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关于“体育”概念的争议

关于“体育”概念的争议

关于“体育”概念的争议
关于“体育”概念的争议

关于“体育”概念的争议

——八十年代的体育概念之争与三十年代土洋体育之争的比较

“体育”的一词,作为“舶来品”。在引进我国之后的这些年里,其涵义界定和实指随社会历史的演进、阶层力量的变化不断变化。呈现出一定的社会历史性。20世纪3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先后发生过两次较大规模的体育概念之争,它对体育在中国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变迁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的土洋体育之争在广义上指的是1910年代以来在中国思想界出现的关于西方体育与本土传统体育孰轻孰重的多次争论。在狭义上则指1932年及之后关于是否应当用武术或称国术来取代西式体育的论争。

20世纪80年代的体育概念之争指的是两派人以“体育是否属于教育”“竞技运动是否属于体育”的问题为焦点展开的争论。其中持“体育整体观”的一派将体育看作一个总括了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大范畴。而持“真义体育观”的一派则声称体育是一种“增强体质的教育”,竞技不是体育。

两次关于体育内涵的的争论都在当时的体育界甚至整个社会掀起了一阵轩然大波。本文通过以“土洋体育之争”“体育概念之争”“体育概念历史”“体育概念演变”等关键词在知网上搜索得到数篇论文,分析得出我的几点思考:

(1)首先,从时代背景上看,两次争论都是自身所处的特定时代下阶级间博弈的产物,但其具体时代背景又完全不同。

黄延春(2014)在谈到用博弈论看体育概念的变迁时谈到:“体育的本质因不同人士、不同阶层、不同的利益角度、不同认知结构而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和诠释。‘体育是什么,什么是体育’无疑是当下体育概念难以达成一致认可的关键所在。而这种关键的背后,实际就是不同利益、认识群体的价值取向、意识形态、利益取舍的相互博弈过程。”他认为,“真义体育观”所具有的科学思辨性、“体育整体观”的实践操作性,实质上都是社会环境下不同阶层利用体育为我所用而产生的。”

与此相似,30年代的土洋体育之争也离不开阶层之间的博弈。刘红、栗丽(2013)认为“土洋体育的争论也主要是双方在教育体系中地位的竞争。这种竞争既是思想观念的冲突,同时也必然牵扯到从业人员的生计等现实问题。土洋体育之争其实有着非常复杂的深层动因。”

他们在文中谈到体育概念之争下的社会大背景问题:“观察中国传统体育在广阔历史背景下的境遇,土洋体育之争讨论的是体育问题,但它其实是‘土洋学术之争’‘土洋教育之争’乃至‘土洋国家之争在体育领域的投射’”

确实,体育和一定的社会阶层利益是分不开的,也是宏观社会背景的产物。

但是,虽然都是时代发展、阶层斗争的产物,土洋体育之争和体育概念之争在社会背景上还是有根本的不同。

20世纪30年代是“体育强国论”蓬勃发展的时代,首倡“土体育”的《大公报》批判“洋体育”有三点原因:一是国难当头之际不宜耗时费财、二是“洋体育”专管闲暇娱乐不利于培养国民抵御外侮、三是不利于国民健康。这明显是“体育强国”思想。

而“体育概念之争”则是在世界文化热的大背景下,受西方思想影响,侧重于探究体育与“教育”的关系,而不再将国家生死存亡、前途命运过多的与体育挂钩。

(2)内涵上看,“真义体育观”与“土体育”、“整体体育观”与“洋体育”似有某种类似之处。

“真义体育观”声称体育是一种“增强体质的教育”,竞技不是体育”,这和中国的传统

体育思想有某种契合。中国体育崇尚慢、崇尚审美,追求身心和谐和健康。武术、太极都是其代表。

而竞技体育属于“洋体育”的领域,“土体育”则不包含竞技成分。这样看来,“真义体育观”的支持者若是回到20世纪30年代,似乎应该也是“土体育”的力挺者。

而“整体体育观”包含了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这和“洋体育”的理念类似,近似于西方的体育观。

(3)两个时期,斗争都在很大程度上围绕体育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土体育”和“洋体育”讨论的焦点核心是“传统武术和西方体育谁来进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土洋体育之争中争论双方都是在教育体系的框架下讨论问题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土洋体育之争完全可以概括为土洋体育教育之争。

“真义体育观”认为“体育”是一种增强体质的教育,它将体育看做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朱赫(2015)对此从人类进化的视角进行了分析,他从体育产生源头上提出:“人在被猛兽追逐时,会感觉到恐惧,而奔跑和投掷的技能可以保证人类逃出险境和恐惧情绪。而在面对预定威胁时,劳动技能能够保证人类尽可能长久舒适的生存。具有繁殖能力且具有负向情绪和感觉的人类逐渐地意识到劳动技能对于生存的重要性,所以会在繁殖之后对后代进行劳动技能的培养。而这种培养并不会在真实场景下展开,而是在模拟情境中展开。”

这是体育教育功能的来源,但他又指出“人类的进化并不单单体现在简单的劳动技能上,更体现在智力的进化,或者说工具的使用、进步上。随着工具的使用和进步发展,人类的生存并不完全依赖于奔跑、投掷、跨越障碍和搏斗等技能。体育在保留原有功能的同时,在其他很多时候就变成了一种发泄负向情绪,寻觅正向情绪及感觉的方式。”

因此,他认为“真义体育观”其实仅仅揭示了体育的一个方面,其从起源角度把握体育概念,而忽视人类进化与社会变化对其的影响。

而“体育整体观”则包含了学校体育,因此说,“体育是否属于教育”是“竞技运动是否属于体育”外80年代体育概念之争的又一焦点。

(4)两个时期的体育概念之争最终都受到社会上不利于其发展的阻碍力量,但对体育甚至是社会又曾起过一定的积极影响。

30年代对“土体育”的称呼本来就是将其归为“体育”这一西方词汇的门类之下,不利于其发展。然而,一系列普及武术的改革措施客观上仍推进了“土体育”的西化和中国传统体育的现代化。

