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内容摘要:美的现象的审美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在美学史上,很早就有人注意了崇高与优美的不同。人们对崇高和优美的历史探讨时怎样的呢?崇高和优美又具有哪些审美特征呢?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侧重于展示客体与主体在实践中经由矛盾对立达到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崇高更多地展示着主体和客体在现阶段相冲突和对立的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的冲突中,显示出客体和主体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崇高优美内涵历史探讨审美特征区别

一、概述崇高与优美的内涵

崇高是西方美学的基本形态之一。它的基本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已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也可以说,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优美在西方美学中是与崇高既相反又相成的基本的审美形态,同样具有肯定的价值内涵。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和规律性的和谐统一。概而言之,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

二、崇高与优美的历史探讨

在西方美学史中,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一般认为是朗基努斯的《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加以概述。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经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他在《崇高与美》一文中提出,崇高感情的根源是“自我保全的冲动”。康德从博克的提法中引申出崇高与美的最重要的内在区别。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崇高不存于自然界的任何物内,而是内在于我们的心里”他强调人类本身的伟大,但没有把人类本质力量理解为物质生产实践,而将它归结为心灵的理性。在康德之后,席勒和黑格尔等几位西方美学家分别对崇高作了进一步研究。在我国,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的结尾如此概括过崇高的内涵:“崇高的基础不在自然,也不在心灵,而是在社会斗争的伟大实践中。所以,伟大的艺术作品经常以崇高为美学表征,即以体现复杂激烈的社会斗争为基础和为特色的。先进战士、亿万人民的斗争,勇往直前,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英勇牺牲,正是艺术要表现的崇高。自然美的崇高,则是由于人类社会实践将它们征服之后,对观赏来说成为唤起激情的对象。”

在中外美学史上,最初有关美的本质和特性的探讨,大体上指的都是优美。英国美学家博克认为:“优美这个观念和美没有多大区别” ,主要是从对象的物性特征以及对相对于人的圣经刺激的角度入手,来论述优美。康德则从对象给人的快感、内在情感、想象等角度分析优美。在康德之后,席勒认为:“美可以同时期待产生松弛和紧张的作用。松弛的作用可以使感性冲动和行事冲动各自安分守己,紧张的作用可以使两种冲动都保持其力量”。他认为,优美是一种动态美,它是精神在感性自然中最充分地得到表现,并给人以最适合感官要求的审美享受的那种美。它更多表现在女性身上。

三、崇高与优美的审美特征及其比较研究

博克最早对崇高和美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从观念的起源和客观性质两个方面,对这两个范畴作了明确的区分。他认为,崇高与美起源于人类的两种基本情欲,即自我保全和社会交往。前者是崇高感的基础,后者是美感的基础。

崇高和优美虽然都是令人愉快的,“二者的判断都不是感官的,也不是伦理的规定着,而是以合乎反省判断为前提”。但两者是不同类的审美形态。优美直接引起有益于生命的感觉,对于人有着直接的吸引力并唤起人的游戏的想象,崇高首先因企业、人们生命力阻碍的感觉,接着是更强烈的生命力的爆发,从而克服生命力的阻碍。

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崇高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如巍巍泰山、滔滔长江等。在审美体验上,崇高往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在人生精神上,崇高总是给人强烈鼓舞,引人赞叹,催人奋进。

优美根源于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情欲,与爱的观念有紧密联系,其审美形态一般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等形式特征,对于优美的对象,常常以清新、秀丽、娇小、精致、幽静、素净、轻盈等加以描述。优美是对人的生命自身、力量的静态直观,使人感到和谐、平静、松弛等愉快和美好。优美是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与自在、主观的合目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康德从哲学上充分揭示了崇高和美的区别。确立了崇高在美学中的地位。他认为,崇高和美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就共性说,二者都是审美判断,都是自身令人愉快的,并不涉及利害、目的和概念,但又都有主观的合目的性、必然性和普遍可传达性。就差异说,美只涉及对象的形式,崇高却涉及对象的无形式,美引起的美感是单纯积极的快感,心灵处于平静安息的状态,崇高则引起一种包含痛感或由痛感转化而来的消极的快感,造成心灵的惊叹、尊敬和巨大的震荡。

优美与崇高是客体与主体的矛盾在事物中呈现的两种客观状态。崇高主要体现实践主体的巨大力量,更多地展示的是在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对立、冲突中显示出来的美,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侧重的是在实践主体与客体处于矛盾统一、和谐、相对静止状态中显示出来的美。在优美的形态中,自然感性形式往往具有对称、均衡、柔和、比例协调的特点,与之相适应的是生理的快感、情感的松弛快适、心灵的共鸣。例如:中国传统意向花好月圆、芳春柔条、扶疏杨柳等,就基本上属于处在优美状态中的审美对象。即使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外在环境中,虽同属于优美,也会有不同的审美特征。

总而言之,我认为,崇高和优美都是美,却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关于崇高与优美的联系与区别问题,因为对二者的本质理解不同,有些美学家强调崇高的本质的独特性,从而将崇高与优美绝对地对立起来,认为崇高根本不属于美的范围(如柏克、康德以及布拉德雷等)。许多美学家则反对这一理论,认为崇高与美具有共同的本质。他们强调美与崇高的一致性,认为崇高是美的最高阶段,崇高本身就是美。从美学史上的争论来看,认为崇高与优美对立的人,大都强调了崇高中的消极和否定的一面.而认为崇高与优美具有共同本质的人,则强调崇高中的积极的、愉悦的方面。

