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监测目的

1、了解留置尿管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

2、发现危险因素,积极进行干预;

3、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医院泌尿道感染。

、监测对象

监测对象:留置尿管>48 小时的住院患者。

三、监测指标

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系统感染发病率;四、泌尿系统感染的定义

按卫生部2001 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泌尿系统感染

临床诊断

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或不伴发热,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

1.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

患者应结合尿培养。

2.临床已诊断为泌尿道感染,或抗菌治疗有效而认定的泌尿道感染。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1.清洁中段尿或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数》105cfu/ml。

2.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细菌菌数》103cfu/ml。

3.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在每30 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

见到细菌。

4.无症状性菌尿症:患者虽然无症状,但在近期(通常为1 周)有内镜检查或留置导尿史,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浓度》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浓度》

105cfu/ml ,应视为泌尿系统感染。

说明:

1.非导尿或穿刺尿液标本细菌培养结果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菌,需考虑污染可能,建议重新留取标本送检。

2.尿液标本应及时接种。若尿液标本在室温下放置超过2 小时,即使其接种培养结果细菌菌数》104或105cfu/ml ,亦不应作为诊断依据,应予重新留取标本送检。

3.影像学、手术、组织病理或其它方法证实的、可定位的泌尿系统(如肾、

肾周围组织、输尿管、膀胱、尿道)感染,报告时应分别标明。

五、监测方法

一)监测前的准备

1 、监测开始前对相关科室的主任、护士长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2、对参与该项目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

务,正确掌握泌尿系统感染的定义及正确采集泌尿系统感染清洁中段尿或导尿留取尿液标本的方法。

二)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为了保证住院患者留置尿管泌尿系统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1、住院医生

对长期留置尿管患者应每日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1 次/周尿常规检查,如有异常及时做培养;若病人发生医院感染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 。做好导尿相关的尿路感染相关宣教和指导。

2、病房护士

做好留置导尿患者监测表格的登记;做好导尿相关的尿路感染相关宣教和指导。

3、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

每天了解、登记被监测留置导尿患者的情况,与经管医生确定留置导尿患者有无泌尿系统感染情况,督促医生对尿常规检查异常、尿常规有问题时及时结合尿培养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并要求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三)泌尿系感染标本的采集方法

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或不伴发热,并尿常规检查异常时,应结合尿培养进行诊断性检查。

1、导尿标本的采集

采集原则: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可用碘伏消毒尿道口处的导尿管壁),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室温下尿标本耽搁稍久可导致尿内细菌浓度明显增加而影响病原菌与污染

菌的区分。不能立即送检者,可暂存4C冰箱。

(四)调查登记方法

1、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每天到病房了解留置导尿患者情况,每月收集病

房护士填写的“留置导尿病人治疗护理评估表”进行统计分析。

2、病房护士登记“留置导尿病人治疗护理评估表”及“留置导病人每日评

估表”,信息可从患者病历中、床旁调查中及与医生的交谈和追踪调查所得。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根据医嘱获得。

