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来自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给予了语言学界不少启发。它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也能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像母语教学的学科建设、学科性质、学科定位、学科理论研究、分层分级教学测试等等,都可以参照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和理论,进行理论探索和建设。

关键词:对外汉语语文教学改革启示思考

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虽然还有待于深入,但是已经给予我们的语言学界有过不少启发。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汉人教汉人汉语,往往有些彼此都知道,不成问题,就是不知道也不去深究。可教外国学生就是个问题了,就得逼着我们去研究。教外国学生汉语我们的启发比教汉族学生汉语更大。确实,通过教外国学生,通过汉外对比,汉语研究更加精密细致了,以前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使用规则和特点都揭示出来了。对外汉语教学向现代汉语研究界开辟了新的研究路子和研究领域,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贡献。(许嘉璐,1999)

其实,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也能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母语教学)的学科建设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得到了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由国家11个部委组成),1989年国家教委明确指出,“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是一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对外汉语教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方向。对外汉语教学教师教育现已形成本科学士――硕士――博士的学历教育体系。

而母语教学呢,没有对外汉语教学那样受到国家应有的重视,虽然人们也会说到,母语教学是关乎国家和民族千秋万代的事业。连外语教学都有“全国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我们的母语教学呢,有哪个专门机构来管理。

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表也找不到母语教学的所属,如:学科门类文学(05)——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0501)——二级学科有文艺学(050501)、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102)、汉语言文字学(050103)、中国古典文献学050104、中国古代文学(050105)、中国现当代文学(050106)、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08)等等。任何一个二级学科之下并无“语文教学”的三级学科。

从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师范院校专业教学计划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中学语文教师的。这个“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把许多二级学科综合起来的一个师范专业。不少人感受到这样综合笼统会给“语文”的学科建设、给学习“语文”带来的弊病。而在高等学校学历教育体系里,更无语文教学硕士、博士的培养。有关中学语文教学方面研究生招生的只有一个“中学语文教学法”(后改为“课程与教学论),它又属于教育学。

近年来,有的高校在招收“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计划中,设立了跟对外汉语教学平行的汉语教学研究方向,如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这是不是意味着,汉语教学有望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呢?如果能,它又和语文教学是怎样的关系呢?

语文教学从来都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隶属于什么学科也不清楚。它的学

科定位是什么,如何进行语文教学的学科建设,都值得人们认真思考。

二、学科定性定位

对“语文”的名称如何定性,关系到语文学科的定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过语言学理论的人都知道,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语言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从这个定性来看,“语文”应该就是“语言”。语文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统一体。语文教学学科的性质应该理解为汉语作为第一语言(母语)的教学。

多年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教学、学科理论研究的刘珣教授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应当定位于语言教育学科,它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的第二语言教育的分支学科,第一语言(母语)教学是和第二语言教学并列的一个学科。这个定位与国家教育机构学科目录上的具体分类可能不同,在坚持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前提下,把它称为语言教育学或应用语言学都是可以的。

那么,语文教学呢,它也应该就是属于语言教育学科,也可以称之语言教育学的,它也属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界也曾出现过有关学科性质和定位问题的不同意见,其中“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学科论”争论尤其激烈。最后,学者们达成了共识,语言教学不能脱离文化教学,但是本学科的根本任务还是首先要教好汉语。本学科不同于文学、历史等学科,本学科的文化教学是有一定限度的不能把文化课的数量和内容无限地扩大,弄得语言理性认识与文化失衡甚至倒置,改变了语言教学的任务。外国学习者最需要的首先还是学好汉语,一旦掌握了汉语这把金钥匙就能自己打开中国文化宝库的大门。(刘珣,2000)

这个争论对语文教学(母语教学)同样具有很大的启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好母语,不能本末倒置地将文学、文化的数量和内容无限地扩大。很多学者都认为不能用“文学教育”的思维去要求“语文教育”(尤其是中学的语文课程)。对“语文”的性质界定,至今也还没有达成完全的共识,还有不少的学者认为“语文”应当是“语言文学”或“语言文化”。在此情况下,不少人提出“语言”、“文学”分科的设想。当然,青少年需要接受文学的熏陶、接受人文关怀的教育、接受审美的教育。对青少年进行文学、人文、审美的教育完全是为对民族未来负责的行为,完全是正确的;然而,把什么都往“语文”这个筐子里装,就会使“语文”不堪重负。“文学”完全可以单独设立一门课程,“人文、审美”等可以放在“思想道德”课程中去。

如果“语文教学”指的就是汉语教学(母语教学),那么学科定位很明确。如果“语文教学”既要承担“语言教学”的重任,又要负荷“文学、文化、审美教育”等的重压;那么,把“语言教学”从“语文教学”之中分离出来,无疑是维护语言教学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地位的唯一手段。

三、学科理论及学科理论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界提出了学科理论,也进行了实有成效的学科理论研究。如直接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基础理论是对外汉语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汉语习得理论和学科研究方法学;应用研究理论是对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评估、教学管理和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的专门研究。他们的研究取得了能直接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丰硕成果。像《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等级大纲(词汇·语法)》、《对外汉语初级阶段课程规范》、《对外汉语教学中高级阶段功能大纲》、《汉语水平考试研究》、《汉语水平测试研究》、《对外汉语教法学》、《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汉语和汉语教学探究》等等等等一系列成果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而母语教学(语文教学)界,由于对“语文教学”的性质、学科定位的意见都不统一,虽然对母语教学的讨论多,但是却没有出现多少能直接指导母语教学的理论。既缺乏宏观的理论研究,具体的课程、教材、教法研究有新意的见解也不多。如汉语语言学是基础理论之一,但是青少年们最需要的是哪些语言知识、哪些技能,没有人进行过调查研究;汉语教学理论、汉语习得理论,研究的人少不说,哪个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了这些师范生最应该掌握的课程呢。更不用说学科研究方法学了。在母语教学的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评估、教学管理和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专门研究且对母语教学有直接指导作用的又有多少呢?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内容、目的是什么,都没弄清楚;教材也不是按语言教学学习的需要来编写,因为我们不知道中学生在语言知识技能方面哪些是最需要的。如鲁迅先生的《故乡》出现在小学课本中,又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的在初中学习过了的课文,在高中又见过它,到过大学又出现了它面孔。有的人说,语文无深浅,一首诗,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里都可以出现,但是对它的理解要求却有不同。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这样来编教材,是无可厚非的。可是作为语言教学用的教材,怎么能这样毫无层次呢?

