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周口职院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

周口职院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印发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

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院部处室: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河南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省体育局《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豫教体卫艺〔2017〕41号)精神,加快我校体育工作发展,现将《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印发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

2017年6月2日附件

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体育局,各高等学校,厅属各学校:

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党中央、

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学校体育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各地、各部门不断出台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学校体育,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学校体育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总体上看,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对学校体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不能保证、体育教师短缺、场地设施缺乏等问题依然突出,学校体育评价机制亟待建立,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不够,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明显短板。为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以“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为目标,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健全学生人格品质,切实发挥体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保证课程时间,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强化课外练习和科学锻炼指导,调动家庭、社区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坚持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遵循教育和体育规律,以兴趣为引导,注重因材施教和快乐参与,重视运动技能培养,逐步提高运动水平,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基础。

坚持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相协调。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活动,有序开展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积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大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

坚持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强化政府责任,统一基本标准,因地因校制宜,积极稳妥推进,鼓励依据民族特色和地方传统,大胆探索创新,不断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

(三)工作目标。到2020年,学校体育办学条件总体

达到国家标准,体育课时和锻炼时间切实保证,教学、训练与竞赛体系基本完备,体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基本养成,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升,规则意识、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质显著增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体系健全、制度完善、充满活力、注重实效的中国特色学校体育发展格局。

二、推进课程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四)完善课程教学。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构建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体系。各地中小学校要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上好体育课,体育课时标准为: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阶段教育(含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每周2课时;普通高等学校1—2年级每周为2课时。为普通高等学校三年级以上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以多样化内容吸引学生积极选修体育课。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有条件的地方可为中小学增加体育课时。为保证教学质量,原则上体育课人数为:小学每班不超过45人,中学每班不超过50人;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每班不超过35人。目前尚不能达到上述要求者,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达到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认真贯彻执行《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培养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和体能素质,为高中阶段的专项学习奠定基础;普通高中要按照《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学生运动兴趣选项分班教学原则积极实行,使学生熟练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中等职业学校要认真贯彻执行《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按要求组织实施体育教学,切实提高学生体育素养;高等学校要认真贯彻执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开设不

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帮助学生形成运动专长。大力推动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积极推进田径、游泳、体操等基础项目及其他特色项目,广泛开展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优势项目。进一步挖掘整理民族民间体育,充实和丰富体育课程内容。

(五)强化课外锻炼。健全学生体育锻炼制度,学校要将学生在校内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列入作息时间安排,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根据学校实际,采取每天两个大课间体育活动、无体育课当天安排活动课以及每天一次活动课等不同模式,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落到实处。组织开展全省中小学“最美大课间”评选展示活动,不断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质量。认真做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与数据上报工作。幼儿园要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制度。高等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成立不少于20个的学生体育社团,建立一年级新生出早操制度,引导其他年级学生积极参加早操。职业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要注意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全民健身运动,中小学校要合理安排家庭“体育作业”,家长要支持学生参加社会体育活动,社区要为学生体育活动创造便利条件,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共同指导学生体育锻炼的机制。

定期开展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和“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坚持每年开展学生冬季长跑等群体性活动,形成覆盖校内外的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体系。

(六)促进质量提升。体育教学要加强健康知识教育,注重运动技能学习,科学安排运动负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关注学生体育能力和体质水平差异,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扎实基础。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加强组织管理,丰富活动内容,增强锻炼效果,探索课内课外相结合的一体化发展路径,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局面。研究推广适合不同类型残

疾学生的体育教学资源,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和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质量,保证每个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创新体育教学与课外锻炼资源,不断增强体育活动吸引力。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育人功能,以兴趣特长为导向,鼓励学生参加团体性、对抗性体育运动项目,注重学生集体荣誉感、团队合作精神、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促进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立学校体育科研机构,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提高学校体育科学化水平。

三、规范体育竞赛,完善训练和竞赛体系

(七)开展课余训练。学校应通过组建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等形式,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成才路径,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奠定基础。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运动训练规律,科学安排训练计划,妥善处理好文化课学习和训练的关系,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打好专项运动能力基础,不断提高课余运动训练水平。办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

(八)完善竞赛体系。建设常态化的校园体育竞赛机制,在广泛开展班级、年级体育比赛的基础上,学校每年举办春、秋季两次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竞赛,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制定学校体育课余训练与竞赛管理办法,完善和规范学生体育竞赛体制,构建校、县、市、省四级竞赛体系。各地要在整合赛事资源的基础上,系统设计并构建相互衔接的学生体育竞赛体系,积极组织开展区域内竞赛活动,定期举办综合性学生运动会。推动开展跨区域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全省每年举办十项左右大学生单项体育竞赛;五项左右中学生单项体育竞赛,每两年举办一届大、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各市、县(区)积极举办区域内中小学生体育竞赛活动。有关部门要为在正式比赛中达到运动员等级标准的学生办理相应的运动员等级证书。完

善竞赛选拔机制,畅通学生运动员进入各级专业运动队、代表队的渠道。

四、增强基础能力,提升学校体育保障水平

(九)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建设,增强广大体育教师特别是乡村体育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坚定长期致力于体育教育事业的理想与信心。小学根据每周16—18学

