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什么是以人为本

什么是以人为本

什么是以人为本
什么是以人为本

论什么是以人文本

摘要:

阐述以人为本的起源,发展,含义,运用及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起源与发展

(一)西方的起源与发展

“人本主义”(Humanis)一词来自拉丁文的“humanitas”,“humanitas”最早出现在古罗马作家西塞罗和格利乌斯的著作中,意思是指“人性”、“人情”和“万物之灵”。

人本主义的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当时的智者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此命题在西方思想史上最早对人自身给予肯定。

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人本主义思想,并揉合了毕达哥拉斯和埃利亚学派的思想,创立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念论”哲学;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理性人本主义传统,并提出了“人是理性的动物”的著名命题,使得古希腊理性人本主义传统已基本形成;

在经历长时期的神学统治之后,人本主义思想在14世纪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时期得到极大的发展,此时期最大的成果之一就是“人的发现”。以但丁、彼得拉克、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等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通过不同艺术形式,对人的伟大和人的价值进行了热情的讴歌;

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他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一彻底的命题,与中世纪“我是我所是”的上帝存在的基础命题根本对立;

17-18 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天赋人权”出发,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抨击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18 世纪的德国康德通过他的先验自我的哲学,进一步肯定了人的主体性;

19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以人学批判黑格尔思辨理性哲学,以人学取代基督教神学,并将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学”;

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为根本的世界观,为人本主义的理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认为自由哲学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即有着各种需要的个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与人本主义的哲学家不同,马克思主义关注人,但是却把这个人理解为现实存在的人,从而避免了人本主义容易犯的抽象人性论的错误。

(二)中国的起源与发展

在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在《管子·霸言》篇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在,本乱则国危”意为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也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

在我国古文献中,除了管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外,大多是讲“以民为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

最古老的诗集《诗经·大雅·抑》有:“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意为劝戒大臣们要自警自律,要善于治理你的人民,谨慎你的法度,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书经》则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强调“民为贵,君为轻”;

《孟子·尽心》又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谷梁传》中“民为邦本”、“民为贵”、“民者,君之本也”;

贾谊《新书·大政上》中则有“闻这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

唐太宗李世民《民可畏论》“国以民为本”,“民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

民本思想在中国近代的发展,受到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和近代社会政治学的影响,对传统民本思想内涵有了突破性的进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使民本思想走向另一个高度。

马克思思想揭示了人类存在的真实本质:强调要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此论断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深远。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奉行以人文本思想,结合中国的实际努力实践这一思想,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一胡锦涛为领导核心的第四代领导集体于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含义

(一)“人”的含义——

首先,以人为本中的“人”指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人民群众为本。人民群众作为为一个历史概念,在社会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上有着不同的主导成分和范围,当下的人民群众是指占人口最大多数、为社会创造着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劳动者。

其次,以人为本的“人”,也是指作为社会整体的人,作为社会全体成员的人。

再次,以人为本的“人”,也是指作为个体的人、社会中每一个成员的人、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人。

(二)“本”的含义——

首先,以人为本的“本”是相对于社会而言,强调人是社会之本,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不仅作为社会成果的享受者、消费者,更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人不是被动的服从和恩赐的客体,而是社会的主人、自己的主人。

其次,以人为本的“本”是相对于一切事物而言,强调在万事万物中人是一切之本,强调认识出发点,体现的是一种根本的价值取向,即人具有最高的价值,人是世间最宝贵的。

再次,以人为本的“本”是相对于目的和手段而言,强调人是一切实践过程之本,强调要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强调人是一切社会实践的目的。

第四,以人为本的“本”是相对于阶段性发展目标与根本性发展目标而言的,强调人是终极追求意义上的发展目的。

(三)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及综述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

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在政治上,保障人民的政治利益,积极推进政治文明进程。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逐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使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与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对于我们党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坚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正确处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在经济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保证人民经济利益。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的安全、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和条件;关注城乡低收入群体和贫困人口的需要,努力实现共同富裕。

要求执政党要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和发展要求,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保持思想上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不断完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道路。

在文化上,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努力实现人们思想和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努力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健康素质;积极发展文化事业,扩大广播、电视的综合人口覆盖率,增加文化设施的建设使更多的人有条件、有能力、有机会学习和发展;逐步改善卫生保健条件,鼓励全民健身,同时形成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积极推荐文化创新,大力培育和弘扬先进文化。

