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教育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发展趋势

为什么有的文化被同化而消失?为什么有的文化能够融合不同文化的精髓而很好地适应新的发展?这些看似宏大的问题,都是跨文化教育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并正在被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地吸收。跨文化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 Education)是20世纪后期世界教育民主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趋势,也是21世纪为了实现全民教育目标

而产生的国际教育热点问题之一。

跨文化教育对中国教育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对于如何对待国内不同民族的文化,如何看待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跨文化教育思想具有启发意义。

第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对于如何理解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

文化积累与文化创新,跨文化教育思想极具重要意义。

第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生活在与他们过去不同的区域文化之中。如何引导他

们正确对待区域文化的差异,跨文化教育思想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第四,文化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播,各种文化的和谐共处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来加强,因此,跨文化教育可以进一步促进我们思考学校教育如何关注不同文化、如何平等对待不同文化的问题,在课程和教学中消除我们习惯使用的、带有文化歧视和文化偏见的内容,以更

有利于各种文化的相互了解、尊重和共处。

因此,跨文化教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

跨文化教育作为教育发展趋势

跨文化教育的实践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世界各国一直在进行着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文化交流和学习,例如国际旅游、访问、留

学、研究、移居等,都具有跨文化教育实践的性质。

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对跨文化教育的理论探讨始于20世纪60年代。战后,世界许多国家兴起了移民潮,具有不同文化的移民移居他国,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人们开始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变迁,研究各种文化变化的原因、过程与结果,探究为什么有的文化被同化而消失,为什么有的文化能够融合不同文化的精髓而很好地适应新的发展,等等。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有关跨文化教育

的理论。

作为一种教育思潮,跨文化教育的兴起是在20世纪90年代,这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提倡和努力推行分不开的。从20世纪80年代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关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作用。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内瓦召开了第43届国际教育大会,主题是“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并发布了《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的建议性文件。在此基础上,于1996年发布了《国际理解教育:一个富有根基的理念》专题报告。该报告强调,通过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国际理解,并可以从学校教育、课程与教学过程中进行跨文

化教育。

国际社会倡导的跨文化教育,其目的不仅在于促使各国儿童尊重自身文化背景,而且也倡导理解其他文化,增强彼此间的公正、团结与容忍,引导他们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的文化差异。跨文化教育鼓励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国际理解与沟通,减少冲突,促进世界和平,已被认为是创建多元化社会、尊重平等人权的有效工具之一。

目前,跨文化教育思想已超越了以往的移民教育、少数民族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双语教育等概念,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并成为一种教育发展趋势,成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和运动

未来的冲击与中国教育发展趋势

朱永新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都把目光放到了21世纪,各国也几乎不约而同地认识到教育在新世纪的地位与价值,开始研究未来的冲击与本国教育发展趋势,并着

手进行全方位的面向2l世纪的教育改革。

1983年4月,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丁题为《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以严肃的口吻警告习惯于乐观与陶醉的美国人:“当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我们的大中小学在过去历史亡取得的成就和为美国及其人民的福利作出的贡献而感到骄傲的同时,我国社会的教育基础目前受到口益增长的庸庸碌碌的潮流的腐蚀,它威胁着整个国家和人民的未来。上一代还难以想像的情况开始出现了──其他国家正在赶超我们教育上的成就。”在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的一份报告中,吏明确地把视野投到了未来:“在今后的15年直到下一个世纪。我们的国家需要懂得如何学习的公民,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辨别、组织和使用一切学习资源。我们的国家将依靠有创造性的、能够综合和重新组织信息的公民,能从各个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公民。我们的国家需要能在家庭、社会和国家生活中与人共享其知识和学术能力的人。”

闩本从1985年开始的教育改革,从一开始就是以面向21世纪为目标的,在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审议报告中,就已把新世纪的要求放在重要位置。如报告明确指出;“时代向着21世纪飞奔,向着真正的国际化转化,向着信息为中心的文明社会转化,人类也从‘50岁寿命’转向‘80岁寿命’。21世纪的科学技术文明,要求人们重新认识人生的意义,恢复人类社会的文明,教育必须要跟上新时代的要求。”在报告的序言部分还提出,为使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获得成功,恳请全体国民能够

理解和协助。

其他如法国、英国、阿尔及利亚、阿根廷、苏联、贝宁、哥斯达黎加、芬兰、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墨两哥、巴基斯坦、秘鲁、西班牙、斯里兰卡、多哥、喀麦隆、乌拉圭、南斯拉夫、丹麦、荷兰、罗马尼亚、塞拉利昂、瑞典等国,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

改革。

未来的教育离不开未来的社会,未来的教育是未来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未来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但它是今天的延伸。未来是可以预测的。历史早已昭示我们,谁能摸准未来的脉搏,谁就能在未来的社会逐鹿问鼎。那么,未来社会的发展将会有什

么特点呢?

(一)未来社会的发展及其特点

1.信息化

信息化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继《未来的冲击》、《第三次浪潮》之后的第三部名著《权力的转移》中曾揭示了这一基本特点。他认为,正在到来的新世纪,不沦现在看来多么混乱、无序,其中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知识的急剧膨胀与迅速传播。印刷出版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数量潮水般地涌来;电台、电视台,几乎每天24小时地“轰击”着人们的头脑。信息的迅速传播,导致了大国首脑的倒台,甚至政府的更迭。新的科学理沦和技术知识,每天都在更新,昨天还是科幻小说中的题材,今天就已变成了现实。工业、商业、金融业,正日益依赖于市场信息和技

术信息;公司间的信息战正愈演愈烈,已变得生死攸关。国家间的争夺也日益从谋取军事强权转向了科技竞赛。谁握有大量知识,淮就能在未来的世纪中获胜。随着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的转变,知识与专业技能成了人们就业竞争的焦点。

在托夫勒的描述中,知识不仅是物质财富生产过程中的加速器,而且正日益取代有形物质的地位,成为物质生产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信息化的社会,自动化与计算机取代了大批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者,知识和信息投入生产过程后大大提高了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减少于用于原料、劳动力、没备、库存、运输等方面的资本投入。信息本身成

了一种最重要的资本。

随着被托夫勒称为“超级信息符号经济”的发展,现存的经济秩序也在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知识密集型行业将取代那些主要依赖于原料和劳动力的制造业的地位而迅速崛起,昔日的工业巨头、金融巨头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权力正从他们手中一点一滴地渗漏出去。仍实行大批量生产的大企业、大公司,现在饱受繁文缛节、低效高耗之苦,代之而起的是那些灵活高效的小公司、家庭公司,权力正在分散化。

随着信息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信息与知识已成为炙手可热的抢手货。一场日趋激烈的信息争夺战展开了。过去,情报与反情报战争是国家间的事情;而现在,这种角逐正向一切领域渗透。大大小小的情报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获取情报的手段也五花八门。可以说,谁掌握厂知识和信息,谁就掌握厂支配他人的权力。也正是在上述意义上,信息产业已与高技术产业、金融业一样为国际市场上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适应信息化社会是世界各国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的巾心内容之一。如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第三次咨询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在以新型信息化社会为主导认真开展教育的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信息手段的潜力,促进向‘开放型学校’转变,形成把各类教育机构连结在一起的教育网,不断加深教育的活力。为此,必须适应各种学习要求,提高学习者的自发性和创造性,力争建立能灵活利用所有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体系,即‘信息化社会型体系’。”在这方面,应注意研究以下问题:第一,认真培养利用信息的能力,研究其教育内容和力法;第二,确立教育各领域最适宜的信息媒介教材的研究、开发体制;第三,教师要积极并灵活地利用各种信息媒介器械及教材,使之能发挥帮助儿童自发进行学习的作用;第四,建立研究信息机械方面存在的弊端的体制。

2.国际化

信息化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国际化的社会。随着现代交通,通信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交流的扩大,地球急速缩小,于是有了“地球村”的概念。

战后美苏称霸的两极现象随着苏联的解体已经终结,世界正在出现多极化。在军事上,美国的威慑力量也愈来愈小。1990年日本军事费用达40000亿口元,占世界第三位,有可能超越核阶段,发展最新式武器。第二世界有18个国家有了弹道导弹,10余个国家有能力生产化学武器、核武器和生物武器。在经济上,欧共体的外贸额已占全球1/3,在国外投资总额达3500亿美元,其巾46.2%在美国;日本在美投资也达600亿美元,索尼公司花34亿美元买下厂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三菱公司收购了美国洛克菲勒集团的资产,1989年起日本又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大外援国;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在不断增长。多极化是世界格局的基本走向。

