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创业中英文文献

创业中英文文献

创业中英文文献
创业中英文文献

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1.【澳】朗达.拜恩:《秘密》,谢明宪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年版。

2.【美】安德鲁·杜布林:《心理学与工作(原书第6版)》,王佳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美】阿瑟?S?波雷:《心理学词典》,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4.【美】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美】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6.【美】舒尔茨:《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心理学与现代社会的工作第8版)》,时勘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版。

7.樊一阳,叶春明,吴满琳:《大学生创业学导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林嵩:《创业学:原理与实践》,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刘穿石:《创业能力心理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刘勇:《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美】罗伯特·赫里斯,迈克尔·彼得斯:《创业学》,王玉,王蔷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美】杰弗里·蒂蒙斯:《创业者》,周伟民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13.【奥】米塞斯:《经济学的认识论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14.【美】莫特玛?阿德勒:《西方思想宝库》,周汉林等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

15.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6.儒索等:《决策行为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宋克勤:《创业成功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18.王重鸣:《管理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9.王英杰,郭晓平:《创业教育与指导》,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20.徐剑明:《自主创业实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21.郁义鸿,李志能等:《创业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2.张鸿兵,马维娜:《创业教育的目标、课程与评价》,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年版。

23.张鑫华:《创业第一步—超越北大清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4.郑冉冉:《成功创业研究(经济与管理系列研究丛书)》,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25.【美】朱利安.泰普林,孙威:《创业其实并不难——创业人员心理和技术辅导》,张祥荣译.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6.蔡莉,费宇鹏,朱秀梅:《基于流程视角的创业研究框架构建》,《管理科学学报》2007年9月第1期。

27.陈震红,董俊武:《创业决策中创业者风险行为的影响因素——国外研究框架综述》,《国际经贸探索》,2007年第9期。

28.陈震红,董俊武:《风险条件下创业者决策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学术交流》,2007年第8期。

29.陈震红,董俊武:《中国创业者的风险感知与创业决策——以武汉‘中国光谷’的创业者为例》,《当代财经》,2007年第9期。

30.柴华:《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分析》,《教育经济》2011年第8期。

31.陈会昌,胆增寿,陈建绩:《青少年心理适应性量表(APAS)的编制及其初步常模》,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年第8期。

32.陈震红、董俊武:《创业决策中创业者风险行为的影响因素——国外研究框架综述》,《国际经贸探索》2007年第9期。

33.丛建伟:《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促进择业成功的举措》,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34.崔永华:《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及其干预》,《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10期。

35.陈君:《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社会支持及其关系的调查研究》,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业论文(2003年)。

36.陈小娟,赵力明:《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现状及培养》,《社科纵横》2008年第2期。

37.陈小琼:《“两课”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5年第6期。

38.丁明磊,杨芳,王云峰:《试析创业自我效能感及其对创业意向的影晌》《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5期。

39.戴尔·卡耐基:《培养健全的人格》,《医学心理指导(校园心理)》2005年第1期。

40.邓硕宁:《大学生创业价值观问卷的初步编制与实测》,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41.丁邦俊:《创业心理教育: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42.丁三青:《大学生创业心态及其流变》,《当代青年研究》2007年第2期。

43.董红燕,徐双俊:《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探究》,《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44.董增云:《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业论文(2007年)。

45.范巍,王重鸣:《个体创业倾向与个性特征及背景因素的关系研究》,《人类工效学》2005年第1期。

46.范巍,王重鸣:《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心理科学》2004年第5期。

47.范巍,王重鸣:《个体创业倾向与个性特征及背景因素的关系研究》,《人类工效学》,2005年第1期。

48.方晓义:《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心理与和行为研究》2005年第3期。

49.房欲飞:《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实施的意义》,《理工高教研究》2004年第4期。

50.费菲:《广州普通高校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分析》,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51.冯廷勇,李红:《当代大学生学士适应的初步研究》,《心理学探新》2002年第22期。

52.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大学生创业研究课题组:《大学生创业能力研究报告》,《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53.郭本禹,姜飞月:《职业自我效能及其理论》,《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54.龚志周:《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及研究进展》,《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4期。

55.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论评述》,《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第1期。

56.高申春:《论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外国教育研究》1998年第6期。

57.韩力争, 傅宏:《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量表的构建》,《南京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9 年第1期。

58.韩力争:《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理论界定》,《南京财经大学报》2006 年第6期。

59.韩力争, 傅宏:《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现状分析与培养途径》《南京财经大学报》, 2009 年第4期。

60.韩力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与思考》,《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61.韩力争:《大学生创业动机水平调查与思考》,《江苏高教》2005年第2期。

62.何斌、王重鸣:《创业策略、创业认知与绩效关系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63.贺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分析》,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6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65.黄旭东:《大学生创业教育架构初步设计》,《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2期。

66.黄勇:《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67.姜红玲、王重鸣、倪宁等:《基于因子分析的创业特质探索研究》,《心理科学》2006年第4期。

68.姜军,蒋士杰,陈德棉:《不同视角下的创业者素质研究:文献综述》,《现代管理科学》2005年第6期。

69.蒋乃平:《创业能力包含的三种能力》,《职业指导》1999年第3期。

70.江泽民:《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教育报》1999年第1期。

71.康荔:《大学生创业人格比较研究——以厦门地区为例》,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72.孔波:《创业心理品质的特征探析》,《科技创业月刊》2008年第5期。

73.李彩娜,张曼,冯建新:《家庭功能与社会适应:个人自主的中介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第7期。

74.李慧:《公众对创新型企业家人格特征的认知》,《人才资源开发》2007年第10期。

75.林嵩,姜彦福,张帏:《创业机会识别:概念、过程、影响因素和分析架构》,《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6期。

76.林嵩:《创业机会识别研究——基于过程的观点》,《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77.刘东菊:《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78.刘凤红:《上海创业者素质及其开发》,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4年)。

79.刘建花:《大学生创业的心理障碍及对策分析》,《教育管理》2009年第5期。

80.刘旭:《论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湖南经济学院薛宝(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81.刘万伦:《小学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发展特点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第29期。

82.刘湘琴、章仁俊:《创业及创业风险研究视角述评》,《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31卷。

83.刘骅:《民营高科技企业创业风险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84.卢谢峰:《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业论文(2003年)。

85.罗广元:《培养自由人格加强创业教育》,《职教论坛》2005年第14期。

86.马昆妹:《文化影响下的创业认知决策研究》,西南交通图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年)。

87.马林,王爱文,闵庆祝:《浅议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88.马湘桃:《师范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探讨》,《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89.门萍:《创业决策过程研究综述》,《今日财富》2009年第7期。

