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浅析柴可夫斯基《悲怆》第四乐章(修改)

浅析柴可夫斯基《悲怆》第四乐章(修改)

浅析柴可夫斯基《悲怆》第四乐章(修改)
浅析柴可夫斯基《悲怆》第四乐章(修改)

密级:

NANCHANG UNIVERSITY

学士学位论文

THESIS OF BACHELOR

(20 —20 年)

题目浅析柴可夫斯基《悲怆》第四乐章

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系作曲

专业班级:131

学生姓名:黎梦学号:5205013002

指导教师:何一波职称:导师

起讫日期:

浅析柴可夫斯基《悲怆》第四乐章

摘要:悲怆交响曲,又称第六交响曲,是俄国19世纪最伟大音乐家柴科夫斯基的毕生绝唱,他的作品在序曲、歌剧、交响曲等多种风格中展示了音乐才华,“悲怆”第四乐章作为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的第四部分,表现出和其它乐章不同的悲怆主题风格。因此,本文从作曲家的人物背景、曲式结构模式、主题的绝望悲剧性与配器的手法分析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的艺术表达,看作者在悲剧主题表达上和其它三乐章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悲怆;曲式结构;配器;主题;

Analysis The 4th auction of"Sorrow" of Peter Lynch Tchaikovsky

Abstract

Sorcery symphonique, also known as the sixth symphonic song, 19th century Buddhist sect of 19th century Buddhist musicians Shiba Department Sounds like Mr. Tsuyoshi Sensei, other works Overture, Overture, Singing, Symphonies,

"Fourth avenue writing of Peter Lynch Tchaikovsky. Causes, body text Songs of creative personality, background, composition of musical style, main subjectual despair, tragic role, and institutional analysis Method of symphonic orthoscopic song Fourth chronological art review, author 's tragedy main subject table urbanis-tic ripple .

Keyword:Sadness;Bending style;Arrangement;Subject;

目录

摘要ⅠAbstract Ⅱ第一章作曲家人物背景 1 第二章主题特点 3

第三章曲式结构分析 5

第四章配器手法分析使用7

结论9

参考文献(References)10

前言

《第六交响曲“悲怆”》作为柴科夫斯基生命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最后的一部作品,代表了他交响乐的最高成就,亦是他一生音乐创作经验的总结,该乐曲使他的音乐创作事业走向了巅峰,生命也迎来了终点。“悲怆”第四乐章作为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其意义不言而喻。该曲中表现出柴科夫斯基的自身经历与情感内涵,甚至具有俄罗斯的历史时代风貌的印记,尤其是在第四乐章的深邃境界,对后世的音乐家产生了深刻的启示。因此,本文通过对《第六交响曲“悲怆”》第四乐章从作曲家的人物背景、主题特点、曲式结构、配器使用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使之更加全面、深刻理解该交响曲内涵与意义。

一.作曲家人物背景

柴科夫斯基于1840年5月7日出生在俄罗斯的一个贵族家庭,出生地位于俄罗斯欧洲领土的东南部,父亲是乡镇家庭农场的一个部门经理,母亲亚历山德拉·安德烈耶夫娜·柴科夫斯卡娅是父亲的第二任妻子,具有法国和德国的血统他的母亲曾经在女子寄宿学校接受过教育,会讲法语和德语,拥有一副好嗓子,并且嗓音美妙,能够演奏钢琴。最重要的是母亲有法国血统,举止落落大方,彬彬有礼,善于待人接物,有着温厚而开朗的性格。母亲在柴科夫斯基幼年的时候经常演唱一首叫《夜莺》的歌曲,宽厚的俄罗斯民族气息和玲珑精巧的花腔,给柴科夫斯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毕生难以忘怀。[]i雄厚的家庭背景与母亲的影响使柴可夫斯基能够经常接触到音乐、话剧等艺术的熏陶,因此他从幼年时表现出不俗的音乐才华,并尤其对钢琴演奏表现出高超的天分。1848年,父亲辞去家乡国营矿场的的经理职位,举家搬到圣彼得堡开始系统学习钢琴演奏与作曲技巧,之后,被父亲送到法律学校攻读法律专业,并在毕业后去了一个司法机关工作,常常感觉工作的枯燥和乏味,最终遵循自己的意愿辞去法律司法机关工作,1862年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师从安东·鲁宾斯坦教授,毕业后任教于莫斯科音乐学院。

1877-1890年,柴可夫斯基在生活上与事业上由于获得梅克夫人倾力资助,使他摆脱了繁重的音乐教学工作,专心致志的从事于音乐创作。在这个时期里,他四处游山玩水并做全国性的巡回演出,拜访了许多优秀的作曲家,如勃拉姆斯、格里格等人。勤奋的工作和音乐的天赋使他尝试了音乐的多个题材,并表现出不俗的成绩,创作出许多极为优秀的音乐作品,如:《天鹅湖》、《叶甫根尼奥涅金》、《胡桃夹子》、《悲怆交响曲》(《第六交响曲》)、《1812序曲》等作品,成为优秀的传世佳作。在众多的优秀作品之中,柴可夫斯基最为得意的是《第六交响曲》,并被后世的人们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认为是他的代表之作。作

品的旋律与基调带有作者自传意味的的悲剧性特点,隐喻性的传达出他悲剧一生的命运写照。尤其是在悲怆交响曲的第四乐章,充分体现出柴可夫斯基对人生的领悟。

二.主题特点

“悲怆”的主题是《悲怆交响曲》创作的基本基调与风格,它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第一,俄罗斯的民族文化传统,这其中包括文化背景和民族性格等各种因素,使该曲在艺术表达上有悲壮的气息,为该曲在主题表达上的悲怆性色彩,俄罗斯的不安、绝望与喜悦交替形成塔科夫斯基的音乐具有明显的俄国气质。第二,塔可夫斯基的悲剧性格造成了曲调上的悲怆性。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柴科夫斯基的乐曲创作同样来源于他的生活,而他自身悲剧性的生活造成了他创作上的悲剧色彩。童年时侯的紧张性格,被父亲逼迫接受法学的学习与工作,对他音乐创作造成重大影响的母亲的去世,短暂而又不愉快的婚姻生活,大力支持他音乐创作的梅克夫人突然不再和他联系,所有的一切都使他的音乐的悲剧性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在现实的无奈与冷漠声中,《悲怆交响曲》的创作成为了他宣泄情绪的艺术途径,尤其是在第四乐章中的悲剧性弹奏结束,极度的悲伤的心情表现了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的创作过程,缓解了悲伤情绪给生活带来的压力。

第四乐章共使用了两个主题:主部和副部。两个主题分别代表不同的内容与表达,作为该乐章情感的核心表达材料,这在整个乐章中和其它三个乐章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主部主题形象的反映出作曲者艰难的命运与残酷的现实,无法逃离。随着尖锐的七和弦出现,旋律愈以表现出向下的发展方向,音乐的情绪点达到最低。主部主题在表现出悲痛、严肃、冷酷。

(图1:主部主题谱例)

(图2:第四乐章主部七合弦使用情况)

副部主题的整体曲调和主部主题曲调相近,旋律由弦乐器演奏出来,曲调表现为和在主部主题的下行二度级进,在这里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在和声进行的基础上,在其内部对上方主题旋律进行复调化的虚伪模仿,和声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开始行进,相识对主部主题的复调化模仿,从而使副部的主体形象向作曲家内心再次挺进。再一次回到了作曲家的内心世界。

(图3:副部主题谱例)

副部主题象征着作曲内心的哭泣和倾诉,愁思般的情绪平缓、有序的刻画着作家的内心感情世界。副部的高潮段落像是对作家内心刻画最深刻的一个段落,短暂而又表现出作家悲惨的现实和悲剧性的命运,是自己在黑暗深渊里挣扎而无法自拔的表现。相比于其它乐章,这个乐章表现的更加清晰与直接,使作曲家任何幻想的成分都已不在存在,徒留赤裸裸的残酷现实,表达了自己一生坎坷的境遇。

总之,柴科夫斯基的的交响乐创作的悲剧性主题,尤其是在第四乐章中所表达出的悲剧性内容,反映出他的音乐创作和他的家庭背景、现实经历、民族性格

等各种因素都有关系,悲惨的现实经历使他的乐曲创作直达内心深处的悲伤情感,获得了后世人的赞同与同情。而悲怆性在第四乐章中得以升华,主题特点在主体不和副部主题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获得震撼之余,徒留无尽的伤悲。

