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浅谈腿疗治病

浅谈腿疗治病

浅谈腿疗治病
浅谈腿疗治病

浅谈腿疗治病

摘要:腿疗是通过不同手法来刺激小腿和足部特定的穴位,并结合药浴浸泡透皮吸收,可作为主治或辅助其他方法来预防治疗疾病,还可减轻化疗后存在于体内的毒素以及保健养生。腿脚是开启健康之门的钥匙,是人体的保养站,是人体的第二心脏,是人体的环卫工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刘长信教授认为[1]小腿上分布六十多个穴位,对腿做按摩就像给五脏六腑做按摩,对腿药浴就像给五脏六腑洗澡,因此通过腿疗能够对80多种疾病其治疗作用。

关键词:小腿透皮吸收药浴穴位按摩

1 腿疗的原理:

腿部的穴位多,腿部皮肤薄,用药液浸泡双下肢,可令药物有效成分通过皮肤充分吸收发挥作用。同时,在腿足部进行推拿按摩,会产生叠加疗效。号称“吃药用腿不用嘴”。

2 腿疗的可行性:

腿疗能够达到预防,保健,以及治疗疾病尤其独特的可行性。○1小腿皮肤较

薄,相比角质层厚的脚更容易吸收○2腿的面积大,经科学验证,泡腿吸收的药

物分子是泡脚的15—20倍,所以腿吸收药物更多○3腿部的血管非常多,大量的血液循环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3 临床运用:

3.1“腰突”疼痛不用忧,散寒通络有腿疗

中医认为腰突病因是虚,寒,瘀,可根据不同病因采取不同的治法。○1针对虚,可以补肝肾强筋骨,药浴可用用杜仲,牛膝,桑寄生等药物,泡腿泡到背微

微出汗即可,药液温度40℃左右。穴位可以早晚五分钟按摩复溜穴。○2针对寒,可以用麻黄,桂枝,附子,药浴泡腿泡到背微汗,让寒随汗派出体外。还可以灸

委中穴,或用热毛巾热敷也可以。○3针对瘀,可用活血的药物,泽泻50g,泽兰50g,川芎30g,当归50g开水煮30分钟然后泡腿。可以将药液倒入塑料袋,然后腿放入塑料袋,将塑料袋放到温清水中,可以随着温度减低而加温水,使药物保持温度。

3.2 安神化痰治失眠,申脉照海对穴揉

腿疗中治疗失眠是效果最好的。它的病因主要是:○1郁而化火,因此应该清热化痰泻火,药浴可以远志80g,栀子30g,黄芪30g,煮30分钟,然后泡腿,

但是应该在泡完四十分钟后睡,否则会产生兴奋的作用。○2阴阳不平衡,可以按揉照海穴,申脉穴,其中照海穴是通阴经,为阴乔脉,申脉穴是通阳经,为阳乔脉。对这两个血可以同时按揉,达到转乾坤,调阴阳的作用。此外,还可以用

喝过得绿茶,将废渣晒干,可以用开水调着泡腿,也可以治疗失眠。

3.3 糖尿病捏反射区,太溪血海消渴除

中医消渴就是现在的糖尿病,它的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3]。所以针对病因应该滋阴,泻火,消渴。可以用玉竹100g,知母20g,桑叶20g泡腿治疗肺胃阴虚的上消,穴位可以按揉太溪治疗肾阴虚的下消,先轻轻按揉后用力直到有酸胀感。如果胰岛分泌部足,可以轻轻按揉小腿上下正中间胫骨后部位,这个部位是胰反射区,可以刺激胰岛分泌部不足。

3.4 减肥重在化痰湿,腿上丰隆可帮你

肥胖不仅影响美观,还影响身体健康,那么应该怎么减肥呢?减肥应该遵循不腹泻,不疲劳,不反弹的原则。那么腿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中医对肥胖的病机认为是,气虚,痰湿。气虚推动无力则易生痰湿,所以应该祛痰,补气。补齐可以用党参50g,白术,茯苓,陈皮各30g,泡腿到背微微出汗,不可过汗,否则气随汗出,会使气更虚。也可用月见草120g,煎煮20分钟泡腿,泡30分钟,背微汗,后按揉丰隆穴。可以达到预防肥胖和预防反弹。

3.5美容养颜有新招,经济实惠效果好

现在的美容保养多是用各种各样的护肤品,化妆品。但美容应由内而外,光靠那些表面功夫是不够的。腿疗美容有其独到之处:首先腿疗通过后背出汗时面部会潮红出汗,可以排毒;其次对面部有调理作用的药物可以通过血管运输到达面部;再次腿的三阴经,三阳经俱与面有联系。可以通过按摩穴位:血海穴,补血养颜;梁丘穴,调理胃经,养颜去粉刺;水泉穴是肾经要穴,可以补肾水达到美容养颜的作用。还可以用益母草腿疗,益母草具有活血,调经,通络,也可以美容,改变面部微循环去褐色素。或者用生首乌,首乌具有凉血,养颜,清热,去粉刺作用,如果加上丹皮则效果会更好。

3.6 眩晕头痛高血压,经络腿疗有奇效

据统计现在高血压人数已达1.7亿[2],高血压由于各种原因:遗传因素,生活部规律,精神紧张。高血压的预防应该使泻实火降压,可以用药浴泡腿,可用钩藤80g浓煎,夏枯草20g,荔枝核20g,野蒺藜30g煮15—20分钟左右,用这些药液泡腿可以达到泻实火降压的作用,而且有其独到的优势,因为许多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容易引起嗜睡恶心,但是用这种方法不会,也没有副作用。还有些高血压是由肝肾阴虚,阴不养阳,阳亢的虚火,可以用枸杞子90g,半夏30g,茯苓30g,若是控制预防可一周两次,而治疗可天天泡[4]。穴位可以按揉太冲穴和行间穴,每天一次,每次5分钟,按至有酸胀感。

