安乐寺”等。民俗文化要在普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同时重视保护与利用。要建立非遗传承保护基地,建立非遗生态保护实验基地,确定非遗传承人并予以扶持,对濒危项目做好重点抢救。

民国建筑文化南京的民国建筑,现存900余处1500余栋。可分为行政建筑、公共建筑、文化科研建筑、纪念建筑、使馆建筑、官邸建筑、宗教建筑、工业建筑八大类。主要有六种风格。一是西方古典式建筑,如和记洋行英国总监办公楼、中央大学大礼堂等;二是折衷主义建筑,如扬子饭店、中央银行南京分行等;三是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如金陵大学礼拜堂、金陵大学北大楼等;四是新民族形式建筑,如新街口交通银行、紫金山天文台等;五是西方现代派建筑,如福昌饭店、下关火车站扩建工程等;六是传统民族形式建筑,如行知馆、马歇尔公馆等。这些经典的民国建筑,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国家首都规划和建设的智慧结晶,构成了南京大都会的物质元素和城市标志。其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不仅是国内其他大城市建筑不可比拟的,而且是国内一些城市的租界建筑无法替代的。其中最典型的是1929年建成的中山陵。目前,南京民国建筑最集中的地区是颐和路公馆区。这一区域原有建筑287幢,现存较好的有225幢,平均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建筑密度20%以下,宅园绿化率64.8%。有西班牙式、荷兰式、英国式、小型宫殿

式、摩登花园式等多种类型。对这批民国建筑进行改造保护,就必须在挖掘建筑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分为单体建筑、院落、街区整体风貌三个层面进行,并且为其他地区民国建筑的改造保护,特别是历史街区的成片保护提供经验。

多元文化由于南京历史的厚重,一个资源点的文化内涵常常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雨花台景区,除了红色文化内涵,还有南宋、金、明、清、太平天国、抗日战争等时期的许多史迹;梅园新村纪念馆,除了中共代表团对敌斗争这个主题,还有国共和谈、统一战线、民国建筑这些内涵;夫子庙地区,就有儒家文化、科举文化、民俗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餐饮文化、青楼文化等诸多内涵。挖掘这些素材,可以使这些资源点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深厚,更加具有吸引力,更加具有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

历史上的大报恩寺及塔影响很大,有多方面的原因。在规划上,因为是皇家建筑而至尊至贵;在主题上,因为体现报恩文化而深入人心;在高度上,因为78米横空出世,而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外观上,因为使用新材料琉璃而光彩夺目。今天重建大报恩寺及塔,就要了解其原有的多元文化内涵,研究新的寺及塔以什么取胜。不仅要研究建筑高度和建筑材料,还要展示佛教文化和报恩文化,甚至可以考虑建立“中国孝文化博物馆”来体现其特色。

古长干里文化古长干里区域相当广阔,历史文化资源点众多。可以用十句话概括:金陵古城始长干(越城),文人大家咏长干,兵家攻防争长干,商肆贸易聚长干,佳园美景筑长干(小西湖、愚园、杏花村、凤凰台等),佛教烟火绕长干,金陵胜迹汇长干(长干故里、秦淮渔唱、报恩寺塔、赤石片矶、杏花沽酒、雨花说法、凤凰三山等),官窑琉璃产长干,军工基地奠长干,忠烈埋骨耀长干。古长干里文化,一定意义上就是南京历史文化的缩影。

南京可以进一步挖掘的还有湖熟文化,青溪文化,秦淮文化,钟山文化,清凉山文化,将军山文化,新石器时期的薛城遗址文化,春秋时期的固城遗址文化,填补南京地区汉代文化空缺的六合走马岭遗址文化,由盛而衰的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以秦淮八艳为代表的青楼文化,由老地名体现的作坊文化,以江南贡院为代表的科举文化,以明孝陵、中山陵为代表的陵墓文化等。

②创新思路要在彰显上下功夫

南京有不少很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点,知之者寡,履之者寥。原因是缺乏宣传。

雨花台景区内的梅岗,杨邦乂剖心处、方孝儒墓等景点,有历史文化内涵,环境也很优美,在免费的情况下仍然少有问津者。

南洋劝业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型博览会,是南京的骄傲,几乎没有什么人知道。

浡泥国王墓是南京特殊的历史文化资源,公交26路车在此设站,站名却是“花神家具港”。

西华门是一个历史文化资源点,公交旅游专线游2在此设站,既不以“西华门”,也不以附近的“逸仙桥”命名,却以百米之遥的“解放路”名之。

提高这些“养在深闺人未识”资源的知名度,发挥这些资源的效益,需要宣传。宣传本身也要创新思路,才能达到彰显的实效。

除了一般的媒体宣传,还应当有针对性很强,形式生动活泼的专题宣传,应当有更多的公益性宣传。

挂牌立碑,应当作为彰显的一种重要手段。举凡文物保护单位,重要近现代建筑,市民广场,其他历史文化资源点,包括已经消逝的建筑、街区,都应当选取适当位置,或挂牌,或立碑,将相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配以简洁文字刻写在碑牌之上,使人明其由来。根据南京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情况,碑牌数量当数以千计。而数以千计的标识碑牌树立起来,不仅使整个城市显示出深厚的历史文化氛围,而且使广大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对古都南京有更多的认识。

创新思路,彰显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渠道是办好博物馆。

博物馆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阵地,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博

物馆也是地域代表性文化的汇聚地,是国民教育的特殊资源和阵地。

南京现在已经有社会历史类、纪念类、遗址类、艺术类、自然科学类五大类52所博物馆。为了更好地发挥作用,南京的博物馆在数量上还要进一步发展,特别要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包括个人,举办有特色的个性博物馆;在展览理念上,博物馆也大有创新的必要。

