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维生素的发现历史

维生素的发现历史

维生素的发现历史
维生素的发现历史

维生素的发现历史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维生素的利用和发现历史

一、摘要: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身体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众所周知,维生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物质,对我们身体的正常运转和身体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各种生命活动的进行息息相关。因此,上网对“维生素”一词进行搜索,不难发现有关各种维生素的用法用量以及功能作用的提问和介绍。但是,人们在享受维生素相关科学成果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好处的同时,却很少有人愿意问及维生素这类物质的发现和应用历史。饮水思源,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就来谈谈维生素的历史,看一看它们的“前世今生”。

关键字:维生素、历史

二、维生素的利用和发现史

维生素的大规模发现乃至利用是在近代才开始的,尤其是在上个世纪,人们所熟知的几十种维生素都得以发现,并探明了其性质和疗效,投入到医药品中为人们解决相关的健康问题。但是,人类对某些维生素的认识甚至利用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了,这些维生素的发现也伴随着很多跌宕起伏的故事,不懈的探索,甚至是血与泪的教训。

这些人类较早意识到其存在的维生素中,又尤其以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C最为经典。因为由于时代和科学技术手段的限制,对几种维生素的利用是提前于它们的发现的。人们往往知道食用这几种维生素含量较高的食物会对某些具体的疾病产生疗效,却并不知道,这些食物中究竟是什么物质在发挥作用。处于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这种状态直到人们探索出它们的存在并将之加以提纯后,才得以结束。

下面本文就将介绍它们发现和利用的历史,这是真正属于维生素的历史。

(1)维生素A

简介:

维生素A的化学名为视黄醇,是最早被发现的维生素。维生素A有两种。一种是维生素A醇,是最初的维生素A形态(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另一种是胡萝卜素,在体内转变为维生素A的预成物质(可从植物性及动物性食物中摄取)。

发现历史

1.古代中药的应用

早在1000多年前,唐朝名医孙思邈就在《千金要方》中记载动物肝脏可治疗夜盲症。《内经》云:“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睛赤脉法于阳,阴阳合转而晴明。今阴弱而不能配阳,复兼气化不利,久则使双目渐失肝血肾精之充养而失明。故法拟补肝肾,益精血,通气化为主,佐以明目养肝清肝之品,且郁多憔悴,故宜辅以舒肝解郁之药:熟地20、山药20、枣皮18、丹皮15、泽夕15、云苓15、肉桂20、枸杞20、菊花15、沙菀子15、菟丝

子15、充玉子15、秦归15、白芍30、益智仁15、台乌18,方中反佐肉桂引火归源,配泽夕,茯苓,通阳利湿消肿,用益智,台乌,缩尿以治小便频数而兼能收涩其泪。”

足见古方多从中药中用君臣佐使的配伍之法,让维生素A的渗透出来治疗眼疾。(包括糖尿病、眼病等)

2.近代西方的发现

1913年,美国台维斯等4位科学家发现,鱼肝油可以治愈干眼病。并从鱼肝油中提纯出一种黄色粘稠液体。1920年英国科学家曼俄特将其正式命名为维生素A。后来,国际上正式将维生素A看作营养上的必需因素,缺乏后会导致夜盲症。

(2)维生素B1

简介:

维生素B1又称硫胺素或抗神经炎维生素或抗脚气病维生素,为白色晶体。维生素B1缺乏时,可引起多种神经炎症,如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可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炎:患者的周围神经末梢会有发炎和退化现象,并伴有四肢麻木、肌肉萎缩、心力衰竭、下肢水肿等症状。它主要存在于种子的外皮和胚芽中,米糠和麸皮中含量很丰富,酵母菌中含量也极丰富。

发现历史:

在中国,古代医书中很早就有治疗脚气病的记载,唐代名医孙思邈已经知道可以用谷皮治疗脚气病。

在西方,1896年荷兰王国科学家伊克曼首先发现了维生素B1,他也因此成为第一个真正系统研究维生素的人。

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他为了解决荷兰驻东南亚地区军队中流行的脚气病,亲自到现场调查,并进行实验室研究。他发现军队食堂养的鸡也有脚气病,当把鸡搬到离部队较远的地方饲养,鸡的脚气病就好了。经分析,原来是鸡的饲料变了。于是伊克曼建议用稻谷代替军队中的大米进行食用,扭转了军队中脚气病的流行。遗憾的是,对于这一事实,伊克曼却始终难以突破旧理论的束缚,他坚持认为脚气病是由细菌传染的,因此没有在他的研究上有更加重大的发现。

到了1910年,波兰化学家芬克从米糠中提取出白色结晶,从而实现了对维生素B1的提纯,它对治疗脚气病有奇效。因此,他在1912年提出了一个理论,认为像脚气病、坏血病、癞皮病和软骨病都是因为伙食中缺少一种氨基的有机碱化合物所致,并把这类物质称为维他命,意为“活命的氨”,即我们所说的维生素。这也是“维生素”一词首次被提出。相应的,维生素B1也成为了最早被人们提纯的维生素。

(3)维生素C

简介:

维生素C(又称L-抗坏血酸)是高等灵长类动物与其他少数生物的必需营养素。抗坏血酸在大多的生物体可借由新陈代谢制造出来,但是人类是最显着的例外。最广为人知的

是缺乏维生素C会造成坏血病。在生物体内,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保护身体免于自由基的威胁,维生素C同时也是一种辅酶。其广泛的食物来源为各类新鲜蔬果。

利用历史:

15-16世纪,坏血病曾波及整个欧洲,以致于医生们怀疑是否所有的疾病都起源于坏血病,而由于欧洲远洋商船、军舰上的海员们长期吃不上水果,则遭遇更为悲惨。1497年葡萄牙领航员达·伽马绕好望角航行,并在印度马拉巴尔海岸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贸易交易所。在航行中,他的160名航员中竟然有100名因坏血病丧生。1593年,英国海军一年中坏血病患者高达1万多名。这些患者全身软弱无力,肌肉和关节疼痛难忍,牙龈肿胀出血。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死在了船上,使得许多水手因此而惶恐不安。

18世纪中叶,坏血病的灾难更加疯狂地席卷了整个欧州大陆,英法等国航海业也因而处于瘫痪状态。直到18世纪末,一个叫伦达的英国医生发现,给病情严重的病人每天吃一只柠檬,这些人竟像吃了“仙丹”一样迅速见效,半个月全都恢复了健康。成功的消息,给人们带来了战胜凶神的希望。自此,人们才知道令人恐怖的坏血病原来可以用简单的食物如橘子或柠檬来治疗。在伦达医生的建议下,海军士兵和海员航海时每天都要服用柠檬汁,来预防坏血病的发生。根据英国海军部的统计:1780年海军中患坏血病死亡人数为1457人,而采用伦达医生办法后的1806年便骤减到1人。到1808年,坏血病便在英国海军中绝迹了。英国的水兵和海员由此便有了“柠檬人”的称号,并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发现历史:

伦达医生用柠檬汁战胜了坏血病,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然而从柠檬汁中提取这种物质,科学家们却花了100多年的时间。

1924年,英国科学家齐佛从柠檬汁中提取到一种白色晶体,即维生素C,它比浓缩的柠檬汁抗坏血病的效力高出300倍。

1932年匹兹堡大学的 Charles Glen King 和 W. A. Waugh 从柠檬汁中分离出一种结晶状物质,并证明这种物质在豚鼠体内具有抗坏血酸的活性。这一实验标志了维生素C的发现,百年来坏血病的祸根源于维生素C的缺乏。

