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三、宋明理学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儒学的困境

①表现:汉武帝—正统→东汉时期—权威性被削弱→魏晋南北

②原因:A.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

B.魏晋时期,佛、道两教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学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被进一步削弱。

2. 儒学复兴运动

①唐中期以后:A.唐代中后期,韩愈(a.宣称仁义是最高的道。b.提出儒家“道统”思想。)和李翱(“性命之源”的角度理解孔孟之道)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儒学创新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②北宋:A.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B.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

C.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儒学复兴运动奠定了理学兴起的基础。

(二)、北宋五子和理学的创立

1、理学的基本含义-----

体系,又称新儒学。

2.代表及主张:

(1)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是理学的开创者。

(2)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社会命运。

周敦颐和邵雍,将自然结构和人的精神融合起来,以寻找其系统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张载-----①、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

(4)程颢、程颐兄弟合称“二程”----①、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②、“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③、仁者能获得“孔颜之乐”(高度自由和精神的极大满足)。

(三)

1.朱熹的学说及成就

(1):①、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②、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

③、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中的阴阳变化。

(2)、修养论(方法论):①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②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的方法把握“理”。;

②“仁”

③仁者境界就是在于强调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格物致知”

“理”。

(3)、社会政治理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②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③儒家干预政3.著述:为《四书》,《中庸》,《论语》)注解(即《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4.朱熹与其思想的历史地位---(1)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孟;(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心学的基本特征:

(1)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

(2)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标志重建儒学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号称“心学”。

(注意与程朱理学强调的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区别。)

2.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

①思想主张:提出“心即理也”,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去寻找,求理的方法是内心反省(即“发明本心”)。这与朱熹的“格物致知”存在分歧。

A.思想:①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主张用自己体验而不是逻辑思辨论证此命题

②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

③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

④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

B.影响: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3.王守仁——“致良知”(进一步发展)

(1)简介:阳明先生,明代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明初,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朱元璋和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

明中叶,明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遂创立心学,以克服人们心中的“私欲”,挽救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心学蔚然形成一代学术思潮。(2)思想主张:

。(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致良知”,修养的关键在于克服私欲,“致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贤。

③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五)、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1.积极:A.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B.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

C.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E.对于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促进中国古代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有重要作用;

2.消极:强化“三纲五常”,进一步禁锢人们思想,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封建社会后期的变革起了一定阻碍作用。

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1.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2.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

3.基本含义: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新儒学)

“理学”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时的儒学。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3.朱熹(集大成者),南宋儒家学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家、经学家之一,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24岁起走上理学的发展道路。在经过了长期的刻苦研究之后,终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哲学家、经学家。朱熹的学问渊博,于学无所不窥,他以继承二程“洛学”为己任,广泛吸收了周敦颐、张载、邵雍等北宋理学家的思想养分,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构建起一个规模庞杂而又不失缜密精致的思想体系。他死后不久,地位开始日渐上升,最终成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十哲”之一,而其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如李朝时期的朝鲜、德川时代的日本,“朱子学”在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4.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

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旗动,另一位说是风动,慧能过去跟这两位僧人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是仁者心动。)

5.程朱理学产生的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2)《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3)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4)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6.“气”

1.他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气"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凝聚,一种是消散。消散也不是消失得没有此物,只不过是人们的肉眼看不到而已。他用“太虚”表示“气”的消散状态,这是本来的原始状态,"气"是"太虚"与万物的合称。张载又曰:“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

罗钦顺认为“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本,“理”是“气”运动变化的条理秩序;“初非别有一物,依于气而立,附于气以行也”,不同意朱熹“理与气是二物”的见解。

王夫之批评程朱理学的唯心主义倾向。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以为“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是客观规律。又用“絪蕴生化”说明“气”变化日新的性质。

第一章气学的概念

“气”的概念由先秦思想家提出。他们把“气”做为一种范畴来加以研究和探讨旳。如“气贯长虹”“长虹”,说明气运的空间之大之阔,是一个无限的空间,没有距离的限制;而“气呑万里如虎”(辛弃疾)这个空间显然是有限的,“万里”是一段距离,有距离的限制;如“怒发冲冠”(岳飞),“发”在这里转变成一种气,成了达到了极限的“怒气”,直把帽子都顶起来了。而“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愁”在这里也转变成一种气,一种达到极限的愁气”。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把宇宙之“气”(即云气)《说文》说:“气,云气也。”加以发挥,提出了“万物归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是中国古代哲人独到的智慧。