三.曲式结构分析

在表达“悲怆”主题的主题之余,悲悲苦、幻想和斗争悲剧性形象伴随始终。其中,该曲分四个乐章,每个乐章的曲式结构虽然都指向悲怆性,却在每个乐章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第四乐章的曲式结构在创新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曲式结构图如下:

(图4:第四乐章曲式结构图)

第四乐章的曲式结构的独有的创新构思表现在再现部里,再现部作为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最后部分,也是该乐曲的核心总结。第一,在主部再现时开始有了扩充,由原有的复乐段改成了三重乐段,尤其是在最后的一个乐段,主题材料表现出较大的分离特点,从而把作家的曲折命运和现实经历的残酷事实结合起来,成为他人生的一切,占据他人生的全部。伴随着锣响声响的开始,其曲调表现出的悲壮色彩和第一乐章的挽歌较为相近,在此以主部的形式再次出现,副部则以主音B作结束,并进行了极大的约缩,和古典奏鸣曲式的结构特征有了极大的差别。最终将副部、结束部、尾声一起融为一体。情绪逐渐开始降,副部开始向虚无化的形象进展,而不仅仅去书法作曲家的内心感情世界,最终以低音提琴演奏的三连音结束了乐曲的整个演奏。

第四乐章的整体结构尽管最后的两个乐章都以奏鸣的曲式开始,却表现出不同的结构特点,第三乐章在呈示部和再现部中都具有了展开的功能,呈现了对主题材料的结合与消除,具有替代展开部的作用。而第四乐章在再现主部时表现出了扩充展开的作用,成了主部的一部分。第四乐章的曲式结构最为独特

的地方在于不能有展开部。原因在于,副部代表着作曲家的内心世界形象呈现,并逐渐转化成一个不再有抵抗力量的形象,毕生精力转向悲剧性结束,直至慢慢消亡结束。

总之,悲怆交响曲的曲式结构,既有和前面三个乐章相近的地方,又有自己独有的创新特点,最终呈现在悲怆交响曲的结尾,给后人留下不尽的想象。

四.配器手法分析

从乐器的弹奏表现出的韵律上来看,第四乐章相比前三个乐章的粗狂、优美、活跃特点相比,细腻是第四乐章的最大特点,细腻的情感融入到每一个音符之中。[]ii因此在配器的使用上,表现出柴可夫斯基高品质的艺术手法,真实的再现了曲式技术的风格,丰富了第四乐章的音乐表现力。

不同的乐器有着不同的弹奏风格,所发出的曲调也不尽相同。因此,乐器之间的搭配协调与否关乎着音乐象是否真实逼真,在每个乐器的使用和乐器的分配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乐器组在音色上的不同对比和发展动力。例如:主部和副部的在音乐氛围相似的情形下,人们通过听觉辨析去辨别出不同乐器衬托所表现出的不同风格,副部中的三连音衬托音型使铜管和木管乐器使乐器间的搭配有着很大的不同,并使副部部分的音乐推向了高潮。除此之外,第四乐章在乐器的搭配处理上,搭配了合理的乐器,在使器上的配器手段极大增加了音乐的音响效果。

首先,是低音乐器的合理应用。大管和低音提琴作为乐曲演奏的重要低音配器,使整个乐章的悲怆、荒凉的内心情感表达推向了高潮。[]iii在管弦乐队的演奏中,低音乐器充当承担和弦低音和主题片段的低音演奏的情形最多,以契合第四乐章的情感表达,使大管和低音提琴在陈述主题时的地位得以大大提高,和乐器组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图5:第4乐章主部第二乐段大管主题旋律图)

在主部主题中,大管乐器不仅独自承担起主部末尾的结束,而且表现出副部主题的优美旋律特点,伴随着演奏主题的弦乐组缓缓的进入安静的空间,只留下大管下行的旋律,悲痛的行走在下坡路段,像脱离了主部形象而进入另一个世界一样。从乐器演奏的配器的使用上来看,大管演奏的阶段具有连接前段

和后段的功能,使整个乐章听起来和谐统一。而在这个乐章的结尾部分,低音提琴的出现有了回顾全曲的作用。三连音作为副部的音型以主音的形式进行到该乐章的最后,使低音提琴在全曲的段落中,都持续有同样的音型,并在音乐的中间环节得以明显进行。在乐曲即将进入结尾的部分,开始慢慢转向虚无的情景之中,低音下降的乐器配用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最后出现的7小节低音提琴演奏部分出现在音乐的整个过程,就有了一组三连音演奏的音型,并最终消失在寂静的乐曲最后。

其次,演奏力度的变化。无乱在形式还是内容上,悲怆第四乐章整体表现出非常细腻的感觉,这种感觉的调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力度的变化处理和配器的使用上联系密切,并没有出现因处理不合适导致整个乐曲发生崩塌的情况。[]iv第四乐章在力度的处理上,主要以展开式和对置式的两种形式进行。主部采用力度变化较大的展开式,而副部则主要以对置式的力度变化。例如谱例的副部力度变化。

(图6:第四乐章副部力度变化)

因此,乐曲的弹奏风格与内容表达和配器的使用密切相关,不同的配器使用对主题的表达息息相关。悲怆第四乐章的配器使用与使用特点,充分表达了该曲的悲剧性风格,并把作曲家的情感推向高潮。

结论

从音乐的演奏性质上来看,第四乐章在主题特点、曲式结构、配器的使用方法上虽然有对前三个章节的的继承,又有了自己的发展,表现出自己独有的美学特征。客观的描述现实仍然是该乐章的表述重心,作曲家个人的情感经历在该乐章被压缩,表现了作曲家经历过的浓重的社会黑暗与苦难,且不能自我逃避。和前三个乐章具有和现实积极斗争相比,此乐章则具有对命运的顺从感,当命运来临之时,它欣然的接受苦难、黑暗与死亡。第四乐章作为悲怆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不仅对自身做出了陈述和总结,而且具有了结构整部乐曲的功能,在乐曲的结尾对交响曲的题目“悲怆”进行了点题,使主题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 张红霞.柴科夫斯基评传.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年:36.

[2] [德]克列门斯?库恩钱泥译.音乐分析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 王晡.从柴科夫斯基两部作品看其悲剧性[J].中国音乐学,1995 年 01 期.

[4]朱康香.生命的交响——从三部交响曲解读柴可夫斯基音乐的悲剧性[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年.

[5]毛宇宽.俄罗斯音乐之魂:柴科夫斯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0

[6]彭志敏.柴科夫斯基交响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21

[7]钱仁康编著.柴科夫斯基主要作品选释[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7. 22

[8][苏]尤?克列姆辽夫著.曾大伟译.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

23 [9][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著.周扬译.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4

[10] [德]康德著.何兆武译.论优美感和崇高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5

[11][德]弗里德里希?尼采著.周国平译.悲剧的诞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26

[12]姚亚平.西方音乐的观念:西方音乐历史发展中的二元冲突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7

[13][德]克列门斯?库恩.钱泥译.音乐分析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8

[14]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上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14]田园.柴科夫斯基伤感主义音乐根源浅析[J].中国音乐学,1996 年 S1 期.

[16]朱丽芳.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艺术手法探析[J].齐鲁艺苑,2006 年 01 期.

[17] [美]伦纳德?伯恩斯坦著.张显平译.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9 年 02 期.

