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课外古诗四首

课外古诗四首

课外古诗四首
课外古诗四首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关于《庭中有奇树》的文学常识;落实字词,可以熟练翻译文言文;积累文言语法。

2.过程与方法:运用想象描绘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以配合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常用字字义及用法

2、能够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并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体会文中人物内心悠长细腻真挚的情感,了解古人朴素自然的情感,从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图解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迁移练习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语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是对于哪些作品的评价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五言诗在《古诗十九首》之前就已经出现,但却是到了《古诗十九首》,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标志了文人五言诗的成熟,标志了抒情诗的新发展。对《古诗十九首》,历来都推崇备至,《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说:“实五言之冠冕也”。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

接着,全班诵读《庭中有奇树》。

二、走进诗歌

(一)温故知新

1.《古诗十九首》有哪几首诗歌呢?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2.《庭中有奇树》属于几言诗呢?

五言诗。

(二)提出问题

小组讨论

这首诗歌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呢?怎么分?

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与后四句各描绘了一幅图画。

(三)诗歌讲解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PPT展示,并配图)

1、小组讨论,找出关键词、关键字

2、释词:

奇树:珍贵的树。奇:不一般。

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华,同花。滋,繁。

荣:花。木本之花曰荣,草本之花曰华,这里上下句互通。

遗:读作wèi,赠送的意思。

所思:思念的人。

3、释句:

在春天的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4、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折其荣”,目的是“遗所思”)

参考: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5、提问:这四句诗有什么妙处?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小组讨论,再派代表发言)

“奇树”说明了树的不一般,“发华滋”道出树的花枝繁茂,有如此美妙的树却无人与主人公一同欣赏,主人公内心的空虚、寂寞,感情的没有寄托、没有慰藉油然而生。独自摘下美丽的花朵,想送给心上人却不知该往哪送,更显出了主人公的孤寂之情。作者用几个字,便反衬了主人公寂寞悲凉的心境,勾画出一幅孤寂折花图。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PPT展示,并配图)

1、小组讨论,找出关键词、关键字

2、释词:

馨香:香气

盈:满

莫:没法

致:送到

别经时:离别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

3、释句: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4、提问:这四句诗有什么妙处?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小组讨论,再派代表发言)

一个“盈”字,表明了花的香味之浓,如此香郁的花朵本应愉悦地欣赏的,但此时心上人却在远方,使一切愉悦之情又淡然、惨然,更衬托出悲凉孤寂之情。“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描绘出了一幅孤寂赏花图。

(四)品味总结

1.本诗为什么要以折花写起?有什么样的作用或意义?

这是女子怀念远行情人的诗,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生活的圈子很狭小,不像许多男子那样,环境的变迁,旅途的艰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澜;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周围的一切永远是那样沉闷而缺少变化,使人感到麻木。唯有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是她们最敏感的。而她们情感表达也非常含蓄、细腻。所以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就总是以季节的转换来引出下文的情感变化。将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氛围,引起读者无限的联想。

2、点明全诗主题的是哪一句?在这首诗中有什么作用?(“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是否与前面相矛盾,表达什么情感?不矛盾)

点明全诗主题的是“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这里,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五)板书

先抑后扬

龟虽寿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2.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重音。朗读时用心揣摩每一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重点难点

重点: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感受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

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负。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龟虽寿》导入

欣赏罢《观沧海》,我们离诗人近了一步,但是,要想真正地了解曹操,改变对曹操已有的看法,读一首诗是不够的。

这节课我们将欣赏曹操《步出夏门行》中的另外一首诗《龟虽寿》。

活动2【讲授】写作背景介绍

《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而《龟虽寿》则是最后一章。这两首诗遥相呼应,写下《龟虽寿》时,诗人已经53岁了,他的北征虽然历尽艰辛,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统一北方扫除了最后的障碍。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

活动3【活动】自由朗读,初步感知,借助课下注释,扫清读这首诗的障碍。

译文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的时候。

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我非常高兴,要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活动4【活动】个性朗读,加深理解

请同学们对这首诗的理解个别朗读,要读出重点,读出高潮来。

活动5【活动】抓住诗句,还原诗人的本来面目

前四小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前四小句以神龟和腾蛇为喻,说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讲人的寿命是有限的,古代的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都到处求取仙丹企图长生不老,但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在那个时代是可贵的。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明确: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行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太多的诗人写过有关暮年的诗歌,但是却找不出第二首有如此荡气回肠的暮年赞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很美的诗句,却难掩晚景的悲凉。曹操的这首诗如一首夕阳的颂歌,表现出自己老当益壮、老益弥坚、永不服老的个性及其永不停歇地对理想的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读起来不觉精神为之一振。他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他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需要的,决心为此奋斗终生。

3、“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体现作者何种哲学思想?

