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等教育心理学》各章节考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各章节考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各章节考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各章节考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各章节考点

第一章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

名:

1.高等教育心理学(P14)

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个性心理(P3)

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里倾向和心理特点。

辨:

1.高等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高校教师如何教的一门科学。(P14)

这种说法不全面。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包括学与教两方面。

2.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大学生学习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P14)

这种说法不全面。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包括学与教两方面。

3.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没有多大现实意义。(P20)

帮助提高教师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教育教学改革。

4.高校里有些老教师以前从没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同样上得很好,有的还当了教授,可见学不学这门课没多大关系。(P20)

这种说法不正确。有些老教师确实从未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但他们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实践,不断进行总结和摸索,终于成长为优秀教师。而如果学了这门课,就会大大缩短自我摸索的过程,较快地取得教学经验,增强教学能力,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学习相应的理论,将有助于解决怎样教与如何教得更好的问题。简而言之,学习这门课有助于提高高校师资水平,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有助于教师增强角色胜任能力,有助于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5.有些优秀教师虽然没有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但却是一位名符其实的优秀教师。因此,个别青年教师说:不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照样可以当好教师。你对此论有何看法?(P20)

错。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学术水平,只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而掌握有关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则有助于解决怎样教和如何教得更好的问题。高校青年教师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高等教育心理学理论是十分必要。个别青年教师对岗前学习培训认识存在问题,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对广大教师的意义非常大。主要表现在:第一;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高校师资水平;二;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6.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无非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高等教育的目的也不例外。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正确。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发展学生的能力,就可以使学生学会做事;通过行为规范的学习而培养学生的品德,就可以使学生学会做人。

简:

1.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及其对象。(P12)

学科特征: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3、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大学生;4、高等教育心理学要为实现高校的社会职能和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对象: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P12) 是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是反映高等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在校大学生;为高等教育服务。

3.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P4)

(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大学生,是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探索、构建本学科的理论任务;以理论指导教育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素质以及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实践任务。

4.试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P14) 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基础、高等学校的教师、学生心理、大学生学习心理、高等学校的德育心理、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论:

1.结合《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谈谈学习该课程的现实意义。(P20)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对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殊性进行专门研究,以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高等教育心理学对教育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在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师逐渐成为一种专门职业,高校青年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和认识教师职业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职业心理技能,这样才能顺利实现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才能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 (2)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才能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只有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才能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道德品质的形成,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心理的健康和正常发展。②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有关教学措施的心理学依据,从而更主动而科学地驾驭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高等教育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课题的讨论和确定,都需要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参与。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大学教师辩证唯物主义水平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有助于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把教书育人提高到更科学的高度;有利于教师总结工作经验,自觉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第二章高等学校教师心理

名:

1.教师胜任力(P43)

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觉察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自我评估等特征。

*2.教育机智(P41)

是教师的胜任力的一种,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做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3教学反思(P34)

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4.自我效能感(P31)

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部分。

5.教师期望效应(P30) 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指当随机告知教师哪些学生预测未来发展很好之后,会使得教师接受了“权威谎言的暗示”,对这些学生的态度发生变化,产生了偏爱心理和情感,从而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并促进了预期期望效果的达成。

6.教学监控能力(P37)

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7.教师角色(P25)

传道授业解惑,既是社会角色,又是这一角色的承担者。教师主要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8.教学风格(P28)

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9.教学效能感(P31)

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辨:

1.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对高等学校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当代教师不仅要有广博深厚的知识和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还要有符合教育教学工作的高能力和素质。(P31)

正确。现代社会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教师的能力素质主要有教学效能感、教学反思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及教育机智等。教师专业素质包括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学反思(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互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育机智(教师胜任力的一种,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做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教师胜任力(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察觉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自我评估等特征)。

2.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区别就在于专家教师掌握更多的知识。(P45)

错。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1.课时计划的差异;2.课堂过程的差异(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吸引学生注意力;教材的呈现;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的检查;教学策略的运用);3.课后评价的差异。专家教师的特征:1.有效运用组织化的专门知识;2.高效率解决教学领域内问题;3.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学教师只要努力扮演好教学者的角色就已足够。(P24)错。由于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以及教师这一职业行为的艰巨性、复杂性、专业性,教师应成为一个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角色丛。除了教学者的角色外,还应包括朋友、管理员角色;心理辅导人员角色;榜样模范公民角色;学生灵魂塑造者角色;教育科学研究者角色等。

简:

1.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P51)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微型教学(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

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3.教学决策训练;4.教师通过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

2. 简述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和作用。(P31)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影响和作用:1.对教师行为的影响(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2.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教师通过外部行为表现影响学生,呈正相关);3.教学效能感的作用机制(环境+自身 教学效能感 教师行为 学生自我效能 学习能力与成绩)。

3.简述教学反思的过程。(P35)

1)具体经验阶段;2)观察分析阶段;3)重新概括阶段;4)积极验证阶段

4.简述如何理解现代教育条件下教师角色的作用?(P27)

1)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2)教师教学风格…;3)教师人格特征…;4)教师期望…. 5)教师的举止言行对学生的影响。

具体:(1)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教师领导方式对班集体的社会风气有决定性的影响,对课堂教学气氛、学生的社会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个性发展以及师生关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具有学生中心教学风格的教师,强调学生的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强调让学生自己参与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评议学习效果,自己则是一个不直接出面的领导者。具有教师中心教学风格的教师则是直接出面指导学生。(3)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期待、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告诉人们,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都应寄予合理的期望和要求,给他们以公正和足够的支持与鼓励。(4)教师的举止言谈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条是有声的言教,另一条是无声的身教。这种影响是全面的,是以全部行为和整个个性来影响学生的。“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

5.联系实际分析说明教学效能感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P31)

(1)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2)教学效能感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6.简述教育机智的表现方式。(P42)

1)善于因势利导;2)善于随机应变;3)善于对症下药;4)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7.简述教师角色的影响和作用。(P27) 同上答:1.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民主型、放任型、专制型);2.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讲演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以学生集体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3.教师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影响(热情和同情、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4.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皮格马利翁效应);5.教师举止言行对学生的影响。

8. 简述专家教师的特点(P49)

1.有效运用组织化的专门知识;

2.高效率解决教学领域内问题(因为专家教师善于利用认知资源、善于监控自己的认知执行过程、善于将“节约”的认知资源再投入到更高水平的超出非专家的能力范围的认知活动);

3.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9.请列举出几种常见的教学反思方法。(P36) 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行动研究。

10.试述皮革马利翁效应的内容及其对教育的启示。(P29)

教师对学生期望、期待、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1968年,美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吉布森做了一个著名实验:对班级学生进行所谓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随机告诉教师某些儿童将来大有发展前途,八个月后这些学生成绩进步了,教师也给出了好的品行评语。这是由于教师接受了权威谎言的暗示,对这些预言学生态度发生变

化,产生了偏爱心理。借用希腊神话皮格马利翁所命名的这一效应,又叫教师期望效应,说明积极的期望能引导积极的方向,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促使学生向期望方向发展。应用这一理论,教师应对学生表现出期望和鼓励,对学生产生积极促进的好的影响。

11.简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教师胜任力。(P31、43)

效能感指自己进行某种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自己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教师的胜任力就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觉察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自我评估等特征。

12.简述教师胜任力及其结构。(P43)

教师胜任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觉察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自我评估等特征。

胜任力由胜任特征构成,分位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与动机等六个层次。教师的胜任力特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或能力(知觉或信息收集技能、决策技能、执行或实施技能)、专业态度或价值观。

10.简述教育机智及其影响因素(P41)

教育机制是教师的胜任力的一种,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做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影响因素:1)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2)意志的自制力和果断性;3)浓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

论:

1. 根据教学实践,谈谈教师角色的影响和作用。(P27)

(1)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教师领导方式对班集体的社会风气有决定性的影响,对课堂教学气氛、学生的社会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个性发展以及师生关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具有学生中心教学风格的教师,强调学生的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强调让学生自己参与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评议学习效果,自己则是一个不直接出面的领导者。具有教师中心教学风格的教师则是直接出面指导学生。

(3)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期待、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告诉人们,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都应寄予合理的期望和要求,给他们以公正和足够的支持与鼓励。(4)教师的举止言谈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条是有声的言教,另一条是无声的身教。这种影响是全面的,是以全部行为和整个个性来影响学生的。“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

2. 联系实际分析说明教学效能感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P31)

(1)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2)教学效能感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3.请列举出几种常见的教学反思方法,并谈谈如何养成良好地教学反思习惯。(P36) 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行动研究。

(1)重视课中反思,积极调控教学:反思并调控教学的进度和步骤以及学生的注意力;(2)写好反思记录,加强经验积累,反思内容应客观实用,贵在及时与坚持;(3)潜心研究学生,

尝试调整反思;(4)认真参加听课,注意扬长避短。

4.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有什么差别,如何尽快完成由新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

的转变。(P45、51)

1.有效运用组织化的专门知识;

2.高效率解决教学领域内问题(因为专家教师善于利用认知资源、善于监控自己的认知执行过程、善于将“节约”的认知资源再投入到更高水平的超出非专家的能力范围的认知活动);

3.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5.老一辈教育学者吕型伟曾说过“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请结合高等教育心理学关于教师角色分类的划分,谈谈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P25)

教师角色的分类:1.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角色;2.父母形象角色、朋友角色、管理员角色;3.青少年团体工作者、公共关系人员、心理辅导人员等社会活动家角色;4.榜样、模范公民角色;5.学生灵魂塑造者角色;6.教育科学研究者角色。