华南师范大学《美学》第三章审美形态试题答案

美学第三章节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24.霍布斯的喜剧主张是( ) A.突然荣耀说 B.预期失望说 C.生命的机械化 D.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25.中国古代的“风骨”范畴,类似于现在美学范畴中的( )A.优美 B.崇高 C.悲剧 D.喜剧 27.朱自清的《绿》所描绘的梅雨潭:“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所表现出的风格是( ) A.优美 B.悲壮 C.滑稽 D.崇高 28.古曲《春江花月夜》所属的审美范畴是( ) A.优美 B.崇高 C.悲剧 D.喜剧 9.在西方美学史上,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的美学家是( )。 A.毕达哥拉斯 B.朗吉诺斯 C.博克 D.康德

10.在西方美学史上,主张丑是“近代精神的一种产物”的美学家是( )。 A.休谟 B. 莱辛 C.康德 D. 李斯托威尔 11.在西方的喜剧理论中,倡导“心理能量的节省说”的美学家是( )。 A.霍布斯 B.康德 C.柏格森 D.弗洛伊德 23.优美的形象一般表现为( ) A.内容与形式互为表里 B.内容 比形式重要 C.形式比内容重要 D.形 式具有独立的价值 24.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最能体现的艺术倾向是( ) A.以丑为美 B.崇美抑丑 C.美丑不分 D.无美无丑 25.悲剧突出地说明了( ) A.有限的人生所具有的无限的意义 B.无限的人生所

具有的有限的意义 C.现实的人生所具有的历史的意义 D.理想的人生所具有的现实的意义 26.康德与黑格尔的崇高观之间的关系是( ) A.康德受到过黑格尔的影响 B.黑格尔受到过康德的影响 C.康德与黑格尔互相影响 D.黑格尔与康德之间互不相干 12.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谈到喜剧问题的是( ) A.德谟克利特 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 D.苏格拉底 l2.明确地使用“崇高”一词,并且把崇高与优美对立起来,使两者成为美学范畴的美学家是 A.毕达哥拉斯 B.爱迪生 C.托马斯·班纳特 D.博克 17.姚鼐“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所述的风格特征是( ) A.喜剧 B.悲剧 C.优美 D.崇高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内容摘要:美的现象的审美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在美学史上,很早就有人注意了崇高与优美的不同。人们对崇高和优美的历史探讨时怎样的呢?崇高和优美又具有哪些审美特征呢?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侧重于展示客体与主体在实践中经由矛盾对立达到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崇高更多地展示着主体和客体在现阶段相冲突和对立的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的冲突中,显示出客体和主体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崇高优美内涵历史探讨审美特征区别 一、概述崇高与优美的内涵 崇高是西方美学的基本形态之一。它的基本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已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也可以说,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优美在西方美学中是与崇高既相反又相成的基本的审美形态,同样具有肯定的价值内涵。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和规律性的和谐统一。概而言之,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 二、崇高与优美的历史探讨 在西方美学史中,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一般认为是朗基努斯的《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加以概述。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经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他在《崇高与美》一文中提出,崇高感情的根源是“自我保全的冲动”。康德从博克的提法中引申出崇高与美的最重要的内在区别。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崇高不存于自然界的任何物内,而是内在于我们的心里”他强调人类本身的伟大,但没有把人类本质力量理解为物质生产实践,而将它归结为心灵的理性。在康德之后,席勒和黑格尔等几位西方美学家分别对崇高作了进一步研究。在我国,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的结尾如此概括过崇高的内涵:“崇高的基础不在自然,也不在心灵,而是在社会斗争的伟大实践中。所以,伟大的艺术作品经常以崇高为美学表征,即以体现复杂激烈的社会斗争为基础和为特色的。先进战士、亿万人民的斗争,勇往直前,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英勇牺牲,正是艺术要表现的崇高。自然美的崇高,则是由于人类社会实践将它们征服之后,对观赏来说成为唤起激情的对象。” 在中外美学史上,最初有关美的本质和特性的探讨,大体上指的都是优美。英国美学家博克认为:“优美这个观念和美没有多大区别” ,主要是从对象的物性特征以及对相对于人的圣经刺激的角度入手,来论述优美。康德则从对象给人的快感、内在情感、想象等角度分析优美。在康德之后,席勒认为:“美可以同时期待产生松弛和紧张的作用。松弛的作用可以使感性冲动和行事冲动各自安分守己,紧张的作用可以使两种冲动都保持其力量”。他认为,优美是一种动态美,它是精神在感性自然中最充分地得到表现,并给人以最适合感官要求的审美享受的那种美。它更多表现在女性身上。 三、崇高与优美的审美特征及其比较研究

