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实践毕业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实践毕业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实践毕业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实践毕业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生活

的实践

10 级学校教育 07 号

目录

一、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一)创设生活化问题的情

境(二)组织生活化问题

1.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2.设计生活化的探索过程

3.进行生活化的练习设计

二、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有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一)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二)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自主探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一)数学教学与

学生的日常生活巧妙结合(二)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实践论文摘要: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学设计中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有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

的自主探究意识,这样的学习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良好机会和氛围,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关键词:数学课生活化激趣探索

正文:

人类“结绳计数” 告诉我们: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和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 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赋予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背景, 使学生切实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存在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充分体验到数学的趣味、价值和魅力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践是学习的起点与基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数

学现实”,并依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进行数学学习活动。因此,要解决当前数学教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相背离的难题,教师就要把生活的气息融入数学课堂,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要实现从真实生活走进符号世界。将非数学事物数学化,根据客观现实形成基本的数学概念、法则、定理的转变,对数学世界和生活世界作出教学意义的对话与沟通。数学知识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就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世界的客观事物数学化,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已获得生命意义的经验和生命成长连接起来。在实际教学中,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概念、数学命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数学知识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使生活世界中的经验得以提升成为“数学”。

(一)创设生活化问题的情境学起源于问,问题是创新的基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

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教学“ 20 以内退位减法”时,我从小朋友参加游园活动碰到的各种计算问题引

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进位加法的知识。引导他们去探索、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为了让学生客观地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认识人民币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买玩具”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思维特别活跃。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又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同时教师的参与又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二)组织生活化教学

1.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原有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因而要充分挖掘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把教学内容生活化。如“比例的意义”一课,是通过计算比的比值,再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式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后得到“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这一概念。那么,如何让这一知识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呢?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全班23 个学生自由组合,分成几个小组(各组人数多少不加以限定),然后拿来46 本课外读物,请各小组讨论:自己小组应该领到多少本?为什么?总读物数与总人数的比是46:23 ,你们小组读物数与人数的比是多少?它们的比值各是多少?最后,分析归纳:各小组读物数与人数的比,其比值都是相同的,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吗?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这样,学生对“比例”这一知识有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很容易地学会了从生活实践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设计生活化的探索过程。

现代教学不仅注重学生所获取的知识,而且更加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样才能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适应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但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践、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为避免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必须做好数学教学科学性和生活性的有机结合,把探索过程生活化。例如,在进行“圆的周长”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复习迁移,激疑导人。出示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种图形卡片,让学生说一说它们周长的计算方法,并思考:圆的周长指什么?怎么测量?其次,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各小组拿出预先准备好的铁环,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铁环的周长。方法一:用线绕铁环一周,再拉直量出它的长度,得到铁环的周长。方法二:把铁环沿着展开的卷尺滚动一周,直接测出它的周长。方法三:沿直线滚动铁环,测出它走过的长度,除以它滚动的圈数,计算出它的周长。通过这几种测量结果的对比,得出一个比较精确的周长数据。然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展示各组的铁环,观察其大小和它所对应的周长数据,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最后探讨总结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进行实验检验、巩固提高。这样,通过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是深不可测的,不仅培养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而且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3.进行生活化的练习设计。“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 和“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设计生活化。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

解,又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教学“最大公约数” 后,根据生活实际,为学生留下一道开放性、实践性的作业:学校新建的语音室需要铺设地板砖,请你抽时间去测量一下语音室的长和宽,逛一逛建材市场,帮学校选择一种适合的方形地板砖,并算一算需要多少块才能正好铺满教室。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实践活动中渗透了合作意识、社会交流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的转变,使数学学习活动向社会拓展、向生活延伸。

在孩子的眼中,数学是一些符号与文字的结合,是抽象的、枯燥的。而生活却是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的,是学生天天经历的。他们对生活充满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及旧知出发,将生活中有关数学知识的内容引入课堂,并与课堂所教知识相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有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一)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先与学生随意聊天,并提出请他们帮忙。学生们一听老师请他们帮忙,热情顿时高涨,“老师您说,帮什么忙?只要我们能做到,绝对没问题。”“我的爸爸过生日,他非常爱喝酒,我想送他两瓶酒,可又怕他喝醉,我该选择怎样的酒?请同学们帮我出个主意。”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纷纷说要买度数低点的酒。那么,为什么要买度数低的?酒的度数又代表什么意思呢?学生被我反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百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