致谢

在论文基本定稿的时候,我心里夹杂着难以表达的伤感和欣喜,毕业论文是我即将毕业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一个任务饱含了指导老师的诲人不倦、朋友同学的帮助以及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回首大学生活,南昌大学承载了我最美年华里的四个春翡夏翠秋金冬银,有过欢笑也曾留下遗憾,但庆幸的是,此时此刻我们还能聚首一起畅想未来。借此机会,我想对我的指导老师以及帮助过我的同学朋友致以最真挚的谢意。

最想感谢的是我的指导教师—何一波老师,一位见闻广博而又耐心细致的良师。他在本文的选题、构思和撰写等方面给以了我很好的指导、极大的帮助,也在我论文的修改上给予了许多好的建议,多次认真的审阅和耐心的指导使我。的论文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乃至终于定稿。这些都多亏了何一波老师的辛勤指导和教诲。此外,也要感谢其他论文老师曾在开题报告时对我的论文提纲结构的完善提出了宝贵建议,使我进入初稿写作前有了一个更清晰的思路,对此我内心也充满了感激。另外,我也要感谢我亲爱的同学朋友们,对我论文的资料来源收集与格式规范化提供了一些帮助;他们在我繁忙时提醒我要注意的论文事项以及需要及时完成的任务,有利于我顺利完稿、交稿。

总之,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给予我善意微笑的所有同学们,在这四年里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和关怀,让我的青春岁月充满友谊的光辉和温暖。

柴可夫斯基四季一月 三月 五月 八月 十二月的曲式分析

柴可夫斯基四季一月三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的曲式分析 在传统音乐作品结构内,重属增六和弦常进行到经过的主四六和弦,或置于两个相同形式的主和弦之间,形成辅助和弦而使和声具有变格进行的特点。从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整体音乐作品来看,增六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是柴可夫斯基和声语言的灵魂。在钢琴套曲《四季》Op.37之一《一月——炉边》中,柴可夫斯基使用重属增六和弦解决到主和弦这一特色和声进行,给音乐带来新奇的和声音响。 《一月——炉边》的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的音乐停留在第28小节E大调的属七和弦上,中部从第29小节的同主音小调(e小调)的VI级和弦(C大三和弦)上突然闯入,C大三和弦即是E大调的降VI级大三和弦,E大调的属七和弦解决到降VI级大三和弦时,第一部分形成阻碍终止的特殊形式,和声有意外进行的音响。第29小节的第3拍,当旋律声部分进行到#A音时,下方声部保持,和声转化为e小调的德国增六和弦,该和弦没有解决到属和弦,而是到下一小节e小调的主和弦(e小三和弦),这里的和声进行为:tsVI -b3DVII56/D-t,德国增六和弦用柱式和弦奏出,主和弦用大山型的琶音式旋律奏出,二者构成织体对比。力度设计为P到PP的循环进行,形成力度层次的对比。tsVI-b3DVII56/D -t的和声语汇被连续反复之后,第35-36小节,德国增六和弦与下中音和弦交替进行。如果将德国增六和弦看成是II级和弦的附属七和弦(即C属七和弦)的等和弦,那么,这两小节即构成同根音大三和弦与属七和弦的交替,和声音响富有戏剧性变化。整个中部开始的和声使用德国增六和弦与主和弦以及德国增六和弦与下中音和弦的连接,音乐柔和、抒情,和声具有变格进行的特点。第36小节,e小调的德国增六和弦各个声部以半音上行的方式进行到bA大调的下属和弦(bD大三和弦),德国增六和弦与根音成小二度关系的大三和弦对置,和声色彩对比强烈。 第95小节,音乐在A 大调的主和弦上作完全终止,其后是由下中音和弦、德国增六和弦与主和弦交替进行构成的变格补充终止,其和声序进为: tsVIb3DVII56/D-T-tsVI-b3DVII56/D-T。德国增六和弦位于降VI级大三和弦与主和弦之间。降VI级大三和弦与其后的德国增六和弦相差一个音级,二者的转换就像同根音的大三和弦向大小七和弦转换一样平顺自然,这两个和弦用在音乐的结尾处形成协和的三和弦与不协和的七和弦的音响对比,而主和弦与降VI级大三和弦亦形成鲜明的对置。降VI级大三和弦之上漂浮着A旋律大调的旋律,与第99小节主和弦之上所附加的变化音级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随后,旋律以琶音进行的方式从低音区向高音区延伸,用PPP的力度演奏,音乐在柔和、梦幻般的音响中结束。德国增六和弦解决到主和弦作为变格进行用在该作品的结尾作为补充终止,增强了音乐作品中的浪漫气质。 二、主和弦中的附加音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各种形式的和弦外音点缀其中,附加音以留音和倚音方式出现在主和弦中是柴可夫斯基音乐作品中的重要手法之一,这种附加音主和弦既给音乐增添了神秘的和声音响,显现出柴可夫斯基大胆、别致的和声思维。 附加六度音的三和弦有时可能被误当七和弦看待,不过,如果从前后和声进行的功能关系来推断,便可以清晰地判断其是否为附加六度音的三和弦。第7-9小节使用终止式建立和巩固E大调,在这3小节音乐中,每小节前两拍均为主四六和弦,其后接以属七和弦,低音声部为属持续音。这里的主和弦均含有附加六度音(c2音),第7小节为留音式的附加音,位于下属和弦与属七和弦之间,是含有附加六度音的终止四六和弦。第8-9小节中主

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 第五交响曲 崔 昊 ? 彼得 伊里奇 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 ?柴科夫斯基几乎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 古典 作曲家。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细腻婉转。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满激情,乐章抒情又华丽,并带有强烈的管弦乐风格。这些都反映了作曲家极端情绪化、忧郁敏感的性格特征 会突然萎靡不振,又会在突然之间充满了乐观精神。 ?柴科夫斯基对过上 正常 家庭生活的渴望,与他的同性恋天性的矛盾,使他一生都充满了痛苦的挣扎,这亦反映在他的音乐里,尤其是晚期的交响乐作品中。在柴科夫斯基的大部分音乐里,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 他将民族文化与西方交响乐传统成功地融合在一起。尽管柴科夫斯基结识了 强力集团 ,但是他始终没有加入任何一个民族主义团体。柴科夫斯基曾写道: 至于我对音乐里俄罗斯元素的关注,是由于我常年生活在异国。在我年幼的时候,俄罗斯民族音乐无法描述的美丽就已经充满了我的生命。 关于第五交响曲 ? 小调第五交响曲,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作于 年。在本交响曲创作之前,柴可夫斯基曾长期移居西欧,所以此间他的作品也就显示出 西欧派 的色彩。此交响曲是他回到俄国定居后创作的,曲中融入了他对莫扎特音乐的思慕,全曲采用由贯穿始终的 命运 主题所构成的循环形式,这些对柴可夫斯基而言都是新的尝试。柴科夫斯基在原作的札记中指出: 这一作品是从完全听从命运,到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来克服悲惨的命运,表现的是肯定生活的思想。 年,柴可夫斯基在给他的友人梅克夫人的信中指出: 我虽然还不很老,但已经开始感到年龄的威胁,身体极容易疲倦,精神不比往常。无论弹钢琴,还是夜里读书,都感到非常吃力。 可见这一作品是他在健康状况不佳的时候完成的,曲中所体现出来的 与命运斗争 的主题,或许与此有关。 第一乐章

浅谈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品及其音乐风格

编号:82 浅谈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品及其音乐风格 姓名:聂俊毅学号:20113576 学院:会计学院一、柴可夫斯基的生平 1840年5月7日,才华横溢的俄国作曲家彼得.依里奇.柴可夫斯基出生于乌拉尔山脉附近的一个定居点。5岁起学习钢琴,1848年赴圣彼得堡上寄宿学校,但他的钢琴课并未停止。1861年,俄国音乐协会赞助开办了一个音乐讲习班,柴可夫斯基在讲习班任教。一年后,他辞去了在司法部的工作,就读于刚刚成立的圣彼得音乐学院。1865年12月毕业时,以一曲根据席勒的作品改编的清唱剧而荣获银质奖章。在音乐学院的11年中,他创作了《第一钢琴协奏曲》(1875年)、芭蕾剧《天鹅湖》(1876年)。4部歌剧、3部交响曲及众多篇幅较短的作品。 1875年,柴可夫斯基的精神出了问题,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疗养才算康复,但病根未断。 1877年7月,柴可夫斯基与米廖科娃的婚姻出现了危机,这次危机几乎把他送上自杀的绝路。在一片吵吵闹闹之中柴可夫斯基逃离了莫斯科,他妻子在1878年5月同意分居(他们一直没有离婚),但柴可夫斯基在这之前仍完成了3部杰作—《第四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以及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 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之间的友情被后人传为佳话,据说他俩几乎从来没有见过面,却是书信不断,而且持续了13年之久。 1878年到1885年,柴可夫斯基时而在俄国,时而在西欧,居无定所。作品《意大利随想曲》、《1812年庄严序曲》,以及两部歌剧《圣餐》和《晚祷》,使柴可夫斯基声名鹤起。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是在莫斯科或莫斯科附近度过的。 1891年他出访美国。同时,柴可夫斯基创作不辍,写下了芭蕾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第五交响曲》,以及最后3部歌剧。当时的青年作曲家们争相仿效,其中塔内耶夫、阿斯基、易珀列道夫,以及后起的拉赫玛尼诺夫。1893年,《第六交响曲》首演,柴可夫斯基担任指挥。几天后,他感染了霍乱,于11月6日在圣彼得堡逝世。 柴可夫斯基曾经这样说过:“我的交响曲中的每个音符,都是出自我的内心深处。”他的创作之中洋溢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他的音乐的基调是以民歌和民间音乐为基础的。柴可夫斯基还采用了不少俄国和其他国家的名著作为创作的题材,而且能够把原著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从芭蕾音乐《天鹅湖》看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风格 十九世纪末叶,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把芭蕾音