六、有关指标的计算

1、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发病率

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发病率%

观察期间尿道插管病人中泌尿道感染例数X1。。。

观察期间尿道插管的总日数

七、数据的整理、分析、比较及反馈

1、专人负责,认真填写,避免遗漏,及时整理完善数据。

2、如发现数据缺失,及时查找和分析原因(人的因素、概念、流程、方法),

并采取改善措施。

3、每月汇总每季度总结分析,不断提高监测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将调查数

据向相关科室、人员反馈。

4、分析感染发生的可能因素以及感染率的变动趋势,并确定下一步工作目

标。

导尿相关的尿路感染

泌尿道感染占全部急、重症病房医院感染的31% ,是急、重症病房医院感

染最常见类型。

尿路感染的病例多与导尿有关

其病原菌多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近年来,念球菌的分离率日益增多

发病机制

在导尿管插入时,细菌进入膀胱

尿道周围或肛周细菌沿导尿管外表面有外腔迁移进入膀胱

导管护理违章操作后细菌从排泄袋沿着导管内表面游入膀胱

干预要点

1、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选择合适的导管

严格掌握导尿和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插管。

限制导尿的持续时间,尽早拔除导尿管根据临床经验,病人评价与预期插管时间选

择不同导管

记录导尿管插入和护理情况

2、严格无菌操作

操作和护理前后均应洗手或手消毒插管前,应清洁尿道口并消毒会阴插管时戴无

菌手套

使用单次使用包装的润滑剂,减少尿道损伤与感染

3、保持密闭的集尿系统

非必要时,不打开密闭系统

保持引流管道系统的自由流动,接尿袋置于病人膀胱水平以下,但不

不能维持引流时,如活动或搬运时,应夹住引流袋,一见能引流时应

尽使去除钳夹

应用无菌技术留取尿标本 及时排空引流尿袋,保证引流通畅,预防返流,不同病人分开使用清

洁容器,预防尿袋与容器接触

尿袋中不需要加抗菌或抗微生物溶液,非必要时无需更换导尿管或更

换导尿管作为常规工作的一部份。

常规个人卫生是维持尿道口卫生所需要的 膀胱冲洗,灌洗不能预防导尿相关感染

长沙县第一人民医院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监测登记表

(留置导尿管48小时以上者填写)

、基本资料

入院日期: 留置导尿管日期: 入院诊断: 插

管类型:乳胶导尿管□ 像胶导尿管口 膀胱造痿尿管□其它□

导尿管更换频率:1次/日次1次/周次

留置尿管原因:1、危重、休克需要监测尿量□ 2、昏迷□ 3、存在尿失禁□

4、存在底尾部褥疮口 5 、会阴部有损伤口 6、下腹、盆腔器官手术口

接触地面

科室

姓名 性别 年龄 岁床号 住院号 出院日期: 日拔管日期: 集尿代类型:普通集尿代口 精密集尿代口 主管医生:

尿道口清洁频次:

次/日次清洁方法:

7、瘫痪口8 、其它□

二、监测资料:

1、是否发生尿管堵塞,01否口02是口

2、处理方法:①膀胱冲洗:否□是口②冲洗频次:1次/日次

3、膀胱冲洗品种:抗菌药物使用种、剂量天数:

三:医院感染资料

医院感染:是□ 否口感染日期:

感染依据:1、泌尿系感染症状:、体征:

3、尿常规 4 、尿培养5、尿液颜色异常浑浊□ 脓性口其它口

易感染因素:糖尿病□昏迷口躁动口免疫抑制剂口

WB(计数□€ 1.5X109/L^ 手术口肿瘤口膀胱镜监测口其它(请注明)留置尿管前最近一次尿常规结果:时间结果

病源学检查是口否口送检日期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43题)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试题(43题) 一.单选题(11题) 二.多选题(12题) 三.填空题(7题) 四.判断题(10题) 五.简答题(3题) 一、单选题 1.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病原学诊断除( C )外都正确 A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清洁中段尿或者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 B 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清洁中段尿或者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 C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的细菌菌落数≥104cfu/ml D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在每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 2. 导尿管插入后气囊注入( B )毫升无菌水 A5—10 B10—15 C15—20 D﹤5

3. 女性患者清洗、消毒尿道口的正确顺序是(A ) A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B按照由下至上,由外向内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C按照由上至下,由外向内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两侧大小阴唇、前庭,最后会阴、肛门 D按照由上至下,由外向内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两侧大小阴唇、前庭,最后会阴、肛门 4. 导尿管置管后哪项做法不正确( D ) A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B保持引流管密闭,搬运活动时夹闭引流管C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D发现尿液浑浊,使用含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 5. 留置导尿管后留取尿液标本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B ) A消毒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 B留取大量尿液标本时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留取 C留取大量尿液标本时不能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留取,应从集尿袋中采集 D不能直接从导尿管中放取 6.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方式是( B )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 与控制措施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导尿管置管前的感染预防措施: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2、导尿管置管时的感染预防措施: (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6)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3、导尿管插管后的感染预防措施: (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7)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8)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9)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10)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11)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12)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作者曾邦伟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浏览2171 发布时间11/02/23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感染类型。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导尿管置入与维护方面。患者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免疫力和其他健康状况等。导尿管置入与维护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尿管留置时间、导尿管置入方法、导尿管护理质量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方式主要为逆行性感染。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定义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临床诊断: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者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并且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者应当结合尿培养。 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清洁中段尿或者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 (二)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的细菌菌落数≥103cfu/ml。 (三)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在每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四)经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有尿路感染证据的。 患者虽然没有症状,但在1周内有内镜检查或导尿管置入,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应当诊断为无症状性菌尿症。 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要点 (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无菌技术、导尿操作、留置导尿管的维护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3.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工作措施。 4.医疗机构应当逐步开展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二)感染预防要点。 1.置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2.置管时。

