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中物理第二章原子结构章末整合导学案教科选修

高中物理第二章原子结构章末整合导学案教科选修

高中物理第二章原子结构章末整合导学案教科选修
高中物理第二章原子结构章末整合导学案教科选修

第二章原子结构

一、对α粒子散射实验及核式结构模型的理解

1.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α粒子穿过金箔后,绝大多数α粒子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90°,也就是说它们几乎被“撞了回来”.

2.核式结构学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内,电子绕核旋转.

【例1】(多选)关于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绝大多数α粒子沿原方向运动,说明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是α粒子受力平衡的结果

B.绝大多数α粒子沿原方向运动,说明这些α粒子未受到明显的力的作用,说明原子是“中空”的C.极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说明原子内质量和电荷量比α粒子大得多的粒子在原子内分布空间很小

D.极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说明原子内的电子对α粒子的吸引力很大

答案BC

解析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绝大多数α粒子沿原方向运动,说明α粒子未受到原子核明显的力的作

用,也说明原子核相对原子来讲很小,原子内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故A 错,B 对;极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说明受到金原子核明显的力的作用的空间在原子内很小,α粒子偏转,而金原子核未动,说明金原子核的质量和电荷量远大于α粒子的质量和电荷量,电子的质量远小于α粒子,α粒子打在电子上,α粒子不会有明显偏转,故C 对,D 错. 二、对玻尔原子模型的理解 1.氢原子的能级

对氢原子而言,核外的一个电子绕核运行时,若半径不同,则对应的原子能量也不同. 原子各能级的关系为E n =E 1

n 2 (n =1,2,3…)

对于氢原子而言,基态能级:E 1=-13.6 eV 2.氢原子的能级图 如图1所示.

图1

【例2】 已知氢原子基态的电子轨道半径为r 1=0.528×10-10

m ,量子数为n 的能级值为E n =-13.6

n

2

eV. (1)求电子在基态轨道上运动的动能;

(2)有一群氢原子处于量子数n =3的激发态,画一张能级图,在图上用箭头标明这些氢原子能发出的光谱线;

(3)计算这几种光谱线中最短的波长.

(静电力常量k =9×109

N·m 2

/C 2

,电子电荷量e =1.6×10-19

C ,普朗克常量h =6.63×10

-34

J·s,真空

中光速c =3.0×108

m/s) 答案 见解析

解析 (1)核外电子绕核做匀速圆周运动,库仑引力提供向心力,则ke 2

r 21=mv 2

r 1,又知E k =12mv 2

故电子在基态轨道上运动的动能为: E k =ke 2

2r 1=9×109

× 1.6×10

-19

2

2×0.528×10-10

J

≈2.18×10

-18

J≈13.6 eV.

(2)当n =1时,能级值为E 1=

-13.6

1

2

eV =-13.6 eV. 当n =2时,能级值为E 2=-13.6

2

2

eV =-3.4 eV.

当n =3时,能级值为E 3=-13.6

3

2

eV≈-1.51 eV.

能发出的光谱线分别为3→2,2→1,3→1共3种,能级图如图所示. (3)由E 3向E 1跃迁时发出的光子频率最大,波长最短. hν=E 3-E 1,又知ν=c

λ,则有

λ=

hc

E 3-E 1

= 6.63×10-34

×3.0×10

8

[-1.51--13.6]×1.6×10-19 m ≈1.03×10-7

m.

针对训练1 (多选)下列对玻尔原子理论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玻尔原子理论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规律,为量子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B .玻尔原子理论的成功之处是引入了量子概念

C .玻尔原子理论的成功之处是它保留了经典理论中的一些观点

D .玻尔原子理论与原子的核式结构是完全对立的 答案 AB

解析 玻尔原子理论成功解释了氢原子的发光问题,其成功之处是引入了量子化理论,局限是保留了经典理论中的一些观点,故A 、B 对,C 错;它继承并发展了原子的核式结构观点,故D 错. 三、原子的能级跃迁与电离 1.能级跃迁的两种方式

(1)辐射和吸收光子发生跃迁,可表示如下:

高能级低能级E n

(2)吸收外来实物粒子(例如自由电子)的能量而发生跃迁.

由于实物粒子的动能可全部或部分被原子吸收,所以只要入射粒子的能量大于或等于两能级的能量差(E =E m -E n ,m>n),均可使原子发生能级跃迁. 2.电离的两种方式

(1)吸收光子能量发生电离.当光子能量大于或等于13.6 eV 时,可以被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吸收,使氢原子电离.

(2)与实物粒子撞击发生电离.由于实物粒子的动能可全部或部分被原子吸收,所以只要入射粒子的能量大于或等于氢原子所处的能级的能量,均可使原子发生电离.

【例3】 将氢原子电离,就是从外部给电子能量,使其从基态或激发态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成为自由电

子.

(1)若要使n =2激发态的氢原子电离,至少要用多大频率的光照射该氢原子?

(2)若用波长为200 nm 的紫外线照射处于n =2激发态的氢原子,则电子飞到离核无穷远处时的速度多大?(电子电荷量e =1.6×10

-19

C ,普朗克常量h =6.63×10

-34

J·s,电子质量m e =9.1×10

-31

kg)

答案 (1)8.21×1014

Hz (2)9.95×105

m/s 解析 (1)n =2时,E 2=-13.6

2

2 eV =-3.4 eV

所谓电离,就是使处于基态或激发态的原子的核外电子跃迁到n =∞的轨道,n =∞时,E ∞=0. 所以,要使处于n =2激发态的原子电离,电离能为 ΔE=E ∞-E 2=3.4 eV ν=ΔE h =3.4×1.6×10-19

6.63×10

-34

Hz≈8.21×1014

Hz.

(2)波长为200 nm 的紫外线一个光子所具有的能量 E 0=hν=6.63×10

-34

×3×108

200×10

-9 J =9.945×10-19

J 电离能ΔE=3.4×1.6×10-19

J =5.44×10

-19

J

由能量守恒hν-ΔE=12mv 2

代入数值解得v≈9.95×105

m/s.

针对训练2 一个氢原子处于基态,用光子能量为15 eV 的光去照射该原子,问能否使氢原子电离?若能使之电离,则电子被电离后所具有的动能是多大? 答案 能 1.4 eV

解析 氢原子从基态n =1处被完全电离至少吸收13.6 eV 的能量.所以15 eV 的光子能使之电离,由能量守恒可知,完全电离后电子具有的动能E k =15 eV -13.6 eV =1.4 eV.

