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组织行为学课内实践

组织行为学课内实践

组织行为学课内实践
组织行为学课内实践

《组织行为学》本科课程(上机)实验教学大纲

0406131007课程名称:组织行为学课程编码:

人力资源管理18 实验学时:适用专业:商学院工商管理系开课院系:5

开课学期:

一、制定实验教学大纲的依据

组织行为学课内实验大纲根据本科《2011年人才培养方案》和《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制定。

二、本实验课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的一门边缘性、实用性学科。本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实践,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内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实践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属于管理学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工商管理类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后续课程。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组织行为学中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组织行为的相关理论,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练习,加深对相关理论的认识;由于组织行为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在组织行为学领域中人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还存在着分歧,针对某个观点,会有正反两方面的争论,通过互相矛盾的正论和反论的形式,使学生有机会探讨不同的观点,了解不同观点如何互相补充,从目前组织行为学的争论中获得启发。学会权变的思想,权变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三、本实验课程运用到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本实验课程运用到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包括: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个体心理及其行为相关理论,群体心理及其行为相关理论,组织心理及其行为相关理论,领导心理及其行为相关理论,激励心理及其行为相关理论。

四、本实验课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

通过实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挖掘学生实践智力和情绪智力。

五、学时分配、教学文件及实验要求

学时分配:

工商管理专业总学时72学时、其中实践实验(上机)学时18学时,占25%;

教学文件:

1、实验教材

自编

、参考教材2.

(1)张德主编:《组织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9787040228922;

(2)张德、吴志明主编:《组织行为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二版;

3、《西安外事学院组织行为学实验报告》。

实验要求:

1.学生实验前须复习课程内容,预习实验指导书,写出预习报告;

2.实验指导教师应概述实验的原理、方法及设备使用等;

3.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自拟实验步骤环节,自拟实验报告内容。

六、实验考核办法与成绩评定

考核方法:

上机测试、实验考核、设计作品考核、实验报告综合考核等多种考核方法。

成绩评定:考核学生的工作态度、操作能力、实验报告内容、设计内容,实验课程成绩占该门课程总成绩30%。实验考核不及格,不得参加该门课程理论考试。

七、仪器设备(主要耗材)及其注意事项

工商管理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北森人才测评软甲及其它耗材。

注意事项:

八、实验项目设置及学时分配

实验总学时:××学时。

每组人实验类实验要序实验项目名学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6-设2必实验

个体心理及其行为规律综56-必实验群体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综36-必实验领导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综必6-2实验激励过程诸要素与激励理论的综必6-2实验

汇报综合必做 6-84

人实验六(注:实验要求:必做或选做;实验类型:验证型或设计型或综合型)

九、实验项目内容简介(黑体四)小实验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2课时)

一、实验内容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步骤

)设计讨论课2(.

二、实验要求

(1)做法:在讲授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后,要求学生根据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自选题目,组织讨论,设计问卷,设计研究路径去真实的研究某一问题(现象)。(2)基本要求:自选题目、组织讨论、设计问卷、设计研究路径去真实的研究某一问题

(3)重点、难点

重点:自选题目、组织讨论、设计问卷、设计研究路径去真实的研究某一问题

难点:自选题目、组织讨论、设计问卷、设计研究路径去真实的研究某一问题

实验二:个体心理及其行为规律性(5课时)

一、实验内容

相关理论内容: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情绪和意志,归因与印象管理,情绪与工作压力,挫折与管理;个性倾向性特征,包括需要、动机、爱好、兴趣、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态度的基本含义、特征、构成及对管理的作用,认知失调理论;气质、能力、性格。实践内容:上机实验,用北森人才测评软件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测试。包括气质、能力、性格、价值观、态度等的测试。观看录像后进行案例讨论。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了解某一组织员工的工作态度。

二、实验要求:

(1)通过实践、实验,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同时学会用测量别人的个性特征。通过案例讨论,让学生了解态度的重要性,了解归因的重要性。通过调查,让学生了解几种典型的工作态度(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组织承诺组织、组织公民行为)。

(2)重点、难点

重点:个性测试、案例讨论、市场调查

难点:案例讨论、市场调查

实验三:群体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性(3课时)

一、基本内容

(1)理论内容:群体概念、群体的发展阶段、群体的类型、群体的基本心理与行为特征(包括群体角色、地位、人际关系、规模、规范、凝聚力、士气等)、群体内互动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包括群体压力、从众行为、群体决策行为、冒险转移、创造心里、群体思维、助长效应、堕化效应、协同效应、去个性化等)群体之间互动的心理与行为特征(竞争、合作、冲突等)。

(2)实验内容:实验室进行班级学生群体互动分析,绘制出班级部分成员心理地图;观看录像,进行群体成员角色分类;观看录像,讨论有效沟通的主要障碍和改善沟通的技巧。

二、实验要求:

(1)基本要求:实验室进行班级学生群体互动分析,绘制出班级部分成员心理地图;观看录像,进行群体成员角色分类;观看录像,讨论有效沟通的主要障碍和改善沟通的技巧。

(2)重点、难点

重点:实验室进行班级学生群体互动分析,绘制出班级部分成员心理地图;观看录像,进行群体成员角色分类;观看录像,讨论有效沟通的主要障碍和改善沟通的技巧。

难点:绘制出班级部分成员心理地图;进行群体成员角色分类;改善沟通的技巧。

实验四:领导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性(2课时)

一、基本内容

理论内容:领导的概念、特点、有效领导的基础、有效领导行为、有效领导结果等内容。领导1)(.

