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公众参与》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公众参与》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公众参与》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公众参与》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

附件三: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公众参与》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公众参与》编制组

二一一年一月

项目名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公众参与

项目统一编号:292

承担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编制组主要成员:赵欣丰、杜啸岩、李敏、宋若晨、梁刚、李忠华、郑韶青、刘彩凤

标准所技术管理负责人:李晓倩、何俊

标准处项目负责人:赵国华

目 录

1 项目背景 (1)

1.1任务来源 (1)

1.2编制过程 (1)

2 标准制订的必要性分析 (2)

2.1贯彻环评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2)

2.2以人为本原则的要求 (2)

2.3提高环评质量的要求 (2)

3 标准制订的依据与原则 (2)

3.1制订依据 (2)

3.2制订原则 (3)

4 国外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情况介绍 (3)

4.1美国 (3)

4.2日本 (3)

4.3台湾地区 (4)

4.4印度尼西亚 (4)

4.5斯里兰卡 (4)

4.6巴西 (4)

4.7澳大利亚 (5)

5 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5)

5.1适用范围 (5)

5.2总则 (5)

5.3公众的范围 (5)

5.4公众参与计划 (6)

5.5信息公开 (6)

5.6公众意见调查的内容 (6)

5.7公众意见调查方法 (6)

5.8公众意见的汇总分析和信息反馈 (7)

5.9环境影响报告书公众参与篇章的编制要求 (7)

5.10关于本标准附件 (7)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公众参与

1 项目背景

1.1 任务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实施后,其中关于公众参与的要求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和从业人员公众参与方面的经验较少,迫切需要出台相应的技术导则来促进环评法的实施。另外,中国当时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许多工作需要与世界接轨,在这一背景下,评估中心接受世界银行赠款,开展了题为“中国加入WTO后环评能力建设”的世行合作项目,其中内容之一是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的相关指南的研究工作。该项目成果为后来制定《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奠定了基础。

作为一个部门行政法规,2006年发布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侧重于规范环评中公众参与的范围、程序和组织形式等内容,无法过多涉及公众参与的具体细节和操作方法。因此,环境保护部于2008年以《关于开展2008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修订项目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08〕44号)文向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下达了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公众参与》的任务,项目统一编号为292,本导则编制工作正式启动。

1.2 工作过程

1.2.1 项目启动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公众参与》在未正式下达编制任务前,就启动了编制工作。2007年11月13日在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召开了导则编制讨论会,分析了现阶段公众参与存在的显著问题,并就具体技术细节征求了与会代表的意见。会议明确了导则编制的思路和方向。

(2)课题组对不同类型建设项目环评中公众参与的现状进行了充分调研,2008年2月完成初稿编织工作后,通过座谈、研讨等形式反复征求了部分环评单位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前后三次对初稿进行了重大调整,涉及公众参与工作等级、被调查人数、调查内容等公众参与核心内容。至形成征求意见稿,共经历8次修改。

1.2.2 文献调研

(1)调阅了国内各类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对现在国内环评中公众参与的内容、采用的方法和报告书中公众参与篇章的结构和内容等进行了分析总结;

(2)收集了世界银行《环评业务指南》、亚洲开发银行的《环境评价业务指南-公众咨询和信息公开》、香港特别行政区《环境影响评价议条例》和日本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其中公众参与的要求和公众参与的程序和方式方法进行了研究;

(3)通过文献,了解了美国、澳大利亚、瑞典、英国、法国、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巴西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等环评中公众参与的有关规定;

(4)收集了若干国家的公众参与指南或研究报告,如加拿大环境影响评价局的《分享良好实践经验》、国际金融合作组织的《良好实践手册》、澳大利亚的《通过环境影响评价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的公众参与部分、世界银行的《环评过程中的公众咨询:一个战略方法》、美国的《保护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英国环境交通部的《地方环境决策中的公众

参与良好实践手册》、欧盟的《环境影响评价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研讨会报告》、中东欧区域环境中心的《环境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手册》和联合国环境委员会的《环境决策过程中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指南》等。

1.2.3 征求意见与专家审议

(1)在导则编制过程中,组织有关省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和研究机构召开了若干次座谈会,针对公众参与技术导则的框架结构、公众参与深度的划分标准、公众参与的内容和公众参与代表的选取等具体技术细节征求意见,并与与会代表进行了深入探讨;

(2)由于各方面代表对公众参与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征求意见稿的形成经历了六次较大的修改,每一稿均由环评专家进行了审议。

2 标准制订的必要性分析

2.1 贯彻环评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2003年9月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对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第五条指出,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第二十一条规定,除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外,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建设单位报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附具对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

2006年2月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对环评中公众参与的范围、程序和组织形式等内容提出了原则性要求,指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性规范,由《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公众参与》规定。

2.2 以人为本原则的要求

每个人都有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积极有效地开展公众参与,使公众了解建设项目及其环境影响,一方面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要,另一方面有利于增进与公众的相互理解,使有关措施更具可操性,实施更加顺利,从而减少项目开工建设后可能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2.3 提高环评质量的要求

项目所在地的公众对当地的自然、社会和风俗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了解比较充分,可以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宝贵的背景信息,另外,公众关注的领域有时和专家或专业人员不同,在环境影响评价中了解公众关注的问题,并对其做出必要的评价,可以使环境影响评价更科学和全面;

目前,尽管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在其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也附有公众参与篇章,但各地和各环评机构在具体操作时公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存在较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3 标准制订的依据与原则

3.1 制订依据

3.1.1 主要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

3.1.2 主要技术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93)

3.2 制订原则

(1)充分考虑建设项目环评的特性和关注点,注重与建设项目环评程序的紧密结合,提高导则的可操作性;

(2)突出信息公开在公众参与中的重要性,使信息公开在时间、内容和方式等环节上满足有效公众参与的需要;

(3)考虑到每个建设项目所处地理位置、环境影响类别和环境影响范围的巨大差异,以及受影响公众的组成、范围和关注点的不同,公众参与导则无法像其他环评技术导则一样给出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做法。因此,导则编制的主要目标是有效规范和引导环评中的公众参与活动,为使导则能够广泛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建设项目,提出了环评中公众参与的基本要求,鼓励环评机构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建设项目的现实情况进一步完善每一次的公众参与活动。