与此相适应,各个国家的联系也愈来愈紧密了。任何一个同家都不能完全被孤立于国际社会而长期生存与发展,经济上的往来愈来愈多地打破国界,各国向国际社会开放,已成了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许多国家的企业已不是只为本国而生产,而是面向世界并依靠世界进行生产。如英帝国化学工业公司年销售额高达200亿美元以上,其中95%销往国外,它的高层领导中也有35%是外国人。闩本仅1988年在海外申请的企业法人就达6647家,1989年在欧洲的公司700多家,制造厂411家,雇当地工人75万人。与此

相适应,跨国的联合体愈益增多,欧共体、北美集团、以日本为核心的组织松散的东亚集团,已成为90年代三个影响较大的国际经济集团。此外,由不结盟国家组成的77国集团,由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组成的南亚区域合作,由阿拉伯也门、埃及等组成的阿拉伯合作委员会(ACC),以及拉美经济体系,拉美一体化协会、安第斯条约组织、中美洲共同市场、加勒比共同市场等,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并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

在国际化的社会里,许多问题的解决,如战争与和平问颢,地球环境的问题、文化误解与文化摩擦的问题等,已非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能力所能及,而有赖于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也就是说,只有从全人类的角度出发,积极为人类的和平与繁荣,解决地球—卜各种各样的问题作山贡献,参与能保全宇宙船“地球号”十态系统正常运转和使自然、人、机器共同生存的人类文化的创造,才能使国际社会健康、稳定地发展。

因此,适应国际化社会也是世界各国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仍以临时教育审议会的报告为例,1986年4月23日发表的第二次咨询报告巾也十分强调:在考虑面向21世纪的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带来的可能性与问题时,既要求下一代日本人认识较以往更深刻、更广阔的国际社会,即认识世界各国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也要求他们具备能充分沟通日本文化与异国文化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国际礼节、对异国文化的理解能力等。而且,随着国际化的发展,为了使下一代日本人就国际社会中日本文化的历史、传统、个性等,正确认识各种文化所有的特殊性和潜在的共通性,普通性,有必要具备作为一个坚定的日本人的文化素养和能力。“这就要求在国语教育、语言教育、历史教育、艺术教育、德育的教育模式,对教师的能力要求,外国教师和留学生问题,教育与研究的国际交流等各个方面,重新认识以往的思想力法和处理方法。”

总而言之,未来的国际化社会,不仅要求每一个国家利民族从全人类利益、全球观点出发考虑问题,而且要求教育机构<尤其是高等教育机构)向国际社会开放,把教育水平提高到比任何时候都要高的水平,培养出适应国际化的开放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是理解国际社会,关心和宽容异国文化,通晓外语,具备外交能力,懂得国际礼节,

而且是具备高度文化素质和能力的。

3.成熟化

所谓成熟化,是指先进工业国由成长而进入成熟的阶段。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提出的关于教育改革的第四次咨询报告(终结报告),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成熟化社会的基本

特点。

首先,在文化生活方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社会保障的改善和高学历化的发展,国民的需求口趋多样化、个性化和高层次化。同时,人们的生活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正从追求富裕的物质生活转变为追求富有的精神生活,从强调数量转变为强调质量,从重视硬件转变为重视“软件”,从主张同质划一转变为主张多样

化和自由选择。

其次,在产业经济方面,随着信息化、软件化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和

就业结构也出现厂巨大变化。

再次,我们的社会正在迅速变为老龄化社会,如果不采取妥善的对策,则有可能导致失去社会活力。另外,越来越多的妇女正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劳动者的意识也日趋

多样化。

并且,都市化的发展,造成厂山缺乏人际联系的分散的个人组成大众社会的状况,并由此而导致出现厂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削弱了团体意识和各种传统社会规范的影响力。而家庭中子女人数的减少、小家庭大量增加、家庭生活方式和父母就业形式的变化、父亲对子女的影响力的减弱等家庭的角色和职能的变化。也同许多教育问题复杂地联系在一起。此外,在向成熟化社会发展的过渡时期,物质的丰富、生活的便利、闲暇时间

的增加,往往容易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一系列影响,使人萎靡不振、体力衰退,自我形成迟滞,并可能导致减少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削弱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甚至可能导致

庸俗文化的泛滥。

成熟化社会对教育也提出了许多更新、更高的要求,它首先表现在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而充实人们的闲暇时间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自然是教育责无旁贷的任务,终身教育的倡导者朗格朗早就揭示了这一特点。他说:“在我们时代还有一个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闲暇时间的增加。在世世代代作为少数人的特权之后,现在闲暇已成为亿万劳动者都可以得到的了,这就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新大地。人们公认,不久的将来,我们社会的成员将把比他们从事工作多得多的时间,用于休息和娱乐。这便提出了他们要用闲暇时间干什么这样一个重要问题.其答案就有一部分用在教育上。第一点是必须要为了闲暇而进行教育,这就是说,人们必须作好准备并接受训练,以便有价值地使用这种自由支配的时间。第二点是在闲暇时间必须向人们提供教育,这就是说,人们把空闲的夜晚、周末还有几周或数月的假期中的一大部分时间,能够而且应当用于智力活动,用在学习和研究卜,用在可以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使他们从事各种艺术活动亡。”虽然中国尚未进入成熟化社会,但在部分地区和部分人身上,已表现出诸种成熟化的迹象,从现在开始,教育就必须逐步适应这种不断发展之中的需要。

(二)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地球变得越来越“小”的今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在感受着未来的冲击波;每一个国家也都在调整自己的教育以适应未来社会的趋势。从80年代开始,中国教育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旗帜下,也试图不断地建构与调整,并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趋势。从总体上来看,中国教育的发展将会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以培养心理素质为主的教育目标

培养目标是一个国家培养人才的总体规范,未来社会的冲击,首先会在教育目标上反映出来。如日本的《教育基本法》曾规定日本的教育“以培养健全的人格为目标”,在1987年的教育改革的终结报告中又把这一日标具体化并调整为:培养宽广的胸怀、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与公共精神,面向世界的日本人等。1988年9月美国发表的一篇题为《美国的潜能──人》的研究报告中,也提出厂面向未来的美国教育目标,即“面向2l世纪去开发人的才能,意味着培养人们具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在变化的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高度适应能力,具有创造意识,并能不断获得新知,而且有能力不断克服自身的局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在中国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就未来教育的培养目标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总而言之,2l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将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最开放的人。”这种人的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根据柯林博尔的说法,未来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具有三本“护照”,一是学术性的,二是职业性的,三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性与开拓能力的。如果一个人缺乏这方面的素质,学术和职业潜力就不能发挥,甚至变得没有意义。他还对持有“第二本教育护照”的人作了如下描述:“对于变化持积极的、灵活的和适应的态度,视变化为正常、为机会,而不视其为问题。一个如此对待变化的,具有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人,具有一种来自自信的安全感,处理危险、冒险、难题和未知,从容的口。这样的人具有提出新的创造性思想,发展这些思想,并坚定不移地使之付诸实施的能力,这样的人有能力并勇于负责,善于交流、谈判、施加影响、规划和组织。他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有信心而不是朝三暮四的,有主意而

不是总依赖着他人。”

无疑,上述“第三本教育护照”也是未来中国教育所要孜孜以求的培养目标。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与深入,21世纪的中国教育,将在加强科学知识和职业技能

的培养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创业教育,注重效益观念、开拓意识、拼搏精神、国际视野,这是21世纪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也是未来教育目标的重心所在。

