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农业发展概况

中国农业发展概况

中国农业发展概况
中国农业发展概况

中国农业发展概况

同学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富饶的土地孕育了宽厚仁德的民族性格,也留下灿烂的农业文明。一部中国农业的发展史,就是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的发展史。我们要学习的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况这一专题主要就是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该专题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主要讲述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情况,下部主要介绍近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在讲述这个专题的时候我们以岳麓版必修二的内容为基础,个别地方,我们将凭借教材中内容让大家仔细的体会。如果你已经准备好了,那么我们就一起走进历史的田野,看一看在涌动的麦浪下还有多少让人心醉的农业常识。上篇——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况首先,大家看到的是本节我们要学习的古代农业发展概况的知识题纲。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

古农业经济的特点代农

业土地制度发展重农政策概

关于土地兼并问题

一、农业耕作方式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直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也不例外。

早在原始社会,中国国古代的先民们就已经过向往这笔“逐水草而居”稳定的生活模式,原始农业的出现无疑为这种生活模式的产生奠定的必要的基础。但是最初的时候知识采取了一种落后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关于“刀耕火种”,大概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他和后来出现的石器耕锄区分开。在原始社会,人们对农业的认识极其微薄,他们在田野里用工具将小树砍倒,将和野草一起烧掉,然后用燃烧后的草木灰作肥料,在上面直接耕种,直接耕种就是说没有翻土之类的

耕作过程。这种耕种情况,一般是一年换一块土地。长年累月,就形成了一个以人们居住点为中心的,大体呈圆形的耕种区域。由于中国一次的土地就被弃而不种,所以人们每年向背向居住点的方向去更远的地方进行生产劳动,当这段距离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太大的消极影响后,人们就会离开自己的居住点,到更远的地方定居。这种“刀耕火种”的农业耕作方式,对于不断追求幸福的人们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

最迟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发明了耒、耜这样的农业工具。这种专门用来进行类似松土之类的农业活动的工具充分说明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初步出现了认真细致的生产操作。要说明的是,耒耜一方面是指耒和耜,另一方面它也代表着那一时期所有的农业生产工具,也就是说当时对土地的认真细致的操作远远不止翻地松土这么两个内容。

进入奴隶制社会之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方式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铁犁牛耕阶段。这个阶段是如此漫长,然而在这漫长的年月里,留给炎黄子孙的回忆和财富有十多么值得我们骄傲~一般来说,人们就是把铁犁牛耕种的铁犁定位为铁质的犁,我认为,就如同石器耕锄阶段的石器并非只是弹出的指石质的工具一样,因为当时的耒耜还有木质的和骨质的等等,所以铁犁牛耕中的“铁”应该泛指经过熔炼而出现的金属。这样的话,奴隶制社会时期青铜农具就应该证明当时已经有了朦胧的铁犁牛耕身形。当然,由于青铜器的昂贵,他很少用来制作生产工具,主要用于制作奢侈品和少量的武器,所以奴隶制社会时期还不是铁犁牛耕的主题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转型时期,铁器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人们改造以及利用自然的能力。这种既坚硬又便宜的金属让农业充满的发展的活力,2000多年的日子里,他造就了举世瞩目的辉煌,即使在工业文明的今天,仍然让我们自豪不已。

1

二、农业经济的特点

在给同学们讲述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时,我们将会把诸如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利兴修的基本情况给大家做详细的介绍。同学们在听讲的时候一方面掌握这些具体的内容,另一方面要注意,讲述这些最终是为了让大家更加清楚地认识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特点。

特点1: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在讲解这一特点时,我们主要通过让大家了解生产的社会分工来完成。

专题开始的时候,我们可能已经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生产的发展实际上是源自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大家肯定不会只满足于每天只吃小米和蔬菜,大概没一顿都希望有块肉吧,在原始社会,吃肉需要男子成群结队的除外围猎。即使是最好的组织者也未必能让每一次围猎都有所收获,后来人们想到了驯化和圈养动物,这样也就有了后来的家畜。这和我们所谈的种植业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自己都吃不饱肚皮的话,会不会再去饲养家畜,比如圈养上一大堆的猪,我想答案肯定是不会。所以家畜业的出现也就充分说明了人们有大量的富余的农业果实,这又说明什么呢,是不是说明农业已经初具规模,

随着农业的不但发展,剩余的粮食越来越多,人们就有条件进行更大规模的家畜饲养,也有条件让一部分人从农业成产中解放出来进行专门的家畜饲养工作。渐渐的,家畜饲养业慢慢的独立了出来。于是我们在中国古代的农业中就看到了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概括地说,该特点源自人们对幸福安乐生活的追求,基于种植业的不断发展,他们共同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品。

特点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在讲解这个特点的时候,我们将重点讲述农业工具的革新状况和农业生产动力的发展变化。

有了农业,也就有了农业工具。农业工具的革新由来已久,应该说生产工具早在农业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我们的教材中提到“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我的意思是说,在采集经济阶段人们就应该已经有了生产工具,当然那是十分十分简单的工具,比如一根干枯的树枝,人们用它来打落位置较高的野果,或者挖掘土壤之下的植物的块茎。原始农业出现,一些工具也就转变成了农业工具。所以我说,有了农业,也就有了农业工具。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需要,人们对生产工具的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砍砸的操作,耒耜出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包括原始农业阶段和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耒耜一直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但是,即便都是耒耜,它们也在发生变化,也有革新。最初的时候人们用的耒耜主要是石质、木制和骨质的,这种材质的生产工具对应的生存产能力是十分低下的。同学们可以想象,这些材质的工具中,大概石质的是最坚硬的了,但是掘土翻地的时候会很容易发生工具断裂的吧,如果带着工具到田里,没挖几下土工具就坏掉了,且不说直接耽误了农业生产的时间,就算是再打磨出一件石质的耒耜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要想不耽误生产,要么提前准备一大堆石质的工具,去往农田的时候抱着十几把农具,要么就得去寻找根坚硬的工具。显然,任何有智商的人都回选择后者。

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冶炼和铸造最发达的时期。青铜是一种合金,它的硬度相对于骨、木、石要高得多,但是由于产量小,十分珍贵,所以很少用于铸造农具,农具依然以骨、木、石为主。

