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本草学的起源与发展

本草学的起源与发展

本草学的起源与发展
本草学的起源与发展

本草学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蕴藏着许多珍贵的科学遗产,有待发掘。这个伟大的宝库,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中创造出来的。古代中国长期积累起来的药物学知识,大部分都载入了历代本草书中,也有许多保留在民间流传。药物学的发展是与化学分不开的,因此在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本草著作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自古以来,本草学与医学在其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直是相辅相成的,由本草及本草学而产生的本草文化,自然地接受着民族文化的影响和熏陶。阴阳五行不仅用来阐述和解释生理和病理,还用来说明药物作用的一切现象与规律,从而也成为了本草文化的核心。

本草开始成书和本草学开始形成为一门内容较丰富、体系较完整的学科,是在战国以至秦汉之际(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一世纪)。但本草学的渊源却更为遥远。中国古来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淮南子·修务训》),反映了原始社会时人们寻找食物和发现药物的艰难过程。

正如鲁迅所说:“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譬如吃东西吧,某种是毒物不能吃,我们好象习惯了,很平常了,不过,这一定是以前因为很多人吃死了,才知道的”。远古时人们正是尝试了各种动、植、矿物,作出巨大的牺牲后,才逐步积累起了早期的药物学知识的。本草学起源于远古时广大群众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而绝不是某一个人的劳作。

由于远古劳动人民在实践中逐步积累了早期的药物学知识,因此使许多人靠简单的药品免于疾患,减少了死亡的威胁。战国时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二世纪成书的《山海经》中,就载有动、植、矿物药物达一百二十多种,指出了这些药物的疗效等。比《山海经》成书更早的《诗经》中,也有些关于药物的零散记载。此书成于西周,载有奴隶社会时的一些史料,是现存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的书籍。

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即在战国以至秦汉之际,本草学知识趋于系统化了,这是和当时医学以及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分不开的。秦代统一中国后,国内经济、文化获得长足的发展。据《汉书·艺文志》记载,那时有医经七家,共216卷,医方十一家,共274卷,包括秦代保留下来的先秦医药书及秦汉之际的作品。到了汉代则集先秦医药学之大成。

近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是汉文帝12年(公元前168年)埋葬的,其中保存的医经方有一万多字,马王堆一号汉墓则保存着不少中草药,河北满城发掘的汉中山靖王刘胜(卒于公元前113年)墓中,更保存一批制造精致的医药器具,如“医工”铜盆、铜滤药器、银灌药器、铜药勺等。

特别是1972年从甘肃武威发掘出的东汉早期(公元一世纪)的医药简牍,是我国医药史上的空前发现。其中列举了一百种药物,植物药63种,动物药12种,矿物药16种,其他9种。在矿物药中包括丹砂、消石、曾青、樊(矾)石、代赭、戎盐,矾石、雄黄等。对这些药物的炮制、剂型及用药方法,都有较详细的记载。这些实物的出土,反映了汉代药物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汉代时候,除了涌现大量医方外,还有人编著成了系统的本草学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本草经》。“本草”二字最早见于《汉书》。《汉书·郊祀志》曾提到汉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诏罢……候神方士使者付佐、本草待诏七十余人皆归家”。这说明“本草”这一名称在公元前一世纪或稍前就已出现了,仅被汉成帝一次召见的本草学家就有七十余人。

顾名思义,“本草”是以植物性药物为主的生药学,但本草书中也还有不少动物性和矿物性的药物。《本草经》就是总结了前代人药物学知识由集体编成的一部系统的专著。它的成书历程持续很长的时间,中间不断地被丰富与增补,最后完成大约是在公元前后一百年间,其中载有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药46种,是现在所知的最早的本草学专著。在

1

《本草经》记录的内容中,矿物药中有铁、石硫黄、汞、代赭石(赤铁矿)、铅丹、消石、石灰、磁石、石胆、蓬砂、矾(樊)石、朴消、云母、紫石英等,在动物性药中有阿胶、麝香、牛黄等,植物性药中有五味子、干漆、附子(含乌头碱)、紫草(含紫染料)等。此书曾一度散佚,现传本是从一些古书中辑录下来的,大体上保持了原书的基本面目。其所以称之为“经”,就是因为它和《内经》一样,是我国医药学的经典著作。在此后的二千多年来,在《本草经》的基础上,先后在我国出现了一百多种本草学著作,形成中国药物学的一股巨流。

《本草经》中对一些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变化和性质作过一些正确的叙述。例如,书中指出“丹砂……能化为汞”,就是说丹砂(HgS)在加热时能分解成汞。又说“水银……主疥瘘痂白秃……杀金银铜锡毒。熔化还原为丹”,说的是汞能和一些金属生成汞齐,当将汞加热后能起缓慢氧化作用生成氧化汞。这里提到用水银治疗疥疮,是个有价值的临床经验,比其他国家都早。书中还提到“空青……能化铜铁(铅)锡作金”,“曾青……能化金铜”,“石胆……能化铁为铜”,这都讲的是化学上的置换反应。石胆、空青、曾青这些铜盐溶液遇铁后,能发生置换,产生出金属铜。后来的水法冶金技术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本草经》的这些记载,与西汉的《淮南万毕术》有关“曾青得铁则化为铜”之说相符。在两千年前就有这样的记载,是世界上少见的。又如书中还指出“朴消……能化七十二种石”。按朴消在较高温度下确能熔融很多硅酸盐岩石,故有“能化七十二种石”之说。此外,书中还提到“葡萄……能作酒”,这是我国酿造葡萄酒的一条重要史料。显然,《本草经》里的这些化学知识,是与当时手工业生产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

继《本草经》之后,南北朝(六世纪初)时的《本草经集注》是另一部重要本草专著。此书是合《本草经》与陶宏景的《名医别录》两书加了注释而成的。书中载药达730种,首先把无机药物列入“玉石部”中,所载化学知识较先前更为丰富。例如,《本草经》只简单地指出石灰在山谷里,此书则详述为“近山生石,青白色,作灶

烧竟,以水沃之,则热蒸而解”。更可注意者,书中根据煅烧时是否发生紫青色焰来鉴别消石之真伪,与后世火焰分析所用的原理多相映合。

在唐代,本草学获得进一步发展。公元659年(唐代宗显庆二年)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也叫《唐本草》),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典,由集体写作而成,载药844种,并附有图谱。在其对109种无机药的陈述中,包括不少新的化学内容。例如,书中说硇砂除作药用外,还可作金属焊接剂,即所谓“汗药”。又指出把光明盐(一种食盐)、硇砂和赤铜屑混合起来长期放置,可以制得绿色的铜盐。按此三物混合时长期受空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可以生成绿色的含结晶水的氯化铜。书中又载有制银屑法,是把银片与水银先制成汞齐,再合硝石及盐,研为粉,更烧去水银,洗去盐份,就成极细的银粉了。