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原因分析鱼骨图

ICU 2015年第一季度 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 一、基本资料: 我院ICU自2015年1月至2015年3月共78人留置尿管,共发生院内尿路感染1例。 二、原因分析: 三、整改措施: 1.置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2.置管时 (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

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6)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3.置管后 (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7)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8)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9)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10)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11)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12)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四、持续改进: 1、P—计划:组织科内护士进行尿路感染的预防的培训;提高护士的责任心;使全年ICU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为0;对患者做好尿道口护理剂会阴护理,勤擦洗。 2、D —实施:对护士进行尿路感染的计划培训,及时了解患者尿道及尿液培养情况,制度相应护理计划并实施落实。 3、C—检查:检查科内对护士尿路感染的的培训记录;以及其对尿路感染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护士对患者的尿道口护理落实情况。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的预防与控制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的预防与控制 外二科石蕾 一、CAUTI的概述 1、定义 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h内发生的泌尿道感染,包括显性尿路感染(有尿路感染的症状体征,尿培养阳性,细菌数≥105cfu/ml)和阴性菌尿症(无尿路感染的症状体征,尿培养阳性,细菌数≥105cfu/ml)。 2、诊断标准 凡是有真性细菌尿者,均应诊断为尿路感染。真性菌尿是指膀胱穿刺尿培养有细菌生长,或清洁中段尿定量培养。 3、分类 (1)传统的分类方式——按解剖部位 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肾周感染、前列腺炎、附睾睾丸炎 (2)新分类进展1——按临床特点和患者泌尿、免疫、代谢等系统的解剖、病理和功能状态分类 单纯性CAUTI:常发生于尿路解剖结构正常的患者,短期抗菌素治疗即可治愈,很少对肾功能造成影响。 复杂性CAUTI:常发生于尿路存在解剖或功能异常的患者,包括泌尿系统本身的疾病,如肾脏结石、BPH等,也包括留置导尿管等。这类感染的致病菌多为耐药菌株,较难治愈,对肾功能造成长时间损害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3)新分类进展2——按感染类型 非特异性尿路感染:细菌感染 特异性感染特异性尿路感染:真菌、病毒、支原体及寄生虫感染 4、临床重要性 留置导尿为目前解决排尿困难的主要手段,约有25%的住院病人需要留置导尿 尿路感染为院内感染的第2位原因,仅次于呼吸道感染 全球每年亿人患尿路感染,所消耗的医疗费用约为60亿美元 尿路感染占院内感染的25-35%,为院内败血症的首位原因 二、CAUTI的原因分析 1、CAUTI发生机理 (1)细菌进入尿路的途径:通过尿道周围黏膜经导管腔外进入膀胱;导尿管下端引流衔接处脱落后污染了导管内腔;引流袋的污染细菌上行进入膀胱。 (2)细菌粘附:细菌生物膜是指附着于固体表面,由细菌自身及其分泌的胞外多糖组成的细菌群落。 (3)导管因素:导尿管在插入过程中损伤尿道黏膜。尿管材料的影响,橡胶管对黏膜的刺激较大,乳胶管易结壳,形成尿结石,磷酸钙沉积而致引流不畅,使残尿增加,而致尿路感染。 2、CAUTI发生的途径 (1)腔外途径感染: 66%引起CAUTI的发生来自于腔外感染 主要环节是细菌在尿道口的污染和定植 只要导管存在,细菌很难排除 (2)腔内途径感染: 导尿管与引流袋连接处细菌上行进入膀胱 集尿袋放尿口污染 膀胱冲洗引起外源性感染,促进耐药菌群的生成 3、CAUTI发生的危险因素 (1)患者本身相关因素:免疫力低下、糖尿病、肾和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前列腺增生等,以及长期卧床,年老体弱、女性患者,都是CAUTI的易感因素。 (2)与导尿操作相关因素:导尿术常可导致尿道黏膜损伤,破坏了尿道黏膜屏障作用,导尿管是人体的异物,刺激尿道及膀胱黏膜,削弱了尿道和膀胱对细菌的防御作用。操作时无菌观念不强、操作不当引起CAUTI的重要原因。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30题)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试题(30题) 一.单选题(10题) 二.多选题(10题) 三.判断题(10题) 一、单选题 1.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病原学诊断除( C )外都正确 A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清洁中段尿或者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 B 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清洁中段尿或者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 C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的细菌菌落数≥104cfu/ml D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在每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 2. 导尿管插入后气囊注入( B )毫升无菌水 A5—10 B10—15 C15—20 D﹤5 3. 女性患者清洗、消毒尿道口的正确顺序是( A ) A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

