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医妇科学完美打印版

中医妇科学完美打印版

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该书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

器并记载闭第一首妇科方剂是四乌贼骨—芦茹丸。

2.《素问·上古天真论》: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3.《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睡,忍痛,慢临盆。

4.《金匮要略》开创了妇产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

5.宋代:妇产科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

的妇产科专著“妇人血为根本”

产妇的生理特点:阴血骤虚,阳气易浮

6.胞宫具有行月经和主胎孕的作用。

7.玉门:指阴道口及处女膜。

8.冲任督带与女性的生殖生理:冲任督三脉同起于胞中,而络于带脉。冲任督带四脉与十

二正经相交会,冲脉为血海,为十二经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司人体精血津液,主妊养胞胎;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带脉约束上下行之诸经。脏腑所化生的气血通过十二正经汇集于冲任督带四脉而作用于奇恒之腑胞宫,最终使得胞宫得以行使其行月经、主胎孕等生殖生理功能。

9.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月如潮,经常不变,故有“月信”、“月事”、

“月水”之称,以示月经有“节律性”的周期性。

10.第一次来月经称为月经初潮,初潮的年龄多在13~14岁。

11.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天,平均28天。正常经期为3~7天。

12.正常每月月经量约为30~5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少,低于20ml为月经过少。

13.并月: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

14.居经:身体无病三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居经”,又称“季经”。

15.避年:身体无病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

16.暗经:终生不潮但是能受孕的,称为暗经。

17.激经: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称为“激经”,又称“盛

胎”、“垢胎”。

18.天癸(考过):含义——天癸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一种物质。属于阴精。(来

源于先天,禀受于父母,藏于肾中,受肾中精气资助,赖后天水谷精微滋养,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成熟,当肾气充盛之后,始能泌至而发挥作用;进入绝经期后,又随着肾气的虚衰而逐渐竭绝)

作用——使任脉所司之精、血、津、液旺盛畅通,使冲脉广聚脏腑之血,下注于胞宫,从而使胞宫在脏腑、经络、气血、共同作用下开始有节律地定期藏泻。是月经产生的动力。

19.

20.

络的协同作用下使胞宫定期藏泻的生理现象。(如图)

1)肾气-天癸-冲任-胞宫轴学说: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生殖;天葵源于先天之肾气,需要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当肾气盛则蓄极而生;冲为血海,任为阴脉之海;胞宫形态似腑,功能似脏,是藏泻功能的靶子。

2)其他脏腑、经络的协同作用

3)气血充盛与和调是月经产生的重要条件

21.肾在月经中的作用。(JD)

答:月经的产生,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互相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肾气在月经产生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宅,冲任之本,并能促进天癸的的成熟。故有“经水出诸肾”之说。

22.从中医角度叙述肾在月经产生中的主导地位。(LS)

答:五脏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肾藏精、肝藏血、脾生血、心主血、肺主气、气帅血,在月经产生的生理中起主导作用。

①肾藏精,主生殖,是指肾具有生成、贮藏和施泻精气的作用,发挥其化生月经、主生

殖的功能。

②肾为天癸之源,天癸至,月事以时下,天癸竭,月经断竭。

③肾为冲任之本,任通冲盛,月事以时下,任虚冲衰则经水断绝,然冲任的通盛以肾气

盛为前提。

④肾为气血之根,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气血和调,经候如常,然气血之

根在于肾,气血久虚,常从肾治,补肾益精,生化气血,以调经助孕。

⑤肾与胞宫相系,胞宫司月经,肾与冲、任、督脉相关,与胞宫相系,直接影响月经的

产生与调节。

⑥肾与脑相通,直接参与月经的调节。

⑦肾为五脏阴阳之本,肾气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活动是通过肾中阴阳来实现的,肾中

阴阳平衡协调才能维持机体生理,包括月经生理的正常。

综上所述,肾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位点对月经的产生发挥主导作用。

3、月经周期的四个阶段:

1)月经期即行经期,此期血海由满而溢,血室正开,子宫泻而不藏,通过阳气的疏泄,胞脉通达,推陈出新,使经血从子宫下泄,故气血以下为顺;

2)经后期即阴长期,血室已闭,子宫藏而不泄,通过神奇的封藏,蓄养阴精,使经血长,为“重阴”阶段;

3)经间期经过经后期的蓄养,阴精充沛,冲任气血充盛,重阴必阳,在肾气的推动下,阴阳转化,阴精化生阳气,出现氤氲之侯,乐育之时,的候;

4)经前期阳长期,经前期后,阳气逐渐增长,达重阳状态,此期阴精与阳气皆充盛,子宫胞脉气血满盈,已为孕育做好准备。若胎元已结,则肾气封藏,子宫继续藏而不泄;

若未孕育,则在阳气的鼓动下,子宫胞脉通达,泻而不藏,经血得以下泄。

5、带下:广义带下为泛指带脉以下的疾病,即妇女经、带、胎、产、杂病;

狭义的带下指女子阴中流出的液体。

生理性带下:为润泽于阴户和阴道内无色无臭、粘而不稠的液体。

6、受孕前提:肾气充盛,天葵成熟,冲任二脉功能协调,子宫藏泻有期,月经正常。其条

件为男女生殖之精适时结合。

7、正常孕妇整个妊娠期约280天,即10个妊娠月;预产期的推算,是从末次月经的首日

开始算起,月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历则加14)。

第三章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1、病因:淫邪因素;情志因素;生活因素;体质因素;环境因素;病理产物致病。

2、病机: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子宫、胞脉、胞络受损。

第四章妇女疾病的诊断概要

1、月经病的辨证要点:月经期、量、色、质的变化。

2、带下病的辨证要点:带下量、色、质、气味的变化结合全身症状、舌脉。

3、妊娠病的辨证要点:首先要辨明是胎病抑或母病;其次要辨别胎之可安与不可安;最后

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

4、产后病“三审”(考过):

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

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衰;

再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的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并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

第二节辨证要点及常见证型

1.脏腑辨证证型: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

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肝经湿热、肝阳上亢、肝风内动;

