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报任安书练习题

报任安书练习题

报任安书练习题
报任安书练习题

《报任安书》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4分)

1、下列词语,加粗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曩(nǎng)者阙(què)然囹圄(líng yú)

B.倜傥(tìtǎng)愤懑(mèn) 放失 (shì)

C.缧(léi)绁闺閤(hé)剌(là)谬

D.强(qiǎng)颜将相(xiàng)愠色(yùn)

2、下列加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下至于兹(现在)不逊(不谦虚)

B、若望仆不相思(怨恨)幸勿为过(过错):

C、弥甚(更加)若有所亡(失)

D、累百世(积累,经历)曼辞(美好)

E、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订)

F、亦以究天人之际(推断,研究)

3、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吾视其辙乱B、窥镜而自视

C、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瞋目视项王

4、下列加粗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仆诚以著此书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D、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5、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B、思垂空文以自现

C、放矢旧闻

D、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E、则仆偿前辱之责

F、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6、下列加粗词古今意义相同的是()

A、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C、恨私心有所不尽

D、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

7、加粗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8、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不准确的一项是()。

A.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译:假如我受到法律的制裁被杀,就像在九头牛身上去掉一根牛毛,与杀死一只蝼蚁有什么区别呢

B.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译:所以,在地上划圈为牢,气节之士势必不肯进去;用木头削成狱吏,气节之士也认为不可受它审讯,拿定主意在受辱之前自杀。

C.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

译:我虽然怯弱,想苟活偷生,但也知道舍生就死,怎么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的侮辱之中呢

D.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译:时至今日,我即使想要修饰打扮,用傲慢的言辞为自己解脱也无济于事,一般人不会相信,只不过自取侮辱罢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6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9.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

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称:称道

C.仲尼厄而作《春秋》厄:困穷

D.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失去

10.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11.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12.下列句子中,“会”的用法与“会遭此祸”的“会”相同的一组是()

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会天大雨

③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④会征促织

⑤会不相从许⑥俱会大道口

⑦会其怒

A.①④⑥B.②⑤⑥⑦C.①③⑤D.②④⑦

13.句式与“文王拘而演《周易》”相同的一项是()

A.石之铿然有声者B.洎牧以谗诛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1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著述的事例,意在自况。

B.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C.在作者看来富贵顺达者难成大事,唯有历经磨难、卓越非常之人才能发愤而有所成就。

-

D.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15.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句中“此”指代的内容。(5分)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每题5分,15分)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默写(每空1分,12分)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人皆意有所郁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来者。

~

3、亦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一家之言。

4、《诗》三百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网罗天下放矢旧闻,____________,综其终始,___________________.

6、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仲尼厄而作〈〈春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左丘失明,阙有《国语》。

四、句子仿写。要求句式相同,意思表达完整、连贯。(字数不要求与原句相同)12分

教师好比蜡烛,虽然燃尽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D 2、B 3、C 4、A 5、D 6、B 7、D 8、D

二、9、D10.C11.C12.D13.B

14.B(据文中“则仆偿前辱之责”可知B项中“不以为辱”不符合文意。)

15.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辱,岂有悔哉。

16.(1)《诗经》共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为抒发愤懑之情而写作的。

(2)也就是想要探究自然和人间的关系,弄通由古至今的变化规律,自成一家之言。

(3)即使被千刀万剐,我难道会后悔吗

三、略

四、百姓好比江河水,虽然它可以浮舟,但也可以覆舟。

,

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学案w

《报任安书》学案 主备人:王璐 学习目标 1、了解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 2、掌握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学习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学习难点: 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 2、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一、走近作家、作品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天汉二年(前99),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著有《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全书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共130篇,50余万字。在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史记》是第一部。 二、写作背景 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败投降。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随斥骂李陵。司马迁愤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李陵兵败,实由武帝任用无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也就触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 在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他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前写于这一年的《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于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一个完整的交待。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三、解题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四、基础知识(给加点的字注音) 缧绁 ..()说.难()不可胜.计() 放失.旧闻()偿前辱之责.()鄙陋没.世()