4 总结

腿疗主要是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腿浴,就是用重要来泡腿,另一部分是腿部的一些穴位按摩。腿浴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能清洁,温暖腿部,促进腿部血液循环,能够透皮吸收,将药物吸收入体内,从而起到治疗作用;腿部的穴位按摩,可以产生经络的调节力,条畅气血,平衡和调节五脏六腑阴阳;其实在腿疗的同时也起到了足疗的作用,加大了药物的吸收;相比吃药打针输液等手段来说腿疗是一种舒适天然的疗法,且腿疗的副作用小。所以腿疗在预防,保健,治疗疾病上有其优势。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中医学在治疗上历来防重于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谓"治未病”,可以概括为"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方面得内容。 未病先防,又称无病防病,无病先防。就是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充分调动人得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颐养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避免致病因素得侵害,以防止疾病得发生。古书《丹溪心法》曾称,"就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未病先防,就是研究传统得养生方法,如针刺、气功、药物法等;二就是研究综合得预防措施,如环境卫生管理、除灭疾病等;三就是研究常见疾病得预防措施,如食疗、敷帖、中药等;四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手段整理中医预防措施,即通过开展中医药临床与实验研究,观察中医药预防措施得实际效果。 防病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增强正气、调养精神、健身锻炼、调节生活、营养调配、忌食或少食不利于治疗与康复得饮食,还可以采取药物预防得方法,并从各方面注意防止病邪得侵入、 防病得方法 防病具体来讲,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增强正气:讲究饮食起居、锻炼身体、避免劳逸过度,进行适当药物预防等方面得调养。

调养精神:中医学认为,人得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密切相关,突然、强烈或反复、持续得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正气内虚而发病。经常保持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疾病就不易发生。 健身锻炼: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即指经常锻炼身体,如中国传统健身运动中,有导引、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气功、太极拳、其她武术等。 调节生活:应该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气候与环境变化规律,对饮食、起居、劳逸、性生活等,应有适当安排与节制,不可过度操劳,更不可沉湎于吃喝玩乐之中。 营养调配:选择适宜饮食作为辅助治疗,如在高热时,多饮清凉饮料或吃些瓜果汁,以清热生津;在感冒后,宜进食热粥以助于发汗;在水肿时,宜食赤小豆等以利水消肿;在高血压时,服食海带以软坚消婴等、另外,在人体五脏虚弱时,可采用进食动物内脏以补虚之法,如心悸可食猪心;久咳配用猪肺;肾虚腰痛可食猪腰子;肝虚夜盲可吃鸡肝;糖尿病选择进食猪胰脏等。?忌食或少食不利于治疗与康复得饮食,中医认为,食物得性味如果与治疗疾病得目得相对抗,则必须禁忌服用,如在有水肿时,控制食盐摄入;在有血证时,忌吃辛辣燥热食品;在有湿热黄胆、积滞、痰饮时,忌食甘肥粘腻之物;在有热证、阴虚时,忌吃辛辣、温补、燥热之品;在有寒证、阳虚时,忌食苦寒、咸寒、生冷等。在服参类补剂时,忌食寒凉蔬菜、萝卜;在服硃砂、铁剂时,忌饮茶剂等、 药物预防:分为传统药物预防:如用紫金锭溶化滴鼻,以预防瘟疫;用

浅析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浅析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中医药大学99级七年制占程燕 指导教师:家旭 “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是中医辩证学的容之一,是中医学基本特点――辨证论治的重要体现。深刻理解和掌握两者的意义,对于中医学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的来源、形成与发展 1、始见于《经》 “同病异治”一词首见于《经》 (1)《素问?五常政大论》:“歧伯曰: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西北方天气寒冷,病人多为外寒而热,故治疗时宜发散外寒,清解里热;东南方天气温热,病人多阳气外泄,寒从生,故治疗时宜收敛阳气,温其寒。 同样一种疾病,由于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不同,治疗也就不一样,这就是所谓“同病异治”的道理。 (2)《素问?病能论篇》:“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歧伯曰:此同病

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同是颈痈,有的用针灸治疗,有的用砭石治疗,治法虽不同,但都能痊愈。其根本原因在于,病名虽同但病性不同,对于气血留止郁积所形成的痈肿,宜采用针刺的方法开泄其郁滞;对于邪气盛血气结聚所形成的痈肿,宜采用砭石泄其血气。这就是所谓“同病异治”的道理。 可以看出,《经》体现了最早的三因制宜法。 2、成熟于《伤寒杂病论》 “同病异治”不仅在以《经》为代表的理论医学著作中有上述详细说明,而且在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临床医学著作中也有使用该法的记载。《金匱要略》一书中就有五处运用了“同病异治”之法,这也是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对“同病异治”最好的证明。 这五处就是人们常说的“一病二方”条文,如《金匱要略?痰饮咳嗽篇》的“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溢饮是饮停于里,溢于肌表,当汗出而不汗出,以致有身肿疼重等症。饮邪既已溢于肌表,故治疗当发其汗,迹即因势利导之法。但溢饮的具体情况,每有差异,治疗方剂亦有不同。《金鉴》曰:“溢饮病

浅析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浅析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北京中医药大学99级七年制占程燕 指导教师:陈家旭 “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是中医辩证学的内容之一,是中医学基本特点――辨证论治的重要体现。深刻理解和掌握两者的意义,对于中医学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的来源、形成与发展 1、始见于《内经》 “同病异治”一词首见于《内经》 (1)《素问?五常政大论》:“歧伯曰: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西北方天气寒冷,病人多为外寒而内热,故治疗时宜发散外寒,清解里热;东南方天气温热,病人多阳气外泄,寒从内生,故治疗时宜收敛阳气,温其内寒。 同样一种疾病,由于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不同,治疗也就不一样,这就是所谓“同病异治”的道理。 (2)《素问?病能论篇》:“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歧伯曰:此同病异等

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同是颈痈,有的用针灸治疗,有的用砭石治疗,治法虽不同,但都能痊愈。其根本原因在于,病名虽同但病性不同,对于气血留止郁积所形成的痈肿,宜采用针刺的方法开泄其郁滞;对于邪气盛血气结聚所形成的痈肿,宜采用砭石泄其血气。这就是所谓“同病异治”的道理。 可以看出,《内经》体现了最早的三因制宜法。 2、成熟于《伤寒杂病论》 “同病异治”不仅在以《内经》为代表的理论医学著作中有上述详细说明,而且在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临床医学著作中也有使用该法的记载。《金匱要略》一书中就有五处运用了“同病异治”之法,这也是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对“同病异治”最好的证明。 这五处就是人们常说的“一病二方”条文,如《金匱要略?痰饮咳嗽篇》的“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溢饮是饮停于里,溢于肌表,当汗出而不汗出,以致有身肿疼重等症。饮邪既已溢于肌表,故治疗当发其汗,迹即因势利导之法。但溢饮的具体情况,每有差异,治疗方剂亦有不同。《金鉴》曰:“溢饮病