高考理综物理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军事演习时,红军轰炸机要去轰炸蓝军地面上的一个目标,通过计算,轰炸机在某一高度匀速水平飞行,在离目标水平距离为时投弹,可以准确命中目标;现为了增加隐蔽性和安全性,轰炸机飞行的高度要减半,飞行速度也要减半,要求仍能命中目标,不考虑任何阻力,则飞机投弹时离目标的水平距离应为()

A.x B.x C.x D.x

2.氢原子的能级示意图如图所示,现有大量的氢原子处于n=4的激发态,当向低能级跃迁时,会辐射出若干种不同频率的光,若用这些光照射逸出功为4.54eV的钨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氢原子能辐射4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B.氢原子辐射的光子都能使钨发生光电效应

C.氢原子辐射一个光子后,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的速率增大

D.钨吸收从n=4向n=1能级跃迁的光子能发生光电效应,且最大初动能为12.75eV

3.如图所示,一根竖直轻质弹簧下端固定,上端托一质量为0.3kg的水平盘,盘中有一质量为1.7kg物体。当盘静止时,弹簧的长度比其自然长度缩短4cm。缓慢地竖直向下压物体,使弹簧再缩短2cm后停止,然后立即松手放开。设弹簧总处在弹性限度以内(g取10m/s2),则刚松开手时盘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为

A.30N B.25.5N C.20N D.17N

4.如图所示,竖直平面内有一固定的光滑椭圆大环,其长轴长BD=4L、短轴长AC=2L。劲度系数为k的轻弹簧上端固定在大环的中心0,下端连接一个质量为m、电荷量为q、可视为质点的小环,小环刚好套在

大环上且与大环及弹簧绝缘,整个装置处在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将小环从A点由静止释放,小环运动到B点时速度恰好为O。已知小环在A、 B两点时弹簧的形变量大小相等。则()

A.小环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弹簧的弹性势能一直增大

B.小环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小环的电势能一直增大

C.电场强度的大小为

D.小环在A点时受到大环对它的弹力大小为

5.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运动,运动过程中先保持某一恒定加速度,后保持恒定的牵引功率,其牵引力和速度的图象如图所示。若已知汽车的质量m、牵引力F1和速度v1及该车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v3,则根据图象所给的信息,能求出的物理量是

A.汽车运动中的最大功率为F1v2

B.速度为v2时的加速度大小为

C.汽车行驶中所受的阻力为

D.汽车以恒定加速度加速时,加速度为

6.如图所示,固定斜面C上有A和B两个物体一起相对静止地沿斜面匀速下滑,请分析A、B两个物体受力的个数分别为( )

A.3个,4个

B.3个,5个

C.3个,6个

D.4个,5个

二、多项选择题

7.如图所示,甲、乙两车的质量均为M,静置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两车相距为L.乙车上站立着一个质量为m的人,他通过一条轻绳拉甲车,甲、乙两车最后相接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

A.甲、乙两车运动中速度之比为

B.甲、乙两车运动中速度之比为

C.甲车移动的距离为

D.乙车移动的距离为

E.乙车移动的距离为

8.甲、乙两汽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同向运动,其速度—时间图像分别如图中甲、乙两条曲线所示。已知两车在时刻并排行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车在时刻也并排行驶B.在时刻甲车在后,乙车在前

C.甲车的加速度大小先增大后减小 D.乙车的加速度大小先减小后增大

9.如图所示,半径为R的光滑圆弧AO对接半径为2R的光滑圆弧OB于O点.可视为质点的物体从上面圆弧的某点C由静止下滑(C点未标出),物体恰能从O点平抛出去.则

A.∠CO1O=60°

B.∠CO1O=90°

C.落地点距O2的距离为

D.落地点距O2的距离为2R

10.如图所示,物体A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A的左边固定有轻质弹簧,物体B以速度v0向A运动。已知物体A的质量大于物体B的质量,且挤压弹簧过程中A、B始终在一条直线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B的速度大小一直减小

B.两物体共速时,弹簧弹性势能最大

C.物体B的速度为零时,物体A的速度最大

D.挤压弹簧过程中,物体A一直加速运动

三、实验题

11.如图,粗糙水平地面与粗糙斜面通过一小段光滑弧面平滑连接,滑块通过该段弧面时无机械能损失,滑块在该小段弧面的运动过程可忽略。己知斜面和滑块间的动摩擦因素为,斜面倾斜角为。现在让滑块在斜面底端O处以初速度开始沿斜面上滑,求:

(1)滑块在斜面上上滑的加速度a1大小和上滑的最大路程x1;

(2)滑块从斜面上滑下的加速度a2大小和滑回O点时的速度大小v2;

(3)滑块在水平地面上滑行的最大路程恰等于5m,求滑块与地面间动摩擦因素。

12.如图所示,固定在水平面上倾角为α=37°、长为s=4.8m的斜面,一个质量为2kg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放置在斜面上,小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现用大小为F=24N、方向与斜面平行的力推物块,使小物块从斜面的最底端由静止开始向上运动。(sin37°=0.60,cos37°=0.80,g=10m/s2)。求

(1)小物块在推力F作用下的加速度大小

(2)要使小物块能从斜面的最底端到达斜面的顶端,推力F作用的时间至少为多长?

四、解答题

13.如图,固定的光滑平台左侧有一光滑的半圆轨道,轨道半径R=0.72 m。平台上静止着两个滑块A、B,m A=0.1 kg、m B=0.2 kg,两滑块间夹有少量炸药,平台右侧有一带挡板的小车,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小车质量为M=0.3 kg,车上表面与平台的台面等高,车面左侧粗糙部分长度为L,动摩擦因数为μ=0.2,右侧拴接一轻质弹簧,弹簧自然长度所在处车面光滑。点燃炸药后,A滑块恰好到达半圆轨道的最高点,滑块B冲上小车。两滑块都可以看作质点,炸药的质量忽略不计,爆炸的时间极短,爆炸后两个物块的速度方向在同一水平直线上,g取10 m/s2。

(1)求炸药爆炸后滑块B的速度大小v B;

(2)若滑块B恰好没有从小车上掉下来,求小车左侧粗糙部分的长度L;

(3)若L'=0.75 m,求小车的最大速度v2.

