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北方民族大融合知识点总结

北方民族大融合知识点总结

北方民族大融合知识点总结
北方民族大融合知识点总结

北方民族大融合知识点总结

北方民族大融合知识点对朋友们的学习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北方民族大融合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1.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因为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所以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

2.议一议: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北魏孝文帝能够在民族大融合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他早年所受的教育,还是有什么更深刻的原因?

北魏孝文帝早年受到的文明太后的教育,对于他积极推行改革,促进民族融合,无疑有着重要的影响。许多没有充分受到汉族文化影响的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反对汉化,就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孝文帝积极推行改革的更深刻的原因则是当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自从北方地区进入十六国时期以来,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各族人民频繁接触,相互影响,在生产技术上和生活习俗上日益接近,各民族间的差距日益缩小,民族融合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

北方民族大融合重要知识点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当时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生产、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迁都: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气候干旱,粮食供应不足;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2.孝文帝改革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3.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北方民族大融合同步试题一、选择题

1.“胡人汉服”、“汉人胡食”反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下列哪一项改革凸显了这一现象( )

A.商鞅变法

B.张骞出使西域

C. 北魏孝文帝改革

D.文成公主入藏

2.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说法错误的是( )

A.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B.迁都洛阳

C.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

D.不利于北魏经济的发展

3.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反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

A.用汉姓

B.穿汉服

C.说汉话

D.与汉族通婚

4.“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这反映了( )

A.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发展

B.畜牧业居于生产主导地位

C.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

D.潍坊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

5.中国历史悠久,朝代众多.下列几组朝代基本并存的一组是( )

A、西周与东周B. 西晋与东晋

C.南朝与北朝D北宋与南宋

6. “由平城迁都到洛阳,改鲜卑族姓氏为汉姓,讲汉语,穿汉服”。材料反映的是( )

A.齐国管仲改革

B.秦国商鞅变法

C.楚国吴起改革

D.北魏孝文帝改革

7.“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突然)革。三十已下,见(现)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魏书‧咸阳王禧传》)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 )

A.改穿汉服

B.改用汉姓

C.学说汉话

D.学习汉礼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

(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二中提及的“北魏”、“西魏”、“北周”等政权的更替示意图。“从平城到洛阳”后,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对民族关系发展有何历史作用?

(3)据材料二,隋朝统一的基础是什么?比较材料一、二,两次改革的历史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参考答案

一、CDCAC DC

二、8.(1)措施: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

分析:改革使秦国成为最富强的国家(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

(2)示意图:

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

(3)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相同作用:都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北方民族大融合知识点总结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03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十六国、苻坚统治前秦、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北魏政权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北方民族的融合。 能力方面: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 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民族融合。 教学方法: 采用讲述法为主,结合阅读、讨论等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北魏是怎么样发展前大起来的,还有北方似乎如何实现统一的呢?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从西晋末年开始,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先后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各族人民和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往来,他们的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相互影响,趋向一致。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社会背景: 鲜卑族为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为鲜卑人的一支。自东汉末年以来,逐渐南迁。南迁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开始学习农耕并逐步过上定居的生活;386年,鲜卑族杰出首领拓跋建立魏国,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

2)、改革的主要内容: 出示孝文帝改革内容并帮助学生从中归纳出改革的作用。 北魏建立以后,文武百官没有俸禄,战时掠夺,平时贪污,成了官吏发财的手段,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造成北魏政治危机和财政危机。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一方面给官吏发俸禄,一方面严禁贪污,规定贪赃绢一匹即处死刑,而且令下以后马上执行,当年就惩办了40多个贪污的官员。 由于长期战争,人民流离失所,许多人成了无地的流民。大量流民的存在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同时也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因为拥有土地的农户越少,国家所能收的土地税就越少。为解决这一问题,北魏政府从485年开始,将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得到土地的农民需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兵役和徭役。这项措施没有触动大地主的利益。实行这一措施的结果是: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这实际是鲜卑统治者学习汉族统治经验的一个突出事例,即通过控制农民和土地获得财富,以保证封建政府的收入。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同汉族地主的联系,也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孝文帝在迁都前后还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他下令鲜卑贵族: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汉话、鼓励同汉人通婚。以上政策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强同汉族地主的联系,更好地吸取汉族先进的统治经验。 3)、改革的历史作用: 归纳: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并加以具体阐述。(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北方各族人民从事农业生产,注意施肥、选种、饲养等技术的提高。手工业者的地位也起了变化,他们由官府控制,改为允许民间生产,有些工匠还当了低级官吏。商品交换也日趋活跃,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几乎完全废弃货币,迁都洛阳后,首次铸行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改革之后,汉族地主阶级的地位得到提高,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鲜卑贵族也完全摆脱了部落旧俗,完成封建化过程,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关系得到了调整;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改革是在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改革又反过来促进了各族的进一步融合。自五族内迁以来的二百年间,上百万人口从北而南,十几个政权交替,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联系更加密切,虽然仍有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但民族融合却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促使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

