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重庆第三产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重庆第三产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重庆第三产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重庆第三产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重庆第三产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题目:重庆(1990-2010年)第三产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有着明显的改善。第三产业在经济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就重庆地区而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重庆的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对GDP 的贡献越来越大。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比例失调问题亟待改善,传统服务业供过于求和新兴服务业供给不足的矛盾,是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主要解决的问题。本报告通过对重庆20年(1990——2010)第三产业的相关数据的收集,运用SPSS软件,采用因子分析统计分析方法,选取城镇化率、工业化率,人均GDP等8个对第三产业产生有较大影响的因素,具体分析每个因素变化对第三产业产生的影响,并建立简单二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发现第三产业内部生产和消费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影响大于政策因素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影响。

关键字: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因子分析线性回归

一、引言

所谓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产业结构是一个体系,它包括构成该体系的各子系(即产业部门)的构成形式及地位、各子系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是分不开的。产业结构体系的构成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动的。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 一个通过专业化和社会分工会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 而产业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又决定了经济的增长方式。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通过一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来度量的,早在1949 年库兹尼茨论述国民收入的度量问题时就提出, 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的度量必须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衡量。根据《2011 年重庆市统计年鉴》资料,重庆市国民生产总值在2010 年达到了7925.58亿元。单从绝对数量上看,20年来重庆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近24 倍。经济总量的扩张使三大产业获得了较快发展,产业结构也日趋优化。1990 年重庆市的第三产业产值为91.73亿元;2010年第三产业产值2881.08亿元,绝对数量增长了31 倍,第三产业的发展尤为迅速。由此可见,第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中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 有必要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研究和分析经济增长。、

二、重庆经济增长与变迁

(一)重庆整体经济发展

从下图可以看出,90年至今,重庆经济发展迅速。93年重庆成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开始有了明显的增长;97年直辖更为重庆的发展添加了新的活力,有力地

促进和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2000年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世界带动中国,中国带动重庆,重庆地区生产总值一路上升,10年GDP总值较01年提高了300%,年平均增长值达到了16.75%。

重庆三大产业产值变化趋势图

重庆三大产业比例变化柱状图

从改革开放到重庆直辖以来,重庆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虽然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在总产值上却一直没能够超过第二产业,在1997——2002年,重庆直辖后的前五年中,第三产业总产值逐渐逼近第二产业。但是,从其环比增长的速度来看却呈现下降的势态。随后二三产业产值之间的差距又逐渐拉大,到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夕,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明显的影响。在总产值上,第三产业明显的开始落后于第二产业并呈现继续扩大的势态。2007年在国新办就重庆直辖十年发展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上,重庆市政府指出,目前重庆的工业比重占35%,到2010年的时候,工业的比重会达到42%左右,加上建筑业,第二产业比重会达到50%,第二产业将在重庆经济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政府对第二产业的政策导向也将直接制约重庆市第三产业发展。

(二)重庆第三产业发展

第三产业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在社会经济格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加速第三产业发展是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驱动点。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第三产业有了较快发展,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选取了第三产业当中占比重较大的行业分析重庆第三产业的发展。如下图

庆市1990-2010年第三产业内部行业产值图

1、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1990年以来,重庆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发展迅速,到2010年,产值已经达到389.55亿元。比起1990年增长近377.62亿元,是1990年的32倍。该产业的迅速发展和重庆市的工业化进程、重庆直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无关系。20世纪90年代初,重庆市摩托车、仪器仪表等工业发展迅猛,对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的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直辖和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政府持续不断地投入更多的资金到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等相关基础产业上来,这为重庆市的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的高产值提供了有力保障。

2、批发和零售业

和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相似,重庆市批发和零售业自90年以来发展也相当迅速,2010年的产值高达624.33亿元,比90年增长了607.14亿元,是90年的36倍之多。重庆市的批发和零售业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深入有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政府加快商业、物流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推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为商贸流通行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通过制定土地、税收、资金、园区等优惠政策,推动了商贸物流行业由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化经营方式转变。物流基地、商贸服务、新型商业业态、农村市场建设等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这些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批发和零售业的发展。

3、住宿和餐饮业

住宿和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一样,重庆市的住宿和餐饮业在改革开放之后也得到了

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的发展以及重庆人民的饮食文化等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住宿和餐饮业的发展。1990年,重庆市的住宿和餐饮业产值仅为5.41亿元,到了2010年,这一数值达到了142.11亿元,增长了136.7亿元。

4、金融业

重庆市金融业在经历了95-96-97的飞速发展之后又陷入了低谷。98-01年间,金融业的增值不大,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了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业整体发展状态低迷,投资需求不足;另一方面由于重庆国有企业改革仍未取得根本突破,企业还贷能力差,银行投资回报率低下。随着98年金融危机影响的减退,经济开始复苏,重庆市金融环境的大幅改善,区域金融风险不断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能力明显提高,业已形成了金融业机构分布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完善的现代金融体系。重庆金融业的发展在我国西部处于相对领先地位,这也为重庆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和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5、房地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和房地产开发建设体制改革的深化,重庆房地产迅速崛起。特别是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重庆市房地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20年来产值增长了46倍之多,近年来,重庆市房地产业始终保持较高速的增长。

6、其他服务业

90年以来,重庆市除上述5大类第三产业以外的其他服务业也有着高速健康的发展,这与这个经济的良好发展、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

重庆市1990-2010年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结构图

三、第三产业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定

从影响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因素出发,对重庆市的人均收入水平、人口密度、工业化、城市化、技术进步、劳动力资源、经济政策和服务产品的输入状况等方面数据的收集,总结出以下8个指标,对影响重庆市第三产业比重及增长的因素进行分析。

1、城市化水平

城市的聚集效应会促进第二、三产业在城市集中。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大量农村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引来了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城市规模扩大交易成本降低、经济效率提高,促使第三产业水平不断提高。本文

用非农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的计算公式为:

该式中,U代表城市化率;U p代表重庆城市人口;p代表重庆的总人口。

2、工业化率

即工业化水平。工业化水平是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但工业程度是一个技术指标,很难用一个单一的指标来衡量。但是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用重庆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