4 国外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情况介绍

4.1 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国家,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颁布实施,其中第二篇第五节第一条规定,环评中应征求相关机构、部门、地方政府的意见,并明文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及相关机关的意见,应当依照《情报自由法》的规定对外公开。然而,对于是否征求公众意见却没有进行明确规定。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美国环境影响评价的主管部门-环境质量委员会于1978年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实施细则,对公众参与的程序作了详细规定,包括参与阶段、参与范围、参与人员、参与效果以及参与的限制等。如信息公开的时间一般为45-90天,公众可以查阅环评文件,并可提交关于项目的书面评论,开发建设单位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对公众意见做出反应;当有较大争议或公众要求召开听证会时,应举行听证;公众有权了解做出最后决策的理由,原则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公众参与后30天内告知决策结果及其依据;公众可以进一步质疑决策的合理性等。

4.2 日本

日本的《环境影响评价法》第8条第1款规定:“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如果有人对评价大纲有意见,可以在从文件公布之日起到文件审查结束之日后两周的期间内向业主提交其意见。”

日本《环境影响评价法》也对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做出了较为明确、具体的规定。例如,关于评价大纲的公布、公开复审和意见提交,该法第7条规定:“为了征求意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关于环境影响评价所需考虑的事项和所要采用的调查、预测和评价方法,根据总理府规定,项目业主应当公布范围文件的有关内容,可以在范围文件公布之日后的一个月内对评价大纲进行公开复审”。

关于环境影响评价报告(EIS)草稿的公告、说明会以及意见提交,该法第16条规定项目业主应当在向有关政府机构或长官提交相关材料后,公告环评报告书草案和其他有关材料,并且自公告之日起,接受公众为期一个月的公开审查;第17条规定,在公开审查期间,项目业主应当在相关地区举行说明会以使公众了解环评草稿,并且至少在举行说明会一周前公告其时间、地点,如果项目业主因法定事由无法举行说明会,应当尽力使公众了解环评草稿的内容;凡对环评草稿有意见的人,均可以在从草稿公布之日起到公开审查结束之日后两周的期间内,以书面形式向项目业主提交意见。

关于听证会,一般只有当公众提出申请要求召开听证会时,才启动听证会程序,申请人数没有限制,可以是一人。

4.3 台湾地区

我国台湾地区的《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各阶段的说明书、评价书及审查结论要公之于众。具体要求包括:

(1)“环境主管部门应于收到环境影响说明书(相当于初步环评报告)后50日内做出审查结论,并予以公告”(第7条);

(2)“应进行第二阶段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单位应办理下列事项:a.将环境影响说明书分送给有关单位。b.将环境影响说明书,于开发场所附近适当地点陈列或公示,时间不得少于30天。c.在报纸上刊登开发单位的名称、项目地点、审查结论及环境影响说明书陈列或公示的地点”(第8条);

(3)“环境影响说明书经环境主管部门认可后,应将评价书及审查结论的摘要公告,并刊发公报”(第13条第3款);

(4)开发单位应举办并邀请公众出席公开的说明会或听证会,并对公众的意见做出反馈。环境主管部门经审查环境影响说明书,认为不须进行第二阶段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单位应举行公开的说明会(第7条第2 款);应当继续进行第二阶段评价的,开发单位应在将环境影响说明书公告和刊登公报期满后举行公开的说明会;

(5)由环境主管部门组织召开界定评价范畴的会议,应于公开说明会后,邀请项目所属的主管部门、相关机关、团体、学者、专家及居民代表界定评价范畴(第10条);

(6)由项目所属的主管部门举办听证会。项目所属的主管部门在收到开发单位提交的环境影响评价书初稿后30日内,应当会同环境主管部门、委员会委员、其他有关机关,并邀请专家、学者、团体及当地居民,进行现场勘查并举行听证会,于30日内做出会议纪要录,并送交环境主管部门(第12条);

(7)第9条规定,有关机关或当地居民对开发单位的说明有意见时,应当于公开说明会后15日内以书面向开发单位提出,并告知环境主管机关和项目所属的主管部门。

4.4 印度尼西亚

环评报告书的审核工作由“环境影响评价审核委员会”来完成,这个委员会由政府审批机构、环境专家、非政府组织和公众代表组成。在审核过程中,需要咨询的单位和个人,包括相关国家机关、受影响的各级政府机构、受影响的公众和感兴趣的公众(含非政府组织)。

4.5 斯里兰卡

《国家环境法案》规定环评过程中要有公众的参与。要求项目的审批机构在报纸上发布有关项目信息的公告,邀请公众参与审查环评报告书并提出意见,公众可以在项目所在地的环境行政机构或地方政府机构查阅报告书。意见收集的期限为自公告发布后30天。审批机构收集来的公众意见要转交给项目业主,后者必须对此做出答复,并尽量修改设计满足公众的要求。

意见收集过程结束后,项目审批机构根据情况确定是否召开听证会。按照《国家环境法案》,审批机构在下列情况下应考虑召开听证会:

(1)项目争议特别大,如可能带来不同寻常的全国或地区性影响,威胁到重要的环境敏感地区等;

(2)任何一个关注项目的团体(包括NGO)提出要求召开听证会的正式申请。

4.6 巴西

环境影响报告书要放置在项目所在地的公共图书馆和环境保护行政机构的图书馆。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机关要在收到项目环评审批的申请后,在当地报纸上发布有关消息,其后45

天内,公众可申请召开听证会。在收到听证会申请后,环评审批机关要在当地广播和报纸上发布关于听证会内容、时间和地点的通知。

4.7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法律规定,所有环境影响评价均要求开展不同程度的公众参与。目前,多数情况下采用公众咨询的形式,而公众参与决策过程的情况比较少。

澳大利亚的环评制度中包括一个筛选过程,即通过初步评价确定是否有必要开展详细的环境影响评价。对于没有开展详细环评的工程,当公众提出质疑时,环境主管部门必须在3个月内做出解释。对于开展了详细环评的工程,环境主管部门审核环境影响报告书后,应在报请部长批示前将环评报告书向公众公开,并告知公众哪些公众意见被采纳了。