者应有的素质、不同层次领导者应具有的素质结构、领导班子合理的素质结构、领导行为二元四分论、领导行为方格论、领导作风论、权变论的概念和权变因素分析、费德勒的领导权变论、途径-目标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领导有效性的评价等内容,领导的决策行为。

(2)实践内容:观看案例,讨论领导者的基本素质、行为方式;用某一领导理论为班长献计献策,以便更好地管理班级;实验室用北森测评软件测试学生的领导素质及行为方式。

二、实验要求

(1)基本要求: 观看案例,讨论领导者的基本素质、行为方式;用某一领导理论为班长献计献策,以便更好地管理班级;实验室用北森测评软件测试学生的领导素质及行为方式。

(2)重点、难点

重点:观看案例,讨论领导者的基本素质、行为方式;用某一领导理论为班长献计献策,以便更好地管理班级;实验室用北森测评软件测试学生的领导素质及行为方式。

难点:理论联系实际,为班长献计献策,解决班级某些问题。

实验五:激励过程诸要素与激励理论的研究(2课时)

一、基本内容

(1)理论内容:行为、动机、需要、目标、激励的含义和行为过程基本模式、激励的意义、激励的作用等内容。激励的基本理论,包括内容型、过程型和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里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奥德弗德ERG理论、弗鲁姆(V·VROOM)的期望理论、公平理论要点等内容。

(2)实践内容:观看录像,集体讨论,用某一激励理论为某企业构建激励机制。

二、实验要求

(1)基本要求:

观看录像,集体讨论,用某一激励理论为某企业构建激励机制。

(2)重点、难点

重点:观看录像,集体讨论,用某一激励理论为某企业构建激励机制。

难点:运用激励理论建立激励机制。

实验六:汇报(4课时)

一、基本内容:前期调研报告用幻灯片的形式进行汇报,老师、同学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建议。

二、实验要求

(1)基本要求:

前期调研报告用幻灯片的形式进行汇报,老师、同学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建议。

(2)重点、难点

重点:前期调研报告用幻灯片的形式进行汇报,老师、同学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建议。

难点: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建议。

执笔人:郑春

系主任:郑春

院长:王文博

日 23月 1年2013.

最新版自考组织行为学第八章章节真题及答案

第八章 、单项选择题 (201504)25、价值观得到组织成员的广泛而深刻的认同的组织文化是( C )8 A、主文化 B、亚文化 C、强文化 D、弱文化(201510)25、组织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C )8 A、组织作风 B 、共同的价值观 C 、组织目标 D 、组织规范 (201604)24、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 规范的总和称为(D )8 A、k 织理念 B、组织伦理 C 、组织规范 D 、组织文化(201604)25、组织非常重视资历、年龄和经验,要求其成员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忠诚感,这类组织文化是(B )8 A、学院型 B 、倶乐部型 C 、棒球队型 D 、堡垒型 (201610)16、组织文化最重要的特征是( A )8 A、独特性 B 、个体性 C 、间断性 D 、控制性201610 )17、在组织文化的维系过程中,起着特别重要作用的因素是甄选过程、社会化和B )8 A、市场化 B 、高层管理人员 C 、结构化 D 、人际关系 (201704)16、组织文化向组织成员展示的是信念和( D )8 A、情感 B、气质 C、能力 D、态度 (201704)17、7S 管理模式是一种(A )8 A、组织文化理论 B、领导理论 C、个性理论 D、团队理论 (201704)18、双环学习经常发生在(D )8 A、组织成立初期 B、组织衰退期 C、组织成熟期 D、组织的渐进或根本性创新时期 (201710)16、组织文化向组织成员展示的是态度和( D )8 A、情感 B、气质 C、能力 D、信念 (201710)17、在组织文化因素理论中,迪尔和肯尼迪认为形成企业文化唯一的而且是最大的影响因素是(D )8 A、价值观 B、英雄人物 C、文化网络 D、企业环境 、多项选择题 (201604)30、组织文化的积极作用有(ABD )8 A、目标导向功能 B 、激励功能 C 、效率功能 D凝聚功能 E 、创新功能 (201610)29、组织文化的特征有(ABCD )8 A、继承性 B 、整体性 C 、连续性 D创新性 E 、科学性 、名词解释 201504)(201610)35、组织文化8 答:组织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其实质是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

组织行为学教案[精编版]

组织行为学教案[精编版] 组织行为学教案(精品课程) 第一章概述 ★目的和要求 本章概括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作为全课程的引论与向导。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组织行为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并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有关概念,术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难点是学生刚刚接触这门学科,因此在了解学科术语时,应结合实际生活事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强理性认识。同时逐步掌握研究这门学科的方法。 ★教学内容 学习一门课程,首先要了解这门课是研究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学科。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一、组织与组织行为的基本概念 (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既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又研究人的行为活动的规律性。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为以下四个方面: 1、个体心理与行为 2、群体心理与行为 3、领导心理与行为 4、组织心理与行为 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征 1.多学科的交叉性。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在组织管理的实践中来解释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学科。 也就是说组织行为学具有以上这些学科的一些特点,由于组织行为学是多种学科相融的产物,因此它同时具有原有学科所不具备的一些新的特点。 2.情景性 强调的是权变的方法,即不存在那种对任何组织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最佳管理模式。 3.系统性 组织是一个大系统,研究组织行为必须从整体出发,既反映人的行为一般规律的自然属性,又反映人的社会生活规律的社会属性。 4.实用性 组织行为学属于应用性的学科。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才是我们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那么如何提高我们的能力和水平呢,我认为学习组织行为学为我们在纷繁的管理活动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以前我们可能是这样考虑问题,学了组织行为学之后,对于管理中人的行为我们就有一些理性的知识,它会帮助我们正确的处理管理中的问题。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勤于思考,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收获。 5.科学性 力求严格的科学调查和实验,用客观事实进行论证。 多层次性

