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中化学教案醇的教学案例.doc

高中化学教案醇的教学案例.doc

高中化学教案醇的教学案例.doc
高中化学教案醇的教学案例.doc

精品文档

高中化学教案醇的教学案例

篇一:高一化学醇类教学设计篇一:高一化学乙醇教案乙醇的探究式教学设计及案例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及作用在初中学生只是简单地了解乙醇的用途,没有系统的学习其结构和性质。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重要的烃的衍生物;对高一学生来说知识点较多,难度较大;因此,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力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关于乙醇的结构在初中学生没有接触,让学生在认识乙醇球棍模型的基础上,通过钠与乙醇反应的探究实验,明确羟基的官能团地位,加深对乙醇结构的认识。乙醇的催化氧化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生没有知识基础;因此,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做好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是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探究,学会由事物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1 / 23

精品文档

的表象解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通过动手实验,规范学生操作,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能

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解析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揭示问题,讨论释疑,动手实验,学习对比、推断等多种科学探究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3.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课的重点:官能团的概念,乙醇的组成和结构简式,乙醇的取代反应与氧化反应。(2)本节课的难点:使学生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反应。二、教学方法分析本节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提出问题:观察乙醇的物理性质→回忆乙醇的组成→观察乙醇的球棍模型→描述乙醇分子中原子的连接情况→实验验证: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进一步假设乙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断键方式→实验验证:乙醇的氧化反应→总结乙醇的结构和性质→课后活动三教学过程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2 / 23

精品文档

【背景动画】以古代有关酒的诗词导入新课。【展示】取一瓶无水乙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酒精的一些物理性质,如呈液态,易溶于水,特殊的香味等。【质疑】乙醇与前面学习的有机物(烃)的物理性质有何不同?为什么?让学生进行总结,同时引导学生从结构的角度去考虑性质不同的原因。【展示】展示乙醇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动手拆插乙醇分子模型,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乙醇的分子结构,在乙醇分子中存在哪些我们熟悉的原子团?【讨论交流】学生分析得出:在乙醇分子中存在—c2h5和—oh。【质疑】这些原子团还存在于哪些分子中?它们与乙醇在结构上有哪些不同?【讨论交流】分析得出:在c2h6中存在—c2h5,在h2o分子中存在—oh。【进述】从乙醇的分子结构不难看出:乙醇分子既可以看成是乙烷分子中氢原子被水分子中羟基取代;也可以看成是水分子中氢原子被乙基取代。【归纳】烃的衍生物的概念

【板书】像乙烷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者原子团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3 / 23

精品文档

所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称为烃的衍生物【提问】除了乙醇还能举一些其它的例子吗?【讨论回答】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硝基苯、溴苯等【质疑】烃的衍生物跟相应的烃是否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讨论回答】不同。因为取代氢原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对烃的衍生物的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造成二者化学性质的不同。【板书】官能团:决定有机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本文来自:https://www.docsj.com/doc/284242043.html, 蓬勃范文:高中化学教案醇的教学案例) 【提问】请举出其它几种常用的官能团【回答】—x(卤素原子)、—oh 、—no2 、≡【小结】有机物结构较为复杂,但决定有机物性质的主要是官能团,在性质分析判断时,

只要抓住官能团这个主要因素,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板书】一乙醇 1 分子结构化学式:c2h6o 结构:略结构简式:ch3ch2oh 或c2h5oh 【过度】分析乙醇分子中存在哪些化学键?推测发生反应时,乙醇分子中的哪些化学键可能发生断裂?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4 / 23

精品文档

【讨论交流】在乙醇分子中存在:c—c键,c—o键,o—h键,c—h键。【学生活动】探究实验1:教材实验32 【提示】在实验前,请学生预测实验中可能的断键位置及可能出现的现象,然后再动手实验、观察、记录、检验生成的气体并总结实验现象。【展示问题】1:你认为在上述实验中乙醇分子可能的断键位置在哪儿?2:描述实验现象并作出合理的解释。?3:实验中生成了什么气体?4:什么事实可以证明断键的位置是o—h键而不是c—h键或c—c键?(金属钠保存在煤油里)5:对比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完成教材第69页表格。由学生解释实验现象,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上述问题。【学生活动】完成乙醇与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该反应的类型。【板书】2 化学性质(1)与钠反应【质疑】1上述实验说明乙醇分子中的o—h键易断裂,那么c—h、c—c键能否断裂?如果可以,请举例。2燃烧属于什么反应类型?由学生回答并补充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5 / 23

精品文档

(2)氧化反应①燃烧方程式略【过渡】现在我们改变条件,一起完成教材实验33,注意观察铜丝的变化并小心闻液体的气味。【学生活动】探究实验2:教材实验33。【展示问题】1:实验中的现象有哪些?2:铜丝变黑是什么变化?又变红是什么变化?你怎样看待铜丝的作用?3:由铜丝的变化可以推知乙醇发生了什么反应?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讲述】在这个反应中,铜丝起催化剂的作用,乙醇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一种新的有机物——乙醛。乙醛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我们用方程式来表示这个反应的过程:【板书】②催化氧化反应方程式【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生活短片。【播放短片】交警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的短片【讲解】交通警察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的装置中,含有橙色的酸性重铬酸钾当其遇到乙醇时橙色变成绿色,由此可判断司机饮酒超过规定标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其中的化学原理。【总结】

乙醇不仅能燃烧和发生催化氧化,还可以与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6 / 23

精品文档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被直接氧化成乙酸。关于乙酸的性质,我们将在下一节学习。【小结】本节课通过对

我们熟悉的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探究,不仅要求我们掌握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我们要善于从化学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能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主动探究的科学方法了解社会、认识自然、发现奥秘、开拓创新。【课后活动】1:除了做调味剂和饮料,你知道乙醇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用途?2:查阅相关资料,谈谈酒后驾车的危害有哪些?篇二:乙醇醇类教学设计《乙醇醇类》教学设计钱晨洛阳市十九中一、设计思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建构起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倡导“生活化教学”、“探究性教学”、“互动对话教学”理念,逐步改变以教师、课堂和课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采取从烷烃、卤代烃、醇的结构异同点入手,引出醇的官能团,然后围绕—oh这一官能团,以断键的可能性,进行预测、实验、分析、归纳总结。最后由乙醇再推广到其它醇类的性质等。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7 / 23

精品文档

教版选修5第三章第一节《醇酚》中的内容,醇是重要的烃的衍生物,在有机合成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乙醇的结构预测其性质,使学生初步建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同时结合实验验证性质,体验研究有机物性质的一般程序。三、学情分析1、认知基础:从日常生活中