课堂教学也是不尽人意。相当多的教师认为语文课文教学(除了少得可怜的几次作文课,剩下的全是课文阅读教学,也可以说课文教学基本上就等于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记住文中的字词等知识,“最卖力气解决”、“落得最实”也是“理解课文内容”。(徐惊尘,2003)现在语文新课程标准出台了,大家都在改革。可是看看现在的语文观摩课和比赛课(这一般是教学能手们才能做到的),就知道改革的成效了。观摩课和比赛课常常是将阅读教学定位成了“快速浏览——小组讨论——学生评价——拓展练习”,一般是三分钟浏览,一分钟讨论,没有对语言的感知,也没有对文章中情感的体会,学生认认真真走过场、糊里糊涂得结论。(王秉蓉,2004)这就是理论研究严重欠缺带来的恶果。

母语教学能不能调查研究出初、中、高级文字、词汇、语法、语用、功能等级标准及其大纲,能不能研究出针对母语的汉语水平考试出来呢。外语也有“四、六、八级”及其相应的能力等级。如果母语教学达到了相应的等级就完成任务,目标也就明朗多了。

宏观理论探究以及“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对外汉语教学已研究出了不少成果,我们的母语教学还是一片模糊。

四、分层、分级教学以及测试评估的设想

分层、分级教学以及测试评估,在对外汉语教学以及我国的外语教学中都实

行了。本文讨论的分层教学指按学生掌握母语知识、技能的层次有针对性的教学,分级测评指将学生掌握的母语知识技能进行水平测试后排列成一定的等级。达到一定的等级(如高级),可以免修母语。分层、分级相辅相成,层次可以划粗点,等级可以分细些。母语水平测试应该是国家考试,以保证母语水平的权威性。

分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其实有体现,像小学语文教学、初中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教学、大学语文教学。但是这不是科学标准的分层教学。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说基本上进行的是较纯粹的工具性、基础性的“语文教学”,很多人母语技能中的不少方面只停留在这个层次上,也可以看出后面几个阶段母语教学的混乱程度。如:写字,有的人到了大学,甚至做了语文教师(包括做了大学教师)写的字还是小学生的字体,没有多大的改观。比如,语言交际的技巧、语言策略、语言理解等跟小学生没有什么两样。再比如,写作水平到了大学甚至做了语文教师(包括大学教师)仍停留在小学生的层次。

分级测试还没有实行,但是近来教育部出台了一个职业汉语水平测试,这个汉语水平测试能作为用人单位录用职工的依据。分层以分级为依据,小学阶段是初级语文教学,经过测试要达到初级母语水平的标准。初中阶段是中级语文教学,毕业时就应达到中级母语水平标准。如果初中生母语掌握得好,也可以参加高级母语水平的考试。到了高中阶段,没有达到高级母语水平标准的学生要继续学习母语。达到了高级水平标准,就把精力放在文学、人文、艺术等方面,不必再修母语了。大学语文教学本是补中学语文教学基础差的课,其实在大学里真正认真学大学语文的没有几个,现在就有不少人在谈论“大学语文的教学困扰和改革尝试”了。如果实行科学标准的分层、分级教学及测评,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虽然,母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有不同的性质,对外汉语教学也存在待完备的地方,但是它的理论丰富、目标明确、标准客观、操作科学等方面,不正是母语教学所缺少、需要借鉴的吗。

参考文献:

[1]许嘉璐语言文字学及其应用研究[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3]徐惊尘对中学语文课文教学的思考[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3,(5),P11-13 [4]王秉蓉语文课改呼唤语言训练的回归[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4,(10),P15-18

对外汉语教师自我介绍(精选多篇)

对外汉语教师自我介绍(精选多篇) 第一篇:对外汉语考研面试英语自我介绍good morning, every teacher. it’s really a great honor to have this opportunity for an interview. and i hope i can make a

good performance today, eventually enroll in this prestigious university in september. first, let me introduce myself briefly. my name iswangqian,. i am 22 years old, born in

dingzhuo,a small city in hebei province. i’m studying at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i major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order to improve my english

and master fundamental knowledg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i have passed cet6, the c language examination in the 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 level2 and the database examination in

谈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研究

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第4期(总第28期) 谈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鲁健骥 一 本文要讲一个我们还知之甚少,但很重要又很诱人的题目,这就是,我们应该重视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发掘与研究。说其重要,是因为这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任何一个学科的建立,都有其历史渊源,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经过很长时期的积累、发展,到了一定的时候才成熟,成为一门科学。比如,语言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建立到现在还不到二百年,但是人们对语言的研究却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如果没有前面两千多年的积累和发展,语言学也不会突然出现。对外汉语教学也如此。对外汉语教学形成学科,那是很晚近的事。但是这不等于此前没有对外汉语教学。事实是,对外汉语教学也已经存在了一两千年了,它也是在不断地发展。正是因为有了长期的积淀,它才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趋于成熟,发展成为一门新型的学科。今天社会上仍然有许多人不承认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学科,甚至一些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同志,也没有建立起学科意识。他们认为我们说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学科,是故弄玄虚,是出于某种实用的目的。这种观点,恐怕就是不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所致。问题是,我们自己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也还是一片混沌,缺乏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我们可以看看现有的各种学科,哪一个没有自己的历史?有史有论,是一个学科存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近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在“论”的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史”的方面,显得十分不足。到目前为止,还只有一些很零散的记述。因此,我们应该改变这种状况,尽快地开展起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研究。 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主要的目的还不是为了使别人认可,而是为了弄清楚对外汉语教学在历史上是怎样发生和发展的,这中间有哪些有规律的东西,有哪些经验教训,有什么可以继承的遗产。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现在,无论中外,一说起外语教学,一说起外语教学法,都是西方的,好像东方——中国就没有外语教学,就没有外语教学法。西方人写的外语教学历史,从来不包括东方的,当然也不会讲到中国的。我手头有两本外国人写的外语教学史。一本是加拿大人写的《语言教学2500年》,一本是美国人写的《外语教学简史》。两本书都是从古希腊罗马写起,却没有一个字是写东方的。这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作者是不了解东方。一些正直的学者很为此而遗憾(如英国社会语言学家H udson)。我们不能排除有些作者对东方,对中国抱有偏见。可我们自己呢?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历史也缺乏研究,所以说起外语教学法来,也都是把外国人的东西拿来。那么,是不是我们自己没有值得研究的东西呢?就是从很零散的材料看,并非如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也是填补西方人写的外语教学史的空白,说得更重一些,可以打破某些西方人对中国,乃至对东方在外语教学上的偏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衔接