《报任安书》研学案及答案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 19、《报任安书》研学案 班级姓名 高二语文备课组编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重难点:2、3 三、背景材料及体裁 1.背景资料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2.体裁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报任安书》可以说是居书信散文之首,为千古压卷之作。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曩.者()阙.然()怯懦 ..()沉溺.() 缧绁 ..()厄()..()臧.获()倜傥 厥()膑.脚()放失.()稽.()愠.色() 被戮.()垢弥 ..()闺閤.()剌.谬()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含义。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报任安书》复习学案

《报任安书》复习学案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曩()者阙()然宫阙()兽槛()门槛()警惕()挑剔()剃()刀倜()傥()圜()墙衣()赭()衣()稽()首缧()绁() 二、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语并解释 1.意气勤勤恳恳 2.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3.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 4.灌夫受辱于居室 三、指出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思 1. 曩者 ..辱赐书 2.若望 ..仆不相师 .. 3.幸.勿为过 .. 4.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 5.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6.用之所趋.异也 7.婴.金铁受辱 8.积威约.之渐.也 9.定计于鲜.也 10.权倾.五伯11.审.矣,何足怪乎?12.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 ..之外,以稍陵 ...迟 13.古人所以重 ...施刑于大夫者,殆为 ..此也。14.恨私心 ...有所不尽 15.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 ....之人称焉16.仲尼厄.而作《春秋》 17.不得通.其道通.古今之变以通.其狂惑 18.以舒.其愤19.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20.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21.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 22.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重为乡党所笑。 23.虽累 ..百世,垢弥甚 ...耳! 四、积累实词 1、殆: (1)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顾: (1)念父母,顾妻子 (2)相如顾召赵御史书 (3)大行不顾细谨 (4)三顾茅庐 (5)顾吾念之 (6)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五.找出下列句中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词语并解释: 1.请略陈固陋 2.倡优畜之 3.流俗之所轻 4.而世又不能与死节者比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6.且勇者不必死节 六.解释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 1.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2.及以.至是 3.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4.推而论书策,以.舒其愤 5.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6.是以 ..就极刑而无愠色 7.仆以.口语遇此祸8.曼辞以.自饰 七、翻译下列句子 1.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3.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4.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八、成语 画地为牢:在地上画一个圈儿当做监狱,比喻只许在指定范围之内活动。 九牛一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一家之言: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学术论述,也泛指一个学派或个人的理论、说法。 夏教授写的这篇论文,不袭旧说,自成,令人耳目一新。 他搜集的这些奇石,与真正的收藏家相比,不过是。 搞学术研究要拓宽视野,不能。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报任安书》学案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报任安书》学案 教学博苑 2011-08-06 1509 5d56b7b40102dqyl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报任安书》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特别是对他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件。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3、认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 【学习重点】 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中的注释读懂文章的内容,结合上下文准确把握文言词语的意义。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学习难点】 体会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情感,理解的生死观、价值观。 【学习过程】 一、关于司马迁的对联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思考从这两幅对联中,我们读出了有关司马迁的哪些信息?

二、司马迁的有关资料 1、家世和家庭。司马迁的先代“世典周史”,其父司马谈在任太史令时就曾想到利用做官的便利条件,修著一部记述“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史书,但未能如愿。临终时,他把这一理想和愿望留给了司马迁,希望司马迁做太史,不要忘记他所欲论著的心愿,并认为一个人事亲、事君的最后目的在于自立,扬名后世,以显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父亲的话对司马迁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司马迁流着泪向父亲承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2、遭遇李陵之祸,接受宫刑。这对司马迁影响极大,经历此事,他对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性和上层社会的世态炎凉有了很痛苦、很深切的感受,直接影响了他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也影响了他对《史记》一书的创作。司马迁之所以在为名节自杀和为事业隐忍苟活之间选择后者,全是因为《史记》未成。他发愤著书,以十分刚毅的精神完成《史记》的写作,并通过《史记》一书来鞭挞黑暗,表彰正义,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思想感情。 读《史记》不能不了解司马迁,了解司马迁,不能不读《报任安书》。《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苦心孤诣之作。在这封写给朋友任安的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述说了因李陵事件而蒙受的奇耻大辱,倾诉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和愤懑,披露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专断不公,委婉地述说了他受刑后忍辱苟活的苦衷。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宁愿受辱也要死得“重于泰山”的坚忍和伟大,同时此文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梳理每段内容,概括段意 明确第1段说明来信内容,就未能及时回信表示歉意。 第2段申述自己遭受腐刑而未能死节的原因。 第3段说明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

