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社会小组工作

社会小组工作

社会小组工作
社会小组工作

第七章社会小组工作

本章的基本内容:主要介绍小组工作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小组工作的功能、理论模式、工作过程、实施的原则与技巧

重点问题:小组工作的含义、功能,小组工作的理论模式,小组工作的实施原则与技巧

第一节小组工作的基本概念

一、小组工作的缘起与发展过程

(一)缘起

小组工作方法的产生与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紧紧相连。1844年,在处于工业化发展时期的英国伦敦,一位名叫威廉·乔治(Sir George William)的商店学徒,自动将与自己一样移民到城市谋生的青年人组织起来,开展各种宗教性、娱乐性活动,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青年会。1851年,“美国基督教青年会”(YMCA)在美国的波士顿成立。1854年,美国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成立,旨在通过组织团体的活动促进青少年的身心正常发展。1866年美国基督教女青年会(YWCA)也成立。1873年,在伦敦成立了以发动居民自助解决移民适应生活问题的第一个睦邻会社“汤恩比馆”(Toynbee Hall)。随后,美国芝加哥创立了霍尔馆(Hull House);但在小组工作的发展初期,对这种方法的专业认同是缺乏的,也未被纳入社会工作的专业课程。

(二)小组工作的形成

1923年,查德希(Mildred Chadsey)在美国西部储备大学开始讲授有关的小组工作课程。1927年,这种以讲授用团体工作的方式来为案主服务的方法的课程被正式定名为“小组工作”(Group Work)。1936年社会小组工作研究协会成立。在1946年的“全美社会工作会议”上,小组社会工作研究协会的代表再次强调“迈向专业”的小组工作,使这一意见被大会接受并正式成为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

这一阶段小组工作的方法继续运用于女工、儿童、老人、成人教育、失业工人等方面的实践中,即用小组的方法去促进个人的成长,更以小组的形式服务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三)小组工作方法的发展

到20世纪40—50年代,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开始对社会工作领域发生主导性影响。在此影响之下,小组工作进入到医院中,工作者接受并研究医疗模式。60年代以来,小组工作进入到多元化发展过程。受民主理论的影响,它已形成了有影响的社会目标、治疗、互动三大理论模式。

二、小组工作的定义

(一)以小组工作的功能和目标下定义

1949年美国小组工作者协会指出:小组工作者在各种小组中,通过小组互动与方案活动达到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目标的完成。小组工作者的目的在于根据个人能力与需求而促进个人成长,使个人与他人、团体与社会之间达到适应,促使个人有社会改良的动机,同时让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权利、能力与独特性。

(二)以小组工作对人的发展下定义

科伊尔(Grace Coyle)认为社会小组工作是一种教育的过程,它通常由各种志愿结合的团体,在小组工作员的协助下,于闲暇时间内实施。其目的是在团体

中通过个人人格的互动,促进个人成长;以及为了达成共同的目的而促成团体成员间互助合作,以创造团体。

(三)以小组工作对人的治疗下定义

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于1959年指出:社会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它通过有目的的团体经验,协助个人增进其社会功能,以更有效地处理个人、团体或社区的问题。团体工作的对象包括由健康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以及有疾病的个人组成的团体。当团体工作人员运用其专业训练和技巧去帮助一群在功能上有困扰的个人所组成团体时,他便是在进行团体治疗工作。

三、小组工作的功能

美国社会小组工作人员协会有关小组工作的定义就是从小组工作的功能或目的来界定的。社会小组工作的功能有四个方面:

(1)影响个人发生转变。人是依赖群体经验成长和发展的。

当人出现生存能力方面的各种问题或心理行为有偏差时,通过小组过程,可以恢复人的原有能力,达到社会化;

小组过程可以影响个人的价值观念、态度及行为发生转变,成为家庭和社会中负责任的积极角色;

在小组中通过不同经验的分享,可以丰富和扩大经验和见识,改善人际关系;

小组工作可以使其成员发展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适应危机情景,促进个人成长。

(2)社会控制。

矫治性、教育性、治疗性的小组工作,可以通过小组过程使其成员学习遵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行为规范,培养起社会责任心,在社会生活中担当起积极而有用的社会角色。

(3)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

在小组中,小组成员必须学习共同思考、团结协作、共同面对环境。这个过程既会增进小组成员与他人配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用团队的力量来共同解决问题。

(4)再社会化。

小组工作通过帮助其成员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新价值观、新知识、新技巧,来改变小组成员的行为,使他们成为更适应社会生活的积极角色。

治疗是最基本的功能

提供信息

灌输希望

问题的普遍性

利他主义

修正个人早期经验

发展社会交往技巧

模仿行为

人际学习

群体内凝聚力

感情净化作用

四、小组类型

小组一般有六个基本特性:小组存在于一人以上;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目标和

利益;成员对小组持有认同感;成员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小组中有自己的控制方式;形成特定的小组文化和氛围。基于此,小组有如下类型。

(一)以小组成员的关系来划分

初级小组很小,成员可以用面对面的方式与任何一个人交流,成员之间因此有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可以相互表示积极的或消极的感情。

次级小组的成员有共同的利益或兴趣,但相互间的影响较小而且关系不很亲密。

(二)以小组的组成来划分

组成小组是通过外部的影响或干预聚合起来的小组,通常有机构发起或主办人发起两种方式。这种小组以一个特定的目标为中心,成员可以选择性地加入小组,如俱乐部、工作小队、志愿小组和兴趣小组等。

自然小组是以自然的方式而不是外部的推动力构成,往往是基于一些自然发生的事件、成员间的自然吸引等,通常没有组成的发起人。自然小组包括家庭、自由小组、友谊网络、街头伙伴和小集团。

(三)以小组工作结构来划分

正式小组具有正式的小组结构,确定的目标和态度。通常,正式小组在指导小组成员行为时有特定的目标。正式小组的例子有委员会、决策者小组、志愿者小组等。

非正式小组不具有正式的结构。通常,它对小组成员的行为指导没有明确规定的目标。小组中的人喜欢非任务关系的互动,或者依靠小组达到个人和社会的目标。

(四)以成员的参与程度来划分

志愿小组是因成员自身动机和主动性而形成的。志愿小组包括所有的由成员自愿加入的小组。如治疗性小组是非志愿群体的典型,它运用教养的方式,以帮助小组成员转变他们的行为为目的。

强制小组不是因成员自身的动机和主动性而形成。

(五)以成员进出的自由程度来划分

封闭小组从小组聚合的开始到结束,成员自由进出的程度较低,小组较少变动,增加新成员时也往往要经过现有成员的评审。

开放小组是在小组过程的任何时间成员都可以自由出入,小组可经常有变动。如对男童或女童的矫治小组是这种模式的典型。

(六)以小组工作的目标来划分

朋辈小组,其目标是促进成员中的朋友关系或社会互动。小组的活动是社会取向的。这样的小组在学校、儿童中心及青年中心等地方最容易找到。

教育小组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小组成员进行有关他们自己和有关社会知识的学习。所有这类小组的目的都是在于增进小组成员的知识与技巧。

服务或志愿者小组,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小组过程发展成员的潜能和公共责任意识。

兴趣小组通过组织表演、唱歌和音乐演奏等活动,发展和培养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特别兴趣。

成长小组致力于为成员提供一定的机会使他们的意识得以觉醒,最终目的是帮助成员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自己的潜能,促进增长健康的社会情绪。

治疗小组,旨在帮助小组成员改变任何反社会的行为,克服个人问题,治愈他们遭遇的创伤。

社会化小组,主要是帮助成员学习社会技巧和能为社会接受的行为模式,以使他们具有在社会生活中的能力。

自助小组或互助小组,是利用小组成员自己的资源作为支持,在沟通与互动中相互影响,实现态度和行为的转变并解决环境问题。

第二节小组工作的理论与理论模式

一、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社会小组工作吸收不同学科的知识,形成了进行社会小组工作实践的理论基础。社会小组工作的来源主要是社会学、心理学和系统理论。

(一)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的理论在小组工作中运用最多的是心理分析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的鼻祖弗洛伊德认为成年人的问题源起于在儿童期未解决的心理冲突,这类冲突或许是儿童时期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抑或是经历了心理创伤。当个人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时,会用自卫的手法去处理冲突。心理分析理论运用在小组工作时,主要以个人为工作焦点,而不是以小组整体为基础。通过小组实践,人们可以建立起他们处理个人关系的技巧、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自信心。小组中的高凝聚力和提供给人的安全感,能够使成员更开放地表现自己的感情、思想和内心冲突,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改变行为模式和解决问题。

(二)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的重点在于成员的个人行为而不是小组的行为,班杜拉(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有三种学习方法。

