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党校《资本论》作业简化答案

党校《资本论》作业简化答案

党校《资本论》作业简化答案
党校《资本论》作业简化答案

《资本论》作业简化答案

第一专题导论及劳动价值理论

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是怎样阐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的?

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克思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对此,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第一,《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不是一切生产方式,而是其中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第二,《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研究它的一切方面,而是研究从它产生出来的(或者说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三,《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第四,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提出分配关系,是因为分配的形式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分配不过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

2、《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体现在商品、货币、资本、市场等相互关系之中,表现在以下必然性上:

第一,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

第二,资本的生产经营追求价值增殖即利润必然展开竞争。

第三,资本竞争必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

第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必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第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现代社会向更高的历史阶段过渡。

二、怎样理解《资本论》中“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的含义及其实践意义?

1、含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提出,“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含义在于:

一是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二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由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它是历史的产物,它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

2、实践意义: 这一观点指导我们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人类社会从原始开始,一直随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发展。从原始社会出发,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并出现了社会主义制度。正如封建社会必然被资本主义社会代替那样,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仍然要继续发展

三、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怎样界定商品的?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马克思、恩格斯从以下4个方面界定了商品的含义。

①一个物品成为商品,既要有使用价值,又要作为劳动产品由劳动形成价值。

②一个物,虽然是劳动的产品,也有使用价值,但只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己的需要,则不是商品。

③要成为商品,必须为交换而生产,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使用价值使用的人手中。

④一个劳动产品,如果是废品,没有使用价值,其中包含的劳动,不能形成价值。因为,使用价值

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价值的物质前提。

总之,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构成商品。

四、试述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实践意义

1、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看得见摸得着,它直接由商品体自身显示出来,反映各种商品的个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看不见摸不着,由交换价值来表现。反映各种商品的共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表现为使用价值不符合社会需要或价值量超过社会承受能力的现象,从而导致商品二因素中的一方排斥另一方的实现。这个矛盾,只能通过商品交换过程来解决。因此,市场问题特别是销售市场,是实现商品二因素和解决其矛盾的关键所在。

2、商品二因素原理的实践意义在于:

第一,作为商品生产经营者,必须强化市场观念,把开拓市场作为第一任务,必须把商品的二因素统一起来。一方面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上提高质量,力求花色品种齐全,做到物美,另一方面在商品的价值上降低成本,做到价廉。从而使商品适销对路,实现好的经济效益。

第二,可以评价企业,总结商品生产经营的经验教训。

五、劳动二重性及其实践意义是什么?

1、劳动二重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从其具体形式看,称为具体劳动;从其抽掉了具体形式看,称为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由特定的生产目的、操作方式、劳动对象和结果决定的,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一般的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劳动二重性的实践意义在于:

从宏观上看,由于具体劳动回答的是什么劳动,怎样劳动的问题,因而它表现出来的是社会分工的体系和社会的产业结构状况;由于抽象劳动回答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因而它反映出来的是社会分工的劳动比例和社会劳动的总规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按劳动二重性的要求,在质上不断扩大合理的社会分工,在量上保持产业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关系。

从微观上讲,劳动二重性原理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作为企业,一方面要在具体劳动上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要在抽象劳动上缩短劳动时间,减少劳动耗费,从而提高商品的竞争力,占领市场,实现效益。

六、解析“储藏货币的欲望按其本性是没有止境的”的含义,其实践意义何在?

1、含义: 储藏货币的欲望按其本性是没有止境的,是因为货币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货币具有质的无限性。从货币的性质来说,它是一般等价物或商品价值的代表,可以购买任何商品,不受限制;另一方面货币具有量的有限性。即货币的数量少不能购买更多的东西。货币二重性的矛盾促使人们不断地贮藏货币。

2、实践意义: 运用货币二重性矛盾的原理,深刻分析人们储蓄存款的心理。货币二重性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货币量的有限性。人们的收入少,不能如愿地购买所需的东西,就不得不贮藏货币;或者预期收入达不到预期支出,也会迫使人们贮藏货币。因此,增加人们的收入,是缓和货币二重性矛盾的关键。

七、试述货币流通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1.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就是在一定期间内,流通领域所需要的货币量得以决定的规律。其公式是: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货币流通速度)

因此,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流通规律,可以表述为:一方面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

格总额成正比。即商品的价格总额越大,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多;反之,就少。另一方面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即货币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越少;反之,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越多。

流通中的纸币量,必须和它所代表的流通中必要的金属货币量相一致,才能具有金属货币同等的购买力。如果纸币发行量过多,超过了它所代表的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那就必然使纸币贬值,从而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

实践意义: 第一,指导我们研究国际货币流通的历史进程和现状。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国际货币流通形成国家之间的货币金融关系。另一方面,围绕贸易战进行货币战。争夺出口市场的贸易战,必然引起货币战。货币战的内容,常常集中在货币的升值或贬值上。

第二,运用货币流通规律分析本国宏观经济形势,研究微观经济运行的市场条件。,流通中的货币量既不能超过其必要量,也不能少于其必要量。

第三,运用货币流通规律分析研究货币流通的动态。货币通过其投放渠道和回笼渠道,调节货币流通量,以适应商品流通的要求。

八、怎样自觉运用价值规律?

l、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含义

所谓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就是一方面要理解价值规律的客观性,确认其必然性,尊重其制约性。不能忽视和违背它。另一方面要认识和掌握价值规律,不盲目被动地受它支配,而要主动地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办事,在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中,搞好生产经营,推动市场经济发展。

2、自觉运用价值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一是防止唯意志论式的对待价值规律。好像价值规律可有可无,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待它。二是防止宿命论式的对待价值规律。似乎人们在价值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从而否定科学的认识和预见,抹煞人的主观能动性。

3、要使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需要有它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机制

主要有社会效用机制、自主交易机制、平等竞争机制、市场供求机制和货币流通机制。

第一,社会效用机制。价值规律的作用首先要求价值得以实现。而价值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商品的使用价值符合社会需要。

第二,自主交易机制。它要求商品所有者对自己的商品具有自由让渡的意志和权利。如果商品生产者对自己的商品没有自主权,就不可能坚持等价的商品交换。

第三,平等竞争机制。马克思说:“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这说明,商品的价值量不是人为地计算出来的,而是通过平等竞争,通过价格的不断波动客观地确定的。没有平等竞争的环境,商品的价值规律就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

第四,市场供求机制。供求变化与价格变化的相互作用,会不断实现供求的相对平衡,使价格与价值趋向一致,从而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规律得以实现。

第五,货币流通机制。货币是商品流通的手段。价值规律作用的正常发挥,要求货币的发行符合货币流通规律。如果纸币超量发行,就会发生通货膨胀,就会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价值总量在人们之间的正常分配关系,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的紊乱。

第二专题剩余价值生产与资本积累理论

一、为什么说“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

l、资本的含义: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对资本称为价值是因为资本在投入生产经营时采取货币形式。货币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体现一般财富,也被称为价值。因此,以货币形式投入生产

经营的资本,叫做“原预付价值”。在这里,“价值成了处于过程中的价值,成了处于过程中的货币,从而也就成了资本”。

2 、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马克思是在阐述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区别时说明这一问题的。在商品流通(W一G—W)中,目的是取得使用价值,满足一定的需要。因此,需要的满足就是运动的结束。而资本流通(G—W—G′)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都是交换价值,没有过程以外的消费作为最终目的,也就是说没有一个界限。而且,资本的运动,其目的就是为了增殖。价值增殖只有在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有可能实现。所以,流通本身就是目的,资本的运动当然不会有止境了。

二、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有何实践意义?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把工作时间延长,使之超过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而获取剩余价值的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在工人的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2、研究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实践意义在于:

第一,启发我们认识剩余价值规律。投资作为资本来经营,必然追求增殖;资本增殖必然通过剩余价值的生产来实现;在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必然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在生产技术进步从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条件下,必然采取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这一系列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第二,启发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实质就是资产阶级为其阶级利益追求剩余价值。

第三,启发我们认识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其一般性是:不论在任何社会制度下,只要投资作为资本来经营,那末资本的增殖就要通过剩余价值的生产来实现。其特殊性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剩余价值的归属主体和最终用途不同。

三、怎样理解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的两个最强有力的杠杆”?