博物馆要从四个方面处理好自身的定位问题。

要处理好收藏、研究和展览的关系,解决重收藏、研究,轻展览的问题;要处理好领导、专家和一般观众的关系,解决重领导、专家意见,轻一般观众的意见的问题;要处理好学术性和通俗性的关系,解决重学术性轻通俗性的问题;要处理好各类观众的关系,在展览内容和方式上对各类观众的观赏要求有所兼顾。

博物馆要在展览内容和手段上体现“三贴近”,从而达到“都知道,想来看,看得懂,有兴趣,回头看,作宣传”的效果。

作为保护和彰显历史文化资源的场所,博物馆本身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

③创新思路要在整合上下功夫

单体的历史文化资源点必须进行整合、串联,才能获得较大的效应。

曾经有依托三条历史轴线、明代四重城廓进行整合,按照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和近代革命文化这些不同内容实施串联的意见。回头去看,这些意见是从概念到概念,是纸上谈兵,难以实行。

科学的、有效的整合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注重可行性;必须打破部门壁垒,主体明确,责、权、利清晰。从大的方面来说,中山陵地区是有效的整合,南京公园园林卡是成功的整合,而栖霞山地区、玄武湖地区则有待整合。从小的方面说,总统府和梅园新村纪念馆是有效的串联。正在运作中的外秦淮河文化旅游,准备将武定门、周处读书台、芥子园、南唐伏龟楼遗址、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东西长干巷、赛虹桥、水西门广场、赏心亭、西水关、清凉门、石头城、鬼脸城、定淮门、宝船遗址公园、入江口风貌区、龙湾故地、渡江胜利纪念馆等资源点加以串联。尽管还需要进一步论证,应当还是有较大可行性的。魏源故居、颜鲁公园和乌龙潭公园,乃至清凉山公园也是可以整合的。

科学的、有效的整合,可以充分利用各类历史资源的文化价值,带动旅游业、文化休闲产业和特色商业的发展,发掘历史资源潜在的经济价值,形成文化品牌。

(六)进一步研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保障措施

这里所谓特殊保障措施,主要是三条。

一是建议在行政学院开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课程,使广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接受较为系统的相关培训,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增强遗产保护的法治意识;了解有关遗产保护的基本知识,诸如真实性和原生性原则、修旧如故原则、最低干预原则、可识别性原则、可逆性原则、与环境协调原则等等;懂得判断涉及遗产保护的行为是否妥当的基本标准,诸如,是否合法,是否符合程序,是否对遗产本身造成破坏等等。在当前法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提高领导干部和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的遗产保护意识至关重要。

二是建议在中学教育阶段开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讲座,在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增设遗产保护课程,使遗产保护这项千秋大业与教育这一百年之计有机结合,真正保证遗产保护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是建议政府重视遗产保护的科技支撑。涉及遗产的综合性保护和跨学科研究,传统修复工艺的科学分析,田野考古工作的多学科合作,遗产安全防范监测预警系统,以博物馆为平台的遗产认知工程,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等等。这些工作看起来与当前现实距离尚远,但是,如果真正把遗产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就会感觉到其实不是提得早了,而是已经晚了,已经不容稍待了。

南京有35万--50万年的人类活动史,2500年的建城史和跨度1700年的建都史。作为后人,应当对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怀抱敬畏之心。遗产保护是一项没有终点的庄严承诺,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遗产保护应当也能够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积极力量,成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力量,成为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积极力量,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积极力量。通过全方位的有效保护,南京一定能够成为形神兼备、有声有韵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个“形”,就是物质文化遗产,这个“神”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声”就是现代特色,这个“韵”就是古都风貌。

附件一:南京环境风貌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名单

附件二:南京历史文化资源分布情况表一、表二

二〇〇八年六月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原则主要有9个方面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原则主要有9个方面 原封不动的保存(冻结保存):原封不动的保存,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这是联合国提倡的标准.一般对文物古迹应原封不动的保存; 整旧如故——谨慎修复:对于残缺的建筑(古遗迹)修复应"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威尼斯宪章》提出了世界各国公认的两个修复原则:修复和补缺的部分必须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有助于恢复而不能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信息价值; 增添部分必须与有部分有所区别,使人能辨别历史和当代增添物,以保持文物建筑的历史性.此外,加固、维护应尽可能地少,即必要性原则; 慎重重建:一些十分重要的历史建筑物因故被毁.由于它们是地方重要的特征、象征,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重建.重建有纪念意义.但是,重建必须慎重,必须经专家论证,因为重建必然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又耗资巨大,还破坏了遗迹.在更多情况下保存残迹更有价值; 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以续继原有使用方式为最佳,也可以为博物馆,作为参观旅游景点要慎重,防止被破坏; 保持历史街区和古城的格局特征.重点保护好历史街区和古城的平面布局、方位轴线、道路骨架、河网水系等; 保护特色建筑风格:保护特色建筑风格,包括建筑的式样、高度、体量、材料、颜色、平面布局、与周围建筑的关系等.控制适当的建筑尺度——高度、体量非常重要,切记今古不同,不要求高、求大; 保护历史环境:事物与其存在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不可以脱离环境而存