14.喷墨打印机的部分结构可简化为如图所示的装置。两块水平放置、相距为d的长金属板接在电压可调的电源上,两板之间的右侧、长度为3d的区域还存在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喷墨打印机的喷口可在两板左侧上下自由移动,并且从喷口连续不断喷出质量均为m、速度水平且大小相等、带等量电荷的墨滴。调节电源电压至U,使墨滴在两板之间左侧的电场区域恰能沿水平方向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

(1)判断墨滴所带电荷的种类,并求其电荷量;

(2)要使墨滴不从两板间射出,求墨滴的入射速率应满足的条件。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A C B D A B

二、多项选择题

7.ACD

8.BD

9.BC

10.BD

三、实验题

11.(1)x1=5m;(2) (3) 12.(1)a1=2m/s2(2)t=2s

四、解答题

13.(1)3 m/s (2)0.675m (3)2 m/s 14.(1)墨滴带负电;;(2)

高考理综物理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涉及物理学史上的四个重大发现,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定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B.奥斯特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C.牛顿根据理想斜面实验,提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纽曼、韦伯在对理论和实验资料进行严格分析后,总结出后人称之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结论

2.给一定质量、温度为的水加热,在水的温度由上升到的过程中,水的体积随着温度升高反而减小,我们称之为“反常膨胀”某研究小组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水分子之间存在一种结合力,这种结合力可以形成多分子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水分子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势能在水反常膨胀的过程中,体积减小是由于水分子之间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所有水分子间的总势能是增大的关于这个问题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小,吸收的热量一部分用于分子间的结合力做正功

B.水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小,吸收的热量一部分用于克服分子间的结合力做功

C.水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吸收的热量一部分用于分子间的结合力做正功

D.水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吸收的热量一部分用于克服分子间的结合力做功

3.如图所示,光滑绝缘水平轨道上带正电的甲球,以某一水平速度射向静止在轨道上带正电的乙球,当它们相距最近时,甲球的速度变为原来的。已知两球始终未接触,则甲、乙两球的质量之比是

A.1:1 B.1:2 C.1:3 D.1:4

4.如图所示,甲图是某人站在力传感器上做下蹲-起跳动作的示意图,甲图中的“●”表示人的重心,乙图是根据力传感器画出的压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乙图中a、d、f、g各点数据分别与甲图中人的a、d、f、g状态相对应,其余点对应状态没有在甲图中画出。乙图中a、c、e、i点对应的纵坐标均为610N。请根据这两个图所给出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乙图中b点时刻,人处于超重状态

B.乙图中d点时刻,人处于失重状态

C.乙图中g点时刻,人处于失重状态

D.乙图中i点时刻,人的速度为零

5.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E为电源电动势,r为电源内阻,R1和R3均为定值电阻,R2为滑动变阻器。当R2的滑动触点在a端时合上开关S,此时三个电表A1、A2和V的示数分别为I1、I2和U。现将R2的滑动触点向b端移动,则三个电表示数的变化情况是

A. I1增大,I2不变,U增大

B. I1减小,I2增大,U减小

C. I1增大,I2减小,U增大

D. I1减小,I2不变,U减小

6.如图甲所示,平行金属板A、B正对竖直放置,CD为两板中线上的两点。A、B板间不加电压时,一带电小球从C点无初速释放,经时间T到达D点,此时速度为v0。在A、B两板间加上如图乙所示的交变电压,t=0带电小球仍从C点无初速释放,小球运动过程中未接触极板,则t=T时,小球()

A.在D点上方

B.恰好到达D点

C.速度大于v

D.速度小于v

二、多项选择题

7.如图所示,带电粒子由静止开始经电压为U1的电场加速后,射入水平放置,电势差为U2的两导体板间

的匀强电场中,带电粒子沿平行于两板水平方向从两板正中间射入,穿过两板后又垂直于磁场方向射入边界线竖直的匀强磁场中,设粒子射入磁场的位置为M、射出磁场的位置为N,MN两点间的距离为d,(不计重力,不考虑边缘效应)()

A.比荷不同的粒子射入磁场的位置M相同

B.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时间与粒子的比荷及加速电压U1有关

C.d的大小只与U1、U2有关,与粒子的比荷无关

D.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轨迹相同,与比荷无关

8.如图所示,某区域电场线左右对称分布,M、N为对称线上的两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点电势一定高于N点电势

B.M点好强一定大于N点场强

C.正电荷在M点的电势能大于在N点的电势能

D.将电子从M点移动到N点,电场力做正功

9.如图所示,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与质量为m、套在粗糙竖直固定杆A处的圆环相连,弹簧水平且处于原长。圆环从A处由静止开始下滑,经过B处的速度最大,到达C处的速度为零,AC=h。圆环在C 处获得一竖直向上的速度v,恰好能回到A;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之内,重力加速度为g,则圆环()

A.下滑过程中,加速度一直减小

B.下滑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为

C.在C处,弹簧的弹性势能为

D.上滑经过B的速度大于下滑经过B的速度

10.半径为R的光滑半圆弧槽竖直固定在水平面上,可视为质点的小球以4m/s的初速度向左进入半圆轨道,小球通过最高点后做平抛运动,若要小球平抛运动中有最大水平位移,重力加速度为g=10m/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落地时,速度方向与水平地面成60°角

B.R=0.2m时,小球的水平位移最大

C.小球落地时,速度方向与水平地面成45°角

D.最大水平位移为1.6m

三、实验题

11.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一质量为m=2.0×103kg的汽车,启动后,经10s速度由5m/s达到30m/s,将该车运动过程视为匀加速运动,试求该车在这段行驶过程中:

(1) 加速度的大小;

(2) 行驶的路程;

(3) 所受的合外力的大小。

12.如图是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所得到的纸带,纸带上依次打下了0、1、2、3、4、5六个点,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时间间隔均为T,则两计数点1、4之间物体的平均速度大小是

A. B.

C. D.

四、解答题

13.如图所示为一水平放置的导热性能良好的U型玻璃管,左端封闭,右端开口,左端竖直管与水平管的粗细相同,右端竖直管与水平管的横截面积之比为2∶1。一段长为12 cm的水银柱位于图中所示位置且封闭一段空气柱,设周围环境的温度由27℃不断上升,大气压强为75 cmHg,求当温度为119℃时空气柱长度是多少?

14.如图所示,在坐标系xOy的第一象限内有方向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第二象限内有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B1(未知)、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第三、四象限内有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2(未知)、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一带电荷量为q、质量为m的带负电的粒子,从x轴上的P点(-L,0),沿与x轴负方向成37°角的方向向上射出,射出时的初速度大小为,经磁场偏转后,垂直通过y轴,粒子运动过程中第一次通过x轴时,速度方向与x轴的正方向刚好成37°角,又经过一段时间刚好从P点第二次通过x 轴。不计粒子的重力。求:(sin37°=0.6,cos37°=0.8)

(1)磁感应强度B1的大小及粒子第一次通过y轴的位置;

(2)电场强度E及磁感应强度B2的大小;

(3)粒子从P点出发再回到P点所用的时间。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C D D C B B

二、多项选择题

7.AB

8.AC

9.BD

10.BC

三、实验题

11. (1) a=2.5m/s2 (2) x= 175m (3) F = 5×103N

12.B

四、解答题

13.98cm

14.(1) ; (2) (3)

高中物理 第十八章 原子结构 第1节 电子的发现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5.doc