角色:个人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乔治·米德(G.H.Mead)1934年,首创运用角色概念来说明个体在舞台上的行为。角色期待:社会用各类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要求每个社会成员。角色丛: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扮演多种角色,集许多角色于一身。

一、高校教师的角色分析 1. 高校教师角色(1)教师角色:麦克因泰的分类:①组织者②交流者③激发者④管理者⑤革新者⑥咨询者⑦伦理者⑧职业角色⑨政治角色⑩法律角色索里和特尔福德的分类:①家长的代理人②知识的传授者③团体的领导④模范公民⑤心理咨询和治疗专家⑥学生的朋友和知己⑦侦探和纪律执行者⑧替罪羊⑨知识的建设者⑩社区活动的组织者⑾普通公民

高校教师冲突:角色冲突是指各种角色规范的不一致,会导致当事人无所适从。角色冲突和角色超载是高校教师职业角色压力形成的原因。①角色内冲突:a. 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同执法者的身份冲突;b. 知识的传授者同学生自主学习的矛盾;c. 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同团体的领导、侦探和纪律执行者的矛盾;d. 教师的肯定者角色同替罪羊角色的矛盾。②教师的角色间冲突:a. 模范公民同普通公民的冲突;b. 模范公民同教师实际地位平庸的矛盾;c. 知识传授者同知识建设者的矛盾;d. 教师角色和家庭角色间的矛盾。

高校教师的角色期待:①教学活动的设计者;②大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③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④教学的反思者与研究者;⑤平等中的首席;⑥科学家或思想家;⑦终身学习者;⑧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高校教师角色压力:(1)高校教师的角色冲突:不同群体对高校教师的期待不同;高校教师对角色行为的理解与他人期待不一致;教学与科研的平衡问题;(2)高校教师的角色超载:高校教师因为缺少时间、精力、或资源,无力实现角色要求,称为角色超载。 a. 时代发展对教师要求提高,使教师角色组合中的角色数量和角色的工作内容增加; b. 班级人数膨胀、高等教育行政化等都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荷,使教师疲惫不堪。(3)高校教师的角色冲突:a. 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教育者”与“服务者”的冲突;b. 在教师与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关系上,表现为“被服务者”与“被管理者”的冲突;c. 在教师与社会的关系上,体现为“引领者”与“被动适应者”的冲突;d. 在职业理想方面,存在着“志业”与“谋生”的冲突。

高校教师角色冲突的调适:a. 教师调整职业的角色认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管理部门也要澄清对教师角色的定位;b. 以服务者心态塑造教育者形象;c. 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师自身的发展树立教师的新型权威;d. 尊重配合行政工作,主动适应社会关系,引领社会文化。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的形成:认知阶段、认同阶段、信念形成阶段。

第三章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名:

心理发展(P54)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获得新结构或引起心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简:

1.简述大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P64)

1)大学生情绪情感的两极性。情绪情感的两极性是指情绪与情感不论从哪个角度来分析,都存在两个对立的方面,其基本表现形式有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紧张与松弛、强与弱等。在一定条件下,相反两极的情感可以互相转化。(2)大学生情绪的稳定性和波动性(3)大学生情绪的丰富性和复杂性(4)大学生情绪的阶段性和层次性。不同年级阶段大学生情绪的特点,不同层次大学生情绪的特点(5)爱情逐步成为情感体验的重要方面。爱情是人的一种高尚的情感,是异性友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一种特殊情感,诚挚的爱情可以塑造和谐完善的人格。

(6)大学生高级情感日趋成熟稳定。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获得了高度的发展,日趋成熟、稳定,并逐渐成为个性特征的一部分。

2.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P62)

1.理论型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

2.创造性思维有了明显发展;

3.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进一步增强;

4.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显著提高。

3. 简述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P58)

1.大学生心理的闭锁性与交往需要的矛盾;

2.大学生求知欲与识别力之间的矛盾;

3.大学生渴望独立与仍然依赖的矛盾;

4.大学生情绪与理智的矛盾;

5.大学生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

6.大学生性生理与性心理的矛盾。

4.大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P69)

(一)自觉性普遍有所提高,但还存在惰性;(二)理智成分大大增强,但自制力仍显得薄弱;(三)有勇敢精神,但毅力相对不足;(四)独立性明显提高,但同时伴有依赖性;(五)果断性显著增强,但带有冲动性

论:

1. 试述大学新生军训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作用。(P69)

大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1.自觉性普遍有所提高,但还存在惰性;2.理智成分大大增强,但自制力仍显得薄弱;3.有勇敢精神,但毅力相对不足;4.独立性明显提高,但同时伴有依赖性;5.果断性显著增强,但带有冲动性。

*2.结合实际,论述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P58)

1.大学生心理的闭锁性与交往需要的矛盾;

2.大学生求知欲与识别力之间的矛盾;

3.大学生渴望独立与仍然依赖的矛盾;

4.大学生情绪与理智的矛盾;

5.大学生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

6.大学生性生理与性心理的矛盾。

第四章大学生学习心理概述

名:

*1.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P95)

指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不直接呈现,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而获得。就

是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2.学习(P74)

人类和动物共有的心理现象。学习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学生的学习是狭义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人类的学习是广义的学习,是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简:

1. 简述大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P85)

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2.简述大学生学习特点与学习的作用。(P84、76)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独特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①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②大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学习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学习史。只有通过学习,人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学习的作用也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获取知识,即通过一定形式合一定时间的学习活动,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学到手,把前人积累的经验逐步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使人从“自然人”转变成为“社会人”,成为有知识的人。(2)发展智能,学习活动的过程使思维得到发展,而且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也相应得到发展。(3)提高素质,学习在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简述学习的作用。(P75)

(1)获取知识,即通过一定形式合一定时间的学习活动,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学到手,把前人积累的经验逐步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使人从“自然人”转变成为“社会人”,成为有知识的人。(2)发展智能,学习活动的过程使思维得到发展,而且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也相应得到发展。(3)提高素质,学习在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大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特点。(P84)

①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②大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论:

1.学习的建构主义理论(P82)

1、知识是个体对现实世界建构的结果,学习活动是个体创造性的理解过程;

2、学习是个体“顺应”过程,即认知结构不断变革或重组,顺应是主体主动的建构活动;

3、学习的结果是网络结构知识。

2.学习的人本理论。(P82)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是“自我实现”论;

2、以潜能的实现来说明学习的机制,学习就是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最佳的境界;

3、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都能自己

指导自己,有自我实现的潜能,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

3.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谈谈如何引导大学生新生尽快完成中学与大学学习方

式的转变。(P84)

①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②大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4.根据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理论关于知识同化的三种模式,在你熟悉的学科领域,进行教学设计。要求:具体说明在每种模式中,新学习的知识是什么,已有知识

是什么。(P81、111)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1)认为学习可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或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2)接受学习既可以是有意义的,也可以是机械的,发现学习也如此;(3)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新观念与原有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联系的过程。(3)有意义学习必备的三个条件:①学习材料必须具备逻辑意义;②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奥苏贝尔的学习迁移理论之同化说的三种形式:1.下位同化迁移;2.上位同化迁移;3.并列同化迁移。

第五章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激发

名:

1.归因(P97)个人会将其成败原因归结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而个人对其成败原因的归结广泛地影响着后来行为的动机。

*2.动机与学习动机(P87、89) 动机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学习动机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之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3. 强化(P96)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强化是形成和巩固行为的重要条件。人们为什么具有某种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这种行为和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牢固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

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P101)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多德森研究发现,动机的激活水平和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呈现倒U型的函数关系:激活水平太低,影响行为效率;激活水平太高,行为发生紊乱,同样缺乏行为效率;而激活水平适当时,其行为效率高。

辨:

1.为获得高分、赞赏、奖励、避免受罚而努力学习是由学习的间接动机引起的。(P92) 错。为获得高分、赞赏、奖励、避免受罚而努力学习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性学习动机。这种动机是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与学习动机直接相关的。这种动机往往稳定性较差,易受环境变化影响。

2.既然学习需要动机的作用,那么是不是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就会越好?为什么?(P101) 错。学习活动必须有动机推动,一般而言,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如果过高反而会适得其反,降低学习效果。根据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应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而不是动机水平越高越好。

3.外部学习动机比内部学习动机更有效。(P92)

片面。内部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内在学习需要所引发的学习动机,如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等。内部学习动机会使得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外部学习动机是指由于奖惩等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学习动机。例如,奖学金、三好学生称号等。由外部学习动机支配的学生,可能也能取得一定的良好的学习效果,但是,由于学习的动力在于外部,学习的动力往往不能持久,遇到挫折可能气馁。在大学生学习活动中,两类学习动机可以相互转化。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既要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健康、强烈、持久的内部学习动机,同时也要重视外部学习动机的重大作用,积极创设和利用外部学习动机。同时,应当有意识地促进外部学习动机向内部学习动机转化,使之有力地促进大学生努力学习和进取。

*4.要引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最有效的还是靠高额奖学金、评优、推荐直升研究生等外部刺激。(P92) 片面。题中所列的均属于外部动机,它们对大学生的学习确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可能只对少数较为优秀的学生有较大作用,多数普通学生难以实现这些目标。而且外部动机往往不能持久,遇到挫折就可能气馁。所以教学中不能忽视内部动机的重要性,如大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对学科的热爱等,这些动机更为持久,也不易受外界因素干扰。