3、人口总数

重庆经历了几次区划的变化,所以区域面积的变化较大。导致总人口量的变化较大,致使人口密度出现了极大的变化。

4、科技投入占政策预算支出比重

经济政策和技术进步都会对第三产业各行业产生影响,而经济政策和技术进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用科技投入占财政预算支出比重这一指标来体现。所以本文中也用科技投入占财政预算投入比重作为一个影响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结构的指标。

5、人均可支配收入

国际经验表明任何国家在人均收入增加的同时往往伴随着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提升。所以本文也将其作为一个影响第三产业结构的指标进行分析。

6、出口总额占GDP比重

服务产品的输出状况会影响一个区域的第三产业结构。出口商品总额占GDP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重庆市对外输出的价值。因为输出商品的同时,也是运输、信息、科技等服务的对外输出。此外,出口的产值将会对第三产业行业的结构产生影响。此结论也是被很多经济学家认同的,所以本文中也引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作为相关指标。

7、商品房销售价格

商品房作为居民日常消费中最大的支出部分,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比较重大。我国商品房市场近几年来一片繁荣,重庆商品房价格自2004年以来,一直呈高位增长态势,其在第三产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认为商品房价格也是影响重庆市第三产业结构的因素之一。

8、旅游外汇收入

也称国际旅游收入,是指本国为入境的国际旅游者(包括过夜和不过夜旅游者)提供的商品及各种服务所得到的外汇收入旅游外汇收入是一国外汇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国国际旅游的规模和水平、是旅游统计的主要指标。第三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对旅游业有积极深远的影响。

(二)模型建立

1、因子分析

本文利用spss软件对影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各因素进行了因子分析,形成了两个包含原始数据95%左右信息的因子,根据因子对原始指标进行了分类,从而确定了其影响因素的类型。

(1)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

因子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原始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内的变量间的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并用一个不可观测的综合变量表示,这个基本结构就成为公共因子。

(2)因子分析的具体步骤

利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因子:因子分析的步骤可直接在spss里实现,结果如图:

表1:影响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相关因素历史数据

年份

第三产

业占GDP

比重Y

城镇化

率(%)

人均GDP

(元)

工业化

率(%)

科教文

卫支出

占财政

支出的

比重(%)

出口总

额占GDP

比重(%)

总人口(万

人)

商品房销售

价格(元/

平方米)

旅游外汇

收入(万

元)

1990 27.99 17.40 1181 35.88 28.29 7.99 2920.90 757.75 14584 1991 29.58 18.26 1338 36.12 29.27 8.39 2938.99 728.06 18832 1992 32.44 20.67 1641 37.16 31.10 7.09 2950.78 900.00 31976 1993 31.94 22.26 2156 39.63 27.48 5.41 2964.92 1129.21 38552 1994 31.27 24.09 2935 40.74 33.62 6.86 2985.59 1194.65 43456 1995 32.61 26.43 3931 38.84 31.59 6.04 3001.77 1017.86 50664 1996 34.87 29.50 4574 38.18 30.13 3.61 3022.77 1142.27 56720 1997 36.57 31.00 5253 37.61 26.88 4.13 3042.92 1200.67 84384 1998 39.06 32.60 5579 35.85 22.64 2.57 3059.69 1331.00 70696 1999 40.84 34.30 5804 35.44 20.88 2.36 3072.34 1376.79 77808 2000 41.66 35.59 6274 35.40 20.04 4.45 3091.09 1351.32 110696 2001 42.49 37.40 6963 35.18 19.97 4.46 3097.91 1442.98 130728 2002 42.82 39.90 7912 35.29 18.16 3.91 3113.83 1555.71 174416 2003 42.31 41.90 9098 36.54 18.18 4.96 3130.10 1596.46 90584 2004 40.52 43.51 10845 37.33 18.12 5.51 3144.23 1751.25 162464 2005 41.54 45.24 12404 37.31 17.93 5.81 3169.16 2134.99 211488 2006 42.21 46.70 13939 40.10 18.83 6.86 3198.87 2269.21 246976 2007 39.03 48.30 16629 42.87 15.82 7.71 3235.32 2722.58 305848

2008 37.29 49.99 20490 45.00 15.11 7.90 3257.05 2785.33 359816 2009 37.89 51.59 22920 44.68 22.88 5.24 3275.61 3441.92 429768

图sp-1 KMO检验

KMO检验统计量是用于比较变量间简单相关关系和偏相关系数的指标,KMO的值越接近1,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强,原有变量越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图sp-1可知,KMO 的值为0.814,根据Kaiser 给出的KMO度量标准可知原有变量很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图sp-2 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方差的情况

图sp-2中的表显示了因子分析的情况,共分三组,各组中数据的含义分别是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方差贡献率,是衡量公共因子相对重要性的指标,

方差贡献率越大,说明其影响作用就越大。

从图sp-2的第一组数可看出,各个因子的特征值,如第一个因子的特征值为5.850,其解释原有8个变量总方差的73.128%,第二个因子的特征值为1.462,其解释原有8个变量总方差的18.272%,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1.400%,其他因子以此类推。由于指定选择两个因子,所以第二组数据中只显示了两个因子。第三组数据显示因子旋转之后,虽然累计方差没有改变,但却重新分配了各个因子解释原有变量的方差,使得因子更易于解释。

图sp-3 因子的碎石图

图sp-3则说明了因子解释原有变量的方差成下降趋势,当提取的因子数为2时,碎石图已趋近于平稳,故取前两个因子就可以了。

图sp-4 因子载荷矩阵

图sp-4中,显示了因子载荷矩阵,是因子分析的核心内容。假设第一因子用1f表示,第二因子用2f表示,从而根据图sp-5可以写出本文的因子分析模型:

图sp-5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为了能使两个因子所反映的信息更加清晰,需要对此矩阵进行正交旋转,这里使用了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正交旋转,以使因子具有命名解释性,如图2-14是旋转所使用的正交矩阵,图2-13是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由图可知,城市化率(%)、人均GDP(元)、科教文卫支出比(%)、总人口(万人)、商品房销售价格(元/平方米)、旅游外汇收入(万元)在第一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这几个指标主要反映了第三产业中的各行业生产和消费情况,所以第一个因子可以解释为城市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子;工业化率(%)和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在第二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可以解释为工业化和进出贸易因子。

