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论语》第四篇《里仁》练习

《论语》第四篇《里仁》练习

《论语》第四篇《里仁》练习
《论语》第四篇《里仁》练习

《论语》第四篇《里仁》练习

1、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4.25)

(1)《易·系辞上》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乾·文言》也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结合以上说法,分析“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表达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2、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4.10)

(1)本选段中含有一个成语是()

(2)孔子说做事要“允执其中”(《尧曰》20.1),又说要“义之与比”,请结合这段内容,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3)何谓“无适无莫”?要如何才能做到?

3、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4.9)

(1)一般人都喜欢追求衣食的美好,为什么孔子却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男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4.24)

(1)本选段中孔子对君子提出的要求是(用文中的一个成语填空):()

(2)现代社会讲究“自我推销”,这和孔子在本选段中所要求的是否矛盾?

5、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4.5)

(1)本段内容反映了孔子的什么观点?孔子是怎样认识富贵与仁德的关系的?

6、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里仁》4.6)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自己见过的仁中既没有爱好仁德的仁,也没有厌恶不仁德的仁。

B、孔子认为,爱好仁德的仁,是没有办法超越的,厌恶不仁德的仁,不会被仁德的人影响。

C、孔子认为,没有人能够整天用自己的力量去实行仁德。

D、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2)孔子在这段话中阐述了什么观点?

7、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②子曰:“饭疏食饮水,曲弘而枕之……

③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成人矣。“(《宪问》)

(1)从以上选段看,孔子的“义利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用自己的话回答,每点不超过4个字。)

(2)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

《论语》第四篇《里仁》练习参考答案

1、(1)“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意思是人类追求义理因为知趣相同而相聚,万物也因本质不同而分别群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意思是音色相同的乐器会相互响应,脾性相同的人物会相互吸引。而“德”本身有强烈的感召教化作用,有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所以说,有德行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相处。

2、(1)无适无莫

(2)孔子提倡“允执其中”,即做任何事情要不偏不倚,做到恰到好处;同时,孔子要求做事要以道义为标准。此即是“允执其中”(中庸之道)的原则性与“义之与比”(只要符合于义)的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3)“无适无莫”是对事没有绝对如此或绝对不如此等拘泥固执、预存成见的态度,要能做到这样大公无私,就必须以公理、正义作为依归和取舍的准则。

3、(1)因为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如果连饭都吃不饱,那是很难要求他们再进一步去做什么的。但孔子认为对于读书人来说,追求“道”比“衣食足”更重要。如果还要以“恶衣恶食”为耻,那当然是“未足以议”了。

4、(1)讷言敏行

(2)不矛盾。现代社会是一个高效的时代,没有时间坐等别人来认识你的优点,别人也没有时间来慢慢发现你的长处。因此,要在社会上立足,就需要自我推销,但这种“推销”要实事求是,不能只会夸夸其谈却没有行动力,并且要有实际行动来证实自己的“推销”。这正说明了孔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观点。

5、(1)反映了孔子的利欲观。他认为,富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这样才符合仁德,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而仁德,是必须时时坚守,一刻也不能背离的。

6、(1)C(孔子认为,不是没有人能够整天用自己的力量去实行仁德,只是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遇见过这样的人。

(2)孔子认为,修养仁德并不难。一个人只要肯努力,完全有足够的力量去实行仁德的修养。

7、(1)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安贫乐道、见危授命

(2)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的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字当头,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之事,获得利益。

《论语·学而篇》(我的学习资料)

论语 学而篇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

论语卷一 学而第一

论语卷一学而第一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1.10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篇教案

论语学而篇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论语》学而第一教案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1、了解孔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把握《论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学习要点: 1、孔子的思想主张; 2、《论语》的思想内涵; 3、学习孔子的语言、行文、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课时: 1 教学过程: 一、孔子介绍 二、经典诵读 1.出示原文内容: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4),不(5)亦说(6)乎有朋(7)自远方来,不亦乐(8)乎(9)人不知(10),而不愠(11),不亦君子(12)乎”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 ” 子曰:(1),鲜(2)矣仁。”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2.教读词句。 3.听读音像材料。 4.三最法诵读原文。 三、经典故事 四、经典哲理 1.教师简述孔子本章思想内涵。 2.初知大意。 【译文】

孔子说:“认真地学并按时练习,这不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共同切磋学问),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如果自已的才能不被别人所了解,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行的君子吗” 【评析】宋代着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译文】有子说:“一个人如果能践行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而喜好触犯上级的,这种人很少。不愿触犯上级,却喜好造反的,这样的人从来没有。领导者治国就是要抓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是仁的根本,对于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 子曰:“道千乘之国(2),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