综观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经典文献中就有关“气”的概念有以下八种涵义:

一:气是指云气、风气或大气。如《说文》说:“气,云气也。”《庄子?知北游》说:“大块噫气,其名为风。”但需要指出,气与“气”不同:气为云气、风气,无形而运行不息;气为“气廪”之气,指精米,与“饩”义同。如《说文》说:“气,馈客刍米也,从米,气声。”这是天子待诸侯之礼,如《左传?桓公十年》说:“齐人来气诸侯。”

二:气是指“六气”。《左传》以六气论气,如该书《昭公元年》说:“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三:气是指天地阴阳之气。气是自然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阴阳之气,如《国语?周语上》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之乱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荀子?礼论》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四:气是指冲气。冲气即阴阳冲和之气,是宇宙万物的生长发育之原。如《老子。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五:气是指浩然之气。《孟子》认为气是充塞于天地之间并受人的意志所支配的浩然之气。

六:气是指精气。如上述的《易传》、《管子》等皆将气规定为精或精气。

七:气是指阴阳五行之气。《白虎通》认为阴阳五行之气由宇宙中的“浑沌”一气所分,如该书《天地》说:“浑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清浊既分,精曜出布,庶物施生,精者为三光,号者为五行。”

八:气是指元气。董仲舒、王充、何休等皆将气规定为元气。《春秋繁露?重政》说:“元者,为万物之本。”《公羊传解诂》说:“元者,气也。”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9.[2019全国卷Ⅲ,25,4分]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10.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11.[2015海南高考,5,2分]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12.[2017江苏高考,4,3分]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13.[2018天津文综,1,4分]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14.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15.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16.[2019安徽马鞍山三模]王阳明提出“良知”说,认为只要去除物欲的“昏蔽”,人人皆可为圣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A.摆脱了儒家思想束缚 B.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 C.冲破了社会等级观念 D.批判了君主专制统治 17.[2018江苏高考,21,12分]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

宋明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宋明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篇一:对《宋明理学》一课的思考 对《宋明理学》一课的思考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三节《宋明理学》,可谓是整个高中历史教材中最难啃的骨头, 对老师能力的考量是多方面的。很多老师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看 完教材和教参后搞不懂讲什么,自己都不懂,怎敢给学生讲!那么 这一课我们怎么上,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上课过程中我认为 要注意的问题,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一、《宋明理学》在专题中的地位。本专题主要讲述的是儒学的发 展历程,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要清楚理学在专题中的 地位,首先要清楚儒学在各个时期的历史命运。春秋时期,孔子创

立儒家学说。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经孟子和荀子得到完善和发展。 秦朝时,由于“焚书坑儒”,儒学进入低潮。西汉武帝时,董仲舒 改造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东汉末年到唐 末五代,由于各种思潮的流行,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儒 学统治地位被削弱。宋明时期,儒学得到复兴。明清之际,儒学受 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的批判。 其次要弄清儒学在几个重要时期的思想特点。春秋时期,孔子提 出“仁”、“礼”、“德治”。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仁政”,强调“民 贵君轻”,荀子除了唯物思想而外强调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把握“礼”。 西汉时期,董仲舒儒学的理论基础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政 治的’大一统”必须要思想的“大一统”,从而顺利推行“罢黜百 篇二:浅谈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浅谈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宋明理学因倡言守道循礼又称“道学”,不仅主宰当时社会意识形态,还广泛涉及各领域。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家融合,唐代实行三教并存政策,儒、释、道得以独立发展并相互争论与融合。三教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本过程。程朱理学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后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程朱理学向心学的演变说明走向极端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经历几百年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深远影响。 总体来说,弘扬了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将儒家思想发展成为集政治、哲学、伦理道德于一体的庞大的思想体系。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和道德,讲求以情统理、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但理学用三纲五常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比如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利轻义、因循守旧、重礼轻法等错误观念,对中国社会都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首先是以“程朱理学”给人们诸多灾难痛苦,“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上以理责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戴震:《孟子字义疏注》]“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之