春期后期,中国人掌握了冶铁技术。铁不但坚硬,而且产量大,可谓经济实惠,于是铁成了铸造农业生产工具比较理想的材料。铁器投入到农业生产之后便长期成为铸造农具的主体。

从上述内容中大家可以感觉到农具的革新有什么特点了吗,主要是在工具材质上进行革新。那么铁这种材质被固定下来之后呢,

刚才我们在学习耕作方式的时候,已经学习到,铁器投入到农业生产的时期,耕作方式进入到了铁犁牛耕的阶段。下面我们就从“犁”这个字上为大家进一步解释生产工具的革新。

“犁”说到底就是一种翻土工具,也许它的鼻祖就应该是耒耜了吧~战国后期,铁犁投入到农耕生产中。这个时候的犁铲伤还没有犁壁,同学们可以自己用圆珠笔当犁铲在松软的土地上划一下,你会发现圆珠笔国后,松软的土地上只是出现了一条比较清晰的“沟”,它非常细,细到与其说是“沟”不如说是线。对于播种来说是非常不方便的,因为种子要准确的放到这条“线”内比较不容易,所以还要人们拿着其他的翻土工具来扩大这条“沟”。这样就出现了重复劳动,双倍的生产力被束缚在同一耕作程序上。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这就相当于在你的圆珠笔上加了一个垂直笔杆的挡板。当你的圆珠笔在松软的土地

2

上划过,泛起的土被犁壁挡住,直到挡住的土超过了犁壁能够作用的数量的时候,这些图就会翻向两侧,从而形成了垄台。这样热们就可以通过一次操作完成翻土、灭茬、开沟、起垄的任务,也就相应的解放了生产力。教材中介绍了一部重要的犁——江东犁(曲辕犁),该犁通过改曲辕、设犁评、犁槃、犁梢,使中国的传统步犁耕具备了调节翻耕深浅、节省劳力和提高耕作速度的作用。

说到这里,也许同学能就已经感受到了农业生产工具的又一个革新规律,即侧重于构造和功能。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一点。从物理学的角度去看,我们在圆珠笔上加一个挡板,划土的阻力也就加大了。这是指一支圆珠笔而已,倘若是犁上加犁壁,恐怕阻力就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了。靠人力是没有办法拉动的,更何况像江东犁这样又在犁上增加了好多部件呢~怎么解决这个拉不动的问题呢,也许同学们已经想到了“牛力”。不错,不过并不是说牛力耕田在有了犁壁之后才出现,实际上牛耕早在春秋后期就已经出现了,当时已经有了铁犁。犁壁的出现使人力无法完成农业劳动,所以人们开始普遍的使用牛力进行耕田,于是我们学到牛耕在汉代开始得到普及。从人力耕田向牛力耕田的转变是农业生产动力的的重大变革,在于梨相结合的动力方面,畜力已经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能够想象并且投入应用的最佳动力。但在其他生产工具方面,却不是停留在畜力这个层面,类似于筒车、高转筒车之类的工具则是配备了自然力,这使得部分生产环节可以零消耗,不分昼夜的进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由此可见,农业的发展与农具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农具就象征着生产力,当生产力进步了人与人,乃至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也就发生了变化,这也正符合哲学所说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对于我们学习的主体来说,最这生产工具的革新,农业的仔细精致有了更大的进步,它包括诸如我们所说的江东犁的新功能等等。同学们看,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可不是粗糙的,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一起勤劳和智慧,在不断的发掘和创新,为了美好的生活,人们必须动手努力。

特点3:重视兴修水利

子讲解这一特点的时候,我们主要通过了解一些古代的水利设施来完成。

中国兴修农田水利的内容可以一直追溯到上古大禹治水的传说中去,其实大禹的父亲生前就是负责治水的,大于子承父业,与疏导的方式完成了治水的任务,传说还因为这一巨大的贡献当上的最高领袖。由此可见,治水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很受世人重视。实际上治水也与农业发展密不可分,现代科学认为,植物的生长需要

一些重要的条件,谁就是其中之一。对于农作物来说,水不可缺少,同样太多了也是一种灾难,于是,在靠天吃饭的古代社会里,依靠兴修水利确保农业生产就成了历代政府的一个重要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生产力突飞猛进的时期,生产力的极大进步是人们有人力,也有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就是但是的代表,其中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且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和青城山道教遗址共同构成了都江堰——青城山遗址,并被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岳麓版教材的第四页已经图文并茂的介绍了他的结构,所以这里我们就不再介绍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不只是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当时的兼并战争和争霸战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汉代经历了建国初期的休养生息之后,国家较以往更加富强,漕渠、白渠的修建以及对黄河的治理充分的说明了这一问题,也表达了当时北方农业的发展情况以及政府对北方农业的重视。

不仅使中原地区,就算是少数民族地区对兴修也是非常重视,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少数民族地区重视农业、重视兴修水利的见证。

中国古代重视兴修水利不仅体现在大规模水利工程的修建上,一些汲水灌溉工具上,例如筒车和秸槔。还应该说明的是这些工具和水利工程的作用也是多样的,除了灌溉、防洪之外,一些水利工程还兼有交通运输和加强国家地区间经济联系和维系统一的作用,例如隋朝大运河。

特点4:进行系统的经验总结

解释这个特点,我们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农书和农业理论的说明来完成。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总结的民族,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人们总结了大量的经验。通过民间的或者是官方的形式进行修书,将这些农业生产经验记录并且传承下来成了中国古代农业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重要内容,才使得农业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次又一次表现出进步。

早在《吕氏春秋》中就有关于农业的理论总结问世,当时称农业的发展受天、地、人三个因素的影响,

3

这一理论被称作是农业的“三才”理论。到了汉代这一理论被进一步发展成为力、地、时的“三才”。不管怎样更改,毕竟表达了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注重天时、地利,同时也注重农作物发育规律的思想理念。这是理论上的认识也就客观的促进了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仔细精致。不过,农学经验总结方面最有影响力的还应当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农书”,它包括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代元世祖组织编写的《农桑辑要》,元代王祯的《农书》和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农书,书中介绍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经验。“经营”一次很有深意,他表现出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的时候并不是盲目的、没有计划的,而是有序的、有目的的进行。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精神。《农桑辑要》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书中对北方地区精耕细作和栽桑养蚕技术有所重视,对于经济作物的栽培技术也相当重视,是一本实用性较强的农桑并重的农书。王祯的《农书》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是其中的《农器图谱》,占全书的绝大部分,306张插图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的重要器具,表现了生产工具的进一步革新。《农政全书》中则不仅总结了历代农业经验,而且也吸收了部分西方的先进成果,徐光启因这本书被誉为是“中国近代科学先驱”。除了上述内容之外,中国古代的农业经营理念还有很多,“尽地力”的激越耕作思想,《汜胜

