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案

【篇一:必修二全套学案【岳麓版】】

高一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王世霞使用者:时间:

第 1 页

第 2 页

高一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王世霞使用者:时间: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篇二: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一课教学设计】

高一年级历史组教学设计

课题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备课人

授课时间

课时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材分析

知识与技能

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导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导入

基础

“精耕细作”的含义

层次预设它是人们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

合技术体系。这一技术体系以高度对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

问题问题

(指天、地、人或天道、地道、人道)理论为其指导思想它强调集

经营、少种多收。

生成

问题

解决

问题

1.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在什么地区形成规模? a.黄河流域和珠江流域b.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 c.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d.黄河流域和湘江流

2.我国古代农耕经济形成南稻北粟局面取决于 a.自然条件 b.政府

政策 c.居民口味d.历史原因

3、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古代居民饲养的“六畜” a、牛、马 b、鸡、狗自主检测

c、猪、羊

d、兔、鸭

4.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技术基本定型的发明是

a、耦犁

b、曲辕犁

c、翻车

d、筒车

5、我国古代下列生产工具中,基本上无需使用人力操作的是

a、耧车

b、翻车

c、筒车

d、提花机 6、收录介绍西方先进水利技术的科学著作是 a〈〈农书〉〉 b〈〈考工记 c〈〈天工开物〉〉 d 〈〈农政全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桑麻青氛氲。

迁移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

薪。

应用预设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

军。

问题问题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

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

敛不时,朝于是有卖田宅,与子孙以偿债者。——晁错《论贵粟疏》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

式?有什么特点?

(2)概括该材料二的观点怎样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如何评价

材料一、二所反映的这种生产方式?

参考答案

(1)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3分)特点:

①分散性: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生产;(3分)②落后性:规模小,分工简单,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3分)

③自足性: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3

分)

④封闭性:较少商贸交流;(3分)

⑤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自耕农处境艰难,小农经济非常脆弱。(3分)(2)自耕农经济评价

①小农经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渐普及,封建土

地所有制的逐步确立而形成和确立的。

②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③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逐

步阻碍经济发展。 (2)材料二。(1分)主要观点:农民长年劳累、

生活贫困;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农民生产规模小, 生产资料有限;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5分)

生成

问题解决

问题

能力检测

1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c.灵渠 d.芍陂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

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牛耕的推广

b、手工业的发展

c、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d、铁器时

代的到来 3、下列水利设施中对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作出贡献的是

4、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自耕农经济产生。下列对自耕农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b.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 c.农民生活十分富裕d.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5、关于小农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出现于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

b. 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方式

c.男耕女织是其基本特征

d.有利于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知识建构

课后作业

【篇三: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五单元学案】【必修2一轮复习学案: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课题11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课标要求】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学习指导】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梳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内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历史线索的能力。理解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决定了它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中的地位;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美国霸权政策的体现,也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知识梳理】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的背景

1、大危机及二战的惨痛教训 (必要性)

思考:有人认为,世界经济的混乱、各国利己主义的政策,是导致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加深的重要原因,并由此促使德意日三国走上使用武力重新瓜公殖民地的战争道路。你认为如何?提示:共识:协调世界经济;稳定经济秩序;防止战争的悲剧重演

措施:建立有效的机制

2、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变化 (契机;可能)

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格局造成了怎么样的影响?

欧洲世界――――美国世界

3、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企图称霸的野心 (物质基础;动力)思考:从哪些方面可看出美国在世界经济领域占据了霸权地位?

(工业生产、国际贸易能力、金融实力等)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1、建立时间及地点、代表、内容(文件;组织)?

2、机构名称,由来,宗旨?标志?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fm):它的宗旨是稳定国际汇兑;协助

建立多边支付制度;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

员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2)世界银行(wb):它的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贷款,以推动该

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增长。

3、.具体规定美国的主导权体现在哪里?

(1)认缴资金:这两个组织的资金都来自成员国的认缴资金,并根

据认缴资金的数额决定投票权的多少。

思考:认缴资金数额决定投票权的规定意味着什么?