接触到的酒开始,来学习烃的衍生物,降低了认识难度,并且学生已接触过该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科学关系,在此节课上学生可继续加以应用。2、学习困难或问题:乙醇结构中官能团的作用,羟基在反应过程中对其它键的影响及断键的实质。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分析醇的结构了解性质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关系的科学观点,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表格的数据,让学生学会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得出物质间的联系和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利用假说的方法引导学生开拓思维,进行科学探究。(2)通过有关乙醇的实验,提高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3)从观察实验现象入手,分析产生现象的因果关系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8 / 23

精品文档

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比较乙烷、溴乙烷和乙醇结构、性质的差异,认识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性质。(2)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人人动手实验,规范操作,全面培养、提高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3)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知识迁移、扩展的能力,进一步激发

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实验,培养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五、重点、难点重点: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难点:乙醇的化学性质。六、教学方法从生活实际入手,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现隐藏的问题,具体分析,达到一种师生和谐、共同学习的良好气氛。采用边讲边实验探究,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提高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兴趣。七、教学手段学案、教案的制作,学生探究实验,多媒体教学等多方面结合。八、教学环节篇三:高中化学《乙醇》教学设计一、素质教育目标知识目标:掌握乙醇的分子结构、化学性质(1

.与活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9 / 23

精品文档

泼金属的反应2.发生氧化反应3. 发生消去反应)能力目标: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人人动手实验,规范学生操作,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通过收集乙醇用途的信息,培养学生通过络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合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络进行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德育目标:通过分析结构的特点,推断乙醇的化学性质,对学生进行结构是本质,性质是形象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的教育;通过分析乙醇在铜催化剂条件下,氧化生成乙醛,铜作为催化剂结论的得出,培养学生严谨的、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美育目标:学生自学发

酵法制酒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体会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体会化学化工为人类社会创造了美。另外,通过酒对人类社会的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甚至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美与丑的辩证关系。科学思想:通过对乙醇性质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物质的结构、性质之间关系的科学观点。科学品质: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扩展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从观察实验现象入手,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10 / 23

精品文档

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从而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重点: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和羟基的特性。难点:乙醇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能从理性上探索事物变化的本质,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强化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络课件、投影仪、试管、无水乙醇、钠、火柴、酒精灯、铜丝、小刀。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活动设计1.利用乙醇的用途引入乙醇的这节课。请学生汇报利用络搜索信息的结果。后引导学生进入乙醇的结构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2.引导学生进入乙醇的化学性质

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在此期间,老师可以与学生直接交流,或者在线进行交流)学生学习完以后,利用某些典型例题和学生一起总结交流。3.指导学生进入在线测试系统,学生检验自主学习的效果。并就一些比较难的题进行交流、讨论。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11 / 23

精品文档

学生活动设计1.以分组的形式汇报乙醇的用途。(这一信息收集工作学生在课前已经完成)

2.进入到乙醇结构的学习中,并对乙醇可能的断键位置作出推测。3.进入到乙醇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中,与老师、同学进行面对面的、在线的交流。学习完乙醇的化学性质,一起思考讨论某一些典型的例题。4.进入在线检测系统,检验学习的效果。并就一些比较难的题进行交流、讨论。六、教学步骤推测进入到乙醇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中。通过人人全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培养学生通过论坛学生实验] 乙醇和钠的反应乙醇的氧化反应分析乙烷、水和乙醇他们.常温下为什么金属钠与乙.铜在反应前后其质量是否为什么温度要迅速上升到度?(因为在140度,会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12 / 23

精品文档

[讲述]好!同学们都很好的完成了学习。同学们在论坛上总结]和老师一起总结乙醇具有比较强的实验能力。现在,一起来总结乙醇的化学性质。

篇二:高中化学《乙醇》教学设计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课题: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一课时《乙醇》学校: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姓名:钟秀秀教案设计篇三:高中化学教学案例高中化学教学案例上传: 潘跃平更新时间:201265 16:25:28 ? 案例背景:随着高中课程内容的增多,难度的不断加大,课时有限等问题的出现,导致高中生对于高中化学学习出现以下普遍问题:(1)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普遍缺乏。(2)教师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情景。(3)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体现等。这些反映出传统的化学课程,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教学方法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13 / 23

精品文档

相对单一,被动学习的状况比较严重。有很多学生对化学不大感兴趣,觉得化学很难学。我觉得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必须创设很好的情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二、案例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展示样品。老师这里有瓶失去标签的有机物,它可能是烃或烃的衍生物。如果要确

定它是什么物质,我们要知道哪些信息?生:有机物研究的一般步骤:①组成元素→②分子式→③结构式←④性质问题1:我们怎样确定其组成元素呢?(组成元素←燃烧法)问题2:取22克该样品与足量氧气反应,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浓硫酸和氢氧化钠的洗气瓶,两装置分别增重18克和44克。该物质在标准状况下气态密度为1.964克/升。请求出其分子式。(由二氧化碳推测碳,由水推测氢。由元素质量守恒,推断是否含有氧.此处应强调化学中的守恒思想、定比思想)问题3:知道了该样品的分子式,如何推测它可能的结构呢?(大家先算一下其不饱和度:(2×2+2-4)÷2=1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14 / 23

精品文档

一个不饱和度可能有一个双键或一个环,由此推测它可能的结构是:【讲解】第二个结构式,烯醇结构不稳定,要重排,形成第一个结构。第一个的结构较为稳定。,所以我们在书写时仅写第一个。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第一个结构。首先我们一起来给这个物质命名,含有—cho这样的官能团,我们称为醛基,所以它应该是乙醛。比较它和我们前面学过的乙醇和乙酸官能团的不同。〖设计意图〗一瓶失去标签的有机物出发,引导学生得出有机物研究的一般步骤,并强化学生的元素守恒、质量守恒、定比的思想。利用学习乙醇时,利用其分子式推到其结构式的思想,请同学推导c2h4o可能存在的结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二)、重、难点探究【板书】一、乙

醛的结构1、分子式:c2h4o 2、结构式:3、结构简式:ch3cho 【阅读】课本p65页,迅速找到乙醛的物理性质【板书】二、乙醛物理性质一种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沸点20.8℃。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15 / 23

