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甘肃省“十三五”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甘肃省“十三五”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甘肃省“十三五”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编制说明

“十三五”是国家和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四化同步”、加快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制定和实施好“十三五”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事关甘肃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为加快推进全省农业与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和甘肃“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根据省委、省政府“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要求,在深入研究、广泛调研基础上,编制完成《甘肃省“十三五”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一、编制依据

《规划》紧紧围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严格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近期出台的关于建设现代农业体系、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政策措施,以及省委、省政府对甘肃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提出的相关要求。

二、编制过程

根据省委、省政府“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部署,2015年7月,规划编制组拟定了调研计划、编制思路和体例结构,制定了

工作方案,并组织相关专家和省直相关部门进行了研讨。2015年8月-10月,规划编制组赴甘南、天水、平凉、庆阳、武威、张掖、陇南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并与各市县区发改、农牧、水利等部门进行了座谈,听取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管理一线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收集了部分地区“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执行情况、区域发展典型经验、涉农重大项目建设情况等第一手资料,正式启动了规划编写工作。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规划编制组广泛征求了省直二十多家厅局意见建议,并结合近期国家和省里出台重大政策、发展战略及改革方向对《规划》进行了修改完善。2016年3月16日,按照《规划》编制和报批程序要求,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规划》评审会议,邀请省农科院吴建平院长、兰大高新才副校长、北师大涂勤教授等7名省内外知名农村经济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省委农办和省财政厅、农牧厅、水利厅等部门同志列席会议给予指导,对《规划》进行了专家评审。

三、主要内容

《规划》共九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发展基础、环境和形势(第一章),回顾了“十二五”时期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成就,分析了“十三五”面临的环境和形势。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二章),明确提出我省“十三五”期间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思路、原则和目标。

第三部分:重点任务(第三至第八章),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我省农业与农村发展实际,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一号工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保

护自然生态系统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等方面,从构建绿色农产品体系、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城乡融合和新农村建设以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着手,提出“十三五”农业与农村经济的主要任务。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第九章),从法制政策保障、科技人才支撑、生态环境监管、提高合作和开放水平等方面提出要求,为规划顺利实施奠定保障基础。

四、需要说明的问题

《规划》编制遵循三大原则:一是紧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做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主线,推进全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二是立足甘肃经济发展实际以及外部需求,大力提倡发展优质、绿色、有机、无公害的现代农业体系,努力挖掘甘肃后发优势潜力;三是抢抓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等政策机遇,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农产品品牌及流通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市场化水平,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目标任务方面,《规划》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落实发展新理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宗旨,结合中央和省委对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部署要求,以及甘肃农村和农业发展条件、基础和水平,把重点放在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大力实施精准脱贫攻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和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等6个方面。

目录

第一章发展基础、环境和形势 (1)

一、发展基础 (2)

二、环境与形势 (6)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0)

一、指导思想 (10)

二、基本原则 (10)

三、发展目标 (12)

第三章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建设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14)

一、优化农业区域和产业布局 (15)

二、巩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7)

三、大力发展优质特色农业 (17)

四、积极推动农业装备现代化 (20)

五、着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 (21)

六、培育和发展新型经营主体 (22)

第四章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23)

一、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23)

二、完善农业产业链条 (24)

三、建立健全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和推进机制 (27)

第五章大力推进“一号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28)

一、扎实推进精准脱贫工程 (28)

二、加快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融合推进 (31)

三、健全精准脱贫保障机制 (32)

四、落实脱贫工作责任制 (32)

第六章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3)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3)

二、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35)

三、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生态文明小康村试点建设 .. 36

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 (37)

第七章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38)

一、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 (38)

二、健全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39)

三、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40)

第八章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41)

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41)

二、健全农业保护制度 (42)

三、加快水利和林业改革 (43)

四、推动农垦改革发展和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43)

五、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4)

六、创新农村金融体制 (44)

第九章保障措施 (45)

一、强化法制政策保障 (45)

二、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 (47)

三、强化生态环境监管 (48)

四、提高合作与开放水平 (49)

五、加强规划衔接实施 (50)

甘肃省“十三五”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甘肃加快脱贫攻坚、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是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新特征和面临的机遇挑战,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对于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同步推进具有重要意义。《甘肃省“十三五”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根据《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甘肃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方案》等编制。主要是阐明“十三五”时期甘肃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是“十三五”时期全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综合性和指导性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环境和形势

“十三五”时期,甘肃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村改革和脱贫进入重要攻坚时期,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甘肃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发展任务更加艰巨繁重。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成为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取得新突破

