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2018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

2018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

2018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
2018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懂得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道路及基本经验,深刻体会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经验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上世纪中叶,在我国进行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二、教学重难点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方式及其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重大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多媒体

四、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基本内容

毛泽东曾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是,如何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却是一个全新的实践。在这两个革命阶段的交替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中国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这一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列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本章分三节阐述了这一理论,主要分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及历史经验;并懂得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形态,具有双重性,即有社会主义的因素,也是资本主义的因素。同时,又具有过渡性,是一个资本主义因素不断缩小,不断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社会。

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形态演变的自然规律。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中间社会环节,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前提和社会基础。也就是说,中国不可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

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居领导地位。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和主要矛盾。

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具有两重性。

4、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也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不可能作为一个稳定的社会形态一直存在下去,它一系列条件的规定下、推动下,它必然要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党对过渡时期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

焦点问题:过渡的时间、转变的条件、过渡的步骤和方式

建国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即提出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用10年至15年时间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建议。

1953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1953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党根据新中国的历史条件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主要内容是“一化三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二者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3、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规定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原因

(1)必要性

第一,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原因——

第二,必须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第三,必须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2)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广大农民从封建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达1.17亿户,其中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数的87.8%,中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合作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

第一,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指经过合作社的形式,把个体手工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第二,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阐明和制定了手工业改造的基本理论和政策。

到1956年,全国共组织了10万个合作社,入社社员占全部手工业从业人员的92%以上,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改造的方法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原因、作用。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2)改造的步骤

第一,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第二,个别企业的公社合营。

第三,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改造的经验

第一,坚持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把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改造结合起来;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既完成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又避免了社会的动荡;

第三,用和平方法改造资产阶级,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

2、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1955年夏天之后,由于突然加快了过渡的步伐,出现了时间过短、改变过快、工作过粗,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问题。有指导思想、工作方法问题,也有当时历史条件限制所引起的认识上的问题。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2、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建立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3、政治领域的重大变化

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建立的同时,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初步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了宪法。

4、阶级关系与主要矛盾的变化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重要矛盾。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4、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5、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1,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一脉相承的

①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

②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是相同,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业合作化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发展.

②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发展,是对所有制结构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③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是对公有制实现形式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3,社会主义改革不是要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分田单干"有着本质区别.

②现阶段允许和鼓励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存在与发展不是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3、改革开放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他们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50年代的社会主义是适应当时历史条件之下的正确选择,当时中国只有通过自力更生来实现发展,这种改造是发展当时生产力的最佳选择。而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世界面临和平和发展主题的情况下,党领导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又一次历史性选择。

5、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革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它们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6、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a、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础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标志着新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中国形成,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b、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以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的继续前进。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

1949年10 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了胜利,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义社会,并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它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但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1949年至1952年是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1952年至1956年,土改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并存的经济制度;文化上,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2.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兴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而提出来的一条正确路线,它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内容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从现在开始用10年到15年时间,逐渐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1953年12月,在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形成了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准确的表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总路线的主体,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是总路线的两翼,是要解决生产关系问题,解决所有制的问题,以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个方面互相关联,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3.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

史必然。因为:一是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二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是由当时国内主要矛盾决定的。三是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总之,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1.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总的来说是比较成功的。农业合作化成功的主要经验有:第一,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及时地领导农民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第二,根据我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习惯,采取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由低级到高级的步骤和形式,逐步地引导农民摆脱私有制的束缚,在当时既能避免农村生产力的破坏,又使农民愿意接受,从而顺利地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第三,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贯彻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指导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用“和平赎买”的方式,逐步地把以剥削工人剩余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所有制。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基本经验是:第一:严格区别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发生限制与改造的政策,实行和平赎买,从而使我国和平地实现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第二,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坚持了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进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注意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逐步把他们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1)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之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3)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2.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后,中国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它为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使全国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的生活,为中国今后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重点提示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

(1)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具有过渡性质的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这个人民共和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条件下,无论在经济、政治、思想等领域,都既存在着包括资本主义因素在内的各种非社会主义因素,又存在着社会主义因素。例如,在经济结构中,存在着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政治结构中,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参加国家政权的管理;在文化领域,存在着包括资产阶级思想在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但是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都处于领导地位,这主要是,经济上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占主导在位,政治上工人阶级占领导地位,文化上无产阶级思想(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占指导地位。

这些社会主义因素的不断增强和扩大,内在地规定着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具备了一定条件后必然要向社社会主义过渡。

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伟大意义

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中国已经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深刻、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具体内容参见教材137——138页)。

3.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有人认为,50年代搞改革取消了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70年代搞改革建立了非公有制经济,改造搞早了,改革是对改造的否定,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应该正确认识改造和改革的关系。

(1)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标志着新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中国形成,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2)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后来的一个相当长时间内,不但没有得到及时的修正和克服,相反在一些方面又有发展,使社会主义生产力没有得以充分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以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些基础上的继续前进。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革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它们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3、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5、你怎么看50年代的改造与70年代的改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