在新南威尔士,环境影响报告书完成后应该公示至少30天,报告书的副本可以以不高于25澳元的价格出售。公众意见要报给市政规划部门,后者在21天内确定有关主管部门在进行决策时应采纳哪些意见。公众可以申请召开听证会,但市政规划部门的部长有权决定是否召开。听证会的所有意见都要向公众公开。所有项目审批结束后,审批部门都要就在审批过程中如何考虑公众意见的情况写一份报告。

5 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5.1 适用范围

本技术导则的适用范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中规定需开展公众参与的建设项目的范围一致。

鉴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在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上存在一定差异,本技术导则不适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5.2 总则

强调了建设项目环评中公众参与的目的和原则,提出了开展公众参与应遵循的一般程序,明确了公众参与程序与环评程序相衔接的有关环节。

5.3 公众的范围

5.3.1 按照目前国际推行的环评公众参与最佳实践模式,如国际影响评价协会的《公众参与国际最佳实践原则》、国际金融公司的《公众参与及信息披露良好实践手册》等,公众参与的范围应覆盖所有受建设项目影响和对其感兴趣的群体,统称为利益相关方。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相关要求,本导则将建设项目的利益相关方划分为九类,定义为广义的公众范围,即:

(1) 受建设项目直接影响的单位和个人;

(2) 受建设项目间接影响的单位和个人;

(3) 关注建设项目的单位和个人;

(4) 有关专家;

(5) 建设项目的投资单位和个人;

(6) 建设项目的设计单位;

(7)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

(8) 环境行政主管部门;

(9) 其他相关行政主管部门。

上述分类提供了一个比较宽泛的公众参与视角,但在具体操作中,多数国家通常局限在受建设项目影响(含直接、间接、正面和负面影响)的群体,本导则因此提出了狭义公众范围的概念。

综合考虑我国的政体结构、社会现状和环评现阶段的具体实践情况,导则进一步明确公众参与以核心公众群为主,即应涵盖受建设项目直接影响的单位和个人、项目所在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关专家。

为确保公众的代表性和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导则对公众代表的组成和选取原则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个人代表应优先考虑少数民族、妇女、残障人士和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的原则符合国际最佳实践模式的要求,对专家代表的界定是为了避免同一专家既为环评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又参与公众意见调查,从而影响环评或公众参与的客观性。

由于导则提出“受建设项目直接影响的单位和个人”是公众参与的重点,因此对这部分公众占公众代表总数的最低比例做出了限定,以确保征集到的公众意见主要反应受建设项目直接影响群体的诉求。同时,为了更大限度地保护公民个人的权利,受直接影响个人代表的比例略高于单位代表。所设定的比例为主观经验值,未能找到别国经验或相关文献作为参考,但在导则编制过程中反复征求了多方专家的意见,获得了专家的认同。

另外,为提高公众意见的代表性,在充分考虑我国环评现状的基础上,导则对公众代表的基本数量做了相关规定。为便于操作,根据受影响群体总体数量的不同,同时考虑线性工程的特殊性,分别设定了相应的指标。这些指标是目前环评均能达到的,因此是对公众代表数量的最低要求。

5.4 公众参与计划

为尽量避免公众参与走过场、流于形式,导则提出了制订公众参与计划的建议,强调了公众参与计划对保障有效公众参与的意义,并列举了影响公众参与效果的主要因素,以便相关单位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导则推荐的公众参与计划内容。

5.5 信息公开

导则规定的信息公开次数、时间、方式和信息公告的内容与《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保持一致。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的要求进行了细化,首先提出了编制报告书简本的原则性要求,目的是使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普通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结论。

报告书简本各章节的设置参照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中关于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求,适当删减了与公众利益关联较小的内容,如厂区内配套设施、社会经济现状和工程分析等,更加直观地突出了建设项目概况、资源利用和污染物排放、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境保护措施和主要评价结论的内容。

5.6 公众意见调查的内容

公众意见调查内容的设置与环评公众参与的目的相呼应,基本围绕建设项目的潜在环境影响,从保护公众环境权益的角度展开调查。导则所列调查内容为公众意见调查的基本内容,相关单位应结合建设项目的具体问题和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拓展调查内容。

5.7 公众意见调查方法

导则将公众意见调查方法归纳为问卷调查、座谈会、论证会和听证会四种主要形式,与《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中所列征求公众意见的形式基本一致,但对各种调查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操作原则做了明确规定。

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上信息公开和意见征集日益普及,但为保证调查表的回收率,以及公众意见集中反映受建设项目直接影响公众群的看法,导则规定问卷调查以书面问卷调

查为主,同时对问卷的内容做了详细规定,规范了调查问卷的格式。

导则对座谈会、论证会和听证会的功能进行了分级。日本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业主单位通常会召集受影响范围内的居民举办说明会,向他们介绍项目的有关情况。参照这种模式,导则将座谈会定位为主要面向非专业公众群的一种公众参与方式,其本质与调查问卷类似,即提供项目信息、收集公众意见。这种沟通方式是即时、双向的,能够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公众意见,可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特定情况下也可取代问卷调查。

论证会则主要面向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公众群,它适用于存在敏感或有争议性问题的情况。导则提出论证会应设定明确的主题,以达到减小分歧、寻求有效解决方案的目的。

听证会是公众参与的一种特殊形式。为保证听证会的公开、公平和公正,通常需要遵循一套严谨的程序。国外的听证会普遍适用于行政决策过程,一般由某个中立的政府部门主持。《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规定,建设单位或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环评报告书报送审批前,也应酌情采取听证会的形式,公开征求公众意见。为区别于行政审批阶段的听证会,导则借鉴美国加州在举行正式听证会前,有时会召开一个非正式的咨询性听证会的经验,将环评阶段的听证会定位为一种更加公开的倾听公众意见、回答公众质疑的信息交流过程,并提出了在四种情形下应召开听证会的建议。