图sp-6 因子旋转中的正交矩阵

2、回归分析

上一步骤已利用因子分析提取出了解释性较大的两个因子(即产业城市规模及经济

f)后,本步骤则利用这两个因子来进行回发展水平的因子1f和工业化和进出贸易因子

2

归分析,以了解两个因子是如何影响第三产业比重。

(1)简单二元线性回归模型

简单二元线性回归一般模型为:μββα+++=2211X X Y

其中,Y 为解释变量,1X 和2X 为解释变量。α为常数项,1β和2β为回归系数,μ为随机扰动项。

(2)利用spss 软件建立具体的回归模型

在因子分析中可利用spss 软件得出每一年我国的这8个指标在两个因子下的得分,类似于形成了两个新的变量,且计算出了每年的两变量的值,在进行回归分析时则利用这两个变量为解释变量、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为被解释。结果如图:

第三产业比重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一)

第三产业比重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二)

第三产业比重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三)

通过上面三个图,我们可以得到二元线性回归模型及相关的检验结果: U =0.0372+0.0331f -0.0302f

其中,1f 表示产业城市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子,2f 表示工业化和进出贸易因子

U 表示第三产业比重

从上述模型可看知,模型中的三个参数对应的t 检验的概率p 值均接近于0。提出原假设为各参数均显着等于零,若给定显着性水平05.0=α,则由于05.0=<αp ,所以通过了检验,应拒绝原假设,即检验说明各参数均不显着等于0,上述参数的结果是合理的。由拟合优度2

R =0.952比较接近于1,说明该模型与原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另一个统计量F=86.112,对应的概率p 值接近于0,通过了检验,也说明了整个模型的解释能力比较显着。

(三)分析结论

由上式可看出,若保持其他因素不变,产业生产消费因素每变化1个单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则相应地平均变化0.033个单位;而若保持其他因素不变,政府因素每变化1个单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则相应地平均变化0.030个单位。可见,第三产业内部生产和消费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影响大于政策因素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影响。

四、政策建议

重庆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进程,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机遇期,这是我们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难得机遇,使我们从工业化向城市化迈进。为了加快我市第三经济结构调整,结合重庆实际,我们对于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以下意见。

(一)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升级居民整体消费结构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城乡收入差距的过大,是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桎梏,增加中低收入农民的收入,提高居民整体消费水平,把增加居民整体消费水平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力和后劲。近2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消费品市场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居民消费整体上已经要从量的提高到质的提高上转变。所以,引导居民将消费转向包括文化和服务领域在内

的多样化消费,以消费带动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

(二)调整政府投资方向

虽然在1990——2010年这20年的时间里,第三产业产值也在稳步提高,但是明显可以看出,总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偏小,政府的着力点仍然放在了第二产业,这也是重庆重工业城市的定位所决定的。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首先应该改变政府投资的方向,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以第三产业的发展来有效的支持工业的发展和振兴,从而实现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第三产业内部全面协调发展

2010年,重庆市的总人口已经达到3300万人,人均GDP达到27596亿元,人民消费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并且随着重庆开放性的逐渐增强,所吸引的外来人口和外地资金越来越多。城乡居民对重庆第三产业的需求量和需求种类有了更高的要求。从产业的内部结构分布来看,应当提高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金融、房地产、商务服务、科研技术服务、环境管理、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和水平,逐步把现代服务业发展成为重庆经济的主导产业,从而促进重庆地方经济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彩霞.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2009.12.

[2] 张艳.第三产业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对策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3] 李宏伟,樊长科.广东省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研究[J].商业时代.2011.8.

[4] 李丽.第三产业内部各产业投入产出有效性的评价[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5] 赵辉耀,李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4. 11.

[6] 黄辰维,纪汉霖.上海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基于1980~2009年的数据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0.12.

[7] 陈林兴,钟小龙,徐欢.宁波市第三产业结构变动与增长速度互动关系研究[J].价格月刊.2010.12.

[8] 邓祖兵,徐莉.安徽省第三产业影响因素分析[J].黄山学院学.2010.12.

[9] 赵成柏.江苏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特征实证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11.4.

分析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

分析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 财政收入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从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财政收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1989年的2664.9亿元到2008年的61330.35亿元,20年平均每年增长了16.98%。为了研究影响中国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分析财政收入的增长规律,预测中国财政收入未来的增长趋势,我们需要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影响财政收入增长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财政支出、居民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年底就业人数。 一、模型的建立 本模型主要反映的是财政收入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在这里,我们选择“财政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选择“财政支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底就业人数”、“进出口总额”为模型的解释变量。 从《中国统计年鉴》中收集到以下数据。 年份财政收 入 (亿元) 财政支 出 (亿元) 城镇居民 家庭人均 可支配收 入(元) 农村居民 家庭人均 可支配收 入(元) 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 额 (亿元) 年底就 业 人员数 (万人) 进出口总 额 (亿元) 1989 2664.90 2823.78 1260.70 601.50 7074.20 55329 1116.00 1990 2937.10 3083.59 1510.20 686.30 7250.30 64749 5560.10 1991 3149.48 3386.62 1700.60 708.60 8245.70 65491 7225.80 1992 3483.37 3742.20 2026.60 784.00 9704.80 66152 9119.60 1993 4348.95 4642.30 2577.40 921.60 12462.10 66808 11271.00 1994 5218.10 5792.62 3496.20 1221.00 16264.70 67455 20381.90 1995 6242.20 6823.72 4283.00 1577.70 20620.00 68065 23499.90 1996 7407.99 7937.55 4838.90 1926.10 24774.10 68950 24133.80 1997 8651.14 9233.56 5160.30 2090.1 27298.90 69820 26967.20 1998 9875.95 10798.18 5425.10 2162.00 29152.50 70637 26849.70 1999 11444.08 13187.67 5854.02 2210.30 31134.70 71394 29896.20 2000 13395.23 15886.50 6280.00 2253.40 34152.60 72085 39273.20 2001 16386.04 18902.58 6859.60 2366.40 37595.20 73025 42183.60 2002 18903.64 22053.15 7702.80 2475.60 42027.10 73740 51378.20 2003 21715.25 24649.95 8472.20 2622.20 45842.00 74432 70483.50