三、以人为本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为了谁”和“依靠谁”是分不开的。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

1、以人为本思想集中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

2、以人为本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导思想;

3、以人为本思想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也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成果/赵小芒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2】胡敏中论人本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4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战略思想研究/宋士昌主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8

【4】孙向军西方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

【5】韩庆祥,张洪春究竟怎样理解以人为本?【A】社会科学辑刊(人学研究)2005.05(0004)10

“以人为本”真正的意义

“以人为本”真正的意义 如今讲到企业文化常用的词汇中必含“以人为本”,在国内外很盛行,很时髦,似乎一讲“以人为本”就表明他理解企业文化十分精透。但现下确实有些人对“以人为本”存在片面理解,甚至走入误区,现从以下两点进行剖析和思考。企业应该以什么为本?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不断涌现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如“以人为本”、“科技为本”、“诚信为本”“价值为本”……那么,企业最核心、最本质、最重要的理念究竟应该是什么? 当前,“以人为本”在企业文化中被一些人理解为:企业要以员工为本,进而又延伸到员工利益最大化上来。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能以“员工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员工的薪酬和福利都是从客户那里来的,员工不能自己制造利润。在企业价值链上有很多环,但最重要的一个环是客户而不是员工。 企业创造的价值,它是劳动、知识、管理、资源、信息、团队精神等多种因素的整合和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所有价值创造都必须在市场上得到客户的认可才能获得。因此,企业必须牢固树立“客户第一”,“以客户为本”的经营理念,任何企业都应该坚持以市场(客户)为导向。所以,作为

一个大的范畴,“以人为本”理念应该包括员工在内,但企业更应该突出强调“以客户为本”,因为它是企业生态和发展的命脉。 企业一旦形成员工共同信奉的价值观,认同“以客户为本”,便会实现一种心灵上的契约。它告诉每位员工如何遵循这个契约,使员工懂得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从而实现自我管理,无须制度和人去强制和约束。 企业以什么人为本?现在,许多企业领导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一门“以人为本”的管理科学,这里的“以人为本”就是泛指依靠员工办好企业;企业经营者要善待员工;做到抓人心、促人和,保发展等等。早期中国企业文化研究和实践,体现上述色彩很浓。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全面推进,许多企业面临市场竞争的冲击波增强,大多数企业内部引入竞争机制,这些变革无不涉及人的利益问题,与“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发生强烈碰撞,令许多人对“以人为本”产生怀疑。 事实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残酷的竞争,如果企业内部一味强调所谓的“以人为本”,希望风平浪静不要变革,大家都温情脉脉地太太平平是行不通的。只有在企业内部同样创造竞争和优胜劣汰氛围,让适者生存,才能面对企业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杰克?韦尔奇上任GE公司首席执行官后,把GE员工分为20%是优秀的(A类),70%是一般

安全管理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

安全管理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 翟不理 南煤集团南庄公司

安全管理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 以“安全发展,国泰民安”为主题的第5个“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抓安全生产管理始终突出以人为本的特点,以亲情为切入点。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以人为本已成为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安全生产管理更应如此。 我国大量的事故调查分析表明,绝大多数安全事故都是由“三违”引起的,这说明在我国现阶段的安全生产实践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引发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充分认识目前部分企业干部职工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生产文化意识不高、劳动技能和安全防范能力低下的现实,全面落实“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指导方针。 煤矿生产,安全为天。我认为,作为煤矿企业,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和贯彻“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是安全管理的总方针。安全管理的关键是人的管理,人是安全生产的实践主体,各种安全保护措施及规章制度,只有通过人的行动才能得到落实和执行。人的安全意识如何,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如何,直接作用于安全生产工作,决定着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成败。因此,要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就必须抓好“人”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贯彻“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方针。企业各级管理者,要明确落实“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总方针的关键的环节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能提高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素质。要从“人”的管理上寻找安全管理的突破口,找准安全管理的切入点,充分做好“人本安全”的文章。

