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美军新版《联合作战纲要》研究-联合信息作战和特种作战

美军新版《联合作战纲要》研究-联合信息作战和特种作战

美军新版《联合作战纲要》研究-联合信息作战和特种作战
美军新版《联合作战纲要》研究-联合信息作战和特种作战

2006年9月17日,美国参联会主席佩斯批准颁布了新版《联合作战纲要》。新纲要吸收了“网络中心战”和“基于效果作战”等新作战理论的精华,详尽阐述了美军实施联合作战的战略环境、指导原则、指挥控制,计划和实施大规模作战行动和战役、危机反应和有限应急行动,以及军事接触、安全合作和威慑等方面的内容,是今后5~10年从战役高度指导美军实施联合作战行动的指南。

从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陆续颁发了112本联合出版物,共分为7个系列,即JP“拱顶石”系列、JP1系列(人事)、JP2系列(情报)、JP3系列(作战)、JP4系列(后勤)、JP5系列(计划)和JP6系列(C4系统)。这些联合出版物是美军不断发展的联合作战理论的主要载体,也是计划、组织和实施联合作战行动的理论依据。在上述7个系列中,作战系列虽只是其中之一,却是全部联合出版物的核心内容。在112本联合出版物中,作战系列就占了68本。JP3-0《联合作战纲要》是作战系列中最重要的出版物。新版《联合作战纲要》在前言中指出:“本出版物是联合作战系列出版物的纲领性文件,它提供了指导美国武装部队在军事行动的范畴内实施联合作战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

1993年,美军颁布的第一版《联合作战纲要》,总结了以海湾战争为代表的高技术战争条件下联合作战的特点和规律。2001年,美军颁布的第二版《联合作战纲要》,主要提供了战争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联合理论指导。

2006年的新版《联合作战纲要》吸收了“网络中心战”和“基于效果作战”等新作战理论的精华,详尽阐述了美军实施联合作战的战略环境、指导原则、指挥控制,计划和实施大规模作战行动和战役、危机反应和有限应急行动,以及军事接触、安全合作和威慑等方面的内容,是今后5~10年从战役高度指导美军实施联合作战行动的指南。

一、调整情况

新版《联合作战纲要》共分七章,较之2001年版多出一章,且作了29处重大修改,具体可归结为以下7个方面:

(一)确立了新的联合作战原则

上一版《联合作战纲要》中规定的美军联合作战原则基本上沿用传统的9项军事原则,即目标、进攻、集中、节约兵力、机动、统一指挥、安全、突然和简明。新版《联合作战纲要》在9项原则的基础上增加了3项,即“约束”、“持久”、“合法”,将联合作战原则扩展为12项。“约束要求行动慎重,并保持安全需要、军事行动实施和国家战略最终

状态的平衡”,“目的是限制附带损伤并防止不必要地使用武力”。持久要求“做好慎重、持久地遂行军事行动的准备”,“目的是确保必要的行动投入以达成国家战略的最终状态”。“合法性的基础是法律、道义和所采取行动的正确性”,“目的是培养和保持必要的意志以达成国家战略的最终态势”。

(二)重新划分了军事行动的范围

“非战争军事行动”是冷战结束后美军发明的一个术语,指“在通常与战争相关的大规模作战行动以外使用国家军事手段的一系列行动”。联合出版物中专门有一本JP3-07《非战争军事行动》。上一版《联合作战纲要》将军事行动的范围划分为战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两大类。新版《联合作战纲要》将1995年6月16日颁布的联合出版物《非战争军事行动》并入《联合作战纲要》,并要求不再使用“非战争军事行动”术语。而将美国的军事行动划分为“大规模作战行动和战役”、“危机反应与有限应急行动”及“军事接触、安全合作和威慑行动”三大类。

(三)明确了联合作战职能

美军可能跨责任区或同时在两个以上责任区展开行动,行动的类型千差万别,因此不同军种、不同战区、不同职能部队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新版《联合作战纲要》专门增加了一章阐述联合职能。“联合职能指的是为了协助联合部队指挥官整合、协同和指挥联合作战行动而组合在一起的能力和活动。”联合职能分为六个方面:指挥与控制,包括作战指挥、作战控制、战术控制、受援部队和支援部队的关系;情报,包括情报搜集、分析、处理、分发、反情报活动;火力,包括目标选择、联合火力支援、空中力量分配、防空反导、遮断行动、战略攻击、限制附带损伤;运动和机动,包括部署、转移、重组、调动联合部队;防护,包括主动防御、被动防御、运用技术和程序、紧急情况的处置和反应;保障,包括食品、油料、弹药、军械和装备的补给。联合军事行动的其他活动和能力还有心理战行动、军事欺骗等。

(四)增加了战役筹划的内容

上一版《联合作战纲要》将战役法和战役筹划等同起来,提出了战役法的14个基本要素。新版《联合作战纲要》将战役筹划从战役法中分离出来,专门阐述了战役筹划的内容,并提出了17项战役筹划要素。战役法的实质是“指挥官用来设想如何最有效率和最有效果地运用军事能力完成任务的思维程序”,“战役筹划是一种支持战役或大规模作战计划及其实施的概念和框架结构”,而“战役筹划要素则是帮助指挥官及其参谋人员设想战役或作战行动并制定作战构想的工具。”17项战役筹划要素在14个战役法基本要素的基础上,

增加了“最终状态与目标”、“效果”和“作战线”3个要素,并修改了诸要素的排序及对若干要素的描述。17项战役筹划要素的排序是:终止、最终状态与目标、效果、重心、决定点、直接与间接、作战线、作战范围、同时性与纵深性、时机与节奏、部队和职能、全局性影响力、平衡性、预见性、协同性、顶点以及作战安排。联合作战行动中,任务、效果和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实施任务以创造效果,通过效果来达到目标,以实现最终的结局态势”。

(五)增加了作战评估的内容

新版《联合作战纲要》在第四章增加了一节阐述评估的内容。“评估是测评联合部队完成任务进展情况的程序。指挥官不断地评估作战环境与作战进程,将之与最初的设想与意图相比较,并根据评估情况调整行动,以保证实现军事目标和预定的最终军事状态。”评估程序开始于任务分析阶段,持续的评估与作战计划制定、战役法和战役筹划紧密结合,有助于指挥官根据需要调整行动与资源,始终为实现目标而“做正确的事情”。

(六)扩展了“作战线”的概念

上一版《联合作战纲要》没有阐述“作战线”的概念。新版《联合作战纲要》在战役筹划要素中引入并扩展了“作战线”的概念,认为未来美军的作战方式仍然是线式作战与非线式作战的结合。“作战线是界定与敌军相对位置关系的内线或外线部队的实际线,或者是连接在时间与空间方面与目标有关的所有节点和决定点行动的实际线”。“非线式作战是从多个选择的基地(陆上和海上)沿作战线对多个决定点的同时行动”。虽然非线式作战将比以往战争更为普遍,但它不是美军唯一的作战样式。新版《联合作战纲要》强调“线式作战对某些作战行动或一个作战行动的某些阶段仍可能是最好的形式”,认为美军在三种情况下仍然需要采取线式作战的方式:一是当美军缺乏实施非线式作战所必需的信息或兵力严重不足时;二是当敌进行纵深梯次的部署或己方后方线受到敌军威胁,部队没有行动自由时;三是联军作战中因协同和作战速度差异等方面的问题,为避免误伤需要进行线式作战时。