80年代体育概念之争下,“真义体育”也遭到行政势力的阻碍。李卫东(1999)称:“林笑峰的‘真义体育’思想虽然有些偏颇,但反映出了当时国家体委过分抓竞技体育,而忽视了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导致了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发展大大滞后的局面。由于这一体育思想认为各级体育认为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抓得不是体育而是玩乐、游戏,而且后来这场争论逐渐转向体育行政部门工作的方向、路线这个问题,从而否定了体育行政部门的成绩直接干扰了体育行政工作。这场关于体育概念的讨论最终由于行政干预而被‘扼杀’了。”

综上,80年代体育概念之争和30年代土洋体育之争都是一定时代发展、阶层斗争的产物,它们是各自一定时代背景的产物,受到阻碍势力影响但最终促进体育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不断争辩、唇枪舌战下,体育的概念越来越清晰化、深入人心。体育也得到更快、更好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玉龙,朱向中. 《大公报》与“土洋体育”之争[J]. 体育文化导刊,2006,07:85-86.

[2]刘红,栗丽. “土洋体育”之争再讨论[J]. 体育与科学,2013,02:42-45.

[3]李义君,尹碧昌. “土洋体育之争”的回顾与启示[J]. 体育学刊,2015,05:17-21.

[4]黄延春. 博弈视角下我国“体育”概念演变的审视[J].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

育),2014,12:1-6.

[5]朱赫. 从人类进化角度分析我国的体育概念之争[J]. 当代体育科技,2015,18:211-212.

[6]马廉祯. 论现实视角下的近代“土洋体育之争”[J]. 体育科学,2011,02:76-84.

[7]谢凌宇. 试析中国三十年代的“土洋体育之争”[J]. 体育科学,1989,02:9-12+93.

[8]张慧,杜寒,刘喜山. 浅议我国体育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J]. 体育世界,2006,09:14-15

体育社会学概念

体育社会学:是一门把体育这种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运用社会学的研究视角,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体育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观念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的结构、功能、发展动力和制约因素,用以推动体育和社会合理发展的分支学科。 体育社会科学:是有关体育的社会科学群的总称,它包含着众多的学科,如体育经济学等,体育社会学也是其中的一门。 社会体育学:亦称群众体育学,是关于职工、农民、居民体育活动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与体育社会学在研究对象和领域上明显不同。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规律性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体育社会学方法论:主要从哲学角度探讨与体育社会学学科体系和基本假设有关的一般原理问题,即指导体育社会研究的原则、逻辑基础以及学科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等问题。 测量的效度:调查结果说明调查所要说明的问题的正确程度。 测量的信度:测量结果反映调查对象情况的可靠程度,即一致性,无矛盾性。 研究对象:研究课题中所要了解和观察的人群或事物的总体。 调查对象:在调查中,实际了解和观察到的人群或事物。典型调查:是从调查对象中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或 单位作为典型,并通过对典 型的调查来认识同类社会 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的方法。 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总 体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一 部分单位作为样本。 随机抽样:按照随机原则, 利用随机数,从构成调查对 象的各个单位中抽取等概 率样本的方法。 系统抽样:也叫等距抽样 法,在群体中抽取样本时, 每隔相等距离的若干个体 抽取一个为样本。 整群抽样:也叫多阶段抽样 法,将构成总体的若干单位 作为一组,以所组成的组作 为抽样单位进行抽样的一 种方法。 分层抽样;也叫分类分组抽 样,研究者根据与研究目的 有关的标准,将整体分为若 干层或类,然后按照相同的 比例在每层中随机的抽取 若干个体作为样本的方法。 社区体育:指以基层(微型) 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内 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 物质基础,以社区成员为主 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 需求,增加社区感情为主要 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 性体育。 社区体育构成要素: ①社 区成员②为保证社区体育 正常开展而建立的体育组 织③必要的场地设施④一 定数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⑤各种具体的体育活动⑥ 一定的经费保证 社区体育的功能: ①提高 居民的身心健康②丰富和 活跃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 生活③沟通居民的人际关 系,培养和巩固社区感情, 增强社区的凝聚力④稳定 社区的生活秩序 社会分层:社会中的人被区 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 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社会变迁:一切社会现象发 生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 协调发展:体育运动与社会 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信 息交换中的平衡互动达到 最佳状态。 体育社会效益:从社会总体 的基本利益来衡量体育运 动的效果和收益。 社会流动:社会成员从一种 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 位,从一种职业像另一种职 业的转变过程。 体育人口:指在一定时期, 一定地域里,经常从事身体 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 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 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 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 一种社会群体。 竞技体育:一种位于游戏到 工作这一连续演变过程中 间的一种制度体系化的竞 争性身体活动。(吕森) 玩耍:凡属自发的,不带目 的地、结果不能事先预料 的、自由的、非生产性的、 有一定章法的和扮演性的 活动。 游戏:由身体机能、战术或 机会来决定结果的娱乐性 比赛,不论是个人参加还是 集体参加,均可成为游戏。 竞争(社会中)指人或各种

