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云南古代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工艺及图案研究

云南古代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工艺及图案研究

云南古代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工艺及图案研究
云南古代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工艺及图案研究

云南古代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工艺及图案研究

摘要:古代云南青铜文化十分盛行,在世界上都极

具盛名,而多样化的动物形象大规模出现在滇池地区的青铜器上。文章首先分析了滇池地区自然环境与动物形象青铜器的来源,随后以失蜡法为主分析了青铜器动物纹饰制作方式;最后以蛇形象为例针对性研究了滇池区域具备代表性动物

形象器物。笔者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为今后滇池地区考古探索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从而深入了解云南古代先民的生活。

关键词:古代青铜器;动物纹饰工艺与图案;研究;滇池地区青铜器

1954年,云南考古工作者在云南晋宁县石寨山首次发现青铜文化,并在随后的5年的时间内先后进行了4次挖掘,并于6号墓中挖掘出“滇王金印”。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

在之后的时间内,与晋宁石寨山类似的考古行为涵盖到整个云南省,其中享誉盛名的滇文化墓地包括安宁太极山、江川李家山等。而当前滇文化中的青铜器,其特殊的造型是世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相较于中原青铜器,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滇池青铜器以写实为主,因此大多数滇池青铜器在装饰方面,选用浮雕、圆雕等雕刻手法将写实化动物雕刻于青铜器上。笔者本次研究希望能够帮助滇池地区考古探索获得新

的研究思路,从而进一步了解滇池地区,甚至云南古代先民的宗教信仰与农牧业生活。

一、滇池地区自然环境与动物形象滇青铜器来源

(一)滇池地区自然环境分析

两千多年之前,在滇池沿岸存在过一个古老的王国。中国著名史家司马迁的《史记》中称其为“滇”,但没过多久

就完全消失了。滇国是中国西南边疆古代民族建设的一个古老的王国,其疆域的核心就是滇池,主要分布于现在云南的中东地区。滇池区域的气候较为湿润,而滇人大多泽水居住。同时笔者通过阅读竺可桢先生有关“中国地区历史气候变化”的研究结果发现,东周与东汉时期所对应的滇池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热带经度线向北移动,致使滇池区域炎热、湿润,动植物种类繁多,并给予滇池先民的日常生活非常丰富的资源,而滇池青铜文化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发展进步的。

(二)滇池地区动物形象青铜器来源

笔者通过大量的考古挖掘报告发现,在不完全统计结果下,滇池地区面存在动物想象青铜器的地方有14处,主要

分布于当前玉溪与昆明市内,如晋宁石寨山墓葬、江川李家山墓葬等等。其中出土的青铜器上所雕刻的动物包含了牛、虎、蛇、孔雀等等,在数量与种类上都存在多样化。

二、池地区青铜器动物纹饰制作方式简述――以失蜡法

为例

失蜡法即蚀蜡法,是中国古代青铜器金属器物制作方法之一,其主要用于制作部分结构较为复杂、体积精密且极具生动性的青铜器。而失蜡法的基础做法如下:第一步,根据所需铸件的形状,用蜜蜂蜡做成相应的模型,这一模型也成为内膜。需要注意的是在内膜制作过程中需要加入部分动植物油,避免内膜在常温下发生融脆现象;第二步,外范需要用高耐火材料实现泥芯填充,并且预留出浇铸孔。当外范稍稍干燥之后,对其进行加热,而蜡模型会从浇铸孔中流出,而铸件模型成为空壳;第三步向空范内部灌注青铜溶液,随后就得到了外范无切割痕迹且极具光滑性的青铜器。失蜡法在中国具备极其悠久的历史,形成于春秋战国,而在西汉时期的使用已经非常光杆。不过该青铜器制作方法在全中国的普及性较为缺乏,所以现今存在的青铜器作品较为稀少,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失蜡法的制作工艺复杂,同时蜂蜡资源过于有限。

三、池区域具备代表性动物形象器物研究――以蛇形象为例

蛇,爬虫纲,属于脊椎动物,呈现为长筒形状,是中国传统十二生肖。蛇行动以匍匐为主,由于身体柔软性极高,可以将身体盘圈。舌窄并分叉,能够帮助蛇在行动过程中感应周遭环境,并借助口内特殊感应器官来辨别周边事物,此

外蛇的体温会随着周边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蛇在滇池地区青铜器物中存在数量优势,而其青铜器纹饰工艺及图案的表现为蛇形纹饰或仿生波浪类蛇纹等。

虽然在史籍上没有过多记载滇人崇蛇这一内容,但通过滇池地区大量的出土文物则间接的证明的这一点。古滇人在自然的文化发展背景下渐渐形成蛇文化。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滇池地区通过青铜器表现动物活动的过程中,其纹饰清晰性较高且富含动态感,能够让观赏者了解动物的每一个细节。而笔者认为滇池区域不断涌现大量动物纹饰的青铜器器具是具备一定道理的,与滇池的自然环境、气候等方面有着重要关联。同时也是滇人与大自然进行生存搏斗过程中的一种必然产物。最后,由于笔者自身能力与了解知识的局限性,文章的阐述不够全面,若出现失误,忘读者批评与见谅。

参考文献:

[1]韩恩瑞,邹颖.试论滇文化青铜贮贝器的“纪念碑性”[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01):89-108.

[2]吴曦煌.中国礼乐青铜器中动物形象的艺术特征及其

启示[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6(05):125-144.

[3]李青.崇拜与畏惧:对玉溪地区蛇禁忌的探析[J].北方

文学(下半月),2015(08):99-130.

中国古代各种纹饰代表的寓意

中国古代各种纹饰代表的寓意 秀岗玉器商城/ 2011-03-18 1.龙凤呈样图案为一龙一凤。 龙的传说很多,记载的文献也多,但将龙和帝王联系起来的是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说: 2.二龙戏珠图为两条云龙一颗火珠。 《通雅》中有“龙珠在颌”的说法。龙珠被认为是一种宝珠,可避水火。有二龙戏珠,也有群龙戏珠和云龙捧寿,都是表示吉祥安泰和祝颂平安与长寿之意。 3.鱼龙变化图案为天上有一云龙,水中有一鲤鱼。或一龙首鲤身;或一鲤鱼翻跃于龙门之上。 古代有鲤鱼跃龙门的传说,凡是鲤鱼能跳过龙门的,就可变化成龙,不能跳过龙门的,点额而归,故黄河之鲤鱼多有红色在额头,都是未跳过龙门之鱼。鱼跃龙门表示青云得路,变化飞腾之意。 4.鹤寿龟龄、龟鹤同龄图案皆为一龟一鹤。 《韵会》: “龟为甲虫之长”。龟寿万年,是长寿的象征;鹤是仙禽,《崔豹古今注》: “鹤千年则变苍,又二千岁则变黑,所谓玄鹤也。”龟鹤同龄,乃同享高寿之意。 5.松鹤延年图案为鹤和松树。 《字说》: “松百木之长”;《礼·礼器》:

“松柏之有心也,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松,代表长寿象征之外,还作为有志、有节的象征。故松鹤延年既有延年益寿,也有志节高尚之意。 6.鹤鹿同春图案为鹤鹿与松树。 古人称鹿为“仙兽”。神话故事中有寿星骑梅花鹿。鹿与禄、陆同音,鹤与合谐音,故又有“六合”(指天、地、东、西、南、北)同春之意和富贵长寿之说。 7.岁寒三友图案为松竹梅或梅竹石。松,“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竹,清高而有节;梅,不惧风雪严寒。苏东坡爱竹成癖,他曾说: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还题写过: “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之友”。松竹梅被人们称之为岁寒三友,乃寓意做人要有品德、志节。 8.喜上眉梢图案为梅花枝头站立两只喜鹊。 古人认为鹊灵能报喜,故称喜鹊。两只喜鹊即双喜之意。梅与眉同音,借喜鹊登在梅花枝头,寓意“喜上眉梢”、“双喜临门”、“喜报春先”。 图案为一喜鹊一豹者,称之为“报喜图”。 图案为一蜘蛛网上吊着一个蜘蛛者,称之为“喜从天降”。因我国民间习俗称蜘蛛为喜蛛。 图案为一獾一喜鹊者,称之为欢天喜地。两獾相嬉,叫“欢喜图”;两童子笑颜相对者,称为喜相逢。 四个童子手足相连者,叫四喜人。 9.喜报三元图案为喜鹊 三、"桂元三或元宝 三。"

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纹饰_兽面纹浅析

摘要:兽面纹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有文字记载的商周时期的史料很少,对于这部分的纹饰研究进展的非常缓慢。史书记载早在西汉时期汉武帝就有收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历史记载,宋朝时期收藏研究这些青铜器一度在文人士大夫之间盛行,而直至今日,关于商周时期的兽面纹仍笼有一层神秘的面纱。本文列举了部分典型的兽面纹进行浅析,试揭露其狰狞表面下,商周人们崇敬神灵和祈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关键词:青铜器 兽面纹 人面纹 一、青铜器上的兽面纹为何物 远古时代,在人们没有掌握自然的规律之前,总是觉得冥冥中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左右着世界的一切,人们以为世间的万物都有神灵鬼怪在主管,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繁衍,人们必须要极力讨好鬼神,以期获得鬼神的庇佑。这样的风气一直延续了下来,形成了信仰鬼神的习俗。到了商周时期,祭祀鬼神和向鬼神占卜问吉依然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在祭祀的仪式中为了取悦鬼神,人们使用当时最高档的礼器——青铜器,把最好的食物盛装起来供奉给鬼神享用。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刻划着一些面目狰狞的纹样。这些纹样就像是在守护 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纹饰 ——兽面纹浅析 杨书娟 着青铜器内供奉给鬼神的食物似的,不让外人靠近,穷神恶煞的让人生畏。这就是“饕餮”,这个名称是在宋代才有的。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盛行收集古青铜器,将这些纹样冠以“饕餮”一名,取其口大能食之意。《吕氏春秋·先识篇》有这样的记载:“周鼎铸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但究竟这些纹样和“饕餮”有什么样的关联并没有人去考证。近代以来,人们认为饕餮纹应当叫作兽面纹。“饕餮”总有一股子的狰狞感,纵观饰有这类纹样的青铜器,其实不难发现,让人感觉到狰狞的青铜器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也有一些却是活泼可爱的,这可能跟青铜器慢慢的从只作为礼器转向也作为生活用具有关联。从这个角度来看,把这类纹饰叫做兽面纹则更为恰当。 这些纹饰被叫做兽面纹的另一个原因,源自于这些纹饰要素取材于动物标志,比如:羊角、牛角,虎身、鸟冠等。这些取自动物特征的纹饰组合以粗鼻大眼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兽面纹。 二、从兽面纹的构成要素试析其形成原因——鬼神信仰以及图腾崇拜 按照分布在器物上的部位不同兽面纹又可分为大兽面纹和小兽面纹。大兽面纹分布在器物的腹部等面积较大的部位,小兽面纹则分布在器物的足,提手,盖子,棱角等面积相对较小的部位。大兽面纹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纹样有正面的完整 123-1

传统图案和传统纹样

传统图案和传统纹样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传统图案及寓意 中国传统图案及寓意 图案:梅花、竹、绶带鸟 解题:齐眉,《后汉书·梁鸿传》:「〔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案」,有脚的托盘。「眉」与「梅」同音。世称夫妇相敬谓「举案齐眉」。「齐眉祝寿」,比喻夫妻互敬互爱,健康长寿。

图案:鸳鸯、莲花、莲实。 解题:鸳鸯,水鸟名,羽毛颜色美丽,形状象凫,但比凫小。雄的翼上有扇状饰羽。雌雄常在一起。旧时文艺作品中常用来比喻夫妻恩爱。《禽经》载:鸳鸯,朝倚而暮偶,爱其类。据说鸳鸯成对游弋,夜晚雌雄翼掩合颈相交,若其偶失,永不再配。莲实,莲子,喻连生贵子。「鸳鸯贵子」寓意夫妻恩爱,同偕到老。

图案:两条龙、龙珠等。 解题:龙,《说文》十一:「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钜,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珠,指夜明珠、珍珠。《述异记》卷上:「凡珠有龙珠,龙所吐者……。」传说龙能降雨。民间遇旱年常拜祭龙王祈雨。后演成「耍龙灯」的民俗活动,「二龙戏珠」即由「耍龙灯」演变来的,有庆丰年,祈吉祥之意

图案:凤凰、太阳。 解题:凤凰,亦作「凤皇」传说中的神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其形据《尔雅·释鸟》郭璞注:「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伦,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古来有关凤凰的传说故事很多,传统年画,以凤凰为题材的图案运用也较普遍

图案:龙凤呈祥。 解题:龙凤都是传说想象中的生物。不仅形象生动、优美,而且赋予许多神奇的色彩。龙能降雨祈丰收,又象征皇权。凤凰风姿绰约高贵,牵涉许多传说,在人们心目中成为吉祥幸福的化身。龙凤又用来形容有才能的人。《南史·王僧虔传》:「于时王家门中,优者龙凤,劣者虎豹。」「龙凤呈祥」图案象征高贵、华丽、祥瑞、喜庆。