5.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这句话有道理吗?(P87) 错。除了一些本能的无条件反射行为外,人的行为都是由动机所推动的,是人的行为的直接动力。而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6.在对学习结果进行归因时,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P97)

不完全正确。主观努力属于内部原因。对于优生而言,把在学习上的成功归因于个人努力这种可控因素,那么他对将来的学习会充满信心,并会加倍努力学习。但若把成功归因于高能力或运气这样的不可控制因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是得不到提高的。所以对于优生而言,得到好的学习结果归因于主观努力是有利的;但是,对于差生而言,若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则会有内疚或罪恶之感,这对行为动机起削弱作用。如果只是有内疚感但不至于丧失信心,则对以后的学习可能还有促进作用。但是若长此以往,甚至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低下这种不可控制因素,则会丧失信心、冷漠、听任失败,则会出现“习得性无助”现象,认为失败无法避免。所以对于差生而言,将学习结果归因于主观努力不足不一定有利。

简:

1.简述学习动机的功能和结构。(P89)

激活、指向和强化的功能。结构:学习需要与诱因、学习期待。

2.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有哪些?(P93)

(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2)学习动机的复杂性(3)学习动机的间接性(4)学习动机的社会性(5)学习动机的职业性。

论:

*1.结合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谈谈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P99)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刺激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和内部动力。大学生学习动机特点:多元性,复杂性,间接性,社会性,职业性。学生的行为要受到动机的支配,动机的激发是指通过某些刺激使人发奋起来。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起源于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

大学生学习动机起源于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是社会和教育对大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是大学生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和未得到满足的学习需求形成的内心紧张的心理状态。学习动机驱使大学生采取学习活动来满足学习需求,以解除或减轻其紧张程度,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把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之成为实际而持续地推动其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朝着成才的目标前进。这就是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以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对大学生学习动机激发中,大学生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是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起点,也是引起(激发)大学生学习积极努力行为的关键和最根本的动力。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熟悉教材内容,掌握教材内容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

2.增强学习材料的科学性与趣味性。学习材料的内容要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因为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以及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时,可以激起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同时,通过反馈的作用又可以及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改正,并激发起上进心。4.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强化,从而巩固和发展正确的学习动机。一般来说,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对自信心差的学生更应多一些鼓励与表扬,对过于自信的学生,则应更多地提出要求,在表扬的同时还应指也其不足之处。

5.组织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成功感。竞赛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由于相互比较、竞争而激发自己的内在潜力与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适当组织学习竞赛,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必要的,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大学生内在的潜力与能力获得有益的开发。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因为归因努力,可以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学习,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使差生不至于过分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7.科学设计任务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研究发现,最佳的动机激发水平与任务难度有关:任务越容易,动机激发的水平较高;任务越困难,动机激发的水平越低;而任务难度中等时,动机激发水平适当。根据耶克斯—多德逊定律,科学设计大学生学习任务难度,适当控制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活水平,从而实现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取得优良成绩目的。总之,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只要教师有效地利用其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就有可能学得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

第六章大学生的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名:

1.学习迁移(P103) 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学习迁移的本质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它不仅存在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之中,而且还存在于认知策略和态度品德的学习之中。

辨:

*1.“学会了骑自行车,有助于学骑摩托车”,这话有道理吗?(P103) 有道理。人在学习活动

中存在相互影响的现象,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学习迁移,即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骑自行车与骑摩托车之间存在相同因素,因此在掌握了骑自行车的技术后,再学习骑摩托车就发生了迁移,学习就变得容易了。

4. 教育工作中的“是为了不教”。(教育工作中的“教是为了不教”的说法有道理吗?)(P108) 对。教育工作中教会学生是为了培养学生进行学习迁移(在一中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自我领悟其他的知识并且加以运用,意即“不教”。意义:1、实践意义(1)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迁移可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也会对毕业后的工作产生影响,做到学以致用。(2)对教师来说,学习迁移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2、理论意义:学习迁移问题是整个学习和教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和突破口中,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对整个学习规律的揭示,有助于推动整个学习和教学理论研究的发展。

简:

*1.简述影响学习迁移因素有哪些?(P113)

客观因素(存在相同成分的学习内容、较高概括程度的已有知识);2.主体因素(学习者的技能和策略掌握水平、学习者的迁移心向)

*2学习迁移的条件有哪些?(P113)

客观因素(存在相同成分的学习内容、较高概括程度的已有知识);2.主体因素(学习者的技能和策略掌握水平、学习者的迁移心向)

3.简述如何促进大学生学习迁移。(P113)

1.安排教材,科学确定教学目标;

2.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不能只讲学生手中的教材内容);

3.指导学生合理编码,科学组织知识;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创设利于迁移的学习情境;

5.进行有效的对比学习,促进迁移的发生;

6.运用教学方法促进迁移,引导大学生学会学习;

7.帮助学生建构迁移心向,利用学习策略促进迁移;

8.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促进迁移。

4.简述研究学习迁移的实践意义。(P107)

1、实践意义(1)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迁移可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也会对毕业后的工作产生影响,做到学以致用。(2)对教师来说,学习迁移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2、理论意义:学习迁移问题是整个学习和教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和突破口中,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对整个学习规律的揭示,有助于推动整个学习和教学理论研究的发展。

论:1.结合所教学科,谈一谈如何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产生。(P113)

*2.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那些?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P113)

一、大学生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

有效学习迁移的发生需要具备许多条件,这些条件既有外在环境因素,也有内在心理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条件因素有: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认知技能与策略以及心理定势的作用等。

1.存在相同成分的学习内容。两种学习内容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相同点是实现迁移的必要条件。通过运用学习内容中存在的相同成分促进学习迁移一般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学习内容之中具有共同的结构成分,就会产生正迁移;结构成分不同则不能促进正迁移,甚至会产生负迁移。所以,想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的形成,必须使学习的内容之中存在相同的结构性成分。

2.较高概括程度的已有知识。已有知识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或结构性是学习迁移产生的最重

要条件。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越基本、越概括,对新学习、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泛,也就越能产生广泛的迁移。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则越容易产生较多的正迁移。

3.一定的技能和策略。学习迁移是通过复杂的认知活动实现的。在迁移过程中,长时记忆中储存的已有知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习者已有技能和策略的掌握水平必然要影响到迁移的实现。大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技能和策略,以促进学习迁移的实现。

4.心向或定势。心向也称定势,是指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对于学习迁移既有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起阻碍作用。当后面的任务是前面任务的同类课题或它的特例时,心向能对后来课题的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当新的学习任务与先前任务不是同类或者需要灵活变通的相似任务时,心向就可能干扰新的学习,对学习迁移起阻碍作用。

二、如何促进学习迁移的产生:

1.根据迁移产生的心理机制促进学习迁移

在实际教学中,要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迁移,教师必须按照迁移产生的规律来确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选用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就是要依据迁移产生的心理机制来组织教学活动。

1)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信息编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考虑如何让学生进行合理的信息编码,要运用有利于学生以后能够更加灵活地提取信息的方法来传授知识、组织教学。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要引导学生将新知识和已经掌握的知识以及生活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新知识能够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之中。

2)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科学的组织。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组织和安排。课堂教学在遵循教学方案的前提下,要按照知识本身的内存逻辑顺序依次展开,既要有教学的灵活性,又要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切忌把零零散散、支离破碎的知识教给学生。3)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辨别。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既要引导学生认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更要帮助学生弄清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既引导学生掌握一般的原理,也要指导学生明确每个知识点的意义、特点和归属,认清其类别,确定其使用范围,使学生装能够把知识的概括和知识的分类有机地结合起来。

4)帮助学生建构迁移的心向。心向使人们倾向于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这种倾向性本身就是一种活动经验。这种经验对学习和解决问题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利用心向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养成对问题认真分析的态度,根据问题的特点采取灵活的解决方法,防止心向对学生的干扰。

2.根据迁移的形成条件促进学习迁移

1)科学确定教学目标。首先,确定教学目标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其次,确定教学目标要遵循序列性原则;此外,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明确而具体。

2)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根据学习迁移规律的要求,应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精选教学内容,必须注意用科学研究的新成就代替过时的材料,不断充实新的内容,特别要将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吸收到大学教材之中,使之符合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水平。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学内容为学习迁移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但有了教学内容不一定就能够产生迁移;同样的学习材料,不同的教师支教迁移的效果往往大相径庭。所以在确定教学内容后,要想使一定的教学内容产生有效的学习迁移。教师就必须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一是设计学科的宏观教学程序:要把本学科中那些具有最大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道德规范的学习放在首位。二是设计微观的教学程序:根据

概念生成和规则习得的原理安排教学过程。

4)恰当运用教学方法。要依照学习迁移的规律选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应运用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引导大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自己在事实材料中发现规则,概括总结出基本原理。这样,可以使大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的基本原理,培养和提高其概括能力。充分利用原理或规则的迁移,这是迁移训练的最有效方法。

5)引导大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可以明显地提高学习迁移的效果。

第七章大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学习策略的学习

名:

*1.学习策略(P147) 加工信息的方法与技能,是学习者为影响其如何加工信息所使用的各种行为,这些行为包括画线、概述、复述等方法的使用;是具体的学习过程和步骤,能够增进知识的获得和储存,以及信息利用的一系列过程或步骤,是一系列学习活动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学习事件;是学习认知的调控技能,是学习者习得的、用于改善自己在某一学习任务上得表现,并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的一组或多组方法、技巧或程序。

2.认知策略(P150)

辨:

1.一般说来,复习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的效果越好;反之,则遗忘发生越快。由此,我们认为复习的次数越多,复习的效果就越好。你对此论有何看法?提示:关于复习次数,过度复习记忆效果好,但复习次数再增加,效果已经饱和,而且浪费时间。

简:

1. 技能学习的条件。(P142)

1.动作技能的学习条件(内部条件:“执行性子程序”,外部条件:提供有关子程序的知识、正确演示执行过程、创设练习情境);

2.智慧技能的学习条件(辨别->概念->规则->问题解决)

2.简述知识的结构。(P120)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3.学习策略的特点与要素有哪些?(P149、148)

(1)特点: ①学习策略的主动性特征,贯穿于学习策略实质性的东西实际上是它的主动性。②学习策略的艺术性特征,所谓“策略是指根据形势的发展而制定的行动计划和斗争方式。③学习策略的对策性特征,学习策略总是在学习者面对具体的任务时为解决具体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方式,它具有非常明确的母的,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④学习策略的有效性特征,学习具有目的性,为达到学习目的,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能够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

(2)要素: ①认知能力与学习方式,认知能力主要指一般的认知水平及发展状态,如观察、记忆、思维等品质方面的特征;也指一些具体的技能技巧,如读、写、算的技巧,组织、表达,操作、创作方面能力等。学习方式主要由一般的学习方法组成。②认知策略与学习技巧,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组成成分。学习技巧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一系列用于提高学习效率,监控学习进程的方法。③元认知技能与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可以通过自我报告和回答一系列关于思维过程的问题而逐步形成,直至养成自我评价习惯。当学生认识到不同学科的学习活动的相似性时,他们就开始学习策略迁移到新的学习情境了。

论:

*1.如何指导大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P143)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信息的注意是学习的前提,所以在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学会使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成功的教学情境应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

(二)引导学生建构意义知识学习的关键在于构建命题的意义,而意义建构的实质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适当的解释。所以,教师讲课时要让学生顺利激活和合理利用旧知识,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随时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来理解新知识。

(三)促进学生应用知识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根据任务情境需要顺利提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一是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建立通往新知识的途径和通道,使学生具有更多提取新知识的线索。二是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具体语言形式来表达同一个命题。三是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

2.教学中如何训练大学生的思维策略。(P155)

3.教材直观有哪几种?谈谈在实际教学中他们的优缺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直观教学的类型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实物直观: 观即通过直接感知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观察各种实物标本、演示各种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等都属于实物直观。实物直观的优点是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所得到的感性知识与实际事物间的联系比较密切,因此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生活中能很快地发挥作用。其缺点是由于实物直观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联系在一切,并且由于受时空与感官特性的限制,许多事物的特征与联系难以在实物直观中直接被觉察。因此它不是唯一的直观方式,还必须有其他种类的直观。

模象直观: 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拟性形象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察和演示等。其优点是可以人为地排除一些无关因素,突出本质要素;并且可以根据观察需要,通过大小变化、动静结合、虚实互换、色彩对比等方式扩大直观范围,不受实物直观的局限,提高直观效果,扩大直观范围。因此它已成为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是现代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模象只是事物的模拟形象,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因此要使通过模象直观获得的知识能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发挥更好的定向作用,一方面应注意将模象与学生熟悉的事物相比较,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使模:象直观与实物直观结合进行。

言语直观: 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言语直观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使用;同时也能运用语调和生动形象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的想像。但是,言语直观所引起的表象,往往不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鲜明、完整、稳定。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配合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第八章大学生的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

名:

*1.创造力(P188) 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2. 创造性思维(P200)

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包括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又离不开创造性的想象。

或: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包括1.发散思维法2.类比思维法3.逆向思维法4.转换思维法5.直觉思维法。

3.定势(P182)是人心理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4.问题解决(P172)是指一定的情景引起,个体按照一定的目标,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辨:

1. 我国学生与欧美学生相比,在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方面明显不足,这与缺乏创造的环境有很大关系。(P197) 答:对。与欧美等国相比,我国学校教育对学生管理得过紧、束缚得过严、包办代替得过多。主要表现在:必修课太多、课时安排过满、理论知识繁难偏旧、考试内容死板、考试形式单一等多方面。

因此,当务之急是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适宜他们创造力发挥的环境。

2. 鲁班从茅草割破手而发明锯是情绪和动机状态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P184)

答:错。是原型启发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由于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相似之处,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创造性解决问题具有很大作用。

3. 创造能力表现在意义重大的创造活动中,是少数天才人物的专利。(P195)

答:错。智商是影响创造力的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因素。高创造力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力。但也不一定非要是天才才有创造力。创造力还受到其他认知因素,诸如领域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影响,以及人格因素的影响。某些人格因素对创造力的形成尤其有很大影响: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创造兴趣;勇敢而独立的个性和批判精神;积极的心理承受力和开放的心胸。

4. “为创造而教”,应该成为高等学校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你对此论有何看法?(P196) 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时代变化。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是创新。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近二三十年来,培养学生创造力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趋势,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把青少年创造力培养作为一个基本的教育目标。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政府也把培养青少年创造力和创造精神提到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

简:

*1.简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P180)

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教师课堂中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学校情境中常见的问题形式,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也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

2.情绪与动机。在一定的限度内,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情绪对问题解决也有一定影响,紧张、惶恐、压抑等消极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3.对问题情境的知觉。问题情境是指问题解决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客观情境或刺激模式,通常称为问题条件。当问题的呈现方式越符合人们的经验或知觉的习惯,人们就越易于知觉问

题情境,问题的解决也就越容易。

4.定势。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定势是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度解决同类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习惯性的反应,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沿用习惯程度支解决问题。它使人按照某种较为固定的方式支解决问题,影响问题解决时的倾向性。

5.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体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否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情境的需要,常常在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6.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原型之所以具有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相似之处,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2.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途径与方法有哪些?(P196)

(1)创设促进大学生进行创造的良好环境(2)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动机(3)塑造大学生创造人格(4)训练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

*3.简述创造力的影响因素。(P194)

创造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两大类:

(1)认知因素①智商。高智商可能创造力,反之低智商一定没有创造力。②领域知识。创造力一般都要有一定的领域知识作为背景。③策略性知识。

(2)人格因素①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创造兴趣。②勇敢而独立的个性和批判精神。③积极的心理承受力和开放的心胸。以上都是有助于创造力的发挥。

4.解决问题的一般认知过程有哪些?(P178)

英心理学家华莱士提出四阶段:准备收集信息阶段——由刺激情境发现问题及寻求解题线索;深思酝酿状态——因问题复杂程度不同而经过一般或长短的反复酝酿时间;灵感或启迪——即问题解决方案的突然出现;验证——用实践来检验所提出的方法。

综合归纳四阶段:1.理解和表征问题;2.寻求解答的方案;

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

4.对结果进行检验。

5.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的作用。(P182)

不全面。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如果是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解决类似问题,定势具有积极作用,可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但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定势就可能是一种束缚,使得思维受到旧框架的限制而缺乏变通性和灵活性。

6.简述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P200)

1.发散思维法;

2.类比思维法;

3.逆向思维法;

4.转换思维法;

5.直觉思维法(进行跳跃性思维训练、进行灵感性思维训练、进行整合性思维的训练、进行猜测性思维训练)。

论:

*1.创造性的实质是什么?试论述在大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P188、200) 答:(1)创造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发现”。《现代汉语词典》对创造的解释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作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创造力就是一种创造的能力,也有学者称之为创造性思维能力。其具有以下几种属性:①创造能力是由个人产品决定的;②创造能力是一种心理过程;③创造能力是由测验和评价结果决定的;④创造能力与人格特质有关,决定于某种人格特征与动机特性。其含义有:①指“想出别人想不出的观念”的能力即独创力,并把独创力视为一种产品或任何创造的结果;②忽视所谓的质,而把产品的数量看得比创意更为重要;③强调思维运作得状态比实际产品更为重要;④认为创造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有关,

面对问题能够寻求解决得方法,就如创造性思维得头脑有了品质证明一样。其构成主要包括:敏锐力、发散力、变通力、独创力和精致力。(2)心理学有关创造力培养得研究,基本上是探讨如何通过“创造得引导者”——教师运用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的环境,激发创造者的创造欲概括起来可以包括以下几个环节:①创设促进大学生进行创造的良好环境。②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动机。第一,要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第二,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做到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展开探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改变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创新。③塑造大学生的创造人格。第一,保护学生的创造欲;第二,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幻想;第三,消除学生对错误的畏惧心理;第四,鼓励学生与有高创造力的人接触。④训练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主要训练以下几种方法:发散思维法、类比思维法、逆向思维法、转换思维法和直觉思维法,其中自觉思维法的训练途径和方法主要有进行跳跃性思维训练,灵感性思维训练,整合性思维训练和猜测性思维训练。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P196)

1、创设促进大学生进行创造的良好环境

首先,改革人才评价的标准和方式方法;其次,课程设置上要为学生留下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第三,教学内容要体现基础性和开放性的统一。

2、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动机(1)要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3、塑造大学生的创造人格(1)保护学生的创造欲;(2)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幻想;(3)消除学生对错误的畏惧心理;(4)鼓励学生与有高创造力的人接触。

4、训练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1)发散思维法(2)类比思维法(3)逆向思维法(4)转换思维法(5)直觉思维法

3.爱因斯坦说:“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晚年时曾说:“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的新的远景。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还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

请从创造者人格因素层面对上述内容进行分析,并谈谈如何塑造大学生的创造人格。(P195) (1)创设促进大学生进行创造的良好环境(2)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动机(3)塑造大学生创造人格(4)训练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

