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精品]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湘教版必修48

[精品]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湘教版必修48

[精品]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湘教版必修48
[精品]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湘教版必修48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

(1)含义: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

(2)衡量指标: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

2.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

气候变化不等于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指的是近现代(最近一二百年)的气温升高。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知识点一全球气候变化

———————情景导入先思考———————

该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该漫画反映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冰川大量融化,企鹅将会失去生存的家园。主要原因是人类大量的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核心要点掌握好———————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及特点

———————应用体验不可少———————

猛犸象和披毛犀均是适应于寒冷气候环境的大型古脊椎动物(现已灭绝)。古生物学者在下图的台湾海峡发现了生活在两万年前猛犸象和披毛犀化石。读图完成1~2题。

1.最有可能造成猛犸象、披毛犀等大型古脊椎动物灭绝的原因是( )

A.火山喷发B.气候变暖

C.森林火灾 D.气候变冷

2.两万年前,猛犸象、披毛犀等动物在上图所示虚线区域生存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气候处于寒冷期,该区域为陆地,多湖泊

B.气候处于寒冷期,该区域为海洋,多食物

C.气候处于温暖期,该区域为陆地,多湖泊

D.气候处于温暖期,该区域为海洋,多食物

解析:1.B 2.A 第1题,根据题意“猛犸象和披毛犀均是适应于寒冷气候环境的大型古脊椎动物(现已灭绝)。”环境变暖导致环境变迁无法适应而死亡。故选B。第2题,根据图示位置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结合“猛犸象和披毛犀均是适应于寒冷气候环境”,说明气候变暖,并且生活在陆地上,现为海洋。故选A。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3~5题。

3.图中反映了该地近百年气候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4.引起其气候周期变化的因子最可能的是 ( )

A.人类不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B.黄赤交角的变化

C.太阳活动的周期变化

D.人类不断破坏森林

5.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

A.雪线上升B.暖冬频繁

C.海平面下降 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解析:3.B 4.C 5.C 第3题,树木的生长与气温和降水有关,而树木生长的快慢通过树的年轮就能体现出来。由图中可以看出,M时期树生长缓慢,可能这一时期气候寒冷或降水稀少,而其前后气候却温暖或降水丰富。第4题,气候变化的原因有人为原因,也有自然原因,若是人类的影响,即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但由于人类的排放是逐渐增加的,温度应一直升高,这不符合题意,故应为自然原因,自然原因中太阳活动是其中原因之一。第5题,M所指时期,气候寒冷,冰川面积增大,海平面可能下降。

知识点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情景导入先思考———————

候鸟有迁徙的习性,但是欧洲国家立陶宛的一些候鸟不再在冬季来临之前向温暖的地区迁徙,而是干脆留下来过冬。

一些候鸟竟然改变了习性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提示:全球气候变暖,冬天温度升高,暖冬现象“诱骗”了候鸟。———————核心要点掌握好———————

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气候变化引起的资源条件变化

(2)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3)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4)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应用体验不可少———————

下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

1.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

A.地壳活动加剧B.日地距离缩短

C.黄赤交角增大 D.全球气候变暖

2.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解析:1.D 2.A 第1题,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正确答案选D。第2题,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正确答案选A。

下图是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公布的1880年~2009年全球平均气温变化图,读图完成3~4题。

3.20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变化的主要特点是( )

A.波动上升 B.逐年上升

C.先降后升 D.直线上升

4.图示气温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

A.海岸线变短 B.低纬度地区农作物减产

C.改变区域降水分布格局 D.生物多样性增加

解析:3.A 4.D 第3题,由图示可以看出,进入20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体现了全球变暖的趋势。第4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温升高,由于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变短;低纬度地区温度与降水发生变化,会导致作物减产;全球变暖,蒸发加大,会改变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自然生态系统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导致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

知识点三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加试要求

———————核心要点掌握好———————

1.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农业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不同纬度的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最终后果如下图所示。

(2)对工业的影响: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因此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到工业结构调整,具体如下图所示。

(3)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缓解气候变暖的对策

———————应用体验不可少———————

读北冰洋冰面范围变化(含预测)图,回答问题。

(1)北冰洋冰面这种变化趋势对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2)北冰洋冰面这种变化趋势却有利于缩减北美和亚欧大陆东西岸航运的时间和成本,为什么?