2.以加强基础教育为主导的教育结构

未来社会中各国的竞争将更为激烈,而国际竞争是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是由一个国家的资源力、经济力、科技力、教育力、文化力、国防力、外交力、政治力等构成的。决定综合国力的根本因素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国民素质的高低又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水平。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成功地建设现代化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大抓了普及教育,重视丁基础教育,提高了国民素质。劳动者的素质的提高,为日本在引进、吸收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以及生产、服务过程中的高水平素质的形成,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因为基础教育在构建综合国力中特有的功能,各国都把它作为调整教育结构的改革的关键。如美国“促进良好教育委员会”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美国教育基础正在被一批新生的平庸之辈所腐败。这批平庸之辈威胁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幸福》杂志撰文认为,日本经济的腾飞并超越美国,是第二次‘珍珠港事件”,而“现在日本人使用的武器不是坦克、大炮和战舰,这些都是昨天的武器。现在依靠的是智力。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口益变成智力较量的高技术时代,美国学校教出来的却是大批文盲(每年有30%中学生辍学).厂家雇不到足够数量的熟练技术工人”。因而,“要尽一切努力来拯救基础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了满足这一“出于美国生存的需要”,1985年出台了所谓《2061计划》的改革方案,全面研究了美国中小学教育体系改革的设想、

步骤、目标及依据等。

在中国,加强基础教育尚未从根本上解决理论上与实践卜的问题。从理论上来说,中国加强基础教育的目的或出发点,一开始就是解决“公平”问题,即强调为最广泛的人提供教育机会,而不是或很少是从提高民族素质、加强综合国力出发的。这样,就必然陷入“公平”与“效益”的矛盾而难以自拔。如郝克明等在论述中国未来教育发展的诸多矛盾,如国际竞争和我国社会发展要求高质量的教育与我国教育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有限的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提高教育程度与普及教育之间的矛盾等等时指出:“解决这些矛盾必然要在效益与公平之间作出选择”。他们认为,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这种选择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要求教育机会更均等和人民文化水准更高,容易强调公平原则,不顾条件地勉强普及教育,急于构建一种形式上的全民教育体系,实际上会降低教育水准和教育的效益。另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必须加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科技革命的兴起,更加重了经济赶超的压力,急需拥有足够数量的高级专门人才,于是又很容易片面从效益出发,着眼于保证社会急需的高等教育和英才教育,甚至牺牲部分公民接受普及教育的权利。而这不仅与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相悖,还会由于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而加剧社会分层结构的不平等,重复一些发展中国家忽视基础教育的教训。因此,他们提出了建设未来教育体系的设想:“在保证全面质量的前提下,对公平和效益作出恰当的现实选择,正确处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并据此筹划教育的规模、速度、结构、形式和区域布局,提出符合21世纪国情的教育设想。”笔者认为,基础教育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素质,关系到技术员工的水平,关系到人们在牛产与服务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它不仅仅是一种机会与公平的问题,也直接是与效益相联系的问题,树立起基础教育的效益观,将是加强基础教育的关键所在,这也终究会成为未来中国教育构建的趋势之一。

由于理论上的这种认识,在实践上相对也容易忽视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造成基础教育不基础的现象。据统计,以大学生人均经费为100元计算,高中生是5.8元,初中生是4.7元,小学生是1.8元。一个大学生花费的教育经费比50个小学生的经费还要多。

基础教育经费的短缺和条件的落后,使得基础教育的水平停滞、下降,从而导致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的现象未有根本的好转。所以,人的素质如不能得到较大的提高,必将拖现代化建设后腿。加强基础教育将是调整教育结构必须重点保证的方向。

当然,未来教育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还必须注意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教育,注意形成各类教育内部及内部与外部协调的动态结构,如高等与中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要

与国际化、信息化的社会相适应等。

3.以学会关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改革

教育内容的改革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直接影响到未来教育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从世界各国面向未来的教育内容(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大致有现代化、地方化、综合化、活动化等基本特点,但也表现出以“学会关心”为基调的特色。

如所周知,197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集的、以法国前总理埃德加?富尔为首的国际委员会曾提出过著名的《学会生存》的报告,提出为了适应知识陈旧率加快、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及由此引起的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市场急剧变化等形势,仅靠年轻时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已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一个人要“学会生存”,就必须按照终身教育的理论来安排自己的一生。

但在80年代末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面向2l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该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波尔却指出:终身教育理论提出的是经济和科技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巾场的波动对个人的挑战,而当前和未来人类所面临的挑战都远远超出了个人的范围。如大气变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来自核电站的放射性污染,水污染,耕地减少,动植物种的绝火,森林被毁,世界人口急剧增长,这一切都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而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推行“全球合作精神”,也要求教育年青一代从只关心自我的小圈子中跳出来,学会关心超越自我的世界。这样,就引发了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的过渡。这次研讨会的报告主题就是“学会关心”,并认为这是21世纪教育的基本方向。在教育中需要学生关心的内容有:

──关心自己,包括关心自己的健康。

──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

──心他人。

──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利益。

──关心人权。

──关心其他物种。

──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

──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

在“学会关心”这一主题之下,未来教育将会在以下诸方面进行课程的改革:一是加强道德教育的课程。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更加需要呼唤道德、呼唤德育的社会。正如圆桌会议的报告所述,工业化导致了世界许多地方传统家庭的结束,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损人利己动机的驱使,对为社会服务和树立对社会利益的责任感越来越没有兴趣。这样,道德教育就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如有的国家除开设公民课外,还开始在中学设立儒学伦理课。日本在1990年编写丁道德教育推进指导资料,强调根据学生道德性的发展,有针对性地实施道德教育,如对小学生在低年级着重进行基本生活习惯教育,中年级着重培养遵守日常社会规范的态度,高年级则进行公共心的教育等。在中国,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及全球意识的教育,将是未来道德教

育的主要内容。

二是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瑞典教育改革的倡导者和钼织者胡森教授曾强调,对于体现本国文化传统的文学、历史等基本课程,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而且必须加强,

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吸收最新科技成就,并使这两个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未来的社会将是科技高度发达的国际化社会,正因为如此,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才尤显重要。这种“壮根”的教育在未来的中国社会也会被提到应有的地位。

三是课程设置的综合化趋势。在未来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呈现出高度综合的整体化的特点,其结果是大量边缘学科、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纷纷出现。在教育上,也将逐步摒弃过去专门类别划分过细的格局,开设大量综合课程,使学生在综合的过程中学会创造。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一些国家已在教育改革的方案中考虑设置综合课程,如日本从1992年已开始把过去的“社会科”和“理科”合并为“生活科”,在小学开设。美国的《2061计划》把中小学13年所学的课程浓缩为12大类,即科学、数学、技术的本质(以上属总论),自然界构成,生存环境,人体机能,人类社会,技术世界,数学世界,科学史观,共同主题和思维习惯。由于综合化的趋势也在中国社会中初见端倪,教育改革中强调教育内容的渗透性与综合性,也将是势所必然。

此外,在教育内容方面,重视科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重视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教

育,也将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4.以终身教育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体东在未来社会中,随着人们工作时间的减少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把人们的一生分为上学、工作、退休的观念将被淘汰。学校不再是一个为学生的一生准备一切的场所,教育已贯穿于人的一生。所以,有人认为,2l世纪的中国教育将是包括胎教、幼教、初教、中教、高教、职教、成教、老年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为人民提供文化教育、道德教育、职业教育、艺术教育、闲暇教育、转业教育、人生教育、保健与养生教育等内容的终身教育休系。也就是说,未来的教育将是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的教育,是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互补充的教育,是教育—社会一体化的教育,是从摇篮到坟墓的教育。社会大系统与教育系统的融合,构成了未来教育的潮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我国的变化更加剧烈。自90年代以来,我国正在经历两个重大转变:一是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二是由劳动密集型经济向知识密集型经济转变;但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由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等几种态势并存。中国加入WTO以后,国际化进程加快,而全球化趋势口渐明显;但较诸既往的资本全球化,人类正在驶入的是一个新全球化的时代,它在性质、结构和趋向上出现重大转折,在产业轴心社会结构构成、内在张力、控制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发生重大转变。教育是未来的事业。今天在学校学习的学生及各种教育机构中的受教育者,都将走向社会,为未来社会服务。建构什么样的未来教育,怎样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和大众,以适应未来形势的变化,教育界内外对

此的探讨和展望从未停止过。

朱永新、徐亚东主编的《中国教育家展望21世纪》邀请国内教育界的专家们就21世纪社会与教育作了展望与评述,而郝克明主编的《面向21世纪我的教育观》则邀请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与社会名流俊杰畅述未来教育的理想蓝图。有人认为,未来教育首先要建立一个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和促进人的发展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二要建立全时空的大教育观。在时间上,教育要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的一切学习机会;在空间上,教育不仅是指学校教育,而且包含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即要树立终身教育思想,建构学习化社会。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继续教育结合,并把学校教育纳入到终身教育体系。三是教育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四是椎行教育的国际化以适应未来国际交往十分频繁的社会趋势。有人从八个方面展望教育的未来:(1)教育的目标与价值;(2)教育的科学性和前瞻性;(3)教育的普及和多样化;(4)教育的基础性和专业化;(5)教育的全

