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浅谈国学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

浅谈国学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

浅谈国学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
浅谈国学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

浅谈国学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

——以思想教育和道德规范角度探讨“国学”一词,古已有之。所谓国学,一般是指以儒学和道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当今“国学”之意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为载体,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的思想体系。

国学乃是中华之学,沉淀了最精华的中华文化和思想。国学是大人之学,我们要学习国学中蕴含的真、正、善、光明、美。国学的内涵就是让我们认清本来的自己。国学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即便取其沧海一粟,也是很复杂的课题。以思想教育和道德规范所形成的“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便是国学当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谈到国学,我们会想到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道德经》,为春秋时期老子所著,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被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对中国的哲学、科技、政治和宗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德经》中主要论述的两个问题就是“道”与“德”,“道”不仅是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道的方法;“德”不仅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也是修道者所拥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等。老子以《道德经》教授人们修道的方法,德便是修道的基础,而道是德的升华。从“道”和“德”的学习中提高人们为人处世、治家、治国的能力。古人亦有云:“伯阳五千

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中。”

我以为国学当中的真,是要真诚待人,真心处事,回归最真实的自己。尽管许多国学的著作里没有直接用到“真”这个字,但是在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真”的精神。“修身”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真”。修身指的是修养身心,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古人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的修身就是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而修身的本质是改掉自身的恶习,提高自己的意志力,自省自律身心言行的过程。修身不是说让自己一定要达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那种圣人的高度,而是让自己在修身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品德和性情的修养,抛弃自身懒惰、轻浮、骄傲自大等等的缺点,从而能够树立起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所谓君子不可不修身,如果说修身是本,那么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末。修身也是国学当中求“真”的一个重要方法。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所有人都能够朗朗上口的一句话,也是古代学者对人们本性之始的看法,认为所有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的,性情也都相近。所谓的恶,都是人们受到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才慢慢改变本来的善,从而演变为诸如偷盗、邪淫、妄语、贪欲、嗔忿等一类的恶。没有谁是从一出生就是“恶”的,许多人都是受到糟糕的家庭状况或是生活环境才影响到自己本来的善,又或者是因为一

些坎坷和痛苦的遭遇才使得自己的善被低劣环境中的恶所吞蚀,才造就了所谓的“恶人”。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标志,也是许多文人墨客有志仁士崇尚的道德境界。“上善若水”语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将水比喻成善,最高尚的善就如同水一样,使万物受益又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老子认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就像水一样,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样的心态和像水一样的行为。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得事情,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同其他人争名声争功力,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道德思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出自于《周易》,意谓大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也应当刚毅坚韧,发奋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该增厚自己的美德,容载世间的万物。现如今“厚德载物”意思就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多数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善是“仁义礼智信”五德所表征的根本。如若人人都能够修养身心、与人为善,去学习并理解“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精神和意蕴,从国学的熏陶中回归自我,不被俗世中的“恶”所侵蚀自己的本心,我相信每个人都将是诚信、友善的。

“美者,非丑也。真美者,为见真行善也,道之所然。”

什么是美?美不止是评价外在条件的标准,也不是形容华丽美艳的辞藻。美是鸟语花香、荷塘月色;美是艺术家眼里的星空;美是浩瀚沙漠之中的点点绿洲。美是由“真”和“善”汇聚的一种对心灵的升华。这种美包含了真我与善行,人们回归到本来的自己,修养道德与品格,理解国学学说当中的“善”与“德”,感悟“道”的本义。美是人生道路中一种独特的追求,只有拥有了“真”和“善”,才能成就一颗真正“美”的心。

在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当中,道家、儒家、墨家等等各门各派都从各自的角度与观点论述了他们对“真”、“善”、“美”的理解与推崇,而在“真”、“善”、“美”的理论中又蕴含着对思想与道德的教育理论。眼观当下社会,我们不仅要遵守基本的社会公德,还要提高自身的诚信观念和道德标准,增强政治信念和社会责任感。这不仅仅是对思想政治的觉悟,更是对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荣辱观的培养。

懂得国学的真,才会国富民强;完竣德行的善,才能诚信友爱;升华心灵的美,方才体现人生价值。

国学经典教育活动方案(正文)

国学经典教育实施方案(试行) 一、指导思想 国学经典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学术典籍与学术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为了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我校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学习活动,使学生从小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增强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把学生培养成为新一代兼具世界眼光和现代人意识、胸怀传统文化底蕴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二、教育目的 塑造良好品德,奠定优雅人格;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激发读书兴趣,培养良好习惯;增强语文能力,夯实文化功底;培育良好学风,形成良好校风。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三、实施范围 本学期三、四作为试行年级,下学期小学阶段全面实施。 四、教育原则 1、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 2、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 3、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4、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五、国学教育内容