到了两宋时代,封建经济又有相当大的发展,农业、矿冶和日用品手工业都较

前代发达。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又为科学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物质条件,因此宋代本草学也取得超越前代的成就。元佑年间(1086-1093)医药学家唐慎微等人编成《证类本草》一书。当此书成为宋政府颁布的药典后,大观二年(1108)改称《大观本草》。后在政和年间又经修补,即成今传本。现存本书最早的刻本是金代泰和年(1204年)刻本。本书载药增至1746种,包括无机药253种。新增的无机药中,值得注意的是水银粉等,关于无名异(软锰矿)、不灰木(石绵)、草节铅(方铅矿)、密佗僧等的性质以及绿矾石的鉴别法方面,都有不少无机化学知识,其中鉴别绿矾石是用加热后分解并氧化成赤色的氧化铁,可以说是一种初步的定性分析方法。

本草学到了明代,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2)的巨著《本草纲目》(1596年),对我国古代本草学作了一次历史性总结。作者是在贫苦环境中长大的民间医生,对封建社会下苦难的劳动人民的疾苦有较深的体会,因而抛弃科举入仕的道路,

长期深入民间向广大劳动群众学习,到深山老林采集药材,开辟药园栽培药物,经许多年刻苦钻研,终于写成《本草纲目》,把我国本草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其中无机药竟达266种之多,在化学知识水平上较前大有提高。在这之前,无机药一直列入“玉石部”,从李氏起,才按当时的化学知识开创性地将其归纳为四部七类:即火部、水部、土部和金石部,金石部下又有金、石、玉、卤四类。水部有各种液体及溶液43种。土部有各种土质及煅烧过的泥土共61种。金类包括一些金属及金属制品、合金及金属化合物,共28种。玉类有14种,主要是较纯的硅酸盐化合物。石类有72种,包括硅酸盐、不溶于水的其他天然盐类。卤类有20种,大部分是能溶于水的天然盐类。这种分类法比起先前笼统地归为一类的分类法,显然是一大进步。

关于无机药的记载中,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一些较为复杂的人造无机药物,如

轻粉、黄矾等。

《本草纲目》还消除了先前存在的一物数名,和某些混合物因外形而被视为不同种类的现象。对前人已有记载的药物,书中也都加上作者据自己的观察和实验而得出的新见解。例如,在《金》的条目下,李时珍记录了金银合金、金铜合金的性质和用“试金石”鉴定合金中含金量的划痕试验法。

书中所载的无机药物性质及制备法,比起先前的记载更为详细而精密。如前所述的轻粉制法,《本草纲目》除介绍了前人已记载的皂矾法外,还新介绍了白矾法,即加热白矾、金属汞及食盐的混合物使生成氯化亚汞的方法,其中详述了原料用量、反应时间等。对硇砂等药的性质也作了更正确的说明。看来这些都是经过作者实验后而写出的。总之,李时珍把在他以前本草学中的化学知识予以系统化,并使之达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此外,他在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等方面也都作出了新的贡献。

李时珍在研究工作中,虽博览群书,但并没有成为书本的奴隶,而是注重实践。对前人见解持冷静批判的态度。例如,他研究了古代炼丹术著作,吸取了其中关于药物性质及制法的有价值的部分,同时也严正批判了炼丹术的虚伪性。捍卫了本草学的科学传统。《本草纲目》问世后,很快就在中国流传起来,先后在国内被多次再版,受到广大读者欢迎,也成为许多本草学家的研究对象。同时,此书在十七、十八世纪

时还传播到了日本、朝鲜和欧洲各国,引起外国学者的推崇,先后被译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外国译本,至今仍是一部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古代科学文献。李时珍的科学业绩也受到各国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与赞许。

《本草纲目》问世后,也成为我国本草学者的研究对象和重要的参考书。以此书为主题先后又出现了不少著作。例如1765年清代学者赵学敏曾为此书作了增补,写成《本草纲目拾遗》。所载药物增至2608种,比《纲目》又多出776种,其中无机药增至335种。特别应指出的是,《拾遗》介绍了一些无机酸、碱,如硝酸、氨水等。在《拾遗》中的“强水”条目下,有下列记载:“强水……性最猛烈,能蚀五金。……其水至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漏,惟玻璃可盛”。接着又谈到它对铜板的腐蚀作用,并以此应用于镂刻铜版。这里所说的“强水”当是指硝酸无疑。

《本草纲目拾遗》中还载有另一药物,名“鼻冲水”。在谈到其特性时,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岛夷遇头风伤寒等症,不服药,唯以此水瓶口对鼻吸其气,即遍身麻颤出汗而愈,虚弱者忌之”。这里所说的“鼻冲水”,显然指的是氨水。书中还记载了治疗疟疾病的特效药金鸡纳霜(“金鸡勒”)。按此物中含有奎宁,在国外多用以抗疟。十七世纪时我国已从国外引入,赵学敏则把它正式作为药品记载在《拾遗》之中。

两千多年来,中国本草学从《本草经》到《本草纲目拾遗》,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在找药、用药方面的丰富经验,成了中国医药学的一个伟大宝库,对世界医药学发展作出了应有

的贡献。在这个宝库中,无机药有335种,有机药有2273种。无机药中包括金属、非金属单质、氧化物、硫化物、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碳酸盐等多种多样的化学物质。以上主要介绍了本草学中的无机化学知识。

应当指出,本草学中还包括有丰富的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知识。在有机药物中包括含有生物碱、甙、有机酸、脂肪、维生素、激素、芳香油、醇类及蛋白质等等

一些动、植物药物。古代本草学关于这些有机物的性质、制备、配伍及炮炙方面,基于长期实践经验,摸索出一整套相当符合现代有机化学原理的制药方法。

我国早在欧洲各国之前就已提制出较纯的生物碱。例如《本草纲目拾遗》《正误》项中曾转引了一部十七世纪时的作品《白猿经》,内载“射罔膏”即乌头碱的制法,大致手续是:取新鲜草乌头一、二斗,洗去土,捣碎取出乌头汁,静置令渣滓沉淀,清液置碗中日晒蒸发,至碗口现“黑沙点子”。再放炉内低温蒸发,直到下层为稠膏,上层现白如砂糖的结晶。此物毒性极强,猎鸟兽时“上箭最快,到身走数步即死”。这是关于提制乌头生物碱的完整记载。比十九世纪初欧洲提到吗啡碱大约早了二百年。

中药及制革中常用的“百药煎”,是从五倍子制得的。实际上它是一种有机酸---没食子酸。这种药在十世纪时的《圣惠方》中就已用到。在十六世纪的医药书中更载有制成较纯的没食子酸的方法。例如,1575年李梃在《医学入门》中写

道:“用五倍子十斤,乌梅、白矾各一斤,酒曲四两,右将水红蓼三斤,煎水去滓入乌梅煎,不可多水,要得其所,却入五倍粗末,并矾、曲和匀,如作酒曲样,入磁器内遮不见风,候生白取出,晒干听用”。这里说的“候生白取出”,就是指的较纯的没食子酸。这段记载比起瑞典化学家舍勒的同类工作要早二百多年。