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B按照由下至上,由外向内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C按照由上至下,由外向内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两侧大小阴唇、前庭,最后会阴、肛门 D按照由下至上,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两侧大小阴唇、前庭,最后会阴、肛门 4. 导尿管置管后哪项做法不正确( D ) A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 B保持引流管密闭,搬运活动时夹闭引流管 C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 D发现尿液浑浊,使用含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 5. 留置导尿管后留取尿液标本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B ) A消毒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 B留取大量尿液标本时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留取 C留取大量尿液标本时不能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留取,应从集尿袋中采集 D不能直接从导尿管中放取 6.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方式是( B )

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目标性监测登记表

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目标性监测登记表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监测登记表 一、基本资料 科室床号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岁住院号 入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留置尿管日期:年月日拔管日期:年月日 入院诊断: 插管类型:乳胶导尿管□橡胶导尿管□膀胱造瘘导尿□抗返流导尿管□其他集尿袋类型:普通集尿袋□精密集尿袋□主管医生 导尿管更换频率:1次/□周集尿袋更换频率:1次/□天 尿道口清洁:频次:次/日 清洁方法: 二、留置尿管原因 1、危重、休克需监测尿量□ 2、昏迷□ 3、存在尿失禁□ 4、存在骶尾部褥疮□ 5、会阴部有损伤□ 6、下腹、盆腔器官手术□ 7、截瘫□8、其他:□ 三、监测资料 是否发生尿管堵塞:1否□ 2是□处理方法:

膀胱冲洗:否□是□冲洗频次:次/日膀胱冲洗品种: 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剂量、天数 四、医院感染资料 医院感染:是□否□感染日期:年月日 感染依据:1、泌尿系感染症状 2、体征 3、尿常规? 4、尿培养 5、尿液颜色异常浑浊□ 脓性□ 6、其他?□ 易感因素:1、糖尿病□2、昏迷?□3、躁动□4、免疫抑制剂□5、WBC计数

说明:1、本表由主管医生或责任护士填写 2、从留置尿管第3天开始评估,符合项目打“√”,不符合打“×”。 3、3、置管48后及拔管后48小时内发生的尿路感染,即可诊断为“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不管感染是 否与导尿管相关,均需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上报院感科。 4、此登记表病人出院后上交院感科。 填表人: 填报日期:年月日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SOP 一.插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成年 男性宜选16F,女性宜选14F。 4、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二.插管时: 1、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粘 膜损伤。 2、医务人员遵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插管前应洗手或快速手消剂 消毒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要使用合适的含碘消毒剂棉球消毒尿 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5、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 三.插管后: 1、妥善固定尿管,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 的接口,并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 3、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要注意手卫生,但此法采集 的标本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4、疑似导尿管阻塞时,不得冲洗,应立即更换导尿管。 5、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 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 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 7、导尿管不慎脱出或无菌、密闭留置导尿装置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 导尿管。 8、患者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当先更换导尿