各年级学生重点诵读内容: 一、二年级:《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 三、四年级:《大学、中庸》。 五、六年级:《道德经》。 六、课时设置及教学方法 1、三、四年级每周一上午第一节课为国学指导课。 2、语文早读课开设20分钟诵读国学经典。 3、大课间。上午,各班语文老师在班内放录音师生跟读,或教师领读。下午,校园广播配古琴曲,学生抄经典或描经典。禁止各科教师占用读经、抄经时间写作业。 4、教学方法(参考):“以量变,求质变。” (1)一般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先规定任务,然后第一遍让学生高声自己读,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有困难和容易读错的地方。第二遍教师带读,正音。第三遍、第四遍,指导学生断句停顿,同时要求学生点读,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分小组读,推火车读,相应的播放音频或视频。诵读要求学生达到读通顺、读正确,追求量和遍数,不求一步到位,但求磨杵成针。每次诵读,能有四分之三的孩子基本上很熟练地读出来,就可以放一放了。一节课要有一定的量,长短夹杂,不断调换孩子的胃口,把旧的内容换成新的,不要总是停留在昨天学过的书页间,要有新的内容不断补充,在读经的过程中,根据时间,扩充诗文。大课间诵读主要用来温故,重复指导课的内容,加深印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个别读、小组读、男女比赛读、齐读、摆背诵擂台等等。 (2)国学课堂的精讲和体验

谈谈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谈谈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取一个“和”字即足矣。中国人身上的品质,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可以用这个“和”字来阐释。这个“和”的精神中也有着浓重的哲学意味,自古以来诸子百家的理论都注重一个“和”,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根本都是“和”为最根本的目的。 《周易》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自立自强,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一,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中国文化“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使中国文化既有独创性,又有兼容性;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因为这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信仰。现今国人信仰缺失,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更显得弥足珍贵。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来重塑国人的信仰是很有必要的。一个守不住自己传统文化精神的国家注定是不能强大的,只有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净化国人的思想,让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传承下去,中华民族才能够真正屹立在世

浅谈中学生国学经典教育的重要

浅谈中学生国学经典教育的重要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国学经典中蕴藏着华夏五千年历史的智慧和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根本,更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国学经典教育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中学生通过学习,让这些传统的美德根植于他们的心灵,是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指导他们健康走入社会的重要航标。因此,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国家的整体素质,加强学生的国学经典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青少年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重要意义 1、让学生传承美德、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内容上概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有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有与人为善、诚实笃信为人风范、三省吾身、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的修身之道;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

气;有“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有“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慨;有“以天下为已任”的社会理想;有提倡“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处世的社会风尚……这些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对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中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正能量。 2、促学生健全人格、树立崇高的理想 青少年从小就接受国学经典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内心深处埋下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慢慢长大,这些思想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的车轮不断前进,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的得到满足,可精神方面的粮食却出现了空白,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一些所谓“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的青少年不但在文化素养、思想道德水平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脱水”现象,还在生活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自私、懒惰等不良的习惯。国学经典教育,将让他们在祖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更加健康成长。 中学生处于思想萌芽的阶段,十分需要理想主义的引导。如让学生学习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对《论语》的讲解,细细体会,使其明白人有理想,才有目标,有了奋斗目标,动力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会发现自己要实现理想,实现理想的欲望会越来越强。尤其对青少年来讲,有个近期目标,就有了重心,再也没有其他心思了。当然,树立一个崇高又正确的方向,是当代中学生最迫切的任务。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

2015中国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剖析

中国文化概观作业1 结合教材,阐述人群交流、文化碰撞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 (一)中国文化形成后,经过先秦的发展,到汉代忆日臻成熟,汉唐之际中国封建社会高度发展并达到顶峰。中国人已从自家的小田园中抬起头,把目光转向一个更为广大的外部世界,并动手拆开篱笆,打破箫墙,与周边民族进行文化交流。这种交流具有两种不同的范畴。一是华夏文化,即最初发源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汉民族文化,在中国领土范围内,由内向外进行单向辐射性传播,文化交流的另一个更为广泛的范畴是中会文明对其疆域以外的国家进区域性有限的文明辐射。因环绕中的诸民族文化相对落后他们无论在生产技术还是文化上,均视封建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华帝国为楷模。但是,游民民族的侵扰、印度佛教文化及近现代西方文明的传入曾经几度打破贯常的均衡。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人民脚下这片特殊的土壤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华大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基础。文化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历代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灿烂的物质文明成果,是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中国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华民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而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又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这一切,对中国传

统文化的发展面貌及其特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试从西北、南方、中原等不同的地域视角,阐述众人群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产生的作用。 答:(一)做为地理概念的“西北地区”指“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是中国三大自然地理区划之一。这里的所谓西北文化一带的文化有两个最大的特点:其一,“关中”曾两度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中民;其二,在大西北长期以来所体现的民族冲突而导致的民族交融。 (二)自然地理概念中的南方,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东临东海,南临南海。荆楚文化辉映是长江流域传达室统文化教育的主体和化表,客观存在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南北辉映,共同成都市华夏文明的历史摇篮。 (三)中原”一词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一般指狭义的中原,即专指河南省。广义的“中原”是以河南为中心,向河南临近省份的部分地区渗透的一个广阔区域。是远古时代华百夏集团和与东夷集团碰撞与融合的场所,也是黄河中下游文化发展的核心场地。经过千年的只累、演变而形成的华北文化,由此而辐射的周边地区。这里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方要发祥地。 简述南北朝以前,中国文化在东、西不同地域中往复增长的概貌。 南北朝时期,我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局面,战乱频仍,政权