之书》中首次提出的区田法,以及趋利避害等。趋利避害可能比较难理解,它指的是有害时追求小收,有历史追求大收。

总而言之,这种系统总结生产经验的特点还是很突出的体现了精耕细作的思想。

特点5:“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解释该特点主要集中在这种经营方式的形成和优缺点方面。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说到底就是一种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也是受生产力发展决定的。自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技术出现并且得到相应的推广,生产能力的提高,使得大量的生产劳动力得到解放,人们再也不需要通过大规模的简单协作来完成农业生产任务了,单一的家庭开始有能力单独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后,更是进一步肯定了土地私有制,使得“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确立了下来。此后随着生产工具的进一步改进和使用和政府重农政策扶持,小农业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大幅度提高,他们努力的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只是古代农业生产更加精致化。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实际上就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方式。这种经营方式建立在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提高的基础之上,依靠婚姻关系维系,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生产过程中,男子主要进行农业生产,女子进行手工业生产,这样基本上就能够做到家庭生产的成果基本满足自己的需要,于是其自给自足、保守、封闭的性质也就体现出来了。同时,由于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是家庭,所以这种经营模式的很难抵御来自自然的和人为的破坏,表现出了较大的分散性和脆弱性。

三、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主要描述的是关于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问题,以及附着在这种人和生产资料基础之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例如赋税。土地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和创新。

1、氏族土地公有制

在社会还处于原始阶段的时候,生产的组织性很薄弱,而且生产能力十分低下,农业产品数量少,为满足所有氏族成员的需要,产品基本上是平均分配的。这种原始生产力状况和分配制度就决定了当时的土地制度是一种原始的土地公有制,土地集体所有,集体使用,产品平均分配。

2、井田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量剩余产品出现,对这些剩余产品的私人占有也就随之出现,社会中渐渐有了贫富和阶级,社会开始脱离原始状态向阶级社会转变。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的奴隶制社会时期,土地制度上主要实行井田制,而且西周时期是井田制实施的鼎盛时期。

井田制实质上就是一种努力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我们结合井田制鼎盛时期的西周时的状况深入了解井田制。周朝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公亲贵族,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那时耕地沟洫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从西周的制度中分析,土地不得私自买卖就是说虽然封授,但是这些封授的土地依然是周王的,诸侯们只是世代享用罢了,只是拥有使用权。周王可以通过降低诸侯爵位的方式剥夺他们的土地。这就是说土地所有权依然掌握在周王手中。受封者接受了上级的封授,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此外,在贵族和劳动者之间,井田制将天地分为九块,一块居中,定位公田,九块围与其外,定位私田。劳动过程中,公

4

田中的劳动都结束了才能回私田中进行劳动。在产品的分配方面,共田生产出来的产品都要上交给贵族,作为劳动者劳动的补偿,私田中的产品有劳动者自己支配。需要注意的是井田制中的公田和私田是根据分配制度去判断命名的,而不是传

统意义上的根据土地的所有权,这也就是说即使井田中的部分天地叫做“私田”,但并不是私人所有。

春秋时期,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的飞跃使人们有时间也有能力进一步开垦荒地,加上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公主地位丧失,诸侯崛起,导致了农业生产领域中大量的公田被抛荒不种,国家的私田转化成私有田地,奴隶社会性质的贵族土地公有制逐渐瓦解。春秋时期鲁国实行了一种赋税改革,名为“初税亩”,该赋税制度在征税的过程中不问公田、私田,一律征税。这种做法虽然没有明确的说明承认土地私有,但是却默默地承认了这种土地所有权的问题,说明了土地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在争霸战争中获得胜利,纷纷进行变法革新,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土地的问题。战国变法过程中成果最显著的是商鞅变法,该变法废除了井田制度。

3、封建土地私有制

在讲述井田制发展的过程时,我们已经提到春秋时期的赋税改革实际上默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又纷纷实行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个,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秦统一后,也就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

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主要有四种,它们是封建国有土地、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封建国有土地与私有制下的土地不一样,通常学生很难区分他和君主私有土地的差别。如果从分配的角度去看,封建国有土地的产出是充入国库的,解决的是国家事务,而君主私有土地的产出则是装进荒地自己的腰包,用来解决的是皇家事务。虽然在封建社会国家是皇帝的,但是通常人们还是把国家和皇家的事物分得很

清楚,比如我们的课本在介绍秦朝中央管制的时候提到九卿的职务是主力国家和皇家事务。

关于地主私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就不叫好理解了,只要能够正确理解地主和自耕农这两个名字就可以了。自耕农就是封建社会的农民,属于被剥削阶级,而地主则适合它相对的阶级,属于剥削阶级。这样看来君主应该是最大的地主了,但是为了区分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地主与农民、封建国家与地主之间的矛盾,人们还是将君主私有土地和地主私有土地分开。由于封建国家的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结合在一起的,而且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有时候人们又把自耕农经济叫做小农经济,并且用来代指封建农业经济。

封建土地私有制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年之久,地主阶级凭借在这种土地所有制中的优势地位大肆掠夺和农民的财富,造成了严重的土地兼并和阶级矛盾。

4、封建社会的其他土地制度

屯田制和均田制也是封建社会的重要土地制度。

屯田制实质上是一种国家土地所有制度。一般认为屯田制的开创者是曹操。曹操在总结汉朝西域屯田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晚上了该种制度。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军屯是在军事驻扎地附近一军人劳动者经营农业的一种方式,有军事战争,军人裹甲上阵,无军事战争战士则开垦荒地进行农业生产,开垦的土地归国家所有,生产的粮食由国家分配。民屯则是招募流亡农民,几十人设一屯,开垦荒地,并设官管理。民屯中,土地依然是国家的,农民只享有土使用权,并按比例向官府交纳收获物。

屯田使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均田制和屯田制一样,还是属于封建土地国有制度。

公元485年,北魏统治者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利益的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均田制规定: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土地不得买卖。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受田农民必须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四、“重农”政策

