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何氏族谱--陕西横山何氏

何氏族谱--陕西横山何氏

何氏族谱--陕西横山何氏
何氏族谱--陕西横山何氏

何氏族谱--陕西横山何氏

明朝玄武宣德十二年(1426年)洪洞县设移民司,在第二次移民时,何应福夫妇俩从大槐树处拖儿带女(三男一女),跋山涉水的来到延州(米脂)何岔,当时此地峰峦叠嶂、草木茂盛、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是耕食的好地方,我一世祖何应福在此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披星戴月、勤劳辍作,时过不久,日子逐渐好起来了,成了附近的高门大户。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何应福在未全部了却儿女婚事就因病医治无效便含泪九泉了,三个儿子将父亲掩埋在何岔的卧虎山下。

后来这里连年遭遇旱灾,赤地千里,兄弟三人共议之后,老大决定留在老家照顾年迈的老母和家人。何钦、何锐是单身汉,一并将家中粮食留给老母,他俩痛苦与老母告别之后,从此踏上谋生之路。最后顶风冒雨沿途乞讨至怀远响水蔡家沟安家落户。

岁月流逝,人世沧桑。乾隆年(1736)间,怀远社会不安,苛政盘剥、民不聊生,卖儿卖女,惨绝人寰。加之疫病盛行,村庄空墟,不少村舍户绝烟火。蔡家沟的何氏也未逃脱人间灾难,族人东奔西走,流浪异乡。大门和五门留在了蔡家沟。二门到了何梁、喇嘛庙一带,三门到了海子沟,四门何国图只身一人到了黄蒿茆。乾隆年间,我七世祖何国图背井离乡来到横山县城东北面一个水草丰茂、土地肥沃的地方安家落户。因为这里沟岔纵横,地形地貌多以塬茆为主,在加上这里杂草丛生。尤其以荫陈(又名黄蒿)遮天蔽日,遂给这里起名为黄蒿茆。

我七世祖何国图在黄蒿茆生息繁衍。国图生三子世相、世民、世春。大儿子世相生一子步魁(八世祖)因娇生双儿穿孔,虽自幼苦读诗书,十八岁高中状元,但因五官以破未给官衔,皇榜封为员外并赐金字匾,荣耀门第。世民养一子文魁,另居滚盖梁,养孙德海。世春从小习武壮年从军,久战沙场未归,杳无音讯,至此下落不明。

步魁仕途未遂,于是以耕食为生,买土地遍及陕、宁、蒙三省,有水、旱、山地达三千亩之多。一生含辛茹苦、置家立业。步魁生四子凤鸣、凤义、凤云、凤祥,个个勤劳忠厚加之佣人协力,生活过的如火如荼。胸有凌云志的步魁,为捍卫汉族的尊严,毁敖包、建庙宇、驱蒙人、固家园名扬四海。

同治年间,回民造反,黄蒿茆何氏为躲避劫难,四处逃散,直至横山世事太

平方返回家园。此间只有何昌海被杀,其子骆驼随母逃往榆林二道河一带至今下落不明。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嘉庆年间,大门的部分子孙又向榆林喇嘛庙、定边西草山、内蒙的伊盟移居。五门也相继向横山的塔湾、梨树塌和韩岔的何家墕等地迁徙。到了民国初,蔡家沟只剩下大门的部分子孙。五门的后裔都到了小湾滩定居,小湾滩现在仅住老五门其子大门,二门和三门移至志丹县的旦八、桃树湾等地,四门和五门到了志丹县的双河、小嘴等地。

民国十八年、三十六年,横山连遭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再加上苛捐杂税多如牛毛,黄蒿茆的不少人被逼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不得不背井离乡。大门有逃往甘肃、吴起、内蒙、定边等地的。二门移走在志丹永宁一带。四门有流落在甘肃、内蒙、陕西的靖边红墩界等地。

以下是我横山何氏辈字排行:

2000年,我横山何氏,再次对族谱进行修订,并新立辈字:

森林雨沛丰,承元秉奎忠。

惠治宗昌旺,胤厚彦邦欣。

联系人:何雨綦

QQ:2933991709

元代名臣徐琛生平考

元代名臣徐琛生平考 作者:羊祜故里人提交日期:2008-4-16 10:46:00 墓葬。墓前翁仲、华表、石虎、石羊各二;神道中一石坊,上书“徐公祖茔之门”。其墓所主人便是元代名臣、亳州太守徐琛。 勣之后。世乱,子孙流寓于新。琛仪观魁杰,有古杰士风。元太祖时,由尚书行军万户府令史,至元三年转沂郯万户府经历,升承直郎、广德路总管府判官。三十一年朝京师,拜奉直大夫、归德府亳州知州。大德间卒”。而笔者在采集、整理地方历史文化过程中,搜集到一些有价值的史料。对此加以析缕考辨,既可粗梳徐琛生平,又可补正志书缺误,这对于弘扬历史文化将是十分有益的。 (一) 家世流布 其次子若木封于徐,建徐国(今江苏、安徽一带),子孙遂以国名为姓,至今已4200多年,传150多代。唐末天下大乱,世人避乱四方。唐英国公徐懋功后裔一支,自山东离狐(今单县)逃难,几经颠沛流离,约于宋绍兴初年(1131年左右)在新泰县之和庄村东北落户,繁衍生息,因姓命村,曰:徐家庄。传至今已60余代。 御蒙古军队进攻的城市,破城之后,除工匠、医师、卜士外,“不问老幼妍丑,贫富逆顺,皆诛之,略不少恕”(《蒙鞑备录》)。经过

二三十年的战争后,“两河山东数千里,人民杀戮几尽,金帛子女、牛马牲畜皆席卷而去,房庐焚毁,城郭丘墟”(《两朝纲目备要》卷4)“河北、河东、山东郡县尽废”(《静修先生文集》卷16)。“元自太祖称尊,至世祖灭宋,相传其屠戮人数共一千八百四十七万有奇”(蔡东藩《元史演义》)。在此背景下,新泰徐氏也自难逃劫数,由故里徐家庄纷纷外逃避乱,流亡新泰各地,甚至远徙外县。元元贞二年(1296)莱芜教谕李锐在为新泰徐氏所撰《徐公孝思之记》中云:“值天兵南下,徐氏宗亲或灭身殒命,或逃难解散,俱不知其所往”。而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新泰徐氏族人、曾任花县正堂的徐有尚在《元太守中宪大夫后赠光禄大夫徐公状记》云:“值元兵向午,我徐氏几聚族而殲焉,祖茔仅存公之一家,因乱亦窜他乡。”他在《徐氏之原始由》中又云:“闻当年元兵向午,时我宗亲灭身者,百有余奇,逃难者数百余众;及元称帝,而祖茔中仅琛祖一家,小茔内第有曾祖一人,是我徐氏固几聚族而殲也。”由此观之,当时新泰各地经受的灾难之深之巨。 四子,长为徐胜,次为徐曾,三为徐晏,四为徐滕。蒙古经略中原,时局动荡艰辛,兄弟天各一方。徐胜迁蒙阴莫庄(后人于明初复辗转迁回苏庄),徐滕远迁山西;在新泰只有徐曾、徐晏二人。后因徐晏殒于兵事,徐曾乃携徐庭、徐江二侄背井离乡,四处逃难。徐江即徐琛之父,徐庭即其伯父,徐曾则为徐琛之二祖父。