外国美术史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 【史前艺术】(prehistoric art):指在有文字可考历史前的艺术。如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岩洞壁画及法国南部拉斯卡的岩洞壁画。 【古代埃及美术】埃及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国王(即法老王)就是奴隶主阶级至高无上的首领,同时也是太阳神和尼罗河神的化身。他们活着的时候是人间的王,死了以后仍是阴间的统治者。埃及人的宗教观念是相信人死后灵魂只是离开躯体飘泊于宇宙间,如果回归肉体人可以复活。因此埃及人就把尸体做成“木乃伊”妥为保存,并十分重视棺材制作和陵墓建造,以祈求复活。所以埃及人十分重视保护法老王和大奴隶主的尸体,不惜代价地建造陵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的由来。由于担心尸体腐烂就不能复活,他们就想到用石头雕刻国王、王妃的像保存下来。国王在阴间称王称霸,也要享受在人间时的一切欢乐,于是又想到把人间的事都画在墓壁上以供享受。这样就发生、发展了埃及的雕刻、绘画艺术。古代埃及美术具有平面性、装饰性和高度程式化的特点。 【古代希腊美术】真正意义的欧洲美术该从古希腊开始。希腊美术的地理范围以爱琴海为中心,因此也被视为爱琴美术的延续。 雪莱曾在诗中吟道:“我们都是希腊人。”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和摇篮,没有希腊,无法想像欧洲文明会是什么样子,今日西方世界无处不遗存着希腊文明的传统。可是除了居住在希腊半岛上的公民自认为希腊人外,很少有人像雪莱那样以哲理的想像认为自己是希腊人。那么究竟谁是希腊人呢? 历史表明,克里特的征服者、特洛伊城的毁灭者——迈锡尼人,是希腊最早的居民之一。后来沦为北方蛮族的奴隶,并逐渐分流为多立克人和爱奥尼亚人,他们都有共同的信仰和语言,所以称他们为希腊人。 “希腊”一词意为典雅、优美。后来创造出许多雕刻艺术杰作的希腊人正与这典雅、优美之名相称,可谓名副其实。 希腊三面临海,北面连接欧洲大陆。境内多天然良港,可以经过地中海通向世界各地,为航海和对外贸易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自然环境,内陆多山,土地贫瘠,但是盛产大理石,为雕刻艺术提供了极方便的物质材料。 到了公元前12世纪,爱琴海文明受到北方蛮族入侵的严重破坏。但不屈的希腊人在这块曾经有过丰厚文明的废墟上重新建立了灿烂的希腊文明,成为欧洲文明的真正始祖。 进入奴隶社会的希腊半岛,建立了200多个奴隶制城邦国家,每一城邦以城市为中心连同城郊农村组成大小不等的国家,各自为政。其中最强大的是雅典和斯巴达。由于国穷民贫,为了生存和发展,各城邦国家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弱肉强食,为了保存自己,掠夺财富,城邦国家实行强国强兵政策,在城邦内部实行民主政治,自由民直接参与城邦治理,十分重视民族体格素质的锻炼,所以管理国家、锻炼身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希腊本土气候宜人,阳光充足,温度适中,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适宜于户外裸体锻炼和比赛。由于裸体运动,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不以露体为耻,反以健美身体为光荣,这引起美学家们的关注和艺术家的表现,美学家们发现人体美,艺术家们创造美的人体。大政治家伯里克利斯说:“我们是爱美的人。”希腊民族是爱美、创造美的民族。 希腊人在民主自由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不仅发现、孕育和创造了美,而且也创造

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

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 摘要: 中西方拥有各自的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使中西方的悲剧有着巨大的差异,有着不同的美学特征。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主人公,悲剧结局以及悲剧的价值来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中西方的悲剧都有着各自的民族特色,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西方文化里的悲剧体现了现实的悲剧性和文化的悲剧意识。东方文化里的悲剧以惨绝悲极的苦戏吸引人的眼球。中西悲剧有着无穷的魅力和巨大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悲剧主人公;悲剧价值;中国悲剧;西方悲剧 引言: 悲剧是美学审美对象的范畴,有着重要的美学地位,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恐惧和怜悯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这种净化作用也就是美学意义上的崇高。崇高是悲剧的基础,本文将从中国的悲剧《窦娥冤》,以及老舍的《骆驼祥子》中的悲剧主人公祥子,西方的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威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悲剧来看悲剧的美学特征,并简要陈述中国和西方不同的悲剧价值。 正文: 一、中国式的悲剧主人公 悲剧人物是指在全剧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悲剧主人公,不包含剧里的其他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整部剧大局,决定悲剧的属性。中国古典悲剧的主要人物形象源自于民间,多为弱小善良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民形象,重视写悲剧人物的的无辜性,让观众产生怜悯和同情感,富有人情味。中国悲剧美感的显现,主要是由于其力量弱小,但本性善良,但善良的本性却和悲苦的结局所产生的巨大反差正是悲剧美感的具体显现,不尽的怜悯和同情油然而生。由此使剧外的观众对悲剧主人公的命运不由自主的思索。在思索中去省视社会、思考人生,具有实质性的价值。 备受摧残的娇小柔弱女子悲剧形象 《窦娥冤》正名为《感动天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是元杂剧悲剧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窦娥冤》写的是窦娥被无赖张驴儿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故事紧扣当时的社会现实,用窦娥冤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的极端黑暗、残酷混乱的悲剧年代。窦娥只是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贫民弱小者形象,自幼丧母,父亲窦天章为考官名无钱还债,把自己的女儿送到蔡家当童养媳,窦娥长大成人后把家事料理的很好。深受蔡婆喜爱,与丈夫结婚后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勤俭持家,体现出了中国最质朴、传统的妇女形象。悲剧的开始是从窦娥丈夫的去世开始的,蔡婆的身上表现出胆小怕事的社会底层人物形象,所有事情能妥协的就妥协。在面临重大的家庭变故时,窦娥表面看似柔弱,娇小,但内心却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在面对不公正时,敢于据理力争,但力量太过弱小,无济于事,无法与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相抗衡,酿成了最后的悲剧。窦娥善良的心灵感动周围的百姓,对婆婆百般照顾,遵规守纪,在自己即将被处死时仍然顾及婆婆,但时代,社会并没有让她躲过命运的捉弄,最后含冤而死。窦娥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时代的,社会的悲剧,作品在艺术上,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超现实的情节,六月晴天骤变,大雪纷纷,接着又是大旱三年,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一出悲剧让观众对窦娥产生无限的同情和怜悯,以悲剧主人公窦娥去窥探黑暗的社会现实,使观众对腐朽的统治产生恐惧、厌恶的心理。窦娥的外柔内刚,代表着当时黑暗社会现实下众多的贫民女子形象,她们外柔内刚,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是人类生命中最为重要、最活跃、最充分直接的 情绪,是人类历史上最基本古老的艺术,它表现了人肢体运动的艺象美。歌舞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舞蹈同人类其他进步文明一样,都是社会发展的表现。舞蹈不是一种仅仅靠身体来表达情意的形式,而是通过与音乐节奏结合组成的种文化艺术,我们的一切情绪如喜怒哀乐都可以以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是一种既通俗又高雅的艺术。舞蹈表演通过肢体语言的变化、节奏音乐的渲染和情感因素的融入来完成艺术的展现。舞蹈表现人的内在情感、理想、思想等方面,它以内在的心动、情动去驾驭外部的形动。舞蹈和舞蹈审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舞蹈艺术本身得以产生舞蹈审美。审美特征是体现一部舞蹈作品艺术高低的重要标准,要求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紧紧把握住独创性这一点,在选取舞蹈题材和主题上标新立异,同时还需要加入抒情性因素,带给观众生动形象的舞蹈欣赏。 1情感美情感作为一切艺术的共同审美特征,早已被人们所认 知。而舞蹈作为艺术中的重要一种,情感自然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事实的确如此,舞蹈美千真万确是舞蹈艺术的重要审 美特征之一。许多舞蹈艺术精品充分而有力地证明了这点,例如,舞蹈《红绸舞》表达了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人的欢欣鼓舞之情;舞剧《红楼梦》表达了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真挚、复杂、曲折、悲剧的爱情……不胜枚举。因为情感性的存在,可以让人从欣赏舞蹈的过程中尽情感知舞蹈所蕴含的美感。舞蹈艺术的创造主要是结合人们日常的感进行的创作。它来源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主要是通过人体动作来对其情感进行充分表达。舞蹈艺术情感美的审美特征,要求所有舞蹈创编人员,满怀激情地选择富有情感含量的题材,从而创作出含情量极高的舞蹈作品。由此可见,情感美的审美特征对于舞蹈艺术而言,是何等重要。 2独创美独创美赋予舞蹈作品一个独立可行的空间,无论是题材