以人为本,提高全员安全素质,是安全管理的治本之策。提高全员安全素质,最根本的手段就是强化安全培训教育,这也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基础和关键所在。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潜力最大、可塑性最强的因素。人是安全生产的主体,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最大隐患,只有加强对人的安全培训教育,不断强化人的安全意识,提高人们的安全文化素质,增强人们的防范意识,才能筑起牢固的安全生产的思想防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最大隐患---思想上的麻痹松懈、心理上的侥幸,才能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才能把安全工作摆在讲政治、促发展、保稳定的大局高度。认识到这一点,就要树立安全来自教育和培训的理念,就要落实好各项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方式,以贯彻煤矿“三大规程”和公司倡导的“三大体系”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安全操作水平、强化其自主保安意识、全面提升全员安全素质为最终目的,建立严格的学习、考核制度,教育职工充分认识到“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政治、安全就是稳定、安全就是发展”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为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是安全管理的核心所在。“环境造就人”,要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对员工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不仅可以感化人的思想、影响人的行为、提高全员安全素质,更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有力保证。因此,企业各级管理者要从创建企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

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主要思想有那些详解

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主要思想有那些? 最佳答案 最有名的当属: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无疑,儒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与发展。但这只是相对而言, 第一,儒家并没有完全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作用与价值,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孔子说“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说“己欲立立人,己 欲达达人”,认为“立人”、“达人”要以“己立”、“己达”为前提。孟子说“道惟在自得”, 求道没有别的途径,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这都是对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和主 动性的肯定。 第二,第二,主体理应包括个体主体和类主体,主体意识应包括个体主体意识和类主体意识。就类主体和类主体意识来说,儒家不仅不曾忽略,相反却是十分看重的。一方 面,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作为类存在,人 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 第三,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人的家庭血缘关系,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故而人的社会价值或类主体价值较之人的自我价值或个体价值更重要。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明 高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强调“民为邦本”,认为人民构成国家政 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国家、君主的重要性,人民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辨析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先江 410081)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注重人的生命与价值,将人置于至尊至重的地位,人类的一切活动与创造,只有在为了人的时候才具有意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浓厚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而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或者说是前者的自然的要求。因此,深入挖掘、整合“以人为本”的传统资源,对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与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与现实意义》 工科0970 巴聪3090101748 关键词:以人为本哲学内涵现实意义价值 要正确地理解以人为本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是“人”这个概念,马克思提出这里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马克思是着眼于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历史联系的。“主体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一方面变革对象,一方面改造并不断完善自身,从而构成了对人的全面、完整的认识。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 上述的哲学价值论指出,价值是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求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当然这里的价值是指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具有极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绝不局限于一般的商品价值等意义。它同时指出:只有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才有价值,满足的程度越高,价值也越大,这里的主体指的就是人。因此,对任何客观事物价值的评价,最终结果必须和人相一致才是正确的。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人不是指的个人,由于个人具有主观随意的特征,每个人的价值观和评判并不一样,这里的人应该理解成人民群众:因为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利益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是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的。 曾经我国为了实现高速增长,全国范围内广泛存在一种物本的发展观: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就是GDP的高速增长,甚至可以忽视对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的损害。这样片面的发展观虽然在短时间内可能产生提高增长速度的作用,但在长期上造成了腐败、权力滥用、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现在看来这显然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发展观。原因就是它正好与上述价值观背道而行,把GDP放在了比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发展更重要的位置上,实际上却损害了人民的利益,甚至健康。而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发展

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以人为本”

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的历史观 古往今来,无论是国家或者企业,决定其兴衰成败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人才观。人才对于一国兴亡如此重要,对于企业来说亦是如此。当然,网罗人才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还是要正确地规划和使用人才。能让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内心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而反过来企业也因为员工价值的开发而得以发展的制度,才是健康优良的人才制度。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答案是以人为本。 事实上,以人为本并非崭新的概念。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有一个著名历史人物就提出了这个词,此人就是辅佐齐桓公称霸的名相管仲。可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我国由来已久。而且,几乎每一个秉持这一思想的国君都能有所作为。而在西方,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主义欧洲的兴起正是由于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以人为中心思想的复兴。可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西方也拥有悠久的历史。 二、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外延 首先,要了解人的概念。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属性是不能离开自然属性而单独存在的。马克思明确告诉我们,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地存在,人的个性只有在社会、在集体中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样,社会要发展,也离不开人的发展,离不开人性的发展。人性要发展,势必离不开人性的被满足与其本质需求。尊重人性、了解人性的需求,我们在评价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的时候应注意两个方面:即社会应尊重和满足个人的利益和需要。个人则应对社会、人民和国家负责。这也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体现。这与西方追求人生的幸福和人间欢乐享受,主张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相比,更为深刻和全面。 我们了解了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就要提倡以人为本,就要讲究人性,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次,要了解本的概念。本就是根本,就是我们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我们要清楚地知道组织的发展是为了谁和依靠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 三、以人为本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如何践行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企业的知识生产力,如何践行以人为本,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正确定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在新的历史时期,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在决定一个组织的生存与发展上日益重要。人作为管理的载体,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被调动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竞争能力,并最终决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机制 现代企业体现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需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管理机制。 1.激励机制。激励员工的创造性,是企业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手段。大体来讲,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因此,要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仅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而且要进行同类型、相似性工作报酬的相对比较,尽量使分配制度公平合理,否则会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当人的物质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这时候物质激励的作用就会下降,而精神激励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证明,管理者注重对员工精神生活的关心,能够有效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对组织的忠诚度。企业建立完善的职业通路和职业生涯规划方向的机制也很重要,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明