5.8 公众意见的汇总分析和信息反馈

为便于对公众意见进行回顾和追踪,导则提出了公众意见收集和留存的原则要求。由于环评中的公众参与重点在于了解公众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意见,导则要求对公众意见的有效性进行甄别,避免那些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完全不相关的意见影响对公众意见调查结果的客观判断。

为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公众意见背后的原因,应对公众意见进行分类汇总,导则提出若干分类建议,相关单位可酌情选取,也可根据项目具体情况采用更能说明问题的其他分类方式。

5.9 环境影响报告书公众参与篇章的编制要求

为使公众参与篇章规范化,明确了环评报告书公众参与篇章的编制原则,规定了公众参与篇章应包含的章节及其内容,提出了应归入环评报告书附件的公众参与文件范围。

5.10 关于本标准附件

本导则附件包括环评报告书简本内容、环评报告书简本封面格式、调查问卷封面格式、调查问卷封二格式、调查问卷样表和调查问卷封底格式。

2015年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最新预测试卷

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最新 预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第1题 在制定风险防范措施时,厂址及周围居民区、环境保护目标应设置()。 A.空间防护距离 B.安全防护距离 C.卫生防护距离 D.防火间距 正确答案:C, 第2题 新污染源的排气筒一般不应低于()。若新污染源的排气筒必须低于此高度时,其排放速率标准值外推法计算结果再严格50%执行。 A. 20m B. 10m C. 15m D. 5m 正确答案:C, 第3题 据《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某卡拉OK厅拟建在乡村集镇内,环境影响评价时,则该卡拉OK厅执行的昼夜噪声排放限值分别是()dB。 A. 55, 45 B. 60, 50 C. 70’ 60 D. 70, 55 正确答案:B, 第4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选取应采用()。

A.定量评价为主 B.定性评价为主 C.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量化评价为主 D.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定性评价为主 正确答案:C, 第5题 某拟建工程的建设会影响到世界自然遗产地,工程占地仅为0.8km2,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生态影响》,此工程的生态影响工作等级为()。 A. 一级 B. 二级 C.三级 D.四级 正确答案:A, 第6题 根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与监测可以不考虑的是()。 A.渗滤液 B.噪声 C.地下水 D.大气 正确答案:B, 第7题 丰、平、枯水期特征明显的水域,应()进行水质评价。 A.对平、枯水期 B.对丰、平、枯水期 C.对丰、平水期 D.对丰、枯水期 正确答案:B, 第8题 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是为保障农业生产,()的土壤临界值。 A.保障工业生产 B.维护人体健康 C.维持自然背景 D.保障农林业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 正确答案:B, 第9题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学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 HJ19-2011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内容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项目对生态系统及其组成因子所造成的影响的评价。区域和规划的生态影响评价可参照使用。 这里说明导则的适用范围,是制定导则的前提,也是一部导则必须首先说明的事项。但要注意任何一部导则不可能包括一个建设项目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因此,只能做出一般性的规定,而很多情况下是有特殊性的。因此,在生态影响评价实际工作中,既在遵循导则的一般性要求,也要高度重视特殊性。一般性的东西,大家不难理解、掌握和应用,而特殊性的东西则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现状调查和影响评价,并提出可操作性的措施,而这恰恰是实际工作中不容易掌握的。因此,需要实事求是,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在专家审查时,专家们一般既关注一般性(首先一般性原则不应违背,否则需充分说明理由,甚至需要论证),更关注特殊性。 此外,本导则与原“非污染生态影响”导则相比,在适用范围上不再提出适用于哪几类项目(原导则包括了:水利、水电、矿业、农业、林业、牧业、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海洋及海岸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项目和区域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生态影响评价),而是凡是建设项目影响到生态系统及其组成因子,就应依据本导则进行生态影响评价,其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来的工业类项目重污染影响评价,而轻生态影响评价的现象(其实大家知道,工业项目也有生态影响,特别是新建项目)。

考虑到区域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本导则规定的内容只供其参照,并未规定在区域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也必须遵循本导则。 还有,本次使用最多的是“生态影响评价”,并未使用大家习惯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这是因为生态环境这个词并不规范,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并不被学界所认可。 另外,这里对导则使用了“标准”的说法,个人感觉不妥。其实“导则”与“标准”还是有较大差别的,导则,顾名思义,就是指导性的原则或规则。标准的法律地位相对技术导则或技术规范而言更为高级。标准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国家标准一般使用GB编号,且经国家质量技术管理部门同意发布。 本导则HJ19-2011与原导则HJ/T19-1997明显不同的变化之一:是对评价等级的规定。本导则判断评价等级主要由两个方面来决定:影响区域的生态敏感性和工程占地范围。而且给出了一个占地范围表格。相对于原导则,可操作性明显增强。这是广大生态影响评价工作者多年的实践总结,是新导则的显著进步。 注意这个占地范围,是包括水域的。而且是工程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均需要考虑。当然,如果临时占地是设置在永久占地范围的,那就可以直接通过永久占地来判断(而不是需要叠加的,呵呵)。 另外,导则给出了其他几个特殊情况: (1)位于原厂界(或永久用地)范围内的工业类改扩建项目,可做生态影响分析。

泰州某食品公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项目由来 -------------------------------------------------------------------------------------- 1 1.2编制依据 -------------------------------------------------------------------------------------- 2 1.3评价目的 -------------------------------------------------------------------------------------- 2 1.4当地环境功能区划 ------------------------------------------------------------------------ 3 1.5评价标准 -------------------------------------------------------------------------------------- 3 1.6评价等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7评价重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8评价范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9保护对象 -------------------------------------------------------------------------------------- 1第二章现有企业概况--------------------------------------------------------------------- 2 2.1企业概况 -------------------------------------------------------------------------------------- 2 2.1.1企业名称和厂址 ---------------------------------------------------------------------- 2 2.1.2企业及周围环境概况 --------------------------------------------------------------- 2 2.2生产概况 -------------------------------------------------------------------------------------- 2 2.2.1生产班次和年生产时间 ----------------------------------------------------------- 2 2.2.2生产规模--------------------------------------------------------------------------------- 2 2.2.3原辅材料、燃料、动力消耗及共用工程----------------------------------- 3 2.2.4现有企业生产全年水平衡-------------------------------------------------------- 4 2.3“三废”排放及处理现状-------------------------------------------------------------- 4 2.3.1废气---------------------------------------------------------------------------------------- 4 2.3.2废水---------------------------------------------------------------------------------------- 5 2.3.3固体废弃物 ----------------------------------------------------------------------------- 6 2.3.4噪声---------------------------------------------------------------------------------------- 6第三章建设项目概况 ------------------------------------------------------------------- 7 3.1工程投资 -------------------------------------------------------------------------------------- 7 3.2项目实施地点 ------------------------------------------------------------------------------- 7 3.3项目主要内容 ------------------------------------------------------------------------------- 7 3.4项目主要生产设备 ------------------------------------------------------------------------ 7 3.5劳动定员 -------------------------------------------------------------------------------------- 8 3.6公用工程 -------------------------------------------------------------------------------------- 8第四章建设项目周边环境概况 --------------------------------------------------- 9 4.1地理位置 -------------------------------------------------------------------------------------- 9