直到1933年,瑞士科学家 Reichstem等人用葡萄糖作原料,首次人工合成了维生素C,维生素 C才真正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人类健康的使者。

以上就是人类最早利用乃至发现的几种维生素。在今天,这几种维生素不论是在运用的广泛程度上面还是人们的认知程度上面,都超出大多数其他维生素。可谓维生素界的“大明星”。在它们之后,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飞速发展,维生素的研究成果和发现也在二十世纪迎来了一个高潮时期:

1913年,美国科学家Elmer McCollum和Marguerite Davis在鱼肝油里发现了一种物质可以使狗不会得佝偻病。后来,这种物质被他们命名为维生素D。

1922年,国外专家发现一种脂溶性膳食因子对大白鼠的正常繁育必不可少,在随后的1924年,这种膳食因子被命名为维生素E

1929年,丹麦化学家达姆从动物肝和麻子油中发现并提取了维生素K。

20世纪30年代,人们在研究酵母生长因子和根瘤菌的生长与呼吸促进因子时,从肝中发现了一种可以防治由于喂食生鸡蛋蛋白诱导的大鼠脱毛和皮肤损伤的因子,即生物素。······

相信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对维生素的认识必将更进一步,也许还会有更多的新的维生素为人类所发现,更多地服务于人类健康,造福全人类。

三、结束语:

维生素的发现和利用是人类战胜疾病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人类医学和医药史上的一个重大成就,对人类的生存状况的改善和总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维生素的发现和利用的历史,并不能帮助某些人去追求所谓的养生之道,更不是告诉大家摄入维生素多多益善,毕竟过犹不及,过量摄入某些维生素反而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而是希望借此唤起另外一部分人对维生素重要性的认识,让大家记住这些为人类的科学和生命健康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们,并学习他们的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探索精神,保存好这一份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附录:维生素发展史简述

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人发现能防治夜盲症的物质,也就是后来的维A。

1600年-医生鼓励以多吃动物肝脏来治夜盲症。

1747年-苏格兰医生林德发现柠檬能治坏血病,也就是后来的维C。

1831年-胡萝卜素被发现。

1905年-甲状腺肿大被碘治愈。

1912年-波兰化学家芬克为维生素命名。

1915年-科学家认为糙皮病是由于缺乏某种维生素而造成的。

1916年-维生素B被分离出来。

1917年-英国发现鱼肝油可治愈佝偻病,随后断定这病是缺乏维D引起的。

1920年-发现人体可将胡萝卜转化为维生素A。

1922年-维E被发现。

1928年-科学家发现维B至少有两种类型。

1933年-维E首次用于治疗。

1948年-大剂量维C用于治疗炎症。

1949年-维B3与维C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

1954年-自由基与人体老化的关系被揭开。

1957年-Q10多酶被发现。

1969年-体内超级抗氧化酶被发现。

1970年-维C被用于治疗感冒。

参考文献:《维生素的发现和它的最大家族》——张素心

《维生素发现的历史追溯》——孙兆亮

神奇的维生素C

神奇的维生素C 维生素C (以下简称维C),水溶性维生素,因能防治坏血病故又名抗坏血酸,是一种高效的抗氧化剂。大多数动物体内可自行合成,但是人类、猿猴、天竺鼠等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维C 广泛存在于新鲜水果、绿叶蔬菜和肉类中。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维C 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表现为:促进胶原的生物合成,利于组织创伤的更快愈合。胶原对于人体的组织细胞、牙龈、血管、骨骼、牙齿的发育和修复是一种重要的物质;促进氨基酸中酪氨酸和色氨酸的代谢,延长肌体寿命;改善铁、钙和叶酸的吸收和利用;改善脂肪和类脂特别是胆固醇的代谢,预防心血管病;促进牙齿和骨骼的生长,防止牙床出血;增强肌体对外界环境的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力。 正因为维C 这些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与作用,使得有些人对其功能加以神化,两获诺贝尔奖的美国化学家鲍林,就是最先大剂量补充维 C 的先驱。据说他自己每天至少服用12 克维C,他认为维C 可以预防和治疗感冒乃至癌症,为此他还写了两本书来推广这个观念,引起了一场关于维C 用量与作用的大论战,持续时间之久,涉及范围之广,实属罕见。 下面,我将从有关于维C 的各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能够确实说明维C 对人体所起到

的正面作用于过量的危害,揭开维C “万能良药”的幌子,使人们正确认识这一种维生素。 一、维C 简介 维生素C (VITAMINUMC) 化学名:L-3-氧代苏己糖醛酸内酯 英文名:Ascorbic Acid(INN) 异名:抗坏血酸 分子式:C2H8O6 分子量:176.13 性状: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酸,久置色渐变微黄;水溶液显酸性反应.本品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略溶,在氯仿或乙醚中不溶。 二、维C 的作用机理 这里必须要提到自由基这一名词。在细胞中游荡的自由基,会威胁到蛋白质和基因的稳定,而这两类物质正是生命的根基。已经有实验证明在心脏病、中风、癌症乃至老年痴呆等严重疾病中都发现了自由基破坏的痕迹。 维C 在人体内主要作为酶的激活剂与物质还原剂而发挥作用。它是多种自由基的清除 剂,又能与体内的维生素E 自由基起作用,使其还原为维生素E,继续发挥抗氧化剂的作用。 三、维C 的生理作用 维生素C 的生理作用多种多样,在人体新陈代谢与正常活动中起着非常重也是不可或缺的作用,已经经过确证的作用有以下这些:

第十六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培训资料

第十六章解热镇痛抗炎药 一、A1型题 1.解热镇痛药解热作用的特点是( ) A.能降低正常人体温 B.仅能降低发热患者的体温 C.既能降低正常人体温又能降低发热患者的体温 D.解热作用受环境温度的影响明显 E.以上都是 2.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的机制是( ) A.直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B.抑制凝血酶的形成,使血液不易发生凝固 C.激活纤溶酶的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D.竞争性阻断维生素K参与肝中凝血因子的合成 E.抑制环加氧酶,减少TXA2的合成 3.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的镇痛作用机制是( ) A.兴奋中枢阿片受体 B.抑制痛觉中枢 C.抑制外周PG的合成 D.阻断中枢的阿片受体 E.直接麻痹外周感觉神经末梢 4.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不包括( ) A.缓解关节痛 B.预防脑血栓形成 C.缓解肠绞痛 D.预防急性心肌梗死 E.治疗胆道蛔虫症 5.下列药物中没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是( ) A.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 B.对乙酰氨基酚 C.吲哚美辛 D.布洛芬 E.萘普生 6.伴有胃溃疡的发热患者宜选用( ) A.阿司匹林 B.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C.吲哚美辛 D.布洛芬 E.萘普生 7.关于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用于慢性钝痛 B.镇痛效力大于哌替啶 C.对急性锐痛效果好 D.镇痛效力大于吗啡 E.可用于胆绞痛 8.可引起粒细胞减少的药物是( ) A.对乙酰氨基酚 B.布洛芬 C.吲哚美辛 D.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E.普萘生9.阿司匹林预防脑血管栓塞应采用( ) A.大剂量短疗程 B.大剂量长疗程 C.中剂量短疗程 D.中剂量长疗程 E.小剂量长疗程 10.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不包括( ) A.胃肠道反应 B.凝血障碍 C.成瘾性 D.过敏反应 E.水杨酸反应 11.为减轻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对胃的刺激,可采取( ) A.餐后服药或同服抗酸药 B.餐前服药 C.餐前服药或同服抗酸药 D.合用乳酶生