浅谈在国学经典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在国学经典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华文化浩如烟海、晶莹璀璨、广博精微。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朽之作,蕴涵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智慧和思想、坚定的信仰与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之基,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的立身处世之本,是华夏儿女世世代代饮之不竭、无可替代的甘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意义深远,责任重大。近几年各地、各校继承传统,弘扬文化的举措层出不穷,并取得可喜成效。社会上,从于丹、易中天成为?学术明星?,到央视?百家讲坛?等各类国学电视节目热播,再到书店里摆放的大量与国学有关的读物,甚至到各地纷纷恢复的祭孔等传统礼俗……无不昭示着国学的巨大震撼力、感染力,中华文化正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走向复兴。 但是,在如火如荼的诵读?国学热?中,也有许多不和谐的音符、不合拍的声音:诵读国学是?食古不化?,扼杀学生的想象力,限制学生的创造思维;复兴文化是?复古?,有悖于创新,与培养创新型人才背道而驰……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有这种意识的人误解了?创新?的内涵,认为?创新?就是大发明大创造,是打破旧的,创立新的。其实?并不是只有牛顿那样的旷世奇才才是创新人才。?[1]创新能力由高到低可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层次。高级创新能力是经过长期研究和反复探索产生的非凡创造,在某一领域作出自己独到的贡献,推动社会或人类文明的进步,称为特殊才能的创造。具有这种能力的人数量极少。中级创新能力是指经过模仿,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重新组织材料、加工产生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种?产品?相对于社会的某一个特定的群体来讲是新的,是前所未有的,称为智能常模的创新。初级创新能力指对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不涉及到社会价值,称为自我实现的创新。对于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创新教育?所提倡的?创新?,应以中、低两个层次的创新为主体内容,高级创新能力是目标。从各地区、各学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索和已经取得的成效就可以看出,诵读国学经典恰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下面仅仅从各地、各校最经常、最经典、最高效的诵读国学经典的两种方法———熟读成诵、举三反一,来看对中小学生低、中两个层次创新能力的培养。 熟读成诵———自我实现的创新 熟读成诵是中华传统的语文教学法,也是诵读国学经典的首要法宝。国际著名的右脑开发专家、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说:?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汉语那些?能把种子种在读者身上的作品?几乎都集中在我们的国学典籍里。各地实验者高瞻远瞩不约而同地选择经、史、子、集中公认的、优秀的国学经典作为教材,鼓励学生熟读成诵。也许儿童在诵读经典的时候只是一知半解甚至一点不懂,但是让他们在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有价值的作品,从小就在中华文化的古典宝藏中悠游探取,耳濡目染先哲圣贤的智慧思想,厚积底蕴,开阔心胸、澄明性灵,不就是一种?自我实现?吗?正如人文学者商友敬所说?名家的诗文背得多了,如同在他的话语世界———心灵世界里漫游,最后,‘不分彼此’,你自已的声腔口吻都登上了一个台阶,话语再带动你的思想,胸襟境界也能登上一个台阶?。 有人指责学生诵经典诗文?背过就忘?,没有用处。?日有所诵?的坚持者

弘扬传统国学经典-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弘扬传统国学经典,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引言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过程中一项基础性、关键性和长远性的工作,对于学校整体文化及学术氛围的营造起着关键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当代校园文化建设中很少有学校将国学经典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那个要内容,忽视了国学经典的教育,错失了国学经典教育对于学生甚至整个学校文化氛围和整体素质的重要作用,本文对我国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旨在提出一些充分发挥国学经典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的措施。 一、国学经典的内涵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国学经典的内涵进行了研究,黄宇鸿,欧丽明(2011年)把国学经典分为"国学"和"经典"两个概念来阐述,指出“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是中华五千年文明长期积淀的结果,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而所谓“经典”,《辞海》解释为“典范的经书”。《现代汉语》则诠释为“权威的著作”。这些"经典"经过悠久的历史演变和变迁仍然受到广大文人和人民大众的认可,如我国的"四书五经",西方的"圣经"等。

[1]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国学经典是对我国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观的形成也具有影响的深远。 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学校在办学中通常会忽视校园文化的建设,或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由于教育理念、国家政策方针、师资队伍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忽视了以及忽视国学经典教育等原因,校园文化建设效果不佳,导致很多学生甚至教师产生一些"利益熏心","功利心重","唯利是图"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校园的整体文化及学术氛围,影响了学生,尤其是青少年人格.性格的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形成。 首先,部分学校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许多学校把办学的重点放在人才培养或招生方面,忽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导致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只学会了文化知识,而部分学生却人格偏离,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扭曲,甚至缺失,部分学生对自身的人生规划茫然无知。其次,国家教育相关部门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没有相应的政策规定或政策支持。教育相关部门没有对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进行指导和政策、资金等领域的支持,造成了部分学校不重视甚至忽视校园文化建设,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影响。再次,部分学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较低意识不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