90.苗青:《创业决策形成的微观机制:因果模型检验》,《科学学研究》2009年第3期。

91.木志荣:《创业困境及胜任力研究--基于大学生创业群体的考察》,《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92.彭钢,蔡守龙:《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江苏教育研究》1992年第1期。

93.蒲建萍:《创新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

94.钱永红:《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95.钱永红:《女性创业意向与创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96.曲殿彬:《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策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97.饶世权:《塑造创业人格为创业撑起一片天空》,《中国青年研究》2004年第6期。

98.饶世权:《论创业人格教育的价值》,《中国发展》2004年第3期。

99.任国友著:《大学生创业素质的调查与研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00.史洁,朱先奇,邸峰:《关于高校创业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7期。

101.孙建华:《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102.宋洪霞:《大学生创业的个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03.唐靖,姜彦福:《创业能力概念的理论构建及实证检验》,《科学与科学技术》2008年第8期。

104.唐烈琼:《当代女大学生的创业人格及其培养策略》,《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8期。

105.唐烈琼, 周永卫:论当代大学生的创业人格缺陷及其健全策略》,《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第6期。

106.唐烈琼:《培养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内容和途径》,《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第8期。

107.唐小艳:《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的人格培养》,《教育与职业》2007第14期。

108.陶沙:《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入学适应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2003年第26期。

109.王春明,莫光政:《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2期。

110.王登峰,崔红著:《人格结构的中西方差异与中国人的人格特点》,《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第2期。

111.王海龙:《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12.王红红:《职校生创业心理素质养成模式的实践》,《中等职业教育》2006第12期。

113.王会龙:《创业者素质与中小企业创业过程研究》,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14.王树生:《创业教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115.王婉萍:《大学生创业教育及保障体系的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16.王巍:《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17.吴丹:《当代大学生交往心理分析及交往障碍调适》,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18.吴起华:《当代大学生创业人格建构》,《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向春东:《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119.肖红伟:《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调查及其培养策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20.肖红伟, 李林荣, 张朝晖:《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调查及其培养策略》,《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21.熊飞,邱菀著:《美国创业学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借鉴》,《科学研究》2006年24卷增刊。

122.徐富明:《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及其与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第26期。

123.徐娟:《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24.徐亚平:《创业学习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机制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25.薛佳, 石健:《大学生创业人格研究》,《消费导刊》2008年第15期。

126.杨莉:《重庆市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27.杨刘敏:《风险认知与决策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28.杨立安:《简论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现状与未来》,《当代大学生》2005年第3期。

129.杨伦超:《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要素体系探索》,《职业与教育》2008第5期。

130.杨宁:《创业教育——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高教探索》1999年第4期。

131.杨小兵,刘红云:《创业心理素质教育对大中专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年第3期。

132.杨颎,伊影秋.:《大学生创业心理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科教文汇》2007年第4期。

133.岳锋利:《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构建模式及实现途径的探讨》,《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7期。

134.曾昭伟:《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立业创业能力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35.曾春水等:《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36.赵波:《论大学生生活适应问题及对策》,《南京邮电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137.周国梅,傅小兰:《决策的效用理论的发展》,《心理科学》2001年第2期。

138.朱兴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索》,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139.祝虹,潘勇涛:《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以东南大学创业教育实践为例》,《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140.朱丽芬:《云南省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模型建构》,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业论文(2009年)。

141.朱丽翔:《创业与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探索与实践》2007年第10期。

英文参考文献:

142.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1(50).

143.Alberto Marcati , Gianluigi Guidoa, Alessandro M. Peluso. The role of SME entrepreneurs’ innovativeness and personality in the adoption of innovations. Research Policy.2008 (37).

144.Armitage, C.J., Conner, M. Efficacy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 meta-analytic review.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1,40(4).

145.Barrick, M.R., Mount, M.K..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nd job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Personality Psychology.1991(44).

146.Barrick, M.R., Mount, M.K.. Autonomy as a moderator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nd job performance.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3(78).

147.Barrick, M.R., Mount, M.K.. Effects of impression management and self-deception on the predictivevalidity of personality constructs.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6(81).

148.Barrick, M.R., Mount, M.K.,& Judge, T.A. The FFM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nd job-performance: Meta-analysis of meta-analys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lection and Assessment.2001(9).

149.Hermann Brandstaitter. Becoming an entrepreneur- a question of personality structure?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1997(18).

150.Begley, T.M., and Boyd, D. P.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performance in entrepreneurial firms and smaller businesse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87(2).

151.Beugelsdijk, S., & Noorderhaven, N.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Self-Employed: An Empirical Study.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5,24(2).

152.Beng-Chong Lim & Robert E. Ployhart. Assessing the Convergent and Discriminant Validi ty of Goldberg’s International Personality Item Pool-A Multitrait-Multimethod Examinatio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2006,9(1).

153.Bipp, T., Steinmayr, R., & Spinath, B. Personality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Relationship among Big Five domain and facet scales, achievement goals, and intelligenc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8(44).

154.Brockhaus Sexton, DL, Bowman, N. The entrepreneur: a capable executive and more,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85(1).

155.Brockhaus, R.H. Risk-taking propensity of entrepreneu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0(3).

156.Brockhaus, R.H. ‘The psychology of the entrepreneur'. In: C.A. Kent, D.L. Sexton and K.H. Vesper(Eds.), Encyclopedia of Entrepreneurship.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pp.1982.

157.Chen, C.C, Greene, P., &Crick, A. Does entrepreneurial self-ef?cacy distinguish entrepreneurs from manager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8, 13(4).

158.Cho, B. Study of the effec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ethod and its process. Business EducationResearch .1998,2(1).

159.Cromie, S. Motivations of aspiring male and female entrepreneur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1987(8).

160.Cromie, S. and S. Johns. Irish entrepreneurs: some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 .1983(4).

161.Collins, C. J., Hanges, P.J., & Locke, E. E. The relationship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to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A meta-analysis. Human Performance. 2004(17).

162.Cumsiell, P. E; Epstein, N. B . Family cohesion, family adaptability, social support, and adolescent depressive symptoms in outpatient clinic familie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994,8(02).

163.Dov Dvir , Arik Sadeh , Ayala Malach-Pines.The fit between entrepreneurs' personalities and the profile of the ventures they manage and business success: An exploratory study.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10(21).

164.Dyer, WG., Handler, W. Entrepreneurship and family business: exploring the connections. Entrep Theory Pract.1994,19(1).