终生体育的概念及意义

终生体育的概念及意义 终身体育是90年代以来体育的改革和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一生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 提高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体育运动是保持人体机能、体能处于最佳状态,增强人们的体质的有效手段,在人的一生中都必须选择不同的身体锻练的形式和内容,以增强体质,延缓生命衰老。因而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是提高身体健康的有效方式。由于人的健康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体质的强与弱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不进行锻练,强的会变成弱,经常有规律地锻练,弱的可以变强,因而只有经常进行体育锻练,才能长久地拥有健康的身体。现代的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既是一场智力的角逐,更是一场体力的较量,没有健康的身体,将很难坚持到最后的胜利。提高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将“终身体育”思想贯彻于实践当中。体育教学内容、模式的多样化。近几年来,随着体育机制的不断完善和深入,体育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体育改革方兴未艾,体育理论和实践还不尽人意。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多提供些由教师能够自主选择的教学内容,让那些趣味性比较强的体育运动项目走入课堂,比如音乐舞蹈、街舞、形体训练、飞镖、打陀螺等项目。同时转变那些传统项目学习的方式,使其从单调的运动变成带有趣味性较强的竞赛运动;多采用发现式教学、成功教学、情境式教学、能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自然而然会不断思取上进,正所谓“教学未见乐处,不必我学”。可见任何一门课程要获得成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有单一、机械的教学内容,学生就会产生怠倦厌学情绪。相反,每堂课都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内容新颖有趣,就容易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因此,改革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投身体育、培养兴趣、戒除厌学行为的重要方面。 学校应根据体育场地、器械、设备和能力,多开设田径、体操、球类、棋类、保健类等各项体育活动,配备有体育专长的老师分工负责,现场辅导。学生可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校也可成立单项体育协会,由协会牵头,经常组织一些比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可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教给学生科学的锻练方法。同样的运动能力、同样的运动项目而不同的锻练方法,所导致的锻练效果也有不同。因此,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要重视教给学生体育锻练方法,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体育锻练方法用到课外,从而有效地开展体育锻练活动。教学中教育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运动技能,尝试使用各种地锻炼方法,使之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不仅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还能体现力与美的有机结合,达到精神上愉悦与艺术上享受的效果。结合实际情况改革传统教材。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体育自身的优势,转限制条件为有利条件,正视自己,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大胆突破,既尊重传统,也不为传统所拘束。既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也要创造适合本校的的实际方法,让每节课都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和特点,在改革中走出自己的路,真正地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制定严格措施,保证持之以恒。青少年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锻练不易持久,须有一定的措施约束,才能使之持之以恒,养成规律性体育锻炼的习惯。

-体育概论试题及答案

体育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二、名词解释 1、体育发展战略: 2、体育管理科学化: 3、体育教学 4、游戏的概念: 5、人文体育观的概念 三、简答题 1、体育在提高劳动力素质方面有哪些作用? 2、正确处理体育与政治的关系要注意哪四个方面? 四:论述题 1、从体育课的组织工作、课的密度和负荷量以及培养学生自我体育 锻炼等方面,论述如何上好一堂体育课? 2、论述如何对动作质量与效果进行评价? 答案 二、名词解释 1、体育发展战略:是指根据体育发展规律,结合体育内部外部和国际国内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对未来一个时期体育发展的知道思想、方针、任务和布局等进行的全局年和高层次的谋划。 2、体育管理科学化:是要应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遵行管理的基本规律,提高体育管理效率和综合效益。 3、体育教学:是按一定计划和大纲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4、游戏的概念:是指有一定的情节,遵循特定规律和组织形式的智力与体力相结合的身体活动。 5、人文体育观的概念:主要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怀,回到以人为本的体育的世界。 三、简答题 1、体育在提高劳动力素质方面有哪些作用? (1)健身活动可以培养劳动力: (2)健身活动可以发展劳动力:减少因病旷工,提高生产率。(3)健身活动可以保护劳动力: 第一:降低发病率:第二:可以减少工伤事故:第三:可以防止

或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4)健身活动可以延长人的劳动寿命: (5)健身活动可以“修理”劳动力 (6)健身活动可以“恢复”劳动力: 2、正确处理体育与政治的关系要注意哪四个方面? (1)体育的发展受政治的制约。 (2)体育是具有多功能的复杂结构。 (3)努力寻找体育为政治服务的恰当方式和方法。 (4)对于“体育为政治服务”口号的正确认识。 四:论述题 1、从体育课的组织工作、课的密度和负荷量以及培养学生自我体育 锻炼等方面,论述如何上好一堂体育课? (1)解决编班分组问题:(2)掌握分组教学的形式:(3)认真执行教学常规,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4)课的密度和课的负荷了解:(5)体育课中培养学生自我体育锻炼的能力的理解:学生自我体育锻炼能力的组成:认识能力、运用、调控制能力和自治能力。 2、论述如何对动作质量与效果进行评价?P187 1、动作的准确性。 2、动作的协调性。 3、动作的力度。 4、动作的经济性。 5、动作的弹性。 1、《体育概论》 (1)、科学性(2)、民族传统习惯(3)、力争与国际用语相一致 2、现代竞技运动的特点 (1)、竞技运动具有激烈的对抗性和竞赛性,它总包含着身体的努力(包括体力和智力) (2)、竞技运动的竞赛具有国际性 (3)、竞技运动的竞赛结果被社会乃至世界所承认 (4)、参加竞技运动的人,往往代表一个组织或团体 (5)、竞技运动活动的目的是讲究功利的 3、广义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4、狭义体育——是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 5、竞技体育——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人体在体格体能、心理

社会体育的特点与作用

社会体育的特点与作用 主讲人:绍伟 一、社会体育的涵义 (一)什么是社会体育? 社会体育是最近十几年我们国家才开始使用的一个新名词,对于什么是社会体育,大家还比较陌生。对于社会体育的基本含义,从国外的研究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是:社会体育是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军事体育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比如,日本的一名学者指出:“社会体育是为了社区居民良好的体育运动、生活、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作为社会公共机关的责任而开展的体育活动,或者说是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以居民为对象,主要利用公费开展的体育活动。”与它相近的日本另外一名学者认为:“社会体育是指除教育课程的学校教育以外,从幼儿园到老年为对象的体育组织或自发进行的体育活动,依照活动场所,它包括家庭体育、单位体育、社区体育。作为具体的活动,它包括各种体育运动项目,以及其它简单的体操、游戏、舞蹈、步行、野外活动等体育活动。”这是一种看法,这是一种相对较小的概念。 另外一种看法是:社会体育是与高水平竞技体育和军事体育相对应的概念,也就是说在这个概念中,社会体育涵盖了学校体育,又如我们国家学者树庭指出:“社会体育是以全社会参与为特征,以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保持与增进健康为目的,以从幼儿到老年人为对象,以家庭、单位和社区等为活动空间,以各种练习形式为活动容而开展的组织灵活、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从以上两种观点,大家可以看出:社会体育包括两种解释:一种是它涵盖了学校体育以外的所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另一种是把学校体