提示:经济实力强、认缴资金多的国家,会有更多的投票权。因此,认缴资金最多的美国,取得了两个国际金融机构的决定性控制权。(2)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就是美元与黄金挂钩,35美元稳定等价于1盎司黄金,各国货币再与美元挂钩,建立稳定

的比价关系。这样,美元就取得了高于其他各国货币的、等同于黄

金的地位,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

4.评价:思考:如何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

(1)积极作用:ifm ――稳定秩序;wb――恢复经济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保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从而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美元中心――美国霸权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标志着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它满足了美国战后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二)、关贸总协定-----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1、原因(美国为什么要积极倡导建立世界贸易体系?目的、作用)提示:1)美国的工业生产量; 2)商品输出3)世界霸权

(1)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战后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积极倡导建立新的国际贸易组织,以有利于其商品输出,并达到控制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目的。

2、建立:

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简称关贸总协定。它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各

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充分

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3、评价

(1)实质:它实际上是一个旨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的多边国

际协定,实际上起到了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

(2)积极作用:促进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的建立,推动了战后世界

经济的发展。

(3)消极作用:美国试图通过它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张经济。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的作用(参考教材)积极与

消极

客观上有利于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和体系化的方向发展,适应了经

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核心要点】

1.二战后美国是如何谋求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权和世界霸权的?(1)在国际金融领域,于1944年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1945年

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2)在世界贸易领域,于1947年倡导建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有利于美国占领世界市场。在此基础上,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资本

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3)推行马歇尔计划,从经济和政治上控制了欧洲。通过上述措施,美国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权。

(4)从二战后期起,美国就开始着手策划成立联合国,1945年,

联合国成立,并于1946年1月开始正式工作。美国暂时控制了联合国,并以此作为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

2.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评价

(1)积极作用

①经济:促进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反映世界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②政治:促进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国际形势相对稳定。

③社会生活:丰富和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

④文化:推动文化全球化。

(2)消极作用

①美国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权。

②是美国向外经济扩张的工具。

3.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的异同

1.相同

(1)都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势力膨胀的产物。

(2)在三大组织中,美国都占有特殊地位,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

国际金融、贸易体系。

(3)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反映

了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体系化、制度化。

(4)都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不同

(1)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货币金融组织,主要作用在于

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2)关贸总协定是在人们贸易保护主义危害的充分认识上建立的,

更侧重贸易自由化

【结构图示】

【高考体验】

1.(2009年天津文综8)右图所示国际机构成立的初衷是

a.实现“凯恩斯计划”

b.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

c.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

d.为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解析】从图标中“word bank ”可以明显看出,该组织是世界银行,世界银行最初主要致力于战后西欧经济的复兴,后转向为发展中国

家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凯恩

斯计划是英国财政部顾问凯恩斯拟订的“国际清算同盟计划”;促进

国际贸易自由化则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订的目的,都不是世界

银行成立的初衷。

【答案】b

【概念辨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不同。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提供的贷款是短期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提供的贷款是长期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为会员国稳定金融和汇率提供贷款,国际复

兴开发银行初期主要致力于西欧经济复兴,后来转向对发展中国家

提供生产性贷款。

2.(2009年江苏单科24)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就积极谋求世界经济霸权。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则是其具体表现之一。该体

系虽然于上世纪70年代初崩溃,但美国凭借其实力在国际货币格局

中仍占主导地位。请回答:

(1)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是什么?该体系是如何设定汇率机

制的?这一机制对美国有何特殊意义?

(2)欧洲经济一体化将对世界货币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比较简单,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第(1)问注意题干答题要求:背景、对美国的意义等;第(2)问

注意答题角度“世界货币格局”即可。

【答案】(1)背景:国际金融秩序混乱;二战后美国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汇率机制: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

元挂钩。

意义:美元取得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美元充当黄金等价物);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2)欧元区(欧盟)已成为与美国实力相当的经济体;欧元对美元的

国际地位将构成强有力的挑战。

【深化拓展】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崩溃的过程说明,决定一个

国家在世界货币金融体系,进而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地位的是各国的

经济实力。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要改变在现存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不平

等地位,谋求改变现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建立公正合理

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必须发展自己,增强经济实力。

【当堂检测】

1.1946——1949年,美国对外投资增加近50﹪。到1970年,美

国资本输出总额达1555亿美元,占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左右。世界

出口贸易总额平均增长率,1948—1960年为7.9﹪,1965—1970

年为11﹪。据此可知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便利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②美国成为资

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③布雷顿森林体系促进了世界贸易

a.①②③ b.①②c.①③d.②③

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为中心国际货币体系,美国有主

导权,这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也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答案:a