我们在学习中国古代经济政策时,多学到“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实际上包括农业方面的重农和商业方面的抑商两部分,但由于在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将商业、商人看成是农业发展的重大障碍,

5

并且将两者人为的对立了起来,所以在政策上讲重农和抑商合为“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就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重视保护小农经济。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这个阶级的阶级基础是农业,而在封建社会里进行农业生产主要靠的是人力,只有将大量的农民禁锢在土地上,才能保证农业生产和稳定的国家财政收入,也可以说地主阶级剥削的关键就是牢牢抓住农民这一农业生产的劳动力。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相提出了“重农抑商”政策,此后的历代帝王都是不断的继承和发展这一政策。西汉时,汉高祖还曾经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来降低商人的社会地位。此外,对商业征收高额的税款和实行国家专卖制度也沉重的打击了商人和商业的发展,客观上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中国古代的重农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时期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的,它稳定了小农经济,是小农经济能够在一定的环境下健康持续的发展。农业的发展长大了中央集权国家的实力,这为维护多民族统一国家期到了重要作用,也为中华文明能够长久延续下来提供了物质保障。但是到了封建社会发展的末期,“重农”政策的作用就再也不是积极地了。明末清初,世界经济文明的发展潮流已经开始面向工业化,但是明清两朝政府仍然坚持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的增多虽然

体现了农业的长足发展,但是农业经济再发达,在工业经济面前还是十分落后的。“重农”最终是中国在近代落后于西方,由此引发的民族危机让这个古老的国度在一个世纪的漫长历程中饱受了沧桑。

五、关于土地兼并问题

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非常普遍的现象。它

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的

自由买卖。在封建社会,由于土地占有关系不

固定,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而且在

资本主义社会根本就没有办法从根本上予以

解决。

在封建社会中,主要成员由封建国家、地

主和自耕农组成。自耕农属于社会的劳动阶

层,需要向封建国家缴纳赋税和徭役,地主虽

然不是下层劳动者,但是也有向封建国家较难

田赋的义务,不过却拥有不劳动的特权。刚才

我们提到,由于封建国家普遍存在私有制和土

地自由买卖的现象,所以在自耕农和地主之间就会存在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它可以加剧了社会的贫富悬殊,甚至是一些自耕农被迫与生产资料——土地向分离,分离出来的自耕农会被迫向地主租种土地为生。封建国家非常清楚土地兼并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危害:一则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迅速减少,二则,在地主沉重的租佃关系下,农民不可能获得自由安定的生活,阶级矛盾的尖锐和激化是必然的事情,直至引发农民起义。不论哪一点都将给封建国家的统治带来极大的灾难。

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调节社会危机,封建国家也进行了相应的政策安排,颁布均田、限田的政策。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私有,封建统治的根基又是地主阶级,所以均田和限田的政策都是在不侵犯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基础上进行的。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均田制,我们看到均田制的实施有一个大的前提,那就是封建国家要掌握大量的无助土地或者荒地,然后利用这些国有土地对农民进行相应的均授。然而百密一疏,不根除土地私有制,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买卖,土地兼并也就不可必不免。于是在土地兼并的蚕食下,国有土地的数量越来越少,满满的不能再继续支持封建国家的均田政策,均田制也就宣告失败了。

以上也就说明,土地江并引发的社会危机必然或早或晚的引发农民起义,农民起义成功后一个新的封建国家将会建立起来。由于受到战争的洗礼,开明的开国皇帝们往往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得大量的无地农民在一次回答土地上安居乐业,形成新的自耕农,他们继续为封建国家承担赋税和徭役,也继续等待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封建社会就在这样一个循环中不断往返,形成了中国古代的易姓王朝。

练习题:

6

材料一:近来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

摘自《杨文弱先生全集》材料二:先代有限田之议,均田之制,口分世业之法,宜仿其制而乘除之,亦因时救弊之政也。

摘自《胶滨语录》材料三:徒党不下数千,始则占耕民田,后遂攻打郡县。

摘自《王文成公全书》材料四:明末李自成起义明确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

请回答:

(1)材料以反映了明朝后期那一社会问题,

(2)材料二、三是对这一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法,分别是什么解决方法,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材料四表达了农民阶级怎样的经济要求,

答案:(1)土地兼并。

(2)一种是借鉴均田制加以改良,一种是夺取地主土地。

区别:就手段而言:一种是改良;一种是暴力。就目的而言:一种是维护封建统治;一种是打

破旧秩序。

(3)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平均土地的要求。

中国农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创下了辉煌的农业文明,但是私有制的发展却使土地兼并的问题不断严重,封建政权在不断更迭中不断调节,有一天封建国家的自我调节将不能建立起一个符合社会需要的关系网络,那时候易姓王朝的轮回将会中止,新型的社会将会到来,而新社会中的农业又将以一种什么样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呢,请大家关注中国农业发展概况下篇——中国近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7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 清外历史组 考点1、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特征。 (1)、河 姆渡原始居民(南方):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使用骨、木、石质及陶质工具,其中骨器有耒、耜、锄等。 (2)、半坡原始居 民(北方):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使用石铲、石刀等工具,种植粟、麻和蔬菜,把粟加工成小米,用麻纺织麻布。 考点2、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 战国前期,铁器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生产力f生产关系) (2)、商鞅变法措施中,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考点3、知道 《齐民要术》等重要著作。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学著作;书中阐述了新发明, 即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灌溉工具一一桔槔。 考点4、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1)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措施:轻徭薄赋,以实物代替劳役 (即:庸)。减轻了农民负 担,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唐朝新式农具:曲辕犁提高了耕作效率, 筒车提高了灌溉效率。共同促进了农业发展。 考点5、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辽宋夏金时期,南方农业发展速度超过北方,南方农业发展表现如下: (1)、南方灌溉技术提高。发明了牛转翻车,修筑水闸用于灌溉 (2)、南方耕作技术提高。在湖泊江边开辟圩田,在丘陵山地修造梯田。 (3)、南方水稻产量大幅增长。著名水稻产区有苏州和湖州。 (4)、原产北方的小麦、粟、豆类在南方扩大种植。 (5)、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成为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 考点6、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元世祖忽必烈重视农业的措施: (1)、下令禁止把农田变为牧场,鼓励开荒种粮; (2)、向全国推广棉花种植技术,棉布开始成为百姓的主要衣料; (3 )、治理黄河,新开运河,使京杭大运河变直而通畅。 二、延伸:1973年,袁隆平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贡献, 他被国内外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三、提升 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现代农业示范园总体规划