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北冰洋2030年冰面预测范围比1972~1990年平均范围大幅度缩小,显示了全球变暖现象还会持续,据此分析气候变暖对沿海地区的危害。第(2)题,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有利于开辟北冰洋航线,从而缩短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的航运时间。

答案:(1)部分沿海地区被淹没;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壤盐渍化,影响农业生产;港口设备和海岸建筑物被损坏,影响航运;沿海水产业会受到影响。

(2)开拓北冰洋航线,缩短北美和亚欧大陆东西岸航程。

一、选择题

下面两图是不同时期美国航天局地球观测站在同一处拍摄到的乞力马扎罗山上的冰川。据此回答1~2题。

1.上面两图景观的变化主要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

A.火山喷发B.臭氧层变薄

C.全球变暖 D.酸雨

2.治理上题所指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

A.加强预报

B.减少氟氯烃的排放

C.倡导低碳生活,节能减排

D.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解析:1.C 2.C 第1题,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使乞力马扎罗山上的冰川面积变小。第2题,治理全球变暖的根本措施是倡导低碳生活,节能减排。

《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图表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读图完成3~4题。

3.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

A.降幅超过升幅B.逐年上升

C.升高约2.1 ℃ D.波动上升

4.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

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 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

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

解析:3.D 4.C 第3题,读图可知,从1962年到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呈现出波动上升的状态。第4题,气候变暖使各地的生长期延长,蒸发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读北半球近百年来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的水平变迁图,完成5~6题。

5.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高度的变化 B.距海远近的变化

C.气温的变化 D.降水量的变化

6.近年来,与图示信息有关的地理现象有( )

①华北地区春季旱情加重②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

③大气层频发强磁暴④格陵兰岛冰盖面积减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5.C 6.C 由图可知,北半球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有向北扩展的趋势,反映了全球变暖这一背景;由于气温升高,高纬度区域内冰雪融化,中纬度地区干旱加剧,而大气频发强磁暴和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与之关系不大。

7.下图反映的环境问题将给我国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结构带来的影响是( )

A.我国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将由目前的长城一线南移

B.农牧交错带将北移

C.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肥力下降

D.该问题不会对全球乃至中国的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解析:选C 全球气候变暖,我国种植冬小麦的北界将向北移;农牧交错地带将南扩;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的出现增多,已经影响到粮食安全;气温升高使微生物的分解加快,使土壤有机质减少,肥力下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现象。据此完成8~9题。

8.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

①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下降②东海出现南海的鱼种

③华北地区树枝提前抽芽④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9.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 )

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

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高度降低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解析:8.A 9.D 第8题,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旺盛,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上升,①错;东海水温以及华北的气温都会上升,②③正确;随着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将会增加,④正确,选A。第9题,羊八井地热温度取决于地球内能的释放,其高低与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无关;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山地针叶林带海拔升高。

下图为我国鄂尔多斯(中部某地)地区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自然带摆动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关于该地区气候变化与自然带摆动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湿润期来自西部的水汽增加,使自然带向西部摆动

B.湿润期森林草原农牧业带扩大,可以大规模进行开发

C.干燥期沙地面积有扩大趋势,应注意营造防护林体系

D.短时期内发生湿润期和干燥期转变是受全球变暖的影响

1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若我国大陆地区气候由湿润期向干燥期过渡,则我国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昆仑山南坡的雪线将逐渐降低

B.柑橘的生长北界逐渐北移

C.温带落叶阔叶林林地面积扩大

D.我国气候年内变化显著

解析:10.C 11.D 第10题,该地区水汽主要来自于太平洋,湿润期水汽增加,自然带数目增多,森林草原农牧业带扩大,但要注意合理开发;干燥期应积极营造防护林,避免沙漠扩张。第11题,气候湿润,降水增多,雪线降低,反之升高;柑橘的生长、森林面积与热量关系密切;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来自东部的海洋,受夏季风影响显著,夏季风强劲时,湿度大,降水多,气候湿润,冬季风强劲时,湿度小,降水少,气候干燥。

二、综合题

12.读自然界碳元素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碳元素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物质,它不但参与地球上的物质循环,而且参与能量流动。上图中各数字所表示的作用或结果分别是: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