脾虚血少、脾虚湿盛、脾失统摄、脾气下陷。

2.气血辨证证型:气病(气虚、气郁、气滞)、血病(血虚、血瘀、血热、血寒)。

第五章妇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补肾法是治疗妇科的疾病最重要的治法

1、根据妇女血常不足、气常有余的特点,治疗时要注意固护精血。

2、滋肾补肾的代表方有:杞菊地黄丸、真武汤、内部丸、肾气丸。

补益气血法包括:补气固摄;养血益精。

调理奇经包括:温补奇经;滋养奇经;通理奇经;镇安奇经;固摄奇经。

3、周期疗法:结合月经周期在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行经期不同时期的肾阴阳转化、

消长节律和气血盈亏变化的规律,遵循滋肾养血—补肾活血—调补肾阴肾阳—活血化瘀的原则,采取周期性用药的方法。

4、《金匮要略》开创了中医妇科学外因冲洗、阴道纳药外治法之先河。

●月经病

1.月经病的治疗原则:一是重在治本调经;二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2.试述月经病的治疗原则。(XZ、PD)

答:①重在治本调经,治本即消除导致月经病的病因病机。调经是针对病机运用各种治法使月经恢复正常,采用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调治冲任、调养胞宫,以及调控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等法调治。

②临证中要分清先病和后病:如因经不调而后生他病者,当先调经,经调则他病除,若

因他病而致经不调者,当先治他病,病去则经自调。

③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月经不调: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间期、经量的病变;月经不调主要指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等。

月经先期

1.概念:月经提前7天以上,15天以内,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

“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

2.病因病机:病机为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致冲任失调。

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血热——阳盛实热、阴虚血热、肝郁血热(DX)。

3.辨证论治

●气虚证:月经先期,量多,色淡,质稀+气虚。健脾益气,摄血调经,方用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阳盛实热证:月经先期,量多,色紫红,质稠臭秽+实热证。清热凉血,养阴调经---

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大熟地、青蒿、白茯苓、黄柏

●阴虚血热证:月经提前,量少,色鲜红,质稠粘+阴虚。治宜滋阴清热,养血调经,方

用两地汤---两地汤方地骨皮,胶芍冬地及玄参

●肝郁血热证: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色紫红,质稠有块+肝郁。疏肝解郁,清热调经,

丹栀逍遥散---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有热丹栀可参酌。

★月经过多★(证、方)

1.概念: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或每次经行总量超过80ml,在一定时间内能自行停止,

且连续2个周期以上。可伴有月经提前或推后,但尚有一定的周期,可继发贫血,称为月经过多。亦称“经水过多”。

2.病因:气虚、血热、血瘀。病机:冲任不固,胞宫藏泻失职。

3.辨证论治

(1)气虚证:月经量多,色淡质清稀,神疲懒言,小腹空坠;舌淡苔薄,脉缓弱无力。补气固冲,摄血调经---举元煎---参芪炙草升白术

(2)血热证:经来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有块;心烦口渴,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凉血,止血调经---保阴煎加地榆、茜草。

(3)血瘀证:经行量多,色紫暗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块下痛减;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沉涩。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失笑散(蒲黄、五灵脂)加益母草、三七。

经期延长

1.概念:每次月经持续达七天以上,但一般在15天内能自然停止,月经尚有一定的周期,

可伴有月经量过多称为“经期延长”。又称“月水不断”、“经事延长”。

2.与崩漏鉴别:崩漏之漏下常超过半个月不能自止,且月经周期紊乱。

3.与真假鉴别:伴有月经量过多和经期延长,常表现为经前点滴下血,月经量增多,淋漓

而下。通过盆腔B超可发现子宫、卵巢的肿物,或借助宫腔镜、诊刮等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

4.病因病机:虚、热、淤。①气虚:冲任失约;②血热:多属阴虚内热,热扰冲任:血海

不宁;③血瘀:瘀阻冲任,血不循经。

5.辨证论治

①气虚证:经行时间延长,经量多,色淡红,质清稀+气虚,补气健脾,止血调经---

归脾汤加乌贼骨、棕榈碳、仙鹤草。(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怔忡健忘俱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

②血热证:经行时间延长,量不多,色鲜红,或紫红,质稠+阴虚血热,滋阴养血,清

热调经---固经丸(龟板、白芍、黄芩、椿根皮、黄柏、香附)

③血瘀证:经期延长,紫暗有血块,行经涩滞不畅,小腹疼痛不适,身重无力——桃

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茜草、海螵蛸。

月经后期

1.概念:月经周期错后7天以上,持续6个月以内,可伴有经量或经期异常,称为“月经

后期”,亦称“经行后期”、“月经落后”、“月经延后”、“经迟”。

2. 月经后期与早孕的鉴别。早孕者尿妊娠试验阳性,或有妊娠反应,B超探查可见子宫增大,宫腔内有胚芽、胚囊、胎动等。

3. 病因病机:

虚证:肾虚、血虚、——经血不足,冲任不充,血海不能按时满溢;

实证:血寒、气滞、痰湿——血行不畅,冲任受阻,血海不能如期满溢

4. 治疗原则: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5. 辨证论治:

(1)肾虚证:经期延后,量少,色淡暗,质清稀;腰酸腿软,面色晦暗,头晕耳鸣,带下清稀;舌淡,苔薄,脉沉细。治温肾助阳,养血调经---温胞饮加当归、川芎;

(2)血虚证:经期延后,量少,色淡质稀,无块;小腹空痛,头晕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萎黄或苍白;舌淡,苔薄,脉细无力。治补血填精,益气调经---大补元煎---大补元煎山药地,参草杜当萸枸杞

(3)血寒证:经期延后,量少,色暗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苔白,脉沉紧。温经散寒,行血调经---温经汤---妇人良方温经汤,人参川归桂通阳,芍药甘草缓急痛,莪丹牛膝引血良。

(4)气滞证:经期延后,经量正常或量少,色暗有块;小腹胀甚而痛,胸胁乳房作胀,时欲太息;舌苔正常,脉弦。治开郁行气,和血调经---加味乌药汤加当归、川芎。

(5)痰湿证:经行延迟,量少,色淡或混杂粘液;平日带下清稀,量多;形体肥胖,眩晕心悸,胸闷呕恶,口腻多痰,咳吐痰涎。舌体胖大,边有齿印,苔白腻,脉弦滑。燥湿化湿,健脾调经---六君子加归芎汤