在.历史文化遗产环境的意义更重要,重要的、特色的、与重要历史有关的地形、地貌、原野、水体、花木及其特征都要保护; 拿不准的古镇、古村、古街、古建筑应暂不拆除.许多偏远的地方,尤其是山区农村,古镇、古村、古街、古建筑,虽然不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却也是历史文化遗产,有相当高的价值.当地人不知道,有没有财力和机会请专家鉴定.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暂不拆除,以免造成遗憾,待专家论证后在根据情况处理. 做好历史文化古城和历史文化地段保护规划.规划是龙头,保护必须以规划为前提,规划必须先行.有了规划,按规划进行保护. 传统文化与落后文化、旧文化的混淆,直接导致了人们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不力。在一些人看来,要更新,就要破“旧”立“新”,就要“快刀斩乱麻”、“放开手脚干”。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忽视文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让更多高楼大厦和旅游发展吞噬了很多历史建筑,毁坏了不少历史名城的风貌。这不但使文化遗存和原来的地方风情、城市风貌一扫而光,割断了社会的历史文脉,而且,长此以往更会带来一个民族文化的弱化。 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悠久的文化,是承载于千年文化遗产,例如风俗、习惯、传统表演艺术、古遗址、古建筑等之上的。以建筑为例,现代建筑以钢筋水泥为材料,它的抗震性能较差,而中国古代多以木质建筑为主,它的建造结构使它具有

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钱盛喆 摘要:何为历史文化遗产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所在及其方法 1.何为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是指具有一定历史意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存在历史价值的文物,其主要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1.1 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 刻、绘画、遗物、铭文等文物;在景观、建筑样式结合等方面具有突出价值的建筑或建筑群体;从历史、美学和人种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工物品或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物品和工程,如故宫、秦始皇兵马俑等。 1.2 自然遗产:自然遗产是指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有自然和生 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落组成的自然面貌;地质、自然地理结构和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生长区,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保护区。 2.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重要遗产,所以保护它们的意义也就显而易见了,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智慧的结晶,它直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重要过程,具体有历史的、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和审美的价值,是我们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因此,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传承,培植社会文化的根基,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保护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黄陂大余湾这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就是我国一处难能可贵的文化遗产,对之进行保护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总的来说,文化遗产作为人类自然和社会活动的历史遗存,无论它们最初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先进的还是反动的,都从不同的侧面和领域揭示这一定的历史现象,体现古代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水平,它们价值和作用是永恒的。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重大:保护文化遗产能够帮

历史文化古城南京说明介绍(完整编辑版)

历史文化名城——南京 一、城市简介 南京,有着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400多年的建城史,素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的美誉,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市地处中国长江下游的宁镇丘陵地区,东望大海,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联江淮,总面积6597平方公里。南京现辖11个区(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江宁、浦口、六合、栖霞、雨花台)2个县(高淳、溧水),总人口约770万人。 南京,山环水抱,葱茏毓秀,山水城林融为一体,自然风貌久负盛名。自然界厚赐于南京龙盘虎踞的山川形胜,历史在此又遗存下灿烂的文化。先后有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王朝在这里建都,它曾是“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的金粉之地,史称六朝;此外,南唐、明(洪武)、太平天国,以及国民党政府也曾建都与此,因此,

历史上盛称为“六朝胜地、十代都会”至今在南京的地下及地上尚留存着无数的文物及遗迹,是南京历史文化积淀中的重要特色与优势。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六朝文物举世闻名。 孙中山先生曾有名言概括南京之美:“此地有高山,有平原,有深水,在世界三大城市中亦诚难觅此佳境”。位于城东紫金山麓的中山陵、明孝陵,掩映在绿色葱葱的紫金山中,布局宏伟。太平天国遗址,殿阙巍峨。数十处南朝陵墓刻,硕大洗练,堪称一代巨制,国之瑰宝。栖霞寺内舍利塔,造型雄健,比例匀称,装饰华丽,是我国现存石塔中不可多得的佳品。总统府、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碑是我国过民主革命的历史见证。玄武湖,三面环水,一面临城,秀峰塔影,碧波荡漾,堪称“金陵明珠”。莫愁湖,蕴含动人凄丽的传说,湖光倩影,花团锦簇,典雅、幽秀而豁达奔放。

浅谈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

浅谈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需要充分结合科学发展观,以全新的理念与视角,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保护与更新。本文主要以全面保护,永久保护的理念,由经济保障,法制建设以及组织机构等方面入手,对南京城的保护措施进行强化,并且以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南京的文化,社会以及更好更全面的发展,才能不断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 【标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更新 一、创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念 (一)全面保护理念 无论什么样的城市都是处于自然环境中的城市,因此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需要由整体出发,不仅是对历史文化名城本身,对周围山川风貌以及自然环境的保护,也需要归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之内。南京,自古以来其周围自然风貌就有“十里秦淮”以及“虎踞龙盘”等美称,因此需要将自然风貌保护与历史文化保护并举。传统的取土开矿以及城市建设等,时常出现幕府山,象山,郭家山等自然环境被破坏,今后需要做到历史文化名城周围自然风貌尽可能的保持原生态,同时加强对自然景区如玄武湖,雨花台等的人为保护。 而对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本身的保护,则需要对以前将保护重点集中在文物个体的情况进行改变,进行整体文化保护,对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分为历史文物,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格局,历史风貌以及历史文化街区等进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全面保护。并且注重加强对地下文物的保护,以防进行城市基本建设对地下文物的破坏以及非法盗取地下文物的事件发生。 (二)永久保护理念 目前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受到浮躁以及盲目模仿的风气影响,盲目的建设“罗马城”或是“巴黎城”,将历史文化名城搞的不伦不类,甚至找不到一处历史文化街区的存在。因此,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中,需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抛除传统的城市更新就是拆旧建新,建起高楼大厦,霓虹灯以及立交桥。这样的错误思想直接导致在对旧城改造中,将富有特色以及文物特点的历史街区一概推倒建立起现代化的“水泥森林”,将历史文化名城弄的面目全非。因此,树立起正确的历史文化名城更新观尤为重要。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不仅仅是文化,文物部门的事情,而是需要交通,经济,城建以及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保存历史的延续性,让现代文化以及历史文化能够更好的和谐共存,并且创建出良好的人居环境以及人文环境,才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的根本目的所在。 二、强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措施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点