论语学而篇原文和翻译优选稿

论语学而篇原文和翻译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论语(繁简体、英文对照),学而第一

論語 论语 CONFUCIAN ANALECTS. 學而第一 学而第一 BOOK I. HSIO R. 【第一章】【一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二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节】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第一章】【一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二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CHAPTER I. 1. The Master said, 'Is it not pleasant to learn with a constant perseverance and application? 2. '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 3. 'Is he not a man of complete virtue, who feels no discomposure though men may take no note of him?' 【第二章】【一节】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二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第二章】【一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二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CHAP. II. 1. The philosopher Yu said, 'They are few who, being filial and fraternal, are fond of offending against their superiors. There have been none, who, not liking to offend against their superiors, have been fond of stirring up confusion. 2. 'The superior man bends his attention to what is radical. That being established, all practical courses naturally grow up. Filial piety and fraternal submission!-- are they not the root of all benevolent actions?' 【第三章】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第三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CHAP. III. The Master said, 'Fine words and an insinuating appearance are seldom associated with

论语学而篇教案

《论语》学而第一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1——1.4 教学要求: 1、了解孔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把握《论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学习要点: 1、孔子的思想主张; 2、《论语》的思想内涵; 3、学习孔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课时:1 教学过程: 一、孔子介绍 二、经典诵读 1.出示原文内容: 1.1子曰(1):“学(2)而时习(3)之(4),不(5)亦说(6)乎?有朋(7)自远方来,不亦乐(8)乎(9)?人不知(10),而不愠(11),不亦君子(12)乎?” 1.2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 1.3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 1.4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2.教读词句。 3.听读音像材料。 4.三最法诵读原文。 三、经典故事 四、经典哲理 1.教师简述孔子本章思想内涵。 2.初知大意。 1.1 【译文】 孔子说:“认真地学并按时练习,这不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共同切磋学问),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如果自已的才能不被别人所了解,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行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1.2 【译文】 有子说:“一个人如果能践行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而喜好触犯上级的,这种人很少。不愿触犯上级,却喜好造反的,这样的人从来没有。领导者治国就是要抓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1.3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1.4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出主意,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及时的温习了呢?” 5、【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

论语(学而篇第一——公冶长篇第五)

论语(学而篇第一——公冶长篇第五) 注:常见的名句要知道 学而篇第一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篇第二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学而第一拼音版

论语 学而第一 1.子 z ǐ曰 yu ē:学 xu é而 ér 时 sh í习 x í之 zh ī,不 b ù亦 y ì悦 yu è乎 h ū。有 y ǒu 朋 p éng 自 z ì远 yu ǎn 方 f āng 来 l ái ,不 b ú亦 y ì乐 l è乎 h ū。人 r én 不 b ù 知 zh ī而 ér 不 b ú愠 y ùn ,不 b ú亦 y ì君 j ūn 子 z ǐ乎 h ū 。 2.有 y ǒu 子 z ǐ曰 yu ē:其 q í为 w éi 人 r én 也 y ě孝 xi ào 悌 t ì,而 ér 好 h ào 犯 f àn 上 sh àng 者 zh ě,鲜 xi ǎn 矣 y ǐ; 不 ( b ù ) 好 h ào 犯 f àn 上 sh àng ,而 ér 好 h ào 作 zu ò乱 lu àn 者 zh ě,未 w èi 之 zh ī有 y ǒu 也 y ě 。 君 ( j ūn ) 子 z ǐ务 w ù本 b ěn ,本 b ěn 立 l ì而 ér 道 d ào 生 sh ēng ; 孝 ( xi ào ) 悌 t ì也 y ě者 zh ě,其 q í为 w éi 仁 r én 之 zh ī本 b ěn 欤 y ú 。 3. 子 z ǐ曰 yu ē:巧 qi ǎo 言 y án 令 l ìng 色 s è,鲜 xi ǎn 矣 y ǐ仁 r én 。 4. 曾 z ēng 子 z ǐ曰 yu ē:吾 w ú日 r ì三 s ān 省 x ǐng 吾 w ú身 sh ēn :为 w èi 人 r én 谋 m óu 而 ér 不 b ú忠 zh ōng 乎 h ū,与 y ǔ朋 p éng 友 y ǒu 交 ji āo 而 ér 不 b ú信 x ìn 乎 h ū,传 chu án 不 b ù习 x í乎 h ū 。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_心得感悟五篇范文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_心得感悟 五篇范文 当我们看了某一本书的时候,总会有自己的感想,那么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下面就由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学而篇读后感,欢迎查看~ 论语学而篇的读后感篇一: 《《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出发,讲到就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言简而意赅。学习的目的是要到达,能够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样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当然,学习有时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回想当初考大学,考研,能够说牺牲的东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时候都在反思,当初是对还是错,当然,对错其实在当初就根本没