(七)阐述了保卫美国本土的作战行动

新版《联合作战纲要》增加了“支援本土安全”的内容,阐述了保卫美国本土的作战行动。认为保卫本土的行动既包括实施先发制人的主动出击,也包括实施国土防御。主动出击是本土防御最有效的方式,要在敌发起攻击之前,在距美国尽可能远的安全距离上,尽可能早地识别、破坏和挫败威胁。国土防御是在本土遂行军事行动以保护美国及其民众和关键设施不受外部攻击的行动。新版《联合作战纲要》还规定了美国北方司令部、美国南

方司令部和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在保卫本土安全方面的职责,认为所有战区司令都负有在威胁发源地击败威胁、保卫美国本土的责任。

此外,新版《联合作战纲要》还给出了“对手”、“作战识别”、“效果”、“己方部队信息需求”、“表现测评”、“稳定行动”、“常设联合部队司令部”、“系统”和“终止标准”等新术语的定义,对“重心”、“火力”、“链条”、“节点”、“战役法”和“战略决心”等术语的定义进行了重要修改。

二、主要特点

上一版《联合作战纲要》颁布于2001年9月10日,正好是“9.11”事件发生的前一天,因此所反映的主要是冷战后过渡时期美国的联合作战思想。“9.11”事件后,美国以反恐为第一要务,对军事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并相继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新版《联合作战纲要》适时体现了这一变化。

(一)着眼“非常规性”威胁提高美军的联合作战能力

新版《联合作战纲要》开篇就指出,“在有化学、生物和核武器以及弹道导弹技术……等扩散的情况下,即使弱国和各种小集团也能获得打击大国并造成灾难性后果的能力。”纲要认为,当前对美国安全的“最大威胁是极端主义和先进技术的扩散,是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先进导弹技术的敌人或企图与恐怖主义接触的敌手”,“美国本土和美国利益都将成为敌人直接或间接攻击的目标”;未来5~10年,“非常规性”威胁将进一步增大,而传统性威胁可能降低,因此美军的作战重点将转为应对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非常规性”威胁。美军的主要作战对象将不再是地区强国,而是国际恐怖主义、极端势力等非政府组织,以及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邪恶国家”和一些“非国家实体”,如美军正在打击的“基地”组织。

新版《联合作战纲要》指出,“在这种安全环境中,保持国家的安全和致力于全球稳定,将是一个持续而复杂的过程。”“美国联合部队必须拥有全球抵达能力,具有运用多种手段应对威胁、影响潜在对手、保护盟友和促进和平与稳定的能力。”“威胁难以确定和对手难以把握的特征,以及全球通信和媒体的迅速增长,还要求美国联合部队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网络构建能力,特别是通信和情报资源能力。”

(二)围绕维护美国全球利益设计军事行动样式

新版《联合作战纲要》将军事行动分为三类。“军事接触、安全合作和威慑行动”主要用于平时,目的是塑造作战环境,在保持美国的全球影响力的同时,使国与国之间或集团与集团之间的紧张关系保持在发生武装冲突的“门槛”之下。具体行动包括:应急准备、军备控制与裁军、打击恐怖主义、国防部支援反毒品行动、执行制裁行动、强制禁区行动、确保航行和飞行自由、国家援助、护航、显示武力、对暴乱行动的支援和反骚乱行动。“危机反应与有限应急行动”主要用于危机爆发之时,可能具有对抗性,也可能不具有对抗性,可能是单一的、小规模的、持续时间有限的行动,也可能是持续时间较长、涉及战斗行动的大规模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行动包括:非战斗人员撤离行动、和平行动、外国人道主义援助行动、搜救行动、后果管理行动、打击与袭击、国土防御与民事支援行动。“大规模作战行动和战役”主要用于战时,常常是规模更大、时间更长的行动的组成部分,可分为塑造战场、威慑行动、夺取主动权、决定性行动、稳定行动和支援民政当局六个阶段。

这三类行动在种类上基本覆盖了美国军事行动的全部,在时间上覆盖了平时、危机时和战时,目的是使美军具备在任何时间、任何范围实施任何强度的战争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三类行动可能同时进行或交叉进行。新版《联合作战纲要》指出,“可能在战区司令的责任区内实施同时进行的但军事最终状态不同的联合行动。在安全合作行动正在该战区的同一地区或另一地区进行的同时,也可能发起大规模作战行动和战役(如在执行联合国制裁伊拉克的决议期间在阿富汗实施的‘持久自由’行动)。此外,危机反应与有限应急行动也可能单独或作为某一战役或大规模作战行动的一部分而实施(如1991年在‘沙漠盾牌’行动期间在索马里实施的非战斗人员撤离行动)。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在进行全球性战役行动的同时,在一个战区发起或进行单独的大规模作战行动(如在反恐战争期间进行的‘持久自由’行动和‘自由伊拉克’行动)。”

(三)强调军事行动严格服从和服务于政治目标

新版《联合作战纲要》吸取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经验教训,在第一章“战略环境”中专门用一节的内容阐述了作战行动的终止。认为“知道何时以何种方式终止行动的能力,是作战行动筹划的组成部分。”“行动的终止是国家安全战略、国家防务战略、国家军事战略和国家战略最终状态之间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受援的作战司令必须与文职领导人密切工作,以确保国家战略最终状态,即战役或作战行动结束后应当达成的外交、信息、军事和经济状态,得到清晰而明确的说明。”

“在战略背景下,军事胜利是以达成国家战略最终状态及其相关的终止标准来衡量的。”因此,在战前制定行动方案和提出实施建议时就要考虑到战争的结束和战后的稳定工作,考虑到作战行动与稳定行动的衔接。“对政治当局提交的有关终止标准的军事战略建议应

当从军事可行程度、充分程度和可接受程度等方面审查,并对达到该标准所需要的时间、费用和军队等因素做出判断。”

新版《联合作战纲要》认为,在战争实施过程中,保持与敌方进行联络的途径非常重要。运用军队达成目标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消灭或压制敌对军事力量,使敌对者无望抵抗美国强加的意志来强行解决问题,另一种是通过协调一致的政治、外交和军事行动,使敌人明白让步比继续抵抗更划算来妥协解决问题。不论采取哪一种方式,都要求军事行动严格服从和服务于政治目标。“一旦敌方的战略目标从保护或扩张既得利益转变为减少损失时,通过谈判谋求以有利条件终止行动的可能性就出现了。”“当敌人考虑是尽早结束冲突还是继续抵抗哪个更划算时,有关意图、要求和微小让步的任何表示都可能加速冲突的解决。”

“稳定行动”和“支援民政当局”是大规模作战行动和战役的两个重要阶段。在合法民事政府已经成立,但其执政能力有限或不能发挥任何功能时,则要求实施稳定阶段的任务。在此阶段,可能会要求美军联合部队执行有限的民事政府职能,并对民事政府进行扶持,直至其能够行使合法职能。稳定阶段的特点是从持续战斗行动向稳定行动过渡,向合法民事政府全面移交权力标志着这一阶段的结束。支援民政当局阶段的特点是联合部队对合法民事政权进行支援,目的是巩固民政当局的地位,使之能为民众提供必要的服务。

