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从价值创造到市值管理价值管理理论变迁研究评述

从价值创造到市值管理价值管理理论变迁研究评述

从价值创造到市值管理价值管理理论变迁研究评述
从价值创造到市值管理价值管理理论变迁研究评述

从价值创造到市值管理:价值管理理论变迁研究评述一、企业经营目标对价值管理理论的总体影响

(一)企业经营目标对价值管理理论性质的影响

所谓价值管理,是指以企业价值评估为基础,以价值增长为目的的一种综合管理模式(Copeland,2003)。虽然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一定义还存在争论,但是随着企业组织形式多元化和资本市场成为企业经营的外部激励机制,围绕企业价值理念来研究战略决策、公司治理、过程控制、业绩评价和并购扩张已经成为人们对价值管理理论研究内容的共识。

由于企业价值具有内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人们可以通过各自的立场或角度来理解、观察和控制企业价值及其形成过程,继而在不同价值观基础上来构建价值管理理论。但也正因为企业价值属于一种主观、可选择的关系范畴,如果不对企业价值提供客观和明确的度量标准,价值管理理论就无法确定自身的目标,其结构也必然存在缺陷。在Coase(1937)提出企业的性质之后,Modigliani and Miller(以下简称MM,1958)为企业价值提供了一个客观明确的度量标准,即企业价值等于按其与之风险程度相适合的折现率对预期盈利进行贴现的资本化价值。因此不同组织形式企业也确定了一个共同经营目标——创造价值或者价值最大化。相应地,企业理论研究者们摆脱了新古典经济学将企业视为个体的局限,开始探究企业应当如何运作来增长企业价值。至此,价值管理理论的目标被定位为适应企业追逐价值最大化的内生要求而建立的以价值评估为基础,以规划价值目标和管理决策为手段、整合各种价值驱动因素和管理技术,梳理管理和业务过程的新型管理框架(汤谷良,2003)。

(二)企业经营目标对价值管理理论结构的影响

企业经营目标对价值管理理论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价值评估模型将企业价值理念转变成为可操作的管理技术,并以此为支持,汇合企业内外部各种管理资源来制定战略规划、分解经营目标、实施预算控制、对部门和员工进行绩效评价而展开管理流程。这些致力于创造价值的管理命题促使价值管理理论成为尊重现实的程序和方法体系,把企业管理职能从着眼于历史的控制转变为着眼于未来的增值;二是为价值管理提供了新的有效分析工具,拓宽了价值管理的研究领域,实现了价值分析指标由单一指标向多重指标的转化。

在价值管理出现之前的财务管理一直采用以净资产收益率(ROE)或投资回报率(ROI)为核心的分析工具,这些分析工具建立在将利润视为企业价值唯一的源泉基础之上,而忽略了企业价值的其他驱动因素。要成功实现价值管理进而达到创造价值的经营目标,就必须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不断挖掘价值驱动因素并使之工具化和制度化,以使管理者和员工理解价值的创造过程。在MM价值评估模型中,虽然企业价值被度量为企业预期盈利按照风险折现率折现的现值,但是企业价值驱动因素并没有被揭示。直到Alfred Rappaport(1986)通过贴现现金流量模型才揭示出企业价值的七大驱动因素:销售增长率、销售利润率、所得税率、固定资本增长率、营运资本增长率、现金流量时间分布和加权资本成本。在以后的研究中,and (1997)、Copeland(2004)、Lougee and Wallace(2008)等学者还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关系、公司利润预期、企业社会责任声誉等更多企业价值驱动因素。所以,围绕企业经营目标而设计出的反映各项价值驱动因素的财务指标或非财

务指标,将价值管理过程与结果联结成为一个完整有效的管理体系。

(三)企业经营目标对价值管理理论变迁路径的影响

随着近年来公司治理的兴起,包括投资者、政府、管理者、普通员工甚至社会团体在内的利益相关者都要求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获得足够的重视,而且资本市场同时也为利益相关者评价企业价值提供了更为方便的工具。在此背景下,众多学者围绕企业经营目标展开了激烈争论,在客观上对价值管理理论变迁路径产生了重要影响。

企业经营目标问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企业经营目标的服务对象争论,即企业究竟为谁创造价值?二是关于企业经营目标的性质争论,即创造价值或价值最大化究竟是偏重于数量的增长还是质量的提高?

Williamson(1975)、Jensen and Meckling(1976)、Alchian and Woodward(1987)等认为企业组织生产活动的经济成果更多取决于企业产权结构,只有投资于企业专用性资产(非人力资本)的人才成为企业所有者,并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尽管不同类型企业的剩余索取权支配会导致代理成本问题,并出现管理者和所有者利益的冲突,但是只要存在充分有效的资本市场,公众公司股东可以很低交易成本自由交换其剩余索取权(股票)来影响公司决策。所以从降低代理成本角度认识企业经营目标的服务对象就是股东。既然价值管理在上述学者看来就是为股东创造价值,那么如何来体现股东价值创造的水平和程度?Copeland(1998)等指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可以精确、可靠地描述企业价值,价值管理模式应当对企业未来各期的预计现金流量、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这两个基本价值驱动因素进

行预测和控制。在债权资本成本既定条件下,企业未来自由现金流量越多,企业股东也就越能够获得更多价值。可以看出,持股东价值取向的学者遵循了一条“未来股权现金流量最大化——股东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研究路径,也可以称之为创造价值的路径。

以Freeman(1984)、Blair(1995)、Donaldson and Preston(1995)等为代表持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的学者以企业性质为出发点来反驳股东价值管理理论。他们认为利益相关者也对企业进行了专用性资产投资,分担了企业风险,所以也必须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如果忽视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价值不但不能被创造,而且还会被摧毁。因此企业经营目标不应当是为股东创造价值,而应当为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但是利益相关者利益需求往往矛盾,在操作中无法运用单一标准来度量利益相关者价值。所以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理论的任务不仅是寻求度量利益相关者价值的指标体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如何重塑价值管理模式来平衡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来看,研究的重点已经从如何创造利益相关者价值转向如何评价企业社会责任,这充分说明利益相关者价值理论更为侧重研究如何实现企业价值,毕竟包括股东、管理者、员工等在内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都需要正面的社会责任评价才得以实现。

从表面上看,股东价值管理理论与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理论在企业经营目标上的分歧导致了两者不同的研究路径,但这并不意味着价值管理理论的研究到此为止。Jensen(2001)在对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中的多重经营目标批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经营目标是“进步价值最大化”的理念,认为当经济中的所有公司企图最大化自身公司总价值时,社会福利也达到最大。基于

这一论断,为股东创造价值与为利益相关者实现价值的企业经营目标并不矛盾,也就是说股东价值管理理论与利益相关者价值理论的目标可以相互融合。Wallace(2003)通过一项企业非财务信誉与MV A(市场增加值)的相关性实证研究表明社会责任评价高的企业在满足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同时也创造了企业价值。所以在Jensen的成果基础上,国内外学者寻找到一条价值管理新的研究路径,即在追求创造价值或价值最大化目标前提下,通过企业自身运营、社会责任评价、政府宏观政策引导三个层次来经营出能够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分配的企业价值,这事实上也形成了价值管理理论创造价值与实现价值两条研究路径的融合。

二、股东价值管理:创造价值的路径

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股东价值管理理论正处于资本市场冲击企业的年代,资本市场频繁发生的公司控制权接管交易迫使公司管理者更多地考虑如何创造价值。同时委托-代理理论出现的学术环境也对股东价值管理理论的发展推波助澜。以Alfred Rappaport、Joel Stern和Copeland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把Modigliani and Miller(MM)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和公司战略评估引入到股东价值管理研究中,有力推动了理论的发展。

股东价值管理理论得以确立存在两个前提:其一是公司的一切行为建立在价值思想定位基础之上;其二是惟有超过资本成本的收益结果才能被认为创造价值。

所谓价值思想定位指的是管理层关心股东价值创造的程度(Copeland,1990)。Rappaport(1986)认为取得公司首席执行官的改革承诺是成功实现股东价值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而且是唯一重要的因素,如果旨在最大化股东