第十三章维生素类药物资料

第十三章维生素类药物的分析 一选择题 (一)单选题 相同知识点:维生素A的分析 1.在饱和无水三氯化锑的无水三氯甲烷溶液中即显蓝色,渐变成紫红色的药物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B1 C.维生素C D.维生素E E.维生素D 答案:A 2.维生素A分子结构特点是具有()。 A.六元环(环己烯) B.羟基 C.酯基 D.甲基 E.共轭多烯侧链的环己烯答案:E 3.维生素A含量测定的第一法选择3个测定波长的方法为()。 A.6/7定位法 B.等吸收度法 C.等波长差法 D.代数法 E.几何法 答案:C 4.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A的生物效价或含量时。杂质与共存物干扰测定,为消除干扰,《中国药典》(2005年版)采用()。 A.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 B.三点校正法 C.计算分光光度法 D.三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 E.HPLC 答案:B 5.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A的方法是()。 A.三点定位校正计算分光光度法 B.差示分光光度法C.比色法 D.三波长分光光度法E.导数光谱法 答案:A 6.目前各国药典测定维生素A的含量,大多采用()。 A.薄层色谱法 B.红外分光光度法 C.紫外分光光度法 D.高效液相色谱法 E.非水溶液滴定法 答案:C 相同知识点:维生素B的分析 7.在碱性溶液中,加铁氰化钾,再加正丁醇,醇层显蓝色荧光的药物是()。A.维生素E B.维生素B1 C.维生素C D.维生素A E.维生素D 答案:B 8.取某一维生素类药物约5mg,加氢氧化钠试液2.5ml溶解后,加铁氰化钾试液0.5ml 与正丁醇5ml,强力振摇2min,放置使分层。上面的醇层显强烈的蓝色荧光。加酸使成酸性,荧光即消失。再加碱使成碱性,荧光又显出。该药物为()。 A.维生素C B.维生素E C.维生素B D.维生素A E.维生素K 答案:C

维生素知识总结.

5141509154 雷泽成 一、维生素的命名方式: 维生素有三种命名方式: 1.以字母命名 按照维生素的发现顺序,或根据维生素的营养作用的第一个词的首字母命名。例如按照发现顺序命名的脂溶性维生素A、D、E,水溶性维生素B1、B2、C;而维生素K则是根据其功能“凝血因子”的丹麦语名称“Koagalation Faktor”的首字母“K”而命名的。 2.按照维生素特有的生理功能和治疗作用命名 例如抗干眼病因子、抗癞皮病因子、抗脚气病维生素等。 3.根据维生素的化学结构命名 如视黄醇、硫胺素、核黄素等。 二、维生素的分类: 维生素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 脂溶性维生素可溶于油脂中,摄取后会储存于体内,较不容易受光,热,氧气破坏。主要有4种:维生素A:掌管视力,皮肤,骨骼及抵抗力。维生素D:维生素A不可或缺的好搭档,骨骼牙齿的必需物质。维生素E:防止老化,保护皮肤,促进血液循环。维生素K:帮助凝血;骨骼,肠及胆不可或缺。

水溶性维生素可溶于水,不易储存于体内,易遭水,光,热,氧气破坏。主要有9种:维生素B1:掌管神经,消化,肌肉及睾丸组织。维生素B2:与生长发育,皮肤,黏膜,眼睛,代谢等密切相关。维生素B6:精神安定,发育及皮肤,脑部必需之物。维生素B12:被称为“血液之母”,神经,肠胃亦不可缺乏。生物素:掌管皮肤及神经系统。叶酸:掌管血液循环系统,促进细胞的发育。烟碱酸:又称维生素B3,维持消化系统健康,身体发育完善。泛酸:帮助头发及皮肤维持最佳状态。维生素C:主掌捍卫细胞的工作。微量维生素维生素F:即不饱和脂肪酸,可防止湿疹及皮肤病。维生素P:帮助人体对维生素C 的吸收。胆碱:又称胆素,主司神经传达,供给脑细胞营养,预防脂肪在肝脏中堆积成脂肪酸。肌醇:与胆碱结合成为卵磷脂,能供给脑部细胞营养,代谢脂肪胆固醇。 三、维生素A 化学名称:视黄醇 1、结构 环己烯不饱和一元醇,包括两种:A1、A2 2、来源 肝脏、乳制品、蛋黄、胡萝卜、绿叶蔬菜、玉米 3、功能 合成视紫红质,与暗处视物有关。 4、缺乏症 夜盲症、干眼病;上皮组织角化;生长发育受阻。若过量,会伤肝脏。 5、辅酶形式 11-顺式视黄醛 四、维生素D 1、结构 固醇衍生物 D3:胆钙化固醇(动物) D2:麦角钙化固醇(植物) 植物体内只有维生素D2原,没有维生素D 2、来源 (1)D3来源:鱼肝油、牛奶、蛋黄、肝、肾等 (2)D原转化

维生素类保健品和药品有什么区别

维生素类保健品和药品有什么区别 维生素类保健品和药品有什么区别 药品的作用就是治病救人。保健品是用来保健和辅助治疗 用的。两者之间有着明显区别。但有的产品如维生素、矿 物质元素类产品,有的是药品,有的却是保健品。如何看 待维生素类产品的药品和保健品呢? 首先,生产及配方组成不同。药品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条件,都要经过国家有关部门严格审查,并通过药理、病理和病 毒的严格检查及多年的临床观察,经有关部门鉴定批准后,方可投入市场。而保健品勿需经过医院临床实验等便可投 入市场。这样,属于药品的必然具有确切的疗效和适应症,不良反应明确;属于食品的则不然。 第二,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不同。作为药品维生素类产品(药字号),必须在制药厂生产,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求很高,比如空气清洁度、无菌标准、原料质量等,目前, 要求所有的制药都要达到GMP标准(药品生产质量规范);而作为食品的维生素类产品(食字号),则可以在食品厂生产,标准比药品生产标准低。 第三,疗效方面的区别。作为药品,一定经过大量临床验证,并通过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SFDA)审查批准,有严格的适应症,治疗疾病有一定疗效;而作为食品的保健品,

则没有治疗作用,仅仅检验污染物、细菌等卫生指标,合格即可上市。 第四,说明书和广告宣传不同。作为药品,一定要有经过SFDA批准的详细的使用说明书,适应症、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十分严谨;而作为食品的保健品,说明书不会这样详细、严格,这也比较容易被利用作夸大其词的广告宣传。所以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为确保安全,最好选择SFDA 批准的标有“OTC”(非处方药)字样的药品,购买时看看是否附有详细说明书。在服用属于药品(药字号)的保健品前必须仔细阅读说明书,要按推荐剂量服用,不要超剂量服用。 怎么看维生素标示的剂量 你有没有发现,市售的维生素标示的剂量有好几种,常见的有“IU”“ug" "mg" "mcg"四种,那么这几种标示都是什么含义呢?怎么看市售维生素标示的剂量呢? “IU”“ug" "mg" "mcg"四种标示都是维生素的剂量单位,单位不同,计量方式也不同,所以,我们在购买的时候应该注意。为了避免服用过量的维生素或摄取不足,服用维生素千万不要弄混计算单位。但是,我们相信绝大部分消费者在购买维生素保健品时,都会被“IU”“ug" "mg" "mcg"这几种标示搞的一踏糊涂,到底维生素的剂量单位是怎么标示的呢?我们应该怎么看市售维生素的标示剂量呢?以