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1、影响组织有效性的因素: ①环境因素(组织外部因素):可预测性、复杂性、敌对性; ②组织因素:结构、技术、规模、年限; ③管理政策和实践因素:战略、控制、领导、报酬、沟通、决策; ④员工因素:目标、技能、动机、态度、价值观。 2、20世纪60年代中叶之后,行为科学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对组织行为的研究,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中人和群体的行为。 3、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面世标志着科学管理从此诞生。 4、霍桑实验:1924-1932年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①霍桑实验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观察实验。 ②霍桑实验的一个重大贡献在于,它不同意泰勒把人只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或人的活动只是受金钱的驱使,认为人是“社会人”。 另一个重大的贡献是,它发现并证实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这种“非正式群体”有其特殊的规范、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每个成员的行为,甚至影响整个正式群体的活动。 ③经梅奥归纳、总结,整理成《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于1933年正式出版,由此形成了著名的人群关系学说。 5、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组织行为学是在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多种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形成的新学科。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自然实验法;②行为观察法;③心理测验法;

④现场调查法。 第二章个人行为基础 7、社会知觉的范围:①对他人的知觉;②人际知觉;③自我知觉。 8、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莱米认为,自我概念是综合现在及过去对自己观察而获得的有关自己的知觉组织,是对自己的一种看法与想法。 9、归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10、归因理论:有凯利的归因理论,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 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人们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 维纳的归因模式: 11、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①认知失调理论的假说:认知元素之间的矛盾或失调,使个体心理上的不快感和压迫感加剧,这时人们就设法减轻或消除不协调关系,从而促使个人的态度发生改变。 ②认知失调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个人的决策行为,即需要在多个有同等价值的

组织行为学实践考核答案

组织行为学参考答案: 一、单选:(1*20=20) A B D B C B D A A B B D A D A C C A D B 二、简答:(6*5=30) 21、群体决策的方法有哪几种 答:群体决策的方法有:(1)头脑风暴法(BS法),是为了克服障碍产生创造性方案的群体压力所采用的一种相对简单的方法。(2)名义群体法,指决策制定过程中主张独立思考的一种决策方法。(3)德尔菲法,不允许群体成员列席,不允许群体成员面对面在一起开会。(4)质量圈法。是员工参与决策的一种形式,指由8-10个员工和监管者组成的一个共同承担责任的工作群体。(5)电子会议方法。将名义群体法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 22、举例说明什么是连续强化 答:连续强化是指每一次理想行为出现时,都给予强化。比如,对于一个有不准时上班习惯的员工,每次他准时上班,主管都会表扬他这种好行为。 2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将人类需要分为哪几个层次 答:需要的5层次为:(1)生理需要:指个人生存的需要;(2)安全需要:包括心理和物质上的安全;(3)社交需要:友谊、群体归属感、人际交往的需要;(4)尊重需要:包括受别人尊重和自尊心;(5)自我实现需要:成长、发挥潜能、取得成就。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是较低层次的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较高层次的需要。 24、企业组织设计的权变因素有哪些 答:(1)企业战略。企业战略是影响组织设计的重要因素。(2)组织规模。组织规模的大小,对组织结构的选择也将带来影响。(3)技术水平。技术水平的不同对组织结构形式的选择也有重要影响。(4)环境因素。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所以环境对组织结构形式也会带来重要影响。 25、简述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答:正式组织是依照有关管理部门的决定、命令、指示,为完成特定的任务而建立的组织。正式组织有明确的职权划分和等级结构,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决策建立的。非正式组织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等自发建立的组织。往往没有明确的等级结构和职权划分,又称非正式群体。 26、简述从众行为 答:从众行为指与群体多数成员的言行保持一致性的行为。群体规范能够给群体成员形成压力,使他们的反应趋向一致。个体都渴望成为群体的一员,而不愿与众不同。如个体对某见事情的看法与群体中其他人的看法很不一致,就会感到有很大的压力,驱使他与其他人一致。 27、指出弗伦奇和雷文提出的五种权力来源 答:弗伦奇和雷文指出五种权力来源或基础:(1)强制权。建立在下属的恐惧感上。(2)奖赏权。一人(影响者)对另一人(被影响者)因执行命令而可以被奖励的权力。(3)法定权。(正式职权)因领导者担任某种职务而得到的权力。(4)专长权。领导者具有某种专业知识和特殊技能而赢得同事和下级的尊重和服从,是在专业方面的权威。(5)仿效权。因领导者具有好的思想品质、作风、个人魅力等,受到同事和下级的敬佩。 三、论述:(10*3=30) 28、举例说明冲突发生后可能产生的五种行为意向 答:行为意向,是介于一个人的认知、情感和外显行为之间,指从事某种特定行为的决策。冲突发生后可能产生5种行为意向: (1)竞争,指一个人在冲突中寻找自我利益的满足而不考虑他人的影响。这方面的例子有:试图以牺牲他人的目标为代价而达到自己的目标;试图向别人证实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而他人的结论则是错误的;出现问题时试图让别人承担责任。 (2)回避,指一个人可能意识到冲突的存在但希望逃避或抑止它。这方面的例子有:

《组织行为学》教案设计

《组织行为学》教案 第1章组织行为导论 现场阅读“信息系统”案例,思考和讨论《组织行为学》是一门怎样的学问? 只要组织行为能力强,即使不是某一职能领域的行或专家,也可能成为一名有效的领导者。 ——作者剑锋 第1节组织行为核心概念 什么是组织? 组织是一群人的集合,为了完成共同的使命和目标,组织成员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结成有机整体,从而形成单独的个人力量简单加总所不能比拟的整体力量。 组织构成要素: 目标(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 资源(有形资源、无形资源) 管理(高层管理、职位管理) 环境(微观环境、宏观环境) 什么是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所有行为。 组织行为的种类: 一、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可分为: 1、微观组织行为:包括个体行为(态度、能力、人格等)和群体行为(沟通、领导、 冲突等)。 2、宏观组织行为:指所有组织成员作为一个整体活动时表现出的行为,如组织结构、 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等。 二、根据组织目标的关系,可分为: 1、正向组织行为:指组织成员表现出的一切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如尽职尽责、 遵守规章、组织公民行为等。 2、反向组织行为:指组织成员表现出的所有阻碍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如迟到、缺勤、 偷窃欺骗等。 组织行为技能举例:(看短片) 一、如何表扬员工? 1、表扬要及时 2、表扬要具体 3、表扬要讨论相关事件 4、表扬要公布于众 5、表扬要转达相关表扬信息

6、表扬要善始善终 7、要寻找机会表扬员工 8、要存入员工档案,为什么事而被表扬 二、如何批评员工? 1、态度要平和、客观、严肃 2、具体指明问题 3、不针对具体人 4、允许员工述自己的看法 5、保持对讨论的控制 6、对今后如何防错误达成共识 7、逐步选择惩戒程序,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 第2节组织行为研究与管理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的相关学科: 心理学:能力、动机、态度、认知、学习、压力、情绪 社会学:群体动力、权利、冲突、组织理论、组织变革 社会心理学:态度、沟通、人际关系、群体动力、社会知觉 人类学:价值观、组织文化、跨文化分析 政治学:冲突、组织政治活动、权利 管理学:领导、激励、控制、组织设计、国际管理 组织行为管理模式:

教育组织行为学.doc

教育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导论 内容:第一节教育组织行为学概述第二节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 学习目标:1.掌握组织、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2.掌握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3.了解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教育组织行为学概述 什么是组织?1.管理学家们的看法◆古典组织理论◆人际关系组织理论◆社会系统组织理论。V:是指有目的、有系统地把人们集合起来 N:广义:很多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联系起来的一个系统。狭义: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运用知识和技能相互协作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边界的集合。 组织是如何产生的? 组织的特点和分类 ★特点:1.组织是由人组成的2.组织有自己的目标3.通过分工协作完成目标 ★分类◆按规模(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大型组织)◆按社会职能不同( 文化性组织\经济性组织\政治性组织)◆按组织内是否有正式的分(正式组织=由于工作需要而集合起来的群体。组织内部有职、责、权的分工;领袖人物由上级任命。非正式组织= 由于感情需要而集合起来的群体,没有组织性和纪律性, 群体中影响最大的人当然是领袖,不需要经过上级批准。 组织和环境的关系:组织是一个整体,它由要素组成◆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组织要从环境中获得组织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组织为环境提供产出 什么是组织行为?行为指有机体在心理和外在目标驱使而形成的行动和作为。◆组织行为是指组织的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行动和作为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组织行为学是指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什么是教育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是指为了实现培养社会和个人才的目的,对教育事业及其活动进行计划、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组织机构 教育组织的分类:◆宏观教育组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从总体上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计划、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组织机构。◆微观教育组织:一般是指学校组织 教育组织的特点:◆权力结构特点◆角色特点◆信息沟通特点 教育组织中教师工作特点:1.育人性2.复杂性3.示范性4.个体性5.时间的长期性和空间的广延性 教育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是研究教育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为教育管理者指导教育管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提高管理者的能力和水平,达到提高教育组织管理效能的目的的一门学科 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三个维度:◆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学》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第五章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第五章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双因素激励理论?如何将保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 答:双因素激励理论的基本观点: (1)传统理论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但双因素理论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 (2)那些使员工对工作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主要是与工作环境相联系的保健因素。保健因素主要起预防作用。保健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进步、晋升等。在工作激励中,保健因素的满足主要是避免员工的不满意。 (3)那些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主要是与工作内容相联系的激励因素。激励因素包括公司政策和管理、监督、薪水、工作条件、安全以及人际关系等。只有对激励因素的满足才能真正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 将保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的措施有:(1)精神激励是最长久,通过有效的领导、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个人参与、多元化价值观等事业留人、也可通过绩效管理、行业发展、职业的优越感、绩效激励等情感留人;(2)个人目标和公司目标结合;(3)帮助员工做好职业规划;(4)制定较为灵活的薪酬策略,与工作发展前途对应等 2.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