第23课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教案之一

第23课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之一 第23课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之一教学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十六国、苻坚统治前秦、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淝水之战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北魏政权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北方民族的融合。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淝水之战双方实力、人心向背等情况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淝水之战双方实力、人心向背等情况以及战争结果和影响进行分析,使学生理解历史发展中治乱、成败的原因。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教学建议教学重点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而且此战役对于当时的局势和以后的历史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前秦统治瓦解,北方由统一走向分裂,南方则乘机收复部分失地,使南北势力趋近均衡,使南北对峙局面稳定持续下去。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孝文帝改革是我国历史上意义重大的一次改革,孝文帝为了稳固自身的政权,进行改革,采取了有利于民族融合的政策,也推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同时也使落后的少数民族统治者接受先进的统治制度。教学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是其历史发展的突出特点。此时的民族融合又与以往有所不同,具有由边地向中心发展的趋势,学生不易区分。同时由于学生年龄及阅历的关系,对民族融合的重大意义难以理解。地位分析本课地位十分重要。淝水之战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我国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对当时甚至是以后的历史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民族融合对于我们今天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意义就更加重大。教法建议关于“十六国”,由于是阅读内容,教师可让学生自己看书,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白以下三个问题即可:时间、名称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为接下来的教学作铺垫。关于“淝水之战”是本课的重点,建议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后自己总结出前秦之所以能够盛的原因。之后通过列表使学生明白东晋为什么可以在此次战役中以少胜多的原因和淝水之战的影响。交战双方领导人结果胜利、失败的原因影响

人教版七上《北方的民族大融合》word教案 (1)

人教版七上《北方的民族大融合》word 教案(1) 一,揭示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北魏建立以及统一中国北方的史实,明白北方显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缘故;明白得并经历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缘故以及阻碍;明白得并经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阻碍;明白北朝。 2、对比改革前后的变化,培养学生学会历史比较的方法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二,指导教学 1、阅读P114,找出北魏建立以及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刻,并找出当时北方各民族之间民族关系的特点以及缘故? 2、阅读P115,找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缘故及阻碍? 3、阅读P115,找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阻碍? 4、阅读P116,找出什么是北朝?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检查自学成效 五,教师点拨 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的建立 2、黄河流域的统一(439年 3、民族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平城→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措施(1)语言(2)服饰(3)姓氏(4)婚姻(5)政治(6)风俗 2、作用: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六,当堂训练 《导与学》第20课练习 《教师用书》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差不多史实,包