(1)传统条件反射理论。在传统方法中,行为是与刺激相联系的。社会工作者根据小组期望的目标,对小组成员提供某种得以引起行为发生变化的外部条件,引导他们的行为朝向小组目标所期待的方向发生转变。

(2)强化条件反射理论。这种学习方法立足于人的行为受行动的结果的影响。如果某种行动的结果被加以肯定,人们就会坚持这种行为;而如果对某种行为的结果持否定的态度,这类行为就会被削弱。小组工作者用表达意见、赞赏等强化和鼓励积极的行为,就会影响小组成员的行为转变。

(3)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的理论认为行为是在对他人的行为观察和评价过程中习得的。当某个成员的某种行为受到表扬时,其他成员会期望将来得到同样的表扬而学习这种行为。反之为了避免出现否定性的结果,小组成员在一定程度上就不会使用同样的行为。

(三)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把小组看作是由不同的互动因素所组成的系统。按照帕森斯(Parsons)所述,小组是一个有许多相互依赖的成员的社会系统。这些成员是小组系统的一部分,在一种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这个小组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运行时,试图保持一定的秩序和一种稳定的平衡。

在小组系统以外,家庭、学校、机构、社会等都是与作为整体的小组或与作为子系统的个人成员互动的系统。这些系统开放时,能够与其他系统互相影响或互动;当系统封闭时,就不能与其他系统进行任何的交流与影响。小组工作必须通过增强小组这个系统的开放强度并且恰当地利用其他系统影响小组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的互相接纳,根据外部环境的需要和变化确定和维持小组的目标、特征和过程,可以保持小组的平衡和有效实现小组目标。

二、小组工作的三大模式

模式是工作过程中的理论架构。帕波尔(Pape11)认为“模式”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而提出的_种概念化设计。在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较有影响的是三大模式。

(一)社会目标模式

1.理论基础

社会目标模式的理论主要来源于系统论和社会学的观点,强调社会系统与人和群体问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个人和群体出现功能失常或问题,与社会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有关,而人和群体的行为又会影响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转,因此个人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社会变迁的途径来实现。

2.模式的特点

社会目标模式以关注社会整合和人参与社会的责任感为工作重点,通过人的能力和意识的提高去影响和改变社会。这种工作模式利用小组过程发展小组成员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社会变迁的责任心,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并提高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在这种工作模式中,小组被看作是一个统一体,通过小组集体的力量达致社会变迁,社会责任得到鼓励,领导能力得到发展,民主的概念在小组过程中也得到充分的实践。

(二)治疗模式

治疗模式也称临床模式,小组是一种为治疗个人问题或矫正个人有问题的行为或态度的手段,治疗模式以行为修正理论和社会化理论为基础。小组是进行治疗的媒介,社会工作人员运用专业知识与技巧,在促进小组成员的沟通和互动过程中,增进自我认识,实现行为的转变。治疗模式关注的是个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矫正而不是社会,其介入的重点是为个人提供一个小组的治疗环境,为个人提供心理康复和行为指导,帮助小组成员达到适应社会生活的最佳状态。

(三)互动模式

互动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系统理论和场论,它关注子系统(小组成员)和整体系统(小组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而不是小组成员个人本身。互动模式既关注个人也关注环境,要通过个人、小组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开放和相互影响,以达到增强个人和社会的功能。小组被看作是一个互助的系统,在小组中成员依靠其他成员作为自己解决问题、实现自己潜能和建立信心的资源。

三、相关的小组工作模式

(一)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也是发展模式,1965年最先在波士顿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提出,之后不断发展完善。这种模式的核心是认为小组的发展有可以被清楚表明的阶段,强调时间、过程和发展阶段,以及小组成员与发展的关系。

(二)行为模式

行为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由塞瑞(Sarri)等人提出,也称行为修正模式。它以行为理论为基础,以对个人的治疗为工作的焦点,被鼓励小组成员与小组中的其他人员直接接触,工作员借助行为修正的技巧给予直接干预和指导。

(三)任务中心模式

任务中心模式是卡文(Garvin)将个案工作中的任务中心模式在小组工作中的运用。它与治疗模式有相近之处,如关注个人的问题,但同时更关注工作的目标。为实现工作的目标,在小组的不同阶段它会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

(四)小组中心模式

这种模式由卓波(Tropp)提出。它认为在朋辈小组、志愿者小组中采用小组

中心的模式,可以使小组成员在积极投入有共同利益与相互认同的小组经历中提高他们的社会角色责任,增进自我满足,从而促进社会功能。

第三节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与过程

一、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

小组工作的理论研究者提出,小组是一个有生命的发展周期,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过程。由卡兰德等人(James A.Garland,Huber E.Jones&Ralph L. Kolodny)提出的小组发展阶段模式是众多的发展阶段理论中最为流行的一种。

1.阶段I——前属期阶段

这是小组的开始。小组成员刚刚开始进入小组,试图尝试与素不相识的他人建立初步的关系,但他们的心理状态是观察和探求身外环境,对他人既接近又回避地保持着戒备,处于矛盾的困境。社会工作者的鼓励会有助于促进成员考察、改善外部条件,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工作者鼓励成员表达他们对小组和其他人的期望。社会工作者在这时可通过组织一些有助于成员们相互了解的项目,帮助他们成为熟人,但成员之间还比较难以合作。

2.阶段Ⅱ——权力和控制期

成员们与其他人慢慢熟悉之后,开始发现在小组中如何得到安全感和回报,将试着通过权力竞争与控制的过程,认识和确立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成员间的互相影响增大,会形成小组成员在小组中不同的角色、地位、关系,并形成小组组织的初步结构。个别成员如果不能从小组中感受到安全和满足就会在这个阶段退出。但同时,对成员来说,无论在心理上或生理上,考察和斗争、有意或无意伤害他人或被他人伤害的机会也都会增大。

3.阶段Ⅲ——亲密期

这个阶段,小组成员开始更为亲密了。他们更开放,关心小组,关心其他成员,投人增强。成员们开始公开地比较小组生活与家庭生活,会出现同胞式的竞争,也会发生从家庭成员到小组成员的移情,同时开始意识和承认小组的经验在他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开始思考小组的目标。

4.阶段Ⅳ——分辨期(差异期)

这是形成良好小组的时期。小组成员彼此熟识和聚合,能接纳其他成员的个性、实力、态度和需要,对小组有较高的认同。家庭式的情感减弱,小组的规范和标准成为行为的参考。成员之间权力的竞争和情感波动趋于缩小,能够相互支持,自由地沟通。成员们更联合、更客观、更合作,以至能提出更现实的建议或计划,并实施大型的方案、项目。

5.阶段V——分离期

这个阶段小组进行到终结并且小组目标已经实现。成员们面临分离,开始在其他地方寻找新资源以满足他们自己社会的、娱乐性的和职业性的需要。在转移和打破已经建立的成员间的默契关系中会出现许多焦虑,如内聚、反对小组解散、情绪反复、逃避现实等。

二、小组工作过程

1.沟通与互动

沟通是一个人利用符号将意义转达给另一个人的过程。沟通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以语言作媒介。当小组成员间的沟通进行时,一个互动模式也就形成了。通过沟通小组成员可以了解他人和社会工作者并达到小组目标,建立信任或调整

自己,以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关注小组过程中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小组成员可以在沟通中通过传达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自己在小组中说服别人的能力(领导能力),树立自己的威信,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但同时,社会工作者从沟通中也可观察到小组成员的不同需要与问题,来调整小组的目标和规范等,促进有效沟通和良好的互动。

2.沟通方式

在小组工作中有多种沟通与互动的模式,以下是常用的以领导为中心和以小组为中心的四种模式。(注:L=领导者,M=小组成员,←→=沟通) 第一种模式,在一段时间内小组的领导者与一个小组成员进行沟通。

第二种,这种模式是每个成员依次谈论同一个题目。

图7-1 小组沟通模式一图7-2 小组沟通模式二第三种,这种模式是领导者和一个小组成员频繁讨论一个问题,其他成员旁观。

第四种,这种模式是小组成员充分参与,根据需要彼此之间自由沟通。

图7-3 小组沟通模式三图7-4 小组沟通模式四前三种模式是围绕领导者进行的沟通,第四种是围绕小组成员进行的。在小组发展的不同阶段,恰当地选择沟通的模式,根据小组成员的需要确定小组规范和小组目标,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和谐关系,发展小组成员有效发出信息、有效接收信息等沟通技巧,会有利于小组目标的实现。

三、小组中的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一个描述小组取得其成员的一致性和依从的过程,主要包括小组规范、角色、地位等控制手段。