时教学工作量配备1名体育教师,中学根据每周12—14学时教学工作量配备1名体育教师,普通高等学校根据每周10—12学时教学工作量配备1名体育教师。各地要利用现

有政策和渠道,按标准配齐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研人员,省辖市基础教育教研机构要配备专职体育教研员。办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合格体育教师。鼓励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有体育特长的志愿人员兼任体育教师。实施体育教师全员培训,规划实施省级体育名师培养工程,着力培养一大批体育骨干教师和体育名师等领军人才。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培训,为乡村小学兼职体育教师编写专用教材,举办专门培训。落实有关政策措施,提高农村教师生活待遇。鼓励城镇学校体育教师到乡村学校轮岗交流。关注特殊教育对象,提升特殊教育体育教师水平。科学合理确定体育教师工作量,把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课余训练、比赛等纳入教学工作量。保障体育教师在职称(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晋级晋升等

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进一步完善符合体育学科特点的体育教师工作考核和职称(职务)评聘办法。

(十)推进体育设施建设。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相应的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配建体育场馆等体育设施。各地各部门要把学校体育设施列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保基本、兜底线为原则,建设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配好体育器材。根据学校体育工作实际需要,为体育教师配备必要的教学装备,修订河南省体育教师运动服装配置标准。进一步完善制度,积极推动公共体育场馆设施为学校体育提供服务,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推动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课后和节假日对本校师生和公众有序开放,充分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户外营地等资源开展体育活动。

(十一)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大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力度,在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力时要对学校体育给予倾斜。各级教育部门要根据需求将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学校要保障体育工作的经费需求。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可结合本地实际,统筹体育彩票公益金等各类财政资金,支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各级各类体校和学校体育设施条件改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发展学校体育,多渠道增加学校体育投入。

(十二)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健全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机制,保障学校体育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生的伤害应急处置和救护能力。加强校长、教师及有关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学校体育从业人员运动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学校应当根据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定期开展检查,有安全风险的应当设立安全提示。完善校方责任险,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鼓励各地政府试点推行学生体育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办法。

(十三)整合各方资源支持学校体育。完善政策措施,采取政府购买体育服务等方式,逐步建立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引导技术、人才等资源服务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等活动。鼓励专业运动队、职业体育俱乐部定期组织教练员、运动员深入学校指导开展有关体育活动。支持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企业等开展广泛合作,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加深同港澳台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合作。加强学校体育国际交流。

五、加强评价监测,促进学校体育健康发展

(十四)完善考试评价办法。构建课内外相结合、各学段相衔接的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和规范体育运动项目考核和学业水平考试,发挥体育考试的导向作用。体育课程考核要突出过程管理,从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健康知识、

运动技能、体质健康、课外锻炼、参与活动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中小学要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中考成绩中的分量,把体育科目纳入普通高中学业

水平考试科目。学校体育测试要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特殊情况,体现人文关怀。

(十五)加强体育教学质量监测。明确体育课程学业质量要求,促进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建立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情况监测制度,定期开展体育课程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将其实施情况作为构建学校体育评价机制的重要基础,确保测试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学生《标准》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三好学生、奖学金评选。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标准》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

肄业处理。鼓励各地运用现代化手段对体育课质量进行监测、监控或对开展情况进行公示。

六、组织实施

(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统筹协调,落实管理责任,并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切实抓紧抓好。建立各级青少年体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强

化省级有关部门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中的责任,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好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各项任务。

(十七)强化考核激励。各地要把学校体育工作列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负责人业绩考核评价指标。对成绩突出的单位、部门、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加强学校体育督导检查,建立科学的专项督查、抽查、公告制度和行政问责机制。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三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中实行“一票否决”。教育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开展学校体育专项检查,建立约谈有关主管负责人的机制。

(十八)营造良好环境。通过多种途径,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及网络等手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新闻宣传力度,总结交流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传播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健康观,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学校体育的良好氛围。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新版)

( 工作计划)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JH-XK-0606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新版)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teaching plan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新版)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我所带的班级的学生大多数来自乡村中学,他们的体育成绩参差不齐,有些同学的身体素质非常差,大部分同学没有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存在的问题比较多,需待解决的问题也比较多,这些给本学期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些是这次计划制定的依据。所以总体本着严格要求学生,少批评,多鼓励,抓基础,促能力,由浅入深,注重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 根据以上的特点,在教学时进度尽量放慢些。课堂上主要教会锻炼的方法和技术,采取由浅入深的方法,循序渐进,课堂上教学主抓双基教学,要能力培养。多结合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性。多结合体育人物和事物,让学生多了解体育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及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为高中体育第一册: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内容。学生虽然进入了高中,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的自觉性、主动性仍较差。为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去练习,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素养。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能力

的培养。 三、美育教学及教改措施。 1、注重能力培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培养能力。学习的过程就是能力养成的过程,不教学生读死书,而应教学会学生如何学习。 2、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主抓“双基”教学。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不搞过多的引申和推广,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很多高中学校为了片面的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少有开设体育课和健康教育课,或者只是高一开设,而高二以后就不开设了,这是不对的。国家在深化教育改革,这种教学方法应该改正,但是很多学校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还是以成绩为上的理论教授学生,这就需要我们的大范围宣传了。 教育好学生,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我所要想的,不过这当然是有难度的,这当中有学校的原因,不开设课程或是开设的很少。还有学生方面的原因,很多学生并不愿意上体育课或是健康课,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不如上自习自己学习,这都是我多面对的困难。 不过我相信,只要我认真努力的工作,我会将学生的身体素质带上去的! XXX工作计划设计 YuWen Work Plan Design.