价值的改革得不到公司最高层的支持,那么在公司组织内部就不能形成改革共识,股东价值管理方法就无法引入和强化。Copeland还把价值思想定位延伸到公司首席执行官的思维和行为方面,只有致力于创造股东价值和实施永久性的管理才是股东价值管理成功的关键。

长期以来,信仰公认会计准则的投资者认为公司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增加意味着创造股东价值,然而Degeorge等(1999)对美国上市公司季报的一项实证研究表明,大量公司存在运用权责发生制原则下的会计方法进行操纵利润,当然包括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有类似情形(沈生宏等,1999;王跃堂等,2001)。因此,Rappaport从会计方法、机会成本、货币时间价值三个方面总结了会计收益指标的缺陷,认为与公司内在价值相联系的经济利润指标才能反映公司股东价值创造,而内在价值则根据MM定理用折现未来现金流量来衡量。当公司投资收益率超过资本成本时,公司股东才能够自由地获得越来越多公司经营产生的现金流,从而创造出股东价值。

基于上述两个前提,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三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股东价值管理模式。第一种管理模式被称为SV A模式,由Rappaport创造并被LEK公司采纳应用。该模式认为企业价值创造目标是最大化股东价值(SV A),实现SV A的股东价值方法分为价值审查、价值驱动因素评估、战略评价和股东价值方法培训四项内容。在股东价值方法被成功引入公司后,还需要通过具体持续管理活动支持强化股东价值方法。第二种管理模式被称为最大化经济价值模式(EV A),由Stern于1989年提出并被Stern Stewart公司推广应用。虽然EV A模式的实施步骤沿袭了SV A模式,但是

EV A模式从最根本上讲,是一种业绩核定方法(Young and O’Byrne,2001)。由于EV A管理考虑了资本成本,同会计利润指标相比,以EV A指标设计的管理层红利计划可以达到公司董事会考虑的利益协同、财富杠杆、挽留员工和降低股东成本目标。第三种模式被称为Mckingsey模式,由Copeland 提出并被Mckingsey公司应用。该模式可理解为价值创造的思维和将思维化为行动的必要管理程序二者的有机结合。虽然Mckingsey模式并没有提出特定价值创造目标,但是强调公司必须根据自身的长远目标结合严格的价值创造目标,采用严格方法管理公司所有业务,在必要时候还可以实行重大重组。公司必须保证其组织设计和文化能强化价值创造原则,公司必须对每项业务的主要价值驱动因素有透彻认识,公司必须确定一套有效的方法,对每个业务单位的经营用先进方法制定目标,实行严格的绩效评估,公司必须找到有效的途径,采用物质奖励和其他激励形式,以激发管理者及全体员工创造价值的动机。

尽管围绕着应当选择何种最佳价值创造目标在理论界还存在广泛的争议,但是股东价值理论目前仍然沿着价值创造的路径发展和完善。从实践来看,股东价值管理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受到越来越多公司的青睐,从美国政界、商界甚至到学术界都一致认为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的股东价值管理模式创造了美国经济繁荣。但是股东价值管理理论所依据的经济价值评估仍然建立在滞后性财务指标之上,本质上并没有摆脱传统会计观念的束缚。在这种忽略客户需求片面强调现金流量生产能力的管理思想指导下往往会出现投资不足、增加股东支出和过度使用资产等问题,从而减少公司剩余收入而影响企业价值(Wallace,1997)。同时,股东价值管理

模式在公司层面操作中也遇到了“固化于公司高级管理层”的问题(The Buttonwood Group,2004),Ryan and Trahan(1999)在1996年通过对美国977家公司CFO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CFO虽然理解股东价值管理方法,但是他们并不满意其使用效果。重要原因在于股东价值管理只能在公司层面的投资决策、战略规划和绩效评价中使用,而无法引入到下属业务部门。股东价值管理理论的缺陷根源来自于理论创造者将现代公司简单认为是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契约,在设计管理模式时忽略了其他参与主体需求和资本市场效率影响①,导致其理论发展陷入困境。这也是该理论至今在包括我国在内许多国家的公司没有采纳的根本原因。

三、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实现价值的路径

整个20世纪90年代,虽然奉行股东价值管理模式的美国公司投资者取得了巨大收益,但是这个被Stiglitz(2003)称为“喧嚣的九十年代”的背后是财富分配的不均、层出不穷的公司欺诈丑闻和全球环境的恶化。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新千年网络经济破灭表明,一味通过提高公司内部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来创造价值的股东价值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同,对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追逐最终会摧毁公司本身。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浮现,强调公司社会责任以实现企业价值成为这一时期价值管理理论的焦点。

包括Freeman(1984)、Blair(1995)、Donaldson and Preston(1995)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学者普遍认为,企业决策应该是平衡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不仅仅是最大化股东的利益。但是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往往矛盾,同时由于各个企业资源禀赋差异,其履行的社会责任程度也不同。

那么企业应该选择何种战略进行决策来平衡利益相关者们的利益?企业所履行的社会责任会得到何种评价?围绕这两个问题的研究成为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Clarkson(1995)通过实证总结了五类典型利益相关者问题,并借用Carroll(1979)模型建立了利益相关者战略管理模式(RDAP模式),认为不同资源禀赋的企业可以采用相应的管理战略。例如企业资源禀赋高的企业可以采用预见性战略(管理关注、财务承诺等)来增加利益相关者利益,而企业资源禀赋低的企业只能采用对抗性战略(否认责任)忽略利益相关者利益。虽然对抗性战略与预见性战略的社会绩效评价截然相反,但也是企业合法的选择(Jawahar and Mclaughlin,2001)。RDAP模式虽然明确了利益相关者管理战略的具体含义和标准,但并没有说明对不同类型利益相关者应当采用何种战略。Jawahar and Mclaughlin根据Miller and Friesen(1980)提出的阶段顺序:创业、成长、成熟、衰退/再生,在资源依赖理论和期望理论基础上发展了RDAP模式,提出了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利益相关者管理战略,构建出按照企业生命周期和企业利益相关者类型两个维度的管理战略矩阵。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管理战略模式比较RDAP模式更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为企业管理者平衡利益相关者利益给出了管理指南。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分析,无论RDAP模式还是企业生命周期管理战略模式的立足点仍然是企业管理者,利益相关者仅作为关注对象却不参与企业管理,企业决策更多来自管理者对道德价值的判断,一旦发生偏离,管理者就会最大程度追求个人利益导致摧毁企业长期价值。D. Wheeler and M. Sillanpaa(1997)试图填补这一缺陷,他们相信公司长期价值有赖于纳入性利益相关者忠诚

的关系。在企业经营中,管理者与利益相关者共同就其关系进行诊断、对话和审计,确定为实现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基本标准和指标,最终明确企业战略。整个战略管理模式通过利益相关者纳入周期和利益相关者关系改进周期交叉运作来实现。

运用利益相关者战略管理取得社会责任的公司能否在资本市场实现企业价值,显然还需要实证研究成果的支持。早期的Cornell and Shapiro(1987)所提出的社会影响假说认为有良好社会责任公司的成本要低于其他公司,理由是对公司拥有隐性索取权的利益相关者在公司表现良好社会责任行为时期不会将隐性契约转换为成本较高的显性契约,所以这类公司就会表现有更高的财务业绩。虽然国内外大部分公开发表的实证研究论文(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均证实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存在确定的正相关关系②(Preston and O' Bannon, 1997; Simpson and kohers, 2002;王世权和王丽敏,2008;Lougee and Wallace, 2008),但是以平衡利益相关者利益为出发点的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模式至今还没有确定统一标准的绩效评价权重指标体系③,例如各类利益相关者孰轻孰重?各类反映利益相关者关系的指标孰轻孰重?所以,Jensen(2001)对现行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式展开了激烈批评,认为强调利益相关者价值的公司所设定的“多重目标就是没有目标”,公司在没有目标的情况下必然会迷失方向。

四、市值管理:经营价值的路径

进入21世纪后,强调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理论似乎在与股东价值管理理论的争论中占据了上风。社会责任投资基金和各种社会责任投资指数不断出现表明公司社会责任日益成为市场评价企业价值的重要

因素。一个重要发现是社会责任目前正在成为最大化公司长期价值的工具(Lougee and Wallace,2008)④。这使我们应当开始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理论是否意味着对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挑战?二是企业价值管理除了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以外,是否还存在第三条发展的路径?Jensen(2001)对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理论的重新解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进步价值最大化和进步利益相关者理论”(Enlightened Value Maximization and Enlightened Stakeholder Theory)为上述问题给出了答案。