(2)据图说出大气中CO2增多的主要人为原因。

(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知各数字的作用或结果。第(2)题,大气中CO2的增多一方面是由于大量使用煤炭和石油等矿物燃料,释放大量CO2;另一方面是由于毁林造成吸收CO2的能力减弱。第(3)题,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可从减少矿物燃料使用,提高新能源利用比重,加强国际合作和提高人们保护大气的意识等措施来回答。

答案:(1)光合作用沉积作用全球生态系统破坏气象灾害增加

(2)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毁林。

(3)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和调整;加强全球合作;提高人类保护大气的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等。

13.[加试题]随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也越来越关心,据专家分析和预测:近50年西部降水增加,东部频繁出现南涝北旱;我国平均年降水量可能比20世纪略有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变化将更明显;农作物受旱面积和粮食产量波动将加大。下图为我国近30年变化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反映出我国近30年来,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

(2)单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推测我国河西走廊的粮食产量如何变化?试说明理由。

(3)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至少列举3点)

解析:第(1)题,直接从统计图中提取信息,从年平均气温与冬季平均气温两方面叙述。第(2)题,河西走廊的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而近50年西部降水增多,热量更加充分,所以粮食会增产。第(3)题,全球变暖,海平面会上升,沿海低地被淹,土地盐碱化加剧,风暴潮加剧,另外,还会影响到沿海港口的航运等。

答案:(1)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

(2)粮食产量会增加。原因:我国西部地区的降水有所增加,会缓解河西走廊的干旱状况;气温明显升高,热量更加充分,这都会有利于粮食生产。

(3)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等。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9版)

普通高中 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前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提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知道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高中课程修订工作。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乘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1.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高中地理学习,是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级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设计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设计 作者:gzdili5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06-8-15 文章属性:★★★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一、全球气候变化 引入:影片片断《后天》感受气 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问题: 楼兰在哪?自然条件如何? (出示楼兰位置图,地形图,推 导楼兰的气候特点) 极盛期的楼兰是什么样的?什么 时候消失的?(简述史料,出示 想象中昔日楼兰的景象,定格楼 兰消失的年代) 问题: 楼兰文明是如何失落的?这是一 个争论了一个世纪的问题,至今 没有一个明晰的答案。有人说楼 兰的消失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 为什么? (展示楼兰现状图片,满目荒凉, 与昔日形成鲜明对比,显示文字 “全球气候变化!楼兰消失!两者 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91页第一段 观看影片 学生继续阅读有关 材料,并回答问题, 对消失的原因进行 讨论,总结 学生阅读,利用表格 提高学生学习该节 课的兴趣 培养学生自学,独 立思考总结的能 力,了解科学研究 的方法,尝试做一 次探究。

文字,思考如下问题:全球气候变化有哪几种尺度?各种尺度上的气候是如何变化的?能否设计一个表格来表达上述问题? 阅读91页阅读材料,了解科学家研究古代气候的常用方法。 提问:尝试用树木年轮分析法分析图4-2-2,推测该树生长时期的气候变化特点。 二、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全球气候变化对古代人类活动的影响 引入:唐代的兴衰史:唐代是一个温暖湿润的时期。气候的温暖湿润为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8世纪中叶气候有一个由暖转冷过程的观点,气候转寒造成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压力增大,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入主中国北方建立区域性王朝,安史之乱是这个南下进程开始的标志性事件。经过南宋12世纪的再一次寒冷突变后,北方游牧民族则开始了入主中原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历史。(见背景资料十七) 也就说气候得便华会制约古代文概括气候变化规律。指导学生使用表 格,比较记忆,加 深印象 理论运用于实践 由例子引入,增加 学生兴趣

(完整版)2019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版)