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要紧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通过学习和摸索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第一,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明白得和摸索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摸索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进展差不多线索的初步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确实是民族大融合,课文紧扣此问题展开:第一,简要地说明了自十六国以来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这为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其次,比较全面地讲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和采纳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强调孝文帝改革对推进北方民族大融合进程的积极作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全课的重点子目。孝文帝改革从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和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地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在处理这一重点问题时,除注意讲清具体的改革措施,还应该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迁都洛阳和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有机地联系起来,看到孝文帝的这些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长期进展的必定结果。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是一个难点问题。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汉化简单地等同起来,这是不正确的。民族同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点而成为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一种是强制同化,另一种是自然同化。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互相阻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这在阶级社会的历史时期是不可能显现的,只有到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取得胜利以后专门长的时期内才有实现的可能。目前学术界在论述古代的民族关系时,往往使用民族融合一词,一样指的是自然同化这一现象而言,本教材也是如此处理的。对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含义的区别,初中学生不易明白得和领会,教师不必作出说明,只要讲清具体的历史事实就能够了。 二、教法建议 1.教师能够先比较形象生动地讲述文明太后与北魏孝文帝的故事,引起学生探讨和解决问题的爱好。 2.教师能够通过运算机、投影仪或挂图的形式展现北魏兼并其他割据政权的地图,使学生形成关于北魏统一中原过程和形势的直观印象。具备相应历史现象的空间概念,能够减轻学生思维上的困难和引起学生的学习爱好。 3.引导学生回忆前一课学习过的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的内容,提出问题:“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关于中原地区的生产或生活造成什么样的阻碍?”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摸索来解答问题。教师依照学生解答问题的实际情形,进行必要的说明和阐释。 4.教师提出问题:“北魏孝文帝什么缘故要迁都洛阳,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关于迁都洛阳的积极意义,除了教材中提到的洛阳的繁荣与进展外,还应该引导学生摸索迁都与民族融合以及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关系。 为了缓解连续提问给学生造成的压力,教师应该在适当的地点进行一些富有味味性的讲述,鼓舞学生自己提出或摸索一些问题,如:什么缘故会有一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什么缘故他们无法阻挡迁都? 5.先由学生阅读明白得教材,概括孝文帝的要紧改革措施。教师可依照时刻进度生动有味地讲述一项或几项改革措施,增强学生的学习爱好。然后,要求学生谈一谈自己关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评判和感受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目标: 识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民族大融合; 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北魏的建立:(1)时间:(2)地点:(3)民族: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原因:(2)作用: 4、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语言:(2)服饰:(3)姓氏: (4)联姻:(5)汉制:(6)学礼法,尊孔子: 合作探究: 1、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你说呢? 2、链接生活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没有?找找看!(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寻找) 精讲点拨: 1、民族融合与汉化不等同。民族同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点而成 为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一种是强制同化,另一种是自然同化。 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精讲基础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 2、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汉族也是在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中发展的。3至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突出地位。各族人民在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各族人民经历了一场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变动,逐渐接受农耕定居生活和先进的汉族文化,北方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南北朝初期,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统一的政权是 A.北魏 B.西魏 C.东魏 D.北齐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羯族 D.氏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4.北朝包括的朝代有 ①宋②齐③梁④陈⑤北魏⑥东魏⑦西魏⑧北齐⑨北周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⑨ D.④⑤⑦⑧⑨ 5.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上历史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3、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穿越时空隧道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再通过动手操作,换位思考,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通过缩句游戏,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最后在歌声中对学生完成民族观的正确引导,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大屏幕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让学生感受: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教师引导:那么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看看那时的情况。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晋十六国的分裂时期。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了北魏政权并统一了黄河流域?(课件展示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魏。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 2、(课件展示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的图片) 3、动动手:回忆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的有关内容,让学生用方向箭头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趋向示意图》上画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迁徙方向。 4、(课件动态显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图)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中原地区,他们同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那么,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呢?请阅读课文,说说具体情况。 5、(课件显示民族融合趋势表现图)在学生归纳后,进一步指出: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融合在一起,是“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也就是说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6、课件展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换位思考:在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中,假若你是孝文帝,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呢?(学生活跃作答) A、“顺者昌,逆者亡”,我要顺应潮流,采取汉化措施,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团结,从而稳固我的政权。 B、汉族文化比我们先进,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祖母冯太后的许多改革措施不也是向汉人学习的吗?只有向汉族学习,才能促进自己的发展。相反,如果我们目光短浅,思想保守,停滞不前,我们的民族岂不是越来越落后? C、鲜卑人在生活习俗上、礼仪制度上还很落后。只有改变我们民族落后的习俗,向汉族学习,才能加强同汉族的联系,促进民族间的和睦相处,巩固我的政权。 D、我要移风易俗,吸收中原的文化,用汉族先进的礼仪文化来治理国家,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7、那么,孝文帝会从哪些方面展开改革呢?(请同学们展开合理想象) 8、其中,迁都洛阳是孝文帝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课件动态显示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示意图)问:北魏建立时,定都在哪里?孝文帝后来想把都城迁往哪里呢? (学生答后)继续设疑: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学生小两组竞相回答,)