Jensen认为传统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理论的根本缺陷在于违背理性公司应当遵守的单一价值目标原则。公司管理者为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价值所制定的战略,与公司同时追求当前利润和扩充市场份额一样充满矛盾。基于一个简单厂商利润最大化边际模型的分析,在不存在垄断和负外部性条件下(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为零),只有厂商产品边际收益大于厂商投入边际成本,社会福利才会增加。因此企业价值不但被Jensen赋予了新内涵,即“利润预期下的长期市场价值”,而且也得到了“当经济中的所有公司企图最大化自身公司总价值时,社会福利也达到最大”的著名论断。

Jensen对公司经营目标的新认识使股东价值管理理论与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理论形成了融合,他所提出的进步价值最大化和进步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包括四个观点:

1.价值最大化是评价企业的记分卡,其意义在于不是告诉公司管理者或员工如何发现和证实创造价值的动机和投机方法,而是告诉他们如何在行动中评价成功;

2.价值最大化并不是忽略或虐待利益相关者;

3.市场存在的负外部性和垄断问题应当交给政府解决;

4.进步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是通过监督审计公司来评价公司对所有重要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其目标是确保公司长期市场价值的稳定。

虽然Jensen的研究并没有给出企业价值管理具体模式,但是其最大的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了企业价值是利润预期下的长期市场价值这一重要概念,使人们认识到对企业的市场价值管理成为价值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三条路径,价值管理理论的研究重心也逐渐从价值创造、价值实现转向了价值经营。进入21世纪后先后兴起的基于预期的市值管理理论(Expectations-Based Management,EBM)、社会责任投资理论和宏观市值管理理论分别从公司(微观)、市场(中观)和政府(宏观)三个层次展开了市值管理研究,构成了现时市值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基于预期的市值管理理论

长期奉行效率市场理念的公司和投资者一直坚信市场价值是公司内在价值驱动因素的必然反映,然而从Biddle and Seow(1991);Biddle,Bowen and Wallace(1997)等学者的研究发现,股东总体回报与公司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甚至EV A都没有关系。Copeland(2004)通过对1992-1998年标准普尔500家公司经市场调整的股东总体回报率(Market Adjusted Return,MAR)与三个不同时期(当年、第二年、第三年至第五年)公司盈利预测变化率的回归研究,得出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是事实上投资者更为关心公司未来3-5年盈利而不是当期。这不但推翻了市场价值由企业内在价值驱动因素决定的观点,而且也为Jensen的企业价值定义提供了经验解释。

Copeland(2006)的EBM管理理论本质上是对股东价值管理理论的修正,

虽然其基础仍然是根据现金流量现值来判断企业价值,但是它将企业的利润预期作为构成企业价值的重要驱动因素,并开发了相应价值管理指标EBM⑤。与EV A等诸多价值管理指标相比,EBM指标的构成不仅限于公司的实际内部财务指标,无论是投资资本报酬率(ROIC)、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还是投资资本(IC),都要考虑到外部预期情况。公司管理者运用EBM形成从上而下围绕预期绩效的管理模式,从公司基层项目执行、公司中层项目计划到公司高层战略规划都必须符合外部预期下的预算要求,以避免投资过度或投资不足。所以公司只有创造出符合投资者对公司长期利润预期的经营现金流,才能保证公司市场价值稳定和增长。

(二)社会责任投资理论

依据Jensen的理解,公司市场价值长期稳定和增长除了公司自身的价值经营,还需要来自市场对公司与重要利益相关者关系的正确评价,换句话说就是企业能否真正创造价值取决于资本市场的正向判断。然而美国安然、世通公司出现问题后,以净资产收益率为基础的杜邦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被证明它并不是投资者对企业进行价值判断的可靠标准,投资者几乎对所有公司丧失了信心。社会责任投资理论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投资者价值判断标准这个空白,使得资本市场能够继续发挥对企业运作的控制功能,保证企业创造出的价值能够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社会责任投资(Social Responsible Investing,SRI)是指投资组合对投资对象在社会、环境和企业伦理方面进行价值判断,综合考察,最终形成投资决策的投资行为(Social Investment Forum,2005)。社会责任投资所确立的价值判断标准包括社会筛选(Social Screening)、股东请愿(Shareholder

Advocacy)和社区投资(Community Investment)。社会筛选是指投资者进行投资组合时,不仅根据财务绩效选择投资目标,而且要根据公司对社会的各项责任(包括社会、环境、雇佣关系、产品等)来选择投资目标;股东请愿是指投资者以股东的角色通过电话和信函等形式与被投资公司就社会、环境或治理方面的问题进行对话,敦促被投资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社区投资是指为低收入个人提供金融服务,为小企业和社区服务进行的投资。目前在国外根据社会责任投资的价值判断标准已经形成了正向社会责任投资、负向社会责任投资、慈善支持投资、环境技术投资、领跑者投资、可持续增长投资六大类社会责任投资基金(O'rourke,2003)。

社会责任投资本质上通过重塑投资者价值判断标准来影响被投资企业的价值管理过程和结果,促使被投资企业价值理念与投资者趋于一致,进而维护企业的市场价值。

尽管Hamilton(1993),Goldreyer(1999),Statman(2000)还有Bauer(2002)等学者的研究并没有发现社会责任投资基金与主流投资基金比较具有明显的超额收益,但是社会责任投资基金因其选择标准不同,其业绩也必然存在差异。所以,社会责任投资作为“公司与社会对话的工具”,它不但改变了公司传统内生的绩效评价模式,而且为企业市值管理提供了一个外生的综合绩效评价模式。

(三)宏观市值管理理论

对于像中国这样对资本市场还实行较为严格管制的新兴市场国家,上市公司长期股权分置状态导致人们无法运用市场价值来度量企业价值。股权分置改革作为解决中国证券市场效率问题的举措,开启了中国上市公司的

微观市值管理。一方面上市公司在可以运用多种市场工具增长市值或维护市值稳定,另一方面企业市值成为投资者评价企业经营业绩和个人投资业绩的新标准。

股权分置改革加速了中国经济证券化的进程,使得虚拟经济成为宏观经济的重要构成,对实体经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虚拟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避免虚拟经济过度膨胀,需要对资本市场的总市值进行宏观管理。所谓宏观市值管理,就是通过对资本市场供求的调节影响总市值,从而确保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最佳匹配与促进(施光耀和刘国芳,2007)。宏观市值管理的目标从数量上来讲,就是要使虚拟经济的总市值与实体经济的GDP之比,即经济的证券化率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对于如何保持经济的证券化率的具体措施,施光耀和刘国芳提出政府可以通过调节市场整体市盈率、提高上市公司利润率和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来实现的几点建议。

宏观市值管理理论指出了政府在市值管理中的使命及作用,但是并没有对政府在市值管理中的角色进行深入考察,也没有提出一个具体的研究框架和管理模式。如何在提出的总目标下构建合理的宏观市值管理战略和模式成为这一领域未来研究方向。

五、总结

价值管理理论研究变迁过程表明学者们经过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反思,希望运用各种实证研究方法建立一个能够覆盖所有价值驱动因素的价值管理模型,并以此为核心形成具有普适性的价值管理模式。然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市场经济水平增加了这一做法的难度。随着宏观经济、

企业组织和公司金融领域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价值管理理论的研究视角已从管理学扩展到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领域。因此借助关联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修正既有的管理模式和绩效评价体系正是发达国家学者今后的主要研究任务。而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当务之急则是要完善理论构架并设计出符合新兴市场经济特征的价值管理模式。

注释:

①Stem Stewart公司曾运用体现公司基本面的EV A指标和体现公司市场价格表现的MV A指标对2001年中国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EV A和MV A相关性仅为左右,远远低于美国市场和日本市场,这说明在弱效率的中国证券市场,利用股东价值管理指标来评价上市企业价值创造存在偏差。朱武祥、杜丽虹(2004)通过对中国佛山照明股份公司1993年至2003年股票投资收益分析后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②部分学者如Hadi(2003)对印度尼西亚企业和李正(2006)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无关或负相关。