商周青铜器纹样

商周青铜器纹样 商周青铜器纹样 中国的青铜器艺术,经历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千余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商周青铜器纹饰与王权、神权的结合尤为突出,其神秘、独特、璀璨的艺术特征延续了十多个世纪并营造了中国早期文明的极浓厚的神秘氛围。从而使它不仅直接作用并支配了那一时代,而且也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及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周青铜器纹样-产生背景 早期人类社会,动物对人具有神奇力量,而人则是被动的。对自然的无奈、恐惧与敬畏,使得人们期盼神力的庇护,甚至把自己想象为某种猛兽,刻画兽身人首或人身兽首的形制、纹饰。用青铜器上更为狞厉怪异的纹饰“辟邪免灾”,增强自身的安全感。《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也。”周人装饰饕餮纹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知道贪吃必将害己,也暗含着人对猛兽恐惧万分、痛恨不已又无能为力而诅咒它们自食其果的感情成分。这时青铜器纹饰中人形装饰极为罕见,偶尔出现时,也仅处于被动的地位,而饕餮面形常常构成全部装饰的中心,令人望而生畏。狰狞恐怖的纹饰是对命运的恐惧心理在器物装饰上的投射:对异族是恐怖的化身,对本氏族则是战胜恐惧的符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运用智慧、工具与猛兽斗争,从偶尔取胜,逐渐相持,到掌握主动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一些猛兽虽然存在却不再像先前那样常出没于人们居住的村寨、城邑。人与动物之间的搏斗逐渐减少,甚至不是猛兽寻人残食,而进入了人寻兽而猎的时代。反映在青铜器装饰上,动物纹饰趋于程式化,前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饕餮纹、夔纹数量减少、面积缩小,所表现的怪异力量递减,逐渐失去了往日超自然的魔力。青铜器装饰中动物纹仍然保存,已不再具有怪异的力量,或被现实动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纹样研究

1、新石器时期,劳动者创造了彩陶艺术,不仅造型别致,而且纹样独特,实用美观,艺术之光生生不息。主要纹样有:鱼纹、鹿纹、狗纹、人面纹、花卉纹、网纹、水纹、海贝纹、编织纹、火焰纹及历象日月星纹等。先民们把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可视物象,按照自己的理解,巧妙地组织运用到各种器皿器物上,形成了庄重大方、自然谐调的装饰花纹,开创了一代风格。 2、商、周奴隶社会时期,青铜艺术为其魁首。无论是造型多样的食器、酒器、乐器等,还是各种纪念性陈设器皿,都装饰着精美的花纹图案。有的还直接借用动物形象作造型,如大象尊、四羊尊等。常用的装饰纹样有:饕餮纹、夔龙纹、夔凤纹、蝉纹、玉带纹、重环纹、鳞纹、乳丁纹、窍曲纹、云雷纹、涡纹、冏纹、四瓣花纹及象形文字纹。图案适应铸铜工艺制作要求,多为非常工整的阳纹或阴纹图案。纹样精细,组织严紧,具有神奇感。考古学者称之谓“灿烂的青铜艺术”。 3、战国、秦汉时代,铁器兴起,金银错和漆器等新展起来,营造业大兴,砖石雕刻也兴旺起来。装饰图案的题材更为广泛,较之以前有巨大突破。主要装饰纹样有:怪兽纹、蟠螭纹、虺纹、龙凤纹、各种动物(鹿、马、牛、羊、虎、雁、鱼……)纹及四神纹等。“四神纹”也秒“四灵纹”,由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四种动物形象作标志。青龙为我国传说中的东方之神,朱雀为南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它们标志了四个方向。又标志了四种颜色:青龙—表色;朱雀—赤色;白虎—白色;玄武—黑色。此外,人物纹空前繁多,突出的是汉画象石、画象砖、瓦当,题材直接反映了人类生活、生产、战争的场面。笔简意繁,以少胜多,为以后各代的装饰开辟了新途径。 4、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佛教艺术兴旺起来。图案同样也受到了宗教的影响,这时期的题材、内容许多都与佛经故事有关。常用的纹样有:忍冬草(即金银花,也称:宝花,四季常青不枯,取其吉祥之意)、莲花纹(别名“芙蓉”、“鞭蕖”等,取其出污泥而不染和“守—茎—花之节”之意,是美德的象征)、玉鸟纹(玉鸟也称迦陵频迦,吉祥鸟,传说人是玉鸟脱生出来的,故而图案中常有人面兽身之图像)、鹿纹(亦曰“天鹿”、“白鹿”,祥瑞的象征)。人物图案中出现了“飞天”仙人形象,表达了美好的理想,人的力量。 5、隋、唐、五代,处于封建社会中期,对外文化交流增多,工艺美术的门类也空前发展。绝妙的唐三彩、宋瓷、丝绸、金银制品等等上的装饰图案也出现了繁花似锦的局面。唐代纹样丰盛饱满,富丽豪华。宋代纹样秀丽,灵巧。常用的纹样有:卷草纹、宝相花(以莲花和牡丹相结合的图案,采用了完美的理想化的构成方法)、海石榴、花鸟纹、华盖纹、联珠纹、绶带纹、人物纹等。荷花和牡丹花非常之多。此外还有茱萸(中药)纹、柿蒂纹、几何纹等。装饰手法有写实的、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 一、青铜器的种类 依其用途大体可以分为炊煮器、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 炊煮器 鼎用于煮肉,有方圆两种,圆鼎为双耳三足,方鼎为双耳四足,大小不一,成组的鼎叫列鼎。青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商周时期,作为等级和政权的标志和象征,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鬲形状似圆鼎,三足中空便于大面积受热。 甗用作蒸食物的炊具,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可放食物。下部为鬲,盛水。甑和鬲之间有通气的箅。 盛食器 簋用来盛饭食的器物,一般为圆形,多带耳,有圆形足或方座,有的带盖,相当于后世的大碗。簋和鼎一样,也作为贵族等级的器物。 豆盛肉酱用的高足盘,有的有盖,盖上有捉手,可以仰置。 酒器 爵用作饮酒的器物,相当于现在的酒杯。形体较小,前部有流,后边有尾,旁边有把手。觚饮酒用的器物,上部圆口张开似喇叭状,相当于现在的高足酒杯。 斝用作温酒的器物,似爵,但无流无尾,体型比爵大。 兕觥盛酒或饮酒的器物,一旁有把手,上部有带有两角兽头形的盖子。

尊盛酒的器物,有方尊、圆尊两种器型。鸟兽形状的酒器也统称为尊,并根据不同动物形象分别称为鸟尊、象尊、虎尊、羊尊等。 卣盛酒器物,有盖和提梁。 彝盛酒器物,方形,带有如屋顶般的四面坡形方盖。 壶盛酒器物,也可用于盛水。有方壶和圆壶两种类型。春秋以后壶上多带华丽的鸟兽纹装饰。 水器 盘盛水的器物,有圆形方形两种。小盘盛水,用于洗手洗脸,大盘作为浴盆使用。 鉴盛水或冰的器物,形体像盆。古代在使用铜镜以前,常在鉴内盛水照脸。 乐器 钟古代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乐器之一,大小依次悬挂在特制的钟架上,敲击出美妙的乐曲。铙形状似钟而体型较大,口向上直立。 兵器 戈一种有尖有刃的兵器,安以长木柄,可供勾杀之用。 钺古代兵器或刑具,安装长柄,可供砍杀之用。 矛可用刺杀的兵器,头尖,身有锋刃,安装长木柄,作战用的重要武器之一。 剑短兵器,双刃,可以手执或佩带。