如何理解审美范畴中的崇高

崇高指对象以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以及强健的物质和精神力量,给主体以心灵的震撼,主体在心灵的震撼后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励,引起敬仰或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崇高是审美范畴的一种. 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崇高是在实践主体提出了理解、征服和掌握现实客体的历史要求,并且已经或必将趋于实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则在于主体在受到压抑之后,激发了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或趋于征服和掌握客体)总之,崇高不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表现为主体迫使客体与之趋向统一的过程。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E.博克,英国的另一些美学家不承认恐惧和痛苦在崇高体验中的作用,认为崇高感是伟大引起的。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崇高或壮美常用“大”来表述。它侧重在主体方面、社会价值方面,而不是对象方面、自然状貌方面。孟子把他所强调的人格美称为“浩然之气”。在对个体人格的评价中,他提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等级,提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他所说的“大”,比一般的美在程度上更鲜明强烈,在范围上更广阔宏伟,是一种辉煌壮观的美。这样的崇高概念与西方传统美学中的概念相比,侧重点不同,但如果把这种品格同有关的遭遇联系起来考察,所涉及的对象世界中同样包含引起忧患困苦的因素。与西方美学所讨论的崇高特征仍是相近的。 “崇高”最为基本与核心的内涵在于,它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它是人的一种肯定性的人生境界。这种人生境界具有伟大、高尚,充满激情和向往的精神品格。 朱立元概括:崇高的基本内涵在于“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 希腊修辞学家郎吉弩斯提出了美学范畴——崇高。《论崇高》“从生命一开始,大自然就向我们人类心灵里灌注进去一种不可克服的永恒的爱,即对于凡是真正伟大的,比我们自己更神圣的东西的爱。”认为艺术应具有崇高的风格,作者须有“伟大的心灵”,崇高不是别的,正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崇高的思想当然属于崇高的心灵,崇高是人超越自身的一种境界,崇高是自然的赐予。英国人博克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中认为“当一个对象以美打动我们的感官,使我们产生一种满足感而不是占有欲时,我们就沉浸在真正的美的享受里;当一个对象使我们联想到危险和痛苦,但不是真正面临危险欲痛苦的威胁时,我们所体验到的便是崇高的感情。”提出崇高不属于美,而是与美并列的范畴。 展开来论,崇高包含有对生存理想的积极追求。即对完满的人格、完整的生存境界的追求、即从道德和理性上对人性和生存意义的弘扬。 通过分析来自自然、社会艺术的崇高我们无不可以得到证明。 自然的崇高产生与人的审美活动中。人与自然能够形成多种联系。如功利关系。从物的角度看,自然无所谓崇高与优美,但是,由于有了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活动,自然物就由自然存在物变成了审美人生的存在物。也就是说“自然性与

1什么是艺术风格

1什么是艺术风格?简述其特性。2简述艺术批评在形态上的分类。3简述艺术构思的内涵。4简述形象思维的特性。5简述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6试结合某一文艺流派的产生,发展,分析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7联系实际文艺作品,谈—下艺术作品是如何实现再现与表现统一的? 8简述艺术活动的构成。9简述艺术作品的层次。10简述艺术鉴赏的性质和特点。11简述艺术批评的作用和功用。12怎样正确看待文学创作中的灵感现象?13结合某艺术作品,论述审美想像的特征。14联系实际,论述艺术刨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15简述三种以上关于艺术起源的重要学说。16简述审美想像的特征。17简述艺术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18简述一下艺术鉴赏中的主体性。19简述摄影艺术的基本特征。20请结合某—门具体艺术,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创作过程的理解。21什么是典型?-试结合某一具体作品阐述一下你对艺术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特征加认识。22简述什么是审美期待? 23简述艺术意蕴的含义。24简述美育活动的内涵和途径。 25 简述三种主要的艺术作品分类方法及内容。26简述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27结合某部作品,试分析艺术与哲学之间的关系。28就某一门类艺术来分析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关系。29简述活动的功能。30简述审美想像与联想的关系。31简述艺术意境的特征。32简述艺术活动中的三二种审美效应。33简述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34联系实际论述艺术鉴赏中的主体性特征。35结合具体艺术作品论述艺术形象的特征。36简述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37简述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之间含义的不同。38简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39简述艺术批评的内涵和功能。40简述审美理解的内涵。41以具体作品为例,试论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42结合艺术实践,谈谈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43社会主义文艺为什么要提倡风格的多样性?44为什么说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45简述艺术鉴赏的涵义。46简述形象思维的内涵及特征。47举例说明生产劳动是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48试论艺术创造的基本过程及各个环节的主要特点。49为什么说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50

