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它是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审美现象,在创作过程中即已发生,最终凝结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属性,从而成为人们辨识不同作家的标记。它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文体成熟的标志。

文学风格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以及文学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等领域的关系,乃至涉及传统和外来文学的影响和革新等诸多问题。因此,研究文学风格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一节风格的概念

一.风格的诸种理论

1.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

(1)理论内涵:

着眼于从作品的外在形式所呈现的特色来理解风格,认为风格就是一种言语形式。(2)代表人物:

A.在东方,14世纪印度的毗首那他认为,风格只是连缀词句的特殊形式(《文镜》)反对8世纪伐摩那的“风格是诗的灵魂”(《诗庄严经》)的说法。

B.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的高明就是风格。他在《修辞学》一书中,详细讨论了体现风格的语言表达问题,如妥贴恰当,节奏,隐喻等,在《诗学》中,他同样只从修辞学的意义上探讨悲剧的风格。

亚里士多德从外部形式和修辞学角度理解风格的观点在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发展出了风格是“思想的外衣”的说法。

C.17世纪的英国学者,作家德莱顿认为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而风格如这外衣的独特款式。

18世纪,英国著名作家斯威夫特在《给某位后来任圣职的青年绅士的信》中说:风格就是“恰当场合的恰当的词”。

这种说法19世纪就遭到批评,人们认为语言和思想是无法分割的。

D.20世纪语言学家依然持有这种观点。

瑞士语言学家巴依认为,风格是“给予一个已决定的意义加添的选择的附加物”。这里所说的“附加物”也就是“思想的外衣”的特别款式。有些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结构不同造成风格不同,而传达的信息几乎相同。

美国学者阿伯拉姆在给风格下定义时指出:“风格是散文或诗歌的语言表达方式,即一个说话者或作家如何表达他要说的话。”

(3)评价:

由于风格最终是以言语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因此从外部来研究风格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尽从外部研究又是不够的,把风格仅仅归结为形式更是片面的。文学风格的形成有着深刻复杂的内在根源,风格的呈现也是由内及外的。

2.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1)理论内涵:

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的风格联系起来。这在中外都有相似的理论而且十分丰富。

(2)代表人物

A.西汉司马迁根据“诗言志”的观点评价《离骚》的风格,认为它文约辞微,意旨深远,与作者屈原高洁的志向密切相关。

B.扬雄提出“文如其人”284页。

C.魏晋南北朝,曹丕以“气”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轻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气”在当时是一个流行的概念,指人的气质,气度,襟怀,才性。曹丕把“气”与“体”相联,以文气论文体和风格,品评当时的作家作品。风格的概念最早出现于汉魏,起初称为“体”但不是用来品文,而是品人,即评价人的体貌,德性和行为特点。

司马迁的“志”,扬雄的“情”,曹丕的“气”,都是作为风格的内在根据提出来的,涉及作家的禀赋和创作个性的方方面面,只是他们分别从一个侧面来强调人格志向,审美情趣,个性气质对文学风格的决定作用。而刘勰则把三者整合丰富,以专论的形式充分阐述了作家的创作个性对文学风格的形成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D.瑞士著名美学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把艺术表达方式的不同也即风格的不同最终归结为气质,性格等主观条件的不同。他有这样一段文字:四个画家一同外出画风景,都决定要画的于自然不失毫厘,但成功的四幅画却截然不同,就如四个画家有截然不同的个性那样,述者由此得出结论,根本不存在什么客观的视觉,人们对形形色色的领悟总是因气质而异的。

e.在西方,而后在中国,都广为流传过一句名言:“风格即人”。出自18世纪法国博物学家,文学家布封289页。

(3)评价:

从主体角度来考察,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无疑是必要的,但如果只看到内心表现的一面,忽视外在表达的一面,对风格的理解同样会陷入泥沼。

3.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所呈现的特色。

(1)理论内涵:

从作家的内在个性与表现对象的结合以及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观点来理解风格,防止顾此失彼,强调有机整体性,是一种比较接近实际的解释。

(2)代表人物:

A.刘勰较早地从有机整体性的角度指出风格是作家的内在个性与外在形式的结合。《文心雕龙·体性》285页。

他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感于外物而以文辞形于外的结果,作者的创作个性和思想感情都是内在隐含的,只有通过文辞形式才得以外化显露。

B.在西方,一部分具有辩证思想观点的理论家都倾向于从主客体统一,内容形式统一的观点来理解风格,而反对不顾表现对象和文体规定性一味张扬个性,认为那不是风格而只是作风。

a:真正的风格应是适应“主题本身及其理想的表现所要求的”“如果作者只顾表现自己而不顾描写对象,这不是什么独创性,而是作风”。290页。

b.歌德,把艺术分成由低到高的三个等级,即单纯的模仿,作风和风格。认为唯有风格才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他指出:“单纯的模仿以宁静的存在和物我交融作为基础,作风是以灵巧而精力充沛的气质去攫取现象,风格则是奠基于最深刻的知识原则上面,奠基在事物的本性上面,而这种事物的本性应该是我们可以在看得见触得到的形体中认识到的。”

c.马克思290页。

在以上诸种理论的基础上,我们给风格下定义287页。

二.风格与创作个性

1.创作个性的概念: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的性格特征。

2.影响创作个性形成的因素:

(1)世界观尤其是审美观,

(2)艺术才能即艺术发现和艺术表现的能力,

(3)气质禀赋,

(4)客观的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杜甫的“沉郁”来自忧国忧民,鲁迅的思想及犀利,尖锐,冷峻的杂文风格显然与他们各自所处的社会历史密切相关。

(5)一定时代的社会心理和审美趋向。余华

3.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的差异:

(1)(范围不同)日常个性人皆有之,但创作个性只在创作实践中才有。并且创作个性并非日常个性的延伸。

创作个性并非人皆有之,它是在创作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来也没有从事过创作的人,无所谓创作个性,充其量只有说创作潜能。

文学史上部分作家的生活习性和他的精神气质的个别特征与他的创作性质存在差异的事实。如拜伦在生活中从来不妥协,不顾什么法律,却终于在创作上服从最愚蠢的法律即“三一律”。歌德对拜伦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日常个性和人格缺陷提出了种种批评“假如他懂得怎样接受道德方面的约束,那多好!……”却对他的创作个性和成就给予充分的肯定:“但是他在创作方面是很成功的,说实话,就他来说,灵感代替了思考……他做诗就像女人生孩子,她们用不着思想,也不知怎样就生下来了。”

拜伦“放荡不羁”的日常个性和“柔顺”的创作个性,人格上的缺陷和创作上的天才,证实了文学中个性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个性。

(2)(性质不同)日常个性是作家在世俗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习性,是他在实存世界中的存在方式,而世俗生活总是为实用功利目的所困扰;创作个性是作家在精神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习性,是他在虚拟世界中的存在方式,往往具有审美的超功利性。

(3)(来源不同)日常个性一部分来自先天的遗传基因,一部分缘自后天生存环境中的习得;创作个性是在前者基础上,进一步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体现在作品中的个性特征。

三.风格的多方面表现(风格与话语情境)

1.风格与语词运用

在能体现风格的诸种因素中,语词的运用是最能区别不同风格的一个因素,所以我们把语词作为表现风格的第一要素。但我们这里说的语词并不是指现代汉语中所说的语词的概念,而是指语言格调。语言格调是作家通过其作品的全部语言材料显示出来的别具一格的基调。

比如比喻,在不同作家手里会产生不同效果。同样描写老女人的脸,赵树理比喻三仙姑涂了粉的老脸如“驴粪蛋上下了霜”;张爱玲在小说《鸿鸾禧》中比喻娄老太太的脸是“团白脸,像小孩子学大人样捏成的汤团,搓来搓去,搓得不成模样,手掌心的灰揉进面粉里去,成为较复杂的白了。”;老舍在《二马》中说一个英国老太太的脸太胖,是这样写的:“老太太的眼泪在脸上横流,脸上肉太多,泪珠不容易一直流下来。”赵树理的本体与喻体很容易引发相似的联想,贴近农村生活;张爱玲的比喻则好像把两个距离很远的事情放在一起作比较,并且体现她特有的比喻的物质化,行动化的特点。老舍夸张有戏剧感。