(一)在小组中使用和发展小组规范

规范涉及一切为小组成员所接受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被小组认定为正规和恰当的,具有“应该”或“必须”的特性。规范在小组成员的沟通和互动中不断发展起来。小组通过对小组成员按照小组目标期望而表现的行为给予肯定,对偏离期望的行为给予处罚的方法,对小组成员的行为形成约束,起到稳定小组的效果。这样,根据小组目标建立的适当的规范有助于小组成员的转变。反之,则会导致小组成员产生否定性行为,影响转变的发生。

小组规范有两种:一是由小组成员自己发展起来的规范,二是由社会工作者发展的规范。由小组成员发展的规范是小组成员通过对成员行为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过程形成的,随着小组的发展而发展,可以传授给任何一个小组成员。由社会

工作者发展的规范有两种途径,既可以根据小组的目的和在了解小组成员的期望后去推动规范的发展,也可以引入其他类型的规范,经过明确的陈述或社会工作者的示范行为使其被小组成员接受。

(二)恰当地利用小组中的角色和地位

角色和地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也是一种对小组中个人特定行为的期望。角色是由小组的基本需要和成员的能力和地位来确定的。人们处于某种地位或某个角色,就要遵从角色要求,与小组的期望行为取得一致。角色与地位是发展和变化的,不同的阶段人们对角色有不同的期望。在小组的社会控制中,恰当地利用角色,有助于促进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从而实现小组目标。通过改变和使用小组成员的角色,可以帮助小组成员学会预期的行为。通过同小组成员讨论他们在小组中现有的角色,分清角色的责任和特权,调整小组成员对角色的期望,学习体验新的角色,可以帮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界定和调整。

(三)提高小组凝聚力和小组目标

小组凝聚力是小组成员希望留在小组中的程度。凝聚力可以使小组成员在小组中获得满足感、安全感和被尊重感,使他们对小组活动充满兴趣,从小组中感受到他们的声望和地位。提高凝聚力有助于促进小组的发展。限制小组的规模、设计有吸引力的活动、选择有相似背景特征的小组成员、根据小组成员的需要建立和调整小组目标、发展小组成员对小组的责任心、在小组中形成相互信任和和谐的气氛,会提高小组的凝聚力,有助于实现小组目标。

第四节小组工作的原则与技巧

一、社会小组工作的实践原则

(1)认可每个人的独特个性及行为的多样性。社会工作者必须清楚认识每个成员的独特差异以及他们的不同需要和不同问题。对每个成员的不同需要采用适合的介入方法,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计划和目标。

(2)认可小组是多种多样的及行动是多样化的。这是对小组的个别化原则。小组有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互动模式。社会工作者对不同的小组同样要采用不同的治疗目标和计划。

(3)真诚地接纳每一个人。社会工作者可以有自己看待他人的价值观念,但他不需对他们的行为和品行表示赞同与否,应该完整地接纳每一个人,包括他的长处与不足。

(4)建立有目的的助人关系。在社会工作者和小组成员之间应该有目的地去建立专业关系,这有利于促进小组成员发生转变。

(5)鼓励及促使小组成员之间实现有益的合作关系。社会工作者应鼓励和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发展起有积极意义的关系,以促进小组成员发生转变。

(6)适当地修正小组过程。社会工作者必须对小组过程了如指掌,为实现小组目标对其适当、及时地予以修正,创建具有促进转变的支持性环境。

(7)鼓励成员根据自身能力参与小组活动。社会工作者必须认可并接受每个小组成员的能力差异,帮助和鼓励每个小组成员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参与小组活动,不应该使他感到力所不及。

(8)促使小组成员投入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不要高高在上,而是要把自己摆放在增强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位置上。

(9)鼓励小组成员通过冲突去体验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社会工作人员应该帮助小组成员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他们遭遇的冲突,使他们学习用不同的技巧

或策略去解决冲突。

(10)为小组成员提供各种新机会。为小组成员提供各种新机会,使他们通过新的和不同的经历来考察自己的潜能、发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人际关系技巧和体验在小组中的收获,以满足社会需求,并从中获取成就,维持良好的自信心。

(11)明智地运用制约。帮助小组成员认识他们的问题,识别制约因素和检验受制约的程度,并利用机构受到的各种制约来帮助小组成员学习如何面对社会上的制约因素。

(12)有区别地运作工作方案。根据小组成员的不同需要运作不同的方案。

(13)对个人和小组的进步不断进行评估。社会工作者应该在小组成员的参与下定期地对小组的进步进行评价,以保持小组的目的和有效性。

(14)热诚、人道和严于律己。社会工作者要做一个真诚、热情和人道的人,而不是一个冷酷、不人道的人;要严于律己,不能利用小组来满足私欲。

二、社会小组工作的技巧

(一)小组工作的一般性技巧

社会工作理论中将社会小组工作一般技巧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关系的技巧。小组工作者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和策略与成员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促进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2)观察的技巧。小组工作者要能够灵敏、细致地观察和判断个人、小组所面临的环境与需要解决的问题,以确定适合的小组目标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3)组织和介入的技巧。小组工作者要能够组成小组,介入小组出现的问题、冲突、突发事件等,把握和推进小组工作进程,在目标实现后结束小组。

(4)领导的技巧。小组工作者有时是以小组领导的角色出现的,因而要适当地运用专业技能与权威,主导和推进小组的进程。

(5)沟通的技巧。小组工作者是促进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的桥梁,自身要与成员沟通,也要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并且与小组外部的环境,如机构、社区、人员等进行沟通。

(6)参与小组活动的技巧。小组成员自己设计了各种活动方案,小组工作者要愉快地投入其中。

(7)运用社会资源的技巧。为实现小组的目标,小组工作者要善于调动社会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的、机构的、新闻媒体的以及社区的资源。

(8)评估小组过程的技巧。小组工作者要给小组各种的活动订立指标,并做出评估。

(二)有效促进沟通的技巧

小组的目标是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影响和行为互动,解决成员的问题,而沟通是产生相互影响和互动的前提,因而有效促进沟通就十分需要技巧。

(1)注意信息传递的外部环境。外部因素会阻碍或影响沟通。如房间太大、太小、太嘈杂或者缺少隐秘性,会干扰信息的传递;明朗的空间环境则更有利于成员投入小组活动。

(2)注意语言的选择。首先,要使用易于理解的短语发出信息,并通过这些语言尽快地促进小组成员产生信任,从而及时得到反馈。其次,有效地接收信息,正确理解所获的信息及其内涵,对不清楚的内容及时简短地讨论明白。

(3)提供合作性的目标。提供合作性的目标和活动,能够改变小组成员间的关系,共享信息共同工作,促进有效的小组沟通。

(4)关注和调整小组中的互动模式。小组成员相互间谈话的频度和程度、谈话的顺序、打断他人的方式有时会影响沟通的顺利进行。对总是说得太多或不断地谈论同一题目的成员,小组工作者必要时可运用语言阻拦他们,以给他人更多的表达机会。对总是沉默或回避去谈某个特别题目的成员,要支持他们发表意见,给他们以鼓励和信心。小组成员讲话或沟通时的顺序也可以表示成员间是同盟或冲突的关系,如有时会出现打断谈话的现象。可以通过改变小组成员之间的座次、谈话顺序、采用语言或手势等,推动讨论继续进行。

(三)组织会议的技巧及小组工作者的角色

1.组织会议的技巧

(1)形成良好的开始。在会议的开始阶段,小组成员之间基本是互不相识的,小组工作者应该通过介绍使他们互相认识。然后要分发有关会议通报和文章,清楚地向小组成员阐明会议的目的和步骤,使每一个人都知道会议期间要做些什么。会议开始时,可以修订议程,即征求小组成员对议程的意见。+如果他们觉得有必要,可对会议议程作出修改。

(2)把握讨论的进程。会议的中间阶段,通常是需要完成主要任务的过程。把握好讨论的进程,将有助于小组完成大部分任务,促进小组成员解决问题。在会议进行过程中,小组工作者要注意把握主题,帮助小组成员遵照会议议程和关注讨论的话题,不能转移话题。小组工作者应阐明讨论的题目、程序和步骤以便小组成员了解。同时,要收集和提供信息帮助小组成员更好地投入讨论,保证讨论顺利地进行。另外,讨论中要注重发展新的小组规范。

(3)做好总结。小组工作者对成员们在讨论时提出的各种各样零碎杂乱、互不相关、抑或是有冲突的观点或意见,要及时恰当地进行归纳和总结。要帮助小组成员把精力放在特别重要的话题上,使他们对自己的观点更明了,讨论更有效果。

(4)完善的结尾。要控制讨论的时间,使每一个议题都能得到充分讨论,又不至于匆忙下结论。在时间不充分时,优先考虑主要议题。在会议结尾时,要总结讨论过的议题,阐明讨论中得出的结论,阐述需要进一步跟进和关注的问题。

2.小组工作者在小组会议中的角色

(1)示范者。以身作则,向小组成员示范他所希望的行为,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尊重、负责和诚实。

(2)促进者。小组工作者不是小组的主人,他不可将自己的意愿和主张强加给小组成员,而应该鼓励小组成员的参与,促进小组成员自己解决问题。

(3)调解人。争论或争执总会发生,在这时,小组工作者应保持中立,帮助小组成员澄清问题,提供可供参考的信息,引导他们理智地做出决定。

(4)支持者。支持小组成员已取得共识的解决问题的计划,促进他们有信心地完成计划。

思考题:

1.试述社会小组工作的涵义。

2.试述小组工作的三个主要模式的内容。

3.试述卡兰德等人的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模式。

4.为什么要对小组中的互动进行控制?怎样有效地进行控制?

