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辩证的看待改革开放

辩证的看待改革开放

辩证的看待改革开放
辩证的看待改革开放

辩证的看待改革开放

20世纪末社会主义遭受严重的挫折,但纵观其发展的全部历程,我们认为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主导方面,是它已经创造的非凡业绩和它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第一,社会主义保卫了世界和平、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整个阵线,使旷日持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得以结束。社会主义苏联在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下,对战胜德、意、日法西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使全人类免遭法西斯“千年帝国”的奴役。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和支持下,亚、非、拉美地区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终于在20世纪下半叶土崩瓦解。

苏联人民享有的文化教育、物质福利和社会保障,促进了西方国家工人阶级为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迫使资产阶级不得不作出让步,并逐步完善其劳动条件和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主义国家在实现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方面的成就,促进了资本主义各国妇女为争取自身权利和解放的斗争,从而使资本主义各国妇女的地位得到普遍提高。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战前的成功实践,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和二战后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转向有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提供了主要参照。由此可见,没有社会主义的发展,就没有今天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世界,就没有被迫“调整”或“改良”后的资本主义。

第二,社会主义运动自身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成就是巨大而丰厚的。这表现在:社会主义从欧美的运动发展成为世界的运动;社会主义已经从理论变成为活生生的现实;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经典理论到当代理论的历史性发展;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变革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转换,重新赋予社会主义制度以新的生机与活力,再次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既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所有这些都是21世纪社会主义继续发展的重要借鉴,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总结,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特别是从社会主义建设的角度看问题,以下八方面特别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吸取:一是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二是必须辩证地对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三是必须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四是必须解决好民主政治建设这一跨世纪的课题;五是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六是必须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七是必须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政党之间的相互关系;八是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等等。

现代生产力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两个必然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之所以被称为科学思想中最伟大的成果,就是因为这一理论在科学思想史上第一次说明了,“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如何从一种社会生活结构中发展出另一种更高级的结构”。[1] (P311)社会主义之所以能从资本主义的社会生活结构中发展出来,从根本上来说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1516年诞生的空想社会主义,它作为一种不成熟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与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只是到了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时期,它才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这是因为:第一,工业革命巩固和发展了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同时也加剧并暴露了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这就为马恩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

矛盾和构思未来社会主义的方案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第二,工业革命及其随之而来的工人阶级斗争的发展,使马恩发现了埋葬旧社会和建设新社会的阶级力量。第三,工业革命时期,特别是19世纪上半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丰硕成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提供了科学和文化的条件。第四,工业革命进一步揭示了资本增殖的奥秘,为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由于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这两个伟大的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2] (P740)

19世纪下半叶,以电工技术革命为主要内容的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了生产力的第二次革命。马克思曾对此高度评价,他指出:“自然科学正在准备一次新的革命。‘……这件事的后果是不可估计的。经济革命之后一定要跟着政治革命,因为后者只是前者的表现而已。’”

[3] (P35)生产力的第二次革命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第一,生产力的第二次革命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前提。第二,生产力的第二次革命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现实的阶级基础。第三,生产力的第二次革命,使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空前加剧起来,从而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第四,生产力的第二次革命,加速了俄国革命主客观条件的成熟。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中国等欧亚一系列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都是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发展的产物。

二次大战以后,特别是60、70年代以后,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新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了生产力的第三次革命,并迅速给整个人类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的发展以深刻影响。第一,生产力的第三次革命使社会主义国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第二,生产力的第三次革命使传统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与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第三,生产力的第三次革命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手段。总之,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不过是对生产力的社会本性及其客观历史作用的自觉认同,是对现代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的正确回应。

不难看出,近代生产力的三次革命推动了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变革,从根源的层面上讲,社会主义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及其领袖顺应历史潮流发展之需要,制定了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前仆后继、英勇奋斗,

实现了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变革,从而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出了杰出的贡献。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它既有凯歌

行进的时期,也有严重受挫和局部倒退的时期。因此,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不仅需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成功,而且还需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危机、挫折和失败。所谓正确的认识,主要是辩证的认识。

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有过巨大的发展,但不久就陷入了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危机之中。这种危机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体制性的危机,它包括两个部分:内部体制的危机,即各社会主义国家内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危机;外部体制的危机,即社会主义国家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相互关系的危机,或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体制的危机。社会主义国家的内部和外部的体制性危机是互为表里,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

战后社会主义的体制性危机大致可分为三次:第一次危机是20世纪50至60年代中叶,其标志是波、匈事件和中苏论战,最后导致社会主义运动的分裂;第二次危机是20世纪60年代下半叶至80年代中,其标志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和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事件,最后导致社会主义体制改革陷入困境;第三次危机是20世纪80年代中叶至90年代初,其标志是苏联东欧的剧变,最后导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坠入发展的低谷。体制危机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同时它又促使社会主义者去思考,去寻找摆脱

危机的出路,去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创新道路。正是在50、60年代社会主义体制的初步危机中,南斯拉夫、中国和匈牙利等社会主义国家,以及意大利等欧美国家的共产党开始了对各自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探索;在70、80年代,为了克服社会主义体制的危机和开辟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欧洲共产主义”。在苏东剧变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形成了,日本、印度和法国等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也有了新的发展。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再次证明了恩格斯的下述名言:“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4] (P432)诚然,20世纪下半叶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探索,是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有其必然性的一面;但是,社会主义的体制危机对这一探索的发展无疑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为这一探索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首先,危机有利于解放思想,促使人们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其次,危机本身就积累了深刻的教训,为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参照,它还集中地暴露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病和难以解脱的矛盾,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明确的重点和突破口;再次,危机为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的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因为解决社会矛盾的物质手段,并不是存在于社会生活之外,而是存在于社会生活的矛盾之中,危机发展得愈深刻,社会为解决矛盾提供的物质手段也就愈成熟;最后,危机可以打破历史上形成的传统隶属关系的束缚,为理论和制度的创新提供比较自由宽松的政治环境。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的体制危机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困难,而且也为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发展开辟道路。因此,社会主义者的任务不是否认业已存在的危机,而是正视危机,研究危机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的根源,利用危机提供的有利时机和条件,找到解决危机的办法和出路,将社会主义引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