谭氏家谱字辈排序大全

谭氏家谱字辈排序汇编 我谭氏始祖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系姓姬,皇帝子孙,颛顼zhuanxu之后,衍至谭国襄王、子爵,名尚诤。风氏,在山东莒县,生子:祁qi公,以谭为姓,为一世祖,传至39世书奇、卷达二房分衍。卷达次子建极生宫,字博仁。宫生可奕、可祥。可奕衍至45世进峰生9子,进鸿生4子,进颇生5子,共18子,称18宏世系。十一郎宏亮,即进峰公第五子故又称五郎世系。衍至63世朝祯、朝祥、朝贵等诸兄弟,于明朝洪武初年,由湖北麻城孝感起程入川后,又分房衍移至今,其流源世系如下: 居山东莒县 1世谭祁zhi 妣胡氏生子锦 2世谭锦妣陈氏生子春 3世谭春妣方氏生子梅 4世谭梅妣李氏生子奕yi 5世谭奕妣朱氏生四子:儒、会、积、标 6世谭儒 谭会妣谢氏生子珍 积 标 7世谭珍妣于[又俞]氏生二子:云、雪 8世谭云妣周氏生子照 雪 9世谭照妣徐氏生子轩 10世谭轩妣马氏生子伍 11世谭伍妣陈氏生子:秉、菁jing、辉、耀 12世谭秉 菁妣吕氏生子:与[兴]、文 辉 耀 13世谭与[兴] 妣黎氏生子裕 文 14世谭裕妣童氏生二子:简、端 15世谭简妣焦氏生子:时英

居山西太原16世谭时英妣晋氏,自莒迁太原,生子典书 谭杰升字端子,妣齐氏,升二子:佾yì、任 17世谭典书妣郝hao氏[又曰郭氏]生子:济、淡[又曰:谟] 谭佾妣夏氏生子姜孟 谭任 18世谭济妣夏氏生子青杨 谭淡[谟] 谭姜孟妣颜氏生二子:恭宗、敬宗 19世谭青杨妣姒si氏生三子:太定、太德、太常。[“太”:川东谱记为“大”]。 谭恭宗 谭敬宗妣曹氏生: 叔胜,由南海[今广州市]徙始兴衍大庾yǔ 20世谭太定 太德 太常妣郭氏生二子:玉成、玉润 叔胜 居河南弘 21世谭玉成讳顷,居金陵[江苏南京清凉山,即南京别称],西汉时吕后末[公元前179年],佐齐王起兵诛诸吕有功,封元侯[老谱称顷元侯是也],为弘农郡主[今河南灵宝县北],遂开弘农谭氏,又曰弘农氏,居弘农, 妣杨氏生三子:章宪、章斐fei、章文 谭玉润讳珠,妣李氏生子质 22世谭章宪妣姜氏生子:祥昭、祥瑞 谭章斐 谭章文 谭章质字文彬,妣王氏生子善信 23世谭祥昭西汉景帝时[公元前156至前141年间],任江西西昌巡司。妣沈氏生子:晋康,维康、经康、纶康 祥瑞 24世谭晋康 谭维康 谭经康 谭纶康妣秦氏生三子:运明、暄太[泰]、永益 25世谭运明 谭暄太 谭永益讳京, 汉昭帝元风时[公元前80至75年间],任朝奉大夫。妣有氏生子:芳明26世谭芳明妣蒋氏生二子:湘灵、湘湖 27世谭湘灵妣唐氏生子:崇道、崇德、崇仁 谭湘湖 居浙江绍兴 28世谭崇道 谭崇德由弘农迁会稽[江苏苏州市]。妣程、陈氏生子:荣宝

浅析《陈徇为宁都严氏作二修族谱序》

浅析《陈徇为宁都严氏作二修族谱序》 宁都谢宋平 明宣德元年(1426),岁次丙午,月在仲冬,宁都厚田严氏宗祠张灯结彩,鼓乐喧天,其二修族谱编撰告竣! 江西宁都,地处赣南之北,民风淳朴,物产丰饶,为有名的客家县,曾被誉为“客家的摇篮”。全县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的居民都是客家人。客家,源自中原,秉承中原汉文化。客家人勤劳节约,克讲理让,聪明智慧。他们不弃根,不忘本,能慎终追远,建祠以崇祖,修谱以睦族。宁都严氏可以说就是该县众多客家姓氏的代表之一。宁都严氏为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后裔,尊唐金紫光禄大夫、判外台司天大监严天明为始迁祖。 严天明(838—912),名陶,字从善,又字天民。是镇极之子,量政之孙,严绶(仲举)之曾孙。浙江严州桐庐人,曾被敕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判外台司天大监。唐末乾符年间,黄巢农民起义,天下大乱,北民纷纷南迁。唐乾符六年己亥(879年),严天民与杨筠松等僚友一起逃离长安,南迁居于虔州(即今赣州)赣县水墨洞。乾宁乙卯年(896年),严天民又迁居虔化县太平乡兴教里(今属宁都县洛口镇、东韶乡一带)密石磜严坊(即今宁都洛口严坊)栗树下开族繁衍。 宁都严氏还是该县历史上较早撰修家谱的姓氏之一。据《宁都厚田严氏十三修大成族谱》载云:宁都严氏族谱始修于南宋宁宗赵扩庆元四年(1198年)戊午岁。纂修为四世孙师文、五世孙九郎、常善、严封等人。参修子姓为严天明四个儿子的后裔。严天民娶妻瞿氏,生五子,即节庸、节信、节评、节卿、节泰。节庸居宁都县洛口厚田;节信徙居永丰县;节评徙居广昌县燕石;节卿居宁都县东韶乡;五子节泰外出,不详。

公元1426年,即明宣德元年,宁都严氏第二次纂修族谱。喜庆之余,他们还请到了本省泰和县的殿试状元陈徇作序。 说到江西泰和,我们马上想到的是誉满海内的泰和乌鸡。其实江西泰和在中国科举史上,那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光有明一朝泰和历史上就出过三位状元:陈循,永乐十三年(1415年)状元;曾鹤龄,永乐十九年(1421年) 状元;曾彦,成化十四年(1478年) 状元。 陈徇是明代第十二名状元,也是在永乐皇帝定都北京后录取的第一名状元! 陈循(1385—1464),字德遵,江西泰和人。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少时家庭坎坷,五岁丧母,十岁丧父,仲兄早卒,独与比他大十岁的长兄陈德逊相依,生活十分清贫。好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以聪慧闻名乡里,据《南寮陈氏宗谱》载云:“初入乡塾读书,不三数过辄背诵,老成咸异之。叔父陈一敬罢官归,从受业,大有造诣。” 陈循十七岁考入邑庠,文学出其辈类,屡试而在高等,名声鹤起。永乐甲午年(1414年),江西乡试中式第一(解元)。永乐十三年(1415年),礼部会试春闱第二。按会试考官拆卷得第一名(会元)为陈循,因主考官梁潜也是江西泰和人,同乡不得已而避嫌,遂改洪英为第一。最后殿试时,陈循终于凭借实力获得状元及第。 陈徇中进士第一名后,先授修撰,进侍讲。宣德初,值南宫,进侍讲学士,后进翰林院学士。正统九年(1444)入文渊阁典机务。第二年进户部右侍郎兼学士。正统十四年(1449)发生“土木堡之变”,英宗皇帝被蒙古族瓦剌部俘虏,当时朝中人心恐惧,对立帝之事争论不休。一些朝臣拥立后来的景帝即位,而陈循采取中间立场,得到景帝器重,进户部尚书,继尔进少保兼文渊阁学士,不久加太子太傅,进华盖殿大学士仍兼文渊阁。陈徇为正统十四年八月至天顺元年正月(1449—1457)的当朝首