【医院院感管理】_导尿管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与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关系

导尿管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与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关系

n留置导尿术是临床各科室中常用的一 项诊疗技术,广泛应用于排尿困难、尿潴留、引流尿液等,但其极易引发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 a t h e t e 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CAUTI)。 n CAUTI一直是全球最常见的医院内感染,其以高发率、难治性及给治疗带来的困难而备受关注。

n 近年来,研究发现导尿管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是引起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n 成人留置导尿10天后,76% 的留置导尿患者导尿管内表面会覆盖融合的不定型基质物,大多基质物周围可见明显的球状或杆状细菌轮廓。 ——Infect Dis Clin North Am. 2012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细菌生物膜也称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 BF ),是由一种或多种细菌粘附于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形成的高度结构的膜状复合物。

研究背景 n但是目前国内尚未开展关于留置导尿 患儿导尿管表面是否存在细菌生物膜 的定植的研究。

因此,本研究研究目的: 了解留置导尿患儿导尿管表 面细菌生物膜形成情况及研 究其与CAUTI的相关关系。

研究对象 n选择2016年9月~12月首次插留置导尿管患儿,剔除放置导管前中段尿培养阳性的患者纳入研究对象。留置导尿管均为Folys导尿管。 n最终选择病例27例,男24例,女3例。年龄3个月~13岁,平均年龄为(4.10±3.02)岁。留置导尿天数1~11天,平均天数为(7.63±3.07)天。

医院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置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成年男性宜选16F女性宜选14F。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二、置管时: (1)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2)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3)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4)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 三、置管后。 (1)妥善固定尿管,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防止逆行感染。(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