对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庄邺策的剖析

对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庄邺策的剖 析 对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庄邺策的剖析 ‘治未病”是古老中医学中预防医学的代名词,就其内涵由“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个方面构成。“治未病”的思想理念基础来源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这些都是中医预防医学的思想基础,也是《内经》预防为主思想在治则中的体现。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祖国医学中“治未病”的医学思想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妇产科领域,这一理念也经常得到应用,现将一些体会归纳如下: 一是未病先防。现代医学也重视未病先防,但真正受到重视且有系统、全面、客观防治系统的,仅局限传染病等少数病种。而中医“治未病”思想强调的是普遍防治意识,这恰恰与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对疾病普遍预防的愿望相吻合。多年来,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尝试着将一些疑难病、多发病的治疗提前至初发病,或控制在疾病向复杂的方向发展之前,不仅将这一理念广泛地应用于孕前调理(常规孕前调理,复发性流产孕前、助孕技术治疗前的准备等),孕期保健,产后调理,也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术前治疗,术后防复,并将其与活血化瘀、益气化瘀等中医具体的治则治法相结合。如根据辨证分型,有机地应用上述方法,对胚胎移植前的患者进行内膜调理、卵巢功能调理,经B超等检测发现其内膜通过调理后其平整度得到改善,卵巢的排卵功能亦得到改善,有

关于眼底病的演讲稿

各位老年朋友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谈谈什么是眼底检查,全身疾病在眼底的表现,老年人常见的眼底病,如何食疗预防眼底病的发生。为什么说眼底是观察全身病的“窗口”? 眼底位于眼球的后半部包括玻璃体、视网膜、葡萄膜、视神经,从前面看不见眼底,需借助专门仪器才能看得见。眼底是全身唯一能直接看见血管的部位。某些与血管变化有关的全身病常常能从眼底血管及其所波及的视网膜、脉络膜的变化找到诊断的根据,估计其程度、预后、指导治疗,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眼底出血、糖尿病、肾炎、白血病、妊娠中毒症等在一定时期眼底均可见相应的病变,有时可首先从眼底所看到的病变发现全身有关疾病。视神经与大脑连通,某些颅内疾病可以从眼底发现相应变化,例如颅内肿瘤引起颅压增高或压迫视神经时,眼底可看到视神经乳头水肿或视神经萎缩等表现,所以说眼底很像是观察全身病的一个“窗口”。 一 眼底检查是利用检眼镜检查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及视神经乳头等眼球后部的方法。分直接和间接两种。①直接检眼镜检查法。所见是放大16倍的正像。镜的构造包括照明系统和观察系统,灯光由一小镜反射入被检眼内,检眼者可通过装有可调节屈光不正的系列镜盘检查眼底。检查眼底前,应先行彻照法检查屈光间质有无混浊,查眼底应循序查视乳头、黄斑部和视网膜。一般由后极至周边部。②间接眼底镜检查法。所见是放大4倍的倒像。所见眼底范围大,立体感强,可同时看清眼底不在同一平面上的病变,利用巩膜压迫器,还可检查极周边的眼底。其工作原理与低倍显微镜的工作原理相同。检查时充分散瞳,检查者戴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者与被检者相距约40厘米,将光线射入瞳孔区,检查者在手持一凸透镜(通常用+20D),置于被检眼前,前后调节距离,即可看清眼底。其工作距离远,还可戴此镜在直视下作手术。另外还可利用裂隙显微镜加三面镜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眼底。后者由于注入的染料随血液运行可动态地观察眼底变化。当视网膜毛细血管与色素上皮屏障功能受损时,可发生染料渗漏而显示出用检眼镜发现不了的情况。 二 眼底是唯一能用肉眼直接、集中观察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部位,这些血管可以反映人体全身血液循环的动态以及健康状况。所以,眼底检查不仅是检查眼睛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和视神经疾病的重要方法,更是许多全身性疾病监测的“窗口”。 高血压、高血脂、肾病、糖尿病、某些血液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均会发生眼底病变。眼科医生会从眼底图的细微变化中发现许多问题,从而为全身疾病提供诊断和治疗的重要资料。 我们建议,儿童及青壮年最好半年做一次眼底检查,而老年人以及“三高”人群三个月就需要检查一次。老年人在检测眼底前,最好先做眼压测试,因为全面细致地检查眼底,

浅议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93

浅议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摘要】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一大特色,本文基于第九版《中医内科学》教材的理论,联系临床实例,强调病机同则治法同,病机异则治 法异。 【关键词】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7- 0172-01 辨证论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被充分证实,在其基础 上推导产生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原则亦被奉为医门圭臬,广泛运用。 1、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理论渊源 “同病异治”一语首见于《素问》,而“异病同治”则是后人根据“同病异治”的精神和临床治疗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相对性词语,并作为中医治疗上的一大特色。 在《素问》中有两种含义:一是同一种疾病采用不同的治疗工具,如《病能论》篇:“有病颈痛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 岐伯曰:此同名 异亦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 谓同病异治也。”同一颈痈病,由于症状、病机的不同,必须采用不同的治疗工具,使之产生更好的疗效。二是同一种疾病运用不同的治疗原则,如《五常政大论》篇:“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这里指出,同属外感病,在使用药物治疗时,由于地方气候的不同,其发病的病因、病机、 症状有别,所以必须根据药性之寒、温,效用散与收,确定不同的治疗原则。 所谓“异病同治”是指“病”不同因病机和证候同,故采取相同治法。如《至真 要大论》言因火而致病者有五,可为热瞀瘛、禁鼓栗、躁狂越、逆冲上、病肤肿 疼酸惊骇,然其病因,皆属于火,均可以清热泻火之法治之。又以《伤寒论》中 白虎汤证为例,既治阳明病本证,又治三阳合病,邪热偏重于阳明证,并治阳毒 发斑, 均能获效[1]。 2、《中医内科学》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定义 审证求机论治是中医内科疾病的辨治原则之一,所谓求机即是从整体动态地 分析疾病的各种复杂征象,综合归纳推论出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病变的机理。 这种病因观,其本质仍在于求机。证与病机皆为疾病本质的反映,是疾病的主要 矛盾,故治疗应遵循审证求机论治的原则,从疾病的根本入手,以解决疾病的关 键问题。“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是审证求机论治在临床中的基本运用,“证同治 亦同,证异治亦异”。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患者个体的不同,或处于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形成的病理变化不同,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 不相同。而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出现相同的病理变化,即形成相同的 证候时,可以采取相同的治法。 3、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临床应用分析 3.1 以胃痛为例论同病异治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症。胃病的病因主要有外 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素虚及药物损害等。以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为基本病机,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当中医诊断为胃痛时, 还要进一步辨别不同的证型。若病起于饮食不节,劳累过度,证属脾虚胃弱,血 失所统,治以温中和胃,健脾摄血为法,投以四君子汤与良附丸加减治疗,方中 党参、炒白术健脾和胃、行气畅中,茅根清血中伏热,甘寒而止血,元胡生用活