四君子(人参、甘草、茯苓、白术)+陈皮、半夏当归、川芎、香附

月经过少

1.概念:每次经行血量明显减少,不足30ml,甚或点滴即净,或行经期时间仅1到2天,

经量少者,称为“月经过少”。古籍有称“经水涩少”、“经水少”、“经量过少”。

2.辨证论治

①肾虚证:经行量少,甚至点滴即净,色淡质稀;腰酸腿软,夜尿多;舌淡苔薄,脉

沉弱。治宜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归肾补肾填精菟,茯山仲地归茱枸。

②血虚证:经行量少,甚至点滴即净,色淡质稀;头晕眼花,心悸怔仲,小腹空痛,

面色萎黄;唇舌淡白,苔薄,脉细弱。养血调经---滋血汤---四物汤+人参、山药、黄芪、白茯苓

③血瘀证:经来量少,色紫暗有块;小腹刺痛拒按,经后痛减;舌紫暗,或有瘀点,

脉沉涩-活血化瘀养血调经---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熟地、川芎、白芍、当归

④痰湿证:经量过少,色淡质粘腻如痰;体胖,胸脘满闷,白带量多,苔白腻,脉滑。

化痰燥湿,活血调经---二陈汤加芎归汤(陈皮、茯苓、枳壳、半夏、甘草、滑石)

月经先后无定期

1.概念:经行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交替不定连续发生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

后无定期”。又称“经水先后无定期”、“月经愆期”、“乱经”。

2.病机——肝失疏泄,肾失封藏

3.治则——疏肝补肾,使冲任和调、胞宫藏泻有度

4.辨证论治

(1)肝郁证:经行或先或后,经量或多或少,色暗红,有血块,或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郁郁寡欢,时欲太息;苔薄白,脉弦。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逍遥散;

(2)肾虚证:经行或先或后,量少色淡质稀;面色晦暗,头晕耳鸣,腰酸如折,或小腹空坠,夜尿频数;舌淡苔薄,脉沉弱。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固阴煎为补肾剂,熟地参萸菟丝系,远志五味通心肾,甘药协调经乱齐。

(3)肝郁肾虚证:为上两型主证之总和。疏肝补肾,养血调经---定经汤---山药熟地芍归放,柴苓荆芥菟丝子

经间期出血

概念:在两次月经中间,出现周期性的少量阴道出血,称为经间期出血。相当于西医学排卵期出血,长久失治误治可发展为崩漏。多见于青年女子,有月经不调、堕胎、小产史,量少,1到2天即自止

1.病因:肾阴虚、湿热、血瘀(TK/XZ)。

2.辨证论治

(1)肾阴虚证:经间期阴道出血,量少质稠色鲜红;腰酸膝软,头晕耳鸣,手足心热,两颧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滋肾养阴,固冲止血---两地汤和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2)湿热证:经间期阴道出血,量或少或多,色红质粘无块;纳呆,胸闷,平素带下量多质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清热利湿---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3)血瘀证:经间期阴道出血,量或多或少,色紫暗有血块;少腹疼痛拒按,舌质紫暗,脉涩---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

★崩漏★

1.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是指经血非时爆下不止或淋漓

不净,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2.虚、热、淤;病因:脾虚、肾虚、血热和瘀血。病机: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使子

宫藏泻失常。

3.

塞流:即止血,用于崩漏之际,急当塞流止血防脱,首选补气摄血法,用生脉散。

澄源:即正本清源,根据不同的证型辩证论治。

复旧:即固本善后,调理恢复。并非全在补血,而应及时调补肝肾、补益心脾以资血之源,安血之室,调经固本。

4.简述崩漏的治疗原则和治疗大法。

答:治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治疗大法: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塞流即止血,澄源即求因治本,根据肾虚、脾虚、血热、血瘀的不同,复旧即使调理善后。

5.最有意义的检查:诊刮和病检。

6.诊断要点:

1)病史:详细询问病史,需排除与妊娠和产褥有关的病变以及全身性和器质性疾患。

*既往多有月经先期、先后无定期、经期延长、月经过多等病史

*年龄、孕产史、目前采取的避孕措施、激素类药物的使用史

*肝病、血液病、高血压以及甲状腺、肾上腺、脑垂体病史。

2)症状:月经不按周期妄行,出血量多如山之崩,或量少淋漓漏下不止。出血情况可有多种形式,如停经数月而后骤然暴下,继而淋漓不断;或淋漓量少累月不止,突然又暴下量多,或流血时断时续,血量时多时少。常常继发贫血,甚至失血性休克。

3)检查:目的是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以及与妊娠和产褥有关的各种病变,判断病情轻重及有无恶性病变。

*妇科检查:出血来自子宫腔。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无妊娠迹象。

*辅助检查:B超——了解子宫大小及内膜厚度,排除妊娠、生殖器官肿瘤或赘生物等

血液——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和凝血功能检查以了解贫血的程度并排除血液病。卵巢功能及激素测定——基础体温呈单相型;血清雌、孕激素及垂体激素测定。有性生活史者,应做妊娠试验;

诊断性刮宫——可止血并明确诊断。对育龄期和绝经过渡期患者可再出血前数天或出血6小时之内诊刮;对大出血或淋漓不净或不规则出血者,可随时诊刮子宫内膜送病理检查,以

明确有无排卵及排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但对未婚患者,仅在药物治疗失败或疑有器质性病变、并征得本人或其家长知情同意后方可诊刮。

辨证论治

一、血热证

(1)虚热证:经血非时而下,量少淋漓+阴虚---养阴清热,止血调经---加减一阴煎合生脉散+山茱萸、阿胶

(2)实热证:经血非时而暴下,或量多如崩,或淋漓不净,色深红质稠;渴喜冷饮,头晕面赤,溲黄便干;舌红苔黄,脉滑数。---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

二、肾虚证

(3)肾阴虚证:阴道非时下血,量少或淋漓不净,色鲜红,质稠+肾阴虚---滋阴益肾,止血调经---左归丸去牛膝合二至丸。

(2)肾阳虚证:阴道非时下血,量多或淋漓不绝,色淡质清稀;面色晦暗,头晕,怕冷,腰痛如折,溲清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弱。---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去肉桂加补骨脂、淫羊藿

三、脾虚证:阴道非时下血,暴下量多继而淋漓不净,色淡质稀;神疲懒言,四肢不温,纳呆便溏;舌胖淡,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缓弱或芤---补气升阳,止血调经---固冲汤。

四、血瘀证:阴道非时下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净,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块出痛减;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沉涩或弦涩---活血化瘀,固冲止血---桃红四物汤加三七粉、茜草粉、炒蒲黄