第1节电子的发现 [目标早知道] 浙江选考·学 习要求 知识内容考试要求 1.电子的发现加试a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加试b 3.氢原子光谱加试b 4.玻尔的原子模型加试c 阴极射线 1.演示实验 如图所示,真空玻璃管中K是金属板制成的阴极,接感应圈 的负极,A是金属环制成的阳极,接感应圈的正极,接电源后,线 圈会产生近万伏的高电压加在两极间。可观察到玻璃壁上淡淡的 荧光及管中物体在玻璃壁上的影子。 2.阴极射线 荧光的实质是由于玻璃受到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的撞击而引起的,这种射线被命名为阴极射线。 [辨是非](对的划“√”,错的划“×”) 1.阴极射线就是电子流。(√) 2.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 [释疑难·对点练] 1.对阴极射线本质的认识——两种观点 (1)电磁波说,代表人物——赫兹,他认为这种射线是一种电磁辐射。 (2)粒子说,代表人物——汤姆孙,他认为这种射线是一种带电粒子流。 2.阴极射线带电性质的判断方法 (1)方法一:在阴极射线所经区域加上电场,通过打在荧光屏上的亮点的变化和电场的情况确定其带电的性质。 (2)方法二:在阴极射线所经区域加一磁场,根据亮点位置的变化和左手定则确定其带电的性质。 3.实验结果

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中和磁场中的偏转情况,判断出阴极射线是粒子流,并且带负电。 [试身手] 1.阴极射线从阴极射线管中的阴极发出,在其间的高电压下加速飞向阳极,如图所示。若要使射线向上偏转,所加磁场的方向应为( ) A .平行于纸面向左 B .平行于纸面向上 C .垂直于纸面向外 D .垂直于纸面向里 解析:选C 由于阴极射线的本质是电子流,阴极射线方向向右,说明电子的运动方向向右,相当于存在向左的电流,利用左手定则,为使电子所受洛伦兹力方向平行于纸面向上,可知磁场方向应为垂直于纸面向外,故C 正确。 电子的发现 1.汤姆孙的探究方法及结论 (1)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偏转情况断定,它的本质是带负电的粒子流,并求出了这种粒子的比荷。 (2)换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做实验,所得比荷的数值都相同,是氢离子比荷的近两千倍。 (3)结论:阴极射线粒子带负电,其电荷量的大小与氢离子大致相同,而质量比氢离子小得多,后来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被称为电子。 2.汤姆孙的进一步研究 汤姆孙又进一步研究了许多新现象,证明了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是比原子更基本的物质单元。 3.电子的电荷量及电荷量子化 (1)电子电荷量:1910年前后由密立根通过著名的油滴实验得出,电子电荷的现代值为 e =1.602×10-19_C 。 (2)电荷是量子化的,即任何带电体的电荷只能是e 的整数倍。 (3)电子的质量:m e =9.109 389 7×10 -31 kg ,质子质量与电子质量的比值为m p m e =1_836。 [辨是非](对的划“√”,错的划“×”) 1.阴极射线就是X 射线。(×) 2.汤姆孙用电磁场知识测定了阴极射线的比荷,认定阴极射线为电子。(√) [释疑难·对点练] 带电粒子比荷的测定方法 (1)让粒子通过正交的电磁场(如图所示),让其做直线运动,根据

鲁科版化学选修3《原子结构模型》教案

鲁科版化学选修3《原子结构模型》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知道其合理因素和存在的不足。初步认识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 (2)能利用“玻尔原子结构模型”解释氢原子的线状光谱。 (3)能用n、ι、m、ms四个量子数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4)知道n、ι、m、ms的相互关系及有关量子限制 (5)了解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概念及形状,能正确书写能级符号及原子轨道符号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介绍几种原子结构模型,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能力。 (2)通过原子结构模型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对化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感受到在学生阶段就要认真作实验、认真记录实验现象。 (3)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通过介绍四个量子数及有关量子限制,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原子结构模型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学习重点】1、基态、激发态及能量量子化的概念。 2、利用跃迁规则,解释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及其他光谱现象。 3、用四个量子数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学习难点】1、n、ι、m、ms的相互关系及有关量子限制。 2、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概念 第1课时 【自主预习提纲】 一、原子结构理论发展史: 1、1803年提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建立原子学说的是英国化学家,1903 年汤姆逊提出原子结构的“”模型,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模型,1913年玻尔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建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模型已成为现代化学的理论基础。 二、必修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原子核外的电子是________排布的,研究表明已知原子的核外电子共分为______

第18章原子结构知识点总结

第18章原子结构知识点总结-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选修3-5知识点 第十八章原子结构 电子的发现 一、阴极射线 1876 年,德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坦认为管壁上的荧光是由于玻璃受到的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的撞击而引起的,并把这种未知射线称之为阴极射线。 二、电子的发现 1、汤姆逊发现电子,认为阴极射线的粒子是 电子且带负电,电子是原子的做成部分,是比原子更基本的物质单元。 2、密立根“油滴实验”测出电子电荷量: 3、密立根“油滴实验”发现是电荷是量子化的,即任何带电体倍。 4、电子的质量为: 5、质子质量与电子质量的比值为: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汤姆孙的西瓜模型: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镶嵌其中。 一、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利用碰撞中动量守恒原理

1、α粒子是从放射性物质(如铀和镭)中发射出来的快速运动的粒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质量为氢原子质 量的4倍.电子质量的7300倍。 2、核式结构模型 ①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 ②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③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着核旋转。 二、原子核的电荷与尺度 1、原子核的电荷等于核外电子数 2、原子核的半径10-15m,原子的半径10-10m,原子内十分空旷。 氢原子光谱 一、光谱 1、光谱是用光栅或棱镜可以把各种颜色的光按波长展开,获得波长(频率)和强度分布的记录。有时只是波长成分的记录。 2、有些光谱是一条条的亮线,我们把它们叫做谱线。 3、光谱可分为两类:线状谱和连续谱。 ①线状谱:由一条条分立的谱线(亮线)组成。 ②连续谱:由谱线(亮线)粘在一起的光带。

湖北大学附属中学物理(选修3-5)导学案18.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人教版)(最新整理)

课题18.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学习目标1、知道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 2、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3、理解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对a粒子散射实验的解释 学习重难 点 学法指导 预习评价 课堂学习流程设计 【课程导学】 通常情况下,物质是不带电的,因此,原子应该是电中性的。既然电子是带负电的,质量又很小,那么原子中一定还有带的部分,它具有大部分的原子质量。那么原子中带正电的部分以及带负电的电子可能是如何分布的? 请你根据这些推测来设计一种原子模型 一、汤姆孙的原子模型 1、带着猜想,阅读第一自然段,完成刚才的问题。 2、汤姆孙的“西瓜模型”:

二、α粒子散射实验 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提出后,他的学生卢瑟福想用实验的方法来加以论证。由于原子是微小的,无法直接观察它的内部结构,卢瑟福发现研究原子的有效办法是利用高能粒子去碰撞原子,引起某些可能观察到的现象,从分析这些现象的过程中逐步探索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和规律。在这样的思想方法的指导下1909-1911年卢瑟福和他的助手盖革,学生马斯登等做了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也就是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 1、自主学习(阅读α粒子散射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α粒子?为何选用α粒子来做实验? 2)实验装置中用到哪些器材?有何作用? 放射源:钋放在带小孔的铅盒中,能放射粒子。 金箔:被轰击的对象,厚度 显微镜:能够围绕金箔在水平面内转到不同的方向,对散射的α粒子进行观察。 荧光屏:玻璃片上涂有荧光物质硫化锌,装在显微镜上,可以记录在某一时间内某一方向散射的α粒子数。 3)实验过程 4)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何? (1)绝大多数的α粒子穿过金箔后; (2)少数粒子发生了; (3)极少数粒子(约有1/8000)的偏转角θ超过90°,甚至有个别粒子。 5)实验现象分析: (1)按照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球体内。

高中化学选修导学案:原子结构(人教版)

4月12日学科高中化学年级高二作者 课题1-1-1 原子结构(1)课时 1 课型新授【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知识链接】 原子模型的发展史: 不同时期的原子结构模型: 古希腊原子论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 ___________________ (1911年)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_______ ___________(1926年) 【自主学习】 一、原子的诞生 ________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地球上的元素大多数是________,非金属(包括稀有气体)仅有________种。 二、能层与能级 1.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量是________的,按________________可以将电子分成不同的________,用符号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表示相应的1~7能层。各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分别为________。 2.多电子的原子中,同一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________,还可以分成________。在第n能层中,能级符号的顺序是________。 能层… 符号… 电子离 核远近 电子能 量高低 能级… 最多容纳电子……

数 1.原子核外电子的每一个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与能层的序数(n)间存在什么关系? 2.不同的能层分别有多少个能级,与能层的序数(n)间存在什么关系? 3.不同层中,符号相同的能级中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否相同? 三、构造原理 即电子排布的能级顺序 1.比较同一能层的不同能级间的能量关系 2.比较不同能层的相同能级间的能量关系 3.是不是能层越高,能级的能量一定越高? 4.观察构造原理图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应遵循的顺序是: 四、电子排布式 1.电子排布式表示方法:用数字在能级符号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的排布的电子数。

大学无机化学第五章试题及答案

第五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本章总目标: 1: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会看波函数和电子云的图形 2:能够运用轨道填充顺序图,按照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写出若干元素的电子构型。 3:掌握各类元素电子构型的特征 4:了解电离势,电负性等概念的意义和它们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各小节目标: 第一节:近代原子结构理论的确立 学会讨论氢原子的玻尔行星模型213.6E eV n = 。 第二节: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性 1:掌握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h h P mv λ= =)。 2:学习运用不确定原理(2h x P m π???≥ )。 第三节: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1:初步理解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方法——处于定态的核外电子在核外空间的概率密度分布(即电子云)。 2:掌握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能层、能级、轨道和自旋以及4个量子数。 3:掌握核外电子可能状态数的推算。 第四节:核外电子的排布 1:了解影响轨道能量的因素及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图。 2;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三个原则: ○ 1能量最低原则——多电子原子在基态时,核外电子尽可能分布到能量最低的院子轨道。 ○ 2Pauli 原则——在同一原子中没有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或者说是在同一个原子中没有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电子。 ○3Hund 原则——电子分布到能量简并的原子轨道时,优先以自旋相同的方式

分别占据不同的轨道。 3:学会利用电子排布的三原则进行 第五节:元素周期表 认识元素的周期、元素的族和元素的分区,会看元素周期表。 第六节: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掌握元素基本性质的四个概念及周期性变化 1:原子半径——○1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的增加,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也增加,使原子半径逐渐减小;○2随着核外电子数的增加,电子间的相互斥力也增强,使得原子半径增加。但是,由于增加的电子不足以完全屏蔽增加的核电荷,因此从左向右有效核电荷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2:电离能——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和原子半径的减小,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增大,电离能呈递增趋势。 3:电子亲和能——在同一周期中,从左至右电子亲和能基本呈增加趋势,同主族,从上到下电子亲和能呈减小的趋势。 4:电负性——在同一周期中,从左至右随着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而电负性增强,在同一主族中从上至下随着元素的金属性依次增强而电负性递减。 习题 一选择题 1.3d电子的径向函数分布图有()(《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1个峰 B.2个峰 C. 3个峰 D. 4个峰 2.波函数一定,则原子核外电子在空间的运动状态就确定,但仍不能确定的是() A.电子的能量 B.电子在空间各处出现的几率密度 C.电子距原子核的平均距离 D.电子的运动轨迹 3.在下列轨道上的电子,在xy平面上的电子云密度为零的是()(《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3s B .3p x C . 3p z D .3d z2 4.下列各组量子数中,合理的一组是() A .n=3,l=1,m l=+1,m s= +1/2 B .n=4,l=5,m l= -1,m s= +1/2 C .n=3,l=3,m l=+1,m s= -1/2

32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2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核心素养】 从原子结构模型、理论的发展历程中,让学生体验假说、模型、实验等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的结构; 2.知道原子结构的发现史。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依据现象分析本质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原子的结构 【教学方法】自学探究,小组合作 【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原子结构的发现 2知道原子的结构 【情境导入】 1945年7月16日人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

呢? 二.自主探究:了解原子的结构 问题1:从资料上看原子结构的发现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阶段的核心观点和探究方法。

过渡:那么科学发展到今天,人类又是如何认识原子结构的呢? 【阅读】教材第53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描述原子的构成,充分想象原子的空间结构。 原子的构成 厂| ____ (带一个单位的_____ ) 原子三(带—电)[ _________ (不带电) (____) L_________ (带一个单位的___________ ) 2 .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归纳:原子中 核电荷数= __________ 数= _________ 数 3.小组合作: 根据表3-1,几种原子的构成,你能找出哪些规律? 思考讨论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资料上的几位科学家的原子结构理论有哪些不足? 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导学案

第2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描述并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则、洪特规则及特例。 2、能根据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图书写 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和价电子排布式。 3、体会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 重点: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的书写。 难点:认识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则、洪特规则及特例。 自主预习提纲 一、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 1.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要遵循的三个原则 是、、。 2.画出基态原子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排布顺序图,说出画图方法并尝试多 种画法。 3.角量子数l相同的能级,其能量次序由主量子数n决定,n值越,其能 量越。如E2p E3p E4p E5p。主量子数n相同,角量子数 不同的能级,其能量随l的增大而,即发生“能级分裂”现象。如E4s E4p E4d E4f。主量子数和角量子数同时变化时,情况较复杂。如E4s E3d E4p,这种现象称为“能级交错”。 4.泡利不相容原理可简单描述为:一个原子轨道中最多只能容纳______个电子, 并且这_____个电子的自旋方向相_____。

5.洪特规则:电子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将尽可能分占 _____ 的轨道,且自旋方向 _____。 6.洪特规则的特例:能级相同的原子轨道中,电子处于、 或状态时,体系的能量较低,原子较稳定。 二、19~36号元素的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1、熟练写出元素周期表中前36号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和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并填表。 2.价电子层:能级上的电子数可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的能层。价电子指的是,元素的化学性质与___的数目密切相关。基态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为___。 思考:价电子数一定是最外层电子数吗? 填 表, 并思 考为 什么 每个 电子 层最 多容 纳2n2个电子?