(四)强调在多国、多机构框架内保持美军的独立性和主导权

新版《联合作战纲要》认为,多军种、多机构和多国的统一行动是美国联合军事行动的常态,在统一行动中保持美军的独立性和主导权非常必要。虽然美国承认“没有两个国家会因为完全相同的原因而参加临时联合体或联盟。在一定程度上,加入一个联盟或临时联合体,就需要成员国将自己的国家自主权置于联盟或临时联合体之下。”但它同时也强调,“因为美国部队经常是联盟或临时联合体中最强大和最有能力的力量,因此常常被期望发挥核心领导作用。”“联合部队指挥官应当努力了解和掌握每个国家的目标,以及这些目标将如何影响冲突的终止和国家战略最终状态的达成。保持凝聚力和行动的统一,需要理解各成员国的看法和需要,并做出相应调整。”如果为了达成规定的军事目标而不得不将美国部队置于外国指挥官的控制之下,新版《联合作战纲要》要求“美国指挥官除了要向外国指挥官报告外,还要拥有向美国的上级军事指挥机构单独报告情况的能力。”与其他政府机构、外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和政府间组织等共同行动时,“为了推进统一行动,军事领导人必须以熟练、得体而持久稳定的方式与国家安全小组的其他成员合作。”“在某些作战行动中,其他机构可能在国防部的支援下担当主角,但提供支援任务的美军仍然必须置于国防部指挥结构的控制之下。”

(五)强调联合信息作战和特种作战的重要地位

新版《联合作战纲要》认为,美军的“作战环境正日益变得复杂,包括陆地、海洋、空中、太空和计算机网络领域”以及“指挥官的认知领域”;“信息战已成为联合作战的核心军事能力”和作战样式。美国对信息网络日益严重的依赖可能成为敌人可资利用的弱点,同时敌人对信息网络和技术的使用也为美军创造了机会。必须重视和有区别地实施进攻性信息战和积极的防御性信息作战行动,以赢得陆上、海上、空中、太空和计算机网络战的优势。新版《联合作战纲要》并将对计算机网络的攻击行动列入“战役和战略火力”的范畴。

特种作战是新版《联合作战纲要》强调的另一个重点。认为随着作战环境和作战对象日益复杂化,特种作战的地位大大提高,“反恐作战已成为特种作战部队的核心任务”。美军要求“战略和战役级指挥官必须重视独立运用特种作战部队的核心能力,并实现其与常规作战部队行动的一体化,以获得额外的特种能力来达成其它方式不能达成的目标”。美军认为,达成特种作战部队与常规部队行动一体化的关键,是在计划与实施联合行动的全过程中,向担任受援或支援任务的常规部队的指挥官提供特种部队的指挥控制分队和联合作战特遣分队,由他们来协调特种作战部队和常规部队的行动。

美军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的特点

美军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的特点 美军指挥体制是根据本国军事传统、指挥技术手段和海外军事行动环境建立的。研究美军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的特点,我们发现,这种指挥体制立足于全球作战,立足于军种的联合作战,着眼于提高作战效益,能够较好地发挥各军种的最大潜能。 归纳起来,美军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根据作战环镜和任务,不断改进指挥体制从独立战争到美西战争这段漫长的时间里,美军的作战行动大都在美洲大陆进行,作战指挥往往以陆军指挥为主。美西战争以后,美国迈开了海外扩张的步伐,为了提升部队的作战能力和指挥机构的作战效率,美军建立了战区司令部,对海外美军部队(包括海军和陆军)进行总体控制和指挥,并设立专门的陆海军委员会对陆、海军行动进行协调。一战以后,美军空中和海军力量空前发展,这在客观上增强了美军联合作战能力,也加速了战区联合指挥机构的诞生。二战中,战争需求强化了美军的联合作战观念,使平时各立山头的军种部队不得不坐在一起,制定联合作战计划,以提高作战效率。二战以后,欧亚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陡增,与此相适应,美太平洋、大西洋、欧洲总部就相继建立起来,欧亚地区的指挥机构趋于完善。冷战以后,随着美国全球战略和美军作战任务的调整,美军指挥体制也处于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 (二)体制的设置着眼于统一指挥统一指挥是美军联合作战的基本原则,美军《联合作战纲要》规定,“无论达成何种目标,都要寻求指挥和行动上的统一”。为了达到统一指挥的目的,美军着重强化了联合指挥机构的职能。首先,在机构设置方面,突出了联合指挥机构的构建。在顶层,国家指挥当局对陆、海、空三军实施统一指挥,总统是武装部队总司令;在各责任区,建立战区司令部,负责本战区内所有部队的作战和联合训练活动;在战区以下,又设立下属联合司令部,必要时还组建联合特遣部队,这些编制小,机构设置灵活的联合司令部,同样具备联合作战指挥的功能,从而确保了各级的统一行动。其次,强化各级司令部的指挥权限。美军《联合作战纲要》规定:“联合司令对所属部队行使作战指挥权。”这一规定使各级司令部特别是战区级司令部的权力得到空前加强,不但可以从全军范围内抽调部队组建联合部队,而且还拥有对各种作战行动、联合训练和后勤保障的指挥控制权。除此之外,美军还采取单一指挥官体制,在战区级,设立一名总司令对所属和配属的战斗部队、战斗支援部队和战斗勤务支援部队进行统一的指挥控制;联合部队司令也通常任命单一的空中、地面和海上部队指挥官,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控制所辖的部队。 (三)减少指挥层次,简化指挥控制程序在指挥体制这个大系统中,指挥层次划分是重要组成部分,指挥层次的划分科学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系统存在的合理性。层次过多,各种指令在系统中周转时间过长,容易影响指挥效能的发挥;层次过少,又容易出现微观指挥的现象,使作战指令无法很好地结合战场实际。出于这种考虑,美军在指挥机构的设置上,以满足联合作战需求为基准,尽量减少指挥层次,简化指挥控制程序。1986年《戈德华特—尼科尔斯国防部改组法》,重新明确了参联会在指挥序列中的具体分工。法案明确指出,参联会在指挥系统中没有指挥作战部队的行政权力,只起沟通国家最高指挥当局与各作战司令部之间联系的职能。此项规定,减少了战区指挥和最高当局指挥之间的层次,使战区指挥官对责任范围内的军事活动,能够独立行使指挥职能,当机立断地处理作战中的问题,从而大大降低了指挥层次多而出现的内耗现象。同时,美军对指挥关系的确定,使各级指挥员很好地明确了自身的指挥权限和责任,下级指挥官能够自觉利用战场上出现的机会来支持上级的战略和战役计划,从而大大简化了指挥程序。(四)参谋机构实行联合编成美军有效实施联合作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参谋机构的联合化。美军联合参谋机构由来自各军种的参谋人员组成,职位的分配原则是:参谋人员在参谋部中的影响力能反映其所在军种在整个联合部队中的比重。来自各军种的参谋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本军种知识和相关知识,能够保证联合司令官了解兵力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战术、技术、能力、需求和局限性。平

团队协同作战,是一种企业文化的完美诠释

团队协同作战,是一种企业文化的完美诠释 企业无论大小,都需要一个有共同目标、有共同追求的团队,团队合作是一个企业文化的灵魂,好的团队决不是随随便便的将成员组合到一起,而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共同追求的团队。团队的核心是共同奉献. 这种共同奉献需要每一个成员能够把事情当做是自己的事情来做,拼尽全力。只有切实可行而又具有挑战意义的目标,才能激发团队中所有成员的工作动力和奉献精神,为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高效的团队合作精神,是企业成功的基础,也是企业走向卓越的法宝。 一、什么是团队合作精神 所谓团队合作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 团队精神的形成并不要求团队成员牺牲自我,相反,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了成员们共同完成任务目标,而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 二、和谐的团队文化对团队的成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意义一:和谐的团队文化维系团队的向心力。相同的文化理念、共同的价值、信