1、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三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加入原投资而增大资本总额,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资本集中是现有的分散的资本进行兼并与联合,形成更大的资本量。

2、竞争加速了资本集中的过程。一方面,资本积累和资本积聚的不断增进,个别资本不断扩大,而大资本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可以击败中小资本,从而加快资本集中的过程。另一方面,资本集中必然加速资本积累。由于资本集中的加快,使集中起来的资本越多,就越有条件建立大企业,而大企业能够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3、信用和银行是加强资本集中,从而促进股份资本形成和股份公司成立的有力杠杆。起初,信用只是积累的助手,把分散的货币资金集中起来,交给单个的或联合的资本家使用。后来它变成实现资本集中的庞大的社会机构。银行一方面通过贷款支持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另一方面又促使社会上分散的资本联合起来,组成规模巨大的股份公司。

四、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和“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l、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的含义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发生、发展过程。这一矛盾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而日益加深,其发展的方向是:不适合生产社会化要求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被适合生产社会化要求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从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反映近代和现

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2、“重建个人所有制”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所有制形式的构想

这种个人所有制中的个人不是指孤立的、单个的自然人,而是指联合起来的社会化的个人。按照马克思的分析,私有制有两种形式即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小私有制和以剥削他人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私有制被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取代是必然的,这是人类社会对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其实质是少数人剥夺多数人。而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劳动者剥夺少数剥夺者的过程,这是对私有制的否定之否定。这种否定的目的,是要把私有制转变为新型的所有制形式。但这时的劳动者已不再是过去那种分散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小私有者,而是已经成为联合起来的社会劳动者。因此,“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实际上是指联合起来的社会劳动者与社会化的生产资料相结合,由联合起来的社会劳动者占有社会化的生产资料的一种所有制形式。

3、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要经历复杂曲折的历史过程

第一,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较高阶段发展的历史进程,不经历复杂曲折的历史过程是不会出现历史趋势的结局的。第二,在现代,社会主义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也不会在短期内实现。,顺应历史潮流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斗争中诞生的。它能够经受住历史过程的考验,也会在斗争中巩固和发展。

第三专题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

一、资本循环正常进行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所谓资本的循环,是指企业的投资,在生产经营中离开出发点,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第一,并存性。即企业投资同时并存于三种形式上。这种并存性, 要求一个企业的投资, 必须按一定比例分成三部分, 分别在货币资本形式、生产资本形式和商品资本形式上并存。从而购、产、销都不停顿

第二, 继起性。即每种形式的资本都依次通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这种继起性,要求货币资本形式通过购、产、销实现循环;生产资本形式通过产、销、购实现循环;商品资本形式通过销、购、产实现循环

二、解析“连续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技术基础所决定的”的含义。

连续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技术基础所决定的。从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可以看出, 购、产、销的连续性是很突出的。资本主义生产作为商品生产,就要在购、产、销的连续性中维持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大生产的技术基础,更要求在购、产、销的连续性中,实现各行业、各企业之间的联系。事实上,任何一个现代化工厂都不可能今天购买原材料,明天进行生产,后天出售商品,而是同时进行着购、产、销三种活动。就是说,产业资本作为整体,必须同时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同时处在循环的三个阶段,从而同时进行着三种循环。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因此,“连续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技术基础所决定的。

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怎样划分的?

在生产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中,按照他们的价值转移方式不同,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部分,这是生产资本的构成。

1、固定资本。固定资本是指用于厂房、机器、设备、仓库、运输工具等劳动资料上的投资。它具有独特的周转方式,它的价值随着实物损耗的程度,一部分一部分的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经过若干年才能

收回。

2、流动资本。流动资本是指用于原料、辅助材料以及劳动力上的投资。其中的劳动对象,其价值随着实物的一次被消费掉而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新产品的销售而收回货币。

四、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是什么?

资本周转速度是指资本在一定时间内周转快慢的程度。它可以用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来表示。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既受生产过程因素的影响,又受流通过程因素的影响:

1、在生产过程中,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生产资本的构成和生产时间的长短。

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一般地说,固定资本占的比例越大,资本周转的速度就越慢;反之,流动资本占的比例越大,资本周转的速度就越快。生产时间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表现在生产时间的长短以及生产时间和劳动期间不一致的程度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生产时间的延长,就会减慢资本的周转速度;生产时间的缩短,则会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

2、在流通过程中,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购买时间的长短,即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时间的长短;二是售卖时间的长短,即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时间的长短。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反之,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

第四专题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

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问题。所谓价值补偿,是指总产品价值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通过流通而全部收回。所谓物质补偿(实物补偿):是指在生产社会总产品过程中消耗的各种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都按质按量的重新买回来。

考察单个资本的再生产,主要是分析价值补偿,即通过资本预付,生产剩余价值,然后把资本和剩余价值在货币形态上收回来。考察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必须既分析价值补偿。又分析物质补偿。这是因为: 首先,从生产消费方面看,再生产的进行,要求各部门消耗的生产资料从总产品中到得补偿。而这种补偿能否得到实现,则取决于总产品中的生产资料部分在物质上是否符合各部门补偿的需要。其次,从生活消费方面看,再生产的进行,要求工人用工资、资本家用剩余价值从社会总产品中买到消费品。而这个过程又同单个资本的运动交织在一起。

这就是说:第一,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必须是社会总产品两个补偿(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同时实现的过程。第二,顺利实现两个补偿的条件则是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按比例。这里的按比例,一方面是指价值量上互相协调,另一方面是指实物上互相符合需要。由此可见,考察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归根到底,是研究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关系问题。

二、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是什么?

1、第一个理论前提是把社会生产按用途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I):是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二部类(II):是生产消费资料的。

2、第二个理论前提是把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划分为三部分。即:c+v+m。

三、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可概括为以下三个平衡公式:

一是I(v+m)=IIc。这个公式表明,就两大部类之间的生产和需要的对比关系来说,第I部类为第II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必须与第II部类当年己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保持平衡;第II部类为第I部类提供的消费资料,必须与第I部类当年己消耗掉的消费资料保持平衡。从而才能保持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正常进行。

二是I(c+v+m)=Ic+IIc。这个公式表明,就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和需要的对比关系来说,只有第I 部类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与两大部类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保持平衡,才能保证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正常进行。

三是II(c+v+m)=I(v+m)+II(v+m)。这个公式表明,就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的生产和需要的对比关系来说,只有第II部类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消费资料保持平衡,才能保证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正常进行。

第五专题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一、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的?剩余价值率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率的?