最新加快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加快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加快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 摘要:第三产业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形式和主要推动力。第三产业目前也逐渐成为河南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由于河南的第三产业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整体发展水平偏低、内部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必须进行相应的战略结构调整。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省第三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加快河南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有效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第三产业;制约因素;对策 一、引言 第三产业(又称为“第三次产业”),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第三产业是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增加值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增加值一起构成了最重要的经济总量GDP的来源。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转变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的第三产业在最近30年中发展迅猛,特别是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国策倡导以来,自1992年底到2005年底的13年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加了近7倍。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第三产业列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为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前的良好时机。 经研究表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对数函数型相关关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劳动就业、财政和国民收人的重要途径,对河南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多重效应,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指导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下,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第三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东南沿海和其他发达省份相比,河南的第三产业发展仍有很大差距,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第一和第二产业发展对第三产业的巨大需求逐步显现并释放出来,有力地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其在过去几年形成比较稳定的高增长趋势,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近年来,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河南省第三产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其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7.6%增长到30%;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也从1978年的249万人增加到1272万

县2018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县2018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县2018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县XX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我县认真贯彻全区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和60条优惠政策,促进了交通运输、商贸流通、旅游餐饮、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社区服务和房地产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全县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 今年上半年以来,我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4.43亿元,同比增长14.1%。全县开工项目125项,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0361万元,同比增长30%,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28亿元的50.13%。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64019万元,同比增长4.4倍;其它投资完成44105万元,同比减少40%;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4394万元,与上年持平;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843万元,同比增长1.3倍。 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9586万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批零贸易达到10426万元,同比增长7.3%;饮食业达到3815万元,同比增长5.9%;零售业达到24376万元,同比增长23.8%;XX年上半年,全县注册登记的第三产业经营户有4567户,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 消费结构呈现积极变化。以住房、汽车、旅游等为代表新一轮消费热点的逐步形成。运输业和邮电业大幅增长,货物运输周转量达到4493万吨/公里,同比增长20%;旅客运输周转量达到4664万人/公里,增长23%。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生活性服务偏多,生产性服务偏少。 生活性服务项目偏多,诸如餐饮、住宿、城市交通等项目;为工、 第 2 页共 5 页

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滨城区立足市辖区优势,充分发挥服务业在城市经济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以膨胀规模总量、提升能级水平、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突出项目载体带动,大力培育产业集聚区,促进城区服务业实现园区化布局、集约化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积极加快全域城市化建设,服务业发展呈现了总量大、速度快、质量好的态势。当前,正是滨城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服务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服务业发展在规模、总量、质量上仍需进一步提升,要创新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措施,完善发展规划,全力推进服务业优化升级。 一、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总量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以来,全区服务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服务业总量不断膨胀, 2013年达到**亿元,是2009年的***倍;服务业对于转方式调结构成效显著,服务业比重从2009年的**上升到2013年的***%,年均提升**个百分点;服务业促进消费的作用明显,201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是2009年的1.96倍,服务业已成为我区推动经济增长、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主导产业。 (二)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产业贡献稳步加大。服务业素质稳步提升,逐步成为全区财税增长的重要支撑。2013年,实现地方税收***亿元,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对地税增长的贡献率

**%,拉动经济增长***个百分点。吸纳劳动力作用突出。2009-2013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加***万人,第三产业不仅吸收了大量新增劳动力,而且吸收了部分农业和第二产业转移的劳动力,从而使2013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达到***万人 (三)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金融保险、旅游业、现代物流、社区服务业、楼宇经济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服务业呈现出从传统向现代演变,从低端向高端挺进的良好态势。一是金融担保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我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金融体系,辖区内共有各类金融、保险机构56家,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良好,德州银行滨州分行试营业,全区引进市外股份制银行达到7家;众成担保、银泰小额贷款等担保、投资公司快速成长。二是物流业快速膨胀。陆港物流园区达成框架协议;外环线周围物流企业集聚,银河物流、宇航物流发展成行业龙头企业;侨昌农药物流、金龙水泥物流等专业物流运营良好;顺丰、韵达等快递公司发展迅速。三是文化旅游业品牌化发展。中海风景区已成为市民假日休闲的旅游乐园;休闲小街、禾家风尚、绿色生态基地,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杜受田故居、三河湖等旅游景区影响力不断提升。四是社区服务业日臻完善。社区服务业网络逐步建全,“12343”民生综合服务平台启动运营,逐步搭建起居民日常生活服务项目配送体系。五是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崭露头角。滨州国际大厦、众城大厦企业集聚,国际金融中心、铂金时代加快建设。有“中国黄金首饰第一品牌”之称的老凤祥(山东)公司落户,成为我区引进的第一个中国五百强企业区域总部。 (四)投资力度逐年加大,发展后劲持续增强。项目带动投资、投资拉动发展的良性格局初步形成,服务业发展后劲进一步