育也放在其中的。与社会体育相关的,还有一些大家很熟悉的概念,比如说社区体育、大众体育、群众体育、在这里也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所谓的社区体育,它主要是指在社区的围进行的一种体育活动,显然,它是社会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个概念是大家也很熟悉的“大众体育”,大众体育或者全民体育或者用英文说“Sports for all”,它的概念主要包括这样一种涵义。从纵的方面来讲,它是指人的一生,从幼到老均应参加运动。从横的方面来讲,是每个人都需要运动。从面的方面来讲,指的是时时运动、处处运动。以上我们讲到了社会体育、社区体育和大众体育。这三个概念是非常接近的,尤其是大众体育,跟我们的社会体育是非常接近的,而我们的社会体育除了社区体育之外,大家可以从我们前面讲到的看出,它还包括家庭体育、单位体育、学校体育等等。不管是哪一种观点,我们都可以看出,社会体育有它的基本规定性。 (二)社会体育的基本规定性,也就是社会体育最基本的特征。 第一个基本规定性是社会体育是面向社会全体成员,它是不分老少、不分年龄的。第二个基本的规定性是全社会的成员都参与的,不是面向少数人的,它也不是少数人参加的,它应该是所有人积极参与其中的。第三个基本的规定性,社会体育都是在余暇时间来进行的,所以它不是一种工作,也不是一种规定性的体育,它是在余暇时间自愿进行的一种活动。第四个基本的规定性,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军队体育是有明显差异的,我们为什么研究社会体育的特点呢?因为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开展社会体育的。我们说开展社会体育工作与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竞技体育、军队体育是有明显差异的,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社会体育的特点,才能正确的开展社会体育,正确的参加社会体育。 二、社会体育的特点 社会体育特点这个概念是说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军

体育概论

名词解释 1、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2、竞技体育:是以竞技运动为手段来促进人身体和精神的协调发展的一种体育活动。 3、体育的本质:是指体育本身特有的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 4、健身体育:以身体运动为手段,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文化活动。 5、休闲体育:是满足人们身心健康,娱乐需要而产生的文化活动。 6、体育的功能:是指体育这一文化现象对人和社会所发生会的有力作用和效能。 7、自然质功能: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走、跑、跳、投、攀登、爬越、悬垂和负重 等各种运动形式,可以看是体育最原始的形式。 8、家庭体育:家庭体育是指以家庭成员为活动对象,家庭居室及其周围环境为主要活动场 所,根据居室环 境条件与成员的需要与爱好,利用属于自己的余暇选择健身内容和方法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的 目的,以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发展。 9、社区体育:社区体育是指以基层(微型)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 为物质基础,以 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活动。 10、体育手段:是人们为了强身祛病.娱乐身心以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采取的各种内容和方 法的总称。 11、体育运动技术:为达到某种具体体育目的而完成的身体运动方法。 12、体育科学:是研究体育现象和揭示体育规律的知识体系。 13、体育科学体系:体育科学内部的结构及各学科之间相同联系和作用的关系。 14、体育人:(是指从事体育传播活动和体育教学的工作者)。 15、体育中介:(是指体育活动过程中支持‘体育人’与体育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全部媒介)。 16、体育学习者:(是指那些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人)。 17、体育文化: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综合利用身体文化锻炼来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 神潜力的范畴 18、(广义)的奥林匹克文化:奥林匹克运动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19、(狭义)的奥林匹克文化:主要指构成奥林匹克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奥林匹克的 传统。 20、体育目的:是规定体育要实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 21、体育教学:是指通过向体育教学对象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等活动,达到使体育教学对象 能够在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接受全面发展教育目的双边教育活动。 22、体育锻炼:是指参加者通过重要性的身体运动,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的的文化活 动。 23、体育游戏(广义):是指在一定规则约束下,通过身体运动方式进行的娱乐活动。24 24、体育运动训练(业余):是指运动训练主体通过对运动训练客体进行生物学,心理学的 改造,达到运动训练客体的竞技能力得到一定提高的教育活动。 25、体育运动训练(职业或专业)是指运动训练主体通过对运动训练客体进行生物学、心理 学和社会学系统改造,达到使运动训练客体的竞技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并取得最佳运动 成绩的教育活动。 26、体育竞赛:是指通过参加者之间所进行的体育比赛,使参加者最充分展示和锻炼其竞技 能力,接受强烈的心理体验的活动。