每月一家 2007.091 文学教育 语言教学的内容是语言要素和文化要素共同组成的,对外汉语教学同样包括这不可或缺的两部分。关于汉语语言教学,目前已经有许多系统而优秀的成果,随着汉语和汉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对外汉语教学界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随之出现了一些专门介绍中国文化的教材,如《中国概况》、《中国文化史》、《中国书法》、《中国文化地理》、《中国文学》等,很多院校还开设了相应的文化课。这些文化知识对留学生了解中国、学习汉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除了这种文化课上系统的文化教学,我们认为,文化教学还有很多是应该而且可以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的。 在对外汉语语言教学中,词汇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是和文化教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内容,因为汉语的词汇里包含着大量丰富的文化信息。这里要谈的就是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衔接问题。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关于文化的界定。季羡林先生说:“凡人类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精神、物质两个方面,并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就叫‘文化’”。也就是说文化包括表层的 物质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表层的物质文化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风俗礼仪等,深层的精神文化包括审美情趣、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即文化的精神内核。 以上两种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是有一定层次的。表层的物质文化教学接受起来比较容易,所以在初级阶段的教学中应侧重于表层物质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教学则难度较大,因为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容易理解,所以,到了中高级再介绍深层的精神文化。这是就文化教学的阶段性而言。(这种划分只是就总体原则侧重点而言,实际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传授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所体现。)不管表层物质文化还是深层精神文化,可以说都离不开词汇的教学。这是因为语言中的词汇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不同语言的词义由于历史、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心理素质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的民族特点。因此,从词汇中可以反应很多文化要素,这就使得我们可以通过词汇教学来传授文化知识。下面结合实例分阶段讨论一下词汇教学和文化教学的衔接。 在初级阶段进行文化教学 时,可以通过词汇教学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如:解释“聘礼”、“迎亲”等词汇时介绍中国的礼俗文化;介绍“姑妈”、“姨妈”这些亲属称谓时,可以对比汉英亲属称谓的不对称性来介绍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解释“龙井”、“旗袍”等词汇时介绍中国的饮食、服饰文化;遇到“中秋”、“端午”等节日的词时,可以介绍与之相关的风俗和节日来历;解释“京剧”、“唐诗”等词汇时介绍文学艺术文化;解释“胡同”、“园林”等词汇时介绍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这样留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又了解了中国文化,既有利于他们了解中国,又能增加学习汉语的兴趣。而到了中高级阶段,再介绍深层的精神文化。 精神内容的教学,比物质文化的教学困难得多,除了讲授词汇和成语的表面意义之外,还要介绍较深层次的引申意义。比如不同文化对同一动物不同的隐含意义,大家所熟知的“狗”在东西方文化中就有截然不同的感情色彩,这样在介绍到相关词或熟语时就要介绍相关的隐含义;同样的例子还有对“鼠”的不同态度,中国文化贬鼠,有“鼠辈、鼠目寸光、鼠窃狗盗、贼眉鼠眼”等;而英语mouse却可喻指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衔接 石 瑛 硕士论坛

对外汉语教学的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对外汉语教学的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第一篇:对外汉语教学的工作总结在新加坡华文学校有一段时日了,小学和中学的孩子在华文的吸收程度有明显的不同。针对不同的孩子我注重用因材施教的方法。以下是这段时间教学的工作总结。首先,应当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展现中国老师的特色,获得学生的认可。老师的魅力扮演着重要的 角色。华裔后代基本上远隔了华文学习的环境。经过深入的交流,我发现,他们事实上对华文没有特殊的感情,有的甚至讨厌华文。他们平时交流的语言基本上是英语,其次是华语。因此如何拉近学生与华语的距离,关键因素在于老师的作用。从年龄上讲,比较年轻,因此与我跟学生之间的沟通不会太困难。其次,由于来自异国,这本身对学生就存在一种新鲜感,更能发挥优势作用,引导学生走进华语课堂。教师的魅力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学生与华语的距离。 第二,充分利用各种材料,搞好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对华语的学习兴趣。相对于文字,图像和影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因此在课余时间,我寻找各种与课文相关的材料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创造机会让他们开口说华语。比如学习《可爱的新加坡》,我找来新加坡各种水果的照片,新加坡各地方的美景以及中国的美景,新加坡人和中国人友好相处的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讲了什么故事”等等。此外,在每节课的后半部分,让学生上黑板写字或者口头回答,并当场打分,这对于激励学生有重要作用。 第三,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开口说话。中学学生的基本 特点是会写汉字,但不大愿意开口说华语,这是通病,好比中