精品文档

易挥发,能和水、乙醇、乙醚、氯仿等互溶。【过渡】那么乙醛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呢?【板书】三、乙醛的化学性质【过渡】从乙醛的元素组成,我们可以推断乙醛可以燃烧(即发生氧化反应)【板书】1、乙醛的氧化反应:a、燃烧【提问】请大家写出乙醛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 ch3cho+5o24co2+4h2o 点燃【板书】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许多同学喜欢照镜子,有谁知道“镜子”与一般玻璃的区别吗?大家是否想知道它是怎么镀上去的吗?那么我们一起来做这个实验。【实验】教材p66 问题2:从实验过程的描述中,你能说出此实验的注意事项么?〖设计意图〗(培养阅读能力中“关键点”的寻找)实验注意事项:1、试管内壁应洁净;2、必须用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

(此处就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16 / 23

精品文档

可问问水浴加热的优点?受热均匀,反应平稳);3、加热时不能振荡试管和摇动试管;(4、配制银氨溶液时,氨水不能过量(防止生成易爆物质);5、必须用新配的银氨溶液;)【解释】在硝酸银中滴入氨水,发生复分解反应。硝酸银和氨水反应生成硝酸铵和白色的氢氧化银,氢氧化银不稳定,迅速分解为黑色的氧化银,溶液变为棕褐色,随着反应的的进行,溶液变为无色澄清透明,这就是银氨溶液。【提问】请描述本实验的实验现象【现象】试管内壁有一层明亮的银镜产生。问题3: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银从银离子变为金属银(得到电子),发生了什么反应?【回答】还原反应【追问】那么乙醛发生了什么反应?【回答】发生氧化反应。【板书】b、乙醛被氧化剂氧化【板书】银镜反应加热ch3cho+2[ag(nh3)2]oh→ch3coonh4+2ag↓+3nh3+h2o

【分析】乙醛可以被氧化剂所氧化,变为乙酸。乙酸和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17 / 23

精品文档

氨继续发生中和反应生成乙酸铵。【讲解】银镜反应是醛基的特征反应,我们可以用它来检验物质中是否含有醛基。【过渡】乙醛除了可以被银氨溶液反应,还可以和——新制的cu(oh)2反应【实验】教材p66 【现象】cu(oh)2沉淀由蓝色最后变成红色沉淀。(此处为何不区分铜和氧化亚铜?)问题4:红色物质是什

么呢?【回答】氧化亚铜或者铜【追问】怎样来证明是铜还是氧化亚铜呢?【信息】cu2o+2h+→cu2++h2o+cu 〖设计意图〗乙醛和新制请氧化铜的反应中,生成红色沉淀。设计实验:加入盐酸沉淀部分溶解,说明不是铜,而是氧化亚铜。通过这个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板书】【讲解】乙醛和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也是醛基的特征反应,我们可以用它来检验物质中是否含有醛基。问题5:上述两个实验的共同点是什么?说明乙醛有什么性质?如何检验醛基?

【回答】乙醛能被氧化剂氧化,发生氧化反应,两个反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18 / 23

精品文档

应都需要加热。可用银氨溶液或新制的氢氧化铜检验醛基的存在。问题6: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乙醛被银氨溶液和新制的氢氧化铜所氧化,那么乙醛能被强氧化剂酸性高锰酸钾氧化吗?【回答】能【实验】取两支试管滴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其中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乙醛并振荡。观察现象【现象】酸性高锰酸钾褪色【分析】乙醛能和强氧化剂酸性高锰酸钾在常温下反应,而乙醛和银氨溶液以及新制的氢氧化铜都需要加热,说明:①乙醛具有较强的还原性②银氨溶液和新制的氢氧化铜是弱氧化剂。【板书】在“乙醛被氧化剂氧化”中加“弱”〖设计意图〗由学生推测乙醛能否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通过实验验证的过程,培养学

生知识的正迁移,通式将乙醛的特征反应中的氧化剂与酸性高锰酸钾对比:得出银氨溶液和新制请氧化铜是弱氧化剂;乙醛是一种强还原性物质。问题7:根据乙醛的结构,你推测它还有什么性质呢?(若答不出,则追问能加成么?为什么?)【回答】乙醛和氢气反应【提问】请大家写出乙醛和氢气反应的方程式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19 / 23

精品文档

乙醛的加氢还原反应【展示】乙醛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的flash 动画(三)学以致用,解决具体问题课堂练习:1、下列试剂中,能鉴别出乙醛、乙醇、乙酸、乙酸乙酯溶液四种物质的是()a、紫色石蕊试液b、金属钠c、新制氢氧化铜d、溴水2、糖尿病的检测方法:尿液中加入新制的情氧化铜检验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但糖尿病患者需要经常了解自己的尿糖情况。如何才能快速方便的化验呢?科学家发明了尿糖试纸。其制作的原理,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会形成葡萄酸和过氧化氢,后者在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下形成有色的化合物。科学家将上述两种酶和无色的化合物固定在纸条上,职称测试尿糖含量的酶试纸。这种酶试纸与尿液相遇时,很快就会因尿液中铺糖糖含量的多少又少到多一次呈现出浅蓝、浅绿、棕色或深棕色,从而可以大致判断出尿糖水平。由此说明葡萄糖中含有。3、乙醛能否使溴水褪色?如果能,反应类型是什么?请设计实验证明4、请设计实验检验某新装修过的房屋室内空气中是

否含有甲醛。三、案例分析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20 / 23

精品文档

(一)本节课的设计分析1、教学重、难点的确定重点:乙醛的化学性质难点:乙醛的氧化反应2、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新课标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乙醛的分子式、结构式及结构简式。 2.理解乙醛的化学性质。【过程与方法】 1.通过乙醛结构、性质的推导,体会有机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及“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 2.通过乙醛与银氨溶液、氢氧化铜反应的分析过程,学会推理、比较和归纳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感悟化学服务于生活的价值。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本节课是醛第一节课,采用教师设问启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师生交流,

获得方法。本节课使用了多媒体投影、乙醛的球棍及比例模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21 / 23

精品文档

型、相关实验来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直观感性的材料,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4、教学过程的设计针对本节课教学

目标,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课题引入阶段:创设情景,从一瓶失去标签的有机物出发,用其分子式推到其结构式的思想,请同学推导c2h4o可能存在的结构,从而自然地导入课题。(2)定义探究阶段: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围绕七个问题,对教学重、难进行探究,层层深入,启动学生,积极思考。(3)学以致用,解决具体问题阶段:通过4个随堂练习,将所学习的内容得以巩固。(二)本案例课堂教学的特点本节课以“情景—问题—活动”三个环节展开课,以“物质、结构、反应”串联课的内容。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利用学习乙醇时,利用其分子式推到其结构式的思想,也请同学推导c2h4o可能存在的结构。在学生“已经知道的”与“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设起桥梁。同时本节课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在乙醛化学性质(教学重点)学习上,教师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而是把学习设置在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精彩成功的实验,主动解决问题。教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22 / 23

