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

本规律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3)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5)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6)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身心的有规律的、连续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这五种。 对于这一个知识点来说,有些同学在记忆的时候特别容易混淆,但是这一个知识点也是经常考试的,所以记住并分辨它们是非常有必要的。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可能逆向发展。身体一般遵循着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等的顺序发展。 如:经常说的“三拾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老师教学的时候都是“拼音-字-词-句子-文章”的顺序教学。 所以作为老师是在教学当中要做到循序渐进。不能够: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如:小学阶段各方面不成熟,那这样的话就需要老师讲解知识的时候要直观。在教学当中不能够搞“一刀切”。 现在我们经常说的小学教育中学化,中学教育高中化都是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总共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同一方面不同数,也就是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 如:人的身高增长有两个高峰期(1)人出生后的第一年;(2)青春期这两个阶段人的人的身高一般长的比较快,有的人的身高还有可能从初中就没有在长了。 二是:不同方面不同步,人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 如:刚出生的孩子就会感冒,说明淋巴系统成熟在先,而我们的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不平衡性考虑的就是速度的问题,既然发展的速度都不同,那么自然有一个生长最快的时候,我们就称之为关键期,所以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抓住关键期,才能够事半功倍。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身心互补也分为两种情况: (1)身身互补。盲人虽然看不见,但是他的听觉和触觉是比一般人要厉害的。

第三章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第二节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教育和发展的辩证关系 第四节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性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一)承认遗传是先天的东西,但并不是神秘的东西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通过遗传,传递着祖先的许多生物特征。 (二)既不否认遗传的作用,也不夸大遗传的作用 一方面,应当承认,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自然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是不行的。例如,无脑畸形儿生来不具有正常脑髓,因而就不能产生思维,最多只能有一些最低级的感觉,如关于饥、渴的内脏感觉等。一个生来就是全色盲的孩子,就无法辨别颜色,更无法成为画家。而且,由遗传带来的解剖生理特征,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征,在儿童心理发展上是有一定作用的。例如,儿童自出生的时候起,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就表现出天然的差别;在产房中可以观察到那些出生几天的孩子,有的安静些,容易入睡;有的手脚乱动,大哭大喊。当然这些天然的神经类型在后天的生活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但是在人们进行护理工作的时候,却不能不考虑到这些特点。又如,儿童生理发展的情况和特征(像青少年时期的性成熟和由此引起的两性差异),虽然不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条件,却是儿童教育上必须注意的一些起作用的条件。 研究也证明:有许多遗传疾病是直接与儿童智力低下有关的。例如,