明确:认得寿命最后总有终结的一天,但寿命的长短却又不同,这长短之期,不仅仅是天命决定的。

曹操所云“养怡之福”指什么?

明确:指的是物质上的保养和精神上的调养(即身心的保养)。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4、幸甚至哉:两句是合乐时加的,跟正文没关系,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性结尾。

全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强调了发挥人的主观作用的重要性,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板书设计: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腾蛇为喻寿命有限

老骥、暮年自况继续奋斗

在天、永年否定延年益寿

《赠从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理解诗中松柏和风的对比作用,品味语言;

3、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感受作者的劝勉之情;

4、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诵,背诵全诗。

2、理解风与松柏的对比作用;

教学难点:

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学会面对挫折。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经历过挫折?你是怎样面对的?父母兄弟他们是怎样的态度?(生思考,讨论,发言)

但有这样一位哥哥,当弟弟面临挫折时,他不是以过来人的身份指手画脚,而是通过赠诗勉励弟弟该怎样去面对这一切。

二、了解作者

师在生收集展示的基础上,补充。

刘桢(?-217),字公干,存诗二十馀首。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扬并称“建安七子”。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钟嵘说他:“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诗人,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在那个战火频繁,动乱不断的年代中,形成了以“梗概而多气”而著称的“建安风骨”,而在建安七子中,其诗又以气盛见称的则是刘桢。因此,本文将通过赏析刘桢的《赠从弟(其二)》来粗略的感受建安诗歌悲凉慷慨的精神。

三、学习诗歌。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刘桢的《赠从弟》第二首。

1、小黑板出示诗歌。初读诗歌,划分节奏。

(1)老师范读,学生听范读,划分停顿。

(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高声诵读以昌其气,缓声慢读以玩其味”。

(3)学生自由读诗,注意“罹”的读音。

(4)指名朗读。

2、再读诗歌,了解诗意

(1)小黑板出示注释,分小组交流诗的大概意思。

亭亭:耸立的样子罹:遭受。凝寒:严寒。。

瑟瑟:寒风声。一何:多么惨凄:凛冽、严酷。

强调“一何”、“终岁”“罹凝寒”、“本性”等词的含义。

(2)联系注释,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3、三读诗歌,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1)现在,老师要看一看大家对诗的理解情况

a. 《赠从弟》中,描写劲松与狂风对抗的诗句是哪句??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b.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两句借用了孔子的一句关于松柏

的名句,你知道是哪一句吗?(.“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

c. 松柏有本性,诗中直接描写松柏“本性”的诗句是哪些句子?

(“松枝一何劲”,“终岁常端正”。)

d. 哪句诗更能表现作者对从弟的劝慰和勉励?(“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松柏都有哪些品格值得赞扬?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人是怎样来赞美它的?

(松柏不怕严寒,经历狂风的吹刮依然坚挺端正,保持着自己的本性。)在诗中,诗人通过描写风的猖狂和嚣张,来对比出松柏不畏严寒,傲立四季的可贵品格。

4、四读诗歌,感受深情。

前面我们说过,这首诗是作者劝慰自己的堂弟做的,但全诗中我们没有读到一句,说弟弟你怎样了?你要怎么怎么样等等?那么,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

的劝勉之情的呢?

生读诗歌,发言。

师明确:对,本诗它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劝勉之诗。同时也是言志诗,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借青松的刚劲,表明自己的志向之坚贞。它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诗人虽要劝勉,但不明说,而是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历严寒而不凋,把自己对堂弟的劝勉寄托于其中。那就是希望堂弟也像松柏一样面对挫折和困难要坚强勇敢。

五、合作探究

1、《赠从弟》描写的是什么景物?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它生长的环境怎样?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答:青松,例句略。

生长环境恶劣,从“风声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看出。

2、最后一句中“有本性”指的是什么“本性”?