球化;(6)教育的终身化;(7)教育思想的现代化与教育方法的革命;(8)学校教育与教育的社会化。有人则指出未来教育将呈现十个特征,即贯穿终生的教育体系,中央与地方协同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相结合的教育运行机制,各级各类教育适度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联系加强,教育内容更新,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结合,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与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学形式多样化。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一个我国未来“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第一个十年(2001~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宽裕,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必须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教育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前提和先导。围绕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未来“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张健、徐文龙对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具体指出并论述了八大趋势。

第一,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创新教育。认为知识经济向传统教育提出挑战,迈向新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四种创新能力,即观念能力、制度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基础教育应该为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打基础培养健康身体的素质、公民道德的素质、从事劳动的素质和专门人才的素质;要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新的考试评价制

度。

第二,从产学研分离走向一体化。人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科研、教育、生产作为知识发现、传播和知识转化的三大社会活动是彼此分离的。但是,20世纪中叶以来,硅谷和128公路的出现及其发展历程,标志着大学逐渐从经济发展的边缘走进了经济发展的核心,因此科技教育将成为各级教育的共识,职业技术教育会方兴未艾。

第三,从学历型教育走向学习化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逐步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主轴、以获取学历为目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但是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这种教育体系日益凸显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症结,如教育对象限定为青年人、复制现存的社会、倾向于与生活脱节、大法解决主要的社会问题、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既昂贵又无效率、抗拒变迁等。未来必须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改造现今教育体系,通过建立学习化社会(学习化社区、学习型城市),赋予学习以新

的生命。

第四,从教育国家化走向国际化。中国“入世”将引发新—轮的教育开放热潮;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出现,将催生教育改革开放的新态势。教育要培养面向世界的中国公民,使他们具备能与不断缩小着的地球上的所有人共同生活与工作的意识和态

度。以国际教育原则推进教育改革。

第五,从封闭式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引进,一场教育革命将全面展开,它引发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模式、教育内容与课程乃至教育体制、评价机制的变革,正在极大地冲击着传统教育模式。教育将逐步走向信息化,其特征为:教材多媒体化、教育资源全球化:教室电子化、学校虚拟化、学

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

第六,从教师的知识传承走向引导创新。信息时代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和职业定位都有深刻变化。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正逐步得到认同,创造力使教师职业超越单一的工匠式技能特征,并成为衡量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核心指标。创造变为唤起教师内在尊严和欢乐的原动力,教师教育体系与培养模式逐步优化。

第七,从办学体制单一化走向办学多元化。未来教育的新格局将是办学格局的多元化。教育体系中公办、民办教育的优势互补日趋明朗。民办教育的发展将方兴未艾,办学形式异彩纷呈,社会承办、公立“转制”、集团(公司)办学、股份办学、私人办学、

事业单位办学、企业办学等民办教育办学模式出现。

第八,从集中统一模式走向非均衡发展模式。由于我国各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差异很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历史地形成了极不平衡的教育发展格局、非均衡教育发展模式,而力求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强化区域特色和优势,走梯度推进之路。先发地区实行“一流教育”,加强辐射;后发地区实行“拿来主义”,梯度赶超。不过,笔者认为,非均衡发展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一个环节,最

终必须走向区域均衡与共同发展。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流派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八大流派 ——以1990年代为时间划界 一、生命·实践教育学派 二、生本教育学派 三、生命化教育学派 四、主体性教育学派 五、新教育学派 六、情境教育学派 七、情感教育学派 八、理解教育学派 一、生命·实践教育学派 代表人物:叶澜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理论及推广性、发展性研究”,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该课题是在1994-1999年“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阶段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开展的延续性课题;1999年5月启动,2004年5月通过鉴定结题;2004年5月—2009年5月为成型阶段。 目的:形成新的基础教育观和创新型学校。在《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上,叶澜教授又明确提出了“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这一创建学派的明确目标。 三个“层面”:1.新基础教育理论研究;2.学校教育活动整体改革的设计; 3.学校教育改革实践研究。

三个“更新”:1.基础教育观念系统的更新;2.学校教育日常活动方式的更新;3.师生学校生存方式的观念更新。 四个还给:“新基础教育”所追求的改革效应是: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2.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3.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4.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四项研究任务:“新基础教育”研究定位于学校转型性研究。显性的目标是为了建设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学校。 1.学校转型变革的背景与总体性研究(包括当代特征、教育变革趋势、学校转型内涵、总体构成等); 2.学校转型性变革中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更新研究(涉及培养目标、课堂教学、班级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管理评价等方面,以及一些相关的教育基本理论等。); 3.中小学基础学科教育改革的系统深入研究; 4.学校转型性变革研究的路径与策略以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多重关系的方法论研究。 二、生本教育学派 代表人物:郭思乐教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实验过程:2002年,“生本教育”实验进入香港,2005年,进入澳门。2007年,在广东省教育厅的直接推动下,“生本教育”实验开始在全省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开展,首批学校有15所。2008年,“生本教育”北上江苏、江西、北京等地,一批实验学校相继涌。生本教育目前在100多所小学和20多所中学进行实验。生本教育的实验已经收到良好的效果,成为当今中国八

最新中国教育行业分析报告

正文目录 1.标的分布 (4) 2.政策发展沿革和可能影响 (4) 2.1. 现行法律法规和修订议程 (5) 2.2.各类教育公司主要涉及教育类法律法规 (5) 2.2.1.共有部分 (5) 2.2.2.特有部分 (8) 2.2.3.新旧版《民促法》对比 (9) 2.2.4.各公司现状 (10) 3.公司核心数据 (15) 3.1.财务概览 (15) 3.1.1.学历教育 (15) 3.1.2.培训机构 (16) 3.1.3.总结 (17) 3.2.具体经营情况 (17) 3.2.1.学历教育 (17) 3.2.2.非学历教育 (24) 3.2.3.结论 (27) 4.估值情况 (28) 5.风险提示 (28)

图表目录 图表 1:公司主营业务分布 (4) 图表 2:民办教育相关法规修订、实施时间表 (5) 图表 3:各类公司涉及主要法律法规 (5) 图表 4:《民促法》修订前后对比及常规操作 (9) 图表 5:VIE架构成因 (9) 图表 6:VIE架构示意 (10) 图表 7:新法对各公司潜在影响 (14) 图表 8:财务情况概览 (15) 图表 9:各学校费用率(FY16,FY17H1) (16) 图表 10:各课外辅导费用率(FY16) (17) 图表 11:学校学生人数情况(FY16) (18) 图表 12:学校人数 (18) 图表 13:学校人数增速 (19) 图表 14:人均贡献学费(分学部) (19) 图表 15:人均贡献学费(千,人民币) (20) 图表 16:人均贡献学费增速 (20) 图表 17:收入拆分(学部) (21) 图表 18:学校收入增速 (21) 图表 19: 各学校收入增速驱动因素 (21) 图表 20:生师比 (22) 图表 21:教师人均产出(千,人民币) (22) 图表 22: 部分学校扩张计划 (23) 图表 23:非学历教育收入增速 (24) 图表 24:非学历教育利润率 (24) 图表 25:非学历教育费用率拆分 (25) 图表 26:注册学生人数/付费用户 (26) 图表 27:注册学生人数/付费用户增速 (26) 图表 28:学习中心(Learning Center)数量 (26) 图表 29:学习中心(Learning Center)数量增速 (27) 图表 30:教师人均产出(千,美元) (27) 图表 31:重点公司盈利预测和估值 (28)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报告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是怎么样的?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教育改革取得了些什么成绩?中国教育的未来是什么?中国思想文化的方向在哪里?从胎教、幼教到早教,似乎孩子们已经就被有条件或无条件地捆绑在教育的马车上,从此以后,孩子们分秒必争地努力学习,从小学升中学,从中考到高考,不仅仅是孩子,连同大人父辈和教师们一起陷入一种最清楚而又难以逃避的困惑——努力读书,出人头地,升官发财,似乎就是隐藏在这种现象后面的源动力——而其它的一切都似乎是冠冕堂皇的说辞。 中国的教育简史说起教育,不能不说说中国的教育史。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伏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足见则教育是根据现实需要而变化的。而且教育应当是普及的,大众化的,教民育人是维持整个部族群体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关乎族群生死存亡的大事情。 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奴隶贵族政治,垄断了文化教育,学在府,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也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目的是维持社会统治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出现阶级性和等级分化,而对于奴隶,则是几乎不需要专门的教育的。而奴隶的生活技能几乎是在生活中相互交流学习、口授传播或家传的。这时谈教育,我们是站在那种角度谈呢?对于历史过去,我们无可厚非薄是。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也是教育剧变的时代。传统贵族秩序完全被打乱,官学教育体制被打破,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出现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人群体的扩散,学术思想和教育活动又是统治者需要和重用的基础,为求生存和扩,各国统治者极力网罗和重用这些贤士。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终究在中国思想文化历史上出现了各种文化思想交相辉映,百家争鸣的奇特文化盛况,也由此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为丰富多彩,最为璀璨的一页。而这个时期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是孔子,他实行有教无类(最早的教育公平提法),主有所为有所不为,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论语》、《礼记》,尤其是其中《大学》、《中庸》更是儒家教育理论的力作,这以至于影响到了后来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的发展。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学派——法家,这是以法治为思想核心的治国之术,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时的子产,实际创始者是战国前期的悝(约前455~前395)、商鞅、慎到、申不害等。战国末期非子成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治理论系统化。他主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势力,以法为教,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在历史观方面,他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观点,而商鞅则将其应用自如,在国实施变法图强,进行封建