柴可夫斯基《四季》的音乐题材特征

柴可夫斯基《四季》的音乐题材特征 柴可夫斯基一生都保持着敏感的态度,情感十分丰富。他的音乐充满了无尽的忧郁,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他本人不太幸福的情感生活和独特经历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此外,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柴可夫斯基所创作的音乐中涵盖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题材和深厚的感情。我们能够从他的音乐中洞察到感情痛苦的心音,而且也能够感受到他当时那个时代所发出的痛苦呻吟,也涵盖了他对俄罗斯的深厚情感。笔者以柴可夫斯基所创作的钢琴套曲《四季》为研究案例,深层次地分析了《四季》的音乐题材特征,希望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把握这首钢琴套曲。 一标题音乐的杰出代表 柴可夫斯基于1876年创作了著名的《四季》钢琴套曲,其副题名字是“性格描绘12幅”。他所创作的这部作品是人类钢琴音乐题材中的重要精品。《四季》中的12首曲子分属于12个月,体现了俄罗斯当时的生活风俗、气候以及自然风光,富有强烈的诗情画意特色,这首乐曲的整体风格是自然纯朴、清新恬淡,不但素描般地刻画了俄罗斯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且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画面,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这首音乐具有显著的俄罗斯情调,既质朴又非常优美,不但存在着开朗般的欢乐,而且隐隐地表现了淡淡的忧伤。从这12首作品来看,所拟定的每首乐曲标题都带有季节性特征,这种音乐以及文学的巧妙组合形式,不管是当下抑或是之前,这种创作钢琴音乐的方式都可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创举。 从标题音乐的具体发展过程来看,西方著名音乐家李斯特把标题音乐界定为“展示文学概念、讲述故事或者描绘相关场景、画面的相关器乐作品”。在西方音乐发展的过程中,贝多芬创作的《田园交响曲》具有较强的描述性,而且还能够带给听众纯音乐的强烈愉悦,被看做是标题音乐的最佳典范。李斯特、柴可夫斯基和柏辽兹等诸多作曲家早在19世纪已经创作了相当数量的标题音乐,比如《罗密欧与朱丽

浅谈柴可夫斯基_第一钢琴协奏曲_的欣赏

浅谈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欣赏 摘要: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属于钢琴协奏曲上的经典之作,展现出了柴可夫斯基对音乐的全部理解。 本文分析了这部协奏曲的创作风格,分三个乐章进行细致的音乐特色分析,并提出了个人对音乐的感受,以求通过 文字感受这位音乐大师带给我们的震撼 。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协奏曲欣赏 聆听过《第一钢琴协奏曲》的人都有着同样的感受,就是震撼、缥缈、感动。这部伟大的钢琴协奏曲给音乐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乐章理解,从反复的平静与激昂的转换之中,找到自己对音乐的感动,对生活的领悟。 一、《第一钢琴协奏曲》创作特色分析 1.创作背景:柴可夫斯基是19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他的音乐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作为伟大的交响乐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这些作品在很多方面确定了俄罗斯钢琴学派发展的方向。如果说贝多芬的《命运》的开篇是将人们心灵重重扣入地下的震撼,那么就可以说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开篇是将人们的心灵带入缥缈太空的强音。有的乐迷甚至说这个曲子的开头是“腾空的”。那种激昂的节奏实在是世间的绝品。本曲作于1874年,于1875年10月在美国波士顿首演。在器乐协奏曲方面柴可夫斯基比较突出的作品是他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874—1875)和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其中《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一部明朗乐观的作品,这部协奏曲长达三十分钟,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热情洋溢,第二乐章优美抒情,末乐章粗犷豪迈,并在壮丽的凯歌般的音乐中结束了全曲,整首曲子在激昂的旋律中结束,只能用完美来解释。 2.创作风格:作为柴可夫斯基钢琴协奏曲的代表作,这种钢琴曲也是被演奏得最多的一首,作品中略含俄国味的创作主题,以及充满斯拉夫式粗线条和色彩的管弦乐法,正是这首乐曲的魅力所在,这首钢琴协奏曲是第一流的钢琴家们竞相演奏的曲目。在创作上,柴可夫斯基多用了快板、小行板,将曲子固定在华丽又平实的格调上,通过单簧管、长笛的配合使得抒情的气氛十分浓厚,整篇乐章如梦如幻,展现出了特殊的情景氛围。同时,在这首协奏曲的创作过程中,柴可夫斯基还大胆地使用了圆号演奏,传说这种特色的曲调是从一个盲乞那里采集到的歌曲旋律。除了圆号之外,乐曲加上颤音与音型装饰变奏,借以来展现出随想的空灵感受,借助钢琴的技巧来展现出优美的抒情篇章。高潮终结部以降B大调形成辉煌的结尾,在创作中柴可夫斯基将浓厚的民族特色蕴含在乐曲之中,曲风华丽而大气。 二、《第一协奏曲》的欣赏 1.音乐的抒情性:《第一协奏曲》的抒情性十分明显,每一个乐章都包含着特色

和声曲式分析柴可夫斯基《四季》十一月《雪橇》November-----Troika

(二)十一月《雪橇》November-----Troika 《雪橇》又译作《在马车上》,关于这首小品,还有一段小故事。1876年,每月一个固定的日子,柴可夫斯基的管家就会提醒他:“先生,又该寄邮件了吧?”这时候,柴可夫斯基就坐下来,把当月的曲子完成。写这些钢琴小品成了他每个月定期的音乐游戏,写过就放下,直到下个月仆人提醒之前,他不把这事放在心上。创作灵感不可能随呼随到,在六月和十一月,到了“寄邮件的日子”,柴可夫斯基腹中空空,找不到理想的表达方式,于是拿两首平时写好的性格小品来充数,这就是:《船歌》和《雪橇》。注① 《雪橇》,复三部曲式,快板,四四拍。这是一首描写冬日欢乐的乐曲,钢琴模仿马拉雪橇上铃铛的叮咚声,轻快活泼,雪橇在茫茫雪原上逍遥自在地奔跑,一路洒下欢愉快乐的铃声。柴可夫斯基性格忧郁,冬天却能给他带来欢乐,在给梅克夫人的信中他写到:“……俄国的冬天风光对我来说美妙无比。……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雪像无数钻石般闪耀光芒。从我住房的窗口可以视野开阔地眺望远方,多么美好自在,在一望无际的大地上畅快自由地呼吸吧!”注②十一月《雪橇》表现的正是晴朗的冬日里自由欢畅的心情。 1、主题分析 首部(1-27)为带变化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明朗、优美的旋律,表现了赶车的人和坐车的人的心情都格外欢畅,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A段](1—8)为两个同头异尾乐句构成的方整性乐段,四四拍,E大调。主题由中庸的快板和五声音调组成,质朴而宽广,使人联想到车夫哼唱着俄罗斯民歌,赶着三套马车在茫茫雪原上奔驰的情景。 谱例7 在这段中,主题由高声部及次中声部的八度重复展开,并在整个A段中持续,使主题的旋律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节奏型由两个八分音符、一个二分音符与两个八分音符组合而成,使四四拍的节奏带有切分节奏的特点,但在二分音符长音停顿处加入了四分音符音程的填充,使切分节奏得以打破。在A段的最后两小节转入升g小调,经属七和弦,结束于升g 小调主和弦。整段旋律十分鲜明,线条婉转悠长,音调亲切自然。