国人在中国校园里说英语。我们应当知道,一种语言的习得,单纯掌握文字的书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语言是工具,工具的根本目的在于交流。换句话说,我们事实上更愿意看到学生说华语比写汉字好。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应当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开口说话。这是相当重要的。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课后的交流。很多学生喜欢跟中国来的老师交流,但往往碍于羞涩不大愿意用华语。因此老师要多鼓励他们,多与他们说话,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世界。这点十分重要。当学生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以后,他们将加倍地敞开心扉面对你。这对于他们学习华语的兴趣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学习华语的障碍将变得轻松许多。 第四,在无形中传播中华文化。这是高一层次的需求, 也是可有可无的标准。当学生在理解你的言语举止时,仍存在着一定困难时,你要把深厚的中华文化告诉他们,让他们理解,则显得笨拙。当然,既然无形,便意味着很多时候不需要什么难度。比如,讲《可爱的新加坡》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可爱的中国,让学生听中国音乐或者了解中华大地东西南北的地形地貌等,这些在学生已经开始注意力下降的课堂后半部分是很有好处的。同时,课后交流也是十分重要,同时融合自己的游历,让学生比较接近地认识中国文化,同时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增加老师个人的魅力,这对于他们了解、学习和掌握中华文化将起到很大的作用。此外,观看一些优秀的中国影视是不错的方法,比如《可可西里》、《士兵突击》等。总而言之,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得抓住特点,发挥老师优势,让他们主动理解博大的中华文化。 第二篇:对外汉语教学的工作总结在新加坡华文学校有一段时日了,小学和中学的孩子在华文的吸收程度有明显的

对外汉语教学浅谈

对外汉语教学浅谈 凤凰传奇的一首《最炫名族风》不仅红遍中国大江南北,也“炫”到了欧美听众的耳。在中国你可以说这首歌的流行归结于它的亲和的旋律、曲风、曲词和演唱者,但对于外国听众,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中国文化已备受外国瞩目。音乐无国界,而语言是无界“桥梁”。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近半世纪的摸索和探求,至今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教学,不同时期出现了许多很好的教学方法和思想,但时代的发展是不停息的,与此同时对外汉语言学习者与日俱增的学习要求亟需更完善的对外汉语教学。 本文接下来先简要阐述近半世纪对外汉语言教学发展历程,包括从上世纪50初年代至70年代末的对外汉语教学开创阶段和从1978年到至今的发展阶段两个阶段。然后介绍当下对外汉语教学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浅谈。 一、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是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开创期,在这20年的起步阶段,对外汉语教学新事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曲折发展,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验,基本教学方法以实践为大方向,加上政府的支持,逐渐让对外汉语教学教学走上了正规的教学道路。初级阶段具体分为三个时期:初创时期、巩固时期和恢复时期。 初创时期对外教学事业的重要开端是1950年,应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要求,我国分别与这两个国家互换了5名留学生,同时又主动和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朝鲜等国进行学生交换总共接收了33名留学生。自此开始了对外留学生的教学,目的为学生以后专业的学习克服语言障碍而掌握基本语言规范和技能的汉语预备教育。虽然开创阶段的教学规模和师生数量都比较小,而且教学类型比较单一。 经初创时期的艰苦摸索和经验总结后,到1962年至1965年的巩固时期,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呈现了良好发展趋势,从教育规模上就可以看出,在这四年间我我国所收外国留学生3944名,比前11年的总和还要多,而且1965年的在校留学生数是1961年的7倍多。同时国务院在1962年正式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所对外汉语教学为主任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北京语言学院前身)。这些都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然而遗憾的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我国不仅停止了接受外国留学生,还令国内外国留学生陆续回国。所以在1966到1972年,对外汉语教学处于中断阶段。 随着70年代初的国内形势转变,对外汉语教学出现了转机,然后就到了1972年至1977年的恢复时期,对外汉语教学重整旗鼓,留学生招生工作在国内各大高校陆续恢复。1973年12月28日,28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把汉语列为大会和安理会工作语言之一,将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推进了一大步,也成为了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的助力器。从1973年到1977年,全国共接受了来自72个国家和地区的2288名留学生,分布在9个省市的28所高校。这一时期尽管招生和教学工作经过艰辛努力逐渐恢复,但由于受到“文革”的严重冲击,各个高校接收学生的能力极其有限,教学规模也远未达到“文革”前的水平。 初创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强调语言技能培养,文化尚未纳入教学目的。主要强调汉语的应用功能,突出汉语的工具作用,文化是语言相伴而生的产物,由于人们当时的认知局限,文化未被重视。当时对应的教学内容也是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文化内容是自发进入教材,交际文化的教学更是少之又少。1958年由邓懿等编写的《汉语教科书》正式出版,这是我国国内第一部对外汉语教材。这部教材几种体现的是当时语言理论教学成果。全书包括绪论、语音、语法三部分,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只是逐渐由重视语言理论学习向在语言理论指导下培养语言技能的方向转变。然而,由于文化与语言的固有联系,有关文化的内容还是不自觉地进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来。这些文化的内容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纳入到教学实践,但是在教材中文化与语言自然融合,这是不争的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现状与发展趋势