北方民族大融合知识点总结.doc

北方民族大融合知识点总结 北方民族大融合必考知识点 1.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因为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所以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 2.议一议: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北魏孝文帝能够在民族大融合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他早年所受的教育,还是有什么更深刻的原因? 北魏孝文帝早年受到的文明太后的教育,对于他积极推行改革,促进民族融合,无疑有着重要的影响。许多没有充分受到汉族文化影响的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反对汉化,就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孝文帝积极推行改革的更深刻的原因则是当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自从北方地区进入十六国时期以来,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各族人民频繁接触,相互影响,在生产技术上和生活习俗上日益接近,各民族间的差距日益缩小,民族融合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 北方民族大融合重要知识点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当时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生产、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迁都: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气候干旱,粮食供应不足;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

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2.孝文帝改革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3.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北方民族大融合同步试题 一、选择题 1. 胡人汉服、汉人胡食反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下列哪一项改革凸显了这一现象( ) A.商鞅变法 B.张骞出使西域 C. 北魏孝文帝改革 D.文成公主入藏 2.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说法错误的是( ) A.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B.迁都洛阳 C.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 D.不利于北魏经济的发展 3.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反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 A.用汉姓 B.穿汉服 C.说汉话 D.与汉族通婚 4. 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这反映了( ) A.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发展 B.畜牧业居于生产主导地位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的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基本史实。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初步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指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课件来学习本节课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西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2、东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3、前秦建立的时间、建立者、什么民族建立? 4、南朝指。 5、五胡指。 导入新课:结合复习提问,师问:我国有多少个民族?生答:56个。师问:56个民族中还有五胡吗?生答:没有。师问:那么56个民族到哪里去了?生答:被融合了。师答: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来看看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展示本课三目内容: 1、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过渡:这三目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三目内容。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展示自学指导目标: 1、北魏什么时间,由什么民族建立?什么时间统一了黄河流域?上节课学习的前秦政权统一过黄河流域吗? 2、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已经成为趋势。 3、黄河流域的居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129页的内容,找出上面三个问题的答案。3分钟后,让学生回答三个问题,教师点拨,同时展示民族融合的几幅图片。 通过刚才的讲述,民族融合已成为历史发展趋势,那么,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民族融合不够对战争会有影响吗?生答:会有影响。师问:上节课我们学过一次以少胜多的重要战役是什么?生答:淝水之战。教师展示淝水之战的图片,和学生一起回忆淝水之战的有关内容,最后得出结论,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民族融合不够,民族矛盾尖锐。过渡:面对这种民族融合的趋势,假如你是孝文帝,你会如何去做呢?学生思考,回答:我会顺应民族融合的趋势,向汉族学习。现在我们来看看当时孝文帝是怎样去做的。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北魏刚建立时的都城在哪里?即今天的,后来把都城迁到哪里? 2、为什么要迁都?迁都是一帆风顺的吗? 3、孝文帝采取什么策略达到了迁都的目的? 4、迁都洛阳的意义。 5、不热心改革的皇太子遭到了什么样的命运?说明了什么?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30页第二目的内容,回答上面的五个问题。5分钟后,让学生回答五个问题,教师点拨。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在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本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而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了伏笔。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 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 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 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点拨 【教学过程】 一、提问设疑,激发兴趣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亲如兄弟,和睦相处。那么,在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没有!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大家想不想知道呢?这节课将会给大家揭开谜底! (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1、比较系统地了解我国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2、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以及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及其作用。

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0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学生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质疑,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针对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讨论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及其改革的作用并评价孝文帝。 【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北魏的建立 黄河流域的统一439年 民族的大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平城→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措施①语言②服饰③姓氏 ④婚姻⑤官制、律令⑥礼法 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导入新 世纪后期,占据鄂尔多斯大草原的鲜卑族的强大的一支建立了北魏政权,他们依靠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长驱直入中原,迅速吞并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请问:①这是东汉以后黄河流域的第几次统一? ②次统一黄河流域的是谁?新一任魏主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与前秦皇帝苻坚一样有着雄心壮志,希望通过自己的实力逐鹿中原。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他都采取了哪些措施?●讲授新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而结束北方混战局面的是内迁少数民族中鲜卑族的一支。他们强大起来以后,建议了北魏。 思考:①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他们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 ②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是哪年? ③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④你怎样理解民族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迁都的原因 讨论: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北方民族大融合