2.美国国会参议院于2009年2月13日表决批准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计划保留了“购买美国货”条款,即要求计划

支持的项目使用的钢铁和制成品应为美国生产。该计划违背了下列哪一国际组织的宗旨

a.联合国 b.世界贸易组织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世界银行解析: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反对关税壁垒,实行贸易自由化。而美国的经济刺激计划显然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的行为,违背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

答案:b

3. 2010年1月12日(当地时间)海地发生7.3级地震,世行行长佐利克在一份声明中说,海地地震灾情让人震惊。世界银行13日宣布,将向海地提供1亿美元的紧急援助,以帮助这个受地震重创的国家进行灾后重建。这说明

a.世界银行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创造了条件

b.世界银行的贷款重点只有发展中国家

c.世界银行是为协调国际货币关系而建立的

d.世界银行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解析:世界银行向全世界所有国家贷款,b错;协调国际货币关系的是国际华货币基金组织,c错;d项表述虽然正确,但和题干没有关系。

答案:a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下列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最能说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大楼

a.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确立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 d.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解析:这些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不表明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形成,也不能表明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多极化,它表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初步形成,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答案:d

5.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原因。

(2)材料二中福勒为什么会这样说?

(3)分析两段材料之间的联系。

解析:材料一列出了各国工业生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注意

两个对比:一是战前和战后的对比,二是西欧、日本和美国的对比,从而全面概括材料反映的现象。材料二中福勒的狂言明确指出了美

元的中心地位,据此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原因,即以美元为中心的布

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经济实力决定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美

元的中心地位建立在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之上,由此分析两段材料

的联系。

答案:(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欧洲普遍衰落,

工业比重下降,美国经济实力膨

胀。原因:欧洲是主要战场,而美国本土远离战场,战时大量的军火、战略物资的生产需要和贷款让美国获利匪浅。

(2)战后成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美元与黄金等价的固定汇率,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形成,美元具有了高于各国

货币的地位。

(3)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是建立在战后美国经济膨胀,即雄厚的经济实力基础上的。

【课后巩固】

1.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为了提高本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

争力,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减少本国货币的含金量,贬低本国货币

与外币的比价,掀起了一场激列的货币战。在整个危机期间,宣布

货币贬值的国家一共达到56个。针对上述问题,二战后,在美国的

主导下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b.实施马歇尔计划

c.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d.建立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面对30年代大危机,西方国家出现了货币战,损失惨重,吸取此教训,二战后,西方国家主导建立了布雷顿森林

体系,使国际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答案:a

2.为争夺战后世界经济的主导权,英美两国于1943年7月分别发

表各自的战后方案,即美国的“怀特计划”和英国的“凯恩斯计划”。

战后,英美两国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美国允诺给英国巨额贷款的

诱压下,英国被迫接受了美国的方案。这充分说明

a.国家经济实力决定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b.美国与英国共同分享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权

c.纽约和伦敦成为世界经济的两大中心

d.英国顾全大局,与美国结成货币联盟

解析: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一,英国由于经济实力的下降,被迫接受美国的方案。答案:a

3.有位同学搜集到一枚徽章,如图,其他同学看后,给出下列解释,其中正确

的是

①这是两个国际金融组织的标志②该组织今天已经不存在了③该

组织的控制权长期由美国人掌握④美国人利用它建立了“ 布雷顿森

林体

系”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属于战后国际金融组织,到

今天为止都

存在,由于战后美国经济实力最强,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由美国

来控制,并称作“布雷顿森林体系”。

答案:c

4.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这个在国际金融问题上进行

协商与协作,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促进国际汇兑的稳定,协助成员

国在经常项目交易中建立多边支付制度的国际组织是()

a.欧洲联盟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世界银行d.世贸组织

解析:由对题干内容的判断可得出此组织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答案:b

5.美国独立后,经过两百多年的扩展,形成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广阔版图。在扩展有形边疆的同时,美国还在全世界进行着政治、

经济、军事等无形边疆的扩展。从二战结束到50年代美国进行“无

形边疆扩展”的经济行为是

历史必修二教材整合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 为什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整合教材可以对本册教材的全部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在以后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在处理一册课本之前,一定要先从某个角度去整合全部内容,把点连成线,加强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然后在复习每节课时再把点放在线上,这样就可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为什么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教材内容? 1、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历史必修二内容可以发现历史发展的轨迹,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 2、对研讨某个相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而言,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历史必修二内容可以使我们能够全面、科学地认识评价历史。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必修二内容: 一、 农业文明时代 (一)农耕文明 1、耕作方式的演进:(从生产力角度) (原始社会)(原始末期至商周)(从春秋战国起)2、土地制度的演进:

(原始社会)(商周时期)(战国以后)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以_________为主、___________为辅(产业结构);_________的农业生产模式;“__________”式的经营方式。 (二)农耕经济的补充:工商业(领先于世界) (三)政府的政策:________ (四)分化出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_________萌芽(发展缓慢) (原因:①根本原因: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②市场因素: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_________极其低下;③政策因素:清政府______________等政策; ④观念因素:商人、工场主__________、投资土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五)近代前夜的迟滞 (因素:内因:明清__________、闭关锁国、固守_____经济;外因:西方列强完成____________,对外侵略扩张) 二、工业文明时代 (一)________率先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主题线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生产关系(经济体制、国家政策)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一、精耕细作(人们不断更新生产工具、灌溉工具,提高农耕技术和水利技术,使粮食亩产量提高,是中国农业的特点,)(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南稻北粟 3、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二)生产工具、农耕技术、灌溉工具、水利技术的进步: 1、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骨耜等石器;进入文明时代(商周),主要农业生产工具仍然是耒、耜,但是也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 2、农耕技术的发展: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唐代曲辕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翻车和筒车等。 4、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春秋战国时期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汉明帝派王景负责治理黄河,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个体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产生: 1、产生: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 2、形成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铁犁牛耕)的进步。直接原因:私有土地的出现 3、小农经济的特点(评价):①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②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与市场联系少; ③落后性:后期阻碍社会经济发展;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等影响;⑤稳定性: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稳定了社会经济;⑥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地位(影响):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废井田,开阡陌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公所有 2、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其有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私有制存在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不能解决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 (二)租佃关系(地主与佃农) 过程:由战国,随着私有土地而产生,到明清:普及全国,取代自耕农,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趋势: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 影响:由于,农民可以获取一部分粮食,所以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生产。 三、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粮食产量高)的南移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经济区域的特点:多样性、不平衡。 2、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汉代时的经济中心)、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二)中原人口的三次南迁:两晋之际、中唐的安史之乱后、两宋之际(靖康之变)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①中原人口(最主要)的南迁②南方相对稳定③南方蕴涵巨大经济潜力 2、过程:(1)三国两晋南北朝初步开发 (2)中唐后开始超过北方 (3)南宋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 3、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四、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商周青铜器,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并用于冶铁,北宋普遍流行。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炼铁 2、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3、制陶技术: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种类有彩陶、黑陶、白陶。 4、制瓷技术 (1)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烧出了成熟的青瓷。 (2)南北朝时期,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3)隋唐时期,陶器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 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5)元代承前启后,烧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陶生产时期。 (6)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7)清代,在配料的准确、火候的控制等方面要求更为精密,又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影响:至迟从唐朝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易错点: 1,西周受封诸侯对土地享有世代使用权,而无权转让买卖; 2,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标志着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3,井田制下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无权支配劳动产品;个体农耕下农民能够支配部分劳动产品; 4,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与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是汇票,不是货币。 山东历史: 1,春秋时期齐鲁的税制改革,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 2,农业书籍:西汉氾胜之《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元代王祯《农书》; 3,手工业:齐国盐铁纺织业发达;西汉设“三服官”;西汉丝绸之路的源头; 4,商业:战国秦汉时临淄和陶是著名经济都会;

考点一:农业 有利因素不利因素 耕作方式 土地制度小农经济成为封建基础组织形式 土地私有,以家庭为单位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结合,自给自足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精耕细作; 1,铁犁牛耕,开垦私田;2,战争频繁,遭到破坏;3,税制改革,承认私有。 土地兼并: 原因:土地私有制度和土地买卖制度 影响:政治上政府收入减少,贫富悬殊加剧,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王朝走向灭亡;经济上农民普遍贫困,工商业者买田置地,影响工商业生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小农经济成长因素: 有利因素: 1,生产工具的使用:铁犁牛耕; 2,封建政府的扶植:重农政策; 3,农民自身的努力:拥有生产资料,提高生产积极性,提高耕作技术,提高单产产量。 不利因素:

1,规模小,条件差,剥削重; 2,天灾人祸,土地兼并,人口增加,威胁破产; 3,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的农业,始终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表现: 1,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 2,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3,封闭性:老死不相往来; 4,脆弱性:容易受政策、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影响; 5,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小农经济的影响: 1,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我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2,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3,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其长期存在决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漫长。 明清时期小农经济的成就: 1,14-18世纪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衣食结构变化:双季稻的扩种与增产,玉米番薯的引进和推广,广泛植棉; 3,赋役制度变革:明中后期一条鞭法;清前期摊丁入亩,标志着赋役制度的成熟; 4,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大量增长; 5,农业科技进入经验总结阶段。

岳麓版历史教材必修二教材整体分析 08级历史学一班 郭军 40803012

一、教学内容说明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历史Ⅱ经济文明历程》,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进程中的重要内容。这一册教材共设有5个单元,而仔细分又可分8个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在上述专题中,前四个专题基本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基本线索和特征,后四个专题基本反映了世界历史中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基本线索和特征。八个学习专题共同构成高中历史必修课程《历史Ⅱ》的主要学习内容。 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决定着人类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现象。政治和文化对经济发展又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本教材选取的八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都是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发展进程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内容。通过这八个专题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正确认识理解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象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解释与评价;学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经济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与影响,理解经济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本专题主要内容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三方面来认识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使其了解我国古代主要的经济政策,以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特点。逐步学会用横向联系的方法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特点与政治文化的关系。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本专题主要讲授的是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包括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产生与曲折发展的原因、历程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通过讲授,要让学生了解近代经济结构的复杂性,认识其中的最大变动就是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从而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原因、表现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本专题主要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主要包括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通过讲授,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人民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主要史实,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改革开放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两次历史性巨变,认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结合史实,探讨改革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 开原高中高三历史组 一、单项选择题 1.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2.“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3.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5.193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实施对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计划,其“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这种经营方式 A.表明国家放弃对企业干预 B.改变了田纳西河流域国有制 C.抑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具有私营企业的某些灵活性 6.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图6中最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练习试题 【篇一】 1.“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造成欧洲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事件是() A.郑和下西洋 B.宗教改革 C.新航路开辟 D.汽船发明 解析郑和下西洋是在15世纪,不符合题干时间限制;宗教改革是在1517年,主要涉及的是思想领域,不是经济领域;15—16世纪的新航路开辟,使得传统商路发生改变,使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处境开始改善,故C项正确,汽船的发明是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C 2.“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这段话表明新航路的开辟中() A.宗教狂热成为探险家的精神动力 B.教皇发挥了组织作用 C.传播基督教是探险家的主要目的 D.教会蜕变成殖民机构 可知宗教狂热成为探险家的精神动力。 解析根据“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 答案A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C.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可知当时西欧积极向外扩张;“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解析根据题干中“向外猛冲的推动力”, 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说明了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条件。故选A项。 答案A 4.美国学者洛温在其所著的《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中指出:哥伦布这个英雄形象的塑造是美国教 科书中最的谎言。哥伦布之所以被描绘成美国历第一位伟大的英雄,是因为他() A.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B.率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必修二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岳麓版) 第一课 [阅读与思考] 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它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提示:说明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及其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解析与探究] 仔细比较课文中的农具插图,谈一谈它们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 提示:①改进历程:在原始时代,生产工具种类少,且多为石质、木质、骨质,制作简单、笨重易损;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后,铁制农具逐渐得到推广,农具的种类大大增加,出现了铁制的钯、镰、函等工具,到后来又先后出现了牛耕、曲辕犁等。②意义:农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而曲辕犁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我测评] 1.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提示: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提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提示: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③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这是好的一方面;另外,小农经济也有局限性:①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②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③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第二课 [课中思考题] 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 提示:直接后果是农民失去土地,被迫租种地主土地,遭受剥削,导致农民经济状况恶化。土地兼并还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因为自耕农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会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财政状况恶化;由此,过度的土地兼并导致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破坏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阅读与思考] 请思考明清时期农业雇工与佃农身份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尝试理解这一变化的意义。提示:①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可知,到了明清时期雇工和佃农在法律上已享有与地主平等的身份,没有主仆之分。②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反抗斗争促成这一变化;这一变化又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复习提纲 (金沙县第五中学万飞制) 夯实基础构建体系知识迁移注重实战 本书叙述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展示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复习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进行知识梳理和体系构建。 【核心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三要素: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本单元掌握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土地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农业的区域分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复习指导】理清两条主线:A 、西方的工业文明进程和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世界由孤立走向整体;B 、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的冲击,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和发展。 【核心内容】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14世纪),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促成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的殖民掠夺与扩张,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建立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壮大了西方国家的实力,闭关锁国的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因此导致了洋务运动以及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生活以及交通通讯也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复习指导】理清两条主线:A 、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苏联)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B 、资