的成就需要理论,试对它们进行比较。 答:ERG理论是在需要层次论基础上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建立在满足——上升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一旦较低层次需要已经得到满足,人们将进到更高一级的需要上去;而ERG 论不仅体现满足——上升的方面,而且也提出了遇挫折——倒退这一方面。挫折——倒退说明较高的需要未满足或受到挫折的情况下,更着重或把更强烈的欲望放在一个较低层次的需要上。 (2)需要层次论认为,每一个时期只有一种突出的需要;而ERG 论指出在任何一个时间内可以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需要发生作用。 (3)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是严格地按由低到高逐级上升的, 不存在越级,也不存在由高到低的下降;而ERG论则指出,人的需要并不一定严格按由低到高发展的顺序,而是可以越级的。 (4)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类有五种需要,它们是生来就有的,是内在的;而ERG论则认为,只有三种需要,其中有生来就有的,也有经过后天学习得到的。 (5) ERG论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弥补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不足,更符合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行为特点。 成就激励论是在需要层次论基础上的升华主要表现在: (1)着重点不同。需要层次论研究从低到高顺序的五种需要;而成就激励论不研究人的基本生理需要,主要研究在人的生理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条件下,人还有哪些需要。 (2)认识度不同。需要层次论认为五种需要都是生来就有的,是内在的;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我们已经表明了人际技能的重要性。但是,无论是这本书,还是本书所涉及到的其他学科,都没有用人际技能这个概念,广泛地用来描述这个学科的术语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 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组织行为是一个具有大量普通知识的独立的技能领域。它研究什么呢?它研究组织中行为的决定因素:个体、群体和结构。另外,组织行为学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得的知识用到实际中,使组织的运作更有效。 总之,组织行为学关心人们在组织中做什么,这种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因为组 织行为学特别关注与就业有关的情境,所以毫不奇怪,你将会发现这一领域强调的是与工作岗位、缺勤、员工流动、生产率、绩效和管理有关的行为。人们对于构成组织行为学主题领域的成分或题目的看法越来越趋于一致。虽然还有孰轻孰重的大量争论,但人们对于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题目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这些题目包括激励、领导行为和权威、人际沟通、群体结构与过程、学习、态度形成与知觉、变革过程、冲突、工作设计、工作压力。 一、个体行为的基础 传记特点。对管理者来说传记特点非常易于得到。大部分情况下,每个人的人事档案 中都有这些资料。在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得到的最重要的结论是:年龄似乎与生产率不存在关系;员工年龄越大,任职时间越长,则流动的可能性越低;已婚员工相比未婚员工缺勤率更低,流动率更低,对工作的满意度更高。 能力。能力通过能力--工作的适应性直接影响到员工绩效水平和满意度水平。如果管理者希望在二者之间进行合理匹配,该如何来做呢? 第一,有效的选拔程序能提高这种适应性。工作分析可以提供两方面的信息:该工作 目前在做些什么以及个体需要具备什么能力以充分完成工作。然后,通过测验、面试和评估方式了解申请者在所需能力方面的水平如何。第二,组织中在职者的晋升和调职决策应该反映出候选人的能力。应与新员工一样,评估任职者在具体工作中应具备什么关键能力,并将这些要求与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相匹配。第三,通过对工作进行微小调整使其与在职者的能力更为匹配而改善这种适应性。这种调节常常是在对工作的基本活动方面不造成明显影响的条件下进行的改变,以更好地适应在职者的工作潜力。这方面的例子有:在员工群体中,改变所使用的设备、重新安排任务等。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新员工中,也可应用于现任的在职者中。对于后者,还可以采取培训方式,使其在时间和条件变化时,依然有足够充分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人格。对人格文献的考察为有效的工作绩效提供了总体的指导方针,以此为根据可以 提高聘用、调职和晋升决策的有效性。由于一个人的人格特点限制了他的行为,它为我们提供了预测行为的框架。比如,在社会情境中,害羞、内向、不自然的个体可能不适于做推销人员;一个具有服从、循规蹈矩人格特点的人可能在广告策划方面不会有太大的作为。

组织行为学课程设计实践报告

组织行为学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标题:关于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指导老师:陈晓峰 小组成员:商学院商095班 欧梦颖0904002135 韩映洁0904002136 吴晓娅0904002138 分工:设计实践:欧梦颖 查阅资料:韩映洁 文案整理:吴晓娅 调研走访、总结分析:欧梦颖、韩映洁、吴晓娅

实践报告内容 研究专题: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研究对象:都可奶茶连锁店及舞茶道奶茶连锁店 研究目的:了解激励理论及激励机制在一个组织或企业中产生 的作用,明确如何在企业中合理运用激励机制从而 提高企业效益。 研究及实践内容: 1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有激励机制? 如何正确应用激励机制? 2 调查内容:都可奶茶连锁店及舞茶道奶茶连锁店背景和特色文化 都可奶茶店和舞茶道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下员工表现的对比 员工在工作上的成就及得到的认可与赞赏 个人发展前景 3上网并对相关书籍查阅 4对都可及舞茶道奶茶店内部员工的访问(访问内容见附录) 5总结调研结果并进行分析 激励理论包括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强化型激励理论等,它们都是从某个方面论述了激励的原理和方法。对于现实中复杂的激励问题,应该从各个方面综合地加以考虑.

都可奶茶连锁店(CoCo都可茶饮),1997年公司在台湾淡水成立,历经10多年的发展,CoCo都可茶饮已成功发展成为一个横跨两岸三地、具有国际视野的美食连锁集团。至2010年4月份为止,已在台湾地区及上海、北京,苏州、厦门、青岛、宁波,南通,合肥,武汉,成都,杭州、南京、无锡、昆山、常熟,常州,张家港,吴江,等主要城市设立500多家连锁直营店。公司并以稳定的脚步继续在大陆各线城市深耕发展,目前是大众化地区外带式茶饮的一品牌。 都可成为这样一家全球连锁店并且做的如此红火有着它自己独特的管理理念和激励制度。在都可,员工不但能享有完整的专业训练,还有在海外发展的机会。它们拥有独具的教育训练、门市稽核系统、产品创新速度以及专业的管理团队,持续经营基础、坚持“做最好的”理念,尽善创新产业的推动角色。不仅如此,都可管理还从最细微处考虑职工立场,举办“都可日”等活动,希望员工能拥有最好的心情,去进行每天的工作 都可的激励机制很健全,它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将正激励和负激励相结合。它根据职位等级提供多种薪酬福利项目,包括:完整的教育训练、基本薪资加奖金(年奖加季奖)、社会保险、顺畅的升迁管道、在职表现优异员工可以开会加盟和按绩效进行员工分红入股等。 其次都可的职业培训不仅包括所有的泡茶专业技术还包括如何提供优质服务、教导训练技巧和门市营运管理技巧,员工经过这些培训不仅能提高自身的自信和专业水平,使得员工能获得工作上的成就感。都可好拥有自己的一个考试制度,使得每个员工都有公平的机会竞争更高的职位。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都可员工在满足了生理,安全,归属的低层次需要后,通过人员培训,考核制度等逐步满足更高层次的尊