维生素C的神话

维生素C的神话(2014-04-22 17:20:03)转载▼ 分类:科普文章 在西方大航海时代,水手们长年累月在海上颠簸,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很容易得一种被叫做“坏血病”的疾病:齿龈肿胀、出血,皮下淤点,关节疼痛,伤口无法愈合,牙齿松动、脱落,最终导致死亡。在1500年到1800年间,大约有2百万名水手死于坏血病。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坏血病的病因,以为坏血病是因为消化不良、食物腐败、生活环境恶劣、过度劳累等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不过,在长期摸索中,人们也知道吃柠檬、酸橙等柑橘类水果能治疗坏血病,把原因归于它们含酸性物质,所以认为只要是酸性物质就都能治疗坏血病。 1747年,英国海军军医詹姆斯·林德做了历史上第一次对照临床试验:他把12名得了坏血病的水手平均分成6组,其中一组每天吃两个橙子一个柠檬,其他组分别服用苹果汁、稀硫酸、醋、海水、大麦水。到第6天,船上水果吃完了,但是吃橙子和柠檬的那两个水手,一个已经完全康复,一个接近康复,而其他组只有喝苹果汁的那组有所好转。 林德的实验证明了柑橘类水果能够治疗坏血病。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海军首先要求船上都必须储备新鲜柠檬,从此坏血病在英国海军中绝迹,其他国家的海军也纷纷效仿。不过,一直到1932年,这种能治疗坏血病的神奇酸性物质才被提取出来,命名为抗坏血酸,后来也叫做维生素C。人们也因此知道,坏血病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因:缺乏维生素C。合成胶原蛋白需要维生素C的参与,而胶原蛋白是结缔组织的主要成分,一旦缺乏维生素C,没法合成胶原蛋白,结缔组织变弱,就出现了坏血病的各种症状。维生素C还有其他的重要功能,例如它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能够清除体内有害的自由基,同时在免疫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你可能觉得奇怪,既然维生素C这么重要,为什么人体不能自己合成?绝大多数动物都能自己合成维生素C,人和类人猿是少数的例外,这是因为与合成维生素有关的一种酶的基因发生了突变,变成了没有功能的假基因,人和类人猿就没法自身合成维生素C了。我们的祖先以水果为食,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不能自己合成维生素C不会对生存产生影响,这个突变就被保留了下来。只有在人类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变化之后,维生素C缺乏才成了一个问题。 多种水果、蔬菜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肉类也含有少量的维生素C,但是一旦加热、烹饪,维生素C就会遭到破坏、丧失。所以要满足人体对维生素C的需求的最好方法是生吃水果、蔬菜。维生素C是水溶性维生素,在体内没法储存,所以每天都必须补充。维生素C的摄入推荐量是男人每天90毫克,女人每天75毫克,大致相当于一、两个橙子的量。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维生素C缺乏症已经很罕见了,因为这要每天维生素C的摄入不到10毫克,持续好几星期才会出现。某些特定的人群比较容易出现维生素C摄入不足(虽然不缺乏维生素C但达不到推荐量),比如吸烟的人,他们体内维生素C含量比不吸烟的人低,每天应比不吸烟者多摄入35毫克维生素C才能满足需求。 在1933年维生素C就被成功地人工合成了,人工合成的维生素C和天然维生素C的活性是一样的,而且成本极其低廉。维生素C因此成了使用最广的维生素,作为食品添加剂被广泛加到各种食品当中,有的是作为营养素添加,有的是作为抗氧化剂添加。保健品商还想为维生素C找新的用途,比如宣称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能够预防、治疗感冒乃至癌症。这个说法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化学家鲍林在几十年前最早提出的,虽然鲍林并

第八章 维生素、抗生素类药物分析

---------------------------------------------------------------最新资料推荐------------------------------------------------------ 第八章维生素、抗生素类药物分析第八章维生素、抗生素类药物分析基本要求: 掌握: 维生素 B1、 C、 E 及其制剂和青霉素钠、氨苄西林、头孢羟氨苄、青霉素 V 钾、硫酸链霉素、硫酸庆大霉素及其制剂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 熟悉: 维生素 A、罗红霉素、盐酸美他环素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 一、 A 型题(最佳选择题) 1、具有氨基糖苷结构的药物是 A、链霉素 B、青霉素钠 C、头孢羟氨苄 D、盐酸美他环素 E、罗红霉素 2、维生素 A 具有怎样的分子结构,有强的紫外吸收、也易被氧化 A、苯并二氢吡喃 B、共轭多烯侧链C、 2, 6, 6三甲基环己烯基 D、二烯醇基 E、乙醛基 3、中国药典测定维生素 E 含量的方法为 A、气相色谱法 B、高效液相色谱法 C、碘量法 D、铈量法 E、紫外三点校正法 4、维生素 C 能与硝酸银试液反应生成黑色金属银沉淀,是因为分子中含有 A、环己烯基 B、伯醇基 C、仲醇基 D、二烯醇基 E、环氧基 5、庆大霉素无紫外吸收,中国药典采用 HPLC 法测定 C 组分时采用什么方法检出 A、三氯化铁显色法 B、邻苯二醛衍生化法 C、硫醇汞盐法 D、柱后衍生化法 E、荧 1 / 7

胺衍生化法 6、中国药典采用汞量法测定含量的药物 A、罗红霉素B、氨苄西林 C、庆大霉素 D、盐酸美他环素 E、青霉素 V 钾 7、汞量法测定青霉素类药物含量时采用什么方法指示终点 A、氧化还原指示剂 B、永停法 C、电位滴定法 D、示波极谱法 E、酸碱指示剂法 8、维生素 B1在碱性溶液中与铁氰化钾作用,产生 A、荧光素钠 B、荧光素 C、硫色素 D、有色络合物 E、盐酸硫胺 9、 2, 6二氯靛酚法鉴别维生素 C,应显示 A、样品溶液由红色无色 B、样品溶液由蓝色无色 C、样品溶液由无色红色 D、试液的颜色消褪 E、试液由无色红色9、维生素 C 的碘量法测定中,溶解样品的水必须是新煮沸放冷的水。 为什么 A、使维生素 C 溶解 B、除去水中微生物的影响C、使终点敏锐 D、除去水中二氧化碳的影响 E、除去水中溶解氧的影响 11、盐酸硫胺在碱性溶液中与哪个试剂作用,在异丁醇中产生蓝色荧光 A、亚铁氰化钾 B、高锰酸钾 C、重铬酸钾 D、氰化钾 E、铁氰化钾 12、紫外法测定维生素 A 含量时,测得max在 333nm, A/A328比值中有一个比值超过了规定值0.02,应采用什么方法测定 A、用皂化法(第二法) B、取A333值直接计算 C、多波长测定 D、用校正值计算 E、比较校正值与未校正值的差值后再决定 13、碘量法测定维生素 C 含量,1ml 碘滴定液(0.1mol/L)相当于多少量的维生素 C (M=176.13) A、 8.806g B、 8.806mg C、 17.61mg D、