青铜纹饰图文简介

因喜好美玉,特别对仿古感兴趣,特搜集其中的一些纹饰资料。由于各个时期纹饰不尽相同,图示无法一一概括,这里只做简要参考,不对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 云雷纹

一种原始纹样,图案呈圆弧形卷曲或方折的回旋线条。圆弧形的也单称云纹,方折形也称雷纹,云雷纹是两者的统称。云雷纹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表现技法,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至商代晚期,云雷纹已经比较少见,但在商代白陶器和商周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上,云雷纹仍是主

要纹饰。商周时代云雷纹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多作衬托主纹的地纹。到了汉代,随着青铜器的衰退,陶瓷器上的云雷纹也消失了。作为青铜器上一种典型的纹饰。常作为青铜器上纹饰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仍见沿用。在粤系的铜鼓上,云雷纹是作为主导纹饰应用的,常见密布于鼓面中心太阳纹的周围,象征太阳与云雷共存于天际,这是南方民族对云雷崇拜的一种反映。 三角雷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是以倒置的三角形式连续排列,形成锯齿带状,外廓作为三角形,中填以云雷纹,以此得名。一般构成二方连续团,作边缘装饰,通行与商和西周初期,次此纹一直延续于战国时期。 勾连雷纹 勾连雷纹,基本特征是以近似“T”形勾连一起的线条,其地填以雷纹,多用于器边装饰,始于商,盛于晚商周初,沿用至春秋战国。 目雷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中间为目形,目外形线引长作成∽形,左右有延长的尾。大多填以雷纹,

青銅器紋飾之一。中間為目形,左右有延長的尾。大多填有雷紋。盛行于商和西周初。 弦纹 纹样是刻划出的单一的或若干道平行的线条,排列在器物的颈、肩、腹、胫等部位。是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商周普遍流行。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弦纹有细弦纹和粗弦纹两种。细弦纹像一条细长的带子平缚于陶器之上;粗弦纹作宽带状,中间呈凹槽状,犹如板瓦,亦称瓦纹。两种纹饰有的在一件器物上同时出现,有时弦纹与其它纹饰配合使用。青铜器是最简单的纹饰之一。纹形为凸起的横线,一般一道至三道。有时单独出现,有时作为其他复杂花纹的衬托。另有作人字形的弦纹,称为“人字纹”或“人字弦纹”。盛行于商、周时期,直到汉代仍见沿用。 环带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环带曲折如波浪起伏,故又称“波纹”。以前亦有称“山云纹”和“盘云纹”的,因其如山之起伏,云绕其间。现也有称为“波曲纹”的。纹饰构成以波线为基础,双线相垂带状,多数在上下填二环,成“X”形。也有相间以兽纹的。通常组成二方连续纹样。施于铜壶、簋的腹部,作为主纹;也有装饰于器物底部;个别的有两、三层相重作为器物整个装饰的。盛行于西周中,后期和春秋初期。 涡纹 最早出现在我国青铜器上的一种纹饰,又称火纹。顾名思义,近似水涡,故为涡纹。其特征是圆形,内圈沿边饰有旋转状弧线,中间为一小圆圈,似代表水隆起状,圆形旁边有五条半圆形的曲线,似水涡激起状。有人认为,涡纹的形状似太阳之像,是天火,又故称火纹,商代早期的涡纹是单个连续排列的,商代中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一般与龙纹、目纹、鸟纹、虎纹、蝉纹等相间排列。涡纹多用于罍、鼎、斝、瓿的肩、腹部,它盛行于商周时代。 火纹为太阳的标志,因此,它的特征是圆形。《周礼·冬官·考工记·画缋》:“火以圜”。说明火

青铜器纹样及饕餮纹

第三章青铜器纹样及饕餮纹 3.1古拙的几何纹样 作为衬底的几何形纹:几何形纹是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纹饰,在夏代时的青铜器上就 已经出现简单的几何形纹饰,到商代早期,特 别是二里岗上层时期几何形纹饰更得到了飞跃 发展。在二里岗下层时期,如弦纹、乳丁纹和 方格纹等在青铜器上多是作为主纹出现,后来 则更多是作为兽面纹的陪衬使用。商代早期的 几何形纹,主要有一下几类: 弦纹:商早期青铜器上 颇为盛行的几何纹之一。为一道或多道凸起的直或横甚至斜的线条。多饰 于铜器颈部、腰部和圈足,有的以“人”字形或“×”形饰于鬲的袋足上, 但在多数情况下仍是作为边框而出现。 圆圈纹:其变化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连珠纹以空心的小圆圈呈带状排列,所以又称圈带纹或称连珠纹。有的是以一排或数排 连珠纹作为铜器上的主纹,但多数是施于主体纹饰的上下 作边框性纹饰。 圈点纹在小圆圈中心突出一圆点,多施于主体纹饰 的上下作边框性纹饰。 乳丁纹圆圈内是新作乳突状,多横向或纵 向排列成带状。常见在铜斝腹部施以一、两排 乳丁纹作为主体纹饰,也有在方鼎的四壁两侧 和下部施以成排的乳丁纹。

云雷纹最早出现于新时期时代晚期的陶器上,它的构图应源于对水的漩涡型流转的模拟。一般将圆转的回旋线条构成的称云纹或卷云纹,将方折角的回旋线条构成的称云雷纹。实施上两者的区分并不是很严格,有的成半圆半方,有的圆、方兼用。所以,现在多讲两者统称为云雷纹。商代早期的青铜器上的云雷纹已经流行,常见的构图形式有横S形、斜角形和目云 形等。 冏纹:装饰特点是在圆形且略微凸起的弧面上,沿边施有四道到八道 不等的旋转状弧线,中央有一圆圈。现有的称为火纹,还有的称为涡纹。 冏纹最早出现在二里头文化期铜斝的腹部,只是图形比较原始,只有圆 形,尚未出现旋转状的弧线,到商代早期,冏纹已较为普遍,在一些斝 的腹部、柱上都施有冏纹。 3.2兽面纹与饕餮纹 中国青铜器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经夏、商、西周和春秋,大约经历了15个世纪,其中商和西周青铜器由于处于文化意识形态的核心,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但整个青铜器纹饰从商到战国的演变则显示了中国文化从原始向理性演化的逻辑过程。 青铜器纹饰绚丽多姿,复杂多样,而最具代表性的最能体现出纹饰的变异思潮的图案就是兽面纹。 兽面纹,传统一直称为饕餮纹。《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宋人的《考古图》和《博古图》则据此将古彝器上的兽面称作饕餮纹。自宋以后延至今日,有的学者仍沿用饕餮一名。