国学经典文化引领我们前行

国学经典文化引领我们前行 发表时间:2010-12-27T13:10:55.713Z 来源:《当代教育之窗》2010年第11期供稿作者:冯碧波[导读] 在儿童文学逐渐滑向泛滥的“浅阅读”的今天,国学经典文化就有了走进校园的必要性 ——浅谈国学经典文化走进校园的必要性 冯碧波(通江县陈河乡中心小学四川通江266071) 【摘要】在儿童文学逐渐滑向泛滥的“浅阅读”的今天,国学经典文化就有了走进校园的必要性。国学经典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大浪淘沙。留存下来的都是精华,字字珠玑;国学经典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精辟;国学经典文化大都短小凝练,易读易诵。诵读国学经典,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断提升人文素养。 【关键词】国学经典文化;浅阅读;深阅读;阅读理解能力 国学经典文化是华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它将思想的精髓用简单朴素的方式呈现在凝练的文字之中。“一句一天地”的境界让我们在尽情享受文字的奇妙之后,油然而生敬意,一种对汉字特有魅力的仰慕。 然而,面对祖先遗留下来的瑰宝,我们很多现代人却因自身的肤浅认识而嫌弃文字的深奥。惯于享受快节奏生活带来便捷的现代人,把阅读浅显易懂的文章当成是节约时间的方式。儿童读物由文字到图画的变迁就是一个例证,用寥寥几笔的画来满足孩子的阅读需求。当孩子已经只习惯满足视觉丰富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这种“浅阅读”早已让我们的孩子开始厌烦纯文本的文字了,他们不愿意去品味文字,也就根本无法体会文字带来的愉悦。没有体验到个中趣味,又怎能激发他们对文字的渴求?笔者任教15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物质生活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却在不断下降。是他们缺少书籍么?答案是否定的。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心头肉,就是要星星家长也会用竹竿去夺。难道是现在的孩子打从娘胎生下来就不喜欢读书么? 经过多方调研、走访,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现在孩子大多在2、3岁时就开始接触读物,但家长多半会选择视觉感很强的色彩鲜艳的图书满足孩子的愿望。加之,很多家长又不能适时诱导孩子从图画中去吸收文字养料,只盲目地买一大堆回来,任其孩子去摆弄。现在的出版商也抓住孩子的这种心理,不断变换花招,用改变纸张的质量和颜色去吸引孩子的眼球。孩子的注意力全部被五彩缤纷的色彩和动画的搞笑情态迷住了。 诚然,启蒙阶段的“浅阅读”对孩子来说是可行的,也是可取的。但如何让孩子从“浅阅读”转向“深阅读”这是个关键,也是个瓶颈。目前,绝大多数孩子的阅读还滞留在瓶颈上。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又该如何来引导孩子走出瓶颈,走进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之中去,从而激起他们对纯文本的兴趣呢? 笔者以为,国学经典文化走进校园就有了必要性。 首先,国学经典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大浪淘沙。留存下来的都是精华,字字珠玑。例如,孔子的《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他用最朴素的语言告诉大家“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的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于丹的《论语心得》)这样的内容孩子们容易懂,老师也容易将这些文化融入生活之中,让孩子们在品味文字的愉悦中获得精神上的富足。《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每一句话都如一粒种子,播撒在心田就能长成一棵大树,成就一片森林。这也是孔子千百年来被人们尊崇的原因所在。一个圣人他是立足于土地的,他的思想是来源于生活的。每一粒种子既可以在肥沃的良田里扎根,也可以在贫瘠的悬崖上发芽。这样的文化适宜于播种在任何一个季节,任何一片土地。只要有一星泥,有一丝风,就完全可以保证成活率。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国学经典文化走进校园是让孩子走出“浅阅读”瓶颈的一剂上好良方。 其次,国学经典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精辟。我们在指导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把朴素的道理用身边的例证加以阐述和说明,让孩子们在故事中感悟文字的内涵。再通过对文字的剖析,让大家亲历中国文字的神奇,从而对文字滋生一种追求,一种渴盼。让这种渴盼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人心中催生出一种对文本的向往和渴求。例如:《论语?为政》中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这个字,行书字形就给人一种和谐圆润的感觉。里面的“土”代表着一种亲切的态度,古时候人们认为土地是最亲近的神,因为土地养活了万物。“口”代表着一种温暖的语言,而这些温暖的语言和亲切得态度能让周边的人都能感觉到。能做到这些的人就是“君子”了。“比”这个字,字形像两个人紧挨着站在一起,这句的意思是说,小人喜欢结成小圈子,他不会融入大集体。大家再看“比”的右边直接就是匕首的“匕”,这是有锋芒的利器,大家都知道,它一不小心就会伤害到人。所以孔子的意思是说,小人的“比”而不“周”的结果是会伤害别人的,因此他不主张做小人。你看生活中那些拉帮结派、成堆成群说闲话的人,不是传播谣言中伤别人就是滥施诡计的害人精。故,我们要做君子,非小人。我想,听了这一番讲解,再让孩子们反复诵读、体味,就一定会领悟孔圣人的思想了,同时也会让他们对文字产生一种奇妙的感觉,从而激发其对纯文本的莫大兴趣。 最后,国学经典文化大都短小凝练,易读易诵。只要我们再努力在校园营造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我们可以让花园、文化墙、图书室……处处留墨香;让读书角、读书走廊、休闲广场……时时有书声,让朗朗读书声在校园内流淌成一条明澈的河。在这里,孩子们就不难养成诵读国学经典文化的习惯。这样,就既培养了大家读书的兴趣,也无形中扩大了大家的视野,还让孩子从小在经典文化中耳濡目染,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久而久之就能染一身书香,一身儒雅,到那时你不想他们读书都难。当他们真正喜欢上纯文本以后,他们就不知不觉地从“浅阅读”中滑了出来,步入了“深阅读”的殿堂。 常言说:“开卷有益”、“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了阅读的习惯,阅读理解能力就将随之提高。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少年儿童阅读国学经典的能力,丰富和积累文学知识,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提高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经研究,决定开展《弟子规》的诵读比赛活动。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活动主题:吟诵国学书香校园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热情,使学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借国学诵读的比赛平台,更新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在道德劝戒、历史文化知识、传统语文教育等方面得到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比赛对象:全校学生。 四、比赛要求: 1.一、二年级指定《弟子规》原文的【总叙】和【入则孝】;三、 四、五、六年级指定《弟子规》原文的【总叙】和任选《弟子规》原文的其中两篇。 2.比赛分低年级组(一、二年级)和中高年级组(三至六年级)两个组别。每组参赛人数5—15人。 3.参赛形式以诵读为主,也可辅以伴奏、舞蹈等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但要注意,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只是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时间控制在3—5分钟以内。