以人为本与人本思想区别

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总是有人把“以人为本”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和西方启蒙学者的人本主义联系起来,这样固然有其道理,但却显现不出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以人为本的重大意义。“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但不能用民本主义来解释“以人为本”,更不能把“以人为本” 混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不仅简明扼要、正确精辟地概括了实现科学发展所必须坚持的出发点、主体、动力、目的等基本原则,而且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突出强调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理念。 一、“以人为本”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至高点 “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中的本,就是指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以人为本实质就是“以人民为本”,是确认并保证人民的主人地位,以人民为根本,即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二是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作为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在讲到“以人为本”的来源时,有人总把它和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联系起来,强调中华民族历来尊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所谓“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为贵,设稽此之,君为轻”。其实,把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和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联系起来意义不大,也显现不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境界。因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虽然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但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中从来没有什么“以人为本”,从来都是“以君为本”、“以官为本”。早在1943年,毛泽东就把所谓封建统治阶级爱民的实质点出来了,他说:“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古代还是现在,剥削阶级的生活都离不了老百姓。他们讲‘爱民’是为了剥削,为了从老百姓身上榨取东西,这同喂牛差不多。喂牛做什么?牛除耕田之外,还有一种用场,就是能挤奶。剥削阶级的‘爱民’同爱牛差不多。”1[①]鲁迅的《狂人日记》说的更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地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2[②] 在讲到“以人为本”的来源时,也总有人把它和西方人本主义联系起来。确实,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近代西方的人本主义,是同中世纪宗教神学文化的“以神为本”相对应的。宗教神学文化通过宣扬对上帝、神权的敬畏,束缚了人的发展,压抑了人性。西方人本主义为了强调人的自然主义本性,一般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这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因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③]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行业间的等复杂的社会交往,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映现着人的本质。离开这些讲人、讲人性、讲以人为本是没有意义的。 说到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既不同于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也与近代西方的以人为本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其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别的。一方面,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特别是关于人的发展和解放的思想。在共产主义社会以前,人在不断地发展,人类社会也在不断地发展,但谈不上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们的发展受到种种束缚,人的发展是不自由的、片面的,甚至是畸形的。而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也就是强调“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在这个过程中,都要“以人为本”。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又是对我们长期发展中的“见物不见人”“以物为本”等不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制度修正和政策调整,是对过度开发、消耗资源、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的改变,

以人为本的定义

以人为本的定义 所谓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简要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我们需要围绕这种基本含义,进一步从哲学上深入挖掘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以人为本是一个关系概念。人主要处在四层基本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我们可以从这四个层面的关系中具体解读以人为本的完整内涵。 第一,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即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 对同时代的人来讲,当代中国发展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人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虽然由于客观条件及文化的差异,各地区的人在发展目标的追求上不尽相同,但一些基本要求还是共同的,如优美的生态环境、心情舒畅的工作、健康的身心、享有有效的人权民主平等、具有受教育的机会等。只有在上述要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才算达到了较高的生活质量。 对代际之间来讲,应保持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主要包括:(1)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这要求我们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能力与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2)建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生活方式。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要建立有效的能源和资源消费模式,要认识到我们观念上的误区及其根源,改进旧的传统观念和消费模式,特别是要创造一种将人类与自然界融合在一起的视野,确立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观念,落实到行动上,就要通过绿色消费行动,使消费者有意识地选择对环境保护有益的商品,来引导企业提供这样的商品。 第二,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既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积极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人是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物质财富极端匮乏的年代,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是必然的、合理的。然而,当人们的生存问题基本解决而人的发展问题凸显出来之后,如果“只见物不见人”,不去解决人的发展问题,就会付出沉重代价。这就需要从以物为本的发展逐步走向以人为本的发展,为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提供物质基础。在当代中国,提出以人为本是相对以物为本而言的,是对过去只追求经济增长这种见物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_1