维生素类新药发现史话

新药发现史话 37、维生素B1 在19世纪,化学家和生理学家研究了食物的组成和人体、动物的营养需求,发现我们的包含蛋白质、脂肪、淀粉和糖,在他们氧化时提供能量。并且骨骼中包括高密度的氧化钙和磷酸盐。另外,人体还有另外一些必须矿物盐,而食物的多样化可以有效地摄入这些物质。 从现在来看,当时的发现不断地提示我们需要一些营养物质,所以远航的水手在10-20个周的食用固体食物后,一般会发生坏血病,表现为体弱、关节痛、牙齿松动和皮肤上现血斑,并且会突然死亡。但如果船员们能够及时达到岸上,食用新鲜水果和绿色色拉的话,就会很快康复。 而另一种疾病,脚气病则与限制性饮食有关。脚气病首先表现在脚和腿的感觉失去,然后各种各样的躯干水肿、呼吸困难,最后引起心脏衰竭。它通常与大米饮食关联,最早描述在中国和日本的医学著作里,欧洲只在他们的亚洲殖民地才能发现这种疾病。 1803年,Thomas Christie,一个内科医生服役于驻扎在斯里兰卡的英国军队,写道:治疗脚气病需要多样化的营养,虽然给予酸性水果可以治疗坏血病,但却不能治疗脚气病,它应当是与另外一种复杂化合物有关的。这一预见性诊断直到100年后才得以证实。因为随后巴斯德的学说取得巨大成就,人们以为每种疾病都与微生物有关。虽然这期间

有人意识到吃粗米不得脚气病,但科学界和医学界人士均认为这是一种特定致病菌引起的疾病。这种认识最终为艾克曼等人的研究所改变。 克里斯蒂安·艾克曼(Christian Eijkman)出生于荷兰奈凯尔可,是当地学校校长家的第七个孩子。在奖学金的支持下,他学习军医。他于1883年毕业,被安排到当时的荷属东印度群岛服役。但在爪哇岛时,他染上了疟疾,于1885年被迫回到欧洲。回到欧洲后,他先到E. Forster 在阿姆斯特丹的实验室工作。又跑去柏林找著名的微生物学家科赫(Robert Koch)学习微生物学。在柏林,艾克曼在科赫的实验室遇到了由荷兰政府派去的佩克尔哈林(A. C. Pekelharing)和温克勒(C. Winkler),两人即将去荷属东印度群岛研究脚气病(方法是寻找到致脚气病的细菌)。 于是,1886年,艾克曼随两人再次踏上了爪哇岛。他们在一家医院建立了一个专业的实验室,展开了忙碌的工作。脚气病患者起初往往腿部不适,最后可能心脏衰竭直至死亡。脚气病在亚洲地区多见,荷兰本地从未听闻,士兵们都是到印尼以后才患病的。佩克尔哈林希望通过使用科赫法则来找到致病菌,从而对症下药攻克这个病症。经过八个月的工作,他觉得自己已经验证患者血液中有种细菌;分离培养出了这种细菌;把培养物注射给兔子和狗,也观察到了类似脚气病的症状。于是,佩克尔哈林和温克勒带着成果回国,艾克曼在他们的建议下,开始主持实验室工作。同时,艾克曼还成为当地一所医学院校的校长,于是他从军队编制中脱身,全力展开科研工作。

维生素C的故事

《维生素C的故事》说课 一、说教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18课是以爱科学为主题的,《维生素C的故事》是这个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则富有情趣、生动感人的科普故事,文章不仅向读者介绍了维生素C的发现经过,给人以科学知识的教育,而且以生动的情节让人感触颇深。 二、说教学法 合作探究,理解奇迹 课文第二部分重点讲了一次航行中,留置荒岛的船员靠吃野果子出现了起死回生的奇迹,主要以哥伦布的心理变化贯穿始终。教学时可以此为切入口,采用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体会人物心情,理解奇迹的发生。 首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哥伦布心情的句子,对他复杂的心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让学生默读思考,通过“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想象”的方法,试着走进哥伦布的内心,想象当时哥伦布的心里在想些什么。课标指出,中年段的阅读教学应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潜心静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生慧。而这样的自主阅读也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只有每个学生都对文本有了自己的解读,才能在下面的小组合作环节有感可发,有情可抒,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 接着就让学生分组讨论、再集体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的段落语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出遇到怪病时哥伦布既忧心忡忡,进退两难,又茫然无助的复杂心情;体会到哥伦布听了船员的请求后心中既感动,又无可奈何,别无良策;体会到胜利返航时哥伦布悲痛欲绝的沉重心情;体会到奇迹出现时哥伦布惊讶万分又欣喜若狂的激动心情。这样,抓住描写人物心理变化的关键词语合作探究,不仅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弄清了奇迹的由来,可作为课后作业“说说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的经过”复述时的线索。 三、说教学过程 让学生先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说说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也就是维生素C的发现经过。学生通过回忆再次明确文章的脉络。 这一板块是学习课文3-6自然段,我采用读中感悟来达到体会人物心情、理解奇迹的目标。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找出描写哥伦布心情变化的有关词句,接着引导学生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说哥伦布的心情变化。然后细读每一小节,读后交流哥伦布心情变化的原因,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的段落语句。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出遇到怪病时哥伦布既忧心忡忡,进退两难,又茫然无助的复杂心情;体会到哥伦布听了船员的请求后心中既感动,感悟道理。 这一板块也是以读为主,读远航结束时哥伦布的想法和做法,谈体会。让学生体会到哥伦布急于揭开秘密的迫切心情,结合几句名人名言,从中懂得生活中碰到奇怪的事情要善于思考,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问题往往就是新的发现开始。人们就是对哥伦布提出的这个问题经过长期的研究,终于揭开了野果子中的秘密。这一部分我只是简单处理,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从研究成果中你了解了维生素C的哪些知识。 维生素C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3-6自然段,以哥伦布心情变化为线索,讲述维生素C发现的过程,体会心理描写在表达中的作用。 3、了解维生素C的发现过程,懂得发现、创造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和实践。 教学重点:学习3-6自然段,以哥伦布心情变化为线索,讲述维生素C发现的过程,体会心理描写在表达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了解维生素C的发现过程,懂得发现、创造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和实践。 一、情景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8课,齐读课题。 2、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既然是故事,那就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