古人基于长期实践,认识到一些有机药物的特性,因此在炮制过程中作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从现代化学原理来分析很多是很合理的。例如,五世纪时的《炮炙论》中对五味子、茜草、知母等,规定忌用铁器或注明用铜刀或竹刀处理。这是因为这些药物中含有单宁或黄碱素成分,遇铁会引起变质。再如对含有生物碱的莨菪、吴茱萸等药物均注明用醋处理,这样可使生物碱变成醋酸盐而增加在水中的溶度,提高药效。对含有挥发的芳香油的槟榔,茵陈等,则规定“勿近火”等。对一些含有不溶于水中的成份者,则规定用酒浸或醋浸。关于这方面的丰富经验,还有待今后进一步总结。

在迎接共和国诞生50周年的日子里,一块享誉世界的瑰宝又闪耀出鲜艳夺目的光彩,这就是向国庆50周年献礼的煌煌巨著—《中华本草》。在我国,本草学的

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治疗无数沉疴和宿疾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药学应用经验与生产技术,创立了独特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本草学著述。然而,自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之后的400多年中,虽然本草学大有发展,却再也没有一本阐述中国传统药物的本草学著作问世。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的中医药研究得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辅佐,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发展,研究成果越来越受到国际医药界的关注与重视,重新编纂一部全面总结我国本草学发展与研究成果的权威著作,已成为海内外从事中医药研究的有关机构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夙愿。

198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编纂《中华本草》列为重大科研课题。历经5

年的酝酿筹备,于1989年5月成立了《中华本草》编委会,全国60多家高等医药院校、科研院所和国内从事本草学各分支学科研究的500余位专家学者开始投入编纂工作。经过10年的辛勤努力,一部集2000年中医药整理研究大成、代表当代研究最高水平的本草巨著—《中华本草》诞生了,这也是继《本草纲目》后本草学发展的一次划时代总结。

《中华本草》所涉及的知识之广博、收载的内容之翔实、体现的水平之先进,均为前所未有,全书计有30卷2800余万字,遴选收录中药8980味,配置描绘插图8534幅,在内容、编排与篇幅上均超过历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对每味中药的药理、性能分析、考证等研究指

标,也从李时珍《本草纲目》时只有近10个项目发展到现在的24个项目,并附有中文名、拉丁学名、英中(中英)对照化学成分等8种索引。

《中华本草》以其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权威性等特点,成为一部代表国家级水平的传世之作,对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与中药现代化、中药生产规模化、中药应用国际化,将会有极重要的科学价值与指导作用。

本草名家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年),南北朝时期医学药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后世称他为陶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句容县)人。陶弘景生活于南北朝这一政治动乱的历史时期,南北方各族文化充分交流,而其前代的本草学著作处于散失紊乱的状态,他决定对本草学进行一次较彻底的总结。陶氏根据汉代以前的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及其后数百年的经验积累,参考《名医别录》,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成为我国本草学史上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著作。陶氏除对本草学中有关药物炮制、度量衡、剂型等,进行了考订修正,做出了总结以外,其主要贡献是确定了药物的分类编排,澄清了历代在本草上的紊乱。他的本草分类法是具有创造性的,影响深远。他一反《神农本草经》上、中、下三品的古老分类方法,创用按自然来源及药物属性的分类方法,把药物分为玉石、草、木、果菜、虫兽、米食等类。他还开始创用“诸病通用药”的分类方法,即依药物的治疗性能进行分类。这两种分类方法,在我国古代本草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其后本草著作分类学的主要依据,对于本草学以至医学的发展,都有所贡献。陶弘景深入实际,进行具体调查的工作方法,使他在本草学上有较高的成就。他的治学态度认真严谨,澄清了其前代关于螟蛉子的错误,又对苍术和白术的植物生态学进行鉴别研究,这些都为后代做出范例。此外,用墨笔和朱笔分别记载不同的文献来源的方法,在当时文献学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陶弘景在治炼学及炼丹化学方面,也都有一定的成就。

山中宰相陶弘景

简介: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隐居先生或华阳隐居,卒后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一带)人。陶氏生活于南朝,历经宋、齐、梁三朝,是当时一个有相当影响的人物,博物学家,对本草学贡献尤大。

生平:

陶氏为世医出身,祖父及父亲皆习医术,且有武功。他自幼聪慧,约10岁时即读葛洪《神仙传》,深受影响,立下求仙道之志,并在宋齐两朝做过小官,为诸王侍

读。36岁上就辞官隐居句容茅山,并遍历诸有名大山,访求仙药。当时,他深受梁武帝萧衍的信任,虽然他对梁武帝多次赠官不受,但梁武帝有关国家大事都要向他咨询,所以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医学成就:

就医学而言,陶氏的主要贡献在本草学方面,是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贡献最大

的早期人物之一。在他生活的年代,本草学已有相当发展,社会上从事本草著作的人较多,都以《本草经》为名,本草著作尚无一个统一的标准,各家有自己的标准和见解。对于这一与医疗关系重大的问题,他认为:"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等更复损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糅,冷热舛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且所主治,与有得失,医家不能备见,则识者有浅深"。面对这种情况他担负起"苞综诸经,研括烦省"的重任,将当时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别整理成《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每一著作各包括365种药物,并进而把两者合而为一,加上个人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著成《本草经集注》,共收药物730种,成为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该书的主要特点是开创了我国本草学进入博物学性质的先例。使我国本草学

成为一门包

罗万象的博物学。在书中,他还创立了一些具有独创性的发明,例如以药物的

自然属性来进行分类,创立按药物治疗性质分类的"诸病通用药"分类法,在体例上,又开创本草著作分总论、分论叙述的先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他又应用朱书、墨书的方法来区别《本经》和《别录》的原文的方法等等,在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陶弘景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在当时的条件下,他敢于提出新的本草分类法,而不囿于原来那种三品分类法。他本人原来是个道教徒,且醉心于炼丹和养生术。而三品分类法是带有十分浓厚道教色彩的一种方法,但他却能从实际出发,打破三品分类法,仅此一点,足以证明他在科学道路上实事求是的态度。他有着"一事不知、深

以为耻"的探索精神,这又是他在科学上得以有所成就的动力。如古代《诗经》中关于"螟蛉有子,蜾(虫赢)负之,教诲尔子,式谷似之"的诗句,对此,陶弘景并不盲目相信,他多次亲验细腰蜂(即蠃)的蜂窠。终于得出正确的结论,认为《诗经》的说法"真是太谬误了,选诗的人未加审查,但是孔夫子为什么也如此疏僻呢?圣人有缺,多皆类此。"直率地批评古圣人的谬误。