③荷兰壳牌公司在1999年设计利益相关者管理指标体系中开发出7大类16个涉及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关键业绩指标,但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企业投融资运作与管理研究”课题组从我国2003年对1224家上市公司和3100家非上市公司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670份有效问卷中,有%的上市公司和%的非上市公司同时设定3-6个业绩目标,这些目标的经济内涵不具有“单调一致”性,因而容易引起企业在逻辑和行为上的混乱。

④Lougee and Wallace通过对美国DS400和S&P500公司在1992年-2006年期间的社会责任趋势以及社会责任趋势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表明,尽管美国公司在15年里逐步加大对形成社会责任正声誉的投资并取得了良好财务绩效,但与此同时这些公司的社会责任负声誉也逐渐增加,速度甚至超过正声誉。就公司管理者而言,他们更热衷运用资源获取社会责任正声誉以抵消会削弱企业价值的负声誉。

⑤EBM=实际EP-预期EP,或EBM=[实际ROIC-预期RoIC](IC)-[实际WACC-预期WACC](IC)+(ROIC-WACC)[实际IC-预期IC],EP为企业利润,ROIC为投资资本回报率,IC为投资成本,W ACC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公共管理学作业答案

作业一: 1.PDCA循环中P阶段是指(A) A)计划制定阶段B)计划执行阶段C)执行结果检查阶段D)处理阶段 2.与经济手段相比较,行政手段具有的特征是(B ) A)利益性B)无偿性C)间接性D)多样性 3.从历史的观点来分析,公共管理的主要研究途径不包括(C ) A)管理途径B)政治途径C)经济途径D)法律途径 4.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基本属性是(A ) A)公共性B)历史性C)政策引导性D)管理参与性 5.公共政策在现代公共管理中发挥的主要功能不包括(C ) A)行为引导功能B)利益协调与分配功能C)行为限制功能D)调控和规 6.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的相同之处是(A) A)管理的一般职能B)管理的性质C)管理的使命D)责任的性质 7.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者们由于学科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研究取向上展现出不同的风貌,从而显现出不同的研究途径。美国著名学者波齐曼主张的研究途径是(A) A)公共政策途径和企业管理途径B)管理途径C)政治途径D)法律途径 8.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是(B) A)政府组织B)非营利组织C)准政府组织D)事业单位 9.公共组织的本质特征是(D) A)权威性B)独占性C)政治性D)公共性 10.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问题特征的是(D) A)选择性B)动态性C)时效性D)静态性 11.在消费上,公共物品区别于私人物品的特征的是(C) A)竞争性B)排他性C)自然垄断性D)顾客导向性 12.当事情已经按照它固有的规律运行的时候,领导者就不要再左右它,而是让它按自己的方式进行,这种领导方式属于(D) A)集权型领导方式B)民主型领导方式C)参与型领导方式D)放任型领导方式 13.提出公民的需要就像“顾客”的需要的公共管理理论是( B )

(价值管理)价值管理

内部控制、价值管理和企业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价值最大化上升为公司整体的管理思想,价值管理作为一种以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增长为目标,在公司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中遵循价值理念。依据价值增长规则和规律,探索价值创造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技术,逐渐成为企业现代管理实践的最佳模式。1985年,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提出价值、价值链以及价值管理的思想,在过去近20年的时间里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被列为现代先进管理思想,成为研究竞争优势的有效工具。但其更多的是基于静态的概念分析,和对企业价值管理的常态描述,主要针对在某一时点如何进行价值定位、价值创造。现实中的情形与波特的理论构建有一些区别,因为企业总是处于一个纷繁复杂的、动态的环境中,并且这种变化的趋势有愈来愈快的趋势,所以企业必须在动态中进行价值管理。着重考虑如何在时变过程中动态地实现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即企业如何持续地创造价值并实现企业自身整体价值增加,这就是时变过程中企业的价值管理问题。显然,引入时间变量之后,我们有必要在波特竞争理论的基础上作出新的探讨,拓展企业价值管理的理论研究——着眼于持续地创造价值并实现企业自身整体价值增加,以使理论更接近现实世界。 现代企业理论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企业是一系列(不完全)契约(合同)的有机组(nexus ofincomplete contracts),是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企业是不同的要素投入主体之间组合的一组契约,这组契约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不同的要素投入主体可能拥有不同的偏好、资本、技能、信息和禀赋,理性的要素拥有主体参与到企业的契约中,向企业贡献自己的资源,以试图从企业的运营中获得回报。这组契约治理着企业发生的各种交易,使得其企业内部发生的交易费用低于由市场组织这些交易时所发生的交易费用,但由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经济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影响,这组契约通常又是不完备的,所以相对于市场而言,企业的契约是一种不完备契约。为了在取得低交易成本收益的同时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就需要在企业内部存在一个控制机制,来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和发展,这可视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而林钟高等认为内部控制应该是协调企业利益相关者相互利益关系,保障各利益主体的特定利益机制的根本性制度。 实际上,无论是为了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还是为了协调企业利益相关者相互利益关系从而保障各利益主体的特定利益,都离不开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共同治理。在涉及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企业要综合考虑其不同的主要互动对象的要求,进行自身定位。最重要的是,企业要避免与互动对象在价值取向上的冲突,如此才能保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企业必须考虑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企业的价值理念应顺应社会的价值取向。在新经济、新时代下,如何创造价值,以及实现价值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下的和谐分配,企业如何认识和把握内部控制的职能成为关键所在,同时它也是培育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手段。综上所述,把紧密相关的内部控制、价值管理合二为一,整体促进企业价值提升成为本文思索的重要理论课题。 二、内部控制和价值管理的融合研究:基于时变特征的互动性分析 进入新世纪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正处在一场变革的初始阶段,这场变革已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及其运作模式。组织再造、流程创新等名词变得十分流行,企业的概念不再局限于

学习公共管理学心得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一种行政理论的新范式 ——学习《公共管理学》心得体会 由于公共管理学是一种比较新的学科体系,在学习之前,其实我对这一学科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以为其就是行政行政管理学或者就是管理学,可经过对《公共管理学》认真的学习和思考,我发现其实并非如此。其实公共管理学是一种行政理论的新范式,理论体系非常新,属于典型的边缘学科,且整个学科体系还处于不断丰富发展之中,争论也十分激烈。虽然如此,并且学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我仍然觉得很有必要学习这门学科,因为公共管理学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着很重大的作用。经过学习,我觉得自己在这一学科知识上的收获的确不少,也纠正了许多看法上的错误!下面我就简单谈谈关于《公共管理学》学习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首先,我弄明白了什么是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学科即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记得第一次上课的时候,老师就出了一个问题写在黑板上: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______________ 规律的学科,它是在______________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问我们你们理解的公共关系学是什么样的呢? 我思考了良久,都不知道如何回答,公共管理不就是管理学吗?经过仔细认真的学习,我才知道,原来公共管理学是将一种客观的社会活动的公共管理及其过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具体点说,也可以理解为政府和公共组织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规律。这门课程不同于一般的管理或者行政学就在于,公共管理学不仅仅要研究政府组织的管理问题,而且也要研究作为第三部门的公益企业和事业组织、非政府公共机构的管理问题。政府组织的管理问题与第三部门的管理问题共同构成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围。 那么公共管理学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哪呢?首先离不开的自然是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组织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其次就是研究如组织、决策、沟通、协调、监控、评估等公共管理活动的过程及其环节也不容忽视;第三是研究如何应用具体地解决公共事务的管理问题,来便能够使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要掌握的问题: 一、行为科学理论 二、现代管理理论 一、历史背景 在经济学的课程中经常提到亚当·斯密的名字,这是因时古典经济学说作出了主要贡献。在他1776年发表的[论]一书中,他作出了对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中巨大经济利益的光辉论断。所谓劳动分工,即将工作分一些单一的和重复性的作业。他以制针行业为例,得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斯密认为,劳动分工之能够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是因为它提高了每个工人的技熟练程度,节约了由于变换工作浪费的时间,以及有利器的发明和应用。今天广泛普及的工作专业化,无疑是斯密在200多年前就提出的劳动分工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而20世纪前对管理最重要的影响还是产业革命,它开18世纪的英国,在美国内战结束后又传到了美国。在革命中,机械力迅速取代了人力,并且使在工厂中制造商品更加经济。以纺织业来说,在有100个人的毛毯厂中,有些工人专门纺线,有些专门染色,这样工厂就能制造大量的毛毯,而成本比原来低得多。但是,在这种工厂之中需要管理技能:管理者需要预测需求,保证手头有足够的羊毛用于纺线,向每个工人分派任务,指挥每天的生产活动,协调各种活动等。当在每个家庭中制作毛毯时,人们很少关心效?率,但有100个人时,如何使工人满负荷工作就变得非常重要了。于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就成为必不可少了。 机械力的出现,大规模生产,随着迅速扩展的铁路系统。而带来的运输成本的降低,以及几乎没有任何政府法令的限制,这一切促进了大公司的发展。像标准石油公司这样的大 企业建立起来了。这些大企业需要规范化的管理。因此,规范化的管理理论在20世纪初叶也逐渐建立起来了。 二、古典管理理论 1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1)泰罗(1856~1915)简介:美国人,普通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车床前的工人” 主要著作:《计件工资制度》(1895年)、《车间管理》(1903年)、《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 (2)科学管理理论的指导思想、四条原则和三大实验