1.《雅典宪章》写道: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 2.《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又称《威尼斯宪章》 3.《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简称《内罗毕建议》 4.《内罗毕建议》会议上将各国历史环境问题归纳为以下五个共同点: ①历史环境是人类日常生活环境的一部分 ②历史环境是过去存在的表现 ③历史环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样性 ④历史环境能将文化、宗教、社会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最准确如实的传给后人 ⑤保护、保存历史环境与现代生活的统一,是城市规划、国土开发方面的基本要素 5.北京大学1922年设立了考古学研究所,后又设立考古学会,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文物保护学术研究机构。 6.1949年以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建立经历了形成、发展与完善三个历史阶段,即:以文物保护为中心内容的单一体系的形成阶段,增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的双层次保护体系的发展阶段,以及重心转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多层次保护体系的成熟阶段。 7.1982年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公布,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入第二个重要发展阶段,即增添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的城市保护阶段。 8.城市保护的原则: 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从城市全局和城市的整体发展来做好保护和规划工作,而不是单纯地考虑保护一些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 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兼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③在充分尊重历史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对一些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④研究分析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充分发掘和继承历史文化内涵,促进城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 ⑤保护维修、整治和修复中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 9.冻结保护:《威尼斯宪章》 ①修复和补缺的部分要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有助于恢复而不是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和信息价值 ②任何增添部分都必须跟原来的部分有所区别,使人们能够识别区分,以保持文物建筑的历史可读性和历史艺术见证的真实性:即整体性和可识别性原则 10.利用方法: ①继续它原有的用途和功能,寺庙、宫殿,如杭州灵隐寺 ②作为博物馆使用,这种使用方式数量最多,也是公认能够发挥最大效益的使用方式 如巴黎罗浮宫博物馆、罗马梵蒂冈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馆 ③作为学校、图书馆或其他各种文化、行政机构的办公地,如德国乌尔姆市政厅 ④作为参观旅游的对象,如南京明孝陵 ⑤对保护等级较低的古迹点,可做旅馆、餐馆、公园及城市小品使用 如北京泰和贵宾俱乐部 ⑥留作城市的空间标志,如西安大雁塔 11.历史地段保护:历史地段保护包括建筑、街道、巷弄、公共与半公共空间及其界面、私密和半私密院落、围墙、门楼、过街楼、牌坊、植物、铺地、河道和水体等构成历史地段风貌特色的物质要素。非物质要素:社会结构、街区文化等。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性利用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同济大学教授、国家历 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先生认为应遵守四个可 行性原则: 一、原真性。要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原先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物,要保护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整治要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维修是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修补要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式原样,以求达到还其历史本来面目。 二、整体性。一个历史文化遗存是连同其环境一同存在的,保护不仅是保护其本身,还要保护其周围的环境,特别对于城市、街区、地段、景区、景点,要保护其整体的环境,这样才能体现出历史的风貌。整体性还包含其文化内涵,形成的要素,如街区就应包括居民的生活活动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环境对象。 三、可读性。是历史遗物就会留下历史的印痕,我们可以直接读取它的“历史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年轮”,可读性就是在历史遗存上应该读得出它的历史,就是要承认不同时期留下的痕迹,不要按现代人的想法去抹杀它,大片拆迁和大片重建就不符合可读性的 原则。 四、可持续性。保护历史遗存是长期的事业,不能急于求成。l2] 6.2.2黄河壶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 从目前己经制定的壶口规划中,“历史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是以“历史面貌” 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1994年《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对黄河 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提出了六项基本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提出要“保护风景名胜 资源的自然特点和历史面貌”,在其之后制定的一系列规划中,也都依据94总规 的原则加以实行。但如何对“历史面貌”有效保护,仍是一个特殊、复杂的问题. 本论文所涉及的壶口地区是一个以壶口瀑布为核心,以1994年《黄河壶口瀑 布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景区为研究范围的广大地区,其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分 散、广阔、分居黄河两岸的特殊性。并且所具有的文化遗产在价值性和完整性上 都不尽相同,非常复杂。对其的保护工作必须加以甄别,区别对待。 壶口地区地跨晋陕二省,从现存的有形文化遗产来看,河东山西吉县一侧的 情况要好于河西。在瀑布主体景观方圆二十公里的范围内,河东沿河一侧尚有牛 马王庙、清长城河清门、龙王迪窑洞群、克难坡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禹帽山、 人祖山等历史文化遗产多处,并且大部分都保存完好,其中东龙王迪窑洞群,克 难坡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都是颇具规模窑洞型村落。东龙王迪窑洞现存明代以下 窑洞百余口,至今仍有部分被使用;克难坡曾驻扎山西政府机关和兵丁达二万人。 这条历史文化带比较鲜活,河运历史符号和军事历史符号并存,较完整地反映了 壶口商业、军事渡口的性质,只要不加破坏的予以保护,就能很好表现其作为历 史文化遗产“原真性”和“可读性”的特征;反观河西,沿河一线,反映当地当 时渡口风貌的历史建筑遗迹基本已经消失,即使是有一定规模的屹针滩窑洞村落 也已不是明清时期的旧格局,丧失了很大部分的历史参考价值。 壶口文化遗产是“渡口遗产”,作为渡口遗产,黄河两侧的共同环境是反映其 历史文化发展轨迹的有机整体,不能割裂其统一性和完整性而进行单方面阐述。 但是相比于河东,河西确实面临着历史符号消失的巨大危险。面对这种危机,选 择性的原址重建几组建筑,不失为一种较可行的办法。 因此,对黄河壶口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以下原则: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1、保护壶口作为“渡口遗产”的整体历史文化环境,将山陕壶口沿岸作为整体 加以保护; 2、保护河东河西现存可移动遗产、不可移动遗产的原真性,减少人为造成的损