第三产业发展报告

第三产业发展报告 一、2007年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2007年,我市第三产业总体上继续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势头,完成投资342.61亿元,同比增长21.1%,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8.47%;完成增加值326.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2%,高于全市GDP增幅0.4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46.84%,三次产业结构为6.47:46.69:46.84,初步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但服务业增加值仅比二产增加值多1.03亿元,还未明显领先第二产业。 在第三产业的七大行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完成增加值36.62亿元,同比增长6.8%;批发和零售业完成增加值58.44亿元,同比增长14.1%;住宿和餐饮业完成增加值14.08亿元,同比增长8.4%;金融业完成增加值39.08亿元,同比增长9.4%;房地产业完成增加值24.01亿元,同比增长7.8%;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完成增加值58.15亿元,同比增长19.9%;非营利性服务业完成增加值95.8亿元,同比增长26.5%。 (一)第三产业仍是吸纳就业再就业的主要渠道 2007年,我市开展了“春风行动”、“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活动、就业再就业援助月活动、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和首届创业项目洽谈推介会,就业再就业人数有所上升,全市共实现就业和再就业48866人,同比增长1%。其中服务业实现就业和再就业39061人,占全市实现就业和再就业总数的79.9%,同比增长6.4%;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占服务业就业总数的33.2%,城镇其他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占三产就业总数的66.8%。按行业划分,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数占服务业就业人数的22.5%;住宿和餐饮业就业人数占服务业就业人数的24.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服务业就业人数的30.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服务业就业人数的11.4%;其他行业占服务业就业人数的11.4%。 (二)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人数增长较快 随着“森林之城魅力贵阳——2007首届中国(贵阳)避暑节”等系列节庆活动的举行,以及在国内外开展一系列旅游促销活动,极大地提升了贵阳“避暑之都、森林之城、魅力贵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力地促进了贵阳旅游发展。2007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2314.14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5.44%,旅游收入达120.8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8.36%;接待海外游客120879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5.56%,旅游创汇5872.28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0.41%。旅游总收入达125.28亿元,同比增长48.19%。其中接待乡村旅游游客763万人次,占总接待人数的32.8%。 旅游项目进展情况良好。青岩古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并试运行,二期前期工作也已开始。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乌江景区息烽县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贵阳森林野生动物园二期、贵阳大地之舞艺术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较好。位于贵阳市花溪区小碧乡的多彩贵州城项目已于今年4月27日经省发改委立项,占地面积2022亩,一期预计投资30亿元人民币,现已列入《贵州省“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2007年全省旅游业发展要办的主要实事》。 (三)城乡消费品市场呈快速增长态势,市场建设稳步推进 2007年,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9.39亿元,同比增长18.91%,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3.9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完成255.74亿元,同比增长19.25%;县完成12.12亿元,同比增长18.35%;县以下完成11.53亿元,同比增长12.38%。从居民消费情况看,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首次突破万元,达10182.77元,同比增长15.6%,比去年提高1.1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性支出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1.7个百分点。在调查的城市居民8类消费性支出中,除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下降10.7%外,其余7类均有不同程度上涨,其中交通和通信类增长增幅较大,达40.3%。 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全市零售业完成193.85亿元,同比增长19.09%,比批发业高9.04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1.13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88%,同比增长21.69%,比批发业高6.44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内需的主要力量。 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国家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已完成450个农家店建设任务,其中160个通过了验收;南明春梅酿造有限公司获得“双百市场工程”95万元补助资金。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完成18个,到位补助

关于财政收入影响因素 的统计分析报告.doc

关于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报告 14经济统计1班 陈秋昱 陈翔强 毛翔宇 2016年4月13日

目录 影响我国财政收入因素的统计分析 (3) 一、引言 (3) 二、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的分析 (3) 2.1变量的选择 (3) 2.2数据说明 (3) 三、模型建立 (4) 3.1模型数据 (4) 3.2相关分析 (6) 3.3模型建立 (7) 四、模型检验 (7) 五、个别数据的折线图分析 (9) 5.1从业人数与国家财政收入间关系 (9) 5.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于财政收入间关系 (9) 5.3财政收入占GDP的时间变化 (10) 六、从模型中得到的结果 (10) 6.1财政收入对GDP的依存度 (10) 6.2财政收入对能源消费总量的依存度 (10) 6.3财政收入对实际利用外资的依存度 (11) 6.4财政收入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依存度 (11) 七、结论 (11)

影响我国财政收入因素的统计分析 摘要:影响一国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很多,如税收收入,三大产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本文选取GDP、能源消费总量、从业人员总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总额、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这9个指标,建立了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的模型,分析了影响财政收入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一、引言 财政作为最为重要的政府活动,是政府职能的具体体现,能够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能够调节资源配置。因此,财政收入的变化情况关系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有税收,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政府性基金收益等。同时,一个国家财政收入的规模还要受到经济规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以财政收入为因变量,GDP、能源消费总量、从业人员总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9 个经济指标为自变量,利用R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建立财政收入影响因素模型,分析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为何。 二、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的分析 2.1变量的选择 研究影响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离不开基本经济指标,许多文献资料中都把税收、GDP这两个指标列为影响财政收入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本文通过对较多指标的综合分析,企图在众多而复杂的指标当中寻找财政收入比较重要的决定因素。 2.2数据说明 1、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 2、GDP: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一个国家(国界范围内)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 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状况重要指标。 3、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总量是一定时期内全国或某地区用于生产、生活所消费的各种能源数量之和。是反映全国或全地区能源消费水平、构成与增长速度的总量指标。 3