本主义国家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核心内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尼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相关内容;罗斯福新政、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国家干预经济、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等相关内容。

商 西周 春秋 战国 西汉 魏晋 东汉 南北朝 唐 南宋 北宋 清 元 明 原始社会末 1840 原始农业出现 刀耕火种 宋朝不抑兼并 重 农 抑 商 有 所 放 松 重心南移完成 王一景牛治一理人 黄 河 经 济翻重 心车 开 始 南 移 曲辕犁犁评筒车 石器锄耕 土地国有制(贵族) 集体耕作 西周·井田制 重 农 抑 商 开 始 土 地 私 有 制 确 立 商 鞅 变 法 都 江 堰 重 农 抑 商 加 强 牛 耕 推 广 早期:耦 犁 中期:犁 壁 晚 期:二 牛 抬 杠 北魏均田制 土均南地田方兼制超并崩过严溃北重 方 (中唐) 重 农 抑 商 加 强 铁犁牛耕出现、自耕农 小农经济出现、男耕女织 农作物种类增多、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青铜器出现 官营手工业 工商食官 木 炭 冶 炼 铁 钢 私 营 手 工 业 出 现 家 庭 手 工 业 出 现 炒钢法 青瓷、水排 丝国、汉代开始用煤冶铁 灌钢法、白瓷 邢窑白瓷、越窑青瓷 普遍用煤冶铁、瓷都 缂丝技术 棉纺织业出现 开始焦炭炼铁 黄道婆 彩瓷:青花瓷、釉里红 资本主义萌芽 五彩、斗彩、松江(棉布) 粉彩、珐琅彩 西 周 ————明 中 期, 官 营 手 工 业 占 社 会 主 导 地 位 明中期后,私营手 工业占主导地位 私商出现 工商食官 (秦—唐以前)重 农 抑 商,商 业 发 展 缓 慢 唐朝繁荣: 邸店、飞钱、柜坊 周——唐,实行坊市制,政府直接管理市场,集市有空间(坊市分开)和时间限制(日中为市) 宋朝出现纸币、打破坊市制,政府不再直接管理集市,出现了夜市、草市、晓市。(瓦子、勾栏)。元朝商业繁荣,宋元对外贸易发达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会馆),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但实行海 禁、闭关锁国,阻碍了发展。 1765—1850 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轻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课题: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的产生: 2.地域差别: ①黄河流域: ②长江流域: 3.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 ★4.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二.农业的发展(生产力方面)——从耒耜到曲辕犁 (一)耕作工具: 1.原始社会: 2.商周: 3.春秋战国: 4.西汉中期: 5.唐代: ★6.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二: (二)灌溉工具: 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上古: 2.春秋战国: 3.西汉: 4.东汉: 5.西域: 三.农业的发展(生产关系进步)——从千耦其酝到个体农耕 1.商周时期: 2.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 ①产生条件: ②特点:1 2 3 ★③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三: 课题: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 (1)发展:产生于,盛行于,瓦解于,废止 于。

(2)实质:名义上为,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所以其实质是国家共有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4)瓦解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根本)(直接) 表现: (5)井田制废除的标志: 3.封建社会: (1)形式: (2)★发展:宋初,“田制不立”,“”,使两极分化激烈。明清时期,经济繁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3)影响: ①经济上:②政治上 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租佃式经营的含义: 2.发展历程 ①战国: ②汉代: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③宋代: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的重要经营方式。 ④明清时期: 3.影响:使佃农对地主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课题: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四大经济区的划分: ①划分依据: ②四大经济区: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农作物:水稻(南)、粟(北)(引进作物:玉米、番薯) (2)生产工具的变革: 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②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 ③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出现 ④唐代:曲辕犁 ⑤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 (3)水利设施的完善: ①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②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 (4)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②自耕农经济:?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 产生:春秋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二、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 形成:商周时期 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私有制确立: 形成:战国时期 原因:私田逐渐私有;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4)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四、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 (1)金属冶炼术的演变: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2)纺织技术: ①丝织技术:?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 ②棉纺技术: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元明时期:江苏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3)陶瓷: ①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黑陶、彩陶、白陶 ②制瓷技术: 东汉末年:青瓷 南北朝:白瓷 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 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③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4)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①官营手工业:? 产生:西周时期