同课异构上交材料三:教学实录 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济水一中赵红志 一、导入: 大屏幕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教师: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 繁荣发展。那么在这五十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 (学生查阅中华民族分布图后回答:没有) 教师: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学生迷茫疑惑)如果大家 想知道,就和我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看看那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吧! (学生带问题研读课文)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第一目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教师: 4世纪后期,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课件动态展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地图及北魏骑马佣) 学生:鲜卑族。(学生答略) 教师: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它是怎么统一黄河流域的呢?它的统一有何意义? 学生:鲜卑族是从东北兴安岭一带南迁到辽宁、河北一带的一个游牧民族。4世纪后期强大起来,建立北魏。北魏依靠骁勇善战的骑

兵部队,长驱直入中原,迅速吞并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学生: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中原地区,他们同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教师: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呢?请阅读课文,说说具体情况。(学生看书归纳) 学生: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融合在一起,是“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也就是说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教师:换位思考:在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中,假若你是孝文帝,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A:“顺者昌,逆者亡”,我要顺应潮流,采取汉化措施,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团结,从而稳固我的政权。 学生B:汉族文化比我们先进,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祖母冯太后的许多改革措施不也是向汉人学习的吗?只有向汉族学习,才能促进自己的发展。相反,如果我们目光短浅,思想保守,停滞不前,我们的民族岂不是越来越落后? 学生C:鲜卑人在生活习俗上、礼仪制度上还很落后。只有改变我们民族落后的习俗,向汉族学习,才能加强同汉族的联系,促进民族间的和睦相处,巩固我的政权。 学生D:我要移风易俗,吸收中原的文化,用汉族先进的礼仪文化来治理国家,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第 20课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第 20课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 1、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方法] 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史上总称什么? 2.导入新课 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3、探讨新课:提问: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 设问: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一、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时间五分钟) 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二、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

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 三、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贪污; 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通婚。 意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天我们回头看一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鲜卑族不见了?对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启示和感慨? 4、学习小结: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附: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融合 1、北魏建立 2、统一北方 3、融合的概况 二、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 2、迁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 2、主要措施 3、历史作用 四、北朝的形成

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质疑,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 极性。 2.针对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采 取了哪些措施。 3.学生讨论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及其改革的作用并评价孝文帝。 【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的建立 2.黄河流域的统一439年 3.民族的大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平城→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措施①语言②服饰③姓氏 ④婚姻⑤官制、律令⑥礼法 2.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 融合。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4世纪后期,占据鄂尔多斯大草原的鲜卑族的强大的一支建立了北魏政权,他们依靠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长驱直入中原,迅速吞