2020咨询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100分

2020咨询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100分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空间范围一般应同时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规划的环境影响可能达到的地域范围;二是自然地理单元、气候单元、水文单元、生态单元等的完整性;三是()或已有的管理区界。 A.河流界线 B.道路界线 C.行政边界 D.海洋岸线 用户答案:[C] 得分:8.00 2.()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环境影响评价(EIA)并将其当做1969年()环境政策法的一部分而加以推行的国家。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日本 用户答案:[B] 得分:8.00 3.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包括: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论证、规划方案的可持续发展论证、()。 A.不同类型规划方案综合论证重点 B.累积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C.辨析制约规划实施的主要资源和环境要素 D.规划概述、规划的协调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 用户答案:[A] 得分:8.00 4.2009年8月()在国务院第76次常务会议上通过,并于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A.《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B.《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 C.《环境保护部机关“三定”实施方案》 D.《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用户答案:[D] 得分:8.00 5.环境承载力评价,就是要在一定的环境质量要求下,在不超出生态环境系统弹性限度条件下,对环境可支撑的人口、经济规模和()的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评价,确定各区域的承载能力和承载水平。 A.容纳SO2 B.容纳NO2 C.容纳COD D.容纳污染物 用户答案:[D] 得分:8.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4道题】 1.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一般指规划的范围或者领域相对较窄,内容比较专的规划,包括()、()、()、()、()、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和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 A.工业 B.农业 C.畜牧业 D.林业 E.能源 用户答案:[ABCDE] 得分:8.00 2.在规划纲要编制阶段,通过对规划可能涉及内容的分析,收集与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环境政策和产业政策,(),(),(),(),(),反馈给规划编制机关。 A.对规划区域进行现场踏勘 B.收集有关基础数据 C.初步调查环境敏感区域的有关情况 D.识别规划实施的主要环境影响 E.分析提出规划实施的资源和环境制约因素 用户答案:[ABCDE] 得分:8.00 3.环境影响评价在()、()、()和()层次的应用称为战略环境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08)条款说明和实施问答

一、规范性引用文件及术语和定义 问题1: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包括TJ36-79 工业企业卫生标准,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在2002年发布了GBZ1-2002和GB Z2-2002,TJ36-79是否还应该参照执行? GBZ1-2002及GB Z2-2002并未完全替代TJ36-79,TJ36-79中关于“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标准值仍然有效。对于TJ36-79中规定的有害物质浓度标准,如其中污染因子后续有新的国家标准发布,则按新发布的国家标准执行。 问题2:如果评价项目包括有多个不同高度的排气筒,部分排气筒比周边地形高,部分排气筒比周边地形低,如何确定区域地形为简单地形还是复杂地形? 在模拟计算时,建议均输入地形参数,让模式判断是简单地形还是复杂地形,以便在计算时做地形修正。判断在复杂地形条件下模式要使用高空气象数据时,以评价项目主要污染源的高度为主,作为判断评价范围是否是复杂地形。 二、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问题1:核算项目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时,是否需要考虑项目的面源? 核算项目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需要考虑项目建成后正常排放的所有面源的影响。如判定评价等级为二级或者一级,在进一步预测过程中同时也需叠加所有面源及点源的综合影响。 问题2:对于项目有多个排气筒,是否需要按《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进行排气筒等效后再判定评价等级。例如对于有多个高度在15m以下的排气筒的评价项目,如果以每个排气筒核算的话,等级一般比较低,但实际上污染可能比较严重。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处理? 在确定项目评价等级过程中,对于物理意义上分离的单个点源,不需要进行排气筒的等效,仍然按单个污染源的最高评价等级及最远影响范围判定项目的评价等级。但对于多个低矮源集中成片排放的项目,且单个污染源估算的最大浓度占标率接近10%的项目,建议参考导则5.3.2.3.2 及5.3.2.3.7的相关规定,适

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试题及答案【2020年最新】

2019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是符合题意) 1、某建设项目进入企业污水处理站的污水量为3800m?/d,60%经处理后排入附近地表水体, 其余经深度处理后用于部分车间,该项目产生的1200m?/d清净下水水质较好,不经处理后直 接排入附近地表水体,该项目其他重复用水量为1000m?/d,该项目污水回用率为()。 A、25.3% B、30.4% C、40.0% D、42.0% 解析:B。3800×40%÷(3800 1200)=30.4%,清净下水也属于污水,需要计入污水总量里。2、某机械加工厂涂装车间包括喷漆、晾干和烘干等工段,使用的溶剂型清漆主要成分是树脂、 甲苯和二甲苯。涂装车间产生的废气经过滤除漆雾后,经RTO装置焚烧后排放。关于该涂装 车间污染物及污染因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晾干工段主要大气污染因子有漆雾、甲苯和二甲苯等。 B、涂装车间产生的主要污染物有废气、废水、固体 C、烘干工段主要大气污染因子有树脂、甲苯和二甲苯等 D、喷漆、晾干和烘干工段产生的主要大气污染因子不完全相同 解析:D。涂装车间不会有废水产生,晾干和烘干工段主要大气污染因子有VOC S、甲苯和二甲苯,喷漆工段主要大气污染因子有漆雾、VOC S、甲苯和二甲苯。 3、某农药制造企业对胺化后的含三氯甲烷液体进行脱溶回收处理,回收三氯甲烷溶剂,脱溶 回收装置三氯甲烷回收效率为90%。脱溶回收装置为密闭负压装置,脱溶回收装置产生的废气 全部收集导入深度冷凝装置再吸附处理后排放,收集的废气量为10000m?/h,深度冷凝装置和吸附装置三氯甲烷的去除效率分别为70%、50%,排放废气的体积较收集的废气体积有30%的变化,胺化后的液体含三氯甲烷10kg/h。经活性炭吸附后三氯甲烷的排放浓度为()mg/m?。 A、11.5 B、15.0 C、21.4 D、37.5