老舍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中说得明白:

我认为(文学的)民族风格主要表现在语言上,除了语言,还有什么别的地方可以表现它呢?你说短文章是我们的民族风格吗?外国也有,你说长文章是我们的民族风格吗?外国也有。主要表现在语言上,外国人不说中国话,用我们自己的语言表现的东西有民族风格,一本中国书译成外文就变了样,它只能把内容翻译出来,语言的神情却很难全盘译出。

这里将语言的言语民族风格通俗化地解释为“语言的神情”,可见汉语的言语民族风格并不是汉语的语言体系本身,而是它的实现,是语言实现中表现出来的“语言的神情”。下边看高尔基《母亲》中一段话的两种汉语译文:

A每天,当工厂的汽笛在郊外工人区的充满了煤烟和油臭的空气里颤动和呼喊起来的时候,和这种呼喊应和着,从那些陋小的灰色屋子里,仅仅使肌肉恢复疲劳的睡眠时间都不能

得到的人们,摆着阴暗的脸色,好像受惊的螳螂一般似的望着街上走去。(新文艺出版社1955年译本)

B.每天,在郊外工人区上空,在充满了煤油和油臭的空气里,工厂的汽笛颤动着吼叫起来,一听见这声吼叫,那些睡眠中还没有使肌肉恢复疲劳的人们,脸色阴森森的,好像受惊的螳螂似的就从那陋小的灰色屋子里走到街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译本)这两种译文,应该说都将原文的意思译出来了,也许前一种译文更“忠实”于原文,更透露着外国味,但后一种译文比较切近汉语的表达习惯,后者显然优于前者。

关于语词的第一要素这个问题在中国文学发展中曾得到印证:

梁启超当年在设计“诗界革命”时,曾有一个演变过程。开始,他设想要有“新意境”,“新词句”与“古风格”。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发现了难以克服的矛盾:所谓“新词句”,即是不仅要吸收新名词,而且要引入新句式,在语法结构以致内在思维方式上进行根本的变革,还要打破传统诗词格律,这些与保留古风格的要求显然是背离的。于是他改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语词的独特风格是在作家个性基础上匠心独运的结晶,非模仿可成。正是语言运用的独特方式和技巧,鲜明地表现着作家的艺术修养,创造才能和对语言感情色彩,节奏韵味的追求。读者往往凭着作品的语言特色,就可以辨别出是谁的作品,把握不同作家作品的风格特色。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其语言运用特色都十分鲜明:

李白在遣词造句上富于奇特的想象“狂风吹我心,西撼咸阳树”;“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超常的夸张“燕山雪花大如席”“一风三日吹倒山”,高度的虚拟“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在语言节奏上则奔泻急促,迸发突进,气势磅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凡此都显示了豪放的风格特色。

杜甫的诗在遣词造句上则重精细的写实“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鲜明的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尤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紧密地结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在语言节奏上,则回旋舒缓,跌宕顿挫,凝重深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显示出沉郁的风格。

2.风格与体裁选择:

体裁与风格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往往不同风格的作家总喜好选择最能体现其风格的体裁。

19世纪德国语言学家文艺理论家威克纳格将作品的风格分为“想象的风格”,“智力的风格”和“情绪感染的风格”。就是从文章体裁的角度进行的划分。

3.风格与结构安排

赵树理:吸取民间艺术的优秀传统,一般都是“从头说起,接上去说”,“用保留故事的种种关节来吸引读者”,小说中的情节有头有尾,连贯性强,在故事展开上有伏笔,有扣子,人物的心理刻画都围绕这个“扣子”展开。

柳青:喜欢选择富有时代特色和政治意义的情节,笔酣墨饱地加以铺陈和描述,努力探索和展示新人物内心世界的理想光辉。

4.风格与形象塑造:

题材和人物形象的一贯性以及主题选择的一贯性都是风格的具体表现。如鲁迅,池莉,老舍,

四.风格的特性:

1.独创性

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艺术独创性,独创性是文学风格最突出的特征,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无不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风格的独创性与作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自觉

的艺术追求是密不可分的。

2.稳定性

由于一个人的个性一旦形成,就不易发生变化,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所以由创作个性所引起的风格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发生变化。

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如郭沫若早期的诗歌和解放后的诗歌相比,从对现实的态度和表现思想的方式上,有了明显的变化。对此陈毅作过对比描述:我早年读过你的诗集《星空》,《天上的街市》那首诗曾引起我的同情,现在读你的新作《五一节观礼之夜》,引起我的回忆,我的对比,我的共鸣。以前你从人间想到天上,现在你从天上想到人间。这不是你故意颠倒,而是几十年的人间改造有了分晓。……

3.多样性

首先,从主观上讲,是因为作家的创作个性各个有别,创作个性的不同也就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风格。

其次,还有客观原因:

(1)表现对象不同:题材不同,即使同一个作家也会显示出不同的风格。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和“床前明月光”。

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訾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

(2)读者的不同需求。

第三节文学风格的形态

主要掌握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及各类风格的特点。

一.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

文学风格千姿百态,无限多样。有多少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就有多少独特的文学风格。为了便于鉴赏和总体上的把握研究,中外理论家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并企图说明各个文学风格类型的审美特征。

1.一般地说,西方古代倾向于三分法。

(1)可追溯到安提西尼,他把风格分为崇高的、平庸的和低下的三种。

(2)但丁的分类相似:“悲剧带来较高雅的风格,戏剧带来较低下的风格,挽诗,我们知道是不幸人的风格。”他认为悲剧“应采用光辉的俗语”,喜剧“就应该有时用中级的,有时用低级的俗语。”

(3)黑格尔按自己的审美理想,区分出严峻的风格、理想的风格和愉快的风格三种。

“严峻的风格是美的较高度的抽象化,它只依靠重大题旨,大刀阔斧地把它表现出来,还鄙视隽妙和秀美,只让主题占统治地位,特别不肯在次要的细节上下功夫。”

“理想的纯美的风格介乎对事物只做扼要的表现和尽量显出愉快的因素这两种风格之间。我们可以把这种理想的风格称之为寓最高度的生动性于优美静穆的雄伟之中的风格”;

“理想的风格如果从秀美朝外在现象方面再前进一步,它就会转变为愉快地获取悦人的风格。这里所县处的意图就不同于要求把主旨表现得生动。愉快和产生对外的效果变成了一种独立的目的和旨趣。”

2.西方现代文艺理论家威克那格从文体的角度区分出智力的风格、想象的风格和情感的风格。3.我国古代风格理论十分丰富。其特点是:

(1)对风格的分类有简繁两种分法,趋势是由简到繁,二元对立式地繁殖递增;

(2)对风格范畴的概括十分简约,而对风格审美特征多取描述方法,且常用形象化的比喻,以激发欣赏者的联想,强调用感性体悟和比较识别不同的风格,而避免作出严格明确的规定。

如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刘勰“气有刚柔”;姚鼐进一步从美学高度区分阳刚和阴柔这两种最基本的风格。

较繁的分类法始于刘勰。《文心雕龙·体性》中“四组八体”,隐含了八卦的意象,可以说“八途而包万举”,但他的风格论仍是广义的风格论,他把非文学体裁的文章风格都包括在内了。皎然《诗式》“辨体有一十九字”,但他标准交叉,所以分类不太协调。

司空图“二十四类”但分类标准统一,基本上是从文学风格的本体构成出发,比较切合实际,对风格的描写充满诗情画意,又渗透了哲理,对后世影响最大。

4.现代的风格分类方法趋向于合理和科学,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就做出了贡献。他把风格分为了四组八种:见教材。

5.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中根据八卦的模式把文学风格分为八组十六种:简洁---丰赡;平淡---绚丽;刚健---柔婉;潇洒---谨严;雄浑---隽永;典雅---荒诞;

清明---朦胧;庄重---幽默。这种分类方法更切合当代的审美实际,也有更大的包容性。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风格的分类永远是相对的,我们只是想给出一个参照物,大可不必硬用,可以灵活使用。