组织行为学罗宾斯简介

组织行为学(罗宾斯)[推荐] Tag:组织罗宾斯 行为学派 (美)斯蒂芬·P·罗宾斯 组织行为学 我们已经表明了人际技能的重要性。但是,无论是这本书,还是本书所涉及到的其他学科,都没有用人际技能这个概念,广泛地用来描述这个学科的术语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组织行为是一个具有大量普通知识的独立的技能领域。它研究什么呢?它研究组织中行为的决定因素:个体、群体和结构。另外,组织行为学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得的知识用到实际中,使组织的运作更有效。 总之,组织行为学关心人们在组织中做什么,这种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因为组织行为学特别关注与就业有关的情境,所以毫不奇怪,你将会发现这一领域强调的是与工作岗位、缺勤、员工流动、生产率、绩效和管理有关的行为。人们对于构成组织行为学主题领域的成分或题目的看法越来越趋于一致。虽然还有孰轻孰重的大量争论,但人们对于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题目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这些题目包括激励、领导行为和权威、人际沟通、群体结构与过程、学习、态度形成与知觉、变革过程、冲突、工作设计、工作压力。 一、个体行为的基础 传记特点。对管理者来说传记特点非常易于得到。大部分情况下,每个人的人事档案中都有这些资料。在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得到的最重要的结论是:年龄似乎与生产率不存在关系;员工年龄越大,任职时间越长,则流动的可能性越低;已婚员工相比未婚员工缺勤率更低,流动率更低,对工作的满意度更高。 能力。能力通过能力--工作的适应性直接影响到员工绩效水平和满意度水平。如果管理者希望在二者之间进行合理匹配,该如何来做呢? 第一,有效的选拔程序能提高这种适应性。工作分析可以提供两方面的信息:该工作目前在做些什么以及个体需要具备什么能力以充分完成工作。然后,通过测验、面试和评估方式了解申请者在所需能力方面的水平如何。第二,组织中在职者的晋升和调职决策应该反映出候选人的能力。应与新员工一样,评估任职者在具体工作中应具备什么关键能力,并将这些要求与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相匹配。第三,通过对工作进行微小调整使其与在职者的能力更为匹配而改善这种适应性。这种调节常常是在对工作的基本活动方面不造成明显影响的条件下进行的改变,以更好地适应在职者的工作潜力。这方面的例子有:在员工群体中,改变所使用的设备、重新安排任务等。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新员工中,也可应用于现任的在职者中。对于后者,还可以采取培训方式,使其在时间和条件变化时,依然有足够充分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人格。对人格文献的考察为有效的工作绩效提供了总体的指导方针,以此为根据可以提高聘用、调职和晋升决策的有效性。由于一个人的人格特点限制了他的行为,它为我们提供了预测行为的框架。比如,在社会情境中,害羞、内向、不自然的个体可能不适于做推销人员;一个具有服从、循规蹈矩人格特点的人可能在广告策划方面不会有太大的作为。

组织行为学读书笔记-第五章

第五章 人格与价值观 读书笔记 姓名:行永乐 学号:0247 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商学院 任课老师:刘洪伟

一、脉络框架图 二、内容梗概 人格 人格的定义 人格:人格视为个体对他人的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总和,它常常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可以测量的人格特质进行描述。 测量人格:自我报告—个人就一系列因素进行自我评估;观察者评定测量法—由以为同事或者另一名观察者进行评定。 人格的决定要素:人格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产物;而研究已经倾向于支持遗传的重要性超过环境。 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 根据个体区分:外向的或内向的(E/I)、领悟的或直觉的(S或N)、思维的或情感的(T/F)、判断的或感知的(J/P)。 这一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提高人们的自我意识,并且能够提供职业指导。但是,MBTI的结果似乎与工作绩效无关,可能并不适合管理者把它作为员工选拔的工具。 大五模型 “大五”人格模型的五个基本维度是其他维度的基础,并且它们包含了人格特质中最重要的变量:外倾性、随和性、责任性、情绪稳定性、经验开放性。 责任心对于管理者来说与一线员工同等重要,在责任心上得分较高的个体,在工作相关知识方面水平也更高;在情绪稳定性上得分高的人比得分低的人幸福;在经验的开放性维度上得分高的个体在科学和艺术方面要比得分低的个体更有创造性。 其他人格特质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核心自我评价:拥有积极核心自我评价的人喜欢自己,认为自己是有效能和能力的,能够控制周围的环境。