徐氏各地族谱简要

徐氏各地族谱简要 1、浙江义乌市倍磊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贤、良、雕(音)、逢、景、运、兴、献、文、章。…… 2、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白马镇清塘村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如、继、元、善、家、国。…… 3、浙江鄞县茅山走马塘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开、天、文、荣,祖、烈、愈、隆,贤、宗、跃、人。…… 4、江西上饶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旨、方、温、润,光、大、正、辉,文、行、忠、信,礼、义、贤、良,恭、庆、嘉、祥,恒、丰、履、泰,豫、顺、谦、和,孝、友、树、帮,学、道、同、芳,长、绍、万、世,炳、承、家、有,源、远、永、思,崇、祖、继、宗,培、元、植、德,天、锡、其、美,善、寿、汝、康。…… 5、江苏江都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恩、锡、万、福、世、寿、方、桂。…… 6、湖北汉阳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永、国、良、振,必、育、英、华,荣、昌、祖、顺,志、礼、益、芳,诗、书、佩、泽,锡、福、增、强,遵、仁、安、义,事、业、维、长。…… 7、山东省陵县陈辇庄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德、文、兴、相、世、少、传、卿。…… 8、汉阳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克、永、光、明,荣、华、迪、吉,和、平、治、世,忠、厚、传、家。…… 9、重庆永川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天、星、经、纶,人、利、礼、至,文、章、报、国,私(或诗、思)、书、传、家,永、远、少、树,世、代、光、华。…… 10、山东省莘县张寨乡土陈村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王、广、西、兴、玉,计、风、连、清、怀,韶、生、时、恒、良,道、远、在、明、德。…… 11、江苏盐城郊区伍佑镇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采、如、锦、宏、国…… 12、四川省永川县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天、星、经、纶,人、利、茂、知,文、章、报、国,私、书、传、家,永、远、绍、树,世、代、光、华。…… 13、海南省琼海市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运、会、永、绍、辉。…… 14、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龙子口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秉、懋、邦、家、善、庆、长,翼、为、明、听、焕、文、章。虞、夏、殷、周、汉、唐、宋,六、经、世、受、绍、其、芳。从、来、作、述、敦、仁、礼,万、代、声、名、启、俊、良。志、据、依、游、克、念、力,丕、承、祖、德、永、光、扬。…… 15、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落叶沙子场郭家狮子岩几子湾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国、正、碧、加、大、元、庭、永、远、兴、文、天、耀、祖、德、官、清、民、自、安。…… 16、江苏东海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现代家谱内容纲要

姓氏来源 黄帝子名玄嚣,玄嚣生子帝喾,即高辛氏。帝喾有子挚,挚生子玄元,在唐尧时为部落首领,后玄元因功被封为路中侯,历经虞舜时期和夏朝,一直为侯爵,其子孙以国为氏,称路姓。并尊玄元为路姓的得姓始祖。 江西徐氏家谱序言 抚州城东,灵谷峰下,金临路旁,鸿塘岸边,是为邱坊,人称徐家,乃吾故乡。邱坊村隶属临川湖南乡洪塘村委会。乡志曰,邱坊因邱姓先居得名,后邱姓绝。《徐氏宗谱》载,今邱坊徐姓,系奉二于宋淳祐年间(1241—1250年),由金溪县印山源头迁此。 百家姓中,徐为大姓,列位十一。笔者搜索,徐姓,乃距今四千两百多年前虞、夏之际,即公元前2197年,繁衍于山东南部郯城至淮河流域一带。据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考证:“徐氏之先,出自黄帝三代孙伯益。其后,有若木佐禹治水有功,封为徐国侯,因地赐姓为徐氏。”历史学家范文澜、郭沫若曾曰,徐是夏商已存旧国。徐国势力强大,且依附者36国之多。滚滚红尘浪淘尽,千古绝唱千古情。徐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之时。南北朝五胡乱华,北方徐姓避居江南。徐姓以苏、粤、浙、川、鲁、赣、徽七省人数最多。 灵谷飞峙,见千古兴替。鸿塘涟漪,载一池风流。吾先辈移居鸿塘已七百余年,世代繁衍,源远流长。村内现有徐氏人口500余,近120户。另五百余人创业于外,定居各地。此次修谱乃新世纪后邱坊徐家人丁大调查、大聚会、大团圆。 穿时空星移斗转,逢盛世民富国强。今日徐家,继往布新,开拓进取。改革开放春风润万物,科学发展村民奔小康。政策时雨富千家,电脑汽车进村庄。青山秀景,生桃李百果。沃田厚土,产五谷杂粮。鸡公岭、阳岗上、面前山,桃花盛开,蜜梨满枝,橘园飘香。鸿塘鱼虾丰盈,农院六畜肥壮。抛秧、打工、开店、旅游、做生意、乘公交等等,这些与村民相关的新名词,展现了富裕和谐秀美的新面貌。 山水清越宜居地,人物共处乐融融。故乡民居,新旧并存,古今建筑融为一体。东西向公路穿村过,“别墅式”楼房立两旁。购物家门口,公交达抚州。几栋穿越历史风雨但保存不完整的清代建筑,古韵流芳,青石地面、古屋、古巷、

明朝数学家科学家徐光启

明朝科学家徐光启 信奉天主教的宰相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属上海市)人。出身于商人兼小土地所有者家庭。父徐思诚“尝业贾”,继弃而“课农学圃自给”。徐光启出生那年,上海县“遭倭燹”,松江府又发生灾荒。徐家的生活更为窘困。祖母、母亲都得“早暮纺绩,寒暑不辍”,为了生活而从事农业、手工业的生产。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徐光启幼年常常接触到具体的生产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以后“富国强兵”的思想,以及勤劳俭朴和旺盛的求知欲。 万历九年(1581),徐光启二十岁时,考中了秀才。在家乡教书,并参加一些农业生产劳动。万历十六年(1588),二十七岁,到太平府去赶乡试,未考中。万历二十四年(1596),三十五岁,在赵凤宇家教私馆,并随之由韶州到广西浔州。这次长途跋涉,俯仰于“崇山峻岭间,文日益奇益富”①。在韶州时,遇见了耶稣会传教士郭居静,第一次听到有关西洋的自然科学学说。万历二十五年(1597),三十六岁,春,由广西返广东上北京,赴顺天乡试。他的试卷已被阅卷官摈斥,幸主考官焦竑是个有实学的人,从“落卷”中看到了徐光启的试卷,“击节称赏,阅至三场,复拍案叹曰:此名世大儒无疑也,拔置第一”②。但以后万历二十六、二十八年两次赴京试进士,均落第。 在第二次赴北京时,徐光启途经南京,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他从利玛窦处了解到天主教,可以“补儒易学”,而“格物穷理”之学更使他神往,于是加入了天主教。万历三十年(1604),他四十三岁时再赴北京应礼部试,以第八十八名中进士;殿试三甲,列第五十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这时,利玛窦也在北京,从此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尤注意于数学。万历三十四年(1606)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由利玛窦口述,他笔译。经过两年努力,译成前六卷。以后,又合译《测量法义》。另与熊三拔合译《泰西水法》等书。 万历四十六年(1618),后金破抚顺,警报迭至。徐光启积极上疏建议国防措施。九月,升任詹事府少詹事兼河南道监察御史,管练兵事务。他制订出详细的《选练条格》和计划,但由于各方面的掣肘,使练兵计划无法完成。因此,他托病请假回到上海家乡,进行原已计划编撰的“农业大百科”性质的“种艺书”,也就是后来成书的《农政全书》。徐光启这次请假回乡,除上述原因外,也由于阉党开始专政,正直的人遭到排挤,他不愿与这些小人同流合污,所以急流勇退。 崇祯元年(1628)七月,徐光启以原官起任。这年他已六十七岁。次年升礼部左侍郎;七月,奉敕修正历法。六十九岁时,升为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协理詹事府事。崇祯五年(1632),七十一岁,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知制诰。 ① 徐骥:《先文定公行述》,见《徐氏家谱》。 ② 徐骥:《先文定公行述》,见《徐氏家谱》。