药物分析简答鉴别题

简答题: 1.药物重金属检查法中,重金属以什么代表?有哪几种显色剂?检查的方法共有哪几种? 答:(1)在药品生产中遇到铅的机会较多,铅在体内易积蓄中毒,检查时以铅为代表。 (2)有H 2S 、硫代乙酰胺、硫化钠 (3)中国药典(2005版)重金属检查法一共载有四法。 第一法 硫代乙酰胺法 第二法 将样品炽灼破坏后检查的方法。 第三法 难溶于酸而能溶于碱性水溶液的药物,用Na 2S 作为显色剂 第四法 微孔滤膜法 2.简述中国药典对药物中氯化物检查法的原理,方法及限量计算公式? 答:(1)原理 Cl - + Ag + AgCl(白色浑浊) (2)方法:利用氯化物在硝酸酸性溶液中与硝酸银试液作用,生成氯化银白色浑浊 液,与一定量的标准氯化钠溶液在相同的条件下的与氯化银浑浊液比较,判断 供试品中氯化物是否超过限量。 (3)计算公式 L = ×100% 3.如何鉴别含有芳环取代基的巴比妥药物? 答:甲醛-硫酸反应生成玫瑰红色产物。 4.如何用化学方法鉴别巴比妥,苯巴比妥,司可巴比妥,异戊巴比妥和含硫巴比妥? 答:CuSO 4,甲醛-硫酸,Br 2,Pb 5.用化学方法区别下列药物:1.盐酸普鲁卡因 2.盐酸丁卡因 3.对乙酰氨基酚 4.肾上腺素 答 :1.盐酸普鲁卡因具芳伯氨基,可发生重氮化-偶合反应,产生橙黄至猩红色沉淀。 2.盐酸丁卡因具有仲胺结构,可与亚硝酸反应,生成乳白色沉淀。 3.对乙酰氨基酚具有酚羟基,可与三氯化铁发生显色反应,呈蓝紫色。 4.肾上腺素与三氯化铁发生显色反应,呈翠绿色,再加氨水即变紫色最后变成 紫红色。 6.在亚硝酸钠滴定法中,一般向供试品溶液中加入适量溴化钾。加入KBr 的目的是什么? 并说明其原理? 答:使重氮化反应速度加快。因为溴化钾与HCl 作用产生溴化氢。溴化氢与亚硝酸作用 生成NOBr 。 C ×V S 稀HNO 3

维生素k神奇八大功效

维生素k神奇八大功效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须的有机物质,也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活性物质。维生素k可以治疗重度高血压、可以治疗功能性痛经、支气管哮喘、顽固性干咳等等。确实是不可多得的维生素类药物。下面和大家一起学习维生素k的相关知识。 维生素K是临床上常用的维生素类药物之一,包括维生素K1、K2、K3、K4,具有止血、解痉的作用,这是其基本用途。近年发现,维生素K在临床上还有一些新的用途。 治疗重度高血压维生素K3每次8毫克,肌肉注射,可降低血压,适用于伴发鼻出血或胆、肾绞痛的高血压患者。原因是维生素K3能镇静、镇痛、扩张血管平滑肌、拮抗去甲状腺素和PGF3等。 功能性痛经维生素K3每次4毫克,肌肉注射;或者是经前3日开始服用维生素K3,一次4毫克,每日3次,服用一周;或者用维生素K3一次8毫克,分别注射于两侧三阴交穴,效果优于肌肉注射。支气管哮喘维生素K3一次12~24毫克,儿童2毫克/千克体重,加入10%的葡萄糖注射液50~100毫升,静脉滴注;或者维生素K3一次8毫克,肺俞穴注射;或是维生素K3一次16毫克,加生理盐水40毫升,超声雾化吸入。维生素K3可以用为喘憋型肺炎的止喘首选药物,并用地塞米松效果较好。或者维生素K3一次4~8毫克、胸腺肽0.5~1.2毫克/千克,加入10%的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静脉滴注。 慢性肝炎维生素K1一次40毫克,加入10%的葡萄糖注射液500

毫升,静脉滴注;或维生素K1一次20毫克,肌肉注射,每日一次,10~14日为一疗程;与维生素E及维生素C联用,疗效更佳。 顽固性干咳维生素K1一次10毫克、扑尔敏20毫克、2%普鲁卡因2毫升混合,天突穴注射,每日1~2次,睡前注射效果较好。 小儿秋季腹泻维生素K3一次1~2毫克/千克,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50~20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两次;或维生素K3一次2毫克/千克、消炎痛5毫克,加生理盐水5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一次,连续使用3日。 毛细支气管炎维生素K3一次1~2毫克,肌肉注射,具有止咳平喘作用;或维生素K3一次1毫克/千克,加生理盐水20毫升,超声雾化吸入,每日2~3次,可以配合皮质激素使用。 胆绞痛、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病维生素K3一次8~12毫克,肌肉注射或穴位注射。维生素K3可以解痉,并可以预防胆固醇性胆结石。

实验7 维生素类药物鉴别、三点校正法测定维生素A含量(学生)

实验7 维生素类药物鉴别、三点校正法测定维生素A 的含量 第一部分 维生素类药物鉴别 一、目的要求: 掌握维生素类药物的鉴别反应的原理及其实验操作。 二、实验原理 (一)、维生素A 的鉴别 原理:结构为含共轭多烯醇或酯结构,维生素A 和氯化锑(III )中存在的亲电试剂氯化高锑(V )作用形成不稳定的蓝色碳正离子。 CH 2 O C O R SbCl 5 CH 2 + CH 2 SbCl 5 ROO _ (二)、维生素B 1的鉴别 原理:维生素B1在碱性溶液中,可被铁氰化钾氧化成硫色素。硫色素溶于正丁醇中,显蓝色荧光。 N N H 3C NH 2CH 2OH 3 NaOH N N H 3C NH 2 CH 2 N C O H CH 3 C SNa CH 2CH 2OH C N N N N CH 3 CH 3 C SNa CH 2CH 2OH C 环合 N N N H N CH 3 S CH 2CH 2OH CH 3 N N N N CH 3 S CH 2CH 2OH CH 3 (O) (三)、维生素C 的鉴别 原理:维生素C 分子中有二烯醇基,具有强还原性,可被硝酸银氧化为去氢抗坏血酸,同时产生黑色银沉淀。

OH CH 2OH H OH O HO O +AgNO 3 OH CH 2OH H O O O O + 2HNO 3 +Ag (四)、维生素E 的鉴别 原理:维生素E (Vitamin E )是一类与生殖功能有关的维生素,化学结构均为苯并二氢吡喃衍生物,结构中有酚羟基,故亦称生育酚。药用的是其醋酸酯结构。维生素E 在硝酸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生育酚,生育酚被硝酸氧化为邻醌结构的生育红而显橙红色。 (五)、维生素D 的鉴别 原理:维生素D (Vitamin D )又叫骨化醇或麦角骨化醇,是一类抗佝偻病维生素的总称,化学结构均为甾醇的衍生物,遇醋酐浓硫酸显色反应。 三、操作步骤 1. 维生素A 1滴→ 溶于10滴氯仿中→ 加三氯化锑饱和氯仿溶液→即显蓝色、逐渐变成紫红色(紫红基本看 不到)。 2. 取维生素B 1约5mg (绿豆大小)→ 溶于2.5mL NaOH 试液中→ 加铁氰化钾试液0.5mL → 正丁醇3mL → 强 力振摇2min ,放置分层→ 醇层即显强烈的蓝色荧光→ 加盐酸试液,荧光即消失→ 加NaOH 试液后,荧光又出现。 3. 取维生素C 溶液5滴→ 加AgNO 3试液0.5mL → 即发生银的黑色沉淀 4. 取维生素E 1滴→ 加无水乙醇10 mL 溶解→ 加硝酸2mL → 摇匀,75℃水浴加热15min → 溶液显橙红色。 5. 取维生素D 1滴→ 加氯仿5mL 溶解→ 加醋酐0.3mL → 加浓硫酸0.1mL → 振摇→ 显黄色→ 渐变为红色→ 迅即变为紫色→ 最后呈绿色。 四、现象记录: 如实记录鉴别实验中的现象 第二部分 三点校正-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A 的含量 一、目的要求: 掌握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A 含量的基本原理与操作。 O CH 3 H 3C CH 3 O CH 3C 16H 33 C H 3C O HNO 3 75℃ [O] O CH 3C 16H 33 CH 3 H 3C O O