关于巩义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来源:统计局发布时间:2012-06-03 点击次数:9 课题负责人:周占龙 成员:焦承路路利卿邹君 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越来越迫切地成为巩义市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市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着比重偏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严重滞后工业经济等现实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发展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因素之一。因此,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对巩义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构建中原经济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意义重大。 一、巩义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发展现状 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其它各行业的总称,亦称服务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文化体育娱乐业、居民服务业、科教卫生和公共管理业等15个门类。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第三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总量规模不断扩大,消费品市场结构不断升级换代,新兴业态层出不穷,多功能开放型的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形成。 交通运输邮政业稳步发展。交通运输邮政业是第三产业中起步较早的传统行业,基础设施和运营网络比较完善,近年来保持着平稳的发展态势。2011年,我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完成44.1亿元,是2000年的3.3倍,年均增长10%。 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十年来,消费品市场始终繁荣活跃,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不断发展壮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以金好来、星月时代广场、格兰酒店等为代表的本土商业餐饮企业不断成长壮大。201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45.5亿元,是2000年的4.8倍,年均增长15.3%;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4.7亿元、12.5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4.7倍、5.4倍,年均增速分别为10.8%、12.6%。 房地产业发展迅猛。我市房地产开发始于2000年,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住宅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商品房个人消费不断扩大,有力地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2011年,我市房地产开发企业达29家,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37.3平方米,比2005年多13平方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一、晋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晋城市自1985年建市以来,十分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快第三产业的决定》之后,在大力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同时,根据新建城市的实际情况,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辐射能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入手,注重优先发展对国民经济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事业,积极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物供仓储业,特别是近几年在努力巩固提高传统第三产业的同时,注重培育、引导和发展中介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新兴第三产业,呈现出传统第三产业迅猛发展,新兴第三产业势头高涨的喜人局面。2015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达129..44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由建市初的14.85%上升到31.1%,增长了2.09倍。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由1985年的21.97%上升到32.37%,总人数由17.5万人上升到 38.44万人。一产、二产较上年分别下降1.26、0.39个百分点,三产从业人员比重较上年增加8.77个百分点。晋城市的第三产业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与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与兄弟城市及发达的沿海地区相比,与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促进第一、二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无论从总量上还是内部结构上都存在着很大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要求。对照比较,分析晋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第三产业发展势头高涨,但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仍然偏低。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31.1%,比全省34.3%的平均水平低3.2个百分点,比全国39.1%平均水平更低了8个百分点;同期第一产业比重由21.36%下降到4.84%;第二产业比重与原来的63.78%基本持平,仍达64.1%,由建市初的“二、一、三”进入了“二、三、一”发展阶段。世界产业经济的发展史表明,产业结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递进的过程。产业结构升级和演进是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比例失调的产业结构,将使经济效益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从而使经济发展失去扩张的基础。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是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值的主要构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化。九十年代初,全球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约60%,其中34个低收入国家平均为31%,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0%,22个发达国家平均约65%。目前,全球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60%以上,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发展中国家达到43%。虽然城区2015年第三产业在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达到58.6%,略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但市本级的GDP也包含在城区的经济总量中,尚不及全市的20%,且有着市区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就全市来讲,第三产业在经济构成中的比重还偏低。 2.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发展迅速,但规模效益不高,新兴经营方式尚待开拓。建市以来,我市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社会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营业总额和社会商业点迅速增长,2015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分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23和18.18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3.86%。二是消费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在国家连续多年鼓励消费政策的引导下,2015年我市消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潮,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达到27.7%,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批发零售贸易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的比重也由上年的19.9%提高到22.1%。与此同时,消费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之间的差距也呈现缩小态势,由上年的消费低于投资16.6个百分点缩小为9个百分点。三是所有制结构呈现多元化,形成了国营、集体、私营、个体、联营、股份制等经济点并存发展的局面,极大地搞活了商品流通和销售。2015年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户实现零售额67.50亿元,同比增长35.3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58.44%,比2015年占比提高了7.78个百分点。四是经营形式多样化,经营规模、档次也有了进一步提高。超级市场经营、连锁经营等经营方式有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经过多年的经济

分析影响宏观税负的原因

对影响宏观税负因素的分析 【摘要】宏观税负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经济因素;经济体制、公共产品提供等政府职能范围;财政收入结构;税种和税率、税收优惠等税制结构已经税收征管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宏观税负经济水平税制税收征管 一、概念界定 宏观税收负担是指国民经济的总体税收负担水平,通常用一定时期内税收收入总额与同期国民经济总量之比来衡量。具体来说,是指税收收入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民收入(NI)的比值。考虑到口径的统一性,笔者将以税收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为衡量标准,来分析影响宏观税负的因素。 宏观税负=税收收入/GDP=(应税收入*实际征收率)/GDP 宏观税负的影响因素 宏观税负的高低体现了政府在国民经济总量分配中集中程度的大小,也表明政府社会经济职能及财政职能的强弱。因此,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较多,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宏观税负水平的最根本因素。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内部各种社会经济主体的联系越为复杂,这就要求国家有雄厚的财政收入来调控社会经济。同时,宏观经济总量越大,也使得整个社会和国民的税收负担能力大大增强,税收来源更为丰富,税基更为宽泛。实证分析也表明,宏观税负的确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呈正相关关系。 2、产业结构 宏观税负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造成税源结构和税基大小的变化,从而对税收收入的来源结构产生影响。比如在发展中国家,可能是第一产业或第二产业在经济中占主要比重,税收也相应地主要来自于这两个产业;在发达国家,可能第三产业比重较大,税收也主要来自于该产业。从另一角度看,在现行我经济结构和税收制度下,第二产业对税收的贡献尤为突出。若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宏观税负就越低;反之,第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越大,宏观税负就越高。由此可见,产业结构的发展级次以及由低向高的变动趋势,与宏观税源的增长具有高度的关联性。 3、其他经济结构 除产业结构外,一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构成、以及产业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等的不同也将导致宏观税负各有差异。 (二)国家职能范围 税收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其数额必然受财政支出需要的影响,而财政支出的多少则取决于一国政府的职能范围。国家职能范围越大,政府的开支越多,必然要求提高宏观税负水平以增加财政收入。反之,国家职能范围越小,政府的支出越少,需要的税收收入也越少,宏观税负水平就可能降低。

税收收入的影响因素

我国税收收入影响因素 的实证分析 姓名:杨玉婷 班级:0331404 学号2014210992

目录 1. 引言 (2) 2. 文献综述 (2) 2.1. 国外的相关研究 (2) 2.2. 国内的相关研究 (3) 3. 建立模型 (4) 3.1. 变量 (4) 3.2. 数据 (4) 3.3. 描述性分析 (5) 3.3.1. 税收收入虽年份变化的关系图 (5) 3.3.2. 税收收入与各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图 (6) 3.3.3. 模型 (7) 4. 模型的参数估计与统计检验 (8) 4.1. 参数估计 (8) 4.2. 拟合优度检验 (9) 4.3. 显著性检验(t检验) (9) 4.4. 总体显著性检验(F检验) (9) 5. 模型的计量经济检验 (10) 5.1. 多重共线性检验 (10) 5.1.1. 简单相关系数检验法 (10) 5.1.2. 辅助回归法 (10) 5.1.3. 逐步回归法修正模型 (11) 5.2. 检验模型的异方差 (14) 5.2.1. 图形法 (14) 5.2.2. White检验 (15) 5.2.3. 加权最小二乘法修正异方差 (15) 5.3. 模型的自相关检验 (17) 5.3.1. 图形法检验自相关 (17) 5.3.2. 自相关DW检验 (18) 5.3.3. 自相关问题的修正 (19) 6. 结论和启示 (21) 6.1. 模型的最终形式 (21) 6.2. 启示 (21) 7. 参考文献 (23)