4.诵读时要求语音清晰准确、抑扬顿挫、情感丰富、表情达意、仪表得体大方具有感染力。 5.各校应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初赛,在初赛的基础上按组别择优推荐学生参加校性比赛。(校性比赛名额分配附后,校性比赛拟定于下学期举行,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6.各小学统一于12月22日(星期四)自行举行选拔赛,届时中心学校将派人参加。各小学应于12月23日前将比赛情况图片发送至中心学校邮箱。 五、评选方法:各小学成立评委组,由评委打分评选。计分方法为去掉一个最高分和去掉一个最低分后的平均分为该参赛学生的最终得分。根据得分情况进行评奖,然后择优选送参加中心学校比赛。 六、评分标准: 1.服装统一、整洁,佩戴红领巾,举止大方、得体,充满自信。10分 2.使用普通话,语速适中,富有感情,轻重缓急合理,声音能传达出文章的韵味。30分 3.诵读正确流利整齐,吐字清晰,不破句,能很好把握节奏,能够脱稿。30分 4.诵读时能辅以合理的动作。10分 5.诵读形式富有创意,如配以适当乐曲或以其他富有创意形式诵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20分 七、其他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浅谈国学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

浅谈国学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 ——以思想教育和道德规范角度探讨“国学”一词,古已有之。所谓国学,一般是指以儒学和道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当今“国学”之意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为载体,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的思想体系。 国学乃是中华之学,沉淀了最精华的中华文化和思想。国学是大人之学,我们要学习国学中蕴含的真、正、善、光明、美。国学的内涵就是让我们认清本来的自己。国学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即便取其沧海一粟,也是很复杂的课题。以思想教育和道德规范所形成的“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便是国学当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谈到国学,我们会想到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道德经》,为春秋时期老子所著,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被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对中国的哲学、科技、政治和宗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德经》中主要论述的两个问题就是“道”与“德”,“道”不仅是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道的方法;“德”不仅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也是修道者所拥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等。老子以《道德经》教授人们修道的方法,德便是修道的基础,而道是德的升华。从“道”和“德”的学习中提高人们为人处世、治家、治国的能力。古人亦有云:“伯阳五千

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中。” 我以为国学当中的真,是要真诚待人,真心处事,回归最真实的自己。尽管许多国学的著作里没有直接用到“真”这个字,但是在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真”的精神。“修身”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真”。修身指的是修养身心,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古人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的修身就是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而修身的本质是改掉自身的恶习,提高自己的意志力,自省自律身心言行的过程。修身不是说让自己一定要达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那种圣人的高度,而是让自己在修身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品德和性情的修养,抛弃自身懒惰、轻浮、骄傲自大等等的缺点,从而能够树立起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所谓君子不可不修身,如果说修身是本,那么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末。修身也是国学当中求“真”的一个重要方法。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所有人都能够朗朗上口的一句话,也是古代学者对人们本性之始的看法,认为所有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的,性情也都相近。所谓的恶,都是人们受到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才慢慢改变本来的善,从而演变为诸如偷盗、邪淫、妄语、贪欲、嗔忿等一类的恶。没有谁是从一出生就是“恶”的,许多人都是受到糟糕的家庭状况或是生活环境才影响到自己本来的善,又或者是因为一