5.简述小组

最新社工小组总结报告

社工小组总结报告 一、背景资料 1、小组名称:社工小组 2、小组性质:成长发展性小组 3、小组活动周期:一周一次,共七次 4、每次活动时间:120分左右 5、小组成员:儿童之家七位小朋友 6、出席状况:除了有事临时不能来的都来了,出席率高 二、小组目标 我们希望通过开展自我认知与成长小组和组员间的相互支持,来帮助组员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工以及使每个组员能够体会并学习到小组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提升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与兴趣,还有行为偏差的矫正。 三、评估内容 2、招募及宣传:招募是机构在社区进行宣传招募,招募的成员都是以自愿的形式加入,招募是小组中比较困难的一个环节,但是我们还是招募到了成员。招募到的这些成员都是固定的参加小组的活动,基本上都能出席每一次活动。 3、时间、长度和地点的评估:聚会时间往往是由机构通过电话与各成员家长协商而定,都是确定在大家有空的时间段,方便各组员的参加,每周一次活动,这样的间隔不是很远;每次活动的时间都在两个小时左右,时间的控制和把握每次活动都做得很成功;地点在社区儿童之家,因为时间不是吃饭时间,每次的活动都比较安静,场地也足够。 4、小组结构:由于本小组是普遍性的成长性小组,招募的对象都是小学生。 5、活动的内容及方式:本组的活动由每个实习生和志愿者主持,每次都有深沉的寓意,且方式各种各样,内容也是不一样的呈多样化,小组成员都能够接纳,同时也能让其他成员学到一些东西。在内容和方式上都是比较成功的。 6、个别小组成员的表现和改变:有的小朋友刚开始很少发言,显得比较羞涩,

但到后来慢慢接受了小组,对小组有了认同感,愿意发言了,积极主动的参与了活动。 7、小组互动: (1)沟通和交往模式:由于小组成员本来都是一个社区的小学生,大家都认识,所以我们的沟通不存在着问题。 (2)小组气氛:我们小组大都是比较外向、活泼开朗的同学,所以小组气氛从始至终都是保持着愉快轻松的气氛,但小学生容易发生争吵。 (3)小组规范:本每次活动能够提前10分钟到场,不迟到早退,积极参加每次活动。各成员在活动中都能发挥得很好,除了有的临时有事来不了的,大家都能遵守我们的小组规范。 (4)小组凝聚力:小组成员本来都有感情基础的,所以开始就有了较好的凝聚力基础了,在活动中大家的感情又不断的增进,交流增多,彼此更加了解,凝聚力也不断增强;凝聚力的增强使小组的活动顺利的开展,还能够更快更好的处理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5)领导模式:我们的小组每次活动都有负责人,而且每次都不同,带活动的同学相当于主持人组织大家开展活动,负责人相当于老师的地位,相互之间都比较自由,但领导的模式很明显。 (6)解决冲突的方式:小学生之间容易出现矛盾和争吵,每次发生争吵,我们都会及时制止,并做出批评教育。 8、小组的发展阶段:本小组分为开始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和结束阶段。在第一次会议中我们对组长的方案进行了商量并达成了一致的意见,这就是开始阶段,此后我们就进入了发展阶段,在每次的不同成员带的小组活动中,我们的小组一步一步的发展着,小组成员都积极开朗、情绪高涨、气氛活跃,给予了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增进了组员更深的认识,提升了小组成员的素质和能力。到这里我们的小组也趋近于成熟的阶段了。 四、财务经费报告 在我们的小组活动中,我们是各自准备各自的活动,这里所涉及的经费金额不大,都是机构负责。

社会工作小组工作技巧

第四节小组工作技巧 一、沟通与互动技巧(两个层面:与组员沟通、促进组员沟通) 1、与组员沟通技巧: 1)营造轻松、安全的氛围(语言表情等), 2)专注与倾听(传达尊重接纳), 3)积极回应(复述), 4)适当自我表露(以促进坦陈问题和需要), 5)对信息进行磋商(弄清和正确理解), 6)适当帮助梳理(非评判性帮助梳理发言), 7)及时进行小结(归纳要点) 2、促进组员沟通技巧: 1)提醒相互倾听(注意现场安静), 2)鼓励相互表达(沉默者接纳感受,适当控制机会), 3)帮助相互理解(细微处沟通), 4)促进相互回馈(鼓励分享回应), 5)示范引导(以自身诱导模仿如提问技巧和回馈方式) 二:小组讨论技巧 目标与活动方案确定、问题解决都会用到;有助于组员参与小组事务、激发对小组兴趣、运用集体力量与决策解决小组和组员问题。主要有事前准备和主持两个方面。 1、小组讨论的事前准备技巧: 1)选择合适主题(明确,考虑发展进程、组特质、目标和组员能力), 2)注意主题措辞(事实性、价值性、推测性、政策性问题不同措辞), 3)选择合适讨论形式(公开讨论、陪席式、座谈会、质询会), 4)安排活动环境(场地、座位等), 5)挑选合适参与者(及与主持人角色分配), 6)准备好讨论草案(讨论目标、素材、场地及设施准备清单、时间分配掌握) 2、主持小组讨论技巧: 1)开场(介绍认识熟悉,引出主题,规则及要求), 2)了解(理解), 3)提问(5种类型:封闭式(“是不是”)、探究回答型(“描述/告诉/解释”)、重新定向型(引向其他组员)、反馈和阐述型(寻求总结)、开放式(“怎样/为什么”), 4)鼓励(不逼而是注意、重复、支持), 5)限制(询问其他人、切断话题或打岔、限定发言时间或调整次序), 6)沉默(组员自行判断), 7)中立(提供问题/资料信息/利弊分析或事实论述,不给答案/决断), 8)摘述(段落结束、主题被岔开、变换主题、组员发言过长、发言过于复杂或宽泛、意见对立或争执很久、发言声音过小、语言出现障碍8种情况,摘要发言应简要明晰、摘要后要征求发言者意见),9)引导(暗示方向、提示重点、再强调程序;两个注意:一注意把握程序(按确定问题—分析问题—寻找和评价解决方法—选择一种方法的进程去展开,围绕如何解决问题可采用头脑风暴法),二要妥善处理发生的冲突(难以化解时可考虑民主表决);三个避免:指定发言——社工中心,轮流发言——组员未准备好而简单应付或生抵触,单刀直入和刨根问底——尴尬难堪), 10)结束(问题归纳、意见建议组织、形成结论;详细全面,阐述分析评价和研究,指出要应用的方法)三:治疗技巧

第七章 社会工作行政

第七章社会工作行政

?第七章社会工作行政 单项选择题 1.()是将社会政策转变为社会服务的过程。 A.社会工作 B.社会督导 C.小组工作 D.社会工作行政 2.将社会政策转变为社会服务的过程是(),一是将社会政策变为具体的社会服务;二是积累经验,以建议修订社会政策。 A.单向的 B.可逆的 C.双向的 D.复杂的

3.社会服务机构通常是指由政府、社会团体或个人兴办的,为特定的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 A.营利机构 B.企业 C.事业单位 D.非营利组织 4.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的动机各有不同,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动机,也有以利他和社会为中心的动机。下面属于以利他和社会为中心的动机的是()。 A.有机会体验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B.能表现和证明自己的成就 C.自我成长、发展与成熟 D.受亲人、朋友、老师和家长的影响而参与服务

5.社会工作督导是专业训练的一种方法,下面属于社会工作督导的主要对象的是()。 A.初级社会工作者 B.社会工作行政人员 C.资深社会工作者 D.政府工作人员 6.社会工作督导有不同类型,如果督导者与被督导者及其工作没有直接关系和责任,是纯粹的咨询角色。从专业的角度看,被督导者自己承担更多的责任,也就是说被督导者根据实务工作的要求,主动寻求帮助和支持更为重要。那么,这种督导是()。 A.师徒式督导 B.训练式督导 C.管理式督导 D.咨询式督导