社会体育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区别

社会体育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体育与体育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社会体育学、社会心理学、广告与公关、体育法规、教育学、体育经济学、俱乐部体育、社区体育、体育保健学、传统养生学、健身概论等。 主要就业去向:公共及商业体育服务机构、健身俱乐部、体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科研单位等。 体育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系统地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且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田径、球类、体操、武术。 主要就业去向:各类学校和体育部门。 特殊教育专业 山东体育学院是山东省高校中唯一一所培养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的院校,也是唯一招收身体健全并有体育特长高中毕业生进行特殊教育专业学习的院校,1、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残疾人体育教学、竞赛组织与管理、康复训练等相关知识与技能,能够在特殊教育机构、康复机构、社区、民政等部门胜任残疾人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组织与管理,以及残疾人康复训练指导等方面的高级专门型人才。 2、培养规格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特殊教育心理学、运动人体科学、康复训练技术、运动专项技术等方面课程的综合知识,掌握残疾人进行体育教育、训练、康复指导的技能,具有教学和科研的基本能力。 我院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备残疾人体育教学、竞赛组织与管理、康复训练等相关知识与技能,能够在特殊教育机构、康复机构、社区、民政等部门胜任残疾人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组织与管理,以及残疾人康复训练指导等方面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符合社会需要,因此就业前景广阔

中学体育论文新课标背景下学校体育设施网络系统构建我之见

新课标背景下学校体育设施网络系统构建我之见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体冇领域的发展现状做了分析,从理论上提出了学校体冇场馆设施信息化网络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多媒体信息系统的整体构建、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新课标: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网络系统;构建 1前言 互联网的出现促进了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苴在体冇领域内的推广将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岀重要贡献。同时也对体育场馆设施的信息化建设提岀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在信息化建设方而总体上还比较落后。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改善当前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体育教冇的特点和优势,更好地实施新课标,推进素质教育是体育教冇发展的方向。加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信息化建设的研究,不仅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体育场馆设施,使之发挥更大作用,而且也是促进整个学校体疗教学向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对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网络系统的构建的研究就成为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一个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的实践问题。 2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近年来有关计算机网络、体冇与多媒体、体育发展情况、多媒体教学等文献资料,访问相关专业人士,结合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现状分析了建设基于internet技术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多媒体信息系统的可行性。 3结果与分析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3.1.1进一步满足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对学校体冇场馆设施的使用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国家对教育的日益重视,目前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基本上能够满足日常教学,尤英是一些新建学校的体育场馆都上了一左的规模,但是随着新课标实施过程不断推进,教学要求的越来越高与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也逐渐暴霸岀了存在的不足。现在提倡快乐体冇,要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得到学习。适当的改善教学环境十分必要。比如健美操课,一般场馆都缺乏髙保真的音响系统供教师上课使用,更不用说是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互动式的教学了。比如开运动会时数据处理还停留在人工统汁上。工作量大,效率低下,即使有采用的计算机系统的,很多也只是使用单机版的软件进行简单的文字,数据处理而已。研究开发髙性能的学校体冇场馆设施多媒体信息系统服务于学校教学,是先进生产力前进的方向,更是现代体育教学的要求。 3.1.2增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功能。 目前学校的体冇场馆设施在功能上还比较单一,信息化程度也比较低。不利于现代教弃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举办各种大型的竞赛活动。学校体冇场馆设施多媒体信息系统建成后将在一左程度上增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功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多媒体信息系统建成后,将具有以下几项主要功能:(1)各场馆内计算机终端之间的资源共享;(2)各场馆内汁算机终端可以管理相应范国内的多媒体教学系统:(3)各场馆设施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4)各场馆的计算机终端可以灵活的按实际需求,结合相应的软件。组成竞赛管理系统,校园体育管理系统等系统。 3.1.3 现实的需要 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社会全民健身需求的提髙和实施国家体冇发展战路规划的需求、