2019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修订稿)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3.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和形成过程的要求与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生活等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4.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以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水平、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水体富营养化: (1)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2)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3)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海洋石油污染 (1)怎样清除石油 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 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 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在静水环境 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 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 ⑥燃烧: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 水污染的危害: ①危害人体健康 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④制约工业的发展 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 ⑥造成经济损失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1)工业水污染防治对策: 1、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 2、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 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3、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络 (2)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 1、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 2、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 理与回用技术。 (3)农村水污染防治对策: 1.发展节水型农业。 2.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 3.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 (1)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其他有氟氯烃等。 (2)影响: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 (3)原因:海面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极地增温强烈,部分极冰融化;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改变,导致各国农 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4)产生原理:CO2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大气温度 增高,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 烧煤炭、石油、天然气释放的CO2.森林植被大量砍伐,使大气中 CO2的含量增加。 (5)解决措施: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 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废气 处理后再排放。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4《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共1课时)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C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C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武汉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20XX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因此, 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活动】探究活动一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49-50《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部分》,思考 1 、①什么是气候变化?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 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

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⑤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情况如何?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 板书: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学生回答: 1、①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 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 ④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 称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 叫做近代气候变化。 ⑤大尺度的气候变化是小尺度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据, 而小尺度气候变化则反映了大尺度气候变化中的细节。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1860 年以来, 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 C。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百年来, 我国气温上升了0.4 —0.5 C,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 C。 3、全球气温升高, 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 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例如,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增高比较明显,而有些地区(如我国长江流域一带)气温上升并不明显, 甚至下降。这说明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板书: 1 、概念、表现、分类 2、显著特点: 气温升高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活动】探究活动二 讨论: 下图是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中灰色线条代表的是仅考虑自然变化得到的模拟值, 红色线条代表的是实际气温变化曲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12高中地理 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 湘教版必修1

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案(湘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运用资料说明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气候变化的特点。2.举例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学会运用图表资料分析气候变化特点,并能提出相应对策。 一、全球气候变化 1 时间 气候变化规律 地质时期 1万年以前 ①____________________交替出现 历史时期 近1万年来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替出现 近现代 一二百年 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 2.基本概念??????? 冰期:指地质历史上气候寒冷、③ 广泛发育 的时期 间冰期:指两个冰期之间气候比较④ 时期雪线:指常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和⑤ 相等的平衡线 冰盖:又称冰原,指覆盖在各种地形上的⑥ ,由多年冰雪堆积挤压而成。目前尚存的有南极冰盖和⑦ 冰盖等 3.气候变化史 (1)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处于⑧____________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温 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新生代以⑨________期为主。 (2)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全球气候有⑩____次较大的波动。一次是公元前5 000年至公元前1 500年的?________期,当时年均气温比现在高3 ℃~4 ℃;另一次是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年均气温比现在低1 ℃~2 ℃。 (3)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a .总体特点: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____________的趋势。 b .地区特点: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和热带地区降水量增加,?____________地区降水量减少。 c .直接影响:导致雪盖、?________面积减少,全球海平面?________。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资源条件发生变化,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________。 2.加剧了?____________。 3.导致?________________的改变。 4.显著影响?________、林业、牧业、渔业等主要生产领域。 5.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扩大某些?________的流行,危害人体健康。 探究点一 全球气候变化 【探究材料】 2008年2月28日,中国首次大学生考察队从北京出发,前往挪威斯瓦尔巴群岛进行为期半个月的考察。 材料一 “冰雪之都”奥斯陆以前2月的平均气温是-2 ℃,而2008年2月的极端最低气温仅为-2 ℃~-3 ℃;2007年的几个星期,从挪威海域通过北冰洋,再到白令海峡,出现的无冰地带,比前些年同期宽了不少。 材料二 北极熊的栖息地日益减少;冰鸥、贼鸥等极地动物在近20年中数量锐减;北极熊体内积累的多氯联苯等物质使其免疫力、繁育能力每况愈下。在考察期间队员们没有见到一只北极熊。 1.写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国家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 2.北极熊的数量明显减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 ①全球气候变暖造成其生存环境明显恶化 ②海水变得越来越咸导致饮用水源缺乏 ③有毒的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富集危害其健康 ④考察队员使用的交通工具产生的噪音危害其生存 A .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3.根据材料,考察队员获取全球变暖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应对全球变暖,1997年《京都议定书》提出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001年《波恩协议》又提出可以用增加森林植被来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指标,提出这项决定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全球气候变化就是全球变暖,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此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高中地理必修1《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1.阅读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图等有关图表资料,认识全球 气候变化的事实。 2.利用有关图文资料,探究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海岸、水循环、农业等 * 。 3.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全球气候变暖的适应对策,树立合作意识和全球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 * 。 难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 * 。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 播放视频 从北半球的哥本哈根到南半球的德班,从西半球的坎昆到东半 球的巴黎,云集各国首脑,聚焦全球目光,关注一个问题,全球气候变化。 那么,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表现?对人类活动带来什么影响?我 们如何应对?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板书】【活动】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请同学们拿出学案,按照要求,完成活动一。