完带汤异病同治三则

完带汤异病同治三则 完带汤异病同治三则 转自:tcm100中医e百 完带汤出自《傅青主女科》,由白术、山药、人参、车前子、苍术、柴胡、荆芥穗、白芍、陈皮、甘草组成。方中以白术、山药、人参为君药,健脾益肾和胃,以复脾之统摄,胃之化源,肾之开合,使脾胃健运,肾气充盛;脾不在补贵在运,故选用苍术、陈皮运脾化湿,车前子主开合,利水湿,使邪有出路,共为臣药,君臣相配,利湿而不伤正;佐柴胡、荆芥穗取李东垣风药升阳理论,升阳除湿;伍白芍疏肝扶脾,调和肝脾,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脾胃肝三经同治,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开肝木之气,益脾土之元,补肾气之虚,共奏补中健脾,化湿利水之效。临床应用此方不必拘于妇科带下诸症,只要符合脾虚肝郁之病机,内外妇儿皆可异病同治,皆有良效,在此举医案三则,以示一斑。 一、隐匿性肾炎王某,女,33岁,2003年8月25日初诊。发现蛋白尿1周,尿蛋白(++),24小时蛋白定量1.2g,补体C3下降,其他检查无明显异常,诊断为隐匿性肾炎。曾服双嘧达莫、PSS等药,效果不显,求治中医。诊见形体稍胖,面色萎黄,白带较多,舌质淡,苔薄白,脉缓。证属肝郁脾虚。治宜健脾益气、升阳除湿。予完带汤加

黄芪15g,芡实30g,薏苡仁30g。1个月后查24小时蛋白定量为0.5g,其后予肾炎舒片维持至今,病情稳定。 隐匿性肾炎的基本病机为脾气虚损,升清失职,精微下泄,化为湿浊,正如《内经》所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脾气不足,则肝木易乘之为害,致肝郁脾虚,气滞湿阻。故选用完带汤异病同治有良效。 二、过敏性鼻炎单某,女,25岁,1995年1月5日初诊。反复鼻流清涕、喷嚏鼻痒5年。患者5年前因感冒后出现鼻流清涕,喷嚏鼻痒,以后病情反复,多在天气转冷时发作,初则喷嚏鼻痒,继则鼻流清涕,晨起为著,伴有白带较多,服用抗过敏西药缓解,停药则复发,故求治中医。诊见性情忧郁,形体稍胖,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缓。证属肝郁脾虚,肾虚不摄,予完带汤加苍耳子10g、辛夷花10g。服药1周后鼻涕明显减少,原方再服一周,流涕、鼻痒、喷嚏等症悉除,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过敏性鼻炎系机体免疫力下降所致,中医属于脾肺肾虚损。白带与鼻涕的原始物质均为人体津液,只是在不同部位所产生的同源异类的病理产物,其病机相似,故选用完带汤加苍耳子、辛夷花标本兼治,而获良效。 三、遗精樊某,男,23岁,1997年9月15日初诊。反复遗精3年,遗精频作,渐至滑泄,疲劳后辄发,精神萎靡,伴有腰膝酸软,口干失眠,舌质淡红,舌边有齿印,

学习心得:二味药探秘中医“异病同治”

学习心得:二味药探秘中医“异病同治” 伤寒论方剂的神奇在于力简而专,只要对症准确,往往有一剂知, 二剂愈,三剂已的效力。将经方运用自如的大师常称颂伤寒论方剂“效 如桴鼓”,意思是意思是一敲就响,立竿见影。 因此,在伤寒论中并不会见到太过复杂,动轧十几二十味中药的方剂,往往寥寥无几的几味药却疗效甚广,如甘草干姜汤。此方仅甘草、干姜二味,却是误治救逆的良方。 但经方大师们的智慧不止如此,此方还被地运用到尿失禁(遗尿) 的临床治疗,与其说是经验,不如说都巧妙地运用了甘草干姜汤主证的阴阳得失机理。下面就以此汤为例,探秘中医的“异病同治”。 甘草干姜汤为什么能治尿失禁(遗尿)呢?当然能治并不代表包治,因为尿失禁可能有很多原因引起,但只要符合甘草干姜汤的主证机理,就

可以“有是证用是方”,包括但不限于伤寒论条文中所讲误治致厥的问题。 先看三个医案: 病例1:患者,张某,男,51岁。2000年11月14日诊时,面色白,脉寸浮尺弱,早晚恶寒,四肢乏力,口不渴,早晚咳嗽时吐白沫,时而小便濒数,渐成夜间遗尿。自述1999年3月因劳动后,贪凉饮冷水一杯,继则咳嗽,夜晚遗尿逐渐增多。开始在他医处以肾虚、脾虚治疗,服六味地黄丸、归脾丸、缩泉饮之类长达半年之久,时愈时发。予以甘草干姜汤:炙甘草15克,干姜(炮)8克,忌冷饮食物类。一剂煎服后,当晚遗尿减少,续服7剂而愈。后改用六君子汤加炮姜服之,稳固疗效。循访未见复发。 病例2:患者何某,女,40岁,2002年2月16日来我处治疗。中等身材,体型偏瘦,苔白湿润,脉浮紧,胸闷,喘,厌食,口不渴,咳嗽发热汗出,夜晚遗尿。自述生第三个孩子时,产中受寒,咳嗽治好后,一遇风寒即咳嗽、遗尿,气喘加重,渐至夜间尿液自流,更觉苦闷不堪。先予以小清龙汤加石膏煎服,一剂药后热减汗止,咳嗽渐退;连服两剂后胸舒能食,但夜间遗尿,时而口吐白沫,遂改用甘草干姜汤:炙甘草15克,干姜(炮)10克,水煎服,忌冷饮食物。两剂后白沫少,夜尿渐少,再以原方连进5剂,再无夜间遗尿。若遇感冒咳嗽,遗尿亦不复发。 再看胡希恕的一例:患者30岁,为赤峰来京打工者,病2月,服专科药1月多,症有增无减,且使生活拮据。症见:尿急、尿等待、小便频数,夜尿6 一7次,手足逆冷,口中和,舌苔白,舌质暗,脉沉细。给予炙甘草12克,干姜10克煎服。二周后特来致谢,知其痊愈。 这就很奇怪了,这个甘草干姜汤在伤寒论里明明是用于外感伤寒误用桂枝汤攻表而导致”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脚挛急”的厥逆证。这是一种阴阳两气大伤,阴中无阳,阳中无阴,阳不制阴,津液大