1987年8月14日,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正式成立。学会的成立促进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和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世界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本文以第一届至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所收论文为依托,从重大的进展、明显的不足、乐观的前景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重大的进展 1.理论建树初具规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它建立在朴素的客观规律之上。对外汉语教学尽管头绪纷繁,却是有规律可循,从理论上探索这些规律,把几十年来国内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加以总结,从中归纳出若干规律,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成熟的标志。已故的朱德熙先生说:“现在世界上有各种理论,汉语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提出自己的一种理论来,我认为是完全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朱德熙,1989)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由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部分组成;基础理论包括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等;应用理论是指教学理论和教学法(教学法的部分内容具有理论性质,因此不妨把它也归入理论范畴)。”(《纪要》,1995)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则是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理论,它是建立在综合应用语言研究、语言学习研究,语言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围绕着理论的思考,有一批出色的论文,其中吕必松、胡明扬是其代表。然而,框架虽然搭起,研究却还不能说十分深入。真正称得上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文章,为数并不多。当然,我们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从事理论研究,但我们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理论研究者。如果说,一个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的学科,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决不为过。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文章面世。 2.研究对象更加明确。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赖以建立的前提。对特殊对象的深入研究,是一门学科朝着精密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研究对象,朱德熙在1989年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语研究,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后备力量,离开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就没法前进;另一方面是对外汉语教学本身的研究,而这决不仅是教学经验的问题。四年之后,盛炎、沙砾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盛炎、沙砾,1993)到了1995年,我们对特殊的研究对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就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的学习和教学,即研究外国人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和相应的教学规律。研究的内容则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全过程。从“学”的角度,要研究学习者是如何学会并掌握汉语的;从“教”的角度要研究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全部教学活动,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内在规律,以便指导教学实践。(《纪要》,1995)只有研究对象明确,才能产生具有指导意义的具体的研究成果。我们根据研究对象,可以分别开展学科理论研究、汉语本体研究和方法论研究。 3.研究方法已具有自身的特点。既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对象是汉语的学习和教学问题,那首先要把“学什么”和“教什么”研究清楚。所以,第一位是汉语本体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侧重点上不同于一般的汉语研究。 在汉语本体研究方法上突出的特点是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进行汉外语的比较,从而找出学习的难点,“所谓难点,就是中国人看来容易,外国人学起来困难的地方。在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汉语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这些特点往往就是难点。”(王力,1985)研究语法结构,研究语音规律,对本国人来说,一般规律也就够了,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只掌握一般规律是学不会汉语的,常常一用就错,这种错误往往启发研究者去注意中国人自己不容易想到的问题,于是促使我们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习惯用法”和“例外现象”的研究。这种从教学中发掘的研究课题,具有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研究的独特视角。其研究,不仅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本身,也对现代汉语研究起了促进作用。在汉语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李英哲、柯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综述 一、引言对外汉语教学成为一门正式学科的历 史还不到两百年[1],但是学者们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 言与文化关系的讨论却没有停止过。同样,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一直也是饱受争议的对象。语言教学的研究早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就已经成为对外汉语学界的探讨话题,语言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紧密相关,很少有人去质疑它的地位(限于年代久远,本文所涉及到的研究以20 世纪90年代之后的文献为主)。但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文化的渗入,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被推上风口浪尖被迫进行对比,对二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的争论也未曾间断。到21世纪,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关系的研究基本上形成 了定论――将文化作为教学因素导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因此,这时期的研究主要以“如何有效地将文化导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为主。 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与文化关系 的研究中主要盛行着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以纯语言教学为主,忽视了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并且提出语言只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的教学不能离开文化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因此,主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提升文化

教学的地位,打破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纯语言教学,以此来建立一种新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语言文化教学 或者称“文化语言教学”。另一种则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本来 就是语言的教学,文化只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因素。主张减少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确保语言教学的首要地位。 21世纪期间,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以及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依然是对外汉语教学以及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领域的热议话题。在这期间,由于孔子学院的开办,使得文化教学的呼声日益高涨。这时期的研究主要以“如何有效地将文化导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为主。总体上看,21世纪在有关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研究中重心已经开始偏移,具体表现为从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争议探讨到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研究。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初探阶段 在众多的研究之中,金路(1993)可以作为语言教学地位发生变化的正式开端。文章明确提出了语言教学以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的教学为主,语言教学是一种纯语言的教学,是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2]。并且认为这种传统的 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存在重语言轻文化的问题,即注重语言本身而轻视语言行为。于是,开始提倡将语言与文化综合起来

电影《刮痧》对文化差异认识的观后感

电影《刮痧》对文化差异认识的观后感 《刮痧》无疑是中国史上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最成功的电影之一。接下来小编搜集了电影《刮痧》对文化差异认识的观后感,欢迎查看。 电影《刮痧》对文化差异认识的观后感一随着全球化潮流的兴起,跨文化交际在人与人的交流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刮痧》观后感:对电影《刮痧》中文化差异的认识。观看了《刮痧》后也真正感受到了文化的差异性以及文化在交流中的重要性。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说一下电影中体现的文化差异。 文化背景影响跨文化交际。首先是价值观念的不同,这是文化特质的深层结构。中美对于动与静的认知不同,中国人强调"静",更加注重做人。而西方包括美国则强调"动",更加注重做事,注重个人主义,注重隐私。如影片中,在颁奖晚会上大同对自己儿子的教育,采用拍打甚至被朋友看作是暴力的手段,这种对人的教育方式是不被美国人所接受的。再就是对待变化的态度上,中国人注重求稳而美国人则注重求变。这一点在影片中通过大同的父亲体现的尤为明显。大同的父亲看到自己的老朋友老霍在美国的工作、生活状况,并最终客死他乡让他很是伤感,这也是最终使自己返回北京"落叶归根"的一大因素,中学生作文《《刮痧》观后感:对电影《刮痧》中文化差异的认识》。还有对于人的天

性的认识,中国人主张性本善,对他人常有恻隐之心;而美国人主张性本恶,对他人也要用法度来规范其行为,绳之以法。如影片中大同的美国朋友昆兰在法庭上作证时并没有因私情而偏袒大同,而是讲出自己所看到的事实,作为中国人的大同却不能理解朋友的这种做法。 其次是民族性格的不同,这是文化特制的外化表现。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注重情感本位,讲求内敛含蓄,谦逊恭敬;而美国人则追求平等、民主、自由,讲求坦率真诚,注重个人隐私。在影片开始,大同和朋友一起进入颁奖大厅前,有很多人在门前搞反对游戏等活动,而美国警方则不会去制止,这体现了他们尊重言论自由。 再就是自然环境不同也会造成文化差异。亚洲的自然环境使得中国人更具有群体意识,并且很注重讲究等级次序,长幼有别;而在美国则是更主张自由平等,上级与下级之间也没有强烈的等级意识。电影中,男主角与他的老板之间既是上下级关系又是很好的朋友,而在中国自己与自己的老板是很好的朋友关系的情况却是很少。这就体现了中美的不同。 这部电影让我更加认识到了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同时也让我知道了自己专业的重要性。我们是任重而道远。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更加充分的认识到这种差异,才能更好的从事对外汉语教学。 电影《刮痧》对文化差异认识的观后感二每个国家

泰国对外汉语教学教案第一课你好

教案1问好 第一课问好 教学目标:向学生做自我介绍,师生互相了解;用汉语表达问候,师生之间上课时的互相问候,让学生学会用汉语问好。通过学习,使学生慢慢进入汉语学习的氛围中。 掌握词汇:你好我叫老师谢谢我爱再见 要求学生掌握句子:你好,我叫...我爱...。 教给学生最基本的上课下课师生问好: A:上课!同学们好! B:老师好! A:请坐! B:谢谢老师! A:下课!同学们再见! B:老师再见 教授汉字基本笔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用具:汉语图片词卡。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介绍自己:你好!我叫刘吉存!我是刘老师!我是中文老师!写出来在黑板上。 问号的同时用泰国合十礼,反复用汉语说“你好”,让学生猜测其意义。“老师,我”可以用泰文解释。

