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与简答

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与简答

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与简答
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与简答

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与简答

(一)名词解释(数字代表出题的次数)

1、社会(2):

2、“白领阶层”:白领阶层,与“蓝领阶层”相对,亦称“白领工人”。一般指企业中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的中上层被雇佣人员。他们工作条件较好,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较高,工作时穿着整齐、衣领洁白,故称。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生产日益现代化的情况下,白领阶层的比例有提高的趋势。西方社会中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管理阶层和知识阶层的代称。白领阶层是西方现代社会中的中坚和极具实力的群体。公司职员和企业职员、事业单位职员、机关职员以及公务员等均属此列。与“白领阶层”相对的是从事较多体力劳动的工人——“蓝领阶层”,现在这些说法,成了现代社会人人皆知的流行术语。

中产阶层是一群相对富有,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高质量的生活,对社会主流价值和现存秩序有较强的认同感,并且为全社会收入中等水平的群体。

3、社会结构

4、模式变项:(帕森斯)包括两层含义,其一,社会行动依其主观取向的一般性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即所谓行动的模式;其二,社会行动模式的基本内容——主观取向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因环境或条件的不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即主观取向是变化的因素——变量。

可是,一旦直接面对各种变量因素,立即出现的问题就是难以分理的具体性或复杂性。于是,帕森斯又从具体上升到一般,在他提出的“动机取向”和“价值取向”概念框架中分析社会行动的模式变量。

5、功能替代:(默顿)又称功能抉择,即发现和促进新的社会功能,以顶替或抵消失调了的社会功能,进而实现有利于社会行动、社会群体和社货币组织的功能平衡。

6、后工业社会:(丹尼尔·贝尔)

7、社会资本:(布迪厄)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种持久性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或换句话说,这一网络是同某个团体的会员制相联系的,它从集体性拥有的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会员提供支持,提供为他们赢得声望的‘凭证’,而对于声望则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8、社会吸引(3):是指与别人交往的倾向性,如果一个人期望与别人的交往带来报酬,那么不论这些报酬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他们都会受到能提供这些报酬的人吸引。

9、有机团结(2)

10、区隔分化:是当代德国社会学家卢曼提出的一种社会分化类型,卢曼认为,区隔分化将整体社会系统切割为结构相似的次系统。简单的原始社会是区隔分化的典型。

11、结构限制

12、失范(3):迪尔凯姆引进“失范”概念是描述社会规范不得力、不存在或互相矛盾时,在个人和社会中都会出现的混乱状态。默顿从功能主义的角度,认为失范是社会系统不平衡的产物,失范状态的出现是由于在被社会认可的目标与人们通过被社会认可的手段来达到这些目标的可能性这间存在的不一致性,因此基本上可以认为,失范就是指个体或群体因为自身或群体的原因实质上或被定义为违反了社会规范的行为。

13、差序格局(2):这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的用以描述中国人群体行为人人际关系模式的概念。在这种独特的格局中,“已”是中心,就像一枚投入水中的石子;而“已”与他人形成的社会关系就像石子泛出的水的波纹一样,依亲疏程度一圈一圈往外推,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差序格局形成了“自我中心主义”,而不是个体主义。

14、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泛指对一切社会行为的控制;狭义的社会控制,特指对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的控制。它可以协调社会运行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修正他们的运行轨道,控制他们的运行方向和运行速率,使之功能耦合、结构协调、相互配套、尽量使各社会运行系统同步运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15、社会事实: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一个概念。涂尔干认为,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是社会事实。(3分)其显著性特征是:客观性、强制性和普遍性。(2分)

16、突生性质:在心理学方面,指在人际关系中或个人的心理或行为同他所处的社会文化结合时显示出来的那些特点,这些特点是无法还原到个人或生理的基础上去的;在社会学的概念中,突生经常是指社会这一复杂系统从微观层面的人与人的互动中衍生出来的,具有独立于个人并反过来加诸影响于个人的独特性质,这一性质使得社会成为一种事实存在。

17、敏感化概念:由布鲁默提出,符号互动论的方法就是对社会现象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主张使用不那么明确被规定的、但更富有内容的概念。他把这种概念称之为“启发性概念”(直译为敏感化概念),认为它们都依赖于相关事物的意义。

18、参照群体(2):人们对自己本身的价值、目标、理想、行为进行评价时能够提供规范性指导的比较框架的群体,参照群体既可以是个体所在的群体,也可以是外群体。

19、隐性功能:是默顿分析功能的维度之一,与“显性功能”一起用来说明社会行动的主观动机与客观社会后果之间的关系。默顿指出,隐性功能是有助于系统的调整和适应的客观后果,这种适应和调整是没有被预料、没有被认可的。

20、索引性表达(2):相对于科学世界中的客观性表达,世俗生活中的表达依赖情境并以未经申明但能够被共同理解的资料或知识作为背景,这种表达称索引性表达。生活世界中任何一项表达或行动都必须依赖其他表达或行动才能被理解,这种无尽的索引追寻使得表达和行动很难得到终极性的说明。

21、合法化危机:(哈贝马斯)这是由于行动者不相信政治子系统的决策权而出现的。当社会政治秩序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公开成为问题,当制度不能保障公民群众维持必要的忠诚和顺从时,这种合法性危机就产生了。

