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点的浅析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点的浅析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点的浅析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点的浅析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点的浅析

音乐是人类的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人都可以通过音乐交流情感,因为在音乐中可以听到快乐和欢喜,可以读出忧愁和伤悲。在同样的战争年代,同样的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中西方两位作曲家都将自己的思绪寄予自己作品之中,创作出了感人的旋律,流传至今。笔者将以《c 小调革命练习曲》和《松花江上》这两首战争中诞生的佳作为例,带领读者走进作曲家的内心,去领会这背后的文化之美。

一、《c小调革命练习曲》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 Fanciszek Chopin, 1810―1849)是波兰伟大的音乐家。《c小调革命练习曲》写于1831年9月,华沙起义失败后,是肖邦27首钢琴练习曲中以革命战争为创作背景的曲目。波兰沦陷,被称为“钢琴诗人”的肖邦在精神上受到巨大的打击,他怀念祖国,心中的痛便借由钢琴抒发,于是创作了这首充满强烈的悲剧性色彩的练习曲。整首曲目由低声部快速的回旋式旋律以十六分音符急速下行,以及高声部坚定有力的和声进行来表现作者激动、悲愤的情绪。

谱例1:

此曲为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高声部不稳定的和弦以强劲的力度开启每一次动机,好似战场上的战士们发动进攻的呐喊声。而低声部由高音区翻滚着、咆哮着的十六分音符急速下行至低音区,再低音区跳回高音区重复着这种波澜,形象的描绘了战火交融的场面。第二部分,音乐在高声部上出现了歌唱性的旋律,低声部依然为十六分音符的急速跑动。在声音效果上体现了作曲家沉痛的心情,和为战争带给人类的悲伤和愤怒感。曲式一再转调,描绘了作曲家激动的心情和在悲痛中痛定思痛的心绪。第三部分再现第一部分战场上的画面,左手在低高音区间不断的以十六分音符快速翻滚着好似海面层层波浪,席卷着、涌动着,描绘了连绵不断的战争烟火。曲终,在悲愤中,在哀痛中,双手旋律由弱突然到强同样由高音区以十六分音符急速翻滚跑向低音区后在四个强劲的和弦声中结束,表现了作曲家激动的心情和对理想的坚定信念。

《c小调革命练习曲》全曲壮阔激扬,从开始到结束始终可以嗅到作曲家激动的情绪。肖邦借助这首曲目毫无保留的释放着他的爱国情怀。他激动、沉痛、愤怒的心情在曲目中通过一个个强有力的和弦和一叠叠汹涌澎湃的浪潮抒发着,无尽无余的展现着他的爱国精神,以及对民族独立的信心和平等、自由的憧

憬。

二、《松花江上》

歌曲《松花江上》由张寒晖作于1936年11月,后由崔世光于改变为钢琴独奏曲。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歌曲,描绘的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人民的苦难日子和对收复失地、抗战胜利的殷切盼望。整首曲调如泣如诉,唱出了战争下人们悲愤交加的声音,旋律凝聚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歌曲的结构为二部曲式,歌词内容真切感人,第一部分抒情的叙事着家乡东北的丰富物产和爹娘亲人。第二部分抒发着沉重的悲痛之情,和盼望收复失地和亲人团聚的憧憬,旋律萦绕回肠,却蕴藏的抗争的力量。表现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民族凝聚力量,众志成城,保卫国家的气魄。

歌词内容: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钢琴独奏改编版谱例:

旋律一开始由引子进入,然后高声部清晰地奏响主旋律,与歌曲的第一部分主旋律相同,以慢板的速度描绘着东北家乡安定祥和的画面,那是多么美的景色,在富饶的土地上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然而,这片净土被日本人夺去,我们失去了自己的家,父母亲人流离失所,愤怒着,怒吼着,旋律进入第二部分,九一八!九一八!高声部强劲的和弦在挣扎着,低声部的八度音程和十六分音符交替着,犹如一个一个晴天霹雳雷轰鸣着劈在平静的海面上,海面顺势卷起层层巨浪,一波波袭来,人们在沉痛的叹

息着流浪!流浪!哪年!哪月!爹娘啊!爹娘啊!通过第一部分含蓄的诉请与第二部分愤怒的痛斥,全曲抒情的悄声结束,传递出了声断情不断的意境。

三、中西方音乐文化

由《c小调革命练习曲》和《松花江上》分析可见,在同样社会背景下,当作曲家面临同样灰暗的世界,战争年代,国土沦陷,家乡的人民流离失所,内心的苦痛,强烈的爱国情怀都借于作品爆发。然而由于传统文化差异,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也大相径庭,或喜或悲,表现手法可以豪迈壮阔,也可以温婉含蓄。

在音乐文化中,西方音乐艺术受中世纪教会影响,形成了完整的调性体系。教会占有当时的统治地位,其思想对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如格里高利盛咏的产生。而宗教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权威,文艺复兴时期相对自由、

自愿的创作环境使西方音乐越来越世俗化,提倡个性反对宗教,使理性因素越来

越突出。到了巴洛克时期,主复调体系越来越完善,使西方的调性体系丰富多彩。而人道主义、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在十八世纪古典主义时期又一次推动着人类思想的解放。从肖邦的音乐构思中可以感受到强烈的个人主义、个人自尊等理性因素。

中国民族音乐始于华夏文明的新石器时代,远古的音乐文化注重歌、舞、乐三者的结合,歌咏的内容多与日常生活有关。从西周起,开始建立礼乐制度,后广泛采集民风,收录三百多首民歌于《诗经》。礼乐与俗乐开始并行,贯穿于中国古代的传统社会中。礼乐为国家礼制仪式所用的规定性音乐,而俗乐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需求或娱乐的结合各民族风俗的音乐。乐律上,周代的十二音理论已经成熟,确立了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式。传统的中国音乐用民族调式表现着东方的委婉、含蓄之美。