《报任安书》导学案(学生版)

《报任安书》导学案 【课前导读】 身残志坚的史圣——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这使他接触到了广大人民的实际生活,增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了解。38岁继承父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太初元年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这一历史巨著。 史家之绝唱——《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初年三千多年的历史。《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史学体制,对中国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痛陈心曲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的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回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因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而抱憾终生,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自主学习】 (一)容易读错的音 曩.者()阙.然()箠.楚() 槛.阱()圜.墙()少卿.() [. 强.颜()羑.里()赭.衣() 臧.获()婢.妾()缧绁 ..()() 厥.有()愠.色()倜傥 ..()() 惕.息()诎.体()剌.谬() (二)通假字 1.其次诎体受辱(“_______”同“_______”) 2.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_______”同“_______”,_______) / 3.见狱吏则头枪地(“_______”同“_______”,_______) 4.及罪至罔加(“_______”同“_______”,_______)

报任安书教学案

《报任安书》教学案 第1课时 主备人:耿进东审核人:罗旭东复备时间:上课时间: 一、学习目标及重点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积累掌握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通过研习,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理解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二、补充资料 司马迁三十八岁时,继父职为太史令。四十七岁时以李陵事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为中书谒者令。《汉书·司马迁传》:谓“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事”。中书令职,掌领导尚书出入奏事,是宫廷中机要职务。 《报任安书》是在他任中书令时写的。此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 .......,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 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史记》写作大业。 三、基础知识 给加点字注音 曩.者()()魏其.()强.颜()槛阱 ..()羑.里() 绛侯 ..()()关.木索()头枪.地()暴.肌肤()箠...()诎体 楚()圜.墙()伏法受诛.()占卜.() 四、文本研习 A.第1自然节 (一)文言知识 1.解释加点词语,指出一些词语的文言现象(通假字要指出通哪个字;古今异义词要写出古义与今义;词类活用要指出什么词活用为什么词,如“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又如“名词的使动用法”) (1)曩.者辱赐书,,(2)教以慎.于接物(3)阙然 ..就不报 (4)意气勤勤恳恳 ....(5)若望.仆不相.师(6)推贤进.士为务(7)婴.金铁而祖母刘夙婴.疾病

报任安书教案完整版

报任安书教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

《报任安书》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的行文特点。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着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进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解题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

报任安书学案

《报任安书》学案 学习要点 1、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5、熟读并背诵第四节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 2、根据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3、思考本文思路 学习新课 一、了解背景、作者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

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附:李陵事件: 李陵是汉初名将李广的孙子,在天汉二年(前99年)随李广利(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出师击匈奴,在矢尽粮绝、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李陵投降了匈奴。武帝闻讯十分烦忧,曾就此事召问司马迁。司马迁认为李陵的行为确实是“不当”,但他不满朝臣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对李陵落井下石的态度,就向汉武帝赞扬李陵独当匈奴之功,并根据李陵平时的表现,推测他的投降可能出于权宜之计。司马迁这样讲的目的,是希望武帝慎重处理,以便鼓励臣子尽心国事。不料这番话引起武帝的猜忌,以为司马迁赞扬李陵独当匈奴,是暗讽李广利按兵不救,是有意为李陵开脱,打击李广利,于是将司马迁下狱,加以“诬罔主上”的罪名,按律当死。司马迁无钱自赎,只得被迫接受宫刑。 二、了解本文 原文较长,为便于学习,入选教科书作了删节。除开头和结尾书信格式语外,全文共六节。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报任安书》学案