1.引言 税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基于税收分配广度和深度的发展,税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显著,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映经济。对税收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加以分析,有助于我们运用政策工具对税收结构进行优化,从而使税收对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为了研究影响中国税收增长的主要原因,分析我国税收收入的增长规律,以及预测中国税收未来的增长趋势,我们需要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将数据挖掘应用于税收预测中,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记录和与之相关的各种数据的分析,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以及Eviews软件,对税收收入情况进行了预测。并对各预测模型进行了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双对数预测方法较简单回归预测方法能更好地进行税收收入预测,从而更好地指导税收计划的完成,为科学地建立税收计划进行了有效地探索,并为税收计划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2.文献综述 2.1.国外的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关于税收收入影响因素的研究涉及了很多方面。如在经济增长对税收收入的影响方面,有的文献表明,经济的发展会使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这就需要国家征集更多的收入来发展公

关于湛江市第三产业发展的特点分析及对策思考

关于湛江市第三产业发展的特点分析及对策思考 摘要:湛江市作为改革开放14个港口城市之一有着其独特优越的地理位置,其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处处彰显着其独有的文化,然而湛江发展的三大产业比例失调、发展水平无法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重近利轻长效、产业内部发展失衡等问题的存在依然制约着湛江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湛江市当局必须认清产业发展趋势、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改造传统商贸流通业、同步科技、教育、人才发展,以此支撑第三产业持续发展! 关键词:湛江市、第三产业、发展、服务、科技、教育 绪论: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现在的社会早已不是当初依靠工业的振兴就可以崛起的社会。现在的社会,现在的城市要崛起,就必须要充分挖掘出其的第三产业的内在价值,迅速发展第三产业,进而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的迅猛发展。湛江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环境优美的港口城市,在如今天时、地利、人和条件下该如何捉住机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拉动经济的发展,迎头赶上,争做广东第五呢?本文通过对湛江第三产业现状的考察,借鉴国内其他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尝试为湛江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合理的对策! 一、背景概括: 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对外开放的领域进一步扩大;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湛江市与西南诸省市的经济合作交流提供了良机;省委提出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激励湛江市干部群众发奋图强,急起直追。

湛江作为当初改革开放的十四个港口城市之一,未能在80年代捉住机遇导致彻底的失败。在如今的新形势下,全国人大代表、湛江市委书记刘小华接受南方日报专访表示,湛江将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做大做优经济蛋糕,2016年GDP 将达到4000亿以上,在全省坐六争五,同时用15年左右建设成广东第三大城市。 (1)湛江市的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到第二次经济普查(2008年),三大产业的比重已变为21.3:45.2:33.5,在湛江范围内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25517个,比第一次经济普查增长42.5%;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个体经营户204744户,比第一次经济普查增长53.3%。湛江的发展将会在未来的十几年内有一个爆发期,然而在如今的背景下,经济的发展再单单依靠传统的工业制造也已经无法再获得取得决定性的成功,因此,湛江要发展,就必须正视第三产业的重要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而更好夺得更为卓然的经济社会地位! 二、湛江第三产业发展特色 第三产业指的是在产品的在生产过程中,为产品提供生产和服务等各种服务的部门和行业。在中国,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具体分为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 湛江作为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的港口城市,应该充分利用湛江市交通和旅游资源优势,围绕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

关于紫阳县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紫阳服务业大有可为 ——对紫阳县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刘杰 一、紫阳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紫阳县服务业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催生等多种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逐步成为拉动紫阳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GDP)达到35363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9492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3443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24280万元。服务业发展稳中趋快,在全县GDP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2011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35.1%,同比增长16.9%。 (数据来源:紫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提要) 2011年紫阳县三次产业结构与全省、全市比较分析 单位:% .

(数据来源:陕西省统计局网站、安康市统计信息网) 从上表可以看出,紫阳县三次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一产高于全省16.98个百分点,高于全市6.33个百分点;二产低于全省15.91个百分点,低于全市1.99个百分点;三产发展低于全省1.08个百分点,低于全市4.36个百分点。说明紫阳的经济发展虽然明显加快,但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发展空间较大,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二)我县服务业发展特点 1. 传统行业仍占主导地位。通过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建设,餐饮、住宿、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发展较快,正在向经营多元化、服务标准化、档次品牌化方向发展。餐饮业方面,全县共有餐饮业1166户,注册资本3715万元。其中县城以源森大酒店、丽水大酒店2家为首共有餐饮业358家,另有茶山风情、何家大院等20户农家乐和渔家乐。住宿业方面,全县共有各类住宿市场主体123户,注册资本1859万元。其中县城有住宿业73户,住宿企业7户,1205个床位,基本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入住需要。批发零售业方面,共有90户企业从事批发业,355户企业、5908户个体户从事零售业。紫阳县思兰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依靠 - 2 -