张良英教授同病(症)异治、异病同治经验举隅

张良英教授同病(症)异治、异病同治经验举隅 发表时间:2012-05-22T15:57:17.3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8期供稿作者:姜丽娟卜德艳张良英 [导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特点,它有一整套理法方药的理论原则,而理法方药的一致性,关键在于辨证。 姜丽娟卜德艳张良英(指导老师)(云南省中医院云南昆明 650021) 【摘要】本文重点总结了导师张良英教授在从事妇科临床50余年灵活应用中医同病(症)异治,异病同治之法治疗多种妇科疾病,游刃有余,灵活多变,疗效卓著。经多年经验总结,临床验证,疗效确切。 【关键词】张良英教授同病(症)异治异病同治经验举隅 导师张良英教授系云南省名中医,云南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第二批、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教师,我有幸成为张教授学术继承人,随师学习受益匪浅,临床上张教授重视同病(症)异治,异病同治的重要性,将其经验举隅如下,以飨同道。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特点,它有一整套理法方药的理论原则,而理法方药的一致性,关键在于辨证。导师认为辨证是治法与方药的根据,通常所说的“随证治之”、“依法治之”,就是这个意思。同病(症)异治,异病同证同治,主要是抓住整个机体反应的“证”出发,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同一种疾病由于病因、病机以及患者个体反应的差异,发展阶段的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证”。 1 同症异治 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早衰、高泌乳素血症三病(症),临床多以闭经,闭经-泌乳,月经后期,排卵异常,无排卵性不孕等为就诊原因,看似同病,但导师在临证中治疗各异,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属中医痰湿闭经。痰湿闭经,临诊辨治要点有二:一是多见于体质肥胖或素体痰湿之妇人;二是必兼有痰湿为患的证候。其特点为闭经后形体肥胖或肥胖后形成闭经。本病特点为月经稀发,甚至闭经,闭经后形体肥胖或肥胖后形成闭经,闭经者通常秉赋不足,而又虚实兼症。本病治疗有一定难度,颇为棘手。临证常用化痰通经,益肾消脂,并随证加减变通。兼高雄激素血症者多有肾阴亏损;催乳素血症者,则多与肝气郁结相关;高胰岛素血症者,则以脾胃虚损特征为多见。肾精充盈是卵子发育成熟的前提,肾精亏虚致卵子难以发育成熟是排卵障碍的根本原因。肾阳亏虚,排卵缺乏内在动力,阳主乎动,卵子发育成熟而释放的原动力来自于肾阳的鼓动,肾主生殖,在肾—冲任—天癸—胞宫轴的控制和调节中有重要的作用。认为此病主要为肾虚、痰湿、肝郁化火、气滞血瘀,导致肾气不足,冲任失荣,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经络不畅,痰湿黏膜聚积而致闭经、不孕、月经失调。治疗应以补肾健脾、化痰祛湿为主,兼以行气活血调经。自拟经验方调经Ⅰ号及化脂调经方:全当归、川芎、苍术、制香附、云茯苓、制南星、枳壳、生山楂、丹参。非经期服5~7剂。方中当归、川芎为血中之气药,辛香行血调经;苍术健脾燥湿;香附为气中之血药,助归、芎以利气调经;茯苓和中健脾渗湿,治腹中痰湿;南星燥湿化痰,散结攻积;枳壳理气化痰消积;白芥子温中利气豁痰;青陈皮疏肝破气,燥湿化痰;生山楂破气消积,化痰行瘀。痰涎多而欲呕者可加姜半夏;经前头晕如蒙,或语无伦次,或情绪异常者加菖蒲、郁金开壅宣闭;大便不通者枳壳易枳实,或加全瓜蒌;经闭不行者可加牛膝、泽兰以引血下行,通达调经。痰湿壅滞、络道阻塞者可加皂角刺、路路通、山甲片、王不留行等。痰涎多而欲呕者可加姜半夏;经前头晕如蒙,或语无伦次,或情绪异常者加菖蒲、郁金开壅宣闭;大便不通者枳壳易枳实,或加全瓜蒌;经闭不行者可加牛膝、泽兰以引血下行,通达调经。痰湿壅滞、络道阻塞者可加皂角刺、路路通、山甲片、王不留行等。 卵巢早衰在育龄妇女中发生率有逐年升高趋势,且向低龄化发展。是指妇女40岁以前卵巢功能衰退出现闭经,伴有低雌激素和高促性腺激素状态的一组疾病。祖国医学虽然没有“卵巢早衰”这个病名,但其相似证治散见于“月经过少”、 “月经后期”、“闭经”、“血枯”、“年未老经水先断”、“不孕”、“带下过少”等病之中。导师临床中发现卵巢早衰呈年轻化趋势和部分患者从事工作压力大,长期精神紧张,和生活作息不规律,致肝气不和,疏泄失常,气血不和。瘀血瘀阻日久致胞脉血瘀,冲任失养而导致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卵巢早衰。主要有虚实两个方面。虚者多是肝肾不足、气血虚弱、阴亏血燥,实者则为气滞血瘀、痰湿阻滞、脉道不通,均致经血闭而不行。从中医学理论探讨卵巢早衰的病因病机,目前未有统一的认识,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中认为常见病因病机有肾气精血虚滞,肝肾阴虚血瘀、肾脾阳虚血瘀和血枯瘀阻之异。同时,患者未老先衰,给夫妻生活带来莫大的难言之苦,尤其对未婚未育者更是痛苦万分,长此以往,身心受伤,从而产生悲观、抑郁、焦虑、恐惧、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信心,出现不同程度的肝郁气结之象。由于病多虚损,日久难复,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互损,脏腑相生相克,脏腑与气血津精又互相影响,互相依存,故该病错综复杂,往往是脏腑、气血津精、天癸、冲任、胞宫先后受病,互为因果,互为影响,其病机本质主要是肾脾亏虚,肝郁血瘀,导致天癸竭,肾气衰,任虚冲衰,胞宫失养,发为卵巢早衰。采用补肾活血法为治疗原则,导师自拟抗衰方,抗衰方:熟地黄、党参、山茱萸、白芍、续断、肉苁蓉、制何首乌、女贞子、当归、覆盆子、黄精、香附、炙龟板、炙甘草、川芎、菟丝子,兼阳虚者加巴戟、淫羊藿。在临床治疗中,一般以本方为基础,根据辨证分型加减用药,均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方以补肝肾、养气血、理气活血为主,益气养血,既滋肾阴又补肾阳,滋肾阴增加阴液,则阴道分泌物增多,性欲增强。全方为气血阴阳交补之剂,使肾气得充,精气和调,经血俱旺,冲任得养,天癸泌至,血海渐盈而经期可复,月经自调。 高泌乳素血症(溢乳闭经综合征)为西医学病名,临床特征除闭经外,还有不随意的持续性乳汁分泌及内生殖器萎缩,本病常发生于妇女断乳以后,属中医闭经范畴。导师认为本病与肝肾脾胃功能失常,冲任督带损伤密切相关。其病机多为阴虚肝旺、热结胞络,阻滞经脉致病,为虚中夹实之证。认为胞宫为奇恒之府,“府以通为补”,又气血为病,当顺其气而调其血,培其本而资其源。治疗上或清或通,或固或涩,不拘一法一方,随证加减。自拟调经回乳方:小茴香、生麦芽、全当归、生地、白芍、川芎、怀牛膝、川郁金、鸡血藤、石菖蒲、穿山甲片。便秘者加大黄,方用四物汤养血调经,唯川芎香燥有上窜之弊,加牛膝活血下行,通利下焦;调胃承气汤泻胃肠实热,大黄苦寒攻下,不仅祛下焦积滞,又能祛瘀生新,寓攻于补。元代罗天益血极膏,一味大黄治妇人干血经闭,被称为妇人之仙药。山甲片散血中之滞,通经络之闭;鸡血藤气清而香,补血和血,宣通经络;川郁金顺气开郁,活血调经;小茴香、麦芽健脾下气,回乳消胀,具有抗泌乳素分泌的作用;菖蒲辛温芳香,通脑髓而利九窍,除痰湿而宁心神。全方养血活血,通脑利窍,顺气舒络,退乳行经。 2 异病同治 补中益气汤是调理脾胃名方,源于李东垣《脾胃论》一书。主治脾胃气虚,中气不足,气虚下陷等多种病证。临证中导师应用此方游刃有余,灵活多变,疗效卓著。常巧用补中汤治疗前置胎盘、子宫脱垂、盆腔淤血症,经多年经验总结,临床验证,疗效确切。 前置胎盘(Placenta Previa),是指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或覆盖在子宫颈内口处,位置低于胎儿先露部,则称为前置胎盘。是妊娠中、晚期产前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前置胎盘属祖国医学的“胎漏”、“胎动”不安范畴,导师认为前置胎盘的分期以在什么期就称什么期前置胎盘