当今世界教育与管理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

世纪初教育及教育管理改革 发展的基本趋势 贺乐凡 一、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是融合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开展教育改革,并形成了两大潮流:一是教育实行中央集权制国家(如中国、俄罗斯、法国、新加坡等)的教育改革;一是教育实行地方分权制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的教育改革。这两类国家教育改革的思路和重点各不相同,采用的方法也互有区别。两种思潮相互碰撞,形成了融合的趋势。 所谓融合,即各国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的整合,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融合,有人称它为融通,也有人称它为整合,还有人从东西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把它称之为“东西合壁”,提法虽然有区别,但其精神是一致的,大体包括以下三层含义:第一、世界各国的教育均有其优势,也都存在各自的缺陷,没有绝对好的教育,也不存在绝对差的教育;第二、将外国教育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与本国教育的优势相整合,形成新的理念和做法;第三、教育改革要以发扬本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为基础,教育全球化要以民族化为基础,离开民族化,就不存在真正的全球化。1 二、融合趋势下的教育管理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 (一)教育管理理论 在融合的大趋势下,世纪初的教育管理理论,的确有了新的发展。 在管理科学的对象上,过去人们认为,管理的依据是科学,研究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揭示管理规律,并严格地按照规律所确立的原则进行管理。现在人们融合东西方的管理思想,认为管理不仅要依据科学,而且要讲艺术,要提倡管理艺术的创造性。有的校长还提出,学校管理是一种技术,校长的培训,要重视管理技术的培训2。 在管理的目标取向上,过去人们认为,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而组织具有共同的目标,管理就是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现在人们融合东西方的管理思想,认为组织要有共同的目标,但组织的共同目标,往往是反映一种理想的追求,带有口号激励的色彩,难以具体操作。而个体的目标,则是千差万别的,生动具体的,易于操作,管理应定位干协调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关系。 在管理的组织结构上,过去人们强调严格的组织层级划分,宝塔式的结构,按照层级原理进行管理。现在人们按照社会信息化的要求,主张组织结构扁平化,强调岗位间的协作和人员的一专多能,目的在加速信息的传输和人员的流动,提高管理效率。这种管理思想,也叫“企业重构”或“组织重建”3。有人说,“组织重建”的思想,是继泰勒的科学管理,戴明的质量管理之后,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可见其重要性。其理论的基点,是在质量管理的前提下,重新强调管理的效率。 1参阅:①薛峰:《融合:教育改革的大趋势》,《现代教育报》2003年1月1日;②黄书光:《论“中西融通”对中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2参阅:C·沃纳:《为领导者设的课》,《1997年中美教育研讨会论文集》第87页 3参阅:王东宁著《现代管理新视野》,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第5,163,341页

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培训业的现状: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国际化的时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教育也作为服务业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市场呈现旺盛的增长趋势,成为我国经济领域闪亮的市场热点,成为创业投资最热门的关键词。2008年面对房地产、股票等投资市场的不景气,专家指出,中国的教育市场巨大,机会仍然很多,但是教育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将进入比拼内功和规模的圈地时代。有关专家表示教育业是未来投资的热点,全国教育市场巨大,市县级城市市场急需开发,新一轮的教育掘金行动即将开启! 根据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 未来5到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潜在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 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培训,超出3000多亿的市场,并且正以每年30%速度急速增长,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青少年儿童超过1亿人次。目前,我国现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而在大中城市,90%以上小学生在课后接受各种各样的辅导,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需求群体市场。 幼儿教育市场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近两年来,中国教育市场迎来了培训行业投资高峰期。除去风险投资商的青睐,国际教育集团参与度也在提高。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投资教育的渠道也在不断增多。中国教育培训领域的市场空间巨大。统计数据显示,教育支出在中国已经超过其他生活费用成为仅次于食物的第二大日常支出。预计到20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潜在规模达3000亿元人民币。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中国的教育培训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教育培训机构已有近万家,但资金规模超过10亿元的屈指可数。教育培训业,还是一座尚待开发的“富矿”。目前全国品牌化的教育机构像新东方、巨人教育、安博教育、环球雅思等教育培训机构占据英语、课外辅导、职业教育等行业领头地位。在2008年到2009年培生出版公司先后并购了华尔街英语和上海乐宁英语,这是国际教育机构强势进入中国教育的一个趋势。 而中小机构发展也面临着危机,主要是人才缺乏、教学科研力量的薄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下,在经济危机面前很难快速发展。教育培训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阶段,大机构将出现综合化发展,专业教育机构将突出差异化进行连锁经营,融资后的教育机构为了扩张,将继续收购全国地方大型教育机构,小机构为了生存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寻求教育蓝海战略。打造发展初期的核心竞争力。 二、教育培训业近两年的发展特点: 1、品牌教育综合化发展 在教育培训市场竞争化的时代,品牌优势是竞争的一个核心,以新东方为例上市后新东方开始在幼儿教育、职业教育、中高考辅导、个性化家教等领域强势进攻,利用新东方的品牌优势在各个领域进行扩张,巨人教育集团在融资前就开始了在全国发展的战略部署,融资后在全国并购了一些地方大型培训机构,很快实现了集团化的运营模式,同时巨人的幼儿教育和家教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综合化的品牌格局。同时巨人教育集团注重开辟

当代教育发展趋势

当代教育发展趋势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历史悠久。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从隋唐开始,中国就有了科举考试制度,用来选拔官员。而到了如今,中国的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并有文科与理科之分,供学生适应选择自己的专项。 中国现代的教育制度的弊与利,在我国社会民众中有较大的争议,有的认为利大于弊,也有的认为弊大于利。大部分人认为应试教育有很大的缺陷,只注重书本的知识,只凭试卷考的分数来评判学生的标准状况,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 到底教育目的价值在哪?教育家罗崇敏认为,教育就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为有能力的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如果教育不能使人幸福,教育就没有意义了。我们提出价值主义教育就是要使教育回归人的本真,使教育去发展、实现人的价值。我们的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根本是使教育者教育唯真、唯智、唯实、唯和。所谓“唯真”就是教育要崇尚真理、追求真理、实践真理、扞卫真理,做真人、行真事,要真爱、真诚。这就对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教育培养人的两面性产生了挑战。现在的教育往往培养人的一种政治表达,就是表达如何去追求什么,表达如何忠心,表达如何为了未来的目标。另外,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热爱智慧,敬畏智慧,生长智慧,要求取智慧。这样,教育就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使我们的民族成为一个爱智慧的民族,使每个人成为爱智慧的人。然后去增长自己的智慧,实践自己的智慧。