学校体育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7, 6(12), 1505-1509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7 in Hans. https://www.docsj.com/doc/1f10659387.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docsj.com/doc/1f10659387.html,/10.12677/ass.2017.612211 Study on the Status and Functio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Morality Education Liping Huang School of Sports Science,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Received: Nov. 20th, 2017; accepted: Nov. 30th, 2017; published: Dec. 7th, 2017 Abstract The article combines the importance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educational work in col-leges, and discusses in depth the important role and functio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realization of “morality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doing a good job in the management of morality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e status and role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re irreplaceable. Through the research, it reveals the important status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morality educatio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s the link of carrying out the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ontains abundant moral education; the role of th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oral high school: th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s the catalyst to educate the people, and the role and status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s irreplaceable. Key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Morality Education, Status, Action 学校体育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黄丽萍 岭南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广东湛江 收稿日期:2017年11月20日;录用日期:2017年11月30日;发布日期:2017年12月7日 摘要 文章结合学校体育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性,深入探讨了学校体育在实现高校“立德树人”中的重要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有机整合体育与健康教育两门学科中相关的内容、方法、原理,以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综合类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文化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运动参与 认真上好体育课,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应按学校安排进行1小时的课外体育锻炼。自觉与同伴组成小组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学会制定和实施简单的个人锻炼计划。具备选择利于提高职业素质运动项目的意识、自我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能力。 2. 增强体能 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努力提高以耐力、力量和速度为主的体能素质水平,积极参与国家、地方及学校组织开展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各类体育活动。 3. 体育技能 基本掌握两项以上体育技能,不断提高运动能力。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有能力参加班级、校际和更高级别的体育运动比赛。 4. 身体健康 了解一般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懂得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逐步养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生活方式。具有改善与保护身体健康的意识,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我健康状况的科学健身手段,特别是有氧健身手段,学会用养生保健的方法改善身体健康。对所从事 的体育活动可能发生的伤害有初步认识,有意识控制和回避不规范动作的产生,懂得紧急处置运动创伤的简单方法。 5. 心理健康 了解与体育有关的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认识青春期性心理的变化规律。具有良好的情绪和自控能力,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坚强的意志、提高抗挫折能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缓解性格差异导致的心理冲突。通过运动竞赛中的胜与负,领悟积极进取对形成稳定心理状态的重要意义。能有意识通过轻松、休闲的体育活动,缓解学习紧张带来的心理压力。 6. 社会适应 参与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学会与同伴和谐相处,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

社会体育的特点与作用

社会体育的特点与作用 主讲人:绍伟 一、社会体育的涵义 (一)什么是社会体育? 社会体育是最近十几年我们国家才开始使用的一个新名词,对于什么是社会体育,大家还比较陌生。对于社会体育的基本含义,从国外的研究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是:社会体育是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军事体育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比如,日本的一名学者指出:“社会体育是为了社区居民良好的体育运动、生活、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作为社会公共机关的责任而开展的体育活动,或者说是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以居民为对象,主要利用公费开展的体育活动。”与它相近的日本另外一名学者认为:“社会体育是指除教育课程的学校教育以外,从幼儿园到老年为对象的体育组织或自发进行的体育活动,依照活动场所,它包括家庭体育、单位体育、社区体育。作为具体的活动,它包括各种体育运动项目,以及其它简单的体操、游戏、舞蹈、步行、野外活动等体育活动。”这是一种看法,这是一种相对较小的概念。 另外一种看法是:社会体育是与高水平竞技体育和军事体育相对应的概念,也就是说在这个概念中,社会体育涵盖了学校体育,又如我们国家学者树庭指出:“社会体育是以全社会参与为特征,以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保持与增进健康为目的,以从幼儿到老年人为对象,以家庭、单位和社区等为活动空间,以各种练习形式为活动容而开展的组织灵活、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从以上两种观点,大家可以看出:社会体育包括两种解释:一种是它涵盖了学校体育以外的所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另一种是把学校体

育也放在其中的。与社会体育相关的,还有一些大家很熟悉的概念,比如说社区体育、大众体育、群众体育、在这里也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所谓的社区体育,它主要是指在社区的围进行的一种体育活动,显然,它是社会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个概念是大家也很熟悉的“大众体育”,大众体育或者全民体育或者用英文说“Sports for all”,它的概念主要包括这样一种涵义。从纵的方面来讲,它是指人的一生,从幼到老均应参加运动。从横的方面来讲,是每个人都需要运动。从面的方面来讲,指的是时时运动、处处运动。以上我们讲到了社会体育、社区体育和大众体育。这三个概念是非常接近的,尤其是大众体育,跟我们的社会体育是非常接近的,而我们的社会体育除了社区体育之外,大家可以从我们前面讲到的看出,它还包括家庭体育、单位体育、学校体育等等。不管是哪一种观点,我们都可以看出,社会体育有它的基本规定性。 (二)社会体育的基本规定性,也就是社会体育最基本的特征。 第一个基本规定性是社会体育是面向社会全体成员,它是不分老少、不分年龄的。第二个基本的规定性是全社会的成员都参与的,不是面向少数人的,它也不是少数人参加的,它应该是所有人积极参与其中的。第三个基本的规定性,社会体育都是在余暇时间来进行的,所以它不是一种工作,也不是一种规定性的体育,它是在余暇时间自愿进行的一种活动。第四个基本的规定性,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军队体育是有明显差异的,我们为什么研究社会体育的特点呢?因为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开展社会体育的。我们说开展社会体育工作与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竞技体育、军队体育是有明显差异的,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社会体育的特点,才能正确的开展社会体育,正确的参加社会体育。 二、社会体育的特点 社会体育特点这个概念是说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军