2.对话。把“你好”写在黑板上,老师走到每一个学生的面前,用中文说:你好!教给学生如何回答你好。然后老师给与学生夸奖(竖起大拇指,非常棒)。 3.要求学生掌握“你好!我叫。。。。”。把我叫写出来。首先跟学生用泰语解释“我叫”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汉语自我介绍的说法。领读,纠正发音。 4.要求每个学生用“你好,我叫......”做简单的自我介绍。对于发音准确声音洪亮的要及时的夸奖。(夸奖要用同样的,让学生以后逐渐明白老师的习惯性夸奖方式) 5.老师走到学生面前,和学生握手,并互相用“你好,我叫......”作自我介绍。 使学生明白中国人是握手问好,而泰国是行礼问好。 6.教授:我爱...爸爸、妈妈、泰国、中国。向学生解释“我爱泰国中国”并领读。教学生说出完整的句子:“你好,我叫...,我爱...。 第二课时 教学生上下课最基本的问候: 上课问候 1、先把要教的对话抄在黑板上。 A:上课!(等学生起立)同学们好! B:老师好! A:请坐!(示意学生坐下) B:谢谢老师! 2、词汇教学,解释“上课”,“请坐”的含义,要学生掌握“老师”“谢谢”。 3、师生对话练习。要求按照正常上课问好的方式,学生起立问好。

对外汉语教学与修辞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与修辞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与修辞文化 语言蕴藏着民族文化的内涵,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表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修辞特征往往与汉文化思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 为汉语修辞就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修辞现象是一种外部因素影响与制约下的一种内部语言结构的生成活动。外部因素主要指题旨、情境与文化语境;文化语境包括历史 的与现代的,是其中关联紧密、至关重要的一种关系,它决定语言 内部词语与句式的选择和调整。具体到汉语中的修辞文化,我们还 要了解汉文化及汉民族的文化心理。 1.修辞现象的文化心理 第一,炼字与求新求异的文化心理。常用的修辞手段是使词语变异,突破一般词语搭配的习惯,比如临时改变词性,临时仿造词语,成语的活用和翻造。比如我们说一个人是“气管炎”,就是因为 “气管炎”和“妻管严”谐音而有了新的含义。第二,认同与谦逊 的文化心理。受儒家文化影响,谦逊、谦和是汉民族文化心理的重 要组成部分。我们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中国人之间拉家常的时 候常常问一些能拉近彼此距离的问题,来达到一种认同,比如:你 今年多大了?你家孩子多大了?在送别时,我们说:“慢走,走 好!”“别送了,请留步”,突出了谦逊的心理特征。第三,求吉避 凶的文化心理。戴昭铭曾说:“耽于语言幻想大概是因为李泽厚说 的中国人‘乐感文化’的国民性表现之一。”这里的“乐感文化” 体现在汉民族在生活中处处讲究“讨个好彩头”,如短信中的祝福语,命名(人名、地名、商店名)的'含义。第四,追求美辞的文化心理。其中包括以“均衡”为美的审美心态。体现在修辞里的对偶和 排比,诗歌里的平仄和押韵;追求“典雅”“含蓄”的审美心态,体

对外汉语--第一课-你好

第一课:你好 教学对象:泰国初中一年级汉语零基础学生 课型:综合课 所用教材:第一课(《体验汉语学生用书初中版第一册》)教学内容: 1,理解最基本的课堂用语 2,学会三个简单句型的对话。 (1)A:你好!我是飞飞。 B:你好,飞飞。/飞飞,你好。 (2)A:再见,飞飞。 B:再见! (3)A:你好,我叫飞飞,你叫什么? B:我姓李,叫李明。飞飞,你姓什么? A:我姓王。 教学目标: 1,理解最基本的课堂用语。 2,学会问候与告别。 3,学会介绍自己的姓名。 教学重点及难点: 记住怎样介绍自己的姓名; 不断操练三种简单句型对话。

教学方法: 1,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理解并运用课堂用语。 2,卡片法:将所学生词及上课和下课时的课堂用语用卡片的形式体现出来,方便教学并加深学生的印象。 3,板书法:将所学句型以板书的形式体现出来,方便教学加深学生的印象。 4,操练法:采用替换法、用所学的语言点回答问题的方法和“击鼓传花”及“猜猜我是谁”的游戏的方法寓教于乐,让学生不断操练,加深记忆。 5,剪纸“小人手拉手”:剪出四个或者六个手拉手的的圆形或者长方形的小人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小人上写上自己的姓和名,以及泰文名字。方便以后教学。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具:卡片、白板、白板笔、小人手拉手的剪纸。 教学步骤: 一、上课问候语的使用和教授。(5分钟) A:上课!(等同学起立)同学们好! B:老师好! A:请坐!(示意学生坐下) B:谢谢老师!

1、上课时,使用上述上课问候语一遍,并适当用泰语解释。 2、领读一遍,带学生熟悉后,找愿意的学生角色扮演,上台当老师。 3、引出课堂用语“非常好”。先让学生读准、读好“非常好”后,加上动作。(“非常”两个字拍手,“好”字竖起两个大拇指)用泰语翻译“非常好”,以后就固定用这种鼓励方式,让学生渐渐习惯这种鼓励方式。 4、再找愿意的学生角色扮演一次(用同样的方式给予鼓励) 二、学习生词(6分钟) “同学们、老师、谢谢、你好、是、我、你、再见、王飞飞” 1、简单的自我介绍(我叫周丽华,我是你们的汉语老师。现在我们来学第一课,跟我学生词。) 2、领读上面的生词两遍,并用写有泰语和汉语的生词卡展示。让单个学生试读生词,并带读。 3、巩固练习:做一个游戏(“老师说”和“击鼓传花”综合起来的游戏) 生词卡片放到学生们手中,老师边敲桌子,边说刚学的生词,敲击未停,生词卡则在学生中传,手里拿到这个生词的同学就举起词卡重复刚说的生词,速度可以越来越快,察看学生发音是否准确并练习学生的反应能力。 三练习句型:(8分钟) (1)A:你好!我是飞飞。 B:你好,飞飞。/飞飞,你好。 (2)A:再见,飞飞。 B:再见! 1、在教(1)句型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回答时顺序不受限制。 2、分钟)