1. 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的?

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就是一个东西,所不同的只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而利润则是对全部垫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正因为利润本质上是剩余价值,只是在外观上表现为整个垫付资本的产物,所以马克思把利润称为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如果我们以P表示利润,则商品价值的公式w_c+v+m_k+m,便进一步变成了w_k+p。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一个必然结果,就象价值必然要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一样,剩余价值必然要通过利润表现出来。

2. 剩余价值率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率的?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的不同比率关系。剩余价值率(m’)_m/v;利润率(p’)_m/c+v_m/C。剩余价值率向利润率的转化,是资本在运动中形成的。

在现实的资本运动中或在资本家的心目中,剩余价值率向利润率的转化,表现得更为明显。资本家为了获得剩余价值或利润,预付一定数额的价值,并期待着价值的所有部分都有同样的增殖。在他的心目中把两部分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完全混在一起了。而他考虑的是,只要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就能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就会有利润。所以,他精心地组织生产和流通,同样努力和尽心地调配工人和购买生产资料,更紧张地关心市场和留心自己的竞争者。在资本家看来,利润是他的预付资本带来的。他不承认剩余价值,更否认剩余价值是被他占有的工人无酬劳动创造的这一事实。他认为,他一旦把资本投下去,就会给他带来一个余额。他总是拿这个余额和他预付的总资本相比,来计算他盈利的程度。这样,利润率就形成了,用公式表示,即p’_m/C。剩余价值率也由此而转化为利润率了。

二、决定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第一,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率越高,剩余价值量就越多,利润率也就越高。凡是能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也能提高利润率。

第二,资本有机构成。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呈反方向变化。

第三,资本周转速度。因此,年利润率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

第四,不变资本的节省。一方面,不变资本的节省可以使资本价值构成降低,从而使用同量资本能够使用更多的劳动力,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不变资本的节省还可以减少商品价值中由生产资料转移过来的部分,从而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这两者都会使利润率提高。

第五,原料价格的变动也影响利润率。原料价格的变动与利润率成反方向变化。

三、解析利润率的平均化在“两个条件下进行得更快”的含义

利润率平均化的加速进行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资本可以在不同部门之间自由转移。这个条件的前提:一是商业自由;二是消除了自然垄断以外的垄断;三是信用制度发展起来,能为资本流动提供信贷;四是资本从事商品经营。第二个条件是劳动力可以在不同部门之间迅速流动转移。这个条件的

前提:一是废除一切阻碍工人在部门之间转移的法律或规定;二是工人对劳动的内容不挑剔,各部门的劳动简单,便于操作;三是工人抛弃了一切职业的偏见;四是工人受资本的支配。

这两个条件概括地说就是:“两个自由”,一是资本转移的自由,二是劳动力转移的自由。这样的条件并不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初期就完全具备的。它要求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水平。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在一个国家的社会内越是发展,也就是说,这个国家的条件越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就越能实现这种平均化。”

四.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它与商品价值有何区别?

1、生产价格的形成。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进而转化为平均利润后,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可见,在平均利润的前提下,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实际上,生产价格和平均利润的形成是同一过程的两个层次。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的过程,也就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只不过平均利润的形成是前提,生产价格的形成是结果。对此,马克思指出:“求出不同生产部门的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把这个平均数加到不同生产部门的成本价格上,由此形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资本论》3卷176页)

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是:第一,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的形成为前提,是利润平均化的结果。第二,生产价格由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两部分构成。即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第三,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2、生产价格与商品价值的区别。归结起来,生产价格与价值有以下区别:第一,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基础;第二,生产价格与价值形成的前提条件不同。生产价格的形成直接是以平均利润的形成为前提的,价值的形成直接是以耗费劳动为前提的;第三,生产价格由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两部分构成,而价值则是由c、V、M三部分构成;第四,生产价格的形成要求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高度,而价值则是随商品生产的产生而形成的,它要求的社会发展程度要低的多;第五,个别商品的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量的差别,即有的低于价值,有的高于价值,但社会总量是一致的。

五、平均利润形成以后是否排除超额利润?

平均利润形成以后并不排除超额利润的存在。因为独自抢先采用了最新的先进科学技术的个别部门或其企业,能够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见《资本论》第3卷第10章)。如果某个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市场生产价格(或社会生产价格),该企业就会获得超额利润。个别生产价格=个别成本+平均利润,市场生产价格=社会成本+平均利润。这个超额利润实质上是个别成本低于社会成本所形成的差额。当然,就一个企业来说获得上述意义上的超额利润是暂时的,它将在竞争中消失。人为垄断或自然垄断也会产生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具有稳定性。这在地租上表现的更为明显。

第六专题信用和地租理论

一、《资本论》是怎样阐述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的?

信用制度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促进利润率平均化。信用为资本的自由转移创造了便利条件,从而使利润率的平均化成为可能。

第二,促进流通费用减少。减少了货币流通的费用,节约了流通资本和费用。

第三,促进股份公司形成。(1)股份公司的建立与信用有密切的关系。(2)股份公司的建立和发展,使资本关系表现出生产规模扩大、资本更加社会化、资本的所有权和资本的现实职能分离开来新特点。

第四,加速资本集中,增强了资本的支配权。

但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信用制度具有二重性质:一方面,信用制度为单个资本家提供支配别人资本和别人劳动的权利;另一方面信用制度又是转到一种新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

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由于加速了资本的集中,使很大一部分社会资本为少数人所支配,这样,一方面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另一方面又加深了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大大发展了各种投机事业,加强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从而促进了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解体。可见,资本主义信用的作用是二重性的。

二、什么是虚拟资本?怎样理解虚拟资本与金融市场的关系?

虚拟资本是生息资本和利息发展的必然结果。所谓虚拟资本是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并能给它的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想象中的资本。

虚拟资本的基本特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虚拟资本不是现实资本,而是现实资本的所有权证书,是“现实资本的纸制复本。”另一方面,虚拟资本是收入的资本化。马克思说,“人们把虚拟资本的形成叫资本化。”

虚拟资本有两种典型形式:第一,国债券。第二,股票。除了以上两种典型形式外,虚拟资本还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银行发行的没有准备金的银行券;第二,银行保存的商业票据。第三,没有现实货币资本的银行账面存款。

通过上述对虚拟资本形式的分析不难看出,银行资本的大部分是由虚拟资本构成的。可见,虚拟资本的种种有价证券,繁荣了以货币资本,票据和有价证券等金融商品交易为内容的金融市场。

三、《资本论》对于通过信用制度成立的股份公司阐述了哪些特点?