【最新精选】中医治未病三步: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愈后防复

【最新精选】中医治未病三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 防复 中医治未病三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中医治未病思想首现于《黄帝内经》,这种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在后世一直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并逐步构成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的理论体系,形成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技术方法。 中医“治未病”就像先给人体修筑一道“长城”或者“防火墙”,以抵御外来“恐怖分子”的袭击。 壹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预防的最高境界。如果把人的生命看作一盏灯,生命的源泉就是油,灯里的油是有限的,如果把灯点得很亮,油就会很快用完,如果“小炷留灯”,则能燃烧很长时间。根据这种预防的思想,如果我们经常采用一些措施,进行未病先防,就不会让一切病毒细菌等“恐怖分子”进入我们的体内,把我们的生命之油揩走。另外,我们还得想点办法,为自己的生命加油,只有足够的油,才能让生命之火“小炷留灯”,燃烧得更长。那么怎么给自己的生命之灯加油呢, 老祖先在2000多年前就发明了膏方,膏方是“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治未病”的有机构成。膏方就像是一桶油,每天食用一小勺,就等于给自己加了一勺生命之油,这样就会减少生命之油衰竭的可能。但是,补充膏方也要因人而异,不可千篇一律。具体体现在要分清不同个体是偏阴虚、阳虚、气虚还是血虚,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加入生命之油的作用,否则,情况一旦相反就会出现“火上浇油”或者“火上弄冰”的后果。“治未病”遵循的原则就是要辨证预防,如果预防不当,就会导致疾患。 气虚

王小姐天生丽质,身体柔弱,虽然是白领阶层的佼佼者,但是她却总是乐不起来,并且平时总是容易感冒。在日常生活中常感觉全身乏力,疲惫不适,或见气短,多汗,运动后加剧。“治未病”专家诊断为:气虚,建议膏方调理。 膏方:人参、高丽参、西洋参、太子参、冬虫夏草、山药、黄芪、山楂、麦芽、当归、党参共成膏,蜂蜜、冰糖调味。每天一匙,但不可过量,否则会适得其反,例如,人参过量服用可导致鼻出血。 阳虚 赵先生是一名中年男子,最近一年,因为工作劳累出现了畏寒怕冷,大便稀溏,腰膝酸痛,并且伴有性功能减退,特别是冬天,症状更是加重。“治未病”专家诊断为:阳虚,建议膏方调理。 膏方:鹿茸、海马、海龙、巴戟天、补骨脂、菟丝子、仙灵脾、仙茅、锁阳、肉苁蓉、黄精、枸杞子、五味子、芦把子共成膏,蜂蜜、冰糖调味。另外,如果肾阳亏虚、腰膝冷痛可用鹿茸泡酒服,如阳虚便秘可用温阳润肠通便中药肉苁蓉。但如果没有阳虚症状而服用鹿茸酒,特别是老年高血压患者,有可能导致血压升高,甚至脑出血。 血虚 秦小姐去年生的小孩子,因为难产导致大出血。自从那以后就出现了头晕目眩,心悸气短汗出,面色不华,眼睑色淡等症状,并且体质很差,动不动就感冒发烧。“治未病”专家诊断为:血虚,建议膏方调理。 膏方:当归、枸杞子、何首乌、熟地、阿胶、鹿角胶、龟板胶、龙眼肉、生黄芪、党参、白术、山药共成膏,蜂蜜、冰糖调味。但此类药物容易碍脾滞胃,所以使用时最好配用山楂、陈皮、鸡内金等消食化滞之品。 阴虚