念及利益追求,对团队中的每一位人员都具有一种无形的巨大感召力,把团队全体成员凝聚在一起,增强团队的内聚力。和谐的团队文化作为共同价值观念和共同利益的表现,决定了团队行为的方向,规定着团队的行动目标。在和谐的团队文化的引导下,团队建立起反映团队文化精神实质的、合理而有效的规章制度,进而引导着团队及其创业成员朝着既定的发展目标前进。 意义二:和谐的团队文化维系团队的沟通力。和谐的文化营造良好的沟通,和谐的文化打造卓越的团队。如果仅仅只是单个团队成员之间的技巧和经验,而忽略、忽视了沟通,那么团队终会成为一盘散沙,重蹈“三个和尚没水吃”的覆辙。只有时时刻刻重视建设和谐的团队文化,才能改善沟通渠道,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创造良好的环境;才能适时发挥团队的协作能力,产生1+1>2的效果,才能使团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变不惊,决胜市场。 意义三:和谐的团队文化维系团队的执行力。每一种管理制度都往往反映了团队文化的实质,和谐的团队文化反映在管理制度上,是管理制度的升华,它通过把外在的制度约束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促进团队成员自觉执行任务。而执行的落实与否,则是团队文化的展现。因此,和谐的团队文化中的奖惩的杠杆、行之有效的制度是打造团队执行力的几大法宝。 三、团队合作动力来源 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它的实质就决定了企业内部人的存在与合作肯定也有追求利益的目的和需求。

信息化联合作战工程兵侦察、指挥、通信装备发展构想

信息化联合作战工程兵侦察、指挥、通信装 备发展构想 第22卷第6期 2003年12月 工兵装备研究 EngineerEquipmentResearch V oI.22No.6 Dee.2003 信息化联合作战工程兵 侦察,指挥,通信装备发展构想 刘从玲,李震 (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84) 摘要:从信息化条件下的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出发,论述了工程兵侦察,指挥,通信装备的功能需求,提出了 工程兵侦察,指挥,通信装备建设的一体化构想和整体发展思路. 关键词:工程兵;侦察,指挥,通信装备;发展构想 中图分类号:E933文献标识码:A DevelopmentConceptsonEngineerReconnaissance,Commandand ComrnunicationEquipmentinInformationJointOperations LIUCong—lingLIZhen (ShijiazhuangArmyCommandingAcademy,Shijiazhuang050084,China) Abstract:Thepaperdiscussesthefunctionalrequirementsoftheengineerreconnaissance,co mmandand communicationequipmentbasedonthejointoperationsofallarmyservicesundertheinform ation conditions,andputsforwardtheintegrativeandwholedevelopmentconceptsofengineerrec onnaissance,

浅谈联合作战重要行动

浅谈联合作战重要行动 摘要:通过对联合作战的学习与了解,我已经基本掌握了联合作战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下面我就联合作战重要行动这一方面来阐述一下联合作战的内涵。 关键词:联合作战;重要行动;信息化 联合作战重要行动主要有:信息作战、夺取制空权作战、夺取制海权作战、特种作战、太空作战等。这些重要行动既存在于各种联合作战类型和样式之中,同时在较大规模的联合作战中有又可能相对独立地与各作战样式并列运用,并成为独立的作战阶段。联合作战的重要行动贯穿于联合作战始终。 1.信息作战 信息作战,是为了夺取和保持制信息权而采取的信息作战侦察、信息进攻和信息防御行动。海湾战争中,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首先对伊军实施了代号为“白雪”的信息进攻行动,从陆海空领域对伊军指挥信息系统实施了软硬一体的复合打击,使伊军处于雷达迷茫、制导失灵的无法指挥的混乱中,迅速夺取了制信息权。信息作战既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作战阶段,又贯穿于联合作战的全过程,夺取信息优势对夺取制空权制天权有重要意义【1】。 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空军首先对阿拉伯的27个机场发动了闪电式突袭,一举瘫痪了阿方空军,夺取制空权。而后其地面部队仅用6天就赢得了战争的胜利。由此可见制空权的重要性。 2. 夺取制空权作战 夺取制空权作战,是指在联合作战的全过程或某一个重要的作战阶段,以空军为主在其他军种的支援配合下,为夺取一定时间、一定区域的制空权而采取的系列作战行动。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就没有陆战场的作战自由权,夺取制空权成为联合作战制胜的关键。 3. 夺取制海权作战 夺取制海权作战,是指在联合作战全过程或某一个重要时节,依据总的作战企图,使用专门的夺取兵力,夺取整个海战区的作战行动。而在当今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夺取制海权通常是在夺取制信息权、制空权的基础上实施的,夺取制海权的行动更加复杂。 夺取制海权的主要行动如下:1、突击敌军的基地、港口2、封锁敌军的基地、港口和重要海域3、打击敌军的海上舰艇编队。制海权的夺取在1982年的英阿马岛之战中可见一斑。在交战的刚开始,英特混舰队一抵达马岛海域,便宣布马岛周围的半径200

对美军联合作战的认识

对美军联合作战的认识 摘要:自美建军以来,其联合作战理论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期间美军对联合作战的认识有过大的曲折和反复。但随着对联合作战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和战斗经验的不断总结,美军是越来越重视联合作战了,已把联合作战作为当前和未来的主要作战样式,强调不管在何处、在何种条件下作战,都要适当地运用陆军、空军、海军、特种部队和航天部队,实施联合作战,以收速战速决之效。 关键词:美军联合作战战争理论 正文:所谓联合作战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军种的统一军事活动,联合作战是最有效地使用国家军事力量,发挥其整体作用,来达到战争目的的。美军认为现代战争的性质要求实施联合作战。在联合作战中,联合部队所属的各军种部队能提供一系列作战能力,可供联合部队指挥军官进行选择,将各军种部队的作战能力变成联合部队整体作战能力。联合部队的指挥军官可根据需要挑选空中、地面、海上和特种作战力量构成优化组合,去完成指定任务,这样组成的联合部队可使指挥军官从各维空间及各个方向投入压倒性的优势力量,以震撼、瓦解和击败敌人。联合作战可以说是“地天海空一体战”,既有助于己方以强击弱,又能避免暴露己方弱点,还能以多种手段灵活打击敌人。所以说,联合作战是美军进行战争的最好的方式,是制胜的关键。 首先,我们需要考察美军联合作战理论的发展过程。1779年美军对缅甸地区英军的进攻,1780年的查尔斯顿保卫战,都因海陆协同不好而失败;19世纪末的美西战争,美军没有建立相应的跨军种协调机构,常常各自为战,结果延长了战争进程,而且付出了重大的伤亡代价;再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加利波利战役,由于缺乏统一的指挥及陆海军互不协调等原因遭到了惨败。从诸如此类的一系列战斗中我们会发现,美军对联合作战的认识并不深刻,很少运用于作战,这与美军历来三军分立,相互之间矛盾较多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分析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美军从建军初期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始终强调各军种独立作战,其作战思想、作战理论与联合作战背道而驰。 而美军是善于总结教训的,多次的战斗经历给了他们很好的启发。随着他们对军事理论的研究及经验教训的总结,美军内部已经有了萌芽状态的联合作战思想,特别是美军高级军官如20世纪初航空兵元老米切尔将军、1919年的海军