钟红军 宋明理学教案

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 第4课宋明理学 师:本单元学习的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宝库,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今天我们学习儒学思想的丰富与更新-----《宋明理学》。 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占据了统治地位。但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一、背景:儒学的危机(老教师遇到了新问题) 首先我们要到儒学本身去寻找答案。 请大家回顾一下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天人感应)?请概述他的人伦道德标准是什么?(三纲五常)我们再来看唐代儒学大师韩愈用什么方式让大家遵守纲常?(恐吓) 如果说中国是个大课堂,汉代以来儒家一直是这个课堂里最权威的老师。但同学们慢慢感到这个老师就会一招,就是打着老天爷的旗号吓唬人。 1、汉唐儒学,无法控制人心 到魏晋南北朝,中国的大课堂里来了两个新老师——佛教、道教。 东汉时期,明帝遣使西域拜求佛法,为铭记佛教传入之功,修建了这座白马寺。与孤零零的白马相比,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的气魄已大不相同,历经几百年营建,石窟佛像达到十万多尊。气势恢弘的龙门石窟可以说是魏晋时期佛教盛行的写照和缩影。 白马寺龙门石窟 在外来佛教传入的同时,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也在东汉时期形成。东汉末年,神仙方士之说、阴阳五行之学与道家学说的某些部分杂揉起来,形成了道教。 哪位同学简要介绍一下佛教和道教的主要教义? 生:佛教主要讲求因果报应,生死轮回;道教讲求修炼养生,长生不老。 师:这二者之间有着什么明显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呢? 生:佛教把希望寄托在来生,而道教则希望这一辈子永远延续下去。他们的相同之处是都对现实生活不太关注。 师:结合佛、道的基本教义和时代特征,请思考为什么这两种宗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迅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第3课宋明理学 本节概述 宋明时期,社会危机日深,统治者拓展疆土的动力不足,专心内部统治,尤其强调教化,强调社会的和谐,儒学思想也适应这一发展要求,出现了程朱理学。如“二程”的天理是万物本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朱熹的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等观点更加完善。朱熹认为仁义理智是天理的反映,人们应当控制自己的感情,用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自己的行为。王阳明的心学进一步要求人们自制,即所谓致良知,规范社会行为。 本课分三目,着重介绍了宋明时期的儒学——理学。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发展到“理学”和“心学”,一方面反映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有一种自我调节、适应时代的本能,并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衰落,不断发展完善和走向极端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宋明理学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对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认识。 ●教具准备 (1)准备多媒体设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本课理论性较强,专业术语较多,教学中应结合多媒体课件,主要以“启发-发现式”教学法为主,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名词讲解、合作探究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除在导入新课、疑难问题和重点问题方面适当采用讲述法外,其余让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归纳总结。为使教学过程更具形象性,避免枯燥,可制作多媒体课件演示本节主要内容。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分析宋明时期儒学新发展的原因及影响,正确看待和评价各个时期儒学的历史地位。 过程与方法 (1)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加深对宋明理学发展过程的认识。 (2)充分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的资料,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

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宋明理学是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的第三节内容。宋明理学是儒学的重要发展,儒家思想在此阶段的发展,最终确立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对以后中国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宋明理学在本专题以及整个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本节内容哲学色彩较浓,比较难于理解。本课的学习对学生全面把握儒学的发展历程,理解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及政治学科相关哲学内容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了解宋明理学的产生背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2)通过了解宋明理学各阶段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使学生能清晰把握理学发展过程,理解理学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评价宋明理学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注重同学间的合作探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学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有极大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宋明理学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形成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和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朱熹的理学思想。运用概念教学法,并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朱熹的经典语录作为背景材料来分析,提高学生材料解析能力。 难点: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和评价宋明理学。通过情景教学法和移情探究法,设置课堂历史情景剧降低课题难度,活跃课堂气氛,从而突破难点。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高二政治已经学习相关哲学内容,因此学生对此课的学习有一定思想基础。但中学生对了解掌握历史上各种思想有比较大的难度。

《宋明理学》教案(人民版必修3)

