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

以河图洛书传说为早期主要标志的河洛文化,是产生于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区域文化。而具有移民特征的客家文化,是具有浓郁中原文化底蕴并恒久保持至今的一种族群文化。这两种文化,从核心内涵上去认识,前者有其远古性,后者有其近一千年的后时代性,但二者都具有鲜明的特色或个性,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都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同时,这两种文化又与中原区域文明的发展直接相关,并具有深层的渊源联系。

河洛地区指洛水流域、黄河中游地区,河洛文化即根植于河洛地区的地域文化。河洛地区处于中原之腹心,因此说,河洛文化又是中原文化的源头和主流,对中华文明摇篮地中原大区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发端、统帅和辐射意义。可见,河洛文化不是~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么,从河洛文化的源头和主流地位去认识,至少到北宋灭亡之前,中原文化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阶段。在各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既有传承,又有扬弃,但毋庸置疑的是,以河洛文化为主流的各阶段中原文化,都处在当时中国文化发展的领先地位。传说的人文始祖黄帝、炎帝在这个地区活动。远古发掘由早期的裴李岗文化,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以及夏、商、周遗存,可谓星罗棋布。《史记·封禅书》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很多篇章就产生于河洛地区。秦统一后,尽管各区域文化的差异有所减弱,但中原地区的文化是延续不断、前后相接的,而且表现出更加强化、扩大和丰富的特征。儒学独尊后的汉代、政权更迭的魏晋南北朝之世、繁荣发展的唐宋时期等,无论文学、史学、宗教、科技、艺术等领域,加之后世地上地下的众多遗迹遗存,都无不彰显河洛文化、中原文化的光辉和活力。不同时期文化发展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一面,正说明中原文化发展经历了不断更新的过程,既把本身文化传播、渗透出去,又吸纳、凝聚周围文化,从而使得中原文化能够长期保持其领先地位。北宋灭亡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重心的转移,中原文化的繁荣程度和影响力随之减衰。

可见,从远古到北宋,河洛文化作为根文化、主流文化的发展,构成了一个连绵不断的序列,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另一方面,人类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因此,河洛文化作为“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原外流人口群体中也具有根深蒂固的意识和极强的传承性,并使得河洛文化传统在移民聚居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最为典型的就是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在客家族群中一直保持下来并富有个性的文化传统。它既表现出早期河洛文化的内涵,又具有魏晋唐宋时期的中原世风。若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去认识,客家文化既表现出唐宋以前不同历史阶段中原文化的兼容性,又表现出北宋灭亡前早期中原文化的原始韵味。

所谓“客家”,本是指客居他乡的家族,即相对土著居民而言,这些家族是从

客家人的宴请礼仪 客家人宴请礼仪常识

客家人的宴请礼仪客家人宴请礼仪常识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文章——客家人的宴请礼仪客家人宴请礼仪常识。 客家人是衣冠之族后裔为躲避战乱灾荒从中原迁徙到南方,虽经历千百年的流徙考验,但仍慎终追远地保留和继承着好客多礼、人情交往、礼尚往来的婚嫁喜庆礼仪习俗。 把婚嫁喜庆作为一件大事来看待,一般都需请客。 首先要根据所办项目喜事内容来考虑请客的对象。一般都是围绕客家人以血缘为基础上的宗亲、婚亲及恩师友朋和乡邻之间来确定对象,列出名单写在一张红纸上称“全贴”(请柬),名列第一人坐首席。另外是每人或一家人(合家)之请帖。过去如若结婚的,帖要长折或五折以含五福之意。 必须认真写好请帖,对所请的人称呼在辈份、上下要得体,柬文尤为讲究礼节且文字要精练雅丽,内容清晰,宾主要分明。如婚贴写“庚酌”,完婚写“喜酌”,嫁女为“摈酌”,寿诞为“寿酌”、“桃酌”、“梅酌”。为父寿曰“悬孤今旦”;为母寿曰“设帨佳辰”。如三朝洗儿曰“汤饼”,周岁试婴曰“晬(音岁)盘之期”。请男长辈写“德驾”;平辈写“台驾”;晚辈写“文驾”或“台驾”。请女辈写“懿驾”或“慈驾”;平辈写“淑驾”、“鸾驾”、“彩驾”。 发请帖 发请帖由主人亲属亲自专程送到。列为第一名的坐首席者,见贴要签“敬陪末坐”,其余客人,出席的可签“敬陪”,不出席的则签“敬谢”。发贴请客,有俗云“三天为请,两天为叫,一天为提”。故邀请宾客务必要早,以表示虔诚,过些日子再提一次,到了宴请的当天要有人催,或派人及车辆去接客。 赴宴 赴宴的人一般要有贺礼(不能空手去),贺礼不论重轻,若条件不许可,三五只鸡蛋也可,以表情谊之意。贺礼以适时送去为宜,过早有失风度,送迟了难免使主人不高兴。若有写明免礼,则随主人之意。送礼的红色,旧时要封口,上加贴标签,现在多不用。对礼品的处理时,如退回,则写上“大仪璧谢”。 结婚或出嫁的女儿 结婚或出嫁女儿,亲戚先请后贺,朋友邻里是先贺后请。亲戚的贺礼,一律要收,其他友朋等酌情接纳或推辞收。 做寿 做寿,原则上先贺后请,不贺不请,但至亲密友也有先请后贺都可。 做欢喜头 做欢喜头,如做满月酒,一般只请亲戚及来探望过、帮过忙的人。送礼则随宾客之便。 其他喜庆 其他喜庆,如乔迁新居,一般先请后送,过去请客强调要催,表示热情诚意。 入席的大体规则 入席的大体规则,主人要在大门口欢迎宾客笑迎到来,并由主人指定专人依次唱号,按序入席。宴席的座次是礼仪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区分“尊卑”上下亲疏辈分。如在厅堂设宴是以朝南为尊的格式,就八仙桌(8人座位)而言,朝南的两位以右为上是第一位,左边是第二位,以下朝东朝西的座次也依次类推,最后得朝北。要让地位最高的或是辈分最长,年龄最大的人坐在首位。以下论资排辈座次,主人要待客人到齐后最后在未位坐下陪宾客。在被推到尊位的客人,在入座前要对在座的的一一拱手致意,表示感谢众人的抬举,然后才安然入座。 迟到者要用双手表示歉意,中途离席要向主人说明并向同席者表示歉意。主人谢客敬酒要起立致意。主人一一请客人就座后,为客人斟酒俗称“安席”,东道主人要在席间再斟酒,表示谢客。主人以酒敬宾客称为“献”;宾客回敬称为“酢”;主人欢饮称之“酬”。宴饮之礼又称为“酬酢