8、血止后治疗——以复旧为主,结合澄源

1)辨证求因、治本调经。要抓住本病肾虚为主的基本病机,始终不忘补肾治本调经。

2)中药周期疗法。根据月经周期中脏腑阴阳气血的生理性变化,因势利导,以达到月经周期和恢复排卵的目的。

●闭经

1.闭经:女子年逾16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正常月经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或根据自身

月经周期计算停经超过了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闭经。中医学称之为“经闭”、“不月”、“月事不来”、“经水不通”。

2.西医根据闭经部位的分为:子宫性闭经、卵巢性闭经、垂体性闭经、下丘脑性闭经、其

他内分泌异常性闭经。

病因:肝肾不足;气血虚弱;阴虚血燥;气滞血瘀;痰湿阻滞

病机——血枯、血隔

治疗原则——虚者补而通之;实者泻而通之

3.辨证论治(XZ/TK)

①肝肾不足:年逾月经超16周岁未至,或初潮较迟,量少色淡,渐至闭经;头晕耳鸣,腰酸腿软,面色憔悴,;舌淡红,少苔,脉沉弦细---补肾养肝调经---归肾丸加鸡血藤、首乌②气血虚弱: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稀,渐致闭经;面色苍白或萎黄,倦怠乏力,心悸气短,毛发不泽,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沉缓或虚数。---补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

③阴虚血燥证:月经量少渐至闭经+阴虚---养阴清热调经---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枳壳

④气滞血瘀证:月经数月不行;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小腹胀痛拒按;舌边紫暗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沉涩---理气活血,祛瘀通经---血府逐瘀汤。

⑤痰湿阻滞证:月经渐少,渐至经闭;形体肥胖,胸胁满闷,呕恶痰多,神疲倦怠,带下量多色白;舌淡,苔白腻,脉滑---燥湿祛痰,调气活血通经---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

●痛经

1.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

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

2.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痛经者,又称功能性痛经。以青少年女性多见。

3.继发性痛经:由于盆腔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或宫颈狭

窄等引起的为继发性痛经,多见于育龄期妇女。

病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重点说明其病机为胞脉气血瘀滞;或胞脉失于濡养

3.痛经的辨证要点:首辨其“痛”,依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喜按或拒按,结合月经的色、质及全身证候,进行辨证。痛在经前、经期,多属实;痛在经后、经期,多属虚。4.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剧烈胀痛,或刺痛,拒按,经量少或行而不畅,色紫暗有块,或见腐肉片样物,块下痛减;胸胁、乳房胀痛;舌紫暗,舌边尖有瘀点或瘀斑,脉沉涩或沉弦---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

2)阳虚内寒证:经后或经期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精神不振,面色晦暗;舌淡苔薄,脉沉细。---温经扶阳,暖宫止寒---温经汤加附子、艾叶、小茴香---温经汤用吴萸芎,归芍丹桂姜夏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3)寒凝血瘀证:经行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量少,色紫暗有血块,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苔白,脉细或沉紧。治法:温经散寒除湿,化淤止痛。方剂:少腹逐瘀汤加苍术、茯苓4)湿热蕴结证:主证为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或痛连腰骶,或平素小腹胀痛,经行疼痛加剧,月经量多色暗红,质稠有块;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涩或滑数---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红藤、败酱草、薏苡仁。

5)气血虚弱证:经后或经期小腹空坠、绵绵作痛,喜温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细弱。治法:益气养血止痛。方

剂:圣愈汤去生地加白芍、香附、延胡索。

6)肝肾亏损证:经后或经期小腹绵绵作痛,月经量少色淡,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红,胎薄,脉沉细---益肾养肝,缓急止痛---调肝汤

月经病小结

1.鉴别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及崩漏。

答:月经先期是月经周期的缩短,在经量和行经时间上无明显改变。经期延长是行经时间的延长,经量和行经周期正常。而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的失常。2.鉴别月经后期、月经过少及闭经。

答:月经后期是指月经周期的延长,在行经和经量上若不合并其他病无明显改变。

月经过少主要是指经量发生改变,变少,每月低于20mL。

闭经则指是女子年满十六岁月经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月经无的来潮。

3.血瘀导致的月经病: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闭经、痛经。

十一月经前后诸证

特点:每于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周期性地出现明显不适的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1)经行乳房胀痛

定义:每于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乳房作胀,或乳头胀痒疼痛,甚至不能触衣者。

鉴别:若乳房有结节或肿块,经后不能消失者,应与乳腺增生症或乳房肿瘤相鉴别。

(5)经行身痛

(7)经行泄泻

(8)经行浮肿

十二、绝经前后诸症(月经病第四重点)

涵义:妇女在绝经期前后的一段时期内,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目浮肢肿、皮肤蚂蚁走样感、情志不宁等症状,称为绝经前后诸证。

1、病因病机:肾虚为致病之本。

2、治则治法:平调肾中阴阳,治以益肾宁心为主。

3、《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

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人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带下病(相当重要)

1、定义:是指带下量多,色质气味异常,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广义带下:泛指所有妇科疾病,即经、带、胎、产、杂等多种疾病。

狭义带下:妇女阴道内排出的白色或淡黄色稀薄粘稠的液体,绵绵不断而下。

2、生理性带下:女子阴道内有少量无色无臭,润泽阴道的分泌物。

3、病机:任脉不顾,带脉失约。治则治法:以健固任带为主要原则。

4、滴虫性阴道炎带下特点:稀薄脓性、黄绿色、泡沫状,有臭味;

念珠菌阴道炎:为凝乳或豆腐渣样的稠厚白带;

细菌性阴道炎特点为:带下量多,色白,稀薄均匀,呈腥臭味

老年性阴道炎特点:白带稀薄,淡黄色或血样脓性白带

林并行阴道炎特点:黄色或脓样。

1.治疗大法:健脾升阳除湿。

2.病因:湿邪是主要原因;病机: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3.辩证论治

①脾虚证: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味,绵绵不断,神疲肢倦,纳少便溏,舌

淡,苔白腻,脉缓弱。---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

W:完带汤出自哪本医术,药物组成,治疗哪种疾病,其证型及功效是什么。

答:完带汤出自于《傅青主女科》,药物组成:白术、白芍、淮山药、苍术、陈皮、柴胡、黑荆芥、车前子、甘草。它适用于带下病的脾阳虚证,其主要表现为带下白色或淡黄,质粘稠,无臭气,绵绵不断,神疲倦怠,四肢不温,纳少便溏,两足跗肿面色。功效为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②肾阳虚证:带下量多,色白清冷,质稀薄,淋漓不断,头晕耳鸣,腰酸如折,小便频数,