浅谈国学经典在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国学经典在教学中的德育作用【摘要】在国学经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诵读积极性,使他们通过认真诵读和思考,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从中学到更多的为人处世的指导,使学生的道德品质获得提高。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诵读时,教师要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究,使他们在诵读中领悟更多知识,使国学经典中的传统文化获得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诵读促进作用教育作用德育功能 国学经典中蕴含了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通过国学经典教学,让学生在诵读国学经典文化时体会和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他们受到道德的影响,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国学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对他们进行了德育的渗透,使学生受到了积极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讲诚信,懂得感恩,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全面提高。 一、国学经典教学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中,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主动性,需要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促进效率的不断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国学诵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探究,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积极互动。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来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同时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提高。 二、加强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 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能够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积极诵读,能够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提高文化素养,拓展视野,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和发展理解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国学经典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功能。 1.通过朗读来体会国学的教育作用国学经典对学生具有德育的作用,通过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进行思考,使他们在感受和体会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深意,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和人生观。在诵读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把自己融入到其中的情境中,提高分析和思维能力,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加强教师诵读国学经典的能力由于国学经典的诵读需要教师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诵读能力,并深入探究其中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学校也要注重提高教师对国学的诵读能力,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并让优秀教师介绍诵读经验,提高国学经典对教师的影响。 三、在朗诵国学经典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国学经典对学生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通过朗诵国学经典,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其中的内涵,使他们受到其中内容的影响,从而提高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国学经典诵读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促进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 1.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到诚信的可贵在国学经典中,告诉了我们,人要讲究诚信,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诚信都不具备,他做什么事都很难取得成功。通过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了解到诚信对人的重要性,并从平时做起,注重诚信待人。要提高学生的诚信感,教师需要在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做到真诚对待他人,并讲究诚信。让学生明白“言必行,行必果”的重要性,促使他们的品质素养获得不断提高和发展。 2.诵读国学经典能让学生学会感恩在国学经典中包含着很多感恩的故事。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要重点让学生体会这些语句,从中获得感悟,懂得感恩。在重视传统道德文化的教

我的中国文化观

我的中国文化观 姓名:陈玉凤学号:2011102214 人生在世,成人了,随着履历的增长,经历的丰富,对自己的此生,家庭,周围的环境,社会和国家,进而整个世界,不期然地,总会形成一定的相对稳定的看法——名之为文化观吧。文化观,就是以你为中心点,以你认识能力范围内的整个圆周内的事物为对象,你对它们的产生形成、发育生长、成熟定型、衰老死亡的,纵向横向或螺旋式的,全部看法和观点。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每个人的生长环境、成长经历都是不一样的,因而形成的中国文化观就会因人而异。就我个人而言,我的文化观是比较传统的,虽然说有时会跟时代的发展相脱节,但是我还是崇尚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我的意识中,传统的思想对形成正确的中国文化观有很大的作用。 儒家的传统思想一直都是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主干,所以可能是受此影响,我的文化观是以儒家传统思想为向导的。从我所学的知识当中,儒家思想的核心包括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方面。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总纲,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在我看来,仁是一种最美最高的道德品质,加上仁的范围也是非常之广的,按照我们现在的标准,仁规范着我们的一言一行,制约着我们的思维倾向,仁注重的不是我们外在的表象,而是需要我们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并实践的伦理规范;在社会这个大染缸理,很多的人越来越不把仁放在心里,导致一些道德缺失的事情发生,只是常常把仁挂在嘴边,不付诸于行动,对事情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所以对我来说,仁是我的一个永远的追求。所谓义,在我看来是体现在友谊上的,日常生活中的我们,要真诚、讲义气,要用一颗单纯的心对待朋友,不能掺杂一些功利心等等,这样的友情才会长久,才能更好的维持。接下来是一个礼,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与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的社交中,礼是人与人交往的前提要求,若是没有了礼,谈一切就没什么意义了。在一个就是智,这个就是所谓的认识论和伦理学,就是说对知识的了解与见解,通过自己的一番努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最后一个就是信字,在处理事情上要做到诚实不欺骗,言行一致,不能够

最新浅谈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重要性说课材料

浅谈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及兴趣培养 关键词:重要性兴趣氛围 摘要: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已经越来越普及,被更多的教育者所认同。它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人格、塑造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等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所谓国学经典诵读,主要是指在小学生中开展《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等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那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又会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呢?如何培养他们的兴趣呢?当然,得让孩子们意识到经典诵读的重要性,这样,他们的潜意识里就会重视起来。 一、经典诵读,塑造高尚人格。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不少教师讲,诵读前校园中不讲文明、不讲奉献、不懂孝顺、自私、任性等不良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而自从孩子们接受经典诵读之后,校园变得文明和谐了,同学们变得谦让、文明、尊重师长了。“诵国学经典,与圣贤同行”,让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塑造了学生高尚的人格。 二、经典诵读,增加识字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一个人储备语言的最佳时期,让小学生多读、多背国学经典,有利于小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阅读、表达、写作能力,有效