---------------------------------------------------------------范文最新推荐------------------------------------------------------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从而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 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找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以 1 / 4

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为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在靠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发展成果如何分配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征求意见表 项目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您对组织工作的评价总体评价您对党支部的评价 工作作风能力素质服务态度公众形象总体评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意见建议:

马原论文: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当时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但是,民本思想的本质和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维系古代社会思想基础的仍然是“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传统的民本思想仍然是以君主地位的稳固和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而服务的,民众只不过是达到其统治的工具,他们不可能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思想的价值。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都是在吸取中国两千年来的民本思想的基础的同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以人为本”思想。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地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不仅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更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人民,也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同时他也认识到了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程度,社会结构有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是现实生活中的以物为本,以钱为本,把物和钱放到核心的的地位,人只是作为物和钱的附庸而存在的,人的作用是靠物来反映出来的,衡量人的标准成了占有物的多少,占有钱的多少,物化的多少成了个人的作用的标准。在人与物的关系上,强调物是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必须靠占有物的多寡区分出人的作用的大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则是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大于人的实践作用,我们不能否认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必须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有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发展,才能凸显出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只有重视了人在创造财富过程中的重要性,才能使生产力的发展不至于偏失方向,处于合理的发展轨道上。现实生活中则是处理好GDP的增长和人的幸福指数的关系,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十足的发展,GDP每年保持了10%的增长率,但是与此同时人民的幸福指数并没有随着GDP的增长出现跨越式的增长,人均GDP还处于较低的层次,因此应该在重视GDP增长的同时,聚焦民生,重视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增强。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生产的过程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而是为了生产而生产,“在一定意义上他们只是为了‘交换价值’而生产, 而不是为了‘使用价值’而生产。”在反对以物为本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的异化形式,比如以官为本。以官为本和以钱为本犯了同样的错误,以官为本就是在社会发展中,人的作用的判断标准是权力的大小,强调权力的至上地位,一个人作用的大小即是做的官的大小。长期的封建社会使对权力的大小,官的大小处于迷信的境地。一个人只有做上了高官才能体现出其作为独立的个体的重大作用,而忽视了人的独立性,个体的价值被狭隘的理解为当官的大小了。以官为本的风气就是错误的把官放于一种主体性的地位,官是至尊的、神圣的,官始终处于民之上,是民之主宰,民只不过是宁邦固本的工具和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的发展,社会中的分层越来越细,社会主体的也更趋多元化,因此面临的矛盾也就比较多。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生产力