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

关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建议 朱晓英12号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被发现。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文化要求和休闲需求也越来越高,使得旅游越来越流行,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越来越重要。但现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 1.申请完毕就没人管理。虎头蛇尾. 许多文化遗产被发现后,没有人管理,使得自然原因和认为原因的因素,文化遗产被破坏。 2.宣传过大,导致游客众多,致使保护增加困难。 许多文化遗产被发现后,政府及媒体大力宣传,使得旅游人数越来越多,游客素质又不相同,导致文化遗产的各类认为破环更为严重,管理和保护越为困难。 3.不能有效地进行后续开发。 文化遗产发现总会有或都或少的损坏,但是恢复和修理技术不没有很完善。还有为了更多的经济利益,政府的后续开发并不是非常有效。 4.管理经常是外行领导内行。 许多文化遗产开发后就交给不同的人管理,而那些人并没有学习过文化遗产的管理,导致不能正确的处理文化遗产,使得文化遗产被破坏。 5.没有传承性,属于过了今天没明天那种,非常盲目 许多文化遗产被开发后,马上向大众人民开放,一时人流密集,使得文化被破坏而不能在传承下去,消失在历史之中。 6.历史文化遗产失去了历史的气息。 现在的历史文化大都向大众开放,使得各种各样的餐馆等现代化建筑越来越多,文化气息也越来越现代化。 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例如:我国法律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科学技术水平低是制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瓶颈等。 (一)面对这些问题,保护和管理历史文化遗产就越来越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需要三个层次: 三个层次分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根据这些保护对象的不同性质、特点,采取不同的保护原则和保护方法。 1、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存全部历史信息。要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带,提出控制要求,要特别注意保护文物古迹的历史环境,以便更完整地体现它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南京历史与文化》——4六朝(中)

四、六朝故都(中) 六朝时期,随着北方人口的大量迁入,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一)六朝经济的繁盛 (1)农业 六朝政府大力推行劝农政策,招集流亡,奖励耕垦,兴修水利,减轻赋役,赈济灾民,发展生产。 孙权在建业都城及沿江地区大规模开展屯田,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东晋时,南渡的人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从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法,发展到使用粪肥和绿肥,同时牛耕得到进一步的推广。这一时期农作物的品种有了增加。江南原来以种植水稻为主,随着大批北方人的南下,小麦和大豆等北方农作物已经在南方推广种植。旱地作物的区种法也开始推广,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南朝时期的农业生产率又较东吴和东晋时有了很大提高。如与金陵地区农业有着密切关系的秦淮河,在南朝时多次加以整治,并修建了许多蓄水塘。 (2)手工业 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六朝时期的手工业主要有纺织业(麻织业、丝织业、南京云锦等)、冶炼业(设“东冶”、“西冶”和左、右“尚方”等冶官)、造纸业(设“纸官署”)、陶瓷业(设“瓦官”)等。 (3)商业 六朝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南朝时建康城内外的商业十分发达。城里有4个大的商市,城外秦淮河两岸的商市更多,计有大小市集100多个。有些商品甚至形成了单独的市,如纱市、谷市、盐市和蚬市等,连皇宫的后面也有苑市。 南朝的皇室、大族和寺院,也多经营商业和发放高利贷,以牟取厚利。 (4)交通运输与海上贸易 六朝时期,为了长江水战和江海交通的需要,大力发展造船业,造船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船的规模也相当可观。 在秦淮河的下游也设置了更多的渡口和浮桥,仅仅从现在的通济门附近到石头城这一段,就设置了24座浮桥,称为“浮航”。其中最重要的是都城正南面的朱雀航、竹格航、骠骑航和丹阳航4座。这些浮航平时用船只相连作成浮桥,一旦发生军事行动,就断舟撤航,隔绝两岸交通。 位于东海外的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国,也与南朝有着密切往来。朝鲜半岛上的高句丽和百济两国来建康的使者络绎不绝,曾带回中国的诗书、画师和腰弩等。日本使者还带回南朝的丝织工和缝纫工,促进了日本纺织业的发展。 (二)六朝科技的发展 六朝时江南经济的开发,促进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活跃,人才辈出,科技、文化、艺术硕果累累,在取得的成就中,有不少已经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六朝的自然科学,继承秦汉时期的成就,又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一批科技成就。 (1)天文学与数学 天文学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历法的改进上。东晋天文学家虞喜发现岁差。宋、齐时代的祖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遗产受到社会转型的猛烈冲击,有的正面临消亡。许多民族国家在文化上逐渐丧失自主、迷失身份,成为精神世界的“游荡者”。只有识别分析文化遗产,探寻其文化 信息和意义底蕴,才能不断强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吐故纳新,铸造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支撑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支柱。所以,科学地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是现代化国家张扬民族精神,独立自主 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的文化诉求。 与时俱进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前进,从而严重冲击着文化遗产的保存。传统社会的现代性转变造成与文化遗产保护 的尖锐矛盾,经济全球化掣肘文化多样性的共存共荣。但是,现代 性自觉也促进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1987年,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秦始皇陵兵马 俑坑和敦煌莫高窟首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年,泰山风景名胜 区被推选为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1992年,九寨沟、 武陵源、黄龙名胜风景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1996年,庐山被评 为世界文化景观;2001年,昆曲首次被联合国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中国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受到世界的公认和盛赞。其中,莫高窟取得“东方艺术明珠”之称,九寨沟被誉为“童话世界”,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有“世界第八奇迹”之誉,昆曲被认为是 中国“百戏之祖、百戏之师”。2004年7月,第28届世界遗产大 会在中国苏州举行,当时中国拥有30处世界遗产,在西班牙、意大 利之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前三名国家。从1985年加入《保 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共有37项世界遗产代表作。其中,文化遗产有23项、自然遗产5项、文化与自然遗产4项、文 化景观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