165.Dunn, T., Holtz-Eakin, D. Financial capital, human capital, and the transition to self-employment: evidence from intergenerational links.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2000,18(2).

166.Eckhardt, J. T., & Shane, S. A. Opportunities and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ofManagement.2003(29).

167.Edward B. Roberts.The personality and motivations of technological entrepreneurs.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1989(6).

168. E.Zigler. Socialization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169.Frits H. Wijbenga & Arjen van Witteloostuijn. Entrepreneurial locus of control and competitive strategies–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dynamism.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2007,28(5).

170.Gartner,W.B."Who is an entrepreneur?"is the wrong question.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89(12).

171.Gatewood, E.J., K.G. Shaver and W.B. Gartner.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ognitive factors influencing start-up behaviors and success at venture cre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5(10).

172.Gordon, L.V. Gordon Personal Profil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1963.

173.Guerrero M, Rialp J, Urbano D. The impact of desirability and feasibility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2008,4(1).

174.Han, J. & Lee, M. A study on the statu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Korea and its direction.Business Education Research.1998,2(2).

175.Hermann Brandst?tter. Becoming an entrepreneur- a question of personality structure?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1997 (18).

176.Hermann Brandst?tter. Personality aspects of entrepreneurship: A look at five meta-analys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1(51).

177.Jon C. Carr , Jennifer M. Sequeira. Prior family business exposure as

intergenerational influence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pproach.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7(60).

178.J. Robert Baum, Michael Frese & Robert A. Baron . The Psychology of Entrepreneurship. Mahwah NJ: L. Erlbaum Associates.2008.

179.J.Scheré. Tolerance of Ambiguity as a Discriminating Variable Between Entrepreneurs and Managers.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1982.

180.Klofsten, M. Training entrepreneurship at universities: a Swedish case. 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 2000,24(6).

181.Krueger, N. F., & Brazeal, D. Entrepreneurial potential and potential entrepreneurs.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4,18(3).

182.Keith M. Hmieleski.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Linkage Between Entrepreneur Intelligence and New Ventur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4(21).

183.Kolvereid, L. & Isaksen, E. New business start-up and subsequent entry into self-employment.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6,21(6).

184.Kolvereid, L. Prediction of employment status choice intentions.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6,20(3).

185.Eva Schmitt-Rodermund .Pathways to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hip:Parenting, personality, early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e, and interest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4(65).

186.Levent Altinay, Melih Madanoglu, Roberto Daniele,ect.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tradition and psychological traits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2(31).

187.LijunZheng ,LewisR.Goldberg ,YongZheng ,YufangZhao ,YonglongTang ,L iLiu.Reliability and concurrent validation of the IPIP Big-Five factor markers in China: Consistencies in factor structure between Internet-obtained heterosexual and homosexual sampl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8(45).

188.Low. The Adolescence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Specification of Purpose.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1(4).

189.Low, M.B.,& MacMillan, B.C. Entrepreneurship: Past research and future challenges. Journal of Management.1988,14(2).

190.Luthje, C., & Frank, N. The ‘making’ of an entrepreneur: testing a model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 among engineering students at MIT.R&D Management.2003, 33(2).

191.MacMillan, I.C. & Katz, J.A. Indiosyncratic milieus of entrepreneurial research: The need for comprehensive theories.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2(7).

192.Mark A. Ciavarellaa, Ann K. Buchholtzb, Christine M. Riordan,ect. The Big Five and venture survival: Is there a linkage?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4(19).

193.Matthews, C. H. &Moser, S. B. Family background and gender: Implications for interest in small ?rm ownership. 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1995(7).

194.McClelland, D.C. Business drive and national achievemen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62,40(4).

195.McClelland, D.C. Achieve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65(1).

196.McClelland, D.C. Achievement motivation can be developed.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65,43(6).

197.McClelland, D.C., & Winter, D.G. Motivating economic achievement. New York: Free Press. 1969.

198.McCrae R R,Costa P T. Personality trait structure as a human universal. American Psychologist.1997,52(5).

199.Miner, J. B., & Raju, N. S. Risk propensity differences between managers and entrepreneurs and between low- and high-growth entrepreneurs: A reply in a more conservative vai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4(89).

200.Mischel, W. Personality and Assessment. New York: Wiley.1968.

201.Mischel, W. 'Personality dispositions revisited and revised: A view after three decades'. In: L.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1990.

202.Mitchel, R. K. Toward 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 Rethinking the People Side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2,27(2).

203.Moran, P.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growth-orientation of the small business owner-manager.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 1998,16 (3).

204.M. Palmer, The A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Testing to Entrepreneurial Potential.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71,13(4).

205.N.F.Krueger, JR., Reilly, M.D.& Carsrud A.L. Competing Models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0(15).

206.Nicole, E. P., & Jessica, K. Enterprise Education: In?uencing Students’Perceptions of Entr 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3,28(2).

207.Nicolaou, N., & Shane, S. Can genetic factors influence the likelihood of engaging in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9(24).

208.Per, D. Determinants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In Proceedings RENT XI Workshop, Piacenza, Italy. 1995.

209.Rauch, A., & Frese, M. Let’s put the person back into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A meta-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siness owners’personality traits, business creation, and success. 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07(16).

210.Sang, M.L., Saesung, C.H.,& Seong-bae L.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U.S. and Korea.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 2005(1).

211.Schumpeter, J. Theorie der wirtschaftlichen Entwicklung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München: Von Duncker Und Humbolt.1935.

212.Sexton, D.L., Bowman, N.B. Personality inventory for potential entrepreneurs: evaluation of a modified JPI/PRF-E test instrument. In: Hornaday, 1984.

213.Sharon A. Alvarez, Jay B. Barney . Resource-Based Theory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Firm.2002.

214.Sharon A. Alvarez, Lowell W. Busenitz . The entrepreneurship of resource-based theory.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1.

215.Shane, S. & Venkataraman, S.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eld of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0,25(1).

216.Shaver, K.G., Scott, L.R. Person, process, choice: the psychology of new venture creation.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process, and practice.1991(16).

217.Shek, D.T . Family function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school adjustment, and problem behavior in chinese adolescents with and without economic disadvantag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2002,163(04).

218.Specht P.H. Munificence and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environment and organization formation.Entrep Theory Pract . 1993,17(2).

219.Stephen.L.M, Anisya S. T. Culture And Entrepreneurial Potential: A Nine Country Study Of Locus Of Control And Innovativeness.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9(16).

220.Stewart, W. H., Jr., & Roth, P. L. Risk propensity differences between entrepreneurs and managers: A meta-analytic review.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1(86).