动机危机:这是由于行动者不能感到有义务完全参与社会时引起的。当文化制度不能在社会化进程中为个人在国家和社会经济制度所要求的活动中提供鼓舞的动力时,这种动机危机就产生了。

合理性危机:即政治危机。这是由于政治——行政子系统不能作出足够数量的工具性决策所引起的。

经济危机:这是由于经济子系统不能产生足够生产率以满足人们的需要而引起的。

经济危机与合理性危机属于体制危机;动机危机与合法化危机属于同一性危机。共同成为晚期资本主义的四种危机。

22、理想类型(2):为了简化研究程序,增进学科理性,研究者往往从研究对象中抽离出共同特征经过建构加工形成一种概念工具。这种概念工具就是理想类型;它既是理念的,又是理想的。理想类型的概念是由社会学家韦伯最先阐述的。

23、社会流动

24、情境定义:社会学家托马斯用来解释人们社会互动机制或过程的概念。情境定义就是给自己面对的情景下定义,作解释。它是指人们在行动之前对自己所处和面对的情景进行的审慎考虑和主观解释,这种解释对人们采取何种行动有直接影响。

25、再社会化

26、货币哲学

27、符号暴力:又译为象征暴力、象征权力。就是在一个社会行动者合谋的基础上,施加在他们身上的权力,它强加并灌输各种分类系统,使人把支配结构看作自然而然的,从而接受它们。社会行动者对那些施加在他们身上的暴力,恰恰并不领会那是一咱暴力,反而认可了这种暴力,即这是一种误识的现象。

误识:是指行动者在符号权力的支配下,把符合某一社会群体利益的本、质上是任意的某种真理误以为是普遍真理。

28、日常生活方法论

29、中层理论:“中层理论”这一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在《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1949)中首先提出的。“中层理论是处于下面两者之间的理论,一方面是在日常研究中大量发展了的微观的而又必要的研究假设,另一方面是发展统一理论的全面系统的努力,这种统一的理论可以解释‘所有’被观察到的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的一致性。”

是介于抽象的综合理论同具体的经验性命题两者之间的一种理论。该理论是一种功能论,而且是一种脱离抽象层次而力图接近经验事实的功能论。本身不是经验研究,但强调经验分析,并为经验研究提供了一套功能分析概念。

30、生活方式

31、剩余物:是意大利社会学家帕雷托的反复使用的最基本概念,是深层的本能直觉同各种意识形态观念的中介,是模糊不定的直觉本能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些非理性层面中的相对稳定因素。指的是人类也是社会生活中基本的、相对持久的恒量因素,是一种积淀或者说是心理积淀。(衍生物:是人类用来掩饰情感或赋予一些本没有理性的主张或行为以理性的外表的辩解性知识体系,通常情况下它们就是作为意识形态的各种理论。)

32、陌生人:(齐美尔)又称作外来人、异乡人或局外人。指的是那些并没有完全融入其所属的那个社会或文化体系当中。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社会距离”。

33、理性化

34、生活世界

35、范式:(库恩)指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

是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甚至行为方式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学家提出的有关人性和社会生活本质的理论集合,它们建立在有关人性和社会秩序的共同或相近的理论假设基础上,因此同一范式中的不同理论对人类行为或社会结构的理解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36、感召权威:韦伯在探讨权威的合法性问题时,认为权威可以有三种基本的理想类型:感召权威、传统权威、法理权威。感召权威是建立在某种特殊的人格品质基础上的权威,也称克里斯玛权威,在这里,克里斯玛是一种领袖人物的人格魅力,它能够激发特定的大众对某个公众人物(政治领袖或军事统帅)的忠诚或情感。具有这种人格魅力的人,常常被认为具有某种超凡脱俗的力量或品质。在不同历史时期,感召权威具有不同的形态。具有相当的革命性,也具有同样的不稳定性,是一种非常态的统治形式。

37、失范性自杀

38、启发性概念:同17敏感化概念。

39、科层制

40、异质性:(布劳)水平分化,是指人口在类别参数所表示的各群体之间的分布。这里的类别参数指将人口中的成员区分为不连续的类别,如性别、种族和宗教等。由此布劳得出,群体数量越多,那么他们的异质性将越高。

不平等:垂直分布,是指人口在等级参数所表示的地位等级上的分布。

42、机械团结

43、虚假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概念,是指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和个人主义对

无产阶级及其他阶级的误导。历史地看,“意识形态”起源于培根的“假相说”,经历了托拉西的“观念科学”、马克思的“虚假意识”与“观念的上层建筑”、列宁的“科学的意识形态”、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等四个阶段。

44、社会学想象力:(米尔斯)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够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

45、普遍与特殊主义:(帕森斯)

46、后传统社会:(吉登斯)《生活在后传统社会里》,就是传统已经不再起主导作用或者其传统已经逐渐消亡的社会。

47、反思性

48、镜中我:(库利)“镜中自我’,就是以其他人的看法为镜子而认识自己,也即想象他自己是如何出现在他人的意识中的。这种自我感觉决定于对想象的他人的意识的态度。库利有一句名言:“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

这种自我认识有三种主要成分:(1)对别人眼里自己形象的想象;(2)对他人对这形象的判断的想象;(3)某种自我感觉,例如骄傲或耻辱等。

49、霍桑实验:1927-1932的工业社会学家梅奥为了能够找出鼓励雇员们更加努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面而在霍桑实验场进行的一场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是意外的发现工人的产量取决于一种他们认为合理的、心照不宣的非正式协议,从而证明了群体工作效率受其成员关系的影响。