新形势下美军军事联合作战体系探究

新形势下美军军事联合作战体系探究 发表时间:2018-05-08T13:00:39.73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2月下作者:李佳均[导读] 随着网络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加强网络训练变得越来越重要。美军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建设发展 李佳均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南京校区,江苏南京 211100)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加强网络训练变得越来越重要。美军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建设发展,已经建立起一套在联合作战背景下的网络训练体系美国新军事战略指出,美国放弃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思想,军事部署重返亚太,以此来遏制中国。中国应当深入分析美军调整的内因,从容冷静面对,继续寻求和平发展战略,不谋求军事对抗,使美军围堵战略不攻自破。关键词:美军军事;联合作战;体系探究 引言 美军认为,军事训练历来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基本手段,是夺取和赢得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近期的几场局部战争中,美军所展现出的强大的战斗力,主要得益于平时高水平的训练、教育和演习。近年来,美军在加快军事转型的过程中,特别强调加快训练转型的步伐。美军作战条令指出,“联合作战是指美国军队两个或两个以上军种—陆军、海军、空军、海军陆战队—的统一军事活动”。美军原参联会主席鲍威尔形象地认为,联合作战就像“一支球队上场打球,是单个队员聚集在一起,去争取共同的胜利。美国武装部队去打仗,也是如此。” 一、美军联合作战理论概述 美军联合作战理论是在陆空协同作战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大致过程是:70 年代提出了陆空联合作战理论,80年代提出了空地一体作战理论,90年代提出了联合作战理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越南战争,美军都曾进行过较大规模的陆空协同作战,并对陆空协同作战理论进行过一些研究,但在70年代以前,美军的军事理论一般只划分为战略和战术两个层次,陆空协同作战通常也只是作为战略或战术范畴军兵种的相直支援的问题来研究[2]。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和研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其中第一条就是:军兵种均衡搭配十分重要。只有使坦克、步兵、炮兵和飞机密切配合,才能赢得战争。在总结阿以战争和美军在越南战争教训的基础上,针对前苏联诸军种进攻战役理论,美军开始从战役层次研究陆空协同作战问题,从而提出了陆空联合作战理论的设想。美国陆军又于1993年6月颁发新版《作战纲要》,进一步详细而具体地论述了诸军种联合作战的原则、内容、方法及程序。从而确定了把联合作战理论作为美军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的作战理论的重要地位,也表明了联合作战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 二、美军联合作战体系浅析 (一)统一指挥原则 统一指挥是美军联合作战的基本原则,美军《联合作战纲要》规定,“无论达成何种目标,都要寻求指挥和行动上的统一”。为了达到统一指挥的目的,美军着重强化了联合指挥机构的职能。首先,在机构设置方面,突出了联合指挥机构的构建。在顶层,国家指挥当局对陆、海、空三军实施统一指挥,总统是武装部队总司令;在各责任区,建立战区司令部,负责本战区内所有部队的作战和联合训练活动;其次,强化各级司令部的指挥权限。美军《联合作战纲要》规定:“联合司令对所属部队行使作战指挥权。[3]”这一规定使各级司令部特别是战区级司令部的权力得到空前加强,不但可以从全军范围内抽调部队组建联合部队,而且还拥有对各种作战行动、联合训练和后勤保障的指挥控制权。 (二)作战行动的同时性 美军认为,联合作战方式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作战行动的同时性。同时使用各种能力,陆海空天各种力量同时作用,使敌人疲于应付,措手不及。三是对敌方的整体结构同时施加压力,全面压倒或削弱敌方的作战能力和抵抗意志,尽快使敌战略、战役“重心”遭受打击和破坏,整体作战能力失去平衡。四是在战略、战役和战术级同时采取行动[4]。由于同时展开的作战行动增强了战争各级别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各级指挥官不能仅关心本级作战行动的情况。战术指挥官在组织实施战斗时,必须认识到当前的战斗与战役计划的联系,战役指挥官将为战役中的各次战斗规定条件,以实现战役和战略目标。更高级别的指挥官,如战区司令官将综合运用战区战略和战役法,同时又要注意某些战术情况产生的影响。同时性并不意味着平均使用或同时使用联合部队的所有兵力;而是强调采用一种使敌军全面陷入混乱和丧失斗志的战法来打击敌人,使其疲于奔命,穷于应付,从而取得决定性优势。 (三)明确的指挥作战关系 美军讲的指挥关系不是指行政上的隶属关系,而是指四种不同职能的指挥权(即作战指挥权、作战控制权、战术控制权和支援权)。由于美军采取“分权” 指挥体制,平时联合司令部司令没有对部队的管理权,战时组建联合部队(由各军种部提供部队)时,联合司令部司令在国防部长的授权下,才能对军种部提供的部队行使“作战指挥权、作战控制权、战术控制权和支援权”。但是,美军每进行一次战争,都要对联合司令部司令明确一次权力。 结束语 总的来说,美国联合军事作战的战略,名义上是为了增强军事作战效率,实际上则为美国的霸权主义铺垫。而从美国整体国际战略来看,美国重返亚太遏制中国的意图非常明显,我们应当深入分析其军事战略调整的原因,冷静制定我国军事战略、外交战略、经济战略,摆脱美国的封锁,使新中国国力全面和平发展。加深战略对话,并以公共外交、民间外交等形式,使美中友好而非对立成为美国的主流民意,进而建立政治、军事等全方位的互信,以此来稳定美中这两个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这才是两国人民的真正福音。 参考文献 [1]庄林. 美军联合作战理论体系发展浅析[J]. 外国军事学术, 2009(2):43-44. [2]刘学伟, 冯伟华, 白福州. 美军联合作战思想浅析[J]. 青年科学:教师版, 2013, 34(12). [3]王政, 沈堤, 屈虹,等. 浅析美军联合作战目标管理过程[J]. 飞航导弹, 2017(6):63-67.

浅谈美军联合作战的几个问题

浅谈美军联合作战的几个问题 国防大学外军外语教研室崔师增 美军联合作战的缘起与内涵 美军作战条令指出,“联合作战是指美国军队两个或两个以上军种———陆军、海军、空军、海军陆战队———的统一军事活动”。美军原参联会主席鲍威尔形象地认为,联合作战就像“一支球队上场打球,是单个队员聚集在一起,去争取共同的胜利。美国武装部队去打仗,也是如此。” “联合作战”与“合同作战”的区别,是军种与兵种的区别。联合作战是指“军种”之间的协同作战;而合同作战则是指“军种内部兵种”之间的协同作战。 美军长期实施联合作战,主要是由其时常在本土外作战所决定的,因为任何一个军种都不可能单独完成美国在海外的所有作战任务。如果不是国外作战的绝对环境,那么联合作战就不一定是未来进行战争唯一的作战样式。 美军联合作战的内涵主要是“联合”而不是“作战”,联合的关键是协调和指挥体制问题。因为联合作战就像是一个多部门机关,主要是组织和协调各部门的任务,但不能代替每个部门的具体工作,所以联合作战条令不能取代军种作战条令。如何实施作战,则由各军种条令解决。 美军联合作战发展的三个阶段 美军《联合作战纲要》指出,联合作战起源于美国独立战争,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以指挥体制变化为标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2年以前),联合作战时,美军在军事部(陆军部)和海军部之间建立“陆海军委员会”,通过该委员会的协调实现陆军和海军的联合作战。此时,陆军和海军分别在各自空间行动,联合的实质是“战争目的一致性”的联合作战。 第二阶段(1942~1986年),美国出兵欧洲,仿效英军指挥体制于1942年建立参谋长联席会议机构。通过参联会的协调,实现美国内部军种之间的联合作战和与盟军之间的联合作战。在这段时期,火器射程增大,当两个军种在相邻地区作战时,火力在接合部的浅近纵深可进行相互支援,由此,这一时期的联合作战被称为“有限火力支援”的联合作战。 第三阶段(1986年后),美军联合作战是指空、地、海、天、特种作战“一体化”联合作战。为实现一体化联合作战,美军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理论一体化———1991年首次颁发联合作战条令,用理论和法律的形式削弱军种的独立性,将军种置于联合部队成员的地位;指挥一体化———1986 年颁发新的《国防部改组法》,增大参联会主席、联合司令部和特种司令部司令的指挥权,规定联合司令部司令为完成作战任务拥有使用兵力的一切权力;建立三军通用的C3I系统,实现通信、情报一体化,该系统被美军视为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关键;知识一体化———通过训练,联合司令部司令通晓各军种的作战理论和知识。通过以上措施,美军逐步实现了由松散式的联合作战向一体化联合作战的转变。 形象地分析美军联合作战发展的阶段,可以这样讲:第一个阶段是“两个鸡蛋”放在一个碗里的联合;第二个阶段是“三个鸡蛋”(1947年成立空军)打开放在一个碗里的联合;第三个阶段是“三个鸡蛋”打开放在一个碗里搅拌后的联合。美军视C3I系统为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关键,其实质就是因为C3I

