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 B.胆 C.脑 D.骨 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库)

单选题 1、五行中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作用的为(B ) A 金 B 木 C 水 D 火 E 土 2、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是根据五行中(A) A 相生 B 相克 C 相乘 D 相诲 E 相反 3、在中医领域中,下列属阴的功能是(D) A 推动 B 温煦 C 兴奋 D 滋润 E 上升 4、有孤府之称的是(A) A 三焦 B 小肠 C 大肠 D 胆 E 胃 5、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D) A 阴阳五行和藏象学说 B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C 证治异同和整体观念 D 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E 四诊合参和阴阳五行 6、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正常状态是(A) A 阴平阳秘 B 阳平阴秘 C 相对平衡 D 绝对平衡 E 不断活动 7、按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足太阴脾经的气血将流入(A) A 手少阴心经 B 手阳明大肠经 C 足阳明胃经 D 手厥阴心包经 E 足少阳胆经 8、手少阴心经分布于上肢内侧的(C) A 前缘 B 中线 C 后缘 D 上部 E 下部 9、一日一夜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D) A 上午 B 下午 C 前半夜 D 后半夜 E 中午 10、燥邪伤人最易损伤人体的(D ) A 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肾 11、心主神志指的是(B) A 调节情绪平衡 B 调节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C 调节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D 调节血液代谢功能 E 以上均不是 12、奇经八脉中与脑、髓、肾关系密切的是(D) A 带脉 B 冲脉 C 任脉 D 督脉 E 阴跷脉 13、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特点是(A) A 似脏非脏,似腑非腑 B 藏精气,藏而不泻 C 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 D 既藏精气又传化水谷 E 以上均不是 14、足厥阴经与足少阳经相交于(B) A 小指端 B 足大趾 C 鼻旁 D 足小趾 E 食指端 15、五味的五行属性,甘属(C) A 木 B 火 C 土 D 金 E 水 16、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的表现与何种情志致病有关(B) A 怒 B 惊 C 思 D 恐 E 喜 17、大出血时,同时伴随少气乏力的表现,其原理是(E) A 气能生血 B 气能行血 C 气能摄血 D 血能生气 E 血能载气 18、津液变成尿液依赖气的(E) A 推动作用 B 温煦作用 C 防御作用 D 固摄作用 E 气化作用 19、机体抗御外邪的正气所概括的物质不包括(B) A 精 B 神 C 气 D 血 E 津液 20、人的七情中,恐则(C)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试题及答案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一(A1)(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胜则阴病 二、多项选择题(21~40题,每题1分,共20分)(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21. 在药食五味中,属于阴的味是()

-中医基础理论试卷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题(二)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C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A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B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E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D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D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E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E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B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D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AD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精)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 - 1. 最早提出“六气病源说”的是 A. 《黄帝内经》 B. 《伤寒杂病论》 C. 《神农本草经》 D. 《难经》 E. 《左传》 答案:1.E 2. 《素问 ? 脉要精微论》所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主要反 映了 A.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C.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D. 辨证论治 E. 以上都不是 答案:2.B 3. 《灵枢 ? 五癃津液别》所说“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暑衣厚则为汗”,说明了 A.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 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 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 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 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答案:3.B 4. 《素问 ? 疏五过论》所说“尝贵后贱”可致“脱营”,体现了 A.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 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 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 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 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答案:4.E 5.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 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B. 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 C.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D. 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 E. 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 答案:5.C 6.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心是 A. 五脏 B. 六腑

C. 经络 D. 命门 E. 脑 答案:6.A 7. 中医学关于“证”的概念是 A. 对阴阳气血失调临床表现的概括 B. 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鉴别概括 C. 对疾病表现症状的综合概括 D. 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概括 E. 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答案:7.E 8. 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是 A. 病种 B. 病名 C. 症状 D. 体征 E. 证候 答案:8.E 9. 属于中医学防治特点的确切表述是 A. 同病异治 B. 异病同治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本分试题