221.Stewart, W. H., Jr., & Roth, P. L. Data quality affects meta-analytic conclusions: A response to Miner and Raju concerning entrepreneurial risk propensity.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4(89).

222.Stewart, W. H., Jr., & Roth, P. L. A meta-analysis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entrepreneurs and managers.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07(45).

223.Souitaris, V., &Zerbinati, S. Do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mes rais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The effect of learning, inspiration and resources.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7(22).

224.Veciana, J. M., Aponte, M., & Urbano, D. University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entrepreneurship:A two countries comparison.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2005(1).

225.Veronika Kisfalvi.The entrepreneur’s character, life issues, and strategy making:A field study.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2(17).

226.Wang C.K., Wong P-K. Entrepreneurial interes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Singapore. Technovation. 2004(24).

227.Wagner, J., &Sternberg, R. Start-up activities,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gional milieu: Lessons for entrepreneurship support policies from German micro data. Ann Reg Sci. 2004, 38(2).

228.Wayne H. Stewart, Jr. Warren E. Watson. A Proclivity for entrepreneurship:a comparison of enterpreneurs,small owners,and corparate manager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7(14).

229.Wiseman, R.W. & Skilton, P.F. Divisions and differences: Exploring publication preferences and productivity across management subfields.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quiry. 1999(8).

230.Zhao, H., & Seibert, S. E.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nd entrepreneurial status: A meta-analytical review.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6(91).

231.Zhao, H., Seibert, S. E., & Lumpkin, G. T. The relationship of personality to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and performance: A meta-analytic review.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0(36).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文献综述1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文献综述1

文献综述 题目大学生创业专业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所在学院

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创业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在当前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寄希望于自谋职业,自己创业。自主创业作为大学生毕业选择之一,一方面可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也可有效磨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平台,自主创业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或推动或阻碍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对其展开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当前有关创业的众多研究中,直接针对特定区域的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研究重点较多的集中在人格特质上,对创业意愿的研究,最著名的是博德的创业意愿维度分析,而该分析也并未针对大学生这个主体进行研究,其对大学生创业模型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现实意义并不强。因此,为了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研究,应该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与梳理。

个人特质方面 人格特质(Personality tarit)是个人心理思维及行为模式的综合体,亦是个体对压力源的感受或压力源对个人的主观意识,对个人解决问题之过程有极大的影响。早在1970年,Hornadya和Bunker在《人事心理学》一书中就开始讨论成功创业者的心理特征。钱永红(2007)研究指出个体特质对个体的创业意愿具有重要的影响,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创业意愿。Murry&MacMillan(1988)研究归纳出了影响创业意愿的主要心理特征有成就欲望、内控信念、风险承担倾向、识别和利用机会的能力、模糊性承受能力、处理问题的风格、企业家的个人价值观选择等,以上特征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得到了大量研究的证实。下面是就每种特质相关研究的归纳:第一、冒险精神。人们通常认为创业者是些喜欢冒险的人。对于冒险性的测量可以分为投射法和自陈法两种方式。对以往采用自陈法的研究进行元分析,结果表明创业者的冒险性高于非创业者(J.Miner&Raju,2004;W.Stewart&Roth,2004;张玉利和杨俊,2003)。国内学者张玉利和杨俊(2003)做了有关的实证研究。他们的研究结论包括:(1)个体冒险性和能力经验与创业动机、创业行为之间正相关;(2)在越有利创业的文化环境和越好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家的冒险性就越高,也越自信;(3)企业家个人所具备的创业必须的能力经验越高,其冒险性也越强。 第二、内源控制。Brockhaus(1980)研究认为成功的企业家大多属于内控型人格。他们习惯于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自己的生活。 第三、风险承担。许多学者想要探讨创业家是否比一般经理人更为偏好风险,其中以Brockhaus在1980年进行的研究最为具有代表性。Brockhaus将创业家与经理人分为两组,透过许多与实际商务行为相同的情境模拟,来观察二者的风险偏好程度。但这项实验的结果却指出,创业家与经理人的风险偏好并无显著差异(李乾文,2004)。计划行为模型方面 许多学者认为人们在采取具体行动之前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倾向(Intention),而这一倾向反过来又会决定具体行为。Bird(1988)指出新企业的成立需要投入时间制定详细的计划,因此计划行为理论很适合用于创业意愿的研究。Ajzen(1991)提出的计划行为模型(TPB),他指出创业意愿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起主导作用:第一、创业态度。Brayfield&Crockett(1955)首次解释了态度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而学者Cialdini等和Cacioppo(1981)进一步做了实证检验,证实了态度与创业意愿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根据Shapero(1982)的研究,独立、财富、挑战等都将影响创

大学生创业分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题目大学生创业 姓名汪传坤 学号 2013213990 所在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文献类型电子文献 检索词大学生创业文献综述 信息源NoteExpress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文献综述 学院:物理学院专业:电子信息类班级:电信三班 姓名:汪传坤 学号:2013213990 【摘要】据教育部数据显示,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在逐年增加,2014年毕业生总量压力更进一步增大,同时,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加之往年未就业学生的滚动因素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的就业矛盾较为突出。在当前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寄希望于自谋职业,自己创业。自主创业作为大学生毕业选择之一,一方面可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也可有效磨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平台,自主创业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或推动或阻碍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对其展开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当前有关创业的众多研究中,直接针对特定区域的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研究重点较多的集中在人格特质上,对创业意愿的研究,最著名的是博德的创业意愿维度分析,而该分析也并未针对大学生这个主体进行研究,其对大学生创业模型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现实意义并不强。因此,为了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研究,应该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与梳理。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问题/政府高校引导/社会关注/调查报告

【主题】 1.就业现状分析:前教育部部长周济11月20日在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透露,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突出,为此,会议决定将2007年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服务年。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创业依然是热点之一。(参考中国教育在线)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创业是不少应届毕业大学生的第一选择。创业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活跃而有效的经济形式,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创业的形势有很明显的好转,不论是私人创办事业涉及的领域还是创业的发展势头,都有着健康发展的趋势。而从西方的发展历程来展望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学生创业将成为市场洪流中一股新的力量,新的势力。大学生的加入将为创业大军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同时,在校大学生创业也闯入了人们的视眼。 2.大学生与创业:当大学生创业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创业这种新的就业方式的时候,我们发现在大学校园里创业的概念也越来越为广大的同学所了解与接受,创业意识在高校中已不再陌生。 3.大学生创业必备条件:首先创业必须先要创新。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创业,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带有开拓性的社会变革,是在当今改革开