精品文档

师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又不断组织问题解决,层层推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实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有效学习”。(三)本案例课堂教学引发的思考基于问题的学习,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这是构建主义学习观的一个基本观点。问题式教学体现知识问题

化与问题解决知识化的思想,以问题构筑教学的主题,以主题体现教学的精髓。问题式教学有赖于教师对知识的活化,有赖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对问题的呈现方式。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应用以下教学策略:1.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提供必要帮助;3、创建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气氛。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23 / 23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酚的性质和应用 晋江平山中学黄文姣 [案例课题]酚的性质和应用 [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安排在苯及其同系物、乙醇的知识点后的一节内容,因此学生已对苯环、羟基这两种重要基团有了一定的认识,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再来学习苯酚已不是难题,而且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已经具备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去学习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学习苯酚的性质。但要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如何通过分析苯酚的结构理解苯酚和苯、醇的区别,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氛围”有一定的相互影响,让学生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能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 [案例主题] 本节课是首先介绍了自然界中的酚类化合物,然后介绍最简单的酚类化合物---苯酚,由醇类作对比让学生分析苯酚分子结构特点,通过实验来学习苯酚的性质,通过比较苯和苯酚、以及醇和苯酚的性质来学习羟基和苯环之间的相互影响。要求学生通过本次探究实验,掌握苯酚的主要化学性质,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技巧。同时通过分析苯酚的结构,联系有关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推测苯酚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并给出相应的解释,达到培养学生实验、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案例设计] 【引入】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醇是链烃的羟基衍生物,其结构特点是羟基与链烃基直接相连接。 【设问】羟基与苯基直接相连接的化合物,是否也是醇呢? 【讲解】请同学们比较黑板上这几种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总结醇、酚的结构特点。 【小结】羟基与苯基直接相连接的化合物是酚类。苯酚是最简单的酚。 【板书】一、酚

1.概念:分子中的羟基与苯环(或其他芳环)碳原子直接相连的有机物。 二、苯酚 1.苯酚的结构 化学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师】引导学生看P71苯酚分子的比例模型,寻找苯酚分子和苯分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板书】2.苯酚的物理性质 【活动与探究】 P72 (实验1)观察苯酚的颜色、状态,闻一闻苯酚的气味 生:观察,并闻药品的气味。有的同学提出疑问:“我观察到药品有一点红色?”讨论。师:苯酚部分被氧化时会呈红色。 追问:那苯酚应如何保存呢? 生:隔绝空气,密封保存。 (实验2)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水,逐渐加入苯酚晶体,不断振荡试管。继续向上述试管中加入苯酚晶体至有较多量晶体不溶解,不断振荡试管,静置片刻。(提醒同学实验过程中接触苯酚一定要注意安全及出现情况的处理方法) (实验3)将上述试管放在水浴中加热。从热水浴中拿出试管,冷却静置。 师:清洗内壁沾有苯酚的试管用热水还是冷水?为什么? 生:用高于65℃的热水,因为苯酚能与高于65℃的热水互溶。 (实验4)将苯酚晶体分别加入到苯和煤油中,并与实验2作比较。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弱电解质的电离 【案例课题】弱电解质的电离 【案例背景】 本章是上一章化学平衡理论的延伸和扩展。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的课标要求主要是认识电解质的强弱和能用化学平衡理论描述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本节理论性较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节,掌握方法是学好本节知识的关键。在具体的学习中,注意与初中和高中必修内容的衔接,增强知识的逻辑性,以化学平衡理论为指导,引出一系列新知识点;同时通过实验加强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学习,加强能力和技能培养。 【案例描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掌握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判断。 2. 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3.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能从化学平衡移动的角度理解电离平衡移动。 教学重点: 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教学难点: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教学方法: 讲述法、比较法、实验法、启发引导发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电解质: 非电解质: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比较

①NaCl溶液②NaOH ③H2SO4④Cu ⑤CH3COOH ⑥NH3·H2O⑦SO2⑧乙醇⑨水⑩CaO ____________ 是电解质__________ 是非电解质_________ 两者都不是【思考】: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中都能电离出离子。不同电解质的电离程度是否有区别?你能否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证实你的想法? 提示学生从生活情景题思考: 1).盐酸与醋酸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酸,是用哪一种酸除铁钉的铁锈? 2).如果上述两种酸用于卫生洁具的清洁或除水垢,常用盐酸还是醋酸? [设计意图] 从初中和高中必修内容的衔接中,从感性知识的认识中,减少学生的陌生感,做好知识的铺垫。 新课引入: 活动与探究: 1.醋酸和盐酸是常见的两种酸,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是否一样呢?请说出你的理由。2.你能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吗?请写出实验方案并与同学交流。 3.完成教材第40页实验3-1并记录实验现象。 (1)测量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mol·L-1的盐酸和醋酸的pH。 (2)如图3-1所示,在两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mol·L-1 的盐酸和醋酸,在两个气球中分别加入经砂纸打磨过的长度相同的镁条,然后将气球套在锥形瓶口,同时将气球中的镁条送入锥形瓶中,观察、比较气球鼓起的快慢等现象,将实验现象和你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填入表3-1。

(word完整版)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原电池》课堂教学设计 高三化学孙永平 1、分析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为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的第四章电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内容学生在必修2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是该内容的加深,主要是增加了一个盐桥内容。掌握本节知识,对指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电池使用原理、金属腐蚀和防护,研究探索发明新电池有重要意义。 2、了解学情底码 已有基础: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深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有更完整的认识。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电池的设计活动,感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体会过程与方法:通过Pb-CuSO 4 控制变量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计原电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原电池原理应用于化学电源开发的关键作用。 4、研究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分开在两极(两池)发生及盐桥的作用。 5、确定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自主分析设计”的学习方式学习。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不断深入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上的跨越。 6、教学设计过程和意图 (1)情境导课:让学生举一些手机、电子表等新型电池例子。联系生活,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2)回顾原电池:复习基本概念,温故而知新。 学生回忆原电池的有关内容,调动学生思考,回忆概念为后期探究作准备。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苯的性质和应用 个旧市第二中学何俊 [案例课题]苯的性质和应用 [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安排在烷烃及其同系物、乙烯的知识点后的一节内容,因此学生已对烃有了一定的认识,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再来学习苯已不是难题,而且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已经具备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去学习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学习苯酚的性质。但要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如何通过分析苯的结构理解苯和乙烯的区别,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氛围”有一定的相互影响,让学生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能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 [案例主题] 本节课是首先介绍了自然界中的芳香烃类化合物,然后介绍最简单的芳香烃类化合物---苯,由烯烃类作对比让学生分析苯分子结构特点,通过实验来学习苯的性质,通过比较苯和烷烃、以及乙烯和苯的性质来学习双键和苯环之间的相互影响。要求学生通过本次探究实验,掌握苯的主要化学性质,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技巧。同时通过分析苯的结构,联系有关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推测苯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并给出相应的解释,达到培养学生实验、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案例设计]