第六章病因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明确提出“中医三因学说”的是: A.张仲景 B.陶弘景 C.陈无择 D.巢元方 E.刘完素 2.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 A.两者互不转化 B.两者相互作用 C.两者互不关联 D.两者对立制约 E.两者静止不变 3.以下属于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是: A.疠气 B.六淫 C.七情 D.瘀血 E.劳逸 4.易袭阳位,具有升发向上特性的邪气是: A.暑邪 B.燥邪 C.风邪 D.火邪 E.寒邪 5.下列何气能兼其五气: A.暑 B.湿 C.寒 D.风 E.热 6.六淫中最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寒邪 B.火邪 C.风邪 D.燥邪 E.湿邪 7.感受寒邪而致的“中寒”是指: A.寒邪伤于肌表 B.寒邪入中经脉 C.寒邪自内而生 D.寒邪直中脏腑 E.寒邪侵及血分 8.六淫中具有病程长,难以速愈的邪气是: A.寒邪 B.火邪 C.风邪 D.暑邪 E.湿邪 9.其性趋下的病邪为:

A.火邪 B.燥邪 C.湿邪 D.风邪 E.以上都不是 10.湿邪、寒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 A.损伤阳气 B.阻遏气机 C.粘腻重浊 D.凝滞收引 E.易袭阴位 11.致病后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热(火)邪 D.湿邪 E.燥邪 12.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 A.津液 B.气血 C.肾精 D.肝血 E.阳气 13.温燥病的发病季节一般是: A.夏末秋初 B.近冬深秋 C.长夏季节 D.冬末春初 E.春末夏初 14.六淫中最易致肿疡的是: A.风邪 B.湿邪 C.火邪 D.燥邪 E.寒邪 15.下列哪项不属火邪的致病特点: A.易伤津耗气 B.易生风动血 C.易扰乱神明 D.易致肿疡 E.易阻遏气机 16.易致肝风内动的是: A.寒邪 B.湿邪 C.暑邪 D.热邪 E.风邪 17.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点: A.上炎 B.耗气 C.伤津 D.动血 E.生风 18.六淫致病,季节性最强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燥邪 D.湿邪 E.暑邪 19.虚邪是指: A.微邪 B.较弱的邪气 C.瘀血 D.贼邪 E.致病邪气的通称 20.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中医临床“三基”手册》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 (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诸病源侯论》 2、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先秦秦汉 B.两晋隋唐 C.宋金元 D.明清 E.近代 3、在金元四大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是 ( )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丹溪 E.陈无择 4、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E.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 5、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B.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E.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 6、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都不是 7、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8、“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消长平衡 E.阴阳互相转化 9、“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消长平衡 E.阴阳互相转化 10、肾病及肝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11、根据情志相胜法,大怒时可用哪种情志去制约( ) A.喜 B.思 C.悲 D.恐 E.惊 12、“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13、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火与土 E.火与水 14、用甘味药治疗肺气虚,其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乘 B.五行相侮 C.五行相生 D.五行相克 E.同气相求 15、以下可用阴阳互相互根来解释的是(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16、“阴中求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17、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 ) A.水 B.木 C.土 D.金 E.火 18、肝病传脾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生 B.克 C.乘 D.侮 E.子病及母 19、“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20、“五脏分阴阳,则肺的阴阳属性是( )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21、因心火旺而导致目赤易怒者, 为( ) A.母病及子 B.木火刑金 C.水来乘火 D.火来侮水 E.子病及母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 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 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埃及 E.古希腊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温疫论》 4.下列哪部着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难经》 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着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小儿药证直诀》 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着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 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着作中首次提出的: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医学纲目》 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着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千金要方》 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着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E.《温病条辨》 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巢元方 B.华佗 C.张仲景 D.陈无择 E.扁鹊 11.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E.李杲 12.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 A.李杲 B.李中梓 C.吴又可 D.张子和 E.王清任 13.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李东垣 C.李中梓 D.张介宾 E.朱丹溪 14.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 A.朱震亨 B.李东垣 C.张从正 D.刘完素 E.吴鞠通 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介宾 E.赵献可 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张介宾 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赵献可 C.张介宾 D.李东垣 E.朱震亨 18.《温疫论》的作者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吴又可 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吴鞠通 B.吴有性 C.王孟英 D.叶天士 E.薛生白 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余师愚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库及答案【最新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库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下列哪一项不能作为疠气形成的社会因素: A.战乱不停 B.气候反常 C.社会动荡不安 D.生活极度贫困 E.工作环境恶劣 2.下列哪一项是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 A.整体观念 B.辨证论治 C.辨证求因C.试探反问 E.详问发病经过 3.下列哪一项血的病理变化与脾胃虚弱有关: A.血虚 B.血瘀 C.血寒 D.血热 E.血脱 4.下列哪一项是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