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观来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学则不固。 论语学而篇的读后感篇二: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资料,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貌,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留意,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就应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状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

《论语》学而篇带拼音

六2班朗诵稿: 《论语》学而篇 1.子z ǐ 曰yu ē :?学xu é 而ér 时sh í 习x í 之zh ī ,不b ú 亦y ì 说yu è 乎h ū ?有 y ǒu 朋 p éng 自z ì 远 yu ǎn 方 f ān g 来l ái ,不b ú 亦y ì 乐l è 乎h ū ?人r én 不b ù 知zh ī ,而ér 不b ú 愠y ùn ,不b ú 亦y ì 君j ūn 子z ǐ 乎h ū ?? 2.有y ǒu 子z ǐ 曰yu ē :?其q í 为w éi 人r én 也y ě 孝xi ào 弟t ì ,而ér 好h ào 犯f àn 上 sh àng 者zh ě ,鲜xi ǎn 矣y ǐ ;不b ú 好h ào 犯f àn 上 sh àng ,而ér 好h ào 作zu ó 乱lu àn 者zh ě ,未w èi 之zh ī 有y ǒu 也y ě 。君j ūn 子z ǐ 务w ù 本b ěn ,本b ěn 立l ì 而ér 道d ào 生 sh ēng 。孝xi ào 弟t ì 也y ě 者zh ě ,其q í 为w éi 人r én 之zh ī 本b ěn 与y ǔ ?? 3.子z ǐ 曰yu ē :巧qi ǎo 言y án 令l ìng 色s è ,鲜xi ǎn 矣y ǐ 仁r én 。? 4.曾z ēn 子z ǐ 曰yu ē :?吾w ú 日r ì 三s ān 省x ǐng 吾w ú 身sh ēn 。为w éi 人r én 谋m óu 而ér 不b ù 忠 zh ōng 乎h ū ?与y ú 朋p éng 友y ǒu 交ji āo 而ér 不b ú 信x ìn 乎h ū? 传 chu án 不b ù 习x í 乎h ū ?? 5.子z ǐ 曰yu ē :?道d ào 千qi ān 乘 ch éng 之zh ī 国gu ó ,敬j ìng 事sh ì 而ér 言y án ,节ji é 用y òng 而ér 爱ài 人r én ,使sh ǐ 民m ín 以y ǐ 时sh í 。?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译文论语学而

《论语》学而篇 本文简介 《学而》就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就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就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与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经典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就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2有子曰:“礼之用,与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与而与,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 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参考译文 1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与练习,不就是很愉快不?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就是很令人高兴的不?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就是一个有德的君子不?” 2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就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就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就是仁的根本啊!” 3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与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就是不就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就是不就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就是不就是复习了呢?” 5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6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7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瞧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她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她已经学习过了。” 8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 学而第一》菁华选粹 白话解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白话解:孔子说:「学习修养自己和福国利民的学问,又能够适时地实行,岂不是很令人欣喜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岂不是很快乐吗?当自己的道德学问有成就时,即使旁人不知道,心里也没有丝毫怨恨,这不正是一个君子的风范吗? 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白话解:一个关怀世道人心的君子,必定很专注、很用心于根本的事情,根本建立好了,人道自然因此产生。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应该是仁的根本吧!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白话解:孔子说:「刻意说出甜蜜中听的话,装出讨人喜欢的脸色,那样的人很少有仁心的。」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白话解:曾子说:「我每天常三次反省我自己:我替人策

划事情,有没有尽心?和朋友相交,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我所传授的学业,有没有不纯熟的地方?」 5.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白话解:孔子说:「做一个学生,在家应当孝顺父母,出外应当恭敬师长,做事应谨慎说话要诚信,对众人要平等友爱,特别应该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此修行还有余力,再向书本文字上用功。」 6.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也。」 ◎白话解:子夏说:「一个人,能用尊敬贤能的人,来替代爱好美色的心,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服事君主时贡献心智不余其力,和朋友交往,能做到诚信不欺,这样的人,纵使他谦虚地说没有读过书,我也必定肯定他很有学问。」 『贤贤易色』另解:娶妻重德而轻色。(明夫妇之伦) 7.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白话解: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不威严,不为人尊敬,肯向学就不至于顽固粗陋。行事当以忠信为主;不要