有一种“三色体病”,是在遗传过程中,第21对染色体上多了一条染色体,这种儿童一生下来就有躯体和智力上的缺陷,也叫做“先天愚”(大约占产儿中的1/650)。又如,有一种“苯丙酮尿症”,由于在遗传过程中,血液中缺乏一种分解苯丙酣酸的酶,以致损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儿童严重的智力低下。如果在6岁以前,通过饮食治疗(通过饮食降低苯丙酮酸),也可以使智力恢复正常。 另一方面,也决不夸大遗传这个条件。因为它只能提供儿童发展以自然前提和可能性,但决不能预定或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谁都知道:一个言语器官生来很健全的儿童,如果出生以后不与人类社会接触,就不可能学会说话,甚至不可能形成人的心理。所谓“狼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总之,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着一定的作用,否认这一点是不对的。不过它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不是决定的条件。儿童心理向什么方向发展,并不决定于遗传,而是决定于环境和教育。 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决定作用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由儿童所处的环境条件(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决定的。其中教育条件起主导作用。 (一)遗传只提供儿童心理发展以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规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 例如,儿童虽然同样地生来就有健全的头脑和眼睛,但有的孩子可能读书识字,有的孩子可能目不识丁。如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子女失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又如,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同是属于所谓“不可遏制塑”的孩子,其中一个由于受到良好的教育,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不平衡性(1)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身高体重两个生长高峰:第一年、青春期。(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最后。 2、顺序性 3、阶段性不同的年龄表现出的身心发展的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初中:心理断乳期。高中:个人与社会 4、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失明者听觉、触觉、嗅觉超常。其次表现在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调节作用。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5、个别差异性群体方面:如男女差异:生理机能、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 个体方面:身心所有构成方面的差异,发展水平差异、心理特征表现上的差异 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是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特征,又叫遗传素质。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怎样创造条件使具有不同先天素质的人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发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格塞尔的成熟决定论—爬楼梯。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个体生活过程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四、个人实践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五、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学校影响人的发展的独特功能: (1)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达到的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这两者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好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3)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普通教育内容多面性,集体中学生才能的差异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挫伤学生。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则在青春发展期。在这两个高峰期内,身高体重的发展比平时要迅速稗多。 发展不平衡的第二个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 人的身心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的现象,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性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比如,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上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复杂情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柯尔柏格的研究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这些研究结论对于教育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个性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一段时期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当然,不同发展阶段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上一阶段影响着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的选择,所以,人生的每一阶段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而且具有人生的全过程的意义。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机体各部分存在着互补的可能,为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况下依然能与环境协调,从而为能继续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出色的人物。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坚强的意志,那么,就是不很严重的疾病或磨难也会把他击倒。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5.个性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考点梳理 纵观2016、2016、2016和2017年的四川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中的教育综合知识的真题,我们不难发现《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几乎都会涉及。如2017年教育综合知识的判断题第11题和13题,和单选题第25题;2016年教育综合知识的单选题第14题。为帮助广大考生有效地复习《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确保于此不丢分,特此进行相关梳理,以资诸生备考。 考点一、各个规律的表现及其启示 1、顺序性 具体表现:人身心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变化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有顺序性的特征。 教学启示:教学启示: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例题1: 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性,发展的不可逆性,也不可逾越。这是指心理发展的()。 A.不平衡性 B.差异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例题2: “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不平衡性 B.差异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例题3: 儿童身体发展是先头部后躯干和四肢,这是其身心发展的_____的表现()。 A.不平衡性 B.差异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2、阶段性 具体表现: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教学启示: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例题4: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A.不平衡性 B.差异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例题5: 判断:对童年期的学生来说,在教学内容上应多讲一些比较具体的、浅显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直观教具,这体现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说明:这一块儿的知识点本身容易搞混,大家稍微想深了就容易理解产生偏差。考试将近,我们先不纠结具体如何理解,大家按下面梳理、汇总的本部分知识考题,强记一下答案吧。如果以前做的题或之前的记忆和此不符,以此为准。标红的为正确答案。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常考题目 一、顺序性 1.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性,发展的不可逆性,也不可逾越。这是指心理发展的() A 不平衡性 B 定向性和顺序性 C 差异性 D 连续性 2. “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不均衡性 C.阶段性 D.个体差异性 3.儿童身体发展是先头部后躯干和四肢,这是其身心发展的_____的表现。() A.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个别差异性D.顺序性 二、阶段性 1.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A.差异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2.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3.(1)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把儿童和青年的教育“成人化”,这违反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稳定性 D.个体差异性 (2)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这违反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稳定性D.个体差异性 【注】第(2)题如果是多选则选BD。单选优先D。 4.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三、不平(均)衡性 1.教育要把握儿童学习的“关键期”,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A.阶段性 B.差异性 C.不均衡性 D.顺序性 2.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因此教育要() A.因材施教 B.循序渐进 C.抓关键期 D.扬长避短 4.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学记》中“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句话反映了人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象。 A.关键期 B.依恋期 C.混沌期 D.最近发展区 5.就儿童发展整体而言,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B.阶段性 C 个别差异性 D 不均衡性 5. D 身心发展的不同方向的发展时间在早迟上的不均衡性,生理发展在前,心理成熟在后 四、互补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摘要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教育者还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保证教育工作能够达到顶期的效果。关键词教育个体发展 一个体的身心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教育学中所说的人的身心发展通常是指青少年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不断变化的过程,这也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员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二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发展的。在社会环境个,存在着各种人类的创造物和创造性工具,个体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掌握它们。同样地,个体也只有道过社会实践才能与社会环境中不同性质的各类群体发牛不同程度的联系,从而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即个体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实践中文现。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教育过程小.要加强学校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重视学校教育活动的社会意义,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人具有认识相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同时,人还有认识和改造自己的能力。在个体的发展过程小.人不仅能认识客观环境,而且还能够通过改造客观环境以促进白身的发展,造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人的能动性能否较好地发探,是一个人的发展能否达到较高空王甲重要因素。教师在学校教育活动小资料来自:https://www.docsj.com/doc/ec18066777.html,,必须对学牛的潜在能力给予充分的倍任,必须对社会实践在人高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给予高度重视,必须对发展主体自我意识在其发展巾的价值有清醒的认识. 四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小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认为人性本善,万物皆各于我心,人的尔件中就有侧隐、羞彤、辞计、是非四端,这是广、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各求、这些品性就都能得到发展。现代西方的内发论片从人的机体需要和物质冈索等方面来说明内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常 考题目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常考题目 一、顺序性 1.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性,发展的不可逆性,也不可逾越。这是指心理发展的() A 不平衡性 B 定向性和顺序性 C 差异性 D 连续性 2. “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不均衡性C.阶段性D.个体差异性 3.儿童身体发展是先头部后躯干和四肢,这是其身心发展的_____的表现。() A.阶段性B.不平衡性C.个别差异性D.顺序性 二、阶段性 1.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A.差异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 2.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3.(1)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把儿童和青年的教育“成人化”,这违反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阶段性C.稳定性D.个体差异性 (2)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这违反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B.阶段性C.稳定性D.个体差异性【注】第(2)题如果是多选则选BD。单选优先D。 4.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三、不平(均)衡性 1.教育要把握儿童学习的“关键期”,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A.阶段性B.差异性C.不均衡性D.顺序性 2.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因此教育要() A.因材施教B.循序渐进C.抓关键 期D.扬长避短 4.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学记》中“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句话反映了人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象。A.关键期B.依恋期C.混沌 期D.最近发展区 四、互补性 1.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给身心发展具有()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个体的身心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是指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身心有规律的、连续变化的过程。这样的身心发展存在的规律有五个: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在各地的教师招聘考试中,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是考试的重点,通常都以客观题的形式考察,备考中需要就“有哪些”,“是什么”,“怎么做”这三个层次掌握。 一是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指的是个体的发展是一个有方向性的、顺序不能颠倒的过程。比如一般来讲,人的身心发展是从上到下、从中心部位向四周边缘呈放射性方向发展,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方向性的过程,就体现了顺序性的发展规律。顺序性给教育工作者带来的启示是要遵循发展的顺序性,要循序渐进,不能超越序列施教。很多成语典故和《学记》的思想就与顺序性有关,考试中也偏好结合古语进行考查。比如《学记》中提到的“学不躐等”、“杂施而不孙(xun),则坏乱而不修”、“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再比如成语“揠苗助长”就违背了顺序性。 二是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的总体特征以及主要的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比如个体在童年期生理发展相对稳定和平衡,而少年期发展速度快,矛盾突出,这就体现了两个阶段的年龄特征不同,体现了阶段性的特点。要遵循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则必然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学,不能搞“一刀切”。 三是不平衡性。不平衡性有两个具体的体现:同一方面的不同速,不同方面的不同步。首先身心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是不一致的,或者说是不均衡的,比如儿童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增长的高峰期,一个是出生后的第一年,一个是在青春期,在这两个高峰期内,身高和体重发展迅速。这对于教育的启示是要抓“关键期”,错过关键期则时过难成。“关键期”指对特定技能或行为模式的发展最敏感的时期或者做准备的时期。个体发育过程中的某些行为在适当环境刺激下才会出现的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缺少适当的环境刺激,这种行为便不会再产生。这个概念的提出者是习性学家洛伦兹。其次,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达到某个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有些发展得较快,在早期已达到较高水平,有些发展较慢,在较晚时期才能成熟。比如个体的生理成熟早于心理成熟,这就是两个方面的发展的不同步。 四是互补性。互补性包括生生互补和生心互补。生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是可以互补的,比如个体视力不好,其听力可能会很灵敏,这就弥补了视力的不足;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也可以互补,,比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互补性对教育的启示是要扬长避短和长善救失。