《学校体育学教案》第一篇 第三章 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

---------------------------------------------------------------最新资料推荐------------------------------------------------------ 《学校体育学教案》第一篇第三章学校体育的结 构、功能与目标 课次6、7教学内容: 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教学目标: 了解学校体育的结构与功能,掌握学校体育的目标体系及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与要求教学手段: 讲授第三章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第一节学校体育的结构学前教育阶段体育(3 ̄6岁)初等教育阶段体育(6 ̄15岁)中等教育阶段体育(15 ̄18岁)高等教育阶段体育(17 ̄30岁)一、学生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主要包括学生身体形态的发育、身体机能的发育和身体素质发展(一)身体形态发育的特点1、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具有波浪性和阶段性出现两次高速增长阶段: 第一次高峰胎儿第一年内;第二次高峰青春发育期10岁前学生形态发育呈匀速增长,男女差异不明显快速增长阶段,女生较男生早23年,男生1215岁,女生1012岁之后的35年(女生36年)呈现增长速度减慢稳定阶段在1921岁(仅身高始于16岁或17岁)2、学生身体形态发育具有不平衡性身高增长的速度相对比体重快,有身长体轻的特点城市学生的身高较乡村学生高,但体型显细长,女生尤为明显科学安排体育锻炼,注意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加强胸、腰、 1 / 8

腹部肌肉的锻炼。 运动项目体操、球类、游泳、舞蹈,多做伸展性练习(二)身体机能发育的特点1、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不均衡,兴奋占优势,易扩散,分化抑制能力较差随年龄的增长不断完善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两个信号系统更协调和完善第二信号系统起主要调节作用在青春期协调能力暂时下降,女生尤为明显2、骨骼肌肉系统长骨的快速增长,骨的弹性大而硬度小,容易弯曲发生畸形注意培养正确姿势;适当的生理负荷;女生避免从高处向硬地跳下队列、基本体操肌肉的增长主要为长度的增加,大肌肉先于小肌肉;肌肉力量、耐力较差,易疲劳,恢复快注意避免压力过大的练习,负荷量和强度的增加要循序渐进3、呼吸系统随年龄的增长而日趋完善,功能逐渐增强加强肺功能的锻炼,教会学生正确的呼吸方法,尽量避免憋气练习多选择匀速的耐力跑等练习4、心血管系统心脏发育不如骨骼肌快,靠增加心率来增加心输出量注意合理安排生理负荷,负荷量和强度的增加要循序渐进(三)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主要特点分为快速增长期、慢速增长期、稳定期和下降期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城乡学生的差异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自我意识的觉醒,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容易偏激观察的特点: 目的性的发展持久性的发展精确性的发展概括性的发展记忆的特点: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标准。本标准适用于普通本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体育工作。 一、体育工作规划与发展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学校体育纳入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各项工作,认真执行国家教育发展规划、规章制度及各项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锻炼习惯。挖掘学校体育在学生道德教育、智力发展、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中的多元育人功能,有计划、有制度、有保障地促进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统筹规划学校体育发展,把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健康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和重要工作内容,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全面发挥体育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制订阳光体育运动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具体任务、保障措施和责任分工,并落实各项工作。 3.设置体育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干部、教师和工作人员,并赋予其统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各项管理职能。实行学校领导分管负责制(或体育工作委员会制),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体育工作专题会议,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学校各有关部门积极协同配合,合理分工,明确人员,落实责任。 4.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管理,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教育教学、教研科研、

竞赛活动、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领域制订规范文件、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监测。建立科学规范的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并纳入综合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 5.严格执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必须为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分钟。为其他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选修课成绩计入学生学分。每节体育课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 6.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每节体育课须保证一定的运动强度,其中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得少于30%;要将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素质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考试分数的权重不得少于30%。 7.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科学锻炼,增强体育教学的吸引力、特色性和实效性。建立体育教研、科研制度,形成高水平研究团队,多渠道开展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教学质量、课余训练、体育文化水平等为目标的战略性、前瞻性、应用性项目研究,带动学校体育工作整体水平提高。 三、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 8.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加强保障。面向全体学生设置多样化、可选择、有实效的锻炼项目,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9.学校每年组织春、秋季综合性学生运动会(或体育文化节),设置学生喜