马基雅维利主义:高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个体讲求实效,保持情感的距离,相信结果能替手段辩护。 自恋:指一个人具有极度自我重要的感觉,希望获得更多的称赞,有权利意识,并且自大。自恋的人会被评为更差的领导者,自恋的人会被老板评价为工作低效。 自我监控:指的是个体根据外部情境因素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高自我监控者低自我监控者更密切关注别的行动,适应能力更强。他们的绩效评估得分更高,更容易成为领导者,得到更多的晋升机会。 冒险性:研究表明,与管理小型公司的成长导向型企业家相比,大型组织的管理人员更容易选择规避风险。但是最新研究发现,大型组织中的管理人员实际上更乐意采取冒险行为。根据工作具体要求考虑冒险倾向性更有意义。 A型人格:“总是不断地驱动自己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干最多的事,并对阻碍自己工作的其他人或者事进行攻击”,重视数量而不是质量。 主动性人格:识别机会、具有主动性、采取行动并且会坚持不懈,一直到出现有意义的变化。 价值观 价值观:“从个人或者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取。” 价值观包括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内容属性指的是某种行为模式或者存在状态是重要的;强度属性界定的是它有多重要。价值观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 价值观的重要性 价值观是了解员工态度和动机的基础,同时,它也影响到我们对人对事的知觉和判断。 终极价值观与工具价值观 罗克奇价值观调查:罗克奇编制了罗克奇价值观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两种价值观类型—第一种类型称为终极价值观,指理想的终极存在状态;第二种类型称为工具价值观,指的是个体更偏好的行为模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 代际价值观 根据员工进入劳动力队伍的年代而分成几个群体,不同群体或不同时代的群体,拥有属于该时代的独特价值观。 人格、价值观与工作场所 人格-工作的匹配 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霍兰德提出六种人格类型(现实型、研究性、传统型、社会型、企业型、艺术型),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流动意向,取决于个体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环境的匹配度。 该理论指出,当人格类型与职业相匹配时,会产生最高的满意度和最低的流动率。该模型的关键在于:(1)不同个体在人格方面存在本质的差异(2)工作具有不同的类型(3)当工作环境与人格类型相互协调时,会产生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和更低的离职意向。 个体-组织的匹配 组织面临着动态而变化的环境,它要求员工随时做好准备改变既定的工作任务、在不同的工作团队间轻松变动。 当个体的人格特点与组织不匹配时,他们会离开工作岗位;在招聘员工时遵循一定的原则,可以使遴选的新员工与组织文化更为匹配,反过来,又会带来更

组织行为学完整教案

组织行为学教案 第一章概述 ★目的和要求 本章概括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作为全课程的引论与向导。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组织行为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并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学习目的与目标 一、定义组织行为学 二、明确组织行为学中的基本行为准则 三、描述组织行为学的三个目标 四、列举管理者使用组织行为学概念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会 五、列举与组织行为学领域相关的学科 六、描述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有关概念,术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难点是学生刚刚接触这门学科,因此在了解学科术语时,应结合实际生活事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强理性认识。同时逐步掌握研究这门学科的方法。 ★教学内容 学习一门课程,首先要了解这门课是研究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学科。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案例导入 你对人的心理了解多少? 弗洛伊德 本我:是内心深处最本质的想法,是潜意识,表现为情绪; 自我:是心灵的检察官和思想工作者,表现为理智、文化与修养; 超我:是心灵的“外部环境”,表现为法律、道德与习俗,即中国传统文化中“慎独”的境界。 讨论:组织行为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一、个体行为:核心问题是沟通与文化 “其实,我同意你的想法,但我很不喜欢你讲话的口气和态度”。这体现了理性的逻辑思维和感性的心理状态之间的距离,表现为心灵之间的距离。

《组织行为学》解析1-3

山东大学本科《”组织行为学”》 主编孙卫敏 《”组织行为学”》模拟题1 一、解释下列名词与公式 1、工作生活质量:指人本管理哲学思想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实施的管理措施。 2、领导:指引和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 3、群体:指为实现某个特定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 4、情绪和情感: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5、个性:就是个体独特而稳定地表现出来的个性倾向与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判断并改错 1、凝聚力高的群体生产率高。 (错)凝聚力高的群体生产率不一定高。 2、构成态度的三个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情感与行为。 (错)构成态度的三个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情感与行为倾向。 3、对非正式群体应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 (错)对非正式群体要区别对待,采取引导、解散等不同的应对策略。 4、目标管理法是期望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错)目标设置理论是期望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5、“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说的是对比效应对社会知觉的影响。 (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说的并非是对比效应对社会知觉的影响。 6、群体冲突对实现组织目标不利,具有破坏性作用。 (错)群体冲突对实现组织目标并非全都不利,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7、菲德勒认为,当情景最不利时,有效的领导方式是关系导向型。 (错)菲德勒认为,当情景最不利时,有效的领导方式是任务导向型。 8、焦虑水平与工作效率之间呈“U”状关系。 对。呈正“U”状关系 9、菲德勒认为,当情景最不利时,有效的领导方式是关系导向型。 错误。当情景最不利是,有效的领导法师应该是任务导向型。 10、工作满意度与组织生产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与缺勤率及动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三、简述题 1、为什么群体决策越来越重要?如何进行有效的群体决策? 答:群体决策越来越重要,主要因为群体决策:一是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避免主观片面性,提高决策的质量。二是有利于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有利于决策的贯彻执行。 为克服群体决策的弊端,进行有效的群体决策,宜适时采用包括:头脑激荡法、名义群体法、德尔斐法、方案前提分析等多种方法。(详细内容参P217-)

组织行为学作业参考答案

《组织行为学》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题1、理论联系实践分析为什么管理者要研究与学习组织行为学。答:加强这门科学的研究和应用,能够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实现管理者对所属人员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科学的预测、引导和控制,协调企业、团队、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大程度地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以便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研究组织行为中的个体行为与管理,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 二、研究组织行为中的群体行为与管理,可以是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所管辖的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研究组织行为中的领导行为与管理,可以促使管理者提高管理素质,改进领导行为,掌握领导艺术,增强领导的有效性。 四、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与应用,可以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设计与组织变革的理论与方法,可使管理者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组织的变革,增强活力,提高绩效。 六、研究组织行为学还有利于管理这调试心理平衡,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绩效。