最新安全工作的基础和关键是以人为本

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关键是以人为本

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关键是以人为本 (青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杨英 人既是安全工作的受益者,又是事故的受害者,安全工作必须以人为本。安全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目的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关爱生命,体现责任和关怀,尊重人、鼓励人去实现自身价值。安全是企业的生命,以人为本,强化安全教育与培训是确保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而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安全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一企业“以人为本”是安全管理的总方针及治本之策 建立HSE文化理念的中心环节就是要求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和资本运营中,必须以人为本,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现代企业的HSE经营战略是全方位的,其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把HSE提升为一种核心竞争力,将其和企业经营管理联系在一起,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既然把HSE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对于HSE来说,在构建了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之后,体系一切活动的核心就要围绕“人”来做文章。企业要实现有效的安全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人是安全工作诸因素中的决定因素,把人的工作做好了,安全工作就有了可靠的保证。HSE管理体系运行质量的好坏,HSE管理是否能够上升至“HSE文化”,其中心环节就是管理的实施过程是否做到了以人为本。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以人为本已成为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安全生产管理更应如此。今年六月份,是全国第三个安全生产月,其活动主题是“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以人为本”,一语中的地道出了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关键。 我国大量的事故调查分析表明,绝大多数安全事故都是由“三违”引起的,这说明在我国现阶段的安全生产实践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引发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充分认识目前部分企业干部职工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生产文化意识不高、劳动技能和安全防范能力低下的现实,全面落实“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指导方针。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是安全管理的总方针。安全管理的关键是人的管理,人是安全生产的实践主体,各种安全保护措施及规章制度,只有通过人的行动才能得到落实和执行。人的安全意识如何,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如何,直接作用于安全生产工作,决定着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成败。因此,要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就必须抓好“人”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贯彻“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方针。企业各级管理者,要明确落实“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总方针的关键的环节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能提高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素质。要从“人”的管理上寻找安全管理的突破口,找准安全管理的切入点,充分做好“人本安全”的文章, 以人为本,提高全员安全素质,是安全管理的治本之策。提高全员安全素质,最根本的手段就是强化安全培训教育,这也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基础和关键所在。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潜力最大、可塑性最强的因素。人是安全生产的主体,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最大隐患,只有加强对人的安全培训教育,不断强化人的安全意识,提高人们的安全文化素质,增强人们的防范意识,才能筑起牢固的安全生产的思想防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最大隐患---思想上的麻痹松懈、心理上的侥幸,才能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才能把安全工作摆在讲政治、促发展、保稳定的大局高度。认识到这一点,就要树立安全来自教育和培训的理念,就要落实好各项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二“以人为本”关键在于抓学习教育,着力提高四种安全素质 一是进行理性教育,即人的生命教育。要充分认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就是对父母、对亲人、对企业负责。 二是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即针对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不同对象,用不同的事实进行生动的教育。如每周一次的生产会,上岗前的技术培训、安全防范措施的交底,定期的墙报、黑板报宣传等等,努力在施工现场,营造一个浓厚的“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安全气氛,使工人从根本意识到

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区别

“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区别与联系 学生:罗芬芬学号;201221801001 一、“人”与“民”的概念及两者的比较 “人”在字典里的含义很广,最基本的就是指能制造工具并能熟练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同时,“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人因为种种需求仍然保持着许许多多的一般动物的行为。而社会属性主要指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是现实的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具有各种社会关系,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创造着社会历史的主体。在文化人类史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尤其是能够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相互支持与协助的目的。没有人的社会是不存在的,社会也因人的存在而更加的精彩。 在奴隶时代,奴隶主将驯服的战俘刺瞎左眼并强迫其劳动使之成为奴隶,这种瞎了左眼的奴隶便称为“民”。古代“民”指有别于君主、群臣百官和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庶民(多与“君”、“臣”“人”相对)。现在,“民”一般意义上被定义为区别于军人和政府工作人员的人民群众,相对于“人”来说,是一个较狭隘的概念。 通过上面对“人”和“民”两个基本概念的比较,笔者认为,“人”可以理解为一个群体,由一个个独立、平等、自由的个体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社会有机系统,是个人、群体和类的有机统一。相对于“民”来说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所有的“民”都可以称之为“人”,但并不是所有的“民”都可以被定义为“人”。“民”是一个有着等级的概念的字,它与“君”、“臣”、“人”相对,并没有包括了所有的“人”。而今的社会,从一个大的方面讲,均是由独立、自由的“人”构成的。“民”并不能构成一个社会的全部。 二、“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概念 “以人为本”指以全体人的利益为根本,即要考虑到每一个个体的利益,每一个个体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等级差别。“以民为本”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因为“民”是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群体,所以并不能保证每个人的利益得到保障。而且,更需要关注的是,即使“民”的数量占了一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也不能保证统治者就会完全的保护“民”的利益,因为两者本身就是一对对立的概念。 “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两者看似一样,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以人为本”体现的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的体现。古希腊普罗泰戈拉提出“认识事物的尺度”,将人们研究的核心问题由大自然转向了人类。西欧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提出了“人本”思想,此后,随着欧洲大革命、欧洲经济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社会发展观便逐渐产生了,一直到现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仍然占据最为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最早出现“民本”思想是在《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其中写道,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维邦本,本固邦宁。”这是中国史书最早记载民(老百姓)是立国之本的思想。之后,儒、法、道、墨诸子百家都遵循这一思想,对我国的文化、政治有着深刻的影响。不容忽视的是,“以民为本”的理念与我国几千年“君臣”的政治理念是一致的。 三、“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联系与区别 我国现在科学发展观中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这与古代的“以民为本”在文化上有历史性的联系,在关于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尊重人的价值,关心和保障人的权益等方面,有一定的同一性,两者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两者更多的体现在它们的区别上。从本质上讲,“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属于不同的思想体系,在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以及实现思想的道路和方法,即立论的基本前提