第九章大学生的品德与自我意识及其培养

名:

*1.自我意识(P224)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是对自己发生的动作或行为,采取的决定,逻辑推断、生活体验等的组织、调节与控制,使自己的整个心理活动系统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与周围现实发生相互作用。它包括个体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

*2.品德(P207) 即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3.品德心理结构(P209)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一般认为,品德是由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成分组成。

辨:

*1. 自我意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外貌、体形、性格特点的认识。(P225) 答:不全面。自我意识从形式上看包含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部分。题中所说的主要为自我认识方面,它除了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的认识外,还包括对社会自我(如人际关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个体产生一定的自我体验,如自尊或自卑,自豪或内疚。而自我调控则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与心理活动的自我作用过程,其中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是最主要方面。

*2. 某专业的一名同学,平时学习认真,成绩也不错,可最近一门课程考试其发生了作弊现象,有人说该生考试作弊表明其品德存在问题。你认为呢?(P207) 答:较武断。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表现为稳定的道德行为,只有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表现出来一贯的作弊行为,才能认为该学生确实存在品德问题。而学生偶尔一次的考试作弊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并不一定就是品德问题,不能因此就将其一棍子打死,必须联系以往行为表现深入分析。

3.一名大学生如果对自己的各方面都很满意,觉得自己非常出色,那么他就达到了自我悦纳的程度。(P231)

答:错。自我悦纳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持认可、肯定的态度,涉及一个人是以积极的态度认可自我,形成自尊,还是以消极的态度拒绝自我,形成自卑。自己的本来面目包括优点,也包括缺点。并不是仅对优点都很满意,觉得自己没有缺点,非常出色,就叫自我悦纳,还应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培养学生积极自我悦纳的态度,首先,要引导他们积极地评价自己,明确每一个人都有优缺点,扬长避短;其次要引导大学生从自我的内部层次和与周围交往的高层次认识自我,找准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存在的社会价值。再次,鼓励大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竞争意识;最后,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4. 学生不遵守校规校纪表明其品德存在问题。(P207)

答:武断。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表现为稳定的道德行为,只有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表现出来一贯的不遵守校规校纪行为,才能认为该学生确实存在品德问题。而学生偶尔一次的不遵守校规校纪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并不一定就是品德问题,不能因此就将其一棍子打死,必须联系以往行为表现深入分析。

*5. 大学生的道德认识经历了从道德评价到道德信念、道德概念再到道德观念的过程。(P217) 答:错。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它经历了从道德观念到道德概念、道德信念再到道德评价的过程。道德观念是道德认识的感性阶段,道德概念、道德信念是道德认识的理性阶段,道德评价则是道德认识的具体化过程。

简:

1. 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关系。(P209)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一般认为,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成分组成。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又称道德观念,是指个体对于道德行为规范中的是非、善恶、好坏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

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人在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的意志品质,是人们自觉克服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的能力与毅力,是为达到既定的道德规范而自觉努力的心理过程。

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和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对他人和社会的行为。道德行为主要包括道德行为方式和道德行为习惯。

概括起来,品德与其他事物一样,是一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统一体。一方面,品德结构中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组成成分是彼此互相促进的,处在一个互动的、开放的统一整体中。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并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调节的作用;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动力;道德行为是品德的综合表现和检验依据;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的精神支柱、重要环节。尤其在道德情感受阻、道德行为不能实现时,道德意志的作用更加明显。另一方面,品德结构中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组成成分又各具不同的特点。

2. 简述自我意识发展。(P227)

3.1.自我中心期(出生-2岁);2.社会自我发展期(3-14岁);3.心理自我发展期(青春初期-青年后期)。

3. 简述自我意识的功能。(P228)

提高认识水平;丰富感情世界;发展意志能力;促进道德形成。

*4.简述凯尔曼的品德形成理论。(P218)

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认为,个体品德是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因此,人的品德的形成也是社会规范及其价值原则内化的结果,经历了从外向内的转化过程。他认为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社会规范的依从,即从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或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第二阶段,社会规范的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接近;第三阶段,社会规范的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5. 简述如何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P230)

1.建立大学生自我意识积极发展的导向系统;

2.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系统(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首先,通过与他人比较,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把握现实自我;其次,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做到投射自我的客观评价;再次,通过反省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来认识、评价自我,积极实现理想自我;引导大学生积极悦纳自我;引导大学生努力塑造自我,完善自我)。

5. 大学生任何提高自我认识水平?(P230、228)

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当作客体加以反映,对自己的这些认识过程本身进行认知,即对这些过程加以分析、监督和调整。首先,通过与他人比较,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把握现实自我;其次,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做到投射自我的客观评价;再次,通过反省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来认识、评价自我,积极实现理想自我。

论: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因为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因为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能够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因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相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有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能够相同也能够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能够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实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 内环境指机体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如血浆、组织液、脑脊液、房水、淋巴等。 2. 稳态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各组织器官系统功能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的恒定状态。 3. 反射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反应,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4.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即负反馈,是使机体生理功能保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 5.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方向)一致,以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即正反馈;典型的正反馈有分娩、血液凝固、排便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液态镶嵌模型是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学说,认为膜的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2. 易化扩散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上的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的帮助而进行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有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两种 3. 主动转运需要细胞膜消耗能量、将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4. 静息电位指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同类型细胞的静息电位数值常不相等。 5. 极化指细胞保持稳定的内负外正的状态。此时,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水平。 6. 去极化指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去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小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7. 超极化指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的方向变化,超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大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8. 阈电位使再生性Na+内流足以抵消K+外流而爆发动作电位,膜去极化所必须达到的临界水平;也可以说是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9. 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短暂而可逆的,可扩布的膜电位倒转。动作电位是兴奋的标志。 10. 复极化去极完毕后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即静息电位的方向变化。 11. 绝对不应期组织接受一次刺激而兴奋的一个较短时间内,无论接受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内兴奋性为零。 12. 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的膜部分去极化的状态称为局部兴奋。 13. 量子式释放神经末梢囊泡内所含递质的量大致相等,而递质释放又是以囊泡为最小单位,成批地释放,故称量子式释放。 14. 终板电位指终板膜上N2胆碱能受体与ACh结合后,化学门控的Na+、K+通道开放,Na+内流、K+外流,尤其是以Na+内流为主,使终板膜局部产生去极化电位。终板电位属局部电位 15. 兴奋-收缩耦联将肌膜动作电位为标志的电兴奋与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机械收缩衔接起来的中介过程。耦联因子是Ca2+。 16. 等长收缩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形式。 17.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表现为张力不变而只有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 第三章血液 1. 等渗溶液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约为313m Osm/L,例如0. 9%的NaCl溶液。

《生理学》各章知识点 总结

生理学基础总结 绪论 I.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命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及生殖。 3.兴奋性是指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 刺激是指机体所处环垄因素的变化刺激条件包括强度、作用时间和强度一时问变化率三个要素反应是指接受刺激后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 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兴奋和抑制阈强度(阈值)是指在作用时间和强度一时间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等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刺激,大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上刺激,小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下刺激 4.体液是机体内液体的总称。 内环境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5.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最重要的是神经调节,其基本方式是反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三种调节各具特点:神经调节迅速、精确而短暂;体液调节作用缓慢、面积广泛、时间持久;自身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 回馈是由受控部分的回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活动的作用,有正、负反馈两种。 正回馈调节是指受控部分的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使反债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一致,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 负反馈调节是指受控部分的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使回馈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相反.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方式主要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单纯扩散是只取决于膜两例物质浓度差进行转运的一种方式出胞和入胞作用 易化扩散是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特珠蛋白质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电一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分为载体转运和通道转运两种。 载体转运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争议抑制性; 通道转运具有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又可分为化学门控信道、电压门控信道和机械门拉信道. 主动转运是物质逆电一化学梯度进行的转运,需要细胞提供能量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和发性主动转运。 最重要的为钠一钾泵转运。 出胞是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变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入胞指细胞外某些物质团块借助于细胞形式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 进入细肥的过程,分别称为吞噬和吞饮.吞饮也可以分为液相入胞和受体介导入胞两种形式。 2.生物电现象是指细胞在安静或活动时伴有的电活动。单个细胞膜两侧的生物电称为细胞的跨膜电位,包括静息电位、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 生物电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不同,构成生物电产生的基础。②胞膜在不同状态下时离于的通透性不同.成为生物电产生的关健。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它是细胞安静的标志、它的形成是由于K+的外流。 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受到有效刺激时,在膜两侧产生的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它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由去极化和复极化构成,是Na+内流与K+的外流及 .