50、惯习:(布迪厄)就是知觉、评价和行动的分类图式构成的系统,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又可以转换,它来自于社会制度,又寄居在身体之中。提惯习,就是认为所谓个人、主观性,也是社会的、集体的,惯习就是一种社会化了的主观性。

51、集体良心:(迪尔凯姆)集体意识,是由社会成员在保持个性的同时,在交往中因共同利益、共同需求的共同价值评价等而形成的共有思想观念,有机团结的集体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模糊性或抽象性。

52、结构二重性:(吉登斯)就是结构既作为自身反复不断地组织起来的行为的中介,又是这种行为的结果;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并外在于行动,而是反复不断地卷入行动的生产和再生产。

53、双重解释学:(吉登斯)“在一定意义上,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中的任何理论图式本质上都是一种生活形式,生活形式这一概念必须被理解为产生描述的特殊类型实践活动的一种模式;社会学探讨的是在社会行动者自身已经建构的意义框架范围之内的领域,而且社会学在普通语言和专业性语言之间进行了协调,从而在它自己的理论图式中重新解释了这些意义框架。”

54、策略:(布迪厄)指的是客观趋向的‘行动方式’的积极展开,而不是对业已经过计算的目标的有意图的、预先计划的追求;这些客观趋向的‘行动方式’乃是对规律性的遵从,对连贯一致且能在社会中被理解的模式的形塑哪怕它们并未遵循有意识的规则,也未致力于完成由某位策略家安排的事先考虑的目标。

55、语言市场:(布迪厄)即作为一个特定的约束和监督系统强加自身的力量关系系统,这一系统通过决定语言产品的“价格”来推动评议生产方式的更新。

56、社会团结:(迪尔凯姆)是指人与人、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联结关系,这种联系关系既可以建立在共有情感体验、共同道德情操和共同理想信念之上,也可以建立在因为生活需求、功能依赖而形成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上的。

57、自生自发秩序:(哈耶克)它是人之行动的非意图的后果而非人之设计的结果,它的形成是其要素在应对即时性环境的过程中遵循某些规则所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对命令服从的结果,它为不同的个人实现其各自的目的提供了有助益的条件而不是集体工具。

58、合法性:(韦伯)是指社会成员的认可,只有社会秩序的规范和规则被社会成员作为符合其欲望的东西接受下来,才是有效的或合法的。

59、社会主义:(迪尔凯姆)任何试图将全部或部分经济条件(现正日渐普及的条件)与社会之控制,意识中心加以结合的学说。

60、参照群体:(默顿)是人们对自己本身的价值、目标、理想、行为进行评价时进行规范性指导的群体。

61、复杂性的化约:(卢曼)化约复杂性不等于消除复杂性,而是将复杂性简化到可以控制且不妨碍系统生存和发展的程度。化约复杂性是系统透过外来信息的筛检和内在结构的调整,在系统和环境之间维持某种定量的复杂性比率,把系统界定为“在一个超级复杂的世界中,较为不复杂的岛屿”。

62、反射性:(卢曼)即把行动过程作为行动本身的一部分加以考察的能力。

63、密码化:(卢曼)指的是将确定的复杂性置于不确定的上面,藉以把它盖住;或以宗教的主题将吊诡遮住,使人不再去理会不确定的复杂性、适然性和吊诡的问题,得以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获得信心和安全。宗教这种密码化的功能是一种潜在的功能。

64、方法论个人主义:(霍曼斯)把社会现实看作个人行动的结果,把社会结构看作是由个人行为创造与维持的。

62、社会系统的脱域:(吉登斯)是指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

(二)简答题

1、简述卢曼有关社会分化的观点

答:社会分化就是在系统中复制系统,以增强掌握、选择、化约复杂性的能力。卢曼提出了三种社会分化类型:(1)区隔分化。它将整体社会系统切割为结构相似的次系统。简单的原始社会是区隔分化的典型。(2)阶层分化。它将社会划分为等级不同的次系统。卢曼认为,阶层分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在超越面对面互动的、规模大与复杂性高的社会里,促成许多人之间的平等互动和沟通,使人能在认清其他阶层特征的同时,界定自己的身份与归属。因此,卢曼指出:“阶层是楔入不平等中的平等”。(3)功能分化。它把以前整体社会所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分别集中于如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科学、宗教等不同的功能系统,是将功能由整体社会层次转移到次系统层次的过程。西方现代社会,便是高度功能分化的社会。卢曼指出,在功能分化的社会里,功能系统既不平等而又平等。没有任何一个功能系统可由内部来代替整个社会。

2、试比较科塞与达伦多夫的冲突理论的异同

答:科塞和达伦多夫都是社会冲突理论的代表性人物。

达伦多夫的思想主要是吸收了马克思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并结合了韦伯的权力、权威的思想,是一种以“权威关系”为基础的辩证冲突论;而科塞的冲突论主要是建立在齐美尔的社会冲突思想之上的。

达伦多夫的冲突论主要研究了冲突的根源,但科塞却很少从制度上去探索、寻求冲突的根源而是着重分析冲突造成的后果。

达伦多夫认为冲突的结果能够直接导致社会变革,而科塞则认为冲突的功能具有双重性,既可使社会发生变革,又可使社会趋向稳定。

达伦多夫把冲突的根源归结于权力分配不均,而科塞则归结为人性等多方面的原因。

达伦多夫着重分析了冲突的特征,科塞则详细论述能使冲突双方发展为分裂或联合的条件。

3、如何理解哈贝马斯所谓“系统对于生活世界的殖民化”?(2)