徐氏谱牒先祖记述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xx谱牒先祖记述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xx 我涉猎徐文化较晚,接触的各地徐氏谱牒也不够多。但感到各地徐氏谱牒中关于先祖的记述不够严谨,有些老谱(民国以前的)同样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而仅将我个人的看法提出,供商榷。 一、关于xx血缘先祖的记述 xx。xx,xx,来不得半点含糊。 我看过为数不多的二十几部徐氏各地宗谱和一些有关徐氏起源,徐氏相关史料中大致有三类。一类记述“根生少昊,枝出皋陶。”一类记述黄帝为先祖——昌意——颛顼……皋陶——伯益——若木。另一类还有史料说徐姓出自子姓,也即为商之后人。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记述无论最先起源于何人,接近徐氏得姓之时都归到伯益——若木之上。这一点出奇的统一。这也和现存史料及现代考古成果能够统一起来。正如徐自强先生在其《徐氏源流考》一文中强调: “探索徐氏之血统关系,最早也只能溯源至伯益时期,以若木时期最为适宜。如果源溯至黄帝,则是无根据之比附,根本无血统可言,这里今之编族谱应努力避免的。”那么,诸多徐氏谱牒溯源黄帝或少昊,又是什么原因呢?除编谱普遍存有比附之心之外,最主要的是编谱之人为证其源,往往找历史上名人记叙作为力证。而后世不加辨审,仅抄袭而已。如很多徐氏谱牒中把皋陶列入其中,而且作为伯益之父。这一来源恐怕要追究到唐朝人张守节《正义引·列女传》,曹大家(班昭)注中的说法: “大业即皋陶,为伯益之父。”韩愈的“根生少昊,枝出皋陶”概出于此。然而张守节的注解是没有任何依据的。皋陶、伯益虽系同时代之人,同为禹之部属,也同是东夷部族之大范畴。但皋陶出自太昊部族,估计是太皞西渐后留在东夷的一支。 而伯益则属少昊部族,与蚩尤、颛顼有密切的关联。《齐鲁文化通史·远古至西周卷》第三章第三节“五帝时代东夷部落发展”中关于伯益部的表述是:

名将徐达后人现身江苏 祖上为避靖难逃亡隐居

名将徐达后人现身江苏祖上为避靖难逃亡隐居 重新修缮《徐氏宗谱》 位于南京夫子庙附近的瞻园曾经作为徐达的王府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明太祖朱元璋曾这样评价自己的开国功臣徐达。 “我们是徐达的后人,我们徐氏家谱从明朝开编,目前已经编到第22代了。”近日,77岁的如东人徐永德致电现代快报 (微博),称他耗时10年,跋山涉水大半个中国,终于修缮成了一套《徐氏宗谱》。 徐达的后人为何会来到如东?他们都有些什么样的故事?近日,在如东县苴镇棉花原种场,已年过七旬却精神矍铄的徐老,向现代快报记者娓娓道来。 老家谱中找到祖父名字,得知自己为徐达后人 丝瓜藤缠绕着院落篱笆,徐永德家一派田园风光。一进门,是两张木质八斗橱,橱上整齐地排列着上百本书籍。《宋史演绎》《本草纲目》……书卷气息扑面而来。 徐永德,是如东县新光初中的一名退休教师。他从小家贫,一家十口依靠父母烧盐、卖盐为生。尽管家中经济拮据,但作为一家之主的徐可如还是咬咬牙下定决心,将当时年仅5岁的长子徐永德送到私塾老师家中读书。因从小习得“六学”,徐永德的文学水平高出了同龄人一筹,17岁被沿堤乡的一名书记推荐为扫盲教师。在这期间,他第一次从村里同氏徐永泉家中见到了一本清版家谱。在家谱中,徐永德找到了自己的祖父徐先芝以及父亲徐可如的名字。 “小时候,我就常听老一辈的人讲,我们的老祖宗叫徐达,是个骁勇善战的大将军!”这一点,徐永德在这本家谱中得到了印证。经研读,徐永德得知自己这一支所尊先祖为“贵八公”,明朝年间人。“贵八公”何许人也?徐永德在宗谱序中看到,其为明朝开国功臣徐达之孙,曾任建文帝朱允?手下武官,但因首修家谱时已至清朝,他的诸多具体信息已不可考。 为避靖难徐达孙辈逃亡隐居至如东 据《明史》等史料记载,徐达,字天德,濠人(今安徽凤阳附近),世业农。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元至正十三年参加朱元璋起义军,与常遇春同称才勇。战乱中,徐达跟随朱元璋屡败陈友谅、张士诚军。元至正二十七年九月,朱元璋大军攻陷平江(今苏州)灭吴,俘张士诚及其将士二十五万,还师后封徐达为信国公。明洪武三年,徐达率兵出潼关,前往定西(今属甘肃)进剿元将扩廓贴木儿,经激战大败元军,擒郯王、济王以下文武官员一千八百余人,士兵八万六千余人。徐达论功升中书省右丞相参理国事,晋封魏国公。 据史料记载,徐达有4子3女,孙9人。徐达死后,长子徐辉祖继承爵位,受封魏国公。幼子徐增寿在明成祖朱棣起兵南下时给他通风报信,死在建文帝的剑下,后被明成祖追封为定国公。一门二公,有明一代只有徐达一家。徐达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长女嫁于燕王朱棣,次女嫁于代王朱桂,三女嫁于安王朱楹。燕王朱棣夺权称帝后,徐妃被册立为皇后。 徐永泉所持家谱中记载的贵八公,究竟是徐达4个儿子中哪一个的后代?遗憾的是,家谱中并未对此详细记载。当初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及子孙的统治,将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因太子朱标不幸早薨,洪武三十一年,其嫡子朱允?即帝位,采取了一系列削藩措施,皇族内部矛盾由