价值管理理论发展

价值管理理论发展:回顾与展望 [摘要] 关于价值的管理,不同领域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企业战略管理学者从战略角度、企业财务管理学家从财务角度分别对价值管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本文站在公司理财的角度对已有的价值管理概念进行了简单的综述,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上,总结出价值管理的本质特征,并对于目前价值管理零散的、不系统的业绩评价及信息披露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建立系统完善的基于价值的信息披露体系是今后价值管理理论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价值管理企业价值观价值信息系统 一、引言 随着20世纪80年代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出现,奠基于经典经济学价值创造原理的价值管理(VBM),发端于公司控制权市场上的恶意收购活动,并于9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地拓展和运用,涌现出了一系列有关价值管理的理论观念和实务方法(王平心,吴清华,2005)。 关于价值的管理,不同领域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VBM是众多商业学科和商业主题的综合。从财务角度而言,VBM将创造股东价值这一目标同折现现金流量估价模式结合了起来。从公司战略角度而言,价值创造是投资于同现存的以及潜在的竞争者都存在某种相对优势的公司的结果。从会计角度而言,VBM采纳了公司会计报表的基本结构,并根据自身的要求进行了修改,最后,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而言,VBM认为评价和奖励对于引导员工的行为很重要。因而VBM系统是由一套旨在鼓励员工为股东价值而设计的评价和激励系统构成的(约翰·D·马丁等,2000)。本文将站在公司理财的角度对已有的价值管理概念进行简单的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价值管理的本质特征,对价值管理理论的发展

20世纪管理理论与思想的发展演变

20世纪管理理论与思想的发展演变 随着历史的进程,管理的含义、内容、方式及特点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综观20世纪管理理论与思想史,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其演进分以下几个阶段。 20世纪初至30年代:科学管理阶段(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 这一阶段对科学管理作出重要贡献的代表人物有: 1)“科学管理之父”——泰勒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德瓦尔钢铁公司总工程师泰勒致力于企业管理改革的研究,创造了一套科学管理方法,并于1911年出版了理论着作《科学管理原则》,提出以计划、标准化、统一管理作为三条基本原则来管理生产,代替以往的经验法则,从而奠定了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标志着科学管理思想的正式形成,人们称之为“泰勒制”,泰勒也被誉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由于“泰勒制”的推行,使美国当时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3倍,对世界的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后,泰勒的追随者也对科学管理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有:亨利·甘特,创造了“甘特图”,提出了“劳动报酬奖金制”等;弗兰克·吉尔布雷在建筑业中研究发展科学管理,在动作研究、工作简化方面作出了独特贡献;埃默森,着有《十二条效率原则》一书(1912),被称为“效率大师”。 2)管理理论之父——亨利·法约尔 亨利·法约尔的理论贡献体现在他的着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当中,他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他的管理理论;①将管理职能与经营职能分开;②提出了组织经营的14条原则;③提出了能力与管理层次对应的原则(法约尔法则);④提出了合理管理幅度的原则以及在一定范围内同级下属可自行协商相关问题的法约尔跳板原则。此外,法约尔还提出了对管理者素质和知识的要求。法约尔所提出的上述管理的理论要素和原则,对后来的管理理论研究具有深远影响,很多方面直到今天仍然为管理工作者所采用。 3)组织管理之父——马克斯·韦伯 马克斯·韦伯创立了行政组织设计理论(又称古典组织理论),因而被称为“古典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正式的、非人格式的“理论的行政组织体系”,他认为这是对个人进行强制控制的最合理手段,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形式,而且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组织。他的这些思想体现在其着作《社会和经济理论》之中。 此外,詹姆士·穆尼在与赖利合着的《组织原则》一书中,提出“协调、等级、职能”三原则,并提出管理是指导、激励别人的方法和技术,组织是把各种不同职责联系成一个协调的整体的方法。有突出贡献的英国着名管理专家林德尔·厄威尔,把泰勒、法约尔、穆尼等人的理论联系起来,系统化,并提出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三职能和预测、协调、指挥三项指导原则。 科学管理阶段的研究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这是科学管理的最大缺陷。 30年代到6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及管理理论丛林的发展阶段 行为科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这时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需要更先进的管理方法。此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之科学管理思想阶段及其管理方法不注重人的因素常导致管理效果欠佳,这就促使管理学家们从人类行为的角度对管理进行研究,提出了各种行为科

公共价值管理

一、公共价值管理的理论基础 公共价值管理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三个: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网络化治理理论。(一)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理论战略管理理论最初是一个军事领域的概念。二战后, 伴随着工商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战略概念被引入工商管理领域, 最终演变为一种新的管理研究途径或新学科分支。此后, 工商等私人领域的战略管理得到极大的发展。战略管理在私营部门的成功启发了政府等公共部门, 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浪潮下, 包括战略管理在内的私营部门管理思想开始逐渐被引入公共部门。作为克服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以内部定向、不考虑外部环境、长期目标或组织未来等局限性而被引入公共部门的一种管理理论, 战略管理将关注的焦点由内部转向外部, 从注重日常管理转向组织未来的发展管理; 它着重考察组织的内外环境, 确定组织的目标和使命。〔1〕在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理论的倡导下, 公共管理者开始从专注于政策执行和埋头日常事务中超脱出来,关注组织外部环境和长远目标, 所有这些, 都为公共价值的创造提供了可能。因此,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为公共价值 管理提供了理论启发。Moore等学者甚至认为, 公共价值管理就是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新发展。(二) 新公共服务理论本世纪初, Robert. Denhardt夫妇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而建立起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Denhardt夫妇指出: “所谓新公共服务, 指的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2〕与以往传统行政理论将政府置于中心位置而致力于改革和完善政府本身不同, “新公共服务”理论将公民置于整个治理体系的中心; 强调公共管理的本质是服务,政府或公务员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公民明确表达并实现其公共利益, 而不是试图去控制或驾驭社会, 即“服务而非掌舵”。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看来, 行政官员在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 应该积极地为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努力地建立一些具有回应力的公共机构去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新公共服务理论推崇公共服务精神, 旨在提升公共服务的尊严与价值, 重视公民社会与公民身份, 重视政府与社区、公民之间的对话沟通与合作共治。可以说, 新公共服务理论己经从静态的层面提出了政府必须以回应公众需求作为出发点, 而不再是仅仅为了追求效率或者其它的市场价值, 忽略“船”的主人。公共价值管理吸收继承了上述理论的合理内核, 并对之作了发展。(三) 网络化治理理论公共价值管理也是对网络化治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学者普遍认为,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网络化治理时代。网络化治理理论认为, 新公共管理倡导的民营化, 使得公共服务不再由公共部门垄断供给, 越来越多的私人部门和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壮大, 形成了所谓的第三方。这种转变, 使得政府的工作重心由传统的公共服务供给转变为如何构建以及管理公共服务的递送网络。与传统公共行政相比, 网络化治理包含更多的介入式参与, 要求改变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 转变资源分配方式, 寻求政治上的变动。网络化治理通过公众参与范围的不断扩大, 来提高政府决策的合法性, 公共价值管理理论正是在回应网络化治理过程中产生的。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将其实践建立在对话和交流之上,这正表现了网络化治理的特征。构建成功的关系网络是网络化治理的关键, 也是适应网络化治理的公共价值管理的重要目标。〔3〕此外, 在传统公共行政中, 由于政府的角色是垄断公共服务供给, 因此, 其工作的主要着眼点是思考如何以更高的效率来执行政策和递送公共服务, 而在网络化治理中, 由于政府的主要工作是构建和管理好公共服务的递送网络, 因此, 其工作的主要着眼点就演变为如何组织各种资源(常常不属于自己的资源) , 创造公共价值__ (一)“经济人”假设 新公共管理承袭了现代经济学理论的人性假设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公共部门的制度设计,这是新公共管理与民主社会核心价值冲突的核心。很显然,一个受利益动机驱动的组织显然无法太多关注公共利益。既然个人利益是其核心理念,那么任何关于“公共利益”的概念都变得毫无意义,这最终必将引发公共利益与公共伦理的危机。(二)政府的角色定位新公共管