答:面对寒风、霜雪,依然刚劲挺拔。(不畏严寒,凌风傲雪)

3、本诗的题目是“赠从弟”,却描写了一种景物,你认为作者目的是什么?这种写法叫什么?

答:本诗借青松刚劲挺拔的外形和不畏严寒、凌风傲雪的大无畏精神,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并以此来勉励堂弟:做人要像青松一样保持坚贞本色。托物言志

《梁甫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积累诗句。

2、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积累诗句。

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关心天下黎民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提问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指明学生谈曹植在这首诗中的感情。

进而导入本诗教学。

二、作者简介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一说鄄城),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三、诗文内容理解

1、关键词语理解

[1]异气:气候不同。

[2]剧:艰苦。

[3]草墅:用草搭盖而成的简陋房屋。

[4]行止:行动的踪迹。

[5]林阻:山林险阻之地。

[6]柴门:用树枝等物编成的门。

[7]翔:绕行。

【译文】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妻子和儿子像禽一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一由穿梭毫无顾忌。四、鉴赏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痛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多么凄惨。这本是野兽出入的地方,可他们却长期的与野兽同一居。所以’妻子象禽一兽,行止依林阻。’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整体形象描写,从中我们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野人一样的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见他们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他们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相间生存,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嗦嗦摇荡,狐狸兔子好象从天上飞来一样从屋檐下飞来窜去。这里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本文以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地全方位展现了边海人们的痛苦生活。

五、体会感情

曹植自曹丕篡汉后,在自己生存的艰难不幸中,逐渐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他在《泰山梁甫行》中,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六、课后作业

背诵本诗

课外古诗四首

(七下)课外古诗四首小页 《竹里馆》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詩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本诗描会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态。有“独坐”、“弹琴”、“长啸”。 3、“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微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独”字好在哪里?“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4、谈谈本诗的表现手法。 ①用自然平淡的笔调,描会出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悦的心情。②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神深林的昏暗。③通过“独坐幽篁、弹琴、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明月”这一高洁的物象,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 5、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幽篁”指的是清幽的竹林。“长啸”指的是长声呼啸或长而清脆的声音。 6、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7、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活动的两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中运用了拟人手法的诗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 1.全诗紧扣“闻”字,抒写闻笛的感受。 2、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 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写出吹笛人是不经意地吹,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美妙。 5、从诗的未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6.表现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7.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为什么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折柳”,其原因是:“折柳”即是曲名,又是古人送别时的一种习俗。

初中课外古诗词大全

七上 《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七下 《山中杂诗》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春早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逢入京使》作者: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课外古诗(《秋词》(其一))四首鉴赏练习

课外古诗《秋词(其一)》四首鉴赏练习 (一)《秋词(其一)》诗歌鉴赏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因支持变法而遭贬谪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B.诗的前两句先弃“逢秋悲寂寥”的常情,后立“秋日胜春朝”的新见。 C.“排”是排开、推开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的气势。 D.全诗通过对秋景的细腻描绘,营造了萧瑟空虚、冷落凄凉的感伤氛围。 2. 诗中描绘“秋日胜春朝”景象的句子是什么?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3分)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4.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2分) 5.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2分) 6.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3分)答案: 1. (3分)D 2. (3分)要点与评分:写出“晴空一鹤排云上”或全句均可得1分,写错字不得分:准确 写出作者人生态度2分,(意思相近酌情给分) 示例: 晴空- -鹤排云上;表达了诗人虽屡遭贬谪却愈挫愈奋的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3.C 4.《秋词》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秋思》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 5.“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2分) 6.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3分) 古诗鉴赏《夜雨寄北》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第7题。(6分)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①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①取次:任意,随意。 1.“争奈归期未可期”与李商隐诗中“”一句意思相近。(1分)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四首赏析整理

七年级下册必考古诗词四首赏析整理 (一) 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弹琴长啸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王维,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主题〕写诗人在竹林中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特色〕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答: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二)《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四首练习与答案