浅析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

浅析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 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意识形态,既有意识形态性,又有审美性。艺术是艺术家对客观现实生活的主观能动的审美反映,是对客观现实生活的再现与主观心理的表现的统一。艺术的意识形态性存在于审美性中,而艺术的审美性又总是表现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两者是辨证统一的,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共同形成一种新质——审美意识形态。 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是双重的:一方面,它摆脱经验现实和效果网络即社会;另一方面,它又属于现实,属于这个社会网络。所以,艺术审美意识形态既有假定性,又有真实性。 所谓艺术的真实与否,实质上就是艺术家的这种审美放映与客观现实生活是否一致。在审美反映过程中,这种主客观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着艺术真实的性质。从根本上说,在这对矛盾中又是客观的一方起着主导作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它决定着艺术真实的性质。即使是偏于主观表现的浪漫主义艺术,其真实程度也是由客观现实生活的基础决定的,只不过是这种审美反映与客观现实相一致是通过更加曲折的方式达到的。 著名画家毕加索说过: 艺术是一种使我们达到真实的假想。但是真实永远不会在画布上实现,因为它所实现的是作品和现实之间发生的联系而已。 毕加索是从艺术本性的角度来谈论艺术的假定性的,实际上把生活转移到艺术创作中去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假定。没有假定也就没有艺术。 但是假定性如果不同真实性结合,那就成了虚假的了,那就没有价值了。艺术的真实性是意识形态的一个基本要求。 艺术真实性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造艺术真实时有认识又不止是

认识。艺术家在创造艺术真实过程中,投入了全部的心理动作——感知、情感、想象、回忆、联想、理解等。因此艺术真实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既有理,又有情。简括地说,艺术真实性是指艺术作品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所谓“合理”,是指艺术创作应符合生活发展的逻辑,有了这种合理的逻辑,也就可以被欣赏者理解,大家也就觉得它真实。对于艺术真实性来说,不在乎所创作的艺术内容是否在现实中真实存在过,而在于创作是否展现了整体的必然联系。 “合理”是艺术真实性的客观方面,艺术真实性还有主观方面,因此除了“合理”之外,还有“合情”。因为艺术审美意识不是直接用道理说出,而是主要以情感作为中介,所以“合理”必须与“合情”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艺术真实。所谓“合情”就是指作品必须表现人们的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情和真诚的意向。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情和真诚的意向可以将合理的虚构升华为艺术的真实。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主观能动的审美反映,是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这两个矛盾方面辩证统一的审美的意识形态。所以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主要体现在艺术创作上。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生活的主观能动的审美反映。这种主观能动性一方面体现在对社会生活的现象与本质的集中概括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这些现象与本质的理解评价和情感态度上。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现象与本质规律理解得越深刻、越准确,政治倾向和道德评价越正确、越全面,情感态度越丰富、越强烈,艺术创作的艺术性就越高。在这儿,需要强调一下情感态度问题。单凭形象,有时难以把艺术这种审美意识形态与哲学、社会科学等其他意识形态完全区分开来,而情感则可以把二者严格区分开来。所以形象固然是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从相对的意义上来看,情感对于艺术创作就更为重要。 就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这两个矛盾方面的辩证统一关系来说,艺术创作要求