四、文化融合

20世纪初,中国社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文化运动,这是西方先进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中国社会意识到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革命,摒弃旧

的落后的思想,迎接新的先进的理念。在音乐领域中同样是一场颠覆性的文化运动。学堂乐歌的兴起是中国近代新音乐发展的开端,西方音乐快速影响着中国,

全国各地的学堂开始开设乐歌课程,通过课程传播先进的文化思想,弘扬爱国精神。学堂乐歌的词曲呼应的形式也打破了传统中国音乐的模糊性、多义性的旧俗,依曲填词,在词曲创作上融合中西方文化,既有中国古典音乐文化旋律的柔美也

有西方追求理性的音乐立体感。

清末年间,随着钢琴传入中国,我们对西方乐器开始逐步深入了解。在一批先进的作曲家笔下诞生了一系列优秀的钢琴作品,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以及钢琴改编器乐、声乐作品,如《松花江上》。在《在松花江上》这部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作曲家借用西方大小调体系,配以中国民族性旋律,使作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融合正是受文化的影响,是在传承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加入西方文化元素,使作品“中西合璧”。

五、结语

在中西音乐文化的碰撞中,学习西方先进思想的科学性的同时,也

继续传承中国传统思想,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创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许多新

的音乐体裁和大量的优秀作品,学习西方乐器的同时也使中国民族乐器得到发展,使音乐文化得到多元化发展。在现代中国钢琴作品中,越来越多的听到中西合璧的音乐元素,既有西方系统的大小调体系的骨架,又有中国民族传统五声调式的

影子,使西方音乐影响中国,也使中国音乐走向世界。

京剧和西方音乐剧对比

Introduction Peking Opera is the quint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national opera popular in China. So far, Peking Opera has 200 years history. In the 55th year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 of the Qing Dynasty(1790), the four big Huiban opera Troupes entered the capital and combined with Kunqu opera, Yiyang opera, Hanju opera and Luantan in Beijing's thearetical circle of the time. Transferred from the emblem, the Han have been transferred to the evolution of opera, has experienced countless times between changes. Simila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king opera, Western musical is also the reflection of the lives of the people, namely in the form of song and dance to play story. The initially by the comic opera and light opera or operetta) evolved early called "musical comedy", later referred to as the "musical" is the 19th century originated in the late British pattern vectors, by dialogue and singing combination performance form of drama. Drama, music, dance and musical fusion is equal to a furnace, humorous appealand comedy. In this essay, it first introduces the history of Peking Opera and the Western musical, followed by table comparison in performances and music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ce, then elaborately explain the difference from the aspects of performance and musical feature. Finally,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Peking Opera and the Western musical. Contrast table Peking opera Western musical performance The virtual nature of the stage performance Real effect Procedural nature Flexibility Simple Large-scale production Direct communication Indirect communication Musical features A variety of accents, plate can be used repeatedly Creating music according to the script and the composer's style Jinghu, moonguitar, Beijing urheen, instrument category is single musical instruments, timbre, volume and tone is more abundant Classical musical instrument Modern Acoustics The singing is mainly Pihuang Music diversity Elaboration Peking opera is about the virtual nature of the stage performance. Stage the scene changes, field and field of space-time conversion and manipulation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play for the end, such as Peking Opera "havoc in heaven," a drama, Erlang rate generals will catch up with the Monkey King the stage is the temple, behind a turn in the play, the stage is the mountain of flowers and fruit, no Material object will appear on the stage. On the stage of Peking opera either performance,stage props or other facilities, what they emphasized is a symbolic, give audiences the room of imagine. But the Western musicals is different, what he insists is a real effect, stage props and performances and characters is lifelike. Such as the musical Cats, the story takes place in a garbage processing field. All the garbage is elaborately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中西方音乐差异比较

计算机092 09416403 胡丽萍 中西方音乐差异比较 音乐,无论是哪个国家的音乐,都是一门很深的艺术。从广义上来说,音乐是文化的延伸,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音乐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随着民族、地域的差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就像不同语言之间语法、词汇的诸多差异。中西方音乐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这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 首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体现在乐器上的差异。西方乐器的制作材料是以金属和各种标准化了的木料为主,特别是吹奏乐器,几乎全部是用金属或金属加胶木(或各种天然硬木,如乌木、红木等)等制成。诸如管、号、笛,大部分都为金属质地,小部分是由胶木或天然硬木为体。金属又可以根据人的需要随意组合不同的合金,十分有利于标准化和规格化。与之相反,中国乐器的制作则以天然材料为主。除了在特殊场合使用的旋律编钟和非旋律性的打击乐器,如锣、铃、铛、钹等外,在实际日常音乐活动中占绝对优势的如萧、笛、笙、瑟、筝、阮、三弦、琵琶,以及二胡、板胡等拉弦乐器,都是用木、竹、皮、石等天然材料制成。天然材料的使用意味着对自然属性的尊重,而自然本身的多样化和独特性又意味着人们无法对它们作质料上的标准化、统一化工作。于是,用自然材料制成的中国乐器就特别注重音色的独特个性。再从发声原理上看,中西乐器也有着微妙但很重要的不同。西方乐器为了获得音色上的共性,除了要求制作材料标准化、统一化外还要减少材料在乐器发音中的作用,尽量不让或少让器体参与发声时的振动。西方乐器,尤其是吹奏乐器,均以空气振动为主,以器体振动为辅。这样,西方乐器在获取共性音色的道路上,又排除了以上材料差异带来的障碍。因此,乐器的不同,使得音乐的风格完全不同。 再者,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体现在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如在听《梅花三弄》时,你首先能感受到的是景,然后通过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对于艺术的态度,东西方之间肯定是截然不同的。 再者,是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线条的艺术;西方的绘画讲究的是面,立体,光影的艺术。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就如中国的绘画注重写意,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的绘画注重写实,表现盛大的场面。 最后,中西方音乐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中国音乐着重于情韵,而两洋音乐注重的则是音乐本身的和谐性;中国音乐发展自然过渡,一脉相承,西方音乐发展则呈块状结构和阶段性特征;中国音乐体现为单纯的模线性织体思维,以线条为主,而西方音乐则倾向于横交叉的立体状织体思维,更讲究和声;中国音乐语言偏重心理,略于形式,极富变量,为开放性结构,而西方音乐形式严谨,结构具有封闭性特征;中国音乐尚善尚美,追求虚静空灵的意境,注重感觉,而西方音乐却讲究理性与情感的统一,追求力度与强度,乐思明晰而实在。因此,形成完全不同放的风格。 东西方的音乐有这么大的差距,根源来自中西文化上的差异。西音乐功能上的这种不同,其根源即在于中西文化上的差别。这个差别是:西方文化重外部知识的获得,中国文化重自身生命的享受;西方文化传统是以知识为本体,中国文化传统则以生命为本体。所谓以知识为本体,是指西方人将知识的获得作为自己生命的动力和目