学校体育健康课与素质教育

学校体育健康课与素质教育 发表时间:2011-09-23T09:38:13.783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1年第8期供稿作者:徐伟 [导读] 体育课也改称为体育健康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 徐伟(泗水县实验中学,山东济宁273204) 一 自从新课标实施以来,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日趋显现,体育课也改称为体育健康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 根据多年的体育教学的经验,笔者对学校体育健康课与素质教育的紧密关系分析如下: 1.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运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改善大脑机能,可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体育运动具有不同形式的对抗性,不论是个人或集体项目,因其有不确定性特点,则可把表现为肢体对抗的外在形式引伸为内在人脑间的智慧较量。例如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观察法、对比法和示范法的运用,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技术动作的练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通过教学比赛和各种体育游戏,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与应变能力。 2.增强学生的体质。学校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我国社会两个文明程度的迅速提高,要更好地贯彻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落实“一二一”工程,学校体育教育还需引进终身体育的思想,运用终身体育教育理论和方法,激发每个学生的体育兴趣,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使学生走向社会后,不仅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以适应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也使学校体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向全社会延伸。 3.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作为运动者都有想尽快实现所追求目标的心理动机,所谓求胜心切。为此,他们必需要有不断开发和发展自己最大能力的新的运动技术与方式。这种创造性的心理动机与行为,能使他们逐渐形成乐意接受未来社会的各种新事物挑战的心理倾向。因此,学校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或练习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4.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由于任何一种体育运动的成效都是人们在长期磨练的过程中获得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人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意志努力总是和克服困难的行为相联系的,它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学生必须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难或障碍,并且每前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胜利也常常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所以,长期系统的体育教育,能有效地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5.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在体育教学、课外锻炼和各种体育竞赛中,学生都将获得各种强烈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具有鲜明、强列、丰富、多样、易变等特点,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特殊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相互观察、相互保护、相互帮助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这种教法指导下从事各种身体练习,可以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的精神。 6.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学生不但要形态美,还要心灵美。体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多姿多彩的学校体育中,教师各种教法手段的运用,各种队列练习与技术练习,各种体育竞赛与表演,乃至体育场地器材的布置等,都可以使学生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并获得丰富的,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热爱美的情感,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展示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二 上好一堂体育课必须要有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要求,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从而能自觉地、全心地去锻炼身体。如果体育教学的双边活动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体育课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1. 必须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师生间无时不在进行着微妙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教学的各个阶段。”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每一个表情、眼神或一句话都会影响和谐的气氛。当学生畏惧新动作或练习动作失败时,教师要用亲切的语言、信任的目光、反复地示范与鼓励帮助他们找出症结所在,增强他们完成的动作的信心。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自尊心理,循循善诱,少批评,多表扬。 2.采取恰当地评价方式。肯定的评价使学生的精神感到满足,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信心。指出学生的错误要采用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如在分组练习中,常会遇到个别调皮的学生对动作不协调的同学进行讥笑,此时教师应采用严肃的表情和提醒的方式,对该生瞪一下眼,接着说:“注意团结,尊重同学。”被批评者会感到惭愧,虚心接受批评。 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主要任务,就是积极协调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对教学活动实行有效的控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以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社会体育

1、社会体育可划分为健身体育、健美体育、康复体育、休闲体育等,这一划分依据是:( 3 ) 1)社会体育的分布地域;2)社会体育产生的渊源;3)社会体育的功能;4)社会体育参与者的健康状况。 2、社会体育最本质的特点是:( 1 ) 1)健身性和娱乐性;2)全民性和普遍性;3)余暇性和主动性;4)公益性和社会性。4 3、新中国第一套广播体操推行于:() 1)1949年;2)1950年;3)1951年;4)1952年。 4、《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于:() 1)1994年;2)1995年;3)1996年;4)1997年。 5、我国当前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以()为线。 1)体育社会团体;2)体育活动中心;3)体育指导站;4)体育活动点。 6、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所体现的体育构成看,我国体育分为() 1)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军队体育;2)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军队体育;3)休闲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军队体育;4)健身体育、健美体育、康复体育、休闲体育。 7、社会体育的(),决定了社会体育事业的公益性和社会性。 1)余暇性与主动性;2)多样性和灵活性;3)全民性和普遍性;4)民族性和世界性。 8、新中国社会体育发展的基本历程中的停滞阶段是:() 1)1949年10月-1952年10月;2)1952年11月-1957年5月;3)1957年6月-1966年5月;4)1966年6月-1976年9月。 9、“显著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是社会体育事业的()1)根本目标;2)基本内容;3)基本任务;4)基本方针。 10、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是:() 1)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2)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3)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4)必须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 二、判断题

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教育管理之教师进队

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教育管理之教师进队 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既要训练,有比赛的任务,又要学习文化课,有考试的任务,两者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协调的因素,如果把训练和学习分开,就会顾此失彼,两者不能兼顾,这样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了让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切实加强教师进入训练队,就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它恰恰弥补了训练和学习之间不能兼顾的缺陷,能够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协调起来,从而促进良性发展。 一、教师与教练员的协调 平时教师负责教学、教管,忙于教务,而教练员们负责训练、比赛,忙于训务,这样老师和教练由于时间的原因,很少能够在一起充分地沟通,不能及时了解对方的信息和思想,双方管理上都比较独立,管理意识上不统一,会造成学生思想上的分歧。教师和教练员的管理角度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学生在这种交错的管理模式下,难免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反感情绪。比如教师更注重学习,可能对于训练就不那么关心,而教练员更注重训练,可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就不那么上心,双方的侧重点不同。那么如何让学生既要学习好又要训练好,减少训练和学习上的矛盾,这 就要加强教师和教练员的沟通,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或学校安排的时间进入训练队和教练员充分地交流,及时了解双方的思想和教育方法,使管理达到一致,学生的发展也就会慢慢均衡起来。