现代农业示范园总体规划

目录 第一章规划背景及意义 (3) 第一节规划背景 (3) 第二节规划的必要性及意义 (3) 第二章规划区范围及基本情况 (4) 第一节规划范围 (4) 第二节基本情况 (4) 第三章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及建设目标 (5) 第一节指导思想 (5) 第二节建设原则 (5) 第四章总体布局规划 (7) 第一节园区性质、功能定位 (7) 第二节建设标准 (7) 第五章建设重点及规划布局 (8)

第一节建设重点 (8) 第二节规划布局 (8) 第六章重点项目 (8) 第一节核心示范园 (8) 第七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2) 第一节资金估算 (12) 第二节资金筹措 (12) 第八章效益分析 (13) 第一节社会效益 (13) 第二节生态效益 (14) 第九章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 (14) 第一节组织管理 (14) 第十章保障措施 (15) 第一章规划背景及意义 第一节规划背景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三农”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某县农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规划区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全县农业主产地。当前,循化农业面临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而且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显得越来越紧迫。因此,建设以“高效农业、立体农业、持续农业”为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是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导向性工程。 第二节规划的必要性及意义 一、是实现新阶段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循化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农业发展速度还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生产管理模式落后,耕作方式粗放,农业产出率低,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加工滞后,缺乏品牌,流通渠道不畅,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等情况,从而导致农业商品率低,比较效益低下,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二、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大力促进高新农业科学技术转化,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已成为推动农业经济转型、促进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技术创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 三、是探索农业产业化路子的需要

中国农业发展概况

中国农业发展概况 同学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富饶的土地孕育了宽厚仁德的民族性格,也留下灿烂的农业文明。一部中国农业的发展史,就是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的发展史。我们要学习的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况这一专题主要就是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该专题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主要讲述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情况,下部主要介绍近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在讲述这个专题的时候我们以岳麓版必修二的内容为基础,个别地方,我们将凭借教材中内容让大家仔细的体会。如果你已经准备好了,那么我们就一起走进历史的田野,看一看在涌动的麦浪下还有多少让人心醉的农业常识。上篇——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况首先,大家看到的是本节我们要学习的古代农业发展概况的知识题纲。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 古农业经济的特点代农 业土地制度发展重农政策概 况 关于土地兼并问题 一、农业耕作方式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直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也不例外。 早在原始社会,中国国古代的先民们就已经过向往这笔“逐水草而居”稳定的生活模式,原始农业的出现无疑为这种生活模式的产生奠定的必要的基础。但是最初的时候知识采取了一种落后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关于“刀耕火种”,大概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他和后来出现的石器耕锄区分开。在原始社会,人们对农业的认识极其微薄,他们在田野里用工具将小树砍倒,将和野草一起烧掉,然后用燃烧后的草木灰作肥料,在上面直接耕种,直接耕种就是说没有翻土之类的

耕作过程。这种耕种情况,一般是一年换一块土地。长年累月,就形成了一个以人们居住点为中心的,大体呈圆形的耕种区域。由于中国一次的土地就被弃而不种,所以人们每年向背向居住点的方向去更远的地方进行生产劳动,当这段距离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太大的消极影响后,人们就会离开自己的居住点,到更远的地方定居。这种“刀耕火种”的农业耕作方式,对于不断追求幸福的人们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 最迟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发明了耒、耜这样的农业工具。这种专门用来进行类似松土之类的农业活动的工具充分说明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初步出现了认真细致的生产操作。要说明的是,耒耜一方面是指耒和耜,另一方面它也代表着那一时期所有的农业生产工具,也就是说当时对土地的认真细致的操作远远不止翻地松土这么两个内容。 进入奴隶制社会之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方式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铁犁牛耕阶段。这个阶段是如此漫长,然而在这漫长的年月里,留给炎黄子孙的回忆和财富有十多么值得我们骄傲~一般来说,人们就是把铁犁牛耕种的铁犁定位为铁质的犁,我认为,就如同石器耕锄阶段的石器并非只是弹出的指石质的工具一样,因为当时的耒耜还有木质的和骨质的等等,所以铁犁牛耕中的“铁”应该泛指经过熔炼而出现的金属。这样的话,奴隶制社会时期青铜农具就应该证明当时已经有了朦胧的铁犁牛耕身形。当然,由于青铜器的昂贵,他很少用来制作生产工具,主要用于制作奢侈品和少量的武器,所以奴隶制社会时期还不是铁犁牛耕的主题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转型时期,铁器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人们改造以及利用自然的能力。这种既坚硬又便宜的金属让农业充满的发展的活力,2000多年的日子里,他造就了举世瞩目的辉煌,即使在工业文明的今天,仍然让我们自豪不已。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国务院关于印发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国发〔201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二○一二年一月十三日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指导全国“十二五”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 (一)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更加坚实。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大幅增加农业投入,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粮食连续八年增产、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棉、油、糖生产稳步发展,“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物质装备条件显著改善,科技支撑能力稳步提高。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农业“走出去”取得新进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连续八年增幅超过6%。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为满足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更加有利。“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机遇难得。一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引领推动作用将更加明显。工业化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改