答: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借由沟通行动“达致理解的过程的脉络形成背景”,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附答案)

公共管理学系行政管理专业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A卷 一、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部分1-40题,每题1分,共40分。 1.冲突论者认为人与人的关系事实上是建立在上的。 A.权力关系 B.金钱关系 C.资产分配 D.性别角色 2.“一个犯了错误的人,并不一定是他做的事真错,而是人们认为他错了。”持这种看法的是。 A.功能学理论 B.冲突论 C.交换论 D.标签理论 3. 是以文化使用者本身的眼光来讨论评价,而不以外人的眼光来论断其他文化。 A.文化本位主义 B.媚外主义 C.阿Q主义 D.文化相对论 4. 是指社会所订定的一套行为准则:提示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在什么时候做,怎么做。 A.社会规范 B.社会价值 C.社会律法 D.社会道德 5.以台湾地区为例,闽南人的行为规范是主流文化,客家人的某些行为方式有异于闽南人,因此,它可以说是一种。 A.低俗文化 B.次文化 C.反抗文化 D.崇他文化 6.人类学家发现某些文化项目似乎都可以在大多数的社会里找到,例如音乐、运动、婚姻等等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他们称这种现象为。 A.文化的整合性 B.文化的传播性 C.文化的普遍性 D.文化的大众化 7.“镜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的概念是谁提出的? A. 帕森斯(Talcott Parsons) B. 米德(George H.Mead) C. 默顿(K.Merton) D. 库利(Charles Cooley) 8.中国人去拜访人家,习惯上要随身带点礼物,参加婚礼要送红包礼金等都是。 A.民俗 B.民德 C.民风 D.民有 9.社会学家相信影响个人人格最重要的因素是。 A.生理遗传 B.地理环境 C.个人的人生经历 D.社会文化 10.弗洛伊德把那些欲望产生时必须要马上获得满足的人格部分称之为。 A.本我(id) B.自我(eg) C.超我(super ego) D.社我(social self) 11.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化最重要的执行者是。 A.家庭 B.学校 C.同辈团体 D.大众媒体 12.孩子们的计算机学得快,上网又快又熟,有些父母,甚或祖父母都跟儿孙讨教如何便捷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无) 第二章 1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 1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3 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社会学名词解释汇总

导论 1.社会学社会学是一门人的行动与社会关系的科学,它试图对人类自身的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相互关系的发生、运行及其客观机制进行描述、解释、预测与规。 2.社会静学研究社会和部分(团体和制度)的建构方式、部分的功能,以及部分之间的关系。 3.社会动学研究世界上各种社会模式如何产生及如何改变。 第一章社会学的视野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 第三章文化 1.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现象与产品 2.文化结构指许多文化特质的一种聚合,它通常是一某种特质为中心,在其功能上与其它的特质发生连带关系或构成一系列活动。 3.文化特质指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者最小的单位。 4.文化结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质。 5.文化模式相关文化结丛的总称。 6.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治集团倡导,被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7.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 8.反文化指与主文化在价值上、规上相对立的文化。 9.文化中心主义亦称种族中心主义。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做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它文化,常常敌视或怀疑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 10.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不能评价和比较。“好的文化就是适合当地环境的文化。” 11.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它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1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震撼。 12.边际文化指文化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13.文化规即社会规,规是指导、约束人们行为的行动准则。 14.习俗人类最早出现的社会规,是人们在日常活动中时代沿袭与传承的习惯性行为模式。15.恩格斯:“一切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用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 16.道德是以善恶和荣辱观念来评价人们行为,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一种社会规。 17.法规是社会管理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强制力保证其施行的、调整社会和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第五章社会化 1.社会化从个人角度来讲即将社会的文化规化的过程,并形成独特的个性的过程。从社会来说,就是将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教化、培养为一个有文化的社会人的过程。 2.预期社会化也称初级社会化,指儿童在进入成人前,为承担正式的社会角色做准备时期