于氏家谱

于氏家谱 一、姓氏起源于氏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即今河南省沁阳县北部西万镇邘邰村,后来,邘叔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 2、据《路史》所载,东海(大致相当今山东东南及江苏苏北以东地带)有于公裔孙,本为汉人,随拓拔珪迁徙至代北(大致相当今山西代县、繁峙、五台、原平一带),为万忸于氏(鲜卑复姓),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时,恢复为于姓。 3、为唐淳于氏避讳改姓。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 二、迁徙分布追溯起来,于姓的源流只有一个,既黄帝后裔。作为于姓的发祥地,最早是在今河南省沁阳县北部一带,而且发源于此地的于姓,后来成了于姓家族主要的组成部分。大致上,历代于姓主要是我国北方中原地区繁衍得最为昌盛。魏晋南北朝时,于姓才得以大举南迁。至隋唐时,于姓在北方相继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后经过漫长岁月不断的繁衍迁徙,终成为我国的大姓之一。据统计,历代于姓是以今河南、山东、河北、黑龙江、山西、陕西、内蒙古、江苏、安徽、新疆等十一个地区。可见历史上于姓也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三、郡望堂号【郡望】“xxxx堂”: 明朝忠臣xx,任兵部尚书。 瓦剌犯大同,英宗被俘。徐珵力主迁都,于谦为了振兴国家,坚决反对。为了避免瓦剌以英宗要挟中原,于谦就拥景帝即位,打败了瓦剌。 不料英宗回来后,听信谗言杀了于谦。多年后方平反昭雪,谥“忠肃”。

浙江台州徐氏八族分配表(珍贵史料)

浙江天台徐氏八族分派表 天台始祖名讳: 赂:貌公之子元泊公廿五世孙仕唐文宗朝金紫光禄大夫 宗派名称:伍佰地在广严寺之东即今五柏岭下徐氏遗井尚在焉 实录:公疾宦官仇士良刘行深韩文豹等专政称疾归田自衢州迁越之萧山又迁婺之东阳剡之嵊县皆托凤土不相习建之继乃治于临海之黄沙次抵黄岩雷远乡终乃徒于唐兴之五柏居焉故五柏为吾族始迁发祥地而公为吾族大宗. 公胞兄弟五人堂兄弟三人皆臣达有声开八族之始以其地居县治之西徐合东丁南邬北顾为隋唐间四大姓 第二世.瑁:赂公长子三子治.海.河.墓葬广严寺西首球:赂公次子五子洪.凌.结.凌.浍.墓葬广严寺上天蟆蚣 第三世治:瑁公次子迁东阳长洛乡祖自天台五柏岭下分迁 海:瑁公长子迁萧山雷化山祖自天台五柏岭下分迁河:瑁公三子迁剡县羽林官坎祖自天台五柏岭下分迁 洪:球公长子四长史迁新昌举根东七十里祖自天台五柏岭下分迁浚:球公次子七长史迁山背中井祖自天台五柏岭下分迁 洁:自天台五柏岭下分迁 凌:球公四子唐僖宗时蜀府八长史西徐有五柏托基为西 徐浍:球公五子越州府九知事迁萧山县祖自天台五柏岭下分迁 第五世十五让公次子迁黄沙自新昌举根后分迁源:行全公长子迁嵊县濑石穿岩祖自天台五柏岭下分迁渊:行全公次子迁新昌境岭脚祖自天台五柏岭下分迁 第七世:庆甫:富公之子赂公七世孙西溪祖二OO五年建水库移民县东徐家自新昌举根分迁彪:瑶公之子迁铜坑祖自新昌举根分迁瑞:天达公长子迁嵊县西五里祖自新昌举根分迁琼:天达公次子迁奉化碧祖自新昌举根分迁琰:天达公四子迁嵊县八里洋祖自新昌举根分迁 第八世元则:诱公之子承范公曾孙赤 山东派由西徐分迁 廷试:琰公长子迁庆元奉化小万竹自新昌举根分迁元后:诱公四子迁黄岩大屋徐自天台五柏岭分迁 第九世瑄:燧公长子洁公五世孙迁象山东十五里大徐自天台五柏岭分迁 珪:燧公次子洁公五世孙迁明州东湖[今宁波] 自天台五柏岭分迁 舜谊:元明公次子迁建昌祖自天台山庵分迁 千六:廷潭公三子迁奉化登岱山祖自新昌举根分迁 第十一世太七:应龙公之子迁新昌上湖祖自新昌举根分迁周生:斋转公四子迁嵊县赖石穿岩自山庵分迁第十二世康公:蚕生公长子太学生山庵派仍居山庵公自大学历游京师归因先垄在桐树园建庵一所东西两楼凿池养渔环植竹树木遂家焉 世称山庵徐自公始娶胡氏生四子兴进暹达墓葬公合圹宁公: 石塘派蚕生公次子官至武德将军圹山水三胜率其子得仁公由西徐迁居石塘卒乃返葬广严寺侧其曰石头圹

段氏族谱

段氏族谱 族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宗族传承发展壮大不脱离同族的纽带,随着历史发展和进步,家庭不断发展变化,所以需要整理续记本族誌谱。 追根求源寻根问祖查寻老谱 笔者一九七一年由部队转入地方参加县委整党工作队,七二年调铁桥中兴任武装部长职务。第二年正月携妻带子从温泉迁往铁桥居住,行前抄录了叔爷段照书家里段氏族谱,据说石垭子有一本,因失火烧掉了,叔爷一本,是祖祖段文举留存下来的。 八三年调入区公所任职,出差达县市,一商贩老板便追述我,他是开县九龙山人,姓段,上辈来达县,现在愁下代不知怎么取名,向我诉求谱书,回来开始调查寻老谱,段氏之多,知谱者少也,从此产生追根求源,完善段氏宗谱念头,边工作边调查,2001年退休专到开县镇东,天白、白合、重庆、大进等调查都听说或听老人摆谈,来自湖南,没见谱书,派行说法不一。十二月又去大进调查,73岁的绩堂,他拿出2003年去万县绩福家保存的乾隆48年在湖南归阳水口段氏重修谱书抄录本,什么年代入川无记载,只记载苦我本支之谱,因兵火居无定所,失落谱书,后各地出现同姓甚繁多派,乾隆丁卯年一七四八年六十九岁人,在湖广(元代属湖广中书省清朝改为湖南),水口书屋抄录其序,记载前人录不分贫贱,富贵,望后嗣知源实现联宗修谱,三十六年后直到乾隆四十八年一七八四年才在湖南永州府祁阳县归阳水口段氏重修族谱“一锡衮昌生……”三十派,族谱重修后,又何时传入川,前为啥脱代,无记载。我先祖雍正七年,公元一七二九年从湖南入川,入川后遗失谱书接湖南正字辈,含正接编谱,正位国世天,……二十派,又调查达州渠县的建甫。他用署假期外出访谱走了14个省,78个地区,收集了280套族谱,经查,因迁各地,又与原迁地联系困难,或者字辈取完,或者失落,只能自行议定字辈,就出现了多支多派,形成多个族谱。他先祖康熙35年从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入川为翊公之后,入川后自议自辈“成忠懋昌……”五十派。他为景字辈是四十二世,成为三十五世。回来在正安玉华村77岁段吉树听说姓段在查谱,就把家中一本谱书拿出来,因他不识字是一货郎感恩送给他的,是本湖南邵阳段氏重修谱书,两本核对,前者有错或误,全国查,光湖南段氏重修或编谱,十多个版本,上接无记载,如湖南邵阳段氏族谱(四川崇州段裕堂提供),一九零六年(光绪三十二年)段极生等编修记载,迁入始祖段正永,上查无更多数据,下查版本各样。调查发现段氏家族树大根深,同族不知同呼,究其根源,都来自湖南同一根。迁居各地,经纬万端遗失谱书,或者用完,以居住为族,自编为派,同根不同谱,同姓未能同册。段氏宗族都渴望本族谱书,接根复原。众归宗祠。 2001年,腊月在石垭子段乾红家商议到场段氏家族各主意见,都赞同完善整理段氏谱书,并当力支持。2012年清明前后,又联络绩中,完善族谱凝聚族人一事,他积极支持,并推荐绩海,辉跃联络。漫漫三十年走访谱路,悠悠六载寻根情,不惧路途多坎坷,只求后世少遗憾,同宗血沸千秋过,共祖脉通万代兴。 为了不再失传段氏史谱资料,以抄录段氏族谱为依据,以调查发现各支谱为史料,老辈照礼讲述为内容,整理充实完善、拟编新续谱四十派与原二十派衔接共六十派,并增写了段氏发源及变迁之根和近代家族各房成员资料(自报为主,调查为辅)为本支族谱书续本。也是追根求源修谱的历史依据。续其新谱,编辑新章,吾子孙传人,遵照执行,不乱经伦,传承优德,自此以后,世代盛势,繁荣兴旺。