美军联合作战才旨挥机构及其运作

美军联合作战才旨挥机构及其运作 美军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始建于1947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调整改革,现在部门比较齐全, 功能比较完善,运转比较顺畅。美军联合作战指挥 机构主要包括参谋长联席会议(下称“参联会”)、 战区/职能联合司令部(下称“联合司令部”)和联 合特遣部队司令部。前两者为常设联合作战指挥 机构,后者视需要临时建立。本文仅探讨常设联合 作战指挥机构及其运作。 一 、参谋长联席会议 美军参联会由参联会主席、副主席、陆军参谋 长、海军作战部长、空军参谋长和陆战队司令组 成。参联会主席由军队高级将领担任,是美国总 统、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国防部长的首席军事顾问。 参联会其他成员是各军种中军衔最高的现役军 人,一方面他们是美国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国 防部长在某些特定问题上的军事顾问,另一方面 他们又负责本军种的行政管理,对本军种部长负

责。按照惯例,军种副参谋长在大多数日常事务中 代行参谋长职责;军种参谋长作为参联会成员的 职责优先于所有其他职责。 参联会的主要职责是:在平时向总统、国家安 全委员会和国防部长提出关于军队建设、国防发 展项目与预算、采购需求评估、联合作战条令、联 合训练政策等方面的建议;在战时协助国家指挥 当局对美国武装力量实施战略指挥,监督各联合 司令部的军事活动。 联合参谋部是参联会的常设机构,由参联会 主席全权领导。联合参谋部对作战部队没有指挥 权,其职责仅限于向参联会提供建议和协助参联 会主席履行其职责。联合参谋部的编制员额为 1781人,其中军人1367人,占77%;文职414人,占23%。在1367名军人中,军官1063人,占78%,士兵304人,占22%;陆军486人,占35.6%;海军335人,占24.5%;空军451人,占33%;陆战队95人,占6.9%。由此可见,联合参谋部在人员组成上陆、海、空三军各占三分之一左 右。联合参谋部包括联合参谋部主任办公室、管理部、人力人事部、情报部、作战部、后勤部、战略计划与政策部、作战计划与联合部队发展部、指挥/

团队协同作战-1

1
如何实现团队协同工作
项目实践
福田汽车产品规划本部:章林凤--- 2013 福田汽车产品规划本部:章林凤 2013--8 8

2
目 录
一:什么是协同; 一 什么是协同 二:团队协同要素; 同 素 三:总结。

3
什么是协同工作 一 对工作的理解 一.对工作的理解 协同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
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 能力。 在日常工作中,协同能力等同于管理能力。在每一个单位, (国企、私企、大单位、小团队),营造良好的协同工作环境 是单位发展的潜动力。所以协同能力应作为衡量管理能力的首 要标准。 协同有三层含义:协调、协作、协商。

4
什么是协同工作作
协调是管理的润滑剂,没有协调就像汽车发动机没有机油。 协调是管理的润滑剂 没有协调就像汽车发 机没有机油 如果没有协调,单位的各个部门只能在内耗中互相抱怨、互相抵 触 触、互相推卸责任,以致最后的无法正常工作。部门与部门之间 卸责 后 常 部 与部 间 产生分歧,个人与个人之间产生误会,这都是妨碍整体联动的重 要问题。 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协调好,单位整体才能产生凝聚力, 才能使单位运转流畅,产生更好的效益。

5
什么是协同工作 一 对工作的理解 一.对工作的理解 协作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互动。协作是管理者完全切身参与
到产品开发、生产等工作中与员工一起解决难题,以尽快解决问题 ,达到避免或更大程度上减小单位的利益损失为目的。 协作本身要融入。但融入式的协作是管理工作中最值得注意的 中 得 ,需要把握好尺度。 因此,融入式的协作,是从共同分析问题,找到问题关键所在 因此 融入式的协作 是从共同分析问题 找到问题关键所在 ,用个人所长,包括运用自己的协调能力,调配其他更为有经验的 部门或个人来共同解决问题 这是协作的根本目的 部门或个人来共同解决问题,这是协作的根本目的。

信息化联合作战的基石

信息化联合作战的基石 视点提示 ●信息化战争以远程、快速和精确打击为显著特征,要求陆海空天电实现多军兵种一体化,以有效达成精确指挥、精确控制、精确协同、攻防兼备。 ●然而,在现代信息化战争舞台上,如果没有统一的“军用标准时间”,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联合作战。 时间—— 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古罗马哲学家奥古斯丁曾思索过这样的问题:“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便茫然不解了。” 自从人类有了历史,时间就和人们的命运紧密联系了起来,成为记录历史事件、开展各种活动所必须参照的因素和条件。 人们熟悉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所用的基本计时方法。然而在古代,时间的价值还并没有凸显出来,所以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说,这里的“天时”已包含了时间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古兵法在克敌制胜五要素中更是强调:“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这里的“天”即有重视天时和时间的深刻含义。所以古往今来,时间在军事谋略中一直备受重视。 在近代,时间的价值日益凸显。近代战争的主要特征,就是严格的时序性,突出顺序作战、程式作战。拿破仑曾指出:“在战争中,时间的损失无可弥补;对此提出各种理由都是不妥的,因为拖延只能使行动失败。”克劳塞维茨在其《战争论》中强调:“既然有些条件是战斗所离不开的,会或多或少的对战斗发生影响,那么在使用军队时当然就必须考虑它们,这些就是地形、时间和天候。”恩格斯在分析克里木战争时则强调指出:“正如在商业上说时间一样,在战争中也可以说时间就是军队。” 在现代,信息化使得时间的意义和价值空前突出。借助信息优势和精确打击技术,交战各方可在同一时刻运用不同作战力量,不间断地实施全方位、全纵深联合作战,使得战争时间高度浓缩,稍失战机,就可能遭致惨败,所以更加强调“时间就是胜利”。 统一时间—— 联合作战的奠基石 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技术战争,特别强调诸军兵种联合作战。而统一时间是实施联合作战的重要基础,没有统一的时间,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联合作战。 据悉,科索沃战争中,北约19个国家中就有13个国家直接参加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投入飞机1200架,出动32000多架次,实施了一系列狂轰滥炸空袭行动,无一不是在统一的时间调控下实施的。 即使是多国联合军演也不例外,如吸引世人眼球的“环太平洋-2012”军演,堪称是迄今美国主导的世界最大规模的多国海上联合军演之一。参演的除美国及盟国外,还有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的军队,从海上各种军舰、潜艇,到空中各类飞机以及各国参演的大批士兵,可如果没有统一的时间,这么多国家的军队就根本无法协同行动。 精准时频—— 信息化作战的灵魂 信息时代,没有高精准的时频技术强力支撑,整个战争就将失去灵魂。 如今,高精度时频已成为当代世界武器装备系统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可以说,所有信息化武器装备系统都必须有高精度的频率源作支撑,而时频的准确性和稳定度将会直接影响通信、技术侦察、电子对抗、敌我识别及联合作战系统的有效性。 1982年在黎巴嫩贝卡谷地发生的一场空战令世界震惊。当时叙利亚方面共出动了110架飞