社会学名词解释汇总

1、社会调查研究:在系统地、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通过的材料的分析和综合来科学地阐明社会生活状况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活动。 2、社会调查:社会调查研究的一个阶段,是指运用观察、询问等方法直接从社会生活中了解情况、收集事实和数据,是一种感性认识活动。 3、研究:社会调查研究的第二阶段,是指通过对事实资料的思维加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论:人们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的一般方法在社会调查研究中的体现和应用,它提供了调查研究的指导思想。 5、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式:也称研究方式,它表明贯穿于社会调查全过程的程序、步骤与操作方式,它说明研究者是通过何种具体途径得出研究结论的。 6、社会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在调查研究的某一阶段中使用的方法、技术、工具等 社会调查研究的重要类型 1、应用性调查研究:通过社会调查来了解不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并运用社会理论对这些问题做出科学的说明和解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政策性建议。 2、理论性调查研究: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调查来发长和丰富社会理论,并提供有关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知识。 3、普查:也称整体调查或全面调查,它是为了了解总体的一般情况而对较大范围的地区或部门中的每个对象都无一例外地进行调查。 4、抽样调查: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某些单位或个人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以样本的状况来推论总体的状况。 5、典型调查: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单问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 6、重点调查: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主观选取少数单位进行调查,并通过这些单位的情况来反映总体的情况。 7:个案研究:从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研究,以深入、细致地描述一个具体单位的全貌和具体的社会过程。 8、探索性调查研究:采用“走马观花”和查阅资料的方式对社会现象进行初步考察的研究方法。 9、描述性调查研究:可以解答社会现象“是什么”的问题,它能对社会现象的状况、特点和发展过程作出客观、准确的描述。 10、解释性调查研究:可以解答“为什么”的问题,它能说明社会现象发生的原因,预测事物的发展后果,探讨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11、横剖研究:在某一时点对调查对象进行横断面的研究。 12、横断面:指由调查对象的各种类型在同一时点上所构成的全貌。 13、纵贯研究:在较长时期的不同时点收集资料,并对社会现象做纵向研究。 14、趋势研究:一般是对较大规模的调查对象总体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的研究。 15、同期群研究:对在某一时期具有同一特征的人群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变化的研究。 16、追踪研究:对同一批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变化的研究。 17、回溯研究:一种与追踪研究相似,即要调查同一批人的态度或行为的变化,但又只作一次调查,要求被调查者回想他们过去的态度或行为是怎样的,而现在又起了那些变化的研究方法。 18、统计调查:一种定量化的调查方式,它是从许多单位中收集多个单位的可对比的信息,并利用这种可对比的资料,进行汇总统计,以便对调查内容做更深入的定量分析。 19、实地研究:也称“实地调查”,是社会调查研究的另一种主要方式。这种调查方式是深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老师划的重点在练习册上,如果有漏掉的各位补充一下!) 第一章P6 名词解释: 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简答: 简要指出职业和行业之间的异同:职业作为人的一种标志,是劳动专门代和劳动分工的结果。行业是社会劳动者在从事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分工的集团概念。职业与行业都是劳动者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功能要件;不同点是,职业是从个人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行业是从社会经济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 第二章P18 名词解释: 劳动社会化: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 人际吸引:人际吸引是指个体在客观上体验到的对他人的依存关系,是个体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与亲和的表现。 群体结构:群体结构是对群体组成秩序的研究,指群体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简答:1. 简述劳动社会化的内容和发展过程? 答:劳动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许多人共同使用,从而导致生产资料使用方面的节约。(2)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劳动操作过程日益分解,每个人只完成总操作过程的极小部分。从而使最终产品成为许多人共同完成的、名副其实的社会产品。(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劳动的目的已不直接满足劳动者个人的需要,而是满足他人的、市场的、社会的需要。 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工业阶段,机器和大工业阶段和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 2. 为什么说劳动力的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试简要回答。答:性别是劳动者的自然持征,但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状。劳动者的性别结构是男、女劳动者占总劳动者的比例。首先,女性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其次,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只有当机械化和自动化在相当程度上消灭了重体力劳动,妇女才能大规模地参与工业生产劳动。再次,男女劳动者在各行各业中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另外,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 3. 简述年龄结构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答:(1)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而导致劳动力的不足。劳动力是构成劳动生产力的最基本的要素,劳动力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2)人口老龄化会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3)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无疑是不利的,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答案

社会学复习内容 名词解释 一: ①社会角色: 定义一: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是指,有人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模式行为,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定义二:指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们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定义三: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着一个人活动的范围和权利义务,是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②文化堕距:文化堕距:即文化滞后。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 ③社会制度:人们在共同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这体现在对传播的控制方面即为传播制度。 ④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二: ①集合行为:是指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 ②社会解组: 定义一: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 定义二:因为社会变迁,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者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以及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一是失范,二是文化冲突,三是价值崩溃。因此需要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 ③社会流动: 定义一:指一个自然人因着本身的个人成就或失败,从而达至社会阶层的转变。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定义二: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移动。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④交换理论: 定义一:产生于50年代末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社会学名词解释汇总说课材料

社会学名词解释汇总

导论 1.社会学社会学是一门人的行动与社会关系的科学,它试图对人类自身的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相互关系的发生、运行及其客观机制进行描述、解释、预测与规范。 2.社会静学研究社会和部分(团体和制度)的建构方式、部分的功能,以及部分之间的关系。 3.社会动学研究世界上各种社会模式如何产生及如何改变。 第一章社会学的视野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 第三章文化 1.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现象与产品 2.文化结构指许多文化特质的一种聚合,它通常是一某种特质为中心,在其功能上与其它的特质发生连带关系或构成一系列活动。 3.文化特质指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者最小的单位。 4.文化结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质。 5.文化模式相关文化结丛的总称。 6.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治集团倡导,被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7.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 8.反文化指与主文化在价值上、规范上相对立的文化。

9.文化中心主义亦称种族中心主义。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做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它文化,常常敌视或怀疑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 10.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不能评价和比较。“好的文化就是适合当地环境的文化。” 11.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它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1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震撼。 12.边际文化指文化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13.文化规范即社会规范,规范是指导、约束人们行为的行动准则。 14.习俗人类最早出现的社会规范,是人们在日常活动中时代沿袭与传承的习惯性行为模式。 15.宗教恩格斯:“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用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16.道德是以善恶和荣辱观念来评价人们行为,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17.法规是社会管理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强制力保证其施行的、调整社会和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第五章社会化 1.社会化从个人角度来讲即将社会的文化规范内化的过程,并形成独特的个性的过程。从社会来说,就是将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教化、培养为一个有文化的社会人的过程。