某酒店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完美版)

某酒店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一、项目简介

(一)项目建设的目的、意义和地理位置 1.项目建设的目的、意义 随着首都某某日益成为具有21世纪风采的国际大都市,公众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公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反过来又对公共服务设施等提出了较高需求。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极大的促进了首都经济繁荣与发展,而且改善了环境状况,并完善了首都的城市功能。因此可以说,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与首都某某的环境改善项目的实施相辅相成,同时,也方便了公众的日常生活。鲍翅宴酒店建设项目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2.项目地理位置 某某酒店位于某某市某某区某某站南侧。地理位置见图10—2。 (二)工程概况 占地面积为1200m2,建筑面积为3600m2。地上1、2层为餐厅,预计最高就餐人数为360人;地下1层为厨房及洗浴。地下2层为供120人住宿的员工宿舍。项目总投资为4000万元。工程建设周期半年。 (三)周边环境现状 本次评价范围以拟建地为中心向四周各延伸500m,东至东花市中里,西至某某区东大街与某某站西街交汇处,北至某某站广

场,南至旋马胡同。建设用地在宝润苑小区西北侧,2层楼房,为宝润苑小区物业商业用房。本工程以改造、装修楼房内部为主。该用地东、北邻居民住宅楼,南紧临宝润苑大厦,西侧临某某站南街,南街对面为高层居民住宅楼,北距某某站200m。该项目周边大多为居民住宅区。 评价区地处市中心,用地为典型的城市功能特征。评价区北侧东城区界内主要为某某站用地;沿某某门东大街南侧及某某门东大街以南东花市大街以北某某站南街以东范围内为已建成的较为现代化的社区。评价区其他地区用地以平房(较为破旧)居住用地为主,另外区内还有公司、小型企业、酒家、学校等。该地区近年来正逐步得到综合开发与整治,正向现代化社区迈进。区内没有地表水。 把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作为主要的环境保护目标,在评价范围内的居民区、学校、文教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特别是该项目周边的居民楼作为本次评价的环境保护敏感点。 (四)工程污染源分析 1.大气污染源分析 某某酒店冬季供暖与中央空调热源均由某某第一热电厂供应,不自建供热设施。某某酒店建成后的大气污染变化主要体现在新增1个地下燃气锅炉排放点源,新增大灶排放油烟。 (1)锅炉房废气排放污染源界定本工程项目所用的1台锅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考试要求与培训内容简介 1. 考试目的 通过本科目考试,检验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了解、熟悉、掌握的程度和在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工作中应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正确选择环境影响评价有关标准的能力。 2. 考试内容(2013版大纲) 2.1 环境标准体系 2.1.1 环境标准体系的构成 (1)熟悉环境标准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 (2)熟悉我国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体系构成及其应用范围; (3)了解国家颁布的主要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2.1.2 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1)了解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2)熟悉环境功能区和环境质量标准之间的关系; (3)了解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 (4)了解综合性污染物排放标准与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 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2.2.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1)总则 熟悉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原则;掌握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的内容;掌握环境合理性分析的内容;掌握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及评价因子筛选的原则;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和调整原则;熟悉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熟悉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的确定原则;了解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选取要求。 (2)工程分析 掌握工程分析的基本要求;熟悉工程分析的方法;熟悉工程分析的内容。 (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掌握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基本要求;熟悉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熟悉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内容。

(4)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熟悉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的基本要求;掌握常用的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方法;熟悉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的内容。 (5)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熟悉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包括的内容;了解筛选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要求;了解社会环境影响分析的要求。 (6)公众参与 熟悉公众参与的要求、对象和形式;了解建设项目信息公开的主要内容;熟悉公众反馈意见的出来要求。 (7)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熟悉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社会论证的要求。 (8)环境管理与监测 了解环境管理与监测的主要内容 (9)清洁生产分析和循环经济 熟悉清洁生产分析的重点;了解循环经济分析的内容。 (10)污染物总量控制 了解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的原则;熟悉提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建议的要求。 (11)方案比较 熟悉同一建设项目多个建设方案比选的要求;熟悉方案比选的重点;了解不同比选方案及推荐方案评价的要求。 (12)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总体要求 了解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的总体要求。 2.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1)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 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方法;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 (2)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熟悉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熟悉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内

环境影响评价合同

合同编号: 环境影响评价合同 (适用于对某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咨询合同) 甲方(委托方): 乙方(受托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守信的原则,甲乙双方就甲方委托乙方编制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双方经过平等协商一致,为明确甲乙双方的责权利义务,特签订本合同。 第一条项目概况 1.1 项目名称: 1.2 项目性质: 1.3 建设单位: 1.4 工程地点: 1.5 项目规模: 1.6 委托内容:根据相关环境保护管理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的要求,编制并提交(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报