原子结构模型的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的模型》教学设计 浙江省海宁市实验初中宋竺 《原子结构的模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合作学习。案例的动画模型有直观、形象的优点,动画与单纯用语言描述相比,教学效果较好。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为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的第3节第一课时,本节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对学生学习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完善。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道路去构建原子模型,同时渗透模型的构建方法。通过对有关科学家和其研究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使学生体验、学习科学家提出问题、建立假设、修正模型的研究方法。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总结,帮助学生认知,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 本节的基本概念和基础原理多,如原子结构的概念,这些内容抽象,肉眼不可见,远离学生的生活,所以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动画来展示或模拟结构,使之形象化,便于直观认识。 本节还密切联系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实际,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与生活、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二)学生分析 从知识水平来看,本节内容抽象,肉眼又不可见,远离生活,学生难以理解,但学生在学习了前面的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的基础上,继续来学习原子结构的模型,有一定的微观认识基础。 从人的思维发展阶段看,初中的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要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微观的结构表象和概念,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动画模型,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 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看,本节的丰富内容,精美的图片,与生活、科技紧密接合的事例,激起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网络教室 学生上课时可以直接查找网络或到自主学习网站学习,方便快捷,课堂容量大。

高中物理第十八章原子结构18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高中物理第十八章原子结构18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新提升·课时作业 基础达标 1.(多选)下列对玻尔理论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玻尔原子理论解释了氢原子光谱规律,为量子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B.玻尔原子理论的成功之处是引入量子概念 C.玻尔原子理论的成功之处是它保留了经典理论中的一些观点 D.玻尔原子理论与原子的核式结构是完全对立的 【解析】玻尔理论成功解释氢原子光谱,但对复杂的原子光谱不能解释,选项C、D错误. 【答案】CD 2.(多选)光子的发射和吸收过程是( ) A.原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要放出光子,放出光子的能量等于原子在始、末两个能级的能量差 B.原子不能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 C.原子吸收光子后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放出光子后从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 D.原子无论是吸收光子还是放出光子,吸收的光子或放出的光子的能量恒等于始、末两个能级的能量差值 【解析】原子从基态跃迁到高能级激发态要吸收能量,从高能级激发态跃迁到低能级激发态要放出能量,故选C、D 【答案】CD 3.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1,如图所示,四个能级图能正确代表氢原子能级的是( )

【解析】根据氢原子能级图特点:上密下疏,根据题意联系各激发态与基态能量关系En=E1,故C正确. 【答案】C 4.根据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中电子绕核运转的轨道半径( ) A.可以取任意值 B.可以在某一范围内取任意值 C.可以取不连续的任意值 D.是一些不连续的特定值 【解析】按玻尔的原子理论:原子的能量状态对应着电子不同的运动轨道,由于原子的能量状态是不连续的,则其核外电子的可能轨道是分立的,且是特定的,故上述选项只有D正确. 【答案】D 5.根据玻尔的氢原子理论,电子在各条可能轨道上运动的能量是指( ) A.电子的动能 B.电子的电势能 C.电子的电势能与动能之和

原子结构导学案

第四章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第1课时 《原子结构》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原子结构,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能够正确书写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习重点】原子结构及核外电子的排布。 【学习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课前预习】 一、原子的构成 1.构成 (1)原子????? 原子核?? ? 质子(相对质量近似为1,带1个单位正电荷)中子(相对质量近似为1,不带电)核外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2)关系: (电中性原子中)。 2.质量数 (1)概念: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 和 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数值叫作质量数。 (2)关系:质量数(A )= (Z )+ (N )。 二、核外电子排布 1.电子层 (1)概念:在多电子原子里,把电子运动的 的区域简化为 ,称作电子层。 (2各电子层由内到外 电子层数 1 2 3 4 5 6 7 字母代号 离核远近 由 到 能量高低 由 到 2.电子分层排布 (1)能量最低原理 核外电子总是优先排布在 的电子层里,然后再由里往外排布在 的电子层里,即按K→L→M→N……顺序排列。 (2)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 ①第n 层最多容纳 个电子。如K 、L 、M 、N 层最多容纳电子数分别为 。 ②最外层电子数目最多不能超过 个(K 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 个)。 ③次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不超过 个。 3.(1)原子(离子)结构的表示方法,如下所示 (2)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而离子结构示意图中, 二者则不相等。如: 阳离子: 。 阴离子: 。

2017-2018学年上海交大附中高一化学练习1-原子结构模型

高一化学练习1—原子结构模型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 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道尔顿近代原子论要点的是() A. 同一元素的原子质量相同 B. 原子中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 C.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保持其不可再分性 D. 化合物中各种原子按照简单整数比结合 2、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是现代化学的开端,道尔顿原子论认为:①原子时不可再分的粒子 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从现代观点来看,这三个论点不确切的是()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①③ D. ②③ 3、下列不是Joseph John Thomson 的伟大贡献的是() A. 发现电子 B. 测量出了电子的电荷与质量比 C. 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D. 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传统观念 4、汤姆逊提出葡萄干面包模型的主要依据是() ①原子的构成中有电子②原子的构成中有质子③原子的构成中有中子④整个原子是电中性的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5、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微粒 B. 原子在任何变化中都保持不变 C.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D. 原子最早是由墨子所提出的 6、科学家从下列哪些发现推测出原子具有复杂的结构() ①电子的发现②放射性的发现③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④空气组成的发现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7、与现代物质结构学说最接近的原子结构模型是() A. 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微粒 B. 原子在任何变化中都保持不变 C.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D. 原子最早是由墨子所提出的 8、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在宇宙爆炸之初,首先产生了中子,中子分裂产生质子和电子,随