深入推进“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农业农村经济整体效益和效率明显提高。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2015年达到1171.1万吨,较“十一五”末增加22.2%;肉蛋奶总产量180.3万吨,水产品产量1.47万吨,分别较“十一五”末增长32.9%、19.5%。发展质量不断提高,2015年农业增加值达到996亿元,较“十一五”末增加421亿元,年均增长18.8%;畜牧业总产值从181.8亿元增加到296.09亿元,年均增长10.2%。粮经饲结构由2010年的70:27:3调整为2015年的65:32:3。

(二)农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按照“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总体思路,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着力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特色优势作物面积超过3000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提供了约三分之二的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特色优势

产业加快发展,初步形成河西、陇东肉牛产业带和中部、临夏-甘南肉羊产业带,苹果产业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逐年提升,蔬菜产业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马铃薯产业实现脱毒种薯全覆盖,中药材产业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以杂交玉米制种为重点的现代种业核心地位进一步提高,农牧互补、草畜良性互动和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三)农村民生改善和农民收入实现新跨越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持续完善,农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新改建农村公路5.8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超过12万公里,全省82%的建制村通了沥青(水泥)路;解决了991万农村人口和185万农村中小学师生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农村动力电覆盖率接近90%,实现广播电视农村全覆盖和村村通电话。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 年的3424.7元增加到2015年的6936元,5年增加3511.3元,年均递增13.1%,增长率分别高于全省经济增长和城镇居民支配收入2.5和1.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十一五”末的3.85︰1下降到2015年的3.43︰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态势得以扭转。

(四)脱贫攻坚进入新阶段

深入实施“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方案、“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1+17”精准脱贫行动,始终坚持以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任务,突出路、水、电、房、互联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在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内生动力、强化金融支撑、创新体

制机制等方面取得了重点突破。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由2010年末的842万人减少到2015年末的307万人,累计减少53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0年的40.5%下降到2015年的15%;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2599元增加到2015年的5436元,农村扶贫对象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4.8%,高于全省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近2个百分点。

(五)农业基础条件和装备水平有了新提高

以水利基础设施为重点的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建成引洮供水一期及定西市配套、靖远双永供水、引洮入潭、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供水等区域重点水资源配置项目,积石山引水、天祝南阳山片下山入川小康供水、引洮济合、引洮供水一期向会宁北部供水等项目加快推进,开工建设引洮供水二期、黄河甘肃段防洪治理、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甘肃)建设、引黄济临、毛藏寺水库、高标准农田等项目,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5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10万亩,新修标准化梯田700万亩。农业科技与农机化水平显著提高,航天育种、马铃薯品种选育与脱毒种薯繁育、中药材新品种开发与标准化种植、特色林果繁育与栽培、玉米品种选育与制种、旱作农业、高效节水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及应用创新取得丰硕成果,主要作物良种率达到48.4%,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7%,其中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4%。

(六)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新成效

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天然林资源保

护、三北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林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实施力度不断加大,黑河流域调水及治理效果明显,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提前实现远期规划目标,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项目全面启动,祁连山、“两江一水”和渭河源区三大生态治理规划获国家批准。完成造林面积108.84万公顷,较“十一五”末增加27.47万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11.86%。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行动计划启动实施,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71个、省级生态乡镇397个、生态村462个。

(七)农村改革取得新进展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稳步开展,有35个县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任务;农村土地流转公开交易市场建设、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等试点扎实稳步推进,土地流转面积1093.42万亩,流转率达22.5%,较“十一五”末增长5.6倍,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比重达到38%;武威民勤、张掖高台等5个县(区)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有序开展,石羊河流域基本建立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研究制定《甘肃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意见》,庆阳市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完成。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7585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7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32家,家庭农场总数超过3600家,各级农民合作示范社达2500家,参与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农户超过300万户,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社的比重达到42%;农产品加工率达50.5%。

表1 “十二五”规划主要预期发展目标及完成情况

主要指标“十二五”规划目标2015年完成

粮食播种面积(万亩)≥4000 4274.4

粮食总产量(万吨)≥1100 1171.1

肉蛋奶总产量(万吨)≥125 180.3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万亩)≥50 55

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0.54 0.54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2 55.2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45 48.4

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万人)650 991

5年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次)≥2500 2674.7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6800 6936

城镇化率(%)≥40 43.19

新增造林绿化面积(万公顷) 162 108.84

国家级公益林补偿面积(万公顷) ≥400 442.83

森林覆盖率(%)≥11.86 11.86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万平方公里) 1 1