集尿袋中尿液。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疑似导尿管阻塞时,不得冲洗,应立即更换导尿管。 (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水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 (7)导尿管不慎脱出或无菌、密闭留置导尿装置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8)患者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当先更换导尿管,应做尿培养检查。 (9)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10)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定期更换导尿管可以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不提倡频繁换导尿管,建议更换导尿管频率为2周1次、普通集尿袋1周2次。 (11)评估留置导尿的必要性,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 四、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习题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试题 姓名:科室:级别:时间: 一、单选题 1.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病原学诊断除(C )外都正确 A 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清洁中段尿或者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 B 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清洁中段尿或者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 C 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的细菌菌落数≥104cfu/ml D 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在每30 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 2. 导尿管插入后气囊注入(B )毫升无菌水 A5 — 10 B10 -15 C15—20 D﹤5 3. 女性患者清洗、消毒尿道口的正确顺序是(A ) A 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B 按照由下至上,由外向内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C 按照由上至下,由外向内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两侧大小阴唇、前庭,最后会阴、肛门 D 按照由上至下,由外向内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两侧大小阴唇、前庭,最后会阴、肛门 4. 导尿管置管后哪项做法不正确(D ) A 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 B 保持引流管密闭,搬运活动时夹闭引流管 C 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 D 发现尿液浑浊,使用含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 5. 留置导尿管后留取尿液标本的方法不正确的是(B ) A 消毒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 B 留取大量尿液标本时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留取 C 留取大量尿液标本时不能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留取,应从集尿袋中采集 D 不能直接从导尿管中放取 6.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方式是(B ) A 顺行性感染 B 逆行性感染 C 自发性感染 D 双向感染 7. 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叙述正确的有(A ) A 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常见的医院感染 B 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不属于医院感染 D 无症状菌尿 C 感染的诊断以出现临床症状体征为主症较少见 8. 预防导尿管相关尿道感染措施错误的是:(C) A 集尿袋应保持低于膀胱水平,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B 保持引流的密闭性,不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接口 C 集尿袋每天更换 D 应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出导尿管 9.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正确的有(A ) A 患者因素 B 尿管质量因素 C 未更换尿袋 D 未使用抗菌药物预防 10.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诊断正确的有(C ) A 尿细菌涂片发现白细胞 B 尿细菌涂片有红细胞 C 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的细菌菌落数≥ 103cfu/ml。 D 患者置管24 小时出现尿频、尿痛症状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的预防与控制教学文案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 A U T I)的预防与 控制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的预防与控制 外二科石蕾 一、CAUTI的概述 1、定义 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h内发生的泌尿道感染,包括显性尿路感染(有尿路感染的症状体征,尿培养阳性,细菌数≥105cfu/ml)和阴性菌尿症(无尿路感染的症状体征,尿培养阳性,细菌数≥105cfu/ml)。 2、诊断标准 凡是有真性细菌尿者,均应诊断为尿路感染。真性菌尿是指膀胱穿刺尿培养有细菌生长,或清洁中段尿定量培养。 3、分类 (1)传统的分类方式——按解剖部位 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肾周感染、前列腺炎、附睾睾丸炎 (2)新分类进展1——按临床特点和患者泌尿、免疫、代谢等系统的解剖、病理和功能状态分类 单纯性CAUTI:常发生于尿路解剖结构正常的患者,短期抗菌素治疗即可治愈,很少对肾功能造成影响。 复杂性CAUTI:常发生于尿路存在解剖或功能异常的患者,包括泌尿系统本身的疾病,如肾脏结石、BPH等,也包括留置导尿管等。这类感染的致病菌多为耐药菌株,较难治愈,对肾功能造成长时间损害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3)新分类进展2——按感染类型 非特异性尿路感染:细菌感染 特异性感染特异性尿路感染:真菌、病毒、支原体及寄生虫感染 4、临床重要性 留置导尿为目前解决排尿困难的主要手段,约有25%的住院病人需要留置导尿 尿路感染为院内感染的第2位原因,仅次于呼吸道感染 全球每年1.5亿人患尿路感染,所消耗的医疗费用约为60亿美元 尿路感染占院内感染的25-35%,为院内败血症的首位原因 二、CAUTI的原因分析 1、CAUTI发生机理 (1)细菌进入尿路的途径:通过尿道周围黏膜经导管腔外进入膀胱;导尿管下端引流衔接处脱落后污染了导管内腔;引流袋的污染细菌上行进入膀胱。 (2)细菌粘附:细菌生物膜是指附着于固体表面,由细菌自身及其分泌的胞外多糖组成的细菌群落。 (3)导管因素:导尿管在插入过程中损伤尿道黏膜。尿管材料的影响,橡胶管对黏膜的刺激较大,乳胶管易结壳,形成尿结石,磷酸钙沉积而致引流不畅,使残尿增加,而致尿路感染。 2、CAUTI发生的途径 (1)腔外途径感染: 66%引起CAUTI的发生来自于腔外感染 主要环节是细菌在尿道口的污染和定植 只要导管存在,细菌很难排除 (2)腔内途径感染: 导尿管与引流袋连接处细菌上行进入膀胱 集尿袋放尿口污染 膀胱冲洗引起外源性感染,促进耐药菌群的生成 3、CAUTI发生的危险因素 (1)患者本身相关因素:免疫力低下、糖尿病、肾和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前列腺增生等,以及长期卧床,年老体弱、女性患者,都是CAUTI的易感因素。 (2)与导尿操作相关因素:导尿术常可导致尿道黏膜损伤,破坏了尿道黏膜屏障作用,导尿管是人体的异物,刺激尿道及膀胱黏膜,削弱了尿道和膀胱对细菌的防御作用。操作时无菌观念不强、操作不当引起CAUTI的重要原因。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一、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定义及诊断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临床诊断: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者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并且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者应当结合尿培养。 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无菌技术、导尿操作、留置导尿管的维护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1、置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实施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措施。(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立即更换导尿包。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2..置管时 (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操作无污染。 (4)按导尿操作要求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用0.5%碘伏消毒剂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一次只能使用一个棉球,不得重复使用。男性:先协助患者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男性20-22cm,女性4-6cm,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避免损伤尿道。 (6)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3.置管后 (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3)应当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远端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在符合“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诊断标准时,应及时获得治疗,72小时无效则需重复病原学检查; (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尿路感染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75%~80%与留置导尿管相关。为有效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以下预防控制措施: 一、插管前准备与插管时的措施 1.严格掌握导尿指针,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导尿前彻底清洁外阴。 3.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得使用。 4.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 5.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戴无菌手套的程序。 6.常规的消毒方法:用碘伏等刺激性小的消毒剂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程序如下: (1)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洗净包皮及冠状沟。 (2)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7.插管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选用无菌润滑剂,避免尿道粘膜损伤。 8.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保持其密闭性。