二.几种风格形态:

第三节文学风格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学流派的风格

文学风格具有多重内涵,其中作家作品的风格是重心是基础,而在此基础上还存在着时代的风格、民族的风格、地域的风格和文学流派的风格。

一.风格的时代性: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

1.客观原因: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感受到时代的气息。

时代划分本身就说明了时代性的存在。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要渗入时代文化的因素,表现出时代性。时代文化一般是由时代的语言的新变化,时代的新风尚,时代的新信息,时代独特的心理,时代崇尚的艺术趣味,时代的新的审美理想,时代新的科学特点融合而成的。文学风格总是这样或那样反映时代文化的特点,而形成文学的时代风格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2.主观上,时代风格的形成,离不开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要反映社会生活),也离不开作家有意识的创作。如,中唐古文运动中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使古文压倒骈文,一扫文坛上的颓靡之风,开创了一代流畅明快,清新自然,言之有物,具有批判锋芒的新文风,其他如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梁启超的诗文小说界革命。

3.风格的时代差异性可能体现在同一作家身上。

当时代发生动荡、革命、战乱或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出现重大的变更转型期,都会使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导致个人风格的时代性转变。

如丁玲,她早年接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却受到了挫折,这在她早期带有自传性质的《莎菲女士日记》中有着明显的表现,呈现为一种浓厚的感伤色彩和浪漫风格。在成为左翼作家,特别是进入延安革命根据地后,丁玲的作品和文风都判若两人。1948年她反映土改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就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的政治色彩和写实风格。

如,文学与性别身份的时代差异性:

(1)中国早在《诗经》楚辞时期就已有了性别意识,其中不少篇什咏赞了女性美,六朝宫体诗显示出对女性生活的描写。

(2)女性写作方面,唐代出现了一批以鱼玄机,薛涛等为代表的女性诗人群,她们在诗中大胆抒发了女性对爱情的渴望以及不能化身为男性的憾恨。

明清时期是文学中性别意识觉醒的时代,各体作品都体现出鲜明的性别观念。19世纪的著名女词人兼剧作家吴藻有特殊的成就。吴藻喜欢扮成男人,她的自画像也是男人。她不是恨男人而是羡慕男人。在其《饮酒读骚图》中,她把自己比作屈原。剧种的“她”女扮男装,通过“性别越界”唱出了饱受压抑的心曲,在当时曾激起许多男作家的热烈反应。屈原以美人自喻,吴藻却以屈原自喻,两性都企图在“性别面具”下寻求自我的声音。这种创作美学显示了女性希望象男性一样,在写作及阅读上不但有虚构的自由,也有跨越性别的幻想。

(3)近代以来,女权主义成为主流

妇女问题是封建礼教的典型问题,为此,近代以来思想启蒙运动关注的一大焦点旧式妇女解放问题。女性要求和男性平等的权利。女诗人秋瑾是当时中国妇女冲破家庭束缚,投身革命事业的先驱和典范。其《勉女权歌》写道:“吾辈爱自由,勉励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旧习最堪羞,女子竟同牛马偶。曙光新放文明侯,独立占头筹。愿奴隶根除,智识学问历练就。责任上肩头,国民女杰期无负。”

秋瑾无疑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先驱,但真正的女性主义文学起源于“五四”。女性意识的觉醒可以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大贡献。这一时期文艺界在探讨女性解放时,总是习惯地把女性解放和民族独立捆绑在一起,解放女性的目的是和男人一起挽救危亡中的民族。

(4)当代中国女性主义发展的阶段性

建国初期,相当一段时期内,国家意志中极力强调男女平等,无形中遮蔽了女性意识,女性和男性穿一样的衣服,从事一样的劳动,这虽有助于女性更好地投身社会,改善女性的政治,经济地位,但却是以女性放弃乃至取消自我为代价的。

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随着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大量涌入,女性主体意识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得以复苏,女性积极争取做人的尊严,或者说不满足于仅仅做女人,还要做真正的人。她们把爱理解为感情的呼应,把婚姻的美满看做感情的和谐,她们更看重的是精神的自由,表现出倔强的叛逆姿态,逃避母亲角色,消解母爱神话。

二.风格的民族性:作家的风格必然渗入民族文化传统的基因。

1.民族性的动因:

作家会受民族传统影响,从而在他的创作实践中反映民族文化的特点。民族共同性在民族性格中表现的深刻含蕴,而又活灵活现,读者很容易领略他的风采,感触到他的脉搏。从观察生活,理解事物的方式到言谈举止,表情达意的气派风度,五一不表现出它的民族独特性。鲁迅曾说“法人善机锋,俄人善于讽刺,英美人善于幽默。”别林斯基说“法国人的民歌常常是放肆的,永远快乐的,德国人的民歌沉郁或有宗法气味,俄国人的民歌则阴郁,深思,有力”。歌德则称赞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比欧洲人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因而他们的古代作品特别注重主人公在道德和礼仪上的修养。

2.民族性的表现198页:

说话用比喻这是各个民族,各种语言都有的,可选用什么做喻体就往往要反映出不同民族习惯,民族心态,民族文化传统,要受该民族的历史环境,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制约。汉民族以“龙”为高贵吉祥的象征,所以“龙颜,龙体,龙袍,龙椅,龙床,龙种,龙孙”之类的专用于帝王,“龙凤”或用以形容帝王的相貌,或用以比喻才能优秀的人,可是在西方,却以“龙”喻凶暴的人,他们的民族心理上,“龙”是一种令人恐惧的形象。前苏联的哈萨克民族作家绥拉莫菲莫维奇在他的长篇小说《铁流》中,描绘作品的主人公——共产党员,红军指挥官郭如鹤的眼神是:“眼睛里放射着狼一样的光芒。”这样的比喻,按我们的民族心态是难以接受的,而在前苏联,在哈萨克族,“狼”却同公正和才能联系在一起。再如:我国和西方形容女性眼睛的魅力:

野有蔓草,零落穰穰,有美一人,婉如清扬。(《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一寸秋波,千斛明珠觉未多。(晏几道《采桑子》)

一双瞳仁剪秋水。(李贺《唐儿歌》)

那一对机灵的大眼睛,明镜一般。(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欧美:

她那双眸子就像两粒咖啡豆。(英哈代《远离尘嚣》)

喀秋莎满面笑容,睁着她对象湿润的醋栗那么黑的眼睛。(《复活》)

她那双凹陷在一脸隆起的肥肉之中,活像揉在一团生面中的两个小煤球似的眼睛不住的移动着。(美国威廉·福克纳《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高尔基)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南方各少数民族文学中流传广泛,白族,壮族民间文学吸收了这个故事中的现实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因素,结合本民族生活的实际和艺术欣赏习惯进行了再创造。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梁山伯祝英台有时变成了两个劳动能手,自己盖学堂,做饭,做桌凳,挑水,砍柴,做饭,无所不能,他们完全按照这些少数民族的习惯生活,如祝英台表达爱情就不象原作中那样含蓄委婉,而是爽朗大胆,直率,天真,公开提议同梁山伯成家做夫妻,故事结局不同说梁祝殉情后转身七世,终于结亲成眷,白头到老。

3.国际化大环境下如何看待民族性。

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长驱直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变革的呼声逐步增强,

文化届关于民族化和现代化的问题也争得不亦乐乎,在论争中主要有三大代表性观点:一是文化激进主义,认为传统文化一无是处,主张全盘西化,文学上主张欧化;二是与之针锋相对的文化保守主义,认为传统文化优于西方文化,中国文学更是西方文学所无可比拟的;三是折衷主义,认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各有自己的优势和缺点。但总起来说,由鲁迅等人所开创的现代新文学是现代化与民族化相伴而行的,他们的创作借鉴与受启发于外国文学,但他们的优秀之作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鲁迅认为民族风格要摆脱两重桎梏:一重是“古国的青年的迟暮感,另一重是对外国的顶礼膜拜。”也就是说要把民族的和世界的,传统的和现代的相结合。

三.风格的地域性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中,不能不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气息。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渗入地域文化的因素,表现出地域性。