目前,教育部也在积极的改革我国的教育制度,但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慢慢的改善我国的教育制度。我个人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就是使“德”与“体”提升到与“智”相同的地位,三者共同发展,缺一不可。一个学生,他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还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并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国教育的弊端。

中国教育培训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培训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国教育培训业的现状: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国际化的时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教育也作为服务业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市场出现旺盛的增长趋势,成为我国经济领域闪亮的市场热点,成为创业投资最热门的关键词。2 008年面对房地产、股票等投资市场的不景气,专家指出,中国的教育市场庞大,机会仍旧专门多,然而教育市场的竞争将更加猛烈,行业将进入比拼内功和规模的圈地时代。有关专家表示教育业是以后投资的热点,全国教育市场庞大,市县级都市市场急需开发,新一轮的教育掘金行动立即开启! 按照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进展统计公报》来看,以后5到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潜在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专门是中小学的教育培训,超出3000多亿的市场,同时正以每年30%速度急速增长,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青青年儿童超过1亿人次。目前,我国现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而在大中都市,90%以上小学生在课后同意各种各样的辅导,这是一个无比庞大的需求群体市场。幼儿教育市场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近两年来,中国教育市场迎来了培训行业投资高峰期。除去风险投资商的青睐,国际教育集团参与度也在提升。而关于一般投资者来讲,投资教育的渠道也在持续增多。中国教育培训领域的市场空间庞大。统计数据显示,教育支出在中国差不多超过其他生活费用成为仅次于食物的第二大日常支出。估量到20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潜在规模达3000亿元人民币。 从目前的进展状况看,中国的教育培训业尚处于起步时期,尽管教育培训机构已有近万家,但资金规模超过10亿元的屈指可数。教育培训业,依旧一座尚待开发的“富矿”。目前全国品牌化的教育机构像新东方、巨人教育、安博教育、环球雅思等教育培训机构占据英语、课外辅导、职业教育等行业领头地位。在2008年到2009年培生出版公司先后并购了华尔街英语和上海乐宁英语,这是国际教育机构强势进入中国教育的一个趋势。而中小

当代中国教育发展趋势Word版

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历史悠久。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从隋唐开始,中国就有了科举考试制度,用来选拔官员。而到了如今,中国的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并有文科与理科之分,供学生适应选择自己的专项。 中国现代的教育制度的弊与利,在我国社会民众中有较大的争议,有的认为利大于弊,也有的认为弊大于利。大部分人认为应试教育有很大的缺陷,只注重书本的知识,只凭试卷考的分数来评判学生的标准状况,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 到底教育目的价值在哪?教育家罗崇敏认为,教育就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为有能力的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如果教育不能使人幸福,教育就没有意义了。我们提出价值主义教育就是要使教育回归人的本真,使教育去发展、实现人的价值。我们的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根本是使教育者教育唯真、唯智、唯实、唯和。所谓“唯真”就是教育要崇尚真理、追求真理、实践真理、捍卫真理,做真人、行真事,要真爱、真诚。这就对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教育培养人的两面性产生了挑战。现在的教育往往培养人的一种政治表

达,就是表达如何去追求什么,表达如何忠心,表达如何为了未来的目标。另外,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热爱智慧,敬畏智慧,生长智慧,要求取智慧。这样,教育就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使我们的民族成为一个爱智慧的民族,使每个人成为爱智慧的人。然后去增长自己的智慧,实践自己的智慧。

目前,教育部也在积极的改革我国的教育制度,但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慢慢的改善我国的教育制度。我个人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就是使“德”与“体”提升到与“智”相同的地位,三者共同发展,缺一不可。一个学生,他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还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并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国教育的弊端。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知乎精选:中国教育行业的现状

中国教育?业的现状 ?章来源:短书平台 现如今,教育培训市场?爆,?论是??还是?孩都是需求个体,组成了?个庞?的教育培训市场也不?为奇。“教育培训业是21世纪最朝阳产业之?”的观点,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共识。培训产业利润逐年稳步增?,企业规模不断扩?,但质量参差不?。培训?业是?个?常诱?的?业,培训业正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迅速增?,?业整体发展速度增?快。但和发达国家相?,国内从事培训业务的公司规模?、数量多,“?市场,?作坊”现象?常突出。在中国?化背景下?旦经济发展到?定程度(城市?均GDP达到5万元左右),中?学课外辅导市场?定会呈现快速增?的繁荣景象,如果再有培训机构的推波助澜便会出现前?所描述的?爆场?。然?,在这光鲜的?爆背景下,教育培训?业是否做好了?够的准备去健康地成?? 中国培训业规模速度递增不断提?,截?2017年,全国?、中型培训机构2万余家,中国教育培训的潜在市场规模巨?,并保持着迅猛的发展态势。培训市场的办学主体也由最初的学校和?业企业办班,开始逐步扩?到社会?量、培训公司或个?办学等。同时,随着外资企业不断进?中国市场,以及留学?数的不断攀升,众多外资培训机构也陆续进?中国,与国内????的培训机构展开竞争。教育培训市场增速放缓,增量扩增加?。2018年,我国教育培训市场消费规模预计达到4301亿元,其中不包括潜在消费的数量,照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到2020年,加上素质教育的深?,中?学教育市场的课外培训辅导将更受?睐,潜??,市场规模突破1万亿! 中国产业调研?发布的2018-2025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深度调查研究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认为,培训教育业的连锁企业数量稳步增?,主要教育培训连锁品牌的店铺增?率约26%。连锁不再只是通常意义上零售、餐饮等?业所专?的经营模式,教育连锁的概念被越来越多公众所认知与认同。教育培训?业的三??柱就是IT、英语和少?培训。有80%的企业采?连锁发展的模式,其中采?直营加特许连锁发展占60%,从截?2017年中国教育培训产业来看,这种连锁经营的模式是适合中国教育培训产业的。在国际上特许经营成功率达到95%,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0333040105 柯敏 引言从现当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教育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教育体制不合理、教育制度问题多多以及人们认识偏离等现状,国家教育部针对性的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优良教育传统的国度,从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口耳相授的朴素的经验教育,到奴隶社会狭隘的贵族教育,到封建社会专著于谋取高官厚禄、光耀门楣、封妻荫子等的世俗教育,再到现在的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等无一不是在问题与改革的双重作用下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由此,我国的教育决不能陷于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不适或尴尬而束住了手脚,现如今是一个以人才为根本的,以知识经济为依托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我国教育事业要发展,仍然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帮助和支持。所以我觉得中国教育改革是成功的,我也希望和大家得到共识。本文将从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缺陷带来的恶果和悲剧、义务教育的实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等方面来进行探讨我国教育的成败。 2.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育体制和制度存在的问题世界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落后都意味着灾难。“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二是人们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国民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这两大转变是一个整体,既是制度的变迁,更是文化的演进。”[5]因此,贯穿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争相谋求的政策方向,而信息网络技术形成的新载体新平台,也为学习方式转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与较完善市场机制下传达出来的信息相关,教育正在全面适应社会岗位群和人的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这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看出一个趋势,从零级的学前教育逐级到六级的研究生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开始分为职业、普通和综合不同类型;高等教育阶段则把高职高专和本科并列为两类高等教育,而不是有高低优劣之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能够沿着普通学校一直升到学术性学位的,都只是少数人,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职前职业教育、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继续教育,从高职高专到大学本科、专业性研究生学位,其实都是专业和职业教育培训的越来越强的优势,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分工的大潮流,也是知识社会就业与雇佣结构“网格化”[2]、“扁平化”[2]的大趋势。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中国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中尚未形成这样的共识,也没有足够的前瞻意识,仍旧把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仍以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致使一些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办学方针、教学宗旨、学校管理、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盲目趋同或墨守成规,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动力和活力,有些地区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加上用人部门的非理性化,已出现所谓“知识性失业”[6]或“过度教育”[6]等问题。 2.2学校和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的价值偏向问题近些年来,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育体系重组、学校管理、教

对我国基层教育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国基层教育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键字:基础教育农村师资力量教学管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是历朝历代兴国安邦的大业, 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大计,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而基层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塑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及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素质的关键。显而易见的是,在基层教育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教育机构处于重要地位。 在社会主义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的地位更是无可替代。解读我国基层教育现状,不可否认,它有着不可磨灭的辉煌业绩,然而,在当今社会,教育在不断改革发展的同时,也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下文就本人的一些所见所闻所想和调研的方法,对中国目前的基层教育所作的一些思考和分析。从基层入手,从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工人入手,对他们及他们的子女在受教育方面的调研、思考和分析,希望通过此次调研,能呼吁更多的人来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带动起中国的基层教育。 一,家庭教育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孩子之前,更应该教育好家长。青少年个性发展与父母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关系很大,有些家长