民族传统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 名词解释: 1.中华:“中”为居四方之中;“华”,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组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 2.民族传统体育:就是在中华民族中开展的,聚会有浓厚民族传统特色的各种体育活动的总称。 3.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4.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方法:a.常规教学方法 b.模式教学方法 C.游戏娱乐教学方法 D.多媒体技术教学方法 E.程序组合教学方法 5.民俗:是作为一种社会群体共有的代代相袭的性行为方式。 6.民族性:文化的不同特点塑造着不同的民族。 填空 1、1995年《全民健身纲要》。 2、1910年上海成立“精神体育会”,1928年南京成立“中央国术馆”。 3、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民族性、地域性、交融性、多样性和适应性。 4、民族传统体育按性质分类:娱乐类、竞技类、健身养生类。 5、隋唐唐代实行“武举制” 6、竞技表演、健身 7、民体的组织分为三个阶段:赛前准备工作、比赛期间的主要工作、比赛结束的主要 工作。 8、1953年举行第一届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在北京 成立,1957年武术正式列入国家比赛项目,1958年国家体委制定了第一本《武术竞赛规则》。1989年,散手被国家体委列为正式竞赛项目,并制定了《散手竞赛规则》。 9、三大经济型:农耕经济型、采集狩猎经济型、畜牧经济型。 10、龙舟进度叫什么(划龙船、赛龙舟) 11、1984年毽球运动列入全国正式比赛项目。 12、列出学校开展的4种民体的项目:跳绳、武术、拔河、毽球 13、新中国成立后民体党的发展分为那几个阶段:挖掘与整理阶段、停滞与恢复阶段、 普及与提高阶段 14、表格:竞技项目、健身项目、表演项目: 竞技类:1武术2龙舟3射击4摔跤5球类6棋类养生类:1导引、气功2保健3其他表演类:1舞狮、龙2百戏、杂技3其他4 游乐类:1节令类2歌舞类3游戏类 问答题 1、学习民族传统体育有什么意义 答:(1)有助于全面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民族的存在与发展是同民族传统的延续和 继承密不可分的;(2)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实务精神去继承与创造;(3)有助于

终身体育的概念与思想内容.

终身体育的概念与思想内容 我国学校体育界 80年代后开始引入终身体育思想,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性实验。我国学者普遍认为, 学校体育要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强调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既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身体得到锻炼,也让他们学会一些独立锻炼身体的方法。我国目前关于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提法, 可简要地概括为“ 健康第一” 、“ 素质教 育” 、“ 技能教育” 、“ 快乐教育” 、“ 终身体育” 。在众多指导思想中, 终身体育能否成为学校体育的主导思想呢?这是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急需研究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终身体育思想与健康教育的关系 从我国国情看, 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多元化的,相互之间是兼容、并存关系。在众多的指导思想中, 应该从系统观、层次观出发树立一种主导思想, 使学校体育的发展既有“ 主线” ,又使学校体育各个方面都有指导思想的指引,优势互补,形成规模效应。 “ 健康第一” 与终身体育。教育家陶行知曾说:“ 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 ,终身体育也必须把学生身心健康作为根本目的。这是因为,体育将成为提高生活质量的要素, 走进人们的生活, 学校体育要把握好健康与体育的本质联系, 通过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终身健康与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和行为。 终身体育思想的提出并被广泛地接受, 与世界性的健康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一种指导思想或理论基础,终身体育与“ 健康第一” 是相通的。但是“ 健康第一” 与终身体育也有不同之处, “ 健康第一” 是针对整个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弊病提出的,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而言首先是在学校阶段健康成长, 而不是分数第一, 要求学生身心健康比考试升学更重要。终身体育则更多地关注人的一生健康, 着眼长远效应, 强调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学校体育要考虑学生体质的增强这个短期效益, 但在指导思想上应立足于终身体育这个长期目标上, 重视学生体育兴趣与体育能力的培养。把整个教育要遵循的“ 健康第一” 指导思想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

西南大学[0916]《民族传统体育概论》网络学习参考答案

西南大学[0916]《民族传统体育概论》网络学习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在各种风俗礼俗、岁时节令,以及大型民俗活动中所保留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就是( ) 1. 以上均不对 2. 家族传承 3. 群体传承 4. 家庭传承 2、( )也称作“醒狮”和“岭南醒狮” 1. 舞狮 2. 北狮 3. 南狮 4. 以上都可以 3、下列关于龙舟运动的陈述中,正确的是()。 1. 只有壮族有在节日赛龙舟的风俗 2. 龙舟运动是一项众多划手依靠单片桨叶的划桨推动舟船前进的运动 3. 只有汉族有在节日赛龙舟的风俗 4. 龙舟运动是一项单人划桨推动舟船前进的运动 4、( ),中国举行了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1. C. 1984 2. 1954

3. 1985 4.1953 5、1999年,中国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北京举行,并在( )设立分赛场。 1.拉萨 2.贵阳 3.银川 4.广州 6、下列不属于中华传统养生术与气功的是:( ) 1.长拳 2.八段锦 3.五禽戏 4.易筋经 7、()源于原始图腾和祭祀舞蹈,但又从根本上超越了任何一种原始图腾和祭祀舞蹈,从狭隘血缘关系的氏族文化象征,升华为中华民族文化象征。 1.打陀螺 2.舞狮运动 3.秋千 4.舞龙运动 8、武术是以()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1.技击 2.武艺

3. 技艺 4. 舞蹈 9、中华民族由( )个民族组成。 1. 54 2. 56 3. 57 4. 55 10、清末民初,武术社团组织出现。( )在冯玉祥将军协助下成立于1927年。 1. 精武会 2. 中央国术馆 3. 齐云社 4. 武术协会 11、下列关于城市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1. 民族体育发展的动力不需要进入城市文化空间 2. 民族体育进入城市可有效的向更广泛的地区传播 3. 民族体育不能进入城市 4. 城市不会制约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 12、下列关于宗法血缘社会的陈述中,正确的是:( ) 1. D.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是以财富多少为划分界限 2.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是由农耕经济的特性决定的 3. 以上说法均错误