[师](说明)在苯与溴的取代反应中,影响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有①溴应为纯的液态溴,溴水不反应;②要用催化剂。另外苯分子中的六个氢原子是等同的,在上述条件下,一般是苯分子中的一个氢 [设疑]反应所需的55℃~60℃如何实现? [问]在往反应容器中添加反应物和催化剂时,顺序有无要

[师]从结构上不难看出,环己烷像烷烃一样饱和,故其化学性质与烷烃相似。至此,我们可以这样来归纳苯的化学性质: 2.苯的加成反应 教学反 有道是“实践出真知”对于苯的物理性质要靠教师讲述或学生自学印象都不会很深,所以在教学中将苯放入无色试剂瓶中,让同学们亲自观察:实践后得出苯的物理性质,这样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从能力上也得到发展。苯的化学性质没有要求做演示实验,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在每一个性质前先给出相关信息,然后组织学生讨论、 [案例结果] 按照设计的教学设想,通过上述的教学过程,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比较成功的地方是:能够重视过程和方法的教学,通过所学知识的回忆,能推导出具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应该具有相似的性质,通过实验得出与推导结论不同的结论,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尊重实验事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中,除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外,教师更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而化学实验是最形象、生动、直观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之一。以下是本站分享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1 一、案例背景 钠的性质是本章内容的重点之一。通过钠的性质学习,可以加深巩固金属与非金属、酸、水的知识,并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为钠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以学生初中学过的有关金属的性质及金属的活动顺序为基础,选取典型的金属如钠、镁、铝、铁等进一步学习拓展金属的性质,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有着重要实际意义。 二、情境描述 学习钠与水反应内容时,我一开始做了“滴水生火”实验,这时学生十分好奇,议论纷纷,水可以灭火,怎么能生火?

然后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金属钠” 。学生很想知道钠是一种什么物质,接下来我让学生完成演示实验,再通过投影进行问题讨论:1.为什么钠需要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2.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3.实验时为什么不能用手直接拿钠?4.从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可以得出钠的哪些物理性质?5.“滴水生火”的原因是什么?6.如果钠燃烧起来,能否用水扑灭?7、多余的钠能否放回原试剂瓶?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最后用相关习题进行巩固和拓展。 本节我采用了先引入“滴水生火”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由学生来完成演示实验,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胆大心细,注意观察每一个操作细节,以便为后面的问题打好基础。从而真正理解“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常用理念,为下节学习镁、铝、铁的性质做好铺垫。 三、案例结果 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引入新课,后由学生自己完成演示实验。学生在学习掌握各个知识点的同时,认识了钠的结构特点决定钠的化学性质,是一种强的还原剂。 整节课学生也能自始至终积极地配合,踊跃回答问题,同时由于教师所提问题学生经过思考都能回答,使大部分同学感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硝酸的性质教学案例设计 分宜中学梅刚 一、案例背景: 硝酸是氮的重要化合物, 而且是工业三大强酸之一。硝酸的化学性质是本 章的重点内容, 硝酸的氧化性是教学难点。硝酸是继硫酸后的另一种强氧化性 的强酸,所以在教学上以引导学生类比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学习硝酸 的性质。例如: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但它也有自身的一些特性。通过对硝酸的 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酸性质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知道硝酸在工业生产中的重 要作用。该教学案例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普通班的学生。 二、情境描述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曾经尝试过以下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起先,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 上课时把班级同学分成八个小组, 每组7-8位同学,推选出小组长, 同时宣布小组比赛记分规则。设置许多问题 情境例如:播出动画“乌云、闪电、雷鸣、大雨, 禾苗茁壮成长”,然后教师要 求学生根据该情境回忆所学内容, 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从而引出本节 课的教学内容。对硝酸的各方面性质逐一展开探究所有演示实验都改为学生分 组实验, 并增设对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物探究的实验。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提出 问题让小组抢答, 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 但当要求学生对 所做实验提出问题时, 却出现了冷场。接下来硝酸物理性质的学习,学生分组观察。由于课前没有强调实验要求, 有的学生开始不按要求进行实验, 课堂秩序 有些混乱。后来学生做了铜与浓硝酸反应实验后, 大量NO2气体外逸, 教室刺 激性气味很重, 学生注意力分散,。在引入阶段, 虽进行得比较顺利, 但用了将近20分钟时间。等物理性质讨论结束后, 教学时间已很仓促。最后导致教学重点内容无法完成。所以第一种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以失败而告终。 在后面相同内容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另外一种教学方法:改变原先的探究 方法,将多个探究点改为一个探究点进行教学。先用硝酸泄漏的新闻事件引出 课题,然后用化学的视角提出问题:1、为什么看到红色烟雾;2、为什么在远处会闻到刺激性气味等。通过这些实例的分析就可以对硝酸的物理性质、酸性和 不稳定性进行略微小结,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便于学生记忆,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放在让学生探究硝酸的氧化性上。教师先按教材演 示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后, 发现铜与稀硝酸反应的试管中出现红棕色,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疑:“课本中描述, 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的NO气体, 为何试管中出现红棕色”学生立即回答, NO气体被试管中空气里的氧气氧化而 生成NO2气体。教师追问, 如何证实铜与稀硝酸反应开始生成的是无色的NO气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三]金属钠的知识 《化学必修1》教材中关于《金属的化学性质》中,钠是典型的活泼金属。有位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时,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学生实验】首先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一些认识,实验的同时请同学们仔细记录实验现象。 (1)取一小块钠,观察表面,切开再观察。 (2)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3)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投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并滴加几滴酚酞。 (4) [演示实验]收集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并进行验证。 【学生活动】讨论刚才的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钠的性质。 实验(1)结论:钠是银白色金属,放置在空气中会被氧化而变暗。 实验(2)结论:钠燃烧时火焰黄色,得到黄色固体,也有少量黑色固体,可 能是由杂质产生。 实验(3)结论有争议:学生均认为钠与水反应听到响声证明有气体生成,酚 酞变红证明产生碱性物质。但对其他现象争论如下: 【学生甲】钠浮在水面上,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 【学生乙】钠浮在水面上,也可能是由于产生的气体使钠浮起来。 【学生丙】钠成球状游动,是由于反应放热,把钠熔化成球状。 【学生丁】钠成球状游动,可能是由于速度太快让人看上去是圆的。但是,即便是速度导致的圆形,也不能说明反应放热。 实验(4)结论: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 【讨论】归纳总结金属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存在、保存、用途。 请你分析本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何种教学理念,优点是什么? 符合新课标理念下自主学习教学案例设计,较好地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要以实验、讨论、提问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积极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要引导学生体验实验的过程,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含义: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 主性和主动性,使之不仅会学习,而且爱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 这个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2、自主学习实质:就是在使学生掌握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处,还 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未来的发展,通过自主学习,要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发展的精神及及自我完善的意识。 3、自主学习特征: (1)自主性(最典型)