(金沙县第五中学万飞制) 夯实基础构建体系知识迁移注重实战 本书叙述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展示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复习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进行知识梳理和体系构建。 【核心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三要素: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 品分配方式。本单元掌握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土地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农业的区域分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复习指导】理清两条主线:A 、西方的工业文明进程和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世界由孤立走向整体;B 、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的冲击,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和发展。 【核心内容】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14世纪),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促成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的殖民掠夺与扩张,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建立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壮大了西方国家的实力,闭关锁国的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因此导致了洋务运动以及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生活以及交通通讯也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复习指导】理清两条主线:A 、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苏联)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B 、资本主义国家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核心内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尼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相关内容;罗斯福新政、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国家干预经济、

岳麓版教材必修二《历史?经济成长历程》第11课 《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教学设计 清远市华侨中学黄顺和 《课程标准》简述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材分析]教材以“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为题,主要围绕着中国近代工业由无到有的过程。教材主要介绍了两大内容:洋务派办的洋务企业,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在洋务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民族工业出现及取得了初步发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下,步履维艰,发展缓慢。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对近代化的含义,已有了解。学生也知道:工业革命后,英、法、美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进入工业化时代,强大的西方国家疯狂地在海外进行殖民扩张,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古老中国的大门被打开,小农经济逐步解体,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所以,学生学习此课,难度不会太大,所以打算多给学生一些材料,让他们通过分析材料,加深对本课的理解,从中也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的基础知识 洋务运动的口号、代表人物及兴办的近代军用和民用企业;民族工业出现和初步发展的概况;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艰难发展。 2、理解与运用 ①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洋务企业的影响。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与初步发展的原因。 ③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专制势力的关系及形成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理解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及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步履维艰的原因。以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分析史料过程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②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生、合作探究,在探究中掌握历史基本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②通过对时代背景的分析,深刻体会一些洋务派代表人物和中国实业家的爱国思想和探索精神。 ③通过近代工业的起步和早期发展的艰难历程,在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特点及评价。 难点:民族工业产生、初步发展的原因及艰难处境。 教学用具 制作PowerPoint课件辅助教学。 板书设计 第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 一、洋务与官办 1、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外交困” 2、洋务派的产生 3、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及其特征 (1)军用企业----近代工业的起步 (2)民用企业 4、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二、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 1、民族工业的出现 (1)时间 (2)原因 (3)代表企业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考纲课标解读: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商周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国有土地(屯田制、均田制等)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种植业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种植结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不平衡。 2、手工业的发展: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历史悠久,素称发达。②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③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④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⑤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3、商业的发展: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①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②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③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④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南稻北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在发展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即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3、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二)生产工具、农耕技术、灌溉工具、水利技术的进步: 1、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进入文明时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仍然是耒、耜,但是也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使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2、农耕技术的发展: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西汉中期以后,牛耕得到广泛推广;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辕犁。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以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的进步: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和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要的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梳理 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随着生产工具地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 2.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所有制,从春秋战国时起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土地国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4.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古代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中取得突出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5.中国的手工业长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始终是农业经济的附属存在,明清时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到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中国始终没有进入工厂手工业时代。 中国古代的商业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1.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但整体来看,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之下。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中国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2.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从周到唐的严格限制阶段和宋至明清的放松限制阶段。周到唐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军事中心,市场规模不大;宋代以后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乡村可以贸易、打破了时间和经营范围限制,出现了夜市草市晓市,政府放松限制,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3.明清时期农耕经济和工商业繁荣的表现 ①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商品化程度提高,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②明中叶以来,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厂,占据了主导地位。 ③工商业市镇兴起,商品流通扩大,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④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 4.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实力、维护社会的稳定起过积极作用。但是明清时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5.闭国锁国政策尽管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6.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迟滞)的原因【课本版】 ①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 ②明清时期专制统治成为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阻碍。 ③官府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收、收取重税等“重本抑末”政策的打压。 ④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迟滞)的原因【总结版】 ①市场因素:沉重剥削导致农民贫困,购买力低;闭关锁国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导致国内市场狭窄。 ②资金因素: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人将赚来的钱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③政策因素:对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收、收取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对外实行闭关政策,阻碍中外经济交流,很难形成海外市场。 ④政治因素: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滞着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7.近代前夜的危机 ①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②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开辟市场,建立殖民统治,西方工业文明巨大飞跃。 ③到19世纪,英国退市罪恶的鸦片贸易后,中国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