2021年现代农业园区简介范本

大荔尊天现代农业园区简介 大荔尊天现代农业园区位于朝邑镇平罗村,由陕西省尊天农业有限公司211年投资建设,园区规划面积5亩,计划投资9亿元,利用5年时间,建设三个产业板块(大棚冬枣、温室冬枣、温室瓜菜),四大功能区域(标准化生产区、标准化养殖区、休闲生态区、物流中心区),是一个种养结合、生态发展的现代农业园区。 园区按照政府扶持、企业主导、市场运作、农民参与的原则进行经营,目前已投资6万元,以整村推进的方式,流转土地18亩,建成了6亩日光温室示范园、8亩大棚冬枣示范园,完成了园区道路绿化、硬化、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 园区按照“企业+基地+市场”的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生产绿色、有机设施瓜果为目标,大力推广土壤脱毒技术、植物全营养技术、富有机硒技术,以及集约化穴盘育苗、一网一板防虫、秸秆生物反应堆、水肥一体化、病虫绿色防控等生态栽培技术,注册了“尊天”牌商标,园区年总产值达25万余元,园区全面建成后,收入达5亿元以上。 园区借助地域资源优势,将现代农业、美丽乡村、湿地公园相结合,加快三产融合发展,建成了无土栽培观光区、精品花卉展示区、瓜果采摘体验区等多个观光农业景点,带动了休闲旅游观光发展,已形成了一产带动三产的立体发展格局,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按照“互联网+农业+旅游”主题,在园区内建成全省首个集科技示范推广、产业融合发展、产品信息交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场馆类农业基地——大荔农展馆,展馆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为主题,通过全县农业发展规划现状,现代农业看大荔、三产融合、智慧农业、行政创新、农业新技术及特色农产品等展区,以多媒体、沙盘、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全方位展示了大荔农业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和美好远景,截至目前,园区累计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随着园区不断建设与完善,形成一个集现代种植、休闲体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大观园,实现农村的城市化、农民的职业化、农业的现代化。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1.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2. 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它的青春美。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从农业经营模式看 中国目前大多数地方仍然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尤其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这是中国上个世纪制定的政策,一直延用至今。无可否认,这种政策在制定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这种模式因为其经营的灵活性不足和低效性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走向困难。 这就要求农业的经营策略要全局考虑,制定合理的生产结构,并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及时改变生产的品种和数量,经得起市场的跌宕起伏。而小农经济经营模式下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根据目前市场行情来决定生产什么,而且产品非常单一,结构很不合理。这样可能在短期内收益会比较明显,但是由于盲目的大量的生产,该产品的市场很快出现饱和,价格迅速下降,收获不到好的收益后,营者们只能又再投入大量的资金去经营新的目前市场上走俏的产品,再次走上追逐—>失利—>转营的怪圈(其实转营也不一定就能获得好的收益,因为农业的生产周期通常比较长,等到转营后有产品产出是时候那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市场了)。这严重影

中国建国后农业发展概况

天空之城 可做一页引言 农业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 以有生命的动植物为主要劳动对象,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取得动植物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农业包括的范围也不同。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或农作物栽培业;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有的经济发达国家,还包括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的前部门和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后部门。现阶段,中国农业包括农业(农作物栽培,包括大田作物和园艺作物的生产)、林业(林木的培育和采伐)、牧业(畜禽饲养)、副业(采集野生植物、捕猎野兽以及农民家庭手工业生产)、渔业(水生动植物的采集、捕捞和养殖)。 根据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农业可分为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近代农业指手工工具和畜力农具向机械化农具转变、由劳动者直接经验向近代科学技术转变、由自给自足的生产向商品化生产转变的农业。现代农业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现代生产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农业的根本特点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受生物的生长繁育规律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产品大多具有鲜活性,不便运输和储藏,单位产品的价值较低。中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农作物类型和作物栽培制度都不相同,从一年三季、一年二季到一年一季,区域间差异十分显著。按地理、气候条件和栽培制度的不同,可分为热带农业、亚热带农业、温带农业和寒温带农业;从东南沿海到西北高原,随着自然条件和资源类型的变化,又可分为农区农业、半农半牧区农业和牧区农业。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切非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要受到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制约。 中国农业发展最基本的问题在于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力水平落后。因而改变落后的生产条件和环境,大力加强农业基本建设,就是解决发展问题的一个最基础最关键的任务. 三年困难过后,党中央把农业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领导农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方针,发扬战天斗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开展了一场持久的以全面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为目标的群众战争。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用了十五、六年时间,使中国农业生产状况发生了历史的改变 其主要成就是: 1、完成了对大江大河的治理,基本上控制了水患,变水害为水利 几千年来农业都是靠天吃饭,洪涝和干旱是威胁农业安全的最大的自然灾害。为此,从50年代初,在毛泽东关于“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等一系列号召下,就开始对一些水患严重的江河进行治理,并结合兴修水利。至60年代,各地治水规模和投入进

农业园区规划与管理

名词解释 1.农业园区:农业园区就是在农业科技力量较为雄厚、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城郊和农村,划出一定区域,建设以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为基本功能,兼顾展示示范、休闲观光、辐射带动、教育培训、技能创新等功能的综合实体。 2.规划:指选择、设定未来的某一时点的目标,相对于那时的目标对比现实状况,在明了二者间的关联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手段,使现实向目标发展,趋向于、接近于目标。 3.区域规划:在一定地域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空间布局的未来发展进行的总体战略部署。 4.前向效应:是指某个产业出现后,其产品能作为其他产业的原料供应,促进产业的延伸和发展。 5.后向效应:是指某个产业出现后,引起对原料其他产业产品的而需求,刺激原料产业的萌生和发展。 6.总体规划: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和布局。 7.农业园区建设可行性分析:可行性研究理论在农业园区开发中的应用,主要是农业园区建设前期对拟建项目的技术、经济、安全及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与分析论证,以确定该项目是否可行,为投资者或政府部门提供可靠的依据。 8.田成方:从田块平整的技术要求、方便田间管理及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效率等因素出发确定田块的大小及长宽比,建设规范化田块。 9.渠成网:渠道的建设标准为三面光渠道的两侧及沟底用水泥浇平或砌石后用水泥勾缝,同时建好涵管、闸等配套设施。渠道的总体布局按主渠中间、支渠两侧的原则,保证每块田都能排灌自如。 10.路成行:农业园区内机耕路的布局按主路中间、支路两侧的原则。主路要保证大中型农业机械能顺利会车,主路的净宽一般要求在6m以上,支路要保证大中型农业机械进出顺畅,净宽至少在3m以上。机耕路的建设标准为路基两边砌石,路面硬化,同时建好农机下田墩。 11.观光农业园:一个具有多重功能的系统,是一个在特定的区域内建立起来的以农业为背景,以农业、自然与文化资源为主要开发内容,以城市居民的观光、休闲、娱乐和青少年教育为服务对象,开发各具特色项目的有明确空间范围的农业园区。 12.企业战略管理: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13.激励:就是为了达到企业目的,通过满足员工的生理、愿望、兴趣、情感等需要,有效的启迪员工的心灵,达到挖掘员工潜力的管理手段。 14.现代企业制度: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规范和完善的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股份有限公司为重点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一种新型的企业制度。 15.竖向规划设计:综合利用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因坡就势合理地进行道路布局,建筑、各类公共服务设计、绿地的组织以及地面水的排除。 填空 1.现代农业园区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展示示范功能;生产加工功能;辐射带动功能;培训教育功能;休闲观光功能;技术创新功能.。 2.现代农业园区的特点是什么?新设施;新品种;新技术;新功能;新机制。 3.试述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发展遇到的关键问题有哪些?①立项问题②硬软件建设③人才问题④科技含量⑤园区特色 4.农业园区规划的工作程序是什么?委托规划→调研阶段→设计阶段→方案优选→方案实施 5.总体规划中如何确定农业园区的综合效益指标?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生态效益指标 6.农业园区的内部交通按功能、等级可分为哪几种道路?①主路②支路③人行道④园务路 7.农业园区的服务设施按功能和行业习惯分为哪几个类型?旅行、游览、饮食、住宿、购物、娱乐、保健和其他。 8.农业园区的绿化形式有哪几种?水平绿化;草坪;垂直绿化;水体绿化;防护林绿化 9.农业园区的景观特征是什么?多功能;生态性;地方性;主题性 10.根据示范型农业园区的三区布局理论,核心区的先进技术和农产品生产模式通过什么方式扩散到示范区、辐射区的?答;①整体模式的扩散。②类型的扩散。③方法的扩散。 11.观光农业园区的布局形式常有围合式、中心式、放射式、制高式、因地式等几种。 12.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13.区域规划的特点①目的性②前瞻性③动态性④综合性⑤战略性⑥地域性。 14.如何进行农业园区评价?经济效益评价;社会效益评价;生态效益评价 问答题 1、目前我国农业园区规划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答:立项问题,硬软件建设问题,人才问题,科技含量问题,园区特色问题。 2、农业园区规划一般有几个层面?每个规划层次的主要规划内容是什么? 答:农业园区规划一般有区域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三个层次。 农业园区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①区域的基础情况搜集;②综合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总体要求和农业发展总体要求以及区域特殊的条件,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农业园区的发展目标;③进行区域产业分区;④制定农业园区区域规划方案;⑤修改,评审。