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这首诗构思细密而精巧。首句描绘的画面迷蒙中透出冷寂,描绘的画面具有——朦胧迷茫冷寂的特点,作用是渲染了迷蒙冷寂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伤感情怀。;第二句点明悲凉环境,在结构上起枢纽作用。后两句以形象而婉曲的议论作结,针砭时弊,抒发心中的不满。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作者的本意是斥责歌女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诗人表面上指责商女,其实是应用的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婉曲而形象地议论,讽刺那些王公大臣、官僚贵族等封建统治者,不以国家为重,反而寻欢作乐,毫无亡国之忧。 3、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或国事)的关注与忧虑。 4、本诗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讽刺那些王公大臣、官僚贵族等封建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寻欢作乐,毫无亡国之忧。 5、《泊秦淮》作者,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本诗作者为“”。本诗从听觉的角度,运用“曲笔”的手法,写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慨的诗句是。 6、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句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如烟的雾气,朦胧的月色,笼罩在河面以及水边的沙滩上。一个“寒”字,不但 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夜泊秦淮”四字不但为上一句的景色揭示时间、地点,而且照应了诗题。“近酒家”三字则为下文张本。 泊秦淮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泊秦淮》鉴赏 1.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诗的首句写了轻轻的暮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 4.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阅读练习及答案 1、“可怜”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的赏析。 【解析】 诗题中的“贾生”就是指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第一句从正面着笔,“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赞叹之词,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器重。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虚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描写,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末句紧承“可怜”与“虚”,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诗人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慨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 【答案】 “可怜”是可惜、可悲的意思,是全诗的关键,表达了作者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在结构上,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三、四句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特别有力。 2.“可怜”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剖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把握是诗歌鉴赏中比较难的一部分内容。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是以抒发真实的、带有普遍性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 参考答案:可惜;诗人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3.这首诗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初中课外古诗词大全

七上 《龟虽寿》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白 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如梦令》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七下 《山中杂诗》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峨眉山月歌》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约客》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春早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逢入京使》作者: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南逢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送灵澈上人》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四首赏析整理

1 七年级下册必考古诗词四首赏析整理 (一)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 弹琴长啸 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王维,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主题〕写诗人在竹林中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特色〕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答: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二)《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课外古诗词 秋词

设计者:王秀凤审定者:年月日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背诵默写全诗,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过程和方法: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点】背诵默写全诗,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练过程】 一、创境激趣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绍。 三、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问题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问题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问题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问题4: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问题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问题6:比较《山行》与《秋词》 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四、背诵活动: 1、集体背诵本诗 2、接龙”背诵本诗 五、作业: 1、外背诵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秋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每人查找一篇描写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赏。 教学反思: 1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四首

课外古诗词四首(七年级语文) 一、《秋词》 1. 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境的句子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2.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抒发自己远大志向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本诗作者表达了对秋的什么迥异态度 答: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直上,矫健凌厉,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4.你认为这首诗最可贵的是什么 答:这两首诗最可贵的是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5.你是如何理解第一首诗中的“鹤”的 答: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6.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 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7.结合具体形象简要说说最后两句诗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 答:虽遭遇人生坎坷,仍要不屈不饶,具备奋斗精神。 8.赏析“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句。 答: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秋天,往往是肃杀、冷清,令人伤感凄凉。而在我看来秋天远胜初春。诗人一反常情,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情感。 10.“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答:秋天天高云淡,爽朗明快,在诗人看来更易激发灵感和激情,使人产生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诗中蕴含着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11.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句。 答:诗人抓“鹤飞冲天”的景观加以描绘,展现出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似乎也载着诗人的一缕诗情,直冲霄汉。在诗人看来“鹤”是不屈的化身,它给于读者的感受,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色彩,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12.“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 答:“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13.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答: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二、《夜雨寄北》 1、《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出了对未

课外古诗词四首(一)