体育科研方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科学:是人类社会现存各类知识体系的总称,涵盖了人类进步的一切成果。广义科学: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总称。狭义科学:专指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 2.技术: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利用自然和变革社会的实践中,获得物质财富、精神和信息手段的总和,包括各种劳动工具、方法、设备、工艺、信息和规则的体系。 3.体育科学研究:人们研究体育现象,揭示体育内部和外部规律的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是人类科学研究活动的组成部分。 4.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指人们为了科学地认识和揭示体育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而采用的手段、途径、工具和方式的总称。 5.研究课题:该学科领域和研究范围中未知的问题。 6.操作定义:是依据抽象定义所界定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提出一些可观测的指标来说明如何度量一个概念,即把概念与可观测的指标联合起来的中介。 7.假设:为得出逻辑的或经验的结论并加以检验而设立的试验性假说。 8.研究范式:指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出探索特定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具体策略,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同时,它还包含着制定详细的操作步骤及研究方案等方面的内容。 9.文献法: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 10.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以自己的感觉器官和辅助工具、不加控制条件,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客观对象,包括人和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进行直接、系统的考察、记录,从而获得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11.实验观察:指在人为设置或控制的条件下,对观察对象或活动进行观察的方法。 12.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形式提出经过周密设计的若干固定问题或格式,询问被调查对象,并让其填写,然后对所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13.实验法:是人们利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仪器设备),按照特定设计的条件和程序,人为地对研究对象进行控制、模拟或变革,以观察其变化和结果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14.特尔菲法:是指调查者针对某些问题(如方案、指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等)向专家进行咨询调查,依靠专家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创造性智慧,采用系统的逻辑方法和匿名问卷的形式。背靠背的分别对事物评估与分析、预测与判断,从而获得客观可靠的意见与信息的方法。 15.信度和效度:效度也称有效度或准确度,是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信度也称可靠性,是指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目标对象重复测试,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1社会体育导论教学大纲

《社会体育导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8210006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考试) 学时:32 学分:2 开课单位:体育系适用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目的与任务 社会体育导论是大众体育的主体部分。有着较为复杂的概念与理论体系,国内外着力于朝社会化、科学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更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本学习立足于对社会体育现象最简练的描述与概括,是体育专业学生宏观了解社会体育系统和社会体育理论体系的最重要的课程之一,也是学生学习社会体育专业的逻辑起点。课程主要对学生认识体育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综合性导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体育学科的概念和方向,了解学科建设的特点与分类,以有利于在后期教学开展工作,解析研究问题的根本所在,为后续学习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一)了解社会体育学科的基本分类,对专业的本质问题进行适当的客观描述。注重社会体育的专业适应性,学生要建立起学科的重要概念体系; (二)掌握社会体育学科形成原因,对社会体育、地位与功能、原则、内容和方法等,以及分布规律及发展趋势; (三)理解社会体育对体育学科客观表述的和社会发展中的性质、地位、作用与功能性。以便解决对体育发展中的布局等各种问题,促使对学科认知组合的不断合理化。 五、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绪论 教学内容: 1、建立社会体育学科的必要性 2、社会体育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教材体系 3、社会体育学科的研究方法 4、社会体育学科的发展前景 重点:社会体育的发展和体育科学化趋势要求建立相应的社会体育学科。社会体育学科拥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特定的研究方法。社会体育学科由于起步较晚,仍不成熟,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难点:建立社会体育学科的必要性,社会体育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教材体系。 第一章社会体育概述 教学内容: 1、社会体育的概念体系 2、社会体育的产生于发展 重点:社会体育有着一个复杂的概念和术语体系。新中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曲折阶段。国外社会体育的发展概况。社会体育其结构特点、组成要素和功能价值。现阶段中国社会体育发展方向与体质。 难点:社会体育产生于发展 第二章社会体育与社会进步 教学内容: 1、社会体育与生产方式 2、社会体育与生活方式 3、社会体育与大众健康 4、社会体育与社会会文化 重点:社会体育与社会的产生方式和生活方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向社会体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健身运动、休闲娱乐是医治亚健康状态的一种最积极、最有效、最廉价的手段。社会体育对建设社会文化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难点:社会体育与大众健康,社会体育与社会会文化。 第三章我国社会体育目的与任务以及地位与功能 教学内容: 1、社会体育目的与任务 2、社会体育地位与功能 重点:我国社会体育有其明确的目的与任务和地位与功能。社会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做成部分,是现代生活方式的调节器,是实现体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难点:社会体育的目的与任务和地位与功能 第四章社会体育参与 教学内容: 1、社会体育参与概述 2、影响社会体育参与的基本因素 3、体育人口概述 4、非体育人口

对“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认识和理解

对“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认识和理解摘要 体育与健康是相辅相成的,可以看做理论联系实际。体育带给人最多的其实不仅仅是健康的身体,更重要的是积极向上、不畏艰辛的心态,大凡有过体育经历的人,都能够很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而这种积极因子又会更好的作用到体育上去,引导你更好的从事体育活动,形成良性循环,一个与体育无缘的人,很难令人认可他的现代人身份生命需要不停地合理运动,才能更长久。所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 关键字: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体育意识 新的世纪,新的文明,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让我们的身心得到了极为愉悦的享受。但是,现代文明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工作紧张,生活不规则,尤其是心理健康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越来越多的现代文明病,提出了这样一个警示,在现代生活中,健康不仅仅是体魄的健康,更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状态。 由于深刻的社会变革带来的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态势,社会生活中价值观念全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必须从学生全面成才、全面发展的高度去关注和重视体育环境和人文环境,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把人与人相互包容、尊重、合作、团结、互助的群体精神,自尊、自立、自重、自强的独立精神,公平、公正、守约、诚信的道德精神,注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洋溢着体育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气息中,在体育与健康的和谐统一中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1健康第一,终身体育 体育是90年代以来体育的改革和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 1.1终身体育含义 终身体育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一生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 1.2 终身体育产生必然性 终身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与国际终身教育思潮密切相关。在国外,早在20世纪60年代,“终身教育”一说,经由继续教育专家朗格朗首次提出,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随终身教育顺势分娩自不待言。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终身体育”伴随中国改革和发展正式诞生,随时空延伸而拓展。终身体育这一思想的提出,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体育学者的赞同,并逐渐形成为一种新的体