中国古代纹样的变迁

xx古代纹样的变迁 我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化传统的艺术大国,装饰纹样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恢宏的成就。我国传统装饰纹样千变万化、绚丽多彩。因其附着载体的不同从而产生了陶器纹样、青铜纹样、织绣纹样、玉器纹样等;因其装饰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动物纹样、人物纹样、植物纹样、生活场景纹样等;按其装饰手法又可将其分为抽象纹样、具象纹样等。从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角度来看,它大概经历了一个从简洁抽象到繁缛,从狰狞严肃到活泼和生活化,从简单的动物植物到寓意丰富的装饰吉祥纹样占居主流这样一个历史发展演化的脉络。 早在几千年前的陶器时代,先民们就开始运用图案来装饰自己的生活,利用装饰语言来表达对美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彩陶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中一种卓越的创造。它的图案组织和表现手法的出色成就在装饰艺术领域中放射着灿烂的光彩。从彩陶图案整体看,是以丰富多彩的集合图案为主体,但也有山纹、花瓣纹。 几何印纹陶的制作,有手制、模制和轮制集中,几何形花纹常见的有水浪纹、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绳纹等十种。这些几何纹连续反复,系那个成了一种规律的图案美。 所以被誉为是最优秀的东方沿海的古代文化。 商代青铜器的装饰花纹,多流行想象的动物纹。例如,饕餮纹、夔纹、龙纹、凤纹等。 其主纹常见的饕餮纹,多饰在器物的显要部位。龙纹是我国装饰纹样中应用最久的一种,最早见于青铜器。商代青铜器的图案纹样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多采用对称的格式。尚待装饰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的结合。后期出现了三层刻画,即除主纹和地纹外,还在较粗的花纹或主体花纹上,再勾刻以细线。 周代纹样打破了商代一直线为主的特点,也打破了对称的格式,一般都组成形,但又未完全摆脱直线的雏形,因此形成直中有圆、圆中有方的特点,窃曲纹就是代表性的一种。周代盛行鸟纹,环带纹应用也较多。另外,还有重环纹、瓦纹等。周代的装饰特色是不用地纹,装饰画纹中,在商代成为主体花纹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图案及寓意(图文)整理版

中华传统精华图案及寓意大全 中国的传统图案大都以神话传说、民间典故等为题材,通过比拟、借喻、象征、谐音、寓意等手法表达人们对于平安、和谐、幸福生活的向往! 【天中辟邪】 图案:钟馗、蝙蝠。 解题:钟馗,传说故事人物。相传唐明皇于病中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啖之。大鬼自称名钟馗,生前曾应武举未中,死后决心消灭天下妖孽。明皇醒后,命画工吴道子绘成图象(见沈括《梦溪笔谈》)。旧俗端午节多悬钟馗之钟,谓能打鬼和驱除邪祟。天中,即天中节。《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端午,也作端五。阴历五月初五日,民间节日。辟邪,祛除邪祟,又指古代传说的神兽,似狮而带翼。古代织物、军旗、带钩、印纽等常绘之。南朝陵墓用作镇墓兽石。皆驱灾去邪之意!!

【一琴一鹤】 图案:七弦琴,弦琴」。 见於周、成於汉。鹤,亦称「仙鹤」。羽毛雪白,颈背和翼部分呈黑色,头顶有红色肉冠。体态潇洒优雅。《宋史·赵●传》载神宗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冀其为政简易,如其行装也。后人用「一琴一鹤」称颂为官刑清政简、廉正不阿。也用以称颂品德高尚者 【鹤鹿同春】 图案:桐、鹤、鹿。

解题:桐,梧桐树,落叶乔木。树干平滑挺直。桐木是制乐器的好材料。桐与「同」同音。「同春」,象春天一样美好。「鹤」、「鹿」都是瑞兽。隐喻「禄」、「寿」。「鹤鹿同春」祝颂长寿之词。 【马上平安】 图案:信使骑马奔驰送家书。 解题:「马上」,匆促之意也。唐诗有「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据《名臣言行录》记载:「胡安定读书泰山,十年不归,得家书,见平安二字,即投涧中,不复展读。」 「马上平安」图案,也叫「马报平安」,古代交通不便,家人、行人,久未得书信,但得平安二字,以慰焦虑之情。此图表达时人对亲人或亲朋之良好祝愿 【麒麟送子】 图案:童子手持莲花、如意,骑在麒麟上。

青铜器纹饰

青铜器纹饰 古代青铜器的纹饰要点: 青铜器纹饰是青铜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饰在器物的腹、颈、圈足或盖上。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始于二里头文化期,最早出现在容器上的是实心的连珠纹; ?带纹饰的器物集中在商周,且以商周最为著名。说商周铜器有—种狞厉之美,神秘、威严、精细,很大程度上是指其纹饰。纹饰的出现使商周青铜器更具艺术价值。(商周器物纹饰的这种特点与其作为礼器,用于祭祀祖先神灵有关,也与图腾崇拜有关。 纹饰内容有时同器物用途有很大关系。祭祀场面的肃穆,观念上对神灵的尊崇,必然使得纹饰趋于神秘,令今人看去有怵目惊心之感。) ?春秋战国时,由于奴隶制度开始瓦解,纹饰便开始描绘现实生活,如狩猎、宴乐、攻战等,从神秘、威严的气氛中脱离出来。 ?在西汉后期或东汉时,铜器表面往往不用纹饰,称之为素面。 ?动物纹是中国青铜器纹饰的主体,它们在青铜艺术中占有大约一千五百多年的统治地位。可以说中国青铜器的纹饰,一开始就是以动物纹为主要内容的; 华夏族系统的青铜器纹饰: 兽面纹 兽面纹旧称饕餮纹。饕餮(tāo tiè)之名本于《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左传·文公十八年》。古人说:贪财为饕,贪食为餮”。 宋人将青铜器上表现兽的头部,或以兽的头部为主的纹饰都称饕餮纹。实际上这类纹饰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的物象头部正视的图案。后来不少著作中称它为兽面纹。 龙 纹环柱角型兽面纹(西周早期兽面纹鼎) 牛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古父己卣) 外卷角型兽面纹(商晚期戊服卣) 内卷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兽面纹斝)

龙纹 龙,四灵之长,变幻无穷。据研究,炎、黄二帝就是上古以龙为总图腾的部族联盟领袖。进入封建社会以后,龙作为帝王权力的象征,代表着帝德天威。历代帝王无不以真龙天子自命。从皇宫帝苑到服饰器皿,都充斥着龙的装饰。同时,在民间,龙既是神灵,是祥瑞,又是人们的审美对象,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 商代早期的龙纹主要见于玉器,如玉玦、玉壁等环状器物。青铜器上的龙纹始见于商代中期。此时的龙纹主要可分为两大类: 1、鳄鱼状爬行龙纹,作两首相对或首尾徊接的形式,体态似鱼体、曲折体为多,此类龙纹多见于鼎、尊、盉、觚等器物。 2、蟠龙纹。 商代晚期,龙纹极盛,变化更繁复,趋于图案化、装饰化,有不少变形图纹出现。 西周早期的龙纹沿袭商代晚期的风格,但到了西周中晚期,龙纹更趋抽象化,只有将早期龙纹同其对比观察,才能从中看出发展轨迹。这是因为在周人的观念里青铜器纹饰的宗教含义已不如商代强烈,由“象物”形式转向图案化,气氛活泼轻松,体现出一种审美情趣,当然,也含有祥瑞意义。 蟠虺(hu ǐ)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以蟠屈的小蛇(虺)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盛行于春秋战国。 曲折角型兽面纹(西周早期无虫鼎) 龙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兽面纹鼎) 长颈鹿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兽面纹方彝) 虎头型兽面纹(商晚期戢觥)