公共管理的发展

公共管理的发展 篇一:我国公共管理发展的历程、成就与经验教训我国公共管理发展的 历程、成就与经验教训 王海燕 02- 0078- 03 一、我国公共竹理发展的历程回顾 1980年一1988年,我国公共竹理发展的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是我国公共竹理发展的起步阶段。在这一时期,公共竹理的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体制发展得到了初步的恢复和重建。在实践方面,这一时期公共竹理的发展卞要表现为两次政府行政机构的精简和改革。1982年,中央行政体制改革开始启动,在这次行政机构改革中,国务院工作机构总数由原来的100个减少到61个,通过改革,人员编制缩减约25%,领导职数减少了67%,取消了领导十部终身制。第一次行政竹理体制改革的特点是精简机构和人员,推进十部的年轻化,但并没有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任务,所以,国务院行政机构不久又膨胀起来。鉴于第一次行政体制改革的教JIB , 1988年的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日标是理顺关系、转变职能、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并着乎建立公务员制度 (二)1989年一1992年,我国公共竹理发展的过渡阶

段。由于受国内治理整顿的影响,这一时期,无论是公共竹理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发展,都处于一个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公共竹理的发展是在建设社会卞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进行的,并再次提出了以政企分开为核心内容的政府职能转变任务。但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经济体制还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因此,无法为政企分开和职能转变提供充分的动力,所以,这一阶段公共竹理体制的改革也很不彻底,政府行政机构改革后,国务院组成机构由原来的42个减为41个,人员编制减少了20%。这一阶段公共竹理的发展带有一定的过渡性质 1993年一20XX年,我国公共竹理发展的快速推进阶段。1993年一20XX年,是我国公共竹理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在这个大背景下,无论是公共竹理的理论研究还是公共竹理体制的改革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公共竹理的理论研究来看,这一时期公共竹理的研究刊物迅速增多,研究队伍逐渐壮大,研究内容日益广泛,研究方法不断改进。公共竹理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推动着实践的发展和进步,这次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使政府职能得到进一步转变,为推动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扫除了许多障碍。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习题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一、单项选择题 1、自从有了人类集体劳动,就有了()。 A管理思想 B管理活动 C管理理论 D上述三者都有 2、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 A韦伯 B泰罗 C法约尔 D梅奥 3、人际关系学说理论认为,人是()。 A经济人 B复杂人 C自我实现人 D社会人 4、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 A梅奥 B泰罗 C韦伯 D法约尔

5、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 A管理的职能 B提高劳动生产率 C管理的原则 D提高劳动积极性 6、法约尔提出的管理原则有()。 A5项 B10项 C14项 D6项 7、后人称法约尔为()。 A管理理论之父 B管理过程理论之父 C组织理论之父 D科学管理之父 8、管理学产生的萌芽阶段是()。 A19世纪20年代~20世纪初 B18世纪~19世纪末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9、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作()之中。A《科学管理原则》

B《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 C《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 D《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 10、梅奥实验经历了()个阶段。 A4 B10 C5 D6 二、多项选择题 1、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A泰罗 B韦伯 C德鲁克 D梅奥 E法约尔 2、法约尔认为管理这一职能活动由()职能组成。A指挥 B计划 C组织 D人员配备 E控制 F协调 3、以下属于法约尔管理14项的有()。 A统一领导 B等级链

C管理宽度 D职权和职责 E集体精神 4、韦伯认为存在的纯粹形态的权利有()。A社会权利 B自然权利 C理性一合法权力 D传统权力 E超凡权力 5、现代管理理论的新思潮包括()。 A管理组织的虚拟化理论 B自我管理理论 C知识管理理论 D企业再造理论 E学习型理论 F人本管理理论 三、简答题 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现代管理论学派主要有哪些? 3、简述麦格雷戈的“X——Y理论”的要点。 4、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论述题

公共价值管理范式探析

公共价值管理范式探析 未来社会是一个去中心化经由集体行动的逻辑建构起来的公共领域,将体现出公共交往空间不断扩展、对话交流与合作治理意识不断强化、网络式革命蓬勃兴起等新态势。与此同时,公共教育、社会保障、金融稳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时隐时现且未得到有效解决,各类突发事件渗透到人类活动各领域,引起社会恐慌和秩序混乱。面对日益变幻的社会环境和日益棘手的公共问题,每个研究公共行政的人都应承担起发展前瞻性思考、批判性回应的能力,积极实现公共行政实践解决社会复杂问题进而提升人类普遍福祉的使命。本文以克服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等行政范式在新型社会形态和公共问题下的功能性反常与危机为出发点,试图探寻一种新的适应性公共行政范式即公共价值管理范式,并对这一范式的核心要素进行系统建构,以期能有效解决复杂适应性的公共问题并为推动公共行政理论及政府治道的发展提供参考。 公共价值管理范式不仅是社会环境变化和社会问题变迁的共同作用,它也是在各种行政理论的纷争与冲突之中发展起来的,本文首先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理论要点进行分析,为更好地理解公共价值管理所蕴含的价值、精神和内容奠定基础。接着,对公共价值管理范式的核心内容进行合理想象与建构,即公共价值管理范式包括创造公共价值的崇高使命、二元辩证性的行政理念、政治与行政的协调性关系、受到高度重视的公众偏好、灵活的公共服务供给途径、合作性的主体间关系、社会设计取向的公共行政过程及复合式公共责任体系等要素,并从关键目标、人员角色、公共利益界定、组织形式、行动氛围等方面对公共价值管理范式、新公共管理范式和传统公共行政管理范式的特征进行比较全面的概括。最后,对如何提高公共价值管理范式的可接受性及可操作性从公共价值启蒙的角度进行微探,以期从思想理念上促进新范式的发展和成熟,使其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公共行政范式。公共价值管理范式作为一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行政范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学者和行政领导者的重视,拥有迅速成长的潜力。 本文以理论核心要素为主要视角对公共价值管理范式进行系统理论建构,试图为政府行为和行政改革提出有价值的参考,作为建构性理论研究,本文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政府行政改革的启示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政府行 政改革的启示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启示 摘要: 从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就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而西方各国相继掀起了政府改革的浪潮。几十年来,我国行政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取得了重大进展,西方的改革则使支配了20世纪大部分时间的以官僚制为基础的传统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以市场为基础的新公共管理模式,并取得了极大的成效。本文重点分析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观点以及西方的成功经验,以期从中寻找适合我国国情并具有借鉴意义的观点,为我国进一步推进公共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从而进一步深化我国政府改革。 关键词: 新公共管理理论西方国家行政改革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的产生是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理论危机以及现实实践过程中的挑战双重合力所导致的结果。他们贯彻“人首先是一个经济人”的经济学理论假设,认为市场可以取代政治或行政成为管治社会的主导机制,只有将“经济效率”奉为最高标准,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应用交易费用分析来节约交易成本,使代理成本最小化,才能使众多自利的个体走到一起,增加社会福祉,强调政府公共管理应当像企业管理那样,将效率放在首要位置。 其主要思想为:(1)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2)新公共管理把一些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3)政府应广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4)政府应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5)政府应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6)政府应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和质量;(7)政府应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则,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8)公务员不必保持中立。 二、我国政府行政改革存在的部分问题和缺陷 1、行政改革在决策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和缺陷 我国政府在干预选择失当,不合理的限制性规章制度过多过细,公共产品生产的比重过大;对各种政策工具选择及搭配不适当,过多地运用行政指令性