体育概论讲义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概论讲义 引论 一、体育概论在我国的发展过程 二、体育概论的研究对象与范畴 三、体育概论的学科性质与学科地位 四、体育概论的特点 五、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体育是什么 ?第一节体育概念的历史演变 一、国外古代体育的概念 古希腊的无明确而完整的“体育概念”在文献中涉及体育内容的记述随处可见,生活重要,但最基本术语不过几个。竞技产生于原始社会末,公元前10C广泛使用。体操产生在前6-前5C。古希腊的体操同今天体育在概念上是很接近的 古中国绚丽多姿,有别欧洲,各体育活动间缺乏内在的社会联系未形成一个相对独立有机统一体或理论与方法的体系,未出现一个可概括体育活动的概念或 ?二、近现代欧美国家的“体育”的概念 ?异族统治,罗马帝国中世纪的黑暗,体育远不如古希腊繁盛,文艺复兴时才重放异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确立,近代体育也随近代体育的确立而发展,体育术语产生,德国社会体育先驱杨先生对体育术语进行系统整理。体育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最早从教育角度提出。继教育学上的体育概念产生后欧洲出现fhysical culture一词,广义体育概念。?18C中叶后欧出现多种体育概念,每一个都标志体育实践和理论向前发展,几个同类概念有长期并存和昏庸的历史。1919年美教育界展开关于体育目标的广泛讨论。体操与体育划清界。 ?三、中国的“体育”概念 ?西方输入后,中国使用的体育概念有:体操;体育。A关于体操一词的传入和使用:洋务运动后期传入,新式学堂最早设置体操科实际就是体育课。戊戌变法时体操普遍使用,清末近代教育制度在中国确立体操作为必修课;关于体育一词的传入和使用:直接来源日本,戊戌变法时引进的。 第二节有关“体育”定义的综述 ?一、国外对体育的界定 ?(一)体育是促进人体健康发育的教育 ?(二)体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 ?(三)体育是开发人类运动潜能的活动与制度的总称 ?二、国内对体育的界定 ?(一)狭义的体育------身体教育 ?(二)广义的体育------体育是社会文化活动 第三节体育与其他身体活动形式的关系 ?一、体育与劳动的关系 ?(一)体育与劳动的联系 ?(二)体育与劳动的区别 ?二、体育与军事的关系

民族传统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微教案 教学内容:1、竹竿舞2、游戏:简易保龄球 学习目标:1、运动参与目标:基本掌握竹竿舞的动作要领,提升学生的灵敏性、协调性。 2、运动技能目标:学习跳竹竿的基本动作,发展弹跳水平、灵敏等素质。 3、心理健康目标: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4、社会适合目标:养成合作互助、竞争进取、勇于挑战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竹竿舞的跳法 教学顺序:课堂常规→准备活动→竹竿舞→游戏→放松 开始部分2′ 课堂常规:1、整队报数 2、检查着装 3、宣布课的内容 4、安排见习生 队形:成四列横队集合 要求:快、静、齐见习生随堂听课 准备部分10′ 一、徒手操: 1、头部运动 2、扩胸运动 3、体侧运动 4、腰部运动 5、腹背运动 6、踢腿运动 7、环关节 二、游戏搭火车: 规则:分组练习每组两把竹竿,两位同学扶竹竿两头,被运送的同学在两竹竿内不限人数。到终点后换两位同学空车返回。先运送完全组的胜出。 基本部分28′ 一、竹竿舞 教法:

1、讲述跳竹竿来源,特点,节奏要求及注意事项 2、原地拍节奏练习(开开合合) 3、原地徒手敲竹竿节奏练习(开开合合) 4、跳竹竿脚法练习(点点缩缩) 5、分组练习(两竹竿四人一组) 6、巡回辅导 7、提升练习(开合开合开开合)(点缩点缩跳跳跳)8、各组自创自编动作练习1、播放黑衣壮歌曲《呢的呀》,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示自编的跳法,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游戏:简易保龄球 方法:全班分成四组,每组12人各装有少许沙粒(原空)的泉水瓶一 . . 只成四组纵队向15米的标志线站立。 结束部分5′ 1、放松操 2、课堂小结。 3、布置作业 4、收拾器材 组织:成四列横队

体育科学研究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体育科学:是研究体育现象,揭示体育内部和外部规律的一个系统的学科群。 2、需要性原则:指选题必须着眼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着眼于体育发展和运动实 践的客观需要。 3、创新性原则:指研究的问题应该具有某些新的东西,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地方,具有自 己独特的特点。 4、可行性原则:指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研究课题的主客.观条件。 5、文献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 方法。 6、问卷调查法:是以书面形式提出经过周密设计的若干固定问题,调查对象,或让其填写, 然后对所得的材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7、析因实验设计:是将每个处理因素的所有水平互相结合在一起,研究各处理因素间作用 的一种设计方案。 8、摘要:是作者基本思想和论文观点的缩影,是全文的高度概括和浓缩,是科学研究论文 的重要检索点,使读者判断论文阅读价值的主要依据。 9、研究对象:指本课题研究的具体人和事物,如学生,运动员,城市居民等。 10、科学态度:指人们对科学.科研工作与此相关的人和事的认识和看法及言行中的表现。 11、研究成果: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推广性研究。 12、选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是根据多方面的情况所要确立研究的问题。 13、假设:为得出逻辑的或经验的结论并加以检验而设立的试验性假说。 14、研究设计:是指对整体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出探索定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具体策略, 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同时它还包含着制定详细的 操作步骤及研究方案等方面的内容。 15、学术规范:主要是为学术研究确立一般性的基本原则与主要原则。 16、分类法:是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区分为不同种类的逻辑方法。 17.研究课题:该学科领域和研究范围中未知的问题 18、操作定义:是依据抽象定义所界定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提出一些可观测的指标来说明如何 度量一个概念,即把概念与可观测的指标联合起来的中介。 19、实验观察:指在人为设置或控制的条件下,对观察对象或活动进行观察的方法。 20、关键词:是指从论文题目、摘要和正文中抽选出来,用以揭示或表述论文主题内容特征, 具有实质意义,未经规范处理的自然语言词汇。 21、定性资料审查:资料审核是对资料进行审查和核实,消除原始资料中虚假、短缺、冗余 等现象,保证资料的真实、完整、简洁,为进一步加工整理奠定基础。 对定性资料的审核集中在真实性、准确性和适用性三个方面。 22、效度:效度也称有效度或准确度,是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 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23、科学素养:是科学研究者所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科学素养影响到科学研究者的研究水 平和研究质量,科学研究一般要求较高的科学素养。 24、注释:是论文中对于引用他人的研究结果的标示,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 步解释或补充说明。 25、比较法:就是通过对照各个对象,揭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一种逻辑方法。 26、信度:信度也称可靠性,是指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目标对象重复测试,所得结果的一 致性程度。 27、移植与借鉴:是将其他科学、领域的研究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另一学域或领域。