【鉴赏常识】青铜器传统纹饰

时间:2009-11-27 11:27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作者:佚名查看:199次夏商周三代有着“中国青铜时代”的美称。青铜器的大量使用在此,青铜技艺的完美展示在此。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形成,至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十五个世纪。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冶炼与铸造技术水平达到了巅峰。青铜器艺术所具有的强烈感情因素主要来自那些为商周时代所特有的装饰纹样,从饕餮、夔龙、凤鸟等纹饰可以看出它们与原始社会陶、玉器纹饰的渊源关系。 常用于青铜器的纹样有:饕餮纹、夔龙纹、蛇纹(蟠虺纹、蟠螭纹)、鸟纹、云雷纹、凤纹、涡纹等青铜纹样。 饕餮纹 饕餮纹也叫兽面纹。饕餮纹名称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主要特征是它的主体部分为正面的兽头形象,两眼非常突出,口裂很大,有角与耳。有的两侧连着爪与尾,也有的两侧作长身卷尾之形,实际上是由两条夔龙纹以鼻梁为中心,侧身相对组成的,夔龙纹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纹饰。多用作辅助花纹。饕餮纹的鼻、角、口部变化很多,从角、耳的不同形态可以认出其生活原型多是牛、羊、虎等动物。牛、羊是祭祀活动的主要“牺牲品”。 饕餮纹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装饰部位,以柔韧的阴线刻出,或作阳线凸起。构图丰满,主纹两侧以富于变化的云雷纹填充,具有阴阳互补之美。 饕餮纹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到东周以后再度流行,但已失去原先的主导地位

和狞厉色彩,而成为华美的装饰。 夔龙纹 “夔”古称是一角一足的动物,实际上则是双足动物的侧面像。龙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纹饰也各有不同,按图案结构分,有爬行龙纹、卷体龙纹、交体龙纹、双体龙纹、两头龙纹等。 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商代多表现为屈曲的形态;西周多表现为几条龙相互盘绕,或头在中间,分出两尾。 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 根据龙纹的结体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交龙纹、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几种。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表现为一爪的这样纹饰,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 夔纹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夔一足”的记载有关。《说文·攵部》:“夔,神也,如龙一足。”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凤鸟纹

中国古代瓷器纹饰

xx古代瓷器纹饰 xx古代瓷器纹饰 【一路连科图】瓷器装饰题材。一路连科是科举时代对赶考学生的祝颂语,谓此行可以连中三元。科,是指程度、等级,科举制取士的规格和年份称登科。科举考试分乡式、会试、殿试三等,乡试列为首者为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夺魁称状元。清代瓷器上绘一只鹭鸶和莲花,寓“一路连科”之意。此外,绘一只鹭鸶和芙蓉,称“一路荣华”,绘一只鹭鸶和牡丹,称“一路富贵”,绘一只鹭鸶和花瓶,称“一路平安”,这些题材不仅是对赶考学生的祝福,也是对人们美好未来的希翼。 【八仙图】“八仙”即张果老、吕洞宾、汉钟离、韩湘子、铁拐李、何仙姑、蓝采和、曹国舅,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八位神仙。相传他们学道成仙,各有一套本领,故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说。八仙所持之物: 张-鱼鼓、吕-宝剑、汉-扇子、韩-花篮、铁-葫芦、何-笊篱、蓝-横笛、曹-阴阳板,被称为“暗八仙”。明嘉靖后,八仙成为瓷器装饰题材之一,有八仙过海、“八仙祝寿”、“八仙捧寿”等内容,清初仍较流行。 【八吉祥】瓷器纹饰。始于元,流行于明清时期。八吉祥图案为: 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结。它们(或称八宝)是佛家常用的象征吉祥的八件器物。《北京雍和宫法器说明册》载: 法螺,佛说具菩萨果妙音吉祥之物。****,佛说****圆转万劫不息之物。宝伞,佛说张驰自如,曲复众生之物。白盖,佛说遍复三千净一切药之物。莲花,佛说出五浊世,无所染着之物。宝瓶,佛说福智圆满,具完无漏之物。金鱼,佛说坚固活泼,解脱禳劫之物。盘长,佛说回环贯彻,一切通明之物。 元代瓷器上八吉祥的排列无一定规则。明永乐开始按轮、螺、盖、伞、花、瓶、鱼、结为序,清乾隆以后亦有不按顺序排列的。有印花和彩绘两类,印花多见于元至明永乐年间,宣德开始以彩绘为主,有青花、斗彩、五彩等,清代出现粉彩、珐琅彩品种。

青铜器纹饰之饕餮纹

青铜器纹饰之饕餮纹目录 1.兽面纹与饕餮纹 2.饕餮纹的形象与意义 ——饕餮的文化内涵 ——饕餮的具象重组变形 3.饕餮吃人现象 ——饕餮吃人现象的寓意 4.饕餮纹附在于青铜器上的形式与规律 ——饕餮纹的布局规律 5.对青铜器及其纹饰的认识 ——简单介绍对它的认识和将其运用的想法

第一章兽面纹之饕餮纹 中国青铜器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经夏、商、西周和春秋,大约经历了15个世纪,其中商和西周青铜器由于处于文化意识形态的核心,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但整个青铜器纹饰从商到战国的演变则显示了中国文化从原始向理性演化的逻辑过程。 青铜器纹饰绚丽多姿,复杂多样,而最具代表性的最能体现出纹饰的变异思潮的图案就是兽面纹。 兽面纹,传统一直称为饕餮纹。《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宋人的《考古图》和《博古图》则据此将古彝器上的兽面称作饕餮纹。自宋以后延至今日,有的学者仍沿用饕餮一名。 兽面纹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器或陶器图案,例如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和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器物上常见有兽面纹。兽面纹属于一种来自自然界动物类形象的纹饰,但又是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动物。它是综合了多种动物特征,或是以一种现实动物兽面为主,兼具其他几种动物特征,通过艺术夸张和抽象的手法,形成幻想中的怪兽,给人以神秘威严之感。 青铜器商的兽面纹有多种组合,例如有首无身、有首有身、无首(或无目)有身、有首简身。有首变身等。兽面纹图像在各个时期变现形式不同,或写实,或抽象,或简约,或粗犷,或变形,或分解,千姿百态,尽显风流。商周时期,兽面纹以神态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精神统治力耳占据青铜纹饰的主导地位,成为青铜器的主题花纹,并装饰在器体的显要部位,盛行时间长达千年,直至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衰落。 兽面纹所表现出来的狰狞面貌,常常会唤起人们沉重、压抑、神秘和恐怖的感觉,也为青铜礼器增添了令人畏惧的色彩,祭祀时也可以通过礼器与礼器上怪异的兽面纹与天神或祖先沟通,请他们给予人们庇护,因此也使那些礼器的主人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这正是贵族们所希望达到的政治效果。兽面纹占有突出的地位,它用艺术的形式表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和认识。这也是兽面纹在商周流行的重要原因。 饕餮纹是指?有首无身?的兽面纹,所以,更多学者改用兽面纹代替饕餮纹,更具有