股份公司的建立与信用有密切的关系。股份公司的建立和发展,使资本关系表现出新特点。

第一,生产规模惊人地扩大了,个别资本不可能建立的企业出现了。同时,这种以前由政府经营的企业成了公司的企业。

第二,股份公司和股份资本的形成和发展,使资本更加社会化了。以前,是独立的单个的私人资本,现在是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私人资本,却联合起来,形成社会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以前,资本主义企业是某个单个资本家的企业,现在则表现为若干资本家联合起来的企业。“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资本论》第3卷495页)第三,股份公司和股份资本的发展,使资本的所有权和资本的现实职能分离开来。以前,资本所有者往往是实际经营者,所有权和现实职能是统一的。现在则不然,实际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转化为单纯的经理,即别人资本的管理人。而资本所有者则转化为单纯的所有者,即货币资本家,凭借股票获得股息。因此资本职能已经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资本主义生产极度发展的这个结果,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需的过渡点”。(《资本论》第3卷494页)

四、试述股份公司理论的现实意义。

股份公司及股份经济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对存在于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的股份经济所作的剖析,对正确认识股份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深化当前的国有企业改革,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第一,这一理论指导我们确认股份公司的一般性质和普遍性。股份公司通过信用制度而成立表明,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它本身既不姓“资”或姓私,也不姓“社”或姓公。资本主义采用它,它就为资本主义服务;社会主义采用它,它就为社会主义服务。因此,要认定实行股份制而建立股份公司是我国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

第二,这一理论指导我们从联合的社会资本出发,充分发挥我国国有资本的功能。股份公司就是把

个别资本直接联合为社会资本的组织形式。国有资本通过股份制可以在股份公司中吸引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本,从而扩大和增强国有资本的功能,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因此,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宜于实行股份制的,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企业互相参股等形式,改制建立股份公司,发展联合各方面资本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

第三,这一理论指导我们推进政企分开,规范股份公司的经营管理。在股份公司内,资本经营职能同资本所有权是相分离的。这就必须把政府的职能同公司企业的经营职能分开。政府对国家出资共办和拥有股份的公司,通过出资人代表行使所有者职能,按出资额享有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经营管理者等权利,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不干预公司日常经营活动。公司面向市场,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进行科学管理,提高公司资本的运作效率及其经济效益。

当前要努力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其意义在于:一是能够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二是有利于国有资本流动重组,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三是有利于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真正的市场主体;四是有利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多种经济共同发展。

在充分肯定股份经济的积极作用和经济功能的同时,也必须指出,股份经济也有它的负面作用(如:股票市场存在的投机、所造成的虚假繁荣等),对此必须有清醒认识,切实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五、什么是级差地租?级差地租的两种形式及其形成条件是什么?

级差地租是由超额利润转化来的。这就是级差地租的一般性质。级差地租是指与土地优劣不同等级相联系所支付的地租。

根据级差地租形成的具体条件的不同,马克思把级差地租分为级差地租第一形式(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第二形式(级差地租Ⅱ)。

等量资本投入等量面积的不同等级的土地上,由于土地的肥力不同和土地位置距离市场远近及其交通条件不同,而形成级差地租I。租种地力肥沃和距市场近且交通方便的土地,收获量大,效益高,就要支付较多的地租,这就出现级差地租I。

等量资本连续投在同一块土地上,由于追加投资产生不同的生产率而形成级差地租Ⅱ。由于生产率提高,效益增大,租用这块土地就要支付更多的地租,这就出现级差地租Ⅱ。

六、什么是绝对地租?产生绝对地租的原因是什么?

在土地所有权存在的条件下,不论租种什么等级的土地,都绝对必须交纳的地租,就叫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产生的直接原因正土地所有权本身。土地所有权的垄断使超额利润转化为绝对地租。土地所有权的垄断限制着资本自由地投入农业部门,这个部门的剩余价值不参加利润的平均化,从而使它的产品的价值超过生产价格所产生的超额利润留在该部门,成为固定的超额利润。由于有了土地所有权的限制,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必须上涨到这样的程度:使投入土地的资本不仅能够获得平均利润,而且要提供一定量的超额利润,以便支付地租,劣等地才能参加耕种。

可见,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构成是作为绝对地租实体的超额利润形成的客观经济条件,而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则是使这种超额利润转化为绝对地租的原因。

需要说明的是,当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等于或高于工业时绝对地租的形成问题。这时绝对地租仍然存在,但已不再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生产价格的余额,而是来自其他方面。从马克思的论述看有两个方面:一是土地所有权产生的垄断价格,即绝对地租可能由农产品的垄断价格转化而来;二是平均利润和工资的扣除。

《资本论》习题答案 (2)

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是怎样阐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的 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句话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给予了极其严密的科学规定. 《资本论》全书就是按照这个研究对象的规定进行研究的,是对这个研究对象的科学论证.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告诉我们,《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对此,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第一,《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不是一切生产方式,而是其中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就从纵的方面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 第二,《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研究它的一切方面,而是研究从它产生出来的(或者说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又从横的方面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三,《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其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为特征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就是建立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基础上的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与交换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 第四,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提出分配关系,是因为分配的形式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分配不过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马克思之所以要把交换关系明确表述出来,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最发达的商品经济,它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具有它以前时代所不同的特点.虽然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提到分配关系,但在《资本论》的实际内容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研究.第一卷"工资篇"分析了工人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资本积累"和"所谓原始积累"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的分配;第三卷论述了剩余价值在各个剥削集团之间的分配. 同样,研究对象的表述虽然没有提出消费关系,但《资本论》的实际研究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消费关系的分析.消费分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前者属于直接生产过程,后者是社会总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因而消费关系是属于生产关系总和中的内容的.马克思在阐述劳动力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积累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时,都分析了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可见,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包括了资本主义的消费关系.只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狭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起着决定作用,所以马克思研究对象的表述,突出了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2.《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北邮大金融学基础第二次阶段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道小题,共100.0分) 1 充分就业就是( )。 1人人都有工作 1充分就业是指社会劳动力100%就业 1有排除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就不是充分就业 1非自愿失业,它主要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是可以通过货币政策的调节而得以实现 的 知识点: 第二次阶段作业 学生答案: [D;] 得分: [10] 试题分值: 10.0 提示: 2 (错误)各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通常是( )。 1充分就业 1稳定物价 1经济增长 1国际收支平衡 知识点: 第二次阶段作业 学生答案: [A;] 得分: [0] 试题分值: 10.0 提示: 3 可能导致通货紧缩产生的原因是( )。 1实施紧缩型的货币政策 1实施扩张型的货币政策 1货币供给量过大 1经济过热 知识点: 第二次阶段作业 学生答案: [A;]

提示: 4 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 )。 1货币供应过多 1货币贬值 1纸币流通 1物价上涨 知识点: 第二次阶段作业 学生答案: [A;] 得分: [10] 试题分值: 10.0 提示: 5 凯恩斯认为,( )的货币需求随利率水平的高低呈反方向变动。 1交易动机 1谨慎动机 1预防动机 1投机动机 知识点: 第二次阶段作业 学生答案: [D;] 得分: [10] 试题分值: 10.0 提示: 6 再贴现是指( )。 1商业银行对工商企业的贴现 1商业银行之间进行的贴现 1中央银行各分支机构之间的贴现 1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贴现 知识点: 第二次阶段作业 学生答案: [D;]