自考《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史上最全

自考《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史上最全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力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而产生出来而必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结合关系:人们在感情和行为诸方面相互结合,以达到共同目标的关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简答题

名词解释: 1、角色模式: 是一个人同时承担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的情况。一个人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会占有多个地位,承担不同的角色,他就是复式角色。 2、社会分层: 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社会分层。在社会分化过程中,由于社会是一个组织系统,因之在系统的结构上就形成上下不同,而有一定联结和关系的若干层次。社会分层是社会分化的一个重要形式。由于阶级、地位、权力等不同关系,就形成了不同的级别或社会等级。而职业的分工以及它们的社会价值和等级,则构成了社会分层的基础。 3、社会组织结构:简称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由哪些部分构成及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可分为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 4、种姓制度:般指职业世袭、内部通婚和不准外人参加的社会等级(身份)制度。曾以不同形式存在于古代和中世纪各国。 5、社会问题:是由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6、镜中自我: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使用的解释人们自我认识过程的概念和理论。库利认为,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的,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而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象照镜子一样,看到了自己。 7、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利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有规章而不循。 8、社会整合:也称社会一体化,是指社会各要素、组成部分相互联系与协调,结合成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过程及结果。包括社会结构整合、社会制度整合、社会功能整合。 9、群体意识:是基于个人对群体的认同和归属而形成的成员对群体的责任感,它是群体成员为了维护群体利益、实现群体目标自己应该怎样做的考虑,具体表现为群体成员为了群体利益而采取的积极主动的努力。 10、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关系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11、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简答题: 1、简述社区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社区是由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经常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共同的社会生活;有自己的社区文化;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不同的社区,具备这些要素的程度又有不同。 2、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是什么? 答: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社会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社会需要是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基础。社会需要和人的社会劳动、人的社会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生产和社会的发展。 3、社会保障的功能是什么? 答:(1)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 (2)维护社会稳定。 (3)保护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刺激劳动潜力的充分发挥。 (4)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 (5)社会保障对社会的稳定、人和社会的发展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功能,也有反功能。 4、时尚的社会功能是什么? 第一,时尚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与物质需求,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快。 第二,时尚作为对惯常行为模式的偏离,其流行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清新的空气,使社会生活变得生动活泼。

社会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角色集P119 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这样一组互相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形成了角色集。所承担的多种角色又总是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这就构成了角色集。 社会流动P218 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由于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的流动也归于社会流动。 社区P224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活动区域。社区概念包括以下四层意义: 1、社区总要占有一定的地域。 2、社区的存在总离不开一定的人群。 3、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 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 4、社区的核心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社会变迁P245 社会变迁既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又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既指社会变化的过程,又指社会变化的结果。换言之,社会变迁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 社会现代化P252 社会现代化是指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 社会越轨P274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在实际生活中,偏

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 社会控制P280 广义: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社会工作P292 社会工作是指社会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和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恢复社会生活能力,改善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社会保障P300 顾名思义是社会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含义是政府通过立法,社会团体、社区等通过政府授以现金、物质、服务等形式向因生理或心理的残疾、年老力衰、意外伤亡、失业、多子女负担者以及他们的家属提供旨在维持他们最基本和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1.社会: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2.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3.优势需要:一般地说,人们的需要是从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但事实上人们的活动并不是同时只有满足一种需要活动,而是有几种需要活动并存的,不过在同时期内,只有一种活动占有优势,叫做优势需要。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6.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也就是说,个性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7.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8.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有规章而不循。这种管理方式俨如封建家庭中的家长对于成员,家长有绝对的权力,而不管对错,成员的顺从只因为对方是家长。正因为如此,具有上述特征的管理方式才称为家长制,应该说明的是,家长制并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以家庭成员为对象的管理方式,而是指具有强烈封建色彩的落后的管理方式。 9.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科层制的主要特征:(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3)组织成员都具有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是普遍适用。(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这是一种理想型的组织与管理模型。 10.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使城市数目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讲,城市化又是农村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11.过度城市化(超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从而造成劳动力供给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的现象。 12.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13.阶级: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14.制度化优先:制度化优先是指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规的

最新河海大学社会学考研历年试题-

[推荐] 2004年河海社会学硕士入学试题2007-6-1 6:41:131楼 《社会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8题,每题5分,共40分) 1.解释性研究2.分析单位 3.效度4.民意调查 5.参与观察6.实验法 7.内容分析8.集中趋势 二.简答题(5题,共60分) 1.简述社会研究的主要阶段及各阶段主要任务。(10分) 2.对研究变量的测量有几个层次,各层次有何特点?(10分) 3.以威廉•怀特的《街角社会》为例,简述实地研究中研究者进入现场的方式。(10分) 4.在进行无结构访谈时,应注意哪些问题?(15分) 5.试对人文主义和实证主义的社会学方法论进行比较。(15分) 三.综合题(2题,每题25分,共50分) 1.某市61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0000名。就分布而言,他们分布在5个区,其中A区2000名、B区1500名、C区3000名、D区1000名、E区2500名。就年龄而言,61—65岁有4000名,66—70岁有3000名,70岁以上3000名,各年龄段在各区分布上不存在差异。 现需要从这10000名老年人中抽取500人进行调查。 请设计出两套概率抽样方案,并比较其异同点。 2.请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研究中的“就业意愿”进行操作化,并设计成一份不超过10个问题的访谈提纲。 《社会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8题,每题5分,共40分) 1.科层制2.“社会事实”(杜尔凯姆) 3.再社会化4.参照群体 5.空巢家庭6.结构性流动 7.社会控制8.《江村经济》 二.简答题(5题,每题10分,共50分) 1.马克斯•韦伯的分层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2.简述杜尔凯姆在《自杀论》中“自杀”类型及其特点。 3.帕森斯有关“模式变量”观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请简要说明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成因。 5.谈谈互联网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三.论述题(3题,每题20分,共60分) 1.试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家庭结构及功能的变迁。 2.80年代末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务工经商,形成了“民工潮”。请运用社会学有关理论对此现象进行分析。 3.以2003年上半年SARS(非典型肺炎)的流行为例,阐述现代社会的特点。