A.动力 B.原料 C.动力和原料 D.气能化津 E.气能生精 5.下列哪一项是五行相生的次序: A.木→土→水→金→火→木 B.水→火→金→木→土→水 C.金→木→水→土→火→金 D.土→金→水→木→火→土 E.火→金→水→土→木→火 6.下列哪一项对人体的滋润作用较为明显: A.精 B.津 C.液 D.阴液 E.血 7.下列哪一项属于肾的生理功能: A.运化水液 B.通调水道 C.主宰全身水液代谢 D.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E.贮尿、排尿 8.寒痹又称痛痹,主要反映了哪一致病特点:

A.寒为阴邪 B.寒邪易伤阳气 C.寒主收引 D.寒性凝滞 E.湿性重浊 9.瘀血在舌质上表现为: A.舌质紫暗 B.舌质淡红C。舌质淡白D.舌质鲜红E.舌质红绛 10.疫疠之气流行,“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A.正胜邪负D.正气虚衰C.正邪两盛D.邪气致病E.正气未虚 11.“至虚有盛候”,其疾病的本质属: A.实证 B.虚证 C.虚转为实 D.实转为虚 E.虚实错杂 12.《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男子“五八”的生理表现是: A.面始焦,发始堕 B.面皆焦,发始白 C.筋骨劲强,真牙生而长极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章试题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合和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2.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A.气 B.气机 C.气化 D.彼此感应 E.神 3.阴阳交感是指: 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 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 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 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E.阴阳二气的对峙 4.“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5.“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 A.制约 B.交感 C.消长 D.互根 E.互用 6.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以上均非 7.“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 A.阳损及阴 B.阳盛伤阴 C.阴虚阳亢 D.阳气暴脱 E.阳虚阴盛 8.把“脾”归属土,主要采用的是何归类法: A.取象比类法 B.推演络绎法 C.以表知里法 D.试探法 E.反证法 9.“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五行间的: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制化

10.“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 A.木疏土 B.木克土 C.木乘土 D.木侮土 E.土侮木 11.脾病传肾属于: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母病及子 12.属于“子病犯母”的是: A.脾病及肺 B.脾病及肾 C.肝病及肾 D.肝病及心 E.肺病及肾 13.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 A.培土生金 B.佐金平木 C.泻南补北 D.抑木扶土 E.培土制水 14.“泻南补北”法适用于: A.肾阴虚而相火妄动 B.心阴虚而心阳亢 C.肾阴虚而心火旺 D.肾阴虚而肝阳 E.肾阳虚而心火越 (二)B型题 A.寒者热之 B.热者寒之 C.阳病治阴 D.阴病治阳 E.滋阴扶阳 1.“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 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的是: A.阴阳的运动 B.阴阳的交感 C.阴阳的制约 D.阴阳的互根 E.阴阳的平衡 3.万物发生和变化的根源是: 4.实现阴阳交感的基础是: A.母病及子 B.子病犯母 C.相乘 D.相侮 E.相克 5.肝火犯肺属于: 6.肝气犯脾属于: (三)D型题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

气 一、气的涵义:一是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如饮食中的水谷之气,吸入之清气(即氧气)等,即所谓〞人之有生,金赖此气〞。二是指生命活动的动力,如脏腑之气。所以,气有物质和功能两种涵义。 二、气的来源与生成:气分是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先天之气也称为元气,禀受于父母,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成;后天之气为由肺吸入之清气与脾胃运化水谷所产生的水谷精微之气结合而成。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合而称为真气或称正气。(内经)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就是气的来源与生成的概括。 三、气的分布及其功用:真气充遍全身,无时不有,无所不至,以营养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内在动力。真气偏盛偏衰直接关系着人体的健康情况。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说明正气旺盛不易患病,正气虚衰容易患病的道理。由于气的分布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一)宗气:积于胸中,是饮食水谷所生化之气与吸入之清气结合而成,是一身之气的运行输布的出发点。它的功用:一是助肺司呼吸,凡言语、声音、呼吸强弱,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二是贯注心脉而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以及肢体的寒暖和活动能力,多与宗气有关。 (二)营气:宗气贯入血脉里的营养之气,行于脉中,与血的关系密切,故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的说法。可见营气与血的作用不可分割,共同发挥营养机体的功能。 (三)卫气:宗气宣发于脉外的叫卫气。其性刚悍,善走窜,达于体表,温润皮肤、肌肉、滋养腠理,司汗孔的开阖,以防御外邪,故叫〞卫气〞。例外邪侵入机体,卫气即起而抗邪,故发生恶寒、战栗、汗毛竖起等症状。卫气胜邪,则恶寒解,热退病除,反之,则寒热不消,疾病继续发展。 (四)五脏六腑之气:如心有心气,脾有脾气等等。心气不足,则出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题库