二、插管后的预防措施 1.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2.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3.如要留取常规尿标本,对集尿袋出口处进行消毒后采集,但此标本不得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4.需做尿病原学检查采取无菌方法从耻骨联合上穿刺或尿管处抽取。 5.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需要更换导尿管。 6.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7.保持会阴部及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还需消毒。 8.患者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9.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 10.不对导尿术的病人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泌尿道感染。 11.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12.长期留置导尿管病人,定期更换导尿管(1次/2周~4周)和集尿袋(1~2次/周)。 13.严密观察保留导尿病人是否有泌尿系感染的症状和体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的预防与控制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的预防与控制 外二科石蕾 一、CAUTI的概述 1、定义 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h内发生的泌尿道感染,包括显性尿路感染(有尿路感染的症状体征,尿培养阳性,细菌数≥105cfu/ml)和阴性菌尿症(无尿路感染的症状体征,尿培养阳性,细菌数≥105cfu/ml)。 2、诊断标准 凡是有真性细菌尿者,均应诊断为尿路感染。真性菌尿是指膀胱穿刺尿培养有细菌生长,或清洁中段尿定量培养。 3、分类 (1)传统的分类方式——按解剖部位 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肾周感染、前列腺炎、附睾睾丸炎 (2)新分类进展1——按临床特点和患者泌尿、免疫、代谢等系统的解剖、病理和功能状态分类 单纯性CAUTI:常发生于尿路解剖结构正常的患者,短期抗菌素治疗即可治愈,很少对肾功能造成影响。 复杂性CAUTI:常发生于尿路存在解剖或功能异常的患者,包括泌尿系统本身的疾病,如肾脏结石、BPH等,也包括留置导尿管等。这类感染的致病菌多为耐药菌株,较难治愈,对肾功能造成长时间损害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3) 新分类进展2——按感染类型 非特异性尿路感染:细菌感染 特异性感染特异性尿路感染:真菌、病毒、支原体及寄生虫感染 4、临床重要性 留置导尿为目前解决排尿困难的主要手段,约有25%的住院病人需要留置导尿 尿路感染为院内感染的第2位原因,仅次于呼吸道感染 全球每年1.5亿人患尿路感染,所消耗的医疗费用约为60亿美元 尿路感染占院内感染的25-35%,为院内败血症的首位原因 二、CAUTI的原因分析 1、CAUTI发生机理 (1)细菌进入尿路的途径:通过尿道周围黏膜经导管腔外进入膀胱;导尿管下端引流衔接处脱落后污染了导管内腔;引流袋的污染细菌上行进入膀胱。 (2)细菌粘附:细菌生物膜是指附着于固体表面,由细菌自身及其分泌的胞外多糖组成的细菌群落。 (3)导管因素:导尿管在插入过程中损伤尿道黏膜。尿管材料的影响,橡胶管对黏膜的刺激较大,乳胶管易结壳,形成尿结石,磷酸钙沉积而致引流不畅,使残尿增加,而致尿路感染。 2、CAUTI发生的途径 (1)腔外途径感染: 66%引起CAUTI的发生来自于腔外感染 主要环节是细菌在尿道口的污染和定植 只要导管存在,细菌很难排除 (2)腔内途径感染: 导尿管与引流袋连接处细菌上行进入膀胱 集尿袋放尿口污染 膀胱冲洗引起外源性感染,促进耐药菌群的生成 3、CAUTI发生的危险因素 (1)患者本身相关因素:免疫力低下、糖尿病、肾和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前列腺增生等,以及长期卧床,年老体弱、女性患者,都是CAUTI的易感因素。 (2)与导尿操作相关因素:导尿术常可导致尿道黏膜损伤,破坏了尿道黏膜屏障作用,导尿管是人体的异物,刺激尿道及膀胱黏膜,削弱了尿道和膀胱对细菌的防御作用。操作时无菌观念不强、操作不当引起CAUTI的重要原因。 (3)与尿管及尿袋相关因素:开放留置尿管5天以上者,菌尿感染率为100%,采用尿袋密闭式引流系统且患者不用抗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 防与控制措施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导尿管置管前的感染预防措施: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2、导尿管置管时的感染预防措施: (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6)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3、导尿管插管后的感染预防措施: (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7)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8)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9)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10)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11)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12)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了解留置尿管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 2、发现危险因素,积极进行干预; 3、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医院泌尿道感染。 二、监测对象 监测对象:留置尿管>48小时的住院患者。 三、监测指标 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系统感染发病率; 四、泌尿系统感染的定义 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泌尿系统感染 临床诊断 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或不伴发热,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 1.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患者应结合尿培养。 2.临床已诊断为泌尿道感染,或抗菌治疗有效而认定的泌尿道感染。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1.清洁中段尿或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数≥105cfu/ml。 2.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细菌菌数≥103cfu/ml。