告表,并协助甲方通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条编制依据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3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2.4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2.5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第三条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 3.1 建设项目概况; 3.2 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 3.3 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3.4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3.5 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3.6 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3.7 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第四条工作期限 工作期限:天,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第五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5.1 甲方应按照合同规定的方式和时间向乙方支付经费; 5.2 甲方向乙方提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基础资料(包括近一年内环境监测报告、气象资料等环评所需资料); 5.3 甲方对乙方开展工作进行必要的配合; 5.4 乙方严格按照约定的时间完成编制任务,向甲方提交正式的环境影响报告表份; 5.5 乙方应按专家评审会要求,免费提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等资料,并按评审会要求进行修改完善; 5.6 乙方所编制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符合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要求,同时还必须满足国家对此类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的有关标准和要求。 5.7 乙方对甲方提供的有关涉及机密的资料负责保守秘密。 第六条成果验收 乙方在工作期限内向甲方提交正式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并通过环境保护主管行政部门的审批后视为工作验收合格,经甲方代表签字确认后作为付款之依据,甲方验收代表。 第七条付款方式 7.1 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费用总额为:人民币(大写): 元整,(¥元),该费用包括所有与履行本合同相关的一切税费。但环境现状监测费、技术评估费、专家评审费、会

环评技术方法复习要点

《技术方法》复习要点 环境影响评价师精品资料: 1 第四节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概述 一.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的主要原则(掌握) (1)减量化———清洁生产 (2)资源化—一综合利用 (3)无害化——安全处置 二固体废物处置常用的方法概述(熟悉) (1)预处理(包括压实、破碎、分选) (2)堆肥处理 (3)卫生填埋 (4)一般物化处理 (5)安全填埋 安全填埋是一种把危险废物放置或贮存在环境中,使其与环境隔绝的处置方法,也是对其在经过各种方式的处理之后所采取的最终处置措施。 (6)焚烧处理 焚烧法是一种高温热处理技术,焚烧处置的特点是可以实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7)热解法 例题:一种把危险废物防止或储存在环境中,使其与环境隔绝的处置方法,此法为(B)

A 卫生填埋法B安全填埋法C堆肥处理法D热解法 三固体废物常用的处理与处置技术 1.固体废物预处理技术 (1)固体废物的压实 (2)破碎处理 (3)分选 2.固体废物堆肥化技术 根据生物处理过程中起作用的微生物对氧气要求的不同,可以把固体废物堆肥分为好氧堆肥法和厌氧堆肥法。故国内外用垃圾、污泥、人畜粪便等有机废物制造堆肥的工厂,绝大多数采用好氧堆肥法。 例题:目前,国内外用垃圾、污泥、人畜粪便等有机废物制造堆肥的工厂,绝大多数采用(D) A低温堆肥法B厌氧堆肥法C绝热堆肥法D好氧堆肥法 3.固体废物焚烧处置技术 燃烧系统中有三种主要成分:燃料或可燃物质,氧化物及惰性物质。为防止二次污染,工况控制和尾气净化则是污染控制的关键。 例题:固体废物焚烧处置技术的燃烧系统,最普通的氧化物为含有(A)氧气的空气,空气量的多少与燃烧的混合程度直接影响燃烧的效率。A21% B26% C37% D 29% 4.固体废物填埋处置技术 四固体废物的收集与运输(熟悉) 1.城市垃圾的收运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Technix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制定本标准。 1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1.1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与要求。 1.2 1.2适有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项目的新建或改、扩建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城市或区域性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亦应参照使用。 22引用标准 GB 3095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TJ 36—79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HJ/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33符号 本标准使用的主要符号的意义与单位见表1。

4 4 总则 4.1 4.1 评价工作的分级 4.1.1 根据评价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以及当地执行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因素,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划分为一、二、三级。 4.1.2 经过对建设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选择1~3个主要污染物,计算其等标排放量P i (下标i 为第i 个污染物),P i 的定义为: 9010?= i i i c Q P (1) 式中:P i--------等标排放量,m 3 /h ; Q i------单位时间排放量,t/h ; c oi--------大气环境质量标准,mg/m 3。 C oi 一般选用GB 3095中二级标准的一次采样浓度允许值,对该标准中未包的包含的项目,可以照TJ 36—37中的相应值选用,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项目,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部门批准后执行。Q i 应符合国家或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4.1.3 项目周围地表特征可分为平原和复杂地形两类。复杂地形系指:山区、丘陵、沿海、大中城市的城区等。 4.1.4 评价工作的级别,按表2划分,P i 按公式(1)计算。如污染物数大于是

环境影响评价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 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 B ) A、环境影响报告书 B、环境影响报告表 C、环境影响分析表 D、环境影响登记表 2. 禁止从事旅游、游泳活动的最低限度的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是( A ) A、一级保护区 B、二级保护区 C、三级保护区 D、四级保护区 3. 建设单位编制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征求建设项目( D ) A、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B、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C、所在行政区域公众的意见 D、所在地有关单位和居民的意见 4. 我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实现水污染达标排放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体,可以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的( D ) A.限期治理制度 B.排污许可制度 C.浓度控制制度 D.总量控制制度 5. 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是否可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境转移危险废物所作的规定是( B ) A.可以过境转移危险废物 B.禁止过境转移危险废物 C.经海关同意可以过境转移危险废物 D.可以在向环保部门缴纳预防危险费后过境转移危险废物 6.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范围不包括( A ) A、建设项目主体工程 B、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各项环境保护设施 C、为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所建成或配备的工程、设备、装置和监测手段 D、各项生态保护设施; 7. 对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申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应当向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 B ) A、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报告 B、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登记卡 C、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表 D、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表或调查表 8. 违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其污染物排放浓度超

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最新)

此资料是本人用了一个月时间,对照网校讲义及教材整理出来的,全面而精简,重点突出。学友们可以结合此资料复习,节约大量时间来复习实务,本次上传只是一部分,完整版共68页。需要的同学请QQ39704807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第一章环境标准体系 (一)环境标准体系的构成 ?环境标准体系 环境保护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环境保护部标准。 ?地方环境保护标准 ?地方环境标准是对国家环境标准的补充和完善。由省、自治区、自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a.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b.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己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 准; 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须报经国务院批准。 ?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执行上,地方环境标准优于国家环境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 ?环境标准与环境功能区之间的关系 ?环境空气功能区的分类和标准分级 ?功能区分类:一类区;二类区。 ?标准分级;一类区适适一级浓度标准;二类区适用二级浓度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功能区分类和标准值 ?功能区分类:Ⅰ、Ⅱ、Ⅲ、Ⅳ、Ⅴ类。?标准分级:五类。 ?声环境功能区的分类和标准值 ?功能区分类:0—4类。?标准分级:五类。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熟悉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分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分析论证和预测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模拟2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模拟29 一、单项选择题 各题的备选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 预测某发声源在10m处的预测点的等效声级贡献值为70dB,而该预测点的背景值为60dB,则该处的预测等效声级为。 A.65dB B.67.3dB C.70.4dB D.72dB 答案:C 2. 水采浮游动物调查分三个级别,是。 A.20~200μm、200~500μm、大于500μm B.20~100μm、100~500μm、大于500μm C.20~50μm、50~500μm、大于500μm D.20~50μm、50~200μm、大于200μm 答案:A [解答] “了解海洋生态凋查方法”是2012年大纲的新增内容。 3. 某建设项目位于一般区域,工程占地范围20km2,生态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为。 A.一级评价 B.二级评价 C.三级评价 D.生态影响分析