1、试论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教育的要求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对教育的要求: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根据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无论是只是。技能的提高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有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揠苗助长、凌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规律的。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由于年轻一代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就必须从教育的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例如,对少年期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上要特别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对青年期的学生,要注意培养他们辩证逻辑的思维能力。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既不能把小学生当中学生看待,也不能把初中生和高中生混为一谈,同时还应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引渡。 3、个体身心发展的补品更行要求教育要抓住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回降低,甚至可能永远无法补偿。 4、互补性反应了个体身心发展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集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长发展来得到部分的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尝尝发展来补偿实力方面的缺陷。机体各部分存在着互补的可能,为人自身某方面确实的情况下依然能与环境协调并继续生存与发展下去提供条件。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继续得到发展。 5、人的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坚持应才施教的原则,即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根据受教育者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系统掌握其成长发展的资料,注意对个别学生进行特殊别样,采取弹性教学制度等教学组织形式。如允许加速或减速学习,采取能力分组或组织兴趣小组等,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2、论述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教育原则及实施 德育中要注意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即优点、长处和先进因素,通过这些积极因素和先进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即缺点、短处和落后的因素。这是德育实践中积累的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运用此原则,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强心理。另外,此原则的运用也能进一步增进师生之间的亲密情感和融洽关系。运用此原则需要注意:深入了解学生,掌握他们的特点;对学生的任何优点、长处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自尊和自信是学生进步的动力,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3、常用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事,要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比的教育和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的教育。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辩证统一。教学的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基础,思想性是科学性的内在属性和重要保证。这个原则体现了教育目的,反应了教学的教育性,是我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的基本包括: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这是解穴的根本要求;要根据不同学科教材的特点,发觉教材的思想性,结合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在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贯彻这一原则,如课堂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1.简答题题型特点 简答题在总成绩中所占的分值很高,一般占30%左右。能否通过考试,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取决于考生对简答题的回答情况。一般简答题所涉及的问题都比较大,让考生阐述某种观点,或者对某种理论作出解释,也可能是提供证明,有一定的系统性。考生在回答这类题时要层次清楚、言简意赅,论点或根据不可遗漏。简答,这既是简答题内容上的要求,也是这类题的题型特点。 2.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解题技巧 (1)对已有的科学事实和观点做出肯定,阐明其具体表现,这是简答题中比较好对付的一类问题。在回答中,只要说明“是怎样”就可以了。 (2)比较难的一种问题是,突出实践过程,强调具体方法,回答“应当怎样”。对于这类问题,考生要注意操作的程序性,否则就可能回答错误。 (3)最多的一类问题,要求阐明原因,回答“为什么”。对这类问题,考生一定要把根据陈列出来,因为评卷老师主要看的是你的论据是否全面。 (4)还有一种特殊问题,对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或观点,要求界定,加以区别。回答这类问题,语言必须简洁,直接点出差异所在,达到题目要求。有时,最好的办法和策略,就是叙述概念,自然的把差异说出来,不必多些。 (5)在简答题中,最简单的是一些记忆性问题,不要求你解释,只要求你整体把握。一个问题,回答的要点多,是这类问题的特点。 马上就要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了,一起点学网为了能够让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考生顺利的通过考试,将过去积累的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见的题型特点以及答题技巧和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可以对你们有所帮助。在这里预祝报考教师资格证的同学考试顺利通过