课 题 音乐剧中的音乐

课题音乐剧中的音乐 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音乐剧中音乐的欣赏 教学过程 一、音乐剧中的音乐创作,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舞台表演艺术, 有许多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则。音乐是音乐剧中的灵魂,音乐 标示了音乐剧的存在,而音乐剧也使得经典的音乐唱段得以 流传经久不衰。音乐的出色与否决定了一部剧作能否成为传 世的经典。让我们从音乐主题的选择、整体性、旋律性、戏 剧性、多样性等几个宏观的方面来看韦伯音乐创作的特点: 一.主题的选择。 韦伯的音乐剧创作非常注重题材的选择,他喜欢选择一些 具有严肃的社会意义、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引起人们内心普 遍共鸣的主题。因为这样的主题极具戏剧性、冲突性;这样, 他的音乐创作就可以有很大的空间和自由度把戏剧性的剧 情用音乐连接起来。比如在他早期的一部作品《耶稣基督超 级巨星》中,音乐剧取材于耶稣的生平事迹,对经文、人物、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心理探索,着力于民众与个人责任 感之间的冲突与摩擦。在音乐方面,韦伯创新的将严肃的宗 教故事和前卫的摇滚音乐结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一部艺术表 现非常大胆,思想性也极为深刻的作品。这也是他的第一次 重大尝试。而《艾薇塔》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奇妙的混

合体,一个超越平凡人生活的女性。如何从一个平民成为了总统夫人,这本来就是一个充满传奇的灰姑娘的故事,一下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猫》则是一个舞台奇观,从该剧一开始,它就用开场音乐告诉观众这是一部非凡之作。他巧妙的用猫的世界来隐喻人类的社会,这是一次关于世界观和人生态度的探讨。而在《歌剧院的幽灵》中他的音乐风格得到了全面生动的体现,这是一部惊险、充满悬念的音乐剧,这种类型的音乐剧最吸引观众。这部音乐剧的构思同《猫》一样,是经过潜心思考的,这位大师始终关注着当代人们的喜好和追求,通过各种方式寻找适宜音乐剧表现的故事,他敏锐的目光使他一次又一次的发掘出能够触动世人心灵,引发人们内心深处激动和思索的主题。在音乐上,利用故事发生的地点——歌剧院,来实现他一直以来梦想的创作形式,他使用了在严肃正歌剧中才会采用的音乐语言,不仅使用了大量的古典音乐,还在音乐剧中套入了歌剧唱段。这些歌曲成功的刻画出一位可怕外貌下的幽灵所具有的善良人性的一面,和他在激烈的内心矛盾斗争中最终选择了光明的过程。可以说,这部作品使韦伯成功的进行了艺术升华,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体现出韦伯对于音乐剧戏剧性的充分了解和音乐创作上深厚的功力。 二.整体性。 音乐剧的创作非常讲究整体性。这是什么意思呢?音乐剧

浅议音乐剧演唱方法的类型和风格

浅议音乐剧演唱方法的类型和风格 音乐剧(Musical)是20世纪初产生于西方的一种融合了 戏剧、音乐、舞蹈的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形式。对于音乐剧的概念和定义,有的音乐学家认为:“音乐剧的构成 成分太过复杂,呈现出的艺术面貌极其多样,很难用一种定义来全面准确地加以概括。”而另一方面,一个多世纪以来 各国的专家学者也曾尝试对其进行力求准确的表述。美国音乐剧研究专家斯坦雷?格林曾在《音乐剧的世界》,一书中 写到:“音乐剧从根本上说是漂亮的服装、快乐的舞蹈和轻松、富有情趣的音乐与台词组成的戏剧。”《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音乐剧的解释为:“音乐剧是戏剧表演的作品,具 有激发情感而又给人娱乐的特点,简单而又与众不同的情节,并伴有音乐、舞蹈和对白。”而我国的戏剧家黄定宇先生认为:“音乐剧,应该是以戏剧(尤其是剧本Book)为基本,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通过音乐、舞蹈、戏剧三大元素的整合来讲故事、刻画人物、传达概念的表演艺术娱乐产品。”如果我们将各种对音乐剧所下的定义进行分析 和对比,最终可以提炼出三个最具有共性的词语:戏剧、音乐、舞蹈,可以说这三种原本属于不同领域的艺术形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便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音乐剧。