中医内科学 异病同治方剂整理_百度文库讲解

中医助理异病同治方剂总结: 银翘散 (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鼓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勿煮过)感冒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 肺炎喘chuan嗽风热闭肺证辛凉宣肺清热化痰合麻杏石甘汤 水痘邪伤肺卫证疏风清热利湿解毒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风热清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咳嗽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血证(鼻衄)热邪犯肺证清泄肺热凉血止血 桑杏饮 (桑杏汤中象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鼻涸hé又身热、清宣凉润燥能祛)咳嗽风燥伤肺证疏风清热润燥止咳 血证咳血燥热伤肺证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三子养亲汤 (莱菔子白介子苏子) 咳嗽(内伤咳嗽)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合二陈平胃散 哮病(发作期)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喘证(实喘)痰浊阻肺证合二陈汤 黛蛤散 (青黛+蛤蚧) 咳嗽(内伤咳嗽)肝火犯肺证清肺泄肝顺气降火合泻白散 血证(咳血)肝火犯肺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合泻白散 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秋燥耗伤肺胃液、咽涸hé干咳最堪尝)

咳嗽(内伤咳嗽)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虚劳(阴虚)肺阴虚证养阴润肺 肺炎喘嗽阴虚肺热证养阴清肺润肺止咳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知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哮病(发作期)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哮病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加石膏 六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加以夏陈为六君、祛痰补益气虚饵) 哮病(缓解期)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痫病心脾两虚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合归脾汤 生脉散 (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生津又提神、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肺绝急煎可)喘证(虚喘)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合补肺汤 胸痹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络合人参养荣汤 中风(中脏腑)脱证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合参附汤 小儿泄泻(变证)阴竭阳脱回阳救逆挽阴固脱合参附龙牡救逆汤 补肺汤 (补肺要紧好参芪、紫菀五味桑白皮、妙在一位黑熟地、金水相生病自离) 喘证(虚喘)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合生脉散 虚劳(气虚)肺气虚证补益肺气 金匮肾气丸 (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淮药及山萸、丹皮苓泽加桂附、引火归原热下趋) 喘证(虚喘)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合参蛤散 消渴(下消)阴阳两虚证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修订稿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中医学在治疗上历来防重于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谓"治未病",可以概括为"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内容。 未病先防,又称无病防病,无病先防。是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颐养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避免致病因素的侵害,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古书《丹溪心法》曾称,"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未病先防,是研究传统的养生方法,如针刺、气功、药物法等;二是研究综合的预防措施,如环境卫生管理、除灭疾病等;三是研究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如食疗、敷帖、中药等;四是运用现代科学手段整理中医预防措施,即通过开展中医药临床和实验研究,观察中医药预防措施的实际效果。 防病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增强正气、调养精神、健身锻炼、调节生活、营养调配、忌食或少食不利于治疗与康复的饮食,还可以采取药物预防的方法,并从各方面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入。 防病的方法 防病具体来讲,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增强正气:讲究饮食起居、锻炼身体、避免劳逸过度,进行适当药物预防等方面的调养。 调养精神: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密切相关,突然、强烈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正气内虚而发病。经常保持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疾病就不易发生。 健身锻炼: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即指经常锻炼身体,如中国传统健身运动中,有导引、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气功、太极拳、其他武术等。 调节生活:应该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气候与环境变化规律,对饮食、起居、劳逸、性生活等,应有适当安排和节制,不可过度操劳,更不可沉湎于吃喝玩乐之中。 营养调配:选择适宜饮食作为辅助治疗,如在高热时,多饮清凉饮料或吃些瓜果汁,以清热生津;在感冒后,宜进食热粥以助于发汗;在水肿时,宜食赤小豆等以利水消肿;在高血压时,服食海带以软坚消婴等。另外,在人体五脏虚弱时,可采用进食动物内脏以补虚之法,如心悸可食猪心;久咳配用猪肺;肾虚腰痛可食猪腰子;肝虚夜盲可吃鸡肝;糖尿病选择进食猪胰脏等。 忌食或少食不利于治疗与康复的饮食,中医认为,食物的性味如果与治疗疾病的目的相对抗,则必须禁忌服用,如在有水肿时,控制食盐摄入;在有血证时,忌吃辛辣燥热食品;在有湿热黄胆、积滞、痰饮时,忌食甘肥粘腻之物;在有热证、阴虚时,忌吃辛辣、温补、

浅谈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

浅谈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62014096 陈懿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是,它是指辨别病因、病机、症候的总概念。辨证论治不同于单纯的对症疗法,中医学的病因、病机是以临床症候为基础,进行逻辑推理、审证求因的产物。中医学的证和西医学的病有很大的不同之处。西医学的病因、病机往往是实验研究的结果。所以,在我们临床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同一种病表现出不相同的证;而不同的病表现出相同的证。对于前者来说,是同病异治,而对于后者则是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是对复杂多变的临床病情采取治疗的必然法则,不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临床上都存在这种情况。而异病同治是中医学宝库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环,多少年来,我们祖辈们在这方面积累的经验是极其丰富的。 “同病异治”首见于《黄帝内经》。异病同治在《黄帝内经》中没有明确的论述。但异病同证起源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张仲景的《伤寒论》以方类证,就是异病同治的典范。论述异病同治理论主要体现于同一方剂的重复使用,即一方同治多病,其实质是因症候相同而采取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又称“同病异证异治”,其内涵是:疾病相同,证候、治法不同。如《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痛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两者同属腹满病,但其病机、证候不同。前者证属表邪入里而甚于里,为积滞之邪壅滞于肠道,治以解肌发表,行气除满;后者证属燥屎积滞于肠道,腹部满痛不减,治以泄热峻下通便。 “异病同治”又称“异病同证同治”,其内涵是疾病不同,病机、证候、治法不同。如《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曰“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则曰“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痰饮与消渴本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也各异,但导致这两种疾病的病因相同,都是水饮为患,膀胱气化功能失司所致。所以均用通阳化气行水之法,而选用五苓散治之。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法则均是建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的。同病异治就是从一种疾病中,分析其矛盾的特殊性,即不同的证候,从而采取不同的针对性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异病同治是在多种疾病中,找出其矛盾的共性,即相同的证候,从而采取同一治疗原则和方法。简而言之,即是:疾病同,证候异,则治疗异;疾病异,证候同,则治疗同。同病异治和异病同者法则的运用,体现了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思想,符合现代治疗学的需求。张仲景在治疗内伤杂病时以一方治疗多病,同时一病又以数法治疗,充分体现了“同病异治”及“异病同治”的精神。我们在继承的同时,在疾病的发展和变化中,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其适用范围,辨证地对待这一法则,才能做到继承、发展和创新。