浅谈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的艺术特征

浅谈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的艺术特征 摘要:船歌是由贡多拉一种平底狭长的轻舟船工所唱的歌曲,在十八世纪的末期,很多的作曲家开始根据“船歌”风格长作出了声乐曲和器乐曲两种。在船歌发展的漫长历史中,人们最熟悉的船歌应该是《六月船歌》。本文从这首曲子的背景、音乐风格以及曲式结构这三方面进行论述。知道歌曲的创作背景就能够知道作品的源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创作动机,作者就能够创作出不同风格的作品,所以对于《六月船歌》的研究,首先要对创作背景进行研究。然而在音乐创作的风格包含了节奏、旋律、艺术特征等等,在节奏方面船歌通常是一种6/8拍或是12/8拍的乐曲,伴奏节奏型模仿船身均匀摇摆和摇桨的动作而富有旋律,而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则按照俄罗斯民族风格,重新处理了船歌题材,没有采用6/8拍子,而是用从强拍到弱拍一摇一摆平稳的4/4拍子的节奏,来变现俄罗斯自己的平底船均匀划分的节奏,同样体现了轻舟荡漾的意境。文章的最后将会对《六月船歌》的曲式特点进行论述。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艺术特征; 引言 柴科夫斯基把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与俄罗斯音乐传统相结合,在钢琴创作中表现出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和浓郁的抒情气息,内涵深刻,深的人们的喜爱。在外国艺术的歌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作曲都各自作出十分突出的贡献,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经典之作。柴可夫斯基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创作的《六月船歌》由于启动人的旋律,优美的意境,独特的风格和民族特色等这些魅力,是的这首乐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和追捧。本文通过对《六月船歌》的作品背景、音乐风格、曲式结构这三个方面的研究使本人对这首曲子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更多的知道每首曲子都拥有独具一格的魅力,因此在接触乐曲之前应该从各个方面读懂理解它,并用作曲家的心境去演绎乐曲,是其在广度、深度、高度上都进入了一个人生诗化哲学的境界。 1、柴可夫斯基简介 柴可夫斯基(1840 - 1893)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出生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在彼得堡法律学校读书时,便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23岁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年,他辞去音乐学院的教授职务,在梅克夫人的资助下,从事专业音乐创作,很多优秀作品便是这时期所作的。 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亲自指挥演出他的代表作品《第六交响曲》,9天后便离开了人世。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仅大型作品就有:10部歌剧,以《叶

柴可夫斯基-四季-作品37

柴可夫斯基-四季-作品37 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副题为“性格描绘十二幅”。全曲由十二首附有标题的独立小曲组成。这些诗篇又与十二个月的季节特点相关联,故乐曲以“四季”为名。其中第六首《船歌》和第十一首《在马车上》最为流行,第三首《云雀之歌》及第十二首《圣诞节》也常单独演奏。 柴可夫斯基写四季钢琴套曲是应一个杂志编辑的邀请,为他杂志的副刊编写的。每月写一首符合当月特点的曲子。 1875 年,圣彼得堡杂志《小说家》的编者尼古拉·马特菲耶维奇·贝纳德从俄国的诗中选出十二首适合于1876年1~12月各月份的诗,按月在刊物上登出。同时,他请柴可夫斯基每月为该杂志写一首能描写各月份性格的钢琴曲。柴可夫斯基嘱咐他的男仆,到了每月的某日提醒他做这件事。每逢应该写这样一首钢琴作品的那天,柴可夫斯基就坐下来创作,写完就寄给杂志社。他一共写了十首这样的小曲,只有6月和11月引不起他的创作灵感。因此他用他先前创作的《船歌》作为6月的一曲,用《雪橇》作为11月的一曲。这两曲竟成为了十二首作品中最著名的两首。柴可夫斯基在这些乐曲中,不但生动地描写了每一季节中的自然景色,而且还深刻地刻画了俄罗斯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反映着俄罗斯民间音乐语言的音调。这些作品是柴可夫斯基现实主义创作的优秀范例。 俄罗斯的音乐月历 这一部钢琴作品,是柴可夫斯基于1875~1876年,在创作芭蕾舞音乐「天鹅湖」,受到委托所写的钢琴小品集。在诸多钢琴小品当中,舒曼的「森林情景」是以大自然的描写为宗旨,而柴可夫斯基的「四季」则是以对诗的印象,转化成音乐。在创作的笔法上,可以感受到他所流露出对俄罗斯土地的情感,以及对于爱的歌颂。这部曲集共有12首,以每一个月份、并冠以标题作为主旨,从这种种素材看来,祖国的每一项自然与风土民情,都是他创作的原点。 《四季》The Seasons Op.37b ,副标题是“十二种性格的小品”,全曲由十二首富有标题的独立小品组成。 1、一月——壁炉边 January—At the Fire Side 不太快,用琶音造成幻想气氛。阴沉忧郁的旋律和徐缓单调的节奏把人们带进孤寂愁苦的寒冬之夜 “在那宁静安逸的角落,已经笼罩着朦胧的夜色,壁炉里的微火即将熄灭,蜡烛里的微光还在摇曳闪烁……”——普希金 作品采用升f小调,3/4拍,朴素而有表情的中板,阴沉忧郁的旋律和徐缓单调的节奏把人们带进孤寂愁苦的寒冬之夜。中段速度渐慢,用琶音造成幻想气氛。 炉火边:这是描写冬天的夜里,在屋内的火炉边取暖的安静气氛,曲风也带有民谣的风格。曲式结构: 三段体,A + B +A +尾声: A 段旋律优美如歌, 给人以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

音乐鉴赏 ----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

信阳师范学院 音 乐 鉴 赏 论

文 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班级:2010级1班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姓名:周宪法 学号:20105031115 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俄国好象从昏睡病中醒了过来,人人都觉醒了,人人都开始思索,人人都充满着批判精神”。沙皇政权慑于席卷全国的农民骚动,采取了废除农奴制的改良措施。在阴暗的俄罗斯大地上,出现一线“曙光”。俄国知识分子的民主思潮,又在微幕的晨光中萌发出盎然春意。 然而,乍暖还寒。沙皇专制的严酷风雪很快摧毁了人们心田中刚刚泛起的春色。俄罗斯又陷入压抑、窒息的“黑暗王国”。时代在俄国知识分子心灵中投下巨大阴影。 柴可夫斯基陷于苦闷、忧郁之中。他痛切地说:“我惋惜过去,期望未来,永远也不满足于现在:我的整个生活就是这样渡过的。” 此时,作曲家的个人生活又掀起悲剧的波澜。1877年7月,他同自己学生安·伊。米柳科娃草率成婚。婚后生活使柴可夫斯基感到痛苦。他说:“可怕的生活又挨过了几天。我喝了很多酒。”作曲家身心交瘁而病倒。他先在日内瓦湖畔的克拉伦斯居住一个时期,又到意大利休养。这期间,他在写给弟弟的信中叹息:现在“俄国人谈不上快乐”。 在因个人遭遇和社会压抑的极度苦痛时期,柴可夫斯基写出了著名的《第四交响曲》。那时正是作曲家被厄运折磨的1877年。精神上的巨痛使他的写作时断时续。他说:“我以的任何一部作品都从来不曾给我带来过这样的困难”。但是,他最终创造出来的音符,凝聚了作曲家心血,具有更高、更广的普遍意义,表达出当时一代知识分子的情感与命运。