在西方音乐剧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从早期二、三十年代的《演艺船》、《引吭高歌》、《波吉与贝丝》,到五十年 代的《西区故事》、《窈窕淑女》,六十年代的《屋顶上的提 琴手》、《你好,多丽》、《啊,加尔各答》,七十年代的《耶 稣基督超级明星》、《油脂》、《艾维塔》,一直到九十年代的《猫》、《歌剧院的幽灵》、《西贡小姐》、《悲惨世界》、《美女和野兽》,音乐剧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伴随着音乐 剧的发展,音乐剧的演唱方法也同样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音乐剧演唱的方法从最初的单一的、以类似轻歌剧的美声唱法为主到爵士、流行、摇滚等各种唱法并存,并且在这种基础上形成了一种以美声唱法为基础,融合了各种唱法特点的音乐剧主流唱法,我在这里称之为“音乐剧唱法”。西方音 乐剧的大量经典曲目以及目前正在纽约百老汇及伦敦西区 这两个世界音乐剧中心上演的音乐剧基本都是采用这种唱 法在演唱。“音乐剧唱法”的演唱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为了 使概念的说明更清晰和便于理解,我们以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作为参照物。) 在演唱技巧上音乐剧唱法重视呼吸技巧的运用,大多采用与美声唱法相同或相似的深呼吸支持――也叫做“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尤其是在高音区这种呼吸方法的采用具有很 强的爆发力,从而可以比流行唱法采用的“胸式呼吸”具有更多的艺术表现力,往往具有震撼人心的强烈艺术感染力。

中西方音乐的区别与联系

论中西方古典音乐的区别与联系 摘要:中国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显著差异,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截然不同,故孕育出来的音乐固然有显著差异。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交融,中西方音乐的联系又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将从中西方古典音乐的音韵,作品目的,特点,演奏方式等等多个方面叙述东西方音乐的异同。而对中国古典音乐将作重点论述。 关键字:中国音乐,西方音乐,异同,演奏方式,乐曲特点。 1.中西方的差异 1.1音列 中国古典音乐是基于五声音阶体系的。中国音乐起源早,在上古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制作乐器。中国不是没有七音,从出土的文物可以知道,在商朝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七声音阶,但是,人们的审美取向使得中国古典基本上只是用五声音阶。五声阶名宫、商、角、徵、羽(加变徵,变宫为七音)在周朝已经确立,对应于现代七音体系里分别是Do Re Mi Sol La,并且成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 对于西方古典音乐,现在所指的主要是从16世纪末开始往后到19世纪末在西方主要是欧洲流行的音乐。西方音乐在音列上是7音体系即现代通用唱名的Do Re Mi Fa Sol La Si。 中国古典音乐之所以要基于宫商角徵羽五音,也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古书里,五音为正声,万代不易,且与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道有密切联系,且在人体上还对应于人的五脏。同时,中国音乐强调“中和之美”,重在和谐、自然,不追求强烈,古人重视音乐的重要性,认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而五音是中正之音,可平衡人的身心,故五音是中国音乐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1.2乐曲特点 1.2.1中西方音乐都经历有从独奏到合奏、由单声部到和声的发展过程,但是在中国古典音乐中,独奏的地位更高,和西方音乐相比,对和声的重视程度则低得多。 在中国,音乐往往是陶冶人的性情,修养身心的手段之一,往往采取个人独奏方式,注重的是对个人情感的表达,相对主观。古琴就是一个典例,其在中国古典音乐上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古代文人和名门闺秀修身所要掌握的个人技能琴棋书画之一。另外,而合奏则往往出现在宫廷等达官贵人的大型娱乐演出中,相对影响范围不很广。 而西方音乐从单声部发展到重奏,再发展到合奏后,和声的地位从此不可撼动。西方音乐注重的是美学及功能性,重视对他人的感染力,相对较为客观。而合奏则以其宏大的气势和丰富的乐声满足了这一需求。 因此有人形容西方音乐像一堵厚重的墙壁,上面轮廓如同旋律,砖石如同墙体。即使轮廓平直只要有和声也是墙。而中国音乐则不同,好像用线条画出的中国画,如果没有轮廓(旋律)则不成其为音乐,但和声是可有可无的。所以从未接触中国音乐的西方人听中国音乐“如同飘在空中的线”,而从未接触西方音乐的中国人则觉得西方音乐如同“混杂的噪声”。