夜间尤甚,舌淡润,脉沉迟---温肾助阳,固涩止带---内补丸。

③阴虚夹湿证:带下量多,色白或赤白相兼,质稠粘,阴部灼热,腰酸膝软,五心烦热,舌

红少苔或黄腻,脉细数---滋肾益阴,清热祛湿---知柏地黄汤。

④湿热下注证:带下量多,色黄,质粘稠,有泡沫状,有臭味,或色白如豆腐渣样,阴部瘙

痒,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或厚,脉濡数---清热利湿止带---止带方。W:止带汤出自哪本医术,药物组成,治疗哪种疾病,其证型及功效是什么。

答:出自《世补斋·不谢方》,药组: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它适用于带下病的湿热下注证,其主要表现为带下量多,色黄或成脓性,质粘稠,有臭气,或带下色白质黏,呈豆渣样,外阴瘙痒,小腹作痛,口苦口腻,胸闷纳呆,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杀虫。

⑤湿热蕴毒证:带下量多,色黄绿如脓,或五色杂下,臭秽难闻,,阴部瘙痒,小腹疼痛,

大便粘糜,小便短赤,心烦不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解毒除

湿---五味消毒饮加白花蛇舌草、白术

●妊娠病(总论最重要!)

1、涵义: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相关的疾病称为妊娠病。

2、妊娠病的病机:阴血虚、脾肾虚、冲气上逆、气滞。

1)孕后阴血下注养胎,易致阴血偏虚,阳气偏旺的生理状态;

2)胎儿逐渐长大,胎体上升,影响气机的升降,形成气滞、气逆、痰郁的病理变化;

3)素体脾胃虚弱,生化之源不足,胎失所养;或因先天肾气不足,胞失所系,以致胎元不固。

3、妊娠病的治则: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治病与安胎并举。

1)分清母病与胎病;

2)辨胎之可安与不可安;

3)安胎的具体方法以补肾、疏肝、健脾为主。

4、妊娠病用药注意事项:

1)不宜乱投药,用药宜慎重,可用可不用的药当不用。

2)不能因怀孕而讳疾忌医,须知“有病则当之”。

3)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

4)病情确实需要可适当选用,所谓“有故无损,亦无损也”但须掌握剂量,衰其大半而止

●恶阻

1.恶阻:妊娠早期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至食入即吐者,称之。亦称为“子

病”、“病儿”、“阻病”。

2.病因病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可继发气阴两虚。(XZ)

3.病机:冲气上逆,胃失和降。(TK)

4.治疗原则:调气和中,降逆止呕。(TK)

5.辨证治疗(XZ)

①脾胃虚弱:口淡、呕吐清涎---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六君子加木

香、砂仁、生姜、大枣

(脾虚痰湿---口中淡腻,呕吐痰涎---去人参、大枣)

②肝胃不和证:口苦、呕吐酸水或苦水---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加味温胆汤;

③气阴两虚证:干呕或呕吐血性物---益气养阴,和胃止呕---生脉散合增液汤;

●★异位妊娠★

1.异位妊娠:凡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称为“异位妊娠”。包括输卵管妊娠、卵

巢妊娠、腹腔妊娠、阔韧带妊娠、宫颈妊娠、及子宫残角妊娠。

2.宫外孕:指子宫以外的妊娠,不包括宫颈妊娠和子宫残角妊娠。

3.异位妊娠以输卵管妊娠最常见,其中又以输卵管壶腹部妊娠最常见。

4.病机本质:少腹宿有瘀滞,冲任不畅,或先天肾气不足或气虚运送无力。

5.西医学认为慢性输卵管炎是异位妊娠的主要原因(XZ)

6.临床表现:①停经:多在六周左右;②腹痛;③阴道不规则流血;④晕厥与休克。

诊断要点:

1、停经史;多有停经史,除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停经时间较长外,大多在6周左右。亦有无明显停经者。

2、腹痛在早期不明显,有时仅上腹一侧隐痛。当输卵管破裂时,患者突感下腹一侧撕裂样剧痛;阴道流血不规则、量少、色黯;腹部包块;晕厥与休克:腹腔内急性出血及剧烈腹痛可导致。

3、检查:全身:破裂---贫血、血压下降、下腹压痛反跳痛

妇科:未破--输卵管压痛;破---出血多时子宫有漂浮感,后穹窿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液

实验室:HCG阳性常低于同期正常妊娠

B超:宫腔内空虚

诊刮:未见绒毛,病理未见妊娠组织

4、鉴别诊断:P148

7.简述异位妊娠破裂的急症处理。

答:①患者平卧,立即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及观察患者神志。②急查血常规、血型及交叉配血,或做回收自身血准备。③立即给予吸氧输液。必要时输血。④有条件者可同时服用参附汤回阳救逆,或服生脉散合宫外孕Ⅰ号方以益气固脱,活血化瘀。⑤若经以上处理休克仍不能纠正者,应立即手术。

8.辨证论治

①未破损期

胎元阻络证:HCG阳性---活血化瘀杀胚——宫外孕Ⅰ号方加蜈蚣、天花粉、紫草

胎瘀阻滞证:HCG阴性---化瘀消癥——宫外孕Ⅱ号方加三七、九香虫、水蛭

②已破损期

气血亏脱---止血固脱---四物汤;

气虚血瘀---益气养血,化淤杀胚——宫外孕Ⅰ号方加党参、黄芪、当归;

瘀结成癥---破瘀消癓——宫外孕Ⅱ号方加乳香、没药、当归尾、川芎。

胎元不固:妊娠期间,胎气受损,出现阴道流血,下腹痛、腰酸,甚或胎元自陨,屡孕屡堕等的一类疾病。包括: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胎死不下、滑胎等。

1.胎漏:妊娠期间阴道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腰痛、小腹下坠

者称为胎漏,亦称“胞漏”或“漏胎”。

2.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腰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

3.堕胎:凡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陨堕者

4.小产: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陨堕者。治疗原则:下胎益母。

5.胎死不下:胎死胞中,不能自行产出者

6.滑胎:凡堕胎、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以上

7.七大流产:先兆流产(胎漏、胎动不安)、难免流产、不全流产、完全流产、稽留流产

(胎死胞中而不下)、习惯性流产(滑胎)、流产合并感染。

★胎漏、胎动不安★(病案分析)