原子的结构导学案

章节: 3.2 课题: 原子的结构 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主备人:_________ 审核:初三化学组 授课人: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1 . 初步了解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 方法;会认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2.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认识原子与离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学习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离子的形成过程、核外电子排布。 学习难点: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的形成。 学习过程:【课前复习】 1、分子和原子的含义:分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化学变化中, 可分, 不可分。 【自主探究】 一、原子的构成 看课本图3-9和50页内容,填空:⑴原子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 电 和核外带 电的 构成的。 ⑵原子核又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 和 构成的。 ⑶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核带 电,核外电子带 电,它们所带的电荷 ,电性 ,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⑷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从何而来?质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有何关系? 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何关系? 核电荷数= = ⑸不同类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什么不同?也就是原子的种类由 决定。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 等于中子数 ②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 ,一般的氢原子无 ⑹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你有什么发现? 每个质子(中子)的质量都 电子的质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因此,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上。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I 初步认识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 1. 阅读下列材料,填写下图空格。 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2.了解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 阅读课本第54页,讨论下列问题。 ①电子为何不会被原子核吸引到核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它的运动的是否有如卫星一样有特定的轨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第一电子层,第二电子层,最外层分别最多能容纳多少个电子?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课本P54,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 选择适当的序号,填写在下图括号里: ①核电荷数 ②原子核 ③电子层 ④该电子层上电子数 ⑤中子数 ⑥相对原子质量 练习:画出碳、硫、钙及氧四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II 感悟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资料1.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它 的内容十分丰富。下表是依据元素周期表画出的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找出其中的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并讨论它们的结构有什么规律。 ⑴根据资料1,填空: ①此表纵行排列的依据是 ;此表横行排列的依据是 ; ②稀有气体原子中电子排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金属元素原子中电子排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非金属元素原子中电子排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I 了解离子的形成 1.通过氯化钠的形成,了解离子 阅读课本第55页图3-13,了解钠离子与氯离子的形成过程。 装 订 线

第5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 习题及参考答案Yao

第五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 1) 氢原子的可见光谱中有一条谱线,是电子从n =4跳回n =2的轨道时放出的辐射能所产生的,试计算该谱线的波长。 解: 18422.1810=J 4E -?—,18 22 2.1810=J 2E -?— 1818181922222.1810 2.181011=()()=2.1810 4.08710J 4224E ----?????---?-=? ??? ∵=E h ν? ∴ 191914134 4.08710 4.08710J ==6.16910s 6.62610J s h ν----??=?? 817141 310m s ==4.86310m=486.3nm 6.16910s c λν----?=?? 2) 下列的电子运动状态是否存在?为什么? ① n =2,l =2, m =0, m s =+2 1; ② n =3, l =2, m =2, m s =+ 2 1; ③ n =4,l =1, m =-3, m s =+2 1; ④ n =3,l =2, m =0, m s =+ 2 1。 解:① 不存在,因为 l = n 。 ②、④ 存在。 ③ 不存在。因为m > l 3) 对下列各组轨道,填充合适的量子数: ① n =?,l =2, m =0, m s =+2 1; ② n =2,l =?, m =-1, m s =-2 1; ③ n =4,l =2, m =0,m s =?; ④ n =2,l =0, m =?, m s =+ 2 1。 解:① n ≥3;② l = 1; ③m s = +1 2 或 -1 2; ④ m = 0。 4) 试用s, p, d, f 符号表示下列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分布式,并分别指出它们各属于第几周期、 第几族?① 18Ar ; ② 26Fe ; ③ 29Cu ; ④ 35Br 。 解: ① 18Ar 1s 22s 22p 63s 23p 6 第三周期 ⅧA 族 ② 26Fe 1s 2 2s 22p 63s 23p 63d 64s 2 第四周期 ⅧB 族 ③ 29Cu 1s 22s 22p 63s 23p 63d 104s 1 第四周期 ⅠB 族

物理选修第十八章原子结构知识点汇总

1 物理选修3---5第十八章:原子结构知识点汇总 (训练版) 知识点一、电子的发现和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1、电子的发现: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对阴极射线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从而发现了电子。电子的发现表明:原子存在精细结构,从而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念。 2、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1903年汤姆生设想原子是一个带电小球,它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而带负电的电子镶嵌在正电荷中。这就是汤姆生的枣糕式原子模型。 知识点二、α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核结构模型 1、α粒子散射实验:1909年,卢瑟福及助手盖革手吗斯顿完成 ①实验装置的组成:放射源、金箔、荧光屏 ②实验现象: a. 绝 大多数α 粒子穿过 金箔后,仍沿原来方向运动,不发生偏转。

b. 有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的偏转 c. 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角超过了90度,有的几乎达到180度,即被反向弹回。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由于α粒子的质量是电子质量的七千多倍,所以电子不会使α粒子运动方向发生明显 的改变,只有原子中的正电荷才有可能对α粒子的运动产生明显的影响。如果正电荷在原子中的分布,像汤姆生模型那模均匀分布,穿过金箔的α粒了所受正电荷的作用力在各方向平衡,α粒了运动将不发生明显改变。散射实验现象证明,原子中正电荷不是均匀分布在原子中的。 1911年,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分析计算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中心存在一个很小的核,称为原子核,原子核集中了原子所有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 量,带负电荷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原子核半径小于1014-m,原子轨道半径约1010-m。 3、卢瑟福对实验结果的解释 电子对α粒子的作用忽略不计。 因为原子核很小,大部分α粒子穿过原子时离原子核很远,受到较小的库仑斥力,运动几乎不改变方向。 极少数α粒子穿过原子时离原子核很近,因此受到很强的库仑斥力,发生大角度散射。 4、核式结构的不足 认为原子寿命的极短;认为原子发射的光谱应该是连续的。 知识点三、氢原子光谱

高二化学导学案:1.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1课时)(新人教版选修三)讲述

《选修三第一章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导学案(第1课时)【课标要求】 1. 进一步认识周期表中原子结构和位置、价态、元素数目等之间的关系 2. 知道外围电子排布和价电子层的涵义 3. 认识周期表中各区、周期、族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4. 知道周期表中各区、周期、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和位置间的关系 【课前预习】 1. 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是指;元素周期表中的族是指 2. ,叫做元素周期律,在化学(必修2)中元素周期律主要体现在、、、等的周期性变化。 【复习】 什么是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包括哪些方面?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原子结构与周期表 【课前练习】完成下表: 【科学探究】教材P14 考察(观察)元素周期表,探究下列问题: 1.元素周期表共有几个周期?每个周期各有多少种元素?写出每个周期开头第一个元素和结尾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式的通式。为什么第一周期结尾元素的电子排布跟其他周期不同? 2.元素周期表共有多少个纵列?周期表上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简称“价电子层”,这是由于这些能级上的电子数可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每个纵列的价