7.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想为社区残疾人提供服务,并向区民政局申请经费资助。区民政局很支持这一想法,要求中心准备材料,并写明服务的必要性、可行性、目标、专业方法、服务成效以及经费预算等内容。这份材料被称为()。 A.项目申请书 B.项目概算 C.工作计划 D.活动方案 8.社会工作者小雨刚被分配去为失学儿童服务,但她对这一群体理解不深,不熟悉现行的相关政策。督导员给她进行了相应的讲解,小雨的服务技能因此得到提高。督导员教给小雨的知识是()。 A.社会问题 B.建议和咨询 C.服务对象群

社会工作小组活动方案详细版_1

文件编号:GD/FS-6318 (方案范本系列) 社会工作小组活动方案详 细版 The Common Structure Of The Specific Plan For Daily Work Includes The Expected Objectives, Implementation Steps,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Specific Requirements And Other Items.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社会工作小组活动方案详细版 提示语:本方案文件适合使用于日常进行工作的具体计划或对某一问题制定规划,常见结构包含预期目标、实施步骤、实施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创意活动名称:随手转发微公益,社工理念正能量 创意活动概述(活动内容、活动时间、活动目标、活动对象): 活动内容:街头发放写有社工理念的书签,让普通市民发微博,传递社工理念 活动目标:宣传社会工作者的理念 活动时间:20XX年4月中上旬 活动对象:有兴趣了解社会工作的人群 活动口号:小成本高效率微公益 发现身边事传播正能量 活动地点:南京东路353广场,徐家汇公园等

活动方案(介绍活动如何具体展开,包括活动内容、流程、具体执行): 活动流程: 1 我们在全上海号召一线的社会工作者,有社工专业基础或是正在学习社工的人,让大家想一些自己做社工的理念,自己对社工的认知,社会工作的意义,写成一条条标语。 2 把收集来的标语整理,制作书签,并在标语写在上面。 3 到活动当日,我们有三个小队同时在三个不同的地点,向过路的人介绍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的理念等,并且把写有标语的书签赠送给有兴趣了解社会工作的人。 4 参与的人在收到书签的同时,可以编写“书签的标语+#话题#”发送微博,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

社会工作小组工作策划书

一、小组名称:“零距离”之人际交往小组 二、小组工作员:李燕李云云杨红何传宝朱大为 三、小组督导:左敏 四、小组背景 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各种具体的社会领域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建立起心理上的联系,它反映在群体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的情感距离和相互亲密的程度。人际交往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试、信息的沟通、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协调,都离不开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交往,对于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是有益的;相反,不和谐、紧张、消极、敌对的人际交往,对一个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是有害的。因此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善于交往、都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些良好的关系可以使个人在温馨怡人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人际交往却成了有些人的困惑和难题,他们缺少知心朋友、不信任他人、感到交往有困难,有社交恐惧症,更严重的甚至有的同学抵制交往,这些不良的交往行为影响同学的正常的大学生活,严重者心灵扭曲,精神紊乱,甚至自伤或他伤,给自己、他人、社会都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所以大学生学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掌握其途径,对他们的收获美丽的大学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开展此次活动具有十分的必要性。 我们通过招募服务对象(大一新生),并且让他们填写我们做好的需求评估调查问卷,通过对需求评估调查问卷数据汇总,我们发现在招募到的15同学中,有80%的同学(12个)有缺少知心朋友,不信任他人、同学,与个别人难以正常交往,感到交往有困难等社交问题的一项或者两项,有60%同学(9个)甚至有两项以上的社交问题,只有两三个同学能够很快适应大学生活。因此我们小组成员认为,如果要改变大一新生的不适应状况,就必须改善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让他们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和评价,尊重和接纳自己。同时,寻求妥善方法去帮助他们表达和疏导情绪,改善与他人交往和沟通的模式,促使他们学会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从而让他们能与他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团结合作。因此我们设计这个小组,让组员在小组活动中认识自我和他人,认识到团结信任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从而促使组员与他人友好交往。 五、小组的理论框架: 我们采用马斯洛需求理论、“镜中自我理论”、交流分析理论作为小组设计的理论基础。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由5个等级构成,按照从低级到高级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指出如果个人生理和安全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了,那么就会出现感情、友谊和归宿的需要,如渴望父母、朋友、同学等对其表现爱护和关怀、温暖、信任、友谊以及爱情等。他们还渴望自己有所归属,被人认同和承认,成为集体中的一员。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七章 社会小组工作)【圣才出品】

第七章社会小组工作 7.1 复习笔记 一、小组工作的基本概念 1.小组工作的缘起与发展过程 (1)缘起 ①小组工作方法的产生与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紧紧相连。工业化、都市化带来了人口流动,使城市中出现了大量居无定所、没有生活保障的移民。1844年,在处于工业化发展时期的英国伦敦,一位名叫威廉·乔治的商店学徒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青年会。之后,针对青年人的各种娱乐性、教育性小组活动不断地开展起来。 ②1851年,“美国基督教青年会”(YMCA)在美国的波士顿成立。1854年,美国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成立,旨在通过组织团体的活动促进青少年的身心正常发展。之后,更有针对性的相近团体美国基督教女青年会(YWCA)也于1866年成立。稍后,一批针对不同对象需要提供服务的团体相继出现。 ③1873年,在伦敦成立了以发动居民自助解决移民适应生活问题的第一个睦邻会社“汤恩比馆”。随后,美国芝加哥创立了霍尔馆;在犹太移民中发展起来的犹太人社区中心,及青年希伯来人协会等。这些为贫民设立的睦邻会社,是小组工作发展初期的重要形式。但在小组工作的发展初期,对这种方法的专业认同是缺乏的,也未被纳入社会工作的专业课程。 (2)小组工作的形成 1923年,查德希(Mildred Chadsey)在美国西部储备大学开始讲授有关的小组工作

课程。1927年,这种以讲授用团体工作的方式来为案主服务的方法的课程被正式定名为“小组工作”(Group Work)。1935年“全美社会工作会议”接受并讨论社会小组工作的文章。1936年社会小组工作研究协会成立。在1946年的“全美社会工作会议”上,小组社会工作研究协会的代表再次强调“迈向专业”的小组工作,使这一意见被大会接受并正式成为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 这一阶段小组工作的方法继续运用于女工、儿童、老人、成人教育、失业工人等方面的实践,即用小组的方法去促进个人的成长,更以小组的形式服务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3)小组工作方法的发展 ①20世纪40—50年代,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开始对社会工作领域发生主导性影响。在此影响之下,小组工作进入到医院中,工作者接受并研究医疗模式。 ②60年代以来,小组工作进入到多元化发展过程。受民主理论的影响,它已形成了有影响的社会目标、治疗、互动三大理论模式。 2.小组工作的定义 (1)以小组工作的功能和目标下定义 1949年美国小组工作者协会指出:小组工作者在各种小组中,通过小组互动与方案活动达到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目标的完成。 小组工作者的目的在于根据个人能力与需求而促进个人成长,使个人与他人、团体与社会之间达到适应,促使个人有社会改良的动机,同时让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权利、能力与独特性。 小组工作者参与团体的目的是为了使团体中的决策不是来自团体内或团体外的优势影响,而是来自知识、理念与经验的分享与整合。 (2)以小组工作对人的发展下定义

社工专业小组活动策划书

“心连心”小组 策 划 书 2013年5月7日

大学生成长与发展小组活动策划 一、活动背景: 当前,大学生进入大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大学生们对于大学生活已经有了自己的体会,然而,不可避免的是大家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以大一学生为主,大学生活与自己的想象存在差距,很多大学生因此找不到方向和前进的动力了。例如在目标与发展、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方面都会有些困惑和迷茫。大学生在自己的大学生活中到底如何使自己健康的成长,不断发展自己成为普遍的问题,大学生团体辅导辅导活动将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利用形式各样的小游戏,让广大的大学生在其中体味,从中有所收获,有所改变,有所进步。小组互动的效果将得以一展现,对于大学生正确把握自己,了解周围环境,更好的立足于大学的平台,实现自我的成长与发展是大有好处的,这也是小组成立的原因、价值和意义所在。 二、活动目标: 通过形式各样的小组游戏,是大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小组活动的氛围,利用小组活动的效果帮助大学生了解他人以及周围的环境,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需求与优缺点等,更好的在人际交往、自我认知、以及未来发展的目标等方面有所认知。通过小组活动促使他们有所收获和改变、进步。 三、理论框架: 我们小组一大学大一学生为对象,主要是这一群体都有一些共性,他们在自身目标与发展,人际交往以及未来发展上都有迷惑。我们小组根据大一学生的这些共性从三个不同的主题进行团体辅导,以下是我们的参考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我们小组将通过小组活动,使小组成员在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上有所收获。 小组动力学理论: 小组动力学包括小组的形成、维持、发展,小组内部的人际关系,小组于个体的关系,小组的内在动力,小组间的冲突,领导方式对小组的影响等。我们将借助小组形成的场域观察小组成员与心理场之间的相互作用,整个小组的开展基本上以民主性为主要领导形态注重小组民主气氛,存进小组动力的产生,增进小组凝聚力。 镜中我理论: 在人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哦们的的反应和评价,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我们对他人眼中的自己形象的想象,对他人关于这一想象的评价的想象以及某种自我感觉,构成了我们的自我认识。我们为组员提供密切的互动和真实的回馈,帮助组员在小组中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建立自我意识、评价。 四、活动主题: 我的青春我做主 五、活动时间:

社会工作小组工作知识点汇总

社会工作-小组工作-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小组工作整理 一、小组工作的定义 1.含义: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之一,他在社会工 作者的带领下,通过组员间的相互支持,充分互动和分享,激 发组员的能力和潜能,改善组员的态度、行为,提升他们的 社会功能性,解决个人、群体、社区和社会问题,促进个人、 小组和社区的成长和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公平和公正发 展。 2.特点:①小组工作是由工作员和组员一起组成一个关系体 系,其中有多层次的互动; ②小组工作有明确的目标; ③小组工作既是过程,又是促进组员改变的方法和 手段; ④小组具有互助性。 二、小组工作的功能 1.康复。康复是指针对有问题的组员,帮助其在情绪、行 为、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过程。体现在 治疗性小组 2.能力建立。能力建立是指组员在小组中成长和发展的过 程, 是一种透过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意识和自信心, 而不 是治疗的过程。在组员的互动过程中, 协助组员学习、反思、提高和成长。 3.矫正。矫正是指协助违反社会秩序、道德规范或侵犯他人 利益的“问题”组员, 在小组工作中改变的过程。主要是 行为和价值观矫正 4.社会化。社会化是指协助组员学习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技 巧的过程。 5.预防。预防是对可能发生的困难做预测, 并提供人们所需 要的环境支援。小组的预防功能主要体现在小组的经验分 享和学习中。 6.社会运动。通过鼓励组员参加社会运动, 使个人学会领 导、服从、参与、决策等方法,并承担社会责任。 7.问题解决。协助组员做出决定并解决问题是小组工作的 主要功能之一。在小组过程中, 工作员协助组员发现自己的 问题,通过民主决策,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 8.社会价值。鼓励组员实现其社会价值。组员通过参加社会 行动和组员间的互相帮助, 三、小组工作的类型 按照组员的参与方式,组员的身份和小组工作的性质和目的 来确定小组类型 1.教育小组。以小组的方式帮助组员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工 作相关的新知识和技巧。 2.成长小组。小组最终的目的是帮助组员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情绪、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获得改变(成长) 3.治疗小组。通过小组互动,协助组员改变认知、情绪和行 为问题或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创伤后的问题。 4.支持小组。通过小组分享,组员了解他人的遭遇,逐渐产 生相似感,发展出组员的一致性,彼此相互支持。 5.社会化小组。目标是协助组员发展社会接受的行为和态度, 提高其社会适应力。 6.任务小组。小组有明确的任务(工作) 取向。 7.自助—互助小组,自愿性小组,为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而 走在一起。 8.意识提升小组。增强对自我、环境和社会的理解,提高行 动能力,促进改变。 9.社会行动小组。。这类小组工作的目的是利用小组资源,集结社会力量,达致社会改变, 维护小组组员或社区的整 体利益。 四、在1946年全美社会工作大会上,正式把小组工作作为社会 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 五、在学习小组工作的基本价值观过程中, 应该特别重视几个 方面: 1.互助。这种互助式的助人关系, 是导致个人改变的主要来 源,互助可以协助组员体会彼此共同关心的问题从而降低孤 独感。彼此互助,从其他组员经验中学习和成长; 2.尊重组员的权力和能力。小组工作过程中,要特别强 调和重视组员的能力, 相信组员有改变的能力和潜能, 这 是小组工作的核心和基本信念。同时,要尊重组员有选择 参与的权力和自由。 3.民主参与和决策。小组不仅可以发掘组员的潜能, 促进组 员成长, 还可以通过民主决策培养组员的民主参与精神。 4.赋权。小组工作者促进个人和小组的自治, 小组目标强 调个体组员的成长、权力的提升和社会变革。 5.高度的个别化。了解每位组员的独特性和特别的需求, 有 针对性地设计干预方案, 具体的目标要因人而异。 六、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1.三种基本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指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 小组的需要)、支配需要(指控制别人与被人控制的需要)、感情需要(爱别人或被爱的需要) 2.需要满足方式的相对继承性和连续性 童年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所形成的 行为适应方式,影响并决 定着个体在成人期对待他人的方式。三种需要早期满 足的情况和方式与个体后 来的行为方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3.基本人际取向(根据三种需要的相对强度和表达的主 动或被动性, 舒茨界定了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取向。) ①主动包容型,即主动与他人来往、积极参与社会活 动的外向者。 ②被动包容型, 期待别人接纳自己, 孤独、退缩、易疏 离他人。 ③主动支配型,主动去支配他人,能运用权威、权力, 喜欢控制别人。 ④被动支配型, 期待别人来引导自己,乐于追随他人、 受人支配,表现出顺从、无争等特征。 ⑤主动感情型,对他人处处表示喜爱、友善、热心、 同情、亲密。 ⑥被动感情型,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密,本人则

第七章 矫正社会工作

1 第七章 矫正社会工作 矫正社会工作的慨念及其功能 服务对象的特点及需要 矫正社会工作概述 矫正社会工作的特点 矫正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矫 正 司法判决前的社会工作 社 监禁场所中的社会工作 会 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 工 刑满释放后的社会工作 作 针对涉毒人员的社会工作介入 矫正社会工作方法的类型 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直接方法 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直间接方法 第一节 矫正社会工作概述 知识点一、矫正社会工作的概念及其功能 (1) 针对违法犯罪人员 监管功能、矫正功能、服务功能 (2) 针对社会环境 营造有利于罪犯更新改造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促进刑法制度人性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知识点二、服务对象的特点和需求(重点) (1) 特点 具有冲动好斗的人格特征、具有自卑消沉的心理特征、具有与社会严重脱节的社会特征、具有困难重重的生活特征 (2)需要(重点) 剧本生存条件的保障需要 教育、就业权益的保障的需要 正常家庭生活的需要 再社会化的服务需要

2 知识点三、矫正社会工作的特点 ◇特殊性,特定的社会困难群体提供服务 ◇复杂性,强制性监管与人性化服务交织相伴 ◇长期性,服务期间与刑罚执行期限基本一致 ◇专业性,法律专业与社会工作专业相结合 知识点四、矫正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内地的社区矫正制度 社区矫正是在与鉴于执行的“监狱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他是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至于社区内,由专门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 第二节 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知识点一、司法判决前的社会工作(重点) 1、针对罪犯嫌疑人:通过与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和周边社区的接触了解,写出一根有关犯罪嫌疑人背景的调查报告,提交法庭做审判参考;要与家人、邻居、同学、同事、朋友、警察、受害人等交谈 ◇调查报告内容(重点)犯罪事实、前科、本人生活史 2、针对犯罪嫌疑人亲属:陷入经济贫困的寻找社会资源维持生计;失去依靠的儿童少年安置、照料生活;产生心理困扰的家庭成员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知识点二、监禁场所的社会工作 1、协助服刑人员适应监禁场所生活:熟悉监狱环境、协助戒除不健康生活习惯、解决生活困难、预防服刑人员间犯罪观念和行为的交叉感染 2、为在监服刑人员提供专业咨询等服务:公民教育、心理情绪疏导、职业技能培训、人际交往意识与能力提升 3、帮助在监服刑人员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了解社会变化、加强与家庭的联系、构建支持性社会网络 知识点三、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重点) 1、缓刑、假释、监外执行人员的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重点) ◇保持良好品行、不得与品行不断者来往;服从检察官和观护人命令;接受矫正社会工作辅导;及时汇报工作生活和居住状况,不得随意离开