陶弘景不仅是著名的药学家,在医学上的成就也很突出。古代医药并不分家,是本草学家,在医理上也必然精通其道,陶弘景正是如此。他首先整理了葛洪的《肘后方》为《补阙肘后百一方》,并著有《效验方》。近年发现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传抄本,题为"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经考证,虽非陶弘景本人亲手所著,而是后人整理的著作,但内容确反映陶氏的医学思想与成就。在此书中,保存着宝贵的古代一些经典医著的原文,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针灸甲乙经》等,这对于校核这些古典著作的原文,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加之,书中还载有《桐君采药录》、《汤液经法》,皆系古代早佚的医书,陶弘景忠实地保存了这类古典著作的条文,这在文献学上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

其他成就:

陶氏的思想相当复杂,是释、道、儒三家融于一体的代表人物。在道教中,他又属于丹鼎派的人物。由于从小接受葛洪思想的熏陶,他不仅深谙吐纳之术,也专心一意炼过丹,梁武帝曾赐给他各种炼丹原料,包括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等。由于这方面原因,他对冶炼学也有一定的研究,曾著有《古今刀剑录》一书,记录其前代所有有名的刀剑名称,物主,冶炼过程,并由此提及灌钢是"杂炼生(钅柔)所作",这是我国在治炼史上最早提及灌钢的记录。

此外,陶弘景在其他学科如天文历算、养生学方面,也都有所研究,据称还制有"浑天仪",可惜已无可考。

药物学家李时珍

简介:李时珍,字东璧,生于明正德12年(公元1518年),卒于万历2年(公元1593年),享年76岁,湖北蕲春人。著名的药物学家,著有《本草纲目》。

生平:李氏祖父是个串乡铃医;父亲李月池是当地的名医,曾作过当地名族顾氏家的门客。李时珍自幼多病,读书聪颖过人,13岁即中秀才。因其父欲通过科举改

换门楣,故屡逢乡试,即命时珍入试。然时珍体质素弱,更加淡泊功名,因而三试不中,遂罢科场。但父仍不息念,令时珍拜顾日岩(明末清初大学问家顾景星之先祖)为师,研读经史。

李时珍在攻读诸子百家之余,在医学上特别用心,十分注意积累医药方面的知识。顾日岩曾讲学于阳明和崇正两书院,是一位知识非常渊博的老师,加上顾家珍藏有历代的各类书藉,对这些经典著作一接触后,便大大开阔了李时珍的眼界,为他后来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月池虽然醉意于时珍在功名上有所造就,但李时珍却为他父亲的医术而陶醉。父亲是个名医,经常治病救人,受到平民的尊敬和称颂,对李时珍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他坚持不懈地钻研医药知识。他抱着立志救民救世的伟大理想,并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的奋斗目的。经多次执意恳求,父亲终于支持了他的愿望,在二十四岁正式挂牌行医。

他在行医期间,自幼即养成好学的习惯依然未变,一面行医,一面继续钻研学问,而且更加发愤。人们知道他有很了不起的真才实学,都很愿意找他治病。他非常谦虚,更不因为人家尊重自己而沾沾自喜,因此人们都很愿意接近他。他有着虚心下问的求实精神,经常向农民、渔民、樵夫、妇女和病人请教自己不懂的事物,人们都很乐意告诉他。他对乡邻长幼和医道同仁都表示尊重和友爱,从不盛气凌人或者轻蔑鄙视,故大家对他都非常仰慕和爱戴。

在日益增多的临证实践中,他逐渐增长了临床经验,同时也逐渐发现各种本草

书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谬误和差异。它们或物同用殊,或同名异物,凡本草有这类情况者,皆少有订正,多居以讹传讹,其费解之间,莫衷一是,似此不一而足。初见这

种情形者,一般人或不加注意,或视之不见,恐遭非议。但李时珍一向有治学严谨的态度,凡事不敢有一丝之苟,且他思维尤为敏感,即使稍有讹误,必究其根源。为了鉴别白花蛇的品种,他上山观看捕蛇人捉蛇和把蛇作成药材的全过程;为了验证吞服曼陀罗花"令人笑""令人舞"的说法及麻醉作用,亲自作了实地观察;为验证"食姜久,积热患目"的说法,就亲自试验常吃生姜,果然得了眼病……他对许多事物有自己的见解,从不人云亦云,而且所发之议论,见地卓然,绝非一般人所及。所有这些良好的习性和作风,对他后来著述《本草纲目》和其他作品起了重要的作用。

大约在嘉庆42年(公元1564年),李时珍的父亲去世。从此李时珍以医持家,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他在父亲崇高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熏陶下在和睦的家庭氛围中长大,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品德和学问及各方面都具有相当高的修养。通过多年的社会实践,这时他已经羽毛丰满,展翅翱翔,在蕲州一带,医术可谓首屈一指,其名声远远超过了他的父亲。就在他声誉日高,头角峥嵘之际,受到朝廷官府特别注意和重视,先后被聘为楚王府侍医和朝廷御医。

李时珍早就立志要写出一部史无前例的本草著作。在武昌楚王府和朝廷作御医期间,细心涉猎了各类书籍,广泛地接触了药材商人,大量地调研了药品实物,大胆地提出了新的设想,于是毅然告别了都市的繁华,回到了民风古朴的故乡。

医学成就:自嘉靖31年(公元1552年)35岁时起,李时珍开始着手《本草纲目》著述准备工作。在编写期间,查阅和考证了800多种书籍,其中包括《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蜀本草》、《开宝本草》、《胡本草》、《海药本草》、《嘉祐本草》、《本草图经》、《证类本草》、《本草衍义》及各种重订本等。这些书中凡分类不清,用途不明,疗效不显,以及产地、采收季节、炮炙、贮藏有含糊者,均重新予以订正。在药物品种上,新增了自己采药实践中发现的和收集民间应用的共374种,全书载药总计1892种。在每味药后,注出治方若干条,共载方逾万数。对重要的或难于鉴别的品种,均绘出图谱,共插图1000多幅。该书在分类上有很大的标新立异点:按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畜、禽、人等分为16部,每部又分为若干类。对于凡属迷

信色彩的内容,基本上予以剔除。全书计190余万字,稿凡三易,历时26个寒暑,在李时珍61岁时始告成功。

这部书对16世纪以前至自有药物记载以来的药物,作了一次系统地总结和全面地整理,在药学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大历史作用,具有多方面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意义。当时大学者王世贞为该书作了序,赞颂李时珍是"北斗以南一人",并题诗相赠。英国著名生理学家、《进化论》一书作者达尔文称誉"《本草纲目》是古代中国的百科书"。

李时珍为祖国医药发展和整个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伟大的成就和不朽的贡献。他在本草学和本草文化方面以及医学上的伟大创举和辉煌业绩,对后世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他的《本草纲目》这一名作巨著已先后被译成朝、日、拉丁、英、法、德等多种文字。