19世纪法国作家,批评家史达尔夫人(1755-1817)就指出存在地域风格的差别和地域文化对地域风格的影响。她把西欧分为北方和南方,认为南方人和北方人各有各的精神面貌,自然环境起着决定性作用。南方气候清新,大自然形象丰富,少拘束,比较安于奴役,却从气候的美和艺术的爱中得到补偿。北方土地贫瘠,气候阴沉多云,人们较易引起生命的忧郁感和哲学的沉思,但具有独立意志,不能忍受奴役,并尊重女性,而盛行北方的基督教更有助于培育人行。因此,南方文学比较普遍地反映民族意识和时代精神,而北方文学则较多地表现个人的性格。

(1)地域文化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有关

从地形地貌来说,中国北方地域辽阔,以平原,草原为主,一望无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但气候寒冷,自然环境恶劣,或是茫茫林海,或是大漠孤烟,或为高原峻岭或为戈壁黄沙,而且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中原更成了逐鹿之地,大规模的征战杀伐连绵不断。而南方山川秀丽,气候湿润,遍布江河湖泊,触目皆是茂林修竹和崇山峻岭,山清水秀,风和日丽,“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2)与社会环境有关

北方属于麦菽文化,南方属于稻作文化。前者标榜儒学,儒家的理想在于社稷钟鼎,充满着先秦理性精神,注重人与社会的协调,滋生伦理道德规范和内省模式,后者以道家及其巫鬼文化著称,道家志在山林,充满着理想和浪漫气息,注重人和自然的和谐,崇尚自然,耽于幻想,孕育审美人生论和宗教观念。

南北文化在美学上存在着几乎相反的风貌:南方是“杏花春雨江南”,北方是“铁马秋风塞北”。那南方优美,充满阴柔之气,北方壮美,洋溢着阳刚之气。

如果说《诗经》代表的是北方文学,灌注着现实主义精神,那么以屈原为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是南方文化的化身,流淌着浪漫主义神韵。王逸的《楚辞章句》中说:“楚人信巫”南方文化具有巫术性,这种精神激发了屈原的灵感,刺激了他的想象力,丰富了他的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其作品中充满着各种神话人物,幻想的形象,瑰丽奇诡的语言,譬物联类的手法,忧愁忧思的情感,这在北方文学中很少见到。王国维在《屈子之文学精神》中就论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方文学的特点:“南人想象力之伟大丰富,胜于北人远甚。彼等巧于比类,而善于滑稽,故言大则有北溟之鱼,语小则有若蜗角之国;语久则大椿冥灵,语短则蟪蛄朝菌;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汾水之阳,四子独往,此种想象决不能于北方文学中发见之。……则南人之富于想象,亦自然之势业,此南方文学中之诗的特质之优于被访问学者也。”北方则是一种史官文化,建立起完备的史书体系,确立了史官的权威和绵延不断的修史传统。

后来则有南北朝时代的南北文化的分庭抗礼。南朝为汉族政权,北朝是少数民族政权,

所以这个时期南北文化的不同还反映了汉族文学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学文化之间的差异。

《世说新语·文学》中指出:“褚季野语孙安国云:‘北人学文渊宗广博’。孙答曰:‘南人学问清通简要。’支道林闻之曰:‘圣贤因所忘言,自中人以还,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视日。’”

《隋书·文学传序》更指出南北文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江左商发越,贵于清漪,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漪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实用,文华者已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较也。”这就是说,南朝文学柔靡香软,南朝民歌以情歌为主,多用修辞,语言清新,情调缠绵,北朝文学则题材广泛,语言质朴,风格直率豪放。

如《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南朝民歌《西州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雅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渡头。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佃。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止,仰首忘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西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随着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融合,各自封闭的地域观念被逐渐打破,促进了文学风格的南北融合,但这种融合主要指正宗文体而言,在戏曲,白话小说,民歌等通俗文学那里,南北文学风格的地域差异依然很明显。如元杂剧作为北方文学的代表,整饬刚劲,南戏却轻灵妩媚。明代北方民歌真率质朴,南方民歌狡机趣。在相互融合中,北方逐步占据了优势地位,中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在北方,扎根于北方文化土壤中的儒家思想成了正统思想和官方意识形态。明中期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在江南萌芽,出现了以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唐寅,沈周为代表的市隐,他们不受历来权威束缚,自由奔放地生活,共同的姿态是对当时士大夫官僚的批判,南方商业文化开始表现出对北方政治文化的挑战。

20世纪就有京派和海派之争,中国现代文学上也不乏其例:如老舍,邓有梅的“北京味”,沙汀,李颉人的“成都味”,冯骥才的“天津味”赵树理的“山药蛋风格”,孙犁的“荷花淀风格”都显示了文学风格的地域特点。

四.文学流派风格

1.文学流派的界定:

我们回顾中外文学史的史实,可以看到有许多以流派名义存在的文人集群,他们的划分依据不尽相同,差异颇大。或者以创作对象,题材划分,如山水牌,田园派,边塞诗派;或者以风格划分如宋词中的豪放派,婉约派;或者以创作方法划分,如浪漫派,象征派,荒诞派;或者以地域得名,如元白诗派,韩孟诗派;或者以社团,刊物命名,如文学研究会,学衡派,新月派等。

既然没有统一的划分依据,我们或者可以如此定义:

文学流派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文学观念,创作倾向,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作家群体。

由此我们可以获得对文学流派的较为清晰的概括性的认识:

首先,他们都包括了一批作家,独立不成群,文学流派总是作家集群。

其次,一个文学流派内部的作家对文学问题抱有大致详尽的看法。像文学研究会的作家基本都认同文学为人生的理念,而学衡派则对白话文学持有保守意见,主张融合新旧文化与文学。再次,一个文学流派的作家的审美追求与艺术风格大抵近似。

如,荒诞派戏剧家努力以荒诞的情节来表达他们对荒诞人生的认知,韩孟诗派在诗歌语言

上力求不平凡,呈现出险怪,奇绝的面貌。

2.关于文学流派的产生

(1)方式

文学创作是一种个人化的活动,在文学发展的早期,作家的创作基本是以个人创作才华的表现为主,那些大作家如高峰突起在文学的绵绵山脉上,中国的屈原,英国的莎士比亚几乎是空前绝后的。虽然他们也受益于前辈,但屈原之前的楚歌和莎士比亚之前那些作为原型的创作,与他们两位相比,距离之遥远有目共睹。而对一个大作家或有特色的作家的仰慕所引发的模仿,学习往往会成为文学流派形成的契机。如,北宋初期的诗文革新运动的厨师就是一批文士对唐代古文大师韩愈,柳宗元的文章积极收集,宣传。

我们可以发现,文学流派的产生,在过去的文学史上往往是后人的一种追认。可以说,文学史上相当一批文学流派是文学史家研究,分析界定的结果。如盛唐时代的边塞诗派就是,唐朝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当时的许多诗人有机会前往边塞,亲身参与军旅生活,如岑参,高适都有实际的边塞生活,在他们的诗歌中,对边塞生活的描绘,对异地景物的刻画都重于他们的亲身体验。他们的创作因此富有鲜明的特色,形成了盛唐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翼,所以后来的评论这就将这些诗人成为“边塞诗派”。不同时段的一批相似的作家在后代批评家眼中也可以成为一个文学流派,如宋词中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被称为“苏辛派”。

随着文学发展的进程,作家创作的自觉性日趋提高。文学流派的产生也不例外,他们往往在自觉的文学观念和美学追求中形成。

纵观西方近代文学史,可谓流派林立,此起彼伏,蔚为壮观。曾有评论者总观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法国文坛,认为每隔七八年就会产生一个文学流派:几个作家志同道合,便草拟宣言,印行作品,于是新流派就产生了。