内科护理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绪论 概念:护理,内科护理学,护理程序 第二章:呼吸系统 1.总论: 呼吸道的构成,上下呼吸道的构成及分界; 肺泡,II型肺泡细胞的特点,呼吸膜,胸膜腔的构成与特点; 肺通气功能常用的几个指标; 氧气与二氧化碳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动脉气血分析中pH、PaO2、PaCO2、BE的正常参考值; 概念:分钟通气量;肺泡通气量;肺换气; 2.COPD COPD、慢支、肿的定义;P41 COPD的常见病因:吸烟;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大气污染;感染;蛋白酶-蛋白酶失衡;其他如自主功能失调等。P40 吸烟对COPD病人的影响;P40 COPD的临床表现:起病缓慢,病程长,反复急性发作,逐渐加重;主要症状: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疲乏无力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甚至头痛、焦虑,抑郁等。体征:桶状胸,语颤减弱,叩诊过清音,两肺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 检查及诊断:胸部X线;肺功能检查(最主要的诊断依据)

1.呼吸系统常见症状:咳嗽与咳痰、肺源性呼吸困难、咯血、胸痛。 2.如何指导病人有效咳嗽: 尽量采取半坐卧位,先进行深而慢的呼吸5~6次,后深吸气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气3~5s,继而缩唇,缓慢呼出气体,再深吸一口气后屏气3~5s,身体前倾,从胸腔进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咳嗽同时收缩腹肌,或用手按压上腹部,帮助痰液咳出。也可让病人去俯卧屈膝位,借助膈肌、腹肌收缩,增加腹压,咳出痰液 经常变换体位有利于痰液的咳出对胸痛不敢咳嗽的病人,应避免因咳嗽加重疼痛,如胸部有伤口可用双手或枕头轻压伤口两侧,使伤口两侧的皮肤及软组织向伤口处皱起,可避免咳嗽时胸廓扩张牵拉伤口而引起疼痛。疼痛剧烈时可遵医嘱给予止痛药,30min 后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 3.肺炎病人的护理: 体温过高:卧床休息,做好口腔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病人多喝水;高热时用物理降温,儿童要预防惊厥,不宜使用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药,以免大汗、脱水、和干扰热型观察;监测并观察生命体药用嘱医遵;征. 清理呼吸道无效: (1)环境:室温18-20℃,湿度50-60% (2)饮食护理:1)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低油饮食

高中物理知识点归纳分享

高中物理知识点归纳分享 高中物理知识点归纳分享 1.光本性学说的发展简史 (1)牛顿的微粒说:认为光是高速粒子流.它能解释光的直进现象,光的反射现象. (2)惠更斯的波动说:认为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它能解释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2、光的干涉 光的干涉的条件是:有两个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波源,即相干波源。(相干波源的频率必须相同)。形成相干波源的.方法有两种:⑴利用激光(因为激光发出的是单色性极好的光)。⑵设法将同一束光 分为两束(这样两束光都来源于同一个光源,因此频率必然相等)。 下面4个图分别是利用双缝、利用楔形薄膜、利用空气膜、利用平 面镜形成相干光源的示意图。 2.干涉区域内产生的亮、暗纹 ⑴亮纹:屏上某点到双缝的光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即 δ=nλ(n=0,1,2,……) ⑵暗纹:屏上某点到双缝的光程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即 δ=(n=0,1,2,……) 相邻亮纹(暗纹)间的距离。用此公式可以测定单色光的波长。用白光作双缝干涉实验时,由于白光内各种色光的波长不同,干涉条 纹间距不同,所以屏的中央是白色亮纹,两边出现彩色条纹。 3.衍射----光通过很小的孔、缝或障碍物时,会在屏上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且中央条纹很亮,越向边缘越暗。

⑴各种不同形状的障碍物都能使光发生衍射。 ⑵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可以跟波长相比,甚至比波长还小。(当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小于0.5mm时,有明显衍射 现象。) ⑶在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下当窄缝变窄时亮斑的范围变大条纹间距离变大,而亮度变暗。 4、光的偏振现象:通过偏振片的光波,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 面上,只沿着一个特定的方向振动,称为偏振光。光的偏振说明光 是横波。 5.光的电磁说 ⑴光是电磁波(麦克斯韦预言、赫兹用实验证明了正确性。) ⑵电磁波谱。波长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各种电磁波中,除可见光以外, 相邻两个波段间都有重叠。 各种电磁波的产生机理分别是:无线电波是振荡电路中自由电子的周期性运动产生的;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是原子的外层电子受 到激发后产生的;伦琴射线是原子的内层电子受到激发后产生的;γ 射线是原子核受到激发后产生的。 ⑶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举例。 种类产生主要性质应用举例 红外线一切物体都能发出热效应遥感、遥控、加热 紫外线一切高温物体能发出化学效应荧光、杀菌、合成VD2 X射线阴极射线射到固体表面穿透能力强人体透视、金属探伤 以上就是新编高中物理知识点归纳之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理学各章节考试重点

生理学各章节考试重点 2017—11-23医学资料大全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指细胞外液占体液得1/3,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 2、稳态:内环境得各种物理得与化学得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人体得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由组织,细胞本身生理特殊性决定得,并不依赖外来得神经或体液因素得作用得反应 4、反射弧得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5、神经调节得特点:迅速,局限,精确;体液调节得特点:缓慢,弥散,持久 6、机体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单向式)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反馈控制,前馈控制,负反馈:反馈信息得作用就是减低控制部分得活动得反馈控制,对保持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用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 1、细胞膜与各种细胞器得质膜得组成:脂质,蛋白质,极少量得糖类 2、膜蛋白得分类:细胞骨架蛋白,识别蛋白质,酶,受体蛋白,跨膜转运物质得功能蛋白 3、物质得跨膜转运方式: (1)单纯扩散 举例:O2,N2,CO2,NH3,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 (2)易化扩散 举例:A经载体介导:葡萄糖,氨基酸 特点:饱与现象,结构特异性,竞争性抑制 B经通道介导:Na+,K+,Ca2+,Cl—等 特点:A顺浓度或电位梯度得高速度跨膜扩散 B门控体制包括电压门控通道与化学门控通道 C 对通过得离子有明显得选择性 (3)主动转运 举例:A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ATP:钠-钾泵 B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用ATP: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与肾小管得重吸收(4)出胞与入胞 4、细胞得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处于安静状态时,膜内外两侧得电位差,等于K+得平衡电位 产生机制:K+离子得外排 极化:静息时膜得内负外正得状态去极化:静息电位得减少 超极化:静息电位得增大复极化:细胞膜由去极化后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得过程 5、细胞得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得一过性得波动,就是细胞兴奋得标志 产生机制:Na+得内流(去极化),K+得外流(复极化) 阈电位:形成Na+通道激活对膜去极化得正反馈过程得临界膜电位 6、局部电流得方向;膜外由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膜内由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 特点:全或无定律,不衰减传导 7、反应: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生物体内部得代谢活动及其外部表现将发生相应得改变 8、兴奋:指产生动作电位得过程 9、兴奋性:指一切活细胞,组织或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得能力,就是衡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得能力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生理学研究内容大致可分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三个不同水平。根据实验进程可将生理学实验分为慢性实验和急性实验,后者又分为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两种。 第二章细胞、基本组织及运动系统 第一节细胞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组成。 液态镶嵌模型:生物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从而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单纯扩散:某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过程。 细胞的物质转运有几种方式,简述主动运转的特点:单纯扩散(自由扩散)、易化扩散(通道:化学电压机械门控;载体: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主动转运(原发性: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继发性:能量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依靠Na+在膜两侧浓度差,即依靠存储在离子浓度梯度中的能量完成转运,间接利用ATP)【借助于载体、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并需要能量】、入胞(吞噬、吞饮、受体介导入胞)和出胞等。 跨膜信号传导1由通道蛋白完成的,电压、化学、机械门控通道2由膜受体、G蛋白和G蛋白效应分子组成的3酶耦联受体信号传导。 细胞凋亡:由一系列细胞代谢变化而引起的细胞自我毁灭,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是在基因控制下,通过合成特殊蛋白而完成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 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必须经过生长到分裂的过程成为~,分为G1、S、G2、M四期。 细胞衰老:细胞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细胞生理功能和增殖能力减弱以及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并趋向死亡的现象。 第二节基本组织 人体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后者其支持、联系、营养、保护和隔离等作用。 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第三节运动系统 骨骼肌纤维由肌原纤维和肌管系统组成,前者由上千条粗肌丝和细肌丝有规律的平行排列组合而成。 第三章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第一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和生殖等。 阈强度/阈值:能引起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兴奋性:可兴奋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 适应性:机体根据环境变化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使之相协调的功能。 生殖:人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男性和女性两种个体中发育成熟的生殖细胞相结合,便可形成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 第二节神经与骨骼肌细胞的一般生理特性 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相对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产生机制:【前提-膜内外离子浓度差;决定作用-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根本原因-K+外流(膜对A-不通透)】K+外流是静息电位产生的根本原因。RP的产生与C膜内外离子的分布和静息时C膜对它们的通透性有关。细胞内K浓度和A-浓度比外高,而胞外Na和Cl比内高。但C膜在静息时对K通透性较大,Na和

内科护理学分章节试题库和答案解析

学科:内科护理用的药物是: A.链霉素 B.异烟肼 C.利福平学专业:护理 D.乙胺丁醇学 E.对氨基水杨酸章节:2.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5.肺炎球菌肺炎时产生的铁锈色A 型题痰最主要的原因是:1.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的特点: A.痰内有大量红细胞 B.痰内含A.呼气性呼吸困难,双肺布满哮大量脓细胞鸣音 B.端坐呼吸,双肺底水泡音C.白细胞破坏时所产生的溶蛋白酶C.呼气性呼吸困难,两肺散在干湿 D.红细胞破坏释放出含铁血黄素性罗音 E.红细胞碎屑被巨噬细胞吞噬D.吸气性呼吸困难,呼吸音低 6.浸润型肺结核的病灶多位于:E.进行性呼吸困难,咳嗽,痰中带 A.肺尖或肺上野 B.肺门附近血 C.肺中部 D.肺下野2.呼吸衰竭的治疗主要在于: E.全肺各处A.治疗原发病 B.祛除诱因 7.异烟份用量过大会引起:C.支持疗法A.眩晕、听力障碍 B.末梢神经D.纠正缺氧和 CO2 潴留E.纠炎及肝损害正酸碱平衡失调 C.胃肠道不适,尿酸血症 D.粒3.肺炎时可减轻胸痛的最常用体细胞减少 E.过敏反应位是: 8.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分型是:A.患侧卧位B.仰卧位 C.坐 A.单纯型、喘息型 B.单纯型、位 D.健侧卧位 E.俯卧位喘息型、混合型4.在肺结核治疗和预防中,最常使 C.急性型、慢性迁延型 D.急性型、 1慢性型、迁延型 C.贫血或红细胞沉降率加速 D.痰E.急性型、慢性型、反复发作型中找到结核菌9.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症状