社会体育的特点和作用

社会体育的特点与作用 主讲人:潘绍伟 一、社会体育的涵义 (一)什么是社会体育? 社会体育是最近十几年我们国家才开始使用的一个新名词,对于什么是社会体育,大家还比较陌生。对于社会体育的基本含义,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是:社会体育是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军事体育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比如,日本的一名学者指出:“社会体育是为了社区居民良好的体育运动、生活、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作为社会公共机关的责任而开展的体育活动,或者说是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以居民为对象,主要利用公费开展的体育活动。”与它相近的日本另外一名学者认为:“社会体育是指除教育课程的学校教育以外,从幼儿园到老年为对象的体育组织或自发进行的体育活动,依照活动场所,它包括家庭体育、单位体育、社区体育。作为具体的活动,它包括各种体育运动项目,以及其它简单的体操、游戏、舞蹈、步行、野外活动等体育活动。”这是一种看法,这是一种相对较小的概念。 另外一种看法是:社会体育是与高水平竞技体育和军事体育相对应的概念,也就是说在这个概念中,社会体育涵盖了学校体育,又如我们国家学者李树庭指出:“社会体育是以全社会参与为特征,以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保持与增进健康为目的,以从幼儿到老年人为对象,以家庭、单位和社区等为活动空间,以各种练习形式为活动内容而开展的组织灵活、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从以上两种观点,大家可以看出:社会体育包括两种解释:一种是它涵盖了学校体育以外的所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另一种是把学校体

育也放在其中的。与社会体育相关的,还有一些大家很熟悉的概念,比如说社区体育、大众体育、群众体育、在这里也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所谓的社区体育,它主要是指在社区的X围内进行的一种体育活动,显然,它是社会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个概念是大家也很熟悉的“大众体育”,大众体育或者全民体育或者用英文说“Sports for all”,它的概念主要包括这样一种涵义。从纵的方面来讲,它是指人的一生,从幼到老均应参加运动。从横的方面来讲,是每个人都需要运动。从面的方面来讲,指的是时时运动、处处运动。以上我们讲到了社会体育、社区体育和大众体育。这三个概念是非常接近的,尤其是大众体育,跟我们的社会体育是非常接近的,而我们的社会体育除了社区体育之外,大家可以从我们前面讲到的看出,它还包括家庭体育、单位体育、学校体育等等。不管是哪一种观点,我们都可以看出,社会体育有它的基本规定性。 (二)社会体育的基本规定性,也就是社会体育最基本的特征。 第一个基本规定性是社会体育是面向社会全体成员,它是不分老少、不分年龄的。第二个基本的规定性是全社会的成员都参与的,不是面向少数人的,它也不是少数人参加的,它应该是所有人积极参与其中的。第三个基本的规定性,社会体育都是在余暇时间来进行的,所以它不是一种工作,也不是一种规定性的体育,它是在余暇时间自愿进行的一种活动。第四个基本的规定性,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军队体育是有明显差异的,我们为什么研究社会体育的特点呢?因为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开展社会体育的。我们说开展社会体育工作与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竞技体育、军队体育是有明显差异的,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社会体育的特点,才能正确的开展社会体育,正确的参加社会体育。 二、社会体育的特点 社会体育特点这个概念是说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军

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与培养

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与培养毛泽东曾讲:“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也在很早就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的至理名言。可见,一个强健的体魄对于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而强健的体魄则来源于体育锻炼。总之,体育锻炼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群。我们往往由于忙于应对繁重的课业负担以及其它一些事情而忽视了体育锻炼,另外,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又使我们不得不长时间不能活动,所以,我们更需要体育锻炼来强健我们的身体。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学校体育要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关键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大学生身体锻炼能力,是指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加以创新,培养成独立地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 一、终身体育的概念与主要特征 1.社会性。人是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的统一体。人之所以要开展终身体育活动,也是社会发展需要的反映。社会的前进是对人的要求化为个体的需求,个人的需求也会逐渐转化为社会的需求。正是这种转换关系使体育活动必须具有社会社。

2.发展性。体育就是人们超越自我,战胜自我的一个过程。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虽然收获的大小因人而异,但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总能得到丰厚的回报,终身体育可以促进全面发展,在吸收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人的身体潜力、精神潜力不断被开发。 二、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从人出生到死亡之前都要参加体育运动,即将参加体育运动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这是当代体育的发展方向。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我国的基本国情,高校体育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努力开发大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以适应未来的挑战。高校体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大学体育教育,使学生走入社会后能继续坚持体育锻炼,使人健康生活、工作并能长寿。学校体育教学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是,不仅看学生在校期间身体素质提高多少,而且要看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后是否具备了体育意识和健身意识,是否养成自我独立锻炼的习惯。因此,高校体育要把握体育的本质,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终身健康。我们担负着培养合格人才的历史使命,为此,切实抓好“终身体育”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高校在“终身体育”教育中的作用 1.终身体育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点。高校体育教育的重点是以普及为基础,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培养学生爱好运动的“终身体育”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为基本目的,以促进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