[资料]《社会学概论新修》名词解释

1、实证方法:实证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使用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时才可以接受。 2、社会关系: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关系不是指个人间的关系,而是指两种不同属性的人们之间形成的社会交往形式。 3、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的不同类属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一般指社会中各群体间的关系,其中包括职能部门之间,阶级阶层之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 4、社会过程:从动态的角度考察社会,宏观视野关注的是社会过程,微观上则是社会行动。社会过程并不只是在社会形态的意义上才表现出来的,在中观甚至微观层面上也可以表现出来。 5、社会行动:是指人们有意识的,注入了某种社会意义的,并与他人发生关联的行动。 1、社会:社会由人群组成,它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体。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2、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在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即它们之间的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 3、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 4、主文化、亚文化:主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文化,也成主流文化,相对的,亚文化是指在这一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5、我族中心主义: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6、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 7、文化冲突:两种文化接触是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行为方式方面发生相互反对的情况。 1、社会化:社会学中所讲的社会化主要是指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2、心理断乳:心理上的断乳也称社会性断乳,指少年,青年在其成长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某些社会生活领域,但是他们又经验不足,从而产生的危机状况。 3、代沟:两代人之间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之间的差异。 4、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5、个性:也称人格。是个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6、社会个性:是一个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个性特征,是指成员个性中共同的方面。 7、民族性:一个国家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通过互动形成的共有的个性特征。 1、社会行动:指向他人,并以他人的符合自己预想的反映为目的的行动。 2、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人格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3、“镜中自我”(库利):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的。在社会互动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来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像从镜子里发现自己那样。 4、符号: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比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甚至场景等。

社会学名词解释汇总

导论 1、社会学社会学就是一门人得行动与社会关系得科学,它试图对人类自身得社会生活中得各种相互关系得发生、运行及其客观机制进行描述、解释、预测与规范。 2、社会静学研究社会与部分(团体与制度)得建构方式、部分得功能,以及部分之间得关系。 3、社会动学研究世界上各种社会模式如何产生及如何改变。 第一章社会学得视野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 第三章文化 1、文化文化就是人类所创造得一切文明现象与产品 2、文化结构指许多文化特质得一种聚合,它通常就是一某种特质为中心,在其功能上与其它得特质发生连带关系或构成一系列活动。 3、文化特质指组成文化得基本要素或者最小得单位。 4、文化结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二组成得一组文化特质。 5、文化模式相关文化结丛得总称。 6、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得,为统治集团倡导,被多数人所接受得文化。 7、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得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得文化。 8、反文化指与主文化在价值上、规范上相对立得文化。 9、文化中心主义亦称种族中心主义。将本民族、本群体得文化模式当做中心与标准,以此衡量与评价其它文化,常常敌视或怀疑自己所不熟悉得文化。 10、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得文化模式不能评价与比较。“好得文化就就是适合当地环境得文化。” 11、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得人,当它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1所产生得思想上得迷惑、混乱与心理上得震撼。 12、边际文化指文化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得交界地带。 13、文化规范即社会规范,规范就是指导、约束人们行为得行动准则。 14、习俗人类最早出现得社会规范,就是人们在日常活动中时代沿袭与传承得习惯性行为模式。 15.宗教恩格斯:“一切宗教都不过就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得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得幻想得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得力量采用了超人间力量得形式。” 16、道德就是以善恶与荣辱观念来评价人们行为,调整人们相互关系得一种社会规范。 17、法规就是社会管理机关制定或认可得、并以强制力保证其施行得、调整社会与人们相互关系得行为准则。 第五章社会化 1、社会化从个人角度来讲即将社会得文化规范内化得过程,并形成独特得个性得过程。从社会来说,就就是将一个生物学意义上得自然人教化、培养为一个有文化得社会人得过程。 2、预期社会化也称初级社会化,指儿童在进入成人前,为承担正式得社会角色做准备时期得社会化。 3、继续社会化也称次级社会化、成人社会化,指个人在初级社会化基础上继续深入社会化得过程。

社会学名词解释

社会学名词解释

1.社会学的基本假设:人类行为有社会和社会环境所塑造 2.社会学的想象力:通过摆正我们自己在社会和社会力量中的位置,来理解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3.社会学的三种理论施教的基本观点: 4.社会化:社会化即个人通过与社会的互动,获得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法的过程。 5同辈群体:指的是大致相当的社会地位,并且通常年龄相仿的一群人 6.库利的镜中我:自我的三个阶段: (1)我们觉察到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2)我们领悟到别人对我们行为的评价。 (3)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我们的行为。 7.米德的角色置换(角色借用): 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借用”,即把自己想象为处于他人的角色或地位,从而发展起从他人的角度看待自我与世界的能力。8.初级社会化: 主要发生在儿童期。主要任务是向儿童