在复习质数、合数知识时,我设计了一个情境:请学号是奇数的同学站起来,请学号是偶数的同学站起来。然后又说:“请学号是质数的同学坐下,请学号是偶数的同学坐下。”这时班里还有一名同学站着,我就问:“咦,你怎么还站着?” 这位同学为难的说:“我的学号是1 号,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所以我还站着呢!”全班同学听了都哈哈大笑,我也笑了,在快乐的笑声中,这个最爱被孩子们忽略的“ 1”永远被大家记住了。

生活与数学紧密相连,只要我们把二者有机的结合好,有意引导学生去探究,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自主探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由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的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引导他们借助生活表象来学习知识,激发探究欲望。

还记得上学期学习长、正方体知识时,有一个知识点是:一截长方体的木头分别沿着长、宽、高切,切一刀增加几个面?增加的是哪几个面?(因为我们班学生比较木讷,学一些抽象点儿的知识比较慢)所以这个知识点不论怎么讲,怎么练,学生一直都理解的

不太好,我也挺着急。后来我想到一个办法,在一节练习课上,我就对他们说:“这道题做得不好不怪你们,因为木头太难切,切不动。今儿咱们切个好切的。”说着我就拿出一把刀,我们班学生一看就愣住了,不知道我要切什么?这是我又拿出一个长方体的港式奶味大面包。我说:“今儿,咱们切它!”学生眼睛一下就亮了。后来这个面包被切了、分了、吃了,在吃掉面包的同时,全班也把这个知识点吃透了。在飘满面包香味的课堂上,我们又攻克了一个难题。

这样教学,让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找到了具体形象的生活依托,在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思考流程,实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生活, 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 以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理解。

(一)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巧妙结合

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其通过学习理解了的数量关系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解决丰富多变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例如在教了“三步计算应用题”后,我上了一节《我们去秋游》的实践活动课,由于时值秋游季节,而学校秋游方案迟迟未定,于是我请学生通过上本地旅游网站查阅资料,打电话咨询有关景点选择值得一游的秋游地点,并设计一套秋游方案,供学校参考。学生们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在教师的指导下纷纷收集制订方案的所需资料,诸如团体门票价格、包车价格等,并自发地组成小组共同商讨制订方案。最后,学生送上来的秋游方案,令我大开眼界,不光计算准确,而且还考虑到了许多我所没有预料到的:包车时根据学校学生数,大小车搭配;学生身边带多少钱,怎样合理使用??有的秋游方案甚至还在最后写了这样设计的理由和好处。

又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这节课,我利用多媒体网络自制了一个网页,把它设计成一节实践活动课。内容主要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购买了新房,要粉刷墙壁,铺设地板。今天大家一起来做一回小小设计师。老师把新房分为卧室、客厅、书房、厨房、洗手间5 个部分。你们帮助老师计算出每个房间需要装修的面积的总和,再出谋献策,设计出装修方案。”学生听说是帮老师设计装修方案,都来了劲头。老师又通过现代化手段创设出模拟的真实的情景,深深吸引学生,不用老师多讲,学生对新

知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熟练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在充满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学、实践数学,让学生在富于弹性空间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与处理信息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探究和创新意识。(二)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 尽量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比较,使学生获得新的体验, 掌握新的数学知识。

在学习完《长方体》一节后, 笔者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现在有一张长4 米、宽2 米的长方形铁皮,铁匠师傅应该怎样裁剪, 才能得到容积最大的长方体无盖铁盒(铁皮厚度忽略不计)?让同学们用一张长40 厘米、宽20 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代替铁皮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 同学们俨然一个个小小设计家, 经过画、裁剪、粘贴, 一件件作品呈现出来。有的从纸片的四个角裁去边长3 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粘成的纸盒容积是1428 立方厘米; 有的从纸片的四个角裁去边长4 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粘成的纸盒容积是1536立方厘米; 有的从纸片的四个角裁去边长5 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粘成的纸盒容积是1500立方厘米;还有的从一条宽边的两个角裁出边长5 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粘到另一条宽边的中央, 粘成的纸盒容积是1750 立方厘米。

荷兰着名学者斯塔尔说得好: “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因此,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搭建创造的舞台、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就显得更为重要。

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良好机会和氛围。布鲁纳曾经说过:探索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创设学习氛围,创设开放性问题,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发挥小组合作精神,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只有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四、参考文献《邱学华怎样教小学数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小学数学教学法》天津教育学院2009 《多元智能与教学策略》梅汝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