舞蹈的审美特性论述

一、舞蹈的动律美 舞蹈通过其特定的艺术形式表现出丰富的艺术情感和认知力,其承载了几千年来的民族文化,鲜明的展现出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这里提及的独特艺术形式实指动律,动律是舞蹈艺术的灵魂,是区分不同舞种和艺术风格的核心标志。而动律美则是舞蹈艺术的审美价值。动律是舞蹈艺术的内在灵魂,通过富有节奏感的形体动作来展现出舞蹈艺术的魅力。舞蹈艺术并不是日常生活中毫无规律性的形体动作,由于这些动作没有进行艺术处理,所以无法给人带来美的感受。舞蹈中的节奏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与人的形体动作相互的配合,并植入富有韵味的动律美,才成为了舞蹈艺术的核心。简言之,在舞蹈中通过个体的形体动作来营造出节奏感,例如腰、四肢等,与此同时还要在节奏中植入动律才能构成完整而又富有审美性的舞蹈艺术。而动律美则是随着肢体在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加以韵化,这里所说的韵化是指舞蹈艺术中以基本的形体动作为基础,再融入多变的动律,把音乐、表情以及动律三者完美的糅合在一起,给人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享受。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得知舞蹈艺术的动律美不仅要借助人的形体动作来诠释出舞蹈的内涵, 还要舞者对配曲的主题内涵以及其中的思想情感,通过自身的表情变化和肢体动作生动的演绎出来。因此,舞蹈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充分的体现了舞者对外界事物的客观认识,并把这些认知进行加工使其富有美感。舞蹈艺术的动律美是我国每一个民族的舞者共同追求的审美境界,例如藏族的舞蹈艺术,舞者会利用服饰的袖子跟随者肢体动作的转变而勾勒出美的意境,把藏族的文化风以及由内到外的艺术美淋漓尽致的呈现出来。试想一下,如果舞者没有充分的理解舞蹈中的美与精神,那么不论舞者的肢体动作和节奏如何的出彩,也难以呈现出舞蹈中审美内涵,这也就不能称为是舞蹈艺术了。另外,动律也在不同程度上强化了舞蹈的表现艺术,例如在我国壮族极为流行的采茶戏中,舞者就把采茶过程中的肢体动作与全脚等步法相结合,即使是在舞台的表演中也把采茶时的形态摸样形象的营造出来了。 二、舞蹈的整体美 舞蹈造型是舞蹈整个舞台艺术的有形表现,特别是新时期的舞蹈艺术,尤其要结合舞台的灯光、音效、舞美等,使整个舞蹈形成一个整体,通过舞蹈队形的变化,形成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舞蹈造型是遵循一定审美要求的过程,从整个舞蹈构图来看,有分散集中、平衡整齐与多样统一等几种分类:分散集中是舞蹈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整体风貌,分散的造型使得舞台饱满,而集中造型则起到特写效果;平衡整齐也是新时期舞蹈审美艺术的基本要求,节奏鲜明,动作和谐,舞蹈演员以舞蹈中心进行扩散,保持整个舞台的平衡,使得观众形成稳健协调的观赏效果;多样统一则要求舞蹈艺术具有创新要素,敢于打破常规,形成富有时代意义和个性特点的舞蹈造型,形成眼前一亮的视觉效果。 三、舞蹈的灵魂美 情感要素是舞蹈审美艺术的核心灵魂,有了舞蹈的动作编排和造型设计,更加要突出舞蹈艺术的情感需求,犹如一盏华丽的灯,释放五彩斑斓的光芒。舞蹈艺术在进行舞蹈编排之前,一定要对舞蹈的主题思想进行了解,从舞蹈所要表达的主旨基础上,进行情感的释放和身体的舒展,才能通过自己的动作造型真实的反应舞蹈所要体现的深度和广度。舞蹈什么艺术的情感要素,不是舞蹈者个人的情感要素,而是所有的舞蹈演员作为一个整体所体现的一种思想或者一宗心情,舞者在进行角色转换以前要进行个人的情感转化,用角色感情来实现舞蹈审美艺术这一创作过程。例如舞蹈《巴黎圣母院》表达的是艾丝美拉达受刑中的苦痛和忧伤,而舞蹈动作使用夸张的艺术形式,通过融入舞者的感情,仿佛自己就是受刑中的艾丝美拉达,悲伤的情感自身体流露出来,才能有效的感染观众。 四、舞蹈的内涵美 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应是在真正切入到人的生命精神状态之中,准确地把握并开掘人的深层心理变化,深刻地呈现出人的特定生存状态的作品。舞蹈创作的价值领域是审美活动,而这

美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美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1、原型理论——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行改造而成为集体无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然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行传承。 2、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3、美学学科——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4、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5、美学思想——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6、美学学科——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7、美学关系——是指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8、美——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9、美感——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10、审美形态——是指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优美与崇高的比较 1.优美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 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并且在对象世界中得到感性的显现。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2.崇高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 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 在审美类型中,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客体企图以巨大的气势和力量压倒主体,主体在严峻冲突中更加激发自身的本质力量与之抗争,最终战胜与征服客体,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比在优美事物中更加充分的显现。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 3.在审美实践中可以从哪些方面认识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第一、空间上的小与大。优美的事物一般体积较小、规模较小,风景秀丽的小丘,清澈见底的小溪,啾啾鸣叫的燕雀,风中摇曳的小花等等。而崇高的事物一般体积巨大、气势宏伟,一望无际的大海,耸入云霄的高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三峡等等。 第二,时间上的慢与疾。缓慢与疾速,优美的事物是舒缓的、平稳的、趋于静态的,崇高的事物则是疾速的、奔腾的、趋于动态的。如《维纳斯》雕像恬静典雅,宁静安详,体现出一种静态的优美;《拉奥孔》雕像表现了父子三人被巨蟒紧缠,濒临死亡前那一瞬间的竭力挣扎,以静示动,寓动于静,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崇高美。 第三,形式上的柔与刚。优美的事物一般符合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等等形式美法则,多曲线不露棱角,多圆形不显生硬,颜色鲜明而不强烈,声音柔和而不刺耳。优美的艺术作品往往情感细腻、形式精美,如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崇高的事物却常常有意地突破或违背对称、均衡、节奏、比例等形式美法则,各个部分很不协调,显得突兀、怪诞、凶猛,甚至有意包含一些丑的因素,让人首先压抑、不快、畏惧、痛苦,然后才提升转化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如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交响曲》。 第四,力量上的弱与强。优美的事物不呈现主体和客体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主客体双方的平衡、统一、和谐、安宁,强调力量的平衡和稳定,追求一种阴柔之美。崇高的事物则体现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尖锐对立和严重冲突,充满了动荡与斗争,强调力量巨大与气势磅礴,追求一种阳刚之美。元代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短小简练、构思巧妙,具有阴柔之美;而北宋苏轼的名作《念奴娇〃大江东去》,则抑扬顿错、气势磅礴,具有崇高之美。