电子层的电子总数是否相等? 3.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5个区,课本图1-16所示。除ds 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s区、d区和p区分别有几个纵列?为什么s区(H除外)、d区和ds区的元素都是金属? 4.元素周期表可分为哪些族?为什么副族元素又称为过渡元素? 5.为什么在元素周期表中非金属主要集中在右上角三角区内? 6.处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缘的元素常被称为半金属或准金属。为什么? 【归纳】S区元素价电子特征排布为,价电子数等于族序数。d区元素价电子排布特征为;价电子总数等于副族序数;ds区元素特征电子排布为,价电子总数等于所在的列序数;p区元素特征电子排布为;价电子总数等于主族序数。 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1. 原子核外电子总数决定所在周期数 Pd [Kr]4d10,最大能层数是4,但是在周期数= (钯除外) 46 第五周期。 2.外围电子总数决定排在哪一族如: Cu 3d104s1,10+1=11尾数是1所以, 29 是IB。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原子结构以及递变规律的具体体现。 【思考】元素在周期表中排布在哪个横行,由什么决定?元素在周期表中排在哪个列由什么决定? (分析周期表着重看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及价电子总数与族序数的联系。) 【学与问】1.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从左到右,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2.元素周期表中的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的变化趋势如何?应如何 理解这种趋势?周期表中的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的变化趋势如何?应

高中物理 第18章 原子结构章末分层突破 新人教选修3-5

第18章原子结构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5个选项中有3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选对一个得2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6分,每选错1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 1.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这些α粒子( ) A.一直受到重金属原子核的斥力作用 B.动能不断减小 C.电势能先增大后减小 D.出现大角度偏转是与电子碰撞的结果 E.出现大角度偏转的原因是占原子质量绝大部分的带正电的那部分物质集中在很小的空间范围 【解析】α粒子一直受到斥力的作用,斥力先做负功后做正功,α粒子的动能先减小后增大,势能先增大后减小.α粒子的质量远大于电子的质量,与电子碰撞后其运动状态基本不变,A、C、E项正确. 【答案】ACE 2.下列叙述中符合物理学史的有( ) A.汤姆孙通过研究阴极射线实验,发现了电子 B.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分析,证实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C.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分析,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D.巴耳末根据氢原子光谱分析,总结出了氢原子光谱可见光区波长公式 E.玻尔提出的原子模型,彻底否定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 【解析】汤姆孙通过研究阴极射线发现了电子,A对;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B错,C对;巴耳末根据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区的四条谱线得出巴耳末公式,D正确;玻尔的原子模型是在核式结构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几条假设,并没有否定核式结构学说,E错误. 【答案】ACD 3.关于阴极射线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阴极射线是电子打在玻璃管壁上产生的 B.阴极射线本质是电子 C.阴极射线在电磁场中的偏转表明阴极射线带正电 D.阴极射线的比荷比氢原子核大 E.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情况可以判断阴极射线的带电性质 【解析】阴极射线是原子受激发射出的电子流,故A、C错,B、E对;电子带电量与

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第1节第1课时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学案鲁科版

第1课时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程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的内容。2.知道基态、激发态和原子光谱等概念,认识原子光谱分析的应用。 一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阅读教材,将下列各原子结构模型的名称及相关科学家的名字填入表中: 中在原子核上,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卢瑟福因此被誉为“原子之父”。 [归纳总结] 1.由于道尔顿最早提出了原子论,合理地解释了当时的一些化学现象和规律,给化学奠定了唯物主义理论基石,所以道尔顿被誉为近代化学之父。 2.从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是逐步深入的。虽然很多科学家得到了一些错误的结论,但对当时发现真相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3.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已能利用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来拍摄表示原子图像的照片并且能在晶体硅表面上用探针对原子进行“搬迁”。 [活学活用] 1.自从1803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假说,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就不断深入、发展,并通过实验事实不断地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下列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型将原子看作实心球,故不能解释任何问题 B .汤姆逊“葡萄干布丁”原子结构模型成功地解释了原子中的正负粒子是可以稳定共存的 C .卢瑟福核式原子结构模型指出了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质量关系、电性关系及占有体

积的关系 D .玻尔电子分层排布原子结构模型引入了量子化的概念,能够成功解释所有的原子光谱 答案 C 解析 道尔顿的原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质量守恒定律等规律,故A 选项是错误的;汤姆逊“葡萄干布丁”原子结构模型提出了正负电荷的共存问题,但同时认为在这样微小的距离上有着极大的作用力,存在着电子会被拉进去并会碰撞在带正电的核心上这样的问题,故B 选项是错误的;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核式原子结构模型,散射实验的结果能够分析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质量关系、电性关系及占有体积的关系,故C 选项是正确的;玻尔电子分层排布原子结构模型只引入了一个量子化的概念,只能够解释氢原子光谱,而不能解释比较复杂的原子光谱,故D 选项是错误的。 2.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学说包含下列三个论点: 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 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 从现代的观点考虑,你认为三个论点中不确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②③ 解析 根据现代物质结构的观点可知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因此可以再分;由于存在同位素,因此质子数相同的同种原子也会因中子数不同而导致其质量和物理性质不同,但其化学性质相同;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原子中大部分为空隙,电子在核外作 高速运动。 二 氢原子光谱和波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1.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若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能量较高轨道成为激发态原子。 (2)原子基态与激发态相互转化间的能量变化 基态原子 吸收能量释放能量激发态原子 2.光是电子释放能量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看到的许多可见光(如灯光、霓虹灯光、激光)和节日燃放的焰火等都与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释放能量有关。 (1)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则可确立某种元素的原子,这些光谱总称原子光谱。在现代化学中,常利用原子光谱上的特征谱线来鉴定元素,称为谱学分析。 (2)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而不是连续光谱,是由于氢原子光谱源自核外电子在能量不

第18章原子结构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阴极射线及电子发现的过程;初步了解原子不是最小不可分割的粒子。 (2)知道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的实验及理论推导。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课前预习案: 一、阴极射线 1.演示实验:如图所示,真空玻璃管中,K 是金属板制成的______,接在感应线圈的______上,金属环制成的______A ,接感应线圈的______,接通电源后,观察管端玻璃壁上亮度的变化. 2.实验现象: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在类似的实验中看到了玻璃壁上淡淡的______及管中物体在玻璃壁上的______. 3.实验分析:荧光的实质是由于玻璃受到______发出的某种射线的撞击而引起的,这种射线被命名为__________. 二、电子的发现 1.汤姆孙对阴极射线的探究 (1)让阴极射线分别通过电场或磁场,根据______现象,证明它是________的粒子流并求出了其比荷. (2)换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做实验,所得粒子的__________相同,是氢离子比荷的近两千倍. (3)结论:粒子带______,其电荷量的大小与________大致相同,而质量________氢离子的质量,后来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被称为______. 课堂探究案: 一、第47页中的研究阴极射线的实验, 分组讨论如何判断射线的电性? 二、电子的发现 物理学家汤姆孙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实验装置如图(课本图18.1-2所示),从高压电场的阴极发出的阴极射线,穿过C 1C 2后沿直线打在荧光屏A '上。 (1)当在平行极板上加一如图所示的电场,发现阴极射线打在荧光屏上的位置向下偏,则 '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