“以人为本”的古今含义

“以人为本”的古今含义 关于“以人为本”的起源,说法不一。 当代最具影响力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学者陈丹青先生在题为《教养与人文》的讲演中说:“‘人文’这个词,实际上最早是从‘文艺复兴’那里来的,就是我刚去过的那个意大利,文艺复兴国。……我们今天所说的‘一切以人为本’,实际上是从意大利人文主义那儿借过来的。”(《书摘》2008年第9期第5页) 厦门大学教授,著名文艺评论家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品三国”中说,“以人为本”可能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据《三国志》记载,在刘备于荆州依附刘表期间,“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建安十三年(公元208)秋,曹操南征荆州,适逢刘表病死,刚刚继位的少子刘琮不战而降。,当刘备由樊城向南撤退时,“(刘)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有人劝他抛开百姓,速行保江陵,他却断然拒绝:“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而在我国,春秋初期齐国名相管仲(约公元前725-公元前645年),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指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霸言》)很多专家学者一致赞同这个观点,远远早于西方14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 更为重要的是,古今“以人为本”的意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关于文艺复兴,《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欧洲(主要是意

大利)从14到16世纪文化和思想发展的潮流。据说那时文化的特点是复兴被遗忘的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实际上,文艺复兴是欧洲资本主义文化思想的萌芽,是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想特征是人文主义,提倡以人为本位,反对以神为本位的宗教思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人文主义,是以反对“以神为本”为宗旨,以为新兴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服务为根本目的的。 刘备在三国时期的君主之中,其仁德有道是得到广大史学家赞颂的,也让《三国志》和《魏书》,以及《资治通鉴》广泛认可,但其“以人为本”却是狭隘和虚伪的。建安十三年,在曹操追杀的情况下,在数“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面前,他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难免有作秀的成份,一是当时情况不允许他做出“以人为本”的事情,二是当曹操追上刘备后,刘备慌忙逃窜,就连儿子媳妇都不管了,哪里还能照顾十余万的老百姓,不然就没有以后的赵云孤身救刘蝉。 现在有人引经据典的解释,搞得很神秘,很复杂,很理论化。其实,古代所说的“以人为本”都只是以人为“基本”,而非以人为根本。在中国古代基本不间断的处于战争时期,人员和物资都极度匮乏,远远满足不了君王和枭雄的战争需要,所以要在“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条件下要“以人为本”,吸引民心,让其拥有更多的战争资本,以便统一天下,达成自己的政治目的。这完全是依赖人民,而不是为了人民,纯粹是狭隘的仁,直观一点就是假仁假义。

以人为本论文企业文化论文:试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论文企业文化论文:试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摘要:本文阐明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从以人为本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来说明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以及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关键词:以人为本企业文化构建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企业文化的定义可以表述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下,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认同信守的一种健康、进取的群体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企业个性的信念和行为方式。它表现为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规章制度、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精神风貌等。 企业文化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家们对于企业文化愈发关注,现在,大多数企业家会告诉你,缺的是人才和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经营业绩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公认。21世纪,企业文化的建设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而且企业文化对企业兴衰、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越来越大。“一个企业没有文化,这个企业就没有了凝聚力,从而也就丧失了持久的竞争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制胜的法宝。”这是现在工商界人士的共识。

企业文化建设被视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员工队伍素质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多地受到企业领导者的关注和重视。俗话说:十年企业靠品牌,百年企业靠文化。专家通过对全球优秀企业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世界500强胜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凭着其独特的企业文化,这些一流公司保持了百年不衰,可以说现代企业文化是企业兴衰的灵魂。 美国《财富》杂志曾指出,没有强大的企业文化,没有卓越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哲学信仰,再高明的管理战略也无法成功。20世纪90年代,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开始为我国企业所应用,极大的提高了我国企业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和竞争力。可见,企业文化多么重要,只有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我们才能不断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我国更快更好地融入世界发展当中。 二、以人为本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是尊重人的价值、实现人的愿望、满足人的要求、促进人的发展。以人为本是一个关系概念。人主要处在四层基本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 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使人在优