二、教师与队员(学生)关系的融洽 教师如果没有进入训练队,对学生的某些情况,如背景、训练状态、在队内的表现及其他情况了解的会很少,这对针对性教 学和有的放矢的管理不利。教师进队后,对学生心理、情绪、能力等各方面都会有所掌握,而且教师与队员共同进行一些活动,如一起开队会,一起训练,无形中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有了亲近感,学生也不会那么抗拒老师了,老师可以和学生推心置腹地交谈,更多地了解学生情况,从而因势利导,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进队给学生带来了新的动力,使学生从思想上引起重视,达到学训并重、学训兼顾的效果。 三、教师帮助学生及时补习 学生由于集训、调训、参加比赛等多种原因,可能会落下一部分课程,而这个点千万不能轻视,如果这一次无所谓,那么下一次学生也会视作无足轻重,学生如果不关心学习的话,就会散漫,所以学生学习的热情千万不能由于一次比赛而熄灭,不能因为比赛而忽视文化课的学习。教师要及时给他们补习,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能半途而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以后所学的知识听不懂,就会厌学,甚至会放弃学习。如果教师及时进队,就能给学生们提供学习上的指导,不仅促进了他们的学习,也能让他们安心地训练和比赛,这样才不会顾此失彼,达到学训兼得。 四、教师提高训练上的认识 以前教师很少走进训练馆、田径场,不知队员们如何训练,训练量

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

第一章大学体育教育与健康 体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健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具有特殊的功效,学校体育既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国民体育的基础。 大学生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也是最高的层次,大学体育功能是学校体育的延伸和拓展,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其功能由大学时代拓展到终身。大学体育不仅要注重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实际效益,还必须着眼于大学生个体生存、终身发展的需要,要重视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因素在内的综合效益,力求满足个人的体育兴趣爱好,启发主动参与体育的意识,讲究体育锻炼的科学性,不断充实体育知识、提高体育运动水平,以适应21世纪开拓型人才对精神、体质、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 第一节体育概述 一、体育的起源和概念 体育(Physical Education)产生的根本源泉是生产劳动,它是为满足人类生存和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体育”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1760年法国的一家报刊上,“体育”一词在我国的使用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意译为“同维护和发展身体的各种活动有关联的一种教育过程”,我国在1923年才在《中小学课堂纲要草案》中,把“体操科”改为“体育课”,并被广泛使用。 体育这一术语最初传入我国时,由于当时我国还很少有竞技运动和其他的群众体育运动,因而指的是身体教育。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突飞猛进,体育的作用也越来越广泛。它是以身体活动来调节人体机能的过程,是以各项运动为基本手段的活动,是社会活动

3 与人体活动相结合的过程。体育作用于社会,可促进生产力发展,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体育自产生开始就伴随着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人们在对力量、和谐、健与美的追求与塑造中,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从而对体育本身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体育是通过人有目的、有意识的身体运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品质的身心发展的教育过程,是社会和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体育的本质属性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体育的本质是体育内在的规定性,表现为体育的属性。逻辑学认为,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而本质属性是事物必须具备的,可作为该事物标志的属性。 体育的作用有很多,最基本的是强筋健骨,即促进健康、增强体质。体育是增强体质的教育,增进知识、调剂感情、增强意志等教育效能只是体育的非本质属性,而体育最重要的就是教育效能,因此,体育的本质就是体育教育效能。 为了使子孙后代更好地生存和生活,人类的祖先就将为了生存形成的走、跑、跳、投等身体活动能力,通过游戏等形式训练、传授给后代,这种有目的、有意识地传授、训练少年儿童智力与体力的行为,就是原始的教育,即体育教育的雏形。但是所有的职业劳动都不能代替体育,职业劳动的目的与体育的目的、手段、活动方式、组织形式都不同,所以活动的效果就不同,劳动不能解决人体的全面生长发育和机能水平提高的问题,也不能解决人体的体格、身体素质和身心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问题,所以劳动不能简单地代替体育,体育的属性就是增强体质的教育。 大学体育教育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并通过个体的体育实践提高体育锻炼水平与体育能力,以适应21世纪开拓型人才对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 三、体育的组成 我国体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进入科学发展的时代,其内涵更丰富,分化也更明显,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部分: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身体机能和健全心理相结合的教育,是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因为学校体育不仅为智力提升提供身体基础保证,还传

第三章 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目标,我们任何行动的方向和结果! 学校体育的前提性问题之一,是学校体育的组织者、指导者都能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将把体育的受教育者——期望学生变成什么样的人?将学生引向何处?为学生指明什么样的学习和努力方向? 学习目标: 1.了解学校体育的目的与目标对于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意义。 2.了解制定学校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多种因素。 3.掌握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学校体育的结构 “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学校体育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要素: 一、运动教育 (一)体育与健康(健身)课程 体育与健康(健身)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二)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学校在课余时间开展的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健身、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三)课余体育训练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争而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和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四)课余体育竞赛 二、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即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伤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做出评价。 三、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 (一)教育活动中的体育 对于学生的体育不仅是在运动场上进行,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必须将对学生的体育、健康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有赖于学校一切教育活动和全校教职员工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心。 “运动场上的运动的作用发挥是与一定条件与背景分不开的,只有在整个教学和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健康、对他们的身体和精神的和谐极为关注的情况下,这些活动(即体育活