运筹学的历史

运筹学(yùnchóuxué)简介 英语全称为:Operational?Research(英国)或者是Operations?Research(美国) 在中国战国时期,曾经有过一次流传后世的赛马比赛,相信大家都知道,这就是田忌赛马。田忌赛马的故事说明在已有的条件下,经过筹划、安排,选择一个最好的方案,就会取得最好的效果。可见,筹划安排是十分重要的。 现在普遍认为,运筹学是近代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将生产、管理等事件中出现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运筹问题加以提炼,然后利用数学方法进行解决。前者提供模型,后者提供理论和方法。 运筹学的思想在古代就已经产生了。敌我双方交战,要克敌制胜就要在了解双方情况的基础上,做出最优的对付敌人的方法,这就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说法。 但是作为一门数学学科,用纯数学的方法来解决最优方法的选择安排,却是晚多了。也可以说,运筹学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才开始兴起的一门分支。 运筹学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和军事活动中能用数量来表达的有关策划、管理方面的问题。当然,随着客观实际的发展,运筹学的许多内容不但研究经济和军事活动,有些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当中去了。运筹学可以根据问题的要求,通过数学上的分析、运算,得出各种各样的结果,最后提出综合性的合理安排,已达到最好的效果。 运筹学作为一门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在处理千差万别的各种问题时,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确定目标、制定方案、建立模型、制定解法。 虽然不大可能存在能处理及其广泛对象的运筹学,但是在运筹学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形成了某些抽象模型,并能应用解决较广泛的实际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运筹学已渗入很多领域里,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运筹学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现在已经是一个包括好几个分支的数学部门了。比如:数学规划(又包含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组合规划等)、图论、网络流、决策分析、排队论、可靠性数学理论、库存论、对策论、搜索论、模拟等等。 运筹学有广阔的应用领域,它已渗透到诸如服务、库存、搜索、人口、对抗、控制、时间表、资源分配、厂址定位、能源、设计、生产、可靠性、等各个方面。 运筹学是软科学中“硬度”较大的一门学科,兼有逻辑的数学和数学的逻辑的性质,是系统工程学和现代管理科学中的一种基础理论和不可缺少的方法、手段和工具。运筹学已被应用到各种管理工程中,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编辑本段]运筹学的历史 运筹学作为一门现代科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首先在英美两国发展起来的,有的学者把运筹学描述为就组织系统的各种经营作出决策的科学手段。?P.M.Morse与G.E.Kimball在他们的奠基作中给运筹学下的定义是:“运筹学是在实行管理的领域,运用数学方法,对需要进行管理的问题统筹规划,作出决策的一门应用科学。”运筹学的另一位创始人定义运筹学是:“管理系统的人为了获得关于系统运行的最优解而必须使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它使用许多数学工具(包括概率统计、数理分析、线性代数等)和逻辑判断方法,来研究系统中人、财、物的组织管理、筹划调度等问题,以期发挥最大效益。 现代运筹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在某些组织的管理中最先试用科学手段的时候。可是,现在普遍认为,运筹学的活动是从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军事任务开始的。当时迫切需要把各项稀少的资源以有效的方式分配给各种不同的军事经营及在每一经营内的各项活动,所以美国及随后美国的军事管理当局都号召大批科学家运用科学手段来处理战略与战术问题,实际上这便是要求他们对种种(军事)经营进行研究,这些科学家小组正是最早的运筹小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OR”成功地解决了许多重要作战问题,显示了科学的巨大物质威力,为“OR”后来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浅析运筹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

运筹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尤其表现为对资源的争夺。因此,在有限的资源下获得最大的利益是每个竞争者所考虑的问题,这也是经济学和运筹学所着重解决的问题。运筹学就是以数学为主要手段、着重研究最优化问题解法的学科。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运筹学可以用来很好的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运筹学有着广泛的应用,对现代化建设有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运筹学在企业决策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众所周知,运筹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对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用数学的理论与方法指导社会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创造经济效益。而企业投资的根本目的也是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限资源的有效使用的基础上,达到既定目标,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决策是否有效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愈来愈大。正确的决策可以使企业获利并促进企业的发展,而错误的或者无效的决策只能使企业无利可获甚至亏损,阻碍企业的发展。而运筹学、经济学、博弈论等决策性的科学可以引导投资者选择最佳投资组合策略,为决策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路。用来解决人们用纯数学方法或者现实实验无法解决的问题,对企业正确决策的形成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关键词:运筹学;决策;应用;理论体系;效益 一、引言 人们无论从事任何工作,不管采取什么行动,都希望所制订的工作或行动方案,是一切可行方案中的最优方案,以期获得满意的结果,诸如此类的问题,通常称为最优化问题。运筹学就是以数学为主要手段、着重研究最优化问题解法的学科。求解最优化问题的关键,一是建立粗细适宜的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化

为数学问题;二是选择正确而简便的解法,以通过计算确定最优解和最优值。最优解与最优值相结合,便是最优方案。人们按照最优方案行事,即可达到预期的目标。运筹学的应用可大可小,可以处理各种策略性的问题。 通过对运筹学的学习,无论是从简单的故事,还是真实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的运筹,是用最小的功效获得最大的利益。这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有极大的意义。运筹学有广阔的应用领域,它已渗透到诸如矿山、服务、库存、搜索、人口、对抗、控制、时间表、资源分配、厂址定位、能源、设计、生产、可靠性、等各个方面。 二、运筹学概述 运筹学作为一门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在处理千差万别的各种问题时,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确定目标、制定方案、建立模型、制定解法。虽然不大可能存在能处理及其广泛对象的运筹学,但是在运筹学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形成了某些抽象模型,并能应用解决较广泛的实际问题。 运筹学的思想在古代就已经产生了。敌我双方交战,要克敌制胜就要在了解双方情况的基础上,做出最优的对付敌人的方法,这就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说法。但是作为一门数学学科,用纯数学的方法来解决最优方法的选择安排,却相对较晚。也可以说,运筹学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才开始兴起的一门分支。运筹学的具体内容包括:规划论(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和动态规划)、图论、决策论、对策论、可靠性理论等。 三、运筹学的发展 Operation Research原意是操作研究、作业研究、运用研究、作战研究,译作运筹学,是借用了《史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语中“运筹”二字,既显示其军事的起源,也表明它在我国已早有萌芽。 运筹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是应用分析、试验、量化的方法,它使用许多数学工具(包括概率统计、数理分析、线性代数等)和逻辑判断方法,来研究系统中人、财、物的组织管理、筹划调度等问题。它对管理系统中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为决策者提供有依据的最优方案,以期发挥最大效益。作