浅谈酒店管理中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

浅谈酒店管理中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服务和服从于提高经济效益,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酒店员工的凝聚力,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本文从“以人为本”出发,就酒店如何注重人的因素、突出人的地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情感的联系,阐述了对酒店管理和服务中如何“以人为本”开展工作,论述了酒店经营发展的基本思路“凝人心、重营销、抓管理,提高酒店的经济效益”,与加强酒店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关键词】酒店管理以人为本政治思想工作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七届大会上,深刻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酒店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将科学发展具体落实为创建一个安全、稳定、创新、和谐全新的天平大酒店,把“以人为本”引入到日常管理与服务中,做好政治思想工作,使酒店的管理与服务有

了新的认识和提升。 一、“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以人为本”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对中国古代社会乃至今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着至深至广的影响。孔子的提出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管理论断;这些话充分表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中国革命都是围绕着“以人为中心”进行的,毛泽东著作中大量论述过的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统一战线、人民战争,关心群众生活等都是教导各级干部要“以人为中心”进行工作。党历来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些说明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放到了第一位。 “以人为本”就是要注重人的因素,突出人的地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情感的联系。有效地运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来加强酒店员工的管理,这样,才能促进酒店稳定和发展。 二、“以人为本”思想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 酒店是服务性行业,服务质量的好坏与酒店员工的状态

以人为本真正的意义精选版

以人为本真正的意义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以人为本”真正的意义 如今讲到企业文化常用的词汇中必含“以人为本”,在国内外很盛行,很时髦,似乎一讲“以人为本”就表明他理解企业文化十分精透。但现下确实有些人对“以人为本”存在片面理解,甚至走入误区,现从以下两点进行剖析和思考。企业应该以什么为本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不断涌现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如“以人为本”、“科技为本”、“诚信为本”“价值为本”……那么,企业最核心、最本质、最重要的理念究竟应该是什么 当前,“以人为本”在企业文化中被一些人理解为:企业要以员工为本,进而又延伸到员工利益最大化上来。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能以“员工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员工的薪酬和福利都是从客户那里来的,员工不能自己制造利润。在企业价值链上有很多环,但最重要的一个环是客户而不是员工。 企业创造的价值,它是劳动、知识、管理、资源、信息、团队精神等多种因素的整合和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所有价值创造都必须在市场上得到客户的认可才能获得。因此,企业必须牢固树立“客户第一”,“以客户为本”的经营理念,任何企业都应该坚持以市场(客户)为导向。所以,作为一个大

的范畴,“以人为本”理念应该包括员工在内,但企业更应该突出强调“以客户为本”,因为它是企业生态和发展的命脉。 企业一旦形成员工共同信奉的价值观,认同“以客户为本”,便会实现一种心灵上的契约。它告诉每位员工如何遵循这个契约,使员工懂得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从而实现自我管理,无须制度和人去强制和约束。 企业以什么人为本?现在,许多企业领导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一门“以人为本”的管理科学,这里的“以人为本”就是泛指依靠员工办好企业;企业经营者要善待员工;做到抓人心、促人和,保发展等等。早期中国企业文化研究和实践,体现上述色彩很浓。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全面推进,许多企业面临市场竞争的冲击波增强,大多数企业内部引入竞争机制,这些变革无不涉及人的利益问题,与“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发生强烈碰撞,令许多人对“以人为本”产生怀疑。 事实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残酷的竞争,如果企业内部一味强调所谓的“以人为本”,希望风平浪静不要变革,大家都温情脉脉地太太平平是行不通的。只有在企业内部同样创造竞争和优胜劣汰氛围,让适者生存,才能面对企业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杰克韦尔奇上任GE公司首席执行官后,把GE 员工分为20%是优秀的(A类),70%是一般的(B类),10%是较差的(C 类)。20%优秀员工一定要提拔、鼓励、高酬,让他们看到方向,那一般的要加以教育培训,较差的坚决淘汰。企业里普遍存在一种2:8定律现象,即20%优秀员工创造80%利润,这就是杰克韦尔奇所说的A类员工。C类员工则拖了企业整体效益的后腿,更多的是消极地影响别人,破坏企业文化,有时还占据其他员工上升的通道,因此必须坚决淘汰。唯物史观的“以人为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