《报任安书》学案 《报任安书》学案1 姓名成绩 原文: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nǎng)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太史公:。再拜:,表示恭敬。 足下:。曩:。务:。 原文: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 若:。望:。相师:。师,效法。 原文:请略陈固陋。阙(quē)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幸:。过:。 原文: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 固:。所戏弄:。所畜:。 原文: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假令:。亡:。 原文: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特:副词,。卒:。素:。 原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固:。或:不定代词,。于:。 用:介词,。之,代词,。 翻译: 原文: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qū)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chuí)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诎体:指身体被捆绑。诎,同“ ”。关木索:戴上枷索。关,同“贯”,。 原文: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势,。鲜,。 原文: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yuán)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qiāng)地,视徒隶则正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 交手足:手脚被捆绑。交,交叉,这里可译为“ ”。于:介词,。 圜墙:。圜,通“圆”。枪:“枪”同“抢”,。 原文: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qiǎng)颜耳,曷足贵乎!及以至是:。强颜:厚颜,。 耳:语气助词,而已、罢了。曷:即“ ”,表示疑问。 原文:且西伯,伯也,拘于羑(yǒu)里;李斯,相也,具于五

报任安书 学案

东 平 高 级 中 学 高 一 年 级 学 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及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背诵。 2.了解夹叙夹议的写法。 3.理解作者为完成《史记》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和坚定信念。 【预习案】 本课话题 ——坚韧顽强 司马迁被处以宫刑,对于一般人来说已是无法忍受,更何况以慷慨之士自居的司马迁呢!他痛苦地思索着:是为摆脱耻辱痛快地死,还是为写《史记》而苟且地活?最终,司马迁以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概顽强地站了起来,他要继续未竟的事业,用著书来洗刷掉自己所受的一切耻辱。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2.“坚忍有恒”四字,最为办事要着,勿畏难中辍,勿滋生弊窦,勿贻人口实。照此进行,何患不达目的?——曾国藩 3.不屈不挠的奋斗是取得胜利的唯一道路。——达尔文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曩.(nǎnɡ) 诎.(qū)体 箠.(chuí)楚 槛. 阱(jiàn) 榜.(pén ɡ)箠 圜.(yuán)墙 头枪.(qiānɡ)地 强.(qiǎnɡ)颜 羑. (Yǒu)里 缧.(léi)绁.(xiè) 婢.(bì)妾 倜.(tì)傥.(tǎnɡ) 仲.(zhòn ɡ)尼 膑.(bìn)脚 愠. (yùn)色 闺 (gé) 剌. (là)谬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其次诎体受辱(“诎”通“屈”) (2)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箠”同“棰”,杖) (3)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剔”通“剃”) (4)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枪”通“抢”,碰撞) (5)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以”通“已”,已经) (6)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罔”同“网”,法网) (7)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 (8)放失旧闻(“失”通“佚”) (9)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幸???幸.勿为过(动词,希望)今事有急,故幸. 来告良(副词,幸亏) (2)就??? 亦颇识去就.之分矣(动词,就死)草创未就. (动词,完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动词,靠近,引申为承受)