社会工作 小组工作 知识点汇总

小组工作整理 一、小组工作的定义 1.含义: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之一,他在社会工 作者的带领下,通过组员间的相互支持,充分互动和分享, 激发组员的能力和潜能,改善组员的态度、行为,提升他 们的社会功能性,解决个人、群体、社区和社会问题,促 进个人、小组和社区的成长和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公平 和公正发展。 2.特点:①小组工作是由工作员和组员一起组成一个关系体 系,其中有多层次的互动; ②小组工作有明确的目标; ③小组工作既是过程,又是促进组员改变的方法和手段; ④小组具有互助性。 二、小组工作的功能 1.康复。康复是指针对有问题的组员, 帮助其在情绪、行为、 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过程。体现在治疗 性小组 2.能力建立。能力建立是指组员在小组中成长和发展的过程, 是一种透过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意识和自信心, 而不是治 疗的过程。在组员的互动过程中, 协助组员学习、反思、提 高和成长。 3.矫正。矫正是指协助违反社会秩序、道德规范或侵犯他人 利益的“问题”组员, 在小组工作中改变的过程。主要是 行为和价值观矫正 4.社会化。社会化是指协助组员学习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技 巧的过程。 5.预防。预防是对可能发生的困难做预测, 并提供人们所需 要的环境支援。小组的预防功能主要体现在小组的经验分 享和学习中。 6.社会运动。通过鼓励组员参加社会运动, 使个人学会领导、 服从、参与、决策等方法, 并承担社会责任。 7.问题解决。协助组员做出决定并解决问题是小组工作的主 要功能之一。在小组过程中, 工作员协助组员发现自己的问 题, 通过民主决策, 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 8.社会价值。鼓励组员实现其社会价值。组员通过参加社会 行动和组员间的互相帮助, 三、小组工作的类型 按照组员的参与方式,组员的身份和小组工作的性质和目 的来确定小组类型 1.教育小组。以小组的方式帮助组员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工 作相关的新知识和技巧。 2.成长小组。小组最终的目的是帮助组员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情绪、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获得改变( 成长) 3.治疗小组。通过小组互动,协助组员改变认知、情绪和行 为问题或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创伤后的问题。 4.支持小组。通过小组分享,组员了解他人的遭遇,逐渐产 生相似感,发展出组员的一致性,彼此相互支持。 5.社会化小组。目标是协助组员发展社会接受的行为和态度, 提高其社会适应力。 6.任务小组。小组有明确的任务( 工作) 取向。 7.自助—互助小组,自愿性小组,为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而 走在一起。 8.意识提升小组。增强对自我、环境和社会的理解,提高行 动能力,促进改变。 9.社会行动小组。。这类小组工作的目的是利用小组资源, 集结社会力量, 达致社会改变, 维护小组组员或社区的整 体利益。 四、在1946年全美社会工作大会上,正式把小组工作作为社会 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 五、在学习小组工作的基本价值观过程中, 应该特别重视几个 方面: 1.互助。这种互助式的助人关系, 是导致个人改变的主要来 源,互助可以协助组员体会彼此共同关心的问题从而降低孤 独感。彼此互助,从其他组员经验中学习和成长; 2.尊重组员的权力和能力。小组工作过程中, 要特别强调和 重视组员的能力, 相信组员有改变的能力和潜能, 这是小 组工作的核心和基本信念。同时, 要尊重组员有选择参与的 权力和自由。 3.民主参与和决策。小组不仅可以发掘组员的潜能, 促进组 员成长, 还可以通过民主决策培养组员的民主参与精神。 4.赋权。小组工作者促进个人和小组的自治, 小组目标强调 个体组员的成长、权力的提升和社会变革。 5.高度的个别化。了解每位组员的独特性和特别的需求, 有 针对性地设计干预方案, 具体的目标要因人而异。 六、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1.三种基本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指与人接触、交往、隶属 于小组的需要)、支配需要(指控制别人与被人控制的需要)、感情需要(爱别人或被爱的需要) 2.需要满足方式的相对继承性和连续性 童年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以及满足所形成的行为适 应方式, 影响并决 定着个体在成人期对待他人的方式。三种需要早期满足的情 况和方式与个体后 来的行为方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3.基本人际取向(根据三种需要的相对强度和表达的主动或 被动性, 舒茨界定了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取向。) ①主动包容型, 即主动与他人来往、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外 向者。 ②被动包容型, 期待别人接纳自己, 孤独、退缩、易疏离他 人。 ③主动支配型, 主动去支配他人,能运用权威、权力, 喜欢控 制别人。 ④被动支配型, 期待别人来引导自己, 乐于追随他人、受人 支配, 表现出顺从、无争等特征。 ⑤主动感情型, 对他人处处表示喜爱、友善、热心、同情、 亲密。 ⑥被动感情型, 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密, 本人则往往显示 出冷淡、厌恶等情绪。 1

社会工作-小组工作-知识点汇总

社会工作-小组工作-知识点汇总

小组工作整理 一、小组工作的定义 1.含义: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之一,他在社会 工作者的带领下,通过组员间的相互支持,充分互动和分 享,激发组员的能力和潜能,改善组员的态度、行为,提 升他们的社会功能性,解决个人、群体、社区和社会问题,促进个人、小组和社区的成长和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公 平和公正发展。 2.特点:①小组工作是由工作员和组员一起组成一个关系 体系,其中有多层次的互动; ②小组工作有明确的目标; ③小组工作既是过程,又是促进组员改变的方法和手 段; ④小组具有互助性。 二、小组工作的功能 1.康复。康复是指针对有问题的组员, 帮助其在情绪、行 为、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过程。体现在 治疗性小组 2.能力建立。能力建立是指组员在小组中成长和发展的过 程, 是一种透过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意识和自信心, 而不 是治疗的过程。在组员的互动过程中, 协助组员学习、反 思、提高和成长。 3.矫正。矫正是指协助违反社会秩序、道德规范或侵犯他 人利益的“问题”组员, 在小组工作中改变的过程。主要 是行为和价值观矫正 4.社会化。社会化是指协助组员学习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 技巧的过程。 5.预防。预防是对可能发生的困难做预测, 并提供人们所 需要的环境支援。小组的预防功能主要体现在小组的经验 分享和学习中。 6.社会运动。通过鼓励组员参加社会运动, 使个人学会领 导、服从、参与、决策等方法, 并承担社会责任。 7.问题解决。协助组员做出决定并解决问题是小组工作的 主要功能之一。在小组过程中, 工作员协助组员发现自己 的问题, 通过民主决策, 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 8.社会价值。鼓励组员实现其社会价值。组员通过参加社 会行动和组员间的互相帮助, 三、小组工作的类型 按照组员的参与方式,组员的身份和小组工作的性质和目 的来确定小组类型 1.教育小组。以小组的方式帮助组员学习与自己的生活、 工作相关的新知识和技巧。 2.成长小组。小组最终的目的是帮助组员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情绪、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获得改变( 成长) 3.治疗小组。通过小组互动,协助组员改变认知、情绪和 行为问题或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创伤后的问题。 4.支持小组。通过小组分享,组员了解他人的遭遇,逐渐 产生相似感,发展出组员的一致性,彼此相互支持。 5.社会化小组。目标是协助组员发展社会接受的行为和态 度,提高其社会适应力。 6.任务小组。小组有明确的任务( 工作) 取向。 7.自助—互助小组,自愿性小组,为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 而走在一起。 8.意识提升小组。增强对自我、环境和社会的理解,提高 行动能力,促进改变。 9.社会行动小组。。这类小组工作的目的是利用小组资源, 集结社会力量, 达致社会改变, 维护小组组员或社区的整 体利益。 四、在1946年全美社会工作大会上,正式把小组工作作为社会 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 五、在学习小组工作的基本价值观过程中, 应该特别重视几个 方面: 1.互助。这种互助式的助人关系, 是导致个人改变的主要 来源,互助可以协助组员体会彼此共同关心的问题从而降 低孤独感。彼此互助,从其他组员经验中学习和成长; 2.尊重组员的权力和能力。小组工作过程中, 要特别强调 和重视组员的能力, 相信组员有改变的能力和潜能, 这是 小组工作的核心和基本信念。同时, 要尊重组员有选择参 与的权力和自由。 3.民主参与和决策。小组不仅可以发掘组员的潜能, 促进 组员成长, 还可以通过民主决策培养组员的民主参与精 神。 4.赋权。小组工作者促进个人和小组的自治, 小组目标强 调个体组员的成长、权力的提升和社会变革。 5.高度的个别化。了解每位组员的独特性和特别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设计干预方案, 具体的目标要因人而异。 六、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1.三种基本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指与人接触、交往、隶 属于小组的需要)、支配需要(指控制别人与被人控制的需 要)、感情需要(爱别人或被爱的需要) 2.需要满足方式的相对继承性和连续性 童年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以及满足所形成的行 为适应方式, 影响并决 定着个体在成人期对待他人的方式。三种需要早期满 足的情况和方式与个体后 来的行为方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3.基本人际取向(根据三种需要的相对强度和表达的 主动或被动性, 舒茨界定了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取向。) ①主动包容型, 即主动与他人来往、积极参与社会活 动的外向者。 ②被动包容型, 期待别人接纳自己, 孤独、退缩、易 疏离他人。 ③主动支配型, 主动去支配他人,能运用权威、权力, 喜欢控制别人。 ④被动支配型, 期待别人来引导自己, 乐于追随他 人、受人支配, 表现出顺从、无争等特征。 2