浅谈中国的地名文化

浅谈中国的地名文化 王晶晶 (南京大学历史系,南京,210093)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07)07—0250—01 地名是历史的精髓要素之一,虽是一个个简单的名称,却道尽了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中国地名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区的变化、传统文化等观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大如省、自治区、市县名称,小到镇、村、街道、桥梁名称,还有大量的雅称、简称、别称等。有的地名历千年不变,有的地名则多次更换,每个地名的背后有一段故事,每个地名的后面另有一串地名。地名的由来、命名的原则、寓意都蕴涵着历史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看似杂乱无章的地名,其实蕴含着众多的逸闻趣事,更承载着城市的人文底蕴。 历朝历代都将北京视为重镇加以治理和保护,并不断改变着它的名称。有人统计过,北京城的各种名称达六十多个。就大家熟悉和史书中常见的说,北京地区上古时称幽陵,夏朝时称冀州,周朝时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北魏称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唐改称范阳,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就是从范阳起兵的。唐以后又一度称幽州。辽建都在上京,把这里作为陪都称幽都,也称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金朝建都于此,称中都,并对其进行了扩建。这是北京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开始。元朝时称大都,这时的北京城已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大都市了。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对大都做过详细描述。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由此开始。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首都定在南京。后朱棣从他侄儿手中夺得政权后,将首都迁到这里,故称北京。明朝时,还一度称北京为京师。清朝也建都北京,并沿用了明朝的名称。民国建立之后仍称北京。1928年改称北平。北平这一名称是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陈立夫提议改用的。北伐战争后,陈立夫曾在南京办了一份《京报》。这份民间报纸很敢说话,销路很好,其销出的份数比《中央日报》还多。有一天,陈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决定在南京,北京这一名称应更改,以免残余军阀再图在那里起野心设政府。于是,他让《京报》罗时实执笔,写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国民政府采纳了陈立夫的建议。其实,历史上北京的北平之称早已有之。那是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攻占元朝大都之后,即对大都城进行改建。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从此安宁平静之意。到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时,才改名北京。1949年,新中国成立,又将北平改为北京。 上海是我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市。可在远古时期,这里却是一片汪洋大海。后由于泥沙沉积逐渐变成了沙滩,最后成了一块新生陆地。春秋时期,吴王曾在此建了一个馆舍,取名“华亭”。战国时,这里是楚国贵族黄歇的封地。三国时,东吴孙权在这里建起了水师基地,那时这里还是一个无名的小村落。到了唐朝,当时的吴郡(今苏州)太守赵居贞上奏,割昆山南境、嘉兴东境和海盐北境设置华亭县(即今上海松江区)。那个无名小村落也有了华亭海的名称。这应是上海最早的名称。到了宋朝,这里的经济得到发展,成了国内外贸易的集散地。南宋咸淳元年即公元1265年,开始在这里建镇。那时,吴淞江,即今苏州河,南岸有两条支流,一条称上海浦,一条称下海浦。建镇的治所在上海浦附近,故取镇名为上海镇。这就是上海地名的来历。元朝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即1292年,设上海县。1927年改为上海特别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中央直辖市。上海的简称“沪”和“申”也是有来历的。先说“沪”。“沪”原是一种捕鱼工具,是用竹子编成的。当地人民将此工具插入江海中,潮来沉没,潮退露出。鱼随潮而来,退潮时便被沪拦住。古时称呈喇叭形向外扩张的水道为“渎”。而当时上海所在淞江口处正是喇叭形的海湾。所以,人们便将到处插有“沪”的、又被称作“渎”的淞江口一带称为“沪渎”,这一带正是上海所在地。所以,“沪”也成了上海的代称。说起上海“申”的简称,它与战国时期受封于这里的楚国贵族黄歇有关。黄歇是战国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号春申君。他与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名。当时的黄浦江还是一条无名之河,河中由于泥沙淤积,河床过高,常常泛滥。黄歇带领百姓进行开浚,疏通了河道,筑起了堤坝,使这条河造福于百姓。人们为了怀念他,不仅为他建了庙宇,还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简称申江。后来,人们便以“申”代称上海。所以,上海“申”之简称,是对黄歇造福上海百姓的纪念。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的这首《乌衣巷》脍炙人口,朱雀桥、乌衣巷这两个南京的老地名也由此深深地植入人们的记忆中。在南京这个有近2000年历史的“十朝古都”,像这样的老地名还有很多。史称金陵地形如“龙蟠虎踞”。据传三国孙权时,诸葛亮出使东吴途经此地,曾登上石头山(今清凉山),驻马观察南京的地理形势,作出了“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的著名评述。所以这两地就借诸葛亮的“龙蟠”、“虎踞”命名。古代,人们送友人出南京,便以送到长干为止,再折一根柳枝相赠,表达依依不舍的情谊。因此,长干里频繁出现在文人的诗歌中,代表着极美的意象。李白著名的“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造就了“青梅竹马”的典故,被传为美谈。同时,长干里还是南京最早的佛教中心,是孙吴时江南第一寺“建初寺”的所在地。相传明太祖朱元 (下转244页) 250