报任安书导学案

《报任安书》导学案(五) 班级:姓名:小组:评价: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在自习或自主时间通过反复阅读课文,在掌握文意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用25分钟把预习案、探究案完成,剩余时间完成训练案。 2、重点预习:第六段的文意。 3、把有疑问的题或词中的句子做好标记或写到后面的“我的疑问处”。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的遭遇。 2、体会作者隐忍苟活、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学会面对人生重大 挫折进行思考,养成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 3、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 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前活动】 一、背诵课文第五段,小组成员互查。 二、名句默写 ①、古者富贵而名摩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人皆意有所郁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来者。 ③、《诗》三百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仲尼厄而作〈〈春秋〉〉;___________,_________ 左丘失明,阙有《国语》。 【知识链接】了解《史记》体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和书表的编写体例。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1、“本纪” 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本纪”托始黄帝,是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又是“正名百物”的祖师。将项羽列入“本纪”,一是秦汉间几年“政由羽出”,一是推崇其人格。 2、“表” 所以列记事件,使之纲举而目张,以简御繁,一目了然,便于观览、检索。 3、“书” 是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专章,非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无法撰写成书的。班固《汉书》改称“志”,成为通例。“书”的修撰,为研究各种专门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4、“世家” 是记载诸侯王国之事的。这是因为诸侯开国承家,子孙世袭,也就给了他们的传记叫做世家。从西周的大封建开始,发展到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先后称霸称雄,盛极一时,用“世家”体裁记述这一情况,是非常妥当的。 司马迁把孔子和陈涉也列入“世家”,是一种例外。孔子虽非王侯,但却是传承三代文化的宗主,更何况汉武帝时儒学独尊,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将之列入“世家”也反映了思想领域的现实情况。至于陈涉,不但是首先起义亡秦的领导者,且是三代以来以平民起兵而反残暴统治的第一人,而亡秦的侯王又多是他建置的。司马迁将之列入“世家”,把他的功业和汤放桀,武王伐纣,孔子作《春秋》相比,将他写成为震撼暴秦帝国统治、叱咤风云的伟大历史英雄,反映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 5、“列传” 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有单传,有合传,有类传。单传是一人一传,如《商君列传》、《李斯列传》等。合传是记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传》、《老庄申韩列传》等。类传是以类相从,把同一类人物的活动,归到一个传内,如《儒林列传》、《循吏列传》、《刺客列传》等。司马迁把当时我国四周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况,也用类传的形式记载下来,如《匈奴列传》、《朝鲜列传》、《大宛列传》等,这就为研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来源。 七十篇列传的最后一篇,是《太史公自序》,把自序摆在全书的最后,这是古代学者著书的惯例。 总之,司马迁写作《史记》以“本纪”叙帝王,以“世家”载诸侯,以“列传”

《报任安书》复习学案

《报任安书》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诎:诎体受辱 2、以:及以至是 3、罔:及罪至罔加 4、摩: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5、底: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6、失(yì):放失旧闻 7.稽其成败兴坏之纪。8. 思垂空文以自见。 9.责(zhài):则仆偿前辱之责 (二)掌握下列字词: 1、曩:曩者辱赐书 2、望:若望仆不相师 3、倡优:倡优畜之 4、节:不与能死节者比 5、就:卒就死耳 6、用:用之所趋异也 7、趋:用之所趋异也 8、太上:太上不辱先 9、婴: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10、传(zhuàn):传曰刑不上大夫 11、渐:积威约之渐 12、强(qiǎng)颜:所谓强颜耳 13、倾:权倾五伯 14、引决、自裁:不能引决自裁 15、绳墨: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 16、以:以稍陵迟 17、引节:乃欲引节 18、表: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19、倜傥: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20、稽(jī):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订) 21、究:究天人之际 22、通邑:通邑大都 23、乡党:重为乡党所笑 24、剌谬(làmiù):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25、曼辞:曼辞以自饰 (三)词类活用 1、文史星历: 2、倡优:倡优畜之 3、孙子膑脚。 4、以污辱先人。 5、粪土:幽于粪土之中 (四)特殊句 1、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2、《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3、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五)多义词 再(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2)青春不再。 厥(1)思厥先祖父。(2)大放厥词。 (3)厥有《国语》。 焉(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非(1)死日然后是非乃定。(2)无可厚非。 仆:①(pú)若望仆不相师②(pū)前仆后继 固:①请略陈固陋②固主上所戏弄 阙:①(quē)阙然久不报②(què)不知天上宫阙 卜:①(bǔ)近乎卜祝之间 比:①不与能死节者比②天涯若比邻 重:①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②重为乡党所笑 槛:①(jiàn)及在槛阱之中②(kǎn)门槛五、古今异义的词 (六)古今异义词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2、意气勤勤恳恳。 3、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 4、念父母,顾妻子。 5、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6、下流多谤议。 7、发愤: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8、下流:下流多谤议 (七)名句填空 1、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胜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 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头抢地(qiāng)伏法受诛(zhū)暴肌肤(pù)