提示: 7 中央银行是具有银行特征的( )。 1特殊企业 1一般企业 1中介机构 1国家机关 知识点: 第二次阶段作业 学生答案: [D;] 得分: [10] 试题分值: 10.0 提示: 8 (错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职能是( )。 1支付中介 1信用中介 1信用创造 1金融服务 知识点: 第二次阶段作业 学生答案: [C;] 得分: [0] 试题分值: 10.0 提示: 9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业务是( )。 1再贷款业务 1贷款业务 1存款业务 1货币发行 知识点: 第二次阶段作业 学生答案: [B;]

参考习题以及答案国际金融.doc

《国际金融学》作业题 第一章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账户和国际收支账户 一、判断题 1. 国际收支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外债权、债务的余额,因此,它表示一种存量的概念。 ( F ) 2. 资本流出是指本国资本流到外国,它表示外国在本国的资产减少、外国对本国的负债增加、本国对外国的负债减少、本国在外国的资产增加。 ( T ) 3. 国际收支是流量的概念。 (T ) 4. 对外长期投资的利润汇回,应计入资本和金融账户内。 ( F ) 5.投资收益属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服务项目。( F ) 二、单项选择题 1.国际借贷所产生的利息,应列入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 A )账户。 A. 经常 B. 资本 C. 直接投资 D. 证券投资 2. 投资收益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应列入( A )。 A. 经常账户 B. 资本账户 C. 金融账户 D. 储备与相关项目 3.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人为设立的项目是( D )。 A.经常项目 B. 资本和金融项目 C. 综合项目 D.错误与遗漏项目 4.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原则,属于借方项目的是( D )。 A. 出口商品 B. 官方储备的减少 C. 本国居民收到国外的单方向转移 D. 本国居民偿还非居民债务。 5. 根据国际收入平衡表的记账原则,属于贷方项目的是( B )。 A. 进口劳务 B. 本国居民获得外国资产

C. 官方储备增加 D. 非居民偿还本国居民债务 三、多项选择题 1. 属于我国居民的机构是(ABC )。 A. 在我国建立的外商独资企业 B. 我国的国有企业 C. 我国驻外使领馆 D. IMF等驻华机构 2.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账户包括( ABCD )子项目。 A. 货物 B. 服务 C. 收益 D. 经常转移 3.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资本与金融账户包括(AB )子项目。 A. 资本账户 B. 金融账户 C. 服务 D. 收益 4. 下列( AD )交易应记入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贷方。 A. 出口 B. 进口 C. 本国对外国的直接投资 D. 本国居民收到外国侨民汇款 5. 下列属于直接投资的是(BCD )。 A. 美国一家公司拥有一日本企业8%的股权 B. 青岛海尔在海外设立子 公司 C. 天津摩托罗拉将在中国进行再投资 D. 麦当劳在中国开连锁店 四、名词解释 国内吸收、国际投资头寸、国际收支、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 五、论述题 试根据本章的基本原理,对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账户进行简要分析。 第二章开放经济下的国际金融活动 一、判断题 1. 通常所指的欧洲货币市场,主要是指在岸金融市场。 ( F ) 2. 欧洲货币市场的存贷款利差一般大于各国国内市场的存贷款利差。(T ) 3. 如果外汇持有人持有的是多头,则外汇汇率上升对其有利,下跌则不利。( T )

资本论思考题及答案

1.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商品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它们是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各自独立两种劳动。具体劳动是特定具体形式的劳动,创造不同质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创造的是同质的价值。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2.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是长期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是价值形式的完成形态。货币产生经历了简单、扩大、一般和货币价值形式发展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指某种商品价值是偶然地、简单地通过另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扩大的价值形式指某种商品的价值形式通过一系列商品使用价值表现出来。扩大价值形式比简单价值形式更充分反映价值性质,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只是由简单的相对价值表现的总和。一般的价值形式:是指一切商品价值通过一种商品使用价值表现出来。形式上看一般价值形式是扩大的价值形式的颠倒,但处于一般价值形式的商品已发生本质变化,它是作为社会价值的代表存在,但时间和地点不固定。货币形式:指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黄金、白银上,商品的价值是通过金、银来表现。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是由金银本身的特点决定的。金银作为货币这种特殊商品,是价值的直接体现物,具有双重使用价值,一方面是自然性质决定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社会职能决定的使用价值。前两阶段属于买卖同一的直接交换;后两阶段属于以特殊商品为媒介的买卖分开交换。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流通中的货币需求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3.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分析了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源泉,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2)揭示了剩余价值源泉是工人剩余劳动创造,为阐明剩余价值来源提供了理论依据(3)说明了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再生产等理论,为其经济理论创造了前提条件。 4.怎样理解“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对立”?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私人劳动同时必须表现为直接社会劳动的对立,特殊的具体的劳动同时只是当作抽象的一般的劳动的对立,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对立,——这种内在的矛盾在商品形态变化的对立中取得了发展的运动形式。因此,这些形式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 5.在新时期如何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一)劳动二重性学说把劳动分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个方面。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重性,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劳动二重性学说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个方面。他把这种撇开了具体形式的一般的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抽象劳动也形成商品价值,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应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劳动价值论指明人类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正是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才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才使劳动价值理论有了坚实的科学的基础。价值的实体是人类的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这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点所在。马克思认为,只要承认一切物质财富都必须经过人的劳动才形成,就必然会承认体现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商品的价值,其唯一的源泉是人类的劳动。

金融学基础作业答案

《金融学基础》形考作业1 (第一章—-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货币制度:就是国家对货币得有关要素、货币流通得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得制度。 格雷欣法则:即两种市场价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得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得货币(良币)会被市场价格偏低得货币(劣币)所排斥,在价值规律得作用下,良币退出流通进入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这种劣币驱逐良币得现象就就是格雷欣法则。 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得外国货币为基准来计算应付多少单位得本国货币,亦称应付标价法。间接标价法:指以一定单位得本币为基准来计算应收多少外币。亦称应收标价法。 如果:本币盯住基本外币,汇率随其浮动,则被称为联系汇率或盯住得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18 浮动汇率:18 直接融资:30 间接融资:30 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得信用。其典型形式就是由商品销售企业对商品购买企业以赊销方式提供得信用. 银行信用:指银行或其她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得信用.它属于间接信用。 国家信用:就是指以国家为一方得借贷活动,即国家代为债权人或债务人得信用。现代经济活动中得国家信用主要表现在国家作为债务人而形成得负债. 消费信用:企业、银行与其她金融机构向消费个人提供得用于生活消费得信用。 二、判断正错误 1.税务局向工商企业征收税款时,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x ) 2.我国货币层次中得M0即现钞不包括商业银行得库存现金,而就是指居民手中得现钞与企业单位得备用金。(√ ) 3.在货币层次中,流动性越强包括得货币范围越小。(√) 4、金币本位制条件下,流通中得货币都就是金铸币.( x ) 5、格雷欣法则就是在金银复本位制中得“双本位制"条件下出现得现象。( √ ) 6、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得汇率制度就是以黄金—-美元为基础得、可调整得固定汇率制。(√) 7、牙买加体系规定黄金与美元不再作为国际储备货币。( x ) 8、一般来说,一国货币贬值,会使出口商品得外币价格上涨,导致进口商品得价格下跌。( x ) 9、信用关系就是现代经济中最普遍、最基本得经济关系。(√) 10、银行信用就是银行或其她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得信用,它属于间接信用.(√ ) 11.商业信用得工具就是银行承兑汇票.( x )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