【Combat Cloud】美空军云协同作战能力概述

【Combat Cloud】美空军云协同作战能力概述 本期导读:长期以来,美国五角大楼一直憧憬着实现海上战舰、作战飞机和空间卫星的实时数据共享,但因受到各种瓶颈的制约,一直无法顺利实现这一作战愿景。近来,美国空军空战司令部迈克·霍斯蒂奇将军提出了全新的“作战云”概念,尝试将日益成熟的“云计算”引入到协同作战领域,力求将网络中心战的作战思想演进为全新的“作战云”信息融合理念,让各平台之间具有更广泛的“对话”能力,从而实现各军种之间战术信息的互联互通。美国《航空周刊》在解读这一概念时,根据美国空军和工业界提供的信息,绘制了一幅“作战云”的想象图(即本期封面图片),为外界更好地解读“作战云”概念提供了参考。本文亦尝试从“作战云”特征及作战影响进一步分析云协同作战这一概念。 美国《航空周刊》绘制的“作战云”想象图 2015年美国空军协会空战研讨会上,美军拟将云协同作战能力作为第三次抵消战略的能力基础,这对美空军作战理念、作战样式和装备体系建设产生深远变革影响。美国空军协会空战研讨会:战斗云——下一个抵消战略时长40分钟38 秒云协同作战是大数据、云计算概念在协同作战领域的新应用,是网络中心战的进一步演进,其核心是整合陆、海、空、天、赛博等多维作战力量,各作战平台、传感器、武器系统

组成虚拟存在的“云”,在体系层面实现战场资源的动态高效管控及海量信息高速、实时、分布式处理与共享,构建跨域、跨军种、分布式、网络化的“云杀伤”协同作战能力。云协同作战是网络中心战的进一步演进目前,美空军提出的“作战云”(Combat Cloud)概念已具备云协同特征。一、美空军“作战云”计划 2013年,美空军提出“作战云”概念,核心理念是海、空、天、网络层的跨域协同,强调多域虚拟存在、高度融合与自然聚散。 “作战云”概念,核心理念是海、空、天、网络层的跨域协同,强调多域虚拟存在、高度融合与自然聚散“作战云”概念的背景是F-22与F-15、F-16、F-35之间无法实现态势共享。为解决F-22的“信息孤岛”问题,美空军提出三种方案,分别为“泰龙海特”(Talon Hate)中继吊舱(2015年,美空军已接收首批4部吊舱)、“变色龙”新通信波形(无需网关可直接实现F-22与F-35的通信)、“自由550”双波段系统(2014年3月演示了IFDL、MADL与Link-16之间的单向编译能力)。搭载Talon Hate吊舱的F-15C效果图解决了 F-22与F-35、F-15、F-16等各型飞机的数据共享问题,可充分发挥F-22的信息感知优势,提高四代机、五代机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在此基础上,美空军提出“作战云”概念,海上、空中、太空各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跨域协同,每个平台

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知识

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知识 一、联合作战的概念的理解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20世纪90年代,先后发生的两场具有跨时代意义的联合作战经典战例: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 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首先以强大的电子战夺取战场电磁控制权,并对伊实施长达38天的持续空袭,夺取制空权。随后,在沙科、沙伊边界约500千米正面上展开地面进攻。美第7军和第18空降军,在海、空军支援下,将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合围于巴士拉以南地区,经短短的100小时地面作战,取得战争胜利。 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武力干预科索沃问题,利用绝对优势的海、空力量,对南联盟实施长达78天的大规模空袭,迫使南联盟接受苛刻的停战协议。 从以上两个战例可以看出,联合作战是指“两个以上军种的力量,为达成一致的作战目的,在联合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共同进行的作战。”各军兵种通过C4ISR系统,协调一致,相互支援、相互掩护,对敌对目标发动攻击。它的特点就是高度协调统一,反应速度,对目标的攻击力度强,波次多,让敌人难以招架。 这就是说,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任何单一军种都难以成为战场的主宰。只有诸军兵种力量形成联合作战体系,才能赢得战争胜利。 联合作战,能够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精心选择、使用相应的作战力量,通过发挥不同军种的独特优长,实现功能互补,扬长避短,在多维战场空间形成综合优势。因此,联合作战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作战形式,是战争实践的必然选择,其地位和作用将愈加重要是不言而喻的。 二、联合作战的两种模式 (1)两只或两只以上的部队(或兵种)互不隶属情况下的信息共享的协同作战,一般情况下各作战集群上面会设有一个共同的指挥部。 优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临时编配、迅速出击;情报功能强大,时效性较高;适宜于小规模的非常规作战或大规模的集群作战(战斗集群或战略集群)。 缺点:没有固定的编制,日常管理不便训练难度大;战时指挥、协同作战难度非常,需要极高的指挥能力和执行能力;战场应变能力较差。 【战例】二战后期苏联组织的大规模的战役集群就属于这一类型的联合作战。

美军联合作战理论浅析

美军联合作战理论浅析 摘要:美军联合作战理论是在陆空协同作战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大致过程是:70 年代提出了陆空联合作战理论,80年代提出了空地一体作战理论,90年代提出了联合作故理论。联合作战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美军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一、美军联合作战理论的发展过程 美军联合作战理论是在陆空协同作战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大致过程是:70 年代提出了陆空联合作战理论,80年代提出了空地一体作战理论,90年代提出了联合作故理论。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越南战争,美军都曾进行过较大规模的陆空协同作战,并对陆空协同作战理论进行过一些研究,但在70年代以前,美军的军事理论一般只划分为战略和战术两个层次,陆空协同作战通常也只是作为战略或战术范畴军兵种的相直支援的问题来研究。 70年代初,正当美军在越南战争商临困境的时候,爆发了1973年的阿以战争。这场阿拉伯国家突袭以色列的战争,实际上是当时的北约和华约所用武器的一场大会战。美国原以为不可战胜的以军,岂料在战争初期遭受阿军大规模突袭后却几乎溃不成军。美军在震惊之后,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阿军用的是苏军的武器、装备、战略战术,既然阿军能让以军无法招架,那么苏军在中欧岂不是更难对付?于是美军便组织了一批研究人员,待阿以双方刚一停火,就立即赶往中东。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和研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其中第一条就是:军兵种均衡搭配十分重要。只有使坦克、步兵、炮兵和飞机密切配合,才能赢得战争。在总结阿以战争和美军在越南战争教训的基础上,针对前苏联诸军种进攻战役理论,美军开始从战役层次