中西方流行音乐

欧美流行音乐更多元化,pop,R&B,punk,hard core,british rock,gothic,country……有数不清的乐队,创作的数量和种类都极为丰富,且很多都有着鲜明的风格。其实我觉得这也跟欧美的文化本身比较多元有关 而中国的流行音乐还是以年轻流行歌手为主,大多不会自己创作歌曲,曲风和内容单一,难以给人新鲜感和惊喜。同时乐队的数量也很少,很难有自己的风格 MIKA的曲风其实就是pop,只不过融合了其它的曲风,比如punk,dance之类当代中西流行音乐比较当代中西流行音乐比较当代中西流行音乐比较当代中西流行音乐比较流行音乐都具有较强的商业性,这点在东西方都是共通的。不同的是发展的成熟度不同。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所表达的内容和内涵也不相同。相较来说,西方尤其是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流行音乐较为成熟,因此受到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与之相比,中国流行音乐的不成熟是体现在很多方面的。中国早期流行音乐主要以民谣(校园歌曲),民族歌曲为主(如青藏高原),后来收到西方音乐很大的影响,产生了如蓝调,嘻哈等多种风格。原因大概是因为西方近代音乐发展较早,而中国流行音乐多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受到香港台湾的影响发展起来的,随后,作为西方文化冲击的一部分,西方流行音乐对中国的流行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在他们已经是中国流行音乐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中国的流行音乐中已经不可避免的有了许多西方流行音乐的影子,但是近年来,许多音乐人已经注意到了中国的流行音乐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因此我们在中国的流行音乐中看到了中国古典的乐器,戏曲等,还产生了如宋祖英,周杰伦组成的跨界组合。中国流行音乐中R&B 歌曲的代表周杰伦,爵士如王力宏,抒情歌曲如邓丽君,摇滚如beyond等,都建立了自己的个人风格,他们都是受到了西方流行音乐文化的熏陶,但是有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然而在西方流行音乐世界中,许多歌手却是很多不同风格的先驱。许多著名歌手如Guns N’Roses,Mariah Carey,不久前逝世的Whitney Houston,以及永远的MICHAEL JACKSON,他们不仅有自己强烈而独特的风格,还用自己的风格在世界范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甚至影响了全世界流行音乐的走向。这种影响力是中国流行音乐现在还达不到的。即使是上述提到的中国流行音乐各个类型的代表人物,他们也都还不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中西方流行音乐在内容上也有差异。西方流行音乐中歌词表达内容很丰富,涉及人生情感,人生哲理等各个方面,有些也涉及大量的性,暴力,种族歧视等内容。与之相比,中国流行音乐歌词虽然也很优美流畅,但是却缺乏表达歌手真正内心的感染力。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的文化一向崇尚内敛含蓄,加上许多复杂的原因,导致有些时候虽然这些歌曲曲调很吸引人,但是歌词却难以打动人心。另外,西方流行音乐中的许多热情洋溢,活力四射的舞台风格,以及在专辑和MV中的造型,甚至是舞蹈的编排,服装的设计,录制唱片的技术等,都是目前中国流行音乐难以匹敌的。事实上,我们也确实看到许多中国流行歌手都在寻求国外先进的编舞,造型及唱片录制的人才和技术。中国流行音乐不成熟还体现在一个方面,即在有关对优秀歌曲和杰出歌手的表彰上,国内缺少重量级的奖项和品牌。如Grammy 等的西方重量级颁奖典礼,它所具有的权威性如同诺贝尔奖,奥斯卡一样,得到它的认同等同于受到整个领域内的认同。这种奖项是世界性的,并且是从客观艺术的角度出发,因而它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尊敬,得到它会是一种无上光荣。另外,许多重量级的奖项的发展历史甚至就是西方流行音乐发展史的缩影,这种奖项也可以成为一种流行音乐的代表而划下重重一笔。而在中国流行音乐界,大部分的颁奖礼都娱乐性胜于权威性,能得到广泛认可的尚为少数。我认为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还是在于一种流行文化的不完善,追根究底还是由于中国流行音乐文化至今也没有找到一条真正属于中国流行音乐的出路。我认为,目前中国

最新音乐剧剧目一览表

音乐剧剧目一览表 西方音乐剧 A字部 《不可无礼》(Ain’t Misbehavi’) 《经典巨著》(A Class Act) 《小夜曲》(A Little Night Music) 《快板》(Allegro) 《安妮》(Annie) 《安妮,拿起你的枪》(Annie Get Your Gun) 《万事成空》(Anything Goes) 《掌声响起》(Applause) 《前世今生的阿伊达》(Aida) 《歌舞线上》(A Chorus Line) 《困苦中的年轻女人》(A Damsel In Distress) 《什么是艺术?》(Art) 《一个欢快的姑娘》(A Gaiety Girl) 《刺杀》(Assassins) 《X大街》(Avenue X) 《爱的观点》(Aapects of Love) B字部 《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 《美丽游戏》(Beauty Game) 《铃声在响》(Bells Are Ringing) 《大河》(Big River) 《劲爆的彩绘管子》(Blue Man Group:Iubes) 《兄弟情仇》(Blood Brother) 《舞厅》(Ballroom) 《做个好人》(Be good) 《亿万富翁》(Billion Dollae Baby) 《乡村歌手巴底》(Buddy) 《再见了小鸟》(Bye Bye Birdie) 《南海天堂》(Brigadoon) C字部 《酒店》(Cabaret) 《卡米洛特》(Camelot) 《坎坎舞》(Can-Can) 《坎戴德》(Candide) 《卡门琼斯》(Carmen Jones) 《嘉年华会》(Carnival) 《旋转木马》(Carousel) 《猫》(Cats) 《棋王》(Chess)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如在听《梅花三弄》时,你首先能感受到的是景,然后通过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一样是表现人的不屈精神,《命运交响曲》就显得深沉而铿锵了,首先就是通过强节奏的开奏震撼人心。 其次,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就如中国

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线条的艺术;西方的绘画讲究的是面,立体,光影的艺术。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就如中国的绘画注重写意,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的绘画注重写实,表现盛大的场面。 再次,乐器发展的差异:上面提到,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中国的水墨也简单得只有墨的黑色,却能幻化出形态万千)比如埙,简单的原始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唢呐多以“丝”“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中西方音乐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中国音乐着重于情韵,而两洋音乐注重的则是音乐本身的和谐性;中国音乐发展自然过渡,一脉相承,西方音乐发展则呈块状结构和阶段性特征;中国音乐体现为单纯的模线性织体思维,以线条为主,而西方 音乐则倾向于横交叉的立体状织体思维,更讲究和声;中国音乐语言偏重心理,略于形式,极富变量,为开放性结构,而西方音乐形式严谨,结构具有封闭性特征;中国音乐尚善尚美,追求虚静空灵的意境,注重感觉,而西方音乐却讲究理性与情感的统一,追求力度与强度,乐思明晰而实在. 西音乐功能上的这种不同,其根源即在于中西文化上的差别。这个差别是:西方文化重外部知识的获得,中国文化重自身生命的享受;西方文化传统是以知识为本体,中国文化传统则以生命为本体。所谓以知识为本体,是指西方人将知识的获得作为自己生命的动力和目的,作为衡量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定义在西方人的信念中具