客家文化调查报告

寒暑假对客家文化的调研报告 姓名:班级:2013(1)班学号:2013123668 调查时间:2014年—2015年寒假期间 调查地点:广东、福建、湖南、江西、台湾等范围内 调查方式:通过实地走访、询问、网上查找资料 调查目的:为了增强保护客家文化意识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有关方面介绍,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度尼西亚约40万、泰国约37万、越南约30万、新加坡20万、缅甸10万,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对分布如此宽广的客家历史源流的研究,直到20世纪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但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 客家的起源,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计大迁移五次分别是: 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移。 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从东晋至五代,汉人又由长江流域南迁,这是第二次大迁徙。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的一部分,又由闽赣分迁至粤东、粤北。这是每三次大迁徒。 明末政治腐败,又值连年灾荒,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加之文官贪敛,武官诛戳无辜,致使官逼民反,农民起义各地蜂起。清军入关,进逼京师,清兵入闽,汀州、赣州大批民众仓皇逃难,分迁至粤中及滨海地区,乃至川、桂、湘及台湾,且有一小部分迁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 以河图洛书传说为早期主要标志的河洛文化,是产生于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区域文化。而具有移民特征的客家文化,是具有浓郁中原文化底蕴并恒久保持至今的一种族群文化。这两种文化,从核心内涵上去认识,前者有其远古性,后者有其近一千年的后时代性,但二者都具有鲜明的特色或个性,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都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同时,这两种文化又与中原区域文明的发展直接相关,并具有深层的渊源联系。 河洛地区指洛水流域、黄河中游地区,河洛文化即根植于河洛地区的地域文化。河洛地区处于中原之腹心,因此说,河洛文化又是中原文化的源头和主流,对中华文明摇篮地中原大区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发端、统帅和辐射意义。可见,河洛文化不是~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么,从河洛文化的源头和主流地位去认识,至少到北宋灭亡之前,中原文化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阶段。在各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既有传承,又有扬弃,但毋庸置疑的是,以河洛文化为主流的各阶段中原文化,都处在当时中国文化发展的领先地位。传说的人文始祖黄帝、炎帝在这个地区活动。远古发掘由早期的裴李岗文化,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以及夏、商、周遗存,可谓星罗棋布。《史记·封禅书》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很多篇章就产生于河洛地区。秦统一后,尽管各区域文化的差异有所减弱,但中原地区的文化是延续不断、前后相接的,而且表现出更加强化、扩大和丰富的特征。儒学独尊后的汉代、政权更迭的魏晋南北朝之世、繁荣发展的唐宋时期等,无论文学、史学、宗教、科技、艺术等领域,加之后世地上地下的众多遗迹遗存,都无不彰显河洛文化、中原文化的光辉和活力。不同时期文化发展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一面,正说明中原文化发展经历了不断更新的过程,既把本身文化传播、渗透出去,又吸纳、凝聚周围文化,从而使得中原文化能够长期保持其领先地位。北宋灭亡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重心的转移,中原文化的繁荣程度和影响力随之减衰。 可见,从远古到北宋,河洛文化作为根文化、主流文化的发展,构成了一个连绵不断的序列,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另一方面,人类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因此,河洛文化作为“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原外流人口群体中也具有根深蒂固的意识和极强的传承性,并使得河洛文化传统在移民聚居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最为典型的就是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在客家族群中一直保持下来并富有个性的文化传统。它既表现出早期河洛文化的内涵,又具有魏晋唐宋时期的中原世风。若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去认识,客家文化既表现出唐宋以前不同历史阶段中原文化的兼容性,又表现出北宋灭亡前早期中原文化的原始韵味。 所谓“客家”,本是指客居他乡的家族,即相对土著居民而言,这些家族是从

最新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知识小结 一、字词盘点 1.字 (1)难读的字 擦(cā) 戚(qī) 腻(nì) 匙(chí) 脉(mò) 栖(qī) (2)难写的字 眨:部首是“目”,右边是“乏”。 燃:左窄右宽,注意不要少写“然”右上角的点。 腻:左窄右宽,注意右边“贰”两短横在“弋”的下面。 褐:左窄右宽,部首是“衤”,不是“礻”。 盈:上边是“乃”+“又”,下边是“皿”。 (3)多音字 正{z?ēn ɡ(正月)z?èn ɡ(正好) 铺{p ù(店铺)p ū(铺盖) 咽{y àn (咽唾沫)y ān (咽喉)y è(呜咽) 脏{z ān ɡ(脏水)z àn ɡ(心脏) 纤{xi ān (纤细)qi àn (纤夫) 脉{m ò(脉脉)m ài (脉搏) 撒{s ǎ(播撒)s ā(撒网) 散{s ǎn (松散)s àn (解散) 2.词 (1)必须掌握的词 腊月 展览 风筝 空竹 口琴 更新 鞭炮