广东雷州文堂陈氏族谱

广东雷州文堂陈氏族谱(古灵系) 陈氏重修序 尝闻,水有源而长流,木有本而枝茂。人之克昌厥后,实祖宗功德所致耳。 余相传始祖讳箓士公乃福建莆田人,是述古陈襄之苗裔也,在宋登进士第,从密友张弦公知雷州,因居于雷,后移居海滨,住名文堂,出男讳德政,官任参将。 历至崇祯年间,雷地大荒,在在称戈,东奔西荡,是以祖传宗支失落,衣冠锦帐凋亡,住场荆棘,田地荒芜,抚手足而兴悲,睹坟墓而悼叹。奋斗志守成,既而身列明经,文人蔚起,是亦先人之阴骘,流传勿替也。幸而长、次、五、六支子孙绳绳辈出,相承支派远矣,难追颇识,近代录谱后传。庶几后之子孙知祖宗之所以昭前裕后,不致湮没无闻,是则余之幸也! 于是乎书。 崇祯庚辰年拔贡生十世孙起元撰 注:崇祯庚辰年即崇祯十三年,也即是1640年 第一次续修序 文堂陈族,其祖来自福建莆田,乃古灵先生之苗裔也。家传笺阅,代有文人,际世叶中微。 后遇年荒兵燹,家承遗坠,谱丝失传。至世祖明经讳起元敦宗族寻先绪,崇祯庚辰岁有撰谱序一书。远古忘记,唯于见闻所及者录之。余观其谱一世、二世一脉相承,三世有六房分支,惟四房乏嗣,三房稍微。于长、次、五、六房,昌炽并列,朗若日月当空。是时谱丝清支派盛,昭穆分明,书香大振,胶庠食饩。 际雍正戊申岁教读于斯,姻翁国学士讳瓉琮年最高,德至懋,痛老成之凋谢,异后昆之克昌。古遗烝尝田数亩,祭费仿范文正公故事,耕者助其种,读者讲其书,或士或农,族咸赖之。于雍正丁未年乃集族姓子孙共商其事,鸠工庀材,祠宇焕新,建堂庑以祀,先立宗祖以祭。 由明至今,其甲将两周矣。元祖编其谱于前,姻翁续其书于后,瓞小瓜大,藩衍难京派列。同归根源,可溯使云礽百代,绳祖武光前烈,引而勿替,乃姻翁之盛心也。

庞氏族谱

山东东平庞口庞氏族谱 第一部分.总谱 住址上辈名子排行本辈名配偶子女及备注 毕公高姬周华之后封于庞乡,即在始平(今陕西西安兴平县,晋曰始平),今兴平有始平原其地.原籍浙江省绍兴余姚县,北宋时自浙江迁麻城,在今湖北黄州府所考.元朝时,由湖北迁任果城副府,解祖启遂落业城西西罗垭,庞性坟山犹存,共启其后挨考. 升荣 庞家营普祯兄弟三人因元末兵变由烦太平里庆府城西西罗垭移民避难.普公领井坠碗卜居庞家营.启显二公入籍东乡县太平里.后改为太平县,今为万源市 太平里二房启祯 太平里三房显祯 一世系 显祯 二世系 显祯子九达 三世系 九达子赞元落业堡子坪杉木岭飚子口 四世系

赞元子庞鳌龙氏洪化元年迁(城口)庙坝河赛金山老屋基(葬衫木)生子二.长正规,二正基. 地址五世系 庙坝河庞鳌长庞正规张氏生子二长成,次庆(无传) 庙坝河庞鳌次庞正基蔡氏生子二长纯(焚),次辰(夫妇俱葬庙坝木瓜河) 六世系 单名 正规子庞成王氏崇政,崇元(无传)崇学(夫妇俱葬鹅项颈) 七世系 崇字辈 庞成子崇学袁氏 八世系 崇学长庞郁杜氏 崇学次庞全何氏 九世系 庞郁长成宗柏杨氏子四升(过与庆宗译嗣)轩,昌,璋 庞郁次庆宗子五早,旦,昴,昊,?9俱正立成宗长子升为继) 庞全子应宗何氏子一熙 十世系 单名 成宗长庞轩子一文韶

成宗次庞昌源氏子二文涛,文济(原住安徽??,后住长沙府知府.迁葬修山领 三庞璋子二文焕(原住长沙府知府,后升微州知州.文提(字怀安) 庆宗子庞升子二文佩,文俸. 庆宗子庞熙子一文英 十一世系 文字辈 庞轩子文韶子一任 庞昌长文清方氏子一显(禀生) 庞昌次文济陈氏子七尊(原住陕西巡阳县知县,迁葬修山领)化(痒生).洽(痒生.未续)贞(痒升,未续)仰(痒生,未续)?(痒生未续)道(痒生原住惠州府教谕,后任湖广长沙府知府,迁任灰州府知府)以上七人之后有一淳字削去(原本住). 庞璋长文焕陈袁氏子四江(止)河,举,玄(未续) 庞璋次文提袁氏子一明 庞升长文佩子一栋 庞生次文俸子一树(止) 庞熙子文英子二绪,光平(号腾武) 十二世系 单名 文韶子庞任子一世举(字福蛟) 文清子庞显子一世达