创业理论研究_一个文献综述

DOI:10.14007/https://www.docsj.com/doc/0516577923.html,ki.cjpl.2011.05.016 《产经评论》2011年9月第5期 创业理论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蔡晓珊张耀辉 [摘要]创业是一个受到学术界密切关注的研究领域,众多学者运用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对创业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解释。本文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回顾和梳理了 创业理论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创业研究的未来方向。 [关键词]创业理论;创业研究;文献回顾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298(2011)05-0055-12 一引言 回顾创业研究的历程,不难看出学者们对创业现象的关注由来已久,自18世纪法国经济学家Cantillon第一次使用“entrepreneur”这个词以来,创业研究开始崭露头角。至今,创业仍是一个极具创新性与挑战性的新兴研究领域,不少学者试图透过创业现象挖掘创业的本质。现有的创业研究不仅从宏观层面上意识到创业、创新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重视微观层面的创业者行为特征和创业本身特殊的运行机理,并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和创业主体的变化涌现出许多新的研究主题,形成了多侧面、多角度的丰富的研究视角,迸发出闪亮的思想火花,形成了创业研究的“丛林”现象,因此创业研究至今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范式和清晰的框架。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大层面进行创业研究的文献回顾,梳理创业研究的脉络。 二宏观层面的创业研究 宏观层面的创业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创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二是制度环境与创业。 (一)创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经济学家Birch在规范的统计分析基础上指出,新创企业和小企业在1969-1976年间提供了美国经济中82%的新增就业岗位(方世建、桂玲,2009)[1]。Drucker(1985)[2]在他的《创新与创业精神》一书中确认了创业拉动经济增长的趋势,并提出了“创业型经济”的概念,认为“创业型经济” 主要是指大量新创成长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经济形态。实践中创业推动经济和促进就业的大量案例使创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成为经济理论研究的焦点和重点。梳理创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文献,本文归纳出创业与经济增长理论的三种思路:创业者与经济增长;创业精神与经济增长;创业行为效果与经济增长。下面将对这几种思路的文献观点进行归纳。 [收稿日期]2011-08-04 [基金项目]广东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项目“广东创业环境与政策有效性评估(08JDTDXM63001)” [作者简介]蔡晓珊,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理论、创业与创新;张耀辉,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系主任,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研究。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西方学界关于农村发展的理论研究 西方学界研究农村建设问题,最早源于19世纪40年代科尔等学者研究农村聚落的景观形态,即农民的住宅研究。进入20世纪以后,法国学者阿·德芒戎在《法国德农村住宅》的文中对法国农村居住形式与农业职能的关系进行了探讨,1他提出以农业职能来确定和划分农村住宅类型,随后他又在《法国农村聚落类型》一文中,首次对农村聚落的类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村落形成与自然、社会、人口、农业之间的关系。随着农业可持续发展引起广泛关注后,尤其在日本,在原有村落共同体被破坏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淡漠,从而使得农村共同体的活力变得脆弱,如何重建有活力的农村成为了西方学界关于农村建设的重要研究点。在1994年,日本学者祖田修和大原兴太郎通过分析日本现代农村后揭示了因人口的过疏而弱化了农村共同体。他们指出,以前的农村自然管理体系的丧失招致了众多问题的发生,尽管近代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农村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还是弱化了人与自然、人与人、村与村之间的相互融合。同时,他们认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综合实现经济、生态环境及生活的价值,要更加重视农村居民的相互交流,满足农村居民的诸多诉求,尤其是社会与文化方面。2传统农业社会的村落主要还是零散特征为主。到了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工业体系的完善和工业产业的逐渐发达,农业的主导地位逐渐被取代,乡村集聚的趋势不断发展,以下国家为主要代表: 1.美国的郊区新村化 美国的新村建设主要还是以郊区为依托开始的。在二战以后,由于私人交通工具的发达和普及,美国郊区出现了低密度、空间上无计划地扩张,由此造成了严重的交通问题和污染、空间浪费、地价和房租上涨、基础设施超负荷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开始在郊区规划了新社区或新村。其特点是土地混合利用、布局紧凑。 2.英国农村中心村 随着英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乡村地区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英国的许多地方出现了人口减少,基础设施不足的情况。随后,由干大都市郊区化的迅速发展,周边的许多乡村人口又急剧增加,因此乡村地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在这一背景下,英国政府开始对乡村地区进行大规模规划,以促进其繁荣。 1(法)德芒戎.人文地理学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7月. 2王鹏飞等.近年国外有关可持续农村体系发展的研究[J].特区经济,2005(9):166一167.

创业学 文献综述

农村青年创业问题文献综述 摘要:当前,我国青年群体尤其是农村青年群体就业形势严峻,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而创业则是解决农村青年就业难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本文在综述不同学科对创业活动的研究视角和创业研究框架的基础上,着重对我国农村青年创业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研究成果作了简要评价。 关键词:农村青年创业文献综述 一、创业研究概况 20世纪80年代创业开始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出现,此后创业研究得以迅速发展并进入制度化时期。但这一时期一般采用定性分析研究方法,对研究内容进行一般性描述。20世纪90年代末,创业研究和其他学术领域之间已经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从时间维度上看,创业研究之初集中于创业者、创业环境和企业家精神等因素,后来开始关注创业过程,通过综合分析创业机会、创业资源与创业者之间的关系来研究创业活动。 二、不同学科的研究视角 创业作为一个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现象,吸引了以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为代表的多学科的研究参与。不同的学科立足于各自独特的研究视角,运用本领域的概念和相关术语,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切入点,围绕着创业机会、创业者素质能力、创业过程、创业管理、创业环境、创业行为、创业政策支持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对创业活动展开了积极的探讨。 (一)经济学的研究视角。 经济学主要是分析创业者如何把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将其所利用的全部资本、支付的工资价值、租金和利息以及属于他自己利润的重新组合都体现在产品的价值当中。 (二)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心理学主要是通过对创业者的心理特征和功能方面的描述来解释创业现象,他们利用个体所拥有的特性,比如成就需要、自主需要、信念追求、创造欲望和自信心等来分析创业者及其活动,力图找出其内在的关联。 (三)管理学的研究视角。 管理学主要是从组织行为的角度来研究创业现象,探讨创业者和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的创业行为,进而把创业视为一个可能发生在任何组织类型内部的管理过程,把创业视为一种管理方法,从管理方法上解释创业活动。 (四)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1、创业研究的社会心理学视角。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创业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即创业现象中涉及的创业家远见、创业机敏、直觉和智力等因素对创业行为和结果的影响。 2、创业研究的社会文化视角。社会文化的研究视角将创业的产生和影响置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许多学者发现在某些特定的文化下更容易产生创业家,某种特定的文化必然培育某种特定的创业行为与方式,所以他们将文化看作是创业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 3、创业研究的社会资本视角。社会资本对创业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