眼底病

认识老年人常见的三种眼底病 小心黄斑遭损 老年黄斑变性,又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顾名思义是与年龄密切相关的眼病。该病年龄越大,发病的人越多。 黄斑是视网膜中央最重要的约2毫米大的区域,这里,正是影响视觉最敏感的部位。老年黄斑变性的产生,有多种原因:比如氧化、慢性光损害、吸烟、营养、炎症、遗传等,它们会造成黄斑部有关组织损伤,功能受损,视力下降。老年黄斑变性有两种最常见的表现:干型(又称萎缩型)和湿型(又称渗出型)。大多数患者属干型,他们的视力通常缓慢下降。少数黄斑变性的患者属湿型。这是因眼底长出了不正常的血管引起的,这类患者一般会觉得视物模糊、变形,通常视力下降得很快,且病情较为严重。 如何尽早得知是否患上黄斑变性?我们建议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检测单眼视力:1、书或报纸上的字有无模糊;2、视区中间有无黑影遮挡或空白区;3、直线有无变成弯曲。如有以上情况发生,应尽快去医院就诊。 糖尿病须防眼疾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在眼部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它对视力有很大危害,如不及时治疗,可能造成失明。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的病程有关,一般病程越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越高。病程在五年内的患者,其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为25%;病程15年以上的患者,则有75%的罹患率。高血压、血糖控制情况不稳定等可加重病情进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诱因,是因高血糖导致血管和血液的改变,致使视网膜出血、水肿、缺血,甚至新生血管生成,进一步加剧眼底出血,导致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黄斑水肿或视神经缺血病变、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最终令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 迄今为止,激光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主要治疗手段,它的主要目的是防止严重并发症,为患者保存一定的有效视力。谈及预防,糖尿病患者应充分认识糖尿病对视力的危害,早期来眼科检查,定期随访,早期诊治。

中医治未病三步: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愈后防复

中医治未病三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中医治未病思想首现于《黄帝内经》,这种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在后世一直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并逐步构成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的理论体系,形成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技术方法。 中医“治未病”就像先给人体修筑一道“长城”或者“防火墙”,以抵御外来“恐怖分子”的袭击。 壹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预防的最高境界。如果把人的生命看作一盏灯,生命的源泉就是油,灯里的油是有限的,如果把灯点得很亮,油就会很快用完,如果“小炷留灯”,则能燃烧很长时间。根据这种预防的思想,如果我们经常采用一些措施,进行未病先防,就不会让一切病毒细菌等“恐怖分子”进入我们的体内,把我们的生命之油揩走。另外,我们还得想点办法,为自己的生命加油,只有足够的油,才能让生命之火“小炷留灯”,燃烧得更长。那么怎么给自己的生命之灯加油呢? 老祖先在2000多年前就发明了膏方,膏方是“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治未病”的有机构成。膏方就像是一桶油,每天食用一小勺,就等于给自己加了一勺生命之油,这样就会减少生命之油衰竭的可能。但是,补充膏方也要因人而异,不可千篇一律。具体体现在要分清不同个体是偏阴虚、阳虚、气虚还是血虚,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加入生命之油的作用,否则,情况一旦相反就会出现“火上浇油”或者“火上弄冰”的后果。“治未病”遵循的原则就是要辨证预防,如果预防不当,就会导致疾患。 气虚 王小姐天生丽质,身体柔弱,虽然是白领阶层的佼佼者,但是她却总是乐不起来,并且平时总是容易感冒。在日常生活中常感觉全身乏力,疲惫不适,或见气短,多汗,运动后加剧。“治未病”专家诊断为:气虚,建议膏方调理。 膏方:人参、高丽参、西洋参、太子参、冬虫夏草、山药、黄芪、山楂、麦芽、当归、党参共成膏,蜂蜜、冰糖调味。每天一匙,但不可过量,否则会适得其反,例如,人参过量服用可导致鼻出血。

基于针刺效应研究异病同治机理的思考

基于针刺效应研究异病同治机理的思考 同病异治是中医学的一条基本治则,临床应用广泛,阐明异病同证治的机理研究意义重大。从针灸学角度探讨异病同治的机理是一条新思路。基于中医学理论中关于”督脉即为脑脉”的理论认识,结合针刺人中穴、百会穴、大椎穴三个穴位在治疗AD和PD的临床实践,从针刺效应角度异病同证治的机理具有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标签:针刺效應;异病同治;理论研究 异病同治,是中医学中的一条基本治则,是指”不同的疾病,若促使发病的病机相同,可用同一种方法治疗”[1]。异病同治,是中医治疗的特色之一,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研究异病同治的规律及其机理是中医学的重大命题之一。 1 异病同治的概念 《内经》中没有明确提出”异病同治”的概念,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虽然也没有明确提出”异病同治”的概念,但在方药运用上却充分体现了”异病同治”的思想和精神,尤其在《金匱要略》中体现的更为充分。《金匱要略》一书就有14篇56条18首方剂涉及到”异病同治”的法则的运用。再后世的历代医家也广泛应用和实践着这一治疗原则并不断丰富其内涵。直到清代医家陈士铎在其著作《石室秘录》中才明确提出”异病同治”的思想,”同治者,同是一方,而同治数病也。如四物汤可治吐血,又可治下血;逍遥散可治木郁,又可治数种郁;六君子汤可治饮食之伤,又可治痰气之积”[2]。而”异病同治”这个词明确出现是在之后吴亦鼎的《神灸经纶·证治本义》:”治之者,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3]。由上可见,虽然《内经》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异病同证”思想,但直到清代才真正归纳总结出了”异病同治”的概念并广泛见诸各种医籍。 2 基于针刺效应研究异病同治机理的理论基础 在”异病同治”的现代研究中多从病机相同,治法相同;证候相同,治法相同的理论基础出发,兹不赘述。从针灸学角度探讨异病同治的机理是一条新思路。前文提到的《神灸经纶》,就是一部探讨灸法的专著,并且在该著作中,首次提炼出”异病同治”四个字,也反应出,异病同治在针灸疗法中广泛应用,并很早就引起针灸学家的重视。 在现代研究中,有学者报道,在针灸临床中,注重培补脾肾,一组腧穴治疗多种疾病,效果良好[4]。石学敏院士为治疗”脑卒中”创立的”醒脑开窍”针法,目前在治疗偏头痛、三叉神经痛、慢性疲劳综合症、颈椎病、突聋、癔症、嗜睡、勃起功能障碍等疾病上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充分体现了异病同治理论在针刺临床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从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经络理论和现代研究的角度初步探讨异病同治的机理[5]。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刺效应基础的究广泛开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