中国传统纹样·几何纹样篇

中国传统纹样·几何纹样篇 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得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得整个流程,贯穿于人们生活得始终,反映出不同时期得风俗习惯。从原始社会简单得纹样到奴隶社会简洁、粗犷得青铜器纹饰,再到封建社会精美繁复得花鸟虫鱼、飞鸟走兽、吉祥图案纹样,都凝聚着相应时期独特得艺术审美观。 1、连珠纹 连珠纹尤其连珠圈纹就是古波斯萨珊王朝最为流行得花纹;在萨珊风格织物中,以对兽或对鸟图案母题为主,而以各种圆与椭圆得连珠作为图案装饰主题。连珠纹图案于5~7世纪间沿丝绸之路从西亚、中亚传入我国,但在这一时期基本就是作为器型排列得边饰。连珠纹在中国得唐锦中成为数量最多,而且具有时代特色得纹饰。至隋代,连珠纹发展为连珠圈纹,并成为各种器物得主题纹样。波斯锦传入后,约7、8世纪时我国也曾模仿织造。不论其产于何地,凡属此类萨珊波斯风格得织锦,皆称为“萨珊式”织锦(Sasannian’figured silks)。 明与阗青玉连珠纹转心佩清初,白玉连珠纹 西汉连珠纹昭明镜

陶瓷器装饰得一种原始纹样,图案呈圆弧形卷曲或方折得回旋线条。圆弧形得也单称云纹,方折形也称雷纹,云雷纹就是两者得统称。 青铜器、陶瓷器上一种典型得纹饰。基本特征就是以连续得“回”字形线条所构成。有得作圆形得连续构图,单称为“云纹”;有得作方形得连续构图,单称为“雷纹”。云雷纹就是两者得统称。云雷纹常作为青铜器上纹饰得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得。盛行于商代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仍见沿用。在粤系得铜鼓上,云雷纹就是作为主导纹饰应用得,常见密布于鼓面中心太阳纹得周围,象征太阳与云雷共存于天际,这就是南方民族对云雷崇拜得一种反映。 云雷纹织物 春秋战国云雷纹玉璧战国云雷纹镜

中国传统图案和传统纹样

中国传统图案及寓意 中国传统图案及寓意 图案:梅花、竹、绶带鸟 解题:齐眉,《后汉书·梁鸿传》:「〔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案」,有脚的托盘。「眉」与「梅」同音。世称夫妇相敬谓「举案齐眉」。「齐眉祝寿」,比喻夫妻互敬互爱,健康长寿。

图案:鸳鸯、莲花、莲实。 解题:鸳鸯,水鸟名,羽毛颜色美丽,形状象凫,但比凫小。雄的翼上有扇状饰羽。雌雄常在一起。旧时文艺作品中常用来比喻夫妻恩爱。《禽经》载:鸳鸯,朝倚而暮偶,爱其类。据说鸳鸯成对游弋,夜晚雌雄翼掩合颈相交,若其偶失,永不再配。莲实,莲子,喻连生贵子。「鸳鸯贵子」寓意夫妻恩爱,同偕到老。

图案:两条龙、龙珠等。 解题:龙,《说文》十一:「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钜,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珠,指夜明珠、珍珠。《述异记》卷上:「凡珠有龙珠,龙所吐者……。」传说龙能降雨。民间遇旱年常拜祭龙王祈雨。后演成「耍龙灯」的民俗活动,「二龙戏珠」即由「耍龙灯」演变来的,有庆丰年,祈吉祥之意

图案:凤凰、太阳。 解题:凤凰,亦作「凤皇」传说中的神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其形据《尔雅·释鸟》郭璞注:「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伦,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古来有关凤凰的传说故事很多,传统年画,以凤凰为题材的图案运用也较普遍

图案:龙凤呈祥。 解题:龙凤都是传说想象中的生物。不仅形象生动、优美,而且赋予许多神奇的色彩。龙能降雨祈丰收,又象征皇权。凤凰风姿绰约高贵,牵涉许多传说,在人们心目中成为吉祥幸福的化身。龙凤又用来形容有才能的人。《南史·王僧虔传》:「于时王家门中,优者龙凤,劣者虎豹。」「龙凤呈祥」图案象征高贵、华丽、祥瑞、喜庆。

传统图案的分类

传统图案的分类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传统图案的分类 传统图案可定义为: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图案艺术。传统图案代表着一个时期的文化和审美,具有经典的涵义。 有缠枝花图案、卷草图案、团画图案、中国吉祥图案、佩兹利图案、日本友禅图案、印度纱丽图案、夏威夷图案、东南亚蜡防图案、非洲蜡防图案、土着树皮图案、东非康茄图案、法国朱伊图案、英国莫里斯图案等。 1 缠枝花图案 Motif of Entangled Floral Branch 植物花草以柔和的半波状线与切圆,并在其间缀以多种花朵,枝茎上填以叶子。 因其连绵不断的结构,故有“生生不息:的美好吉祥寓意。缠枝花可谓是世界范畴的纹样,无法追究其起源。 2 卷草图案 Motif of Rolled Grass 盛行于中国的唐代。而有“唐草”之名。《中国丝绸艺术史》有记载“忍冬的骨架启发了唐草的思路,葡萄和石榴的形象又为唐草增添了无穷的变化”。 阿拉伯藤蔓纹样受到古埃及、古希腊和波斯文化的影响,伊斯兰教艺术赋予的绚丽视觉特性,涡卷的曲线韵律形成阿拉伯风格的卷草图案。

卷草图案以其动感流畅、柔中带刚的艺术特性流行于全世界。 3 团画图案 Motif of Grouped Floral 中国传统纹样,以精美细致、饱满华丽的艺术样式着称,多以刺绣工艺为主。外形圆润成团状,似圆形适合纹样。 4 中国吉祥图案 Motif of Chinese Fortune Design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中国的审美文化心理形成了“吉祥”的图案特色。如龙凤、云纹;莲花、鲤鱼(连年有余);喜鹊、梅花(喜上眉梢);更有“双凤朝阳”、“梅兰竹菊”等。 还影响了18世纪的欧洲洛可可艺术图案纹样,给世界艺术品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云锦 吉祥纹样 5 佩兹利图案 Motif of Paisley 起源于南亚次大陆北部克什米尔地区 佩兹利纹样在中国称其为“火腿纹样”;伊朗以及克什米尔地区称为“巴旦姆纹样”或“克什米尔纹样”;日本称为“曲玉纹样”;在非洲称为“腰果纹样”;西方国家称为“佩兹利纹样”。