资本论复习题(简答部分) 1、简述《资本论》的根本观点及其实践意义? 答:《资本论》的根本观点:(1)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2)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它是历史的产物,根本不是从来就有的,它还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根本不会永世长存。其实践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正如近代封建社会必然被资本主主义社会代替那样,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仍然要继续发展。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发展规律上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要坚信无论现代社会发展历程何等曲折,都逆转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2、如何概括商品的含义? 答:可以概括为:(1)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商品是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什么是资本?研究资本有何实践意义? 答: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研究它的实践意义:在于启发我们拓宽认识和具体操作资本。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的。资本原来是货币,货币投入生产经营实现增殖就变成资本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就已存在资本。事实表明,资本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因为公有制经济同样需要投入货币实现增殖,因而,投资要作为资本来经营。 4、什么是资本循环?马克思是怎样阐述资本循环过程的? 答:企业的投资,在生产经营中离开出发点,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就叫资本循环。 从货币形式出发的资本循环过程,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形式,行使三种职能,从而体现购、产、销的统一。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第一种形式是货币资本形式,第一种职能是购买职能。在购买阶段上的企业投资,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出现,其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企业提供生产要素。通过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第二种形式是生产资本形式,第二种职能是生产出商品来。在生产阶段上,企业投资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物质内容的生产资本形式出现,其职能是力求生产出物美价廉的商品,从而使生产资本形式转化为商品资本形式。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第三种形式是商品资本形式,第三种职能是把商品售卖出去,收回成本,获取利润。 5、货币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职能? 答:货币的本质,体现在:(1)货币是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原来的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商品。只是因为这种商品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变成货币,成为价值表现最成熟的形式。(2)货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在商品经济中,货币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各个商品生产者通过交换自己的劳动产品,才得以实现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 货币的本质决定了货币的职能,主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两种基本职能。 6、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答:资本积累,广义地说包括资本主义积累和资本原始积累,狭义地说,仅指资本主义积累。(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统治地位以后所进行的资本积累,称为资本主义积累。这种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资本化。(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统治地位以前所进行的资本积累,称为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的含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发生发展过程。这一矛盾随资本的不断积累而日益

《金融学基础》平时作业(新)

……………………………………………………………最新资料推荐…………………………………………………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金融学基础》课程平时作业

第一章货币制度 一、判断题 1.被当作交换媒介的商品不一定就是货币。对 2.现金是货币,银行存款也是货币。对 3.从货币发展的历史看,最早的货币形式是铸币。错 4.作为价值尺度,货币解决了在商品和劳务之间进行价值比价比较的难题。对5.根据“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银币必然要取代金币。错 6.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对 7.货币作为交换手段不一定是现实的货币。对 8.古代实物货币与现代信用货币在执行价值储藏手段的职能上没有区别。错9.与金属货币相比较,现代信用货币不是良好的储藏价值的手段。对 10.信用货币价值稳定的基础是中央银行提供给社会公众的信用。对 二、单项选择题 1.价值形式发展的最终结果是( a )。 A.货币形式 B.纸币 C.扩大的价值形式 D.一般价值形式 2.国家纸币是指(b)。 A.由国家银行发行的纸币 B.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纸币 C.由国家认可的金融机构发行的纸币 D.由国有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 3.本位货币是(a)。 A.被规定为标准的,基本通货的货币。 B.以黄金为基础的货币。 C.本国货币当局发行的货币。 D.可以与黄金兑换的货币。 4.实物货币是指( d ) A.没有内在价值的货币 B.不能分割的货币 C.专指贵金属货币 D.作为货币价值与普通商品价值相等的价值 5.贝币和谷帛是我国历史上的(c )。 A.信用货币 B.纸币 C.实物货币 D.金属货币 6.信用货币是指(a) A.由有信用的金融机构发行的货币 B.足值货币及其代表物以外的任何一种货币 C.由商业银行发行的货币 D.在有黄金准备的基础上发行的货币 7.劣币是指实际价值(d)的货币。

资本论选读_试题合集(附答案)_练习题

《〈资本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第一部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商品 2.使用价值 3.交换价值 4.抽象劳动 5.价值实体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价值形式 8.相对价值形式 9.等价形式10.一般等价物11.交换过程的矛盾12.价值尺度13.商品的形态变化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15.人格的物化16.物的人格化17.商品拜物教18.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19.劳动力商品20.不变资本21.可变资本22.剩余价值率23.绝对剩余价值24.超额剩余价值25.相对剩余价值26.大规模协作27.生产劳动2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30.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31.资本主义占有规律32.资本主义积累规律33.资本积累34.资本积聚35.资本集中36.资本的技术构成37.资本的价值构成38.资本的有机构成39.相对过剩人口40.原始积累 二、选择题 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C 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资本论》的目的是A A.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C.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 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A 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 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B A.从具体到抽象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D.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A A.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 B.商品的资本形式 C.商品的货币形式 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 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B A.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 B.分析商品开始 C.分析劳动过程开始 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 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 A.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 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 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A A.商品的使用价值B货币C抽象一般劳动D价格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A 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 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 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 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B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无关 D.关系不确定

《资本论选读》复习题

《资本论选读》复习题 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答:(1)“生产方式”一词,马克思曾在多种意义中用过,在《资本论》第一卷所提出的生产方式主要指生产过程的“物质技术条件和劳动组织形式。”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但是只有到了机器大工业阶段,雇佣工人才完全变成了机器以致资本的附属物,资本才造成了它自己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就是研究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3)“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消费、交换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资本论》作为一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不仅要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且要研究由这种生产方式决定的并且同它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4)“交换关系”,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就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因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要研究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而且要研究流通过程中的关系,即资本主义交换关系。 2.“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的自然的发展规律。” 3.“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答: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要看到自然和社会的区别与联系。社会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起作用的,这是社会不同于自然的特点。但是,社会又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不依赖于社会意识的客观存在。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有着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对社会的研究可以像自然那样,进行科学的考察,不过方法不同罢了。所以,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体现了社会科学的唯物的辩证的性质。 4.如何理解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答:(1)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个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劳动价值论虽然是由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但他们只是一般的说劳动创造价值,并不明确什么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的伟大功绩就在于把商品的价值只归结为抽象劳动,是抽象劳动的凝结,这就是把劳动价值论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 (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只有把价值归结为抽象劳动,才能进而把剩余价值归结为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点和劳动规律。 (3)劳动二重性学说解决了政治经济学中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不懂劳动二重性就不可能正确分析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不能正确理解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地租等学说。劳动二重性的发现还为探讨资本主义一系列矛盾打下了基础。因为劳动二重性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的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金融学基础作业答案word精品