8.简述胎漏、胎动不安的病因病机。

答:病机:冲任损伤,胎元不固。病因:肾虚、气血虚弱、血热、血瘀。肾虚:冲任损伤,胎元不固,则胎失所系。气血虚弱:冲任匮乏,不能固摄滋养胎元,则胎元不固。血热:热伤冲任,扰动胎元而不顾。血瘀:瘀阻子宫、冲任、气血不合,胎元失养而不顾。

9.辨证论治(四大主症:阴道出血、腰酸、腰痛、下坠)

①肾虚证:妊娠期间腰酸腹痛,胎动下坠,或伴少量阴道出血,色暗淡+肾虚---补肾

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

②血热证(BL):血色紫红或鲜红+心烦少寐,喜喝冷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热邪直犯任冲、子宫,内扰胎元,胎元不固,故妊娠期阴道出血。血为热灼故色鲜红或深红。热邪内扰,胎气不安,胎系于肾,故见腰酸。心烦不安、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血热之象。

【治法方药】清热凉血,凉血安胎——保阴煎。

保阴煎——生地10g、熟地10g、白芍10g、山药5g、续断5g、黄芩5g、黄柏5g、甘草5g;

③气血虚弱证(BL)

【证候分析】气血虚弱,冲任匮乏,不能载胎养胎,胎元不固,气不摄血,故见阴道出血。气血虚弱,本源不足,故色淡质稀。小腹空坠而痛。正是气虚系胞无力,血虚胞失濡养所致。气血虚弱亦不能化精滋肾,故腰酸;神疲肢倦、舌淡、苔白、脉细弱均为气血虚弱之证。

【治法方药】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人参5g、白术5g、炙甘草5g、当归10g、白芍10g、熟地黄10g、杜仲10g、陈皮5g;

④血瘀证

a胎居子宫,癥积瘀血碍其长养,胎元不固,故见腰酸腹痛下坠,阴道不时下血。---去瘀消癥,固肾安胎---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芍药、丹皮、桃仁、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

b或跌仆闪挫,气血失和,冲任子宫淤滞,故腹痛或少量阴道出血,血色暗红,舌暗有瘀斑,脉沉弦均为血瘀之象---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

滑胎

1.滑胎:凡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称为“滑胎”,亦称“数堕胎”、“屡

孕屡堕”。

2.病因:肾虚,脾肾虚弱、气血两虚、血热、血瘀。病机:母体冲任损伤;胎元不健。

3.治疗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阶段性原则。

4.辨证论治

①肾虚证——补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

②气血虚弱证——益气养血安胎——泰山磐石散;

葡萄胎

是指妊娠后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增生、间质水肿而形成大小不等的水泡,相互有细蒂相连,形如成串珠的葡萄状,亦称水泡状胎块,鬼胎,分完全性和部分性。

诊断:

1、停经史,停经时间长短不一,约2~3个月,或更长时间

2、阴道流血、腹痛、妊娠呕吐、其他

3、妇检:子宫大于妊娠月份,质软,无胎心及胎儿;卵巢黄素化囊肿

4、辅助检查:HCG可达20万以上

5、鉴别诊断:B超、HCG;先兆流产---但葡萄胎B超不见胎儿、胎心,HCG值持续高值

6

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妊娠20周以后,出现,高血压、蛋白尿、水肿

十、妊娠肿胀(子肿)

1、定义:妊娠中晚期,孕妇肢体面目发生肿胀者,称为妊娠肿胀。

(气滞湿郁者皮色不变,压痕不显,按之随起)

2、病因病机:脾肾阳虚

1、定义:妊娠中晚期出现头晕目眩,状若眩冒者称为妊娠眩晕。

1、定义:妊娠晚期或临产时或新产后,发生眩晕倒仆,昏不知人,双目上视,牙关紧闭,

四肢抽搐,全身强直,须臾醒,醒复发,甚或昏迷不醒者,称为妊娠痫证。

2、诊断要点:

睡中、头晕、头痛、胸闷、恶心呕吐为先兆子痫的表现,若出现抽搐或昏迷则为子痫;

孕期检查:BP>=160/110mmhg 有诊断意义

辅助检查:尿分析可有蛋白尿,眼底检查可见小动脉痉挛,视网膜水肿、出血或棉絮状渗出物。

●产后病

1.产后病: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称为产褥病。

2.产褥期: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出乳腺外恢复至孕前状态的一段时间,约需6~8

周,此期称为“产褥期”,又称“产后”。

3.新产日:产后7日称为新产日。

4.历代医家将产后危急病症概括为三冲,即冲心、冲肺、冲胃;三病,即病痉、病郁

5.

6.

不通,以验津液的盛衰;再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

7.试述产后病的治疗原则和治疗禁忌。应根据亡血伤津、元气受损、瘀血内阻、多虚多瘀

的的特点,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结合病情进行辨证论治。选方用药必须照顾气血,开郁无过耗散;消导必兼扶脾;祛寒不宜过于温燥;清热勿过于苦寒;解表不过于发汗;攻里不过于削伐;掌握补虚不滞邪、攻邪不伤正的原则。产后用药三禁:禁大汗、峻下、通利;以防亡阳、亡阴、亡津液。

●产后血晕

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坐起,甚则昏不知人---西医产后出血,羊水栓塞

1.产后出血:胎儿娩后24小时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Ml,称为产后出血。

2.西医产后出血常见的病因及治疗原则。

答:病因:①最常见:子宫收缩乏力;②胎盘因素:胎盘滞留、胎盘粘连、胎盘植入、胎盘膜残留;③软产道损伤:会阴、宫颈、阴道损伤。④凝血功能障碍:妊娠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等。

治疗原则:针对出血原因,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失血性休克;防止感染。

3.辨证分型

①血虚气脱证——益气固托——独参汤;

②血瘀气闭证——行血逐瘀——夺命散合佛手散;

●产后发热

1、定义:产褥期内,发热持续不退,或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为“产后发热“。

2、诊断要点:高热或高热寒战、或恶寒发热、或寒热时作、或低热不退,或伴有恶露异常,小腹疼痛。

3、病因:感染邪毒、外感、血瘀、血虚。

4、治则治法:以调气血和营卫为主。

5、辩证分型

①感染邪毒证:高热+实热证---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加丹皮、赤芍、益母草;