极力全方面保护孩子,一味地满足子女任何需求,久而久之,养成孩子骄横、惟我独尊等不良习性,便会任性而为。有些家长忙于自己的事业和社会性活动,对子女疏于教导,放任自流,父母和子女间冷漠,互不关心,使孩子在不良环境的诱惑下走上歪路。有的家庭对子女的期望过高,但又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当子女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时,便用“不打不成才”的歪理教育子女,使子女身心健康受到创伤,对家庭产生恐惧感,极易到社会上寻找同情和温暖不良家庭环境会导致子女的人格向变态方向发展。 家庭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在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工程,家庭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兴旺,祖国的富强,有关教育人士分析,人的教育,尤其是在心理、性格、品德、求知欲、上进心等内在素质形成上,很大部分都来自家庭教育。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学校教育 学校是另一个重要的教育基地,一个人最初的十几年差不多大部分都在学校中度过,因此学校教育也是我国基层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回顾一下我国教育制度的变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到现在口号响亮的素质教育,都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详细说来,我市的教育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基础教育落后的状况。几十年来,党和政府努力改变旧中国学校分布极不合理的状况,逐年加大对文教事业的投资力度,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从而

中国教育培训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国教育培训业的现状: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国际化的时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教育也作为服务业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市场呈现旺盛的增长趋势,成为我国经济领域闪亮的市场热点,成为创业投资最热门的关键词。2008年面对房地产、股票等投资市场的不景气,专家指出,中国的教育市场巨大,机会仍然很多,但是教育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将进入比拼内功和规模的圈地时代。有关专家表示教育业是未来投资的热点,全国教育市场巨大,市县级城市市场急需开发,新一轮的教育掘金行动即将开启! 根据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 未来5到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潜在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 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培训,超出3000多亿的市场,并且正以每年30%速度急速增长,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青少年儿童超过1亿人次。目前,我国现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而在大中城市,90%以上小学生在课后接受各种各样的辅导,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需求群体市场。 幼儿教育市场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近两年来,中国教育市场迎来了培训行业投资高峰期。除去风险投资商的青睐,国际教育集团参与度也在提高。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投资教育的渠道也在不断增多。中国教育培训领域的市场空间巨大。统计数据显示,教育支出在中国已经超过其他生活费用成为仅次于食物的第二大日常支出。预计到20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潜在规模达3000亿元人民币。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中国的教育培训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教育培训机构已有近万家,但资金规模超过10亿元的屈指可数。教育培训业,还是一座尚待开发的“富矿”。目前全国品牌化的教育机构像新东方、巨人教育、安博教育、环球雅思等教育培训机构占据英语、课外辅导、职业教育等行业领头地位。在2008年到2009年培生出版公司先后并购了华尔街英语和上海乐宁英语,这是国际教育机构强势进入中国教育的一个趋势。 而中小机构发展也面临着危机,主要是人才缺乏、教学科研力量的薄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下,在经济危机面前很难快速发展。教育培训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阶段,大机构将出现综合化发展,专业教育机构将突出差异化进行连锁经营,融资后的教育机构为了扩张,将继续收购全国地方大型教育机构,小机构为了生存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寻求教育蓝海战略。打造发展初期的核心竞争力。 二、教育培训业近两年的发展特点: 1、品牌教育综合化发展 在教育培训市场竞争化的时代,品牌优势是竞争的一个核心,以新东方为例上市后新东

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2011-2015年中国培训市场前景预测 中国教育培训业的现状: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国际化的时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教育也作为服务业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市场呈现旺盛的增长趋势,成为我国经济领域闪亮的市场热点,成为创业投资最热门的关键词。2008年面对房地产、股票等投资市场的不景气,专家指出,中国的教育市场巨大,机会仍然很多,但是教育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将进入比拼内功和规模的圈地时代。有关专家表示教育业是未来投资的热点,全国教育市场巨大,市县级城市市场急需开发,新一轮的教育掘金行动即将开启! 根据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 未来5到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潜在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 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培训,超出3000多亿的市场,并且正以每年30%速度急速增长,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青少年儿童超过1亿人次。目前,我国现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而在大中城市,90%以上小学生在课后接受各种各样的辅导,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需求群体市场。 幼儿教育市场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近两年来,中国教育市场迎来了培训行业投资高峰期。除去风险投资商的青睐,国际教育集团参与度也在提高。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投资教育的渠道也在不断增多。中国教育培训领域的市场空间巨大。统计数据显示,教育支出在中国已经超过其他生活费用成为仅次于食物的第二大日常支出。预计到20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潜在规模达3000亿元人民币。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中国的教育培训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教育培训机构已有近万家,但资金规模超过10亿元的屈指可数。教育培训业,还是一座尚待开发的“富矿”。目前全国品牌化的教育机构像新东方、巨人教育、安博教育、环球雅思等教育培训机构占据英语、课外辅导、职业教育等行业领头地位。在2008年到2009年培生出版公司先后并购了华尔街英语和上海乐宁英语,这是国际教育机构强势进入中国教育的一个趋势。 而中小机构发展也面临着危机,主要是人才缺乏、教学科研力量的薄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下,在经济危机面前很难快速发展。教育培训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阶段,大机构将出现综合化发展,专业教育机构将突出差异化进行连锁经营,融资后的教育机构为了扩张,将继续收购全国地方大型教育机构,小机构为了生存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寻求教育蓝海战略。打造发展初期的核心竞争力。 二、教育培训业近两年的发展特点: 1、品牌教育综合化发展 在教育培训市场竞争化的时代,品牌优势是竞争的一个核心,以新东方为例上市后新东方开始在幼儿教育、职业教育、中高考辅导、个性化家教等领域强势进攻,利用新东方的品牌优势在各个领域进行扩张,巨人教育集团在融资前就开始了在全国发展的战略部署,融资

当代中国教育发展

当代中国教育发展 一、建国初17年的教育历程 (一)1949年---1952年 (1)接管和改造旧学校,掌握学校的领导权 (2)改革旧学制、颁布新学制,实行全日制学校、干部学校、业余学校同 时并举的"三轨制",为工农特别是工农干部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3〉所有设施都向工农劳动人民开门; (3)清理教师队伍,对教师进行思想改造 (5)对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以便更切实际地为经济建设的需要服务。这一过程大致到1952年底结束。 (二〉1953年~1957年 1953年2月7日毛泽东在政协一届四次会议的闭幕式上,提出了今后三大任务:第一,要加强抗美援朝的斗争;第二,要学习苏联;第三,要在我们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反对官僚主义。 1.建设社会主义国民教育制度的原则。它强调学校的国家性、统一 性、非宗教性、男女平权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2.教育目的。它规定培养全面发展的成员为教育的任务,实现这一任务 最主要的途径则是掌握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的各科知识,并实现" 门门五分"。 3.教学为主的思想。它强调智育的首要性,主张德育主要也是通过教学 来进行的。同时它也就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材、课堂活动的主导作用。 (三〉1958年~1965年 1958年开始抛弃苏联的教育模式,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体现中国人未来社会理想的教育模式。一场新的教育探索与变革开始了。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其要点是在一切学校中,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今后的办学方向是学校办工厂和农场,工厂和农业合作社办学校;走党委领导下的群众路线,实行党委领导下教育专门队伍和人民群众结合,学校内部和教工、学生群众结合。这些方针与当时"大跃进"的形势相配合,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革命浪潮。全国高校、中专校学校数和在校学生数迅猛增长。 1960批评“文教战线的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干部特殊风和瞎指挥风”,集中研究了教育工作中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

中国教育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教育行业分析报告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教育行业界定和分类 1.行业定义、基本概念 2.行业基本特点 3.细分行业介绍 第一章教育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核心内容:首先对教育行业全球市场进行总体概述,进而介绍国内市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指出国内教育行业发展中的不足之处。 一、国际市场发展概况 1.全球教育市场总体发展状况 2.主要国家和地区概况 3.全球教育行业发展趋势 二、中国市场发展概况 1.中国教育行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2.国内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教育行业经济运行环境分析 核心内容:行业经济运行环境是行业的发展基础,本章主要从四个角度进行分析,即: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等。 一、政策环境分析