公共管理学简答论述整理

公共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四、简答 1、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有哪些? 答: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2)欧洲或莱茵模式3)东亚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2、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有哪些弊端? 答: 1)政企不分,政资不分;2)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3)权力过于集中; 4)政治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薄弱。3、入世后,我国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面临哪些严峻的挑战? 答:1)入世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冲击2)入世对政府管理的法制化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3)入世对公务员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论述题 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答:第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第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第三,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第四,就人事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的多。第五,与私人部门的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包括广泛而复杂的政府活动,因此它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的特点。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公共管理与其它体制不同点有哪些?答:1)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力度和方式是不同的:(1分) a,20世纪30年代以前,各主要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都奉行自由经济政策,(1分)奉行三个原则: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契约原则、自我负责原则(3分)b,由于爆发经济危机,二战以后,凯恩斯主义成为主流,各主要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了干预主义政策(1分)c,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滞涨”现象,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由此兴起(1分) d,80年代以后西方的政府管理改革在相当程度上是按照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的思路来进行的(1分)2)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别,各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也是不同的:(1分)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1分);欧洲或莱茵模式(1分);东亚的政府主导模式(1分) 3、案例分析: 温州市政府的“无为与有为” 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无为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动力和内因,而政府的“无为”为之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温州市市长曾说:“在温州,凡理论和实践发生矛盾时,先服从于实践。”于是个体工商业、服务业、家庭工厂、挂户经营、雇工经营、买卖合同、长途运输等,只要上面不管,就都让它发展。 1984年在平阳县钱库镇出现了私人钱庄。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坚决取缔,而温州各级政府因为考虑到钱库镇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没有强制取缔,而是在争取钱库镇的银行和信用社率先实行

现代管理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现代管理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工商1401 赵博文 现代管理理论,是西方管理理论与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各种因素共同作用,持有不同观点的各个学派不断涌起,形成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形势。由此,各种新的管理理论不断出现,在交织碰撞中形成了现代管理理论的体系。 二战时期,随着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导致工业生产专业化和联合化在不断提高。传统的孤立、片面的管理方式无法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为管理学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动力。而战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等辅助学科的发展又为管理理论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于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曾经的管理理论迎来了转变的机遇。 现代管理理论的生父切斯特·巴纳德早在1938年就提出组织以协作系统方式运作。然而他的思想当时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巴纳德的思想引发了现代管理理论重视系统理论及其与组织关联性的风潮。研究者们认为,组织以开放式系统方式运作。组织与外界环境间处在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管理者必须有效管理系统各个部分。 早期的管理学家,对于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的创新是值得赞扬的。但随着更多管理原则中的例外情况在实践中的出现,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原先的管理理论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是

以权变学派主张的因组织、员工所处环境不同,组织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的理论。在其不断地研究中,它们将组织规模、技术的常规性、环境的不确定性及个体的差异作为影响管理方式变化的重要因素。另一个理论就是由人工智能之父,赫伯特·西蒙,结合了社会系统学派理论,通过吸收古典管理理论、行为学派理论及计算机科学理论所创立的决策理论。他提出要重视管理的决策职能,并提出人有限度理性行为命题和“令人满意决策”准则。倡导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不要寻求绝对最优方案,而要根据相应情况选择最满意的方案。可以说,这两种理论为主的新理论的补充,使现代管理理论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20世纪80年代后,社会、经济、文化迎来了更迅猛发展。其中的信息技术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出现,使世界经济信息化、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加强、企业竞争加剧。由此,管理理论为了适应时代进步,又产生了更新的变化。如重视非理性主义倾向及企业文化的塑造、战略管理理论提出、企业再造理论出现,以及由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等众多观点的提出,使企业管理更重视通过信息技术为媒介。由高层管理者制定战略,由中下层管理者通过信息技术接收战略并针对工作流程进行优化,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重视企业对新经验、技术的学习,重视员工自身学习,从而使现代管理理论更好地融入企业现实发展中。而一直到今天,20世纪80年代后丰富发展的现代管理理论,还在影响着我们。 现代管理理论,是对近代管理理论的综合,是一门管理的科学。

公共价值管理:公共管理的一种新视角

公共价值管理:公共管理的一种新视角 本文根据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整理及有关实践的思考,在网络化治理模式的基础之上,基于对传统公共管理范式缺陷的批判,阐述了一种新兴的公共管理途径——公共价值管理(Public Value Management)。这一范式认为,公共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创造公共价值。当代的公共管理者应与传统的管理者不同,他们不应该仅仅是遵守上级对公共组织的职能和运行方式的明确规定,维持并改善组织的运转。作为战略管理者,他们需要改变组织的角色,要能够发现、定义和创造公共价值。 其责任不是确保组织的延续,而是作为创造者,根据情况的变化和他们对于公共价值的理解,改变组织的职能和行为。在PVM范式中,公众偏好被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它更是利用现代发达的科学技术,通过对网络化治理模式的采用,将其实践建立于对话与交流的体系之上,使得公众参与商议的有效性和服务供给的实效性都大大增强了。在这一合作参与的过程中,在相互尊重与知识分享的背景下,人们之间也构建了成功的关系。 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开篇导论,通过对与传统管理理念相对应的行政管理范式变迁的批判,引出了公共价值管理范式的诞生;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大致介绍了目前所能搜集到的国内外的相关资料,简要地概述了各自的内容,并特别强调了其中最重要的5篇文献;第三部分介绍了公共价值管理的构架,具体的内容包括公共价值的定义、构成、确定、公共价值管理的框架(目标、手段、预算、责任的主导模式、评估)、核心目标、目标的实现途径、怎样选择公共价值的供给途径、作为一种绩效衡量尺度的公共价值、行政文化的转变、公共价值管理中的民主与效率问题等十大要点;第四部分是案例介绍与解读,在PVM范式的框架下分析了庆元技能型政府的案例;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思考了PVM范式在中国的引入,将为中国政府职能改革带来的启示。作为一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管理范式,作为一种已经在某些国家展露头角,并日益得以重视的管理途径,作为一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具有先进思想的领导人都多少有所涉及的管理理念,PVM范式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迅速的成长能力。本文第一次对PVM范式的理论、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第一次在PVM范式的框架下分析中国的案例,也是第一次利用PVM范式对中国政府的行政管理改革提出建议和意见,作为创新性的研究,就固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公共管理学得发展趋势 回顾历史,就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诚如陈振明老师指出得“当今社会科学在经历了长期得专业化分化与初步交叉、融合之后,已大踏步地向杂交、综合与整体化方向发展”(陈正明,1999),但就是作为公共管理学得主流研究模式——实证研究模式——将不会随着这种整体化趋势得发展而被彻底转变,与之相伴得就是诠释研究与批判性研究成果得不断累积与丰富。本报告此节将以上述得三种研究模式、以及达尔所提出得“公共行政科学得三个问题”为视角而简单探讨公共管理学理论得发展趋势。 (一)三种研究模式 1986年,美国公共行政学者怀特(Jay·D·White)在《公共行政评论》杂志发表《公共行政得知识增长》一文指出公共行政学研究有解释性研究(positive,即实证研究)、诠释性研究(interpretive)与批判性研究(critical)等三种研究模式。 1、解释性研究 解释性研究属于“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得逻辑与方法论都有着深远影响得实证主义哲学传统”,试图构建解释与预测自然与社会事件得理论框架。一般来说,自然科学与主流社会科学都就是典型得解释性研究,遵循解释得演绎模式与归纳模式。 实证研究在公共管理(行政)学得历史进程具有重要得地位,至本世纪初,实证研究仍然在公共管理学扮演重要角色。国内有学者总结了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得前沿性研究成果,并认为交易费用研究、委托-代理理论、哈默尔与古德塞尔关于官僚制度得争论、街头官僚理论、官僚重塑模型、公共管理中得领导、新公共管理、公共预算理论均以实证研究为主,这些模式将会继续在公共管理(行政)学领域得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今,交易费用研究备受推崇,威廉姆森与奥斯特罗姆于2009年共同获得了当年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进一步激发了交易成本研究得热情,该领域已经吸引了许多公共选择学者得注意,如奥斯特罗姆夫妇。以威廉姆森、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为代表得学者,运用制度经济学得相关理论,深入研究公共管理(行政)学得相关问题。 与交易费用研究一样,公共行政(管理)学中得委托-代理理论也源于经济学,90年代之后,获得长足进步。委托-代理理论与交易费用研究、官僚研究存在一定重合,但侧重不同。之前得官僚研究主要集中于历史与规范分析,经常运用定性得评估,而委托-代理理论在更加抽象得水平上,运用统计分析与实验方法检验相关假设。不仅如此,公共行政学得委托-代理理论还发展了经济学得委托-代理理论,更多地强调层级制结构、政治制度设计得作用,有助于加强公共行政学得制度分析研究。需要指出得就是,威廉姆森将复杂多变得经济关系简化为合同,委托代理理论则将其简化为委托代理关系,这种简化如果在经济领域尚算合理得话,那么将其运用于公共行政学研究得政府官僚制机构又有多大得适用性?这就是需要理论家们深入反思得问题。 哈默尔与古德塞尔关于官僚制度得争论、街头官僚理论、官僚重塑模型都就是以官僚制与官僚人员为核心进行得讨论。官僚制及相关问题一直就是公共行政学、管理学甚至社会学研究得重点。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影响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影响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遭到了不少的批评,但这并不影响它作为公共行政发展的总趋势。它通过推进改革管理的整体的多元化和公共管理手段的企业化,促使政府不再担当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惟一提供者,而是担当公共事务的促进者和管理者,它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的有效性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新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构成了对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范式的严峻挑战,它改变了传统行政学的研究范围、主题、方法、学科结构、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式,日益成为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的主流。“新公共管理”有其新颖、合理之处,它反映了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实践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公共部门管理研究的新成就。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相比,“新公共管理”范式具有一系列创新,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新公共管理”为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奠定了更广泛、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新公共管理”开阔了公共行政学的理论视野,具有一系列主题创新;第三,“新公共管理”建立起一个更加全面、综合的知识框架;第四,“新公共管理”提供了一种当代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新实践模式。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评价与探析可取之处 ◆以全新的改革理念和独特的经济学视角 ◆重新审视了传统公共行政中许多被奉为经典的不可移易的行政法则 ◆提出了一些颇具创新和启示意义的新观念和新举措 ◆拓宽了公共行政的研究视野和领域 其为改善政府绩效所做的积极的探索和努力, 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新公共管理改变了传统公共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定位: 即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自我服务的官僚机构,政府公务人员应该是负责任的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社会公众则是提供政府税收的纳税人和享受政府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或客户,政府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应增强对社会公众需要的响应力 缺陷 ◆新公共管理承袭了现代经济学理论的经济人的人性假设,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公共部门的 制度设计,这导致新公共管理势必与民主社会核心价值产生冲突,过分倚重经济和效率价值重新审视了传统公共行政中许多被奉为经典的不可移易的行政法则; ◆尽管新公共管理也强调服务行政,,但其强烈的管理主义取向及对市场机制的不当崇拜所导致 的公共行政基本价值偏颇,,使其更多地是从成本效率的角度来对服务行政加以阐释和实践的。 凸显和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注重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固然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却绝非全部。