※森林覆盖率指标为2011年第七次全国森林普查结果。

二、环境与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科学分析新形势下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把握新常态下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任务,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一)面临的形势

一是复杂的宏观环境对农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国际发展环境看,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乏力,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

性因素增加。从国内发展环境看,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风险进一步显现。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档、结构调整阵痛,新旧动能转移相互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农业发挥基础性和稳定器作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二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农业提出了新任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关键是抓好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等重点任务,目标是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向数量质量并重、由物质要素投入转向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转向可持续发展上来,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明确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农业和农村经济既是“四化同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腿。坚持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打赢脱贫攻坚战,直接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机遇和挑战

从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看,党中央、国务院持续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国内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和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新要求,党中央进一步把稳定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放在更高地位,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对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

一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发展环境和农民生活将进一步改善。“十三五”时期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将把更多公共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着力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直接关系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关键短板问题,城乡间、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衔接进一步紧密,农村设施条件将得到明显改善,民生保障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二是“四化同步”加快推进,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下,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引领的产业转型步伐加快,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带动农村能力进一步提高。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带动下,农业规模经营水平、综合机械化水平、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成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动力。

三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拓展了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空间。中央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利于发挥甘肃丝绸之路黄金段区位地缘优势,加强与沿线国家在农业种植技术、农产品开发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合作,发展甘肃农业外向型经济,扩大在农业领域的经贸合作。

四是支农惠农政策和体制机制改革全面落实,形成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合力。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陆续出台,农村改革有序推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农业补贴、信贷投放、现代农业、农村水利、农业科技创新、农村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强,有利于甘肃农业与农村发展获得更多国家资金和政策扶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有利于甘肃充分发挥农业

生产的地理、气候、区位优势,建设国家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从面临困难和挑战看,“十三五”时期甘肃农业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重大转型时期,农业市场化程度低、农业经济发展滞后的矛盾将日益凸显,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突出表现在:一是农业资源环境的制约日益突出。水资源短缺,水土光热时空匹配程度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长期制约矛盾与耕地质量总体下滑、土壤有机质普遍下降的突出问题相互交织,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多发频发,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二是农业基础薄弱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农业仍是甘肃推进“四化同步”的短板,农业基础条件差、设施薄弱、机械化程度低、科技支撑能力弱等问题依然存在,与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目前,全省仍有70%的耕地为中低产田,土壤肥力水平整体偏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水、路、电配套能力低,防灾减灾能力整体薄弱。

三是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和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生产模式粗放、农产品品质和效益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由此衍生的农产品结构性供需失衡、市场化商品化率低等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农业释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的制约瓶颈,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再加上国际农产品价格已不同程度低于国内价格,在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下,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竞争更趋激烈。

四是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日益增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全国末位,绝对收入差距日益增大,增收压力巨大。一方面,受大宗

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影响,家庭经营性收入稳定增长受阻;另一方面,外部经济下行导致就业岗位减少,农民外出务工难度增大,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此外,全省尚有31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呈现出地域和致贫因素“两大集中”特征,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实现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甘肃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做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主线,加大创新驱动力度,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方式转变,深入推进“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1+17”精准脱贫工作方案,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双轮驱动、互促共进,实现与全国一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科技

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将“节水、节能、高产、优质”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内容,着力发展优质、绿色、有机、无公害的现代农业体系。

——坚持市场导向,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强化政府支持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产品生产和供给结构,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促进农业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和可持续发展转变,提高全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外向化水平。

——坚持绿色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守耕地红线、水资源红线和生态安全红线,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确保地区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突出绿色、协调发展理念,妥善处理好农业生产与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的关系,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

——坚持统筹城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和制度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坚持因地制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立足各地区实际,充分体现区域特色优势,分类指导,统筹推进全省农村与贫困地区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因地制宜采取有选择、差别化扶持政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有条件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实现全面脱贫目标。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全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文明进一步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明显进展;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和农村社会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巩固提升。耕地保有量保持在6979万亩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蔬菜、水果等产品供应稳定增加,总产量分别达到2300万吨、600万吨;肉类、奶类、禽蛋、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到121万吨、76万吨、15万吨、1.7万吨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8%以上。农业增加值达到1300亿元。

——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建成高标准农田1520万亩,新增农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7,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以上。肉牛规模化养殖比重达50%,肉羊规模化养殖比重达60%。县级以上示范性农村合作社达到10000家以上,家庭农场总数达2000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农业经济新增长极。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产出高效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特色优势农产品种植面积占比达到60%,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5%以上,无公害、绿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