竹里馆 一、作者资料 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开元年间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外号“诗佛”。其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曾被选进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 二、全诗翻译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翻译】月夜,我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子里,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好不快乐。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注释】 《竹里馆》:选自《王维集校注》卷。王维曾在陕西蓝田的辋(wǎng)川居住,有《辋川集》组诗二十首,这是其中的第十七首。竹里馆,是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应当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 幽篁:幽深的竹林。篁,竹林。 长啸:撮(cuō)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深林:幽深的树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三、主旨 这是一首写隐者闲适生活以及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独坐、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形成了高雅的意境,展现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四、赏析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 月夜,我独坐幽静的竹林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好不快乐。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2、结合诗句内容,谈谈你对“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句的理解。 竹林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诗人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月亮以人的性情,写月亮殷勤相伴,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高雅志趣。 3、 (1)景物:“幽篁”、“深林”、“明月”——宁静闲适 (2)人物活动:“独坐”、“弹琴”、“长啸”——淡泊惬意 4、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2分) 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5、⑴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 幽篁:幽深的竹林长啸:长声呼叫 ⑵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的分析。(4分) 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前两句写诗人“独坐’“弹五谷

部编版七上期末课外古诗词四首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

期末课外古诗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 期末课外古诗词: 一、秋词(其一)/刘禹锡 二、夜雨寄北/李商隐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四、潼关/谭嗣同 一、《秋词》刘禹锡 【原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的视角,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二、《夜雨寄北》李商隐 【原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二、赏析选择题: 1、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解析】D最后两句是想象,是虚写。 2、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B)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解析】B第二句是真实的景象,是实写。 3、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第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B.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C.后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空之间徘徊不已,如此表达思“君”的深情,觉得有点累赘。 【解析】D 并不是累赘。 4、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归期临近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 B.“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涨满秋池之景,作者没说什么愁,而愁苦之情自然显现。 C.“何当共剪西窗烛,”中“何当”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中引发而来,“共剪”是对未来欢乐的憧憬。

部编 九上课外古诗前四首 教案

课外古诗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通过层层诵读方法的指导,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迁移练习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学习《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 一、学生展示: 1、《月夜忆舍弟》背景: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杜甫弟弟正分散在这一代。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2、作者介绍:刘长卿: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 二、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个读,赛读。 2、交流阅读感受。 三、课堂提升: 学习《月夜忆舍弟》 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翻译全诗。 明确: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2、如何理解“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运用什么抒情手法? 明确:交代时令,点明主旨。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本来一样洁白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苍白;这完全是诗人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的主观想象,是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情感的自然流露3、归纳主旨:本诗通过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而自己只能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表达了诗人对兄弟深深的思念,以及对国家处于战乱之中的现状的悲痛之情。 学习《长沙过贾谊宅》 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翻译全诗。 你被贬于此寂寞地住了三载,万古留下你可居楚地的悲哀。踏着秋草独自寻觅你的足迹,只有黯淡的斜阳映照着翰林。为何明君却独对你恩疏情薄,湘水无情怎知我对你的深情?江山已经冷落草木已经凋零,可怜你究竟何故被贬此地呢! 2、诗句四联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呢?请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归纳。 明确:第一联: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第二联写贾谊故寨萧条冷落的景象;第三联以双关手

课外古诗秋词四首鉴赏(初中一年级)

古诗词赏析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奋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奋发进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3.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现的? 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4.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5.本诗作者借助排云之鹤,来表达对秋的迥异态度。请写出你对本诗中鹤的形象和体现的人生态度的简要理解。 刘诗中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直上,矫健凌厉,体现了激越向上 奋发进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2. “秋”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两个“期”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漂泊在外的寂寞。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3.这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抒发感情的? 诗的前两句写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后两句表达了对于未来与亲人团聚的欢乐的 憧憬。就空间而言,诗中巴山、西窗、巴山往复对照;就时间而言,诗中又有今宵、他日、今宵的对比,诗人跨越了时空的限制,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欢乐。 4.诗中两次提及“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 第一个“巴山夜雨”是写实,渲染凄清寂寥的情调;第二个“巴山夜雨”是写虚,