1.整体观念: 答案: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又叫统—整体观,即认为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酌整体,人与自然界存在着统一性的思想。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3 2.百骸: 答案:骸,泛指骨骼。百骸,指全身骨骼。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3 3.九窍: 答案:指头部七窍(眼二、鼻二、耳二、口)及前后二阴。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3 4.人气: 答案:指人体的阳气。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4 5.证: 答案: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4 6.辨证论治: 答案: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5 7.同病异治: 答案:指同一疾病,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异。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3 8.异病同治: 答案: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9.异法方宜: 答案:同一种疾病,由于方域、季节、气候、生活、环境、职业、体质等不同,治法就应有所区别。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3 9.阴阳: 答案: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3 10.阴损及阳: 答案:由于阴阳是互根的.当阴精亏损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累及阳气,使阳气生化无源,出现阴阳两虚纳病变。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2 11.阳损及阴: 答案::由于阴阳是互根的,当阳气虚报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累及阴精化生不足,出现阴阳两虚的病变。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2 12.阴阳互损: 答案: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3 13.阴平阳秘: 答案:即阴阳平秘。平,饱满之意;秘。即秘密、潜藏之意;阴平阳秘,即阴阳充盛,相互潜藏,阶不外亢。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3 14.阴阳学说: 答案: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辩证观,是以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来概括相说明自然界和人体变化规律的一种学说。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2 15. 阴阳失调: 答案:疾病过程中机体内部的阴阳失去平衡,出现偏盛偏衰的病理状态,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3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

01把病因区分为“外所因”、“内所因”与“不内外因”的医家是(单选) A.唐·王冰 B.宋·陈无择 C.汉·张仲景 D.晋·陶弘景 E.宋·钱乙 答案与解析:B。本题旨在考查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属于记忆性题目,较简单。宋代陈无择提出了“三因学说”,他说:“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即六淫邪气侵袭为外因,情志所伤为内因,而饮食劳倦、跌仆金刃,以及虫兽所伤等则为不内外因。 02六淫邪气形成的原因是(单选) A.四时不正之气 B.湿雾瘴气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非 答案与解析:A。本题旨在考查六淫的含义。六淫是不正之气,又称其为“六邪”,是属于外感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03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有(多选) A.发病急骤,症状相似 B.与季节气候和居处环境有关 C.多从肌表或口鼻而入 D.可单独致病或合邪致病 答案与解析:BCD。本题旨在考查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有关。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而且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六淫为病,其受邪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选项A属于疫疠之气致病的特点。 0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六淫致病特点的是(单选) A.季节性 B.地域性 C.相兼性 D.传染性 答案与解析:D。此题旨在考查六淫致病的特点。 05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单选)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燥邪 答案与解析:A。风邪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和肌表(A对)。寒邪性收引、凝滞,易伤阳气(B错)。湿邪性重着、黏滞、趋下(C错)。燥性干涩,易伤津、伤肺(D错)。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病因与发病(一) (全国卷历年出题数:4道) 考点一: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及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1.病因: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2.病因学说: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学说。 3.中医对病因分类及沿革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 一、填空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是。 2.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是。 3.《伤寒杂病论》即后世的和。 4.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由代医家等编著。 5.温病学理论源 于、、等书。 6.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7.中医学包括、、三部分。 8.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 有、、、四大方面。 9.昼夜的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多呈旦、昼、 夕、夜。 10. 是中医诊疗理论体系的一大特点。 11.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为主宰,为中心的整体;同时认为人和以及有密切联系,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2.人体自身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两大方面。 13.人身之“三宝”中,精为 ,气为 ,神 为。 二、判断题 1.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概括。() 2.中医认识治疗疾病,着眼于辨证而不辨病。() 3.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也属于整体观念的范畴。() 4.中医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首先着眼于整 体。() 5.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 说。()6.秦医医和提出了“六气病源 说”。 () 7.人身之“三宝”即精、气、 神。 () 三、名词术语解释 1.中医学 2.整体观念 3.百骸 4.人气 5. 证 6.辨证论治 7.同病异治8.异病同治9.五脏一体观10.形神一体 四、简答题 1.何谓中医学理论体系?其特征是什么? 2.《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要成就是什么? 3.《伤寒杂病论》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4.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什么? 5.简述形与神各自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6.何谓中医基础理论?其课程的主要内容有那些? 7.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主要可概括为几个方面? 8.现代中医学理论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9.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如何? 10. 简述辨证的具体内容。 11.辨证与论治有何联系? 五、论述题 1.如何理解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有何指导意义? 2.病、症、证的含义有何不同?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3.你对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如何认识的? 4.试述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5.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6.怎样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7.如何理解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8.如何理解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答案 一、填空题 1.《黄帝内经》 2.《脉经》 3.《伤寒论》《金匮要略》 4.隋巢元方 5.《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 6.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7.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中医临床医学 8.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医药知识的积累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9.慧安加甚 10.辨证论治 11.心五脏自然界社会环境 12.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13.基础动力主宰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三、名词术词解释 1.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又叫统一整体观,即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3.骸,泛指骨骼。百骸,指全身骨骼。 4.指人体具有生机的阳气。 5.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症状和体征构成,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 6.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7.指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亦异。 8.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9.五脏一体观,即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的五个生理系统,是完整统一的整体。 10.形神一体观,又称“形与神俱”。指形体与精神相互依附,不可分割,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神