东鲁徐氏家族谱系概述

东鲁徐氏家族世系概述 一姓家族修立谱牒,概为尊祖敬宗,分支派,别亲疏,使吾族人和睦团结,兴旺发达,以志永存。 公元一九六一年,族人士太、士全、士善、士祥公,分别代表大井头、青羊庄和东固三支去老家认祖归宗。回来后在青羊庄修立支谱,迄今已五十多年。凡四五十岁以下者均未上谱,实为憾事。一九九五年恰逢老家续谱,族人公推我(立坤,又名秀才)、立江、立彥、立功、丕国五人代表大井头、青羊庄和东固后村去洼陡续谱。 此次续谱声势浩大,规模空前,联系全国十几省市,动用款项几十万元,在济宁市道沟镇设立谱馆,购置印刷机,历时三年之久。单谱馆整谱之人就一百多人,外加后勤和外出联络人员一百多人,终于在九六年修谱完工。 全谱共二十七卷,上至禹舜丙戌年,下至一九九四年甲戌年共四千二百四十九年。从徐氏得姓始祖徐伯益至今一百三十二世人。为方便计,一世至五十三世为上部,五十三世祖徐渊为下部一世祖。六一年所续青羊庄支谱原十二代立字辈为七十三世。从七十四世起全国统一行辈,丕字辈即为东字辈,并以藏头诗的形式即“东海世家”为头,定下二十个行辈:东圣昭明堂,海岱继绍光。世宗庆毓秀,家绪永盛祥。 徐氏家族乃中原一望族。唐朝初年至唐玄宗曾命人整理姓氏志,乃以全国前十大姓为国之栋,后十大姓为国之梁。而徐氏为栋梁之首。 徐氏始祖徐伯益在大舜时佐禹治水有功,封为嬴邑候,娶姚氏生子二,长大廉,次若木。二世若木在夏朝封为徐国君,都城颖川,食采东海,生子四,分为四姓:长子征国为徐氏;次子终为黄氏,三子季盛为马氏;四子简为赵氏。 三世祖徐征国为得姓始祖。从二世至十二世都为夏朝徐国国君。从十三世至二十八世皆为商朝徐国国君。二十九世祖徐彥若协助武王伐纣,商亡,武王封徐彥若为忠义候。三十世祖徐训封为东平侯。后来各代均在周朝为大夫。五十三世祖徐渊为下部始祖。 下部二世祖徐辟字新章,生于周显王二十四年,卒于周赦王四十八年,享年八十岁。幼年择师友颛,二十一岁又入儒门,师从孟子,执经问难,正其心,去私欲,秉其道,修其身,二十年来随师游说宋、魏、齐、滕等国,四十一岁到齐国为客卿任内书台。任期治国有方,为政清廉,德劭立卒,谥号徐子仙,葬于邹县桃园,其后人建先儒徐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地区的分布详情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地区的分布详情 山东省简称鲁,地处黄河下游,黄海、渤海之滨,元属中书省,明置山东布政使司,辖六府,十五属州,八十九县。(《明史-地理志》)元末明初,山东地区人口与山西地区人口不相上下,而土地面积却比山西大多了,由于元末战乱及灾荒,再加上朱元璋北伐,“靖难之役”的两次战争,靖难之役,山东军民抵抗燕军最为顽强,山东参政铁弦数败燕军于山东境内,民众也多自发抵抗燕军,南军李景隆在德州、济南地区与燕军反复拉锯作战,燕王胜后,对这些地区的民众进行了残酷的屠杀,造成山东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所以山东地区是移民的重点地区,往山东的移民洪武、永乐朝较多。在《明史》、《明实录》记载的18次移民中,往山东地区的移民记载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五年十二月两次,永乐元年八月,永乐五年五月两次,共四次大批移民。但大量的家谱、碑文及地方志记载永乐朝为多。主要迁往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莱州府、德州府的最多。据叶涛《移民·山东人·山东民俗》调查,在鲁西南一带,大约半数以上的村庄是明代建立的。 《滕县县志资料》记载:滕县人民政府地名办公室于1980年对全县1801个自然村作了全面的普查和考证,1983年11月东部山区8个公社划出后,滕县今存的1223个自然村地名档案材料中,通过核计其立村年代为战国以前的34个,汉代18个,隋代4上,唐代27个,宋代45个,元代45个,明代687个,清代365个,民国10个,建国后26个,无考据的4个。共1261条,其中明初立村较为集中,数量较历代

为多。以现存户藏的425份族谱和碑文中,115份记载为明初迁入滕籍,225份明确记载为明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也有记载为平阳、临汾的。按:明初平阳府治临汾,辖洪洞,为同一地区)迁发来滕者,占明代迁滕立村的50%。今全县22个乡镇,经核查均有山西洪洞移民后裔之村庄,最少的1村(党山乡),最多的25村(级索镇),一般乡镇约为10个村庄左右。从今滕县自然村1223条档案中,有碑谱确证为山西洪洞籍的225条,滕县民间广传为“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种说法虽不尽然,亦有它的来历。以光绪三十三年《滕县乡土志·氏族》记载的滕县门户较大的望族十二姓,其中黄、张、王、侯、杨氏五族祖籍系山西洪洞县,黄氏族谱具体到喜鹊村,迁滕纪年系明初洪武间,即说明这一点,同时也说明洪洞迁民来滕后发展的大户族系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可观的。滕县史志办徐文潮同志对滕县碑、谱记载洪洞迁民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其中级索镇刘沟村《刘氏族谱》,没有记载迁滕年代;永丰乡《刘氏族谱》,明初迁;泉上村《刘氏族谱》,明朝迁;前赵庄《赵氏族谱》,洪武二年迁;彭庄《赵氏族谱》,洪武年迁;韩庄,韩氏族谱》,洪武年迁;后杨岗《杨氏族谱》,洪武年迁;北杨楼《杨氏族谱》,洪武年迁;道沟《徐氏族谱》,洪武年迁;王波《王氏家谱》,洪武二年迁;子崖《王氏家谱》洪武年迁;郝屯《王氏家谱》,洪武年间迁;董庄《王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千佛阁《王氏家谱》,洪武年间迁;羊二庄《满氏家谱》,明初迁;前潘楼《牛王庙碑铭》,明初迁;时庄《泰山庙碑记》,洪武年间迁;翟庄《翟氏族谱》,洪武年间迁;西宗庄《宗氏族谱》,明朝迁;前杨岗《马氏家谱》,洪武年

《晴山堂法帖》与徐氏家族“觞咏雅集”活动

《晴山堂法帖》与徐氏家族“觞咏雅集”活动 (全文) ■ 文/ 汪小玲 【内容提要】 《晴山堂法帖》汇集了明代92位作者94件书法作品。这些作者,声名显赫、地位非凡;从作品内容看,绝大多数是徐氏家族“觞咏雅集”的产物。徐氏之所以能聚集如此众多的杰出人物参与他们的“觞咏雅集”活动,归因于徐氏家族的“功”(有功于朝廷)、“富”(富甲江南)、“义”(屡有义举)、“奇”(徐霞客以其“奇游”和“奇文字”折服世人)以及始终居住在作为明朝文化中心的苏南地区。 徐氏“觞咏雅集”活动,是元明雅集风气盛行的结果:一方面,元明时期热衷雅集的政治家、文化人如杨维桢、倪瓒、杨士奇、杨荣、高启、、徐贲、杨基、宋克等,直接参加了徐氏的雅集活动;另一方面,徐氏“觞咏雅集”表现出元明雅集的新特点:既有“同题同调”,也有“异地同调”。 【关键词】 晴山堂法帖徐氏家族雅集觞咏雅集 一、对《晴山堂法帖》的基本认识 1.《晴山堂法帖》的名称和刻制者 《晴山堂法帖》,又常被称为《晴山堂帖》、《晴山堂刻帖》、《晴山堂石刻》、《晴山堂刻石》,由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主持、“梁溪何世太摹勒”[1],现陈列于江苏省江阴市徐霞客镇南暘岐村“徐霞客故居”之“晴山堂”。 2.《晴山堂法帖》的刻制时间是1624-1636年,前后历时12年 关于刻制开始的时间,有学者认为是“泰昌之后的第二年”,即1621年[2]。其立论依据是:《晴山堂法帖》开始刻制的时间是在徐霞客请人绘制《晴转南山图》、并以“晴山堂”为新建堂舍命名之后;而《晴转南山图》的绘制和“晴山堂”的命名时间都是1621年,因此,《晴山堂法帖》自然是1621年开始 刻制。 其实,徐霞客请人绘制《晴转南山图》、并以“晴山堂”为新建堂舍命名并非1621年,而是在1624年。徐霞客挚友、东林党人陈仁锡曾撰写一篇文章,明确交代了《晴转南山图》的绘制时间和“晴山堂”的命名时间,原文是这样写的:“辛酉六月……孺人(徐霞客母亲)病疽寻愈,孝感也。于是履綦盈户,称八十觞,图《晴转南山》赠之,颜其堂‘晴山’,以志神贶。”[3]这段文字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徐霞客“图《晴转南山》”和“颜其堂‘晴山’”的具体时间是徐