高中化学教案实例

高中化学教案实例 【篇一: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高一化学《气体摩尔体积[第二课时]》 教案模板 教学设计示例二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第二课时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特别是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的 基础上,掌握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能力目标 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和有关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有关气体摩尔体积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了解 学科间相关知识的联系。情感目标 [讨论] 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物质的量、气体的质量和气体中的粒子 数目之间的关系:(由学生回答) [板书] 2.类型 (1)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物质的量、气体的质量和气体 中的粒子数目之间的关系 [投影] 例题1:在标准状况下,2.2gco2的体积是多少? [讨论] 1. 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确定解题思路。 2.学生在黑板上或练习本上 演算。 [强调] 1.解题格式要求规范化。 2.计算过程要求带单位。 [板书](2)气体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投影] 例题2:在标准状况下,测得1.92g某气体的体积为672ml。计算此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 [讨论] 分析已知条件首先计算气体的密度: 然后求出标准状况下22.4l气体的质量,即1mol 气体的质量: [学生解题] 分析讨论不同的解法。 [投影] 例题3:填表 [练习]若不是标准状况下,可以利用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解题。某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14,求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 [分析] 由于是同温同压,所以式量的比等于密度比。 [板书](3)混合气体 [投影] 例题3:已知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4 :1,求空气的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分析] 已知混合气体的组成,求其相对分子质量,应先求出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如用n1、n2……表示混合 物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m1、m2……表示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摩尔质量;v1、v2……表示混合物中各组分的体积,则混合气体的平均摩 尔质量可由下面的公式求得: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山丹一中魏学强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有一年,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们是否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行为进行了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回顾,运用教学标准要求不断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教学反思是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优选稿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硝酸的性质教学案例设计 分宜中学梅刚 一、案例背景: 硝酸是氮的重要化合物, 而且是工业三大强酸之一。硝酸的化学性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硝酸的氧化性是教学难点。硝酸是继硫酸后的另一种强氧化性的强酸,所以在教学上以引导学生类比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学习硝酸的性质。例如: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但它也有自身的一些特性。通过对硝酸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酸性质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知道硝酸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该教学案例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普通班的学生。 二、情境描述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曾经尝试过以下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起先,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 上课时把班级同学分成八个小组, 每组7-8位同学,推选出小组长, 同时宣布小组比赛记分规则。设置许多问题情境例如:播出动画“乌云、闪电、雷鸣、大雨, 禾苗茁壮成长”,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该情境回忆所学内容, 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硝酸的各方面性质逐一展开探究所有演示实验都改为学生分组实验, 并增设对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物探究的实验。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提出问题让小组抢答, 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 但当要求学生对所做实验提出问题时, 却出现了冷场。接下来硝酸物理性质的学习,学生分组观察。由于课前没有强调实验要求, 有的学生开始不按要求进行实验, 课堂秩序有些混乱。后来学生做了铜与浓硝酸反应实验后, 大量NO 气体外逸, 教室 2 刺激性气味很重, 学生注意力分散,。在引入阶段, 虽进行得比较顺利, 但用了将近20分钟时间。等物理性质讨论结束后, 教学时间已很仓促。最后导致教学重点内容无法完成。所以第一种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以失败而告终。 在后面相同内容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另外一种教学方法:改变原先的探究方法,将多个探究点改为一个探究点进行教学。先用硝酸泄漏的新闻事件引出课题,然后用化学的视角提出问题:1、为什么看到红色烟雾;2、为什么在远处会闻到刺激性气味等。通过这些实例的分析就可以对硝酸的物理性质、酸性和不稳定性进行略微小结,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便于学生记忆,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放在让学生探究硝酸的氧化性上。教师先按教材演示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后,

2017高中化学课标上的教学设计

附录2 教学与评价案例 “素养为本”的教学设计案例1——“氧化还原反应”(必修)第1课时教学设计“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概念原理类的内容,是高中一年级全体学生都要学习的重点知识。该内容教学可安排两课时。第1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形成认识化学反应的微观视角,了解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认识过程,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 一、教学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氧化还原现象。 (2)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认识过程,初步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 (3) 通过设计汽车尾气综合泊理方案的活动,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初步形成绿色应用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2.评价目标 (1)通过对食品脱氧剂作用的探究实验设计方案的交流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的水平(定性水平、定量水平)。 (2)通过对具体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和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氧化还原本质的认识进阶(物质水平、元素水平、微粒水平)和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视角水平、内涵水平)。 (3)通过对汽车尾气绿色化处理方案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二、教学与评价思路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与评价思路示意图 三、教学流程 1.宏观现象 【学习任务1】实验探究食品脱氧剂的作用。

【评价任务1】诊断并发展学生化学实验探究的水平(定性水平还是定量水平)。 学习任务1教学流程图 2.微观本质 【学习任务2】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评价任务2】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认识进阶(物质水平、元素水平、微粒水平)。 学习任务2教学流程图 【学习任务3】建立氧化还原反应认识模型。 【评价任务3】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设计范文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设计范文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设计范本一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会Cl-、SO42-、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能用焰色反应法、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2.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象分析等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初步学会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学会主动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方案。三、>设计思路 化学研究中,人们经常根据某些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特征现象和特征条件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物质检验知识,但不够系统化,需进一步总结和提炼。本节课选择Cl-、SO42-、CO32-、NH4+等常见离子作为检验对象,复习总结初中化学知识,学习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介绍现代分析测试方法,从而让学生了解物质检验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认识到物质检验过程中防止干扰的设计、多种物质检验方案的设计及操作技能。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明确物质检验的意义和价值,并初步明确