二、经济环境分析 三、社会环境分析 四、技术环境分析 第三章教育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核心内容:2014-2023年国内市场需求规模、教育产品出口规模;市场饱和度分析;市场结构分析(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教育行业子行业的规模、增速及占比;各区域市场分析;教育行业所处生命周期(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一、国内市场规模 1.2014-2018年中国教育市场规模及增速 2.中国教育市场饱和度 3.影响教育市场规模的因素 4.2019-2023年中国教育市场规模及增速预测 二、出口规模 1.2014-2018年教育产品出口量值及增长情况 2.中国教育出口产品在国内生产的占比 3.教育产品出口国家和地区分布情况 4.2019-2023年教育产品出口形势预测 三、市场结构 四、子行业市场分析 1.重点子行业介绍 2.2014-2018年重点子行业市场规模、增速及占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一些看法

提到中国的教育现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教育的不公平问题,作为一名河南省的高考考生,我们经历了很大的委屈和压力,才考上大学,其中,只有很少的人能上自己心仪的大学。河南作为一个教育大省,面临这样的问题,是有情可原的,因为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众多,大家都来挤高考这座独木桥,但是对于很多欠发达地区的考生来说,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资源要少的多,教育资源少了,学生接受教育的质量就会下降,培养的学生就不会像发达地区的学生那样知识面广、眼界开阔。与之相反地是很多发达地区所占有的教育资源比欠发达地区要多得多,到最后发达地区的孩子接受再教育的比例要远远大于欠发达地区,这就造成了地区之间的教育差异,进而导致了地区之间的其他差异,那些发达地区的孩子在完成学业之后,很少会到欠发达地区工作,他们都倾向于回到自己的家乡所在地工作,欠发达地区孩子完成学业后背负着各种希望想要摆脱贫穷的命运,于是也到发达地区寻找机会创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这就成为了导致现在的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原因之一。当然,这种教育上的差异是由于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这些客观的因素无疑是造成教育不公平的不可避免的原因,但是,这一与我们的新课改有着必然的联系,我们从八十年代的新课改是分试点进行的,也就是一步一步的实验推广,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稳扎稳打的发现新课改中出现的不合适问题,并加以处理,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造成各地的教育层次不平衡,最后导致地区之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中国的教育现在还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教育的功利化,教育的定义是培养新生一代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但是现在我国的教育却充满着功利化的色彩。包括我们的新课改,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一直是一种想要培养出能为国家做事的人的目的,是带着浓重的功利化色彩的,我们一切都讲实用,讲经济,怎样能用最少的消耗,获得最大的收益。我们一直在追问中国教育为什么教育不出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的教育为什么出不了大师级的人物?我们为什么不思考一下我们现行的教育是什么状况,学前教育基本上是空白,只有少数发达地区的孩子可以接受到比较合格的学前教育,大部分地区的孩子基本都是在民办的幼托机构接受学前教育,他们的培养目标是让小孩儿上一个好的小学,而非对孩子的智力进行引导和开发。义务教育阶段,大部分地区的孩子还是在接受应试教育,以考试为主,老师依然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衡量好学生和坏学生的标准,学生的课业负担自然很重,现在为了传承传统文化,很多地方掀起了国学热,让小孩儿学习弟子规、三字经。这些本来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实际中却变成了孩子们的负担,老师为了让孩子们记住那些经典,就让孩子们死记硬背,每天布置的作业里必然有这些经典的抄写或默写任务。这就像是本来很好的饭菜,你偏硬塞给孩子,强拗的瓜不甜,这样反而会使孩子们反感那些经典。小学生学国学的例子深刻的反映了我国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问题,老师的心中充满了功利化的思想,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做无非是想证明自己的学生是最好的,可以接受很多生源,获得国家的

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冯冬雯 摘要:通过比较分析,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以下发展趋势:在课程政策上,注重国家课程统一性与学校课程灵活性的动态平衡;在课程结构上,注重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和课程形态等方面的调整和完善,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在课程实施上,注重教师和社会参与、政策支持以及质量监控;在课程评价上,评价功能由侧重甄别与选拔转向侧重发展,评价标准由刚性的单一化标准走向弹性的多元化标准,评价对象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评价主体上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价方法从过分强调量化逐步转向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政策;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趋势 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学校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综观当前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可以说是一个核心。课程改革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受着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特点。然而,通过比较和分析,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和总体趋势。 一、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 课程政策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一定社会秩序和教育范围内,为了调整课程权力的不同需要,调控课程运行的目标和方式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1]它作为一国课程改革指南,着重要解决“由谁来决定我们的课程”或课程权力的分配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大体上有三种课程政策的类型: 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和学校自主决策型,分别以法国、美国和英国为最典型。目前,无论是采取哪一种类型课程政策的国家,都逐渐认识到对课程统得过死和放得过宽都不是明智之举,各国课程政策均注意在“集权──分权、政府──市场、标准化──多元化、学术发展──个人发展”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努力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协调与统一。 一方面,许多原先实行课程分权管理的国家都把推出强有力的“国家课程”视为迎接21世纪挑战的重要举措。如美国一向实行地方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州自为政,在同一州范围内,不同社区的课程设置也有一定区别。而英国政府一向对学校课程不加干涉,基本上由学校自主决定课程。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两国都趋向于建立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试图突破教育行政地方分权的历史传统,加强国家对教育宏观调控的职能,以确保基础教育的质量。在课程政策上有明显强调集权、政府、标准化和学术发展的倾向。[2]另一方面,许多原先实行中央集中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的国家都注意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政策,从课程管理的集权和控制走向分权和校本,从课程内容的标准化、高负担走向多样化、灵活性,从课程评价的统一、严

中国教育发展的3大必然趋势

中国教育发展的3大必然趋势,你能跟上吗? 随着学校内涵发展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将再次成为每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今天任何一所不进入课堂教学变革的学校,都无法真正逼近教育改革的核心地带,也不可能走向真正的优质;另一方面,今天学校组织形态变化必然“惊动”课堂,而课堂变革越纵深也必然“撼动”学校结构。 而未来的学校走向何方?我认为将从课堂转型开始,并将呈现3 个新路标。1新路标1:重新定义课堂从基于知识的课堂转向基于关系的课堂 教育工作者大多是在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与掌握为目的的课堂里成长起来的。因为要考试测验,所以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往往只见知识不见人,学习以确认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为依据,并通过检测一再巩固和夯实知识的达成。视情况适度兼顾一下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已经是很优秀的教师了。未来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将生成基于关系的课堂。这并不是说知识不重要,而是每天呈爆炸式增长的知识再也无法通过单一讲授来实现了。课堂需要更加关注每个学生如何拥有学习知识的方法,更加关注通过什么途径支持学生建构起个人知识,更加关注知识传递过程中的创造性。这些关注必然带来“目中有人”的教学,而这样的教学就一定是基于关系,此所谓教育学实质上就是关系学。

在基于关系的课堂上,除了要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外,生生关系、学生与媒介技术的关系、学生与文本的关系也从来没有如此被重视过。基于关系的课堂之核心就是要创设一种平等的供需关系。课堂犹如一个隐性市场,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需要什么,我能提供什么,什么样的提供和获取方式才能满足我的需求等成为供需方所关心的问题。因此,这样的课堂必定是一个思想活跃、情感流通的场所,而不是简单的知识输入输出的过程。 2新路标2:重新定义教师 从仅仅掌握教学技能转向拥有更多学生知识 在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课堂上,为了让学生记住更多知识以便在日后的考试中取得高分,教师们使出浑身解数,在教学五环节中精心讲解、强化训练;在公开课展示时,又以个人娴熟的教学技能创造着课堂上的风景。教师从师范培养到讲台实践的漫长教学生涯中,专业的发展多半取决于教学技能的提升和在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业成就过程中所积累的“学生经验”。 在未来,教师的专业竞争力不再仅仅是精湛的教学技艺,更需要拥有包括学生认知规律、学习问题归因、个体差异识别等在内的“学生知识”。未来的教师将是教育知识的发现者和建构者,其中教育知识的最重含量就是“学生知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