②外感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养血祛风---荆防四物汤加甘草、苏叶;

③血瘀证:寒热时作,+血瘀---活血化瘀---生化汤加丹参、丹皮、益母草(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甘草)

③血虚证:低热+血虚---补血益气---八珍汤加枸杞、黄芪

●产后恶露不绝

1.概念:产后血性恶露持续3周以上,仍淋漓不尽者,称“产后恶露不绝”。又称“恶露

不尽”、“恶露不止”。

2.恶露:分娩后从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

3.血性恶露:色鲜红、量较多,主要为血液的恶露,持续约3~7天。

4.浆液性恶露:恶露色淡红,量由多渐少,称为浆液性恶露,持续约7~10天。

5.白恶露:不含血色的恶露,约2~3周干净。

6.子宫复旧:子宫在胎盘娩出后逐渐恢复至未孕前状态的过程。需6~8周时间。

7.病机:冲任为病,气血运行失常。病因:气虚、血瘀、血热。

8.辨证论治

①气虚证:色淡、质稀---益气养血,固摄冲任---补中益气汤加陈棕榈、阿胶珠

②血瘀证:紫暗有血块,腹痛拒按---活血化瘀止血——生化汤

③血热证:色红,质稠+热---养阴清热止血——保阴煎

产后缺乳证型与用方

妇科杂病(病案分析,可能有2~3个诊断)

●★癥瘕

1.癥瘕:妇人下腹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满、或异常出血者,称为癥瘕。癥者有形可

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瘕者假聚成形,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

2.病邪:气机阻滞(瘕),瘀血、痰饮、湿浊(癥)。

3.病因病机:气滞血瘀、痰湿瘀结、湿热瘀结、肾虚血瘀。

4.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证:小腹结块不坚,推之可移,痛无定处,小腹胀满,连及胸胁,精神抑郁,或伴月经不调,苔薄白,脉沉弦,---行气活血,化瘀消癥---香棱丸。

(2)痰湿瘀结证:小腹包块按之不坚,时有作痛,带下量多,色白质粘稠,月经后期或闭经,胸脘痞闷,时欲呕恶,舌淡胖,苔白腻,脉沉滑---化痰除湿,活血消癥---苍附导痰丸。(3)湿热瘀阻证:小腹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带下量多色黄,腥臭难闻,口干不欲饮,月经延后,夹有血块,淋漓不断,舌紫暗,舌边有瘀点,脉沉涩---清热利湿,化瘀消癥---大黄牡丹汤

(4)肾虚血瘀证:下腹部结块,触痛,月经量多或少,经行腹痛较剧,经色紫暗有块,婚久不孕或反复堕胎,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补肾活血,消癥散结---补肾祛瘀方

●★盆腔炎★

1.概念: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称为盆腔炎。可见于“热入血

室”、“带下病”、“经病疼痛”、“妇人腹痛”、“癥瘕”、“不孕”等病中。

2.急性盆腔炎的分类(病理改变):急性子宫内膜炎、急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脓、输卵

管卵巢脓肿、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盆腔腹膜炎。

3.鉴别诊断

4.急性盆腔炎的辨证论治

①热毒炽盛证(BL)

【证候分析】热毒内侵,与冲任胞宫气血相搏结,邪正交争,营卫不和,故高热腹痛拒按。热毒损伤任脉带脉,则带下量多如脓血,气臭秽。热毒炽盛,湿邪瘀阻,而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之象。

【治法方药】清热解毒,利湿排脓——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

金银花30g,野菊花30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紫背天葵20g,大黄5g,牡丹10g,桃仁10g,冬瓜仁30g,芒硝10g。

②湿热瘀结证——清热利湿,化瘀止痛——仙方活命饮加薏苡仁、冬瓜仁;

5.慢性盆腔炎的辨证论治

①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化瘀止痛——银甲丸;

②气滞血瘀证——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膈下逐瘀汤;

③寒湿凝滞证——祛寒除湿,活血化瘀——少腹逐瘀汤;

④气虚血瘀证——益气健脾,化瘀散结——理冲汤;

1.不孕症:夫妻同居两年、有正常性生活、未避孕而重未妊娠者,或曾有过妊娠而后未避

孕连续两年不孕者,称为不孕症。前者:原发性;后者:继发性

2.全不产:从未妊娠者古称“全不产”,西医称原发性不孕。

3.断续:有过妊娠而后不孕者,称断续,西医称继发性不孕。

4.五不女:螺、纹、鼓、角、脉(闭经、月经不调)

5.病因病机:肾虚、肝气郁结、瘀滞胞宫、痰湿内阻。

6.简述受孕必须的条件。

答:中医:男精壮,女经调,胞络通,真机时。西医:卵巢排出正常卵子,精液正常,有正常性生活,卵子镜子能在输卵管中相遇并结合成为受精卵,并能顺利的输入子宫腔内,子宫内膜已准备充分,适合于受精卵着床。

7、检查

卵巢功能检查:B超监测卵泡发育及排卵、基础体温测定、阴道细胞涂片检查、宫颈黏液检查、子宫内膜活组织检查、生殖内分泌激素测定等

输卵管通畅试验、宫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性交后试验

8、辨证论治

1)肾虚证:

肾阳虚证:婚久不孕,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甚或闭经,白带量多清稀,面色晦黯,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畏汗肢冷,性欲淡漠,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温肾填精,补益冲任---毓麟珠

肾阴虚证:婚久不孕,月经后期,量少色淡,形体消瘦,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两颧红赤,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淡苔少,脉细数---补肾滋阴,养血益精---养精种玉汤。

2)肝郁证:婚久不孕,月经先后不定期,或经行不畅,经前乳房胀痛,精神抑郁,胸胁、小腹胀痛,善太息或急燥易怒,舌红苔薄或微黄,脉弦---疏肝解郁,养血健脾---开郁种玉汤3)痰湿证:婚久不孕,月经后期,甚或闭经,带下量多,色白质粘,形体肥胖,面色黄白,胸闷呕恶,头晕心悸,苔白腻,脉滑---湿化痰,理气调经---苍附导痰丸