三、宋明理学 【内容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 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认识。 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 他人,龙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炎祖国文化宝库增益新的内容的人生理想。 【本目重点、难点】 宋明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难点 二、教学过程 课前知识提问: 1、魏晋时期直接冲击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地位的因素有哪些? 2、唐代中后期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主张的是谁?提出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 子之道又是谁? 3、“北宋五子”是哪几位?为理学的建立开辟道路的是谁?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的是 谁?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的是谁? 4、理学的集大成者是谁?他的理学体系包括哪三个组成部分? 5、陆王心学指的是什么?标志着重健儒家理论的任务已经完成的是什么?心学的开创者 是谁?他提出的核心命题是什么?心学的集大成者是谁? 新授: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 1、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讨论后归纳) ①佛教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同时,当时南北 对峙,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剥削残酷,压迫深重,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佛教 宣扬的来生幸福迎合了这种需要,加上当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 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寺院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力量;加上佛教为了适应中国 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 机会均等的满足。所有这些导致佛教的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 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黄巾起义失败 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仍然继续流传,在上层 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 多的信徒。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练习宋明理学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课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 ②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③陆九渊、王阳明创立“心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④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两代的官方哲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演变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仁者爱仁②存天理,灭人欲③天人感应④民贵君轻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3.儒家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于是律许容隐,不要求子孙作证,更不许告祖父母、父母,告者绞。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法律 A.外儒内法的特点 B.以礼入法的特点 C.刑礼结合的特点 D.注重人事的特点 4.清朝乾隆年间的状元秦间在游杭州西湖时,走到岳王庙岳飞墓前,因自己姓秦,惭愧的写下了“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墓联。这反映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 A 道学 B 佛学 C理学 D 民族主义 5.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有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说明服饰体现了

A、生产方式的不同 B、生活方式的不同 C、自然环境的不同 D、社会风尚的不同 6.人名中蕴含着时代观念和人生追求。某部正史中多次出现焦守节、李克让、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等人名。据此我们可以推测,该时期主流价值观是: A.佛学 B.法学 C.道学 D.理学 7.近来有学者将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归纳为仁者爱人、地狱天堂、三教合一、性理之学四个主题。其中“三教合一”大致始于: A.春秋战国 B.秦汉时期 C.东汉以后 D.两宋时期 8.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吸取其: A.仁政思想 B.伦理道德 C.性恶论 D.唯物思想 9.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把天理和人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以此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朱熹这一理论的实质是 A.加强文化专制主义 B.巩固儒家正统地位 C.维护封建伦理道德 D.实行八股取士制度 10.西方中世纪的天主教和中国宋明时期的“理”学,两者最大的共同点是 A.相信神的力量 B.约束人类欲望的无度膨胀 C.宗教信仰 D.今天都被人们所抛弃 11.“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其上联的“朱子高于孔子”的本义是人的眼珠子在位置上比鼻孔高,其喻意的最佳解释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师:“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谁的诗? 生:杜牧。 师:杜牧是哪个朝代的人? 生:唐代诗人。 师:准确地讲,杜牧是晚唐诗人,“安史之乱”之后的诗人。“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一些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北宋儒家学者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展开了复兴儒学,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宋明理学”。 【讲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下面一些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六朝以来,有叛将无叛兵。至唐中叶以后,则方镇兵变比比而是。盖藩帅既不守臣节,毋怪乎其下从而效之,逐帅、杀帅视为常事。为之帅者,既虑其变而为肘腋之患,又欲结其心以为爪牙之助,遂不敢制以威令,而徒恃厚其恩施,此骄兵之所以益横也。”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 从以上材料,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为改变这种情况,实行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生:措施: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材料二 宋代的经济发展为宋代文化的繁荣和理学的兴起提供了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也带来了人们重利轻义的思想倾向…… ——孙学功:《从商品经济的发展看理学的兴起》 从材料上看,理学产生的物质保障是什么?对人们的思想倾向带来了什么影响? 生:物质保障:宋代的经济发展。 影响:带来了重利轻义的思想倾向。 师:宋代的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以下需要教师总结) 宋朝以后,随着南方社会经济的日益发达,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这一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其中,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材料三: “然则治宋学当何自始?曰:必始于唐,而昌黎韩氏为之率。何以治宋学必始于唐,而以昌黎韩氏为之率耶?……韩氏论学虽疎,然其排释老而返之儒,昌言师道,确立道统,则皆宋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第一单元第四课) 哈尔滨市第32中学高秋岩 【摘要】宋明理学是传统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对现在的现实生活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而且历史深远,体系精深,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 【关键词】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的第四课。本课在第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儒家思想在此阶段的发展,最终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对以后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及其思想发展脉络,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正确认识宋明理学及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过程与方法:(1)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来分析宋明儒学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分析宋明理学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 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尤其是宋明理学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地位。 难点:对比理学和心学的异同;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宋明理学和批判地继承这种文化思想。【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的学生是普通高中高二的学生,学习兴趣很高,但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这节课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知识是学生初中阶段没有接触过的,对学生的接受能力的挑战也远远要高于其他的教学内容。另外,宋明理学有着哲学层面丰富的内涵。可是学生在学这一课的时候,还没有学习到政治的哲学方面的内容,所以无法提供跨学科知识的资源。它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在学科能力的培养方面,宋明理学家们的作品中文言文表述非常多,如果用大量的文言文引述的话,学生肯定是难以消化。第四个方面,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宋明理学可以说是良莠并存,对于现在中学生的心理年龄和他们的知识储备来说,是难以把握和取舍的。因此,教学中应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策略】要用感性来破解概念,以生活来走进历史,深入浅出,用浅显的事例来解释深刻的哲学道理。这一切的一个前提就是要让学生来参与其中。 教学方法:我拟采用问题教学法,讲解法等学习方法:阅读归纳法,合作探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视频《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形象,思考:在这个人物身上体现了哪些宗教的思想和精神? 设计目的:孙悟空的师父是教他72变的道家师父,孙悟空西天取经的故事,这是一个佛教的故事。同时最难理解的,孙悟空身上怎么能看出儒家的思想?同学们在反复思考讨论以后发现,在取经的过程中,降妖除怪的浩然正气,唐僧舍生取义的精神,孙悟空本领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都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同学们从这个形象上对三教合一有了一个最直接、最深刻的认识。好,最后得出的结论,儒学的更新当然是深受到了佛道哲学的影响,