3.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在每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 4.无症状性菌尿症:患者虽然无症状,但在近期(通常为1周)有内镜检查或留置导尿史,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浓度≥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浓度≥105cfu/ml,应视为泌尿系统感染。 说明: 1.非导尿或穿刺尿液标本细菌培养结果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菌,需考虑污染可能,建议重新留取标本送检。 2.尿液标本应及时接种。若尿液标本在室温下放置超过2小时,即使其接种培养结果细菌菌数≥104或105cfu/ml,亦不应作为诊断依据,应予重新留取标本送检。 3.影像学、手术、组织病理或其它方法证实的、可定位的泌尿系统(如肾、肾周围组织、输尿管、膀胱、尿道)感染,报告时应分别标明。 五、监测方法 (一)监测前的准备 1、监测开始前对相关科室的主任、护士长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2、对参与该项目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正确掌握泌尿系统感染的定义及正确采集泌尿系统感染清洁中段尿或导尿留取尿液标本的方法。 (二)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为了保证住院患者留置尿管泌尿系统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1、住院医生

第一季度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监测分析

第一季度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监测分析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2015年第二季度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监测分析 2015年4 -6月份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以及科室院感监控人员对我院住院患者进行泌尿系统感染监测,监测对象为住院患者留置导尿超过48小时,监测目的在于了解我院住院患者留置尿管的泌尿道感染发生率以及危险因素,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医院感染的流行和爆发。 (一)监测方法 根据《住院患者留置导尿管目标性监测方案》,病房监控护士对我院留置导尿患者进行日常监测登记表的登记,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不定期去病房了解、登记被监测留置导尿患者的情况,与经管医生确定留置导尿患者有无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督促临床医生对尿常规检查异常的患者及时做尿培养,并及时追查送检结果,按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二)诊断标准: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三)监测结果 监测病例共15例,全院发生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例数为0例,漏报0例,感染率为0%。 (四)总结分析 我院本季度未发生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病例,此结果与医护人员的无菌观念强,掌握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是分不开的,希望各科室再接再厉,继续做好预防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工作,以保障病人的安全。如病人发生泌尿道感染各科主管医师应认真填写感染病例报告卡,及时上报。 本季度在留置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中存在的不足点是少数临床医生在病人未出现感染症状时常规使用含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以

预防尿路感染。在《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中置管后的感染预防中明确提出 1、妥善固定尿管,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并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 3、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要注意手卫生,但此法采集的标本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4、疑似导尿管阻塞时,不得冲洗,应立即更换导尿管。 5、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清水清洁保持尿道口及会阴部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 7、导尿管不慎脱出或无菌、密闭留置导尿装置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8、当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9、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 10、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硅胶管每两周更换一次。普通集尿袋1次/3天,精密集尿袋1次/周。 11、评估留置导尿的必要性,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 12、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希望各科室严格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做好导尿管患者的护理,防止泌尿道感染的发生。 院感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