《金融学基础》形考作业1 (第一章一一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 格雷欣法则:即两种市场价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 币)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所排斥,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良币退出流通进入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就是格雷欣法则。 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基准来计算应付多少单位的本国货币,亦称应付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币为基准来计算应收多少外币。亦称应收标价法。 如果:本币盯住基本外币,汇率随其浮动,则被称为联系汇率或盯住的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18 浮动汇率:18 直接融资:30 间接融资:30 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其典型形式是由商品销售企 业对商品购买企业以赊销方式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它属于间接信用。 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即国家代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现代经济活动 中的国家信用主要表现在国家作为债务人而形成的负债。 消费信用: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个人提供的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 二、判断正错误 1 .税务局向工商企业征收税款时,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x ) 2 .我国货币层次中的M0即现钞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而是指居民手中的现钞和企业单 位的备用金。(V ) 3 .在货币层次中,流动性越强包括的货币范围越小。(V ) 4. 金币本位制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都是金铸币。(x ) 5. 格雷欣法则是在金银复本位制中的“双本位制”条件下出现的现象。(V ) 6.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汇率制度是以黄金一一美元为基础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V ) 7. 牙买加体系规定黄金和美元不再作为国际储备货币。(x ) 8. 一般来说,一国货币贬值,会使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涨,导致进口商品的价格下跌。(x ) 9?信用关系是现代经济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经济关系。(V ) 10. 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 V ) 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它属于间接信用。(

国际金融学 课后题答案 杨胜刚版 全

习题答案 第一章国际收支 本章重要概念 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指一国或地区居民与非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之和。它体现的是一国的对外经济交往,是货币的、流量的、事后的概念。 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将国际收支根据复式记账原则和特定账户分类原则编制出来的会计报表。它可分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以及错误和遗漏项目三大类。 丁伯根原则:1962年,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在其所著的《经济政策:原理与设计》一书中提出:要实现若干个独立的政策目标,至少需要相互独立的若干个有效的政策工具。这一观点被称为“丁伯根原则”。 米德冲突:英国经济学家米德于1951年在其名著《国际收支》当中最早提出了固定汇率制度下内外均衡冲突问题。米德指出,如果我们假定失业与通货膨胀是两种独立的情况,那么,单一的支出调整政策(包括财政、货币政策)无法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目标。 分派原则:这一原则由蒙代尔提出,它的含义是:每一目标应当指派给对这一目标有相对最大的影响力,因而在影响政策目标上有相对优势的工具。 自主性交易:亦称事前交易,是指交易当事人自主地为某项动机而进行的交易。 国际收支失衡:国际收支失衡是指自主性交易发生逆差或顺差,需要用补偿性交易来弥补。它有不同的分类,根据时间标准进行分类,可分为静态失衡和动态失衡;根据国际收支的内容,可分为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根据国际收支失衡时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可分为实际失衡和潜在失衡。 复习思考题 1.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账户是赤字的同时,该国的国际收支是否可能盈余,为什么? 答:可能,通常人们所讲的国际收支盈余或赤字就是指综合差额的盈余或赤字.这里综合差额的盈余或赤字不仅包括经常账户,还包括资本与金融账户,这里,资本与金融账户和经常账户之间具有融资关系。但是,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资本和金融账户与经常账户之间的这种融资关系正逐渐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资本和金融账户为经常账户提供融资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资本和金融账户已经不再是被动地由经常账户决定,并为经常账户提供融资服务了。而是有了自己独立的运动规律。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账户是赤字的同时,该国的国际收支也可能是盈余。

金融学基础作业答案

《金融学基础》形考作业1 (第一章——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货币制度:就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 格雷欣法则:即两种市场价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所排斥,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良币退出流通进入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就就是格雷欣法则。 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基准来计算应付多少单位的本国货币,亦称应付标价法。间接标价法: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币为基准来计算应收多少外币。亦称应收标价法。 如果:本币盯住基本外币,汇率随其浮动,则被称为联系汇率或盯住的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18 浮动汇率:18 直接融资:30 间接融资:30 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其典型形式就是由商品销售企业对商品购买企业以赊销方式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指银行或其她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它属于间接信用。 国家信用:就是指以国家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即国家代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国家信用主要表现在国家作为债务人而形成的负债。 消费信用:企业、银行与其她金融机构向消费个人提供的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 二、判断正错误 1.税务局向工商企业征收税款时,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x ) 2.我国货币层次中的M0即现钞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而就是指居民手中的现钞与企业单位的备用金。( √ ) 3.在货币层次中,流动性越强包括的货币范围越小。( √ ) 4、金币本位制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都就是金铸币。( x ) 5、格雷欣法则就是在金银复本位制中的“双本位制”条件下出现的现象。( √ ) 6、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汇率制度就是以黄金——美元为基础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 √ ) 7、牙买加体系规定黄金与美元不再作为国际储备货币。( x ) 8、一般来说,一国货币贬值,会使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涨,导致进口商品的价格下跌。( x ) 9、信用关系就是现代经济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 10、银行信用就是银行或其她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它属于间接信用。( √ )

资本论思考题(下 )(1)

1、什么是成本价格,它怎样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 成本价格是商品生产时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k=c+v) ①成本价格掩盖了它的不同组成部分的不同来源。 成本价格只是表明已经生产出来的这部分价值和所费资本相等,在再生产中用它来补偿所费资本的价值。它是一个资本消耗指标和资本补偿指标。因此,它不能说明自身的两部分是怎样形成的,更不能说明它的超过额——剩余价值是怎样形成的。但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成本价格具有一种假象,似乎它的两个组成部分都是从旧价值转移过来的,似乎剩余价值也是由它生产出来的。事实上,构成成本价格的两个部分是两个来源完全不同的价值要素——不变资本的再现价值、不变资本和新生产的价值的一部分可变资本。 ②成本价格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性质和区别。 成本价格的两个要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仅来源不同,它们在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同。不变资本在价值形成和增殖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量,在任何情况下都如数转移,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可变资本则由于转化为劳动力而产生了比自己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它是带来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体现着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但是资本主义成本价格范畴掩盖了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劳动力的价值转化为工资,即劳动本身的价值或价格。 2、马克思是怎样论证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 ①剩余价值表现为预付资本的增加额 a、剩余价值首先表现为所费资本的增加额,即成本价格的增加额。 剩余价值本来是可变资本的增加额,但是由于c+v转化为成本价格之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被掩盖了,成本价格只说明在商品生产过程中耗费了多少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因此,在生产过程结束以后,剩余价值首先表现为所费资本,即成本价格,的增加额。本来W=c+(v+m)这一公式表示的是剩余价值由可变资本产生;现在,公式可以由W=(c+v)+m 来表示,这说明剩余价值是由所费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成为超过成本价格的增加额,它的真正来源看不见了。 b、剩余价值进一步表现为所用资本,即预付总资本的增加额。 剩余价值不仅表现为资本家实际消耗掉的资本,即成本价格,的增加额,而且也表现为包括固定资本中未转移资本的全部预付资本——C的增加额,本来公式为c+(v+m),现在却表现为(C+v)+m。 ②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a、剩余价值首先表现为所费资本,即成本价格,的增加额。 从资本家的立场来看,他们不承认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即是有工人的劳动创造的。他们认为剩余价值来自于用资本进行生产的过程,是由资本本身生产出来的。在资本家看来,剩余价值首先表现为所费资本的产物,因为资本家首先要把剩余价值和所费资本进行比较,在这种比较上,所费资本的两个组成部分是不加区别的。因此,剩余价值表现为所费资本的两个部分共同产生的。 b、剩余价值最终表现为所用资本即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在资本家看来,剩余价值既表现为所费资本的产物,即剩余价值由预付资本中加入成本价格的部分产生;同时,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即剩余价值由全部资本产生。因为在资本家看来,所耗费的资本之所以能带来剩余价值,不仅因为它们在生产中被耗费,而且因为它们在生产中被使用。这样,资本家不仅不把剩余价值看做是可变资本的产物,也不把剩余价值仅仅看作是所费资本的产物。当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本身生产出来的时候,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