活动二 完成了知识的准备,让我们穿越时间,去探知全球气候变化的历程。 请大家完成活动二。 活动三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又有着怎样的特点。 这幅图同学们能看懂么? 懂,那老师来考一考大家~ 不懂,那我们一起来研究怎么读这一副图~ 活动四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活动五 是谁?让北极熊哥哥如此忧郁? 是谁?让乞力马扎罗山的帽子不翼而飞? 又是谁?让马尔代夫阵地不保,眼看着就要香消玉殒? 不仅仅是马尔代夫,世界各地的阵地都保不住了。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深刻而广泛 * 着人类,下面,我们将走进非洲的肯尼亚,看一看气候变化带来了哪些影响? 接下来,我们要去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请同学们拿好笔,一边观看视频,一边记录下气候变化带来 * 。集中注意力,仔细聆听,快速记录,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记得最多!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

高中地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点

高中地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点 5.生态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①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地区;②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b地表植被稀少;c黄土土质疏松;人为原因:a植被的破坏;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c开矿。③治理的措施:a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b植树造林;c小流域综合治理;d增施有机肥,培育绿肥,秸杆还田;④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2、荒漠化问题①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②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b全球变暖,蒸发旺盛;c鼠害、蝗害。人为原因:a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b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③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④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3、干旱缺水问题①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南方地区冬旱②华北地区:产生原因:自然原因:a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b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a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b 水污染严重;c浪费多,利用率低。治理措施:(开源节流)a南水北调;b修建水库;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d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e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f 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g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思考:华北春旱原因: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②夏季风弱,雨季未到③春耕需水量大.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①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②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长江中下游伏旱: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广东冬旱:①冬季盛行大陆风,降水少②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③工农业发 达,需水量大等.西亚干旱: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控制,降水少。中亚干旱: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海洋水汽影响小,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而蒸发旺盛)(4)、土壤盐碱化①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②华北平原盐碱化原因:自然原因:a地形低洼;b春秋季节干旱,蒸发量旺盛c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③治理措施:①引淡淋盐;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农田覆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生分析相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三种尺度和特征。 通过学生阅读课本资料来了解科学家推测古代气候状况的方法。 通过学生通过历史知识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古代文明和经济活动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阅读资料,培养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中国古代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图表分析,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开阔学生思维,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现在和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跟气候有密切关系。 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确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对近代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利用资料分析、总结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组织分析材料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的楼兰古国吗,下面我们来了解一段有关楼兰的材料。录音及图片 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弄清楼兰消失的确切原因,但大多数研究人员都认为与气候变化有关。那全球气候怎样变化呢? 同学们阅课本91页第一段回答: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有哪几种? 地质时期的气候、历史时期的气候、近代气候 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全球气候一直是在变化中的 承转:那么科学家是怎样推测古代气候变化的呢? 阅读科学家是如何推测古代气候状况的 尝试用树木年轮分析法分析图4-2-2 该树生长时期的气候变化特点? 设问:由以上内容气候变化影响了树木生长的快慢,那么全球气候的变化对人类活动有没有影响呢? [板书]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看图4-2-3分析图的含义: 横坐标表示时间变化右纵坐标表示中国年平均气温左纵坐标表示挪威雪线高度知识与技能何为雪线??? 图中蓝虚线为挪威1万年来的雪线升降图 红实线为中国近5000年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 观察二者变化趋势有什么关系?