第二章 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知识点

第二章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第一节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渊源 1.选择,填空 (1)古典学派理论。弗里德里克·泰勒为代表。古典学派关注焦点是“效率”和“经济” (2)行为学派理论。梅奥著名霍桑实验,证实人不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生产效率取决于士气高低,用“社会人”概念取代“经济人”,将非正式组织概念引入管理学。(3)决策学派理论。决策学派以赫伯特·西蒙为开端。主张以满意取代最优。 (4)系统学派理论。系统学派以切斯特·巴纳德将组织视为一个社会系统而得名,巴纳德认为,组织是协作的系统,包含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联系。 (5)新管理主义理论包括:企业再造理论、虚拟企业、学习型组织 (6)政府失灵是以布坎南为代表的 (7)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人是一个自利的、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得人。 (8)交易费用理论关注焦点:是如何降低交易费用 2.名词解释: 公共选择的定义:是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资源在公共领域的分配,是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将个人的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政府失灵的定义: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公共支出成本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这样一些情况。寻租的定义:人类社会中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活动,或维护既得经济利益或对既得利益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是用较低贿赂成本获取较高收益或超额利润的活动。 3.简答 1.公共选择理论的内容:基本假设:人是一个自利的、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得人。它认为,人类社会由经济、政治两个市场组成。试图把人的行为的这两个方面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用经济学方法和基本假设统一分 析人的经济与政治行为,即人们通过货币选票、民主选 票寻求自己效用的最大化。拆除了经济学与政治学的传 统壁垒。公共选择作为非市场的集体决策理论,具有 三个规定性:集体性;规则性;非市场性。 2.政治市场和经济市场在交易上的重要差别(了解):① 经济市场交易私人物品,交易媒介是货币;政治市场交 易规章、政策、议题等公共物品,选择媒介是公共选择 工具:投票、利益集团、代议制、政党、政府等。②市 场交易是在单个人和单个厂商间进行;政治市场交易是 在集团、政党间交易;③经济市场交易是自愿平等等价 交易;政治市场交易非自愿性、不平等性、强制性。 3.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启示(了解): ①用经济学方法和假设研究政治,建立严谨的有关政府 一般理论的努力,为公共管理学研究提供了经济学视野 和新的研究途径;②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过程得矛盾性、 投票制度的虚伪性、少数利益集团对决策过程操纵性的 分析引发对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及带来的种种弊端的 反思;③强调规则、立宪和立宪限制重要性的思想,改 革政治先改革规则、市场失灵根源是现行法律-政治规则 失灵,使公共管理从规则制度创新层面研究。 4.权力寻租与贪污腐败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1).权利寻租只是谋取经济利益,而贪污腐败还 有用权利帮助他人谋取非法利益和用权利压人。 2).寻租有可能合法,而腐败本身就是一种违法。 联系:.都是通过权利谋取经济利益。寻租可以导致腐败, 寻租是腐败的根源,所以就有了寻租性腐败。 4.案例分析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站 2007年1月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宣布,为了缓解环境污染 问题,将在六里屯新建一个垃圾焚烧发电站。海淀区市 政管委会负责人表示发电站的环境影响评价,规范选址、 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规划意见书等已经获得有关部门批 准。方案公布以来当地居民强烈反对,担心垃圾焚烧产 生的二垩英会使环境恶化。国内一些专家认为当前无法 实现二垩英德在线检测,更难做到超标后的及时处理, 同时对报告中的民意调查产生质疑。鉴于相关方面的强 烈反对,国家环保局建议该项目在进一步环评论证前予 以缓建。 阐释上述案例中体现了公共管理学的哪些理论? 1.利益集团理论 该案例中存在两个截然相反的利益集团:以环保局为代 表的主建方,和以当地居民为代表的反对方,主建方拥 有更强的势力,是地位特殊的行政机关,掌握行政资源, 拥有信息优势和专业的人员,能够很好的聚集本集团的 利益诉求,对公共选择有较大影响力, 反对方,人数上占优势,实际上人多力量小,在整个博 弈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主建方在相当程度上左右者着 项目的决策。 2.寻租理论 在本案例中,环保局官员掌握审批权,具有稀缺性和排他 性的垄断,这一特权所能带来的垄断利润正是一种租金, 各方会对此展开寻租。 3.委托一代理理论 环保局作为政府部门,扮演着市民的环境保护代理人的 角色。作为代理人的环保局拥有比居民更多的信息优势, 而居民相对地处于一种“无知”的状况,不能了解或不 能真实地了解实际情况。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环保局 有动机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而夸大有利的信息,操 纵和影响着评估工作。正因为如此,此专家对环评结果 的表示质疑。 第二节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 一、选择填空 1、以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一文的 发表为标志,公共管理研究进入学科前期——行政学阶 段。 2、公共行政学科贯穿始终的核心问题是政府机构的运行 问题,争议的焦点主要是政治与行政的关系。 3、罗森布罗姆认为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研究取向 的多样性。它与私营部门管理最大的不同是强调公共性。 4、公共管理总体上可以分为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两大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