作业题2、阐述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 答:1、案例研究法。 优点: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历史与现实、教学与研究、科学与艺术五统一的极好方法。 缺点:由于他描述说明实况,变量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所以无法证明答案的正确与否。因此研究结果的信度、效度和普遍性无法得到确切说明,另外研究人员本身的主观性也会影响对案例的不同分析。 2、观察法。优点:研究人员已组织成员的身份去观察,是被观察者避免伪装和做作,从而使观察到的资料较为可靠和有效。缺点:一是由于亲自投入现场做观察者,可能会影响到研究者的客观性,而非参与观察法就较为客观。二是在观察别人时,会是别人感到不自然。 心理测验法。 3、调查法。分为面谈法、调查法、问卷调查法。 4、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现场实验法、准实验法。

版自考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章节真题及

一、单项选择题 (201610)9、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群体间相互依存、相互激励的社会心理现象是(C)5A、情绪认同B、心理相容C、共生效应D、文化维系(201610)10、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根基是(B)5 A、以关系为导向 B、以任务为导向 C、以利益为导向 D、以信仰为导向 (201610)11、每个团队都会'以不同的建立方法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组建期、激荡期和(A)5 A、规范期 B、成熟期 C、稳固期 D、衰退期 二、多项选择题 (201610)28、虚拟团队的特征有(ACD)5 A、团队成员有共同的目标 B、团队成员的地理位置具有集中性 C、团队釆用电子沟通方式 D、团队具有宽泛型的组织边界 E、团队成员心理相容 三、名词解释 (201704)33、共生效应5 答:共生效应是指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群体间相互依存,相互激励的社会心理现象。 (201710)33、心理相容5

答:是指群体成员之间心理上的互相理解、容纳和协调,即群体成员间的心理流和心理面处于一个同频同振的心理场中,一个人或者若干人的行为会引起群体的肯定性反应。 四、简答题 (201704)39、简述虚拟团队的作用。5 答:(1)虚拟团队允许分散性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专长,而不需要实质性的个体物理流动。 (2)虚拟团队允许组织将不同文化、不同商务习惯的多种意见统一起来以避免发生逆生产效率的现象。它的有利之处包括成本的降低、周转时间的下降、远程成员间的整合等。 (3)虚拟团队为在复杂的经营环境中,通过跨组织的宽泛联合、协调完成复杂的商业任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会。 (201710)39、简述团队的特征。5 答:(1)价值观共识化。 (2)团队工作的主旨是委托和授权。 (3)团队成员平等、信任、注重交流。 (4)xx的员工是团队的关键。

《管理心理学》 苏东水(第五版)课后思考题答案教学内容

《管理心理学》苏东水(第五版)课后思考 题答案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什么叫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又称行为管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是什么? 对象:管理、指挥、组织、协调、合作等各环节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对人的管理。 任务:探索改进管理工作的心里依据,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 3.管理心理学为什么以企业中的人作为研究重点? ①“企业就是人”。企业要靠人来实现企业的目标,研究企业中人的行为心理规 律,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将成为今后社会的主题; ②人是企业的首要资源。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人的行为心理,对充分运用人力 资源起重要作用; ③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现代企业管理的特点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建立 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制度。 4.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之间的关系怎样? 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管理心理学是在广义行为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心理学的一门应用理论科学。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管理心理学主要是研究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它侧重于把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应用于管理。而组织行为学则是研究作为心理的外在表现行为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5.工业心理学兴起闵斯特伯格研究的几个方面(3个方面) ①尽可能有最好的工人;②尽可能有最好的工作;③尽可能有最好的效果。 6.梅奥的“霍桑实验”是什么内容?通过试验他得到了什么新的理论观点? 内容:照明试验、福利试验、群体试验、谈话试验 ①改进物质条件和工作方法导致产量增加(否); ②工间休息和缩短工作日,可解除疲乏(否); ③工间休息可以减少工作单调性(否); ④个人计件工资,对增加产量起促进作用(否); ⑤管理方式改变提高产量(是)。 新的理论观点:①人是“社会人”,绝不能忽视社会和心理因素对员工积极性的影响; ②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 ③除了“正式团体”外,还有“非正式团体”; ④新型领导、民主管理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 7.人际关系学说与泰勒的“科学管理”有什么区别? 人际关系学说是把人当作“社会人”,就是会注重人的需求,通过人的需求来提高经济效益。泰勒的“科学管理”是把人当作“机器”,是从管理者或资本家角度看的。 8.请说明下列关系: 行为=f(个体、环境)人的行为是个性特征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关系 成绩=f(能力、激励) 生产率=f(技术、能力、激励)

组织行为学论文三篇

组织行为学是系统地研究人在组织中所表现的行为和态度的学科。是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以行为学为基础,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以下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组织行为学论文,以供大家参考! 组织行为学论文1 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意在将理论和实践更为紧密结合的项目课程改革,对传统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提出了挑战。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提高了组织行为学的教学效果和课程价值,以项目为明线,实现教学内容整合;以项目为载体,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以项目考核为检验,实现综合能力提升。实践证明,项目化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项目化教学内涵及其理论依据 项目化教学是由美国伊利诺易大学教授凯兹和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德共同开创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或项目交给学生独立完成,从资料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任务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参与完成,教师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起着引导、指导与辅导的作用,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和实践技能。

高职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化改革,它是以培养学生职业应用能力为目标,围绕与专业对应的现实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来选择、组织课程内容,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改革。 建构主义的创始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最有效方式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情景、协作及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让学生从真实事件的感受和体验中获得直接经验,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新潜能,主动而自然地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意义建构。教师的职责在于提供能够帮助学习者完成意义建构的适当“情境”。 二、组织行为学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 项目选取 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师在提出项目设想时,应当考虑到这个项目选取是否包含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否让学生感兴趣;能否激励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项目活动如何调用学生已有知识,把他们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讨论的热情,以及能否使学生在项目情境下受到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等方面的锻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