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第2期2011年1月 企业研究Business research No.2JAN.2011 一、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 城市化是我国当前发展主要趋势所向,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土地资源稀缺性问题的突出,旧城改造及其规划设计开始成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关注焦点,而随之所出现的历史文化保护问题也成了旧城改造中备受争议的问题,建设现代化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普遍追求的目标。城市文化是现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内在气质,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发展中创造并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保护历史的连续性,保留城市的记忆和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家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建议里曾说过“在生活条件加速变化的社会环境里,为人保存与其相称的文化环境,是大自然、先辈遗留的文明见证,这对人的平衡发展十分重要,为此应该使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并将当代成就、昔日价值和自然之美纳入整体规划加以考虑”。历史文化遗产凝结了民族的智慧,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感官上美的享受,她也是一部研究古代社会生产发展的百科全书,是我们研究古代文化的窗口,并且她对我们现代城市的硬件和人们文化思想的软件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 1.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 一座城市经济越发达,社会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越高,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越显重要。因为城市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明的生成地。城市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人文创新来引导,现代城市是现代文明和现代经济的聚集地,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个没有品位的城市,是不太可能持续发展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不要小看城市的一块砖、一片瓦、一堆石头,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反映着城市的历史、社会、思想的变迁。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活化石,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和自然风晴,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激情、奋勇向上的民族,有着丰富灿烂的文化和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品位,增强民族自尊,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丰富世界文化宝库都有极大作用。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 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而特色的基础又在于文化。城市特色, 作者简介:李志霞,南阳市园林绿化管理局,473000。 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李志霞 摘 要:历史文化遗产凝结了民族的智慧,对我们现代城市的硬件和人们文化思想的软件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目 前看来,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建设的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拟就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之间做一个初步的探讨。关键词:城市建设;历史文化遗产;关系 入,提高公共服务绩效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基本运行,对公共服务质量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最后,信息资源也不可或缺,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公共组织才能针对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群众提出的意见做出回应与纠正。 3.4技术方法 技术方法是指公共服务绩效改进得以实现的手段,它是连接目标与结果的桥梁,是将改进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与机制。为改善现阶段我国公共服务存在的诸多问题,以政府为主导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评估活动,如顾客满意度调查、行风评议、目标责任制考核等。这些基于不同技术方法的评估活动在方式、成本、效率、效果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并随着时间、空间、服务类型 等具体情况的不同对公共服务绩效改进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这些技术方法有助于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壁垒,使公众充分参与公共服务绩效改进的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Boyne George.What is public service improvement?[J].Public Admin-istration,2003,81(2):211-27. [2]施芳.学术界首次全面评估我国公共服务绩效———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足[N],人民日报,2007年4月17日. [3]孟华.公共服务绩效目标对服务绩效的影响———以英国萨塞克斯郡警察服务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6,(02). !!!!!!!!!!!!!!!!!!!!!!!!!!!!!!!!!!!!!!!!!!!!! 93··

上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概述-模板

上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概述 城市遗产保护工作是上海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近20年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法律与管理制度。文章对这一制度做了全面概述,并对其运作特点和利弊进行了分析。 上海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历史建筑和历史地区的保护工作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严格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保护了城市历史风貌提升了城市品位弘扬了都市文化塑造了城市精神进一步凸现了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互交融的独特魅力。 上海市现有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9, 1994, 1999, 20XX年先后分四批确定了663处共2154幢.总面积约400万m=的建筑为优秀历史建筑(其中6}处为文物保护单位) 20XX年上海确定了中心城区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包括外滩、老城厢、人民广场衡山路复兴路、南京西路.愚园路.新华路、山阴路.提篮桥.江湾、龙华、虹桥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总面积为27km’占上海市老城区的I/3e2。。5年上海又确定了郊区及浦东新区3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总面积约14km’。上海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机制。 .上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逐步完兽的历程…学术研究为先导 早在20世纪5。年代上海就开始着手进行有关城市建筑历史的三史(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调查工作对上海建筑历史特别是近代建筑历史有了初步的归纳为后来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打下了初步的基础。改革开放后出版的《上海近代建筑史稿》(陈从周.章明编着)和《上海近代城市建筑》(王绍周着)即为这一工作的记录。 自80年代起学术界对上海近代城市和建筑的研工作逐步展开并不断深入。}993年罗小未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伍江完成博士论文《上海百年建筑史(I )并于1997年正式出版。1999年郑时龄教授的专着《上海近代建筑风格》出版。这些成果使上海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的基础研究工作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还有阮仪三教授及其领导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以及同济大学一批教师和研究生对上海外滩.老城厢、提篮桥等历史风貌地区和大量历史建筑所做的长期调查与研究为上海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打下了重要的学术基础。与此同时有关上海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50357-2005) 1总则 1.0.1为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及其实施管理工作科学、合理、有效进行,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 l.0.3保护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l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 2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 3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1.0.4保护规划应全面和深入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及现状,分析研究文化内涵、价值和特色,确定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1.0.5保护规划应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0.6保护规划应研究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与利用途径,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并应对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和强度提出要求。 1.0.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发展用地的选择、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线以及其他大型工程设施的选址应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0.8对确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未列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未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提出申报建议。 1.0.9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依照本规范执行。 1.0.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历史文化名城 historic city 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