4)血瘀证:婚久不孕,月经后期,量或多或少,色紫夹块,或经行腹痛拒按,平时少腹疼痛拒按,舌紫暗,边有瘀点,脉弦涩---活血化瘀,调经止痛---少腹逐瘀汤。

四、阴痒

女子外阴或阴道内瘙痒,甚至痒痛难忍,或伴带下量多者称为阴痒。

五、阴疮.阴疮有哪两个证型(热毒证、寒湿证!考过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病

子宫内膜异位症

1、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宫体肌层以外的其他部位出现,并因其生长、浸润、反复出血而引发一系列症状的病症。

2、异位子宫内膜可侵犯全身任何部位,但绝大多数位于盆腔内,最常见于宫骶韧带、直肠子宫陷凹和卵巢

子宫腺肌病

1、指具有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存在于子宫肌层,伴随周围肌层细胞的代偿性肥大和增生的

一种良性病变

病因病机:均以瘀血阻滞冲任、胞宫为基本病机,病位在下焦胞中

病因: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热灼血瘀、气虚血瘀、肾虚血瘀

症状:

1、盆腔疼痛:典型症状为渐进性的继发性痛经,在经前1-2天开始,经期首日最剧烈,疼痛部位多为下腹部及腰骶部,放射至阴道、会阴、肛门或大腿。可伴有肛门下坠或腹泻。部分患者有慢性盆腔痛、性交痛等;性交痛在月经来潮前较明显,一般表现为深部性交痛;若卵巢巧克力囊肿破裂可引起突发性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和肛门坠胀,多发生在经期前后或经期

2、月经失调:15%-30%患者有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可经前点滴出血

3、不孕和流产:40%患者合并不孕,主要由于卵巢、输卵管周围广泛粘连影响输卵管的拾卵与运输功能;盆腔内微环境改变和免疫功能异常;卵巢排卵障碍,包括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或黄体分泌不足等。内异症患者妊娠亦有约40%发生自然流产

4、其他症状:肠道内异症患者可出现腹痛、腹泻或便秘,甚至有周期性少量便血;异位内膜侵犯膀胱肌壁可在经期引起尿痛和尿频;盆腔外内异症可在病变部位出现周期性疼痛或出血或块物增大

腹腔镜检查:

是目前诊断内异症最可靠的检查方法,可以发现病灶并且估计病变的范围。在子宫直肠窝、后腹膜见多个紫蓝色小点,伴腹腔液增多(常为血性);子宫骶骨韧带增粗、灰白色结节,伴有疏松粘连;卵巢包膜增厚,表面不平、粘连,并常见表面有褐色陈旧性出血斑块;卵巢有粘连而输卵管大多通畅

子宫内膜异位症

1、期待疗法

2、激素抑制治疗

①假孕疗法:高效孕激素,如每天甲羟孕酮30mg、或甲地孕酮40mg、或炔诺酮5mg,连续

6个月;或低剂量高效孕激素与炔雌醇复合的避孕药。适用于暂无生育要求者

②假绝经疗法:用达那唑或孕三烯酮导致短暂闭经,故称假绝经疗法。达那唑200mg,每

天2-3次,人月经第1天开始,持续用药6个月。若痛经不缓解或不出现闭经时,可加大剂量至200mg,每天4次。孕三烯酮2.5mg,每周用药2次,副反应低,半衰期长,对肝功能影响较小

③药物性卵巢切除: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如亮丙瑞林或曲普瑞林3.75mg,或戈

舍瑞林3.6mg,皮下注射,每月1次。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导致卵巢分泌的性激素显著下降,出现暂时性绝经。也属于假绝经疗法

3、手术治疗:目的是明确诊断和临床分期;清除病灶;分离粘连并恢复正常解剖结构,从

而治疗不孕和缓解疼痛。手术指征:①药物治疗后症状不缓解或加重;②卵巢内异症囊肿直径〉5cm,特别是迫切希望生育者

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去除或破苤异位内膜病灶,分解粘连,保留子宫和双侧或一侧附件。适用于年轻并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术后尽早妊娠或用药物防止复发。

保留卵巢功能手术:将盆腔内病灶及子宫切除,保留至少一侧卵巢或部分卵巢。又称半根治手术。适用于45岁以下且无生育要求的重症患者。

根治性手术:切除子宫、双侧附件及盆腔内所有异位子宫内膜病灶。适用于45岁以上的重症患者。如子宫和宫颈,也可切余双侧附件,而保留子宫。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PCOS是育龄妇女常见的内分泌率乱性疾病。以高雄激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促性腺激素水平异常、月经紊乱、闭经、无排卵,多毛、肥胖、不孕合工双侧卵巢增大呈多囊改变为特征

病因病机:主要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之功能失调,肾、肝、脾三脏功能失常,而肾虚又是主要因素。肾虚、痰湿、气滞血瘀、肝经湿热

症状:

月经失调:主要表现闭经,绝大多数为继发性闭经,闭经前常有月经稀发或过少;部分患者可表现为闭经与崩漏相间出现

不孕:主要由月经失调和无排卵所致,且多伴有黄体功能不足,即使怀孕,也极易流产

多毛:多发生在青春期前后,表现为毛发增多增粗,阴毛呈男性化分布,乳晕周围、脐下腹中线、口角上唇等部位有毛发。部分患者伴油脂性脱发或痤疮

肥胖:多始于青春期前后,但其脂肪分布及体态并无特异性

检查:

1、全身检查

2、妇科检查

3、辅助检查

1)基础体温测定---单相

2)B型超声检查:子宫可小于正常;双侧卵巢均匀性增大,包膜回声增强,内部回声强弱不均,可见10个以上直径2-9mm的卵泡围绕卵巢边比,有时散在分布于卵巢内

3)诊断性刮宫

4)激素测定

①血清FSH值:正常或偏低而LH值升高,LH/FSH〉2

女性盆腔解剖

耻骨两降支构成耻骨弓,其角度平均为90-100度

女性生殖道:阴道、子宫、输卵管和卵巢

输卵管分4部分:间质部、峡部、壶腹部、伞部

雄激素:从月经周期第7天分泌量迅速增加,至排卵前第1次达到高峰,排卵后逐渐减少,在排卵后约7~8天黄体成熟时达蒂2次高峰,但均值低于第1次,黄体萎缩后置月经来朝前下降到最低水平。

孕激素:卵泡早期孕激素含量极微,至排卵前略有升高,排卵后黄体开始分泌孕酮,至排卵后7~8黄体成熟时达高峰,后逐渐下降,月经来潮前达最低

垂体分泌: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素LH、催乳素PRL

卵巢分泌:雌激素E、孕激素P、雄激素T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