2019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文档资料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部分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普通性体现在: 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特殊性体现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质 ★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石油、天然气).太阳辐射影响因素(三个)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及原因 太阳能风能开发条件评价 能源丰富,市场大小距离,资金,技术,政策 新能源的优点: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缺点:能量密度小,变化大不稳定。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①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②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两极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④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考点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考点6: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1)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有了昼夜更替现象。昼夜更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 (2)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同纬度地区不同地点见到太阳的时刻会有早晚。地方时的确定与经度的对应关系:太阳直射的那条经线地方时为12点,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线(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知识点

选修六环境保护复习提纲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 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环境的分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结合政治对立与统一知识: 对立方面,人类按其主观能动性而活动,环境按其客观规律性而发展;人类与环境相互排斥,人类以主观需求,主观认识评价环境,力求以选择,改造,治理等方式排斥环境中不合需要的方面.环境则以客观属性排斥人类违背规律的改造活动.令其事与愿违. 统一方面,环境总是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环境而存在.人类同它周围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环境的塑造者) ▲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 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举例 2、过程的不可逆性:举例 3、规模的全球性:举例 环境观的概念: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新的环境观天人合一,人地归一保持平衡与协调。良性方向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 重金属污染: 污染物:各种重金属 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 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 河道中不的净化作用见课本 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完整word版)高考地理环境保护答题模板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题答题模板 一、土地退化的防治 1.土地退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异常;全球变暖 (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乱砍乱伐;水资源的不合利用;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污染2.土地退化的表现——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土壤质量下降 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 北方地区: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盐渍化,土壤侵蚀 南方地区:土壤侵蚀,污染造成的土地质量下降为主 青藏地区:寒漠化 3.我国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 (1)石漠化 ①发生地上:我国的云贵高原,两广丘陵地区(亚热带湿润,喀斯特地区) ②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③原因 自然:坡度陡峻;土层浅薄;降水丰富,夏季降水强度大;人为:过度砍伐;毁林开荒;陡坡开荒 (2)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地区 ①黄土高原为例(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自然:黄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人为:植被破坏(过垦、过牧、过樵);不合理地利用土地(开矿、无计划地修建窑洞) ②江南丘陵:红色荒漠(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自然: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稳定;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 人为:①毁林开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③人地矛盾突出 (3)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外力作用——风力作用) 自然: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覆盖深厚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的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人地矛盾突出 治理措施:①合理控制人口数量②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③控制载畜量④营造“三北防护 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⑤开发新能源,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⑥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⑦合理利用水 资源⑧设置沙障 二、森林的保护 1.森林的价值 (1)森林的生态价值:①调节气候;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③吸收噪声,吸烟除尘,释放氧气,净 化空气;④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⑤保护农田;⑥美化环境 (2)森林的经济价值:①制作家具;②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③森林中还有多种药材;④重要的建筑材料等 2.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 (1)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海浪侵袭,改善沿海生态环境 (3)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山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4)平原农田防护林——防风沙、防盐碱 (5)城市绿地——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吸收噪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6)红树林——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 3.森林破坏的后果: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全球气温升高,物种灭绝 4.森林破坏的原因:①过度的焚耕开垦;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③商业性采伐;④采矿、水利、公路建设,城镇建设;⑤农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⑥战争,森林火灾 第1页共4页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选择题 (高考海南卷)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一般比低纬度地区大。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 A.蒙古高原B.亚马孙平原 C.巴西高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 2.南北半球升温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A.大气成分的差异 B.海陆分布的差异 C.太阳辐射的差异 D.大洋环流的差异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可知,北半球纬度较高的地区升温幅度可能最大,四个选项中最符合的是蒙古高原。第2题,北半球陆地所占比重较大,因陆地比热容较小,升温速度快,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大;而南半球以海洋为主,因海洋比热容较大,升温速度慢,故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小。 答案:1.A 2.B (2017·高考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第3题。 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地理小组的学生将上图中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 3.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上图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A.海洋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减速上升 B.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 C.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 D.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减速上升 解析:选B。读图可知,近十几年来,年平均海面温度变化曲线呈波动变化的趋势,说明海洋表面增温趋缓,但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并没有明显变化,选项A错误;近十几年来,