是: E.X 线检查找到病灶A.咳嗽 B.咳痰 C.咳血 14.哪项肺结核类型不相符:D.呼吸困难 E.胸痛 A.Ⅰ型——原发性肺结核10.低浓度吸氧、氧流量为: B.Ⅱ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A . 5-6L/min B . 2-3L/min C.Ⅲ型——浸润型肺结核 D.IVC . l-2L/min D . 1-2L/s 型——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E.2-3L/s E.V 型——干酪性肺炎11.呼吸衰竭患者的病情观察,下 15.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诊断依据列哪项对发现肺性脑病先兆极为重是:要: A.病史和临床表现 B.肺功能测A.皮肤及面部变化 B.神志与定C.痰液细菌学检查精神变化 C.呼吸变化 D.X 线检查 E.长期吸烟史D.心率与血压变化 E.瞳孔变 16. 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的原因化是:12.肺癌患者出现声音嘶哑,应考 A.感染 B.变态反应 C.粉尘虑:和有害气体吸入 D.肿瘤A.压迫食管 B.压迫颈交感神经 E.其他全身疾病C.压迫喉返神经 17.呼吸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是:D.压迫肥神经 E.压迫上腔静脉 A.呼吸困难 B.发绀 C.精神13.确诊肺结核的重要依据为:症状 D.心血管系统症状A.典型的症状、体征 B.结核菌素 E.消化系统症状试验阳性 18.刺激性呛咳或带金属音的咳嗽 2应首先考虑:A.上呼吸道感染有二氧化碳的氧吸入B.肺部病变早期C.支气管肺 23.肺炎球菌肺炎最具有特征性的癌 D.支气管扩张表现是:E.左心功能不全 A.呼吸困难 B.咳铁锈

高中物理必修2知识点归纳重点

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Ⅱ知识点总结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希望你能养成解题的好习惯,这一点很重要。 1、看题目的时候,很容易会看着头晕转向,这是心理问题,是自己逃避的 表现。因此再看题目的过程中,要手拿笔,画出重要的解题关键点。比 如:物体的开始与结束的状态、平衡状态等等;(这是一个积累过程,习 惯了就会事半功倍,不要不要在乎纸的清洁。); 2、画图;物理解题应该是想象思维、图形结合,再到推理的过程。画图真 的是必不可少的,不能懒而省了这一步。一定要画图,而且要整洁,不 可马虎; 3、辅导书是第二个老师;你若自学辅导书的每一章节前面的是总结梳理, 认真的记忆梳理,你课都可以不听了(不骗人,前提是你真的用功了)。 自习的时候,不要直接做辅导书的题那么快,认真看前面的知识点和例 题,消化好了,绝对受益匪浅。(任何一门理科都可以这么学的) 第一模块: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一> 曲线运动 1、定义:运动轨迹为曲线的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始终在轨迹的切线方向上。 3、曲线运动的性质: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选择题) 由于曲线运动速度一定是变化的,至少其方向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必不为零,所受到的合外力必不为零。(选择题) 4、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物体所受合外力(加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总之,做曲线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一定指向曲线的凹侧。(选择题) 5、分类 ⑴匀变速曲线运动:物体在恒力作用下所做的曲线运动,如平抛运动。 ⑵非匀变速曲线运动:物体在变力(大小变、方向变或两者均变)作用下所做的曲线运动,如圆周运动。 <二>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小船渡河是重点) 1、运动的合成:从已知的分运动来求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合成,由于它们都是矢量,所以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运动合成重点是判断合运动和分运动,一般地,物体的实际运动就是合运动。(做题依据) 2、运动的分解:求一个已知运动的分运动,叫运动的分解,解题时应按实际“效果”分解,或正交分解。 3、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 ⑴运动的等效性⑵等时性⑶独立性⑷运动的矢量性 4、运动的性质和轨迹

最新人体解剖生理学(左明雪)第三章重点知识点整理考点整理资料讲解

大脑与神经 第一节、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主要由神经细胞(neuron)和神经胶质细胞(neuronglia)组成。 神经细胞=神经元: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传导冲动,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胶质细胞:数量为神经元的10~50倍,不参与神经冲动的传导, 对神经细胞起营养、支持作用;参与髓鞘的形成。 (一)神经元结构:由胞体和胞突两部分组成。 基本结构:细胞体、树突、轴突、髓鞘、朗飞氏结、轴突终扣。 1、胞体(神经元的营养和代谢中心)大小形状不 一,5~100μm。 是可兴奋膜,具有接受刺激、处理信息、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细胞膜膜蛋白:决定了神经元细胞膜的性质,其中有些是离子通道(Na+、 K+、Ca2+、Cl- 通 道);有些膜蛋白是受体,与相应的神经递质结合后, 可使某种离子通道开放。

尼氏体(特征性结构):光镜下:嗜碱性颗粒或小块;电镜下: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 细胞质 (神经元胞体) 功能:合成蛋白质供神经活动需要。合成合成更新细胞器所需 要(核周质)的结构 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要的酶,以及肽类神经调 质。 神经原纤维:光镜下:在硝酸银染色的标本中呈棕黑色的细丝,在细胞质内交织成网。 (特征性结构)并深入树突和轴突。电镜下:神经丝和微管 功能:构成神经元的骨架,起支持和运输的作用。 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等细胞器。 脂褐素 细胞核圆型,一个,居中,大、染色浅、核仁明显,染色质呈空泡状。 特点:大、圆、淡、核仁清晰 ①细胞核:位于胞体中央,大而圆,常染色质多,

着色浅,核仁大; ②细胞质:内含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还有线粒 体、溶酶体等细胞器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是 神经元向其它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传递化 学信息的载体,一般为小分子物质,在神 经元的轴突终末合成。 神经调质=神经肽:在胞体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合成,通过轴浆运输至轴突末梢。 一般为肽类,能增强或减弱神经元对神经递质的反应,起调节作用。 按神经元的传递方向分类: A)感觉神经元 (sensory neuron):一种感受内外环境变化并将这些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 B)运动神经元 (motor neuron):从中枢神经系统,将信息带给肌肉和腺体,控制着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的神经元。 C)中间神经元 (interneuron)=联络神经元:将从感觉神经元中获得的信息,传给其他中间神经元或运动神经元。

生理学常考重点章节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3.体液是人或动物机体所含液体的总称。体液分为细胞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和组织间液。细胞外液又称为环境。 4.环境是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5.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如温度、pH值等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6.稳态的意义:是细胞行使正常生理功能以及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生理功能的调节分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我调节。 8.神经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的反射弧。反射弧由五个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9.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所作用的组织、细胞影响其功能活动。体液调节分为:远距分泌(又称全身性体液调节)、旁分泌(又称为局部体液调节)、自分泌、神经分泌。 10.自身调节指机体的一些细胞、组织或器官能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对、外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 11.神经调节的作用迅速、定位准确、持续时间短暂。 体液调节的作用相对缓慢、广泛、持久,对于调节一些相对缓慢的生理过程。自身调节作用较小,仅是对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补充。 三者互相协调配合,使得机体各项功能活动的调节更加完善。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简单物理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 2.影响单纯扩散的因素:①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②膜两侧该物质的浓度差③温度 3.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进行的跨膜转运。 4.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特点:①特异性高②饱和现象③竞争性抑制 5.经通道的易化扩散是指带电离子顺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具有以下特征:①离子的选择性②转运速度快③门控特性 6.主动转运特点:①耗能②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 7.原发性主动转运 钠-钾泵:实质:①一种特殊的蛋白质②具有ATP酶的活性③分解ATP释放能量④供Na+、K+逆浓度梯度运输。 特点:钠泵每水解1分子ATP可逆着浓度梯度将3个Na+移出细胞外,2个K+移入细胞。 钠泵活动的意义:①建立和维持的Na+、K+在细胞外的浓度梯度是细胞生物电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②细胞高K+浓度是细胞许多代反应所必需的③维持细胞液的正常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④细胞外较高的Na+浓度所贮存的势能可用于其他物质⑤具有生电作用 8.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外两侧的电位差就是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的机