徐姓起源

徐姓起源 早期出自赢姓 徐姓的起源,传有三种说法:一说出自赢姓,东夷少昊之后,以国为氏;二说出自子姓,商人之后;三说皇帝之后。对第一种说法,出自赢姓,已得到普遍承认,众多家谱和有关史书秉持此说。对第二种说法,出自子姓的,虽无史可考,但一些古文有载,如《左传》说周公之子伯禽分封于鲁,同时分封的还有“殷氏六族”,即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而率其宗氏,辑其分族”。所说的殷氏六族中的徐氏,是来源于商人子姓,还是来源于赢姓,已无可考。不过有两点可以确认:一是商人也是出于东夷集团,子姓徐氏与嬴姓徐氏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联系;二是到商朝末年,商人子姓中已经有徐氏了。对第三种说法,出自皇帝之后,早在宋朝《通志·氏族略》中有记载,但到底出自十四姓中哪一姓没有明确简明。虽然承认徐氏之先是伯益之后,但或认为伯益是皇帝的九世孙,或认为伯益是皇帝的六世系。不过,从已有的资料和古代的发展规律来看,似乎不应该这么简单得出结论。 我们从血缘上清理传承世系,就应当从中国古代氏族、家族的形成开始。早在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主要生活着四个大的部落群体。即:西部和中央的炎黄集团,也称华夏集团;东部的东夷集团;南部的苗蛮集团;东南沿海的百越集团。东夷集团是以鸟为图腾的部落群体。居住在这里的人,自然以鸟肉为食,以鸟羽为衣,处处依赖鸟类作为主要生活来源,最后发展到以崇拜鸟为图腾。随着对鸟之图腾

的崇拜强化,逐步开始以鸟为氏族、部落,再慢慢发展成姓氏。 少昊和少皋、少皓,名“挚”。其母女(又名黄娥),夜梦流星入怀而有孕生少昊。少昊长大后,初为氏族首领,后为东夷部落联盟首领。东夷部落群体,先以玄鸟(燕)为氏族部落图腾。后大联盟首领就位时有凤鸟来朝,改以凤鸟为族神,崇拜凤鸟为图腾,并将所辖部族以鸟命名,共分二十四个氏族,逐渐形成完整的氏族部落社会。 少昊是远古五帝之一,在位八十四年,东夷部落集团有很大的发展,与炎黄集团建立密切往来。他收养了皇帝后裔xx及其部落,并决定自己去世后由xx当首领。少昊去世后,xx(号高阳)继位。Xx 在位七十八年。近百岁去世。Xx之孙女女修,传说是从树上坠落下的鸟蛋拾起吞入腹中而孕一男孩名大业。实际上,是女修招赘一名东夷男子而生婴,大业的母系是炎黄氏族,父系则是东夷氏族。大业成人后,娶西羌族少典女子为妻,生一子名皋陶。 皋陶乃是远祖 皋陶,亦名繇、皋繇、咎繇,字庭坚,赐姓偃。皋陶为东夷部落首领,后在尧舜时管理刑法司法,在农业方面发明————等农具,还参与大禹的治水工程,积极推荐大禹登舜位,担当原华夏部落联盟首领。皋陶去世后,禹把英、六等小王国,只有长子大费(即伯益)与他长期共同辅佐舜和禹,被舜赐为赢姓,担当少昊遗留下来的赢姓部落首领。自此之后,他的兄弟继承了偃姓。而赢姓及所产生的姓氏如秦、徐、赵、黄等则奉伯益为血缘始祖,其后裔留居山东南部,或淮河中下流域,或远迁西北。

徐氏源流研究

徐氏源流研究 徐氏源流研究 徐氏的姓氏来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嬴姓。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相传黄帝有一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有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赐他为嬴姓以外,还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给他,姚女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叫若木因为他的父亲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国。徐国历经了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作为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时候传到了徐国的32世孙徐君偃,他很聪明,对百姓又很好,所以深的百姓的爱戴,国力不断强大。当时周穆王喜欢云游四方而经常不问国家大事,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于是产生了想要取代周穆王的野心。于是他自称为徐偃王,率领各国联军向周国进军,周穆王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返回京城,调兵前去镇压。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进了彭城一带的山中。由于他得得民心,跟着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这座山后来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儿子宗于徐,称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春秋时期,徐国被楚国打败,国 力从此日渐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时候,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国的后裔就称为徐氏,以国为姓,代代相传。二迁徙分布远古时期若木被封徐国的地方在今天的安徽凤阳县北部,这 是徐姓的最早的发源地。在此地聚居的徐氏,在徐国灭亡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大姓了。后来他们纷纷向北方迁徙。大致经过汉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在我国北方的山东、河南等地形成了多处郡望。及古代的东海、高平、东宛等地。具体的迁播时间是:秦朝以前已迁入了山东。历史商有一个日本始祖徐福,也叫徐市,关于他渡海求不老神药的事,在历史上有多处记载,《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记载的:“徐市,齐人,上书言海中有 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嬴州,请地齐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之。”徐市访不老神药的故事,虽然在不同的史书记载中有一些出入,但却为两千多 年以前的徐氏迁播于山东提供了有力的证明。东汉以前已有徐氏再迁播到今天的甘肃省境内。也就是说,在汉朝的时候,徐姓已经迁播于北方的广大地区。徐姓的南迁也比其他的姓氏要早一些。据《东海堂徐氏族谱》的记载,在汉桓帝时,有一世祖徐稚迁居江西南昌; 2、世祖迁居至浙江龙游;3世祖分居于浙江、江西、江苏等省的好多地方。二徐姓的大 举南迁是从魏晋开始的,隋唐时期在我国的南方又有了进一步的繁衍发展。宋末,徐姓人再由江西石城迁至福建的上杭、连城等地。元朝的时候,徐姓主要繁衍于广东的丰顺、梅县、海丰等地。总之,徐姓在秦氢汉的时候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河下游地区,尤为山东繁 衍得最为旺盛。从魏晋至唐代,徐姓主要繁衍于淮河及长江下游大部分地区,宋朝以后,已经分布于广大江南地区了。至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徐氏的大量繁衍就是宋代以后的事了。三郡望堂号【郡望】: 1东海郡:秦朝的时候置郡,治所在今天的山东境内。西汉时相 当于今天的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灌南以北的地区;东魏及隋唐相当于今江苏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的地区。 2高平郡:今泰始元年改山阳郡置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