青铜器装饰纹样调查报告

青铜器装饰纹样调查报告 这次为期一周的外出考察课去了西安和平遥。考察内容主要以两地的建筑古建、文物器形、装饰纹样以及大院文化为主。在考察期间,我对两地的民俗民风,地区发展也有了一些了解。总的说来,还是收益颇丰吧。由于考察的内容繁多,在此,我只针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这一部分及其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青铜器的纹饰是中国青铜工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中国工艺美术史时,我们已经知道商周到战国青铜器的纹饰,主要有平浮雕、浅浮雕(阳刻、阴刻)、高浮雕、透雕、圆雕等。早在夏朝,器物纹样还处于萌芽阶段,直到商初,青铜器纹样才有了发展。商初到商中期这一时期,器物纹样长期处于发展阶段,纹样古朴,此时纹样有饕餮纹、夔纹、兽面纹、牛面纹、蝉纹、象纹、龙纹、鸟纹、乳丁纹等,并出现人面问、虎纹。商末到西周是器物纹样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纹样富有神秘感,多为窃曲纹、环带纹、重环纹、蝉纹、凤鸟纹、象纹、鹿纹、乳丁纹、龙纹等。饕餮纹变为牛羊纹,商末周初以来还出现多种凤鸟纹。到春秋战国时期器物纹样逐渐发生了变化,春秋时期以秩序见长,战国时期则以活泼取胜。春秋战国时期多蟠螭纹、龙纹、蟠虺纹、生活纹等。此外常见的还有云雷纹、目雷纹、勾连纹等几何纹样。商周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从艺术风格到制作工艺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青铜器上的各种纹饰,题材多样,手法独特,结构严谨,纹饰造型夸张、凝练。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器物纹样,由单纯粗犷趋于成熟精工,由神秘奇特转向平实奔放,由严峻肃穆变为生动活跃。

在各种青铜器中,商周时期系以动物纹居多,其中又以饕餮纹为主,一般而言,商代饕餮纹的主要特征是额上两个大角以外卷型和曲折形居多,目侧耳小而圆润,两侧利爪小,短。此外,从纹饰的构图于布局看,早、中商时期的花纹为单层,无地纹,即有主纹。且往往见器表的中间留白,即不是通身饰满花纹。晚商开始出现地纹,乃至出现了三层花纹,即主纹(鼓出的粗纹)、地纹(衬托主纹的纹饰)、细纹(在主纹上雕刻的阴道花纹)三层。故胎多厚。刻纹多深,主纹多凹,多呈对称,对称中间有一个重点,或以饕餮纹为之,或以器物的扉棱为之。西周早期的铜器纹饰仍以饕餮纹、龟纹、夔纹、龙纹、鸟纹、蝉纹、蚕纹等多种动物纹居多,几何纹次之。至晚期,动物纹退居作陪衬地位,而以环带纹、鳞纹、窃曲纹、瓦纹占据主导地位。而且纹饰罕见用三层纹饰,亦不见以云雷纹为地纹衬托主纹。此间的纹饰也渐趋简单朴实,构图也少见对称,中点的章法,同时纹面与器面平,罕见凸出的粗纹,这是西周铜器纹饰显著的时代风格。春秋战国铜器的纹饰,系以粗大的蟠螭纹、细小的蟠虺纹、绳纹、贝纹、鸟兽纹居多,且多为袋状。此间纹饰纤巧细密,富于变化。 纹饰是青铜器皿上的装饰纹样,雕或浮雕铸成,题材广泛,各类纹饰的发展演变情况也提供了重要依据。按纹饰的种类可分为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和建筑纹五大类。这里主要介绍动物纹和几何纹。 动物纹中出现最早,印象最深的当属饕餮纹。 饕餮纹,指大眼圆睁、咧着大嘴,獠牙外露,额上有一对立耳或犄角,两目间以扉棱或器物棱角为鼻,两侧还有一对利爪的面目狰狞的传说中的吃凶兽。有的以牛首、羊首变形。有的兽面两侧装饰有对称的蜿蜒躯体。饕餮纹多施加在器

青铜器纹饰之饕餮纹

——家具造型设计作业之 青铜器纹饰之饕餮纹 班级:艺术一班 姓名: 指导老师: 2011年4月

目录 1.兽面纹与饕餮纹 2.饕餮纹的形象与意义 ——饕餮的文化内涵 ——饕餮的具象重组变形 3.饕餮吃人现象 ——饕餮吃人现象的寓意 4.饕餮纹附在于青铜器上的形式与规律 ——饕餮纹的布局规律 5.对青铜器及其纹饰的认识 ——简单介绍对它的认识和将其运用的想法

第一章兽面纹之饕餮纹 中国青铜器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经夏、商、西周和春秋,大约经历了15个世纪,其中商和西周青铜器由于处于文化意识形态的核心,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但整个青铜器纹饰从商到战国的演变则显示了中国文化从原始向理性演化的逻辑过程。 青铜器纹饰绚丽多姿,复杂多样,而最具代表性的最能体现出纹饰的变异思潮的图案就是兽面纹。 兽面纹,传统一直称为饕餮纹。《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宋人的《考古图》和《博古图》则据此将古彝器上的兽面称作饕餮纹。自宋以后延至今日,有的学者仍沿用饕餮一名。 兽面纹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器或陶器图案,例如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和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器物上常见有兽面纹。兽面纹属于一种来自自然界动物类形象的纹饰,但又是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动物。它是综合了多种动物特征,或是以一种现实动物兽面为主,兼具其他几种动物特征,通过艺术夸张和抽象的手法,形成幻想中的怪兽,给人以神秘威严之感。 青铜器商的兽面纹有多种组合,例如有首无身、有首有身、无首(或无目)有身、有首简身。有首变身等。兽面纹图像在各个时期变现形式不同,或写实,或抽象,或简约,或粗犷,或变形,或分解,千姿百态,尽显风流。商周时期,兽面纹以神态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精神统治力耳占据青铜纹饰的主导地位,成为青铜器的主题花纹,并装饰在器体的显要部位,盛行时间长达千年,直至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衰落。 兽面纹所表现出来的狰狞面貌,常常会唤起人们沉重、压抑、神秘和恐怖的感觉,也为青铜礼器增添了令人畏惧的色彩,祭祀时也可以通过礼器与礼器上怪异的兽面纹与天神或祖先沟通,请他们给予人们庇护,因此也使那些礼器的主人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这正是贵族们所希望达到的政治效果。兽面纹占有突出的地位,它用艺术的形式表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和认识。这也是兽面纹在商周流行的重要原因。 饕餮纹是指“有首无身”的兽面纹,所以,更多学者改用兽面纹代替饕餮纹,更具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