运筹学的起源与发展

2007-06-15第9卷 第2期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SH A AN XI R T V U JOU RN A L Jun15,2007 V ol 9 N o 2 教学研究 运筹学的起源与发展 王建功*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理工教学部,陕西 西安 710068) [摘 要]本文通过查阅、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对运筹学的起源及发展状况进行考证,旨在向电大基层教学科指导教师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员介绍运筹学的起源与发展概况,使电大师生对运筹学的起源与发展有进一步的了解,认识更清晰,应用更方便。 [关键词]国际运筹学联盟;运筹学;运筹学学报 [中图分类号] O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4649(2007)02 0086 01 人们一般认为,运筹学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当时,英国(随即是美国)军事部门迫切需要研究如何将非常有限的物资以及人力和物力,分配与使用到各种军事活动的运行中,以达到最好的作战效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已拥有一支强大的空军,飞机从德国起飞17分钟即到达英国本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如何预警和拦截成为一大难题。1935年,为了对付德国空中力量的严重威胁,英国在东海岸的鲍德西(Baw dsey)成立了关于作战控制技术的研究机构。1938年,鲍德西科学小组负责人(Row e,A P)把他们从事的工作称为运筹学(oper ational research[英],operations resear ch[美],直译为 作战研究 )。因此,人们把鲍德西作为运筹学的诞生地,将1935 1938年这一时间段作为运筹学产生的酝酿时期。但是,关于运筹学的思想和方法的产生,还可以追溯到更早。例如,丹麦电气工程师埃尔朗(Erlang,A K)关于用概率论理论来研究电话服务的论文(运筹学中排队论的早期论文)发表于1909年;美国数学家冯 诺伊曼(von Neumann,J )和摩根施特恩(M orgensten,O )所著 对策论与经济行为 一书(运筹学中对策论的创始作)成书前的一系列论文,在1928年就开始刊出;原苏联数学家康托洛维奇( !?#??%&, )的 生产组织与计划中的数学方法 一书出版于1939年。 二战结束时,世界各国的运筹学工作者已超过700人,这些人主要来自英国、美国和加拿大,其中一部分人力图将他们在战争中进行运筹研究取得的经验和知识转到民用生产中去。在英国,首先出现了一个 运筹学俱乐部 ,1950年出版了第一份运筹学杂志,并于1953年成立了英国运筹学学会。在美国,则于1952年即成立了美国运筹学学会。此后,于1959年成立了国际运筹学联盟(Interna-tio nal Federatio n of Operatio nal Research Societies,简称IFORS)。该联盟现有会员国45个。在中国, 1956年中国科学院即组织开展运筹学研究。1964年,借鉴 史记 汉高祖本记 中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一语,把 operations re-search 译名为 运筹学 。中国运筹学学会成立于1980年,1982年加入IFORS,并于该年创办了 运筹学杂志 ,1997年改名为 运筹学学报 。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大型企业的兴起,科技水平的提高,产品更新的加速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促使在经济和管理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的运筹学得到迅猛发展。现在,全世界(尤其在美国)的一些大型企业多设有自己的运筹学研究组织,在一些较知名的大学里,一般皆开设运筹学课程,不少大学还建有运筹学专业或有关的系和研究所。(下转第46页) *[收稿日期]2007-03-05 [作者简介]王建功(1957 ),西安市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理工教学部主任,教授。

运筹学

日常生活当中去了。运筹学可以根据问题的要求,通过数学上的分析、运算,得出各种各样的结果,最后提出综合性的合理安排,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运筹学作为一门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在处理千差万别的各种问题时,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确定目标、制定方案、建立模型、制定解法。 虽然不大可能存在能处理极其广泛对象的运筹学,但是在运筹学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形成了某些抽象模型,并能应用解决较广泛的实际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运筹学已渗入很多领域里,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运筹学本身也在不断发展,规划论(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和动态规划)、图论、网络流、决策分析、排队论、可靠性数学理论、库存论、博弈论、搜索论、模拟等等。 运筹学有广阔的应用领域,它已渗透到诸如服务、搜索、人口、对抗、控制、时间表、资源分配、厂址定位、能源、设计、生产、可靠性等各个方面。 运筹学是软科学中"硬度"较大的一门学科,是系统工程学和现代管理科学中的一种基础理论和不可缺少的方法、手段和工具。运筹学已被应用到各种管理工程中,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历史起源 运筹学作为一门现代科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首先在英美两国发展起来的,有的学者把运筹学描述为就组织系统的各种经营作出决策的科学手段。P.M.Morse与 G.E.Kimball在他们的奠基作中给运筹学下的定义是:"运筹学是在实行管理的领域,运用数学方法,对需要进行管理的问题统筹规划,作出决策的一门应用科学。"运筹学的另一位创始人定义运筹学是:"管理系统的人为了获得关于系统运行的最优解而必须使用的一种科学 方法。"它使用许多数学工具(包括概率统计、数理分析、线性代数等)和逻辑判断方法,来研究系统中人、财、物的组织管理、筹划调度等问题,以期发挥最大效益。 现代运筹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在某些组织的管理中最先试用科学手段的时候。可是,普遍认为,运筹学的活动是从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军事任务开始的。当时迫切需要把各项稀少的资源以有效的方式分配给各种不同的军事经营及在每一经营内的各项活动,所以美国及随后美国的军事管理当局都号召大批科学家运用科学手段来处理战略与战术问题,实际上这便是要求他们对种种(军事)经营进行研究,这些科学家小组正是最早的运筹小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OR"成功地解决了许多重要作战问题,为"OR"后来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当战后的工业恢复繁荣时,由于组织内与日俱增的复杂性和专门化所产生的问题,使人们认识到这些问题基本上与战争中所曾面临的问题类似,只是具有不同的现实环境而已,运筹学就这样潜入工商企业和其它部门,在50年代以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系统配置、聚散、竞争的运用机理深入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一套理论,如规划论、排队论、存贮论、决策论等等,由于其理论上的成熟,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又大大促进了运筹学的发展,世界上不少国家已成立了致力于该领域及相关活动的专门学会,美国于1952年成立了运筹学会,并出版期刊《运筹学》,世界其它国家也先后创办了运筹学会与期刊,1959年

简述运筹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简述运筹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应用博弈论思想分析团队合作中个人理性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作者:张舒悦 日期:2015年1月19日 [摘要] 我们说理性表现为参与人为自己的目标进行推理或计算。因此·在博弈对峙的局面中,每个人的理性判断最终导致的行为选择,也许反而会使导致集体利益的最差,当然。也许两个参与者之间不能被看做集体,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集体特点的分析,从而对每个人理性策略选择所构成的集体后果关联从而对个人理性与集体利益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 囚徒困境;集体;理性;利己主义 [正文] 一、运筹学科的起源发展与分支概括 运筹学的起源 运筹学(英国用operational research,美国用operations research,简称OR),从它的英文名称和中文翻译可以看出它与作战相关。中文“运筹”一词来源于《史记——留侯世家》,刘邦夸奖张良,“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一翻译不但传达了运筹学的渊源,而且反映了它的内涵,是翻译“信、达、雅”的最高境界。运筹学是一门内容广泛、应用广泛的交叉学科,它汇聚了数学、物理学、统计学、管理学、心理学、仿生学等众多的学科。有些分支的起源,如图论这一重要的分支的起源甚 至可以追溯到16世纪;即使是在现代通信领域广泛应用的排队论,也可以追溯到20世 纪初。但是,运筹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确实要归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这样一个时期,科学发展从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向学科交叉发展,从“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向系统综合研究的方向发展,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 科学开始了它的早期发展。这个良好的发展时期被第二次世界大战暂时中断,大量的科 学家为了国家利益投入到了为战争服务之中。在德国一方,科学家更多地投人各种杀伤 武器的研究;而在英美一方,科学家被组织成为作战研究小组,专门研究作战中的一些 特殊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数学模型和方法来解决。如雷达的部署问题、运输船队的护航 问题、反潜深水炸弹投掷问题、飞行员长机僚机配对问题、太平洋岛屿军事物资存储问题、项目管理问题等等。这些研究保障了英伦三岛免遭德军的蹂躏、美军在太平战争的 胜利。