社会工作小组活动方案 社工小组活动方案

社会工作小组活动方案社工小组活动方案 社工小组就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也称为团体工作,如何设计社工小组的活动实施方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社工小组活动方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社工小组活动方案一 活动内容: 一,介绍本次活动的主持人,同时工作者做自我介绍;再由主持人介绍本次活动的安排与目标。最后分组。 目的:让组员与工作者认识 二,逢七拍手 1、从某一人开始顺时针报数,当报到七或七的倍数时,此人以拍手代替说话,也就就是拍手一下不能喊出数字,下一个人继续念下一个号码。 2、待大家熟悉规则后,就增加拍手的频率,除了七与七的倍数,只要有七的数字就要拍手,例如:17。甚至数字加起来就是七的倍数也要拍手,例如:34 大风吹 1、所有人围成一个圈,主持人站在圈中说:”大风吹”,旁人问:”吹什么?”,比如说:”吹穿红色衣服的人。”,那么穿红色衣服的人就必须离开位子从新寻找位子。没位子的人站在中间进行活动。 目的:活跃气氛,相互认识 三,由小组工作员把各小组成员带到活动地点,进行自我介绍,并介绍接下来的活动流程:五指山与解人结。 四,五指山 1、小组成员围坐成圈,每个组员发纸笔画上自己的手型,并依次从大拇指开始写下自己的兴趣、喜欢吃的东西、喜欢什么类型的人、星座、个性,在手掌写上自己的名字。 2、依次按照纸上的内容介绍自己,介绍时把纸放在身前。 3、工作员回收纸张,并从中抽取一张念出纸上组员的信息,让其她人猜出名字。 目的:促进组员进一步认识,加深对彼此的印象,并增强组员的团队意识 五,工作者带领组员分享感受,工作员介绍”解人结”活动的规则 六,解人结 1、组员围成一圈,伸出双手,随意于其她人相握,但注意每双手要握着不同的人。这便构成一根很紧的”人结”。 2、解结时,不能把手放开,只能透过其她方法如跨越、穿过等等。 3、经过一番努力,”人结”便可渐渐解开,直至解成一个或两三个小圈。 目的:增强组员的团结协作意识,建立合作关系 七,在工作员的引导下分享”解人结”活动的感受。然后为小组取名称,设计口号。工作员介绍接下来的主题活动 八,轰炸大队 1、分队比赛,五组分为五队,每队成员需要把15球吹好,并运到目的地,最后将其压破,一组队员回来后,另一组才能出发,直到所有气球都被压破比赛结束。 2、游戏中气球吹爆则作废,中途气球落地需回起点从新开始。 各组助手交叉进行监督,工作员计时。主持人控制游戏进程。 目的: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增强团队合作精神,让参与者发挥想象与创意,解决问题。社工小组活动方案二 创意活动名称: 随手转发微公益,社工理念正能量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成长小组计划书

小组策划书 “青少年成长”小组 一、背景资料 小组主题:“放飞青春梦想,自由自在成长” 小组对象:13—16岁的青少年学生(六年级——高一学生) 二、设计理念: 1、问题界定: 儿童青少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面影响,在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青少年心理发育不健全、人格缺失、青少年犯罪、青少年吸毒等等。“少年强则中国强”,一个国家的未来的前途肩负在年轻一代人的肩上,所以合理的引导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让他们能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培养和塑造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极其必要的。另外13—16岁的青少年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青少年的特点是叛逆且极易受到朋辈的影响。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如今多为独生子女,因此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建立健康的朋辈互助小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需求评估: 青春期是一个敏感期,青少年的身体和思想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时期的个体更多的接受着来自学校和同辈群体的影响。对于13—16岁的青少年来说,进入埃里克森所定义的统一的角色与混乱阶段,他们在尝试回答这样的问题,即我是谁、我在社会上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自我意识便逐渐清晰。个体自主选择的价值观和目标决定了其持久的同一性,青少年期消极的价值观对其一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如果能有人给予正确的引导,提供适当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和稳定的角色。 另外他们正处于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的升学时期。由于村中的家长的受教育程度都比较低,基本是初中以下,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多为责骂型,更容易导致孩子的叛逆。同辈群体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新的活动天地和适合他们心理

第七章矫正社会工作概述

7.1 矫正社会工作概述 7.1.1 矫正社会工作的概念及其功能 7.1.1.1矫正社会工作的概念 矫正原是医学上的专门用语,意指通过手术或药物治疗,使身体部位的形状或机能方面发生畸变的患者得到康复,以重新过上和正常人一样生活的过程。 矫正社会工作是指将社会工作实施于矫正体系中,是专业人员或志愿人士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指引下,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为罪犯(或具有犯罪危险性的人员)及其家人,在审判、监禁、社区矫正或刑释期问,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信息咨询、就业培训、生活照顾,以及社会环境改善等方面服务,使罪犯消除犯罪心理结构,修正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福利服务活动。 7.1.1.2矫正社会工作的功能与作用 (1)针对罪犯的功能与作用 ①监管功能矫正制度即刑罚执行制度,矫正社会工作者是刑罚执行团队中的一员。对非监禁罪犯实施监管的目的:a.通过限制一定程度自由的办法(如定期汇报、不可随意离开居住地等规定)对犯罪行为做一定补偿;b.通过监管预防其再犯罪。 ②矫正功能犯罪行为的实施有个人因素的影响。个人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思想观念、行为特征、生活方式等。矫正社会工作者通过运用专业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使犯罪者或具有犯罪倾向的违法人员得到生理上、心理上、思想上和行为上的矫正治疗,从而重新融入社会,成为其中的正常成员。 ③服务功能矫正社会工作从本质上讲是在司法体系中的社会福利服务,其服务对象是特殊社会弱势群体——罪犯或违法人员。矫正社会工作的服务贯穿整个刑事司法过程。其内容涵盖生活照料、经济支持、疾病医治、心理辅导、就学就业指导、家庭关系调适等。服务手段包括直接的专业服务、转介性的间接服务等。 (2)针对社会环境的功能与作用包括:①营造有利于罪犯更新改造的家庭和社区环境; ②促进刑罚制度朝人性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7.1.2矫正社会工作的特点 (1)福利性矫正社会工作是一种社会福利服务。

社会工作小组计划书通用模板

小组计划书通用模板 计划书, 模板 处理亲最好用比较生活化的名字,“亲子小天地”(子关系的成长小 组) 活动时间:XXX 活动地点:XXX小组成员:XXX 工作者:XXX 工作原则:①开放:②平等③团结④尽情表达:⑤非评判:⑥保密:⑦尊重:⑧分享: 目的:增强成员的了解及互相之间的了解 提高成员人际交往 提高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作者角色:中介者 组员来源:招募成组或自组成组 成员守则:自己做决定保密尊重等 第一次活动:相识 目的:让成员和工作者相互认识,增进小组气氛(各小组都通用)A:工作者及义工自我介绍,包括姓名和角色。(10分钟)(自己规定) ? B:成员自我介绍,对小组的期望(10分钟) ? C:深化成员认识,游戏“棒打薄情郎”(所需物资:XX(20分钟) ? D:介绍小组目的及内容(5分钟) ? E:制订小组规范,。(10分钟) ? F:聚会的感受,工作者总结。 第二次活动:认识你自己 目的:促进成员深入了解,加强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引出小组主题,促进自我了解,明 确自我概念 A

B C 第三、四次活动:自由发挥了 目的:加深互相信任,互相协作,解决问题 第五次活动:自我提升 目的:重新认识自我,促进自我成长,自我把握,加强成员互相支持 A:信任跌倒 B:有机会表达对成员的看法,了解成员的真实感受,具有自我肯定的训练效果 C:我的感受是什么,分享感受 第六次活动:小组评估与告别 小组结束期 A:整个活动回顾,强化学习成果(20分钟) B:幸福在这里。成员互相祝福,增强应对环境的信心,工作者处理成员的分离情绪。 C:评估: 困难预测及应变处理:XXXXXXX 所需资源:人、财、物XXXX 工作日程:时间进度列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