《第四交响曲》写成之后,题献给作曲家敬重与仰慕的梅克夫人。这位被柴可夫斯基称为“挚友”的贵夫人,曾对作曲家给以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很大支持,使他得以解脱某些痛苦的心境与经济上的窘况而安心于音乐创作。 柴可夫斯基不止一次地称呼这部交响曲为“我们的交响曲”,并在写作过程中曾写下遗言:“如果我死去,请把原稿送给梅克夫人。”他在写给梅克夫人的信中说道:我们的这部交响曲是“纯粹抒情的过程。这是心灵的音乐自白,它充溢于心,按照自己的特性、借助声音渲泄而出,就如同抒情诗人借助诗句倾泻衷曲一般。不同的只是音乐在表现千变万化的内心感情时拥有无与伦比的有力手段和细致入微的语言。” 柴可夫斯基深情地说:“它将永远是我最得意的作品,它是一座纪念碑,代表着这样一个时代:在深重的苦难、悲哀和绝望之中,忽而射出了希望的光解——这光辉就是这一作品所题献的那人所射出的。” 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于年18782月22日在莫斯科首演。梅克夫人在座。次日,她给作曲家发来电报,祝贺成功。随后又致函叙述了首演情况:“听众是能够接受你的交响曲的,对于诙谐曲一乐章尤表欢迎。掌声很热烈,最后大家要求见一见作者,大概是鲁滨斯坦代你答谢的……” 《第四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稳重的行板,活泼的中板。 圆号和大管奏出威严的号角声,揭开整部交响曲的帷幕: 这个阴森的主题,象阴影笼罩着第一乐章,也贯穿整部交响曲;它阻止人们对幸福光明的向往与追求。作为序奏,它象一颗种子,播植在《第四交响曲》的阔野上,成为音乐戏剧性发展的基础。柴可夫斯基说;“这就是命运”!“它象达摩克利斯的剑,悬在头上,无时不刻不在折磨人们心灵。”_在“达摩克利斯的剑”下,人们“只好顺从,只好毫无结果地忧伤”——一如提琴和大提琴在重压之下呻吟着,奏出哀叹的主部主题。半音下行的模进音调,动荡不定的延留节奏,造成柴可夫斯基所特有的叹息音型: 在心灵的哀吟中,命运化为咄咄逼人的短句轰然震响。不堪忍从的重压使吟叹变成呼号。管弦乐队凝聚了愈益强烈的愁绪,进发出暴烈的音响。这是痛苦的哀鸣,也是奋力的抗争。但是,人们无法摆脱命运的网罗。作曲家只好引导人们规避现实,沉而于虚幻的梦境之中…… 单簧管以神秘的色用吹奏出一支怪诞的音调。长笛和大管以忽明忽暗的音色,奏出快速的装饰性的经过句。此刻,一种奇妙的迷幻气氛升腾而起,把人们带到现实世界之外。 柴可夫斯基为这个副部主题写下一句简明的解释:“暗淡的、失望的感情愈来愈剧烈,愈来愈残酷。回避现实而沉入幻梦不是更好些吗?” 接着,长笛和双簧管奏出一文明朗的旋律。“啊,欢乐!至少是温柔甜美的幻梦出现了。”人们在梦境中遇到了幸福女神。她轻轻招手,把人们引向光明的世界。这是第二副部主题,音乐中充满虚幻的柔情蜜意。 第一乐章由上面三个主题为基本形象。 序奏象征命运。它威胁着人们对于幸福的追求,又不断把人们从梦幻中唤醒。 主部主题在哀叹。它表达出对于命运的无奈顺从和深痛比伤的情绪。 两个副部主题虚构出一个空幻渺茫的甜梦。它从开一侧面表现出对于命运的屈服与回避。

浅谈柴可夫斯基的睡美人

浅谈柴可夫斯基的《睡美人》 《围城》上打过这么一个比方,大致是听音乐如看书,音乐本身的品质高低像书那样可以反应一个人的品味。我断然没有超凡脱俗的音乐品味,但在这学期的西方音乐史话课堂上多少也受了些熏陶,总算有些进步。太纯的音乐还是难以听懂,但像柴可夫斯基的三大芭蕾舞剧这样有具体情节的音乐,多少可以在故事的提示下,听出点意思来,下面我以《睡美人》为例,谈谈自己的拙见。 《睡美人》是《格林童话》中的名篇,讲的是一个国王和王后一直为没有孩子而苦恼,后来终于有了一个女儿,她们因此举行了盛大的宴会邀请亲友参加,包括这个国家中13名女巫中的12名。当12名女巫为小公主祈福时,因未被邀请而发怒的女巫来到了,她许下毒咒:公主将在15岁生日时接触到纺锤而死去。大家大惊失色,这是还没来得及祝福的第12名女巫说,公主只是昏睡一百年而已。 国王下令把全国的纺锤都销毁掉,但还是漏掉了一个,于是,公主在15岁生日那天碰到了那个纺锤,立刻沉睡了过去,不仅如此,国家里的一切,国王王后,子民女巫,飞禽走兽也都沉睡了过去。去多王子听说了公主的事情都前来探险,但都无功而返,100年过去了,又一名王子来到这里,他穿过荆棘,进入城堡,看到了熟睡中的公主,他忍不住吻了她,公主终于醒了过来,而这一刻,王国里所有的人和动物也都恢复了百年前的生机。 这个美丽的童话故事被柴可夫斯基搬上了舞台,用音乐表现了童话世界中的正义与邪恶,浪漫与温柔。 将《睡美人》谱写成芭蕾舞剧,最初是沙俄皇家马林斯基剧院的艺术总监伊万·弗赛沃洛耶斯基提议的,他期望能创造出一种路易十四宫廷式的表演风格。柴可夫斯基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按照伊万的设想,创作出了他最华贵的芭蕾舞剧。相比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和《胡桃夹子》,《睡美人》的音乐更突出了沙俄时期的风格,充满了盛宴般的气氛节奏旋律,特别是旋律丰富多彩富于变幻。柴可夫斯基的谱曲细致深刻,将各种角色形象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引子”部分很简短,揭示了善与恶的斗争,以激烈急速的乐队全奏表现出了第13名女巫的恶毒的诅咒,引子中间部分温柔而抒情,表现了善良女巫的保护咒语,并以热情洋溢的旋律结束。 序幕在优雅的进行曲中拉开竖琴开场,轻柔而甜美,轻松愉悦的曲调突出了童话的美妙

柴可夫斯基四季一月 三月 五月 八月 十二月的曲式分析

在传统音乐作品结构内,重属增六和弦常进行到经过的主四六和弦,或置于两个相同形式的主和弦之间,形成辅助和弦而使和声具有变格进行的特点。从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整体音乐作品来看,增六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是柴可夫斯基和声语言的灵魂。在钢琴套曲《四季》之一《一月——炉边》中,柴可夫斯基使用重属增六和弦解决到主和弦这一特色和声进行,给音乐带来新奇的和声音响。 《一月——炉边》的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的音乐停留在第28小节E大调的属七和弦上,中部从第29小节的同主音小调(e小调)的VI级和弦(C大三和弦)上突然闯入,C大三和弦即是E大调的降VI级大三和弦,E大调的属七和弦解决到降VI级大三和弦时,第一部分形成阻碍终止的特殊形式,和声有意外进行的音响。第29小节的第3拍,当旋律声部分进行到#A音时,下方声部保持,和声转化为e小调的德国增六和弦,该和弦没有解决到属和弦,而是到下一小节e小调的主和弦(e小三和弦),这里的和声进行为:tsVI -b3DVII56/D-t,德国增六和弦用柱式和弦奏出,主和弦用大山型的琶音式旋律奏出,二者构成织体对比。力度设计为P到PP的循环进行,形成力度层次的对比。tsVI-b3DVII56/D -t的和声语汇被连续反复之后,第35-36小节,德国增六和弦与下中音和弦交替进行。如果将德国增六和弦看成是II级和弦的附属七和弦(即C属七和弦)的等和弦,那么,这两小节即构成同根音大三和弦与属七和弦的交替,和声音响富有戏剧性变化。整个中部开始的和声使用德国增六和弦与主和弦以及德国增六和弦与下中音和弦的连接,音乐柔和、抒情,和声具有变格进行的特点。第36小节,e小调的德国增六和弦各个声部以半音上行的方式进行到bA大调的下属和弦(bD大三和弦),德国增六和弦与根音成小二度关系的大三和弦对置,和声色彩对比强烈。 第95小节,音乐在A 大调的主和弦上作完全终止,其后是由下中音和弦、德国增六和弦与主和弦交替进行构成的变格补充终止,其和声序进为: tsVIb3DVII56/D-T-tsVI-b3DVII56/D-T。德国增六和弦位于降VI级大三和弦与主和弦之间。降VI级大三和弦与其后的德国增六和弦相差一个音级,二者的转换就像同根音的大三和弦向大小七和弦转换一样平顺自然,这两个和弦用在音乐的结尾处形成协和的三和弦与不协和的七和弦的音响对比,而主和弦与降VI级大三和弦亦形成鲜明的对置。降VI级大三和弦之上漂浮着A旋律大调的旋律,与第99小节主和弦之上所附加的变化音级形成强烈的色彩对