中医基础理论经典论述题及答案

内容介绍>> 1.从阴阳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关系原理论述阴阳消长基本形式及其指导意义。 2.何谓津液?津液是如何化生的?其具体过程如何? 3.津液的输布、排泄与哪些脏腑的功能活动相关?试分述之。 4.何谓津液?津液有何生理功能?试分述之。 5.何谓人体之气?其生成来源如何?其生成与哪些脏脏的生理活动相关?试分别说明之。 6.气的生理作用有哪些?试从生理和病理的角度论述之。 7.何谓气机?其基本形式如何?脏腑的气机运动有何特点? 8.气机的概念如何?为什么说脾胃是一身气机的枢纽? 9.宗气是如何生成的?其分布和功能如何? 10.试从生成、特性、分布及功能诸方面比较营卫二气的异同点。 11.血液是如何生成的?血液的正常运行方式及与脏腑的关系如何?试分述之。 12.血液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如何?血液有何生理功能? 13.气对血的作用如何?这种理论对临床实践有何指导意义? 14.何谓“津血同源”?试从生理、病理及临床应用等不同角度论述之。 15.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6.怎样理解心主血? 17.为什么说肺主一身之气?肺的主气功能与呼吸功能之间有何联系? 18.何谓脾主运化?其生理作用如何?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 19.何谓肝主疏泄?肝主疏泄的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20.何谓肾藏精?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如何?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 21.试述肾主水在人体水液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22.从生理和病理两个方面如何理解“肾主二便”? 23.试从生理病理论述肾与骨、髓、脑之间的关系。 24.试述心与脾在生理病理方面的联系。 25.肺与肾在病理上有何联系? 26.人体消化过程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这些脏腑的作用各如何? 27.中医学病因分类主要有哪几种?各包括哪些内容? 28.劳逸过度有何致病特点? 29.饮食失宜包括哪些方面?它有何致病特点? 30.结石有何致病特点? 31.瘀血有何致病特点? 32.水湿痰饮的致病特点如何? 33.七情内伤有何致病特点? 34.何谓热邪?其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何? 35.何谓湿邪?其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何? 36.何谓寒邪?其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何? 37.何谓风邪?试述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38.何谓扶正祛邪?试述扶正祛邪的临床应用。 参考答案 1.答:阴阳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是阴阳学说最基本的规律。阴阳消长大体可概括为四种类型,其内容及指导意义如下: ①此长彼消:即阴长阳消、阳长阴消。这是由于阴阳制约较强造成的。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中医基础理论试卷1