运筹学:第一讲起源与发展

第一讲:运筹学与管理科学概论 #本讲的主要内容 一、运筹学的产生与管理科学(Management Science)学派 二、伯法与管理科学 三、生产系统的决策 四、决策的分类与次优化问题 五、生产管理的分析方法 六、生产系统的设计与控制 七、管理科学的透视与展望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运筹学产生的背景与过程,对运筹学的全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了解运筹学从一种技术到一门学科再到一个管理流派的演变进程,从而加深对运筹学在管理学科的地位、作用与适用范围的理解。 #学时数:四学时 一、运筹学的产生与管理科学(Management Science)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又被称为数量学派,是把数理方法用于管理的典范。管理学教科书上常常见到的量本利分析模型,按照约束条件区分决策的确定型、风险型、非确定型和博弈型,在计划和控制中使用关键线路法和计划评审法等网络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甚至具体到库存管理和厂址选择等等,都属于这一学派。 在管理学的发展史上,管理科学(Management Science)是一

个充满争议的词汇。其争论的核心问题是:管理究竟是艺术还是科学。比如行为学派、系统学派、权变学派等,都强调管理中对人的激励、对环境的协调、和反馈机制。对管理科学学派的批评者主要认为管理的艺术成分多于定量的成分 1、运筹学的萌芽 运筹学(管理科学)的萌芽,来自于人们对数学的敬仰。从上古开始,人类就在苦苦探索着“数字化生存”的道路。中国古代的八卦,实际上就是来自于当时的数学。中国传统中对三、五、九等数字的迷信,“九五之尊”的至高无上等等,就反映了人类对数学的一种崇拜。西方也不乏用数学来解释世界的探索者。到了近代,这种对数学的推崇发展到高峰。17世纪的笛卡尔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客观存在都可以用数学描绘出来,包括人脑的思维活动也可以用数学加以解释。牛顿对数学和力学的贡献,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进一步使人们对世界的数学性确信无疑。马克思确信世界的数学性和数学的完美性,马克思曾断言道:一门科学,当它只有能够用数学方法表达的时候,它才是完美的。 运筹学/管理科学萌芽已久。有人认为,公元前212年,叙拉古请阿基米德设计的用以打破罗马人海上封锁的计划,就可以看做是运筹学的开端。在中国,也有不少人认为,战国李冰父子在四川修建的都江堰,就是古代的系统工程。 北宋真宗年间丁胃修皇宫的故事:取土、运料和处理垃圾的系统思维方法体现了运筹学的思想。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

简述运筹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精编WORD版

简述运筹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简述运筹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应用博弈论思想分析团队合作中个人理性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作者:张舒悦 日期:2015年1月19日 [摘要] 我们说理性表现为参与人为自己的目标进行推理或计算。因此·在博弈对峙的局面中,每个人的理性判断最终导致的行为选择,也许反而会使导致集体利益的最差,当然。也许两个参与者之间不能被看做集体,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集体特点的分析,从而对每个人理性策略选择所构成的集体后果关联从而对个人理性与集体利益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关键词] 囚徒困境;集体;理性;利己主义 [正文] 一、运筹学科的起源发展与分支概括 运筹学的起源 运筹学(英国用operational research,美国用operations research,简称OR), 从它的英文名称和中文翻译可以看出它与作战相关。中文“运筹”一词来源于《史记—— 留侯世家》,刘邦夸奖张良,“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一翻 译不但传达了运筹学的渊源,而且反映了它的内涵,是翻译“信、达、雅”的最高境界。 运筹学是一门内容广泛、应用广泛的交叉学科,它汇聚了数学、物理学、统计学、管理 学、心理学、仿生学等众多的学科。有些分支的起源,如图论这一重要的分支的起源甚至 可以追溯到16世纪;即使是在现代通信领域广泛应用的排队论,也可以追溯到20世纪 初。但是,运筹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确实要归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这样一个时期,科学发展从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向学科交叉发展,从“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向系统综合研究的方向发展,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开始了它的早期发展。这个良好的发展时期被第二次世界大战暂时中断,大量的科学家为了国家利益投入到了为战争服务之中。在德国一方,科学家更多地投人各种杀伤武器的研究;而在英美一方,科学家被组织成为作战研究小组,专门研究作战中的一些特殊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数学模型和方法来解决。如雷达的部署问题、运输船队的护航问题、反潜深水炸弹投掷问题、飞行员长机僚机配对问题、太平洋岛屿军事物资存储问题、项目管理问题等等。这些研究保障了英伦三岛免遭德军的蹂躏、美军在太平战争的胜利。 战后,这些科学家回到各自单位工作,但他们仍保持联系和活动,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推广到企业和政府应用之中。1948年,英国首先成立了运筹学学会;1952年,美国成立了运筹学学会;同年,Morse和Kimball出版《运筹学方法》,标志着运筹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正式诞生。从此,运筹学得到快速的发展。 1959年,国际运筹学联合会(IFORS)成立。我国于1980年4月成立中国运筹学学会,1982年加人IFORS,1992年,中国运筹学学会脱离数学学会成为独立的一级学会,于1999年8月组织了第15届IFORS大会。20世纪60年代以来,华罗庚、许国志等老一辈数学家致力于在中国推广运筹学,为运筹学的普及和深人开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运筹学的发展 运筹学的快速发展还要归功于另外两个关键因素。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运筹学的技术得到实质性的进展,最主要的贡献之一为:1947George Dantzig给出了线性规划的单纯型解法。其后,一系列的运筹学的标准工具,如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排队论、库存理论都得到了完善。第二个因素是计算机革命。由于计算机的出现,原来依靠手工计算而限制了运筹学发展的运算规模得到革命性的突破。计算机的超强计算能力大大激发了运