浅谈柴可夫斯基和他的作品

《浅谈柴可夫斯基和他的作品》 商学院 13国际经济与贸易2 乔晶晶 132308221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Lynch Tchaikovsky)生于1840年5月7日,逝于1893年11月6日。是俄罗斯十九世纪伟大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又是古典音乐浪漫主义时期重要人物,十九世纪世界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中国乐迷亲切之称为“老柴”。柴可夫斯基的优秀作品与其一生的情感经历密不可分,他的曲子织体饱满,旋律优美,情感更富。 1840年5月7日,柴科夫斯基出生在维亚特卡省卡姆斯克-沃特金斯克附近的村庄,父亲是一位矿业工程师,1848年迁家至圣彼得堡。柴可夫斯基从5岁开始学钢琴,几个月以后,就能熟练演奏Friedrich Kalkbrenner的作品Le Fou。在1850年,他的父亲被任命为圣彼德堡国立大学校长。于是,柴科夫斯基入圣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并选修音乐课,师从Т.И.菲利波夫学习钢琴。年轻的柴可夫斯基接受了非常好的基础教育。1859年从法律学校毕业,进入司法部任职,同时钻研音乐。 当柴可夫斯基的母亲于1854年死于霍乱后,14岁的他作了一首圆舞曲来纪念母亲。 1861年入俄罗斯音乐协会音乐学习班(次年改建为彼得堡音乐学院)。在Н.И.扎连芭指导下学习和声与复调,在А.Г.鲁宾斯坦的指导下学习配器和作曲。于1863年毅然辞去司法部的工作而完全献身于音乐事业。1865年,柴科夫斯基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 同年,柴科夫斯基来到莫斯科,任教于新成立的莫斯科音乐学院,并开始了紧张的创作活动。约10年时间,柴科夫斯基写下了许多早期名作,其中包括3部交响曲钢琴协奏曲、歌剧、舞剧、管弦乐序曲、室内重奏等。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柴科夫斯基为自己不能以全部精力投入创作而苦恼。但为了经济来源,他又

浅谈柴可夫斯基之《天鹅湖》

浅谈柴可夫斯基之《天鹅湖》 人们通常将19世纪的欧洲音乐成为浪漫主义音乐。而浪漫主义音乐思潮则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的动荡时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而启蒙运动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不可分。 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到18世纪,除已夺取了政权的英国资产阶级外,其余各国的资产阶级在农民和第二等级支持下已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家们纷纷表达共同的思想和政治理想。他们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主张自由、平等、博爱。同时也尖锐地批判反动的宗教,希望对宗教进行改革。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是目的。他把人的自律和自由意志看作人的最高本质,绝对的善,充分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精神。这种自由观反对一切奴役人的思想行为和社会制度。不仅批判了封建奴役,也批判了资本主义奴役。英国、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也提倡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来教育人们,启迪蒙昧,清除封建意识和宗教迷信,按理性来创立新制度。因此,浪漫主义音乐不论作曲或演奏,都以个性为重点,注重感情表现。浪漫主义音乐家强调自我发现,自我表现。在创作中突出而深刻地加以渲染的,是他们内心的激情;他们把个人的命运和感受视为最重要的内容,作品常有自传的性质。在浪漫主义音乐中,感情统御着一切。它不受严格形式的控制,尽管在外貌上还保持着古典形式的框架,却已不再受其束缚。此时的创作已转向交响曲和歌剧等大型体裁,钢琴曲和艺术歌曲一般不再占有主导地位。代表音乐家有:贝多芬、舒伯特、柏辽兹、门德尔松、肖邦、舒曼、李斯特、柴可夫斯基等。

柴可夫斯基(1840 - 1893)是中期浪漫音乐派代表音乐家之一。 他出生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在彼得堡法律学校读书时,便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23岁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年,他辞去音乐学院的教授职务,在梅克夫人的资助下,从事专业音乐创作,很多优秀作品便是这时期所作的。 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亲自指挥演出他的代表作品《第六交响曲》,9天后便离开了人世。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仅大型作品就有:10部歌剧,以《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最为著名;6部交响曲,以《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最为著名;4部协奏曲,以《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3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以及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八一二序曲》、《意大利随想曲》和钢琴套曲《四季》等等。他的作品被称为“俄罗斯之魂”。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真挚、热忱,注重对人的心理的细致刻画,充满感人的抒情性,同时又带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戏剧性。他的旋律具有俄罗斯民族那种特有的风格,他的和声浓重、丰满,显露着作曲家本人的个性气质,富有难以言传的魅力。一百多年来,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性,广为世界人民喜爱,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天鹅湖》根据民间传说改编,讲述了公主奥杰塔在天鹅湖畔被恶魔变成了白天鹅。一日,刚刚成人的王子齐格费里德在天鹅湖游玩,发现了变成人形的奥杰塔,得知这个美丽的女子本是公主,受了恶魔诅咒才变成天鹅。从此以后,王子深深爱上了奥杰塔。王子挑选新娘之夜,恶魔让他的女儿黑天鹅伪装成奥杰塔以欺骗王子。王子差一点受骗,最终及时发现,奋击恶魔,杀掉了恶魔。白天鹅

柴可夫斯基《四季》之《一月——在炉边》

柴可夫斯基《四季》之《一月——在炉边》 分析说明:本曲为复三部曲式,原诗对炉火的描述,描绘出一幅寂静冬日的夜晚,壁炉边恬静的休息和沉思画面。一级曲式结构的各部分均为单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的B乐段的模进带来一系列调性游离,三声中部琶音的音型手法,隐伏在织体中的间断、半音花下行的旋律,赋予音乐以交响化的效果,更多地渲染着宁静的气氛,烘托出幻想的意境。C乐段和声意外进行,既体现了柴可夫斯基和声语汇的特点,也给调性分析带来了一定难度。结尾部分在A乐段再现的基础上扩充,代替了独立的尾声。 1.第一部分(1~28):单三部曲式,发展中段,A乐段简单再现,有一小节缩减。 A乐段(1~10):由两个平行乐句组成,4+6不对称结构的扩展乐段,主调为A大调,后乐句转入属调(E大调),并在E大调收拢。前乐句可分为两个2+2的乐节,后乐节是前乐节材料分裂、模进演变而来,开放在属和弦。后乐句是平行结构,7小节转入E大调,8小节是7小节的重复,低音属持续,9~10小节在扩展中完满终止于E大调。 B乐段(11~20):发展中段,由4+6两个对比乐句组成的转调乐段,展开性写法,后乐句在模进中形成一系列调性游离。前乐句先从E大调开始,由两个重复乐节组成,前乐节是a乐句材料的倒影,后乐节是前乐节的原样重复,收拢于E大调。后乐句从15小节开始,bA大调开始;16小节是15小节的三度模进,C 大调;扩展后19小节转入B大调,经过一系列属—主变化,21小节收拢于B大调。 A乐段再现(21~28):简单缩减再现,仅再现了4+4的基本结构,省略了扩展的两个小节,开放于属调(E大调)属和弦,为同主因小调做准备。 2.三声中部(29~51):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再现乐段为缩减再现。 C乐段(29~36):由两个平行乐句组成,4+4方整性结构,分解和弦式织体e小调(主调属小调)。每个乐句又分解为两个平行乐节,属于双重平行结构。29~30小节和声进行为:tsⅥ—错误!未找到引用源。—t,这是柴可夫斯基典型的和声进行模式。 D乐段(37~45):对比中段,4+5不对称结构,隐伏在强拍的乐律与C乐段形成对比,保持了C乐段的织体,乐句划分不明显。前乐句从b A大调开始,40小节转入c小调,以37~38小节为变奏主题,39~40小节变奏重复,40小节是39小节的模进。后乐句从41小节开始,C大调,41小节是后面模进音组的主题。 C乐段(46~51):只再现了C乐段的一个扩展乐句。 3.连接部(52~60):4+5两个平行乐句组成,B大调(C乐段再现的属调)。低音主持续,持续音为再现部分A大调的Ⅱ级音。 4.再现部分(61~101):第一部分简单再现,87小节开始与27小节的初始陈述形成变化,使A乐段的最后一次再现为主调的单一调性再现。88小节开始,因终止式的开放导致扩充,使88—101小节由扩充代替尾声。