进行物质检验的依据或策略,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其次,根据教学目标创设相应的情景,提出具体的任务。 四、教学过程 [导入]物质的检验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如为保证公平竞赛,在大型运动会上会进行兴奋剂检测;检查身体时对血糖血脂的检验;质检员对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的检验,等等。 [情景]“资料链接”——由某抗秧苗病菌的农药袋上的标签可知,该农药含有碳酸铵和硫酸铜两种成分。如何通过实验确证该农药中含有铵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呢?指出所用的试剂、预期将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完成课本“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实验1-4。 离子试剂现象 实验1NH4+ 实验2Cl— 实验3SO42— 各个实验中,依次观察到什么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NH4+、Cl—、SO42—等离子的检验所采用的试剂和方法等: NH4+:加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Cl—: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SO42—:滴加BaCl2溶液和稀盐酸,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案例课题]酚的性质和应用 [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安排在苯及其同系物、乙醇的知识点后的一节内容,因此学生已对苯环、羟基这两种重要基团有了一定的认识,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再来学习苯酚已不是难题,而且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已经具备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去学习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学习苯酚的性质。但要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如何通过分析苯酚的结构理解苯酚和苯、醇的区别,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氛围”有一定的相互影响,让学生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能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 [案例主题] 本节课是首先介绍了自然界中的酚类化合物,然后介绍最简单的酚类化合物---苯酚,由醇类作对比让学生分析苯酚分子结构特点,通过实验来学习苯酚的性质,通过比较苯和苯酚、以及醇和苯酚的性质来学习羟基和苯环之间的相互影响。要求学生通过本次探究实验,掌握苯酚的主要化学性质,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技巧。同时通过分析苯酚的结构,联系有关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推测苯酚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并给出相应的解释,达到培养学生实验、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案例设计] 【引入】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醇是链烃的羟基衍生物,其结构特点是羟基与链烃基直接相连接。 【设问】羟基与苯基直接相连接的化合物,是否也是醇呢? 【讲解】请同学们比较黑板上这几种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总结醇、酚的结构特点。 【小结】羟基与苯基直接相连接的化合物是酚类。苯酚是最简单的酚。 【板书】一、酚 1.概念:分子中的羟基与苯环(或其他芳环)碳原子直接相连的有机物。 二、苯酚 1.苯酚的结构 化学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案例1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问题探究和创新实验融入课堂的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金属与水的反应》 (贺州高级中学刘佩瑜542800) 【案例课题】 现行人教版化学必修1的第三章的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金属与水的反应》;课型:新课(随堂实验课)。【案例背景】 学生情况:1、基础知识角度: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能熟练地背诵金属活动顺序表,对金属与酸的反应有初步的认识。前两章的学习,让学生有了一定的化学理论基础,虽初次接触金属与水的反应,但学习的难度并不大。2、实验技能角度:(1)钠与水的实验:首先,《从实验学化学》的学习为开展学生实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第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对做实验兴趣浓厚,参与实验探究的积极性较高;最后,改进后的钠与水的实验操作简单、安全、现象明显,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很好地完成实验。(2)铁与水蒸气的实验:设计实验

装置对学生来说较困难。教师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引导探究最佳设计方式,并提供改进后的实验方案,学生小组实验是可以完成的,能让体验实验成功的快乐,感受实验创新设计的魅力。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1)学生观察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不够全面;(2)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化学用语不规范;(3)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不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培养和提高。 教师情况:(1)笔者是韦革玲老师主持的课题(课题编号:2011C043)——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多媒体辅助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践研究”的成员,课题圆满结题;(2)参加过2007年广西优质课比赛和2015年广西实验创新大赛,并获得较好的成绩。(3)从教十年,能慎密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能娴熟运用多媒体教学,能自如地驾驭实验课堂。(4)教师提前设计导学案、课件,提交实验器材和试剂。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实验观察点,反应原理,实验现象;课本实验存在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教师事先准备实验改进方案等。 学校情况:开展随堂实验多年。实验条件优越,设备完善,实验室配有多媒体;实验员3名,其中一名是15年教龄的一线教师。 【案例主题】 (1)通过观察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使学生学会用规范的语言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并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通过观察、描述、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原电池》课堂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原电池》课堂教学设计 高县中学李诗平 1、分析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为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的第四章电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内容学生在必修2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是该内容的加深,主要是增加了一个盐桥内容。掌握本节知识,对指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电池使用原理、金属腐蚀和防护,研究探索发明新电池有重要意义。 2、了解学情 已有基础: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深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有更完整的认识。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电池的设计活动,感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Pb-CuSO 4 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计原电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为国家作出贡献,感受原电池原理应用于化学电源开发的关键作用。 4、研究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分开在两极(两池)发生及盐桥的作用。 5、确定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自主分析设计”的学习方式学习。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不断深入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上的跨越。 6、教学设计过程和意图 (1)情境导课:让学生举一些手机、电子表等新型电池例子。联系生活,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2)回顾原电池:复习基本概念,温故而知新。 学生回忆原电池的有关内容,调动学生思考,回忆概念为后期探究作准备。 板书(便于学生直观记忆、理解掌握): 1.概念 2.电极名称 3.构成条件 4.原电池工作原理(课件展示微观过程) (3)设计原电池:(板书) 活动一、依Pb+CuSO 4=PbS0 4 +Cu反应,自主设计原电池。纸上谈兵重温原电池原 理。 活动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此原电池反应。实践出真知,培养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三、成果展示:学生写出有关电极反应方程式,进行练习。 活动四、学生总结单池原电池的设计思路,形成整体思维模式。 活动五、学生评价原电池:电流不稳,引出新发明。 (4)改良原电池:(板书)启发分析电流不稳定的原因,引导双池原电池的设计思路,学习课本知识,按实验小组发放盐桥,重新实验。探讨盐桥的作用。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5)盐桥的作用:(板书)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掌握。 1.补充电荷。 2.使装置形成闭合回路。 3.提高了能量转化率。 (6)结尾的设计:学生谈谈学习本节的感受,情感表达及分享。 总体设计思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亲手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疑问,自主解答,自主设计,合作评价。在自主提问的过程中推动课的进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意识,学会实验,学会提问、学会探究、学会设计、学会合作、学会评价。