维生素类药物

维生素类药物 维生素是人体维持正常代谢和机能所必须的一类低分子化合物。它是人体六大营养要素(糖、脂肪、蛋白质、盐类、维生素和水)之一,大多数必须从食物中获得,仅少数可在人体内合成或由肠道细菌产生。 1. 维生素的分类维生素依据其溶解性能可分为脂溶性及水溶性维生素两类。脂溶性维生素易溶于脂肪和大多数有机溶剂,不溶于水。脂溶性维生素吸收过程复杂,并与脂肪吸收平行。故任何可使脂肪吸收不良的情况(如胆汁酸缺乏、胰腺功能不全、梗阻性黄疸、乳糜泻、热带口炎性腹泻、局限性肠炎)皆可使某种或所有脂溶性维生素缺乏。脂溶性维生素主要储存于肝,而由粪便排出。由于这些维生素代谢极慢,超过剂量,即可产生毒性效应。常用的脂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等。 水溶性维生素易溶于水,大多是辅酶的组成部分,通过辅酶而发挥作用,以维持人体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人体对水溶性维生素的贮量不大,当组织贮存饱和后,多余的维生素可迅速自尿液中排出。常用的水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烟酰胺、维生素b6、维生素c、叶酸、泛酸和维生素b12等。 2. 维生素的剂量 人体每日对维生素的需要量甚微,但如果缺乏,则可引起一类特殊的疾病,称为“维生素缺乏症”。食物是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最好来源,已有充分平衡膳食的健康者,另行补充维生素并无受惠之处。但应用低热量(<1200卡/日)膳食的人,往往不能摄入适量维生素,可能需要补充。现有提纯及合成制品中,有单项成分的,也有以不同成分组合的。用于预防的产品,应与用于治疗目的的制剂区分开来。 非处方药品中维生素与矿物质的服用剂量,应以《中国药典》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颁标准》规定为准。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含量原则上依据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我国人民每日膳食中维生素供给量及每日膳食中微量元素和电解质的安全和适宜的摄入量,也可参考联合国粮食组织(fao)与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营养素供给量标准组方。维生素和矿物质膳食许可量的确定,为医师评价**制剂配方是否合理,提供了权威性的依据。 3. 维生素的治疗性应用 3.1 酒精中毒:嗜酒者的膳食一般甚差,致使有多种维生素缺乏,尤以水溶性维生素,如硫胺、叶酸、吡哆醇、核黄素和维生素c等的匮乏为甚。硫胺缺乏可致内科急症wernicke 氏脑病,需立即应用硫胺进行治疗。发生这种缺乏,一则是由于硫胺摄入不足,二则是由于乙醇干扰了硫胺在胃肠道中的主动转运机制,加之乙醇还可能抑制硫胺在体内转化为其活性形式焦磷酸硫胺。嗜酒者缺乏叶酸,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膳食质量不良、肠肝循环障碍致使叶酸再利用不足,以及乙醇分解产物对叶酸的直接破坏作用等。吡哆醇缺乏是由于其活性同类物的代谢增多。乙醇的主要代谢物乙醛,可与磷酸吡哆醛竞争同一血浆蛋自上的结合部位,致使游离磷酸吡哆醛浓度增高,易为磷酸酶所水解。维生素c和核黄素的缺乏是由于摄入减少和排出增多。

维生素发展史

维生素发展史 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人发现能防治夜盲症的物质,也就是后来的维A。 1600年-医生鼓励以多吃动物肝脏来治夜盲症。 1747年-苏格兰医生林德发现柠檬能治坏血病,也就是后来的维C。 1831年-胡萝卜素被发现。 1905年-甲状腺肿大被碘治愈。 1911年-波兰化学家丰克为维生素命名。 1915年-科学家认为糙皮病是由于缺乏某种维生素而造成的。 1916年-维生素B被分离出来。 1917年-英国医生发现鱼肝油可治愈佝偻病,随后断定这种病是缺乏维D引起的。 1920年-发现人体可将胡萝卜转化为维生素A。 1922年-维E被发现。 1928年-科学家发现维B至少有两种类型。 1933年-维E首次用于治疗。 1948年-大剂量维C用于治疗炎症。 1954年-自由基与人体老化的关系被揭开。 1969年-体内超级抗氧化酶被发现。 1970年-维C被用于治疗感冒。 1993年-哈佛大学发表维生素E与心脏病关系的研究结果。 人类最早认识维生素(维生素C)从200多年前就开始了,最后一种维生素(维生素D)被发现到现在也已经40余年了,但是科学家对维生素的研究从未终止,

特别是在刚刚过去的上个世纪的最后20年里,人们对维生素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非常重要的发现改变了医学界关于维生素的传统观点,更为重要的是,维生素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大众日常保健,维生素与健康的密切关系已经成为学术界和时尚界的共同热点。 像其他备受关注的事物一样,服用维生素保健也引起了巨大争论。这种争论不仅一直持续到今天,并且肯定还会持续下去。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争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学术意义的争论了,而是哲学态度的冲突。面对大量的但仍然是有限的研究,保守主义者认为用维生素保健仍然缺乏证明其有效并且绝对安全的证据,所以反对服用维生素保健;而实用主义者则认为哪怕是或许有效和相对安全就值得一试,所以支持服用维生素保健。显然,现在后者的声音占了上风,一些专家在并不十分严谨的科普书籍中给出了有关服用方法和剂量的建议,大受欢迎,例如已经翻译到国内来的美国艾尔.敏德尔博士(Earl Mindell R.PH.,PH. D.)的系列著作《维生素圣典》、《营养补充品圣典》、《抗衰老圣典》(以上均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等。类似的图书在大众中大行其道,影响着人们的选择。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服用维生素的人越来越多了。 维生素的故事 维生素也称维他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素,它是由波兰的科学家丰克为它命名的,丰克称它为"维持生命的营养素"。人体中如果缺少维生素,就会患各种疾病。因为维生素跟酶类一起参与着肌体的新陈代谢,能使肌体的机能得到有效的调节。那么维生素是怎么被人们发现的呢?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付出了多少代价?维生素的发现有一个漫长的历程。 人类对维生素的认识始于3000多年前。当时古埃及人发现夜盲症可以被一些食物治愈,虽然他们并不清楚食物中什么物质起了医疗作用,这是人类对维生素最朦胧的认识。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远洋船队从南美洲东岸向太平洋进发。三个月后,有的船员牙床破了,有的船员流鼻血,有的船员浑身无力,待船到达目的地时,原来的200多人,活下来的只有35人,人们对此找不出原因。 1734年,在开往格陵兰的海船上,有一个船员得了严重的坏血病,当时这种病无法医治,其他船员只好把他抛弃在一个荒岛上。待他苏醒过来,用野草充饥,几天后他的坏血病竟不治而愈了。 诸如此类的坏血病,曾夺去了几十万英国水手的生命。1747年英国海军军医林德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建议海军和远征船队的船员在远航时要多吃些柠檬,他的意建被采纳,从此未曾发生过坏血病。但那时还不知柠檬中的什么物质对坏血病有抵抗作用。 1912年,波兰科学家丰克,经过千百次的试验,终于从米糠中提取出一种能够治疗脚气病的白色物质。这种物质被丰克称为 "维持生命的营养素",简称Vitamin(维他命),也称维生素。