高一语文 宋明理学教案(新人教版)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一语文宋明理学教案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的讲解,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基本内涵。 2、援引一些对宋明理学评价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正确看待和评价各个时期儒学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思想内容 难点: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三、教学过程(楷体部分为教师讲解内容) (一)导入新课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杜牧 设问: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宗教的兴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为什么汉代儒学刚刚确立了正统地位,汉以后人们对佛教的兴趣日增? (二)讲授新课 1、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佛、道思想的严重挑战: ①佛教的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他们将佛教作为巩固统治,麻痹和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武器;其次是社会矛盾的尖锐。当时南北对峙,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剥削残酷,压迫深重,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再次,佛教本身具有很大欺骗性。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生幸福上,使人感到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和安慰;第四,实际经济利益的驱使。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寺院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力量;第五,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机会均等的满足。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道教创立于东汉末期,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仍然继续流传,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魏晋以来,封建统治阶级逐步对原始道教从理论上、组织上加以改造,使它成为巩固统治的精神工具。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以及评价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以及评价摘要:宋明理学是一种以儒学为主干,兼收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因子,对三教融会贯通之后建立起来的伦理性的本体论。理学虽然张扬儒家的人伦礼法的,但却自觉或不自觉地元典时代的儒家精神与佛教、道教相融合,是指具有不同于以前的新的思想内涵,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发愤图强等性格。同时应该看到宋明理学中消极因素,即理学家重建礼制的努力也是对人性的斫伤,以及与后世关于“礼教吃人”的指斥和谴责。 关键词:宋明理学;儒学;继承;发展;评价 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综合。它以中、晚唐的儒学复兴为契机,以王通、韩愈、李翱融通儒释的思想为灵媒,经过宋代诸懦的创造性转换,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继元典时代之后精致而完备的思想体系——理学。 理学,又叫新儒学。之所以称之为理学,是因为宋代诸儒所构建的崭新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并以之构成哲学思辨的核心范畴。之所以称之为新儒学,是因为理学虽然张扬儒家的人伦礼法的,但却自觉或不自觉地元典时代的儒家精神与佛教、道教相融合,是指具有不同于以前的新的思想内涵,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尽管理学名目不一,究其本质,它是一种以儒学为主干,兼收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因子,对三教融会贯通之后建立起来的伦理性的本体论。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宋明理学把汉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一变而为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的传统,并以民间自由讲学之书院为依托,把传统精英文化进一步世俗化了。 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对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理学发展世上的关键人物,称此五人为北宋五子。 周敦颐从宇宙论出发,融通儒释道德修身哲学。借之构筑伦理学本体论。这一认识路径成为后来的理学诸子坚守的哲学方向。张载是陕西人,故其学派成为关学。张载在《易传》的基础上提出宇宙发生论,他强调“气”,认为太极就是气。二程的理论贡献在于,他们提出了“天理”这一理学核心观念。这里理念显然来自于《易传》的哲学启迪,并参照了张载的“气”以及邵雍的各式挂图。经