于是从方式上来讲,就有两种文学流派的形成方式:自觉的(有纲领宣言和组织以及宣传阵地)和不自觉地。

(2)形成的原因:

a.文学发展过程中的继承与借鉴。

b.自觉的美学追求。

c.时代思潮与哲学观念的影响。

d.文学思想,观念冲突和斗争的结果。

文学审美

《文学概论》第三次作业讲评 第一,关于分析题的回答方法讲评 1、要注意审题。把题目的含义尤其是要回答的方面搞清楚高准确,这是答好题目的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 2、要注意要点。根据第一步的审题,要点自然明白无误了,同时加上自己的理解。 3、要系统地表达。审好题、明白要点好,要简单地理一下答题思路,再来答题,就会系统地表达了。 第二,关于平时作业三参考答案与答题思路 一、填空 1、教育经历与文化品位对文学创作有较大的影响,王蒙曾提出作一个职业革命家的口号。 2、作家的审美创造能力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观察、欣赏、创造、评估。 3、审美情趣是作家审美活动的兴趣——,是其审美意识的——。作家特定的审美情趣,往往会影响其——的形成。 4、刘勰把文学风格分为四组八体。法国文学家布封把风格概括为风格就是人 5、创作个性指作家的个性特征在创作实践中表现出的——又——的创作心理特征与创作行为趋向的总和。 6、常用的八体四对分类法把创作风格分成两两相对的8种类型: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缉、壮丽、新奇、轻靡。 7、文学风格的宏观表现主要包括:简约、刚健、疏放、平淡 8、文学流派的形成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种是有明确的文学主张和组织形式的自觉集合体、另一种类型是不完全具有甚至根本不具有明确的文学主张和组织形式,但在客观上由于创作风格相近而形成的派别。 二、选择题

1、“风格”一词始见于(C) A:葛洪《抱朴子·行品篇》 B:曹丕《典论·论文》 C:刘勰《文心雕龙·体性》 D:陆机《诗品》 2、“风格即人”是谁对风格内涵的概括(B) A:鲁迅先生 B:法国文学家布封 C:德国文学家歌德 D: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三、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所谓风格就是作家的创作与众不同(错误) 所谓风格就是指作家、艺术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2、作家的文化品位是影响其创作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正确) 3、文学作品反映的都是特定的民族社会生活,所以无所谓文学的世界性。(错误)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以唤起人的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 四、名词解释 1、感受和体验能力: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对于事物的感觉和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的能力。 2、想象和构思能力:是指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和一个呈现着系统性的、有中心及层次的、物化的整体性思维活动的能力。 3、审美情趣:人们在认识和接受事物的过程中判断事物美丑的兴趣和爱好。 4、艺术风格:指艺术家或艺术团体在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特色、作风、格调和气派。它是艺术家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体现,统一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中。

古诗词与文学文化常识(练习题)

古诗文学常识汇总 二、填空(8分) 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出自宋代诗人的《》。 2、默写《石灰吟》中表现“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品格的句子:(六下) 3、“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是的意思。 4、《郑人买履》中“宁信度,无自信也”的“自信”是的意思。 五、默写关于黄河的古诗各两句(4分) 1. 2.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6分) 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仙杜甫写的一首七律,这首诗被称作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六下) 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诗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五上) 6、按文字提示填写内容。(6分) ①当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所以要人才。清朝龚自珍的诗 “,”就表达了选择人才的重要性。(六下) ②从古诗文中古人对待朋友离去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不同的人生观: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感觉到伯牙的消极人生观;而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勉朋友的两句 诗,我们却能感觉王勃的乐观态度。(六上,课外) 8、在括号里点上合适的内容。(5分) ①中国古代月亮别称很多: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 ();因初月如钩,故称月亮为();因传说()住在月中,故她的名字也成为了月亮的又一别称。 四、积累与运用:按要求把答案写在横线上(8分) 1、《文心雕龙》中的“操千曲而后晓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纸上得来终觉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强调了亲身实践的重要性。(六下第一单元日积月累,课外)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它是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审美现象,在创作过程中即已发生,最终凝结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属性,从而成为人们辨识不同作家的标记。它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文体成熟的标志。 文学风格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以及文学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等领域的关系,乃至涉及传统和外来文学的影响和革新等诸多问题。因此,研究文学风格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一节风格的概念 一.风格的诸种理论 1.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 (1)理论内涵: 着眼于从作品的外在形式所呈现的特色来理解风格,认为风格就是一种言语形式。(2)代表人物: A.在东方,14世纪印度的毗首那他认为,风格只是连缀词句的特殊形式(《文镜》)反对8世纪伐摩那的“风格是诗的灵魂”(《诗庄严经》)的说法。 B.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的高明就是风格。他在《修辞学》一书中,详细讨论了体现风格的语言表达问题,如妥贴恰当,节奏,隐喻等,在《诗学》中,他同样只从修辞学的意义上探讨悲剧的风格。 亚里士多德从外部形式和修辞学角度理解风格的观点在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发展出了风格是“思想的外衣”的说法。 C.17世纪的英国学者,作家德莱顿认为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而风格如这外衣的独特款式。 18世纪,英国著名作家斯威夫特在《给某位后来任圣职的青年绅士的信》中说:风格就是“恰当场合的恰当的词”。 这种说法19世纪就遭到批评,人们认为语言和思想是无法分割的。 D.20世纪语言学家依然持有这种观点。 瑞士语言学家巴依认为,风格是“给予一个已决定的意义加添的选择的附加物”。这里所说的“附加物”也就是“思想的外衣”的特别款式。有些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结构不同造成风格不同,而传达的信息几乎相同。 美国学者阿伯拉姆在给风格下定义时指出:“风格是散文或诗歌的语言表达方式,即一个说话者或作家如何表达他要说的话。” (3)评价: 由于风格最终是以言语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因此从外部来研究风格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尽从外部研究又是不够的,把风格仅仅归结为形式更是片面的。文学风格的形成有着深刻复杂的内在根源,风格的呈现也是由内及外的。 2.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1)理论内涵: 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的风格联系起来。这在中外都有相似的理论而且十分丰富。 (2)代表人物 A.西汉司马迁根据“诗言志”的观点评价《离骚》的风格,认为它文约辞微,意旨深远,与作者屈原高洁的志向密切相关。

近五年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常识高考真题汇总

近五年高考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常识真题汇总 2018年全国卷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祚”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2018年全国卷Ⅱ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 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 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 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 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2018年全国卷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幕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2018年天津卷 4.下面所列名著与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C )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记”的种类很多,本文是一篇游记。

浅析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

浅析xx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 在当代文坛上,xx以自己珠玉般的篇什,显示了他那简淡恬适的个性气质和古朴明净的传统风格,表现了驾御语言的xx功力和卓然不凡的语言风度。由于种种原因,xx并不算一位多产作家,然而,他那篇篇佳作赢得了人们的喝彩,尤其是他那幽兰清菊般的语言更是令人口齿留韵,难以xx。xx同别人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育,当属科班出身,且由于xx长期在xx从事文学和京剧戏曲的编辑和编剧工作,大大影响了他的小说语言,使他操成更为纯熟流利的京味儿普通话。而这京味儿又是最恰到好处的,它xx了文学的生活姿态和个性色彩,而绝无油嘴子之弊,令人感到xx而不平板,流畅而不浮滑,自然本色,舒爽清新。 这种语言的功底和魅力显然得益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的完美化合。xx将精练的古代语言词汇自然地消融在文本中,又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中吸取xx的乳汁,兼收并蓄,克钢化柔,扫除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独创了一种新文体。 一、口语化的语言 xx在《xx文学的语言问题》一文中曾经写道: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文化积淀越是深厚,语言的含蕴就越丰富。这种文化的积淀自古就有之,从《诗经》到《xx》,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经过了几千年的积淀和蕴蓄,就形成了一种“书面文化”。这种文化可以增添文章的底蕴与深奥,让文章显得悠长而具有深味。与这种“书面文化”

相对的则是一种“口头文化”,它是一种民间文化,可以是方言,也可以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话。它集中就表现在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很接近。他自己也说:我对民间文学是有感情的,民间文学丰富的想象和农民式的幽默,民歌比喻的xx和韵律的技巧使我惊奇不置。而当这种“口头文化”与“书面文化”一结合,就变得xx俗共赏,俗中见xx,既符合知识分子的阅读要求,也给平民带来了阅读的方便。下面就分析xx作品中口语的运用已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1 / 8 红油冒出来,本来只能观其形,用上“吱——”仿佛能xx,这一声“吱——”让食咸鸭蛋的过程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干脆利落的一个“有”,石破惊天的一个“!”,“以稚童的语气呼之欲出,真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xx语)。 从上面的两个例子便可体会到,正如xx说过的“xx的小说,可说是顶容易读的了。总是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平凡的事情。”确实如此。xx又说:“xx讲故事的语言也颇为老实,他几乎从不概括,而尽是详详细细,认认真真地叙述过程,而且是很日常的过程。” xx小说散文的语言特色重要表现为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举个例子,