书籍设计的艺术风格及其发展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0912166440.html, 书籍设计的艺术风格及其发展趋势 作者:周全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03期 摘要:书籍设计是一个复杂的思维形象活动的过程。对于设计者而言,书籍装帧的优 劣,在于对书籍的双重属性即文化和商品的关系的准确把握,尤其是对书籍本身内容基调、艺术风格、品味价值的生动再现,而不在于设计的风格是否时髦,电脑效果玩得是否纯熟,。它要求设计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良好的艺术素质、创意构图能力、运用色彩的水平以及印刷工艺等多方面的经验和知识,了解多媒体以及书籍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书籍设计;艺术风格;多媒体;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9-0165-01 书籍设计,是指对书这样一个立体的存在赋予它全方位整体形态(包括字体、版式、扉页、目次、插图、衬页、封面、封底、书脊、纸张、印刷工艺,以及书本身以外的附件,如书函、书盒等)的贯穿与渗透,它是一项由作者、出版者、编辑、设计者、纸张公司、印刷厂家共同来完成的系统工程。 书籍的艺术风格某种程度上其实指的就是书的气质和艺术格调,作为精神产品的书,它是一切文化传播的载体之一,“书卷气”成了它的一种特质,相比其它纯商品的东西,它要具备一种文化的品味,不同题材的书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具有各自的风格,因而书籍设计的发展历程,也是书籍设计风格变化的历程,在它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着它相应的审美形态和风格特征,拥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书籍设计艺术风格与出版行业和书籍市场的相互关系十分紧密,它对促进出版事业发展和书籍市场繁荣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出版业和书籍市场又影响着书籍设计风格发展的方向。 作为精神产品的书,是一切文化传播的载体之一,“书卷气”成了它的一种特质。何谓“气”?“气”属于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是艺术和美的根源。“气”和书连在一起称为“书卷气”。相比其它纯商品的东西,书籍更要具备一种文化品味和艺术格调,这足见书所具有宽泛、丰富的内涵和审美的高度融合。 目前我国大部分书籍设计还处于复制与模仿、时尚与前沿、多元与多中心的无序性设计的盲区之中。后现代设计以拼接、复制、解中心等手法模糊创作的主体意义,以追求猎奇、刺激、模糊的审美心态,压缩了审美与审丑之间的距离。对书籍设计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性。这种创伤使我国的书籍设计困惑在无序性设计的盲区之中。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脑辅助设计技术在我国迅速普及,给书籍设计带来了惊人的变化。它的神奇、便利、快捷和高品质输出,大大振奋了业界。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在

审美的意识形态

《文学概论》教案 授课名称《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教师 审批人 授课时数 3 授课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 教具黑板、粉笔、电脑、投影仪 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汉语言文学15级各班 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表现在哪些方面,掌握文学审美性的三个特征。 2.掌握文学的意识形态与审美性的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及审美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教学难点文学的意识形态与审美性的辩证统一。 本次授课要点 导入:面对一片森林,导入观察事物的三种方式。 第一节: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两种规定性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第二节:文学的审美特性 形象性情感性虚拟性 第三节:文学的意识形态与审美性的辩证统一 文学既是无功利的,又是功利的 文学既是形象—直觉的,又是概念—推理的 文学既是评价的,又是认识的 第四节:文学的社会功能 审美愉悦功能认识功能思想启迪功能 布置作业P46思考练习题1—5题

第一章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导入:当我们面对一片森林,你会用哪种方式去看待这片森林? 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的、理论的和审美的。 ——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一个人若从实际的观点来看一座森林,他就要问这森林是否有益于这地区的健康,或者是森林的主人怎样计算薪材的价值。 一个植物学者从理论的观点来看,便要进行有关植物的科学研究。 一个人若是除了森林的外观,没有别的思想,从审美的、艺术的观点来看,就要问他作为风景的一部份其效果如何? 第一节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具有审美性 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现象属于意识形态,但又有别于一般的意识形态。文学区别于一般意识形态的特征是:文学是审美的。 我们认为,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现象,这是文学最重要的属性。 文学的本质必然要包括文学的意识形态和审美性两个方面。 一、意识形态两种基本的规定性: 首先,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其次,意识形态具有思想倾向性和情感倾向性。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景语”指对景物的描摹,“情语”指对情感的抒发和表达。通常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借景抒情,以景寓情的,对景物的描写其实旨在表达情感,而非单纯的写景,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才是目的,写景只是手段。 二、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首先,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例如: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歌抒发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感情,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 其次,文学具有思想倾向性和情感倾向性。 文学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西游记》的背景及主题 第二节文学的审美特征

3美学第三章审美形态试题答案.

美学第三章节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30小题,每小题 1分,共 30分 24.霍布斯的喜剧主张是( A A. 突然荣耀说 B.预期失望说 C. 生命的机械化 D.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 25.中国古代的“风骨”范畴,类似于现在美学范畴中的( B A. 优美 B.崇高 C. 悲剧 D.喜剧 27.朱自清的《绿》所描绘的梅雨潭:“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所表现出的风格是( A A. 优美 B.悲壮 C. 滑稽 D.崇高 28.古曲《春江花月夜》所属的审美范畴是( A A. 优美 B.崇高 C. 悲剧 D.喜剧 9. 在西方美学史上,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的美学家是( B 。 A. 毕达哥拉斯 B. 朗吉诺斯 C. 博克 D.康德 10. 在西方美学史上,主张丑是“近代精神的一种产物”的美学家是( D 。

A. 休谟 B.莱辛 C. 康德 D.李斯托威尔 11. 在西方的喜剧理论中,倡导“心理能量的节省说”的美学家是( D 。 A. 霍布斯 B.康德 C. 柏格森 D.弗洛伊德 23.优美的形象一般表现为(A A .内容与形式互为表里 B.内容比形式重要 C .形式比内容重要 D.形式具有独立的价值 24.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最能体现的艺术倾向是(A A .以丑为美 B.崇美抑丑 C .美丑不分 D.无美无丑 25.悲剧突出地说明了(A A .有限的人生所具有的无限的意义 B.无限的人生所具有的有限的意义 C .现实的人生所具有的历史的意义 D.理想的人生所具有的现实的意义 26.康德与黑格尔的崇高观之间的关系是(B A .康德受到过黑格尔的影响 B.黑格尔受到过康德的影响 C .康德与黑格尔互相影响 D.黑格尔与康德之间互不相干 12.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谈到喜剧问题的是 ( B A .德谟克利特 B.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 D.苏格拉底

审美意识形态.