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3宋明理学试卷 (7)

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 1.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程朱理学是新兴的儒学。以下观点中属于程颢、程颐的是() A.无为而治 B.“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C.“心即理也”“心外无物”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解析:选D。本题实际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A项为老子思想;B 项为孟子主张;C项为王守仁主张;D项为“二程”主张。 2.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的“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朱熹的思想主张及其实质。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由此可排除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A、B两项;D项属于西汉董仲舒提出的思想主张;朱熹的理学理论属于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道”的内涵则是体现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的“三纲五常”,故C项符合题意。 3.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B.程颢 C.朱熹D.王阳明 解析:选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主张。慧能认为“心动”才看到风吹幡动的现象,与王阳明“心即理也”的观点具有内在

一致性,均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范畴,故D项符合题意;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程颢认为“天理”是理学的最高范畴,朱熹主张“太极”是万物之理的最终归宿,均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范畴,故排除A、B、C三项。 4.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 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②倡导“礼、法”并重 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④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 A.①④B.②③④ C.①③D.①②③ 解析:选C。宋明理学借鉴佛教、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使儒学进一步思辨化,①正确;倡导“礼、法”并重属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内容,②不正确;宋明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使儒学思想走向成熟,③正确;宋明理学压抑人性,“存天理,灭人欲”,故④不符合题意,排除②④,故选C。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宋)智圆材料2:“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材料3:“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儒学发展的什么特点? (2)材料2反映了朱熹怎样的主张?材料3反映了王守仁怎样的思想主张? (3)结合材料2.3,分析朱熹、王守仁的思想为什么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高中历史13宋明理学试题人教版

第3课宋明理学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1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文】隋唐宋诸朝间屡屡举行的三教辩论大会,彼此之间的相互陈述与辩论。这种现象的意义在于 A.佛教开始居于主流地位 B.道教开始居于主流地位 C.促进了儒释道“三教合一” D.促进了无神论的发展 【答案】C 【解析】三教直接进行交流争论,促进了相互了解,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秀成果,促进了三教合一,结合时代背景也可以得出三教合一的结论,故选C项,不选ABD三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一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2.【题文】宋代程颐认为:“帝王之道,教化为本”。这是强调 A.以德教化天下 B.应加强法制建设 C.心学不如理学 D.格物致知 【答案】A 【解析】材料认为统治者治理天下要靠教化,而程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之一,其所说的教化即指用儒家思想道德进行教化,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制建设、心学与理学的关系,不选BC两项。“格物致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3.【题文】“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这句话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B.“格物致知”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B 【解析】从题干材料“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可知,材料表明获取“理”的方式是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故选B项。AC两项是心学思想主张,不选AC

必修3:宋明理学(新人教版)

第3课xx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 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重点】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教学难点】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子目:第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第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第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第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导入新课】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讲授新课】 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xx南北朝时:儒学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唐时:儒、佛、道三足鼎立 教师: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二、xx理学 教师: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就理学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归纳简析:学生: 代表:xx、程颐、xx 含义:以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主要内涵:

宋明理学 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临湘二中邹平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2)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存在; (3)理解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正确看待和评价各个时期儒学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2)了解思想观点,观察儒学发展变化,分析其历史地位和价值;并联系相关知识,比较综合归纳.探究历史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三教并重局面的出现,反应了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反应了维护互补的重要性; (2)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认识这是中国儒学的一大进步; (3)心学的出现既反应了理学的发展,也说明了理学的不足,新的思想萌芽呼之欲出; 教学重难点: 重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思想内容 难点: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导入新课: 《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

烟雨中。 1.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宗教的兴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2.为什么汉代儒学刚刚确立了正统地位,汉以后人们对佛教的兴趣日增? 教学过程: 一.三教合一:(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即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遵道”。 (1)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 ①佛教的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他们将佛教作为巩固统治,麻痹和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武器;其次是社会矛盾的尖锐。当时南北对峙,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剥削残酷,压迫深重,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再次,佛教本身具有很大欺骗性。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生幸福上,使人感到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和安慰;第四,实际经济利益的驱使。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寺院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力量;第五,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机会均等的满足。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魏晋以来,封建统治阶级逐步对原始道教从理论上.组织上加以改造,使它成为巩固统治的精神工具。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儒学之所以会受到来自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其中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由于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所以如何从哲学本体论上论证儒家思想的正当性与必然性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孟子从“四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教案