- 历史必修二教材整合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 为什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整合教材可以对本册教材的全部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在以后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在处理一册课本之前,一定要先从某个角度去整合全部内容,把点连成线,加强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然后在复习每节课时再把点放在线上,这样就可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为什么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教材内容? 1、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历史必修二内容可以发现历史发展的轨迹,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 2、对研讨某个相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而言,从人类文明演进 的角度整合历史必修二内容可以使我们能够全面、科学地认识评价历史。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必修二内容: 一、农业文明时代 (一)农耕文明 1、耕作方式的演进:(从生产力角度) (原始社会)(原始末期至商周)(从春秋战国起)2、土地制度的演进: --

- (原始社会)(商周时期)(战国以后)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以_________为主、___________为辅(产业结构);_________的农业生产模式;“”式的经营方式。 (二)农耕经济的补充:工商业(领先于世界) (三)政府的政策: ________ (四)分化出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_________萌芽(发展缓慢) (原因:①根本原因: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 仍居主导地位;②市场因素: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 _________极其低下;③政策因素:清政府______________等政策; ④观念因素:商人、工场主 __________、投资土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五)近代前夜的迟滞 (因素:内因:明清 __________、闭关锁国、固守 _____经济;外因:西方列强完成 ____________,对外侵略扩张) 二、工业文明时代 (一) ________率先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主题线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工 欧美殖民者的扩张 业 世界市场的拓展文 与掠夺 明 的 崛 起 第一次 __________世界市场 ______形成--第二次 __________世界市场______形成

1.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1)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生产模式:精耕细作(春秋战国之后) (3)经营方式:男耕女织(春秋战国之后) 二、耕作工具和水利建设 (1)古代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石器锄耕(原始社会末期——商周时期)→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清朝) (2) 三、农业生产方式 (1)商周时期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集体耕作 (2)春秋战国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出现。 出现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进步(铁犁牛耕的出现) (3)小农经济特点(丛书第2页)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需要和缴纳赋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面对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注意:小农经济因为自给自足所以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它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所以绝不能说小农经济具有先进性或完善性) (4)评价 积极性:①农民生活稳定,勉强自给自足,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②有利于推动农业技术改革,精耕细作,促进封建经济繁荣 ③奠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 局限性:①生产规模狭小、简单性别分工,难以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②由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使它容易因天灾或封建剥削破产。 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一、土地所有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商周时期以土地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不允许私自买卖)公田私田区别: ①公田实际上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②公田由村社成员集体耕种,产品缴纳给贵族,私田收获归己。 (3)春秋战国——清朝末年土地私有制 确立过程:①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公田大量抛荒,私田逐渐被私人 ②随着土地私有日益普遍,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 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③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给予土地私有全面肯定。 (明确:土地所有制度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进步) 二、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 (1)土地私有的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 (2)土地兼并 危害:使大量自耕农失去土地,激化社会矛盾,造成社会动荡 减少国家赋税财政收入,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注意:土地兼并也有一定好处——促进了租佃关系发展,客观上有利于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有利于农业向专业化、区域化发展) (3)均田制(北魏开始实行,直至唐朝中期。属于在土地私有大局下的土地国有制)内容特点:①按年龄性别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②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 (露田死后交归国家,桑田死后传给后代。露田不准买卖,桑田限制买卖) ③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4)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明清时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5)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所以封建社会不可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三、租佃关系(战国时期就已产生) 地位变化:明清之际雇工获得与地主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影响:消极——租佃关系下,佃农所受地租剥削沉重。积极——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经过斗争取得了一定权利,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3.经济重心南移 一、原因 ①中原人口南迁为南方地区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及技术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④统治者的重视与支持 二、过程 两晋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中唐以后全面开发南方地区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一般认为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中唐以后,完成于南宋时期,初步开发不意味着经济重心南移的开始) 4.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一、手工业成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