提高小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又会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如学生认的字多起来了,就能提高初读课文的效率;背诵能力增强了,就能很快的把课文读熟,背诵课文;与教师、同学交流互动时,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谈感受的时候常常会灵光闪现,语出惊人;写作文时,常常引经据典、妙语连珠……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诵读经典,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经典诵读,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但是,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开发,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而一旦开发出来,不但现在记忆超人,而且可以伴其一生。从这个层面讲,经典诵读开发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同时,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一生打点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且会惠及其一生。我校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三字经》《弟子规》等大人都读不通的内容,小孩子不用多长时间就能够熟读成诵。随着记忆力的提高,还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孩子会对背诵产生越来越浓的兴趣。在我们学校,每天课前一分钟整个学校书声朗朗,生机勃勃。 四、经典诵读,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文化素养。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我校通过探索和实践证明,通过经典文化的诵读,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文化知识素

国学 文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国学经典文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幼儿国学教育主要注重责任和担当,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信、义、仁、德、忠、孝、勇、智”,这些都是我们前辈所提倡的做人准则。这些优秀的思想传承了5000多年,对我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气磅礴、大义凛然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了个人的优秀品格。那么国学经典文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 《易经》为国学经部的重要典籍之一。“易道之广,无所不包”,它对后世各个层面的文化都有影响,奠定了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基础,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源流所在。 《三字经》被称为“蒙书之冠”,是国学中的重要典籍。全文三字成句,句句押韵,朗朗上口,并包含生活常识、传统道德、历史知识等内容。它用极其简洁朴实的语言传播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华,非常容易理解掌握,是我国古代儿童首选的启蒙读物。 《百家姓》足国学三大蒙书之一。书中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韵文,虽无文理,但通顺流畅,方便背诵,能帮助幼童快速认字,因此流传十分广泛。观存多作为国人寻根溯源、追踪家族出处的依据而广受欢迎。 《中庸》也是宋人分离《礼记》中的一篇成书的。书中主要阐发了孔子的“中庸”思想,论述了提升人性道德修养的理论方法。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四书”,是历朝历代选宫的考试用书,也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祖坛经》是禅宗的主要经典之一,也是中国人撰写的佛教典籍中,唯一称“经”的佛教着作。书中强调人人都有佛性,只要回归本心,“见性”就可“成佛”,从中清晰可见儒道思想的影响,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志性着作。

《千字文》与《三字经》、《百家姓》统称为“三百千”,是中国古代私塾教育的三大启蒙经典之一。全文涉及自然、社会、历史、伦理等多方面知识,四言押韵,行文流畅,颇行气势。它是中国古代童蒙书中的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影响极为深远,现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流传海外。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其内容涉及政治、教育、礼乐、处世等等,是儒家文化基础所在。它不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东亚乃至欧洲也有重大影响,是中外人士研究认识中国文化的必读之作。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时独立成书,是重要的儒家国学经典。文章开篇明义,提出“三纲八目”,讨论了古代教育的基本理论,对个人学习、提高修养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全书教义深刻,思路明晰,是“四书”学习的入门之作。 《中庸》也是宋人分离《礼记》中的一篇成书的。书中主要阐发了孔子的“中庸”思想,论述了提升人性道德修养的理论方法。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四书”,是历朝历代选宫的考试用书,也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最精耍的书”。它集中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其中的辩证法和“无为而治”的思想,既为后世君主提供了一种治国方案,义与儒、释思想一起构架了传统士大夫的丰体心理,是与《论语》并立的一部国学典籍。 弟子规 《弟子规》成书于清朝,传诵之广不亚于《三字经》,也是国学中一部重要的蒙书。它以《论语·学而》中的名句开篇,并以之为纲提出教育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行文三字一句、两句成韵,浅显易懂,对清代以后的家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剖析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读书说明与指导 第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内容简介 作者龚鹏程为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长期任教于台湾各大学。作者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兼之熟悉西方文化,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别具匠心。本书从文化史的视角,通过中外比较,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与意义。尽管作者抽取了十五个较为抽象的理论范畴作为切入点,但是就内容而言,既讨论了中华的物质文明,又触及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发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与反思。语言上,论述提纲挈领,又能深入浅出,在写作中巧妙地将述史与论辩融为一体,使阅读无乏味之感,却能引发深刻思考。 第二部分读书总体要求和读书目标 读《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一书,要注意作者的思考方式。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不是用现实反观传统,更不是用现代社会的标准拾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是彻彻底底地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用中国自有的词汇去解析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大量的中西比较,寻找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精髓。是一种试图摒弃西方的视角,试图让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个能够平等地与西方文化对话的文化体系。通过本书目的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涵,了解中国传统的思考方式,达到认清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脉搏,得以对中国传统 文化保持一丝敬意与温情的终极目的。 第三部分书目基本内容 第一讲[体气:感诸万物]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了解审美取向的不同是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更注重内在,所以中国人的认知方式不能用西方标准进行说明,中国实际上是依赖主、客观两方面了解事物的。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古希腊、古印度多是以人的形体去感知人的性格,注重形体,所以才会有发达的造像艺术,而古中国则更注重从才德方面对人进行判断。所以中国既缺乏造像艺术,也认为裸体不美,中国传统文化中才会更为关注服饰文化。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完全忽视身体,而是采取了不同的关注方式,格外重视心,即人的内在。而心与形的关系并不是基督教文化或者佛教文化那样二元对立的,而是主从关系。也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心,所以中国的认知方式并不是单纯依赖知识性的认知活动,而是主客观交融的一种状态。 重点知识解析: (1)我国讲人的尊贵,主要是从才德能力上说,希伯来则首先由形体上说。这就是针对人的思维有所不同。因这个思维不同、两大文明的身体思维遂也不同。(p2)依中国思想的一般特征或重点而言,中国人是重内不重外的。(p5)因此他们主张不必论形相之美恶。(p6) (2)中国体相观的第一个特点是不重形相之美,亦无人身形相崇拜。第二个特点是形德分离,“美人”未必指形貌好,通常是说德性好。三是不以形体为审美对象,而重视衣裳之文化意义及审美价值。(p6-7) (3)心固然重要,固然也可视为内在部分,与其他的形体部分相对起来,形成“心/形”、“内/外”的关系,然而,我国并不像希伯来宗教或佛教那样,发展成重内轻外、二者对立的态度。(p10-11)中国则非“肉体/精神”、“神性/欲望”之类二元截然对立之格局,而是主从关系。心,一为五脏六腑之主,二亦为体之一部分,非能与体相对之物。(p11) (4)体会、体验、体贴、体察等到,都是以体验之、而又验之于体的行为,得之于整个身心,故与仅赖知识性的认知活动并不相同。认知性的理解及依此方法建立的认识论,只依据理性与知识。(p13) 三、思考题 .中国认识论具有那些特殊性。 第二讲[饮食:礼文肇兴]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许多都是根源于对饮食文化的不同见解。