年平均陆面温度和海面温度变化曲线呈波动变化的趋势,说明地球表面增温趋缓,但海平面仍在以一定速度上升,选项B正确;近十几年来,并没有集中发生火山喷发事件,且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并没有明显变化,选项C错误;近十几年来,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但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并没有明显变化,选项D错误。 (2020·长沙长郡中学调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受气候变暖、降水增减、病虫害增多、人口增长、土地利用、森林火灾、灯光干扰等因素影响,老弱植物在原区域枯死,原有植物在新的区域发展,种群中心发生转移。研究发现,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如云杉、冷杉、松树,数十年来每十年向北迁移11 km;喜高温和雨水的开花被子植物如白橡树、糖枫树、冬青属植物约有3/4 每十年向西迁移15.4 km,没有出现东迁或南迁现象。据此回答4~6题。 4.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A.热量B.水分 C.光照D.土壤 5.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向西迁移,可能是因当地() A.年均温降低B.蒸发量减少 C.自然灾害减少D.土地开发利用 6.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西移的速度快于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速度,这说明() A.病虫害对东西方向的影响小于南北方向 B.水分变化大于热量变化 C.人类活动在东西方向的影响大于南北方向 D.热量变化大于水分变化 解析:第4题,裸子针叶植物能够耐寒,一般生长在较寒冷的环境里。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主要说明了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其生长环境。热量增加会关闭气孔以减少蒸发,但也会失去光合作用,故会导致其死亡,即使不死亡,其防御性也会降低,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故向北迁去寻找新的生长环境,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热量,A对。第5题,气候变暖使得美国东部的温度升高,蒸发量更强,故A、B错;美国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土地使用的变化、森林火灾的发生频率、害虫或者灯光都可能会影响树木分布,故C错,D 对。第6题,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西移的速度快于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速度,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西迁主要与人为因素影响有关,而北迁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即自然因素引起,故C对。 答案:4.A 5.D 6.C (2020·晋江四校模拟)下图示意新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地区1960-2010年气候、冰川零平衡线(冰川零平衡线是冰川积累区和消融区的界线,在零平衡线上,冰川的积累和

2019年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19年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按照其物质组成、质量大小、运动规律,可分为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主要的类型。最基本的天体类型是恒星和星云,它们的区别如下: 2、天球:以观测者为球心,半径无穷大的假想圆球。人们在说明天体的位置和运动的时候,把天体在天球上的投影看成是它们本身。 3、星座;为了便于认识恒星,把天球分成若干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全天共分为88个星座。在北天极的周围有大熊、小熊和

仙后三个星座,北半球中高纬度终年可见。北半球中纬度9月初21时左右,天顶附近可见天琴、天鹅、天鹰等星座。 4、天体系统: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互相绕转,形成不同级别的系统。(如下图所示) 5、太阳概况(和地球对比) 6、太阳的外部物质构造:太阳的外部是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太阳大气层的一切活动,总称为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周期都是11年。