《内科护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归纳

个层次,即:(1)生理的需要;(2)刺激的需要;(3)安全及保障的需要;(4)爱与归属的需要;(5)尊重与自尊的需要;(6)自我实现。Maslow 的理论认为:人类基本需要被满足的程度与健康成正比,当所有的需要被满足时,就达到理想的健康状态。 2.应用:(1)生理的需要:例如空气、水、食物、温度、排泄、休息、避免疼痛等;(2)刺激的需要:例如帮助患者在床上活动、翻身,给予肢体或背部按摩以增进患者 独立的生活能力等;(3)安全和保障的需要:例如保持环境的安静、清洁、安全,防止感染,进行人院介绍、术前教育等;(4)爱和归属的需要:例如让亲属探视和陪伴,与患者建立友好的关系等;(5)尊重和自尊的需要:例如尊重患者的生活习惯和个性,虚心听取患者的意见等;(6)实现“自我满足的需要”:例如为患病学生创造学习的条件,让患者参加力所及适应过程→成功一身心平衡;失败一患病。其中,应激原含义可以是躯体、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应激反应为两类即生理、心理反应。适应是指人与环境的关系发生变化,使个体行 为发生改变,以维持机体平衡。 2.应用:在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患者的应激原多是疾病,可使患者产生应激反应。控制心理应激反应的方法有:(1)正确对待问题;(2)正确对待情感;(3)利用可能得到的社会支持;(4)减少应容应依据患者自理需要和自理能力而定。她设计了三种护理系统:(1)全补偿系统:是针对没有能力自理的患者,要求护士给予全面帮助以满足自理需要;(2)部分补偿系统:是患者不能完成全部自理,要求护士和患者都参与才能满足自理需要;(3)辅助教育系统:即患者能完成自理,但要通过学习,护士指导患者学会自理活动。总之, Orem 自理模式认为护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教会患者 学会自理,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2.应用:(1)全补偿系统多用于危重疾病如昏迷、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等患者;(2)部分补偿系统多用于危重患者病情好转和稳定,或慢性病患者病情加重,但尚能完成部分自理活动;(3)辅助教育系统多用于康复期及慢性病稳定 及评价。护士所收集的资料不仅涉及患者的身体状况,还应包括心理、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评估在护士与患者第一次见面时就已开始,直到患者出院或护理 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说明。是计划、实施及评价的基础。护理诊断分为三类,即“现存的”护理诊断,“有……危险的”护理诊断和“健康的”护理诊断。护理诊断常用的陈述方式有:(1)三部分陈述,PES 公式:即健康问题(P)、原因(E)和症状体征(s); (2)二部分陈述,PE 公式:护理诊断一问题+原因。(3)合作性问题——潜在并发症:合作性问题是需要护士进行监测,以及时发现一些生理并发症的发生和情况的变化,是要护士运用医嘱和护理措施共同处理以减小并发症的发生。合作性问题有其固定的陈述方式,如“潜在并发症:肺栓塞”。 (2)制 制定护理措施。 的是保证护士能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针对患者具体需要提 供个性化的护理。 2.护理程序的运用需要护士具备多学科的知识。 3.护理程序的运用是以护士与患者、患者家属以及其他健康保健人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为基础的。 4.护理程序具有普遍适用性。 上呼吸道:由鼻、咽、喉构成。(2)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泡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肺泡壁上有直径约5~10微米的小孔称肺泡孔,与邻近肺泡或细支气管相通。(3)肺泡上皮细胞由I 型细胞和Ⅱ型细胞组成,Ⅱ型细胞散在工型细胞间,数量较少,它分泌表面活性物质,在肺泡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液膜,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维持肺泡容量的稳定性,防止肺泡萎陷是其重要的生理功能。(4)呼吸膜:工型细胞与邻近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贴,甚至两者基底膜融合为一,构成气血屏障,是肺泡腔内与毛细血管血液内气体交换的场所。(5)肺循环:由右心室一肺动脉一肺毛细血管一肺静脉一左心房构成,执行气体交换功能。其特点为:肺循环是一个低压力、低阻力系统;肺毛细血管网最丰富,总面积约lOO 平方料,十分有利于气体交换;肺动脉携带脱氧血,肺静脉输送氧合血。(6)胸膜腔是由胸膜围成的密闭的腔隙。胸膜腔的脏层与壁层胸膜之间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以减少两层胸膜间的摩擦。 2.呼吸系统的功能:(1)每分通气量:指每分钟进入或排出呼吸器官的总气量,为潮气容积与呼吸频率的乘积。(2)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进入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气量,又称为有效通气量。(3)肺换气: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交换是通过气血屏障(呼吸膜)以弥散的方式进行的。(4)肺的防御功能:上呼吸道的加温、湿化和机械拦阻作用;黏液、纤毛运载系统;肺泡的防御机制;咳嗽反射;呼吸道分泌的免疫球蛋白。 3.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的化学调节主要指动脉血或脑脊液中氧、CO2和H+对呼吸的调节作用。(1)缺氧:缺氧对呼吸的兴奋作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尤其是颈动脉体来实现的。(2)二氧化碳:CO2对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都有作用,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O2的变化尤为敏感。(3)H+浓度:H+浓度的改变可以刺激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来调节呼吸运动,当浓度增高时,使呼吸加深加快,反之,呼吸运动受抑制。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大全 从初中进入高中以后,就会慢慢觉得物理公式比以前更难学习了,其实学透物理公式并不是难的事情,以下是我整理的物理公式内容,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作为参考借鉴。 基本符号 Δ代表'变化的 t代表'时间等,依情况定,你应该知道' T代表'时间' a代表'加速度' v。代表'初速度' v代表'末速度' x代表'位移' k代表'进度系数' 注意,写在字母前面的数字代表几倍的量,写在字母后面的数字代表几次方. 运动学公式 v=v。+at无需x时 v2=2ax+v。2无需t时 x=v。+0.5at2无需v时 x=((v。+v)/2)t无需a时 x=vt-0.5at2无需v。时 一段时间的中间时刻速度(匀加速)=(v。+v)/2

一段时间的中间位移速度(匀加速)=根号下((v。2+v2)/2) 重力加速度的相关公式,只要把v。当成0就可以了.g一般取10 相互作用力公式 F=kx 两个弹簧串联,进度系数为两个弹簧进度系数的倒数相加的倒数 两个弹簧并联,进度系数连个弹簧进度系数的和 运动学: 匀变速直线运动 ①v=v(初速度)+at ②x=v(初速度)t+?at平方=v+v(初速度)/2×t ③v的平方-v(初速度)的平方=2ax ④x(末位置)-x(初位置)=a×t的平方 自由落体运动(初速度为0)套前面的公式,初速度为0 重力:G=mg(重力加速度)弹力:F=kx摩擦力:F=μF(正压力)引申:物体的滑动摩擦力小于等于物体的最大静摩擦 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

生理学各章节考试重点

------------------ 时磊5说------ - ---- ------- 生理学各章节考试重点 2017-11-23医学资料大全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指细胞外液占体液的1/3,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 2、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的和化学的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人体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由组织,细胞本身生理特殊性决定的,并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的反应 4、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5、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局限,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弥散,持久 6、机体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单向式)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反馈控制,前馈控制,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减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的反馈控制,对保持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 1、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质膜的组成:脂质,蛋白质,极少量的糖类 2、膜蛋白的分类:细胞骨架蛋白,识别蛋白质,酶,受体蛋白,跨膜转运物质的功能蛋白 3、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 (1 )单纯扩散 举例:02, N2,CO2,NH3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 (2 )易化扩散 举例:A经载体介导:葡萄糖,氨基酸 特点:饱和现象,结构特异性,竞争性抑制 B经通道介导:Na+,K+,Ca2+,Cl-等 特点:A顺浓度或电位梯度的高速度跨膜扩散 B门控体制包括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 C对通过的离子有明显的选择性 (3 )主动转运 举例:A原发性主动转运一一直接利用ATP钠-钾泵 B继发性主动转运一一间接利用ATP: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和肾小管的重吸收 (4)出胞和入胞 4、细胞的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处于安静状态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等于K +的平衡电位 产生机制:K +离子的外排 极化:静息时膜的内负外正的状态去极化:静息电位的减少 超极化:静息电位的增大复极化:细胞膜由去极化后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5、细胞的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产生机制:N a+的内流(去极化),K +的外流(复极化) 阈电位:形成N a+通道激活对膜去极化的正反馈过程的临界膜电位 6、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外由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膜内由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特点:全或无定律,不衰减传导

内科护理学各章节重点

内科护理学各章节重点

内科护理学各章节重点掌握部分 识记护理定义 领会医学模式转变对护理学的影响 识记护理程序的理念、内容 应用能够找出各章节重点疾病患者的常见护理问题并制定护理措施 识记上呼吸道、肺泡及呼吸膜的概念;Ⅱ型肺泡细胞、肺循环及胸膜腔的特点;O2,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动脉血气分析中pH、PaO2、PaCO2、BE的正常参考值 领会分钟通气量、肺泡通气量、肺换气的概念及其意义;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 识记COPD、慢支、肺气肿的定义;常见病因领会吸烟对COPD的影响;临床表现;有关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胸部无力治疗包含的内容及意义 应用能够按护理程序护理COPD患者并进行健康教育(尤其是有效咳嗽、胸部叩击及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的指导) 识记支气管哮喘的概念;常见的病因及激发因素领会哮喘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改变;哮喘的典

型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目标及常用措施应用能够按护理程序护理哮喘患者并进行健康教育(尤其是回避过敏原和正确使用定量吸入器) 识记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及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概念;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尤其是易患因素领会常见肺炎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常见肺炎的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常见肺炎的首选抗生素及使用抗生素时的注意事项 应用能够按护理程序护理肺炎尤其是重症肺炎患者;能够采集合格的痰标本和血培养标本;能够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识记肺结核的概念;肺结核的三个传染环节 领会浸润性肺结核及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表现;常用检查方法及其意义;常用抗结核药物的名称及其不良反应;化疗原则、常用的化疗方案(包括药物、疗程及用法);预防措施 应用能够运用护理程序护理肺结核患者;能够对肺结核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能够对大咯血患者进行急救护理 识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概念;常见病因 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导致肺心病的发病机制;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考总复习知识网络一览表物理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