运筹学的产生历史和发展现状

运筹学的产生历史和发展现状 摘要 运筹学是包含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是最早形成的一门软科学。它把科学的方法、技术和工具应用到包括一个系统管理在内的各种问题上,以便为那些掌管系统的人们提供最佳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它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与某一系统的最优管理有关的问题。它能帮助决策人解决那些可以用定量方法和有关理论来处理的问题。 本文首先对运筹学做了简单介绍,并回顾了运筹学的产生和历史,同时介绍了运筹学研究对象、定义和特点,以及运筹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运筹学自形成以后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并且分析了运筹学这些年发展下来的动力,最后对现在运筹学界最为关注的问题——运筹学的未来发展态势作了分析。 关键词:运筹学,历史,特点,内容和方法,发展 1、引言 人们排队等待某种服务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在商店、旅馆、食堂、医院、售票处、甚至政府机关的办事部门都有排队问题.对这样的服务系统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提供优质的服务,尽量减少顾客排队等待的时间,另一方面又要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是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因为提供优质服务就意味着服务

系统的服务员要多、工作效率要高,其结果是服务费用增加,造成经济效益变小;而减少服务费用,又必然造成服务效率的下降,增加顾客排队等待的时间()这意味着某种社会性的经济损失,甚至失去顾客,减少服务系统赢利的机会.因此,如何设计和运行一个服务系统,使其对顾客来说达到满意的服务效果,而对服务机构来说又能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就是一个很有实际意义的优化问题.运筹学正是研究排队现象,解决排队服务系统优化问题的理论工具. 2、运筹学的简介 运筹学是包含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是最早形成的一门软科学.它把科学的方法、技术和工具应用到包括一个系统管理在内的各种问题上,以便为那些掌管系统的人们提供最佳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它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与某一系统的最优管理有关的问题.它能帮助决策人解决那些可以用定量方法和有关理论来处理的问题. https://www.docsj.com/doc/e910864992.html,/.输电网络优化规划研究综述. 现在普遍认为,运筹学是近代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将生产、管理等事件中出现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运筹问题加以提炼,然后利用数学方法进行解决.前者提供模型,后者提供理论和方法. 运筹学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和军事活动中能用数量来表达的有关策划、管理方面的问题.当然,随着客观实际的发展,运筹学的许多内容不但研究经济和军事活动,有些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当中去了.运筹学可以根据问题的要求,通过数学上的分析、运算,得出各种各样的结果,最后提出综合性的合理安排,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虽然不大可能存在能处理及其广泛对象的运筹学,但是在运筹学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形成了某些抽象模型,并能应用解决较广泛的实际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运筹学已渗入很多领域里,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运筹学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现在已经是一个包括好几个分支的数学部门了.比如:数学规划(又包含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组合规划等)、图论、网络流、决策分析、排队论、可靠性数学理论、库存论、对策论、搜索论、模拟等等. 运筹学有广阔的应用领域,它已渗透到诸如服务、库存、搜索、人口、对抗、

运筹学的发展历史和现实应用

运筹学的发展历史和现实应用 摘要 运筹学是包含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是最早形成的一门软科学。它把科学的 方法、技术和工具应用到包括一个系统管理在内的各种问题上,以便为那些掌管 系统的人们提供最佳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它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与某一系统的最优 管理有关的问题。它能帮助决策人解决那些可以用定量方法和有关理论来处理的 问题。 首先对运筹学做了简单介绍,并回顾了运筹学的产生和历史,同时介绍了运筹 学研究对象、定义和特点,以及运筹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最后对现在运筹学界 最为关注的问题——运筹学的未来发展作了分析。从“运筹帷幄”引入运筹学, 从历史、经济、民生等领域所举例子详细解说了运筹学与博弈论思想在现实中的 应用。 关键词:运筹学,历史,特点,内容和方法,应用 一、运筹学的的起源与发展 普遍认为,运筹学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当时, 英国(随即是美国) 军事部门迫切需要研究如何将非常有限的物资以及人力和物力, 分配与使用到各种军事活动的运行中, 以达到最好的作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德国已拥有一支强大的空军, 飞机从德国起飞17 分钟即到达英国本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 如何预警和拦截成为一大难题。1935 年, 为了对付德国空中力量的严重威胁, 英国在东海岸的鲍德西(Birdseye) 成立了关于作战控制技术的研究机构。1938 年, 鲍德西科学小组负责人( Rowe , A1 P) 把他们从事的工作称为运筹学(Operational research[ 英] ,Operations research[美] , 直译为“作战研究”) 。因此, 人们把鲍德西作为运筹学的诞生地, 将1935 —1938 年这一时间段作为运筹学产生的酝酿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运筹学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系统工程中去,除英国外,美 国、加拿大等国也成立了军事数学小组,研究并解决战争提出的运筹学课题,例 如,组织适当的护航编队使运输船队损失最小,改进搜索方法,及时发现敌军潜 艇;改进深水炸弹的起爆深度,提高了毁伤率;合理安排飞机维修,提高了飞机 的利用率等。这些运筹学成果对盟军大西洋海战的胜利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 许多战斗的胜利也起了积极的作用。战后这些研究成果逐渐公开发表,这些理论 和方法被应用到经济计划、生产管理领域,也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这样, Operations Research就转义成为“作业研究”。 早在古代中国就有“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之说,后来人们用 “运筹帷幄”表示善于策划用兵、指挥战争。然而“运筹”发展到现代已成为一 门重要的学科“运筹学”。中国的现代运筹学,形成现代运筹学被引入中国是在 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第一个运筹学小组在钱学森、许国志先生的推动下在1956

运筹学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河南科技学院 2009 届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运筹学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学生姓名:李光照 所在院系:数学系 所学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导师姓名:白春阳 完成时间:2009-05-18

运筹学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摘要 运筹学是包含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是最早形成的一门软科学。它把科学的方法、技术和工具应用到包括一个系统管理在内的各种问题上,以便为那些掌管系统的人们提供最佳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它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与某一系统的最优管理有关的问题。它能帮助决策人解决那些可以用定量方法和有关理论来处理的问题。 本文首先对运筹学做了简单介绍,并回顾了运筹学的产生和历史,同时介绍了运筹学研究对象、定义和特点,以及运筹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运筹学自形成以后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并且分析了运筹学在20世纪40年代获得快速发展的原因,最后对现在运筹学界最为关注的问题——运筹学的未来发展作了分析。 关键词:运筹学,历史,特点,内容和方法,发展

Operations research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Abstract The Operations Research is a comprehensive multi-disciplinary subject, which is one of the earliest formations of a soft science. It applies the scientific methods, techniques and tools to all kinds of issues, including a system of manage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those people that are in charge of the system with the best method to deal with problem: According to use the scientific methods, it researches on the problems which relates to the optimal management of a system. It can help decision-makers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through quantity methods and related theory. This paper first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then recalls the emergence and the history of Operations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object of study and the Defini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the content and the method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It discusses in-depth on the development of Operations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since it formed, and it also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1940s. At last it analysis of the issue, which is given the most attention by the present community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that i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operations research Keywords: Operations Research; history; characteristics; content and methods; development

相关文档