国外创业研究文献综述及分析

国外创业研究文献综述及分析 发布人:厦门市思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2年12月04日发布访问次数:4 [内容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管理学研究的前沿理论之一,创业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本文通过对国外学者关于创业研究中“创业”和“创业者”的概念、研究焦点和成果、研究框架和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趋势四个方面的文献梳理,分析了国外近三十年来创业研究的成果和动态,旨在为我国起步不久的创业研究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创业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经济学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后,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创业活动或创业现象是人类较早的实践活动之一,但是到了20世纪后期,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和网络经济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创企业和小企业,创业活动才成为全球注目的焦点之一,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对创业活动进行系统研究。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创业研究在学术研究中随处可见”①。本文通过从四个方面梳理和分析国外近三十年创业研究成果和动态,旨在为我国刚刚起步的创业研究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一、关于“创业”和“创业者”概念的定义之争 创业者及其创业活动是创业研究的对象。因此,创业研究是从对“创业”以及“创业者”概念的定义开始的。英文中表示“创业”概念的有两个单词:“entrepreneurship”和“venture”。但“entrepreneurship”的最初字面意思是“企业家精神”或“企业家活动”,“venture”一词通常也是指“风险”。这两个单词的最初字面意义都不是“创业”之义,是人类的创业实践活动使它们有了“创业”内涵。由于“entrepreneurship”和“venture”最初的字面意义在新形势下已经扩展和延伸,导致了它们的含义变得十分宽泛,以至于学术界至今对创业概念的解释仍各持己见,没有人给出一个反映创业全貌的完整概念。Shane和Venkataraman(2000)认为“在建构创业研究领域的概念框架中,存在的最大障碍也许一直就是定义的问题。”②。 国外研究者对创业概念的定义很多,有的定义基于创建新组织和开展新业务活动;有的定义基于识别和捕捉创业机会;有的定义基于创业家个性与心理特质。Low和Macmillan (1988)建议为了使各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在最宽泛的层面上有一个总体目标和对话平台,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创业定义。他们提出的创业定义简单明了,认为创业就是创办新企业

创业及创业环境文献综述

创业及创业环境文献综述 摘要:创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是通过对已有资源的利用和新创意元素的整合,创造新市场价值的商业行为。创业活动需要一个由无数普通细节构筑的创业环境----一块培育个人成功、商界传奇和制造社会澎湃的土壤。中国的这片土壤,仍然需要补充畅通的融资机制、广阔的经理人市场、出色的工程师、完善的法制……本文先介绍国外关于创业及创业环境的研究,再简要介绍国内关于创业及创业环境的研究,最后对创业环境的现状作概括的说明。 关键词:创业、创业环境 一、国外对创业及创业环境的研究 GEM(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企业家全球监视器)是由美国的巴布森学院和英国的伦敦商学院1998年发起,世界上研究企业家精神最重要的项目之一。GEM项目主要研究三个问题:(1)各国的创业活动的活跃程度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异?(2)差异是由什么决定的?(3)创业活动对经济的影响体现在哪里? 创业活动的差异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美国学者夏皮罗和索科尔(Shapero & Sokol)从一系列生活现象中发现,具有相同或相近背景的创业者在不同地方表现出的创业行为不同,而且差异巨大。由此可见,企业家精神并非都是内在成就欲望决定的,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很大。

考察国外学者对创业的定义,有些学者简单地把创业定义为新企业的创建(Low和MacMillan,1988)或者定义为新产品、新工艺、新组织和新市场的组合(熊彼特,1934)。也有学者更进一步阐述了创业的含义,即创业包括新创企业的创业和已创建企业的创业。例如,Weber(1990)早期提出:创业是指接管和组织一个经济体的某部分,并且以自己可以承受的经济风险通过交易来满足人们的需求,目的是为了创造利润。此外,Cole(1965)把创业定义为发起、维持和发展以利润为导向的企业的有目的性的行为。目前,创业的多数定义侧重于机会追求。经常引用的是Stevenson、Roberts和Grousbeck (1989)给出的定义。他们认为创业是一个人——不管是独立的还是在一个组织内部——追踪和捕获机会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其当时控制的资源无关。 我们可通过界定创业研究领域来探讨创业研究的本质。Stevenson和Jarillo(1990)将创业研究归为三类:(1)研究What happens when entrepreneurs act,即创业活动的后果。这类研究关注于创业活动的后果,而不是创业或创业行为本身。像熊彼特(Schumpeter)、柯兹纳(Kirzner)和卡森(Casson)这样的经济学家都是从这一视角展开研究的。(2)研究Why they act,即创业的动因。这类研究采用心理学或社会学的方法,主要从创业家视角透视创业的动因,但也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3)研究How they act,即创业管理。这一研究分支分析在不考虑创业行为的动机和结果时,创业过程的特征,主要着眼于公司从初创到成熟的演进过程。类似地,

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行政管理 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创业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主流。当代所谓的创业,需要更多的知识群体参与。本文主要是对大学生创业进行全面分析。首先,从创业教育的理论内涵出发,说明大学生创业提出的背景及意义;然后,通过比较各创业群体的优劣势,阐述大学生创业的可行性;最后,结合社会政策、宏观环境及创业成功案例,对大学生创业提出几点建议。 大学生创业一方面能转变人生价值观,实现自我价值,是自己需要。另一方面,能解决社会就业问题,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社会需要。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大学生创业有很多优越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创业机会。高新技术领域的开拓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广宽的空间。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服务业的不断增加为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这些有利条件,是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最好机遇。但机遇和挑战总是并存,大学生应客观对待创业。做到有理性选择创业。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并不是很高,是实现问题,已引起社会关注。 二、主题 论文参考的文献资料主要是在学校图书馆的综合书库、期刊室以及网上图书馆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新版上搜集的,主要是关于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的一些文章和书本。在此,根据参考的内容,我将我所参考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和分类,如下: 我主要搜集了以下专家与学者的文章与书籍,陈灿军的《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心理索质教育》、杨爱杰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探讨》、刘彩生和李国峰教授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探析》、戴育滨、张光辉、张日新写的《浅论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罗美萍的《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等。在这些书籍与资料中作者们阐述了现代大学生创业的时代背景,大学生创业的优势和劣势,大学生创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和政府、

大学生创业文献综述

大学生创业文献综述姓名:刘宁 班级:1414010Y02 学号:1414010415

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其教育 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在我国高校中,广泛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能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且还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充分就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更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择业理念,实现他们由被动就业转为自主创业。因此,深入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既是破解大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又是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 创业教育,就是以培养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开发创业基本素质、提升创业综合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它是一种使人的素质不断提高、不断深化的终身教育,而不仅仅是一种专业技能教育。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它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 创业教育在1989年11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东京会议报告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说是培养开创性个性,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正越来越重视

受雇者的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从狭义上说,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需求。 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创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创业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方面,还处在引进、吸收和探索阶段,创业教育甚至在很多高校还是空白 开展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开展创业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开展创业教育是实现产、学、研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方式 创业业本身是一个鲜活的过程,因此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不能呆板僵化。创业教育过程主要由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基地教学等基本教学环节构成。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也应该积极接受创业教育,将创业知识储备好,为以后的创业做好准备。我们也要将学到的知识积极运用显示生活中,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锻炼自己的创业能力,学以致用,者对我们有益无害,为自己的未来多开辟可能!