浅谈中国地名文化

浅谈中国的地名文化 地名是历史的精髓要素之一,虽是一个个简单的名称,却道尽了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中国地名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区的变化、传统文化等观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大如省、自治区、市县名称,小到镇、村、街道、桥梁名称,还有大量的雅称、简称、别称等。有的地名历千年不变,有的地名则多次更换,每个地名的背后有一段故事,每个地名的后面另有一串地名。地名的由来、命名的原则、寓意都蕴涵着历史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看似杂乱无章的地名,其实蕴含着众多的逸闻趣事,更承载着城市的人文底蕴。 地名是各民族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作为一种语言符号,除了表示城市、农村、河流、山脉、道路、街巷等地理位置以外,地名词与社会、文化历史的联系也是很密切的。它的词义往往既反映着人们对地形、地物及地理位置的具体认识,同时也反映着该地的历史人文的变迁。而这一切都是借助地名的语音特点和词义特点来表现的。所以,汉语中的地名,也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信息的承载体。通名和专名原始人类同地名是无缘的,地名应该是人类进入文明阶段后的产物。最早的地名大约就是借用图腾的名称,这从国内一些少数民族的地名可以推断。比如云南彝族,曾以虎为图腾,哀牢山有彝村就名“罗摩”(母虎),山岗就叫“纳罗”(黑虎),意谓母虎族、黑虎族居住的村落、山岗(参见牛汝辰《中国地名文化》)。又云南有“鹤拓”一名,据张了先生伊鹤拓”考说》,其起源就与白族先民的鹤图腾祟拜有关。汉民族的历史地名也留下了图腾的痕迹。如山西汾河一名,就因一个一度定居此地的崇拜风鸟图腾的部落而得(王克林《汾河释名》),“风”,古与“风”通假,则也可读如“分”“汾”。不过由于时世迁易,比较难于考证罢了。 现代汉语的词汇在数量上是以双音节为主的,但在历史上却经历了一个从单音节到双音节的发展过程。汉语地名词的发展也不例外。商代和周代的地名大多数是单音节的,如商代七次迁都,七个都城名都是单音节的:毫、嚣、相、邢、庇、奄、殷。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名也还是单音节占优势。但到了汉代,单音节的地名就不多见了。现代汉语中的地名一般都是由专名和通名构成,所以至少是双音节的(一些书面语中的简称如沪、津、京除外),甚至也不乏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六音节等多音节的地名,如石家庄、羊肠子沟、大秃顶子山、一三五食宿站。这说明,地名词在语音上的演变过程与整个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步调是一致的。汉语地名一般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构成,而且专名在前,通名在后。比如江苏省、南京市中的“省”、“市”就是通名,放在最后;而“江苏”、“南京”就是专名。由于地名是中性词,所以不包含“老”、“小”、“阿”这样富于感情色彩的词头,也不用叠音和虚字。通名和专名一般都是有着特定意义的实词类。 汉播地名起名根据不同性质粗略可以分成三大类 (1)自然地理环境的通名,如:山类:山、峰、岭、冈、坡、丘、陵、高原、山脉水类:水、河、江、湖、泊、溪、池、潭、沟、浦、海地貌类:岛、港、湾、洲、角、屿、半岛、盆地、沙漠 (2)人类居住聚落建筑的通名,如:聚落类:乡、村、庄、镇、巷、街、道、路、弄、胡同、坊口、条、新村 建筑类:楼、台、亭、阁、城;寺、庙、宫、观、店、堂铺、集、墟、场、市、店 以上如“寺”、“庙”等多属各种宗教的建筑物名,历史上由于宗教信仰的繁盛也常用来做地名通称。“道”、“路”在古代曾经一度作为行政区划的通名,近代起演变成街道通名。 (3)国家行政区域划分的通名 中国的行政区划,在漫长的历史上,变化很大。先秦代诸侯鼎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古中国为:十六郡,郡的下面设县,这是最早的全国统一的行政区汉承秦制。唐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第一节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原则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一种独特的资源,把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中,在城市发展战略的层面通盘考虑,将有利于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有利于城市整体健康而持续地发展。 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起源于文物建筑的保护。自19世纪末起,世界各国陆续开始通过立法保护文物建筑。法国1840年颁布了《历史性建筑法案》,1887年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1913年颁布了《历史古迹法》,1930年颁布了《景观地保护法》;英国1882年颁布了《历史纪念物保护法》,1900年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修正案,1913年颁布了《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1931年颁布了《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修正案,1953年颁布了《历史建筑与古纪念物法》;日本1897年制定了《古社寺保存法》.1919年制定了《古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1929年制定了《国宝保护法》,1950年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美国1906年制定了《古物保护法》等。 1964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威尼斯召开的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上,通过了著名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即通常所称的《威尼斯宪章》。《威尼斯宪章》的制定是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这是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它确定了文物建筑的定义及保护、修复与发掘的宗旨与原则,其指导意义延续至今。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了第一个获国际公认的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其中有一节专门论述“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指出了保护的意义与基本原则。自20世纪60年代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开始从文物建筑扩大到历史地段。 1962年,法国颁布了保护历史地段的《马尔罗法令》,又称《历史街区保护法》。之后,很多国家也陆续制定自己国家历史地段保护法规,如丹麦、比利时、荷兰分别于1 962、1962、1965年在各国《城市规划法》中规定了保护区;日本1966年颁布《古都保存法》,并于]975年在《文物保护法》的修改中增加“传统建筑群保存地区”的内容;英国于1967年颁布的《城市文明法》中将有特别建筑和历史意义的地段划定为保护区;美国于1935年制定了《历史地段与历史建筑法》,于1966年制定了《国家历史保护法》等。 197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9届会议提出《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简称《内罗毕建议》。《内罗毕建议》重点提出了历史地区在立法、行政、技术、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保护措施,并将研究、教育和信息工作作为历史地区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 1987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通过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或称《华盛顿宪章》),是继《威尼斯宪章》之后又一个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国际性法规文件。这一文件总结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在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经验,明确了历史地段以及更大范围的历史城镇、城区的保护意义和保护原则。《华盛顿宪章》再次提到保护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并明确指出,城市的保护必须纳入城市发展政策与规划之中。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考古科学研究和文物保护。1930年6月,国民政府颁布了《古物保存法》,1931年7月又颁布了《古物保存法细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