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经验总结

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经验总结 篇一: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经验总结 汉语教学大家谈 如何有效控制尼泊尔课堂 蔡胜凯关键词:课堂控制、问题分析及对策 课堂秩序问题几乎是所有尼泊尔新志愿者在汉语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我也曾经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学生在教室乱跑,乱叫,乱闹。这“三乱”就把整个课堂秩序给彻底地破坏了,教学活动也很难有序地进行下去。汉语课堂秩序分析: 低年级学生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自觉性最差——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他们总是喜欢在没有老师允许的情况下四处走动。理由无非是,去仍垃圾或是向别的同学借橡皮啦,铅笔刀啦,或者是要去厕所等等。他们还有一个最大的喜好就是喜欢向老师告状。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他们除了肢体语言外,英语沟通有一定的限制性。 高年级学生五到八年级的学生在英语交流上没有什么困难,但是他们也会在课堂上给你制造一些你意想不到的麻烦。比如,忘记带汉语笔记本,家庭作业没有按时做,上课时时不时问你一些与课堂无关的问题,有的同学故意的问你一些敏感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故意跟其他同学一起起哄;偶尔他们还会嘲笑我们的英语(尽管他们的英语也不是那么好)

等等。 汉语课堂秩序对策: 经过我这三年的观察、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基础上,我有效地探索出以下几点对策,在有效控制尼泊尔课堂秩序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1. 树立威信,设立汉语课堂法则,校规化。这一点对于新来的志愿者老师来说尤其有效。新来的志愿者老师不了解尼泊尔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对学生比较宽容、友善、热情、微笑;这些都会给学生传递一个信号:你不是一个严厉中文老师。为此,我建议刚到一个新学校,尤其是第一节课,你一定要树立威信!设立汉语课堂法则,并把它校规化就是一个很好、有效树立威信的方法。 2.课前不要笑,课后要跟他们一起玩。上课前,你一定不能笑。你要是笑着 进去,有可能你都能“哭”着出来。因为他们看着你很高兴,以为今天就算他们调皮捣蛋你也不会惩罚他们的,所以他们自己就开始放松了。但是,下课后,你一定要友善,亲近他们,跟他们一起玩,聊天;把你最友善的一面展示出来。这样,你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与他们建立一个很融洽师生关系。 3. 眼神是最有利的武器。一个眼神就可以让一个学生无地自容。有时候,我们的语言是很苍白无力的,就是我们

谈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谈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摘要]中国文化深层次渗透于汉语言中,使汉语成为中国文化的特殊标志,因而学习汉语必须深刻理解中国文化,树立文化习得意识,重视中国文化在汉语释义中的作用,以及汉语词语对中国文化内涵的依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具有渗透中国文化的意识,以提高汉语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中国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汉语技能专业术语 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怎样把传统文化教育与语言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已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问题。中国文化与汉语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文化深层次渗透于汉语言中,汉语成为中国文化的特殊标志,所以学习汉语必须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否则要学好汉语是不可能的。 一、树立文化习得意识,运用文化语言观来指导对外汉语教学 在长期的语言教学过程中,工具主义语言观在语言教学和研究中起着主导作用,使人们只注意对语言系统内部组织规律的学习和研究,忽视了对制约工具使用的外部因素的学习和研究。其结果是:使语言学习者只能学到静态的语言知识,而不能学到运用语言的知识;使他们只能了解语言符号的语言意义,而不能真正把握言语的语用意义。“文化语言观”是从文化的角度学习语言,不是把语言视为独立于文化系统之外的语符系统,而是把语言系统视为文化大系统的要素之一,是构成文化大系统其他要素赖以存在的基础。它强调,学习语言必须学习文化,要求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时,要大量接触所学语种的文化,注意考虑语言以外的行为和各种环境,养成一种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 二、中国文化在汉语释义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文化里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有着几种不同的传说和记载。如其中一种是《易经·系辞》上有关八卦产生的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象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者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使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包牺在“仰天”“俯地”以及观察天地之间万物后,

对外汉语教学 有点儿 形容词

一、拿三件不同大小的衣服比较: 我首先拿出一件很大的衣服,问学生怎么样,学生回答“太大”,有的回答“比较大”。然后我在黑板上写了“很大”这两个字,接着我又指着自己本来穿的一件合身的衣服,问学生大不大,学生说“不大”。接着我拿出第三件衣服,问学生怎么样,学生回答说“不太大”。我说:“很好,但是今天老师教大家一种新的说法:“有点儿大”。接着我在“很”和“不”中间标了一个箭头,把“有点”写在靠近“不”的位置,让学生理解“有点”所表示的程度。 二、问衣服的袖子长不长: 讲解环节,利用刚刚创设的情景,接着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大家看看,这件衣服的袖子怎么样?”学生回答:“有点长”。我接着在“有点大”的板书下面写了“有点长”。 三、问衣服的价钱贵不贵: 然后我又说:“大家猜猜老师的衣服多少钱?”有的学生说:“200”,我说:“老师花了3000块”。他们说:“哇,很贵。”我说:“那老师花了100块呢?”他们说:“不贵”,我说:“那老师花了400块呢?”他们说:“有点儿贵”。 四、总结“有点儿+形容词”: 接着,我就对刚刚讲的东西进行总结。说:“大家看黑板上的大、