7、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中心在高温高压下,发生核聚变反应,即四个氢原子核聚变为一个氦原子核。在核聚变过程中,太阳要损耗一些质量而放出大量的能。 8、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中,其他的天体都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如下图所示)。 9、九大行星的运动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三大特征。 10、九大行星按其结构特征可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三大类。 11、地球上具有生命的条件: (1)适当的日地距离和长短适宜的自转周期,使地球有适当的温度和液态水,有利于生命物质的存在; (2)地球具有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吸住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并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所需的大气。 二、地球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八章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第八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上的气候一直不停地呈波浪式发展,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前两章所论述的现代气候是地球气候变化长河中的一个发展阶段。研究地球气候变化的历史,探讨现代气候变化的趋势,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节气候变化的史实 地球形成为行星的时间尺度约为50±5亿年。据地质沉积层的推断,约在20亿年前地球上就有大气圈和水圈。学界所公认的气候周期变化有:大冰期与大间冰期气候:亚冰期气候与亚间冰期气候:副冰期与副间冰期气候:寒冷期(或小冰期)与温暖期(或小间冰期)气候:世纪及世纪内的气候变动:时间尺度为几年到几十年。 从时间尺度和研究方法来看,地球气候变化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和近代气候变化。地质时期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从距今22亿—1万年,其最大特点是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历史时期气候一般指1万年左右以来的气候。近代气候是指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 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地球古气候史的时间划分,采用地质年代表示。在漫长的古气候变迁过程中,反复经历过几次大冰期气候。在表8·1中列出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迭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图8·1)。这三个大冰期都具有全球性的意义,发生的时间也比较确定。震旦纪以前,还有过大冰期的反复出现,其出现时间目前尚有不同意见。在大冰期之间是比较温暖的大间冰期。 1、震旦纪大冰期气候。 震旦纪大冰期发生在距今约6亿年前。这些地方曾经发生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冰川气候。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都有震旦纪冰碛层,表示这里曾经历过寒冷的大冰期气候。而在目前黄河以北地区震旦纪地层中分布有石膏层和龟裂纹现象,说明那里当时曾是温暖而干燥的气候。 2、寒武纪—石炭纪大间冰期气候。 发生在距今约3—6亿年前。当时整个世界气候都比较温暖,特别是石炭纪是古气候中典型的温和湿润气候。当时森林面积极广,最后形成大规模的煤层,树木缺少年轮,说明当时树木终年都能均匀生长,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没有明显季节区别。在我国石炭纪时期,全国都处于热带气候条件下,到了石炭纪后期出现三个气候带,自北而南分布着湿润气候带、干燥带和热带。 3、石炭—二迭纪大冰期。 石炭—二迭纪大冰期发生在距今2—3亿年。从所发现的冰川迹象表明,受到这次冰期气候影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选修6-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 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 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 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2、过程的不可逆性: 3、规模的全球性: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 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 新的环境观:人地关系:天人合一,人地归一保持平衡与协调。 后果:良性方向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一一《中国21世纪议程》 环境污染与防治 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 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重金属污染: 污染物:各种重金属 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 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 2、污染物:氮磷等营养元素 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5、湖泊沼泽化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人类活动(水体富营养化与围湖造田)加快了这一进程 海洋石油污染 1、污染源: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 2、污染物:石油 3、危害: 直接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海底栖息动物则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后练习(含解析)中图版必修1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读全球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图示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的基本特点是( ) A.全球气温逐渐升高 B.降水量呈增加趋势 C.冷暖干湿交替变化 D.气候变化周期稳定 2.图示①②③④所处时期,地球上冰川面积可能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交替变化,变化周期长短不一。第2题,读图可知,①②两时期全球气温较③④低,气候寒冷,冰川不易融化,因此冰川面积较大;①②两时期气温相差较小,但②时期降水较①多,因此冰川面积较①大。 2.B 下图示意1960~2009年某地年平均气温变化图。据此完成第3~4题。 3.1960~2009年,该地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 A.逐年上升 B.持续下降 C.波动上升 D.波动下降 4.若该趋势加强,则该地( ) A.极端灾害频发 B.农业生产趋于稳定 C.太阳辐射加强 D.生态系统得以改善

3题,读图分析可知,1960~2009年,该地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波动上升。第4题,若该气候变暖的趋势加强,则会影响全球大气环流,从而导致极端灾害频发;各地水热状况不断发生变化,农业生产不稳定;全球气候变暖,不会加剧太阳辐射的强弱;各地水热状况发生变化,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恶化。故选A。 4.A 《巴黎协定》是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2016年4月22日在纽约签署的气候变化协定,该协定要求各方把“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两摄氏度以内”作为目标,并为把升温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而努力。2020年后,各国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将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2017年6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引发轩然大波。据此完成第5~6题。 5.下列现象与全球变暖关联性较大的是( ) A.近20年来,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增幅达26% B.近年来中国西南地区地震频发 C.武汉市惊现多个“马尔代夫”美景 D.黄河水由“黄”变“清” 6.应对全球变暖,我们应该( ) ①节能和提高能效,开发清洁能源,植树造林,合理使用土地(如退耕还林还草)等②改良作物品种,培育和选用抗旱品种,调整粮食产业结构和布局,发展节水农业等③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蓄,节约用水,开发空中水资源,海水淡化等④加强对海平面上升的监测,修建防护坝堤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题,由于全球变暖,青藏高原高山冰川融化量增加,融水汇入湖泊,使湖泊面积增大。第6题,应对全球变暖,我们应该节能和提高能效,开发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植树造林,可以使绿地面积增大,吸收二氧化碳量增多,①对。全球变暖使部分地区降水减少,出现干旱,因此应改良作物品种,培育和选用抗旱品种,发展节水农业,②对。③主要是针对全球变暖引起的降水减少采取的应对措施。全球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因此要加强对海平面上升的监测,修建防护坝堤等,④对。 6.D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完成第7~9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