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 第五交响曲常与命运联系在一起。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标题是“命运”。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表现的是另一时代,另一国度中人生与命运的斗争;虽然并没有标题“命运” 1888年,夏季。弗罗洛夫庄园。 这里,弥漫着田园气息。一个池塘和一个不岛,连接着一片森林。花园后面,可以望到俄罗斯中部的广阔远景 作曲家隐居庄园,避开客人的打扰,正在写作一部新的交响曲。这是一件艰苦的工作。在写给梅克夫人的信中,他抱怨道:“现在似乎已不象从前那样轻松,也不是经常都有现成的材料。我记得,从前在日暮时分的疲乏感觉没有现在这么强烈。” 从《第四交响曲》到《第五交响曲》,中间隔过十一个年头。在这个漫长岁月中,正是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时期。作曲家曾期求沙皇的政治改良,也曾寄幻想于资产阶级自由派。然而,他失望了。资产者也是“冷酷无情的剥削者”! 多愁善感的艺术家在徘徊。他为人生的归宿所困惑。他说:“生命流逝,走向终点——而我却百思不得其解”。他研究托尔斯泰的《仟悔录》,但又不同意这位大师关于“死是真理,其余全是虚伪”的悲观论调;他也试图皈依宗教:“我比任何时候更渴望在基督身上找到安慰与支持”,却又在宗教中一无所获。作曲家陷于苦闷之中。有时,他竟搁笔数日——从1880年11月到次年9月间,他没有写过一个音符。 1888年初,柴可夫斯基出国旅行。身在异邦,他仍感到祖国是他的慰藉:“当我被平静地遗弃在孤独之中时,我感到烦恼”,“回到家里去工作不是更好吗”同时,他对俄国残酷的现实也没有绝望;有时,他还开导同样苦闷的梅克夫人:“您对俄国的看法总的说来大阴暗、太绝望了。” 正是在这种矛盾的境况中,作曲家每日每时培植着新的交响之花。直到1888年8月,才最终完成这部新的交响曲。 《第五交响曲》反映了俄罗斯知识分子既惶惑不安,又渴求光明的心境。作曲家在札记中写道:“这一作品是从完全听从命运,而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克服悲惨的命运,从而表现了肯定生活的思想” 《第五交响曲》于1888年11月17日初演,未获成功,并受到音乐界的批评。但,1889年3月3日在汉堡由作曲家指挥的演奏,却大获成功。 第一乐章。行板。活泼的快板。 序奏,象是阴部沉重的哺哺低语,述说着人生的哀伤。这个主题有送葬进行曲般的节奏,有着俄罗斯民歌风的悠长曲民就象柴可夫斯基的歌剧《黑桃皇后》

浅析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

浅析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创作于1877年,是柴科夫斯基获得国际声誉的第一部交响曲。当时,草率的结婚和快速的夫妻分居使作者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乐曲正是表现了他痛苦的心情和对幸福的渴望。本曲为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当中最富变化、最热情的乐曲,具有明显清楚的叙述内容,采用纯音乐的形式,却有标题音乐的实质,此处所表现的是苦恼彷徨的众生相,以及威逼、协迫人类的命运魔掌,使听者产生一种凄怆之感。 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的序奏充满了丰富的表现力,先由圆号、大管吹奏出来,而后由小号、长号奏出代表无情命运的号声,把命运用具体、现实的形象来体现;命运主题多次在第一乐章中反复出现。第四交响曲中用了一个独特的主导主题(第一乐章),这个主题后来又原样不动地出现在末乐章(199小节起)。柴可夫斯基在第四交响曲中是这样来安排各个乐章的:第一乐章是戏剧性的乐章,宏伟、深邃,有命运的叩击,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幸福的幻想。第二乐章是富于抒情性的乐章,在10分钟的andante中,纯粹是心灵的独白,是情感的倾诉;温柔、宁静,似月光下的低吟,如湖边的倾诉。第三乐章是富于风俗性的谐谑曲。末乐章则是建立在民歌上,仿佛用一个民间的节日来表现人们全部复杂的心理体验。 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正主题有着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个很长的乐段,第一乐句结束在属和弦上(35小节第七拍)。这一乐句有着很长的乐节,节奏在这里起着很大的作用,有点使人联想到圆舞曲。不稳定因素总是出现在强拍上,这就造成了一气呵成、毫不间断的感觉。第二乐句有很大的扩充,采用了模进、转调等手法来进行扩充,就是说,第二乐句正像通常那样是更加扩充的。 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正主题有着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个很长的乐段,第一乐句结束在属和弦上(35小节第七拍)。这一乐句有着很长的乐节,节奏在这里起着很大的作用,有点使人联想到圆舞曲。不稳定因素总是出现在强拍上,这就造成了一气呵成、毫不间断的感觉。第二乐句有很大的扩充,采用了模进、转调等手法来进行扩充,就是说,第二乐句正像通常那样是更加扩充的。第48小节是一个四六和弦,到了第52小节的第七拍才结束。第一阶段是很长的一个乐段。下面开始了主题的分裂,就像是展开部。柴可夫斯基采用了模仿、复调、主题分裂、主题调性变化等手法开始了典型的展开阶段,但所有的调性离得并不远,接着在a小调的中间部分进人了展开的高潮。在此之后是一段很长的准备进人再现的音调。第88小节到91小节的和弦在引子中也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它在这里也起着音调上的联系。然后出现一个压缩的再现。第一个音调已重复多次,最后全部结束在主和弦上。 乐曲进行到副部主题时,自我在与命运的斗争中,疲惫不堪,潜人到对过去幸福的回忆中。至于在副部方面,我们可以说:柴可夫斯基作品中的副部都是很富于对比性的。如果我们说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主题富有戏剧性,那么116小节开始的第二主题更具有抒情、舞蹈的性格,这一主题的有趣在于它首先具有降a小调(116)和B大调(122)两个调性,因此,在主调f小调和副调之间造成了十分尖

柴可夫斯基四季之十一月作曲技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e95054960.html, 柴可夫斯基之十一月作曲技法研究 作者:隋燃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11期 摘要:钢琴组曲《四季》以春夏秋冬为创作源泉,虽然描述的是俄罗斯自然风光,但是 表达的是对于人类、自然的热爱与思考,将这些内涵赋予乐曲之中,使得乐曲更有灵魂。这组乐曲生动的体现了十九世纪下半叶沙皇专制时代俄国平民知识分子阶层的精神面貌。本文通过对乐曲中所涉及到的俄罗斯民族乐派、俄罗斯的文化、思想问题的阐述,其中《四季》十一月的造诣即为高深,在本文将对其进行具体分析。本文将在作曲技法还有和声分析方面做出研究。 关键词:音乐特点;曲式分析;研究 一、钢琴曲《四季·十一月》的音乐特点 这首乐曲为听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冬天景色图:在渺远广阔的雪原上,马车由远方慢慢驶来的情景浮现在听众脑海中。使用简洁的织体进入乐曲主题为整首乐曲锦上添花,使得乐曲弹奏流畅自然,用简洁明了的和声作为背景,使远方的隐隐约约的马车的身影更加突出,由此看出音调朴素的俄罗斯民歌却充满着乐观主义精神,俄罗斯淳朴的民风和大自然的和谐在乐曲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二度倚音在乐曲中的运用以及和声节奏的巧妙变换为听众展现了一幅马车铃铛来回晃动、马蹄哒哒作响的欢快场面,给人一种轻快愉悦的感觉,让听众沉醉其中,同时也将音乐推向了高潮;。右手弱力度的跳音背景下,主题音调在左手得以再现,让人回味的同时,尾声已悄然侵入,在不知不觉中变换,和谐而流畅,直到音乐逐渐趋于平静,远去的马车已渐渐消失在人的视线里,给听众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作曲家用不同的和声织体、调式调性布局及力度变化等作曲技法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这幅由远到近再到远的画面,曲调不同变换衔接自然流畅,这种独特的艺术构思颇有音画结合的审美意境使得听者不禁为之陶醉。 二、钢琴曲《四季·十一月》的具体分析 1、音乐结构特征分析 俄罗斯的冬天,白雪皑皑。快乐的马夫唱着民歌,哼着小曲,赶着马车疾驰在广阔的雪原上。柴可夫斯基被这种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慷慨馈赠深深触动。于是写出这首反映俄罗斯冬季景色的钢琴曲。这首钢琴小品是一首复三部曲式结构的乐曲。首部为带变化再现的单三部曲式,E自然大调进入中速的快板;中部是乐段的反复,由G大调进入,在调性、节奏、音乐风格上都与首部形成鲜明对比;再现部为首部的变化再现,仍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2.曲式分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