《北方民族大融合》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本课内容在教材第114-117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来理解、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二)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地图等教学资源,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2、先由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教师选择项目进行补充讲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3、思考和讨论“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历史必然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2、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教学突破1、教学突破: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2、难点突破:民族融合不是汉化、民族同化。板书设计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3、影响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学分析:导入:本课采用悬念导入法导入新课,目的在于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设问:两个同姓的人碰面,常常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事实果真如此吗?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有各种各样的答案出现。这时候教师再举例说明,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举例如下:以“元”姓为例,据考证,其来源有四,上古商朝时,有位大夫叫元铣,他的子孙便以元为姓;改自拓拔姓,南北朝,北魏魏帝族本姓拓拔,至孝文帝更为元氏;改自玄姓,北宋时,因为赵匡胤的父亲叫玄朗,就下令天下凡姓玄的都改成元姓;《魏书·官氏志》记载,“后魏纥骨氏、是云氏均改为元氏。”学生这个时候可以明白,同一姓氏的由来是多种多样的,同姓的人在五百年前不见得是一家。学生可能会因为了解到这个知识而有一种满足感,学习兴趣增加。这个时候,教师再追问:“请你想一想,上文介绍的元姓的来源之二和来源之四,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什么重要特点?”学生这个时候可以思考,但回答这个问题有难度,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导学生分析的思路。如:从元姓的来源可以看到,元姓有一部分是由少数民族的姓氏更改而来,这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融合的现象,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民族融合的特点。这时教师适时地引出课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不断发展,民族不断融合,每个民族在自身民族发展的同时,又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公元3世纪到6世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征表现为社会分裂,政权分立,同时这一时期又是民族融合的高峰时期。新课讲解:本课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基本上可以按照鲜卑族的历史发展线索来安排教学。教师把它分成三个部分分别讲述,第一部分讲述鲜卑族建立政权、统一北方;第二部分讲述北魏政权传到孝文帝手里时,迁都到了洛阳;第三部分讲述孝文帝迁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板书)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这一部分要讲清几个问题,首先要介绍鲜卑族的起源与发展。这里教师引用了一首鲜卑族的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学生们可以从这首民歌中感受鲜卑族,这支北方游牧民族豪放雄浑的风格。教师接着可以简单介绍一下鲜卑族的概况。再提问,鲜卑族曾建立政权,一度十分强大,你们知道他们在何时统一了黄河流域吗?这时候可以示意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其次这部分要介绍黄河流域统一前后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教师这时可以提醒学生回忆前一课的内容,黄河流域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鲜卑、匈奴、羌、羯、氐等,教师提问:“这些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于中原民族的生产或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可以回答,教师再进行总结,服装、饮食、家具、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少数民族和中原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信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采用分组对比回答等方法,使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过程: 导入:1. 猜谜语:“总是很自信的民族”(打我国古代一少数民族) 2. 欣赏北魏民歌《敕勒歌》,让学生猜歌名。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 1. 自主学习,完成以下填空。 北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 方 的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统 一影响:北魏出现了的趋势。 2.合作探究 师: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中原地区,他们同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那么,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呢? 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观察使学生初步掌握民族大融合,体会各民族之间生产、生活上相互影响。 图片展示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景象。 师:在民族融合的趋势下,北魏政治生活却是另一番情景,面对这种情况,北魏统治者该怎么做呢? 认真思考,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展开合理的想象,谈出自己的意见、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师总结:我们想到的这些方法啊,当时的统治者孝文帝也想到了。 过渡:迁都洛阳,是孝文帝在政治上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向汉族学习的关键一步。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师: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生答 【设计意图】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迁都之后有什么影响呢? 生答 过渡:孝文帝迁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遇到的阻力也不小,但他都巧妙地采取措施一一排除了。由此可见,孝文帝改革的决心是很大的。紧接着,孝文帝就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下面,就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件依次显示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设计意图】图文并茂,通过分析材料,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从而构建知识。 过渡:在孝文帝改革的各项内容中,你认为那一项对民族融合有影响力?而那些改革政策可能会使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消失呢?为什么? 学生自由言论 师总结:从孝文帝改革的各项内容看,他是要彻底改变鲜卑人原有的生活方式,过汉人的生活,他禁止鲜卑人回到自己的故乡,甚至死后不得归葬自己的原乡,这是一个多么不容易的决定啊! 师:你们愿不愿意把家迁到西部去,永不再回?愿意的请举手。 师总结:老师也不愿意去,因为我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儿,我可不愿意背井离乡,你们愿不愿意把姓氏永远改为“拓跋”,为什么北魏的人愿意?是百姓愿意,还是只是孝文帝的心愿?所以站在鲜卑人的立场看这件事是很悲惨的。 过渡:有人认为孝文帝是鲜卑族消亡的“千古罪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一说你心目中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Lesson 20 teaching design of great integratio n of Northern Nationalities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学习目标】 1、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梳理】 1、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年,统一了黄河流域。北魏建立以后,定都平城,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于是北魏帝就把都城从平城迁到 了。 内容: 。 影响: 1、北朝的含 义:

。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要求采用汉姓,学说汉话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族目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女真族 2、北魏的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宏,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 ①采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 ③学说汉话 ④提倡与汉族联姻 ⑤发展经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