第3课宋明理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过程与方法: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援引一些对宋明理学评价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理学产生的背景(展示材料,教师讲解) 1、儒学本身存在的严重不足和“儒学危机” (1)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由于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所以如何从哲学本体论上论证儒家思想的正当性与必然性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孟子从“四端”说出发,对儒家的性善论作了论证,荀子则从性伪说出发对性恶论作了论证,董仲舒把儒家道德嫁接在讲究阴阳家的世界观上,对儒学作了谶纬神学式的论证。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样论证要么是“不备”(不够充分,如孟子),要么是“不明”(混乱不清或者错误,如荀子与扬雄),而董氏谶纬神学化的论证更是粗浅,不值一论。 (2)儒学危机 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 2、唐末五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出现社会伦理纲常失序,道德混乱的局面,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和巩固。 (1)政权更迭频繁(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君权神授”受到冲击,“君为臣纲”无法体现。(“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2)道德失范,伦理纲常沦落。(统治者带坏社会风气,如唐太宗、高宗、玄宗)(3)文化沦丧,导致知识分子信仰坍塌,丧失气节。(如五代的儒生冯道就是谁给利益,就为谁服务。没有一点气节,毒害社会风气。) 在这种情况下,理学家要求正君心,正民心。 3、宋代儒学复兴运动 唐代韩愈复兴儒学运动 (1)政治思想上:反对佛教,复兴儒学。 (2)文学上:古文运动。 宋代儒学家掀起儒学复兴运动,理学产生。 宋代儒学复兴的原因 (1)两宋时期,中央集权加强,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者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 (2)魏晋以来,儒佛道三教趋于融合,儒教吸收了佛道的有益成分,发展为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儒学体系。(将孔子旧体系中不能从世界本原解释的缺陷弥补。)

黑龙江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2讲《宋明理学》

黑龙江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2讲《宋明理学》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30题;共60分) 1. (2分)我们说王阳明的心学已经走向极端,主要是指这种学说 A . 极力维护君主专制 B . 主张意识第一,物质第二 C . 主张人们忍耐、顺从 D . 完全否定客观世界的存在 2. (2分)(2016·中山模拟) 宋代很多名儒乡士纷纷建立书院,其教育宗旨是指导学生做人治事,教学内容上则兼有五经与史学诗文。造成书院这种特点的原因是() A . 公立教育系统朽坏 B . 新的思想体系兴起 C . 经世致用成为潮流 D . 科举内容发生变化 3. (2分) (2017高二下·南阳期末) 程颐在《程氏易传》中说:“天下之理一也,途虽殊而其归则同,虑虽百而其致则一。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则无能违也。”此处程颐所说的“理”() A . 包括宇宙间的普遍法则 B . 仅指儒家伦理 C . 与人的自然欲求相统一 D . 源于人的内心 4. (2分) (2016高二上·大庆期中) 柳宗元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奭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反映出当时() A . 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 B . 佛教和儒家思想皆为正统思想 C . 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 D . 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5. (2分) (2017高二上·佛山期中)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 . 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B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C .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浅谈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浅谈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宋明理学因倡言守道循礼又称“道学”,不仅主宰当时社会意识形态,还广泛涉及各领域。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家融合,唐代实行三教并存政策,儒、释、道得以独立发展并相互争论与融合。三教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本过程。程朱理学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后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程朱理学向心学的演变说明走向极端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经历几百年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深远影响。 总体来说,弘扬了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将儒家思想发展成为集政治、哲学、伦理道德于一体的庞大的思想体系。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和道德,讲求以情统理、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但理学用三纲五常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比如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利轻义、因循守旧、重礼轻法等错误观念,对中国社会都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首先是以“程朱理学”给人们诸多灾难痛苦,“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上以理责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戴震:《孟子字义疏注》]“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然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戴震:《与某书》]。“俗学陋行,动言名教,敬若天命而不敢渝,畏若国宪而不敢议,上以制其下,而不能不奉之。则数千年来三纲五伦之惨祸烈毒,由是酷焉矣”。“明之所在,不惟关其口,使不敢昌言,乃并锢其心,使不敢涉想……。”[谭嗣同:《仁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