长、贵,都是些什么词呢?”学生说:“形容词”。我说:“很好,大家看,衣服大、长、贵,好不好?”学生说:“不好”。然后我总结“有点儿+形容词,一般是不好的,自己不喜欢的。” 五、衣服尺码、水的温度、吃饭的量 在控制型操练环节,我选择了衣服的尺码,因为这是客观的数字,易控制学生的回答。我说:“我平时穿M号的衣服,如果我买衣服时,服务员给我一件XXL的衣服,会怎么样?”学生回答“非常大”。我又问:“如果她给我L号的衣服呢?”学生回答“有点儿大”。接下来我就按照这样的方式单独问每一个学生,以检查其教学效果。 六:以实物展示:毛巾、矿泉水、又小又薄的笔记本在半控制型操练环节,我是这样做的:我分别拿了一块有点 儿小、有点儿脏的毛巾,和一个有点儿小、有点旧的本子,问学 生喜欢不喜欢,为什么,比如毛巾,我这样问学生:“你们在旅馆,只有一条这样的毛巾好不好?”学生说:“不好”,我问:“为什么?”有的学生会回答:“有点儿小”,有的学生会回 答:“有点儿脏”。然后我又用同样的方式问了钱包,水杯等, 想让学生在给定的事物上用“有点儿+形容词”造句。 七、看图片说句子: 在让每个学生用这个语法点说一个句子之后,我带领他们进入“自由

对外汉语教学说课稿

对外汉语教学说课稿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级汉语第一课《你好》。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等七个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诚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快乐汉语》依照由浅入深,循环递进的原则进行了科学的编排。练习的设计重点突出,综合性强;语法点的解释简洁而严谨;词汇的选择面广而实用。整套教材既强调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又注重词汇量的积累。学习者通过本教材的学习,一方面可全面掌握并强化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能为进入中高级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本课分析: 招呼语对于日常生活是必不可少的,是最基本的表达。本课侧重听说,对于初学者来说,会比较容易学,也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主要教授基本招呼语及练习。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见面打招呼。“你好。你好吗?我很好。” (2)掌握生词“你、好、吗、我、很”。 (3)掌握基本招呼句式,学会写汉字“你、很、好” (4)学会四个基本声调的发音,韵母“a o e”。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见面打招呼。“你好。你好吗?我很好。” 教学难点:四个基本声调的发音,汉字“你、很、好”。 四、教学方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知识的教学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将采用以下的教法。 1.说教法 (1)说教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按照“生词——课文——语法”的顺序教学。因为课文在安排上无论是词汇难度还是语法难度都是体现这一特点。 (2)突出重点和难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进行高频、有效的正面训练。 (3)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思考并正确理解重点词语和难句的理解。 2.图示法 利用PPT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模仿练习。 字卡展示生字,让学生认字。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用英语或学生母语打招呼“Hello”,再用中文打招呼“你好”。 图片展示,领学生读几遍“你好”。教师对学生说“你好”,学生回答老师“你好” (二)学习生字 1.你:引入 2.我,扩展他/她

对外汉语教学心得体会

对外汉语教学心得体会 上海对外汉语培训儒森汉语老师教学感言 在上IPA和岗间培训课的时候,就已经明白上课时把学生的思维慢慢引出来,循序渐进地引进新的知识点的重要性,然而实际运用的时候,还是很难把握好分寸的。难就难在死记硬背解决不了问题,而知识和经验要靠积累,只有一步一步地去理解,去实践,养成积极好问的求学习惯,吸取周围先进可取的东西,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表现方法。 有一次上拼音课的时候,帮助学生找口型,一开始学生只是稍微模仿了一下,就不再对口型了,结果发出来的音很含糊。后来我解释了一下,说明最初找对口型是很重要的,口型对了,发音其实很简单,学生跟着配合了一下,音很快就找到了,一点儿也不费力。学生自己也笑了,而我那时感觉互动得非常好。但整节课中,不都这样顺利。有一次,学生说老师你念我听一下吧!我居然听反了意思,等着他念一遍,学生忙着解释了一番,当时的情况真有点儿尴尬。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能令人获益匪浅。因为拼音需要做拼读练习,我带了一本普通话水平考的书,上面有拼音以及相对应汉字的拼读练习,并且是按照各个声母韵母等分类的,学生很感兴趣,还拿去复印了一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和学生互动是上课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适当关心一下学生其实很重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外国学生更喜欢擅沟通、有生活热情的老师。我在校内上课时,比较容易和学生说说话,更自信一些,有大家庭的感觉。而到公司去上课的时候,颇有些紧张。所以我意识到,今后需要学会和学生聊聊天,说些点轻松风趣的话题,这样即能够缓解枯燥的气氛,也有助于教学。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做到勤思考、善总结,不断进步。

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 近几年来,我国与各国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或出于对我国当前经济持续发展的看好,或出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仰慕,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 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数字, 2006年在华留学生来自184个国家,总人数已超过16万。随着外国留学生规模的迅速发展,对我国的留学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语言机能训练为核心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各国来华留学生渴望了解中国文化、进行深层交流沟通的需求。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学习语言,掌握语言能力是首要的。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学习者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并培养他们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注重语言教学中蕴含着的文化因素教学。一方面,积极而充分的文化因素教学对语言教学本身十分有利,能起到促进和深化语言能力的作用;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为后者提供传播的方式和手段。因此,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完全脱离文化的语言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以往的语言教学,重视语言结构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忽视文化的教学,尤其是忽视不同文化在语言上的反映。虽然现在的“汉语热”日渐升温,但是从总体上看,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较低。很多教师在汉语教学中,仅仅教给学生最基础的语言文字知识,就汉语讲汉语,重视了语言结构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却忽视了文化的教学。有的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虽然没有什么问题,能说比较标准的汉语,但对汉文化知之甚少,在交际中不懂汉民族的风俗习惯,尤其是不懂交际礼节和规则,常常会使用一些不得体以致不正确的话语。对外汉语教学中这种只重表层因素而忽视其他文化因素渗透和拓展的做法影响了留学生对汉语的深入学习和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应面对这一事实,将汉语教学与汉文化熏陶结合起来,提高外国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要进行文化教学,选择恰当的文化教学手段,这一点已逐步成为共识。 那么对外汉语的教学与中国文化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又该如何运用呢? 语言是在人类社会生活日渐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符号系统,这套符号系统总是代表一定的意义和内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习者利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