西方流行音乐简史

西方流行音乐简史 摇滚乐世纪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通俗音乐。它是美国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的结合,是“二战”以后美国流行音乐占据国际市场的重要品种之一。作为西方流行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体裁,摇滚乐不仅自身延伸出了众多分支,如民谣摇滚、迷惑摇滚、硬摇滚、艺术摇滚、重金属、朋克等,同时还对其它流行音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索尔、放克、雷鬼音乐、迪斯科、说唱乐等音乐中,都能明显地看到摇滚乐的影子。 在摇滚流行音乐史上,猫王、披头士乐队、和迈克尔、杰克逊是广阔天幕上的三颗熠熠闪耀的巨星,他们以其巨大的音乐魅力产生的影响力影响着流行音乐的发展,给人类心灵中注入了斑斓的色彩和超越时代的灵魂之美。 一. 猫王,披头士,音乐风格的异同及对流行乐发展的影响。 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绰号“猫王”。他的音乐超越了种族以及文化的疆界,将乡村音乐、布鲁斯音乐以及山地摇滚乐融会贯通,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独特曲风,强烈的震撼了当时的流行乐坛,并让摇滚乐如同旋风一般横扫了世界乐坛,给世界大众打开了摇滚音乐的大门,使摇滚成为国际化的语言,为流行音乐多样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披头士乐队”表演风格泼辣,放荡不羁。在音乐创作技法上,“披头士”打破传统摇滚乐单一的/节拍,扩充到各种节拍,有时还混合使用:在节奏处理上善于运用各种时值的节奏连音来改变节拍单位固有的时值,使节奏变得更为生动;在曲式结构上,他们创造了由不同段落的对比组合而建立起的庞大的、变化丰富而又高度统一的曲式结构;在和弦运用上,他们突破“自然音和弦”为主的传统,广泛应用了各种类型的“变体和弦”;在音色上善于运用人声的变化,主唱约翰·列农和保罗·麦卡特尼的演唱音色都富于变化,有时还加入各种自然的音响。“披头士”在音乐技法上的创新,对当时和后来的摇滚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被公认为摇滚乐历史上“最伟大的乐队”。 迈克尔·约瑟夫·杰克逊(),是一名在世界各地极具影响力的流行音乐歌手、作曲家、作词家、舞蹈家、演员、导演、唱片制作人、慈善家、时尚引领者,被誉为流行音乐之王()。是流行乐和流行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他是出色的音乐全才,在作词、作曲、场景制作、编曲、演唱、舞蹈、乐器演奏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不仅突破了种族界限,打破了白人垄断流行音乐界,把当时还处于亚文化黑人音乐推向主流。他独特的音色、声音、唱腔、舞蹈,向世界各地延伸,打破了文化、种族、经济、时代的隔阂,激励与影响了无数流行、摇滚、、艺术家。他开创了现代,把音乐视频从宣传工具转换成一种带有音乐故事情节的艺术表达形式。作为现代音乐的创始人与里程碑。

西方音乐欣赏

目录一、音乐学基本介绍---2

《西方音乐欣赏》复习材料 一、音乐学基本介绍 音乐学,musicology,是研究音乐的所有理论学科的总称。音乐学的总任务就是透过与音乐有关的各种现象来阐明它们的本质及其规律。如研究音乐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有音乐美学、音乐史学、音乐民族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等;研究音乐的物质材料的特点的,有音乐声学、律学、乐器学等;研究音乐形态及其构成的,有旋律学、和声学、对位法、曲式学等作曲技术理论;还有从表演方面来考虑的,如表演理论、指挥法等。 从各个方面对音乐进行学术探讨,古已有之,古希腊的阿里斯提得斯·昆提利安(约2~3世纪)即曾在《论音乐》的著作中试将音乐分为理论、技术及演出三大部分。真正考虑将音乐分门别类进行专门研究,并加以体系化,从而形成音乐学这门学科,则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一般以F.克吕桑德于1863年所编《音乐学年鉴》作为西方近代音乐学的发端。克吕桑德在该刊第 1卷的序文中,强调了音乐研究应具有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同样水平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1885年,奥地利音乐学家G.阿德勒发表了论文《音乐学的领域、方法及目标》,将隶属音乐学的各种门类划分为两大部门,第一部门为历史音乐学,包括音乐通史与各种专业史;第二部门为系统音乐学,包括可应用于音乐不同领域的法则,如研究和声、节奏、曲调的法则,音乐美学与音乐心理,音乐教育学与教学法,对音乐民族学及民俗学的比较研究等。另外又列出这两个部门的辅助学科,如历史部门的文献学、传记学、史学、文学史、哑剧及舞蹈史等;体系部门的音响学、生理学、逻辑学等等。他的分类法成为以后德奥系统音乐学分类的基本依据。 迄今为止,音乐学已出现多种体系,其中比较重要的有H.里曼在《音乐学概论》中将音乐学分为5个部门,即音响物理学、音响心理学、音乐美学、音乐理论及音乐史研究(比较音乐学)。里曼体系的特点是强调了音乐史与音乐理论,认为音乐美学是理论中一种思辨的学科,而音乐理论实际上接近于应用音乐美学。 H.J.莫泽尔(1889~1967)则将音乐学按4个方面的关系来分类,即:①哲学的音乐学,即音乐美学。②自然科学的音乐学,其中包括音响学、音响生理学、音响心理学、音乐工艺学。③民俗学的音乐学,包括比较音乐学与乐器学。④精神科学的音乐学,即西洋音乐史。至于狭义的音乐理论则列为实践方面的理论,与上列各项并列。莫泽尔体系的特点是将音乐学与一般艺术学联系起来,而以音乐史为其重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西方最为流行的则是 H.-H.德雷格尔(1909~1968)的体系。他于1955年提出的分类是:①音乐史,包括记谱学、乐器学等;②体系的音乐学,包括音乐声学、音乐生理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音乐哲学等; ③音乐民族学与民俗学;④音乐社会学;⑤应用音乐学,包括音乐教育学、音乐治疗学、音乐评论、音乐工艺学等。此外,美国音乐家协会也曾于1955年将音乐学的对象规定为从物理、心理、审美及文化现象来研究的一门知识,并按此原则来考虑分类的方法。由于着眼点不同,对音乐学的分类方法也各有不同。