1.从哲学追究中西艺术差异 宗白华最早对中西文化的不同有明确的认识,是在他留德期间。他初“借外人的镜子照自己的面孔”,照出的是东方民族的“静观”的特色,他说:“这种东方的‘静观’和西方的‘进取’实是东西方文化的两大根本差点”[8]。这种认识还是很粗略的。回国之后,在对中国艺术的深入研究中,他从艺术的角度对中西差异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希腊时代的艺术给与西洋美学以‘形式’、‘和谐’、‘自然模仿’、‘复杂中之统一’等主要问题,至今不衰。”“而中国艺术的中心——绘画——则给与中国画学以‘气韵生动’、‘笔墨’、‘虚实’、‘阴阳明暗’等问题”,从而认识到“各个美术有它特殊的宇宙观与人生情绪为最深基础”,希腊人的心灵所反映的世界是一个圆满的、完成的、和谐的、秩序井然的宇宙,而中国人感到的宇宙则是产生万物的无尽的虚空,中国人的心灵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9]。顺着这个思路,他又写下了《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等文章,深入宇宙观、时空观、生命观的层面探寻中西艺术的差异,而《形上学》的完成则可代表他的中西差异追究的最深刻的思索。 在这篇提纲式的笔记中,宗白华完成了他对中西方观念世界最为艰难深奥的探索历程。从西方的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学说、欧氏几何学、笛卡儿解析几何到中国的律历哲学、易之卦象一一道来,向我们展示了“以水喻道”与“以数代乐”的中西法象的不同;着重推理作用的西方的“概念世界”与着重感通作用的中国的“象征世界”,从而勾画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本体世界,为中西艺术的根本不同确立了哲学上的最终依据。这也是对中国艺术的独有特质作了最好的辩护,从他对中西哲学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到他对中国人的生存依据的维护。他说:“中国出发于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之易传哲学与出发于心性命道之孟子哲学,可以贯通一气”,“西洋出发于几何学天文学之理数的唯物宇宙观与逻辑体系,罗马法律可以贯通,但此理数世界于心性界,价值界,伦理界,美学界,终难打通。”[10]所以他向往着易象的指示人生行动的“范型”(而非笛卡儿物质运动之“范型”),即由中和之生命,直感直观完形的、和谐的机构。他说:“子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由序秩数理中聆出其内在的节奏和谐,音乐,即能‘知味’,即能‘以情契情’。……以解放活跃之情绪抚摩体贴之,而意味出矣,音乐生矣,生命适悦矣!”[10](P627)这是诗意的形上学,是中国艺术”意境”最深的哲学依据。 2.从文化揭示中国艺术的本质 宗白华所揭示的中西形上学的根本差异在于:西方形上学的世界是一个概念的逻辑的体系,它与构成世界的质料是分离的,与人类的社会生活也没有内在的联系和贯通;而中国的形上学世界则是一个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它的意义是人的生活所赋予的,这个世界是充满意蕴的天地。 正惟如此,宗白华看到了艺术与中国社会的“一体化”存在:中国人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就可以直接达到形上学的境界,“中国哲学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道’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道尤表象于‘艺’。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2]这样传统的礼乐,就使日常生活最物质化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艺术领域,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于是成为艺术化的生活。“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浑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

审美形态论试卷答案2

审美形态论 一、单选题: 1.在审美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对审美体验的反思结果形成的是() A、审美感受 B、审美意象 C、审美情趣 D、审美形态 2.将审美形态看作是一种文化大风格的说法,属于审美形态的众多代表观点中的哪一类() A、审美类型 B、审美范围 C、审美风格 D、人生境界说 3.以天人感应、人与社会和谐的中和思想,支配形成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往往借助天地神灵的力量实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理念,形成大团圆结局这样一种审美模式,其体现了审美形态的特征是() A、生成性 B、贯通性 C、兼容性 D、二重性 4.中西古代悲剧《俄狄浦斯王》、《拉奥孔》、《窦娥冤》中,虽然其表现方式大为相异,但却共同具有悲壮的特点,体现了审美形态的哪一种特征() A、生成性 B、贯通性 C、兼容性 D、二重性 5.与古希腊的命运悲剧强调人与命运抗争的悲惨结局不同,古典主义时期重视崇高的悲剧,其强调的是() A、人与人的抗争 B、人与自然的冲突 C、个体对社会责任的牺牲 D、社会对人的摧残 6.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观点的理论家是() A、亚里士多德 B、黑格尔 C、康德 D、车尔尼雪夫斯基 7.下面不属于具有优美外形的事物是() A、山明水秀 B、风和日丽 C、滚滚江河 D、鸟语花香 8.先秦时伍举论美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焉,故曰美”此记载出自于() A、《春秋》 B、《尚书》 C、《国语》 D、《左传》 9.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观点的著作是() A、《文心雕龙》 B、《文赋》 C、《典论·论文》 D、《世说新语》 10.康德的主要美学著作是() A、《美学》 B、《艺术哲学》 C、《美育书简》 D、《判断力批判》 11.下面不属于具有崇高外开的事物是() A、巍巍群山 B、浩渺大海 C、小桥流水 D、澎湃浪潮 12.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理论家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毕达哥拉斯 D、德谟克利特 13.在有关崇高的论述中,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的美学家是() A、柏拉图 B、朗吉弩斯 C、康德 D、博克 14.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的理论家是() A、博克 B、康德 C、席勒 D、黑格尔 15.悲剧之所以成为一种审美形态最根本的原因是() A、对立 B、冲突 C、毁灭 D、抗争 16.喜剧的主要载体是() A、悲 B、怒 C、笑 D、忧 17.用喜剧来指称一种社会历史阶段的理论家是() A、亚里士多德 B、康德 C、黑格尔 D、马克思 18.鲁迅先生对喜剧的看法是() A、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 B、喜剧是将那人生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C、喜剧是世界历史形态的最后一个阶段 D、喜剧是绝对的真理与个别现实事例的冲突 19.西方美学史上最早对喜剧进行探讨的美学家是() 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