浅谈如何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 经典论文

浅谈如何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经典论文 (文章一):浅谈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作用及其影响浅谈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作用及其影响我所说的所谓经典诵读,主要是指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那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又会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呢?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的作用及影响。 (一)、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我校秉承这一育人理念,经过三年经典诵读的持续实践,我校学生家长和老师们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少教师讲,诵读前校园中不讲文明、不讲奉献、不懂孝顺、自私、任性等不良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而自从孩子们接受国学教育之后,校园变得文明和谐了,同学们变得谦让、文明、尊重师长了。大部分家长反映:如今孩子们懂事了,懂得为父母端茶倒水;主动帮忙搞家务了;对师长的礼貌也多了。值得一提的是我班的李武同学,原来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及道德品质都很差,经常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随意拿别人的钱物,书籍,同学们都躲着他,不跟他玩。父母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见效。自从诵读了国学经典以后,他思想态度及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慢慢的喜欢上了学习,再也没有听到同学们说又丢失东西了。有一次写人习作时,他写的题目是《我的后妈》,文章中他运用诵读过的经典名句表达了他对后妈的发自内心的爱,当我把文章给他后妈看了以后,后妈当时就感动得泪流满面。反复的感谢学校教育有方。其实,这些都要归功于诵读国学经典。 (二)、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在小学低年级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比如我校三年级孩子一个学期可以学会《千字文》,即认识近1000个汉字,在我校诵读国学经典两年,即可自然轻松认识3000多汉字,相当于达到小学六年级的识字水平。 (三)、国学经典诵读,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但是,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开发,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而一旦开发出来,不但现在记忆超人,而且可以伴其一生。从这个层面讲,国学经典诵读开发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同时,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一生打点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 而且会惠及其一生。我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东莞日报,东莞时报记者在采访我校的学生时,她们就惊叹学生的记忆力之强。《三字经》《弟子规》《大学》等大人都读不通的内容,小孩子不用多长时间就能够熟读成诵。随着记忆力的提高,还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孩子会对背诵产生越来越浓的兴趣。经典语言系统一旦进入孩子的大脑,沉睡的记忆潜能就会被唤醒,背诵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于是,在学生中读上三四遍甚至一两遍即可背诵者已非个别现象。象我校的钟杰、陈栋等孩子就属于此类。而其他学生也对背诵不再视为畏途,而是当作追求快乐的精神享受。在我们学校,记者采访了贺国新校长和尹浦清老师。他们特别高兴地对记者说,现在岭南学校已成为了一所国学特色鲜明,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市一级学校,每天整个学校书声朗朗,生机勃勃。每逢开家长会的时候,家长们听着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诵读经典,特别是当场快速背诵,都震惊不已。不管在什么地方谈起孩子的经典诵读,他们都会显得无比地自豪与骄傲。因为孩子记忆的潜能被开发出来了,孩子读书有望了。 (四)、国学经典诵读,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文化素养。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我校通过近三年时间的探索和实践证明,通过经典文化的诵读,可以大为提高孩子的文化知识素养。以我班为例,我觉得国学经典诵读给学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就是语文能力的提高。说简单点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飞速提高。本学期,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大部分同学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读课外书的人越来越多了,特别是一些儿童版的文学名著更是成了同学们的至爱。课余,名著中的各种人物自然就成了同学们谈论的重要话题。一部分平时不善言谈的同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