《中医基础理论》试卷1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24B 二、填空题 1.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2.气机,升降出入 3.后天,先天 4.皮,筋 5.心 6.正气,邪气 7.辨证求因 8.刺痛 9.阳盛而阴未虚 10.阴阳互根互用 三、名词解释

1.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2.天癸:是肾精及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机能的作用。 3.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4.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5.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治病的主导思想,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四、问答题 1.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以及情志的舒畅作用。主要表现在(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分布 (2)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分泌排泄 (3)调畅情志 (4)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2.内伤七情的致病特点有哪些 (一)直接伤及内脏 (1)七情损伤相应之脏 (2)七情首先影响心神 (3)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 (4)易损伤潜病之脏腑 (二)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三)多发为情志病证 (四)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中医基础理论》试卷2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二、名词术语解释 1.辨证论治:辨证,即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势,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论治,是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2.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3.天癸:是肾精及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机能的作用。 4.气化: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 5.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6.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部分习题

第七章病机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正气强弱主要取决于: A.气候因素 B.地域因素 C.饮食习惯 D.生活与工作环境 E.体质与精神状态 2.中医认识发病原理,主要从以下哪个角度来认识: A.正邪相搏 B.阴阳失调 C.饮食失调 D.气血失常 E.脏腑功能失调 3.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 A.邪气强盛 B.正气不足 C.邪胜正负 D.正虚邪不胜 E.正胜邪衰 4.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 A.邪气 B.正气 C.地域因素 D.饮食习惯 E.生活和工作环境 5.疾病复发的首要条件是: A.新感病邪 B.过于劳累 C.正虚未复 D.邪未尽除 E.饮食不慎 6.邪气侵犯人体后能否发病取决于: A.正气的盛衰 B.邪气的性质 C.感邪的轻重 D.禀赋的强弱 E.邪正斗争的胜负 7.下列哪项不是复发的诱因: A.劳复 B.正气 C.食复 D.药复 E.复感新邪 8.并病是指: A.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 B.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 C.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D.寒证未罢又见湿证 E.气血两燔 9.合病是指: A.感受寒邪和湿邪而发病 B.感受湿邪和热邪而发病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 E.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10.“重感冒”指: A.新感病邪 B.过于劳累 C.正虚未复 D.邪未尽复感邪 E.肺卫同病 11.在下列形成“阳偏胜”的病机中,最主要的是: A.感受阳邪,从阳化热 B.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 C.气郁化火 D.瘀热在里 E.痰食积滞,郁而化热 12.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的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虚阳亢 13.病人持续高烧,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其病机应是: A.重阳必阴 B.寒极生热 C.阳胜则热,从阴化寒 D.阳损及阴 E.阳长阴消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习题集

第七章病因 第一节外感病因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六淫”是指() A. 六气 B. 六气的太过和不及 C. 六种毒气 D. 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E. 风寒暑湿燥火 2.下列哪项不是六淫致病的特点() A. 季节性 B. 地区性 C. 传染性 D. 转化性 E. 外感性 3.常为外感病致病先导的邪气是() A. 热邪 B. 风邪 C. 寒邪 D. 暑邪 E. 燥邪 4.六淫中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燥邪 E. 暑邪 5.六淫中,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6.六淫中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7.在六淫中,最易伤肺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8.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的() A. 津液 B. 气 C. 血 D.精 E. 神 9.在六淫中,易扰心神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火邪 D. 湿邪 E. 燥邪 10.下列哪项属于风性善行的致病特点() A. 手足震颤 B. 四肢抽搐 C. 四肢游走性疼痛 D. 角弓反张 E. 四肢麻木 11.下列哪项属于湿邪的性质() A. 凝滞 B. 粘滞 C. 涩滞 D. 瘀滞 E. 动血 12.可致小便浑浊涩滞不畅等症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13.寒性收引可导致() A. 阻滞气机 B. 损伤阳气 C. 耗气伤津 D. 气机收敛 E. 凝滞经脉 14.称为“百病之始”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15.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瘀血 E. 暑邪 16.在六淫中独见于夏季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火邪 17.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 A. 寒 B. 燥 C. 湿 D. 暑 E. 火 18.导致行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