1.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 1.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蕴藏于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中 <1>什么是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 首先,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就是他们现实的生命存在方式,它由三种活动方式整合构成,由游戏娱乐活动、学习活动和劳动活动构成。生命的每个阶段都由其中的一种活动方式为主导活动,其余两种为辅助性活动。如幼儿以游戏娱乐活动为主,学习和自我服务的劳动为辅;入校学习的学生则以学习活动为主,游戏娱乐和家务劳动为辅;参加社会工作后则以职业劳动为主,游戏娱乐和学习活动为辅。所谓的主导性活动就是在个体生命发展的某个阶段,对其身心发展具有最为重大意义的那种活动方式,如幼儿的游戏,学生的学习,成人的职业劳动。 一个人的生存质量一是取决于主导活动的成败;二是取决于三种活动方式的构成的合理性,如学生和成人沉溺于网络游戏,或走向另一极端,被剥夺了游戏娱乐的权利,都是对生命质量的践踏和破坏。 其次,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中介项——活动。因此,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图式构成反馈环路系统,就是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其中,主体是宇宙间特殊的物理化学客体,而客体项主要指交往对象——人。主体活动的性质与交往对象决定了他归属于某个社会群体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 <2>什么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 我们这里所讲的动力不是指某种活动的动机,而是指一个系统动态过程出现的最深层的动因。个体的生活过程是一个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图式整合而成的结构性系统,这个系统的某个要素发生变化,就会自发地、自动地、自然地引起这个系统中的其他要素乃至整体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个互动的变化过程就是动力机制发生作用的过程。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就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主客体之间以活动为中介的互动过程。 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哲学理念就是:一个人的心理、意识决定于他的实际生活过程。这就是说,一个人的实际生活的动态过程决定了他的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蕴藏于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中。 我们必须对两种心理发展动力观提出质疑:一个是传统的心理学教材的提法,即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是“由环境或教育提出的要求转化为儿童新的需要和他们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简言之是儿童的新需要与旧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这种从个体的心理世界内部寻找心理发展动力的做法,违背了物质决定精神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而前面所提到的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从本质上讲则是一个物质性的实践系统。另一种提法是环境决定了儿童心理的发展,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理发展的动力观,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蕴藏于环境,归结于三项图式中的客体项,这种直线式的因果观从根本上违背了辩证法,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存在,况且环境中的一大部分还不能成为主体的活动对象(即客体项)。 个体实际生活过程中的主客体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才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心理发展的动力植根于他的实际生活过程中。在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图式构成的反馈环路系统中,其中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其中的其他要素或整体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人的心理结构在这个系统中掌握并适应相