除夕春联扫除年糕充足店铺开张对联年画通宵间断除非万不得已必定光景截然不同燃放亲戚拜年寺院轿车骆驼元宵张灯结彩一律彩绘广告分外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猜想粉碎外套解释腊肉 (2)近义词 气象~景象开张~开业间断~中断 娴熟~熟练充足~充分规矩~规则 截然不同~迥然不同万象更新~焕然一新 万不得已~迫不得已合拢~合并沸腾~欢腾预备~准备搅和~搅拌浓稠~黏稠 松劲~松弛反抗~抗拒奇怪~稀奇 猜想~估计惊异~惊诧结果~结局 承认~认同糊糊涂涂~稀里糊涂 有声无力~有气无力日暮~黄昏迢迢~遥远皎皎~洁白终日~成天泣涕~眼泪 盈盈~清澈咆哮~怒吼涉水~蹚水 吞噬~吞没发誓~起誓雄浑~雄壮 布施~施舍鼻祖~始祖神秘~秘密 一无所有~身无分文哄堂大笑~哈哈大笑 别无所求~一无所求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中原历史文化区域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第38卷第4期V01.38No.4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 2005年7月 July2005 论中原历史文化区域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史道祥 (河南教育报刊社,河南郑州450004) 摘要: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形成基本的区域文化雏形,在踏入文明门槛之后逐渐形成了中心文化区、黄淮文化区、楚文化区、豫北文化区等基本板块,在社会发展中各具特色,显现出异彩纷呈的崭新气象。由于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强烈干预,决定了中原文化自古及今大一统的本位特征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主体地位。中原文化区域特征的独立性是脆弱的,各个地区的地方特征在这种强势文化的作用下显得个性软弱、断层明显。 关键词:中原文化;历史区域划分;区域特征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04(2005)04—0093—05 一个地区文化特征的形成,既是这个地区文化长期累积的过程,也是以自己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对周边文化的吸收和融合的过程,是历史发展的时间和地理环境的空间的结合体,是文化内在逻辑演变和文化空间形态变迁的统一。因此,我们在深入了解中原文化的时候,应从对中原文化的一般认识,上升到了解其各具特色的文化个体现象。 一、中原历史文化区域的形成过程 “文化区域”(CultureRegion)的概念属于文化地理学的范畴,但“文化发展是一种历史现象,区域文化的形成更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区域文化虽然是以地域限定的文化类型,但它毕竟脱离不了历史的成因和机缘。也只有当某一区域的文化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出现了此地域上的文化共同性和文化联系时,真正的文化区域才算形成”[1]。 一般地说,文化区域起源的初始形式是这一地区的远古文化,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考古学文化。这个时期的文化区域尚未明确稳定,文化水平还不高,它只是在考古文化中显示出了不同器物类型的一致性,同时反映出不同区域的经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不同,古代文献记载中也反映出各地区土著居民不同的生存状态。具体到中原文化来说,随着20世纪中国考古学发展研究的成熟,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近60年的探索,对中原远古文化区域业已理出基本的线索:在新石器时代,中原主体文化是以豫西为中心的仰韶文化、豫西南和豫南的屈家岭文化、豫东的大汶口文化。 这些区系并不是简单的人为划分,而是着眼于各个地区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趋势而形成的。同时,各区系内“类型”之间又有着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大区系间还存在一些文化交汇的连接带,而且区系间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的。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发展经历着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转变,到了晚期,私有财产开始出现,氏族也发展为部落和部落联盟。据文献记载,在距今5000年前后,中原大地分布着若干部落联盟,著名的有三大集团:即西部的华夏集团,包括黄帝、炎帝、颛顼、舜等族;东部的东夷集团,包括太吴、少吴、蚩尤等,其活动区域北自山东北部,西至河南东部,西南至河南最南部,南至安徽东部,东至大海;南方长江流域的苗蛮集团,包括三苗、伏羲、女娲等,这一集团的中心在湖北、湖南两省,东部当以今日豫鄂大别山为界以东邻东夷集团,西部则北越南阳一带侵人伏牛、外方各山脉间,以北邻属华夏集团。这三大集团构成了中原原始区域文化的基本框架[2]。 文化区域的形成阶段是方国和封国文化,这是中原文化的基本特色。《史记?封禅书》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夏人活动的中心区域在晋南和豫西,商文化以商丘一郑州一偃师一安阳而围成一个三角中心区,周人在灭商后政治中心东移,形成了以宗周一成周为轴心的华夏文化区。以豫西为中心,三代时的中原曾经是方国林立,《苟子?富国》 收稿日期:2004—09—08 作者简介:史道祥(1965一),男,河南渑池人,河南教育报刊社副编审。 ?93?万方数据

客家文化知识测试题

客家文化,你知多少?测试题 编辑:大学生客家文化协会学习部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它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精髓,还体现了作为移民所特有的文化面貌。 身为大学生客家文化协会的一员,你是否精通我们的客家文化?敢说是的请先过了学习部这关……看题! 准备好了吗?开考啦! 共20题,每题5分,共计100分。 NO.1 客家名称“客”的含义是()。 A.客家人好客 B.客家人是从北方迁徙到闽粤赣地区的移民,与原住民相比较是“客” C.客家人客居异乡 D.客家人足迹遍天下 NO.2 客家先民大批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 B.躲避战乱 C.改善环境 D.住腻了 NO.3 客家先民在迁徙过程中不忘将祖先的骸骨带上,安居后再选墓地安葬,此习俗客家地区一般称为()。 A.二次葬 B.风水葬 C.舍利葬 D.捡金葬NO.4 客家姓氏源头主要在()。 A.福建闽南地区 B.中国江淮地区 C.中国中原地区 D.中国东北地区 NO.5 1996年,被文化部评为“山歌之乡”的是()。 A.兴国县 B.龙岩 C.宁化 D.梅县 NO.6 海外客家人最集中密集的地区是()。 A.美国唐人街 B.法国 C.东南亚 D.巴西 NO.7 客家方言是中国汉语八大方言之一,客家方言以()为标准音。