习题第十六章 维生素类药物的分析【执业药师 药物分析】

一、A 1、维生素B1与铁氰化钾作用,正丁醇层呈强烈蓝色荧光的条件 A、氢氧化钠 B、正丁醇 C、稀盐酸 D、稀醋酸 E、稀硫酸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考查重点是对维生素B1硫色素反应条件的掌握。维生素B1在氢氧化钠试液碱性条件下与铁氰化钾作用产生硫色素,加正丁醇,强力振摇,放置使分层,上面的醇层显强烈的蓝色荧光,加酸使成酸性,荧光即消失;再加碱使成碱性,荧光又重现。 【该题针对“维生素B1”知识点进行考核】 2、维生素B1的含量测定 A、原料药采用非水溶液滴定法,片剂和注射液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 B、原料药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片剂采用非水溶液滴定法 C、原料药采用非水溶液滴定法,片剂采用荧光分析法 D、原料药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片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E、原料药和片剂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维生素B1”知识点进行考核】 3、1ml HClO4滴定液(0.1mol/L)相当于Vit B1的mg数为(Vit B1分子量为337.27) A、16.86mg B、33.73mg C、33.73g D、8.43mg E、67.46mg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每1ml高氯酸滴定液(0.1mol/L)相当于16.86mg的维生素B1 【该题针对“维生素B1”知识点进行考核】 4、维生素B在碱性溶液中,被铁氰化钾氧化成溶于正丁醇显蓝色荧光的物质是 1

A、荧光黄 B、荧光素 C、硫色素 D、硫喷妥 E、醌式结构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维生素B1在碱性溶液中,可被铁氰化钾氧化生成硫色素。硫色素溶解于正丁醇中,显蓝色荧光。 【该题针对“维生素B1”知识点进行考核】 5、维生素B1的硫色素反应是基于 A、维生素B1分子结构中的噻唑杂环 B、分子结构中的嘧啶杂环 C、分子结构中季铵盐 D、Cl-的特性 E、维生素B1的还原性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维生素B1在碱性溶液中,可被铁氰化钾氧化生成硫色素。硫色素溶解于正丁醇中,显蓝色荧光。 【该题针对“维生素B1”知识点进行考核】 6、取某一维生素类药物约5mg,加氢氧化钠试液2.5ml溶解后,加铁氰化钾试液0.5ml与正丁醇5ml,强力振摇2min,放置使分层,上面的醇层显强烈的蓝色荧光。加酸使成酸性,荧光即消失。再加碱使成碱性,荧光又显出。该药物为 A、维生索C B、维生素E C、维生素B1 D、维生素A E、维生素B2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维生素B1在碱性溶液中,可被铁氰化钾氧化生成硫色素。硫色素溶解于正丁醇中,显蓝色荧光。 2

维生素C的神奇作用

维生素C的神奇作用 形成胶原蛋白(collagen)的重要成份,维他命C与蛋白质、钙,共同形成胶原蛋白质,为人体组织细胞、肌肉、血管、牙齿、骨骼以及生长、修补、紧密结合的重要物质。 ·治疗受伤、烧伤、烫伤、牙床出血,加速术后伤口愈合 ·增加免疫力 ·预防感冒及过滤性病毒和细菌的感染 ·预防癌症 ·抗过敏 ·抗坏血病 ·促进钙和铁的吸收 ·有美白效果 ·降低有害的胆固醇及高血压,预防动脉硬化 ·减少静脉中血栓的形成 ·天然的抗氧化剂 ·预防白内障 ·天然的轻泻剂 ·天然的退烧剂 ·抑制炎症 如果你是:

·每天摄取不足三碟蔬菜及两份水果的人。 ·节食或是长期服用药物者。 ·吸烟,喝酒或居住在空气污染地区的人。(均会大量损耗体内的维生素C) ·想增加抗氧化剂,防止老化者。 ·老年人、怀孕或哺乳的妇女。 ·希望皮肤白皙,少生色斑。 维生素C的建议量: ·常抽烟的瘾君子,每根烟会破坏25mg的维生素C,因此每抽10根烟至少应补充250mg的维生素C。 ·手术患者在伤口复原时期,建议每日增加500-1000mg维生素C,以促进胶原蛋白生长,协助伤口愈合。 ·孕妇容易有静脉曲张的情况发生,建议每日增加500-1000mg维生素C,促进胶原蛋白生长以协助血管壁的弹性,预防静脉曲张。·怀孕妇女亦有妊娠纹产生,建议每日增加500-1000mg维生素C,促进胶原蛋白生长以协助皮肤弹性,预防妊娠纹的产生。 ·维他命C在体内储存时间很短,所以要每天适当补充。最普通的日摄取量是500-4000mg。根据权威机构研究,每天摄取1000-10000mg 的维他命C,对于疾病的感染可减少25%,癌症可减少75%。

第十六章 杂环化合物

第十六章 杂环化合物 16.1 命名或写出结构 a. O COOH b. N N N H N OH HO c. N H CH 3 d.N N OH e. N CH 3 f. N COOH g. S SO 3H h. 糠醛 i.噻唑 3-甲基吲哚 8-羟基喹啉2-苯基苯并吡喃j. k. l. 答案: a. 2-呋喃甲酸 b. 2,6-二羟基嘌呤 c. 3-甲基吡咯 d. 5-羟基嘧啶 e.N-甲基吡咯 f.3-吡啶甲酸 2-噻吩磺酸 g. h.O CHO i. S N j. N H CH 3 k. N OH l. O 16.2 下列维生素各属哪一类化合物 a. 维生素A b. 维生素B 1,B 2,B 6,B 12 c. 维生素PP d. 维生素C e. 维生素D f. 维生素K g. 叶酸 答案:a. 维生素A 萜类 b. 维生素B 1,B 2,B 6,B 12 杂环化合物 c. 维生素PP 杂环化合物 d. 维生素C 单糖的衍生物 e. 维生素D 己三烯衍生物 f. 维生素K 醌 g. 叶酸 杂环化合物 16.4 下列化合物哪个可溶于酸,哪个可溶于碱,或既可溶于酸又溶于碱? a. N N CH 3 b. N N N H N NH 2 c. N H d. N CH 3 答案: a. 可溶于酸 b. 既可溶于酸又可溶于碱 c. 既可溶于碱又可溶于酸 e. 可溶于碱 16.5 写出下列化合物的互变平衡体系: a. 腺嘌呤 b. 鸟嘌呤 c. 尿嘧啶 d. 胞嘧啶 e. 胸腺嘧啶 f. 尿酸 答案: 参阅教材P293 . 16.6 核苷与核苷酸的结构有什么区别? (教材P294) 答案: 核苷由核糖或脱氧核糖与嘌呤或嘧啶化合而成,核苷酸则是核苷磷酸酯. 16.8 水粉蕈素是由一种蘑菇中分离出的有毒核苷,其系统命名为9-β-D -呋喃核糖基 嘌呤。写出水粉蕈素的结构式。 答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