---------------------------------------------------------------最新资料推荐------------------------------------------------------ 34个体心理发展的理论 第四节个体心理发展的理论一、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发展理论华生从行为注意心理学的立场出发,提出除了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的影响,此即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 (他否认遗传的作用)在儿童教育方面华生主张: 第一,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 第二,反对体罚儿童。 第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各种习惯。 (情绪习惯;发音习惯;身体技能习惯)第四,对儿童养护要求(快乐、自由、独立、有毅力、诚恳、有创造力、没有怯懦、没有自卑心理。 )第五,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二、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1.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个体心理的发展,特别是其人格的发展,是由原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 弗洛伊德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口唇期。 第二阶段,肛门期。 第三阶段,前生殖器期。 第四阶段,潜伏期。 第五阶段,生殖器期。 1 / 11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心理的发展主要是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心理发展受到生物学的影响,也受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第一阶段,学习信任阶段。 第二阶段,成为自主者阶段。 第三阶段,发展主动性阶段。 第四阶段,变得勤奋阶段。 第五阶段,建立统一性阶段。 第六阶段,承担社会义务阶段。 第七阶段,显示创造力阶段。 第八阶段,达到完善阶段。 三、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1.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第一是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的成熟)。 第二是练习和习得的经验(第一类是物理经验,第二类是逻辑数理经验)。 第三是社会经验。 第四是平衡(即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2.心理发展的动力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适应有三种方式:

教育学重点之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及教学启示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及教学启示 我们说教育其实就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人的身心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灵活利用好这些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一)具体表现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例如:儿童的身体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上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遵循着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顺序发展。这是一个不可逆也不可跨越的过程。 (二)教学启示 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等等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一)具体表现 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我国的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会形成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例如:将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放在同一个班级进行统一教学的行为就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阶段性的特点。 (二)教学启示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具体表现 一是:个体内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同一机能不同速(比如:身高、体重在初生儿与青春期阶段发展迅速,而在后续阶段发展缓慢甚至停止生长。) 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不同机能不同步(比如:王阳明五岁就可以默背大量古诗,但他说话却结结巴巴,说明他的记忆发展较好,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得较慢。) (二)教学启示 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发展的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的某一方面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学记》中有一句:“当其可知谓时,时过而未学,则勤苦而难成。”强调的就是关键期的重要性。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一)具体表现 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互补性可以有两种表现形式: 身身互补:盲人的视力虽然不好,但他们的听力会变得特别灵敏。 身心互补:身残志坚,霍金,肌肉萎缩,但他撰写了《时间简史》; 司马迁,受宫刑,但他写出了《史记》。 (二)教学启示