A.梅县 B.新丰 C.龙川 D.惠城区 NO.8 旧时客家青年妇女的外衣颜色以蓝色居多,其原因是()。 A.不喜欢花布 B.艰苦朴素的习惯 C.时尚 D.自己织布和染色的条件限制 NO.9 客家妇女不缠脚的主要原因()。 A.长途迁徙的需要 B.思想观念的变化 C.艰苦环境中生产劳动的需要 D.鄙视封建社会要求妇女缠足的陋习 NO.10 客家过年的年初七往往要吃七样菜(也称七色菜、七样羹),它们是芹菜、蒜子、葱子、芫荽、韭菜、鱼、肉,形成这一饮食文化的原因主要是()。 A.营养与花色品种的搭配 B.“七”字在客家文化中的特殊含义 C.以谐音作比喻,祈求家庭的幸福 D.饮食习惯 NO.11 传统客家菜的烹调特点是()。 A.以炸为主 B.以烤为主 C.以煮焖为主 D.以蒸为主 NO.12 客家地区常见一类被称作()的米制食品,做主食或小吃皆可。A.粄 B.粉 C.粿 D.团 NO.13 客家人端午节有“挂青”的习俗,“青”是指 ( )。 A.柳枝 B.艾草 C.葛藤 D.菖蒲 NO.14 “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在客家人中这句话的准确含义是()。 A.客家人分布在所有有阳光的地方B.世界各地都有客家人 C.客家人是移民 D.客家人数多,分布广 NO.15 客家山歌歌词的句数多是()。 A.八句一首 B.六句一首 C.十句一首 D.四句一首 NO.16 客家童谣唱道:“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放条鲤嬷八尺长。鲤嬷头上撑灯盏,鲤嬷肚里做学堂。做个学堂四四方,兜张凳子写文章……”这首童谣在客家地区普遍流行,它最重要的意是()。 A.表现了客家儿童的童趣 B.表现客家儿童爱学习

客家文化的特点

客家文化的特点 客家并非是一个民族的概念,而是我国中原汉族的一个分支。公元四世纪前后,中原地区战乱不息,灾荒频仍,成千上万失去家园的灾民大批往较平静富庶的南方逃亡,上下近千年间,他们流移转徙,足迸遍及大半个中国:到了宋末至清代中期才逐渐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二贝州、四川及台湾等地定居下来。「先到为主,后到为客」。先期在当地居住的便称这群后来仁户的人为客人上昌地官府注籍中亦称为客户,以后通称为客家、客家人。 千百年来,散居在各地的客家人在当地生活和交往中没有完全混化于当地一也有少部分已经混化一,而一直保忙右客家先辈传导下来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为人处世的观念,甚至他们所讲的方言也是保留首中原古汉语音的的客家话。这些都可归结为客家文化意识的承传因素在起作用。 文化意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观念形态,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经验与智慧的积淀,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精神力量。它对于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语言,道德观念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起看主导、调节和规范的作用。因此,开展对文化意识间题的研究,对于发展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借鉴前人的历史经验,促进今天我们所从事的现代化建设事业都有其深远意义和积极的作用。拙文拟就有关客家文化意试的形成和发展、客家文化意识特质、客家文化意识的价值与作用等间题提出一些粗浅认识,借以求教于各界专家和读者。 一、客家文化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在客家先民世代居住的我国中原地区,曾经是汉、唐文化的中心,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辈出的地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汉、唐文化,作为东方文明的象征,在历史上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对世界文化的交往,也曾经产生深远的影响。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民族,都是主要受看儒家思想文化的教育熏陶,儒家思想始终是作为我国历代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渗透于国家的生活、一切社会活动和人们的思想意识言行之中。由此形成的我国民族的文化意识,其核心主要是儒家的人文精神,这是历史的必然。毫无疑义,客家人作为汉民族的一分子,他们所承传的文化意识,也只能是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然而,任何一个民族或同一民族内部,其文化意识的内涵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或一成不变的。由于人们所经历的社会发展进程不同,或所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意识也必然有所差别,有所变异。客家人由于他们的历史经历跟汉民族其它民系的经历有很大不同,这就使客家人的文化意识发生了某些方面的变异,而具有跟其它民系许多不同的特点。有人涊为是客家人的迁徙造成了客家人的历史,这是颇有见地的。同样可以认为:客家文化意识也是客家人在漫长的迁徙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精神产物。