作用和影响,共享特定目标和期望。 17. 组织:规模较大且更具结构化的群体,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有意识建立起来的群体。 社会群体与组织 18.社区:居住某一特定区域的群体,他们的生活围绕日常的互动模式而组织起来 19.反功能:组织社会或其组成部分满足其需求 20.显功能:某一社会结构单位被认知到的和预期一样的结果 21.潜功能:某一社会结构单位违背意识到的和未预料到的结果 22.符号互动论:布鲁默(Herbert Blumer,1986):“符号互动论” 三项基本原理: a. 我们依据我们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而采取行动。 b.我们所赋予的事物的意义源于社会互动。 c.在任何情况下,为了赋予某种情境以意义,并决定怎样采取行动,我们都要经历一个内在的阐释过程——我们与自我的交流。

社会学概论00034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实证主义方法论:指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的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 2、人文主义方法论:又称反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 3、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 并通过这些资料进行定性分析,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4、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 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5、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6、统计报表: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下而上提供基础统计资料, 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7、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8、社会结构: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9、社会风险:是社会难以承受的损失和影响。具体指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不安和社会冲突的不确定性 因素,这种不确定性因素可能来源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社会互动: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和交往形式而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12、社会流动: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变动。 13、社会团结:以吸引为特征的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协调、合作、结合在一起 的社会联系状态。 14、社会问题:是指因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失调或社会结构与环境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正 常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15、社会变迁:是个人与社会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 16、广义的社会控制: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 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 导和约束的过程。 17、广义的社会不平:社会不平等就是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 18、社会本土化: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 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19、社会现代化: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是在社会分化的基础上,以科学技 术进步为先导,以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和知识化等主要内容,经济与社会协 调发展的社会变迁过程。 20、城镇化:亦称城市化、都市化,指人口和社会职能向城市或城市聚集,生产方式、文化模式和 社会角色发生变更,使城乡接近、融合的过程。 21、社区: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内涵包括了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一定的 地理区域空间、一个社会关系网络、集体认同的一个标志。 22、社区发展:指在城乡基层社会中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 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生 活质量。 23、组织:即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的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 24、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 25、个人空间: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的物理区域。 26、文化: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27、文化传播: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

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简答题及论述题)

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简答题及论述题) 名词解释: 实证主义(孔德):基本信念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无根本区别,应当像研究自然科学那样研究社会科学。基本原则:(1)本体论的自然主义假设;(2)方法论的自然主义假设;(3)知识论都经验主义原则;(4)“价值中立”的要求;(5)社会科学是社会工程的工具与基础,科学使预测成为可能,而预测则有助于控制社会都过程与结束它的自发性与破坏性。因此社会知识本质上是实践取向的。 社会静力学(孔德):关于人类社会自发秩序的理论,在于考察社会行动和社会系统各个不同部分的反应规律,研究构成社会机体的哥哥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在孔德看来,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平衡与和谐的关系,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一旦这种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系统的运转就会发生障碍,造成社会病态。 社会动力学(孔德):关于人类自然进步的一般理论,主要是运用关于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解释社会历史的进步。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是孔德社会动力的基本内容。 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理论(孔德):孔德认为,他通过研究人类的智力在各个方面和各个时代的发展,发现了一条人类智力必须遵循都根本规律,它是建立在我们的机体发展和历史经验事实所提供的充分根据的稳固基础之上的。这个规律是:我们的每一个主要观念,我们的每一个知识部门,都相继经历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或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或抽象阶段;科学阶段,或实证阶段。由于孔德认为智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因此社会发展的阶段与人类智力发展的过程完全相适应,也同样经历了三个阶段或历史时期:远古时代的神学阶段,中世纪以来的形而上学阶段,18、19世纪之交开始逐步进入的科学阶段。 社会有机体论(斯宾塞):19世纪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一种重要理论观点,即一个社会或社会结构被视为一个“活的有机体”。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特征的关系,例如法律、家庭、犯罪等等,当它们与其他的社会特征相互作用时,通常会受到检验以满足社会需要。一个社会或社会有机体的所有元素,它们具有维护有机体的稳定和团结的功能。代表人物是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俄国社会学家P·von 利林费尔德、德国社会学家A·舍弗勒等。 形式社会学(齐美尔):齐美尔认为,人们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相互作用、联系和行为,其中存在基本上类似的相互作用模式,即“社会交往的形式”,而这些形式就是社会学研究的内容,这就是齐美尔率先提出的形式社会学。 2. 镜中我(库利) 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即他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取决于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我’。” 库利的镜中我概念有三个阶段或三重含义构成。 ?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是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 ?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或定义的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 ?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这是自我反映的阶段。 库利提出“镜中我”的概念,用以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有机的和稳定的联系。他认为问题不在与承认个人或社会哪一个处在优势,而是要考虑个人如何存在于群体之中,以及群体如何存在于个人之中。与他的群体论相一致,他假定:“一个单独的个体是未曾经验过的抽象;同样,一个社会,当被视为与个体分离的事物时也是如此。真实的是,人的生活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