简析民族、时代、地域与文学风格的关系

简析时代、民族、地域和文学风格的关系 摘要: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它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作家作品风格是文学风格的核心和基础,但也包括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涵。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关键词:文学风格时代地域民族 影响文学风格的三大要素 第一、时代文化与文学风格关系 所谓文学的时代风格,就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和在作家作品中的体现。简单来说,就是只属于这个特定的时代而不属于其他时代的文学的总体特征。 时代风格的形成,受时代情境和语境的影响,也离不开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建安七子面对着礼制崩坏、世风日下的显示,既能面对现实,有怀有拯救苍生的宏愿。尽管他们的风格各不相同,但是在大背景相同的情况下,他们的诗歌都继承了汉乐府的特点,“梗概以任气”、“志深而笔长”,这也是古今盛赞的建安风骨。唐代中后期,文人们逐渐发现骈文的陈腐,于是要求摒弃六朝以来的骈俪旧习,提倡古文,兴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古文运动言之有物,具有批判锋芒,一度压倒骈文,开创了一代新文风。 风格的时代性差异也能体现在一个个体身上。这些人往往经历了一些跨时代、跨世纪事情,因此特点尤为明显。由于社会动荡、改朝换代,作家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发生了变化。比如杜甫,早期作品多以歌颂盛唐光景和人生理想为主,如《望岳》;在经历安史之乱后,多以描写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和期盼国家统一的愿望为主,如《春望》。再如李清照,前期作品多写其少女时代和初为人妻的悠闲生活,描绘爱情生活、自然景物,比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韵调优美。好景不长,宋室南渡以后,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后期凄凉悲苦生活,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第二、民族文化与文学风格的关系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文化传统。作家生活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能不受文化传统的影响。作家的风格必然渗入民族文化的文化传统的基因,表现出民族性。因此,在作品中,总能从这样那样的细节当中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特点,从而形成文学的民族风格。正如普希金所说:“气候、政体、信仰,赋予每一个民族以特别的面貌,这面貌多多少少反映在诗歌的镜子里。……这儿有着思想和感情的方式,有着只属于某一民族所有的无数风俗、迷信和习惯。”如在巴黎圣母院中关于敲钟人的描写:“敲钟人,即卡西莫多,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即使翻译成了中文,我们也能很清晰的明白,这不是一本中国人写的书籍,在名字上,对外貌的描写上,用词上,都和中国式的描写大相径庭。又比如说

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识刺小说是(),作者是清朝的()。 2、“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这副对联所描写的场合是()。 3、端午节是每年农历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著作(),被誉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4、他一生共写重话一自六十多篇?是世界上最卓越的童话作家之一,是丹麦人,名著有《皇帝的新装》《夜莺》《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他是()。 5、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这本书是《》 6、他是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被称为“现代文学鼻祖”,原名周树人,他是()。 7、“盛唐诗酒无双,青莲文苑第一家”这一对联赞的是诗人()。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古诗文中,“须眉”指代男子,“汗青”指代史册,“桑梓”指代()“布衣”指代()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高尔基,苏联作家,他的代表作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散文诗《海燕》等。 B、《出师表》中,诸葛亮以恳切的言辞,向刘禅提出开张圣听、赏公平、亲贤远佞的建议。 C、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本,抒发了自己的喜悦之情。 D.鲁迅的《藤野先生》、茅盾的《白杨礼赞》、朱自清的《绿》三篇文章的体裁都是散文。 3、“岁寒三友”是指() A、松、菊、兰 B、梅、菊、兰 C、兰、竹、菊 D、松、竹、梅 4、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孔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 B、苏轼是北宋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C、《离骚》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 D、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东汉蔡伦是这项伟大功绩的重要贡献者。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学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部书,共20篇。 B、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乡试中举,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C、《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峰之作,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D、唐代杜牧《赠别》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后来人们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范年华”。 6、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是《论语》和() A、《礼记》《孟子》《大学》 B、《孟子》《春秋》《大学》 C、《孟子》《中庸》《大学》 7、被苏轼称费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诗人是() A、王维 B、孟浩然 C、李商隐 D、王昌龄 8、下列文学常识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副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哪一组?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到题干中的括号里。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 9、下列连线有误的一项是() A、李白一一青莲居士 B、欧阳修一一六一居士 C、苏轼一一东坡居士 D、白居易一一五柳先生 10、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史记》——司马迁——西汉 B、《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一一唐朝

1文学欣赏

文学欣赏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文学?狭义的文学主要有哪些体裁? 2.文学欣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文学的定义 1、文学的广义定义;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即凡是用语言文字写成的作品以及书写作品的活动均包括在内。广义的文学是人类用语言写成的一切作品,此处的文学等同于文化。 2、文学的狭义定义;包含了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及其作品的统称。特指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既是语言的又是艺术的。它同音乐、戏剧、绘画等并称“美的艺术”。 3、文学的折中义定义:介乎前两者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如诸子散文,史传文学、现代杂文等等。具有侠义文学的某些特点但又超出了侠义文学的范畴,同时还具有广义文学的一些特点,如《史记》等。三种文学含义分别通向三种文学观念:即文化、审美、惯例。 总结: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二、文学的特点 决定因素:文学是以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为物质媒介的一种艺术形式。 1、形象的间接性(原因、特点、影响):是指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它只能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换言之,读者只有了解了某种语言文字的意义,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想象和思索,才能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形象蕴涵的思想意义。(文学语言→读者想象→文学形象) 歌德说:“造型艺术对眼睛提出形象,诗对想象力提出形象。”

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精选

语文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先秦文学生活中,尽管我们平凡,但不能因 自己不卓越而自惭形秽,就算是芸芸众生中纵然我们不能脱颖而出, 然而,只要我们依旧勤勉。相信如果没有过春花的芳菲,那么秋叶 一定要有花的绚丽。 1、儒家经典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乐》后来失传,故后来陈五经)。六艺有大六艺,小六艺。小六艺是六种技术:礼、乐、射、御、书、术。是具体培养人的人格和各种技能的。 大六艺,就是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vbGnrtS。2.历史散文。 《左传》(编年体)《战国策》(国别体)《国语》(国别体) “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E8aBG62。 (一)春秋时期 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由孔子编辑。分风、雅、颂三个组成部分, 使用赋、比、兴的手法。《伐檀》《硕鼠》yuvebnj。 2、《论语》,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和行动,由孔子的弟子编纂。孔子(前 551~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六则《季氏将伐颛臾》xZWfkcb。 3、《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比较详细的编年史,记载了春秋各国的政治、军 事、外交等方面的大事,相传是左秋明所作。《曹刿论战》《之战》0OOl4ET。(二)战国时期 1、《庄子》,庄周及其弟子所作,道家学派著作。《庖丁解牛》 2、《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言行,为孟子及其弟子所著。孟子(约前372~约前 289年),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齐桓晋文之事》《鱼我所欲也》《庄暴见孟子》vXUWA4c。 3、《荀子》,作者荀况,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劝学》 4、《韩非子》,韩非和后人所作,法家的作品。韩非,荀子的学生。《扁鹊见 蔡桓公》《智子疑邻》《五蠹》 5、《吕氏春秋》,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辑而成,杂家的代表作,以儒家、道 家思想为主,吸收了墨家、法家等各家的思想。《察今》《察传》f82eoGN。 6、《列子》,相传是战国时列御寇所作。《愚公移山》