西方经典音乐剧赏析

西方经典音乐剧赏析 在这学期的西方经典音乐剧课程里,我们学习观看了很多部世界世界名剧。有《歌剧魅影》、《悲惨世界》等。在老师对这些戏剧的讲解后,使我对西方戏剧产生了兴趣,我们在不知觉间已经与音乐剧亲密接触了整整一个学期。从一开始的仅仅听过《猫》和《歌剧魅影》的懵懂无知,到现在对于音乐剧有了些更深入的了解,越是了解越发喜爱,西方音乐剧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以前从未深入涉猎,基本不曾了解的美妙世界。 《悲惨世界》的音乐整体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富有史诗般的色彩。人物性格鲜明,剧中不同人物的演唱曲调总有不同的音乐主题性,来突显出人物的不同性格与各自的命运。唱段刚开始,是芳汀的主题。芳婷的“我曾有梦”,她的梦是美好的,然而现实却是残酷无情的。而当芳婷即将死去,向冉阿让托孤时两人的对唱也让人不禁心痛。她不愿死去,更不愿让珂塞特孤苦伶仃。当她唱到“告诉珂塞特我爱她,我会在醒来后看见她”时带着哭腔,仅这一句,就将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位母亲临终前的不舍和恳求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不心碎都难!芳汀主题概括而言,就是被爱遗弃、渴望爱、为爱牺牲、将爱交讬。 在《悲惨世界》中,每一个人物都有一种性格,这种性格可以用音乐表现出来。冉阿让经过苦难磨练而对上帝的深沉敬仰,芳婷的纯洁与软弱,沙威的威严与冷酷。这些性格分别用不同的主题旋律表现出来以后,显得格外鲜明。 以前有朋友曾经讨论过音乐与语言的问题,实际上,我认为,音乐不是不可言说,像音乐剧《悲惨世界》这样,把音乐语言化,不仅使语言的魅力大增,也使音乐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毕竟,音乐并非为了音乐本身,而是为其表达的内容。单单旋律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如果这个旋律打动了某一根心弦,那便是它的意义所在。在音乐的国度里,没有国家的界限,没有民族的差异,更没有语言的障碍,这是一种心灵的融合,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体现吧。一部好的作品,必定有其出色的艺术功底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的,而《悲惨世界》则同时兼备了这两点。不可否认,《悲惨世界》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世界名剧。 我最喜欢的就是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歌剧魅影》,不仅给我以视觉的冲击,而且结构和音乐也给我记到的震撼和感动! 《歌剧魅影》的结尾处给我留有一个疑问,刚开始看到魅影从镜子中走后,我觉得魅影应该是死了,因为他不曾接触过这个世界,他除了歌剧院哪里都没去过,无法生活,可最后回到现实,墓碑前的花,那是克莉斯汀和魅影“信物”除了魅影不会是别人,真的挺让人迷惑的;再就是克莉斯汀到底爱没爱过魅影,劳尔把音乐盒放到克莉斯汀墓碑前,说明这对她很重要,但同时那又是魅影心爱的东西,给人一个可以想象的空间,让大家有不同的感受。天生的丑陋和残酷的现实使得魅影变得冷漠无情,用暴力来反抗这个世界,但其实他也渴望被大家接受、认可,在最后克莉斯汀对魅影说“你不是孤单一人”就是很好的说明了魅影内心的恐惧,其实也就是说当时人们以貌取人,歧视他人的一种社会风气,不论他是否才华出众,但同时也告诉我们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不要悲观,要积极面对,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不要事事激进,学会安慰、鼓励自己。对于我这样学音乐表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征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征的差异 【摘要】:我们自身的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后产生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性。我认为中西方文化和哲学,信仰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美学审美的差异、教育方面差异等等,中西方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响,借鉴,甚至将西方与东方的特质归纳为理性的与感性的,并产生了很多相关的标准和准则来衡量我们自身的审美与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更加趋向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积极推行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主张,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文化中的音乐来学习和理解。在这种态势下,促使我们必须掌握我国本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趋势,在吸收西方音乐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好地发扬我国本民族的音乐。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音乐,差异 乐器的演变差异 谈到音乐,我们首先想到应该是演奏音乐的乐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乐器,是无疑的。据考,中国在远古时期,已有一些土鼓、磬、钟铃、骨哨、苇龠、埙等。乐器的发展,与音乐艺术的发展有密切的甚至从属关系,但是同样也须臾离不开生产力发展这个基础。在铜器时代之前,根本不可能有象铜钟(但有陶钟)、铜号(但有兽角号和螺号)这些乐器;多数始发自阿拉伯和埃及等地的管弦乐器,之所以在欧洲形成现代乐器,这和文艺复兴尤其是产业革命推动科技的迅速发展不可分割,许多重要的现代乐器都产生在那个时期。形形色色的电子乐器,也只可能诞生于电子技术兴起的20世纪。 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比如埙,简单的原始