研究陆空协同作战问题,从而提出了陆空联合作战理论的设想。这一理论以前苏联为对象,以欧洲为主战场,认为,在华约军队数量上大大超过北约,并已取得技术上的优势的情况下,要与华约集团抗衡。仅以陆军在战术行动上连续取得胜利,己不能确保战略上的胜利,因而必须利用攻击直升机配合陆军打击敌坦克、装甲步兵,即先由地面部队、空军和攻击直升机一起压制敌人的防空系统,再由攻击直升机配合地面部队攻击敌装甲部队。并强调,要取得防御作战的胜利应采取更多的措施,不能仅仅依靠个别军种来实施,而应通过陆、空军的联合行动来达成,陆空联合作战理论在1976年7月颁发的Fl00-5号野战条令《作战纲要》中得到了充分反映。之后在1978年,美军又开始酝酿在战役层次利用空军部队,配合地面部队实施联合作战的理论,并提出了“一体化战场”和“纵深战场”等思想。紧接着,美军又对未来作战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了预测研究,认为未来的空中(包括外层空间)作战将与地面作战一起决定战役战斗的结局。1981年美军提出了“2000年空地一体作战理论”。美军研究人员经过对历史,现实、未来陆空协同作战的深入研究, 1982年颁发了新版《作战纲要》,确立了空地一体作战理论,强调实施诸军种部队战役层次的联合作战。虽然该纲要仍未打破陆军原有作战理论的框架,未充分论述陆、空联合作战的主要内容和协同问题,也没有论述在战区范围内如何对空地一体联合作战行动提供空中支援,对联合作战行动也只强调到军级,但应该说它仍是美军联合作战理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该纲要指出:“陆军很少单独作战,美军的作战行动通常涉及一个以上军

协同作战概念

0 协同作战概念 协同作战是一种作战模式,其特征在“协同”二字。翻开经典,先来看看“协同”的汉语释义。 0.1 汉语释义 东汉?许慎《说文》中:协,众之同和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君臣不协。”引申为共同、合作。《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与豫州协规同力。”《新华字典》中:协,十表示众多,办表示同力;合起来有三层意思:①调和,和谐,和睦,融洽;②共同,合作,和洽;③协助,帮助,辅助。 东汉?许慎《说文》中:同,合会也。《新华字典》中:同①相同,一样;②共同。 《后汉书?吕布传》中有章句“将军宜与协同策谋,共存大计。”《新华字典》中:协同,动词,各方互相配合或甲方协助乙方做某事。百度百科中:所谓协同,就是指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 综上可见,协同可以是动词、名词、形容词。协同是有共同意愿的合作实体,通过共同协调、互相配合、主动协助,达到目标一致、行为协调等结果的过程与能力。 0.2 PLA军语释义 在PLA军事文献中,协同有其特定含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1997年版,第32页,协同:“各种作战力量按照统一的协同计划在行动上的协调配合。”《战役学》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5页,战役协同:是指参加战役作战的各种力量围绕统一企图和根据统一计划,在任务、力量、空间、时间和行动上的协调与配合。《作战协同概论》国防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5页,作战协同:是指各种作战力量为形成整体作战能力,按照统一的协同计划,在行动上所进行的协调配合。 0.3 美军的同位概念 美军在新军事变革中,与“协同”一词同位的词语有三个,分别是:Cooperation,Coordination,Synergy。《新牛津美语词典》中对这三个词语的注解如下。 Cooperation:the process of working together to the same end. assistance, especially by complying readily with requests. Coordination:the organization of the different elements of a complex body or activity so as to enable them to work together effectively;cooperative effort resulting in an effective relationship;the ability to us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body together smoothly and efficiently. Synergy: the interaction or cooperation of two or more organizations, substances, or other agents to produce a combined effect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their separate effects. 由注解可见,Cooperation强调团队合作的行为和过程;Coordination强调一个整体中的个体基于一致的策略,达成协调的结果及其能力;Synergy有Cooperation and Coordination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指挥方式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指挥方式 随着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步入信息化,作战指挥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关于作战指挥方式的探讨正在引起广泛的关注。机械化战争中的作战指挥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必须有所发展,文章结合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特点,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三种新的作战指挥方式:动态分权式指挥、网络节点式指挥和虚拟游动式指挥。 一定条件下的作战指挥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指挥方式,在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的过程中,各作战要素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指挥工具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通信的网络化和可视化等,使得指挥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动态共享成为可能,指挥职权的分配更加自由,权力的运行更加顺畅高效,指挥员对指挥方式的选择与运用也更得心应手,适应信息化战争的各种新的指挥方式相继出现。下面,就从指挥职权的分配、指挥信息的运行和指挥机构的分布三个不同的角度对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指挥方式作初步探索。 网络节点式指挥,是指在网状的作战指挥系统中,根据战场态势和作战任务等具体情况的不同,由处在网络中最佳节点的指挥机构实施指挥的一种方式。它在指挥信息高效顺畅运行的基础上打破了指挥跨越的层次性,做到按级指挥和越级指挥的高度融合。 指挥信息的顺畅传递和高效运行是指挥力充分释放的前提和基础。在机械化战争中,由于通信技术的限制,信息传递时效性差,且稳定性易受干扰,加之适应T业时代精细分工的金字塔式层级指挥体系,使指挥信息只能按级顺序传递,横向之间很难沟通,甚至指令越级的上传下达也受诸多因素的限制,指挥系统应付战场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差,跟不上作战节奏的高速发展变化。进入信息时代后,通信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军事网格的应用,覆盖了上至太空、下至海洋底部的广阔立体空间,能够实现网状、多路由、可控制、多方式、端到端的互联互通互操作。通过采取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包括大量的通信、计算机等信息基础设施,不同空间的大量传感器和作战平台,以及众多的作战人员和非作战人员,将整个战场范围甚至全球范围的所有作战资源囊括其中,并使各作战单元之间紧密相连,达成情报互通、信息共享、密切协同和快速反应的目的,指挥信息的运行效率大大提高,作战指挥完全能够打破层级的限制,在整个网络中通过各指挥节点实现按级指挥和越级指挥的高度融合。 网络节点式指挥方式下,所有的指挥机构在网络体系内都是一个个网络节点,彼此间互联互通,指挥级别根据具体作战任务而定,通常是一种平等协作的互助关系,在不同的作战样式、作战规模和作战时机下,发挥不同的作用和功能。与以往层级式指挥方式相比,网络节点式指挥显示出诸多优点:一是利于指挥机构生存。在网络节点式指挥方式下,指挥所功能具有可转移和可替代性,因为担负指挥任务的实际上是联合指挥机构,只要网络上有一个指挥节点存在,就能根据联合指挥机构战前或临时的授权履行指挥职责,当一个指挥所被摧毁丧失功能时,其作战指挥权会被迅速收回并赋予其它合适的指挥节点;二是利于提高指挥时效性。网络节点式指挥方式将以往逐级顺序作业发展为异地同步并行作业。在作战的全时段,各作战单元可同时受领任务、同时展开作战行动,实现诸作战要素的同步行动,大幅度提升了指挥的时效性;三是利于发挥整体战斗力。网络节点式指挥直接把所有参战力量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各个指挥节点适时协调各作战单元,有效聚合各作战力量,充分调动所有作战平台,共同指向作战目标,充分发挥整体作战威力;四是利于发挥指挥系统功能。网络节点式指挥作为一种网状指挥体系,其纵横一体的球形结构,使信息流带动物质流和能量流,便于信息的交互与流通,充分发挥信息能的作用,能够最大限度的挖掘系统的整体功能。网络节点式指挥在运用过程中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指挥网络在遭受打击后,能够迅速恢复,保证信息传输的稳定、可靠和高效;二是指挥信息系统处理信息的智能化程度,系统应能在“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中迅速辨别出有用信息,并及时分发到使用者手中;三是信息的安全保密程度,要采取各种措施保证信息安全,一旦网络中某一个节点被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