10、文学风格

第十讲文学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风格概念:风格界定;风格与创作个性;风格与话语情境;风格的特性; 2.了解风格的形态:简约与繁丰;刚健与柔婉;平淡与绚烂;谨严与疏放。 知识谱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义: 一、风格界定 文学风格是文学作品的一种重要特性。是否有成功的和成熟的文学风格,是衡量文学作品的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志。不同的文学风格有不同的审美价值,如阳刚、阴柔、简约、繁缛、典雅、朴素、幽默等都是美。风格既可以给人以形式上的满足,也可以陶冶人心。雄浑刚健的风格可以壮人胸襟,清新俏丽的风格可以舒人心脾,俊逸疏野的风格可以养人性情。高山瀑布、长桥卧波、芙蓉出水、皓月当空、平沙落雁、茂林修竹等,无不有其风格韵致,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但是,文学风格又是一个涉及面广泛而又十分复杂的问题,历来存在种种不同理解。 1.风格的词源辨析。在论述风格问题时,需要首先简单梳理风格一词的来源。西文的风格( style )一词源于希腊文,原义为木堆、石柱和雕刻刀等。希腊人取后一种含义,引申而指组成文字的特定方法,或写作和讲话的特定方式。这就是说,风格在西文里通常是指组成文字的特定方法、或写作和讲话的特定方式。 需要注意,“ style” 一词译成中文时,常有两种不同含义:一是指“风格”,二是指“文体”。这两个译法都注意到特定语言组织方式这一基本含义,但前者偏重于特定语言组织方式与人格或个性的联系,而后者偏重于特定语言组织方式本身。而在实际应用中,这个词的用法就更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难以认同,而只能根据具体上下文(语境)去理解了。 2.风格本质和内涵的探讨途径。这里不妨梳理出两种不同探讨途径:一是从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方面理解风格,强调风格的语言修辞内涵。这在 20世纪形成了现代“文体学”(stylistics)。这一途径突出了作品语言形式对于风格的重要性,有其合理处,但忽视了风格中的人格内涵。二是从人的个性或人格在文学作品的语言组织中的投射去理解风格,突出风格与人的修养、气质和经历等个性特质的联系。中国汉代扬雄提出“言为心声”的观点,法国学者布封主张“风格即人”,都不约而同地把风格看成是人格的自然流露。这一途径不是突出风格与作品语言形式的关联,而是深探风格的人格内涵,显然有其合理性。但是,风格如果不与语言形式联系起来,却是难以说清的。需要综合这两条途径的长处,克服其各自的偏颇,而形成一条同时关注风格的语言内涵和其人格特征的综合途径。 3.风格的定义。什么是文学风格呢?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风格有三个基本要素:创作个性、话语情境及特性。下面依次阐释。———————————————————————————————— 问:西文的“风格”一词的原义和引申义是什么? 答:西文的风格( style )一词源于希腊文,原义为雕刻刀,引申而指组成文字的特定方法,或写作和讲话的特定方式。 问:西文“风格”一词译成中文时往往有哪些不同用法? 答:西文“风格”( style)一词译成中文时,常有两种不同表述:一是“风格”,二是“文体”。这两个译法都注意到特定语言组织方式这一基本含义,但前者偏重于特定语言组织方式与人格或个性的联系,而后者偏重于特定语言组织方式本身。同时,在实际应用中,这个词的用法就更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难以认同,而只能根据具体上下文去理解了。所以,对于“风格”一词需要具体分析。———————————————————————————————— 二、风格与创作个性 文学作品的风格总是同作家的创作个性紧密相连的。无论作品的语言形式如何复杂,作家的创作个性都必须从中以无可置疑的方式清晰地显现出来。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重要要素之一,是作家表现在作品中的个人性格特征。形成作家创作个性的因素很多,其中重要的有:世界观、艺术观、审美理想及艺术才能等。

文化常识试题

九年级文化常识专项练习 一、选择题 1.(2018山东枣庄)下列关于文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其形体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六个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其造字法一直沿袭许慎“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B.《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岳阳楼记》、《爱莲说》、《送东阳马生序》四篇文言诗文标题中的“书”、“记”、“说”、“序”都属于古代文体。C.《隆中对》一文选自宋代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一书。《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战国策》《左传》都是史学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D.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称为“垂髫”;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带帽),表示已经成年,后人常用“冠”和“加冠”表示男子年已二十。 2.(2018山东枣庄)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我非常渴望投身到这项惠及众多山区孩子的活动中,为山区孩子也能搭上信息时代的列车贡献自己的宝贵力量。 B.九年级家长会上,家长代表王丽女士的讲话抛砖引玉,希望各位家长就“如何做好家校配合”这一专题踊跃发言。 C.班主任王老师因病请假半年,教物理的陈老师说:“一个班不能没有班主任,我愿意屈就班主任一职。” D.王晓川同学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李奶奶,说道:“奶奶,您老身子真硬朗,今年高寿?” 3.(2018山东潍坊)下列关于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己亥杂诗》中的“己亥”是用天干地支纪年,《观潮》中“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的“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B.《陈涉世家》中“足下事皆成”的“足下”和《惠子相梁》中“子知之乎”的“子”,都是古人称呼对方的敬辞。 C.《公输》体现了道家反对战争的主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体现了孟子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的思想。 D.“世外桃源”“不为五斗米折腰”等典故,表现了陶渊明远离社会黑暗、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高中语文必修5文学和文化常识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学和文化常识汇总 《归去来兮辞》 本文是一篇辞赋。 辞:“辞”是一种古代文体,赋的一种,一般要押韵。 1 长吏:指职位较高的官吏。《汉书.百官公卿表》:“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 2 风波:战乱。 3 公田:供俸禄的田。 4人事:指做官。 5三径就荒: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就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滕王阁序》 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滕王阁序》成为他的“绝唱”。 1星分翼轸:古人习惯以天上星宿与地上区域对应,称为“某地在某星之分野”。古人用天上二十八星宿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翼、轸,星宿名,属二十八宿。 2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旧说古时长江流过彭蠡(鄱阳湖),分成三道入海,故称“三江”。 3“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名稚,字孺子,南昌人。东汉时名士,满腹经纶而淡泊名利,家贫,常亲自耕种,德行为人所景仰,当时陈蕃为豫章太守,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孺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孺来访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的说法。 4棨戟:有套的戟,古时候官员出行时用做前导的一种仪仗。 5襜帷:车的帷幔。 6旬假:当时官员十天休息一天,叫做“旬休” 7学士:掌管文学撰述的官。 8钟鸣鼎食之家:指大家世族,因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9声断衡阳之浦:相传衡山有回雁峰,雁至此不再南飞。 10“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西汉梁孝王刘武在睢水旁边修建的竹园,他常和一些文人在此饮酒赋诗。 11北辰:北极星。这里暗指国君。 12帝阍:原指天帝的守门者,这里指皇帝的宫门。 13宣室:汉未央宫前殿正室叫做宣室。汉文帝曾坐宣室接见贾谊,谈话到半夜。 14“邺水朱华”: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过《公宴诗》,诗中有句“朱华冒绿池”。朱华,字面是红色的花,这里指荷花(芙蓉)。 15“冯唐易老”:西汉人,有才能却一直不受重用。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经九十多岁,难再做官了。后世遂用“冯唐易老”慨叹生不逢时,命运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为。 16李广:汉武帝时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 17贾谊:汉文帝本想任贾谊为公卿,但因朝中权贵反对,就疏远了贾谊,任他为长沙王太傅。18“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梁鸿,东汉人,因作诗讽刺君王,得罪了汉章帝,被迫逃到齐鲁一带躲避。 19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酌贪泉而觉爽”,古代传说广州有水名贪泉,人喝了这里的水就会变得贪婪,表达了廉洁的人绝不会受外界污浊的侵蚀,有德行的人即使在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保持纯正。“涸辙之鲋”,原指鲋鱼处于干涸的车辙中,用以比喻处在困境之中急待救助,《庄子·外物》:有此典故,“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相煦以湿,不若相忘于江湖。”又有成语“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相互救助。课文中引用这个典故意为处境艰难但能自得其乐。 20北海:北冥。扶摇:猛烈的旋风。 21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为时还不晚。东隅,指日出的地方,表示早。桑榆,指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22三尺微命:三尺,士佩三尺长的绅(古代礼服上束带的下垂部分)。