精选中国服务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分析资料

前言 改革开放后,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发生了根本转变,服务业日益受到重视,传统的服务业得到了恢复,新的服务业得到了发展。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79年的21.4%,增长到1988年的30.5%,2008年又增长到40.1%。①我国服务业尽管有了较大较快发展,但总体比较落后,比重偏低,质量较差和结构不合理的发展格局并没有根本改观,不但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而且明显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一、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虽然反映服务业或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较多,但国际通行的衡量一个国家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主要有: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就业人数比例、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和投资额比例。下面就根据这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一下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状况。 (一)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日益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服务业得以迅速恢复,许多新兴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平均每年增长10.9%,超过了同期GDP8.9%的增速。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速度有所减缓,增加值和增长率分别呈下降趋势,1990年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为27.1%,2000年只增长到33.4%。进人21世纪后,服务业发展相对于工业(第二产业)仍较慢,但到2005年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40.1%(这一比重的提高与2005年全国经济普查后对相关数据进行调整有一定关系),2006年则占40.0%,又有所下降,因为这一年第二产业比上一年增长13.0%,而第三产业只增长12.1%,所以出现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升反降的情况。2007年与2008年服务业产值比重仍然在40%左右徘徊。总体上看,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是逐步提高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员中的比例逐步上升。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5 532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13.1%,而到1995年,服务业从业人员达16 880万人,是1980年的3倍,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例上升为24.8%。到2000年,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27.5%,所占比重比1980年提高了1倍多,2005年又增加到23 771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31.4%,2008年则达到25 717万人,比重也进一步提高33.2%。从就业分布看,主要包括国有单位(主要是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和公共事业单位等),城镇集体、城乡个体劳动者,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外资和其他所有制企业等,且这些行业及所有制企业从业人员比重都发生了较大变化。1978年,城镇和乡村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3.7%和76.3%,其中,城镇就业人口中,国有单位占78.3%,集体单位占21.5%,个体劳动者占0.2%。到2008年,城镇和乡村就

四川省税收影响因素分析

四川省税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税收是我省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作用。影响税收收入的因素来自于很多方面,从生产总值,财政支出,进出口总额,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和职工工职总额这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得出税收与这五者的关系,为现行政策提供参考。本文对我省自1990年至2009年的税收收入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选取的自变量有生产总值、财政支出、职工工职总额,进出口总额、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然后,收集了相关的数据,利用EVIEWS软件,采取逐步回归,异方差检验等对模型进行影响因素进行筛选,用最小二乘法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并加以修正。得出的结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等是影响税收收入的主要因素。 。 关键词:税收收入,财政支出,职工工职总额,生产总值,最小二乘法,逐步回归,异方差检验。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高速增长,1978-2009年的31年间,我省生产总值增长到14151.28亿元,一跃成为全国经济大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我省的财政收支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省的税收收入2009年已增长到886.6725亿元,31年间平均每年增长8.858%。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为了研究影响我省税收增长的主要原因,分析税收收入的增长规律,以及预测中国税收未来的增长趋势,我们需要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二、模型设定 影响税收收入的因素有很多,为了全面反映四川税收增长的全貌,我们选用“四川财政收入”

中的“各项税收”(即税收收入(Y))作为被解释变量,反映税收的增长;选择“生产总值(X1)”作为经济整体增长水平的代表;选择“财政支出(X3)”作为公共财政需求的代表;选择“职工工职总额(X2)”作为员工工资水平代表,选择“进出口总额(X4)”作为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水平,选取“居民人均消费水平(X5)”作为居民消费的代表。另外,由于影响税收收入的因素比较多,在本文中我们就选取以上五个变量作为分析。设定模型为,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 +β5X5 +u 其中,Y—税收收入;X1—生产总值;X2—职工工职总额;X3—财政支出,X4—进出口总额,X5—居民人均消费水平。 三、样本数据的选 本课题以《四川统计年鉴1990-2010》为资料来源,使用了1990-2009年四川的生产总值、职工工职总额、财政支出、进出口总额,、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等作为研究对象。

《我国财政收入影响因素分析》-计量经济学论文(eviews分析)

《我国财政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摘要:对我国财政收入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建立了数学模型,并提出了提高我国财政收入质量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财政收入实证分析影响因素 一、引言 财政收入对于国民经济的运行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首先,它是一个国家各项收入得以实现的物质保证。一个国家财政收入规模大小往往是衡量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其次,财政收入是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宏观调控的首要问题是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问题,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包括总量上的平衡和结构上的平衡两个层次的内容。财政收入的杠杆既可通过增收和减收来发挥总量调控作用,也可通过对不同财政资金缴纳者的财政负担大小的调整,来发挥结构调整的作用。此外,财政收入分配也是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实现社会财富公平合理分配的主要工具。在我国,财政收入的主体是税收收入。因此,在税收体制及政策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收入会随着经济繁荣而增加,随着经济衰退而下降。 我国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税收、国有经济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四种形式,因此,财政收入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从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看,财政收入又表现为来自各经济部门的收入。财政收入的部门构成就是在财政收入中,由来自国

民经济各部门的收入所占的不同比例来表现财政收入来源的结构,它体现国民经济各部门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和服务业等部门。 因此,本文认为财政收入主要受到总税收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其他收入和就业人口总数的影响。 二、预设模型 令财政收入Y(亿元)为被解释变量,总税收收入X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X2(亿元)、其他收入X3(亿元)、就业人口总数为X4(万人)为解释变量,据此建立回归模型。 二、数据收集 从《2010中国统计年鉴》得到1990--2009年每年的财政收入、总税收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工、其他收入和就业人口总数的统计数据如下: 财政收入Y 总税收收入X1 国内生产总值X2 其他收入X3 就业人口总数X4 obs 1990 2937.1 2821.86 18667.8 299.53 64749 1991 3149.48 2990.17 21781.5 240.1 65491 1992 3483.37 3296.91 26923.5 265.15 66152 1993 4348.95 4255.3 35333.9 191.04 66808 1994 5218.1 5126.88 48197.9 280.18 67455 1995 6242.2 6038.04 60793.7 396.19 68065 1996 7407.99 6909.82 71176.6 724.66 68950 1997 8651.14 8234.04 78973 682.3 69820 1998 9875.95 9262.8 84402.3 833.3 70637 1999 11444.08 10682.58 89677.1 925.43 71394 2000 13395.23 12581.51 99214.6 944.98 72085 2001 16386.04 15301.38 109655.2 1218.1 73025 2002 18903.64 17636.45 120332.7 1328.74 73740 2003 21715.25 20017.31 135822.8 1691.93 74432 2004 26396.47 24165.68 159878.3 2148.32 75200 2005 31649.29 28778.54 184937.4 2707.83 75825 2006 38760.2 34804.35 216314.4 3683.85 76400 2007 51321.78 45621.97 265810.3 4457.96 76990 2008 61330.35 54223.79 314045.4 5552.46 77480 2009 68518.3 59521.59 340506.9 7215.72 77995 三、模型建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