答案:B [解答] 在一般区域,工程占地面积大于或等于20km2,或长度大于或等于100km,其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4. 某河流: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某一断面平均流量为2000m3,该河流断面以上区域面积为1000km2,则该河流断面的径流模数为。 A.2000L/(S·km2) B.0.002L/(S·km2) C.2000mm D.0.002mm 答案:A [解答] 径流深的计算公式Y=QT/1000F,表示将径流总量平铺在全流域面积上的水层厚度,单位是mm;径流模数公式M=1000Q/F,表示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的比值,单位是L/(s·km2)。 5. 一级评价项目采用极坐标布点法。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 A.至少在约0°、45°、90°、135°、180°、225°、270°、315°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1~3个监测点 B.至少在约0°、90°、180°、270°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1~3个监测点 C.至少在约0°、45°、90°、135°、180°、225°、270°、315°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2~4个监测点 D.至少在约0°、90°、180°、270°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2~4个监测点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则(HJ/T 2.1-93)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内容及要求。 1.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厂矿企业、事业单位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其它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也可参照本标准所规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 2 引用标准 HJ/T 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HJ/T 2.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 3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3.1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如图所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大纲;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其主要工作为进一步做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部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其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料、数据,给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3.2 在进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时,如需进行多个厂址的优选,则应对各个厂址分别进行预测和评价。 3.3 如通过评价对厂选厂址给出否定结论时,对新选厂址的评价应按3.1的规定重新进行。 4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 4.1 划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是以下列因素为依据进行划分的: 4.1.1 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 这些特点主要有:工程性质、工程规模、能源及资源(包括水)的使用量及类型、污染物排放特点(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主要污染物种类、性质、排放浓度)等。 4.1.2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 这些特征主要有:自然环境特点、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及社会经济环境状况等。 4.1.3 国家或地方政府所颁布的有关法规(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4.2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概要 4.2.1 环境影响的评价项目 根据环境的组成特征,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通常可进一步分解成对下列不同环境要素(或称评价项目)的评价,即:大气、地面水、地下水、噪声、土壤与生态、人群健康状况、文物与“珍贵”景观以及日照、热、放射性、电磁波、振动等。 建设项目对上述各环境要素的影响评价统称为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简称单项影响评价)。 4.2.2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4.2.2.1 按照4.1中的划分依据,可将上述各单项影响评价划分为三个工作等级。例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等,依此类推。一级评价最详细,二级次之,三级较简略。各单项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详细规定,可参阅相应的导则。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及其答案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及其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影响评价(P2)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 2.环境质量参数 为表示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和变化趋势的对环境中各种物质的测定值或评定值。根据环境的客观属性提出的,用以表现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指示性变量。 3.熏烟型烟羽 即漫烟型烟羽,多出现在日出后辐射逆温被破坏时。此时,烟轴之上有逆温层,而烟轴之下至地面间气层不稳定,因而烟羽上升扩散到一定程度就受到逆温层的阻挡,使垂直扩散空间仅局限于地面至逆温层底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低层风小,则大气稀释能力就更低,高浓度的烟羽会迅速扩展到地面,造成地面的严重污染。烟雾事件大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4.氧亏 亦称“缺氧量”,指水体中饱和溶解氧和现存溶解氧之差,计量单位mg/L。耗氧愈多,氧亏愈

大,同时由大气补充水中的氧量也愈多。 5.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环境容量又称土壤负载容量,是一定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与质量,又不使环境系统污染超过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6.环境质量(P1) 环境状态品质优劣(程度)的表示,是在某个具体的环境中,环境的总体或其中的某些要素对人群健康、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的量化表达,是因人对环境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评定环境的一种概念。 7.环境容量(P1) 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未达到环境目标值,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源分布条件下,根据该区域的自然净化能力,所能承受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8.辐射逆温 由于地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9.土壤背景值(P131) 指一定时期内某一指定区域中未受污染破坏的

(完整版)环评技术方法总结

环境影响评价师资料

概论 1.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分类:①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 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②建设项目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专项评价③对于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2.环境保护措施原则:“三同时”原则,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 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三同时”制度和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室对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出的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对策和措施的具体落实和检查,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延续,从广义上讲,也属于环境影响评价范畴。 3.工程分析方法:类比分析法、物料平衡计算法、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 4.环境现状调查方法:搜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法 5.环境影响预测方法:数学模型法、物理模型法、类比调查法、专业判断法

6.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列表清单法、矩阵法、网络法、图形叠置法、组合计算辅 助法、指数法、环境影响预测模型、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模型 7.环境影响预测阶段和时段: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分三个阶段:建设阶段、生产 运行阶段、服务期满或退役阶段;时段:冬、夏两季或丰、枯水期。 工程分析 1.污染型项目工程从:项目建设性质、产品结构、生成规模、原料路线、工艺技 术、设备选型、能源结构、技术经济指标、总图布置方案等基础资料入手。 2.扩建项目须提出:“以新带老”计划。 3.工程分析中常用的物料衡算有:①总物料衡算 ②有毒有害物料衡算 ③有毒有害元素物料衡算 在可研文件提供的基础资料比较详实或对生成工艺熟悉的条件下,优先采用物料衡算法计算污染物排放量,理论上,该方法是最精确的。 4.工程分析基本工作内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