1、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1、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所谓文学的时代风格,就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时代风格的形成,受时代情境和语境的影响,也离不开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时代风云与特色必然对作家的创作个性格产生影响,从而使作品的风格打上时代的烙印。 苍凉悲壮的曹操、通脱清丽的曹丕、豪迈忧愤的曹植、豪气直上的孔融、深沉秀丽的王粲,继承和发展了汉乐府缘事而发、为时而作的文学精神,刘勰在《文心雕龙》分别概括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被称为“建安风骨”的风格。 例如:曹操的《蒿里行》,全诗气度雄阔,笔力雄健。诗以叙事起,以抒发战争带给人民深重灾难之情终,悲歌慷慨。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句,用词夸张,在诗意中所表露的超然境界,使思想飞越的空间感。 2、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 作家生活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能不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作家的风格必然渗入民族文化传统的基因,表现出民族性。风格总是这样那样反映民族文化的特点,而形成文学的民族风格。 普希金和鲁迅的作品都是渗透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读者从普希金的作品中会感受到俄罗斯式的民族风格——俄罗斯人可以流落他乡,可以故土离亲,但是不能抛却自己的文化国土,这些精神家园的永久守望者,在他们心中藏着一个绝对、终极、永恒、超然的存在——这,就是普希金。鲁迅《狂人日记》中塑造了一个在双半社会中收封建礼教迫害而性格扭曲的激进知识分子形象。他是全面了解中国民族性的第一人,也是民族性的奠基人。鲁迅的民族精神分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大无畏的勇敢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3.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 地域风格是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地方特色,它是某一地区的生活环境、风土人情、地域文化心里所成的独特风貌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自古以来,我国南北两大地区的文学艺术在风格上就存在明显的差异:贞刚气质的《诗经》和清绮《楚辞》。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大抵北方之地,土后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纪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 4.文学的风格与流派文化 文学流派的形成有自觉和不自觉两种情况,前者是自然形成的,既无组织,也无纲领,甚至可能是跨时代、跨国界的。如豪放派和婉约派就是跨时代的,写实派、浪漫派、现代派就是跨国界的。后者是以结社的形式出现的,有组织,有纲领,甚至有刊物和出版社,这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 同一个流派的作家,既有个人的独立风格,又有流派的共同风格。因此,所谓流派风格,是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共同特色,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 例如:一个是以苏东坡、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其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语词宏博。另一个是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其特点大体婉转含蓄,侧重儿女风情,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前引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雨霖铃》就分别是豪放派和婉约派词的代表作。当然,李清照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类清新婉约的小词,而作为豪放派头号人物的苏轼,有“大江东去”这类壮怀激烈的名篇.

文学文化常识

文学文化常识: 1.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儒、道、墨、法成为四大显学,其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 2.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二人的儒家学说后世称孔孟之道。《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整理而成的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是儒家学派经典着作之一,和《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五经”则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3.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大量的散文着作,按通常的分类,一类称作历史散文,一类称作诸子散文。前者有记言为主的史书《尚书》、《国语》、《战国策》,有记事为主的《春秋》、《左传》。诸子散文的共同特点是用寓言故事帮助说理,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庄子》中的庖丁解牛、运斤成风,《韩非子》中的守株待兔等。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称为《诗》,共收诗歌305篇,通称《诗三百》,汉武帝时被尊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诗经》,这些诗歌按内容及曲调可分为风、雅、颂,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它们统称为“六义”。 5.《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继《诗经》后的一种新诗。汉武帝时经刘向整理编辑成书,定名《楚辞》。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代表作品是《离骚》,他的作品具有与《诗经》中的现实主义诗篇不同的鲜明特点,是中国的浪漫主义诗歌的先导。他在楚国的诗歌基础上创制了骚体,历代把《诗经》和《楚辞》合称“风骚(时骚)”,自此诗人也称为骚人。 6.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我国最大的编年体史书是《资治通鉴》,作者是宋朝的司马光,宋神宗为其命名的含义是“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司马迁的《史记》则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例,共130篇,鲁迅称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四史”,这三部史书的作者分别是班固、范晔、陈涛。司马迁,西汉朝人,字子长,自称太史公。 7.李商隐的诗“宣示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论”一句中的“贾生”即指贾谊,西汉时的政治家、文学家,曾为长沙王太傅,故又称贾长沙,着有《贾长沙集》,我们学过他作品《过秦论》,文章的中心论点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原文句)。

初中毕业生必须掌握的文化常识与文学常识汇编

初中毕业生必须掌握的文化常识与文学常识汇编文化部分 一、人的称谓 谦称: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单幼亲属,前者如塞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叫做“尊称”。(1)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2)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3)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4)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通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三种: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苍生、黎元、氓等。 (2)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 “莫逆之交”;从小一“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

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3)年龄的称谓。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报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寇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 (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期颐是一百岁。二、天文历法 星宿: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月亮的别称: 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银盘、玉盘。 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蟾宫。因传说中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宫。 因传说中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第13章 文学风格

第13章文学风格 一、风格的诸种观念和思路 (一)独特的言语形式 1.观念 看重文学作品在言语形式或篇章修辞方面的独到之处,认为言语形式或篇章修辞方面的特色是风格的根本所在。 2.思路 亚里士多德从外部形式和修辞学的角度理解风格的观点在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发展出风格是“思想的外衣”的说法。 (二)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 1.观念 着重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的风格联系起来。 2.思路 从主体根据的角度把风格看做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这种风格观从作家的气质禀赋、人格个性和志趣才情等方面来把握作品的风格特征,具有言语分析所不及的一面,显然是必要的。但如果只看到内心表现的一面,忽视外在表达,还不能完全理解风格。 (三)主体与对象相契合的特色 1.观念 主体内在依据和篇章修辞之外的角度,即强调风格是主体与对象相契合时呈现出来的特色。 2.思路 风格必须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对应性的角度,或者说主体要去迎取、去契合对象的角度上去理解。 (四)读者辨认出的格调 1.观念 这是从读者鉴赏的角度来理解风格,认为作品的风格是读者经反复玩味后可以辨认的一种格调。 2.思路 风格作为一种审美标志,作为时代精神和艺术趣味的多样性体现,能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达成精神上的沟通和审美上的共鸣,使读者获得持久的美的愉悦。 二、风格的定义和内涵 (一)文学风格的定义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定义的要点: (1)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2)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

初中文学文化常识分类梳理

文学文化常识分类梳理 古代作家作品 1.《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共20篇。是部语录体散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名 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2.《水浒》又称《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 说。其内容讲述北宋时期山东梁山泊以宋江为首的绿林好汉,由被迫落草为寇,继而发展壮大,直至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的历程。作者施政庵,元末明初人。《智取生辰纲》即选自此书。 3.《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 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杨修之死》即出自此书。 4.《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典章回体小说的巅峰之作,四大名著之一。小说以贾宝玉、林黛 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晚期广泛的社会现实。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香菱学诗》选自此书。 5.《诗经》是我国最是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秋时期的诗歌311篇,也称“诗三百”,分为“风” “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诗经》简称《诗》,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形式上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的手法,隔句用韵。《关雎》《蒹葭》均选自此书。 6.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著有《白氏长庆 集》。代表作有《钱塘湖春行》《观刈麦》《望月有感》。 7.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是自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代表作有《峨 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月下独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 8.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唐代诗人。其作品构思精密,情致温婉曲折,风格独特。 其作品《无题》《夜雨寄北》更是脍炙人口。 9.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代表作有《泊秦淮》《赤壁》等。 10.王维,字摩诃,有“师佛”之称。唐朝诗人,画家,他的诗画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 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合称为“王孟”。代表作有《观猎》《竹里馆》《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等。 11.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为“诗圣”,其作品被称为“诗史”。著有“三吏” “三别”等,代表作有《石壕吏》《江南逢李龟年》《春望》《望岳》等。 12.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其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 代表作中《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1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浣溪沙》《记承 天寺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等。 14.李贺,字长吉,福昌(现在河南宜阳西)人,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 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 现当代作家作品 1.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是个散文集《踪迹》, 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2.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主要作品 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散文《济南的冬天》。 3.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