河洛文化的特征

河洛文化的特征 洛阳素以“九朝古都”而名闻天下,至今依然享誉国内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河洛地区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从此奠定了河洛文化的源起,之后,朝代兴替,中原逐鹿,河洛地区,首当其冲,不可或缺。因此河洛文化就是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所指的河洛地区,当时的人们在这一区域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今天我们只能感受到它的某些气息,某些遗存,而欲观其原貌,只能望洋兴叹了。 河洛文化作为我国古代一种地域性文化,有其独有的地域文化特征。独特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无不显示着河洛人的个性。综观河洛文化的发展变化,参考诸多专家(如李学勤先生等)的研究所得,笔者以为河洛文化魅力无穷,特征如下: 首先是源发性,也可以称之为先导性。“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是我国哲学的开端。《尚书?顾命》孔安国传所说“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伏羲在河洛得河图而作八卦。之后,《周易》的发展大多也在河洛完成,文王为《易》之卦辞,周公为爻辞,开辟了我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易学研究。而在这方面的探索研究有2位洛阳人可谓成效卓著。一位是北宋大易学家邵雍光大了易学思想,著《皇极经世》巨著;另一位是二程之程颐溯本求源,有《易传》和《系辞说》传世。应该说中国哲学史上之高深学问——《易》源起、发展于河洛是毫无疑义的。 不仅如此,儒学、道学、佛学等均源起于河洛。周公营建雒邑,并在洛邑“制礼作乐”,创立中国最早的礼乐文化,以致孔子“入周问礼”,历代儒家尊周公为“元圣”;老子久居洛阳,是东周王室的“柱下史”,即管理图书的官吏,他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后人又奉他为道教的鼻祖。而他所写的《道德经》一书被称为“万经之王”,对我国政治、军事等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佛教最初传入中国首先落脚于洛阳,洛阳白马寺,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千百年来白马寺一直以“祖庭”、“释源”的身份在佛教中居于超然的地位。所以,洛阳被作为儒家源、道教地、释祖庭,都说明河洛地区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其次是正统性,在我国最早的历史典籍《尚书?禹贡》中记载“豫州”时,是这样写的:“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伊、洛、瀍、涧四条河都在洛阳市附近汇集并总汇于黄河。这四条河至今也是洛阳市行政区划的标志。而这四条河流水流都不长,瀍、涧二水流长不过一百里,但却在我国最早的史籍《禹贡》中有如此特殊显赫的地位,足见河洛地区在华夏早期文明中独有的地位,其独特之处就是“河洛为王者之里”!从著名的二里头遗址到今天发现的东周“天子驾六”车马坑遗址都是最有力的证明。“王者之里”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河洛文化具有正统性的特征,所谓正统就是说河洛地区的文化在当时就是人们追求、信仰的标志。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渊源于河洛三代的礼乐文化,无须争议。此后,儒学的每一次大变革几乎都离不开洛阳。东汉时期,经学盛行。洛阳作为都城,经学大师云集都城。尤其是郑玄,所创郑学成为官定儒经标本。北宋时洛阳成为全国文化中心。“五星聚奎,伊洛钟秀”。洛学兴起,理学萌生。理学家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等在洛阳著书讲学。程颢、程颐继承周敦颐和邵雍学说,融合佛道内容,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学体系,被称为“洛学”,洛学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础,后经朱熹的发展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长期统治中国思想领域。可见儒学发展于东汉经学,成熟于北宋洛学,影响中国数千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永恒不变的主线和核心,儒学在河洛体现的确实是正统位置。 在史学方面,纪传体断代史史书是我国正史的模本,其创始人是《汉书》的作者班固,他自幼随父在洛阳求学,16岁入太学学习,汉明帝时任兰台令史。他一面撰修国史,一面继承父业撰写《汉书》,历时二十余年基本完成。和帝时命其妹班昭、同乡马续在东观续写八表和《天文志》。汉书以其“包举一代”、“上下洽通,祥而有体”的特点成为历代纪传体史书的模本。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中文明、不文明、非文明现象 客家文化中文明现象 客家先民来自黄河流域,其根在中原、花繁五洲。因避战乱、逃灾荒等原因,离开陕西、河南、河北、山西故土……扶老携幼、翻山越岭,辗转南迁。因离乡别井、客居他乡,故大部分客家先民扎根在南方的穷乡僻壤、边远山区,恶劣的自然环境,铸造了客家精神。 客家精神主要包括:吃苦耐劳、勇于开拓、民族意识、溯本思源、克勤克俭、精诚团结。 客家人作为汉民族一支民系,其形成和发展,经历数次大迁徙,颠沛流离,世事多艰使客家人养成坚忍卓绝,刻苦耐劳,冒险犯难,团结奋进的特性。客家人经过历代长期艰苦奋斗使民族性格得到考验和磨炼,使客家人自始至终带有一种浩然正气的民族节操,他们崇尚忠义,反抗压迫,义不帝秦,同仇敌忾,爱国爱乡,注重武术的凛然自傲之气,使他们成为“民族心理发展中的一群勇者”。客家先民是中原华胄,他们来自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虽经辗转流徙,其文化气质不变,他们讲礼节,重伦理,好学问,尚教育,敦亲族,敬祖先,隆师道,客家人深重的文化气息使他们成为“优者的遗业与涵儒”。客家民系最值得称道的可贵之处在于客家妇女的地位不同一般。客家女无缠足怯弱之习,她们能躬操耕作,主持农计,她们朴素节俭,勤劳洁净,崇敬丈夫,热爱儿女,任劳任怨,牺牲自我,维护家庭,她们以坚强和聪颖,在世界妇女中占有重要地位。客家妇女的特性充分体现出客家精神的精髓所在。 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是客家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现已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客家山歌的内容丰富多彩,语言表达质朴、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优美,从古至今牵魂动魄,歌声不绝,其唱腔艺术和表现风格具有鲜明的客家地域特色,可以说客家山歌是广大客家人民智慧的结晶和艺术审美情趣的具体体现,是客家文化的一大瑰宝,它作为客家人的口头文学,代代传承,所展示的文学价值、魅力和作用,是其它艺术种类所不能代替的。 客家文化中的不文明现象 旧时客家地区的人们,迷信鬼神信风水。城乡村各地普通建神庙,甚至有些地方的神庙比学堂还多,乡村里到处都有什么公王、沙官、井头伯公、树头伯公等。信奉风水术的人越来越多,每逢婚丧喜事,大小建筑,都要请风水先生勘察地利,择良辰吉日,自古至今长盛不衰。客家地区的人们,常为了求一个好屋址或墓穴,不惜长期供养风水师,以丰美酒食招待。这为风水先生招摇撞骗创造了适宜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一些不懂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的风水先生,靠背诵几句“地理口诀”欺骗那些真诚的希望得到适宜修养生息之地的人们,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客家文化非文明现象 客家菜口味偏重:肥、咸、香,不喜辣,分量足。点心类则喜欢以“粄”命名,大多用糯米、粳米制成,较少用面。 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客家语等,是汉藏语系汉语族内的一种声调语言,

地域文化(中原文化概论)

试卷代号:1 305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 中国文化概观 2012年1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在中国文化中,两种法则经常是错位的,主要表现就是士大夫从政时,每每以(思想的法则)代替(历史的法则),结果是给王朝政治带来灾难和混乱,加速王朝的灭亡。 2.论古代政治之宽平,当以西周制度为最。在政治上,周王的本质不同于国家的本质,周王是(最高权力 )的掌握者,而不是(所有权力)的把持者。 3.在商鞅变法的过程中,民众经由(户籍)和(什伍连坐)等制度,被严格地控制了起来。 4.(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以“四大害”来称胥吏的罪恶,这一点和(顾炎武)在《郡县论》中的指责和忧虑一致。 5.历史上变法成功者,商鞅而外是中唐(两税法)、张居正整理明朝财政及清代(摊丁人亩) 二、名词解释(每个10分,共20分) 6.国人答案要点:简单地说,就是“城里人”,就是住在城郭里面的人。这是西周分封建国的果。这些人是封建国家国邑体系的基础,国家大事他们是应当参加的,如大的军事行动、大的典礼如“大蔸 礼”之类。春秋以前,国人大众是一个政治经济上颇能捍卫自己的社会群体;春秋以后,则变为一群被动的农民。 7.八股文 答案要点:八股文是一种“代圣人立吉”的文体,从《四书》出一个句子,考试者必须模仿圣人的口气,挖空心思没话找话地对其进行阐发。其文章结构有破题、承题、起讲、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故名八股文。这种文体高度讲究形式,讲究声律、对偶等。八股文题目范围过窄、思想束缚严重,但却是明清科举考试录取与否的主要依据。 三、筒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每小题答题不要超过300字) 8.简述“轻重”之术的文化史意义。 答案要点: 文化史研究的是一个文明的国家群族的历史道路和历史命运。春秋战国东西两大区域的文化分野,其间的胜负,关涉着中华民族未来的走向。假如不是商鞅那一套富国强兵论最终获得了胜利,而是在治国理念上走《管子》“轻重”之术的路线,中国的历史文化肯定会是另一番模样。 首先,以小农为核心的重农主义,肯定不会在中国获得那样永久性的统治地位。 其次,《管子》的“轻重”之术,是一种国家干预的治国之术。它