关于基于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课堂《化学键》教学设计案例

基于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化学键”(必修) 教学设计案例 平阳中学林勇林海量325400 一、教材和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必修课程“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 及化学反应规律”中的“3.2 化学键”。内容标准是,认识构成物质的微 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结合典型实例认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建立化学键概念。知道分子存在一定的空间结构。认识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及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本部分内容是学生第一次在前一节原子结构的基础上,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的实质。学习内容较为陌生抽象、理论性强,涉及的化学概念多且容易混淆,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难点所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能够用具体的实验等宏观辨识入手,引导学生向微观探析过渡,利用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进行微观探析。 二、教学目标 (1)能从实验现象等宏观角度建构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等概念,根据物质在熔融状态导电这个事实,学会从微观角度推导该物质内部存在的微粒及其成键类型。 (2)通过实验数据等证据推理,过渡到模型认知,了解可以用球棍模型、比例模型表示分子结构,会用电子式、结构式等符号表征正确表示典型的离

子化合物、共价分子的结构,并能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同时新键的形成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以此诊断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水平,发展学生对化学键的认识水平。 (3)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学会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分子构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及课时安排 教学重点: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电子式、结构式。 教学难点: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课时安排:本单元内容拟安排1课时。 四、教学设计构想 本教学设计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思想。 (1)从具体物质的宏观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思考探析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力及其类型,设计实验加以证明。通过证据推理上升到模型认知,并能用符号去正确表征。 (2)通过对比迁移归纳,启发学生发现微粒种类不同,形成的化学键的类型不同,通过模型认知,去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本质,归纳出常见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的类型。

高中化学优秀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高中化学优秀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怎么做?高中化学教学优秀案例分析: 《化学必修1》教材中关于《金属的化学性质》中,钠是典型的活泼金属。有位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时,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学生实验】首先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一些认识,实验的同时请同学们仔细记录实验现象。 (1)取一小块钠,观察表面,切开再观察。 (2)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放在石棉*上加热,观察现象。 (3)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投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并滴加几滴酚酞。 (4)[演示实验]收集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并进行验证。 【学生活动】讨论刚才的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钠的性质。 实验(1)结论:钠是银白色金属,放置在空气中会被氧化而变暗。 实验(2)结论:钠燃烧时火焰黄色,得到黄色固体,也有少量黑色固体,可能是由杂质产生。 实验(3)结论有争议:学生均认为钠与水反应听到响声证明有气体生成,酚酞变红证明产生碱性物质。但对其他现象争论如下: 【学生甲】钠浮在水面上,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 【学生乙】钠浮在水面上,也可能是由于产生的气体使钠浮起来。 【学生丙】钠成球状游动,是由于反应放热,把钠熔化成球状。 【学生丁】钠成球状游动,可能是由于速度太快让人看上去是圆的。但是,即便是速度导致的圆形,也不能说明反应放热。 实验(4)结论: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 【讨论】归纳总结金属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存在、保存、用途。 请你分析本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何种教学理念,优点是什么? 符合新课标理念下自主学习教学案例设计,较好地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要以实验、讨论、提问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积极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要引导学生体验实验的过程,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 一、案例背景 钠的性质是本章内容的重点之一。通过钠的性质学习,可以加深巩固金属与非金属、酸、水的知识,并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为钠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以学生初中学过的有关金属的性质及金属的活动顺序为基础,选取典型的金属如钠、镁、铝、铁等进一步学习拓展金属的性质,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有着重要实际意义。 二、情境描述 学习钠与水反应内容时,我一开始做了"滴水生火"实验,这时学生十分好奇,议论纷纷,水可以灭火,怎么能生火?然后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金属钠"。学生很想知道钠是一种什么物质,接下来我让学生完成演示实验,再通过投影进行问题讨论:1.为什么钠需要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2.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3.实验时为什么不能用手直接拿钠?4.从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可以得出钠的哪些物理性质?5."滴水生火"的原因是什么?6.如果钠燃烧起来,能否用水扑灭?7、多余的钠能否放回原试剂瓶?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最后用相关习题进行巩固和拓展。 本节我采用了先引入"滴水生火"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由学生来完成演示实验,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胆大心细,注意观

察每一个操作细节,以便为后面的问题打好基础。从而真正理解"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常用理念,为下节学习镁、铝、铁的性质做好铺垫。 三、案例结果 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引入新课,后由学生自己完成演示实验。学生在学习掌握各个知识点的同时,认识了钠的结构特点决定钠的化学性质,是一种强的还原剂。 整节课学生也能自始至终积极地配合,踊跃回答问题,同时由于教师所提问题学生经过思考都能回答,使大部分同学感到有成就感;实验由几位学生来演示,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而且节省了教学时间,很容易实现教学目标。 四、案例评析 我认为这种教学方法的设计,既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现代教学理念,同时注重对重点知识的落实,使学生既可以掌握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实验的安排既体现了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 新课程必须面对一个问题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基础自然科学,通过实验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引起悬念,产生问题,这是一种让学生思维活跃,激发兴趣的好方法,问题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带着问题,借助交流,主动发现和概括钠的性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网络技术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案例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网络交互教学设计 温州市第十五中学 吴晓聪 【设计背景】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网络互动教学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供了可能。网络上的知识日新月异,使学生可及时了解世界,跟上时代的步伐,并从中受到启发,萌生出创新的欲望和创新的意识。通过动手还可培养创新的能力和实践的能力。传统教学中最多只能使用教科书、录音带、录像带等知识载体形式,而国际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集图、文、音、像于一体,因而特别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沃土。网络环境还可以实现个别教学或协作学习,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网络功能、多媒体服务功能为培养学生的主题意识提供了可能性。从而真正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案正是试图通过这种教学实践,来建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从而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 【教学分析】 1、 内容分析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这节内容在高中化学的第一章虽然没有重要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但是对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观点的确立,对于学生学习化学是十分重要的。本节中有关理论的教学要求并不高,但重视对学生进行能量观点的教育,使学生了解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而人类所需能量的绝大部分由化学反应产生。因此,研究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是非常重要的,进而对学生进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意识的教育。学生仅仅了解书本的知识点是不够的,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教师必须补充内容,丰富课堂教学,特别是能源问题,能源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必须加强网络知识的链接,增加阅读材料,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世界能源的现状。 2、 对象分析 高一学生的使用电脑的能力相对较弱,在计算机操作和知识引擎方面必须要进行课前 培训。在该教学过程设计中,学生自行查找的网络信息较少,一般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行阅读指定的网页内容,学生通过 “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自主建构获取的知识点,然后对知识进行梳理,通过网络论坛进行反馈,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这样学生对知识特别深刻,也促进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信息素养方面得到提高, 培养学生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