七上课外古诗后四首阅读训练含答案(《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

七上课外古诗后四首阅读训练含答案(《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一)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词(其一)(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这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这首诗抓住一鹤凌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翾浮的开阔景象,体现了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2.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使人们联想到从古到今众多“悲秋”的名句名篇,给人以一种厚重的沧桑之感。 B.从古到今,文人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寥,这是因为他们只看到秋天天气肃杀,而作者却看到了秋天正是喜获丰收的美好季节。 C.第三句中的一个“排”字,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这正是诗人虽遭贬抑,却决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D.诗的后三句,显示出乐观向上,气冲霄汉的豪迈气概和开阔雄健、明净爽朗的意境。 3.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B.这首诗采用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诗中描绘了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述诗人的情怀。 D.诗中描绘一鹤凌云的画面,体现了诗人激越向上、积极乐观的态度。 4.诗歌的一、二两句用到了的写作手法,表达作者的心情(2分) 5.(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2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3分) (二)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课外古诗后四首知识点

课外古诗后四首知识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秋词》 1、一二句表现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对比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 2、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的“排”和“引” “排”是推开的意思,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引”是“引发”,写出了作者看到白鹤冲天而引发出来的豪迈、乐观之情 3、描绘“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秋高气爽,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着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明快豪放的画面。 4、思想感情 赞颂了秋天的美好;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壮志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夜雨寄北》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秋”有何表达作用 点明季节,渲染寂寥、凄冷的氛围,烘托人物孤独凄凉的心情。 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 的赏析 “涨”是上涨、涨满,富于动态形象,生动地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表达出诗人的孤独凄凉。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运用想象的手法,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反衬出作者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的思念。 4、整体运用什么手法 虚实相生(虚实结合),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写实,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写虚,两者形成一种对比,反衬出作者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的思念。形成一种回环对照之美,将情感表达得委婉曲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诗中“僵卧”“孤村”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 (1)“僵卧”写出年老病弱,“孤村”写出孤独凄凉 (2)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写出作者的乐观积极和坚定信念。 2、“夜阑卧听风吹雨”一语双关,结合内容分析 (1)风吹雨”既指现实生活中的风雨,又象征了南宋王朝的命运。 (2)诗人由“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联系在一起,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3、思想感情 借写风雨梦境,抒发了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潼关》 1、赏析“终古高云簇此城”“簇”的妙处 簇是“簇拥”的意思,运用拟人手法,写出高云簇拥古城的景象,表现出潼关的高,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2、诗歌描绘了怎样的风景 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风景 3、描绘“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的画面 久远的高云簇拥古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壮阔辽远的画面。 4、“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运用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拟人手法,通过写河流大野犹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再也不知何谓平坦。表现出山水的奔腾壮阔,表达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5、思想感情是什么

《秋词》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秋词 [唐] 刘禹锡 自z ì古ɡǔ逢f én ɡ秋qi ū悲b ēi 寂j ì寥li áo ,我w ǒ言y án 秋qi ū日r ì胜sh èn ɡ春ch ūn 朝ch áo 。 晴q ín ɡ空k ōn ɡ一y ì鹤h è排p ái 云y ún 上sh àn ɡ,便bi àn 引y ǐn 诗sh ī情q ín ɡ到d ào 碧b ì霄xi āo 。 诗词赏析: 我国古代文学中,常将“秋”与“愁”等同起来。这首写秋的诗却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

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四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课外古诗词四首》教学设计 一、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词四首》所选篇目为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以及纳兰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所选的四首词中有三首宋词,一首清词。其中《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苏轼与《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的作者辛弃疾是宋代豪放词的代表,在本单元《词四首》中已有接触。《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为北宋末、南宋初的著名文人陈与义所作。陈与义被誉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豪放处尤近于苏轼,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的作者为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其所著《纳兰词》广享盛誉。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这四首词中虽然两首的作者和《词四首》相同,但总体来说这四首词的风格与《词四首》差异较大。相比之下,题材上对是多人生的感悟,情感表达更加婉转细腻,情绪相对低沉。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是词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忽逢风雨。但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表现出了苏轼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乐观性格和旷达胸怀。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的作者陈与义生平跨越北、南两宋。这首词是其晚年追忆二十多年前宋徽宗年间,在洛阳的安定、快乐的生活所作。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在建康(今南京)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此时辛弃疾已归顺南宋十二年。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七年之内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相比于《破阵先》一词,情绪明显低沉失落。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该词上片“身向”句说明行程辽远。“北风”句谓寒风吹来,满耳尽是马嘶之声。然后作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