客家文化

作业题目 1、根据你姓氏祠堂的堂号和堂联,在三种客家源流说中, 你认为那种更准确,试分析之。 廖氏堂号:武威 廖氏堂联:万石家声远,三洲世泽长 客家源流说的 第一种观点是:客家先民是中原汉人的血统和文化最纯正的承载者;第二种观点是:客家先民是以南方土著为主,融合中原南迁的汉人而形成; 第三种观点为:客家先民是以中原汉族为主,兼融当地土著而形成。 我认为客家源流说中第三种比较准确,原因有下: 据有关古籍记载,廖氏起源于夏朝。相传中国最早的皇帝黄帝有25个子孙,其中一个叫昌意,昌意之子叫颛顼。这个颛顼便是“三皇五帝”中第一个称帝的帝王。 颛顼的子孙中有一个叫叔安,他被封侯为夏朝一个诸侯国的君王,这个小国的地名叫蓼国,叔安作为国的君王,后来,史书便以廖叔安相称,叔安的后代也从此以国为姓,这就是古代廖氏家族的最早起源。 廖氏族起源后,始聚居于古廖国,经历了夏、商、周三朝千多年的繁衍生存,饱受战火及风雨沧桑,已成为一支规模较大的家族。至春秋战国时间,诸侯混战,许多诸侯国相继被兼并,古廖国终于被相邻的大国楚国于公元前662年兼并入楚国。 从此,有一些廖氏族人开始迁移故土,向东、南方向发展,如古籍记载廖叔安第47世孙廖惠就是在这时从中原迁往山东甄城的。汉朝至三国时期,廖氏族人已开始分布在山东、甘肃、陕西、安徽、江苏、河北、湖南等地。自公元304年起,即晋王朝至南北朝时期。由于晋王朝内部争权夺利,皇族司马家族八王争霸,互相残杀,引起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逞机起兵叛乱,开始了中国历史上长达285年之久的分裂混乱时期,史称为“五胡乱华”。(即匈奴、羯、姜、鲜、卑五个少数民族起兵反叛中央朝廷的叛乱),从此引起了中原广大百姓悲欢离合的大规模迁移过程,生活在中原故土的廖氏家族也不例外。其中有著名的在洛阳任晋王朝京城镇国大将军廖子璋(子璋系叔安公之68世孙)之子廖从宪携众从洛阳迁居浙江永嘉郡松阳县顺又乡。 子璋的后裔很有作为,官任江南扬洲太守,兴旺发达,后来其子孙遍及南方各省,子璋成为南方各省廖氏的主要始祖。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子璋的玄孙廖诚希继任扬洲太守,因五胡乱兵逼近长江北岸,于384年迁往江西宁都。江西宁都廖氏支系发达,后成为廖氏向湖南、福建及两广发展的主要发源地。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平定了北方游牧民族叛乱,终于结束了“五胡乱华”,建立了隋王朝。期间,廖诚希的第6代子孙延邦、延龄、延春三兄弟曾为隋朝立下汗马功劳,显赫一代,威震四方,官任清河郡、太原郡、威武郡大守,创造了著名的廖氏三郡太守之美称。后来,廖诚希的子孙为了纪念前辈的这一显赫业绩,便以“威武堂”这一称号作为廖氏祠堂的称号。 2、什么是客家精神?她是怎样形成的?作为客家后裔该 怎样继承和弘扬她?

客家的饮食文化

客家的饮食文化 客家菜肴风味如像客家话保留着中州古韵一样,客家菜同样也保留着中州传统的 生活习俗特色。下面学习啦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下客家饮食文化的相关资料! 客家的饮食文化知识 客家菜亦称东江菜,它与潮菜、粤菜并称广东三大菜。客家菜肴风味的形成跟客 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开的,如像客家话保留着中州古韵一样,客家菜同样也保留着中 州传统的生活习俗特色。 在探究客家饮食文化的成因时,人们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客家人遍布海内外,都讲客家话,即便是侨居海外,家庭日常用语仍以客家话为主,但是,在众多的 客家人居住区域中,只有广东的东江流域客家人在保留客家方言的同时也保留了中州 饮食特色,并且自成一派,而其它地区的客家人饮食习俗都被当地饮食文化同化了。 这一现象的形成是有其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的。 在广东菜的三人流派中,广州菜、潮州菜都曾经历过秦代以后的“汉越融合”阶段,而东江菜则否。这是因为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历尽艰难险阻,多群体有组织而迁, 整村整族而徙,迁至广东东江流域后,成片聚居,地域宽广,其范围包括今河源、惠州、梅州等市大部分地区以及东莞、清远、英德、曲江等小部地区。在这样一个相对 而言的广阔地区内,客家人比例大,反其客为主,自然其生活习俗就不易被当地土著 同化,反而同化了当地生活习俗,包括不少不同地区迁至此地的人的不同生活习俗。 因此,作为古中原特色的菜肴风味自然也保留下来。第二个原因是,就地理条件和物 产而言,东江地区与客家人祖籍中原较为接近,两者都属内陆腹地,远离海边,用以 入馔的副食品都是家养禽畜和山间野味,海产品较少。客菜有“无鸡不清,无肉不鲜, 无鸭不香,无肘不浓”的说法,因此,早已形成的菜肴特色乃得以保留和延续,此外, 还与东江封闭的交通环境有关,粤东属山区,交通不便而少受外界影响,从而使客家 菜在较长的时间里自我成型,自我演变而自成一家。 客家的饮食文化特色 客家菜的基本特色是,用料以肉类为主,水产品较少;突出主料,原汁原味,讲求 酥软香浓;注重火功,以炖、烤、煲、酿见长,尤以砂锅菜闻名;造型古朴,乡土风貌明显。现今保留于农家或饭店酒家的客家烹饪技艺,仍有许多奇妙的手工作法。如酒法:

论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收稿日期]2005-12-20 [作者简介]薛瑞泽(1962) ),男,河南省灵宝市人,河南科技大学河洛文化研究所、郑州大学中原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历史学博 士,5河南科技大学学报6主编。 2006年3月第22卷 第3期 学习论坛TR I BUNE O F STUDY M ar 12006V o l 122 N o 13 论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薛瑞泽 (河南科技大学河洛文化研究所,河南洛阳471003) [摘 要]作为地域文化,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是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文化。其区别从地域范围、文化内涵、存在时间都表现出各自的不同。因为两种文化存在的时间在北宋以前部分重叠,地域范围也有重合之处,导致其文化内涵有相似之处,河洛文化在某个时段是中原文化的核心。 [关键词]中原文化;河洛文化;地域范围;内涵 [中图分类号]G 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06)03-0052-03 近年来,河南乃至全国学术界研究和宣传中原文化与河洛文化的学者颇多,两种文化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是否是一种文化的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或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学术界虽然有人提出了这一问题并做过回答,但是,并未完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近年所从事的研究,笔者认为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是两种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文化。 众所周知,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人文现象经历了长期的历史积淀之后而形成的,是一个地区所独有的,因而文化有地域的差异;文化还渗透在一个地域社会群体的行为系统之中,并支配着社会群体的价值体系和观念体系,不同的地域文化有精神内涵的差异。弄清文化的基本特征,对于我们分析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区别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区别首先在地域范围上。作为地域文化,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地域范围,不同地域范围内所产生的文化因地域范围的大小不同而有所差异。所以,对这两种文化理解的前提,就是要首先弄清河洛地区与中原地区的地域范围的区别,只有弄清了两种文化的地域范围,才能够真正地了解两种文化因地域范围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内涵的差异。 大凡学术界或者普通的文化传媒,对于中原文化的 地域范围并没有人做过论证,那么,中原地区的地理范围到底有多大,为了弄清这一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引用学术界相对权威的/中原0概念的解释。/中原0一词5辞海6中有两种解释,其一是指平原之地;其二/谓中国也,别于边疆而言0,/古称河南及其附近之地为中原,至东晋南宋亦有统指黄河下游为中原者0[1] 。5辞源6在解释作为地域名的/中原0时,也说:/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0[2] 两部权威的辞书对中原文化地域的解释,在中国古代史籍中也得到印证。汉景帝时期所发生的七国之乱,主父偃评价说:/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0,是因为/先帝之德泽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境外之助0[3] 。这里的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陆游的5示儿6诗中所说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0,这里说的/中原0显然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我们所论及的中原地区主要是以此种解释为主。这样看来,在中国历史上,关于中原地区的地理范围也大小有别,并随着中心地区影响的变化或扩大或缩小。这就说明中原地区的地理范围包括了今天河南省和周边一些省份的一部分,甚至扩展到黄河中下游地区。这就是说,中原地区的大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变化。 河洛文化的地域范围近年来学术界论述的比较多,据笔者研究,河洛地区是指以洛阳为中心,东至郑州、中 # 52#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其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包括了粤东、粤北、粤中的绝大部分地区。全国纯客县、非纯客县合计287个,国内外总人数约合6376.8万人次。 客家人:客家人原属古中原汉人,中间经历了六次的大迁徙和一系列的历史演变,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客家人。相对于客家人的起源,我们更应该关注并且称颂的是生生不息的客家 精神。客家人以其“团结、勤劳、好客”的精神文 明于世。由于客家人身上的这股精神,有人赞美客 家人是“牛乳上的乳酪”;甚至于有的学者认为 “客家人的精神就是亚细亚精神”。客家先民自身 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正是这种向心力 使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不被迁徙地的土著同 化。广东梅州的多层围垅屋,永定的土楼客家建筑, 就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勤劳节俭是客家世代 相传的优良品德。在客家妇女身上,则更鲜明地体 现出超乎寻常的刻苦耐劳、勤俭朴素的精神。头戴 凉帽,身穿大襟衫,背着小孩,手扶犁耙,赤足走进田野,是传统的客家妇女形象,因此客家妇女堪称为中国劳动妇女的典范;而说到好客,这就是客家人典型的特点了。客家人热情好客,他们非常注重礼节,不论是正式宴请还是吃个便饭,都有一定的礼节,如按辈分入席。平时,如逢客人到来,主人会很有礼貌地打招呼,并请客人进屋坐,同时必以茶相待,这就是客家人。这就是客家人的文化精神。 围龙屋:围龙屋作为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 家民居建筑,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 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 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 太极图.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 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围龙屋反映了客家人 “族聚而居”的民族文化象征,反映了客家 人在特殊环境下的生活方式以及习惯,是客 家民情风俗的一 个缩影,可谓是客 家特有的客家建筑艺术奇观。围龙屋体现了深厚的客家文化 内涵,通过这围龙屋,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客家文化。第一、 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文明礼貌、知书达理的 传统美德。第二、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传承。 第三、围龙屋的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第四、 体现了客家传统的宗族观念。 客家山歌:客家山歌,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 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主要流传于梅州、河源、惠州、赣州、汀州、韶关、清远、广州、深圳、中山、海南、广西以及国内外客家人集居地,客家山歌的内容朴实无华,结构清晰明了,语言丰富,文学艺术性强,善于表达