创业投资后续管理研究——文献综述(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后续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创业活动中的创新虽然有可能涉及到以上五种创新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但深入到一个企业组织的内部,对创业者而言,他面临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对某一种“创新”内容的关注,他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其以合乎于企业成长的方式组织起来,或者说对于一个“创业”活动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并不在于它是否具有技术的、市场的,或其它资源上的优势,而在于它是否有能力运用“组织和管理”这项与企业家身份和精神紧密关联的特有“技术”。企业组织与管理变革就是创业者根据技术的需要、行业发展的需要、企业成长的需要所建立起的一整套动态的管理支持体系。这个体系不仅涉及到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也包含了企业与外部环境及外部相关机构之间的关系。因此,企业组织与管理的变革,这一点,刁‘是“创业”企业乃至于所有企业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创业过程中连续的创新行为。 所以创业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构建企业制度尤其是企业组织管理动态体系。风险投资机构通过资本参与企业的创业全过程,因而也参与了企业组织与管理变革的全过程。因而也面临风险投资后管理的挑战。 “三分选项目,七分管项目”这句风险投资界的老行话,足以说明项目投资后管理的重要性,以专业化、集中化、集权化”为特征的“大规模生产”的企业发展模式已很难支持在新技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兴起以后企业成长中的组织管理问题上的要求。技术含量高但仍采用传统模式进行的管理的“高科技企业”常常难逃大起大落的命运。而技术含量低,但创造性的引入组织与管理变革的低技术企业却也可以取得惊人的成功。 风险投资机构在筛选项目的过程中,将面对大量的不同领域,不同阶段,不同文化和不同背景的中小创业企业,往往被迫面临多领域多元化投资。风险投资者毕竟不是产业投资者或战略投资者既缺乏产业投资者那样的产品经营经验,也无法象战略投资者那样可以通过控股权、产品销售权及原材料供应权等多种方式多所投资企业进行控制,只能借助于提供有效的增值服务和管理提升来全面提升

文献综述2

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嘉兴创业园多功能活动中心设计 专业班级:土木N122学生姓名:陈煜枫学号201245309224 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目的,介绍有关概念、综述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或争论焦点) 近年来随着创业园的大规模建设,全国各地的创业园也陆续建成了“多功能活动中心”。“多功能活动中心“的建成,不但是创业园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也是对于职工们组织工作,开展工业业余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大多数的活动中心都是以会议室和培训室为主要功能的活动中心,在功能上只考虑了组织开展工作和培训员工能力素质的作用而忽视了多功能使用的的可能以及配套设施的完善。在总的规划布置中只考虑了创业园内部使用的方便性,而忽略了资源社会共享的合理性。在内容设置上比较单一,使用率和效果比较差。因此,多功能活动中心的多功能化及布局合理化成为了当今多功能活动中心设计的主要课题之一,也是现在多功能活动中心的发展趋势之一。 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建筑是生活的容器”,生活是建筑生产的原点。我们的世界多姿多彩的根源在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多样的内涵和外延,人的行为是生活方式的表现形式,而场所环境则是物化了生活目的,空间化的生活方式,多功能活动中心作为职工文娱工作的场所,其发展演变受到社会、生活,经济,自然等诸多因素影响,呈现不同的状况。 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其易于就地取材、耐久性好、可塑性好、耐火性好等优点,不但被广泛应用于多层与高层住宅、宾馆、写字楼以及单层与多层工业厂房等工业与民用建筑中,而且水塔、烟囱、核反应堆等特种结构也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当然,钢筋混凝土也有一些缺点,主要是自重大,抗裂性能差,现浇结构模板用量大,工期长等。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缺点可以逐渐克服,例如采用轻集料混凝土可以减轻结构自重,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可以提高构件的抗裂性能,采用预制构件可以减少模板用量,缩短工期。以框架结构为例子,它是由梁和柱以刚接或者铰接相连接而成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即由梁和柱组成框架共同抵抗适用过程中出现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框架结构空间分隔灵活,自重轻,有利于抗震,节省材料;具有可以较灵活地配合建筑平面布置的优点,利于安排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结构;框架结构的梁、柱构件易于标准化、定型化,便于采用装配整体式结构,以缩短施工工期。本设计用现浇混凝土框架,其优点是建筑平面布置灵活,可以提供较大的建筑空间,也可以构成丰富多变的立面体型。框

中国大学生创业问题文献综述

中国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现状 张海萍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体育系) 【摘要】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及经济发展对科技型创业的需求,大学生创业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和鼓励。大学生创业意愿是大学生未来选择创业的内生源动力,对大学生未来是否选择创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创业问题显得尤为必要。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的创业问题研究已相当丰富,因此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形式。文章认为,当前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创业政策、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创业的促进措施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四个方面。为帮扶大学生创业,全国各大城市相继出台了鼓励扶持政策和措施。全球金融危机的现状及国家政策和发展新方向的选择,给大学生创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关键词】中国;大学生创业;创业政策;创业意向;创业活动 【引言】 大学生创业,并不是个新话题,它始于1997年。当时国内大学发现发达国家的大学毕业生有不少选择自己创业.于是引入这个新概念。21世纪是一个最注重个人发展的时代,也是青年创业的最佳时机。大学生创业不仅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趋势,