《论语》学而篇第一之翻译及自我赏析

———————————————————————————————— 【原文】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另译】 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 【自我赏析】 这三句话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对此章评价极高。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贯穿《论语》始终,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部分。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自我赏析】 此章中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是孔子以仁为本的哲学、伦理思想的核心。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这也是孔子当时作为一个纯粹的思想家为了生存而必须提出对统治者有利的思想的无奈体现,从另一方面也提想出了孔子思想的局限性。但是,在当今社会,尤其是我们这一代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的状况下,我们更应该注意孝敬父母,关心长辈,考虑到老人们心灵上的需求。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自我赏析】

《论语》之《学而第一》原文+翻译(分段)(全)

《论语》之《学而第一》原文+翻译(分段)(全)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 【注释】①习:温习。②说:通“悦”,愉快。③愠:恼怒。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后按时温习并实践练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品格高尚的人吗?” 【原文】有子曰:“其①为人也孝悌②,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③本④,本立而道⑤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注释】①其:应该。②孝:孝顺父母,悌:顺从兄长。③务:专心致力于某事。④本:根本、基础。⑤道:规范、秩序。 【译文】有子说:“如果做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事务的根本,根本建立了,道德规范、秩序就产生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些,应该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子曰:“巧言令①色,鲜矣仁!” 【注释】①令:美善。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讨好的表情,(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①吾身②: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不习乎?” 【注释】①省:反省。②身:自身。③忠:尽心竭力。④信:诚实。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了呢?” 【原文】子曰:“道①千乘之国,敬②事而信③,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④。” 【注释】①道:治理。②敬:慎重、严肃。③信:守信。④以时:根据时节。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要严谨认真地办事而且(恪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而且爱护官吏,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①而信,泛爱众,而亲②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③。” 【注释】①谨:谨慎。②亲:亲近。③文:文献、知识。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兄长。(做事)谨慎而且(说话)诚实,广泛地去爱护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论语-学而篇一中英文对照

论语学而篇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The master said: is it not a pleasure, having learned something, to try it out at due intervals? Is it not a joy to have likeminded friends come from afar? Is it not gentlemanly not to take offence when others fail to appreciate your abilities?”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You zi said, “it is rare for a man whose character is such that he is good as a son and obedient as a young man to have the inclination to transgress against his superiors; it is unheard of for one who has no such inclination to be inclines to start a rebellion. The gentleman devotes his efforts to the roots, for one the roots are established, the way will grow therefrom, being good as a son and obedient as a young man is, perhaps the root of a man’s character.”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The master:” it is rare, indeed, for a man with cunning words and an ingratiating countenance to be benevolent.” 4、曾子曰:“吾日三省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Zengzi said, “every day I examine myself on three counts. In what I have undertaken on another’s behalf, have I failed to do my best? In my dealings with my friends have I failed to be trustworthy in what I say? Have I failed to practice repeatedly what has been passed on to me?”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Master said, “ in guiding a state of thousand chariots, approach your duties, with reverence and be trustworthy in what you say; keep expenditure under proper regulation and love your fellow men; employ the labour people in the right seasons.”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Master said, a young man should be a good son and an obedient young man abroad,

论语解析,《学而》1.15

《学而》1.15 【原文】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 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评析】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子贡显然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告诸往而知来”,能够举一反三地领会教师的意思。所以孔子认为可以和他讨论《诗经》这样较为深奥的学问了。 撇开孔子对子贡的赞扬不谈,我们来看看子贡所说的“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与孔子所说的“贫而乐,富而好礼”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区别。 其实,无论是“贫而无诌,富而无骄”,还是“贫而乐,富而好礼”,都做了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但二者又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差别。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说一个人虽然穷困,虽然倒霉了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去巴结讨好人;虽然富有,虽然发财了但还是不以财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骄奢淫逸。 能做到这一步当然是很不错的了,但严格说来,做到这一步还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计较,进而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了。 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像《吕氏春秋》上所说的那样:“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 当然,对于当今国人来说,追求精神方面的涵养,追求学问,讲究做人的道理,尊重别人,处处以仁爱之心待人,那岂不是达到更加高尚的境界了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