河洛文化故事与简介

河洛地区文化积淀厚重,历代名家辈出。这里是河图洛书的发源地,研究易经的人寻根拜祖,哪个不到河洛汇流处?这里是少林拳,太极拳,轨迹拳,苌家拳的发源地,欲学武术真功的人,舍此何求? 洛阳素以“九朝古都”而名闻天下,至今依然享誉国内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河洛地区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从此奠定了河洛文化的源起,之后,朝代兴替,中原逐鹿,河洛地区,首当其冲,不可或缺。因此河洛文化就是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所指的河洛地区,当时的人们在这一区域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今天我们只能感受到它的某些气息,某些遗存,而欲观其原貌,只能望洋兴叹了。 河洛文化作为我国古代一种地域性文化,有其独有的地域文化特征。独特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无不显示着河洛人的个性。综观河洛文化的发展变化,参考诸多专家(如李学勤先生等)的研究所得,笔者以为河洛文化魅力无穷,特征如下: 首先是源发性,也可以称之为先导性。“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是我国哲学的开端。《尚书?顾命》孔安国传所说“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伏羲在河洛得河图而作八卦。之后,《周易》的发展大多也在河洛完成,文王为《易》之卦辞,周公为爻辞,开辟了我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易学研究。而在这方面的探索研究有2位洛阳人可谓成效卓著。一位是北宋大易学家邵雍光大了易学思想,著《皇极经世》巨著;另一位是二程之程颐溯本求源,有《易传》和《系辞说》传世。应该说中国哲学史上之高深学问——《易》源起、发展于河洛是毫无疑义的。 不仅如此,儒学、道学、佛学等均源起于河洛。周公营建雒邑,并在洛邑“制礼作乐”,创立中国最早的礼乐文化,以致孔子“入周问礼”,历代儒家尊周公为“元圣”;老子久居洛阳,是东周王室的“柱下史”,即管理图书的官吏,他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后人又奉他为道教的鼻祖。而他所写的《道德经》一书被称为“万经之王”,对我国政治、军事等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佛教最初传入中国首先落脚于洛阳,洛阳白马寺,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千百年来白马寺一直以“祖庭”、“释源”的身份在佛教中居于超然的地位。所以,洛阳被作为儒家源、道教地、释祖庭,都说明河洛地区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其次是正统性,在我国最早的历史典籍《尚书·禹贡》中记载“豫州”时,是这样写的:“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伊、洛、瀍、涧四条河都在洛阳市附近汇集并总汇于黄河。这四条河至今也是洛阳市行政区划的标志。而这四条河流水流都不长,瀍、涧二水流长不过一百里,但却在我国最早的史籍《禹贡》中有如此特殊显赫的地位,足见河洛地区在华夏早期文明中独有的地位,其独特之处就是“河洛为王者之里”!从著名的二里头遗址到今天发现的东周“天子驾六”车马坑遗址都是最有力的证明。“王者之里”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河洛文化具有正统性的特征,所谓正统就是说河洛地区的文化在当时就是人们追求、信仰的标志。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渊源于河洛三代的礼乐文化,无须争议。此后,儒学的每一次大变革几乎都离不开洛阳。东汉时期,经学盛行。洛阳作为都城,经学大师云集都城。尤其是郑玄,所创郑学成为官定儒经标本。北宋时洛阳成为全国文化中心。“五星聚奎,伊洛钟秀”。洛学兴起,理学萌生。理学家邵雍、张载、程颢、程

导游基础知识考试题及答案(全)

2017导游基础知识考试题及答案(全) 导游资格证是国家对从事导游服务人员从业资格的证明,有效期三年,2017年的导游证考试时间暂未公布,下文yjbys小编先为大家搜集最新的导游基础知识考试题及答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一、填空题(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卷中相应题号的横线上,每空0.5分,共30分) 1.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旅游吸引物、_____和_____。(游客,旅游服务及其设施) 2.世界旅游组织的英文简称是_____,太平洋亚洲旅游协会的英文简称是 _____。(WTO,PATA) 3.福建省全省陆地面积_____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_____万平方千米。(12.14,13.6) 4.福建现有_____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_____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137) 5.旅游活动按组织形式可分为_____旅游和_____旅游。(团体,散客) 6.每年_____为世界旅游日,每年_____为中国旅游日。(9月27日,5月19日) 7.福建省的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_____位,海岸线曲折率居全国第_____位。(2,1) 8.东周包括_____、_____两个时期。(春秋,战国) 9.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_____,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是_____。(《诗经》,《黄帝内经》) 10.中国古代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_____,纵深间数称为_____。(开间,进深) 11.皇帝的女婿魏晋以后称为_____,清代称为_____。(驸马,额驸) 12.乡试第一名称为_____,会试第一名称为_____。(解元,会元)

13.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_____,人口最少的是_____。(壮族,珞巴族) 14.客家食文化的突出特点是_____,客家特殊饮品是_____。(丰盛浓郁,擂茶) 15.清代天主教在福建形成_____和_____两个传播中心。(福安,漳州) 16. 母系氏族公社阶段著名的文化代表为_____和_____。(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 17.佛教诞生在_____,发展在_____。(印度,中国) 18.金元以来,全国道教形成_____和_____两大教派。(全真道,正一道) 19.中国古代建筑反映了敬天祀祖的_____思想和以皇权为核心的_____思想。(礼制,等级) 20.《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将旅游资源分为8个主类、_____个亚类、_____个基本类型。(31,155) 21.云岗石窟位于_____市,龙门石窟位于_____市。(大同,洛阳) 22.世界第一高峰是西藏境内的_____,世界第二高峰是新疆境内的_____。(珠穆朗玛峰,乔戈里峰) 23.我国海岸类型以钱塘江口为界,其北以_____海岸为主,其南以_____海岸为主。(泥沙质,基岩) 24.香港区花为_____,澳门区花为_____。(紫荆,莲花) 25.中国四大名绣除苏绣、湘绣外还有_____和_____。(粤绣,蜀绣) 26.属于再加工茶类的有_____和_____。(紧压茶,花茶) 27.除中国烹饪外,名列世界三大烹饪流派的还有_____和_____。(法国烹饪,土耳其烹饪) 28.中国十大菜系除八大菜系外,还有另外两个菜系是_____和_____。(京菜,沪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