《综合素质》重难点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的考试中,学生观是我们考察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学生观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这个知识点是考试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因此需要大家着重去理解。 学生的身心发展,体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具体的规律如下: 1.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如果大家家里有小孩,可以去观察小孩的发展。我们俗语说“二抬三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其实这说的就是儿童身体发展的顺序性。人的发展,不论身体也好,心理也罢,总是遵从着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他是一个动态的,不可跨越、不可逆的过程。比如,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能还不会坐,就会走路。因此,对于我们教育的启示就是,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不能陵节而施。 2.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个阶段连续进行的,每个阶段都是为下个阶段做准备。因此,每个阶段都有属于这个阶段所特有的任务。所以“任务”是阶段性最明显的标志。比如儿童在两个月的时候,就要训练他们抬头;三个月的时候,就要训练他们翻身,每个阶段的任务都不一样,所以启示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的进行教育。不能搞一刀切,所谓的一刀切就是让所有的阶段进行同样的任务。 3.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这个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阶段是不平衡的。比如我们的身高,在我们出生的第一年和青春期的时候,应该是身高发展最快的两个阶段,其他的时候发展速度都比较缓慢,比如我们上大学期间,身高有没有增长?也许会有,但也只是一点点,绝对没有青春期的时候长得多长得快。所以不同的时期,身高的增长速度不一样,就体现了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二:不同方面的成熟时期也不一样。比如我们的知觉系统在儿童时期就已经达到成熟,但是生殖系统却需要到青春期才能达到成熟,这也体现了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那如果在青春期的时候,不给牛奶喝,不给营养品吃,每天只让喝白水,身高能发展好吗?肯定不能,过了这个时期,到上大学的时候,再给喝牛奶,还能长个吗?肯定也不能。所以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某个方面在某个时期高速发展,如果给予充分的条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错过了这个时期,就很难弥补,即使弥补也只能是事倍功半。那么这个时期就叫关键期。所以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启示我们要适时而教,抓好关键期。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生理与生理之间的互补,比如我们最常见的盲人的视力不好,但往往听觉和触觉比较灵敏。

第八章个体心理与发展 考点纲要 一、考试内容 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发展的关键期。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成熟势力说的基本观点;行为主义观的基本观点;精神分析论的基本观点;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毕生发展观的基本思想;埃里克森的毕生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影响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因素;敏化效应与钢化效应的含义。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心理发展的含义;(2)埃里克森的毕生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2.理解:(I)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2)心理发展的关键期;(3)毕生发展观的主要含义; (4)少年期、青年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总体特征,见本考试大纲本章的补充说明);(5)成熟势力说、行为主义观、精神分析论、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6)图式、同化、顺应的概念;(7)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概念;(8)敏化效应与钢化效应的含义;(9)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3.应用:结合实际分析影响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因素。 知识点讲解 一、心理的发展及其主要特点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发展变化从开始到成熟大致体现为:一是反映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二是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三是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四是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发展通常使个体产生更有适应性、更具有组织性、更高效和更为复杂的行为。 (二)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1.连续性与阶段性 强调发展是由外部环境所决定的心理学家,认定发展只有量的累进而不存在什么阶段;强调发展主要由内部成熟或遗传所决定的心理学家,更倾向于发展是有阶段的,是南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然,更多的人主张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也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2.方向性和不可逆性 正常情况下,心理发展一般具有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个体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从头到脚)、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大肌肉动作到精细动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呵概括为动作的头尾律、近远律和大小律,体现在每个儿童身上。都是如此。 3.不平衡性 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发展的,而是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表现在:

最新教育学: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知识梳理 ▼拓展延伸 有关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其他说法 1.整体性 (1)个体身心发展整体性的具体表现 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以其整个身心投入教学生活,并以整个身心来感知、体验、享受和创造这种教学生活。 (2)个体身心发展整体性的教学启示 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2.稳定性和可变性 (1)个体身心发展稳定性和可变性的具体表现 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和教育中的某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其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都大体相同。如学龄初期儿童的总特征是身体发展较缓慢,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学龄中期儿童的特征是身心急剧变化,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性增强。然而,在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中,同一年龄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如我国现在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远远超过解放前的青少年身高和体重,这说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身心发展具有可变性特征。

(2)个体身心发展稳定性和可变性的教学启示 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要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 ▼易错易混 1.顺序性与阶段性: ①顺序性强调整体方向不可逆,关键词是“从…到…”; ②阶段性强调在整体发展中每一阶段有不同特点、任务。顺序性是由阶段性构成的,二者是整体与部分关系。 我们来做两道题目,详细对比一下两者的区别: (单选)儿童心理发展先具体后抽象属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A.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差异性 D.顺序性 讲解:本题答案为D。题干中提到“先...后...”,强调儿童身心的发展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进行的。而且从前面易错易混中的区分我们也可得知,“先…后…”正是顺序性的关键词。因此正确答案为D。 (单选)小学教学通常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中学以后则进行抽象的讲解,这体现了儿童发展的()。 A.阶段性 B.不平衡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