国际金融学第1次答案(1)

《国际金融学》作业集参考答案 第一讲国际收支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A 二、多项选择题 1、B E 三、判断题 1、√ 2、√ 四、名词解释 1、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在同外国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国际经济交易中的货币价值的全部系统记录。 2、自主性交易是指个人或企业为某种自主性目的(比如追逐利润、追求市场、旅游、汇款资助亲友等)而进行的交易。 3、蒙代尔分配法则:当国内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都趋于不平衡状态时,分配给财政政策以稳定国内经济的任务和分配给货币政策以稳定国际收支的任务。 五、简答题 1、“J曲线”效应是指即使在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情况下,本币贬值也不能立刻改善贸易收支,相反,贸易收支反而会进一步恶化,只有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贸易收支才会改善,这一情形用图形表示时类似于字母“J”,故称为货币贬值的J曲线效应。说明了汇率变动在贸易收支上的时滞效应。 之所以存在这一时滞效应,这是因为,在货币贬值后初期,以本币表示的进口价格立即提高,但以本币表示的出口价格却提高较慢。同时,出口量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增加,而进口量也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减少。这样,在货币贬值后初期,出口值会小于进口值,贸易收支仍会恶化,只有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贸易收支才会逐渐好转。 2、米德冲突是由经济学家米德首先提出,政府在同时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时会出现顾此失彼的冲突现象。米德认为,如果政府只运用支出变更政策,而不同时运用开支转换政策和直接管制,不仅不能同时实现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而且还会使两种平衡之间发生冲突。例如,当一国既存在失业和国际收支逆差时,若采用紧缩性的开支变更政策,虽有助于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但也会使失业问题更加严重;若采用扩张性的开支变更政策,有助于改善失业状况,但同时国际收支逆差扩大。再例如,当一国存在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顺差时,无论采用紧缩或扩张性的开支变更政策也会使得内、外部平衡发生冲突。因此,理想的选择是有效地配合合用这些政策,以期同时获得内部和外部平衡。 六、论述题 1、按对需求的不同影响,国际收支的各种调节政策可分为支出变更型政策和支出转换

资本论复习题及答案.doc

1、“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其意思是说 A.评价资本家和地主不带有主观色彩 B.地主和资本家是天生的剥削者 C.地主和资本家的经济行为只是一定经济关系的体现 D.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自然人 参考答案:A C 2、“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 B.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量决定 C.个别劳动量等于社会必要量的单个商品是该种商品社会价值量大小的样品。 D.商品的社会价值量实际上也是该种商品的平均价值量 参考答案:A C D 引文解释:“在奴隶劳动下,所有权关系掩盖了奴隶为自己的劳动,而在雇佣劳动下,货币关系掩盖了雇佣工人的无偿劳动”。(第1卷第17章) ①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剥削制度下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都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部分,但其表现形式却有所不同。②在奴隶社会中,劳动者作为奴隶,是奴隶主的财产,因而其劳动在现象上全部表现为无偿劳动,但实际上,奴隶的全部劳动中也包括了维持其生存所必须的必要劳动。因此,所有权关系掩盖了奴隶的必要劳动。③在雇佣劳动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工资因支付方式、实际运动、习惯思维等原因,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工人劳动的全部报酬。但实际上,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雇佣工人在劳动中创造的大于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因此,表面的等价交换关系掩盖了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说明下列概念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商品流通资本流通(第1卷第3章) ①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以获取使用价值为目的的流通;资本流通是以商品为媒介、以实现价值增殖为目的的流通。②共同点:第一、都有买和卖两个对立的阶段;第二、都有商品和货币两个对立物;第三、都有买者和卖者两个人对立;第四、都有三个当事人。③形式上的区别:第一、流通的次序、起终点和媒介不同;第二、货币的使用方式不同;第三、货币和商品的位置变换不同;第四、货币在流通中的地位不同;④内容上的区别:第一、流通目的不同;第二、流通内容不同;第三、流通界限不同;第四、货币体现的关系不同。⑤要点具体展开 简述生产要素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的资本形式及其作用。 ①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要素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者。②生产资料采取不变资本形式,生产劳动采取可变资本形式;③生产资料成为新产品的物质组成部分和价值构成部分,作为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吸收器;③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把生产资料的旧价值保存并转移到新产品中;另一方面又创造产品的新价值和剩余价值。 马克思是怎样论证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的影响的? ①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条件下,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的影响是:第一、资本积累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长,从而引起工资的提高和工人生活水平的改善。第二、但是工人工资的提高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性质。因为:资本积累再生产出来的仍然是规模扩大的资本关系;工人仍然从属与资本,受资本家剥削。第三、资本积累还规定了工人工资提高的界限。即:工资的提高既不能危及资本主义生产;也不能影响资本积累和再生产的进行。②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条件下,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的影响是:第一、使工人日益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第二、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使在业工人受剥削程度加重;第三、使工人阶级陷于贫困。③要点具体展开 (1)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①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一方面,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同时,将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又凝结在新产品上,形成新的价值。两者之和构成商品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不会发生增殖。要使价值增殖,只有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使工人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这个超过部分,就是剩余价值。所以,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再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这样,工人的整个劳动时间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里进行的

国际金融学习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哪个帐户能够较好地衡量国际收支对国际储备造成的压力。 A.贸易收支差额 B.经常项目收支差额 C.资本与金融帐户差额 D.综合帐户差额 正确答案:D 2、国际收支逆差会使一国()。 A.外汇储备减少或官方短期债务增加 B.外汇储备增加或官方短期债务增加 C.外汇储备增加或官方短期债权减少 D.外汇储备减少或官方短期债权增加 正确答案:A 3、如果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储备资产项目余额为380亿美元,则表示该国()。 A.增加了380亿美元的储备资产 B.减少了380亿美元的储备资产 C.该年的储备资产余额为380亿美元 D.人为制造的账面平衡 正确答案:B 4、在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该国对外证券投资记( )号,对外证券投资收益记 ()号。 A.+,+ B.+,- C.-,+

D.-,- 正确答案:C 5、国际收支反映的内容是()。 A.与国外的现金交易 B.与国外的金融资产交易 C.全部对外经济交易 D.一国的外汇收支 正确答案:C 6、国际收支中人为的平衡项目是()。 A.经常项目 B.资本和金融项目 C.综合项目 D.错误与遗漏 正确答案:D 7、如果A国允许本币贬值的幅度大于本国物价上涨的幅度,在没有其他因素干扰的条件下,你推测在一段时间内,该国的()。 A.国际收支将先好转后恶化 B.国际收支将持续恶化 C.国际收支将先恶化再好转 D.国际收支将持续好转 正确答案:C 解析:本币贬值的幅度大于本国物价上涨的幅度,说明以外币计价的出口商品的价格下降,根据弹性论思想,在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下,国际收支将先恶化再好转 8、价格-现金流动机制是()货币制度下的国际手指的自动调节机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