鞭(chuí)圜墙(yuán)占卜(bǔ)囹圄(wǔ) 槛(jiàn)缧绁(léi) 3、主要词句 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②不能与死节者比③其次不辱理色④及在槛阱之中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⑦恨私心有所不尽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第二课时 学习第二段 1、教师范读第二段 2、学生齐读第二段 3、字音 愠色(yùn)倜傥(tìtǎng) 4、词句 ①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证:纪:法纪)②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③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④惟倜傥非常之人⑤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5、思路分析 完成《史记》,实现了我人生的最大价值。

苏教版语文高二报任安书教学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报任安书教学案苏教版选修《<史 记>选读》 "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 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头抢地(qiāng)伏法受诛(zhū)暴肌肤(pù) 鞭棰(chuí)圜墙(yuán)占卜()囹圄() 槛(jiàn)缧绁(léi) 3、主要词句 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②不能与死节者比③其次不辱理色④及在槛阱之中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⑦恨私心有所不尽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微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斯、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

《报任安书》教学案

《报任安书》教学案 东明实验中学何士新 [目标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背景介绍] 1、学生看单元后知识短文《司马迁和〈史记〉》,并由学生介绍所了解的司马迁的生平经历。 2、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 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纵横开阖、起伏迭岩。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曲折反复,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此外,行文的流畅,语言的生动,骈句、散句自然错落,排句、叠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也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整体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报任安书学案

《报任安书》学案 编制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3、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学习过程】 一、解题 1 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 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掌握一些生字新词 1. 听课文朗读,先整体感知全文。思考:古人写书信有一个固定的格式,即开头段和结尾段,一般都是表达自谦和恭敬的言辞。如这篇书信的开头段: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意思是:我太史公像牛马一样的人,今天再拜陈言。再:第二次。结尾段:谨再拜,意思是:我恭敬地再拜。所以我们一般不把它们当作段落看待。这就像我们现在的书信写作的开头:某某你好,结尾:祝你快乐。 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 2.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 诎.体( ) 关.木索( ) 摩.灭( ) 大底.( ) 放矢.( ) 前辱之责.( ) 头枪.地( ) 暴.肌肤( ) 箠.楚( ) 圜.墙( ) 囹圄.( ) 强.颜( ) 槛.( ) 缧绁..( ) 愠.色( ) 倜傥..( ) 三、文本研习 1.分析第一段 (1)归纳这段文字的内容 (2)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 学生朗读第二段,理解司马迁忍辱不死的两个原因 (1)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2) 归纳:这段文字点到自己虽然受辱,但不会去死的两个原因: 3.归纳二、三两段: 4.研习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5.分析第五段 研习第5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6.思考:课文题目《报任安书》,但是2-4四段文字内容上主要表述自己的心迹,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巩固案

精选题库报任安书 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史记》的体例内容。 2、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3、掌握更多文言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能力目标: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德育目标: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重点: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与句式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新课导入: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当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才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关于题目的“书”: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康)、《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三、关于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官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任安,字少卿,荥阳人,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他是司马迁的朋友。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尽推贤进士之义”,委婉地要求司马迁为他说情。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征和二年(前91年)七月,太子刘据在京城长安发兵诛杀借巫蛊诬陷他的江充等人,大战丞相刘屈军队。当时任安是北军使者护军,负责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乱中接受刘据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太子刘据兵败自杀。汉武帝急忙从二百多里外避暑的离宫甘泉宫赶回长安,平定事件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将任安下狱,论罪腰斩,状况危急。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使他抱憾终生,于是写下了这封著名的回信。 李陵事件: 李陵是汉初名将李广的孙子,在天汉二年(前99年)随李广利(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出师击匈奴,在矢尽粮绝、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李陵投降了匈奴。武帝闻讯十分烦忧,曾就此事召问司马迁。司马迁认为李陵的行为确实是“不当”,但他不满朝臣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对李陵落井下石的态度,就向汉武帝赞扬李陵独当匈奴之功,并根据李陵平时的表现,推测他的投降可能出于权宜之计。司马迁这样讲的目的,是希望武帝慎重处理,以便鼓励臣子尽心国事。不料这番话引起武帝的猜忌,以为司马迁赞扬李陵独当匈奴,是暗讽李广利按兵不救,是有意为李陵开脱,打击李广利,于是将司马迁下狱,加以“诬罔主上”的罪名,按律当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