它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近几年,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危机,政府出台了许多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措施,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并没有得到很大程度地激发。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不走创业道路,当前大学生的创业态度如何,如何来培育他们的创业意识是很值得研究与思考的问题。 1、大学生创业状况 1.1、大学生创业意识的现状 为了解大学生群体的创业意识及对创业的态度,我于2014年5月中旬进行了问卷调查。由于本人没有创业经验,在进行问卷调研之前,有必要先采访几位已有创业经历的人士,在此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了精心设计。调研对象是我校在校本科生生本次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份。再收回的94份有效问卷当中,有47人(约50%)表示会考虑创业,但97%选择在毕业后几年创业。而且在这些具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中,有85%的有过实习经历或工作经验的。这说明大学生群体的创业意识较强,有过实习经历或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创业意识更强,且很理智,都认为大学期间创业是不可取的。尽管很大一部分学生有创业意愿,但是由于创业能力与心理品质的不足及客观因素的制约,最终毕业后走上创业道路的不足2%。 1.2、影晌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因素 1.2.1、经验与胆识不足 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经验与胆识不足是大学生创业的最不利

创业管理文献综述

创 业 文 献 综 述 工商管理系 市场营销0 9 4 2 戴学智 200911208256

创业团队的组建综合文献 摘要:创业团队日益成为创业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将简述创业团队概念、创业团队组建的原则、组建程序、创业团队结构组成、创业团队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大学生创业团队培养模式。关键词:创业团队组建原则组建程序形成和发展影响因素组成元素创业如同拔河比赛,人心齐,泰山移。“宁要一流的人才和二流的项目也不要一流的项目和二流的人才”是风险投资家的箴言。可以说,创业浪潮中的“项目秀”、“个人秀”的时代正在结束,团队的力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看好。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833%的高成长企业是由团队建立的,团队创业型企业的成长性明显优于独自创业型企业。尤其是创业的起步阶段,如果没有一个高素质的团队,再美的创业计划也会“胎死腹中”。由于团队所具有的协作能力和灵活机动的运作模式,在很多公司内部,团队形式成为新的组织模式。因此,在创业过程中,不仅要求创业者本身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对于团队成员的整体协同作战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创业过程实际上就是团队不断成长成熟的过程。 一、创业团队的概念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界定了创业团队的定义。 Kamm,Shuman,Seeger和Nm-ick(1990)认为创业团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参与创立一个事业并有相应的财务利益(equity or financial interest),这些个人出现在公司启动之前的阶段,即为在实际开始制造其产品或在市场上提供其服务之前的时期。 Watson等(1995)定义创业团队为两个或更多的个体联合团队。成立一个企业或事业,同时又一起运作。 Vyakamam,Jacobs和Handelberg(1997)定义创业团队:在企业的启动阶段,两个或更多的人,他们共同努力同时投入个人资源以达到目标,他们对企业的创立和管理负责。 Gaylen,Chandler和Hanks(1998)认为创业团队指的是当公司成立时对公司有其功能执掌的人或是在营运前两年加入的成员,对于公司没有所有权的雇员并不算在内。 我认为创业团队是指在创业初期(包括企业成立前和成立早期),由一群才能互补.责任共担,愿为共同的创业目标而奋斗的人所组成的特殊群体。它具有以下特征:①在企业创立的较早阶段就加入;②拥有企业股份;④并且在企业内承担相应的管理工作或其它任务,不是纯粹的投资人;⑤创业团队是创业企业的高层管理团队,所以它具有高层管理团队与其它类型团队相区别的关键特征;⑥它在企业中位于高层,对企业的创立和发展等具有关键作用;⑦它面临的环境相对于其它类型团队(如自我管理团队)更为复杂和多变;⑧它面临任务也是最多,包括各职能领域和企业内外的各种复杂任务;⑨它要求的能力和经验等是分布式的,是多种多样的。 二、创业团队的五个组成元素 1.目标(purpose)创业团队的存在使得创业活动中的各项事务依靠团队来运作而不是依靠个人英雄。创业团队应该有一个既定的创业目标,该创业目标应成为团队的共同奋斗理想。 2.人(people)创业团队的构成是人,在新创企业中,人力资源是所有创业资源中最活跃、最重要的资源。创业的共同目标是通过人来实现的,不同的人通过分工共同完成创业团队的目标,所以人员的选择是创业团队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创业者应当充分考虑团队成员的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因素。 3.定位(place)定位指的是创业团队中的具体成员在创业活动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也就是创业团队的分工定位问题。定位问题关系到每一个成员是否对自身的优劣有清醒的认识。创业活动的成功推进,不仅需要整个企业能够寻找合适的商机,同时也需要整个创业团队能够各司其职,并且形成一种良好的合力。因此,每个创业团队成员都应当对自身在团队

创业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创业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对国内创业战略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将创业战略划分为公司创业战略和新创企业创业战略,并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创业战略的基本概念、结构维度、影响因素、测量工具等方面,对创业战略的研究现状进行评析,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出关于创业战略的期望。 标签:公司创业战略;新创企业;创业战略;研究综述 1 引言 现如今,旨在激发大众的智慧和创造力、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寻找发展新动能、不断涌现更多经济增长点,国家特别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战略。這项改革,其必然会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变革市场和产业的同时也为社会带来更多优质的就业岗位,成为就业增加的引擎,并提升整体的就业质量。战略是解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的有效工具。因此,研究创业战略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发现,学术界对于战略管理和创业的研究较为丰富,且认为战略管理与创业活动是一种战略视角的创业行为,通过搜索市场机会、建立自身优势,计划和实施创业型战略,最终创造财富。 2 创业战略的概念及测量 2.1 创业战略的概念 Lumpkin与Dess(1996)指出创业战略(entrepreneurship strategy)能够将组织引导至新的领域,这其实是一种过程、实践和决策行为。此外,在过去,学者们分别研究创业和战略管理,近年来才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通过查阅文献,本文认为根据企业自身所处的发展生命周期阶段进而决定其创业战略的企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发展成熟阶段的企业,公司试图再定义公司的整体发展目标和方向,进行改变和创新,即为是公司创业战略。姜彦福等(2005)认为公司创业战略是一种增长战略,借助外部环境的机会,发掘公司内部的竞争优势,依靠创新创业的活动,促进公司的再发展。李良成(2007)也明确阐述了公司创业战略的概念:认为其归根结底就是对公司组织战略的管理过程,通过识别目标市场的发展机会,重组现有资源,实现企业创新和战略变革。 另一类是处于种子期和初创期的新创企业,这些企业更加重视如何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因此,我们称这类企业的创业战略为新创企业创业战略。关于新创企业的创业战略尚未有一个规范的定义。通过综合Carter等(1994),Shepherd 等(2000),Gans和Stern(2003),Park和Bae(2004)等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我国学者池军等(2009)集中讨论了普遍适用于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商业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四种创业战略类型,包括早期开拓战略、快速跟随战略、合作联盟战略和市场宽度战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