浅析近代中国农业技术创新与需求

近代中国农业技术创新与需求初探 [摘要]本文从现代化的视角提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三元结构理论,并用它分析近代中国农业科技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变迁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了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变迁所引发的农业技术需求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技术创新;三元结构;技术需求 Moderniz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A Tripartite-structure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System —A Brief Discussion on Relations Between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and the Requirement of Technology in Modern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a model of tripartite-structure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system is made to analysi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change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circumstances. It argues that the requirement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voked by the variance of the societ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system. Key Words:modernization;agricultural innovation;tripartite-structure;requirement of technology 一、引言 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是整个中国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创新的路径是由中国现代化的特点和进程决定的。因此,要分析近代以来的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或农 1

农业的发展了历史

中国农业发展史 食物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农业是以食物生产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因此,农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迁。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始 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初步发展。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时代,原始农业也逐渐向粗放农业转变,为后来农业的长足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农业的起源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当时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 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 威胁。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 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表明,黄河中 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 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此外,还表现有猪、狗、鸡的遗骸,说明当时 已经形成农牧混合型农业经济。其后的仰韶文化以及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 和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均表明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为以水稻种植为特色的原始水田农业的发展创 造了条件。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是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距今已7000多年。在这里发现有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遗存,厚20~50cm,此外还发现大量的石斧和骨耜。在相距不远、年代与之相近的桐乡罗家角遗址中还发现籼粳栽培稻并存。这些说明长 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摇篮(图)。其后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 化都是这一传统的继续。 南方地区农业起源较黄河、长江流域相对为晚,较典型的代表有广东曲江的石峡遗址、云南白羊村遗址和福建昙石山遗址,距今5000至3000年。河北、内蒙古及东北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精)

中国农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突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农业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农业、高原夏菜、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中国农业的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不难看出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因此,21世纪中国农业将要经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问题。20世纪末,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强有力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形势一直保持旺盛势头[1]。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自1999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非农产业发展迅速。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1/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现代农业园区规划案例精选

该书介绍了国内外不同类型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情况,分不同类型收录了以畜牧业、加工业、种植业等为龙头的农业园区的成功规划案例,对农业规划工作者、园区管理决策者等都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现代农业园区规划案例精选》从中精心挑选了九种类型16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将其分类汇编成册,供读者参考与借鉴。这些案例涵盖了东、中、西部不同区域,囊括了种植类、养殖类、加工物流类、休闲观光类、产业融合类、科技类、生态循环类、区域农业示范类和其他特色类等九个大类,包括了国家、省级和地市级等不同层级认定的农业园区。上述归类出的不同案例,并不表明园区仅有该类属性,只是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案例中比较突出该类产业为主、重点发展而已,其实大多数园区都呈现为多业融合、复合发展的格局。 书名 现代农业园区规划案例精选 作者 朱绪荣 ISBN 27568 类别 农业 页数 358 定价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1日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内容简介 《现代农业园区规划案例精选》由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作者:朱绪荣[1] 图书目录 种植类园区规划案例 大田作物种植园规划案例 ——河北省固安县某现代农业示范园总体规划 大田作物种植园规划案例 ——安徽省芜湖市某现代农业示范园总体规划 设施农业园规划案例 ——内蒙古某高效农业示范园总体规划 林果种植园规划案例 ——山西省晋城市某花卉产业园总体规划 林果种植园规划案例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某柑橘产业园总体规划 养殖类园区规划案例 畜牧养殖园规划案例 ——广西某现代农牧示范园总体规划 水产养殖园规划案例 ——山东省济宁市某现代生态渔业养殖园总体规划 加工物流类园区规划案例 农产品加工园规划案例 ——海南省海口市某农产品加工园总体规划 农产品物流园规划案例 ——陕西省眉县某猕猴桃物流园总体规划 休闲观光类园区规划案例 休闲观光农业园规划案例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休闲观光农业园总体规划 休闲观光农业园规划案例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某休闲观光农业园总体规划 产业融合类园区规划案例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案例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总体规划 生态循环类园区规划案例 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园规划案例 ——河北省威县某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规划 科技类园区规划案例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案例 ——辽宁省阜新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 区域示范类园区规划案例

中国农业现状及发展策略(底稿)