学校体育的地位和意义

学校体育的地位和意义 一、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内容。体育和教育都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它以越来越复杂的形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体育和教育从来就有紧密联系。体育作为培养人和教育人的必要手段,历来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始社会时期,处于萌芽状态的教育和体育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原始人类传授生产和生活技能的教育目的,往往是通过身体活动的方式去实现的。教育和体育的原始形式处在一个统一体内。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为了镇压奴隶的反抗,维护奴隶主的统治,为了吞并弱小民族或防备邻国侵袭,统治阶段崇尚武力,因而重视对贵族子弟施行尚武教育和身体训练。在学校教育中,体育内容比重很大,地位很高,例如:古希腊的学校教育中把体育列为重要内容,奴隶主子弟从小学起就要受到严格的体操和军事训练,学习角力、竞走、跳高、掷标枪和游泳;中国周朝为奴隶主子弟设立的学校中,也很重视体育,“六艺”教育中的“射”和“御”都属于体育内容。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体育在一般教育中的地位逐渐降低,其内容在整个教育中的比重相对减少,这主要是重文轻武思想和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和影响。尽管如此,在当时的武士教育中,仍不乏体育的内容。西欧世俗封建主骑士教育的“七技”(击剑、投抢、骑马、游泳、打猎、下棋、吟诗),主要内容都属体育。 近代体育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发展起来的。随着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近代实验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三育并重”的教育思想的倡行,体育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并在学校教育体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而得到迅速的发展。 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特别是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新飞跃和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对增强社会成员的体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促使学校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体育作为教育的组织部分也具有新的特征,出现了新的趋势,如体育教育义务化、体育设施开放化、体育方式多样化、体育手段科学化等等。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已为更多的人所认识,体育作为一种理论、知识、方法体系已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二、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对增强民族体质和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个民族的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品德素质。民族体质的强弱,关系到国力强弱和民族兴衰。学生时期是长身体的时期,特别是中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人的生长发育水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体育锻炼是影响人体生长发育最积极的因素。在学生时期,加强体育锻炼,能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全面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为一生的健康打

学校体育功能

王荣《从系统论看学校体育的功能》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第19卷第1期2005年 学校体育功能、系统结构及其关系 学校体育的本征功能就是满足学生运动的需要。而学校体育又具有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美育发展的功能,这是学校体育非本征功能的开发,它使学校体育功能更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从系统论看学校体育的功能,如学校体育的功能对象是学生,学校体育则有满足学生运动欲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如其对象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功能;如其对象是教育,则有教化和发展的功能。而学校体育系统的内部元素及其结构决定学校体育的功能。对其内部元素(主要有各种身体练习内容、学生、教师、环境)和结构(表现为时间结构、空间结构、时空混合结构)进行适当调整,按照社会、教育、学生对学校体育各种功能的客观的、合理的、有益的综合需要来改造,有利于学校体育功能更能适合社会、个体发展的需要,进而有利于学校体育整体健康目标的实现。 学校体育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 社会化是个体趋同、融入群体的过程。体育可以说是人类社会活动准则的一个浓缩。体育课堂存在着特殊的社会组织;社会角色;社会活动和特定的社会规范。因此,师生、生生间在课堂社会中发生各种行为,如控制与自控、对抗与磋商、竞争与合作等。而学生从中体验着服从、竞争、合作、展示、成功、失败等,逐步经历着社会适应的过程,并在不断学习、调适的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一,促进自我观念的形成。体育活动中群体环境下的身体练习所引发的师生反应对学生自我观念的形成,具有促进或反作用。如,鼓励和赞许有可能使学生的自尊、自信得以强化和确立,而挖苦和嘲笑则加强了学生的自卑心理。同时,确定经过艰苦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是保持良好自我评价的必要条件。 第二,提供人际交往的时空。体育教学中师生、生生多边群体性的互动,扩展了学生的交往范围,促进学生互相协助与帮助,有助于学生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协调人际关系。教师应引导、启发学生知道正确的社会行为、自我控制、合作与竞争。合作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克服自我中心倾向,改善同伴关系,发展道德自律和提高交往技能等。教学中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通过合作学习等形式,通过学生之间围绕学习目标展开的各种共同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根据学生自身以外的各种客观因素,运用合作竞争方法,通过协作伙伴之间的沟通、协商达到观点整合而实现合作的目标。 第三,“角色扮演”的体验。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学生从自己扮演的角色出发考虑问题,调整自己行为和认识去适应规则,顺应环境。群体中的角色扮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群体意识与协作能力,促进个体社会化。 第四,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体育竞赛中存在的必然发生的失败结果,对于失败所引发的挫折体验,对个体或群体是一种心理的磨练和调适过程。 第五,“法规”意识的培养。体育活动特殊的“规则效应”,可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学会服从法纪,懂得必须克制越轨行为,服从体育道德规范以及站在他人的立场看自己,促使学生运用规则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形成服从与顺应,以协调关系。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学校体育功能是指学校体育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对人和社会所能够发挥的作用[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