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唢呐多以“丝”“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审美的差异: 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 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 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

流行音乐世界流行音乐发展史资料全

世界流行音乐的发展史教案 静宁二中王倩 一、导入 如今电子科技遍布全球,信息的传递也是飞快,相对来讲,对音乐也形成了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那么我们接下里来了解一下究竟是什么推动了世界流行音乐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世界流行音乐的分支。 2、了解世界流行音乐的发展。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世界流行音乐的展史 课前流行音乐是在都市文明中发展起来的。有人认为其源头可上溯至古代希腊、罗马帝国城市中的游吟歌手,但绝大多数的学者还是倾向现代意义上的流行音乐兴起于19世纪的欧美工业化城市。 在19世纪上半叶,流行音乐尚未形成独立的体裁形式。当时的流行音乐主要有两种形式:通俗化的的古典音乐和精雅化的的民间音乐。前者是将古典音乐中的一些篇幅短小、音乐语言通俗易懂的小品或选段加以改编,使之变得简单,然后通过各种传播手段使其为更多的人接受。19世纪中出版的许多根据歌剧和交响乐的片段改编的钢琴四手联弹乐谱就是供广大市民家庭在茶余饭后消遣用的。后者是将质朴单

纯的民间音乐用现代音乐手段加以美化包装,削弱地方色彩,使其能够在更大的范围里流行。如爱尔兰民歌《伦敦德里小调》(丹尼男孩)和《夏天最后的一朵玫瑰》,19世纪中经过作曲家的改编后,在欧美各国广为传唱。即便到了今天,这种通俗化的古典音乐和精雅化的民间音乐依然在流行音乐(尤其是器乐曲)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进入20世纪后,流行音乐逐渐产生了一些独有的体裁形式,如爵士乐、摇滚乐、“叮砰巷”风格的流行曲等,开始了独立发展的新时期。然而此时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对流行音乐的影响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在层次和深度上比19世纪更甚。“乡村与西部”(Country and Western)音乐原是一种典型的处于原始状态的美国民间音乐。20年代后,经过广播电台、唱片公司等媒介的发掘推广,很快进入了流行音乐领域,成了美国流行音乐中的一处重要分支。在60年代中美国的“民谣复兴运动”、80年代欧美流行乐坛的“世界音乐”(World Music)潮流乃至中国的“西北风”中都可以看到民间音乐对流行音乐的巨大影响。还有些民间音乐则与流行音乐完全融和为一体了。像拉美的一些舞蹈音乐(如:控戈、伦巴和桑巴等)就很难确定其窨应归属于民间音乐还是流行音乐的范畴。 本世纪20年代初,以格什温的《布鲁斯狂想曲》为代表的美国“交响爵士”(Symphonic Jazz)运动试图将爵士音乐

中西方音乐的区别与联系知识分享

中西方音乐的区别与 联系

论中西方古典音乐的区别与联系 摘要:中国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显著差异,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截然不同,故孕育出来的音乐固然有显著差异。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交融,中西方音乐的联系又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将从中西方古典音乐的音韵,作品目的,特点,演奏方式等等多个方面叙述东西方音乐的异同。而对中国古典音乐将作重点论述。 关键字:中国音乐,西方音乐,异同,演奏方式,乐曲特点。 1.中西方的差异 1.1音列 中国古典音乐是基于五声音阶体系的。中国音乐起源早,在上古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制作乐器。中国不是没有七音,从出土的文物可以知道,在商朝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七声音阶,但是,人们的审美取向使得中国古典基本上只是用五声音阶。五声阶名宫、商、角、徵、羽(加变徵,变宫为七音)在周朝已经确立,对应于现代七音体系里分别是Do Re Mi Sol La,并且成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 对于西方古典音乐,现在所指的主要是从16世纪末开始往后到19世纪末在西方主要是欧洲流行的音乐。西方音乐在音列上是7音体系即现代通用唱名的Do Re Mi Fa Sol La Si。 中国古典音乐之所以要基于宫商角徵羽五音,也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古书里,五音为正声,万代不易,且与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道有密切联

系,且在人体上还对应于人的五脏。同时,中国音乐强调“中和之美”,重在和谐、自然,不追求强烈,古人重视音乐的重要性,认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而五音是中正之音,可平衡人的身心,故五音是中国音乐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1.2乐曲特点 1.2.1中西方音乐都经历有从独奏到合奏、由单声部到和声的发展过程,但是在中国古典音乐中,独奏的地位更高,和西方音乐相比,对和声的重视程度则低得多。 在中国,音乐往往是陶冶人的性情,修养身心的手段之一,往往采取个人独奏方式,注重的是对个人情感的表达,相对主观。古琴就是一个典例,其在中国古典音乐上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古代文人和名门闺秀修身所要掌握的个人技能琴棋书画之一。另外,而合奏则往往出现在宫廷等达官贵人的大型娱乐演出中,相对影响范围不很广。 而西方音乐从单声部发展到重奏,再发展到合奏后,和声的地位从此不可撼动。西方音乐注重的是美学及功能性,重视对他人的感染力,相对较为客观。而合奏则以其宏大的气势和丰富的乐声满足了这一需求。 因此有人形容西方音乐像一堵厚重的墙壁,上面轮廓如同旋律,砖石如同墙体。即使轮廓平直只要有和声也是墙。而中国音乐则不同,好像用线条画出的中国画,如果没有轮廓(旋律)则不成其为音乐,但和声是可有可无的。所以从未接触中国音乐的西方人听中国音乐“如同飘在空中的线”,而从未接触西方音乐的中国人则觉得西方音乐如同“混杂的噪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