中国农业现状与发展策略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了实现我国经济腾飞及综合实力的提高。我国一直在探索农业发展道路,并在农业科技、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现代中国农业在社会、经济和生态等方面存在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我国农业发展必须确定明确的目标,选择适合我国实情的农业发展模式,最终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 现状: 自1978年中国率先在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中国的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已基本摆脱了短缺状况。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5亿吨增加到了目前的5亿吨以上,已经实现了总量大体平衡,丰年略有节余。(2)农村废除了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人民公社制度,普遍实行了以农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经营体制和村民自治的社会体制。(3)基本上废除了由政府统一定价、实行国家计划收购、配给性销售的农产品流通体制,除粮食外,其余的农产品目前都已实行由市场定价、自主流通的体制。(4)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农村已有1.2亿劳动者在乡镇企业中就业,乡镇企业的生产总值已占农村社会生产总值的65%以上。(5)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978年仅为134元,到1999年已提高到2210元。绝大多数农民摆脱贫困。5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物质投入的增加,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结束了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了22%的人口,而且使农民生活从温饱迈向了小康,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的国际地位。 但我国目前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

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对于农业的发展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产业的发展状况在世界上仍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水平,目前我国已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工业化发展达到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继续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看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应该正确认识现代农业的含义,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运用和发展它。 一、现代农业的内容 现代农业是指以物质和能量的开放式循环为特征,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的基础上,市场化运行、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且中低产田占到耕地总面积的2/3以上。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不足总数的5%,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8,仅相当于国内第三产业的1/4。中国农业不仅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还需要满足不断增加的工业原料的需求。据统计部门估算,中国粮食需求每年增长40亿-50亿千克,而土地资源的约束必将更加突出。与此同时,中国农业还承担着实现农民增收、确保食品安全、维护生态

第三章 近代中国农业发展概况

第三章近代中国农业发展概况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一直以来都受到社会重视。李嘉图曾经说过“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两者的结合造就了最初的财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积累又为工业提供了第一桶金1,哺育了工业的发展。工业发展起来后,工业才为农业的发展的提供各种农业资料,如工具、化肥,反哺了农业发展和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彼此转化的过程,各国情况不一样。中国从建国以来确立重工业发展战略,到2003年才基本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花了半个多世纪,农村基本上就是中国其他经济改革成本的转嫁领域,自然就引发了“三农”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本章就历史上中国农业发展、政策变化的过程,以及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的“三农”问题的由来及其解决方式作一简单的介绍和讲解, 一、中国传统农业的简单回顾 根据科学研究,大多数人都认为人类最初发源于非洲,然后向外扩散,形成了当今全球的人类分布。在此扩散过程中,最初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几大河流的冲积平原上形成了四大文明古国,以农业为核心发展起来,但随后的发展过程,这些文明古国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等级结构,由此导致该社会的经济发展很难越出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之外,出现了长时间的社会发展内卷化趋势,无法依靠自身的优势过渡到工业社会,反而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走向衰落或消亡。为什么会这样呢?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看法,比如以中国和西方对比而言,比较典型的有如下六种观点:韦伯的宗教决定论2、布罗代尔的技术决定论3、彭慕兰的资源决定论4、沃勒斯坦的国际剥削论5、麦戈伊的文化决定论6、诺斯的制度决定论7。如此错综复杂的解答,至今仍然没有得到令人一致认同的答案。对此,我们就从中国农业发展过程入手,看看中国农业为什么在发展到顶峰之后,没有转入工业的发展。 1.农业的产生发展过程 中国农业的发展最初可以追述到女巫时代,随着家内劳动的女巫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发现农业后,人类逐步脱离了以狩猎为主的游离生活,过渡到母系氏族,在水草丰盛的地区定居下来,开始了稳定的农耕生活,农业产生(伏羲),到神农确立。 随着农业从狩猎中分离,人们的生活不再像以前那样游离不定,完全受制于自然环境。从战国到隋,中国传统农业在北方形成,当时的亩产量也由战国中晚期的216市斤提高到西汉末年的264市斤。隋朝到元代,随着北方民族大量南迁,传统农业也由北向南传播,到元时,农业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此时,农业亩产量有了明显提高,仅在宋朝时便达到了309市斤左右。明清时期传统农业在全国范围内的持续发展和日趋完善,农业产量也由明朝的亩产量平均346市斤,提高到清中叶的367市斤8上下,产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伴随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由于能够为工业等提供不断增加的原料,到明朝中后期开始在苏浙一带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农业税制的沿革 随着农业发展、人们定居,和受到自然、地区等因素的约束,政府对农业的政策也逐步发展起来。到西周时,出现了“食府”,专门针对贫困人员的赊借制度,以维持社会的稳定; 1各国实行资本积累的方式不一样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在资本主义起步时,采用海外殖民、贩卖人口、土地改革等方式取得第一桶金;而对于广大后发展国家来说,他们基本只能依靠农业积累来完成。 2[德]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法]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发展动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4[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5[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 6[英]威廉·麦戈伊:《文明的五个纪元——以五个文盲划分世界历史》,山东书画出版社2004年。 7[美]道格拉斯·C·诺斯等:《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99年。 8亩产数字来自吴慧的《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第195页,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

中国农业发展概况(一)

---------------------------------------------------------------范文最新推荐------------------------------------------------------ 中国农业发展概况(一) 一、中国农业资源概况 二、中国农业发展的巨大成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和剥削,农业生产发展极为缓慢,生产水平十分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农业生产全面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经过几十年努力,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和绝大多数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许多主要农产品总产量跃居世界前列,人均占有量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市场供给充足,告别了全面短缺的状况,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可以说,中国创造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跨越的世界奇迹。 在总量增加的同时,农产品品质改善,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均衡供给 1 / 20

能力增强。据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考察团对日、韩、香港的调查,我国出口蔬菜的农药残留超标率约为0.4%,达到国外对残留标准的要求。事实证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有保证的。 (二)农业科技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农业装备水平明显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农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技术与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特别是以现代科技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使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稳步提高,部分领域已经跃居世界先进行列,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已达到42%。 农业科技不断取得积极成果。据统计,仅1988年以来,全国共取得各类获奖农业科技成果两万多项,其中国家科技奖励成果773项。特别是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迅速,基因工程、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单倍体育种及其应用研究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航天育种、杂交水稻和油菜的研究与利用,动物疫病、基因疫苗、动植物的营养与代谢、生物反应器等方面的研究,都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成效显著。从9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种子工程”,共推广新品种1200多个,其中优质高产多抗品种411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遥感技术在农业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灾害监测与损失评估及产量评估等方面广泛应用。农业遥感技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